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中华临床医师(电子版)杂志

中华临床医师(电子版)

中华临床医师(电子版)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Clinicians(Electronic Edition) 중화림상의사잡지(전자판)

  • 主管单位: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0.99
  • 审稿时间:
  • 国际刊号: 1674-0785
  • 国内刊号: 11-9147/R
  • 发行周期:
  • 邮发: http://zhlcyszz.yiigle.com/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2007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编辑部
  • 出版地区:
  • 主编: 顾晋
  • 类 别: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 微创内镜下手术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研究进展

    作者:陈佳佳;崔志明

    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是导致老年人腰腿痛的常见疾病.传统的全椎板减压术易导致医源性的腰椎不稳,腰椎滑脱等并发症,因此,近年来不主张大范围减压的术式.微创内镜下手术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由于创伤小、恢复快、对脊柱稳定性影响小等优点,已逐步应用于临床.但目前仍存在适应证把握不准、并发症发生率较高等问题,本文拟就微创内镜下手术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与脑血管疾病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作者:詹媛;张玉萍;李雷利

    同型半胱氨酸作为脑血管疾病的一个新的独立危险因素,不仅与脑卒中的发病、预后和复发有关,与脑小血管病的发生同样有着密切联系.本文就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与脑血管疾病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 类风湿关节炎合并心血管损害危险因素及治疗的研究进展

    作者:刘贵艳;边森;李芳;李小峰;贾小霞;樊凯;安海转

    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慢性系统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其中心血管疾病是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重要死因.传统的改善病情抗风湿药可降低心血管疾病发病及死亡的风险,但是具体某种药物对心血管疾病的影响尚属未知.本文就类风湿关节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机制、诊断及治疗的研究进展展开论述.

  • 保留残端重建对膝关节本体感觉恢复的影响

    作者:王刚;杨自权;曹万全;门亚勋;程相允

    前交叉韧带对维持膝关节的稳定具有重要的作用,临床上治疗前交叉韧带损伤的标准是关节镜下重建损伤的韧带.据报道,解剖重建术已经能很好地恢复术后膝关节的前后向及旋转向稳定性.但相当部分患者术后诉关节不稳和肌无力,有学者研究认为这可能与术后膝关节本体感觉恢复有关.

  • 数字化技术在肱骨近端骨折的应用

    作者:马晓东;吴斗;任鹏宇;刘强

    肱骨近端骨折是常见的骨质疏松性骨折之一,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速,其发生率逐年上升,仍是临床治疗的难题.而数字化技术在骨科领域的应用与发展,提高了对复杂肱骨近端骨折的认识,改善了治疗效果,提出了新的治疗方案.本文就数字化技术在肱骨近端骨折中的应用与研究现状进行阐述.

  • 消化内镜对胃息肉病变性质的诊断

    作者:王樱荣;张健康

    胃息肉是指胃黏膜组织异常增生形成向胃内凸入的隆起.它是胃癌的癌前疾病之一,其组织病理学分型包括炎性息肉、增生性息肉、腺瘤性息肉等.其中腺瘤性息肉被认为是具有癌变潜能的息肉,且常伴有肠上皮化生或异型增生,甚至与胃癌共存.近些年,随着消化内镜的发展,各种类型的内镜技术被用来诊断胃息肉样病变.本文拟就消化内镜对胃息肉病变性质诊断价值作一阐述.

  • 白细胞介素35与疾病

    作者:姚凤华;张利;陈香美

    白细胞介素35(IL-35)是临床中发现的新型抗炎因子,属于IL-12家族,目前认为其具有潜在的治疗价值.现有的研究发现IL-35可能参与机体免疫应答反应,可调节炎性反应和细胞内部感染过程,与肿瘤、自身免疫疾病等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具有显著相关性,是细胞因子研究的热点,为上述疾病生物治疗提供新的研究方法.

  • 股骨近端纤维结构不良的外科治疗及进展

    作者:高方;吕智;卫定禄

    纤维结构不良是一种非遗传性的骨发育障碍性疾病,与染色体20基因位点上编码Gs蛋白等的基因突变有关.多数病变为单发性,股骨近端及头面部骨是常受累部位,临床主要表现为病变部位的疼痛、畸形和病理性骨折.为了确切有效地治疗病灶、降低复发,尽可能预防诊治病理性骨折及畸形,一般以手术作为主要的治疗方案,文中就股骨近端纤维结构不良的外科治疗及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创伤后肘关节僵硬的治疗研究进展

    作者:马晓波;杨朝辉

    肘关节僵硬是肘关节外伤后的常见并发症,其具体原因复杂繁多,治疗方法更是不一而足.肘关节功能的丧失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但由于肘关节僵硬的病因复杂,使其在临床治疗过程中较为棘手.本文旨在对创伤后肘关节僵硬的病因、分类及预防和治疗方案进行综述.

  • 骨不连的风险因素及诊断评估

    作者:梁冠文;杨朝晖

    目前对于骨不连的诊断尚无一个标准化的准则,研究表明对骨折愈合的评估因人而异.这种差异性不仅体现在临床上,也体现在骨科创伤研究领域.对骨不连的风险因素及诊断评估的深入理解有助于对骨不连患者进行系统的评估和管理.骨不连的风险因素包括患者的自身并发症、年龄与性别、吸烟与药物使用、代谢与内分泌异常及遗传因素等自身内在因素,此外骨折的部位与类型,感染及软组织与骨的缺损,治疗方式不当等医源性因素也会影响骨愈合.对骨不连的综合评估应该包括患者的症状与体征,普通X线片、CT、MRI等影像学检查及实验室检查如检测外周循环中的感染指标和骨转化标志物等,后对骨不连进行临床分类.对骨不连的系统评估可以帮助骨外科医师决定对其进行干预的时机和方式.

  • 脂肪因子与甲状腺良恶性结节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作者:赵豆豆;兰丽珍

    随着代谢综合征的发病率逐年提高,甲状腺结节也已成为国内外十分常见的内分泌疾病.近10年,关于甲状腺与脂肪组织的联系已经取得显著的成果,脂肪组织作为一个重要的内分泌器官其分泌的物质统称为脂肪因子,参与机体许多肥胖相关疾病的发生与发展过程,有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肥胖和癌症风险增加之间的联系,有流行病学数据支持,肥胖是独立相关的各种实性肿瘤的发病率增加,包括甲状腺癌,但是肥胖与甲状腺肿瘤确切的机制尚未阐明,但炎症、氧化应激、胰岛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轴和脂肪因子(如瘦素、脂联素等)可能在肥胖与甲状腺良恶性结节的发生与发展过程中起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将对几种脂肪因子在甲状腺良恶性结节发病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进行综述,为其预防、诊断及治疗开拓新的道路.

  • 需氧菌性阴道炎诊疗现状

    作者:李文婷;史小荣

    需氧菌性阴道炎是近年来被认识的一种新的阴道感染性疾病,由需氧菌感染引起,常见的病原体有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B族链球菌等.生理盐水湿片检查和预成酶分析共同作为诊断方式.目前没有统一的治疗方案,克林霉素栓剂有一定疗效.

  • 1-磷酸鞘氨醇对葡萄糖代谢的调节及其机制

    作者:赵艳丽;刘云峰

    1-磷酸鞘氨醇(S1P)是一种有活性的脂质分子,作用广泛,在多种疾病中发挥作用,如肿瘤、心血管疾病、骨代谢、糖尿病等.研究报道,S1P可以促进胰岛素分泌从而降低血糖,本研究将从S1P促进胰岛素分泌的机制、S1P对胰岛素靶器官的调节以及糖尿病并发症影响方面阐述S1P的作用.

  • 蛛网膜下腔出血炎症反应研究进展

    作者:马乾;孙新刚;王荔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一种急危重症,致残致死率高.早期脑损伤(EBI)及迟发性脑损伤(DBI)是导致患者不良预后的主要原因.随着对EBI及DBI病理生理机制的不断研究,学者们认为二者可能是疾病在不同阶段的不同表现形式,具体机制有很多相似之处.炎症反应已经被证明贯穿SAH的发生发展,且炎症反应的程度同患者预后显著相关.在动物实验中,炎症反应抑制剂的使用也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本文就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炎症反应的研究进行综述.

  • 精准理解和探究遗传致病因素:从孟德尔遗传病到遗传易感

    作者:陈雪;刘红星

    随着高通量基因测序和大数据分析技术的推广应用,个体基因数据越来越容易获取,群体遗传学研究也已经进入了万人基因组时代.海量的数据积累及迅速增加的病例对照研究,为精准理解和探究遗传致病因素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本文介绍近年来的相关研究进展,并结合笔者的工作经验,提出遗传致病因素的冰山模型.

  • 血清癌胚抗原、神经特异性烯醇化酶和细胞角蛋白19片断肿瘤标记物联合检测在肺癌诊断中的价值

    作者:卢得盛;薛文成;任微;乌含斯;孟冬娅

    目的 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探讨血清癌胚抗原(CEA)、神经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细胞角蛋白19片断(CYFRA21-1)以及性别在肺癌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134例肺癌患者、107例肺良性病患者和105例正常人的静脉血,用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测定血清CEA、NSE和CYFRA21-1含量,通过Logistic回归建立回归模型,绘制ROC曲线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UC)来评价各指标的诊断价值.结果 肺癌组三种肿瘤标记物的水平与肺良性病组和正常对照组比较CEA和CYFRA21-1有统计学差异(P<0.01),而NSE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肺癌/正常对照组中,联合检测Y2的AUC大于Y1和各单项检测的AUC,且Y1、CYFRA21-1、CEA检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性别检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肺癌/肺良性病组中,单项检测的CEA、CYFRA21-1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联合检测Y4的AUC大于各单项检测的AUC,而NSE和性别检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单项检测CEA、CYFRA21-1、NSE对鉴别肺癌的意义不大,肿瘤标记物联合性别检测可为临床鉴别肺癌提供有效的参考.

  • 艾滋病免费抗病毒治疗长期疗效和血常规变化

    作者:张美;张红;李旺泉;李群辉;吴昊;张宏伟

    目的 了解HIV/AIDS患者长期免费抗病毒治疗的效果和血常规变化.方法 选择北京佑安医院2005年1月1日至2010年12月31日所有纳入免费抗病毒治疗的患者,采集治疗前和治疗后每隔6个月的临床和实验室检查数据,其中主要包括WHO分期、抗病毒治疗方案,CD4 T淋巴细胞(CD4)检测、病毒载量检测、血常规和肝功能.以Wilcoxon符号秩检验比较研究对象治疗前和不同治疗时间的差异,以Spearman等级相关检验分析研究变量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543例患者随访时间中位数为36.0个月(四分位距25.0~50.0个月).接受抗病毒治疗前,患者的CD4 T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总淋巴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中位数分别为161个/μl、4.20×109/L、1.33×109/L、132 g/L,治疗90个月后,分别增长到437个/μl、5.75×109/L、2.10×109/L和147 g/L(P均<0.05),且总淋巴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与CD4 T细胞计数呈正相关.结论长期抗病毒治疗对HIV/AIDS具有良好效果;总淋巴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可以作为资源匮乏地区高效联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长期治疗疗效的监测指标.

  • 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的宫颈脱落细胞中HPVL1蛋白表达及hTERC基因的扩增与宫颈病变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马玉兰;迪丽努尔·安外尔;努尔古再丽·麦合木提;玛依努尔·尼亚孜;李娜

    目的 探讨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的宫颈脱落细胞中人乳头瘤病毒(HPV)L1蛋白表达、人类染色体端粒酶RNA(hTERC)基因的表达与宫颈病变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宫颈高危型HPV感染阳性的240例妇女的宫颈脱落细胞标本作为研究对象,240例病例按照TBS(the Bethesda system)2001年宫颈细胞学诊断系统分为以下五组:(1)细胞学检查正常及慢性炎即正常宫颈组织(NILM)组(66例);(2)宫颈不典型鳞状细胞(ASCUS)组(27例);(3)宫颈低度病变(LISL)组(13例);(4)宫颈高度病变(HISL)组(86例);(5)宫颈癌(SCC)组(48例);根据阴道镜下活检送病理组织学检查的结果分为以下5组:(1)正常宫颈或慢性宫颈炎组即NILM组(51例);(2)宫颈上皮内瘤变1级(CIN1)组(42例);(3)宫颈上皮内瘤变2级(CIN2)组(28例);(4)宫颈上皮内瘤变3级(CIN3)组(73例);(5)SCC组(46例).通过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宫颈脱落细胞中HPVL1蛋白的表达,通过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检测hTERC基因的表达,并对HPVL1蛋白及hTERC基因在不同级别病变的宫颈脱落细胞中的表达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40例高危型HPV感染妇女中150例hTERC基因扩增阳性,hTERC基因扩增阳性率为62.5%.NILM组、CIN1组、CIN2、CIN3和SCC组hTERC基因的扩增阳性率分别为7.8%、16.7%、75.0%、98.6%和100%,五组间hTERC基因扩增阳性率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1.9,P<0.001).此五组hTERC基因扩增阳性率的大小顺序为:SCC组≈CIN3组>CIN2组>CIN1组≈NILM组.通过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发现随着宫颈病变恶性程度的增加,各组中hTERC基因的扩增阳性率有增加的趋势(相关系数rs=0.71,P<0.001).240例高危型HPV感染妇女中49例HPV L1壳蛋白表达阳性,HPV L1壳蛋白表达阳性率为20.4%.NILM组、CIN1组、CIN2组、CIN3组和SCC组HPV L1壳蛋白表达的阳性率分别为9.8%、66.7%、32.1%、9.6%和0%,五组间HPV L1壳蛋白表达阳性率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通过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我们进一步发现HPV L1壳蛋白表达的阳性率与宫颈病变的恶性程度呈负相关(rs=-0.38,P<0.001).结论 随着宫颈病变恶性程度的增高,hTERC基因的阳性扩增率呈上升的趋势,HPVL1壳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呈现下降趋势,HPVL1壳蛋白与hTERC基因检测在临床上可以作为宫颈病变诊断及进一步评估进展风险的有效指标.

  • 血清Betatrophin预测非酒精性脂肪肝及其进展的作用

    作者:邵小娟;金海涛;胡文;郝海荣;张勇;夏明峰;周红文;俞伟男

    目的 研究促代谢因子(Betatrophin)在预测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及其进展中的作用.方法 249例受试者进行超声定量脂肪含量(LFC)测定,分为三组:正常对照组:LFC<9.15%84例;低脂肪含量脂肪肝组(LLFC):9.15%≤LFC≤20%82例;高脂肪含量脂肪肝组(HLFC):LFC>20%83例,收集受试者的临床资料,空腹抽静脉血检测血清Betatrophin及相关临床指标.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三组间各指标差异,Pearson相关分析Betatrophin与各指标间的相关性,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影响LFC的独立因素.结果 (1)正常对照组、LLFC、HLFC三组血清Betatrophin水平分别为253.95(117.96~419.53)pg/ml,250.82(104.27~422.79)pg/ml,286.47(110.77~431.86)pg/ml,HLFC组Betatrophin水平较正常对照组、LLFC组有明显升高,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2)相关分析显示,校正性别、年龄后Betatrophin与LFC呈正相关(r=0.213,P<0.01).(3)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显示,血清Betatrophin水平是LFC独立影响因素(t=2.561,P<0.05).结论 血清Betatrophin是NAFLD及其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检测Betatrophin有助于对进展期NAFLD人群早期识别、干预,改善预后.

  • 急性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血管内治疗的疗效分析

    作者:李娟;赵芳芳;宁方波;刘新红;张馨娜;梁迎春

    目的 探讨急性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血管内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脑卒中患者共44例,其中血管内治疗组21例,药物治疗组23例.记录两组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病情进展后NIHSS评分,手术后或药物治疗后3 d NIHSS评分以及发病90 d NIHSS评分和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采用t检验分析对比两组数据之间的差异.结果血管内治疗组与药物治疗组相比较,入院时NIHSS评分分别为(3.8±2.1)分与(4.8±1.1)分,病情进展后分别为(19.8±4.1)分与(21.8±3.1)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手术后或药物治疗后3 d NIHSS评分分别为(9.8±3.1)分与(25.8±5.1)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发病90 d NIHSS评分分别为(5.0±1.6)分与(14.8±3.7)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mRS评分分别为(2.0±0.5)分与(4.3±0.4)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管内治疗是治疗急性进展性缺血性卒中的一种有效的方法,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患者肢体残疾水平和改善生活质量.

  • 长期小剂量阿司匹林对冠心病患者上消化道损伤血清学的临床评价

    作者:宋斌;梁桂玲;李群山;罗迪;黄献华

    目的 研究长期小剂量服用阿司匹林对冠心病患者上消化道损伤血清学指标的影响及其应用.方法 选取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及未长期服用阿司匹林的冠心病患者分别作为研究组及对照组,均在服用阿司匹林6个月过程中利用胃镜检测患者胃黏膜情况、量表评估消化道症状,并检查患者血清中胃蛋白酶原Ⅰ(PGⅠ)、胃蛋白酶原Ⅱ(PGⅡ)和胃泌素17(G-17)水平,分析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对胃肠道的影响,并评价血清学检查对长期服用阿司匹林的冠心病患者消化道损伤的检出意义.统计方法采用t检验及χ2检验.结果 在服用阿司匹林6个月后,两组血清学指标水平比较,PGⅠ水平差异不显著,研究组PGⅡ、G-17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胃黏膜损伤程度比较,两组无损伤或轻度损伤(0、1分)的人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785、0.373,P>0.05),而研究组出现中、重度胃黏膜损伤(2、3分)的人数显著高于对照组(χ2=6.746、8.894,P<0.05);在不同程度的胃黏膜损伤水平下,血清学指标PGⅠ、PGⅡ和G-17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随着胃黏膜的损伤程度的增加,血清学指标的数值也增加.结论 通过检测患者血清中PGⅠ、PGⅡ和G-17水平可以用来评估长期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对冠心病患者的上消化道损伤程度.

  • 不同无创通气模式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初始呼吸支持的临床应用

    作者:吴杰斌;周彬;翟敬芳;金宝;蒋红侠;刘娅;周广玲

    目的 探讨三种不同无创辅助通气模式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PS)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初始呼吸支持治疗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2014年6月至2016年8月东南大学附属徐州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收治105例NRDS患儿,予以无创辅助通气联合PS,随机将患儿分为三组:鼻塞式双水平正压通气(nDuoPAP)组38例,鼻塞式同步间歇指令通气(nSIMV)组34例,鼻塞式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CPAP)组33例,主要观察三组使用无创呼吸支持后1 h、6 h、24 h的pH值、二氧化碳分压(PaCO2)、血氧分压(PaO2)、P/F比值(P/F=PaO2/FiO2),无创辅助通气失败需要进行有创机械通气例数以及PS应用例数情况,采用方差分析及χ2检验等统计学分析.结果nDuoPAP、nSIMV组无创辅助通气后1 h、6 h、24 h PaCO2、PaO2、P/F比值分别与nCPAP组比较有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nDuoPAP、nSIMV组PS应用例数与nCPAP组比较,明显少于nCPA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pH值、无创辅助通气失败需要进行有创机械通气例数、无创辅助通气时间、气漏综合征、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早产儿视网膜病(ROP)及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PVH-IVH)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DuoPAP、nSIMV 用于 NRDS 初始呼吸支持治疗,与nCPAP相比能有效改善氧合,减少CO2潴留,同时减少外源性PS的使用,不增加相关并发症,值得重视.

  • 太原市4至9月气传真菌与真菌致敏性鼻炎的相关性

    作者:张飞;刘瑛;夏立军

    目的 调查太原市4~9月气传真菌的种类,探讨其与真菌致敏性鼻炎的相关性,为临床提供预防、诊断和脱敏治疗.方法 采用曝片法搜集2015年4~9月期间的气传真菌,调查2015年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全年接诊的1053例变应性鼻炎患者进行的皮肤点刺和血清IgE测定,分析其与该病的关系.结果 太原市区的空气中真菌以平脐蠕孢菌、交链格孢菌、菌丝碎片、棒孢菌为主,其平脐蠕孢属数量多,占40.49%.2015年4~9月皮试阳性确诊的真菌致敏性鼻炎患者占总的65.03%(106/163),与气传致敏真菌的季节分布较一致,而血清特异性IgE阳性92例,占确诊为真菌致敏性鼻炎的86.79%,真菌特异性IgE阳性率女性高于男性(23.72%vs.16.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气传真菌与真菌致敏性鼻炎密切相关,是变应性鼻炎的重要过敏原之一,女性更多见.

  • 环孢素A血药浓度检测方法比较分析

    作者:王磊;孙文利;李培余;田萌苏;陈雪;张阳;刘红星

    目的 比较电化学发光法(Elecsys)、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法(CMIA)及液质联用(HPLC-MS/MS)法监测环孢素A(CSA)血药浓度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101例服用环孢素A达稳态的骨髓移植患者全血样本,分别用3种方法进行测定并进行评价.结果 3种测定方法的相关性良好,Elecsys法与HPLC-MS/MS的检测结果相关系数r为0.99,CMIA法与HPLC-MS/MS的检测结果相关系数r为0.92,Elecsys法与CMIA法的检测结果相关系数r为0.91,但CMIA检测结果明显高于Elecsys和HPLC-MS/MS,t值分别为1.97×10-4和7.49×1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Elecsys和HPLC-MS/MS检测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9,P>0.05).结论 三种方法的检测结果相关性好.HPLC-MS/MS与Elecsys法检测结果可以根据相应的回归方程互算,而HPLC-MS/MS与CMIA法检测结果不可直接进行换算.

  • 人工流产后生殖道感染的影响因素分析和对策

    作者:尹力

    目的 探讨人工流产后生殖道感染的影响因素,为实施预防性干预措施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在北京西城区平安医院妇科门诊530例人工流产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根据有无发生生殖道感染,分为生殖道感染组和无生殖道感染组.采用单因素和Logistic回归性分析对生殖道感染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人工流产后生殖道感染的发生率为49.81%.单因素结果显示:性伴侣个数、是否采取避孕、是否有生殖道感染疾病史、卫生习惯是否良好、初次性行为年龄、人工流产后首次性生活时间等因素是人工流产后发生生殖道感染的相关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性分析显示:性伴侣个数、是否采取避孕、是否有生殖道感染疾病史、卫生习惯是否良好、初次性行为年龄、人工流产后首次性生活时间等是人工流产后生殖道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人工流产后生殖道感染的发病率较高,应加强对高危人群的生殖健康和避孕方法的宣传,降低人工流产后生殖道感染的发病率.

  • 早期新生儿与足月新生儿胼胝体长度的比较研究

    作者:尹笑笑;孙红光;戚庭月;韩欣宁;吴明赴;孟国萍

    目的 比较早期新生儿与足月新生儿胼胝体长度(CC-L),探讨CC-L在新生儿大脑发育评价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随机选取本院孕37~40+6周出生的单胎新生儿97例,平均孕周(39.29±1.14)周,平均体质量(3374±412)g.按孕周分为早期新生儿组(孕37~38+6周出生)及足月新生儿组(孕39~40+6周出生).所有新生儿于出生后24 h内进行颅脑超声检查,测量并比较两组CC-L是否具有统计学差异,统计并分析性别和体质量与CC-L的关系.结果 足月新生儿的平均孕周、体质量、CC-L分别为(39.98±0.67)周、(3495±365)g、(44.89±2.27)mm;早期新生儿的平均孕周、体质量、CC-L分别为(38.20±0.67)周、(3170±406)g、(43.68±1.33)mm,足月新生儿体质量、CC-L均高于早期新生儿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新生儿的CC-L与体质量、性别均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足月新生儿比早期新生儿CC-L更长,大脑发育更好,在孕37周以上出生的正常新生儿中,体质量并不是大脑发育的重要因素.

  • 院内某段时间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氨基糖苷类和质粒介导的喹诺酮类耐药基因的研究

    作者:吴海燕;张志军;姜梅杰

    目的 研究院内某段时间临床分离的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氨基糖苷类耐药基因和质粒介导的喹诺酮类耐药基因流行情况及标本来源,为临床控制感染提供依据.方法采用WalkAway 96 PLUS NC50复合板鉴定菌种及药敏试验,部分抗菌药物敏感试验采用纸片扩散法和Etest法,PCR法检测氨基糖苷类和质粒介导的喹诺酮类耐药基因.结果2015年10月至2016年2月间临床筛选出的55株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中,54株(98.2%)armA基因阳性、43株(78.2%)ant(3″)-Ⅰ基因阳性、14株(25.5%)aac(3)-Ⅰ基因阳性、16株(29.1%)aac(6′)-Ⅰ基因阳性.未检出质粒介导的喹诺酮类耐药基因qnrA、qnrB和qnrS.92.7%(51/55)的标本分布在该院各重症监护病房,98.2%(54/55)的标本来源于痰液.98.2%对阿米卡星、妥布霉素和庆大霉素都耐药.结论该院临床分离的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主要引起重症监护病房患者的呼吸道感染,对三种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同时耐药主要与携带16S rRNA甲基化酶基因armA有关.

  • 外固定支架联合负压封闭引流术治疗严重软组织损伤胫腓骨骨折的临床研究

    作者:马文书

    目的 探究与分析外固定支架联合负压封闭引流术治疗严重软组织损伤胫腓骨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2012年9月至2015年9月在本院住院的52例严重软组织损伤胫腓骨骨折患者,按照时间就诊顺序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26例,对照组仅给予外固定支架,观察组在其基础上加用负压封闭引流术,对比两组患者Mazur踝关节功能、手术处理时间、住院天数、换药次数、抗生素费用、治疗后创面面积、医疗费用、更换引流管次数、植皮全部成活率、植皮部分坏死率、感染复发率.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取t检验,以均数±标准差(x±s)的形式对数据进行表示,以P<0.05代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Mazur踝关节功能评分优良率为69.23%、88.46%,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Mazur踝关节功能评分优良率所占比例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手术处理时间为(13.23±2.56)d、(8.69±2.61)d;住院天数为(30.23±6.90)d、(20.56±7.23)d;抗生素费用(289.23±41.22)元、(200.56±38.90)元;医疗费用(7255.34±410.25)元、(5450.90±334.56)元;换药次数(7.21±2.89)次、(1.90±0.34)次;治疗后创面面积(13.22±1.45)cm2、(9.09±1.46)cm2;更换引流管次数(3.67±0.30)次、(1.98±0.56)次.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手术处理时间、住院天数缩短,抗生素费用、医疗费用降低,换药次数、更换引流管次数减少,治疗后创面面积缩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外固定支架联合负压封闭引流术治疗严重软组织损伤胫腓骨骨折的临床效果显著.

  • 不同分子分型的乳腺癌前哨淋巴结转移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研究

    作者:应可明;燕归如;孙民昌;龙芳;陈峥;阚炳华

    目的 研究腋窝前哨淋巴结(SLN)在不同分子分型乳腺癌的转移情况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全乳切除术或保乳术+前哨淋巴结活检术(SLNB)对187例乳腺癌患者行手术治疗,将患者分为SLN阳性和阴性两组,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肿瘤组织中ER、PR、HER-2以及Ki-67的表达并对所有乳腺癌患者行分子分型,运用χ2检验分析乳腺癌SLN转移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采用Logistic模型对SLN转移的相关因素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 187例乳腺癌患者中,SLN阳性组94例,阴性组93例.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χ2=6.033,P=0.014)、脉管癌栓侵犯(χ2=14.121,P<0.001)、HER-2阳性(χ2=3.865,P=0.049)、分子分型(χ2=11.237,P=0.021)、肿瘤T分期(χ2=9.807,P=0.020)与乳腺癌SLN转移有关;多因素分析表明,脉管癌栓侵犯(OR=6.447,95%CI 1.78~23.311,P=0.004)、HER-2阳性(OR=2.541,95%CI 1.178~5.482,P=0.017)、分子分型(OR=0.767,95%CI 0.601~0.978,P=0.033)、肿瘤T分期(OR=0.607,95%CI 0.430~0.857,P=0.005)为影响乳腺癌SLN转移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 不同分子分型的乳腺癌患者的SLN转移有其不同的特点,对于除T4d期以外临床腋窝淋巴结阴性的浸润性乳腺癌患者,脉管癌栓侵犯、HER-2基因过度表达与乳腺癌SLN转移关系密切;T1期的Luminal A型乳腺癌SLN转移率低,该型乳腺癌患者是SLNB的佳适应证;T4期的Luminal B2型乳腺癌SLN易发生转移,对于该型乳腺癌患者行SLNB需保持谨慎态度,应综合考虑患者病情及手术可行性等多方面因素后慎重决定.

  • 乳腺筛查评级BI-RADS 4类女性乳腺癌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杨璟;马利军;王伏生

    目的 发现一般风险女性当乳腺筛查BI-RADS 4类时发生乳腺癌的危险因素,为获取BI-RADS 4类乳腺癌的高危人群,提高乳腺癌的筛查效果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5年12月我院乳腺筛查评级为BI-RADS 4类的一般风险女性648例,根据病理结果分为乳腺癌组(282例)与良性病理组(366例),在两组之间对纳入的乳腺癌影响因素进行描述及卡方检验;将有统计学意义的影响因素放入Logistic回归模型中,分析其对乳腺癌的影响;分析乳腺癌危险因素在绝闭经前、后女性中的差别(所用分析的检验水准α=0.05).结果 根据自变量类型,给予合理变量赋值,此次研究纳入的乳腺癌影响因素中,乳腺癌组与良性病理组间年龄、体质量指数、月经是否规律、有无绝闭经者、乳腺良性肿瘤史、乳头溢液、乳腺密度、流产次数均有统计学差异(χ2=24.771,P<0.001;χ2=98.900,P<0.001;χ2=7.822,P=0.005;χ2=8.290,P=0.004;χ2=5.174,P=0.023;χ2=36.222,P<0.001;χ2=17.966,P<0.001;χ2=16.530,P<0.001).在初潮年龄、哺乳、生育次数均无统计学差异(χ2=3.370,P=0.186;χ2=0.254,P=0.614;χ2=4.431,P=0.109).经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年龄、乳腺密度、体质量指数、乳头溢液、流产次数、绝闭经是乳腺癌危险因素.对648例患者按照是否发生绝闭经进行分层,发现对于BI-RADS 4类的绝闭经前患者乳腺癌的危险因素分别是:乳腺密度、乳头溢液和流产次数.绝闭经后患者乳腺癌的危险因素分别是:体质量指数、乳头溢液、乳腺密度和流产次数.绝闭经前患者乳腺癌危险因素中乳腺密度的危险系数较高;绝闭经后患者乳腺癌危险因素中体质量指数的危险系数较高.结论 对于乳腺筛查BI-RADS 4类女性,年龄≥45岁、乳腺密度≥75%、流产次数≥1次、有色乳头溢液、体质量指数(≥24 kg/m2)、未绝闭经是患乳腺癌的危险因素,合并上述危险因素的女性应给予更积极的干预治疗及随访;其中绝闭经前、绝闭经后女性乳腺癌的危险因素发生变化.

  • 糖尿病患者社区管理综合干预效果评价

    作者:潘丽梅

    目的 糖尿病患者社区管理综合干预效果评价.方法 于2015年1月在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下属社区站经知情同意后选取300例糖尿病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实施为期18个月的综合干预,通过问卷调查,对比糖尿病患者在干预前后对疾病的认知情况、血糖控制率和自我健康管理等方面差异,对该干预措施的有效性进行评价.结果 经过18个月的干预,300例糖尿病患者在糖尿病诊断标准认知率、血糖控制标准认知率、并发症知晓率和按医嘱用药情况上得到有效提升,分别由之前的17.00%、35.67%、39.67%和69.00%升高至48.00%、59.67%、59.00%和89.6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干预前,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率为39.77%,仅有14.00%达到理想,干预后血糖控制率为78.67%,得到明显提高,有超过50%的患者达到理想;300例糖尿病患者的控制饮食、血糖监测和体育锻炼三项自我管理得到有效提升,控制饮食由原来的70.00%升到93.00%,血糖监测由原来的80.67%升到89.67%,体育锻炼由原来的71.00%升至88.6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在社区推行对糖尿病的综合干预可以提高患者自身对疾病的认知能力,提高对疾病的重视程度,按时用药,改善饮食,加强体育锻炼,提高对血糖的控制率,减少各类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生活质量,值得在社区糖尿病管理中大力推广.

  • 粪肠球菌与屎肠球菌的耐药性分析

    作者:欧阳娟;阳军;黄骥

    目的 调查某医院住院患者感染粪肠球菌与屎肠球菌的标本分布及耐药性变化.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天门市第一人民医院临床分离的390株粪肠球菌和312株屎肠球菌的药物敏感性分析.结果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临床共分离病原菌11143株,其中分离出粪肠球菌390株,占3.5%,屎肠球菌312株,占2.8%;尿液中检出粪肠球菌216株,占55.4%,屎肠球菌160株,占51.3%,两种肠球菌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替考拉宁仍高度敏感,耐药率<1%,粪肠球菌对呋喃妥因、氨苄西林、青霉素G、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的耐药率较低,分别为4.4%、12.1%、14.1%、28.2%、30.5%,而屎肠球菌的耐药率明显高于粪肠球菌,对青霉素G、氨苄西林、红霉素、喹诺酮类耐药率>90%,两种肠球菌对高浓度庆大霉素耐药率>40%.结论 粪肠球菌和屎肠球菌主要引起泌尿系感染,它们对抗菌药物耐药性存在较大差异,临床医师应根据药敏结论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 磁共振功能成像对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的诊断价值

    作者:张向海;周昌冬;韩婷婷;周寒松;单奔

    目的 探讨磁共振功能成像在诊断颅内血管外皮瘤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0例经病理证实的颅内血管外皮瘤患者的磁共振常规扫描及灌注加权成像(PWI)、弥散加权成像(DWI)、弥散张量成像(DTI)、波谱成像(MRS)、磁敏感加权成像(SWI)等功能成像的影像学特征.结果 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外形呈不规则分叶状,肿瘤实性部分在T1WI呈等或略低信号,T2WI为等或略高信号,T1WI增强后肿瘤呈明显不均匀强化.DWI多为等、稍高信号,PWI成像示肿瘤实质均呈明显高灌注,高于正常皮层血管区.肿瘤在MRS上为胆碱(Cho)峰升高、肌酸(Cr)峰及N-乙酰天门冬氨酸(NAA)峰降低,肌醇(mI)峰可表现为轻度升高,部分瘤体出现明显高耸的脂质(Lip)峰.DTI纤维束重建图可见皮质脊髓束纤维的中断、移位.SWI序列可以显示瘤体内出现大量斑片状或点状微出血灶.结论 MRI常规扫描结合功能成像在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的诊断、鉴别诊断中具有突出的价值.

  • 银杏叶提取物对缺氧条件下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增殖和迁移的影响

    作者:王超;朱秀英;张素红;贾延磊;张晓梅

    目的 研究银杏叶提取物(EGB)对缺氧条件下人视网膜色素上皮(RPE)细胞的增殖和抑制的影响,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0、5、10、50、100 mmol/L的EGB分别作用于缺氧条件下RPE细胞24、48、72 h,CCK-8法检测RPE细胞的增殖抑制率;CCK-8法检测缺氧条件下RPE细胞的增殖情况;细胞划痕实验检测RPE细胞的迁移能力.结果不同浓度的EGB在不同时间对缺氧条件下RPE细胞的增殖抑制率不同,浓度为100 mmol/L的EGB在24、48、72 h对缺氧下RPE细胞的增殖抑制率作用分别为(71.10±27.13)%、(86.67±13.10)%、(97.02±11.35)%.在EGB浓度为100 mmol/L条件下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在缺氧时间为72 h时EGB浓度分别为5、10、50、100 mmol/L,RPE细胞增殖抑制率分别为(58.00±26.77)%、(74.26±10.07)%、(74.47±20.41)%、(97.02±11.35)%.在作用时间为72 h条件下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通过CCK-8法检测24、48、72 h缺氧组与对照组OD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t24 h=2.833,P<0.05;t48 h=2.576,P<0.05;t72 h=2.535,P<0.05),随缺氧时间增长,RPE细胞的增殖能力逐渐增强;在缺氧条件下EGB作用时细胞移行的速度比单纯缺氧时细胞移行速度明显减慢.结论EGB可以有效地抑制缺氧条件下RPE细胞的增殖,并可抑制RPE细胞迁移,可能为增殖性玻璃体病变的研究和治疗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 外周血清素对离体Sprague-Dawley大鼠成骨细胞的影响

    作者:崔晓鹏;韩树峰;卢向东;孙海飚;贾二龙;梁文锴

    目的 研究不同浓度外周血清素对离体Sprague-Dawley(SD)大鼠成骨细胞(OBs)增殖、分化、矿化的影响.方法 (1)应用贴壁培养法分离培养新生SD大鼠颅骨成骨细胞,观察细胞形态及荧光染色法定性(.2)向P3代细胞培养液中加入不同浓度(10-5 mol/L、10-6 mol/L、10-7 mol/L、10-8 mol/L、10-9 mol/L、0 mol/L)血清素干预.(3)第5天用MTT法反映不同干预浓度对增殖影响.(4)第10天分别用微量酶标法测碱性磷酸酶(ALP)水平和免疫荧光法测Ⅰ型胶原蛋白水平,反映不同水平干预浓度对分化影响.(5)第15天用ELISA法测骨钙素(OCN)水平,反映不同水平干预浓度对矿化影响.收集整理数据,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不同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多组间两两之间比较采用LSD-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不同浓度(10-5 mol/L、10-6 mol/L、10-7 mol/L、10-8 mol/L、10-9 mol/L、0 mol/L)血清素干预,MTT法测得平均光密度值分别为:0.400±0.028,0.379±0.023,0.379±0.047,0.401±0.038,0.420±0.038,0.618±0.064,任意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微量酶标法测得ALP平均水平分别为:0.046±0.002,0.017±0.002,0.026±0.002,0.046±0.002,0.051±0.002,0.073±0.003,任意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荧光法测得Ⅰ型胶原蛋白平均水平分别为:45.581±6.378,33.110±1.161,23.327±0.784,15.731±2.243,27.331±2.430,33.592±2.684,除10-6 mol/L组外任意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LISA法测得OCN平均水平分别为:3.002±1.639,1.711±0.370,2.193±0.551,2.439±1.469,2.703±1.175,8.021±3.036,任意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不同浓度血清素均可抑制离体成骨细胞增殖、分化与矿化,且抑制作用随血清素浓度增高呈先强后弱关系.

  • 敲低卷曲螺旋结构域蛋白34表达对膀胱癌T24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

    作者:巩艳青;宁向辉;李学松;周利群;郭应禄

    目的 研究应用慢病毒介导的RNA干扰(RNA interference)技术敲低卷曲螺旋结构域蛋白34(CCDC34)的表达,分析其对膀胱癌T24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 选取膀胱癌T24细胞分别同时感染阴性对照siRNA(阴性对照组)和CCDC34-siRNA(CCDC34干扰组)慢病毒载体,荧光显微镜下观察慢病毒感染效率;实时定量PCR和Western blot验证CCDC34的干扰效率;BrdU掺入实验、流式细胞术、划痕实验和Transwell小室侵袭实验检测干扰CCDC34表达对T24细胞增殖、凋亡、迁移及侵袭能力的影响.结果 与阴性对照组相比,感染CCDC34-siRNA的T24细胞中CCDC34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下降.BrdU实验显示CCDC34干扰组的细胞增殖能力较阴性对照组受到显著抑制(P<0.05),且细胞凋亡显著增加[(8.77±0.38)%vs.(3.91±0.08)%,P<0.01].划痕实验显示,慢病毒感染24 h后CCDC34干扰组的细胞迁移率显著低于阴性对照组(0.40±0.04 vs.0.79±0.01,P<0.01).Transwell侵袭实验同时显示CCDC34干扰组膀胱癌T24细胞的侵袭率也显著低于阴性对照组(1.44±0.03 vs.1.63±0.05,P<0.05).结论 慢病毒介导的RNA干扰技术可下调CCDC34蛋白在T24细胞中的表达,显著抑制了膀胱癌T24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并促进了肿瘤细胞的凋亡.CCDC34有望成为膀胱癌生物标记物和治疗的潜在新靶点.

中华临床医师(电子版)分期目录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