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中华临床医师(电子版)杂志

中华临床医师(电子版)

中华临床医师(电子版)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Clinicians(Electronic Edition) 중화림상의사잡지(전자판)

  • 主管单位: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0.99
  • 审稿时间:
  • 国际刊号: 1674-0785
  • 国内刊号: 11-9147/R
  • 发行周期:
  • 邮发: http://zhlcyszz.yiigle.com/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2007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编辑部
  • 出版地区:
  • 主编: 顾晋
  • 类 别: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 吲哚胺2,3双加氧酶与调节性T细胞诱导移植免疫耐受的研究进展

    作者:戴向晨

    如何有效克服移植排斥反应、成功诱导移植免疫耐受是目前器官移植领域面临的大难题。免疫抑制剂仍然无法解决移植物的慢性排斥问题,需终身服用且有较大的毒副作用[1]。移植免疫耐受是受体在无免疫抑制剂应用的情况下移植器官具有功能而不成为破坏性免疫攻击对象的状态。免疫应答过程包括一个高度抗原特异性的启动阶段和一个相对的非抗原依赖的效应阶段。为了有效地限制非特异性的破坏性效应,免疫系统发展了一系列的免疫调节机制。调节性T细胞( regulatory T cell , Treg)在这种调节机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研究表明[3],过表达细胞毒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 cytotoxic T lymphocyte associate antigen-4,CTLA-4)的Treg激发树突细胞(dentritic cell,DC)表达有活性的吲哚胺2,3双加氧酶( indoleamine 2,3-Dioxygenase, IDO)产生耐受性DC(tolerogenic DC,Tol-DC),进而诱导免疫耐受,提示在色氨酸分解代谢为基础上的IDO与Treg的相互调节作用可能是免疫耐受的关键介导因素之一。本文就IDO与Treg在诱导移植免疫耐受中的研究进展作简要综述。

  • 女性苗勒管发育异常的相关因素研究进展

    作者:杜雪;曹云霞

    苗勒管(也称副中肾管)发育异常的表型多样,分类复杂,多因苗勒管发育及融合异常所致。大部分患者无自觉症状,但对于育龄期女性则会导致原发/继发性闭经、不孕、流产、早产及新生儿死产等多种并发症,严重影响女性的生殖健康。

  • SIRT1与动脉粥样硬化相关性研究进展

    作者:张善超;王得新;王佳伟

    一、Sirtuin基因家族
      Sirtuin家族目前已发现七种同源体( SIRT1~SIRT7),其中SIRT1是目前研究多,且结构接近酵母菌Sir2的同源体[1]。七种同源体都具有高度保守的NAD+依赖性催化基团[1],但是在细胞内位置各不相同。其中SIRT1、SIRT6和SIRT7定位于胞核,但也有研究表明SIRT1并不仅局限于胞核,在核外也发挥作用。 SIRT3、SIRT4和SIRT5定位于线粒体,而SIRT2主要定位于胞质[2]。 Sirtuin同源体不但在细胞内定位不同,而且蛋白功能也各不相同。 SIRT1、SIRT2、SIRT3和SIRT5是NAD+依赖性去乙酰酶,而SIRT4和SIRT6是单ADP核糖基转移酶,无明显去乙酰基活性[2],而SIRT7酶的活性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 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闭塞的原因分析

    作者:程虹;金劲松;周慧兰

    血液透析是肾衰竭晚期尿毒症维持患者生命的有效的方法。自体动静脉内瘘( AVF)是目前维持性血液透析时常用的血管通路,是提高血透质量,改善临床症状的关键。 AVF是指通过显微外科手术在皮下吻合建立的一条血管通道,术后静脉逐渐动脉化,可以满足血液透析中需要的足够的血流量。需要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主要的通路是桡动脉-头静脉吻合内瘘。早在1960年Quinton第一次使用了动静脉短路,而1966年Bres-cia-Cimino首次使用AVF作为透析时的血管通路,AVF可以提供血液透析时需要的250 ml/min的小流量的流速。 AVF对于处于肾衰竭晚期而又无法进行肾移植的患者救治具有重大的意义。 AVF的长期通。是至关重要的。但是长期维持AVF的通。较为困难,本文旨在分析AVF闭塞的原因及影响AVF使用寿命的危险因素,并找出相应的防治措施。

  • B型利钠肽及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水平与早产儿疾病相关性研究进展

    作者:时赞扬;张茜

    一、B型利钠肽(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BNP)及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 amino-terminal pro-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 ,NT-proB-NP)的产生及特点
      心肌细胞首先合成108个氨基酸的BNP原,称之为proBNP或BNP前体,当机体容量及压力负荷发生反应时proBNP被分泌并裂解产生活性成分 BNP 及等摩尔的无活性产物 NT-proB-NP[1-2]。 BNP是一组结构类似的多肽,具有抗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及肾上腺系统分泌的应激激素的作用,包括利钠、利尿、扩张血管[2-4],在调节细胞外液量及血压中发挥重要作用。人体血液中BNP和NT-proBNP含量的波动,可敏感和特异地反映左心室功能的变化,其水平升高与心力衰竭发生率和死亡率密切相关,是检测心脏功能的敏感而准确的心脏标志物[5-7],检测BNP和NT-proBNP有助于心源性和非心源性呼吸困难的鉴别诊断[8-10]。大量研究证明检测NT-proBNP对正确诊断呼吸困难患者急性心力衰竭[11]、诊断或排除急性非稳定性心力衰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高,与BNP检测结果相当[2]。 NT-proBNP半衰期为120 min,明显比BNP(半衰期是22 min)长,心功能受损时, NT-proBNP比BNP升高更显著,两者的比值增大,但两者的浓度升高呈正相关,由于NT-proBNP分子量明显较BNP大、无生物活性,在体外的稳定性比BNP要高,在定量分析时,测定值比BNP高10倍以上,清除的惟一途径是肾小球滤过,因此,肾功能出现缺失对NT-proBNP的代谢影响极大[12-15]。从临床检验的角度考虑,NT-proBNP体内较稳定,检测数值确切可靠。 NT-proBNP测定方法更简便易行,在临床工作中应用越来越广泛。故在临床中已经成为急救医学中疾病诊断及评估的重要指标。

  • mTOR信号通路与心血管疾病的研究进展

    作者:陈志强;邓勇志

    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 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 , mTOR)信号通路调节细胞的生长、代谢、增殖等过程,在细胞生长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分化成熟的血管内皮细胞和心肌细胞中,mTOR在依赖于激活蛋白激酶B( Akt)引起的氧化应激条件下,调控细胞的凋亡和自噬过程。 mTOR的这些功能通过增强血管再生和限制急性细胞死亡来促进心肌修复和组织再生。然而,在某些情况下,可以阻断mTOR信号通路来限制血管病变和促进微循环血流[1]。本文综述mTOR信号通路及其在心血管疾病中的意义。

  • 腰椎关节突关节退变的影像学研究进展

    作者:金胡日查;崔志明

    腰背部疼痛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而引起腰背痛的病因又非常复杂。大量研究表明[1-2],腰椎关节突关节( lumbar facet joint ,LFJ)的退变是引起腰背部疼痛的一个重要原因。 LFJ的退变是一个慢性进行性并以软骨退变为核心的多因素并存的复杂过程,与腰椎间盘的退变密切相关。虽然MRI已经广泛地应用于椎间盘退变的诊断和评估中,但是采用何种影像学方法评估LFJ的退变目前尚无一致的意见。对于影像学上LFJ出现退行性改变的患者,临床医师目前仍不能准确预测患者是否会出现症状。为了提高LFJ退变诊断的可靠性,从而改善保守及手术治疗的效果,我们就近年来LFJ退变的影像学研究做如下综述。

  • 免疫标记技术的现状和发展

    作者:刘瑶;田亚平

    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基础免疫学和免疫化学等学科的快速发展,以及现代高新技术的仪器分析广泛应用,免疫标记技术得到不断完善和更新。各种新技术和新方法不断涌现,免疫标记技术已发展成为一类检测微量和超微量生物活性物质的免疫生物化学分析技术,在医学和其他生物学研究领域及临床检验上得到了广泛使用。

  • 剂末现象研究进展

    作者:张许平;张丽梅

    帕金森病是一种渐进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主要症状包括静止性震颤、肌强直、运动迟缓及姿势步态异常。左旋多巴被认为是目前治疗帕金森病有效的药物,但使用5~10年以上,大部分患者会出现运动波动及运动障碍等并发症。目前帕金森病尚无根治的方法,如何应用药物及其他方法来控制帕金森病的临床症状,推迟剂末现象、“开关”现象及异动症的发生就显得十分重要。因此笔者对目前剂末现象的总体研究做该综述。

  • 距骨软骨损伤的诊疗及研究进展

    作者:李延炜;洪海森;翟文亮

    距骨是足部重要的骨骼之一,它支撑身体并将上身负荷分配给足部,作为一个枢纽使足与胫骨之间形成相对运动,并与下方的跟骨及前方的舟状骨互成关节。距骨表面的大部分(约3/5)被关节软骨覆盖,血供薄弱,因此当发生骨折、脱位时易导致缺血性骨坏死,并且骨软骨损伤后常发生剥脱性骨软骨炎,继而产生软骨缺损、囊性变、骨缺损等一系列变化。

  • 股骨颈骨折的内固定治疗

    作者:聂诗鑫;倪卫东

    国外学者报道1990年全球约有166万髋部骨折患者,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预计到2050年将增至约626万,而其中70%分布在亚洲、拉丁美洲、中东及非洲[1]。同时骨折不愈合及无血管性坏死( AVN)等问题较常见,使股骨颈骨折的治疗将持续成为困扰骨科医生的棘手问题。

  • 非甲状腺疾病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作者:刘涛;彭亮;侯彦强

    非甲状腺疾病综合征( nonthyroidal illness syndrome ,NTIS)通常又称为低T3综合征( low T3 syndrome , LT3)或正常甲状腺功能病态综合征( euthyroid sick syndrome ,ESS),是以甲状腺激素代谢紊乱和非甲状腺功能疾病为特征,血清学检测以总T3、游离T3减少,总T4、游离T4以及促甲状腺激素水平正常或下降,反T3水平升高为特征。 NTIS在住院患者中较为常见,在几乎各种急慢性疾病及重症疾病中均有相关报道。虽然目前对NTIS的致病机制不甚了解,但是人们发现患者出现NTIS很可能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脱碘酶、炎症因子、甲状腺激素结合蛋白、下丘脑-垂体-甲状腺( HPT)轴以及氧化应激等在NTIS的产生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本文将就NTIS患者中导致甲状腺激素水平变化的因素以及NTIS的鉴别诊断、临床干预和预后等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石膏模型材料对义齿精确度及物理性能的影响研究进展

    作者:陈宜辉;李海涛;刘新燕;卢恕来;刘家宁

    模型材料是用来制作口腔软硬组织阳模的材料[1]。包括研究模型、工作模型、单个牙和全牙列的模型以及用于铸造用的修复体的代型等。牙科用模型材料以石膏为主要代表,此外还有蜡和树脂类模型材料。

  • 代谢综合征的认识历史及存在的问题

    作者:徐少勇;明洁;杨春宝;姬秋和

    代谢综合征( metabolic syndrome ,MS)是一组以肥胖、高血糖(糖尿病或糖调节受损)、血脂异常[指高甘油三酯血症和(或)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以及高血压等聚集发病,严重影响机体健康的临床症候群,是一组在代谢上相互关联的危险因素的组合。相对正常人群,MS人群发生心血管疾病( cardiovascular disease,CVD)的危险增加2倍,而发生糖尿病的危险增加约5倍[1]。确定MS的定义,有助于识别CVD和糖尿病高危人群。自1988年Reaven提出“X综合征”以来, MS越来越受到重视。然而,其诊断标准一直未完全统一,也存在着很多的质疑,这给临床医师带来了很大的困惑。本文系统回顾MS的认识历史、定义变化及存在的问题,希望通过概念的由来及变化的原因,特别是存在的问题,帮助临床医师更好地理解这一概念。

  • Sirtuins抗衰老相关的心血管疾病的研究进展

    作者:彭静;李刚

    沉默信息调节因子2(silent information regulator 2,Sir2)是在研究酵母转录沉默时被发现的。脊椎动物Sirtuins(Sirts)是Sir2同源家族蛋白成员的总称,其包括Sirt1~Sirt7。主要分布于肝脏、肌肉、胰腺、睾丸、卵巢、脂肪组织及心脏。 Sirt1、Sirt6定位于细胞核,Sirt2定位于细胞质,Sirt3定位于细胞质、细胞核及线粒体,Sirt4、Sirt5定位于线粒体,而Sirt7定位于核仁。 Sirtuins在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 NAD+)的辅助下具有核组蛋白去乙酰基酶活性和二磷酸腺苷( ADP)核糖基转移酶活性,另外研究还发现其具有去丙二酰酶活性和去琥珀酰酶活性,可调控基因转录,修复断裂损伤的双链DNA,稳定染色质,促进细胞增殖分化,抗细胞凋亡,延长细胞寿命,促进糖脂氧化还原反应,调节能量代谢。目前,研究发现Sirtuins 能延长机体寿命,抗衰老、痴呆,可阻滞代谢综合征、2型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心衰等衰老相关的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1]。本文就Sirtuins抗衰老相关性心血管疾病作用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的临床研究进展

    作者:李思阳;李湘平

    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 histiocytic necrotizing lymphadeni-tis),又称为Kikuchi-Fujimoto Disease(KFD),是一种以颈部淋巴结肿大伴发热为主要表现的良性疾病。该病初是由两位日本学者Kikuchi和Fujimoto在1972年分别几乎同时报道[1],随后在世界范围内均有散发病例报道,多见于日本及其他亚洲人群,多累及40岁以下青年人。 KFD发病率较低,患者可能因颈淋巴结肿大初诊于耳鼻咽喉科,临床医师和病理学家对此病认识不足,易误诊为淋巴瘤、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现对该病研究进展作一总结,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 非结核分枝杆菌致眼部感染的研究进展

    作者:张涛;李金瑛;柯瑞莉

    自Koch首次(1882年)鉴定分离出结核分枝杆菌后不久人们又发现非结核分枝杆菌( NTM ), NTM可侵犯人体肺脏、淋巴结、骨骼、关节、皮肤和软组织等组织器官,并可引起全身播散性疾病[1],初大多认为NTM属正常菌群,较少致病,但目前一些国家及地区NTM感染率及患病率均呈上升态势,甚至NTM感染率和患病率超过了结核病[2-4],已经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国外对NTM研究起步较早,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开始陆续报道,以后逐渐开始研究其病因、流行趋势及传播途径,大多认为其主要源于污水、土壤及气溶胶,Kirschner及Kub-alek都在20世纪80年代末进行区域性特定环境中取样分离出NTM,证明了其来源[5-6]。

  • LQTS1型的基因学研究进展及治疗方案

    作者:汪麟;马礼坤

    长QT综合征( long QT syndromes ,LQTS)为一种心室复极障碍疾病,在体表心电图上主要表现为QT间期延长、T波变化以及尖端扭转型室速(torsade de pointes,TDP)甚至心室颤动[1]。晕厥是LQTS患者常见的临床表现,并常由一定的诱因触发。LQTS1型的患者常在活动、情绪变化时发作,LQTS2型则常因为声音的刺激而发病,比如电话或者闹铃。与前两者不同,LQTS3型的患者多发病在睡眠中[2]。在1972年,遗传学便提出LQTS存在2种分型。 Romano-Ward综合征( RWS)是一种显性遗传性疾病,而另一种---Jervell and Lange-Nielsen 综合征( JLNS)是一种隐性遗传性疾病,同时伴有先天性耳聋[3-4]。之前的分子生物学研究已经证实,LQTS的发生主要是因为某些突变发生在编码心脏离子通道的基因上。现在已经有13个基因确定和LQTS有关,其中约有85%~90%的突变发生在 KCNQ1、KCNH2和SCN5A上并主要导致LQTS 1~3型[1,5]。 KCNQ1主要编码缓慢激活延迟整流钾通道( IKs),其具有6个跨膜区域和细胞质中的N端及C端,并且与minK ( KCNE1)相互作用,从而构成有功能的钾通道[6]。

  • miRNAs与异常妊娠关系的研究进展

    作者:马志强;步子恒;朱晓明;尹国武

    miRNA是1993年首先于线虫体内发现的一类大小约为21~25个碱基的内源性非编码单链小RNA[1],广泛分布于动植物中,对基因的调控起重要作用。研究发现miRNAs不仅存在于多个物种中,并且其表达具有高度保守性[2]。迄今为止,已发现七百多种人类miRNA,估计利用硅-碱基分析法至少还将发现五百种。动物体内的 miRNAs 通过与靶基因3′端非翻译区(3′-UTR)不完全配对,抑制靶mRNA的翻译,参与细胞发育、增殖、分化、凋亡等生物过程。在妊娠过程中,miRNAs在转录后水平调控蛋白基因表达起重要作用,miRNAs数量和质量的异常有可能参与了异常妊娠的发生发展进程,其机制也已成为目前关注的热点。血清miRNAs的检测也可能为临床诊断和监测异常妊娠提供新思路。

  • G-蛋白偶联受体自身抗体在糖尿病血管并发症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作者:徐金玲;赵林双

    糖尿病是一种以血糖升高为主要特征的慢性内分泌代谢性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寿命。在我国,糖尿病已成为一个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新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约有9240万成年人罹患糖尿病,20岁以上人群中糖尿病的患病率高达9.7%[1]。糖尿病对机体的危害源于糖尿病并发症,尤其是糖尿病血管并发症[2]。导致糖尿病血管病变的确切机制尚不十分明确。自身免疫机制在糖尿病血管并发症中的作用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问题,本文将浅谈G-蛋白偶联受体( G protein coupled receptor)自身抗体在糖尿病血管并发症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 脉搏波速的临床运用研究进展

    作者:唐世凡;王朝晖;郑明安

    近年来有关大动脉弹性及动脉硬化的研究亦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经大量流行病学及临床试验研究证实,动脉硬化是心脑血管病危险因子及心脑血管事件的独立预测因子。大动脉弹性降低是构成人体血管壁损害的早期潜伏征兆,脉搏波速( pulse wave velocity,PWV)被认为是评价动脉弹性和动脉硬度的经典指标,是心脑血管事件的独立预测因子。随着人们生活结构、方式的改变及世界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形成,心脑血管疾病在人群中的发生率及心脑血管病事件的发生显著上升,发生年龄呈前移趋向。因此,动脉弹性功能检测有利于动脉血管病变的早期发现,为亚临床期心脑血管病变早期干预提供依据,对预防和降低心脑血管事件发生有着重要意义。现将动脉PWV的临床运用及研究综述如下。

  • 射频消融治疗肝癌研究概况

    作者:李璟寰;王艳红

    根据BCLC推荐,早期肝癌除手术切除外,射频消融( radio-frequency ablation ,RFA)是其另一种治愈性治疗方法。大规模随机对照试验Meta分析显示,射频消融相比其他局部消融治疗具有更多的优势[1]。然而,射频消融治疗后的局部复发是影响疗效和影响患者生存期的关键因素;扩大消融范围、达到足够的消融安全边缘( safety margin )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影响消融范围的因素,除射频消融适应证的选择外,射频仪器及射频针型号的不同、射频参数设置的不同等,也会影响消融范围。本文对近5年来国内外关于射频仪器、射频参数与消融范围等方面的临床和实验研究报道进行综述,旨在进一步了解射频消融治疗的相关基础知识。

  • 血管生成素样蛋白4及其在肾损伤中的研究进展

    作者:章丽萍;杜晓刚

    血管生成素样蛋白(angiopoietin-like,Angptl)是由Kim等于2000年首先发现的具有多功能的信号蛋白,与人血管生成素结构上具有相似性,但不能与酪氨酸受体结合。 Angptl4是Angptl家族重要成员之一,又被称为禁食诱导脂肪因子( fasting induced adipose factor ,FIFA)、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型受体( 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s , PPAR )调节靶标等, Angptl4以寡聚体、糖基化及各种亚型的形式存在,经细胞分泌后可直接进入血循环,在糖脂代谢、动脉粥样硬化、调节血管发生、细胞分化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研究发现,Angptl4也参与肾脏疾病的发生发展。本文就Angptl 4的研究进展及其在肾脏损害中的作用作一综述。

  • 出血性脑梗死的影像学诊断研究进展

    作者:范建东;余巨明;邵阳

    出血性脑梗死( hemorrhagic infarction , HI )是指脑梗死后缺血区内继发性出血,又称脑梗死后出血转化。这种梗死后出血既可无临床症状(原有症状除外),又可表现为原有症状的突然加重,甚至危及生命。近年来,随着溶栓与抗凝疗法的开展,以及CT、MRI的普遍应用,HI的报道逐渐增多,现已成为脑梗死治疗中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本文着重就其影像学诊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信号通路在白血病细胞凋亡机制中的研究进展

    作者:杨蕾;何莉

    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 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 MAPK)是细胞内广泛表达的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经磷酸化激活,参与多种细胞反应的调节,如细胞增殖、分化、凋亡及细胞周期调控等[1]。 MAPK信号通路是重要的信号传导途径,肿瘤的发生发展应是其各级激酶的广泛联系、协同、拮抗的综合作用体现。近年来研究发现, MAPK信号通路在白血病细胞凋亡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2-4]。

  • 免疫组化在脑膜瘤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

    作者:胡永珍;龚海东;王殿洪

    目前,临床上病理医师对脑膜瘤的诊断仍依靠肿瘤所表现出的形态特征来判断其病理亚型,但脑膜瘤细胞不仅具有多种形态及其成分,且各种细胞及其成分之间有移行,部分病理易造成误诊,往往需要借助其他辅助手段。免疫组化技术把传统的病理形态学推向分子水平,这一有力的辅助工具使得许多肿瘤病得以明确诊断。由于不同级别的脑膜瘤具有不同的生物学特性,故免疫组化在肿瘤诊断及鉴别诊断、分类、指导临床治疗和预后判断等方面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本文参考近年来文献报道,阐述免疫组化在脑膜瘤诊治方面的应用,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经皮肾交感神经消融术治疗顽固性高血压的研究进展

    作者:李时乐;徐延敏

    目前,高血压的治疗主要以药物为主导,尤其近些年来长效降压药物及新型复方制剂的应用,使得高血压的控制率显著提高,但是仍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首先,高血压需要长期甚至终身联合药物治疗,给高血压患者带来很大经济负担。其次,有一部分高血压患者即使规律足量服用包括利尿剂在内的3种以上降压药物,血压仍不能达到指南所规定的目标血压,临床上称其为顽固性高血压,约占高血压总数的20%~30%[1],且此类患者有更高的临床不良事件发生率,成为当前高血压治疗的难题[2]。寻求药物以外的高血压治疗方法也因此成为人们研究的热点。既往所作的动物实验和临床试验研究表明,交感神经系统尤其肾交感神经系统的激活在高血压等临床疾病的进展中起了关键的作用。2009年,Krum等[3]首次利用经皮导管射频消融原理,对包绕于肾动脉外膜的交感神经丛进行消融,在确保手术安全性的前提下取得了肯定的降压疗效,开创了原发性高血压的非药物治疗新途径。本文就近年来肾动脉射频消融去交感神经治疗顽固性高血压作如下综述。

  • 原发性阑尾腺癌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影响因素

    作者:程研;谭震;王长顺

    原发性阑尾腺癌( primary appendiceal adenocarcinoma , PAA),由Berger于1882年首次发现并记录[1],是一种罕见的阑尾疾病,发病率为每年每1000000人0.12例[2-3]。它的临床表现通常是非特异性的,与急性阑尾炎无法鉴别[4]。因此,术前诊断较困难,一般依靠术后病理证实。原发性阑尾恶性肿瘤包括上皮和非上皮恶性肿瘤[2-6]。上皮来源恶性肿瘤分为腺癌和类癌,腺癌又可分为三类:黏液腺癌,结肠型腺癌和印戒细胞癌[7-8]。其中类癌肿瘤占原发性阑尾肿瘤的80%,而PAA罕见(占所有阑尾肿瘤的4%~6%),预后较差[9]。因此回顾性研究PAA都是小样本。迄今为止,有关这些肿瘤的资料只有有限的临床数据。本文主要介绍PAA的三个组织学亚型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影响因素。

  • TNF-α基因G-308A和G-238A位点多态性变化与多囊卵巢综合征的关系

    作者:汶倩;吴静;吴良燕;刘玲娇;杨浩波;孙志香;陈昌华

    目的通过分析调控TNF-α水平的G-308A和G-238A单核苷酸多态性( SNP)在正常和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的分布频率,探讨G-308 A、G-238 A位点SNP与多囊卵巢综合征的关系。方法144例多囊卵巢综合征及72例健康对照妇女,分别测定身高(Ht)、体重(Wt)、腰围(WC)、臀围(HC)、血清甘油三酯( TG)、总胆固醇( 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C)、空腹血糖( FPG)、空腹胰岛素(FINS)、黄体生成素(LH)、卵泡刺激素(FSH)、睾酮(T)、游离睾酮(FT)、TNF-α水平,计算体重指数(BMI)、腰臀比(WHR)、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黄体生成素比卵泡刺激素(LH/FSH)。应用PCR-RFLP方法检测TNF-α基因G-308 A及G-238 A位点多态性。结果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TNF-α水平高于对照组( P<0.05)。多囊卵巢综合征组和对照组TNF-α基因G-308 A位点等位基因A的突变率分别为6.8%与5.9%,两组间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TNF-α基因G-308 A位点各基因型间HOMA-I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其他临床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多囊卵巢综合征组和对照组TNF-α基因G-238 A位点等位基因A的突变率分别为2.4%与2.8%,两组间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TNF-α基因G-238 A位点各基因型间TNF-α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其他临床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TNF-α基因G-308 A、G-238 A位点的SNP与多囊卵巢综合征发病可能无明显相关性。

  •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监控下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疗效分析

    作者:汪曾荣;黄爱军;周序玲;丘宇辉;王一民;黄醒中;许亦纯;陈庠仑;彭建强

    目的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DSA)机监控下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 PKP)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 OVCF)的疗效。方法自2006年1月至2011年12月,在DSA监控下确定责任椎后,行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OVCF 86例,共104个椎体,其中男26例,女60例,年龄67~94岁,平均83.3岁。骨折累及1个椎体共63例,2个椎体18例,3个椎体5例,观察患者手术前后视觉模拟疼痛评分( VAS)、健康调查简表(SF-36)评分的变化及椎体前缘高度的变化和矢状面Cobb角的变化。结果本组获随访7~38个月,平均16.9个月。86例114个椎体均顺利完成手术,无术中死亡,无发生肺栓塞及神经压迫症状。术后X线及CT扫描显示所有患者均获得脊柱稳定。 VAS由术前(7.8±1.5)分降至术后第3天(1.8±1.2)分,末次随访为(1.9±1.3)分,术前与术后第3天、末次随访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SF-36评分由(246±103)分降至术后第3天(352±117)分,末次随访为(367±131)分,术前与术后第3天、末次随访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椎体前缘高度术前、术后第3天及末次随访分别为(8.4±1.4)mm、(13.8±1.6)mm和(13.8±1.5)mm,术前与术后第3天及末次随访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矢状面Cobb角术前、术后第3天及末次随访分别为(29.1±3.1)°、(20.7±2.3)°及(20.8±2.4)°。术前与术后第3天及末次随访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结论 DSA监控下行PKP操作相对简便、灵活,增加穿刺的准确率,是一种治疗老年OVCF的微创手术,能够有效缓解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引起的疼痛,维持脊柱稳定性,恢复椎体高度,患者可早期下床活动,避免老年患者卧床的常见并发症,从而改善其生活质量,减少死亡率。是一种简单、安全、有效的新方法。

  • MicroRNA-1和 PIK3CA 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作者:赵球;顾永娟;陈亮;章斌;刘翠萍;郭人花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miR-1和PIK3CA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利用RT-qPCR法检测55例NSCLC组织及其癌旁正常组织中miR-1和PIK3CA 的表达,并用Western-blot法检测NSCLC组织及其正常组织中PI3K蛋白的表达变化。结果 miR-1在NSCLC原发灶中的表达明显低于在癌旁和正常组织中的表达(P=0.0122),PIK3CA在NSCLC原发灶和癌旁组织中的表达都明显高于在正常组织中的表达(P=0.0446,P<0.0001),且PIK3CA在原发灶中的表达明显高于在癌旁组织中的表达(P=0.0029);miR-1和PIK3CA在术后1年内发生/不发生转移癌组织中的表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69,P=0.0061);PIK3CA的表达与NSCLC组织学类型相关(P=0.0200),但miR-1和PIK3CA的表达与患者的年龄、性别、肿瘤的大小及分化程度无明显相关关系(P>0.05),miR-1的表达与PIK3CA的表达成负相关(r=-0.7096,P<0.05)。结论 miR-1的低表达和PIK3CA的高表达可能和NSCLC的发生及侵袭转移有关,且miR-1和PIK3CA在NSCLC转移过程中相互抑制,可能成为NSCLC治疗的新的潜在靶点。

  • 肝硬化合并肝源性糖尿病患者血清细胞因子水平分析

    作者:陈杰;惠威;徐斌;李雪梅;郭新会

    目的探讨伴乙型肝炎肝硬化的2型糖尿病血糖控制水平对血清细胞因子水平影响。方法2010年12月至2011年12月我院肝病及内分泌科门诊或住院患者所收集病例中,合并肝硬化的肝源性糖尿病及单纯肝硬化患者各60例,检测血清IL-2、IL-4、IL-6、IL-8、IL-10、INF-γ、TNF-α水平。结果肝源性糖尿病组患者血清IL-2、TNF-α、INF-γ水平为(57.2±23.8)pg/ml、(48.2±35.1)ng/ml、(89.2±55.3)pg/ml,显著高于单纯肝硬化组的(48.5±22.1)pg/ml、(30.2±23.3)ng/ml、(58.3±37.4)pg/ml(P均<0.05);肝源性糖尿病组的 IL-4、IL-8水平分别为(1.2±0.5) pg/ml、(34.4±16.7) pg/ml,显著低于单纯肝硬化组的(3.3±1.2)pg/ml、(57.1±20.8) pg/ml(P 均<0.05);两组的血清 IL-10、IL-6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3±0.4)pg/ml vs.(1.5±0.5)pg/ml,(5.2±3.4)pg/ml vs.(5.5±2.8)pg/ml,P>0.05]。结论肝硬化合并肝源性糖尿病患者的细胞因子网络失衡,是肝硬化疾病进展的可能机制。

  • 单切口显微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与传统开放椎间盘切除术治疗双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对比研究

    作者:刘军;项良碧;王琪;陈语;朴美慧;杨会峰;季锋;罗杰;马骏雄

    目的比较单切口显微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MED)与传统开放椎间盘切除术(OD)治疗双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在我科接受椎间盘切除手术的双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共25例,入院时随机分为MED组(n=12)和OD组(n=13),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麻醉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术中出血量、摘除椎间盘重量、手术切口长度、Oswestry评分的改善情况以及临床效果满意率。结果MED组的手术时间、麻醉时间明显高于OD组(P<0.05),MED组的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术后下床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等明显小于OD组(P<0.05)。两组术中摘除髓核组织重量无明显差别(P>0.05)。和术前相比,术后MED组和OD组的Oswestry评分具有明显改善,但术前和术后两组间均无明显差别(P>0.05)。两组间临床效果满意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对于双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OD和单切口MED均是有效的治疗方法。但单切口MED术中出血量少、切口长度小、术后下床时间早、住院时间短、住院费用低,更加符合微创理念。

  • 体外肝组织微波消融范围的研究

    作者:胡罗文;王冀;魏庆庆;严宇鹏;马瑞;孙颖颖;李莉;李鸥

    目的研究微波消融治疗在离体人肝组织的消融灶形态及范围。方法通过在不同初始功率、作用时间下对离体人肝组织进行单针微波消融,超声及大体解剖观察消融灶的形态及范围,镜下观察消融灶病理学变化。结果相同初始功率组消融灶随作用时间延长而增大;在相同作用时间下初始功率70 W组消融灶大于初始功率50 W组,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超声显示消融灶范围较大体解剖测量范围大,两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病理检查见消融灶中心凝固区肝组织均凝固坏死,距凝固区边缘0.5 cm处有1例可见残存水肿肝细胞、1 cm处有17例可见残存肝细胞组织。结论微波消融灶呈椭圆形,其范围随初始功率及作用时间增加而扩大,超声测量比大体解剖消融范围大,消融灶与周围组织间有移行带。

    关键词: 微波 超声检查 消融
  • 非酒精性脂肪肝与2型糖尿病并发症关系分析

    作者:潘斌斌;付丽媛;郭琳;苏晓飞;徐小华;马建华

    目的探索南京地区2型糖尿病患者非酒精性脂肪肝( NAFL)的患病率、发病相关因素及与2型糖尿病并发症、合并症之间关系。方法通过病历系统回顾性分析504例2型糖尿病患者资料,根据病史及超声检查结果将其分为NAFL组与对照组(NC),记录并统计临床病史及检验资料。结果(1)NAFL患病率为42.5%;NAFL组年龄、病程、高密度脂蛋白、血肌酐、胱抑素C均显著低于NC组( P<0.05);NAFL组C肽120 min、BMI、尿微量白蛋白、踝肱指数、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均显著高于NC组( P<0.05)。(2) NAFL组间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及糖尿病肾病患病率显著高于NC组( P<0.01)。(3) NAFL组骨密度显著低于NC组( P<0.05)。(4)相关性分析显示:NAFL与年龄、病程、高密度脂蛋白、血肌酐等指标呈负相关,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BMI、总胆固醇、甘油三酯、C肽、餐后C肽等指标呈正相关;回归分析示:甘油三酯、BMI、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与NAFL独立相关。结论(1) NAFL与2型糖尿病并发症尤其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关系密切;(2)NAFL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骨密度水平较单纯2型糖尿病低,临床上需关注NAFL患者骨代谢情况,及时发现骨质疏松。

  • p53 R2在上皮性卵巢肿瘤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作者:孟翠菊;张广美;付亮亮;郭秋艳;刘骥

    目的探讨核糖核苷酸还原酶小亚基( p53 R2)在卵巢上皮性肿瘤中的表达及其临床病理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66例上皮性卵巢癌组织,20例上皮性卵巢交界性肿瘤组织、36例上皮性卵巢良性肿瘤组织、20例卵巢组织中p53 R2蛋白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与卵巢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免疫组化检测结果显示,上皮性卵巢癌组织中p53 R2蛋白表达阳性率为72.7%(48/66),交界性上皮性卵巢肿瘤中为50%(10/20),卵巢上皮性良性肿瘤组织中为46%(15/36),正常卵巢组织为5%(1/20);低分化肿瘤组织中p53 R2蛋白表达阳性率显著高于中、高分化者( P<0.05);并发肝转移的癌组织中p53 R2表达高于无肝转移组( P<0.01);p53 R2蛋白表达与有无淋巴结转移无关( P>0.05);p53 R2蛋白高表达者,术后生存时间短( P<0.05)。结论上皮性卵巢癌中p53 R2蛋白表达阳性率明显增高,并与卵巢癌病情进展有关,可望作为卵巢癌患者独立的预后指标。

  • 影响高龄老年人氮末端脑利钠肽前体水平的相关因素分析

    作者:朱启伟;骆雷鸣;叶平;高鹏;王浩;张今尧;曹瑞华

    目的探讨影响高龄老年人(年龄≥80岁)氮末端脑利钠肽前体( NT-proBNP )水平的相关因素。方法纳入2007年11月至2010年10月在解放军总医院老年病房住院,除外急性心功能不全,6个月内有急性心肌梗死、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或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等病史的高龄(年龄≥80岁)老年患者共856例。测量身高、体重,采集病史;查血常规、血生化、NT-proBNP水平;完善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1) NT-proBNP水平与慢性肾功能不全(β=0.290,P=0.000)、慢性心功能不全(β=0.321,P=0.000)、高血压(β=0.119,P=0.004)、房颤(β=0.358,P=0.000)、起搏器植入(β=0.231,P=0.001)、脑梗死(β=0.088, P=0.014)、感染(β=0.285,P=0.000)及血红蛋白(β=-0.007,P=0.004)等临床因素显著相关;(2)NT-proBNP与年龄(β=0.018,P=0.000)、BMI(β=-0.026,P=0.000)等非疾病因素相关,校正慢性肾功能不全、慢性心功能不全、高血压、房颤、感染等因素后,其依然与年龄独立相关(β=0.018, P=0.000);(3) NT-proBNP与左心房内径(β=0.044,P=0.000)、左心室质量指数(β=0.016,P=0.000)、左心室射血分数(β=-0.017,P=0.002)及E/A比值(β=-0.218,P=0.000)显著相关。结论在80岁以上的老年人中,NT-proBNP水平与多种疾病或非疾病因素相关,可以作为评价心脏结构和功能的指标。

  • 胶质瘤组织实时定量 PCR 检测中内参基因的选择

    作者:李昊文;刘丽;郭安臣;任远;王雅杰

    目的筛选胶质瘤组织中表达稳定性高的内参基因,为胶质瘤基因表达研究选取合适的内参基因提供实验基础。方法以相对正常脑组织及胶质瘤Ⅰ、Ⅱ、Ⅲ、Ⅳ期组织共25例为实验对象,利用Real-time PCR技术对15个候选内参基因进行筛选,通过geNorm软件对实验结果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在15个内参基因中,GUSB、ACTB、TBP、GAPDH、ATP5F1和PPIA 6个基因表达稳定,平均表达稳定度( M值)均<0.5,其中ATP5F1和PPIA为表达稳定的两个内参基因,其M值为0.26。标准化因子V2/3=0.102,小于取舍值0.15。结论在胶质瘤组织实时定量PCR分析中,ATP5F1和PPIA2个内参基因联合使用,可较好地共同校正基因表达结果。

  •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及表观扩散系数值分析在乳腺良恶性结节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作者:钟井松;陈君坤;陈小宇;张维珍

    目的评价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 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 ,DWI)及其表观扩散系数( 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 ,ADC)在乳腺良、恶性结节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6例患有乳腺结节性疾病患者及13例健康女性志愿者(对照组)乳腺MRI资料,所有病例全部行MRI常规成像、DWI检查,扩散敏感系数( b值)取0、500、1000 s/mm2。观察分析病变在MRI常规平扫、DWI图像的信号特征,测量不同b值感兴趣区( ROI)的ADC值。根据手术病理,按照恶性结节、良性结节、正常腺体分为三组,比较各组之间的ADC值,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统计分析,并绘制ROC曲线检验诊断效能,计算不同阈值下,ADC值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并与形态学评价相结合,确定合适的b值和阈值。结果当b=500、1000 s/mm2时,恶性结节、良性结节及正常腺体的平均ADC值两两之间均有统计学差异( P<0.05)。同一b值下,乳腺恶性结节较良性结节和正常腺体明显低,而良性结节平均ADC值较正常腺体低。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 ROC curve),确定不同b值下诊断乳腺良、恶性结节的ADC阈值,当b=500 s/mm2阈值为1.202×10-3 mm2/s;b=1000 s/mm2阈值为1.117×10-3 mm2/s。结论 ADC值分析结合DWI图像对乳腺良、恶性结节的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 膀胱容量对经腹超声评估胎盘下缘与宫颈内口距离的影响

    作者:毕玉;姜凡;方明娣

    目的研究膀胱容量对经腹超声观察胎盘下缘与宫颈内口距离的影响。方法136例正常单胎妊娠孕妇,孕周18~27周末,于不同膀胱容量下测量同一孕妇胎盘下缘与宫颈内口的曲线距离,0~50 ml为d1组、50~150 ml为d2组、150~250 ml为d3组。并根据胎盘覆盖区域的不同,将其分为前壁、后壁、侧壁三型。结果同一孕妇不同膀胱容量下,经腹超声评估胎盘下缘与宫颈内口的距离具有差异性(P<0.01),且这种距离变化与胎盘覆盖位置无关(P>0.05)。随着膀胱容量的增加,胎盘下缘与宫颈内口的距离缩短。相对于 d1组,膀胱容量在 d2、d3组范围时,距离变化95%单侧上界值为31.67 mm 和50.70 mm。结论经腹超声观察胎盘下缘与宫颈内口距离的可信度有赖于膀胱容量,应在超声检查中引起重视。

  • 早期气管插管对ICU重症结核性脑膜炎患者预后的影响

    作者:孟丽娜;张广宇;张玉想;苏瑾文

    目的探讨早期气管插管对重症结核性脑膜炎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将我院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Glasgow评分3~8分的80例重症结核性脑膜炎患者,根据入ICU后气管插管时间不同分为早期气管插管组和常规气管插管组,比较两组的氧合指数、机械通气时间及ICU住院时间,按照GOS评分判定患者6个月的生存质量。结果早期气管插管组氧合指数维持相对较高水平(P<0.01),机械通气时间明显缩短(P<0.05),常规气管插管组病死率和致残率均增加(P<0.05)。结论早期气管插管可以改善组织氧供,减少低氧血症,避免或减少吸入性肺炎发生,缩短机械通气及ICU住院时间,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有利于重症结核性脑膜炎患者的预后。

  • 乳腺癌术后患者附件区肿块的诊断和治疗

    作者:康华峰;代志军;马小斌;包兴;林帅;刘小旭;王西京

    目的分析乳腺癌术后患者发现附件区肿块的诊断、治疗原则。方法收集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03至2011年乳腺癌术后附件区肿块诊治患者44例,全组患者术前行血清CEA、CA12-5及CA15-3检测,同时行盆腔超声检查。确诊后行手术治疗,术后按病理结果行综合治疗或随访。结果(1)附件区肿块诊断时中位年龄46岁(32~63岁),确诊乳腺癌至出现附件肿块的中位间隔时间为37个月(6~251个月);(2)附件区肿块为恶性肿瘤患者中,术前血清CEA、CA12-5及CA15-3均明显高于良性肿瘤患者(P<0.01),其术前超声提示非薄壁囊肿明显多于良性肿瘤患者(P<0.01);(3)附件区肿块术后病理为良性肿瘤35例、原发性卵巢恶性肿瘤4例及转移性卵巢恶性肿瘤5例;(4)4例原发性卵巢癌患者,1例术后54个月时死亡,3例无病生存;5例转移性癌患者,2例分别于术后27、28个月时死亡,3例无病生存。结论乳腺癌术后患者的附件区肿块大多数为良性卵巢囊肿,超声提示非薄壁囊肿、血清肿瘤标记物升高者提示恶性危险性增高需行手术治疗,术后病理为恶性者需行综合治疗。

  • 脑电图对大学生慢性疲劳的诊断效能评价

    作者:白丽霞;王金桃;陈晨;丁玲;曲成毅

    目的了解大学生慢性疲劳的脑电图特征,评价脑电图对慢性疲劳的诊断效能。方法采用目的抽样(立意抽样)结合自愿原则对山西医科大学临床本硕班四、五年级学生共200人进行慢性疲劳状况调查及脑电图测定。疲劳的评定参考Chalder研制的疲劳量表( FS)。脑电图测定采用江苏南京韦思公司生产的便携式脑电图仪,按国际10/20系统安置电极,闭眼状态下记录无伪迹脑电波2~3 min,并转化为脑电地形图(BEAM)进行量化分析。采用Epidata 3.0进行数据录入,经核对无误后转入SPSS 11.5进行统计分析。采用χ2检验、t 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线性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 ROC 曲线进行诊断效能评价。结果200名大学生中男生66人(33.0%)、女生134人(67.0%),其中113人(56.5%)没有慢性疲劳症状,87人(43.5%)为慢性疲劳患者。男性慢性疲劳患病率为51.5%,女性慢性疲劳患病率为39.6%,无统计学差异(χ2=2.575,P=0.109)。大学生慢性疲劳患者脑电图表现为左侧大脑半球α1功率较非慢性疲劳者低,左前颞和左前额δ功率高( P<0.05)。慢性疲劳与α1功率的ROC曲线分析显示曲线下面积为0.602,有统计学意义,但没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左侧大脑半球α1功率为15.0诊断慢性疲劳,灵敏度为0.63,特异度为0.53。结论脑电图左侧大脑半球α1功率降低可作为慢性疲劳的诊断参考指标之一,但灵敏度和特异度不高。

  • 肺剂量体积直方图参数与非小细胞肺癌放射性肺炎的相关性

    作者:王冬青;翟利民;高敏;杨正强;于清溪

    目的探讨不同定义的肺剂量体积直方图(DVH)参数与非小细胞肺癌(NSCLC)放射性肺炎( RP)的相关性。方法入组三维适形调强放射治疗的NSCLC患者67例。在三维放疗计划系统中勾画每一位患者的双侧肺(BV)、患侧肺(IV)、健侧肺(CV)和功能肺(FV),分别作为计划评估的独立危及器官。依据DVH曲线,回顾性分析BV、IV、CV和FV接受5~60 Gy的相对肺体积(记为Vx,x=5,10,15?60)与≥2级RP(CTCAE 3.0)的相关性。结果 BV5~30、IV5~15、CV5~20和FV5~20在RP组和No-RP组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单因素分析上述参数均与RP的发生风险相关(P<0.05),且各参数间存在显著共线性。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证实BV5~25、IV5~15、CV5~20和FV5~20能够预测RP的发生风险,其曲线下面积范围相应分别为0.70~0.84、0.74~0.77、0.70~0.81和0.74~0.82。结论不同定义的肺DVH曲线前半部分参数均与≥2级RP的发生风险相关,各参数预测RP的ROC曲线下面积相近,约0.7~0.8。

  • 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围手术期血浆内毒素变化的临床研究

    作者:孙晓飞;李泓杰;徐庆

    目的研究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围手术期血浆内毒素的变化,评估血浆内毒素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分析我科于2010年3月至2012年1月期间收治的57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于入院、术后3、7、14 d时抽血测定血浆内毒素水平,术前进行Child-Pugh分级,测定血常规、肝肾功能、出凝血系列,统计手术时间、术后住院天数和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血浆内毒素[(27.22±5.42)pg/ml]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1.31±0.21)pg/ml];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的内毒素水平与Child-Pugh评分( r=0.261,P<0.05)、总胆汁酸( r=0.129,P<0.05)呈正相关,与血浆白蛋白水平呈负相关(r=-0.265,P<0.05),伴腹水组[(57.42±19.75)pg/ml]较不伴腹水组[(16.45±1.71)pg/ml]明显升高;门静脉高压症患者内毒素平均值(术前,术后3、7、14 d)与手术时间( r=0.208,P<0.05)和术后住院天数( r=0.297,P<0.05)呈正相关;无并发症者术后3、7、14 d的内毒素水平较有并发症者存在显著差异(P均<0.05),其中感染相关并发症患者内毒素水平高于其他并发症患者(P<0.05)。结论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存在内毒素血症,随肝硬化程度加重而加重,另外内毒素血症与门静脉高压症术后并发症相关,对评估患者短期预后有一定的指示作用。

  • G蛋白偶联受体34转录变异体在结肠癌中的表达及其潜在意义

    作者:左波;李玫;刘玉兰;潘秀英;马淑云;李锟;郁卫东

    目的明确G蛋白偶联受体34(G-protein coupled receptor 34,GPR34)转录变异体在结肠正常以及癌细胞和组织中的表达模式,探讨其在结肠癌中的潜在作用。方法(1)通过检索NCBI有关GPR34的基因信息和设计特异性引物,利用PCR技术确定结肠中表达的GPR34转录变异体;(2)通过染料法Real-time PCR明确GPR34各转录变异体在结肠正常和肿瘤细胞以及临床组织标本中的定量表达谱;(3)分析GPR34转录变异体表达与结肠癌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结果(1)结合GPR34基因相关信息分析,通过PCR技术确定了在结肠正常细胞中仅表达序列号为AF039686.1和AK122945.1的转录变异体;(2)与正常的结肠细胞相比,本研究所使用的所有结肠癌细胞中总的GPR34转录变异体和AK122945.1均表达上调;对30例结肠癌临床组织标本的分析表明,结肠癌组织中GPR34总的转录变异体表达上调的有18例,转录变体AK122945.1表达上调的有19例;(3)Fisher精确检验和Spearman相关性统计分析结果显示,GPR34总转录变异体和AK122945.1的表达上调与结肠癌的临床分期呈显著正相关性( P<0.05),而与性别、年龄、病理分级和浸润程度无相关性( P>0.05)。此外,二者表达上调的患者虽然淋巴结转移的发生趋于增多,但是统计学无差异( P>0.05)。结论 GPR34总转录变异体和AK122945.1表达上调涉及结肠癌的发生和发展,其中后者是GPR34总转录变异体表达上调的主要原因,推测其可能具有潜在的促癌作用。

  •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浆脂联素的变化

    作者:李晓燕;郭文静;张红明;刘科卫;韩淑芳

    目的通过观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ACS)患者血浆脂联素( APN)水平的变化,推测APN与斑块稳定性的关系。方法选取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的冠心病患者75例,包括ACS患者( ACS组,36例)、稳定性心绞痛患者( SAP组,39例),并选取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正常者为对照组(20例)。同时,根据造影结果对所有研究对象进行Gensini 积分,分为0分组(20例)、1~30分组(45例)、≥30分组(30例)。ELISA检测所有研究对象血浆中APN水平变化。结果(1)ACS组、SAP组血浆APN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2) ACS组血浆APN水平显著低于SA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3) Gensini积分≥30分组APN水平显著低于<30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随着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和不稳定性的加剧,APN在研究对象血浆中的水平逐渐降低,APN的降低可能加剧了病变处斑块的不稳定性,促进了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进程进展。

  • 经尿道输尿管硬镜损伤输尿管的高危因素及预防对策

    作者:孙伟桂;陈忠;郑奇传;储旭;蒋堃

    目的分析经尿道输尿管硬镜致输尿管损伤的常见高危因素,并探讨预防对策。方法统计1994至2012年输尿管硬镜手术3025例,行单纯输尿管镜检查或狭窄扩张912例(30.15%),输尿管镜碎石或取异物2113例(69.85%)。 Logistic回归分析输尿管损伤的高危因素,并探讨预防对策。结果2806例(92.76%)一次手术成功,219例(7.24%)需开放手术或二期体外冲击波碎石术(ESWL)等治疗。发生输尿管损伤171例(5.65%),其中输尿管黏膜撕裂、假道及穿孔等轻度损伤155例(5.12%),输尿管断裂和黏膜撕脱等重度损伤16例(0.53%)。按“OPERATION”9个字母排列列举9个高危因素及9个预防对策:视野不清(O)、以往术史(P)、病变高度(E)、环形狭窄(R)、麻醉不佳(A)、手术超时(T)、合并感染(I)、过度肥胖(O)、新手操作(N)9个高危因素。预防对策分别为镜体润滑(O)、体位调整(P)、直视进镜(E)、旋转进退(R)、麻醉效果(A)、导管引导(T)、倾斜角度(I)、观察能力(O)、狭窄决策(N)。结论经尿道输尿管硬镜需警惕高危易损伤因素,尤其是新手,并在术中采用预防对策以尽量避免输尿管损伤。

  • 基质金属蛋白酶3联合C反应蛋白检测评估女性类风湿关节炎病情活动性

    作者:马剑达;欧阳霞;郑东辉;莫颖倩;邹婵娟;朱浪静;李艳华;戴冽

    目的探讨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3(MMP-3)联合C反应蛋白(CRP)检测在女性类风湿关节炎( RA)病情活动性评估中的价值。方法酶联免疫吸附法分别检测100例女性RA患者及31例正常女性血清MMP-3水平并收集临床资料,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进行诊断价值分析。结果(1)女性RA患者血清MMP-3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 P<0.001),活动期( DAS28≥2.6, n =75)显著高于缓解期(DAS28<2.6,n=25,P<0.001),并与CRP(r=0.544,P<0.001)、ESR(r=0.449,P<0.001)、DAS28(r=0.414,P<0.001)等呈显著正相关;(2)根据试剂盒提供的女性正常参考值范围上限60 ng/ml,血清MMP-3诊断女性RA病情活动的敏感度为92%,特异度为48%;(3)血清MMP-3诊断女性RA病情活动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1(P<0.001),佳诊断界限值为216 ng/ml,相应的敏感度为56%,特异度为92%;(4)血清MMP-3与CRP联合检测诊断女性RA病情活动的敏感度(97%)较单独检测CRP (84%)显著升高(χ2=7.878,P=0.005),特异度(96%)较单独检测血清MMP-3显著升高(χ2=14.86,P<0.001)。结论血清MMP-3可用于评估女性RA患者病情活动性,MMP-3联合CRP检测可提高诊断的敏感度和特异度,是佳的联合检测方案。

  • 替米沙坦与雷米普利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合并2型糖尿病的疗效比较

    作者:王建红

    目的比较替米沙坦与雷米普利治疗慢性心力衰竭(CHF)合并2型糖尿病(T2DM)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87例CHF合并T2DM患者随机分为替米沙坦组80 mg/d和雷米普利组10 mg/d,口服治疗12周后比较两组患者治疗CHF的总有效率,左心室心功能,6 min步行距离,空腹血糖( FPG)和空腹胰岛素( FINS)水平的变化,并观察不良反应。结果替米沙坦组控制CHF总有效率为86.7%,雷米普利组控制CHF总有效率为73.8%,两组间总有效率无统计学差异。两组患者左心室功能均明显改善( P<0.05),替米沙坦组较雷米普利组改善更明显( 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6 min步行距离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 P<0.05)。替米沙坦组患者治疗后FINS水平显著降低(P<0.05)。结论替米沙坦(80 mg/d)和雷米普利(10 mg/d)均可以有效控制CHF,但替米沙坦治疗不良反应少,同时可以降低空腹胰岛素水平,对于CHF合并2型糖尿病的患者治疗效果优于雷米普利。

  • 免疫组织化学联合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检测多发性骨髓瘤分子细胞遗传学异常

    作者:杨璐璐;聂玉;刘欣;汪健;王晓秋;王志华;郑昌成;王兴兵;朱小玉;朱薇波;孙自敏;蔡晓燕;吴竞生

    目的应用免疫组织化学( immunohistochemistry ,IHC)联合荧光原位杂交( 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技术检测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常见分子细胞遗传学异常。方法对按照WHO诊断标准确诊的20例初诊MM患者,取骨髓组织石蜡包埋并切片,应用IHC技术对骨髓石蜡切片进行CD138单克隆抗体标记,选取CD138+细胞丰富的骨髓石蜡切片,采用1q21/RB1、D13S319/p53、IGH三组序列特异性基因探针进行FISH检测。同时以10例非恶性血液病患者骨髓组织切片为对照建立各探针FISH检测的正常阈值,检测结果大于阈值为阳性,小于阈值为阴性。结果(1)20例初诊MM患者中16例检出分子细胞遗传学异常(占80.0%),其中1q21扩增5例(占25.0%),RB1缺失6例(占30.0%),D13S319缺失9例(占45.0%),p53缺失3例(占15.0%),IGH基因重排10例(占50.0%)。检出1种异常者5例(占25.0%),同时有2种异常者6例(占30.0%),3种异常者4例(20.0%),4种异常者1例(占5.0%)。(2) IHC联合FISH技术检出率80%,而染色体G显带技术检出率10.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3)按年龄<50岁、50~60岁、>60岁分组,分子细胞遗传学异常检出分别为5例(83.3%)、6例(100%)、5例(62.5%),经Fisher检验,年龄>60岁与其他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MM患者染色体与基因异常和其临床分型、分期之间,即p53基因与IgG型及Ⅲa期之间有关( P<0.05),染色体与基因异常以Ⅲ期和IgG型为主。结论 IHC联合FISH技术检测MM分子细胞遗传学异常有助于提高检测效率,明显优越于染色体G显带技术,同时可发现MM的分子细胞遗传学改变多数为复杂核型,且多数存在数目与结构异常。 MM患者染色体和基因异常与其临床分型、分期、患者年龄之间具有相关性。

  • 外科手术直视下在体原位肾肿瘤射频消融临床研究

    作者:罗道升;米其武;孟祥军;高勇;戴宇平;邓春华

    目的探讨肾肿瘤射频消融( RFA)的有效性、安全性及技术参数。方法选择临床根治性肾肿瘤切除术病例30例,均为单侧单发肿瘤,按肿瘤大直径(φmax )及RFA前是否阻断肾动脉分组:A组φmax≤4.0 cm,10例,其中A1组5例,RFA前先阻断肾动脉,A2组5例,RFA前不阻断肾动脉;B组4.0 cm<φmax<6.0 cm,10例,其中B1组5例,RFA前先阻断肾动脉,B2组5例,RFA前不阻断肾动脉;C组φmax≥6.0 cm,10例,其中C1组5例,RFA前先阻断肾动脉,C2组5例,RFA前不阻断肾动脉。经开放或腹腔镜手术,先游离肾肿瘤及肾蒂血管,每组RFA前阻断或不阻断各5例,直视下对肾肿瘤进行单次RFA,消融频率均为450 kHz,再根治性切除肾肿瘤,将肿瘤进行病理切片检查,获得肾肿瘤内部及边缘消融灶的病理表现,分析病理结果与肿瘤大小、消融时间及RFA前阻断肾动脉与否之间的关系。结果所有病例均为肾细胞癌,其中透明细胞癌25例,集合管癌5例。消融参数、RFA前阻断肾动脉与否及肿瘤大小与病理结果关系如下:A组消融时间10 min,A1组消融灶直径约(5.2±0.5)cm,A2组消融灶直径约(4.5±0.6)cm(A1 vs. A2,P=0.035);B组消融时间12 min,B1组消融灶直径约(5.4±0.4)cm,B2组消融灶直径约(4.6±0.5)cm (B1 vs.B2,P=0.028);C组消融15 min,C1组消融灶直径约(5.5±0.6)cm,C2组消融灶直径约(4.8±0.8) cm(C1 vs.C2,P=0.038)。 A、B、C组消融直径分别为(5.0±0.6)cm、(5.1±0.1)cm、(5.1±0.4)cm,组间两两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P>0.05)。结论在选择性病例中,肾肿瘤射频消融是安全有效的,其疗效与肿瘤的大小密切相关,对φmax≤4.0 cm的小肾癌,RFA完全可以获得超过肿瘤直径的消融直径,达到“根治”的疗效。对于φmax≥4.0 cm的大肾癌,单次RFA无法获得“根治”的疗效;在相同条件下,消融前阻断肾动脉能获得更大的消融直径;在消融10 min的情况下,再单纯延长消融时间无法获得更大的消融直径。

  • 脊柱外科手术后静脉血栓栓塞症自然发生率的临床研究

    作者:黄帅豪;郑秋坚

    目的分析脊柱手术后静脉血栓栓塞症( VTE)的自然发生率,探讨采取干预措施抗凝以预防VTE的必要性;结合文献,分析 VTE 的发生与手术方式、体位、时间等关系,指导临床改进相关环节。方法2011年1月至2012年1月收治的接受脊柱手术患者168例,术前进行血常规、凝血指标及双下肢静脉彩超检查。术后复查双下肢静脉彩超。随访时间3个月。如果彩超怀疑深静脉血栓( DVT),行下肢静脉造影确诊;如果高度怀疑肺栓塞( PE)形成,行肺血管造影确诊。统计患者资料及VTE例数。通过SPSS 11.0软件,利用χ2检验、Mann-Whitney检验分析。结果168例患者中确诊VTE 1例,无PE病例。脊柱手术后VTE自然发生率为0.60%。尝试分析VTE阳性组与阴性组在性别、年龄、体重、手术时间、部位、入路、失血量、卧床时间等方面是否存在统计学差异。但由于VTE阳性例数少,随机性大,未能进行分析。结论本次研究结果与文献报道类似,显示脊柱手术围手术期不采用抗凝措施下,VTE自然发生率较低;脊柱手术后对于无VTE症状以及不存在VTE危险因素的患者不需要行双下肢静脉彩超检查、血管造影检查以及常规抗凝处理。

  • 肺泡蛋白沉积症18例临床分析并文献复习

    作者:陈淑靖;卢韶华;白春学;顾宇彤

    目的提高对肺泡蛋白沉积症的临床诊疗水平。方法回顾我院18例住院治疗的肺泡蛋白沉积症病例,结合文献报道分析其诊疗和预后情况。结果肺泡蛋白沉积症患者以咳嗽、咳痰和进行性呼吸困难为主要临床症状。影像学均表现为两肺弥漫性病变,多有典型的地图样或碎石铺路样改变。16例肺泡蛋白沉积症患者经支气管镜肺活检(TBLB)和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分析明确诊断,开胸肺活检和经皮肺穿刺活检病理确诊各1例。病理表现以肺泡和支气管腔内充满嗜伊红细颗粒状蛋白性物质为特征。改良的全身麻醉密闭纯氧加压分侧肺灌洗术可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和肺功能。结论肺泡蛋白沉积症临床症状无特异性,影像学和支气管镜检查有助于明确诊断。改良的全身麻醉密闭纯氧加压分侧肺灌洗是该病有效的治疗方法。

  • 匹多莫德对女性非淋菌性尿道炎患者生殖道局部免疫的影响

    作者:林大东;许宝珠

    目的初步探讨匹多莫德对女性非淋菌性尿道炎( NGU)患者生殖道局部免疫的调节作用及其在NGU治疗中的作用。方法65例女性NGU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给予敏感抗生素联合匹多莫德治疗,对照组仅给予敏感抗生素治疗,治疗前后定量采集宫颈分泌物,分别检测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 (SIgA)和IFN-γ的水平,追踪随访患者病原体清除转阴及复发情况。结果试验组治疗前后SIgA和IFN-γ分别为(33.88±14.26) mg/L、(95.35±24.68) ng/L和(50.12±16.75) mg/L、(120.74±26.92) ng/L;对照组分别为(34.26±15.30) mg/L、(98.46±24.89) ng/L和(28.54±15.92) mg/L、(85.30±25.36) ng/L,试验组治疗后患者生殖道局部的免疫因子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1),1个月后试验组病原体清除转阴率为84.85%,对照组为65.63%,3个月后复查,试验组病原体转阴患者复发率为14.29%,对照组为23.81%。结论匹多莫德可以有效改善女性NGU患者生殖道局部免疫状态,提高NGU的治愈率,减少复发。

  • 上颌窦海绵状血管瘤的影像学诊断价值探讨

    作者:何端军;郭万宏;刘红强;唐建勇;杨静芬;付艳秋

    目的探讨MRI、CT影像学检查对上颌窦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1例鼻内镜下行上颌窦肿瘤切除术,病理确诊为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的MRI、CT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CT均表现为受累鼻窦有不同程度的膨大,窦壁骨质明显受压变形、变薄,骨质不连续并形成大小不一的缺损。其中9例MR T1WI呈中等信号,10例MR T2WI呈高信号。8例动态增强扫描,均呈渐进性强化及蜂窝状或斑驳状表现。结果显示MRI、CT改变,结合病史,术前能提示上颌窦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结论 MRI和CT特点对上颌窦血管瘤的术前诊断有重要意义,能为手术方案的制订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 膀胱水扩张联合肉毒素注射治疗间质性膀胱炎/膀胱疼痛综合征疗效观察

    作者:罗顺文;许亚宏;杨明辉;贾志刚;赵启华;段志强;张波;郭瑜

    目的观察膀胱水扩张联合肉毒素注射治疗间质性膀胱炎/膀胱疼痛综合征( IC/PBS )的疗效。方法16例女性IC/PBS患者,在麻醉下行膀胱水扩张联合膀胱内200 U肉毒素多点注射,治疗前及治疗后1、3、6个月行O′Leary-Sant间质性膀胱炎症状评分、每日排尿次数及大膀胱容量作为疗效评判标准,观察治疗前后患者各项指标情况。结果所有患者术后即诉疼痛、尿频、尿急症状缓解,有效率100%,其中10例诉显著缓解或消失(显效率62.5%)。14例获得随访,治疗后1个月患者O′Leary-Sant 评分从(24.7±3.6)分降到(16.2±3.1)分,疼痛程度评分从(7.9±1.8)分降到(3.2±1.5)分,每日排尿次数从(22.10±4.8)次减少到(13.1±3.1)次,膀胱容量从(108.8±35.7)ml增加到(210.2±30.5)ml,3、6个月后症状无变化,且病情稳定。12例患者治疗期间发生轻微肉眼血尿,1~2 d 消失,1例尿潴留行间歇导尿1周。结论膀胱水扩张联合肉毒素注射治疗短期内可有效缓解间质性膀胱炎患者症状,起效快,提高生活质量,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 生物补片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疗效观察

    作者:阿力木江·阿布都热衣木;马木提江·阿巴拜克热;艾武;赵亮

    目的观察巴德补片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的临床疗效。方法观察喀什地区第二人民医院2006年1月至2010年11月巴德补片充填式无张力修补术及传统手术方法治疗腹股沟嵌顿疝126例的临床资料,在平均手术时间、切口感染率、术后疼痛发生率、其他并发症发生率、平均住院天数、术后复发率等关键指标进行对比观察。结果两组术后均无死亡病例。试验组平均手术时间为(45±5.48) min、平均住院时间(7±1.32)d、无复发病例。而对照组平均手术时间为(55±4.45)min、平均住院时间(8±1.94) d、复发病例6例。试验组在平均手术时间、切口感染率、术后疼痛发生率、其他并发症发生率、平均住院天数、术后复发率等关键指标比较均优于传统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应用巴德补片行充填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嵌顿疝安全可靠、操作简便、手术时间短、术后恢复快,复发率低,疗效肯定,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西格列汀对2型糖尿病尿微量白蛋白的影响及机制

    作者:王冰;孙焱;张焱;王大会;李洪梅

    目的观察二肽基肽酶抑制剂西格列汀对2型糖尿病患者尿微量白蛋白的影响,探讨其中可能的机制。方法选取2型糖尿病口服药治疗,尿微量白蛋白升高的患者,随机分为西格列汀治疗组(20例)及其他口服药物治疗组(20例)。入组前、入组后12周分别检测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HbA1 c、尿微量白蛋白及高敏C反应蛋白、血浆还原性谷胱甘肽水平。结果治疗12周后,两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HbA1 c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但两组无明显差异,但西格列汀治疗组尿微量白蛋白水平明显降低,同时血浆高敏C反应蛋白降低,还原性谷胱甘肽水平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西格列汀可以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尿微量白蛋白水平,机制可能与改善机体炎症状态,降低氧化应激水平有关。

  • 紫外线联合康复新液治疗糖尿病足的临床观察

    作者:张熙洋;董松;雷蕾

    目的观察紫外线联合康复新液治疗糖尿病足的疗效。方法选择糖尿病足患者63例,随机分为两组。在全身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给予紫外线联合康复新液治疗,对照组仅给予康复新液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总有效率、治愈时间、住院费用及截肢率。结果治疗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治愈患者中治疗组的平均愈合时间、人均住院费用均较对照组明显减少(均P<0.05)。结论紫外线联合康复新液治疗有利于糖尿病足创面愈合,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 中枢神经细胞瘤的病理研究

    作者:马爽;杨连赫;王劲鸥;郭阳

    目的对8例脑中枢神经细胞瘤病例进行研究,探讨其组织学、免疫组化和超微结构特点。方法对2000~2012年间8例脑室肿瘤进行组织学观察,用免疫组化检测几种重要的肿瘤标记物的表达,其中包括细胞角蛋白(广谱) CK、上皮膜抗原( EMA)、波形蛋白( Vimentin)、胶质纤维酸性蛋白( GFAP)、神经突触素( Syn)、S100和Ki67。结果对8例中枢神经细胞瘤进行组织学检查,结果显示该肿瘤具有一定的形态学特点,肿瘤细胞呈现片状排列或不规则的“菊形团”样排列,也可见肿瘤细胞围绕血管形成“假菊形团”,肿瘤细胞形态单一,细胞多呈圆形,细胞核圆形或卵圆形,染色质细腻呈斑点状。免疫组化结果显示8例中枢神经细胞瘤CK、EMA和vimentin染色均为阴性,GFAP阳性者5例,Syn阳性者8例,S100阳性者4例,8例Ki67染色均为阳性,但比率较低,均为1%~3%。结论中枢神经细胞瘤具有较为典型的形态学特征和免疫组化染色特点,这些特点对中枢神经细胞瘤的诊断具有重要的提示作用。

  • 不同量盐酸坦索罗辛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伴下尿路症状的临床对照研究

    作者:曾金敏;周家杰;杨光华;丁坤;王建国;朱敏;陈忠军;廖义翔;张先觉

    目的探讨不同量盐酸坦索罗辛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 BPH)患者引起的下尿路症状( LUTS)的治疗效果及对不同体重患者的影响。方法选择BPH伴LUTS患者236例,随机分为剂量A组和剂量B组,分别给予0.2 mg每晚1次和0.4 mg每晚1次口服盐酸坦索罗辛,比较两组IPSS、IIEF-5、QOL、Qmax、Qave及PVR。结果剂量A、B组治疗后1、3个月IPSS、IIEF-5、QOL、Qmax、Qave及PVR较治疗前显著改善( P<0.05),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体重≤70 kg的患者采用剂量A、B治疗后1、3个月IPSS、Qmax、Qave及PVR变化值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体重>70 kg的患者采用剂量B治疗后1、3个月IPSS、Qmax、Qave及PVR变化值显著高于采用剂量A的患者( P<0.05)。结论0.4 mg剂量与常规剂量的盐酸坦索罗辛治疗BPH伴LUTS总体效果和安全性相似,对于>70 kg的较大体重患者获益更稳定。较大体重患者在常规剂量效果不佳时建议采用大剂量盐酸坦索罗辛治疗。

  • 纤维支气管镜与顺行引导气管插管技术在困难气道的应用

    作者:李荆钟;汪世高;肖志强;周锟

    目的观察纤维支气管镜与顺行引导气管插管技术联合运用的临床效果。方法择期预计困难气道手术患者64例随机分为两组,给氧吸入七氟烷8%(6 L/min),患者入睡后,扣紧面罩,用呼吸机压力支持通气继续吸入恒定浓度,直至睫毛反射消失,患者下颌松弛、心率减慢后:Ⅰ组采用纤维支气管镜与顺行引导气管插管技术联合运用进行气管插管,Ⅱ组采用纤维支气管镜引导气管插管。记录插管时长,入室后5 min (基础值,T1)、气管导管过鼻腔( T2)、纤维支气管镜过咽喉( T3)、纤维支气管镜过声门进气管确认气管隆突位置( T4)、气管导管进入气管( T5)时点患者HR、MAP、SpO2的参数值。结果与 T1时比较,T4~T5时两组患者HR均增快,MAP均增高,但Ⅰ组比Ⅱ组轻;T4~T5时Ⅱ组SpO2明显降低(P<0.05);T4~T5时Ⅱ组恶心、呛咳、体动比例高。Ⅰ组患者对所接受的麻醉方法评价为(8.63±1.37)分,明显高于Ⅱ组(7.84±1.26)分( P<0.05)。结论纤维支气管镜与顺行引导气管插管技术联合运用的患者生命体征平稳,插入成功率高,患者评价高,值得在择期手术困难气道中应用推广。

  • 微创钢板接骨术治疗胫骨骨折43例回顾性分析

    作者:王非;章莹;李宝丰;李知玻;陶超雄;黄显华

    目的总结应用微创钢板接骨术( MIPO)治疗胫骨骨折的效果、并发症与经验。方法回顾分析我科2007至2011年应用MIPO技术治疗胫骨骨干和干骺端骨折病例43例,随访时间8~24个月,分析其受伤原因、骨折分类、并发症、手术时机、复位和骨折愈合情况及手术并发症。结果所有患者手术切口顺利愈合,1例复位遗留4°内偏成角,术后1个月发现骨折线延长,1例术后接骨板断裂,术后4个月有11例、6个月有19例、8个月有12例达到骨折临床愈合,平均时间为6个月,4例踝背伸受限。结论微创、安全和高效是MIPO治疗胫骨骨折的优点,但须注意其技术特点,避开术中及术后陷阱。

  •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在糖尿病患者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黄斑区厚度变化的临床研究

    作者:赵欣;张仲臣

    目的通过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观察糖尿病患者白内障术后黄斑区视网膜厚度的变化。方法对比分析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术的糖尿病患者59眼以及无糖尿病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术患者54眼手术前及术后1 d、1周、1个月时黄斑中心凹厚度的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测量资料。结果糖尿病患者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前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平均厚度为(228.05±20.131)μm,术后1 d黄斑视网膜平均厚度为(229.56±20.279)μm,较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周、1个月黄斑视网膜平均厚度分别为(235.78±19.836)μm、(242.83±20.966)μm,较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神经上皮层视网膜术前平均厚度为(174.61±17.887)μm,术后1 d、1周、1个月神经上皮层视网膜平均厚度分别为(178.92±18.596)μm,(182.75±19.559)μm,(189.71±19.211)μm,较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色素上皮层视网膜术前平均厚度为(53.47±8.014)μm,术后1 d色素上皮层视网膜平均厚度为(54.39±7.134)μm,较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周色素上皮层视网膜平均厚度为(55.76±7.260)μm,较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时色素上皮层视网膜平均厚度为(55.05±7.558)μm,较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糖尿病患者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术后1周开始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增加,神经上皮层视网膜厚度在术后1 d时已经开始增加,色素上皮层视网膜厚度在术后1周时增厚,1个月时恢复至术前水平。这说明对于糖尿病患者,与视网膜色素上皮层相比,视网膜神经上皮层更容易受到白内障手术的损害,且恢复较慢。

  • 成人先天性肝内胆管囊性扩张症的诊断与治疗

    作者:欧阳杰;汤地;李勋;何强;彭宝岗;梁力建

    目的探讨先天性肝内胆管囊性扩张症的诊断、治疗、并发症与预后分析。方法分析我院2000年6月至2010年2月收治的先天性肝内胆管囊性扩张症患者83例的临床资料。本组Todani分型Ⅳa型48例,Ⅴ型35例,其中男34例,女49例,发病年龄18~73岁,中位年龄52岁。44例患者曾接受过手术治疗;64例合并结石;10例癌变。超声术前检出率为84.3%,CT诊断符合率为91.5%,MRCP诊断符合率为95.2%,PTC、ERCP诊断符合率100%。全组均行手术治疗,73例行肝叶切除,1例行肝移植,8例内引流术,1例剖腹探查。结果随访时间1年3个月至9年,胆管炎发作1个月内手术患者术后并发症率为83.3%,超过1个月者并发症率为33.9%,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肝切除组与内引流组比较,两组症状缓解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本病术前超声及腹部CT、MRCP检查是重要的诊断手段,PTC及ERCP等有创检查需要在有指征的情况下开展。反复胆道炎症刺激以及初期不彻底的手术方式可能是部分患者恶变的原因,应强调初次手术就彻底切除病灶的重要性。手术切除病变明显的肝脏并必要时行胆肠吻合术是一种有效的手术方式;肝移植术对一些终末期复杂病例是终的治疗手段。

  • 乳腺浸润性小叶癌的超声征象及与病理分型的对照分析

    作者:屈婷婷;汤兵辉;瞿伟;涂剑宏

    目的探讨超声对乳腺浸润性小叶癌( ILC)的诊断及组织病理分型的对照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116例单纯性ILC病灶的超声表现,包括观察病灶方位(与皮肤平行或不平行)、大小、形态、边界、内部回声及后方回声等,结合其病理基础,将所有病例的超声征象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病理诊断经典型60例,实性型10例,腺泡型6例,多形性型1例,小管小叶型1例,混合型38例。大多数ILC灰阶声像图表现为边界不清晰、形态不规则,内部呈低回声(可夹杂高回声)的肿块,可有钙化,后方回声可衰减、不变或增强。结论浸润性小叶癌的超声表现具有特征性,但无特异性,超声检查有助于浸润性小叶癌的诊断。

  • 丙泊酚用于高龄患者无痛胃镜检查的临床研究

    作者:李密;李玄英

    普通胃镜检查由于患者常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胀等不适,加剧其恐惧心理,常致患者拒绝检查,从而失去了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疾病的时机[1];且胃镜检查技术对消化道的刺激较强、持续时间较长,患者易出现心脑血管意外。近年来,无痛胃镜检查技术以其相对舒适性、安全性,受到越来越多内镜医师及患者的欢迎;无痛胃镜具有减少患者的痛苦和降低风险等优点。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的来临,老年人就诊机会增多。由于老年人各脏器功能储备和代偿能力降低,合并症较多,施行无痛胃镜诊治的安全性颇受关注。如何在胃镜检查时达到麻醉起效迅速,术中维持平稳的麻醉深度,术毕快速苏醒,减少副作用是目前临床关注的重点。本研究旨在探讨丙泊酚靶控输注( target controlled infusion , TCI )、持续输注( continuous venous infusion , CVI)与间断手控推注( intermittent manual infusion ,IMI)用于80岁以上患者无痛胃镜检查术的临床麻醉效果和副作用,为临床提供参考。

  • 氯普鲁卡因臂丛阻滞效果分析

    作者:傅润乔;闫红林;赵红利;张晓红;徐伟;谢志高;刘伟;薛绵荣;任海强

    作用时间相对短的脂类局麻药盐酸氯普鲁卡因用于临床麻醉在国内已经有许多年,但在臂丛神经阻滞上使用报道并不多。因其起效快、效能强的特点仍值得麻醉医师考虑。本文就其单独使用(脂类)和与酰胺类中效局麻药利多卡因联用以及与单独利多卡因的效果进行分析。

  • 肝动脉内化疗栓塞联合射频消融治疗肝癌的疗效分析

    作者:高松学;黄迁祥;任伟新;顾俊鹏;迪里木拉提·巴吾冬

    肝癌是消化系统常见恶性肿瘤,治疗以手术为主综合治疗[1]。肝癌患者得病隐匿,当发现病患时已是晚期,能够手术切除的肝癌大约只有20%左右[2]。不能切除的原发或转移性肝癌经导管肝动脉内化疗栓塞( transcatheter arterial embolization ,TA-CE)已成为重要治疗手段,曾被认为是惟一有效的姑息治疗技术[3]。近年来经皮肝穿射频消融技术(percutaneous radiofrequen-cy ablation,RFA)在治疗小肝癌取得了显著疗效。对多发小癌灶或大肝癌行TACE治疗后,联合RFA对残留或新发小癌灶进行治疗已逐渐在临床应用,可提高疗效,延长患者生存期。本文收集2009年8月至2011年8月41例TACE联合RFA治疗的肝癌患者,对治疗前后影像学、甲胎蛋白( AFP)变化及临床症状改善等情况进行综合分析,探讨TACE联合RFA对肝癌的疗效。

  • 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瓣膜病变一例并文献复习

    作者:沈元丽;章璐;王国春;林冰;陈凯

    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的瓣膜病变目前报道甚少,狼疮的瓣膜病变怎样与感染性心内膜炎( in-fective endocarditis ,IE)相鉴别,是目前临床医师非常关注的问题,SLE引起的瓣膜损害的治疗仍处于经验治疗状态,仍缺乏循证医学的证据,我们采用了激素联合环磷酰胺治疗SLE的瓣膜病变,取得了一定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 微剂量氯胺酮静脉复合氯诺昔康与丙泊酚用于人工流产术的临床观察

    作者:果君媛;周淑敏

    丙泊酚是短效静脉全麻药已广泛用于无痛人流术,因其无镇痛作用,为加强麻醉效果,常合并镇痛药物[1]。氯胺酮是目前惟一具镇痛、镇静作用静脉麻醉药,大缺点是可使患者出现精神症状,但亚麻醉剂量氯胺酮(<0.35 mg/kg)。仅产生轻度头晕症状[2]。微剂量氯胺酮(0.15 mg/kg)辅助丙泊酚和氯诺昔康在无痛人流中,氯胺酮对心血管的兴奋作用可能正好抵消丙泊酚对心血管的抑制作用,使患者循环更稳定,麻醉效果更完善,报道如下。

  • 髂静脉狭窄伴下肢静脉曲张的临床治疗

    作者:李安强;陈泉;温世奇;董方;牛启兵

    下肢静脉曲张是一种常见病,如不及时治疗约有5%的患者会出现下肢斑疹、皮肤色素沉着,甚至下肢静脉性溃疡;一般人群中的发病率约为20%,女性患者略高于男性[1]。静脉壁薄弱、静脉瓣膜缺陷、静脉压增高以及腓肠肌泵功能都被认为是静脉曲张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但部分左下肢静脉曲张是由于左髂总静脉狭窄引起。我科自2008年2月至2012年4月收治37例髂静脉严重狭窄伴下肢静脉曲张病例,占左下肢静脉曲张病例327例的11.3%,采取曲张静脉点状剥脱术并髂静脉狭窄支架成形术,取得较好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 弹力绷带加压包扎治疗儿童颅骨骨膜下血肿138例经验

    作者:高鹏;毛力;刘雪来;李怀宁

    颅骨骨膜下血肿是指发生于颅骨外板与其对应骨膜之间潜在腔隙内的包囊性血肿,小儿患者多由外伤、产伤引起。外伤史、头部整块颅骨范围内的局部肿物,结合典型的影像学,即可对该病进行准确诊断,治疗方式包括反复血肿穿刺、持续负压吸引、血肿切开机化组织切除、石膏帽包扎等。我中心自2008年1月起应用弹力绷带加压包扎治疗小儿颅骨骨膜下血肿,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 下肢动脉硬化患者全膝关节置换50例临床分析

    作者:王宝宝;沈惠良;曹光磊;冯明利

    膝关节置换术后动脉并发症后果非常严重,包括感染、截肢甚至死亡。在正常人群中这种并发症非常罕见(发病率仅为0.03%~0.5%)[1-2],极易被外科医师忽略,但是动脉硬化患者相关的手术动脉并发症发生概率较普通患者明显增高[3],需格外警惕。本院自2010年1月至2012年6月共对162例患者(共172侧膝关节)施行了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其中50例合并不同程度下肢动脉硬化,现总结经验如下。

  • 老年骨折患者动态心电图分析评估心血管事件研究

    作者:索钢;易松;李霞

    老年人应激能力差,当机体受到骨折创伤后,伴随剧烈疼痛、紧张、恐惧、焦虑失眠等一系列症状,使机体处于高度应激状态,血液中儿茶酚胺浓度升高,可直接损害心肌细胞,诱发一系列心律失常,同时也加重心绞痛发作及心肌梗死的发生,增加死亡风险。老年骨折患者常常因骨折疼痛掩盖心绞痛症状,同时较多老年患者心绞痛及心肌梗死症状不典型甚至无胸痛发作,往往容易被忽视,而贻误诊断治疗。一般普通心电图检查不能全面及动态反映心电信息,而动态心电图检测的心电信息量远超过普通心电图[1],其监测到患者的动态心律、ST-T改变,对心肌缺血的诊断有很重要的临床意义,尤其无症状心肌缺血的检出更有独到之处。本文对住院的65岁以上老年骨折患者进行动态心电图对比分析,并行心血管事件风险评估。

  • 2μm激光治疗高龄高危输尿管癌五例的初步临床分析

    作者:施刚;侯宇川;陈帅奇

    输尿管癌是泌尿系统较为少见的恶性肿瘤,肾、输尿管全长及膀胱袖状切除术是治疗输尿管癌的金标准,可防止输尿管残段癌复发。近年来随着2μm激光特别是大功率Revolix 2μm激光手术系统的应用,为一般状态差、不能耐受开放手术的高龄高危局限性输尿管癌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手段[1]。吉林大学第一医院2010年12月至2012年6月所进行了5例经尿道2μm激光输尿管肿瘤切除术,现将诊治情况总结分析如下。

  • 盆腔脏器脱垂患者术前尿动力学检查结果的初步分析

    作者:周利梅;许学先;曾莹;高静;夏良斌

    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是中老年妇女的常见病、多发病,主要包括盆腔器官脱垂和压力性尿失禁,一项调查[1]显示至76~85岁,约有1/5的妇女需因盆腔器官脱垂或压力性尿失禁行手术治疗,有研究认为胶原蛋白的代谢异常在盆腔器官脱垂和压力性尿失禁的发病机制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2-3],临床中也发现盆腔器官脱垂患者中有很多合并压力性尿失禁[4],因此有人建议对于伴随压力性尿失禁的患者在做盆底重建的同时行抗尿失禁手术[5],而另有研究提示因盆腔器官脱垂行全盆底重建手术的患者与全盆底重建和尿道悬吊术同时进行的患者术后组间压力性尿失禁情况没有差异,且仅行盆底重建的患者有1/3术后压力性尿失禁情况可自愈[6],还有报道证明在盆底重建的同时行抗尿失禁手术并不增加多少益处[7],因此没必要同时行两个手术。2010年国际尿控研究协会( International Consultation on In-continence-Research Society,ICI-RS)特将此问题提出讨论,但终未得出一致意见[8],而尿动力学是20世纪末新兴的一门科学,它利用流体力学的原理检测尿路各部的阻力及尿液流速,从而了解膀胱的功能及尿路的梗阻情况,是国际指南推荐的在盆腔器官脱垂患者术前的辅助检查。因此我们回顾性地分析2010年12月至2012年7月在我院因为盆腔器官脱垂行手术治疗的患者,分析她们的尿动力学特点,从尿动力学角度阐释行盆底重建的同时是否需要行抗尿失禁手术。

  • 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不同给药方法终止大于7孕周早期妊娠研究

    作者:朱金萍;杨云帆;杲丽;方爱华

    目前米非司酮配伍米索药物流产,米索经口服给药方法已广泛用于终止孕期≤7周的妊娠,且在我国对孕周<49 d的早孕药物流产有常规可寻。对于孕期>7周的早孕妇女药物流产,有文献报道经阴道给予米索比口服更有效[1-3],本院也常规使用该方法。但在临床工作中发现由于米索为口服剂型,妇女更愿意使用口服米索片,以避免令人不适的阴道检查并且使药物流产过程更隐秘[4],因此有必要探索终止早期妊娠>7孕周的妇女,采用配伍米索的药物流产,经口服给药和经阴道给药的效果,以了解米索经口服给药是否与经阴道给药同样有效,为将来米索经口服给药用于临床提供资料。

  • 阑尾膀胱瘘三例诊治经验

    作者:王文营;张道新;吕文成;杜林栋;田野

    阑尾膀胱瘘临床罕见,回顾性分析北京友谊医院2005年1月至2010年10月收治3例阑尾膀胱瘘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阑尾膀胱瘘的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方法,报道如下。
      一、临床资料
      例1,患者女,78岁。尿混浊含絮状物4个月入院。既往肺结核病史。血常规及生化检查无异常,尿常规提示红细胞4~10/HP,白细胞满视野。尿培养提示大肠埃希菌。尿找结核菌阴性,尿找瘤细胞阴性。双肾功能正常。超声提示膀胱右侧壁3 cm 高回声占位,CT(图1)示膀胱右侧壁实性肿物,CT 平扫34~50 HU,不均匀强化,高达86 HU,肿物来源不除外膀胱或阑尾可能。膀胱镜检查发现右高侧壁絮状肿物,活检病理提示大量细菌和霉菌。消化道造影提示回盲部受压表现,阑尾未显影。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见阑尾肿瘤侵犯膀胱,行阑尾肿瘤、回盲部及膀胱部分切除术,术后病理:阑尾黏液囊腺癌(图2)。术后随访2年未见肿瘤复发及转移。

  • 环形撕囊器在白色白内障连续环形撕囊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博文;刘艳珣;姜丽;孙凤侠;秦民安

    连续环形撕囊是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中非常重要的步骤之一[1-2],它决定了手术的安全性与后续手术步骤的能否顺利进行。白色白内障属于复杂性白内障,由于前囊膜对比度差,张力大,手术中进行连续环形撕囊相当困难。我们设计了一种简单、实用、经济的撕囊器械,使白色白内障术中撕囊变得非常容易,经过实践,应用、取得良好效果。

  • 肾脏黏液小管状和梭形细胞癌一例并文献回顾

    作者:杨恺惟;李学松;周利群

    肾脏黏液小管状和梭形细胞癌( mucinous tubular and spindle cell carcinoma of kidney ,MTSCC)是一种临床较为罕见的肾脏恶性肿瘤[1]。2004年WHO泌尿系统和男性生殖系统肿瘤分类中将其正式命名[2]。该肿瘤多发于女性,发病年龄13~82岁。此类肿瘤低级别多见,多数患者预后良好[1-2],但近年来有文献报道侵袭性的高级别MTSCC病例,甚至可发生远处转移(肺、肝脏、腹膜后淋巴结),预后较差[3-6]。现将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泌尿外科收治的1例肾脏黏液小管状和梭形细胞癌患者临床及病理资料报道如下。

  • 儿童面部血管周细胞瘤一例

    作者:陈寅;侯永薇;纪小龙

    患者男,10岁,3年前无明显诱因发现左侧颞部有一蚕豆大小肿物,未予重视,3年来肿物逐渐增大。查体:身体一般情况良好,心、肺、腹查体未见明显异常。专科检查:双侧面部不对称,左颞部可见半圆形隆起物,大小约4.0 cm ×4.0 cm ×2.0 cm,触之质软,活动可,表面皮肤无破溃,无疼痛瘙痒,视力,听力未见异常,否认外伤史及手术史,心电图、X线胸片及各项血液指标未见明显异常。行颅脑CT检查,如图1所示:左面部皮下肿物,颅脑CT平扫未见异常,头颅CTA显示:左侧颞部占据,静脉来源为主。初步诊断为血管瘤,良性可能性大。行常规血管瘤切除术,术中可见肿物大小约为5.0 cm ×3.0 cm ×2.5 cm,肾形,与周围组织分界较清,切面质地均匀,实性,切除后送检,经10%中性甲醛固定。

  • 心电图酷似室速的变异性心绞痛一例

    作者:罗远林;王玉清;王芳娟;赵晓辉

    患者男,60岁,因“发作性胸闷、心悸3个月,加重1个月”入院。患者近3个月来反复出现胸闷、心悸,伴喉部紧缩感、全身乏力、出汗,发作时间不定,可自行缓解,无头晕、黑矇等其他伴随症状。近1个月来患者胸闷、心悸发作频率增加,时间延长,院外动态心电图示“窦性心律,偶发房性早搏,偶发室性早搏,短阵室速”,小剂量胺碘酮口服后症状加重。入院后心内电生理检查未诱发室速。冠状动脉造影示:回旋支幼稚(图1A),前降支(图1B)未见狭窄,右冠状动脉中段轻度狭窄(图1C,白色箭头)。复查动态心电图示:(1)窦性心律伴窦性心动过缓;(2)偶发房性早搏,短阵房速;(3)Ⅱ度AVB不除外,见于心绞痛发作时,长R-R间期1次,2.5 s;(4)ST-T改变:少数时间Ⅱ、Ⅲ、aVF、V4~V6导联ST段抬高0.10~2.0 mV(图2A),其中1阵/次可见ST段明显抬高与T波融合形成巨R波(图2B,2C),每次持续时间约2~4 min,患者感胸闷不适。考虑患者心绞痛发作系冠状动脉痉挛,导致ST抬高,QRS-T融合形成宽大畸形R波,酷似室速。遂调整治疗方案,加用钙离子拮抗剂,并加强抗凝、抗血小板、调脂等治疗,经上述处理后,患者病情好转,症状控制,心绞痛未再发作,复查心电图正常。

  • 颅内鞍上脊索瘤一例

    作者:程诚;康厚艺;张伟国

    患者男,66岁,因双眼进行性视力下降3年、头痛2个月入院。患者3年前无明显诱因发现左眼视力下降,无头痛头晕,未检查及治疗。后视力进行性下降,3个月前自感左下肢乏力,步态不稳,2个月前出现头部胀痛。入院后查体及实验室检查未见明显异常。我院 MRI 示:鞍上不规则肿块,大小约4.1 cm ×2.9 cm ×2.3 cm,呈混杂长T1长T2信号,病变边界清晰,与垂体界限较清。视交叉受压,双侧脑室扩张积水(图1,2)。注射对比剂后病灶显示不均匀明显强化,其内见低信号坏死区(图3)。64层螺旋CT检查示:鞍上不规则肿块,密度不均匀,其内未见钙化及出血灶,边界清楚,CT值约37 HU(图4)。增强扫描:病灶呈明显不均匀强化,其内可见低密度液化坏死区(图5)。影像诊断考虑:(1)颅咽管瘤;(2)生殖源性肿瘤。患者于2011年6月28日行经左翼点入颅鞍区肿瘤切除术。术中所见:肿瘤呈类圆形,有包膜,质韧,分块切除肿瘤组织,切开见切面灰白灰红色。术后病理结果(图6):(鞍区)脊索样肿瘤,结合免疫组化,考虑脊索瘤。镜下见瘤细胞呈团片样、条索状分布,为大而圆或多边形,胞质丰富,内有黏液及大量空泡。胞核形态规则,常染色质丰富,间质散在大量黏液。免疫组化:EMA (灶性+)、PR (-)、ER (-)、GFAP (-)、CK (+)、S-100(+)、Ki-67(散在+)、Nestin(+)、CEA(-)、CDX-2(-)、CK7(+)、CK20(+)。

  • 颅内罕见巨大脑膜瘤一例

    作者:洪有波;赵立智;李福雷;张良龙;赵舰;庞军

    患者女,30岁,主因间断头痛半年加重1个月入院。入院查体:神志清,语言欠流利,反应略迟钝,精神可,头颅无畸形,头皮静脉呈蚯蚓状扩张,双侧瞳孔正大等圆,光反射存在,眼动自如,视力检查:左眼0.8,右眼0.6,双眼视野无缺损。眼底检查:眼底静脉充盈扩张、搏动消失,眼底微血管出血,视盘水肿2个屈光度。心肺腹部检查未见异常,右侧肢体肌力正常,左侧肢体肌力Ⅲ~Ⅳ级。

  •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合并胃癌一例

    作者:杨晓净;龚玉萍

    患者男,65岁,因“右侧面部麻木疼痛1个月”于2010年10月到成都市第七医院就诊,MRI检查发现右侧颞下窝、上颌窦占位。转入华西医院耳鼻喉科,于鼻内镜下行右鼻侧切开颞下窝、上颌窦新生物切除手术。术后病理报告:(颞下窝)非霍奇金淋巴瘤(弥漫大 B 细胞性),免疫组化:CD20(+)、mum-1(+)、BCL6(+)、CD10(-)、CD3p(-)、Ki6780%~90%。转入我院血液科治疗,化疗前常规PET/CT检查提示:右侧颌面部肿块、双侧颈部淋巴结及胃窦部病灶糖代谢增高,符合淋巴瘤侵犯表现。骨髓涂片、活检、流式细胞分析未见异常。诊断为弥漫大B细胞性(非生发中心细胞)Ⅲa期,分别于2010年11月、2010年12月、2011年1月、2011年2月、2011年3月1日、2011年3月28日、2011年4月、2011年5月共8次R-CHOP方案化疗(美罗华600 mg d0,环磷酰胺1000 mg d1,长春新碱2 mg d1,表柔比星100 mg d1,泼尼松40 mg bid第1~5天),化疗过程顺利。8个疗程化疗结束后复查头部PET/CT,结果显示右侧颌面部病灶明显好转,但有残留病灶,给予200 cGY局部放疗。放疗结束后于2011年10月开始给予美罗华维持治疗(美罗华600 mg静脉滴注,每3个月1次)。2011年12月行常规PET/CT复查时发现:(1)胃窦部病灶体积明显增大,糖代谢程度明显增高,肝胃韧带淋巴结多系胃癌转移;(2)右侧上颌窦外侧壁邻近软组织淋巴瘤残留,较前次检查病灶范围及糖代谢程度进一步减小。进一步行胃镜检查发现:胃底可见一直径约1 cm黏膜隆起,表面光滑,胃体下段小弯、胃角及胃窦可见多处大小不等结节样新生物,表面糜烂,活检质脆。病理活检报告:胃角、胃窦管状-绒毛状腺瘤,腺上皮中-重度非典型增生,灶性癌变,腺癌形成。于2011年12月在全麻下行“根治性全胃切除, D2+8 p+19+20淋巴结清扫,食管-单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中见:肠系膜根部散在肿大淋巴结,胃窦大弯侧包块,骑跨于胃大弯,大小约6 cm ×5 cm ×4 cm,占据管腔约1/2周,肿瘤侵出浆膜,第6组、4组有肉眼肿大淋巴结及癌结节,胃底前壁近大弯侧可扪及一大小约2 cm ×2 cm ×2 cm色白质韧浆膜下结节,与周围分界清楚。剖视标本见:肿瘤系黏膜下隆起,表面黏膜无溃疡、糜烂,结节与周围黏膜分界清楚,结节剖面呈实性白色结构,包膜完整,未见确切囊变、出血、钙化等。胃窦包块剖视见一大小约10 cm ×8 cm ×2 cm的菜花样新生物,累及胃前后壁,占据胃腔约3/4周,边界尚清,前壁肿瘤组织沿小弯往上浸润达胃体中上份,距胃小弯切缘距离约1 cm左右。术后病理诊断为胃窦中分化腺癌,结合患者之前病史,考虑该患者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与胃癌合并存在。给予SOX方案(艾恒150 mg d1+替吉奥50 mg bid d1~14,每三周一次)治疗胃癌4次,同时每3个月行美罗华维持治疗,共3次。患者一般情况良好,目前仍在随访中。

  • 放疗后致腹茧症合并十二指肠淤滞症一例

    作者:初强;丛超;刘小方

    患者男,50岁,因“上腹部饱胀不适近1年,加重10余天”入院。既往史:6年前因“左侧睾丸癌”行手术治疗,术后放疗。患者近1年无明显原因出现食欲下降,上腹部饱胀不适,尤以下午及夜间加重,伴恶心呕吐,曾于当地医院治疗,病情无好转,呕吐约每日1次,以晚上为著,呕吐宿食和胆汁,呕吐后可缓解,于10余天前患者症状加重,呕吐频繁,3~4次/d,遂来院就诊,查体:体型消瘦,心肺未见异常,腹部平坦,左腹股沟区见约5 cm陈旧手术瘢痕,左下腹可见肠型,腹肌软,左下腹部触诊韧硬,无压痛及反跳痛,可触及管状肿块,肛诊未见异常,胃镜检查未见明显异常,X线胃肠造影示:胃呈钩型,胃黏膜增粗,扭曲,张力中等,排空缓慢,十二指肠球部及降部水平部显示良好,于空肠起始部交界处肠腔狭窄,造影剂呈线型通过,通过困难,三组小肠扩张,可见多个液气平影,造影剂排空缓慢(图1)。

  • 同期原发肝外胆管和胆囊肿瘤一例

    作者:夏念信;邱宝安;祝建勇;黄东东;白钢;杨英祥;白宏伟

    患者男,57岁,因无痛性进行性巩膜、皮肤黄染半个月于2012-08-25收入我院肝胆外科。3年前患者体检时腹部超声发现胆囊结石合并胆囊息肉,息肉直径<1 cm,因无明显临床症状和体征,拒绝胆囊切除术,此后未予特殊诊治。半个月前突然出现皮肤巩膜黄染,逐渐加重,伴上腹部闷胀不适,纳差乏力及厌油腻食物;尿色深黄,便灰白;无皮肤瘙痒及腹痛腹泻,无黑便;既往体健。患者入院前3d外院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检查提示:梗阻性黄疸;胆囊结石,胆囊占位,肝总管狭窄,肝内胆管轻度扩张。发病以来体重下降约5 kg。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入科后化验血常规、免疫四项、凝血机制、肾功能、多肿瘤标记物数值均在正常范围;ALT 317 U/L、TBIL 76.9 mmol/L、DBIL 49.7 mmol/L、GGT 2309 U/L、AKP 916 U/L。心肺功能及肺CT正常。腹部超声:肝脏弥漫性损害改变、肝内胆管稍扩张,胆囊体积增大,约14.9 cm ×4.7 cm,壁欠光滑,腔内透声差,可见一个长约3.5 cm 弧形偏强回声光团;另见一大小约3.3 cm ×2.4 cm偏强回声物,边界清,附着处胆囊壁欠清晰,CDFI可见血流信号,可引出高阻动脉频谱(图1)。胆囊CT:肝实质未见异常密度影;胆囊增大,平扫胆囊腔内可见充满不均匀的高密度影, CT值约66~101 HU,增强扫描强化不明显,腔内另见软组织影,增强扫描周边轻度强化;肝内胆管轻度扩张,肝总管及胆总管无扩张,增强扫描胆总管管壁可见均匀强化;胰脾未见异常,腹膜后未发现明显淋巴结肿大(图2)。初诊:胆囊结石,胆囊腺瘤癌变;合并胆管癌?。2012-08-30全麻下剖腹探查,触诊未发现肝脏、大网膜、腹腔干和肠系膜根部转移灶;胆囊淤胆肿大,张力高,胆囊颈部未触及肿大质硬前哨淋巴结;肝总管及胆总管无扩张,全程质硬条索状;肝十二指肠韧带及胰头上缘数枚肿大质软淋巴结。完整切除胆囊,剖开见其颈部一大小约3.5 cm ×2.5 cm ×2.5 cm菜花样肿物,质脆广基;术中冰冻为胆囊腺瘤伴癌变,胆囊颈部胆囊管切缘阴性,胆囊管近胆总管切缘未知;切除部分肝总管及胆总管,术中冰冻为腺癌并周围神经内癌浸润;决定行胆管癌根治,胰腺十二指肠切除术,残留肝管切缘保持病理阴性。胆囊床、肝动脉、门静脉及分支肉眼未见癌浸润。术区氟尿嘧啶化疗粒子植入及银夹标记,术后恢复顺利。术后病理:(1)胆囊腺瘤伴癌变(图3A),腺瘤大小约4 cm ×2.5 cm,主要位于胆囊颈体交界处,侵及深肌层,浆膜层及颈部切缘未见癌。(2)胆管弥漫性浸润型中分化腺癌(图3B~3C),累及送检胆管全长,侵及管壁全层及其周围神经,胆管上缘可见少许癌浸润。胰腺组织、胆管周围淋巴结(0/4)及胰头上缘淋巴结(0/2)未见癌浸润。为避免肿瘤细胞逃逸,术后4周行银夹标记区伽马刀放疗50 Gy,同时给予6个疗程卡培他滨以及持续免疫支持治疗,患者近期复查未见局部复发或转移。

  • 美罗华治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肾病综合征一例

    作者:易亮;吴秉毅;何颖芝;庞绍娟

    患者男,36岁。因“确诊慢性粒细胞白血病7年余,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27个月,双下肢水肿3 d”于2011年6月14日入院。患者于2004年因腹胀伴白细胞升高,至当地医院经骨髓细胞学检查及融合基因检查诊断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后一直服用羟基脲,2008年12月患者因腹胀加重伴发热就诊,经骨髓细胞学检查确诊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急单变。来我院经格列卫联合化疗后达完全缓解。于2009年3月在我院行人类白细胞抗原全相合的同胞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供者为胞姐,预处理方案为氟达拉滨+白消安+环磷酰胺+ATG(FBCA),移植后13 d,造血重建。一直服用环孢素A。查X、Y染色体示:XY染色体阳性率68.8%,经两次供者淋巴细胞输注,完全供者植入,6个月后BCR/ABL定量PCR阴性,并停环孢素A,复查骨髓一直处缓解状态,无移植物抗宿主病( GVHD)表现。入院前3 d无明显诱因出现双下肢水肿,无发热、咳嗽,无心慌、胸闷,无尿频、尿量增多等。

  • Turner综合征合并垂体微腺瘤一例

    作者:宋立稳;柳林;逄力男

    患者女,15岁,因发现身材矮小15年,月经未来潮入我院。患者足月顺产,第一胎第一产,母乳喂养,出生后身长35 cm,体重2.7 kg。其后生长发育明显迟于同龄人,偏食,以酸奶、果冻为主食,5岁后始规律饮食。智力正常,学习成绩佳,第二性征未发育,月经未来潮。父母非近亲婚配,父亲身高173 cm,母亲身高158 cm,胞妹身高、发育正常。母亲妊娠期间未服用过任何药物。无家族史。

  • 超声心动图诊断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伴肺动静脉畸形一例

    作者:刘畅;陈启敏;杨薇;刘丹;易群

    患者女,24岁。因活动后心悸、气促3个月就诊。胸部正侧位平片示:胸廓对称,胸廓骨骼发育正常,双肺纹理增多,双肺门大小、位置未见异常,于右肺中叶外带可见一边界不规则高密度团块影,大小约5 cm ×5 cm,边界光滑,密度均匀;心脏增大,双室为主。胸片诊断:右肺中叶占位,心室增大。体检:血压109/76 mm Hg,心率98次/min,贫血貌,口唇发绀明显,杵状指(趾)。叩诊:心脏相对浊音界向两边扩大。听诊:心前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于胸骨右缘第5~7肋间可闻及连续性粗糙的杂音,收缩期明显。实验室检查:Hb 127 g/L。超声心动图检查:应用Phil-ips iE33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成人心脏探头(型号S5-1,频率2.5 MHz)检查心脏示:左心房内径33 mm,左心室内径54 mm,右心室内径27 mm,超声提示:全心偏大,二尖瓣反流,未见确切心内分流,SaO2(动脉氧饱和度)51%。结合胸部正侧位X线片,彩色多普勒超声示先天性肺动静脉畸形可能。行右心声学造影:于左侧肘静脉注入声学对比剂后,见右心房室显影,约3个心动周期后见左心房、室序贯显影,房、室水平未见造影剂在左右心间交通(图1)。提示诊断:全心偏大,二尖瓣反流,肺动静脉畸形。胸部64排血管三维重建增强扫描:右肺中叶外基底段肺动脉远端分支扩张,迂曲,形成大截面约4.9 cm ×4.5 cm边界不规则分叶状团块影,增强后团块大部分明显强化,部分未见强化,与肺动脉同步强化,并可见增粗静脉引流至左心房(图2)。患者行介入弹簧圈栓塞治疗肺动静脉畸形,术后造影示栓塞部位肺动脉血流量减少,畸形引流静脉显影消失,外周SaO2从67%提高到94%。术后2 d 复查右心室声学造影示:右心室内径40 mm,三尖瓣探及少量反流,Vmax=3.2 cm/s,PG=42 mm Hg;房间隔中分薄弱,卵圆孔未闭。因患者与两个妹妹有长期鼻衄史,母亲中年时因“脑溢血”死亡,考虑为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HHT)患者,对其三姐妹行外周静脉血ENG、ACVRL1和SMAD4基因筛查。发现在ENG基因cDNA第207位的鸟嘌呤核苷酸突变为腺嘌呤核苷酸(c.207G>A),但第69位的氨基酸仍为亮氨酸(p.69L>L),为同义突变;第1004位腺嘌呤核苷酸突变为胸腺嘧啶核苷酸(c.1004A>T),第335位谷氨酰变为亮氨酸(p.335Q>L)(图3)。 ACVRL1基因cDNA第817位胞嘧啶核苷酸突变为胸腺嘧啶核苷酸,但第273位氨基酸未发生改变,仍为亮氨酸。 SMAD4基因序列上没有发现异常。确诊为HHT家族患者。

  • 21-羟化酶缺乏症一例

    作者:于贤;魏立民;陈树春

    患者,社会性别女,7岁,以“发现外生殖器异常5年”于2012年1月3日入院。缘于5年前,患者家长发现其外阴前方有一似小阴茎样结构,患者无自觉不适,分别于4年前、2年前就诊于某医院,均未明确诊断,近1年来,额头出现痤疮,阴阜出现稀疏阴毛,说话声音较前略粗,遂就诊于我院。患者顺产,其母妊娠早期及妊娠期间疾病史及用药史不详;目前尚无月经,女性第二性征尚未发育,身高一直高于同龄人,智力等同于同龄人;无相关家族史。

  • 17-DMAG 体外对结肠癌 HT-29细胞的影响及细胞内活性氧的研究

    作者:夏咸军;马芳;张丽军;刘保池

    目的观察17-二甲胺乙胺基-17-去甲氧基格尔德霉素(17-DMAG)对人结肠癌HT-29细胞增殖、细胞凋亡的影响及其细胞内活性氧( ROS)的变化。方法用CCK-8检测17-DMAG对结肠癌HT-29细胞增殖影响;AnnexinV-FITC/PI双染法流式细胞检测细胞凋亡率;酶标仪检测细胞内ROS的变化。结果17-DMAG呈时间-剂量依赖性抑制HT-29细胞增殖。0.25μmol/L、0.5μmol/L、1.0μmol/L、2.5μmol/L作用于HT-29细胞24 h后,细胞增殖抑制率分别为(22.17±1.15)%、(28.45±1.16)%、(35.04±1.58)%和(46.85±2.44)%,作用48 h后,细胞增殖抑制率分别为(27.55±0.65)%、(33.33±1.23)%、(46.20±4.76)%和(55.45±4.47)%,作用72 h,细胞增殖抑制率分别为(39.19±1.74)%、(44.29±2.00)%、(50.66±2.17)%和(58.84±3.18)%。正常对照组 HT-29细胞24 h 的自然总凋亡率(早期+晚期)为(2.72±0.57)%,0.25μmol/L、0.5μmol/L、1.0μmol/L和2.5μmol/L 17-DMAG干预24 h后细胞总凋亡率分别为(5.38±0.46)%、(6.88±0.52)%、(10.44±0.32)%与(17.87±4.66)%,17-DMAG作用HT-29细胞24 h的凋亡率与对照组细胞凋亡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0.25μmol/L、0.5μmol/L、1.0μmol/L 和2.5μmol/L 17-DMAG作用HT-29细胞12 h与24 h,其活性氧水平均较对照组有不同程度的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17-DMAG体外呈时间-剂量依赖性抑制HT-29细胞增殖,诱导其凋亡,可能部分与细胞内的ROS升高有关。

  • 臭氧预处理对体外循环伴心脏停搏大鼠肾脏损伤的影响

    作者:宋丹丹;高光洁;孙莹杰;刁玉刚;张铁铮;金强

    目的探讨臭氧预处理对体外循环伴心脏停搏大鼠肾脏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健康清洁级雄性SD大鼠24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 SH组)、体外循环组( CPB组)、臭氧预处理组( OP组),每组8只。SH组只做外科操作不做体外循环,OP组手术前腹腔注射臭氧300μg/kg,浓度50μg/ml,每天1次,连续5 d。 CPB组每天注射相同体积的氧气。 CPB组和OP组通过微型化体外循环环路设备,经右颈静脉腔房引流、右股动脉灌注方法建立无血预充大鼠CPB伴心脏停搏模型,体外循环停止即刻取右股动脉血2 ml后处死,观察大鼠血浆肌酐(creatinine,Cr)、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alpha,TNF-α)、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IL-10、肾脏组织8-异-前列腺素F2α(8-iso-PGF2α)水平、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性,并观察肾脏组织超微结构改变。结果与SH组比较,CPB组和OP组血清肌酐、TNF-α、IL-6含量增高( P=0.000),肾脏组织8-iso-PGF2α水平升高( P=0.000),血浆IL-10水平、肾脏组织SOD活性降低( P=0.000);与CPB组比较,OP组血清肌酐、TNF-α、IL-6含量降低( P=0.000),肾脏组织8-iso-PGF2α水平降低( P=0.000),血浆IL-10水平、肾脏组织SOD活性增高( P=0.000);与CPB组比较,OP组病理损伤程度减轻。结论臭氧预处理可降低脂质过氧化水平,减轻炎症反应程度,减轻体外循环伴心脏停搏大鼠肾脏损伤程度。

  • 小鼠 OC-STAMP 蛋白表达、纯化、抗体制备及鉴定

    作者:胡其娴;马晓文;胡小磊;沈琼娜;王晶;陈凤玲

    目的 OC-STAMP蛋白是一种功能尚不明确的六次跨膜蛋白,通过制备多克隆抗体来为进一步研究其功能奠定基础。方法采用PCR技术扩增出目的基因,将其克隆到pGEX-4T-1原核表达载体中。经IPTG诱导后,重组质粒pGEX-4T-1/OC-STAMP表达含重组谷胱甘肽转移酶( GST)的融合蛋白GST-OC-STAMP。 GST-OC-STAMP融合蛋白经纯化后免疫新西兰大白兔,制备多克隆抗体。此后应用 ELISA 及Western blot方法鉴定该抗体。结果 pGEX-4T-1/OC-STAMP重组质粒构建成功,并通过原核表达获得达到免疫要求的融合蛋白。免疫所得抗体血清经间接ELISA法、Western blot检测,确定获得了高效价的小鼠OC-STAMP多克隆抗体。结论成功制备了小鼠OC-STAMP抗体,为进一步研究基因功能奠定了基础。

  • 人参皂苷 Rg1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凋亡的保护作用

    作者:伏学坤;郑惠珍

    目的研究人参皂苷Rg1(ginsenoside Rg1)对低氧-无血清培养诱导的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rBMSC)凋亡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 rBMSC在1%O2及无血清培养基条件下培养24 h,培养液中加或不加入人参皂苷Rg1,分析Rg1的作用。 Annexin V-FITC/PI染色检测细胞凋亡率、罗丹明123染色检测线粒体膜电位、比色法检测Caspase-3酶活性,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Bcl-2、Bcl-xl、Bad、Bax 基因的表达水平。结果与正常培养组( C1组)比较,低氧-无血清培养基组( C2组)细胞凋亡率是C1组的3.24倍, P<0.01;线粒体膜电位明显下降;Caspase-3活性高5.17倍,P<0.01;促凋亡基因Bad和Bax的mRNA表达分别增加1.16倍和0.5倍,P<0.01和P<0.05。人参皂苷Rg110μg/L( Rg1-L组)、100μg/L( Rg1-M组)和500μg/L ( Rg1-H组)细胞凋亡率分别较C2组下降19.4%、35.1%和65.5%,均P<0.05。 Caspase-3活性在Rg1-L组与C2组之间无明显差异,但Rg1-M组和H组较C2组分别降低20%和21%,均P<0.05。 Bad mRNA表达, Rg1-L组、Rg1-M组和Rg1-H组较C2组分别减少36.4%、50.3%和45.5%,P<0.05或P<0.01;Bax mRNA表达分别减少10.5%、56.7%和50.1%,P<0.05或P<0.01。 Bcl-2 mRNA表达,Rg1-M组和Rg1-H组较C2组分别增加53.4%和66.1%,均P<0.05。 Bcl-xl mRNA表达水平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人参皂苷对低氧-无血清培养诱导的rBMSC凋亡有保护作用。

  • 中药血必净对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大鼠血管性血友病因子和环氧化酶-2及转化生长因子-β1表达的影响及意义

    作者:冯卓;任延波

    目的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MODS)是急危重症常见疾病,通过观察活血化瘀中药血必净对MODS大鼠的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环氧化酶-2(COX-2)、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表达的影响,探讨其对保护内皮细胞,改善凝血功能,减轻炎症反应的作用。方法将144只SD大鼠(雄性)采用随机化原则分成3组,即假手术对照(对照组)组(48只),MODS(模型组)组(48只),MODS+血必净(实验组)组(48只),每组大鼠再次随机化分为4组,即12 h、24 h、36 h和48 h组四个时间点,每组12只大鼠。每组于造模后处死相应时间点动物。取血清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大鼠vWF因子、COX-2因子、TGF-β1因子水平。数据结果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及实验组大鼠各时间点的vWF、COX-2和TGF-β1表达水平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与模型组相比,实验组vWF表达水平于24 h起明显下降, TGF-β1和COX-2表达水平在48 h 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中药血必净能明显保护MODS大鼠内皮细胞,改善MODS大鼠的凝血功能,减轻MODS大鼠的炎症反应。

  • 尼古丁对大鼠骨折愈合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影响的实验研究

    作者:戴冠东;刘国辉;刘东云;黄伟忠;罗丽丹;吴爱国

    目的探讨尼古丁对大鼠骨折愈合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6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轻度尼古丁组、重度尼古丁组。制造骨折前后尼古丁生物效应,无菌状态下手术,在大鼠桡骨中下1/3交界处造横断骨折愈合模型;于术后3、7、14、21 d每组随机处死5只大鼠,取左侧桡骨标本作为观察对象,使用HE染色法检测骨痂厚度及成熟度和免疫组化法检测骨痂中VEGF表达水平三个指标。结果造模后第3天,各给药组与模型组比较,标本骨痂厚度及VEGF阳性细胞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显微镜下骨痂成熟度无差异;造模后第7天、第14天和第21天,各给药组与模型组比较,标本骨痂厚度及VEGF阳性细胞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给药组的VEGF表达高于模型组,但是给药组骨痂厚度低及骨痂成熟度较模型组低;轻度尼古丁组、重度尼古丁组VEGF阳性细胞数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轻度尼古丁组VEGF表达均高于重度尼古丁组。结论尼古丁影响骨痂增殖分化使骨痂的形成减少,抑制骨的成熟改造,而延缓骨折的愈合过程;另一方面尼古丁可促进血管内皮VEGF表达,而可能促进内皮细胞增生从而促进血管新生,而且不同水平的尼古丁对VEGF表达影响不同。

  • 4-HPR 联合顺铂对人卵巢癌细胞株 SKOV3增殖和 Akt/Bax 表达的影响

    作者:尹凤玲;沈宗姬;严春寅;张清林;徐梅

    目的探讨4-HPR 联合顺铂对人卵巢癌细胞株 SKOV3增殖和 Akt/Bax 表达的影响。方法 MTT法检测单独使用4-HPR、顺铂及联合使用对SKOV3细胞增殖的影响;用流式细胞仪检测4-HPR、顺铂对SKOV3细胞周期和Akt/Bax表达的影响。结果顺铂联合不同浓度的4-HPR可以显著抑制SKOV3细胞的增殖,同单独使用顺铂相比抑制作用较强,差异显著( P<0.05)。顺铂联合4-HPR同使用顺铂相比可以使G0~G1期细胞比例进一步下降,S期和G2~M期细胞比例进一步上升,差异显著( P<0.01)。顺铂联合4-HPR的凋亡率同单独用顺铂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顺铂联合不同浓度的4-HPR时可以使SKOV3细胞Akt的表达下调和促进Bax的表达的上调,同单独使用顺铂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结论顺铂联合4-HPR可以更好地抑制细胞株SKOV3增殖,使得细胞停滞在S期和G2~M期,这可能与可以促进Akt的表达下调和Bax的表达上调有关。

  • 单克隆抗体16 D3抑制肺癌的功能研究

    作者:孙立新;遇珑;杨治华;冉宇靓;孙力超

    目的分析抗肺癌单克隆抗体16 D3靶抗原蛋白在人肺癌细胞及组织中的表达,鉴定16 D3对肺癌的体内外抑制功能,为肺癌靶向治疗提供候选抗体药物。方法采用免疫组化分析16 D3靶蛋白在人肺癌组织中的表达;采用细胞免疫荧光检测单克隆抗体16 D3识别的抗原在肺癌细胞中的表达及亚细胞定位;共接种移植瘤模型评估16D3对肺癌生长的抑制作用,Transwell法和CCK-8法检测单抗16D3对人肺癌细胞迁移、侵袭和增殖能力的影响;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16 D3靶蛋白分别在亲本和sphere培养的人肺癌细胞中的表达。结果单克隆抗体16 D3的靶蛋白在7种人肺癌细胞的胞内及胞膜上均有表达,在76.9%人肺癌患者组织中特异上调表达。该单抗在体内能较显著地抑制人肺腺癌GLC-82的生长,抑制率为58.23%( P<0.05)。在体外对该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抑制率分别为26.91%、24.23%和23.67%。该单抗的靶蛋白膜表达阳性细胞比例经sphere培养后显著上升。结论单抗16D3靶抗原在人肺癌中特异表达,并可被sphere培养富集。单抗16D3在体外具有多种抑制功能,在体内能显著抑制人肺腺癌生长,可能是一个肺癌靶向治疗的潜在新药。

  • 尾静脉注射及皮下接种方法建立小鼠高表达miR-17-92的 L1210白血病模型的比较研究

    作者:田晓琳;许亚梅;王珍珍;赖宗浪;张雅月;林英;张冬梅;孙波;赵勇

    目的对尾静脉注射及皮下接种方法构建的小鼠高表达miR-17-92的L1210白血病模型的生物学特性进行比较研究,选择基本符合高表达miR-17-92的L1210细胞生物学特性,且一致性更好的接种方法。方法常规培养小鼠高表达miR-17-92的L1210系,分别给DBA/2N小鼠以尾静脉注射细胞浓度100×104(A组)、细胞浓度300×104(B组),皮下注射途径接种右上肢根部细胞浓度300×104(C组),观察小鼠成瘤情况,定期计数各组小鼠外周白细胞数量并观察细胞形态改变,取濒死小鼠的肝、脾、肺、肾等脏器称重并制作病理切片。结果各组小鼠成瘤率均为100%, A、B、C 三组平均存活天数分别为:(24.3±3.64) d、(14.2±3.42)d、(26.4±5.56)d。均于接种第8天尾静脉取血,外周血白细胞数目分别为(9.96±2.03)×109/L、(10.81±1.70)×109/L、(12.76±2.06)×109/L,外周血白血病细胞比例分别为(21.33±2.78)%、(32.17±6.5)%、(10.0±2.0)%;接种第15天外周血白细胞数目分别为(8.07±1.31)×109/L、(5.02±1.22)×109/L、(13.28±2.08)×109/L,外周血白血病细胞比例分别为(32.83±3.50)%、(49.67±7.00)%、(12.66±2.00)%。各组濒死小鼠脾有弥漫性白血病细胞浸润,正常组织结构被破坏;肝散在白血病细胞浸润,正常组织结构部分被破坏;肺和肾内有少量白血病细胞浸润,正常组织结构破坏不明显,肺脏有明显出血。结论尾静脉注射及皮下注射高表达miR-17-92的L1210细胞均可使DBA/2小鼠成瘤,尾静脉注射更符合白血病的生物学特点。尾静脉注射高表达miR-17-92的L1210细胞浓度100×104存活时间长,外周血白血病细胞比例较高,适宜观察周期较长的实验。尾静脉注射高表达miR17-92的L1210细胞浓度300×104存活时间短,不适宜观察周期较长的实验;皮下注射可见明显的瘤结节,存活时间长,适宜观察周期长的实验,但外周血白血病细胞比例偏低。

  • p38 MAPK 对肿瘤细胞 ATM、ATR 和 p53信号通路的影响

    作者:孙佳;王志军;曹平安;李胜范

    目的研究p38MAPK对细胞周期信号转导通路中重要蛋白激酶ATM、ATR、P53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方法采用人类结肠癌细胞株HT-29和肺癌细胞株SPAC-1进行研究,分别使用紫外线(UV)刺激和p38MAPK特异性抑制剂SB203580抑制肿瘤细胞中的p38MAPK,通过Western blot 技术检测ATM、ATR、P53蛋白磷酸化情况,同时用real-time PCR技术检测细胞中相应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紫外线能上调ATM、ATR、p53和p38MAPK基因的表达,使用p38MAPK特异抑制剂SB203580能够使ATM、ATR和p53的表达降低。结论 P38MAPK可以调控ATM、ATR和p53的表达,ATM-Chk2信号通路和p38MAPK信号通路之间可能存在交互联系。

  • 人参皂苷 Rb1对谷氨酸导致海马神经元损伤的保护作用

    作者:陆海芬;陈兆耀

    目的在体外研究人参皂苷Rb1( GRb1)对谷氨酸漏出所导致海马神经元损伤的保护作用,并探讨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培养至10 d的海马神经元分为谷氨酸损伤组和GRb1治疗组,以MTT法测定细胞存活率,以Hoechst 33258染色法检测细胞凋亡,丙二醛( MDA)、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测定细胞氧化损伤程度。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谷氨酸(1.25、2.5、5、10μmol/L )作用2 h后细胞活力下降,分别为(93.9±2.1)%、(82.3±1.4)%、(51.2±1.2)%、(32.7±1.3)%。其中谷氨酸5μmol/L作用2 h后存活(51.2±1.2)%的细胞(与对照组比较,P<0.01),接近对照组的50%。与对照组相比,给予5μmol/L谷氨酸作用2 h后,谷氨酸组脂质过氧化产物MDA水平上升[(7.52±0.11)nmol/mg pro vs.(3.93±0.36)nmol/mg pro];抗氧化的SOD活性明显下降[(37.28±1.72)NU/mg pro vs.(55.39±1.73)NU/mg pro]。同时观察到大量的凋亡细胞出现[(34.5±1.8)%,与对照组比较,P<0.01]。而与谷氨酸组(5μmol/L,2 h)相比, GRb1(1、10、100、200μmol/L)能够明显提高细胞存活率,分别是(64.9±1.7)%、(72.3±2.2)%、(70.4±3.2)%、(71.6±2.3)%,P<0.01,GRb11、10、100μmol/L组可以观察到MDA水平的轻度下降,但与谷氨酸组比较没有统计学差异,GRb110、100μmol/L可以提高SOD活性( P<0.01),GRb11μmol/L组未观察到该效应。给予GRb11、10、100μmol/L 干预后细胞凋亡率下降,分别为(27.3±1.7)%、(19.4±1.2)%、(23.5±1.9)%,P<0.01。结论 GRb1具有良好的神经保护作用,其保护作用与抗氧化及抗凋亡有关。

  • 快速眼动期睡眠剥夺对大鼠学习记忆和海马NR2B含量的影响

    作者:梁小敏;李玮;张园;许志强

    目的观察快速眼动期( rapid eye movement ,REM)睡眠剥夺对大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以及海马N-甲基-D-天冬氨酸( N-methyl-D-aspartic acid receptor ,NMDA)受体亚基NR2B表达的变化,探讨睡眠剥夺影响认知功能的可能机制。方法20只成年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两组:(1)睡眠剥夺组(n=10);(2)普通鼠笼对照组( n=10)。睡眠剥夺组采用改良多平台睡眠剥夺法剥夺大鼠快速眼动期睡眠,连续72 h快速眼动期睡眠剥夺后,利用Morris水迷宫测定大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大鼠海马NR2B亚型的表达。结果 Morris水迷宫定位航行实验中,睡眠剥夺组大鼠找到月台的平均逃避潜伏期明显大于对照组;空间探索实验中睡眠剥夺组大鼠在月台所在象限时间的百分比为(26.84±4.99)%,明显低于对照组[(44.31±7.48)%,P<0.05]。睡眠剥夺组大鼠海马NR2B的相对含量为0.46±0.14,而对照组为0.96±0.32(P<0.01)。结论睡眠剥夺可导致大鼠的空间学习记忆能力降低,其机制可能与海马NR2B表达减少有关。

  • 骨肿瘤髓外浸润实验模型的建立及影像学与病理学评价

    作者:庞婧;郝大鹏;徐文坚;董诚;李晓莉;吴增杰;贾梦

    目的采用不同方法建立VX2兔骨肉瘤髓外浸润模型,并分别对其进行影像学及病理学观察,以探讨不同模型建立方法在骨肉瘤髓外软组织浸润研究中的价值。方法实验分两组:(1)悬液组:将VX2肿瘤细胞悬液,经兔右侧胫骨近端前缘植入髓腔内,建立兔VX2骨肿瘤模型,共种植23只。(2)瘤块组:将1 mm3大小的VX2肿瘤软组织块,经与悬液组相同部位植入兔胫骨髓腔内,共种植32只。两组模型兔均于肿瘤种植后第4周行影像学检查(包括X线平片、CT、MRI平扫及增强扫描)及病理学检查,观察病变部位骨质破坏、骨膜反应、骨皮质破坏及软组织浸润情况并进行影像学表现主观评分(分为Ⅰ~Ⅲ级)。在MRI图像和病理标本上,分别测量肿瘤软组织浸润区域的大径( a)和小径( b),计算肿瘤软组织浸润区域体积(V),并对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悬液组种植模型兔23只,存活14只;瘤块组种植32只,存活28只。至病理标本制备前共存活模型兔42只,其右侧胫骨上段均见肿瘤生长。悬液组14只中,影像学主观评分Ⅰ级1只(7.1%),Ⅱ级6只(42.9%),Ⅲ级7只(50.0%);瘤块组28只分别为Ⅰ级0只,Ⅱ级2只(7.1%),Ⅲ级26只(92.9%)。两组模型兔影像学主观评分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01),且评分为Ⅲ级的模型兔中,瘤块组明显多于悬液组,故瘤块组影像学主观评分高于悬液组。(2)悬液组模型兔在MR图像和病理标本上软组织浸润区域 a、b及V分别为18.4(11.2) mm、6.7(14.8) mm及413.0(4084.3) mm3和23.5(12.1)mm、5.6(9.4)mm及2450.9(4978.9)mm3。瘤块组的a、b分别为(26.5±4.3)mm、(22.3±3.7)mm, V为6619.7(6059.0)mm3;病理学测量a、b分别为(26.6±3.6)mm、(23.1±3.8)mm,V为6810.2(4548.6) mm3。悬液组MR图像肿瘤软组织浸润区域大径与病理测量大径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 P=0.29),小径测量值及体积与病理学检测结果存在统计学差异( P值分别为0.02、0.03,均<0.05);瘤块组以上各测量结果与病理学观察结果均未见明显差异( P值分别为0.59、0.40、0.59,均>0.05),说明瘤块组MR与病理学测量结果存在较好的一致性。结论与肿瘤悬液种植法相比,在相同肿瘤生长时间内,应用肿瘤组织块种植的VX2兔骨肉瘤模型更容易成功制备生长形态较为一致,且能准确反映肿瘤病理学改变的肿瘤模型。

  • 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防治展望

    作者:王坚

    随着胰岛素的应用,糖尿病急性并发症所致的死亡率明显下降,但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发生率却逐年提高,糖尿病及其慢性并发症已成为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发病机制复杂,明确其发病机制对该组疾病的防治有重要意义。近年来的研究认为miRNAs、Nrf2、遗传因素及表观遗传修饰等可作为糖尿病并发症的治疗靶点。

  • 儿童1型糖尿病并发症的相关研究及对策

    作者:吴迪;巩纯秀

    2007年全球0~14岁的人口为18亿,其中有0.02%糖尿病患者,也就意味着全世界大约有44万儿童患糖尿病,每年有7万新诊断的糖尿病儿童[1]。在西方国家,1型糖尿病占儿童青少年糖尿病的90%以上[2-3]。不同国家不同种族1型糖尿病发病率不同,但全世界5岁以下儿童1型糖尿病发病率在显著增高[4-5]。糖尿病儿童需要终身胰岛素替代治疗,由于带病生存的时间长于成人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良好与否与并发症密切相关,因此治疗目标是达到佳血糖控制,以延缓或防止并发症。

  • 环境内分泌与糖代谢异常和内分泌紊乱

    作者:曲伸;崔文洁

    糖脂代谢紊乱的发生从初的遗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到现在逐渐公认的慢性低度炎症,精神、饮食、菌群失调等因素的多方位调控,为我们构建了一个神经-内分泌-免疫-炎症的调控网络,而环境内分泌与该网络的任一环节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本文将从空气污染物颗粒、二酚A、精神压力、光污染等方面阐述大气污染、食品添加剂、神经精神因素和生物周期改变对代谢紊乱的影响。

  • 糖尿病与勃起功能障碍

    作者:黄炳昆;伍学焱

    糖尿病是一组以慢性血糖水平升高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随着人口老龄化、城镇化进程加速、运动的减少及肥胖发病率的攀升,糖尿病患者的数量不断增长。全球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报告[1]:预测世界范围内全年龄段糖尿病的患病率在2030年将达到4.4%,糖尿病患者的总人数将由2000年的1.71亿人增加至3.66亿人。2010年中国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表明[2]:经年龄标化后,糖尿病的总体患病率高达9.7%,有0.92亿糖尿病患者。糖尿病已经成为主要的公共卫生问题。毫无疑问,随着糖尿病患病人数的增加,糖尿病并发症尤其是慢性并发症患病人数也将随之增长[3-4]。2012年ADA糖尿病治疗指南[5]阐述的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包括: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神经病变(周围神经病变和自主神经病变)、糖尿病足。勃起功能障碍[6],即男性不能获得或维持充分阴茎勃起以完成满意的性交,仅在自主神经病变的临床表现中提及,并未详述;在2005年ADA一份有关糖尿病神经病变的声明中[7]和Vinik在2003年发表的一篇关于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的综述中[8]也只是对糖尿病患者勃起功能障碍做了简单的介绍。有研究显示,63%男性糖尿病患者就诊时没有被询问关于性功能方面的病史[9];67%的勃起功能障碍患者因忽视、信息缺失及害羞而未寻求治疗[10]。以上情况均说明,糖尿病患者的勃起功能障碍,尚未得到临床医师及患者本人的充分重视。本文拟从勃起功能障碍对糖尿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糖尿病相关勃起功能障碍的流行病学、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等方面进行阐述,以期增加对糖尿病相关勃起功能障碍的认识。

  • 糖尿病肾病的诊断与评估

    作者:陈慎仁;郭海婷

    糖尿病肾病( diabetic nephropathy )是糖尿病常见的慢性血管并发症之一,大约有20%~40%的糖尿病患者会出现糖尿病肾病[1],占慢性肾脏疾病的25%~50%[2],是引起终末期肾病( end-stage renal disease )的主要原因。糖尿病肾病在1型及2型糖尿病患者均可发生,以出现持续微量白蛋白尿及不同程度肾功能损害为主要临床表现,并且以出现蛋白尿作为诊断的金标准。但是糖尿病肾病的多样性超乎我们之前的想象[3],依靠目前的标准来诊断糖尿病肾病将会造成许多误诊、漏诊。目前,在糖尿病肾病的各个不同研究领域中存在许多的不明确和争议,但是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致残致死主要原因之一已是普遍接受的事实,且大量临床试验证明早期积极控制血糖等干预手段可显著延缓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发展,改善其预后。因此,为提高糖尿病肾病的防治水平,应当做到早期准确的筛查、诊断和评估。笔者将根据临床经验并结合相关文献,对糖尿病肾病的诊断与评估等问题做简要介绍。

  • 糖尿病慢性肾脏病变患者抗糖尿病药物的选择

    作者:叶山东

    糖尿病肾脏病变是糖尿病患者的重要并发症,其中具特征性的是糖尿病肾小球硬化症---即所谓的糖尿病肾病( diabetes nephropathy ),也是糖尿病患者重要的微血管慢性并发症之一。此外,糖尿病患者,尤其是2型糖尿病,常可合并其他各种肾脏病变如高血压肾病、尿酸性肾病、慢性肾炎和泌尿系感染等,而导致肾脏受损或肾功能不全,可广义地称为糖尿病慢性肾脏病变。2009年美国肾脏病基金会( NKF)公布的指南提出了新的慢性肾脏病( chronic kidney disease )定义[1],指南将慢性肾脏病的确定基于肾损伤的证据和肾小球滤过率,与病因无关。慢性肾脏病的肾脏损伤的定义为:肾脏结构或功能异常≥3个月,可以有或无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可表现为下面任何一条:(1)病理学检查异常;(2)肾损伤的指标:包括血、尿成分异常或影像学检查异常。有或无肾脏损伤证据。蛋白尿(微量或大量蛋白尿)是慢性肾脏病重要的临床表现之一。K/DOQI指南及ADA建议使用CG、MDRD等公式评估肾小球滤过率。糖尿病肾病或糖尿病慢性肾脏病变临床非常常见,糖尿病慢性肾病病变患者如何合理使用抗糖尿病药物是临床经常遇到的问题,目前临床广泛应用的抗糖尿病药物包括胰岛素促泌剂(磺酰脲类药物和格列奈类药物)、双胍类药物、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噻唑烷二酮衍生物、二肽酰酶4抑制剂、胰高糖素肽-1受体激动剂和胰岛素等几乎均不同程度经肾脏排泄或降解,故临床在使用或选择抗糖尿病药物时,应了解其是否存在肾脏病变及其肾功能情况合理选择。

  •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诊治

    作者:臧丽;巴建明

    随着社会的发展及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的发病率也逐年增加,已成为继心、脑血管疾病后危害人类健康的第三位疾病。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 )是糖尿病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会导致患者感觉异常、疼痛、睡眠障碍、抑郁以及其他并发症而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由于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认识不足和处理不当,导致患者生活质量下降,严重者导致不必要的死亡及巨额医疗花费,全面了解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做到早期预防和治疗对于提高患者的寿命和生活质量是非常重要的。

  • 新诊断的老年糖尿病临床特点及治疗进展

    作者:李保应;韩振霞;唐宽晓

    糖尿病是由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而引起的一组以慢性糖代谢紊乱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近年来其发病率呈加速上升趋势,已成为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出现,新诊断的老年糖尿病( newly diagnosed elderly diabetes mellitus )的发病率日益增长。老年糖尿病是指年龄≥60岁的糖尿病患者(西方国家≥65岁),包括60岁以前诊断和60岁以后诊断为糖尿病者。老年糖尿病患者各器官功能减退,在生理上有特殊性,加之平均病程长,往往有多种并发症,治疗较为复杂。老年糖尿病患者95%以上为2型糖尿病[1],有时也可发生1型糖尿病。研究发现,对新诊断的中青年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胰岛素泵皮下持续输注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物强化治疗后,可部分恢复其胰岛β细胞功能,脱离降糖药物治疗而达到临床缓解并维持1~2年的时间[2-3]。那么,新诊断的老年糖尿病患者经过上述强化干预治疗是否也能取得类似的效果呢?如何更加科学合理地诊治新诊断的老年糖尿病患者,以便减少其并发症的发生与发展、改善生活质量?这些问题已经成为目前国际老年糖尿病研究领域重要的课题。现将新诊断的老年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特点和治疗简要叙述如下。

  • 糖尿病肾病:亚洲糖尿病患者的状况和防治策略

    作者:李栩;冯波

    糖尿病肾病作为糖尿病患者常见的慢性并发症,是导致终末期肾病透析治疗的重要原因,具有较高的心血管事件风险,是糖尿病致残和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糖尿病肾病的患病情况受到人种、医疗条件的影响而不尽相同。

  • 手术成为糖尿病新的有效治疗方法

    作者:白日星

    据2007~2008年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糖尿病和代谢综合征研究组”的调查显示,我国20岁以上人群中男性和女性糖尿病的患病率分别达10.6%和8.8%,总体患病率已达9.7%,而糖尿病前期的患病率更是高达15.5%,据此可推算我国糖尿病患病总人数已达9240万,糖尿病前期人数已达1.48亿[1]。糖尿病的防治成为我们迫切需要关注的问题。糖尿病的主要危害是慢性血管并发症,是肾衰竭、新发致盲及非创伤性截肢的首要原因[2]。2型糖尿病的治疗多年来一直通过饮食、运动与药物治疗等综合方法来控制血糖,但是,很难保持血糖的长期稳定,而且不能从根本上阻止糖尿病各种并发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近年来,国外一些外科医师在临床实践中发现原本用于治疗单纯肥胖症的减肥手术,可明显改善肥胖伴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甚至可以使一些糖尿病患者的糖尿病“缓解”[3-4]。随着减肥手术的广泛开展,2型糖尿病的疗效也得到了越来越多国内外糖尿病专家和外科医师的关注和认可,为进一步提高糖尿病防治效果开辟了新途径。

  • 透明质酸用于急性伤口的系统评价

    作者:杨敏;卢静;徐珽

    目的对透明质酸用于急性伤口的临床疗效进行系统评价。方法全面检索有关透明质酸治疗急性伤口的临床试验,由3位研究人员按照系统评价的要求,制定纳入和排除标准,然后对纳入的文献进行严格的质量评价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5个临床试验,受试对象185人。平均愈合时间:植皮亚组结果没有统计学意义(P=0.12),外伤或术后亚组(P=0.0007)及牙种植术亚组(P=0.03)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合并分析:试验组和对照组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 Meta分析P=0.14,敏感性分析P=0.24)。伤口愈合情况:试验组和对照组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07)。疼痛反应降低值:试验组和对照组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0001)。结论现有证据说明透明质酸可减少急性伤口愈合过程中的色素沉着及瘢痕生成,同时可降低疼痛反应。但现有证据尚不能说明透明质酸能缩短急性伤口的愈合时间,需要更多严格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加以证实。

  • 临床应用肺动脉导管对ICU患者死亡率影响的Meta分析

    作者:朱波;李志强;席修明

    目的通过 Meta 分析的方法,评价临床应用肺动脉导管对 ICU 患者死亡率的影响。方法计算机检索Ovide MEDLINE、EMBASE、Cochrane Database、中国Cochrane 中心临床对照试验资料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光盘数据库。手工检索相关杂志、学术会议论文集和学位论文汇编。收集国内外关于临床应用肺动脉导管对成年 ICU 患者死亡率影响的随机对照试验( RCT )并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价,用RevMan 4.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终11篇相关文献入选。8篇属于高质量文献,其他3篇文献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方法学质量缺陷。根据治疗策略不同将所有入选文献分为超高血流动力学目标治疗组和基于医生经验的个体化治疗组。结果显示,临床应用肺动脉导管不能降低两组患者的死亡率( RR 0.96,95% CI:0.76,1.21;RR 1.02,95%CI:0.96,1.09)。敏感性分析显示结果稳定。通过漏斗图观察,存在潜在文献发表偏倚的可能性不大。结论临床应用肺动脉导管并不能改善成年ICU患者的预后,因此肺动脉导管不应该在ICU患者中常规应用。我们期待更多设计良好的RCT进一步评价肺动脉导管在ICU患者治疗中的作用。

  • 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差异表达基因文库的构建和筛选

    作者:任玥;王彤;王杰

    目的克隆和分离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ALL)差异表达基因,探讨小儿白血病的发病机制。方法 Fi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单个核细胞,抽取mRNA,逆转录成cDNA;经RsaⅠ酶切,实验组cD-NA被分成两组,分别与两种不同的接头连接后,与对照组cDNA进行两次消减杂交和两次抑制性聚合酶链反应( PCR),提取、纯化PCR产物,与PT-Adv载体连接构建cDNA消减文库,利用PCR扩增、测序和同源性分析差异表达的序列。结果选取文库中60个克隆进行菌落PCR分析,可以检出大小为200~600 bp的插入片段。从中随机挑选20个克隆进行测序、生物信息学分析,其中18个克隆与已知基因有高度序列同源性,符合率为98%~100%,共编码17种基因。这些基因大多涉及基因表达调控、DNA损伤修复、细胞周期、物质代谢等,均与细胞增殖、分化有关。此外发现2个新基因。结论本实验表明我们已成功构建小儿ALL相关消减cDNA文库,为小儿ALL发病机制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中华临床医师(电子版)分期目录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