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中华临床医师(电子版)杂志

中华临床医师(电子版)

中华临床医师(电子版)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Clinicians(Electronic Edition) 중화림상의사잡지(전자판)

  • 主管单位: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0.99
  • 审稿时间:
  • 国际刊号: 1674-0785
  • 国内刊号: 11-9147/R
  • 发行周期:
  • 邮发: http://zhlcyszz.yiigle.com/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2007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编辑部
  • 出版地区:
  • 主编: 顾晋
  • 类 别: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 肺纤维化合并肺气肿的临床和影像学研究进展

    作者:陆芳;葛虓俊;滑炎卿

    很久以来,学术界普遍认为肺气肿和肺纤维化在临床、肺功能检测、病理表现方面各有特点。直到2005年Cottin等[1]首次明确提出了肺纤维化合并肺气肿( combined pulmonary fibrosis and emphysema,CPFE)综合征的概念,其定义为两上肺肺气肿伴两下肺间质纤维化、肺容量基本正常、一氧化碳弥散量(DLco)明显降低,约33%患者合并肺动脉高压,且以男性吸烟者多见。令人遗憾的是,过去40年影像学飞速发展,几乎支撑术前诊断半壁江山,但有关CPFE的影像学表现和诊断的文献迄今仍属罕见。作者在阅读大量国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现就CPFE的临床特点、并发症、肺功能表现及影像学进展予以综述。

  • 抗真菌药物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

    作者:毛琼蕾;陈小清;房月

    近年来,随着抗真菌药、广谱抗生素、抗肿瘤药物、免疫抑制剂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条件致病菌感染发生率急剧增加,真菌的耐药性也在不断加重。耐药真菌所致的深部感染,已成为临床治疗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抗真菌研究面临克服真菌耐药性的问题。本文按耐药机制发生的频率,综述相关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

  • 植入式循环记录仪在晕厥诊断中的研究进展

    作者:罗先道;张雪莲;夏晓莉;张朝新

    晕厥是脑灌注一过性绝对或相对减少而引起的一种短暂的、自限性的意识丧失,常常导致晕倒的症状,多数随即自动完全恢复,行为和定向力也立即恢复[1]。Soteriades等[2]研究报道晕厥发生率每年每千人6.2例,其中37%为原因不明的晕厥。原因不明的晕厥一部分与心律失常有关,尤其是与器质性心脏病相关。追踪晕厥发作时心电图成为诊断或排除心源性晕厥的“金标准”[3]。因此,能够长时间连续记录和监测心电信号的仪器ILR深受临床的欢迎,得到了相对广泛的应用。

  • 基质金属蛋白酶及其抑制剂在结直肠癌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作者:韩英;李峻岭

    结直肠癌是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在世界范围内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位于恶性肿瘤的第3位和第4位[1]。结直肠癌的发病是环境、饮食、生活习惯及遗传等多因素协同作用的结果,目前对结直肠癌发病的具体机制还不明确。结直肠癌发病有关的危险因素有吸烟、缺乏身体锻炼、肥胖、红肉和肉制品食用过多以及酒精摄入过多等[2]。在结直肠癌患者的治疗中影响生存和预后的重要因素是肿瘤的侵袭和转移。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MMPs)是降解细胞外基质的重要酶类,几乎能降解细胞外基质的所有成分[3]。MMPs能通过破坏基质的降解平衡来促进肿瘤细胞突破基底膜和细胞外基质构成的组织屏障,从而使肿瘤细胞更易于向周围组织侵袭和转移。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tissue inhibitor of 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TIMPs)是MMPs的天然抑制物。MMPs与TIMPs之间的平衡关系在肿瘤转移中有重要作用,本文就MMPs及TIMPs在结直肠癌中的作用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低频超声联合微泡对比剂开放血-前列腺屏障的研究进展

    作者:林艳端;申锷;胡兵

    前列腺疾病是老年男性的常见病,发病率逐年上升且呈现年轻化趋势。我国50岁以上的男性人群中,约70%的男性患有各种前列腺疾病,包括前列腺炎、前列腺增生及前列腺癌,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人口的老龄化以及诊断水平的不断提升,我国前列腺癌的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1],欧美国家,前列腺癌在男性肿瘤中占27.1%,是常见的男性肿瘤[2],其死亡率高居癌症死亡率的第二位,仅次于肺癌[3]。目前前列腺疾病的治疗主要有两种方法,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药物治疗更为普遍采用,提高前列腺内的药物浓度是提高疗效的重要前提。由于血-前列腺屏障的存在,使很多药物难以进入前列腺组织[4],不能达到有效的治疗。开放血-前列腺屏障,提高前列腺组织通透性,是提高疗效的研究重点。

  • microRNAs与心血管疾病的研究进展

    作者:彭晓;王志伟;苟德明

    miRNAs是一类长约19~23个核苷酸、单链、非编码蛋白的小分子RNA,起到对基因表达的负调控作用。研究发现, miRNAs能够特异性地结合靶基因mRNA的3′-非翻译区(un-translated region,UTR),抑制靶基因mRNA的翻译或促进其降解,从而起到在转录后水平的调节作用[1]。1993年,Lee等[2]研究者在秀丽新小杆线虫(Caenorhabditis elegan)中发现了调控胚胎后期发育的基因lin-4,这是第一个报道的miRNA,迄今为止已在多个物种包括动物、植物和病毒中,已经发现并鉴别出上万个miRNA,其中包括约2000条人类miRNA,生物信息学预测miRNA有可能调控着约1/3的人类基因[3-4]。miRNA靶基因的相关预测和研究尚在起步阶段,目前只有小部分miRNA的靶基因及功能得到了初步阐述。这些研究揭示了miRNA具有基因表达调节器作用,在胚胎发育、细胞分化、癌症发生等多个生物学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5-6],尤其在心血管系统发育及其疾病中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7]。因此,对miRNA功能的深入探讨已成为当今心血管疾病研究领域的热点。本文就miRNAs在心脏发育及心脏疾病病理过程中的调控机制,目前的miRNAs的研究策略以及miRNA作为心脏疾病诊断标记物和药物治疗靶点的可能性作一综述(图1)。

  • 代谢组学在口腔医学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作者:陈雅竹;刘建国;白国辉;易思健

    在生命科学的研究发展历程中,基因和蛋白质一直是学者为关注的对象,并由此诞生了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两大重要的学科分支。随着科学研究方式方法的进步发展,在后基因组时代,为了从宏观层面上更准确地把握生命体的代谢活动所蕴含的信息,明确基因或蛋白质的变化在生命体代谢产物中的具体表现,一种新的组学--代谢组学应运而生。它是继基因组学、转录组学和蛋白质组学之后,基于对基因组学和蛋白组学的补充而新近发展起来的一门学科,是系统生物学的又一重要组成部分[1],也是组学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并被视为组学研究的“终点”。目前代谢组学在药学、毒理学、营养学、疾病诊断、基因功能、环境科学等各个领域都有广泛应用,并已显示出其强大的优势。本文就代谢组学近几年来在口腔医学研究领域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 miR-126在冠心病中的研究进展

    作者:徐卿璐;栾天竹;周立君;徐义喜

    近年来,有关miRNA的研究已经成为生命科学领域中的研究热点并取得重要进展。miRNAs是一类广泛存在于动植物体内的非编码单链小分子RNA,由约21~26个碱基组成,具有高度的稳定性和进化保守性。miRNAs通过与特异性靶信使(mRNA)结合后在转录后水平抑制基因表达,在一定程度上调控细胞周期、生物体发育时序等,广泛参与动植物细胞分化、生长发育、增殖与凋亡、激素分泌、肿瘤形成等各种过程,具有极其重要的病理和生理意义。miR-126在人类心脏、内皮系统中高度表达,且在冠心病的发生、发展以及预测诊断方面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本文就miR-126与冠心病的关系及其在冠心病中各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系统综述。

  • 妊娠合并急性胰腺炎的研究进展

    作者:杨林东;张承;吴元赭;周秋明

    妊娠合并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 in pregnancy,APIP)已成为影响孕产妇及围产儿安危的凶险急腹症之一,是妊娠合并外科急腹症孕妇死亡的常见的病因[1]。在我国该病的发病率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性,在一些发达城市APIP的发病率有明显的上升趋势[2]。根据国外文献[3]报道,APIP的发病率约为1/12000~1/1000,孕产妇和围产儿死亡率分别为37%和11%~37.9%。APIP可以在妊娠的任何一个阶段发病,但仍以妊娠晚期发病率高,约为孕期发病率的53%。

  • 抗环瓜氨酸肽抗体异质性在类风湿关节炎的研究进展

    作者:徐瑞香;刘暘

    类风湿关节炎(RA)是以对称性多关节炎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异质性、系统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遍及全球,所有种族均可患病。女性多于男性,一般女性是男性的2~3倍。该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发病率随年龄增加而升高,发病高峰在40~60岁。我国患病率0.32%~0.38%,累及人口超过500万人。RA是一种致畸性疾病,在发病2年后,即可出现关节的实质性损伤,有较高的致残率和死亡率。异质性是指一对等位基因分别控制一对相对的遗传性状。不同学科对其定义不同,遗传学中,异质性是存在一种以上的mRNA线粒体的个体;生态学中,异质性包括空间异质性和异质等位基因。空间异质性是指生态学过程和格局在空间分布上的不均匀性及其复杂性。异质等位基因指相同基因座上的基因发生不同突变所引起的相同或者相似的表型。RA具有临床异质性和遗传异质性的特点。临床异质性即其空间异质性,即RA在空间分布上的不均匀性(根据对各种自身抗体的反应性不同,分为类风湿因子阳性和阴性RA,抗环瓜氨酸肽抗体阳性和阴性RA等)及复杂性。这一特点已被临床观察证实,对其基因的深入研究也正在进行中。

  • 颅颊裂囊肿的研究进展

    作者:郭芳;王宁

    Rathke囊肿为一种起源于颅颊囊残存组织的先天性病变,由于其影像学表现的复杂多样和临床症状的缺乏特异性使得其与鞍区多种病变难以鉴别。虽然对有症状的Rathke囊肿采取手术治疗能取得较满意的结果,但对该病自然史的认识尚不十分清楚,国内外亦无针对此病的优诊治方案。本文总结研究国内外大量文献,详细阐述了此病的临床特点和发展过程,初步制定了针对此病自然史的诊治方案。

  • DNA拷贝数变异及其研究进展

    作者:马天骏;邓祯祥;陈诗哲;周文琪;李金明

    人类基因组变异有多种形式,例如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可变数串联重复序列、转座因子的有无以及结构变异。在基因组中这些变异普遍存在并且广泛分布,个体间表型差异和许多遗传病及一些疾病的易感性被认为是由这些变异造成的。

  • 顺铂肾毒性机制及其防护的研究进展

    作者:万婷;李连宏

    顺铂是当前临床上有效和常用的抗肿瘤药物之一,广泛用于膀胱癌、卵巢癌、头颈部鳞癌、睾丸癌、非小细胞肺癌等多种实体肿瘤。然而顺铂化疗却受肿瘤细胞抵抗和严重的不良反应如肾毒性、耳毒性、神经毒性和致吐作用等因素的限制,其中,肾毒性是主要的限制因素。尽管采取水合疗法等防护措施,但临床上肾损伤的发生率仍高达1/3左右[1]。顺铂的疗效与用药剂量成正比,但顺铂引起肾毒性也呈剂量依赖性,因此限制了顺铂剂量的增加,损害了该疗法的疗效。顺铂引起的肾毒性涉及顺铂的细胞毒作用、氧化应激、细胞凋亡及炎症反应等多种机制,如何降低顺铂的肾毒性,更好的发挥顺铂的抗肿瘤作用,提高患者的化疗质量,是目前急需解决的课题。本文将就顺铂肾毒性的机制及其防护措施的研究进展进行阐述。

  • 糖尿病肾病的发病机制与靶向治疗新视点

    作者:刘福平

    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 DN)已成为全球终末期肾病(end-stage renal diseas, ESRD)常见的原因之一。在欧美发达国家20%~40%的糖尿病患者并发DN,终成为透析治疗患者的首要原因[l]。DN的发生发展与遗传易感性、糖代谢紊乱、肾脏血流动力学异常、氧化应激、炎症反应及纤维增生等病理生理机制有关。现行干预DN的方法主要是强化血糖控制,应用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拮抗剂和钙离子通道阻断剂降血压,但这些干预措施只是部分有效。如果要使DN的预期危害进一步降低,需要有新的肾脏保护干预措施[2]。因此,除遗传易感性外,针对上述病理生理环节新的靶向治疗手段不断涌现。

  • 感染因素与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相关性小血管炎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作者:邓岱;伦立德

    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相关性小血管炎(ANCA associated systemic vasculitis,AASV)包括肉芽肿性多血管炎(granulomatosis with polyangiitis , GPA;既往的韦格纳肉芽肿, Wegener’s granulomatosis,WG)、显微镜下多血管炎(microscopic polyangiitis, MPA)和嗜酸性肉芽肿性多血管炎(eosinophilic granulomatosis with polyangiitis , EGPA;既往的变应性肉芽肿性血管炎, Churg-Strauss syndrome,CCS)[1]。AASV确切的病因学尚不清楚,可能涉及遗传因素造成自身耐受缺陷,某些环境触发因素异常激活淋巴细胞产生自身抗体(ANCA)等方面,相关的环境因素主要包括药物(如丙基硫氧嘧啶)、二氧化硅粉尘[2]、微生物感染[3]等,其中感染被认为是AASV重要的触发和迁延性因素。病原体感染可能引起机体自身免疫紊乱而产生自身抗体ANCA,持续存在的ANCA进一步导致AASV,本文就感染因素与AASV发病机制的相关研究作一综述。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SGRQ与BODE指数及其相关性的应用研究进展

    作者:王丽娜;霍建民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COPD)在全世界范围内是一种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的重要疾病,造成严重的经济和社会负担,而且这种负担在不断增加,预计到2020年,在全球疾病经济负担的排名之中,COPD将跃居至第五位,而死亡率可能上升至第三位。吸烟和其他有害颗粒的吸入,例如生物燃料等所导致的肺部终末细支气管慢性炎症,是发生COPD的重要原因。这一慢性炎症反应导致肺部正常的防御与修复功能受到破坏,进而诱发肺实质的破坏,造成小气道的纤维化。这些病理学的改变终导致肺泡陷闭和进行性气流受限,诱发呼吸困难以及COPD的其他症状。随着人们对COPD了解的增加,使得COPD的治疗目的除了缓解临床症状,减少急性加重及延长患者的生存期限外,患者的生活质量状况及预测疾病风险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 脂多糖诱导黏蛋白MUC5AC表达上调机制的研究进展

    作者:李敏;田雨;吴硕东;李勇男

    一、黏蛋白(Mucin,MUC)和脂多糖的生化特性及作用MUC广泛分布于机体各组织黏膜上皮表面,对黏膜起润滑、保护的作用。MUC的分布有组织、器官和细胞特异性。目前已经报道的有20余种[1-4]。MUC是由其多肽基因(Muc gene)编码而成的,根据MUC存在形式的不同可将其分为两类:分泌型和膜结合型。分泌型MUC包括MUC2、MUC5AC、MUC5B、MUC6、MUC7、MUC8、MUC9。其中MUC2、MUC5AC、MUC5B和MUC6位于染色体11p15.5[5],其结构与人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有很高的一致性,这种结构特点被认为与MUC寡聚化形成凝胶有关。分泌型MUC另一个结构特点是C-半胱氨酸结(CK),此结构可能参与了MUC蛋白单体起始二聚化的过程。膜结合型MUC包括MUC1、MUC3A、MUC3B、MUC4、MUC12、MUC13、MUC16、MUC17和MUC20。这些MUC的共同结构是从氨基末端黏蛋白样结构(串联重复序列)-表皮生长因子(EGF)样区域-N-糖基化区域-第二个EGF样区域-疏水的跨末端及胞质内部的羧基末端。膜结合型MUC通过延伸到细胞表面顶部的外功能区形成保护性黏液凝胶,其胞质尾部含苏氨酸、酪氨酸和丝氨酸的潜在磷酸化位点,可能与增殖、分化和转移有关。

  •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入心脏后存活率的研究进展

    作者:雷蓉;罗勇

    随着冠心病发病率的逐年增高,缺血性心脏病已成为全世界范围内发病率和死亡率高的疾病之一。心肌梗死后心肌炎症微环境引起心肌细胞死亡和斑痕组织形成及心室壁顺应性降低,从而降低心脏功能,引发心力衰竭,加速患者的死亡。近年来,药物、手术、介入、心脏移植等治疗方法已经广泛应用于临床,但是这些方法在防止心室重构方面作用有限,难以取得理想的预期治疗效果。

  • 阿尔兹海默病轴突病变的研究进展

    作者:卢兴平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 disease,AD)是一种由于脑海马和皮层神经细胞死亡而造成的、发生于老年和老年前期以进行性认知障碍和记忆力损坏为主的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AD的发生是典型的渐进过程,在发病早期,短期记忆能力下降,并伴随有空间识别能力的下降;随着时间推移,记忆损伤严重;终,患者的认知能力下降,语言和空间方向感缺失并丧失自主能力[1]。AD有两个特征病理症状:主要由β淀粉样蛋白(Amyloid β,Aβ)构成的淀粉样老年斑和细胞内的由纤维状聚集的过磷酸化Tau蛋白构成的神经纤维缠结(neurofibrillary tangle, NFT)[2-3]。AD病程的发展往往还伴随着星型胶质细胞的激活[4]和反应性增生[5]、小胶质细胞的增生[6]以及神经元和少突胶质细胞的减少[7]。AD是多病因性的、异质性的重大脑疾病,其发病机制较复杂。目前有多种关于AD的发病机制假说,如基因突变和多态性学说、Aβ级联联反应学说、tau蛋白学说,但尚无一种假说可较完整地解释AD的发病机制。

  • WWOX表达调控、功能及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作者:瞿俊杰;万小平

    1996年,M.Aldaz 实验室在研究乳腺原位癌时发现近70%的原位癌于16q23.2~16q24.1区域发生杂合性缺失[1]。2000年Bednarek等首次成功克隆出此区域的基因,并将其命名为WWOX (WW domain-containing oxidoreductase,含WW结构域的氧化还原酶),又名FOR(fragile site FRA16D oxidoreductase,脆性位点FRA16D 氧化还原酶)[2]。该基因跨越1.11 Mb,包含9个外显子及8个内含子。由于剪切形式的不同可形成7种不同的异构体,常见的异构体形式是全长WWOX,其大小约1.2 kb,编码414个氨基酸形成的蛋白质,蛋白分子量为46.6 kD。

  • 癫痫对认知功能影响的研究

    作者:刘璐;周农

    癫痫是神经系统常见的疾病之一。认知功能是人类各种有意识的精神活动,是觉醒状态下人对自己和环境的感知、理解、记忆、判断的能力。认知障碍是癫痫患者常见的伴随症状,癫痫患者的认知功能障碍可表现为对一般知识的注意力下降,对事物的感知、抽象概括、计划判断、阅读学习等方面的能力减退。癫痫患者认知障碍的发生率较高,文献报道超过1/3的癫痫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认知损害[1]。认知障碍不仅导致儿童时期学习能力下降,并且干扰成年后的工作等日常生活,因而值得我们重视。本文就癫痫引起认知障碍的可能机制,癫痫本身、抗癫痫药物(AEDs)对认知功能的影响以及癫痫合并认知障碍的预防和康复作一综述。

  • 患者状态指数在麻醉深度监测中的研究进展

    作者:张列亮;徐磊;鲍红光

    传统的临床麻醉深度监测主要是通过观察术中患者的自主神经反射和躯体运动来判断,临床上常被用于调控麻醉和镇静深度的自主神经反射主要有:心率和血压、呼吸频率、呼吸形式、节律和潮气量、瞳孔对光反射、眼球运动、发汗及流泪、唾液分泌等,躯体运动反射主要是骨骼肌运动。但现代麻醉中,由于患者术前用药以及术中骨骼肌松弛药和血管活性药的联合使用,使得全麻状态下的临床体征难以十分准确客观地用来评估麻醉深度。比如大量血管活性或抑制性药物的应用,特别是降压药的使用,表现为心率、血压的下降,骨骼肌松弛药的使用,导致患者对疼痛刺激引起的躯体运动反射的消失以及其他药物的使用,阻滞腺体的分泌等,从而使得全身麻醉的麻醉深度、意识状态的改变常被掩盖或难以判断。

  • 阴道分娩相关盆底损伤及影像学评价

    作者:刘菲菲;应涛

    女性盆底是一个多层次相互作用,相互支持的三维立体结构,由肌肉、筋膜、结缔组织等软组织构成,较为薄弱,因此成为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如压力性尿失禁、盆底器官脱垂等)[1]的好发部位。研究表明阴道分娩对女性盆底支持组织存在着不容忽视的影响,阴道分娩对盆底所造成的损伤是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发生的重要因素[2-3],影像学检查方法在女性盆底结构观察及功能评估中都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本文就阴道分娩相关损伤及影像学评价综述如下。

  • 经导管主动脉瓣植入术进展

    作者:莫然;王东进

    2002年,Cribier等[1]完成了世界首例经皮导管主动脉瓣植入术(TAVI),随后的十余年中,这项技术不断地发展与完善,在世界各地广泛开展。至今世界范围内已完成了超过50000例。复旦大学葛均波教授团队在2010年完成了中国第1例TAVI手术[2]。

  • 神经免疫炎症与阿尔茨海默病

    作者:左丽君;张巍

    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日益加速,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 disease)已成为常见的神经变性疾病,其主要病理特征是以β-淀粉样蛋白(β-amyloid,Aβ)为主要成分的神经炎性斑和由过度磷酸化 tau 蛋白构成的神经原纤维缠结,以情景记忆障碍为早期突出的表现,逐渐出现认知功能全面衰退、精神和行为症状。阿尔茨海默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复杂,近年研究发现,以小胶质细胞过度激活及产生大量自由基和炎性因子为特征的神经免疫炎症与阿尔茨海默病密切相关。本文将从小胶质细胞和神经免疫炎症的特征、小胶质细胞激活在阿尔茨海默病不同阶段中的作用及机制、神经免疫炎症与阿尔茨海默病病理特征的关系、神经免疫炎症与阿尔茨海默病发病机制的关系、神经免疫炎症的影像学特点及抗神经免疫炎症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现状进行综述。

  • 水通道蛋白9的研究进展

    作者:赵静;李婧;杨旭;杜继臣

    脑水肿是神经科的常见并发症,常是导致原发疾病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的重要原因,临床主要采用脱水降颅压的方法对症治疗,导致患者预后不良。关于脑水肿的形成机制,目前存在着自由基失衡、钙离子超载、脑微循环障碍、脑细胞膜分子结构紊乱等学说,但上述学说均未能完全阐明脑水肿的发生机制。众多学者认为,脑水肿的关键问题是水、电解质在脑组织中的病理性蓄积,从而破坏了脑细胞赖以生存的内环境,造成内环境失平衡,脑细胞功能紊乱。因此,研究脑组织中水分子转运机制,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和意义。

  • 肺良性转移性平滑肌瘤

    作者:董莘

    良性转移性平滑肌瘤(benign metastasizing leiomyoma)是一种极为罕见的疾病,检索Pubmed仅100篇左右文献报道,且绝大多数为个案报道,样本量大的一篇文献报道了7例病例[1]。该疾病的名称尚有争议。为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本文复习了近期的文献综述如下。

  • 新型降脂药REGN727的研究进展

    作者:苏兆林;李明臣;苏文

    高脂血症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 coronary artery atherosclerotic disease,CAD)发生的一个重要的危险因素[1],因此有效地控制血浆脂蛋白的水平能够有效地降低CAD的发生率。但是,近期发布的大规模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显示,尽管当前针对动脉粥样硬化的标准防治策略能有效地控制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血压、血糖和其他一些可改变的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2],但主要心血管事件的剩余风险仍然持续存在[3]。同时对于很多高危患者,使用能够耐受的大剂量的他汀仍不能使血浆LDL-C水平达到指南推荐的靶目标[4],即使LDL-C降低30%~50%甚至降至目前的低水平,但是1/3的冠心病患者仍存在斑块继续进展的现象[5]。他汀类药物是目前相对安全的降脂药物,有增加新发糖尿病、引起蛋白尿和导致神经系统损害的潜在危险[6]。由此可见,针对目前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防治的临床实践,需要新的降脂治疗策略和药物。目前研究较多的是以前蛋白转化酶枯草溶菌素9(protein convertase subtilisin/kexin,PCSK9)为靶点的单克隆抗体-REGN727。

  • 高血压时间治疗学研究进展

    作者:黄素兰;田国平;匡泽民;袁洪;余振球

    在临床药物治疗中,应用时间药理学的知识来提高疗效,争取做到以小剂量获得大的疗效,而又无或甚少不良反应发生,改善费效比的方法称为时间治疗学[1]。高血压时间治疗学主要研究在特殊类型和特殊人群的高血压患者中,选择合适的降压药物和合适的治疗时间,使降压药物效应与高血压的发生节律一致,并使24 h平稳降低血压水平,维持夜间血压适度下降,恢复正常的杓型血压模式,减小血压变异性,安度清晨高血压危险期,从而减轻心脑肾等靶器官损害,避免急性心肌梗死和脑卒中等心血管事件的发生[2-4]。高血压时间治疗学可以通过特殊的药物释放技术,也可通过择时和择剂量服用常规降压药物来实现[5]。

  • 老年术后认知功能障碍与胶质纤维酸性蛋白表达研究进展

    作者:吕一冬;刘秀珍

    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CD)是外科手术后的一种常见并发症,而老龄又是POCD的主要诱因之一[1]。本文依据老年人神经生理特点,阐述诱发老年人POCD的可能因素。结合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生物学特性及功能,复习文献发现各种原因诱发的脑损害均可导致GFAP表达增多。通过研究POCD与GFAP的相关性,监测血清和脑脊液中GFAP的浓度变化,探讨老年POCD的有效标志物,对老年POCD的早期发现、早期干预、早期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 周期性库欣综合征研究进展

    作者:汤洁莹;崔宁宜;幸兵

    库欣综合征(Cushing syndrome,CS)是由于垂体腺瘤(pituitary adenoma,PA)、异位ACTH肿瘤(ectopic ACTH-producting tumor , EAT )、肾上腺皮质增生或肿瘤( adrenal cortical hyperplasia or tumor,ACH/ACT)等引起的皮质醇增多所致的临床综合征。其中的一部分患者皮质醇分泌增多呈周期性或者呈间断不规则节律,导致典型的CS临床症状复杂化和变异化,这部分患者称为周期性库欣综合征(Cyclic Cushing Syndrome, Cyclic CS)[1]。皮质醇水平的波动存在于以下三种情况中:(1)皮质醇分泌的随机波动;(2)高皮质醇状态的自发缓解;(3)周期性 CS。正常人的皮质醇分泌有昼夜节律、超日节律(Ultradian,周期<24 h)和亚日节律(Infradian,周期>24 h)。但几乎所有CS患者都失去正常的昼夜节律。而周期性CS中,皮质醇增多又呈周期性发作,在其间期,血浆皮质醇可能轻度升高、正常或低于正常值[2-3]。目前发现的周期性CS的周期由12 h~86 d不等,皮质醇的合成存在3个波峰和2个波谷则可认为其存在周期性[1,3]。

  • 内皮祖细胞与胶质瘤血管新生

    作者:郭堑;赵慧;郭庚

    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是由多种起源而具有不同表型的异质祖细胞群构成,能够分化为具备功能活性的内皮细胞,具有自我更新、集落形成和定向分化潜能等干细胞特性。内皮祖细胞通过直接或间接参与胶质瘤血管生成与血管发生、微血管表型异质性构筑以及血管生成拟态形成,在胶质瘤的发生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利用内皮祖细胞对胶质瘤区域的靶向归巢特性,使用相关分子标记进行肿瘤侵袭及迁移的监测和抗肿瘤疗效的评价以及运载有效基因和药物等进行特异性靶向治疗,在临床应用中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本文对内皮祖细胞参与胶质瘤血管新生的机制及其相关应用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抗肿瘤治疗提供新思路。

  • 胃癌患者血清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水平的临床意义

    作者:袁丁;李志武;李昌生;袁永胜

    目的:检测胃癌患者血清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的浓度水平,并评估其在胃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用ELISA方法检测2007年2月至2010年4月在我院手术胃癌患者106例,其中男71例,女35例,平均年龄56.2岁(22~78岁)。所有病例均经病理学确认为原发性胃癌)、48例胃炎患者(接受胃镜检查诊断为慢性胃炎)及50例健康(健康体检者,排除一切肿瘤以及炎症性相关疾病)对照者血清MIF水平,同时测定癌胚抗原CEA。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MIF、CEA以及联合诊断对胃癌的诊断价值。结果胃癌患者血清中MIF平均浓度为4586 pg/ml,均高于单纯胃炎患者(1602.4 pg/ml)和健康对照(1105.6 pg/ml),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均<0.05)。胃癌患者血清MIF的水平与患者性别、年龄、病理类型不相关。但胃癌患者血清MIF水平随着肿瘤分期的升高而升高,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伴有淋巴结转移胃癌患者MIF水平显著高于未转移者(P<0.05)。根据ROC曲线分析,MIF检测胃癌的临界值为3018 pg/ml时诊断效能大,敏感度为79.4%,特异度为85.1%。MIF与CEA联合检测诊断价值高于单独诊断(P<0.05)。结论胃癌患者血清中存在高水平的MIF,MIF可能为胃癌潜在的肿瘤标志物,MIF联合CEA可提高胃癌的诊断率,值得临床应用。

  • 国人190例免疫球蛋白轻链型淀粉样变性病临床与病理的相关性分析

    作者:姚英;王素霞;章友康;曲贞;刘刚;邹万忠

    目的:探讨免疫球蛋白轻链(AL)型淀粉样变性病肾组织病理改变与肾活检时临床表现的相关性。方法研究对象为1990年1月至2011年12月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经肾活检诊断的AL型肾淀粉样变性病患者共190例。对淀粉样物质在肾小球、肾血管和肾间质沉积的程度进行半定量评分,并进行临床病理特点的相关性分析。结果(1)肾小球淀粉样变程度与尿蛋白量呈正相关(rs=0.298,P<0.001);(2)肾小球淀粉样变程度重的患者肾功能不全的发生率高(χ2=34.027,P<0.001);(3)肾血管淀粉样变程度越重,肝脏受累、心脏受累的发生率越高(χ2=15.916,P<0.001;χ2=6.189,P=0.014);(4)AL-κ患者肝脏受累的发生率和心脏受累的发生率都显著高于AL-λ患者(75%vs.24.4%,χ2=16.057,P<0.001;72.7%vs.34.2%,χ2=5.757,P=0.020);前者的肾血管淀粉样变程度评分亦显著高于后者[3.5(3~4)vs.2(1~3), Z=-3.118,P=0.002]。结论 AL型肾淀粉样变性病患者肾组织中肾小球淀粉样变的程度与确诊时的蛋白尿水平和肾功能相关,肾血管淀粉样变的程度与心脏和肝脏受累相关。AL-κ患者肾血管淀粉样变程度重,容易发生肝脏和心脏受累。

  • 强化阿托伐他汀治疗对慢性肾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对比剂肾病的影响

    作者:李东韬;李顺宝;李田昌;陈宇

    目的:总结阿托伐他汀强化治疗对慢性肾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对比剂肾病(CIN)的影响。方法选择2010年6月至2012年11月我院收治的120例行PCI治疗的慢性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观察组患者术前给予80 mg阿托伐他汀强化治疗,对照组术前给予20 mg阿托伐他汀治疗,分别于手术前、术后3 d监测血清肌酐(Scr)、血浆胱抑素(Cys C),并根据Cockcroft-Gault计算内生肌酐清除率(Ccr)。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CIN发生率(11.67%)低于对照组(16.67%),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肾功能指标改善幅度大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8.11±3.15)d 明显短于对照组(11.26±3.12)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13.33%)低于对照组(20.0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肾病患者在PCI前强化阿托伐他汀治疗能减轻肾损伤,但在CIN的预防没有显著作用。

  • 老年高危Ⅱ期和Ⅲ期结直肠癌术后辅助化疗受益分析

    作者:俞春波;徐庆;陈锦先;张璟

    目的:探讨老年高危Ⅱ期和Ⅲ期结直肠癌患者根治术后辅助化疗的临床受益。方法回顾性分析1166例接受过结直肠癌根治术,年龄≥70岁的患者,按术后辅助化疗与未化疗分为两组,应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COX多因素风险模型分析比较两组在无病生存和复发转移方面的差异。结果化疗组和未化疗组的3年总复发和转移率分别为24.4%和40.2%(P<0.05);五年总复发和转移率分别为43.3%和54.1%(P<0.05)。两组三年无病生存率分别为74.9%和57.7%(P<0.05);五年无病生存率分别为56.1%和43.1%(P<0.05)。中位无病生存时间分别为37个月和31个月,前者优于后者(P<0.05)。结论老年高危Ⅱ期和Ⅲ期结直肠癌根治术后进行辅助化疗可降低复发和转移率,延长无病生存期。

  • 选择性左手控制技术在减少胆总管探查术中医源性损伤的作用

    作者:李欢送;姜新春;齐敦峰;张昕辉;孟凡军

    目的:评价选择性左手控制技术在胆总管探查术中降低医源性胆管损伤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年6月至2012年3月77例选择采用左手控制技术施行胆总管探查术病例临床资料,统计其手术方式、及术中术后相关并发症,与同期77例非左手控制组胆总管探查术病例资料对比。结果左手控制组较对照组在手术时间[(96.376±24.099)min vs.(96.883±20.809)min)]及术后住院时间[(13.909±10.236)d vs.(13.181±8.465)d)]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6.883%vs.38.961%)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左手控制组术中出血量稍多;对照组术中胆道出血5例、胆管下段管壁挫伤6例,左手控制组各为2例;对照组胆管下端后壁穿孔1例及十二指肠侧壁穿孔2例,左手控制组无胆管或十二指肠穿孔病例;左手控制组术中发现十二指肠乳头肿瘤及炎性结节各1例,对照组未发现异常病变。结论选择性采用左手控制技术应用于胆总管探查术,增加了手术安全性,减少了医源性胆总管下端及壶腹部周围组织损伤的概率,有助于胆总管下端隐匿性病变的早期发现。

  • 脂联素基因启动子多态性与白族原发性高血压的相关性

    作者:康庄;赵惠珠;苏恒;张云;虞艳芳;欧杨;薛元明

    目的:研究脂联素基因(APM1)启动子区域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与大理白族原发性高血压(EH)的相关性。方法运用PCR-直接测序技术检测白族正常对照(126例)及EH患者(153例) APM1启动子区5个SNPs位点:-11426A>G、-11391G>A、-11377C>G、-11156insCA、-11043C>T的多态性,并分别检测-11426A>G和-11377C>G两个多态性位点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采用ANOVA和χ2检验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11391及-11043位点不存在多态性;(2)-11156insCA位点碱基插入现象仅出现在EH患者中,但频率非常低,仅为2.3%;(3)-11426A>G和-11377C>G的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在两组人群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700;P=0.275);(4)-11426A>G 和-11377C>G 位点相连锁(D’=0.867),但单倍型频率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80;P=0.274;P=0.867);(5)-11377及-11426位点不同基因型间的临床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均>0.05)。结论 APM1启动子区-11426A>G、-11391G>A、-11377C>G、-11156insCA、-11043C>T这5个多态性位点与大理白族EH发生无关。

  • HIF-1α、MGMT和CD133在人胶质母细胞瘤中的表达及相关性研究

    作者:邢鹏辉;吕中强;张学新;刘海英;佟静;刘英姿;张磊;袁江伟

    目的:通过免疫组化S-P法及RT-PCR法测定HIF-1α、MGMT、CD133在胶质母细胞瘤细胞中的表达,探讨三者在胶质母细胞瘤中的表达相关性。方法收集自2010年12月至2012年12月手术切除病理证实的胶质母细胞瘤(WHO Ⅳ级)33例,同期收集低级别胶质瘤25例(WHOⅠ~Ⅱ级)作为对照组,收集脑深部肿瘤皮层造瘘正常脑组织5例,作为阴性对照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HIF-1α、MGMT、CD133在人脑胶质母细胞瘤、低级别胶质瘤及正常脑组织中的表达;应用RT-PCR法测定HIF-1α、MGMT、CD133在胶质母细胞瘤细胞、低级别胶质瘤中的mRNA的表达,统计软件选用SPSS 13.0,计量资料采用卡方检验。相关统计分析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以α=0.05为检验水准,当P<0.05时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33例胶质母细胞瘤,其中HIF-1α阳性表达32例(96.7%), MGMT阳性表达23例(69.7%),CD133阳性表达33例(100%),均阳性表达23例(69.7%)。对照组25例低级别胶质瘤中HIF-1α阳性表达9例(36.0%),MGMT阳性表达8例(32.0%),CD133阳性表达8例(32.0%),均阳性表达4例(16.0%)。在正常脑组织中HIF-1α、MGMT、CD133均阴性表达。可见随肿瘤级别升高,HIF-1α、MGMT、CD133表达显著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RT-PCR法测定HIF-1α、MGMT、CD133在低级别胶质瘤及胶质母细胞瘤中mRNA的表达,其中HIF-1αmRNA 在低级别胶质瘤中相对定量0.23±0.05,在胶质母细胞瘤中相对定量0.87±0.12;MGMT mRNA 在低级别胶质瘤中相对定量0.27±0.07,在胶质母细胞瘤中相对定量0.67±0.09;CD133 mRNA在低级别胶质瘤中相对定量0.16±0.05,在胶质母细胞瘤中相对定量0.57±0.08。相关性分析发现 HIF-1α与 MGMT 的 r=0.91、P<0.05,HIF-1α与CD133的r=0.85、P<0.05,MGMT与CD133的r=0.802、P<0.05,提示三者均存在正相关性。结论随肿瘤级别升高,HIF-1α、MGMT、CD133阳性表达率升高。三者的相关性研究提示HIF-1α与MGMT、HIF-1α与 CD133、MGMT 与 CD133均存在正相关性。提示在胶质母细胞瘤的发生、发展、复发、预后中三者存在协同作用,通过干预不同因子的表达,为胶质母细胞瘤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及方向。

  • 糖尿病和无糖尿病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范围和组成的320排冠状动脉CT造影评价

    作者:董莘;秦崇;时文伟;敖国昆

    目的:评估糖尿病和无糖尿病患者320排冠状动脉 CT 造影(CCTA)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范围和组成的区别。方法比较由于胸痛和冠心病的筛查而接受320排CCTA 检查的108例糖尿病患者[平均年龄(57.0±9.9)岁,64.8%为男性]和246例无糖尿病患者[平均年龄(55.0±12.3)岁,62.2%为男性]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总斑块,钙化斑块(CP),非钙化斑块(NCP)和混合斑块(MP)]。斑块的范围是指存在斑块节段数的连续变量。结果与无糖尿病患者比较,糖尿病患者单支血管病变发生率低(41.7%vs.72.0%,P=0.012),而2、3、4支血管病变发生率高(31.5%vs.19.1%,P=0.043;22.2%vs.8.9%,P=0.031;4.6%vs.0);糖尿病患者的CP、NCP和MP发生率高(36.1%vs.32.9%,P=0.721;80.9%vs.39.0%,P<0.001;74.1%vs.35.4%,P=0.009)和总斑块、CP、NCP和MP范围发生率亦高[(4.88±3.91)个节段vs.(1.76±2.87)个节段,P<0.001;(1.62±1.71)个节段vs.(0.55±1.83)个节段,P=0.039;(2.34±2.25)个节段vs.(0.78±1.65)个节段,P=0.019;(2.51±2.33)个节段vs.(0.97±1.54)个节段,P=0.026]。另外,糖尿病患者有着高的冠状动脉单发狭窄(34.3%vs.9.8%,P=0.047)和显著高的多发狭窄(21.3%vs.8.5%,P<0.001)。结论与无糖尿病患者比较,糖尿病患者有较高的多支血管病变、单发和多发狭窄发生率以及高的总斑块、CP、NCP和MP负荷。预示有更高发生急性冠状动脉事件的可能性。

  • 24h多通道食管阻抗-pH监测在鉴别非糜烂性反流病和功能性烧心中的作用

    作者:戴菲;陈芬荣;邱璟璟;王学勤;张军

    目的:评估24 h多通道食管阻抗-pH监测在鉴别诊断非糜烂性反流病(NERD)和功能性烧心(FH)中的作用。方法选取有典型GERD症状且内镜检查阴性的患者132例及20例健康志愿者进行24 h多通道食管阻抗-pH监测,分析食管酸暴露时间(AET)、各种反流事件及反流症状相关概率(SAP)。结果根据食管异常AET和SAP,132例患者分为:48例(36%)为病理性酸反流组(NERD pH阳性组),51例(39%)为pH阴性/SAP阳性组(HO组)和33例(25%)pH阴性/SAP阴性组(FH组)。NERD pH阳性组总反流次数、酸反流次数、液体反流次数、AET、食团清除时间较HO组、FH组及对照组显著增加;HO组总反流次数、酸反流次数、弱酸反流次数、AET较FH组及对照组明显增多;NERD pH阳性组和HO组近端反流次数较FH组及对照组明显增多;FH组和对照组之间各项指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NERD和FH患者24 h多通道食管阻抗-pH监测结果有显著差异,可为临床鉴别诊断和治疗提供一定的依据。

  • 寻常型银屑病患者外周血Th17/Treg细胞免疫失衡的研究

    作者:王忠永;邱会芬;马蕾;韩兆东

    目的:探讨寻常型银屑病患者外周血Th17细胞与Treg细胞的数量以及相关细胞因子的表达水平,分析Th17/Treg细胞免疫失衡在银屑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与疾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进一步阐述银屑病的发病机制。方法选取92例寻常型银屑病患者作为试验组,同时选60例健康查体者作为正常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患者及正常人外周血Th17细胞和Treg细胞比例,采用ELISA法检测患者及正常人血清中 IL-17、IL-23、TGF-β的含量,同时以皮损面积和严重程度(PASI)评分评价银屑病病情的严重程度。结果寻常型银屑病患者外周血Th17百分比、IL-17和IL-23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Th17/Treg比值和IL-17/TGF-β比值也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银屑病患者外周血Treg百分比及血清中TGF-β水平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进行期Th17/Treg比值高于稳定期,Treg百分比低于稳定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银屑病患者Th17细胞百分比、Th17/Treg比值、IL-17/TGF-β比值、 IL-17和IL-23水平与PASI评分呈显著正相关(P<0.01),而Treg细胞百分比、TGF-β水平与PASI评分呈显著负相关(P<0.01)。Th17细胞、Treg细胞、Th17/Treg比值、IL-17/TGF-β比值、IL-17、IL-23和TGF-β与病程均无相关性(P>0.05)。结论 Th17/Treg细胞免疫失衡可能在寻常型银屑病的发病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可望通过调节患者外周血Th17/Treg细胞失衡及相关细胞因子而达到治疗银屑病的目的。

  • 动力位MRI对颈椎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价值

    作者:劳立峰;钟贵彬;李新锋;刘祖德

    目的:评估过屈位和过伸位核MRI对颈椎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价值。方法对50例患者进行中立位、过屈位和过伸位颈椎MRI检查。利用计算机软件对各个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程度进行客观测量评估。结果在过伸位上,各节段颈椎椎间盘突出同中立位相比均有显著性增加(t=2.05~5.05,P<0.05)。在中立位正常或椎间盘突出<3 mm,2.21%患者在过屈位椎间盘突出进展到>3 mm,16.54%患者在过伸位椎间盘突出进展到>3 mm。在中立位椎间盘突出>3 mm且<5 mm,3.57%患者在过屈位椎间盘突出进展到>5 mm,10.71%患者在过伸位椎间盘突出进展到>5 mm。结论与中立位相比,动力位 MRI 上颈椎椎间盘突出更加明显。动力位MRI对颈椎间盘突出症的评估有其独特价值,尤其是对那些有神经根症状而普通MRI无异常发现的患者。

  • Dishevelled蛋白在人脑胶质瘤中的表达及意义

    作者:李健;郭庚;万大海;郝解贺;李瑾

    目的探讨Dishevelled蛋白在人脑胶质瘤中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表达水平与临床病理级别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及免疫印迹法检测Dishevelled蛋白在67例不同病理级别人脑胶质瘤标本和3例正常人脑组织中的表达水平。结果在正常人脑组织中均未见Dishevelled蛋白表达,而在人脑胶质瘤组织中Dishevelled蛋白高表达,67例胶质瘤中,Dishevelled阳性率为65.67%(44/67);且 Dishevelled蛋白表达水平均随着脑胶质瘤病理级别的增高而显著升高(P<0.05)。结论 Dishevelled蛋白高表达可能对人脑胶质瘤细胞的发生、发展具有促进作用。本研究结果不仅为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研究开辟了新的领域,也为诊断及基因治疗脑胶质瘤提供了新的靶点。

  • 芬兰糖尿病风险评分和胰岛素抵抗的相关性分析

    作者:王玉;梁军;刘学奎;张倩;卞文;李洪艳;邱勤勤

    目的:分析探索芬兰糖尿病风险评分(Finnish Diabetes Risk Score, FINDRISC)和胰岛素抵抗的相关性。方法以来自江苏徐州地区的2477名健康体检人群为研究对象,检测受试者甘油三酯、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空腹血糖和餐后2 h血糖等相关生化指标。FINDRISC问卷由专业营养师询问评估,包括年龄、体重指数、腰围、是否有高血压或服降压药史、是否有血糖升高史和家族糖尿病史。将HOMA-IR≥2.69定义为胰岛素抵抗。将研究对象分成两组,胰岛素抵抗组:HOMA-IR≥2.69和非胰岛素抵抗组:HOMA-IR<2.69。结果用FINDRISC来筛检胰岛素抵抗的受试者工作曲线下面积为0.78(95%CI 0.76~0.80),其中男性为0.78(95%CI 0.75~0.80),女性为0.75(95%CI 0.71~0.80)。胰岛素抵抗组患者年龄、体质指数、腰围、臀围、体脂率、收缩压、舒张压、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餐后2 h血糖、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FINDRISC均高于非胰岛素抵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胰岛素抵抗组患者高密度脂蛋白低于非胰岛素抵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INDRISC与胰岛素抵抗的发生风险相关,校正相关参数(年龄、腰围、体重指数、空腹血糖)后,这种相关性依然存在。结论 FINDRISC 和胰岛素抵抗密切相关,可作为筛查评估胰岛素抵抗患病率的一种方法。

  • 多种无创成像技术对乳腺肿块鉴别诊断的价值

    作者:张婉莹;吴蓉;姚明华;马方;徐光;谢娟

    目的:以病理学为基础探讨三维超声成像、乳腺钼靶 X 线摄影检查、MRI 在乳腺肿块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分析79例患者共81个乳腺肿块的三维超声、钼靶、MRI检查结果,比较三种检查方法及联合应用的诊断效能。结果三维超声对乳腺肿块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准确率,分别为95.1%、85.0%、86.7%、94.4%、90.1%;钼靶对乳腺肿块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准确率,分别为70.3%、90.0%、87.9%、75.0%、80.2%;MRI对乳腺肿块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准确率,分别为83.5%、87.5%、88.4%、92.1%、90.1%;三者联合应用对乳腺肿块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准确率,分别为97.6%、92.5%、93.0%、97.4%、95.1%。三者联合应用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63,高于单一检查的曲线下面积0.901(三维超声)、0.804(钼靶)及0.901(MRI)。结论三维超声、钼靶、MRI在乳腺肿块鉴别诊断中各具优势,三者的有机结合为乳腺肿瘤的早期诊断与治疗提供有力支持。

  • 二维斑点追踪技术评价单纯腹型肥胖患者左心室整体与节段收缩功能的临床研究

    作者:拓胜军;张建蕾;朱永胜;梁丹丹;梁丽;曹晓燕;汪军虎;白爱芳;刘丽文

    目的:应用二维斑点追踪技术(2D-STI)研究腹型肥胖患者左心室整体与节段纵向收缩功能,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连续选择单纯腹型肥胖患者36例(腹型肥胖组),同期选择健康体检者33例作为正常对照(健康对照组)。测量两组腰围、臀围并计算腰臀比(WHR),采用2D-STI测量左心室18节段纵向应变(SSL)、整体应变(GLS)以及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比较两组上述参数,并分析 GLS 与WHR的相关性。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腹型肥胖组左心室大部分节段SSL以及GLS减低(P均<0.05),IMT增加(P=0.001);相关性分析显示,腹型肥胖组GLS与WHR(r=0.723,P<0.001)、IMT(r=0.560,P=0.001)以及合并心血管危险因素数(r=0.785,P<0.001)均呈线性相关;控制心血管危险因素以及IMT,腹型肥胖组GLS与WHR仍呈线性相关(偏相关系数r=0.538,P=0.003)。结论单纯腹型肥胖患者左心室整体与节段纵向收缩功能显著受损,其受损程度与肥胖程度以及心血管危险因素显著相关。

  • 斑点追踪技术评价肺动脉高压患者右心室形态及收缩功能的研究

    作者:陈昆迪;闫瑞玲;陈新梅;庄磊;王银荣;周德贤;梁立锋;张霞

    目的:应用二维斑点追踪成像技术评价肺动脉高压患者右心室收缩功能,并与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进行对比研究。方法肺动脉高压患者31例,正常对照组33例,常规超声心动图测量各房室腔的大小、右心室游离壁厚度;二维斑点追踪成像技术获得右心室各个节段纵向应变、应变率及运动速度;应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测量右心室射血分数。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肺动脉高压组右心室游离壁、室间隔基底段及中间段收缩期峰值运动速度较正常对照组减低(P<0.05);右心室各段收缩期应变除了心尖段外,其余各段较对照组减低(P<0.05);右心室应变率除室间隔侧心尖段外,其余各段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右心室游离壁、室间隔收缩期峰值纵向应变平均值与肺动脉收缩压、三件瓣环收缩期位移、右心室射血分数有较好的相关性(P<0.01)。结论斑点追踪成像技术各参数与多普勒超声心动图、三维超声心动图测量肺动脉收缩压及射血分数呈较好的相关性,为临床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评价肺动脉高压患者右心室收缩功能。

  • 树突状细胞/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人体内逆转肺癌多药耐药的临床研究

    作者:安东建;柴琴;谭小浪

    目的:探讨树突状细胞/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DC/CIK)是否具有人体内逆转肺癌多药耐药(MDR)的作用。方法30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接受2个疗程DC/CIK细胞输注。输注前和完成2个疗程细胞输注后,流式细胞术测定 P-糖蛋白(P-gp)和多药耐药相关蛋白(MRP)阳性细胞百分率以及平均荧光强度。结果30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全部检测出P-gp和MRP阳性细胞。DC/CIK细胞输注前, P-gp 阳性细胞百分率为(38.67±8.76)%,平均荧光强度2.18±0.34;MRP 阳性细胞百分率为(1.14±0.49)%,平均荧光强度为2.14±0.437。DC/CIK细胞输注后,P-gp阳性细胞百分率为(34.96±6.9)%,平均荧光强度2.07±0.42;MRP阳性细胞百分率为(1.0±0.53)%,平均荧光强度为2.05±0.42。2个周期DC/CIK细胞输注前后,P-gp阳性细胞百分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02,P<0.001),平均荧光强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8,P<0.05);MRP阳性细胞百分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5,P<0.05),其平均荧光强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6,P<0.05)。结论 DC/CIK细胞可以在人体内逆转肺癌MDR。

  • 自体荧光联合窄带成像技术对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诊断的临床研究

    作者:张毅;徐雷鸣;瞿春莹;倪倩雯;陈莺;周敏;金震东

    目的:评价自体荧光(AFI)联合窄带成像(NBI)技术对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2011年2月至2012年10月新华医院门诊及住院患者140例患者常规内镜观察下有胃黏膜粗糙、糜烂、斑块、颜色异常、隆起或凹陷等改变的病灶。应用自体荧光内镜(Olympus GIF FQ260Z)进行观察,根据内镜AFI模式下荧光形态及NBI模式下黏膜微血管及胃小凹的改变,进行内镜下诊断。并于相应病变区取活检送病理检查。结果胃炎(包括浅表及萎缩性)78例,肠化45例,低级别上皮内瘤变2例,高级别瘤变4例,早期胃癌11例。自体荧光内镜联合NBI技术对肠上皮化生诊断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分别为88.89%和91.58%;对上皮内瘤变分别为83.33%和98.51%,对早期胃癌分别为90.91%和99.22%,均明显高于单纯荧光内镜。自体荧光内镜联合NBI技术诊断早期胃癌的阳性预测值为90.91%,阴性预测值为99.22%。AFI联合NBI的内镜诊断与病理诊断的一致性kappa系数为0.928,两者的一致性好。结论自体荧光联合NBI技术可提高早期胃癌和癌前病变的检出率。

  • 双胎体重差异与新生儿疾病

    作者:李慧玲;张巍;王萍

    目的:探讨双胎出生体重差异大小与新生儿疾病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分娩的双胎61对,将分娩后两新生儿按体重差异分组,比较不同体重差异对新生儿疾病发生率的影响及高危因素。结果不同体重差异在新生儿贫血(χ2=35.43)、高胆红素血症(χ2=31.22)、新生儿低蛋白血症(χ2=49.34)、新生儿败血症(χ2=21.56)、新生儿颅内出血(χ2=28.78)、新生儿肺炎(χ2=33.38)、新生儿呼吸暂停(χ2=54.34)、新生儿窒息(χ2=16.28)、新生儿喂养不耐受(χ2=25.34)、新生儿宫外营养不良(χ2=36.32)的发生率之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而新生儿红细胞增多症(χ2=3.89)和新生儿畸形(χ2=10.21)的发生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母亲高龄(χ2=12.34)、早产儿(χ2=23.56)、单卵双胎(χ2=18.80)、妊娠期糖尿病(χ2=17.38)和妊娠期高血压(χ2=22.21)均为双胎体重差异增加高危因素(P<0.01)。结论双胎体重差异对新生儿期相关疾病的发病率具有一定影响,高龄、早产儿、单卵双胎、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妊娠期糖尿病和妊娠期高血压均为体重差异高危因素。

  • 血肿吸收速度预测模型对自发性脑出血患者血肿吸收速度的判断

    作者:衡卫卫;徐运;张馨

    目的:分析影响自发性脑出血患者血肿吸收速度相关因素,提出脑出血血肿吸收速度模型,协助临床医师进行脑出血患者住院时间的判断。方法回顾性分析178例脑出血患者的病史、入院时生命体征、影像学和实验室检查结果,根据血肿吸收的速度将患者分为两组:血肿吸收慢组(R<0.67 ml/d)、血肿吸收快组(R≥0.67 ml/d),应用单因素分析及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探讨影响自发性脑出血血肿吸收速度的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下列因素与血肿吸收速度显著相关:年龄、糖尿病病史、入院时空腹血糖水平、糖化血红蛋白及胆固醇水平、出血体积、出血部位、破入脑室、中线移位、Glasgow 昏迷指数、NIHSS评分。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出血体积、Glasgow昏迷指数、糖化血红蛋白与血肿吸收速度明显相关。进而,构建血肿吸收速度预测模型,该模型预测吸收慢(R<0.67 ml/d)敏感性88.2%,特异性89.8%。结论出血体积、Glasgow昏迷指数、糖化血红蛋白可用于预测脑出血患者血肿吸收快慢,该预测模型对于急性脑出血血肿吸收速度具有一定的预测效能。

    关键词: 脑出血 血肿 吸收
  • 股骨上髁轴与股骨外旋截骨角度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洪源;冯建民;何川;刘志宏;王毅

    目的:探讨股骨上髁轴与全膝置换术中股骨外旋截骨角度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08年10月至2011年3月在上海瑞金医院骨科就诊患者64例(118个膝关节)。采用CT扫描结合Photoshop软件对股骨远端影像学图像处理,对性别、侧别、内髁选取点、不同年龄组进行后髁角测量和差异的统计学比较。并将术前测量的后髁角,与终进行手术的28个膝关节术中实际设置的股骨假体外旋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不同性别、侧别、内髁选取点不同对后髁角并无影响,年龄组中80岁以上的右膝后髁角与70岁以下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可能是由于样本量较小和个体差异值较大所引起;术中假体外旋角=4.58+0.05×术前后髁角,相关系数r=0.057,决定系数R2=0.0033,不能确认两者之间有必然的联系。结论对于骨关节炎患者,如仅依据后髁角决定股骨假体的旋转,容易造成误差,使用平衡间隙法进行截骨具有可行性。

  • 左心室E/e'比率增大与右心功能损伤的临床研究

    作者:王亚非;于春艳;李志远;栾艳霞;王雁博;王金凤

    目的:探讨左心室 E/e'比率增大与右心功能损伤的相关性。方法选择左心室舒张功能不全E/e'比率增大伴有继发性肺动脉高压(PAH)患者87例,获取右心室功能参数,并分析E/e'比率增大与右心室功能相关性。结果 E/e'比率增大继发PAH时,右心室功能参数:右心室射血分数(RVEF)、三尖瓣环收缩期峰值速度(TVSPV)、纵向整体应变值(GLS)均减低。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轻度PAH患者的RVEF、TVSPV、GL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重度PAH的RVEF、TVSPV、GL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中度PAH组相比较,重度PAH组的RVEF、TVSPV、GLS减低更明显(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表明,两组E/e'与右心室功能参数肺动脉收缩压(PASP)、RVEF、TPSPV、GLS均有良好的相关性(P<0.01)。结论左心舒张功能减低时,随着PAH程度的增加,右心室功能损伤的程度亦逐步增加,且损伤程度与E/e'比率增大相关,E/e'比率增大对评价此类患者右心损伤的发生发展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 莫西沙星联合ERCP技术治疗结石相关的胆道感染

    作者:高文艳;于丽;盛天骄;季芳;雷春红;李禹廷;刘杨;刘俊丽;林一帆

    目的:观察莫西沙星联合ERCP技术治疗结石相关的胆道感染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将2010年10月至2011年10月于我科诊治的160例结石相关的胆道感染患者,随机分成试验组80例和对照组80例,患者在接受治疗性ERCP解除梗阻的同时,试验组给予莫西沙星针剂治疗,400 mg静脉滴注,每日1次;对照组给予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治疗,1.5 g静脉滴注,每12 h 1次。观察患者体温恢复正常的天数、术后第4天血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比例,并于术后第4天进行胆汁细菌培养。结果除外剔除病例,试验组(72例)和对照组(73例)分别有8例和6例无效外,均治愈,治愈率分别为88.89%和91.78%,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的体温恢复正常天数和术后第4天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比例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第4天试验组和对照组胆汁细菌清除率分别为84.70%(61/72)和86.30%(63/73)。两组间细菌清除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试验组和对照组分别为4.17%(3/72)和2.74%(2/73),不良反应程度均为轻度,且均评定为可能有关。结论莫西沙星联合ERCP治疗结石相关的胆道感染安全有效。

  • 三阴性乳腺癌的超声征象与病理生物学特性的多因素分析

    作者:张毅;袁梅;周静;李玉军;王海波;梁军

    目的:探讨三阴性乳腺癌(TNBC)腋淋巴结转移(ALNM)超声显像特征的病理生物学特性与影响预后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063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女性乳腺癌的临床资料,根据免疫组化结果分为TNBC组和非三阴性乳腺癌(NTNBC)组。单因素比较两组乳腺癌的超声显像特征及病理生物学特性;多因素非条件 Logistic 回归分析 TNBC 的超声显像特征与病理生物学的相关性;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5年总生存率(OS)和无瘤生存率(DFS)。结果本组1063例乳腺癌中经免疫组化诊断为TNBC 218例,占同期乳腺癌手术治疗的20.51%,NTNBC 845例,占79.49%。超声显像与临床病理学诊断符合率为84.20%(895/1063);不能确定乳腺肿块性质98例(9.22%),误诊为腺瘤及囊性变70例(6.59%)。单因素分析肿瘤大直径>5.0 cm(18.81%vs.10.30%)、肿瘤纵横径比(D/W)<1.0(64.68%vs.57.04%)、混合回声(19.27%vs.12.07%)、无微钙化(85.78%vs.79.76%)、后方回声无衰减(83.49%vs.75.98%)、边缘无毛刺征(82.11% vs.75.50%)、周边无高回声晕(75.23% vs.66.04%)、腋淋巴结(ALN)短径≥0.5 cm(52.75%vs.44.85%)、ALN-D/W≥1.0(44.50%vs.36.92%)等超声指标中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0)。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肿瘤D/W<1.0、混合回声、无微钙化、后方回声无衰减、边缘无毛刺征、周边无高回声晕、ALN短径≥0.5 cm、ALN-D/W≥1.0等超声指标中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肿瘤≥5.0 cm和肿瘤组织学分级G3(17.43%vs.10.06%)、术后局部复发(14.22%vs.5.925)、ALNM(56.88%vs.45.55%)及脏器转移(14.68%vs.6.39%)等病理生物学指标中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5年OS和DFS分别为82.31%和74.98%;TNBC组与NTNBC组5年OS为72.93%vs.84.73%(χ2=16.569,P=0.000),DFS为66.51%vs.77.16%(χ2=10.468,P=0.001)。结论 TNBC的超声显像特征与病理生物学特性有一定相关性,超声相对特异性征象为乳腺貌似良性肿瘤并ALN肿大,对术前预测性诊断及预后评价有指导意义。TNBC具有增殖侵袭性强,转移复发率高,P53表达率高和预后差的病理生物学特性,ALNM及脏器转移是影响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

  • 不同来源和移植途径的自体干细胞治疗糖尿病缺血性下肢血管病变的随机对照研究

    作者:陈明卫;李燕萍;唐益忠;熊壮;陈立建;邓大同;胡红琳;何勇;贾敬华;王佑民;章秋;王长江

    目的:比较不同来源和移植途径的自体干细胞治疗糖尿病缺血性下肢血管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2010年8月至2012年3月,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选择76例糖尿病缺血性下肢血管疾病患者,随机分为四组,自体外周血干细胞(PBSC)局部肌肉注射移植组(PBSC-MI组)、PBSC动脉腔内注射移植组(PBSC-AI组)、自体骨髓干细胞(BMSC)局部肌肉注射移植组(BMSC-MI组)、BMSC动脉腔内注射移植组(BMSC-AI组),每组患者均为19例,基线资料匹配。评估移植后第2,4,12,24,48周临床症状主观指标和仪器检查客观指标数据变化。结果(1)与0周相比,四组患者中反映缺血状况的主观指标(疼痛评分、冷感评分、麻木评分)以及客观指标包括皮肤温度、踝肱指数(ABI)、经皮氧分压(TcPO2)、间歇性跛行距离、下肢动脉的CTA评分,分别在接受干细胞移植治疗4周和12周后开始显著改善,至24周佳(P<0.05)。(2)四组间分别在不同随访时间的疼痛评分、冷感评分、麻木评分、皮肤温度、ABI、TcPO2、间歇性跛行距离、下肢动脉的 CTA 评分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不同来源和移植途径的自体干细胞治疗糖尿病缺血性下肢血管病变疗效相当。

  • 替比夫定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TCR CDR3谱型的影响

    作者:毕少丽;张光文

    目的:利用T细胞受体谱型分析技术(即TCR CDR3谱型分析技术),对替比夫定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细胞免疫状况进行研究。方法选取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011年8月至2012年12月服用替比夫定抗病毒治疗的慢性乙肝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集服药前后外周血,以健康献血员作对照,同期检测治疗前后乙型肝炎病毒(HBV DNA)学指标、血清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等肝功能指标;进行乙肝五项定量测定;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出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细胞分离,采用TRIZOL试剂提取RNA,互补DNA(cDNA)的合成,PCR扩增,GeneScan扫描分析TCR CDR3谱形。结果15例患者HBV-DNA定量、乙肝表面抗原(HBsAg)滴度、乙肝e抗原(HBeAg)滴度、ALT、AST指标在治疗6个月后均明显下降。抗病毒治疗6个月时血清HBsAg滴度和HBeAg滴度下降幅度与HBV-DNA下降水平之间有明显直线相关关系。完成10例患者T细胞受体CDR3谱型分析,替比夫定治疗后TCR CDR3出现异常谱型的家族总数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具体每例患者,24个BV家族中均有发生谱型改变现象,对于某一 BV 家族在不同患者中也有发现变化的情况,提示细胞免疫可能参与了其病变过程。结论替比夫定可能影响机体免疫系统。

  • 320排低剂量容积CT灌注成像对急性脑出血后继发性脑缺血的应用研究

    作者:童秋云;陈伟建;周洁洁;段玉霞;杨运俊;吴楠;王殊;林怡;高凌云;郭翔;张辉

    目的:探讨320排低剂量容积CT灌注成像在急性(72 h内)幕上自发性脑血肿形成后继发性脑缺血中的诊断优势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7月至2012年12月期间就诊的33例急性幕上自发性脑出血患者的一站式320排低剂量容积CT灌注成像资料。测量患者脑血肿边缘区、外层区及其镜像的灌注参数值,包括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平均通过时间(MTT)和大峰值时间(TTP),并计算各参数患侧/对侧的相对值,即rCBF、rCBV、rMTT及rTTP。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急性期脑血肿边缘区、外层区及其镜像各参数的差异,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血肿边缘区和外层区各参数相对值的差异。记录扫描时机器显示的剂量长度乘积(DLP),DLP乘以头部的有效剂量系数得到有效辐射剂量。结果(1)33例脑出血患者中,脑血肿体积大为94.45 ml,小为5.72 ml,血肿平均体积为31.75 ml。(2)急性期脑血肿边缘区CBF、CBV、MTT及TTP分别为(16.83±5.89)ml·(100 g)-1·min-1、(1.04±0.41) ml/100 g、(3.70±0.93)s及(20.16±3.07)s,其镜像区域对应值分别为(24.18±6.67)ml·(100 g)-1·min-1、(1.71±0.35)ml/100 g、(4.44±0.75)s及(17.74±3.78)s,血肿边缘区较镜像区域灌注减低,CBF、CBV、MTT及TTP对比均有统计学差异(tCBF=-11.223,PCBF<0.01;tCBV=-11.743,PCBV<0.01;tMTT=-4.641,PMTT<0.01及tTTP=5.035,PTTP<0.01)。(3)急性期脑血肿外层区CBF、CBV、MTT及TTP分别为(24.53±6.97)ml·(100 g)-1·min-1、(1.77±0.38)ml/100 g、(4.51±0.74)s及(17.98±3.49)s,其镜像区域对应值分别为(26.09±7.40) ml·(100 g)-1·min-1、(1.85±0.41)ml/100 g、(4.47±0.80)s及(17.63±3.58)s,血肿外层区CBF及TTP与镜像区域对比有统计学差异(tCBF=-3.586,PCBF<0.01及tTTP=2.620,PTTP<0.05),但CBV及MTT与镜像区域对比无统计学差异(tCBV=-2.007,PCBV>0.05及tMTT=0.662,PMTT>0.05)。(4)急性期脑血肿边缘区rCBF、rCBV、rMTT及rTTP分别为0.70±0.14、0.61±0.20、0.84±0.17及1.16±0.19,外层区灌注较边缘区改善,对应值分别为0.95±0.10、0.98±0.15、1.02±0.09及1.02±0.05。边缘区rCBF、rCBV均较外层区减低,有统计学差异(trCBF=-8.747,PrCBF<0.01及 trCBV=-9.057,PrCBV<0.01);rMTT 较外层区缩短(trMTT=-5.639, PrMTT<0.01);而rTTP较外层区延长(trTTP=4.399,PrTTP<0.01)。(5)33例患者中,肉眼发现10例患者(30%,10/33)两侧小脑半球灌注不对称,其中8例患者(24%,8/33)脑血肿对侧小脑半球出现灌注减低,2例患者(6%,2/33)脑血肿同侧小脑半球出现灌注减低。(6)入组患者头颅CT一站式检查DLP为4244.30 mGy,有效辐射剂量约为9.76 mSv。结论急性幕上自发性脑血肿形成后其周围组织存在低灌注状态,320排低剂量容积CT灌注成像不仅可以显示脑血肿周围的继发性脑缺血,还可以实现全脑灌注成像以发现原发病灶远隔区域的改变,实现对脑血肿的全面评估。

  • FRAT1、MMP-9及RhoC在喉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作者:何娟;王斌全;张春明;高伟;皇甫辉;温树信

    目的:探讨FRAT1、MMP-9及RhoC在喉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同时分析三者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FRAT1、RhoC及MMP-9在喉鳞癌中的表达,并结合临床病理学特征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FRAT1在喉癌中主要定位于细胞质,偶有核表达,散在炎症细胞也有少量表达,其阳性表达与年龄及病理分化程度有关(P<0.05)。MMP-9阳性表达与病理分化程度及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RhoC阳性表达与喉鳞癌的病理分化程度、T分期、临床分期及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FRAT1与MMP-9呈正相关(r=0.482,P=0.000),RhoC和MMP-9(r=0.429, P=0.000)呈正相关。结论 FRAT1、MMP-9及 RhoC在喉癌的侵袭转移过程中可能具有重要作用。

  • 膝关节韧带损伤及伴发半月板损伤的MRI分析

    作者:孙百胜;郑雷;纪丙军;姜辉;何伟华;李永亮

    目的:探讨膝关节单发韧带损伤、多发韧带损伤及二者伴发半月板损伤的特点,比较分析MRI诊断单发韧带损伤、多发韧带损伤及伴发半月板损伤的准确性。方法对187例经临床手术证实为膝关节韧带损伤的MRI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87例病例中,单发韧带损伤103例,多发韧带损伤84例;单发韧带损伤组中,前交叉韧带(ACL)损伤38例,内侧副韧带(MCL)损伤36例,后交叉韧带(PCL)损伤14例,内侧髌股韧带(MPFL)损伤10例,髌韧带(PT)损伤3例,外侧副韧带(LCL)损伤2例,伴发内侧半月板(MM)损伤35例,伴发外侧半月板(LM)损伤23例;多发韧带损伤组中, ACL、MCL联合损伤37例,ACL、PCL联合损伤21例,ACL、PCL、MCL联合损伤10例,MPFL、MCL联合损伤8例,MPFL、MCL、ACL联合损伤4例,ACL、PT联合损伤2例,ACL、PCL、LCL联合损伤2例,伴发MM损伤43例,伴发LM损伤35例;单发韧带组与多发韧带组中,MRI诊断韧带损伤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90.3%、97.7%、96.4%和81.5%、88.4%、85.9%,二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者伴发MM、LM损伤的发生率分别为34%、22.3%和51.2%、41.7%,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RI诊断二者间伴发MM损伤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88.6%、89.7%、89.3%和76.7%、65.9%、71.4%,二者比较特异性、准确性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而敏感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RI诊断二者间伴发LM损伤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87%、93.8%、92.2%和85.7%、77.6%、77.4%,二者比较特异性、准确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敏感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发韧带损伤以ACL损伤为多见,其次为MCL;多发韧带损伤以ACL、MCL联合损伤为常见,其次为ACL、PCL联合损伤,再次为ACL、PCL、MCL联合损伤;MRI诊断多发韧带损伤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均较单发韧带损伤下降;多发韧带损伤较单发韧带损伤更易伴发 MM、LM损伤;多发韧带组与单发韧带组比较,虽然MRI诊断伴发MM、LM损伤敏感性无明显差异,但特异性、准确性均较单发韧带组明显降低。

  • 直肠癌超低位吻合术后排便功能及生活质量研究

    作者:邓新生;王晓春;周少英;梁海生;王龙飞;王雁冰;郄红征;胡莹;刘增亮

    目的:通过分析吻合口水平对肛门排便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探讨直肠癌超低位吻合保肛极限。方法2010年6月至2012年9月河北省4家三级综合医院:河北省涿州市医院、河北大学附属医院(原河北省人民医院)、河北省邯郸市中心医院、河北省保定市第二中心医院,对570例直肠癌低位吻合患者,按吻合口到肛缘的距离分3组A组:<2.0 cm(切除全部内括约肌),B组:2.0~4.0 cm(相当于齿状线平面,切除部分内括约肌),C组:>4.0 cm(保留全部内括约肌)。分别在术后3个月及1年以徐忠法五项十分评价标准及大便失禁生活质量问卷(the fecal incontinence quality of life questionnaire,FIQL)综合分析判断。结果在术后3个月,吻合口位置越低肛门功能评分越低(2.79 vs.4.94 vs.8.82,P<0.05),经过1年的适应及功能锻炼后,各组的肛门功能评分稍有升高,A组评分仍然要低于B、C两组(5.38 vs.7.55,9.12, P<0.05)。对自身生活质量满意方面,在术后1年A组患者的生活方式、心理应付/行为、抑郁/自我感受及窘迫尴尬方面均劣于 B、C(P<0.05)两组。结论对于直肠癌的低位前切除术,吻合口位置越低肛门功能和生活质量就越差,对于吻合口距离肛缘<2 cm者,术后肛门功能、生活质量明显下降。故在肿瘤学安全的基础上,吻合口距肛缘距离>2.0 cm视实际情况保肛,而非为单纯保留肛门,追求保肛率,无视患者术后生活质量严重下降而强行保肛。

  • 穿刺导管空肠造口术对食管癌患者术后肠内营养支持的临床意义

    作者:曹子昂;潘文标;梁而慷;钱晓哲

    目的:研究食管癌患者经过重大手术以后,如何通过肠内营养改善机体营养状态,安全接受辅助放、化疗。方法2011年4月至2012年4月对40例(EN组)食管癌患者采取了针刺导管空肠造口(FKJ)模式的营养支持,并设立40例对照组。入组患者符合下述条件:(1)两组患者的基本情况和疾病病程有可比较性;(2)术中及术后无严重并发症;(3)EN组术后FKJ提供肠内营养≥2个月;(4)随访时间≥6个月。EN组术后带管出院,居家自行给以瑞代1000 ml/d,持续≥2个月。对照组术前及出院后均不提供肠内、外商品营养制剂。结果术后3个月EN组患者体重及血清总蛋白、白蛋白含量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但6个月时各项指标有所接近。EN组NK细胞、IgM和IgG均较对照组有所升高,但没有统计学意义。EN组完成辅助治疗的患者比例为89.65%,对照组为75%。后续治疗中EN组肺炎3例,腹泻7例;对照组肺炎4例,腹泻2例。结论 FKJ管道可以有效地长期的提高患者机体的营养状态,对顺利接受术后的各种辅助治疗有重要的意义。

  • 新疆地区重度反流性食管炎影响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作者:高峰;苟丽

    目的:探讨重度反流性食管炎(RE)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行胃镜明确诊断为重度RE住院患者124例作为病例组,采用配对病例对照研究方法,以性别、民族、年龄、检查日期为配比变量,胃镜检查无明确病变(肉眼与病理检查仅轻度慢性浅表性胃炎)者124例作为对照组。对肥胖、吸烟、饮酒、食道裂孔疝、血脂、血糖、脂肪肝是否是发生重度RE的危险因素,进行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腹型肥胖(P=0.022,OR=3.390,95% CI=1.195~9.618)、食道裂孔疝(P=0.022,OR=5.438,95% CI=1.871~15.802)、吸烟(P=0.016,OR=2.923,95%CI=1.217~7.020)是发生重度RE的独立危险因素,而饮酒、血脂、空腹血糖、脂肪肝与重度RE没有相关性。结论食道裂孔疝、腹型肥胖及吸烟可能是发生重度RE的独立危险因素。

  • IFNγrs2430561位点在云南傣族和哈尼族人群中的遗传多态性

    作者:高建梅;左荣霞;王金丽;董虹;严新民

    目的:分析云南省西双版纳地区傣族和哈尼族人群INFγrs2430561位点基因多态性的分布情况。方法运用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技术检测傣族和哈尼族人群IFNγ rs2430561位点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结果(1)傣族与哈尼族人群 IFNγ rs2430561位点 AA/TA/TT 基因型频率分别为0.060/0.380/0.560和0.000/0.310/0.690,A/T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0.250/0.750和0.155/0.845,两民族基因型和等位基因分布频率显著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分别为8.128和5.588,P值分别为0.014和0.025)。结论 IFNγrs2430561多态性位点基因型和等位基因分布频率具有民族、种族差异。

  • EB病毒近期感染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关联性研究

    作者:张小立;冯修高;徐向进;张胜利;林桂英

    目的:检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体内 EB 病毒衣壳抗体(EBV-VCA-IgG、IgA)滴度及病毒DNA载量,探讨SLE患者EB病毒感染情况及病毒再发感染后的激活对SLE总体疾病活动度的影响。方法收集80例SLE患者、118例非SLE的风湿患者、33例正常对照组血标本,运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测EB病毒抗体,实时荧光定量PCR测EBV-DNA载量。运用卡方检验比较各组病毒抗体或DNA阳性率差别,非参数检验比较各组病毒抗体滴度、红细胞沉降率、SLE疾病活动度(SLEDAI)等,Spearman相关分析病毒抗体滴度或DNA载量与SLEDAI的关联性。结果(1)抗体阳性率:SLE组EBV-IgA阳性率显著高于非SLE组及正常对照组(57.5%vs.16.96%,χ2=37.054,P<0.000;57.5%vs.15.15%,χ2=16.92,P<0.000),并与SLE的发病有显著的相关性(r=7.57,P<0.05),但IgG抗体阳性率与对照组相比无差别。抗体滴度:SLE组EBV-IgA及IgG滴度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EBV-IgA:1.11(2.268) vs.0.495(0.856),Z=-2.836,P=0.005;EBV-IgG:5.391(6.038)vs.4.121(5.231),Z=-2.49,P=0.013];(2) SLE组EBV-IgA及IgG滴度与对应的SLEDAI未发现明显的相关性(EBV-IgA:r=0.164,P=0.195;EBV-IgG:r=-0.09,P=0.576)。也未发现EBV-IgA阳性患者在皮疹、关节炎、肝损害、SLEDAI、低补体血症等方面与阴性患者的差别,但红细胞沉降率却明显高于阴性患者[47(82.75)mm/1 h vs.26.5(46.25)mm/1 h, Z=-3.028,P=0.002];(3)80例SLE患者中有42例随访了IgA表型变化,但未发现表型变化对SLEDAI未见明显差异的影响。(4)SLE患者EBV-DNA阳性率也显著高于非SLE风湿病组(27.5% vs.12.8%,χ2=6.712,P<0.05),SLE患者EB病毒DNA载量异常与正常者的SLEDAI比较无统计学意义[分别为15(22) vs.13(20.25),Z=-0.573,P=0.567],并且异常DNA载量值与对应的SLEDAI之间也未见明显的相关性。结论 SLE患者EBV抗体及DNA的高表达,提示EB病毒与SLE密切相关,但是近期感染或再发感染的激活(EBV-IgA或DNA)未影响到SLE总体的疾病活动度变化。

  • 高尔基糖蛋白-73在大肠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作者:王巨;吴超;梅勇;张金玲;赵志辉;孙华文

    目的:检测高尔基糖蛋白-73(GP73)在大肠癌及正常大肠黏膜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探讨其表达的意义及在大肠癌诊断上的应用前景。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检测30例正常大肠组织、43例大肠癌组织中GP73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 GP73蛋白在正常大肠组织及大肠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3.33%、48.84%;阳性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GP73在大肠癌组织和正常大肠组织中均有阳性表达,在正常大肠黏膜组织中的表达高于癌组织,在癌组织中,分化越差表达越低,GP73低表达可能与大肠癌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

  • Omi/HtrA2及Caspase-8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作者:罗特东;陈创奇;马晋平;陈泓磊;易小江;蔡世荣;何裕隆

    目的:研究结直肠癌中 Omi/HtrA2(丝氨酸蛋白酶)和 Caspase-8的表达与预后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用免疫组化检测96例结直肠癌组织,39例癌旁组织中Omi/HtrA2及Caspase-8的表达,并分析其与结直肠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结果癌组织中Omi/HtrA2的强表达率72.9%(70/96)明显高于癌旁组织中的强表达率33.3%(13/39,P<0.05)。癌组织中Caspase-8的强表达率77.0%(74/96)明显高于癌旁组织中的强表达率33.3%(13/39,P<0.05)。结直肠癌组织中Omi/HtrA2的表达与病理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TNM分期相关(P<0.05),与年龄、性别、浸润深度、辅助化疗及肿瘤大小无关(P>0.05);Caspase-8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相关(P<0.05),与年龄、性别、肿瘤大小、病理分化程度、浸润深度、辅助化疗及TNM分期无关(P>0.05)。Omi/HtrA2及Caspase-8在癌组织中的表达进行相关性分析显示二者没有相关性,均与预后不相关(P>0.05)。结论结直肠癌中Omi/HtrA2及Caspase-8均强表达,二者无相关性;Omi/HtrA2的表达与病理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及 TNM 分期有关;Caspase-8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有关;Omi/HtrA2和Caspase-8均不是影响其预后的因素。

  • 99mTc-DTPA肾小球滤过率测定在诊断糖尿病早期肾损害中的价值

    作者:邵科晶;朱宝;袁航;许亚丰;朱慧;王菲

    目的:评价99mTc-DTPA 肾动态显像测定肾小球滤过率(GFR)在诊断早期糖尿病肾损害的价值。方法选取2009年6月至2013年5月在我院内分泌科就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77例,其中男41例,女36例,平均年龄(52.34±10.21)岁。行99mTc-DTPA 肾动态显像测定双肾及分肾 GFR,同时测定24 h尿微量白蛋白(24 h UmAlb)、尿转铁蛋白(TRU)、尿微量白蛋白(MA)、血清肌酐(Scr)、尿素氮(BUN),并计算24 h UmAlb与Scr的比值(ACR)。分别以24 h UmAlb和分肾GFR差值为标准进行分组,应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上述指标的差异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24 h UmAlb升高组中,ACR、TRU、MA等均较正常组显著升高(P<0.05),GFR、血清光抑素C(Cys-C)、Scr、BUN无统计学差异(P值分别为0.411、0.300、0.794、0.908)。以分肾GFR差值为标准的分组中,差异组GFR总值、24 h UmAlb、ACR、TRU、MA等均较无差异组显著升高(P<0.05),Cys-C、Scr、BUN均无统计学差异(P值分别为0.766、0.104、0.909)。结论应用99mTc-DTPA 肾动态显像测定 GFR,能够了解分肾功能情况,对于糖尿病肾损害的早期诊断和随访具有较高价值。

  • 替米沙坦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及胰岛功能影响的临床观察

    作者:蒋秋明;张熙洋;王斌;董松

    目的:观察替米沙坦对不同血糖水平的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血糖控制和胰岛功能的影响。方法入选原发性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122例为研究对象,试验组61例,给予替米沙坦降压,对照组61例,给予苯磺酸氨氯地平降压,共治疗6个月。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3个月和6个月后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的变化,以及治疗前和治疗6个月后空腹 C 肽、C 肽曲线下面积和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水平的变化。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替米沙坦试验组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下降,治疗6个月后C肽曲线下面积高于治疗前,胰岛素抵抗指数低于治疗前。其中糖化血红蛋白≤6.5%患者中,治疗6个月后糖化血红蛋白和胰岛素抵抗指数、空腹C肽及C肽曲线下面积与治疗前相比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在糖化血红蛋白>6.5%患者中,治疗6个月后糖化血红蛋白和胰岛素抵抗指数较治疗前下降,空腹C肽及C肽曲线下面积较治疗前上升。对照组治疗前后以上指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替米沙坦可改善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的血糖、胰岛β细胞功能和胰岛素抵抗。而且这样的改善在高糖化血红蛋白的患者中更为明显。

  • Von Hippel-Lindau综合征脑干病变二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作者:周东;唐晓平

    目的:探讨von Hippel-Lindau综合征(VHL综合征,希佩尔-林道综合征)脑干病变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例经影像和术后病理证实为VHL综合征病例,结合文献讨论其临床特点及手术治疗。结果2例系同一家族,均合并延髓血管母细胞瘤;1例合并颈胸髓囊实性结节、肾透明细胞癌及胰腺囊肿;2例均行手术治疗,术后症状明显改善。结论 VHL 综合征常累及多个器官,有家族遗传倾向,应对其患者的家族成员进行筛查。对于合并中枢神经系统血管母细胞瘤患者,首选手术治疗。

  • 右美托咪定用于室间隔缺损患儿体外循环肺保护的临床观察

    作者:卢玉平;刘丽丹;刁玉刚;张铁铮;金强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在室间隔缺损体外循环后的肺保护作用。方法选择30例体外循环下行心内直视室间隔缺损修补术的患儿,随机分为右美托咪定组(D组)和对照组(C组),D组麻醉诱导后吸入2.5%七氟醚和右美托咪定0.7μg·kg-1·h-1维持麻醉,C组麻醉诱导后吸入2.5%七氟醚,分别于麻醉诱导后10 min (T0)、CPB结束时(T1)、CPB结束后1 h(T2)、CPB结束后5 h(T3)四个时间点采集患儿桡动脉血测定动脉血气。记录动脉血氧分压(PaO2)、二氧化碳分压(PCO2),计算肺功能。结果两组患者T0时的肺功能各项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各时间点与T0比较,T1、T2时两组患者的氧合指数(OI)和呼吸指数(R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OI明显降低,RI升高;T3时两组患者的肺功能指标有所好转,但与T0时比较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C组比较,D组T1、T2、T3时肺功能指标均好于C组(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可以减轻室间隔缺损患儿体外循环后肺损伤。

  • 脉冲振荡法在尘肺病患者肺功能测定中的应用价值探讨

    作者:陈伟伟;王洪武;徐应军;陈刚;李宝平

    目的:探讨脉冲振荡法(IOS)在尘肺病患者肺功能测定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IOS检测仪及常规肺功能检测仪对高千伏胸片确诊的尘肺病患者进行测量,将IOS检测仪测得结果与常规肺功能检测仪测得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IOS检查的灵敏度为100%,准确度为94%,对常规肺功能检查正常的51例尘肺病患者仍能发现肺功能异常的人数为46例;IOS的指标R5-R20及X5的阳性检出率较高,X5、R5-R20检测结果与常规肺功能各指标检测结果经配对卡方检验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IOS指标R5、R20、R5-R20、Fres与常规肺功能指标FVC、FEV1.0、FEF50、FEF75均呈负相关,IOS指标X5与常规肺功能指标 FVC、FEV1.0、FEF50、FEF75呈正相关。结论 IOS 可用于尘肺病患者肺功能变化的研究,能够灵敏的发现肺功能异常患者且在常规肺功能检查正常的尘肺病患者中仍能检出肺功能异常的患者,在尘肺病肺功能异常的早期发现具有一定的价值。

  • 外科微创封堵术治疗房间隔缺损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27例分析

    作者:杨鲸蓉;陈安平;徐驰;杨胜生;曾志勇

    目的:评价经胸微创封堵术治疗房间隔缺损(ASD)并重度肺动脉高压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12月至2012年6月经外科微创封堵术治疗ASD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27例患者临床资料;ASD直径16.8~43.7(30.7±7.9)mm。全身麻醉后,经胸骨右缘第4肋间3~5 cm切口进胸,显露右心房并在其外侧荷包缝合,将双腔推送导管穿刺入右心房,在食道心脏超声引导下通过房间隔缺缺损送入左心房,经输送器置入封堵器。结果27例手术中24例封堵成功;2例试验性封堵后出现血压和血氧饱和度下降,予以停止封堵;1例因残余分流中转体外循环手术。手术时间45~70(53.7±12.8)min。术后住院时间4~9(5.7±2.8)d。术后2例新发右束支传导阻滞,1例术后复查提示细小残余分流。所有封堵成功患者肺动脉压较术前明显下降,肺动脉内径缩小,右心房内径、右心室内径较术前明显好转。结论经胸微创封堵术在治疗ASD并重度肺动脉高压的病例选择中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并具有创伤小、安全性高,近期疗效满意的优点。

  • 腹腔镜下巨大前列腺囊腺瘤切除一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作者:湛海伦;陈雪莲;王喻;李腾成;杨飞;孙其鹏;蔡佳荣;周祥福

    目的:提高对巨大前列腺囊腺瘤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收治的1例巨大前列腺囊腺瘤并成功进行腹腔镜切除的临床资料,结合文献复习进行讨论。结果本例患者成功行腹腔镜完整切除,手术时间125 min,出血量60 ml,术中双侧精囊输精管完整保留,术后会阴部坠胀不适消失,复查精液常规精子数目及活动度正常。已随诊17个月,肿瘤无复发。结论巨大前列腺囊腺瘤罕见,终确诊要依靠病理诊断,其有效的治疗是手术完整切除,而腹腔镜途径可作为完整切除的微创手段。

  • 胸中段食管癌三维适形放射治疗致急性放射性肺炎相关因素分析

    作者:张好;赵晨星;周文彪;魏蓉;孙光志;许万松

    目的:探讨胸中段食管癌三维适形放疗致急性放射性肺炎的临床、物理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69例胸中段食管癌三维适形放疗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观察性别、年龄、肺病史、吸烟史、合并化疗以及放射物理参数V20、V30、MLD与急性放射性肺炎发生率的关系。结果发生急性放射性肺炎12例,相关因素中基础肺疾病病史、V20、V30、MLD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性别、年龄、是否吸烟、是否化疗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中段食管癌急性放射性肺炎的发生与基础肺疾病史、V20、V30、MLD 密切相关,临床制订计划时可以应用以上因素预测急性放射性肺炎。

  • 齐拉西酮与阿立哌唑治疗女性首发精神分裂症的随机对照研究

    作者:陆德青;肖刚;刘春华

    目的:探讨新型抗精神病药物齐拉西酮和阿立哌唑对女性首发精神分裂症的治疗效果和不良事件。方法对2011年6月至2012年11月期间新入院女性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按照入院顺序用随机数字表随机决定服用齐拉西酮或阿立哌唑,每组各30例。应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定疗效,应用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分析不良事件;对血糖、血脂、体重指数、QTc间期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PANSS评分同组治疗2周、4周、8周、12周与治疗前相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两组间治疗前、治疗2周、4周、8周、12周分别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TESS统计齐拉西酮组和阿立哌唑组不良事件发生率分别为60%和63.3%,无统计学意义;血糖、血脂、体重指数治疗前后及两组间无显著差异,QTc间期齐拉西酮治疗前与治疗12周后比较显著延长(P<0.01),治疗12周后与阿立哌唑组比较显著延长(P<0.05)。结论齐拉西酮与阿立哌唑对女性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均有较好疗效,且两药治疗均较安全,但与阿立哌唑相比齐拉西酮对QTc影响更明显。

  • 胃癌手术患者63例的生存分析

    作者:慕星;吕俊生;吴秋明;杨建伟

    目的:探讨胃癌手术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我院2006至2010年收治的临床资料完整的63例胃癌术后患者,低随访3年,对年龄(≤60岁和>60岁)、性别、部位(胃底、胃体和胃窦)、病理类型(腺癌、黏液癌和其他)、第七版TNM分期方法(Ⅰ期、Ⅱ期、Ⅲ期和Ⅳ期)、手术方式(根治切除术和姑息手术)、是否化疗和有无并发症等临床资料对预后影响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全组总体平均生存期40.1个月,中位生存期29个月。单因素分析显示胃癌Ⅰ~Ⅳ分期(第七版TNM分期方法)、手术方式(根治手术和姑息手术)、术后有无并发症与生存期相关(P<0.05)。Cox回归模型多因素分析提示临床分期和术后是否有并发症是生存时间为有力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临床分期(第七版TNM分期方法)和术后是否有并发症是影响胃癌预后的独立因素。

  • 住院空蝶鞍综合征临床特征分析

    作者:李泽;裴剑浩;傅晓莹;陈重;邝建

    目的:总结住院空蝶鞍综合征(ESS)患者的主要病因、危险因素、临床特征及垂体功能改变。方法回顾分析2001年1月至2012年12月期间收治的48例ESS患者临床资料。结果(1)男性占35.4%(17/48),女性占64.6%(31/48),原发性占81.3%(39/48),继发性占18.8%(9/48)。原发性中女性患者26例(66.7%,26/39),有妊娠史的占76.9%(20/26),多胎妊娠占42.3%(11/26);77.8%(7/9)的继发性ESS与垂体肿瘤的治疗相关。(2)本组住院患者常见主诉包括头痛(33.3%)、恶心呕吐(20.8%)、视力障碍(18.8%)等,其中视力障碍在继发性ESS相对多见(44.4%,4/9)。(3)完整评估垂体-靶腺功能的25例患者中,腺垂体功能减退占40%(10/25)。垂体功能减退发生率在原发性与继发性(38.9%vs.42.9%,P>0.05)和完全性与部分性(33.3%vs.43.8%,P>0.05)中均无显著差异。结论本组住院患者以原发性ESS常见,有多次妊娠史的中年女性罹患原发性ESS的风险更高;视力障碍在继发性ESS更为多见。腺垂体功能减退在原发性和继发性、完全性和部分性之间未见显著差异,提示ESS患者无论其空蝶鞍发生原因及程度如何都应定期评估腺垂体激素功能。

  • CD24在肾透明细胞癌多中心病灶和单结节中的表达及意义

    作者:熊雨美;关宏伟;高鹤丽;高雪

    目的:观察 CD24在肾透明细胞癌多中心病灶及单结节病灶中的表达情况,探讨其在多中心病灶发生机制中的意义。方法收集完整的肾透明细胞癌根治术后标本,多中心病灶16例,单结节14例。检测CD24在肾透明细胞癌多中心病灶及单结节病灶中的表达情况。结果在肾透明细胞癌多中心病灶组CD24阳性表达率为100%;肾透明细胞癌单结节病灶组阳性表达率78.6%,CD24在两组的表达有显著性差异,P<0.01;16例多中心病灶中有15例原发肿瘤直径大于4 cm,占该组病例的93.8%;14例单结节组中有6例原发肿瘤直径大于4 cm,占该组病例的42.9%,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病例的病理分级对比发现多中心病灶组高分级(病理分级2~3级)为100%,单结节灶组高分级为85.7%,这两组在病理分级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D24在肾透明细胞癌多中心病灶组表达明显高于单结节病灶组的表达,提示CD24高表达与肾透明细胞癌多中心病灶发生成正相关,多中心病灶发生可能是由肾内转移而来。

  • 胸阻抗法监测危重病患者血流动力学变化的影响因素及咪达唑仑的作用

    作者:汪文杰;鲁厚清;邵仁德;汪洋

    目的:探讨咪达唑仑对危重病患者血流动力学变化的影响。方法危重病患者在应用咪达唑仑后,应用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仪分别于给药前、用药后20 min、用药后1 h监测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心脏指数(CI)、心排血量(CO)、胸液水平(TFC)、左心作功指数(LCWI)的变化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0例危重病患者中,用药及干预后MAP上升33.3%、HR下降9.4%、CO上升5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FC变化不明显(P>0.05)。结论咪达唑仑对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应引起临床重视,应用BioZ胸电生物阻抗法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仪可以起到很好地预防其不良反应的作用。

  • 血小板相关抗体对儿童初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治疗反应的预测意义

    作者:杜振兰;陈鹏

    目的:探讨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起病初期血小板相关抗体检测结果与治疗反应的关系。方法选择我科2010年10月至2012年4月间收治的初发ITP患儿137例作为研究对象,于发病后治疗前采集外周血,经ELISA检测血小板相关抗体PAIgG、PAIgA、PAIgM,经儿童ITP一线方案治疗,评价患儿情况并观察至发病后12个月,将治疗反应分为有效和无效两组。对比两组患儿发病时血小板相关抗体数值,分析发病时血小板相关抗体值与治疗反应的关系。结果入组患儿中男78例(56.9%),女59例(43.1%),男女比例为1.32∶1,经治疗后有效率为75.9%,24.1%无效或转为慢性ITP,经检测血小板相关抗体后PAIgA、PAIgM、PAIgG三项,高于正常者分别为22例、70例、41例,占16.1%、51.1%、29.9%,有效组与无效组患儿均有血小板抗体升高,采用卡方检验三项血小板抗体增高与治疗反应之间的关系,血小板相关抗体增高对预测ITP的治疗反应无显著性差异(P>0.05),即血小板相关抗体的升高对预测ITP的治疗反应无明显作用。结论初发 ITP 患儿的血小板相关抗体增高与否对预测其远期疗效无明显指导意义。

  • 非手术脊柱减压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分析

    作者:田浩文;高晓平

    目的:观察SDS9900颈椎非手术脊柱减压系统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并探讨非手术脊柱减压疗法在神经根型颈椎病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入选的6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患者予以常规治疗和非手术脊柱减压治疗;对照组患者予以常规治疗和普通颈椎牵引治疗。于治疗前、治疗3周后对两组患者采用受累节段椎间隙高度、VAS评分及NDI指数进行疗效评估。结果两组患者分别经3周治疗后,发现其受累节段椎间隙高度、VAS评分及NDI指数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并且上述指标均以治疗组的改善幅度较显著,与对照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治疗组的临床疗效亦优于对照组。结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辅以非手术脊柱减压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可以通过增大受累节段椎间隙的高度,进而有效地缓解患者的疼痛症状、促进颈椎功能的恢复。

  • 口服对乙酰氨基酚治疗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的疗效观察

    作者:孟靓靓

    目的:观察对乙酰氨基酚对有布洛芬应用禁忌或口服布洛芬治疗失败的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PDA)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经床旁彩超确诊的有临床症状,同时口服布洛芬两个疗程 PDA 关闭失败或有应用布洛芬禁忌证的早产儿17例,口服对乙酰氨基酚每次15 mg/kg,q 6 h连用3 d,用药期间监测心率、血压、氧饱和度、血糖、尿量、经皮胆红素。治疗结束后复查肝功能、肾功能、血常规、血糖、心脏彩超、颅脑彩超。结果经治疗11例(64.7%)PDA关闭,治疗前后监测各项生化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例轻度上消化道出血早产儿口服后PDA闭合3例(60%)。3例(17.6%)早产儿口服药物后出现一过性谷丙转氨酶升高,经保肝药物治疗2周后降至正常。结论对有布洛芬禁忌证或口服布洛芬治疗失败的早产儿,口服对乙酰氨基酚有一定疗效,且安全、便捷,可减少手术概率,但目前治疗仍需前瞻性、大样本、随机对照临床研究以明确疗效。

  • 回顾卡芬净治疗高龄肺部真菌感染的疗效分析

    作者:王宇朋;王萍;李敏;陈海平;马清;王翠英;姜春燕

    目的:探讨卡泊芬净治疗高龄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入选北京友谊医院医疗保健中心2010年12月至2012年7月接受过卡泊芬净治疗的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患者32例,对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根据诊断分为临床诊断病例(n=19)、拟诊病例(n=13)。根据侵袭性真菌感染的疗效评价标准,判定卡泊芬净对高龄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患者的有效率。同时观察该药的安全性。结果共入选32例80岁以上高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71.9%。其中,痊愈15例(46.9%),显效8例(25%),进步5例(15.6%),无效4例(12.5%)。治疗过程中2例患者出现谷丙转氨酶升高,考虑为与用药有关的肝功能受损所致。结论卡泊芬净对于治疗高龄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安全有效。

  • 年轻妇女子宫腺肌病行子宫成形术76例的探讨

    作者:杨树君;赵晓利

    子宫腺肌病是临床常见的疾病之一,其常伴有严重的痛经,经量过多等症状,传统的手术方式多是全子宫切除或次全子宫切除术。随着生殖内分泌学的飞速发展,现有许多体内外实验表明,子宫不仅是一个受激素作用的靶器官,同时也是一个功能复杂的内分泌器官,尤其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知识水平的提高,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进一步提高,更不愿行子宫切除术。因此在有效治疗疾患的同时尽可能保留部分子宫对年轻妇女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有积极的意义。本文旨在研究新型的子宫成形术对子宫腺肌病的可行性研究。

  • 微栓子监测及血清细胞间黏附分子-1、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的测定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预后的影响

    作者:宋冉;王玲

    据统计,我国脑血管病的发病率已上升至第一位,严重威胁了人类健康及生存质量,已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脑血管病中缺血性脑血管病占近80%,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是缺血性卒中的预警,对其转归的影响因素的研究在神经科领域日益受到重视。本研究旨在通过对TIA患者脑动脉微栓子(MES)监测及血清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的测定,及早判断TIA的预后转归,从而给予积极有效的防治措施。

  • 透明角膜切口矫正散光扩大多焦点人工晶状体植入适应证的观察

    作者:吕仲平;刘谊

    随着白内障手术技术的提高和新型多焦点人工晶状体(multifocal intraocular lens,MIOL)面市,白内障患者通过植入人工晶状体而不需要依赖眼镜即可获得满意的全程视力已成为现实。今天的白内障患者已经不仅要求能够看到,而且要求能够获得佳的视觉质量,他们希望能获得更高质量的视力并能够减少眩光和光晕,同时减少对眼镜的依赖。要使这些患者术后达到好的视觉效果,矫正散光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目前白内障手术角膜散光的矫正方法有透明切口矫正散光法、角膜缘切开松解术、角膜屈光手术以及散光矫正型人工晶体。本文总结了2011年5月至2012年1月在我院行白内障手术,并通过白内障手术源性散光减小术后角膜散光而植入MIOL的患者32例(47眼),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 手足口病并发脑炎患儿208例脑电图特征分析

    作者:马宇廷;邹映雪;陈净;郭永盛;马金辉

    手足口病(hand-foot-and-mouth disease)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其病源以柯萨奇病毒16型(CoxA16)和肠道病毒71型(EV71)为常见[1],部分患儿可发生严重并发症如脑炎、神经源性肺水肿等,多见于5岁以下的儿童。脑电图可作为临床诊断和观察病情变化的一种有效的检查评价方法。现将我院2012年感染科病房诊治的208例手足口病患儿的脑电图特点分析如下。

  • 脑发育性静脉异常的MRI诊断及磁敏感加权像的运用

    作者:黄海波;黄桂雄;卢素洁;覃静

    脑发育性静脉异常(developmental venous anomaly,DVA)也称为静脉血管瘤或静脉性血管畸形,系一种组织学上完全由静脉组成的血管畸形,它由许多不规则扩张的髓静脉和一至数条引流静脉组成[1]。脑DVA通常无明显症状,随着MRI普及DVA检出率逐步增高,多数因其他要求检查被发现。本文通过对MRI诊断为脑DVA的22例影像学资料分析,初探DVA的MRI诊断及磁敏感加权像(SWI)运用价值,以期提高对该病认识水平。

  • 青年人全身性肥胖与牙周炎的关系调查

    作者:乌玉红

    肥胖作为代谢综合征常见的始发因素,与代谢综合征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正成为全球范围的流行病。在儿童和青少年人群中肥胖正以惊人的速度增长,据统计我国近五年儿童肥胖的发生率增幅达到12%~15%。近年国内外研究表明肥胖与牙周炎密切相关[1],本文就青年人群的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与牙龈指数、附着丧失程度之间的联系进行调查,分析青年人全身性肥胖与牙周炎的关系。

  • 不孕女性生殖系统结核的X线表现

    作者:张海霞;孙明华;朱家樑;尤小芳;方勇

    随着都市移民的出现,无免疫能力或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群以及耐药结核病患者增加,结核病卷土重来,加之感染HIV的艾滋病患者的增多,女性生殖系统结核(female genital tuberculosis, FGTB)的发病率在过去10年成倍增加,约占肺外结核的11.9%,占不孕症患者的4.2%~15%,且感染HIV比无感染人群发病率高3倍[1-2]。本文针对33例FGTB患者进行回顾性随访追踪,分析其X线表现及预后,评估子宫及输卵管受累程度,有助于临床进行及时治疗,从而挽救生育功能。

  • 多靶点治疗Ⅴ+Ⅳ型狼疮性肾炎23例临床分析

    作者:肖嫦娟;饶慧;徐湘玉;曾清华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全身性、多器官受累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好发于育龄期妇女。狼疮性肾炎(LN)是SLE常见和严重的临床表现,肾活检显示肾几乎100%受累,其中45%~85%的患者有肾损害的临床表现,病情常反复发作,需要长期应用多种免疫抑制剂治疗,是影响SLE患者预后的主要因素,肾衰竭亦是SLE死亡的常见原因。

  • 特殊类型儿童孟氏骨折的漏诊原因分析

    作者:宋晖;刘麟;周彬;廖怡清;王兆利

    尺桡骨骨折合并桡骨小头脱位的孟氏骨折,Babo分型为Ⅳ型[1],此型中部分骨折初期X线片难以判断桡骨小头脱位的孟氏骨折,我们称之为特殊类型的儿童孟氏骨折[2],早期极易漏诊,而给患者带来更多痛苦。为此,我们对2007年1月至2012年1月我院尺桡骨中段骨折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特殊类型儿童孟氏骨折漏诊的原因及相应改进措施。

  •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五例并文献复习

    作者:杨华强;李红;胡明均;李玉玲;鲍红霞;吕晓娟

    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一种表现有多系统损害的慢性系统性自身免疫病,其血清具有以抗核抗体为代表的多种自身抗体,目前该病治疗主要是使用糖皮质激素及新型免疫抑制剂等,但仍有一部分患者对激素和免疫抑制剂耐药或者长期使用后不良反应严重不能坚持用药而导致其疗效欠佳。虽然近十年来国内外开展的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SLE患者是一种比较有前途和希望的治疗方法,但存在费用昂贵、移植相关风险高及术后并发症等制约了其在临床上的广泛开展,因此寻找新的治疗方法具有重要意义。近随着干细胞技术和再生医学的发展,有研究表明来源于脐带结缔组织中的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mbilical cord mesenchymal stem cells, UC-MSC)不仅具有造血支持作用,而且还具有免疫调节作用,其在免疫性疾病中的临床应用显示其良好的未来前景[1-3]。我院采用UC-MSC移植治疗5例难治性SLE患者取得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并结合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复习,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 脑卒中患者168例卒中后抑郁状况临床分析

    作者:刘时华;钟平

    脑卒中后抑郁(PSD)是脑卒中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不仅可以使神经功能缺损恢复时间延长、生活质量下降,甚至可以使脑卒中患者死亡率增加,因此越来越受到重视[1]。现就我院168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卒中后抑郁状况分析报道如下。

  • 原发性输尿管癌13例的CT和MR诊断及鉴别诊断

    作者:俎战露;宋峰;代晓峰;王晓强;郝晓东;黄瑛;张洲;韩月东

    原发性输尿管癌相对少见,约占整个泌尿系统上皮肿瘤的2.5%~5%,约占所有上尿路癌的1%,90%以上的输尿管癌为移行上皮癌[1]。临床上好发于中老年男性,以输尿管下段多见,常表现为无痛性血尿。病理组织类型大多为移行细胞癌,其次为鳞状细胞癌,腺癌,未分化癌。随着多层螺旋CT技术和MR扫描机及软件技术的提高,CT和MR目前已经成为输尿管疾病的主要检查手段之一[2-6]。

  • 克隆型脂溢性角化病一例

    作者:苏江维;鞠小玲;于春水

    患者女,60岁。因右侧下腰部起扁平丘疹半年于2012年5月来我院就诊。自觉偶有瘙痒,无发红、肿胀、疼痛等不适。皮肤科情况:右侧下腰部可见3个类圆形绿豆至黄豆大小的粉红色扁平丘疹,质软,表面光滑,无出血、破溃和鳞屑,互不融合,无触压痛。家族中无类似病例,系统体检未见明显异常。

  • 53岁肝豆状核变性一例

    作者:徐蓓莉;赵媛;张顺财

    患者女,53岁。2004年8月因“反复腹胀、食欲缺乏2周”就诊我院消化科。查体:皮肤巩膜轻度黄染,腹部膨隆,脾脏肋下4指,质地中等,无触痛,移动性浊音(+)。辅助检查示外周血血小板及白细胞低于正常下限,存在低蛋白血症和轻度黄疸,凝血酶原时间延长。肝炎病毒标志物:HBsAg(-), HBsAb(-),HBeAg(-),HBeAb(-),HBcAb(+), HCV-Ab(-)。HBV-DNA低于检出下限。心脏超声未见心脏结构异常。腹部超声及CT示肝硬化,脾肿大,腹水。磁共振胰胆管造影(MRCP)未见肝内外胆管异常。患者否认血吸虫病史、手术外伤史、特殊药物应用史及烟酒嗜好。诊断“肝硬化失代偿期,Child C级”。经积极内科治疗,患者肝功能仍进行性恶化,于2006年3月入院待行肝移植术。住院期间患者出现意识淡漠,反应迟钝,查体:双手扑翼样震颤阳性,双侧巴士征阳性。血氨141μg/dl,血气分析:代谢性碱中毒,肌电图:双侧胫后神经、正中神经体感束及双侧脑干听觉通路传导障碍,疑肝性脑病。头颅增强MRI未见异常。经雅博司降血氨、白醋灌肠、杜秘克通便等治疗,患者神志转清。期间查血铜蓝蛋白0.07 g/L,K-F环阳性。临床诊断“肝豆状核变性、肝硬化失代偿期、肝性脑病”,给予低铜饮食并加用青霉胺驱铜治疗。同年5月患者于全麻下行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术。术后病理:(肝)大结节性肝硬化,活动性,可见大量空泡状细胞核,PAS染色部分阳性,铜染色(+/-),酶标:HBsAg(-),HCK(-), CK7胆管(+),CK8弱(+),CD34血管(+)。术后予以FK506、骁悉抗排异治疗,随访肝功能恢复良好,腹水消退。术后1年患者出现精神症状,情绪易激动,喜骂人,神经系统检查发现右拇指震颤、腱反射活跃、双髋屈肌张力增高以及双侧巴士征阳性。头颅MRI示双侧豆状核区异常信号,遂予以低铜饮食,加用青霉胺、美多巴、B族维生素治疗,患者症状明显好转。术后2年,患者因脑血管病意外去世。

  • 皮肌炎合并重症肌无力一例

    作者:刘暘;徐瑞香

    患者男,23岁,因“右眼上睑皮损1年,四肢无力、上睑下垂、复视1个月”于2013年4月12日入院。患者于1年前无明显诱因右眼上睑出现紫色皮损,无痛、不痒,但常感乏力,休息或睡眠后好转,自以为是劳累或精神紧张所致,未引起患者足够重视。1个月前感冒后四肢无力明显加重,伴肌痛,以双下肢近端为著,胸闷、心悸、呼吸困难,同时出现右眼上睑下垂,复视,休息或睡眠后无明显改善,遂就诊于我院。入院后查体:右眼上睑紫红色斑,大小约1.5 cm×2 cm伴水肿,双上肢近端肌力Ⅳ级,远端肌力Ⅴ级,双下肢近端肌力Ⅲ级,远端肌力Ⅳ级,四肢近端肌肉压痛,无肌肉萎缩。辅助检查:红细胞沉降率40 mm/1 h,C反应蛋白35 mg/L,抗核抗体1∶1280(+),斑点型,肌酸激酶1460 U/L,抗骨骼肌乙酰胆碱受体抗体(AchR-Ab)阳性,多肿瘤标记物检测均为阴性,新斯的明试验阳性,低频重复电刺激动作电位波幅明显递减,肌电图呈肌源性改变,胸腺CT未见异常。根据患者症状体征及相关检查明确诊断为皮肌炎(DM)合并重症肌无力(MG)。给予甲基强的松龙60 mg/d静脉滴注,2周后改为口服甲泼尼龙片40 mg/d,溴吡斯的明60 mg,每日4次,洛索洛芬钠60 mg,每日3次及转移因子20 mg,每日3次等药物治疗,4周后患者肌无力好转,肌痛消失,眼睑下垂恢复,但仍偶有复视发生。

  • 难以诊断的蛛网膜下腔出血一例

    作者:柳扬;马晓敏;聂莹雪

    患者男,43岁,既往高血压4~5年。2011年12月25日患者上厕所时突然自觉后颈部有异物爬行感,并感觉被棒子打了一下头部,继而头痛,约10 min后头痛缓解,并伴恶心呕吐,行颅脑CT扫描未见异常,经止痛、降压治疗后头痛症状明显缓解。2012年1月4日因突然头痛加重入院,查体:神志清醒,血压160/80 mm Hg,颅神经正常,四肢肌力Ⅴ级,肌张力正常, Babinski征(-),颈强可疑阳性,Kernig征双侧阳性,双眼视盘上、下边缘不清,视网膜静脉扩张、弯曲、充血,提示双眼视乳头水肿,诊断为颅内压增高。颅脑MR平扫+增强示:右侧丘脑小缺血灶(图1),余未见异常(图2)。MRV检查示:上矢状窦前部略纤细,未见确切血栓及狭窄。头颈部动脉CTA结果回报:未见确切异常。腰椎穿刺检查为淡红色脑脊液,脑脊液压力300 mm H2O,脑脊液离心后上清液为透明淡黄色,蛋白599 mg/L、氯120 mmol/L、葡萄糖2.6 mmol/L,细胞无法计数,因腰椎穿刺过程不顺利,疑为穿刺后人工损伤,未做出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诊断。2012年1月10日,患者上厕所时头痛,短暂意识不清,伴喷射性呕吐,面部及手部抽搐,立即复查颅脑CT扫描示:双侧大脑脑沟、大脑纵裂、环池、小脑幕上池见条形及羽毛状高密度影(图3),诊断蛛网膜下腔出血。回顾头颈部动脉CTA检查:发现前交通动脉处有囊袋状突起(图4)。后经血管造影证实为前交通动脉瘤破裂蛛网膜下腔出血(图5)。

  • 超声诊断先天性子宫峡部缺如一例

    作者:厉进;胡伟;李惠兰;王祥珍;张泽松

    患者女,23岁。周期性下腹痛伴闭经6年。17岁未初潮,经外院多次超声检查未提示子宫发育异常,遂反复多次药物治疗,仅初2次出现少许血性分泌物,持续4~5 d。于2012年8月30日至我院行超声检查:子宫后位,宫体常大,子宫肌层回声均匀,宫内膜厚7 mm,子宫下段肌层与宫颈肌层、宫腔下段与宫颈管之间均未见正常连接关系,阴道相连处可见宫颈结构回声,大小约29 mm×27 mm,宫体左侧见一条索状肌性结构,形态不规则,范围约42 mm×23 mm,其上缘似与宫体左侧壁相连,下缘似与宫颈相连。超声提示:子宫发育异常,子宫峡部缺如(图1)。泌尿及消化系统超声未见异常。辅查:外院激素六项:未见明显异常;染色体:46,XX,未发现染色体结构及数目异常;2012年9月20日在我院行腰硬联合麻醉下剖腹探查术,术中所见:盆腔见广泛的纤维膜状组织包裹覆盖子宫及附件,清理后见双侧卵巢及输卵管发育正常。子宫体呈球形,子宫体下端闭锁呈盲端,与宫颈连续中断,宫颈上端闭锁,子宫下端与宫颈间仅存纤维膜状组织,横行切开子宫下段盲端见少许褐色液体流出,横行切开子宫颈上段盲端见宫颈管黏膜,行子宫体下端及宫颈上端端端吻合术。

  • 肾透明细胞癌膀胱转移一例

    作者:丁雪飞;张立国;周广臣;杜拥军

    患者男,73岁,主诉“无痛性肉眼血尿1周”入院。肉眼血尿为全程性,间断出现。泌尿系超声:右肾缺如,膀胱右侧壁高回声肿块,直径1.5 cm×1.3 cm,内可见血流。腹部CT:膀胱右侧壁,直径2.0 cm×1.4 cm,考虑膀胱癌(图1)。既往:3年前右侧肾透明细胞癌,行右肾根治性切除术,术后定期复查,未见肿瘤复发。各项常规检查,如心电图、胸片、血常规、肾功能未见异常。尿常规检查:RBC 1200个/HP,尿脱落细胞学(连续三次):阴性。膀胱镜检查:膀胱右侧壁近顶端,团块状,无明显蒂,表面有钙化,左侧输尿管开口清楚。术前诊断为膀胱肿瘤,行 TUR-Bt 术,术中切及深肌层。术后病理结果:HE:膀胱透明细胞癌,考虑肾脏转移;免疫组化:CD10及vimentin阳性(图2,3A,3B)。术后5 d拔除尿管,7 d出院。出院后每3个月复查膀胱镜,随访24个月,未见肿瘤复发其他远处转移。

  • 早产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并发多器官功能损害一例

    作者:李春亮;周丽;李月迎

    患儿男,因“早产后呼吸困难30 min”从产科转入,系胎龄33+4周,胚胎移植、双卵双胎剖宫术娩出,胎膜早破14 h,体重2.25 kg,出生后呼吸困难,胸廓塌陷,皮肤发绀,精神、反应差,胸片示两肺类白肺表现,血气示Ⅱ型呼吸衰竭、代谢性酸中毒,血常规正常。入院诊断:新生儿肺透明膜病、呼吸衰竭、代谢性酸中毒、早产适于胎龄儿、低出生体重儿。入院后经有创呼吸机呼吸支持、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固尔苏)替代及防治感染、营养管理等治疗,病情一度好转,第4天可顺利撤呼吸机,血气正常,痰量少;精神、反应、吃奶渐好转,入院后第9天奶量可加至27 ml/2 h,体重增至2.38 kg,停用抗生素。

  • 牙周病患者的正畸治疗一例

    作者:薛京伟;卫琳;吕美娃

    患者女,24岁,因牙齿排列不齐要求正畸改善面形。患者刷牙时牙龈出血多年,近三年牙齿逐渐移位,出现牙间隙,未经治疗。患者全身健康状况良好,面色及精神无异常,否认鼻咽部疾病、内分泌系统疾病、心血管系统疾病及感染性疾病。无药物过敏史、无遗传病史、无家族牙周病史无吸烟嗜好,无口腔不良习惯。临床检查见方圆形面型,上唇短缩,开唇露齿,面下1/3短缩,颏唇沟明显。口内见上下前牙有0.5~2.5 mm散在间隙,前牙Ⅲ度深覆、Ⅲ度深覆盖。双侧磨牙为远中关系,上前牙唇向倾斜。上前牙呈扇形分离,上腭平坦,上牙中线左偏1 mm,下牙中线右偏1 mm。口腔卫生状况欠佳,牙石及软垢大量。牙龈红肿松软、探诊出血,可探及附着丧失,有牙周袋形成。前牙扇形移位,上下切牙Ⅰ度松动。辅助检查头颅定位片显示:牙前突移位成Ⅰ类骨面形,∠SNA=89.2°,∠SNB =85.5°,∠ANB=3.6°,上齿槽座欠丰满,垂直骨面形∠FMA=22.2°。全颌曲面断层片显示:全口牙牙槽嵴广泛水平吸收,牙槽嵴顶密度减低。前牙牙槽嵴吸吸收约为根长的1/3。诊断:双唇前突,远中错,安氏Ⅱ类Ⅰ分类错。征得患者同意后为患者拍摄正面像、侧位像、口内像并取上下颌记存模型。在记存模型上进行牙弓测量和牙排列试验,经分析错的主要病因为牙周炎引起的牙齿移位和牙列间隙。矫正后患者的深覆、覆盖和面形能够得到明显改善,但骨面形改善不大。治疗计划为首先进行牙周基础治疗控制炎症然后开始排齐整平牙列,关闭散在间隙,调整咬关系,后精细调整。治疗方法:治疗第一阶段是牙周基础治疗。对患者进行口腔卫生指导,进行龈上洁治,龈下刮治及根面平整术。复查时检查口腔卫生状态良好,软垢少量,牙龈无红肿,探诊无出血,PD≤4 mm。第二阶段在牙周炎症得到控制后,开始全口直丝弓矫正器矫正。采用日本托美(TOMY)托槽0.018系列直丝弓固定矫正器。上颌用RTF 0.014×0.016 NITI方丝,12、22远中放固定拉钩,与17、27颊侧拉钩螺旋拉簧施微力结扎,内收前牙;下颌用0.014摇椅弓升高下后牙,压低下前牙,矫正前牙深覆,配合使用上唇挡内收前牙。同时间断进行13、12、11、21、22、23与33、32、31、41、42、43垂直牵引以减轻前牙覆盖。历时两年,治疗结束后,取完成记存模型和戴保持器保持。治疗后检查:开唇露齿得到改善,前牙覆、覆盖关系正常,颏唇沟变浅,牙弓排列整齐,关系得到改善,骨面形改变不大。患者口腔卫生状况较好,软垢少量,牙周组织健康,牙龈无明显红肿,探诊无出血,牙齿无松动,牙周炎症得到明显控制。治疗后X线片:∠SNA=85.6°,∠SNB=83.2°,∠ANB=2.4°,上齿槽座轻度改善,垂直骨面形∠FMA=18.5°。见图1,2。

  • 桥本脑病三例

    作者:马琳;李其富;陈家凤;郑俩燕

    例1,女,24岁,以“乏力、淡漠少语,言语错乱、行为异常1周”之主诉于2011年3月27日入院。1周前无明显原因出现乏力,卧床,神情淡漠,言语较前明显减少,有时自言自语,言语错乱,随地大小便。无发热、头痛、恶心、呕吐等症。既往患双下肢皮肤血管炎半年余。查体:T 36.8℃,P 76次/min,R 18次/min,BP 110/70 mm Hg。双侧足背及踝部皮肤可见紫癜样斑丘疹及皮肤皲裂;颈软,甲状腺无肿大,心肺腹无异常;神经系统:意识模糊,无主动语言,问答不切题。双侧瞳孔形园等大,光反射灵敏,双眼球运动正常,双侧鼻唇沟对称,伸舌不合作。四肢可见自主活动,肌张力正常,腱反射对称减低,病理征未引出,脑膜刺激征阴性。辅助检查:血常规:WBC 10.23×109/L、中性96.1%,红细胞沉降率36 mm/1 h,尿常规、血糖、电解质、肝、肾功能等均正常。心电图未见异常。头颅CT正常,头颅MRI未见异常。腰穿脑脊液检查:压力170 mm H2O,常规正常,Glu 3.33 mmol/L,Pro 600 mg/L,Cl-114.1 mmol/L。脑电图:重度异常脑电图,弥漫性慢波,可见三相波。甲状腺功能:TSH 2.61 mIU/L(0.35~4.94 mIU/L), FT411.02 pmol/L (9.01~19.05 pmol/L),FT31.97 pmol/L(2.63~5.70 pmol/L),抗甲状腺抗体: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ATPO)326.26 IU/ml (0~14 IU/ml)和甲状腺球蛋白抗体(ATG)232 IU/ml(0~30 IU/ml)。患者入院后1 h,突发意识丧失,全身抽搐,眼球向右侧凝视,小便失禁,持续约3~4 min后抽搐缓解,呈昏睡状态,约20 min后再次发作,考虑为癫痫发作、癫痫持续状态,给予静注地西泮10 mg及地西泮缓慢静滴,并予丙戊酸钠口服症状未再发作。患者于入院次日并发重症肺炎,Ⅰ型呼吸衰竭,感染性休克,经抗感染、祛痰,纠正休克治疗,并给予甲基强的松龙80 mg静脉注射,2次/d,以减轻炎症渗出,抗休克等。入院后诊断为病毒性脑炎,给予抗病毒治疗,1周后甲状腺功能检查异常,修正诊断为桥本脑病,甲基强的松龙治疗1周后改为强的松60 mg口服,1次/d,每周减量5 mg,住院3周后出院,出院时患者反应稍迟钝,记忆、理解力稍差,余神经系统检查未见明显异常。

  • 输卵管中期妊娠一例

    作者:张承;杨林东

    患者女,30岁,因“人工流产术后48 d,反复下腹痛1个月”于2013-10-23收入院。患者既往月经规律,末次月经2012-07-20,孕产史为1-0-1-1。剖宫产史。2012-09-05因孕40+d在外院行人工流产术,诉术中见绒毛,术后无明显阴道流血。2012-09-23无明显诱因下出现下腹痛,无阴道流血,休息后好转,未予重视。后再次出现下腹痛2次,随来我院就诊,超声提示:腹腔内见一胎儿,双顶径24.9 mm,见胎动及胎心搏动,胎盘位于左侧腹,Ⅰ级,子宫直肠窝积液。入院后查血HCG:44143.0 IU/L,血红蛋白76 g/L。经科室讨论后考虑腹腔妊娠,然后在充分术前准备的情况下于2012-10-25行手术,术中见:盆腔内轻度黏连,中等量游离血约400 ml,血块约200 ml,大网膜见陈旧性血块附着,子宫增大如孕2+月大小,右侧附件区见大小约11 cm×11 cm×11 cm包块,探查包块来源于右侧输卵管,壶腹部见破口,胎盘附着于破口处,伞端完整见陈旧血块填充,切除右侧输卵管后妊娠物从破口处流出(图1),见胎膜完整,约3月大小活胎,胎儿外观无异常。术后病理:右输卵管妊娠。术后第四天查血HCG降至1823.0 IU/L,术后1个月时门诊随访血HCG正常。

  • 成人型Ⅱ型糖原累积症一例

    作者:朱亮;朱奕昕;钱方媛;周红

    患者女,36岁,因胸闷心悸7月余,加重伴双下肢乏力、水肿10 d于2010年入院。7个月前于劳累后出现胸闷、心悸症状,自觉心跳加快,无胸痛,无头痛头晕,无黑矇晕厥,无大汗淋漓,持续数分钟,休息后可缓解,未予重视。后每于劳累后反复出现上述症状。2个月前上述症状加重,持续时间明显延长,家人诉其睡眠时口唇及指甲紫绀明显,仍未就诊。10 d前患者再次出现胸闷、心悸,伴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双下肢乏力、中度凹陷性水肿,来我院就诊。入院查体:神志清楚,语音低微,双眼睑下垂,呼吸力弱,口唇及指端发绀,心肺腹查体未见明显异常;双上肢近端肌力5级,远端肌力5-级,双下肢近端肌力3级,远端肌力2级,骨盆带及双下肢肌肉轻度萎缩,四肢肌张力降低,腱反射消失,病理征阴性。辅助检查:血常规、C反应蛋白、红细胞沉降率、IgE、肾功能电解质、肌酸激酶(CK)、CK-MB、肌钙蛋白I、抗核抗体全套、抗sDNA、抗中性粒细胞抗体全套均无明显异常。头颅CT未见明显异常。胸部X线片:(1)两肺纹理增多增粗、模糊;(2)右上肺肺不张可能;炎症待排;(3)右侧胸膜反应。肌电图:(1)未见周围神经损害;(2)可疑肌源性损害;(3)重复电刺激见可疑递减现象。睡眠监测示:肺泡低通气综合征。超声心动图提示:中量心包积液。新斯的明试验阴性,乙酰胆碱受体抗体检测阴性。股四头肌肌肉病理活检:特殊染色及免疫组化:慢肌球蛋白重链(MHCs),肌球蛋白快速重链(MHCf),还原型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脱氢酶-四氮唑还原酶染色(NADH-TR),三磷酸腺苷酶染色(ATPase pH9.4),细胞色素氧化酶染色(COX),细胞色素氧化酶/琥珀酸脱氢酶染色(COX/SDH),琥珀酸脱氢酶染色(SDH)均(-),肌肉分型好,Ⅰ、Ⅱ型纤维内均见嗜碱性物质沉积,PAS染色阳性,经过唾液淀粉酶消化后消失[PASD(-)],未见明确坏死再生纤维[MHCd(-),MHCn0(-)],未见明确破碎红细胞,细胞间脂滴油红O(+),考虑Ⅱ型糖原累积病可能性大(图1,2)。

  • 结核性胸水伴胆固醇结晶一例

    作者:李锐成;邹菊贤;张惠中

    患者男,71岁。主因“间断性发热1年”于2012年11月6日入院。患者于1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以午后低热为主,高温度达38.3℃,呈间断性发作。偶有刺激性咳嗽,无咳痰、咯血,无寒战、盗汗,无心慌、胸闷、气短。查体:体温36.3℃,脉搏72次/min,呼吸18次/min,血压135/80 mm Hg,体重60 kg。左侧胸廓轻度塌陷,胸壁无静脉曲张,左侧呼吸动度稍减弱、语颤减弱,右侧语颤正常,左下肺叩诊浊音,余肺叩诊清音,双肺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率72次/min,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胸部CT示:左肺部分不张,右肺中下叶及左肺感染性病变,右肺上叶尖段及左肺上叶尖后段陈旧性病变,右肺上叶后段结节,双侧胸膜增厚、钙化,左侧局部可见包裹性积液。血尿常规、肝肾功、电解质、凝血系列、空腹血糖、血沉、心电图、心脏超声基本正常。胸水生化:总蛋白46 g/L,氯化物100.6 mmol/L,葡萄糖1.73 mmol/L。胸水常规:黄色,混浊,强光下可见许多针状物悬浮于积液中,加入乙醚振荡,未见样品变清;苏丹Ⅲ染色阴性。显微镜下可见大量方形缺角薄片状的胆固醇结晶,Rivalta试验阳性,有核细胞计数6350×106/L,多核细胞35%,单个核细胞65%。胸水结核杆菌DNA:3.65×105拷贝。后行左侧胸膜剥脱术,术后病理诊断:(左侧胸膜送检)脂肪组织、横纹肌组织及纤维结缔组织慢性炎伴纤维组织增生及透明变性。术后经抗感染及抗结核治疗好转出院,出院诊断:结核性脓胸。

  • 颅骨嗜酸性肉芽肿一例

    作者:温明哲;段志新;马延斌

    患者男,26岁,因反复发作性头痛1个月,发现头皮包块半月余于2012年9月9日入院。患者既往体健,瘢痕体质,全身多处可见瘢痕疙瘩。入院查体:后顶部头皮包块,大小约2.5 cm×1 cm,质软,有触痛,表面无破溃,无流血流脓,局部头皮颜色正常,咳嗽、打喷嚏及体位改变时无明显改变。实验室检查:白细胞数11.58×109/L;嗜酸粒细胞百分数0.90%;嗜酸粒细胞数0.10×109/L;红细胞沉降率14 mm/1 h。头颅CT显示顶骨中部骨质破坏,约1.7 cm×1.1 cm,CT值35 HU;局部头皮下见软组织密度肿块影,约1 cm×2.6 cm,CT值57 HU (图1)。诊断为顶骨中部骨质破坏伴肿块,考虑肿瘤性病变可能大,建议MRI增强进一步检查。头颅MRI显示后顶部中线近上矢状窦处颅骨骨质破坏,约1 cm×1.8 cm×3 cm,见T1W低T2W高信号影,边缘欠光整(图2),注射Gd-DTPA增强扫描示边缘明显强化,硬膜尚完整(图3)。诊断为后顶部中线近上矢状窦处颅骨占位,考虑肿瘤性病变,嗜酸性肉芽肿不能除外。入院初步诊断:顶骨中部骨质破坏伴肿块(肿瘤性病变可能)。我科于2012年9月12日全麻下行开颅探查术+病灶切除术+颅骨修补术,术中见病变组织呈灰色鱼肉状,已破坏颅骨全层,累及部分硬脑膜,手术将颅骨中病灶清除干净,与硬脑膜粘连处连同硬脑膜一并切除。术后给予止血、预防感染等治疗。术后常规石蜡病理显示“脑膜: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嗜酸性肉芽肿);颅骨: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嗜酸性肉芽肿),溶骨性损伤”。免疫组化:CD68(+);S100(+);LCA(+)(淋巴细胞);Cdpan(-);GFAP(-);Ki67(-);P53(+);EMA(-);CD34(-);HMB45(-);CEA(-)。患者于2012年9月21日痊愈出院。出院后随访近8个月无复发。

  • CT诊断先天性肝副叶疝入胸腔一例

    作者:张波;钱晓惠;田为中;窦小峰

    患者女,31岁,因体检发现右肺下叶占位1月余入院。查体:一般情况良好,心、肺、腹部未见异常。实验室检查未见异常。否认胸部、腹部外伤史。常规正侧位X线胸片:右肺下叶见一椭圆形软组织密度肿块影,大小约7.0 cm×4.0 cm×6.0 cm,边缘光滑锐利,与右侧膈肌呈宽基底相贴。诊断为右肺下叶良性占位,建议行 CT 检查助诊(图1A,1B)。胸部CT:右肺下叶外基底段见大小约6.8 cm×3.7 cm×5.9 cm类圆形软组织密度肿块影,其密度均匀,边缘光滑锐利,未见毛刺及分叶征象,呈宽基底与横膈及肝脏相连,增强扫描示肿块密度与肝实质密度一致,强化程度一致(图1C,1D)。上腹部CT扫描矢状面及冠状面重建见肿块与膈面成锐角,其内可见轻度扩张的胆管影,门静脉、肝中静脉分支进入。CT诊断:先天性右侧胸腔内肝副叶(accessory lobe of the liver,ALL)(图1E,1F)。

  • 针对不同靶位点的siRNA对HepG2人肝肿瘤细胞株FOXO3a表达的抑制作用

    作者:熊清芳;杨永峰;谢玉桃;黄平;钟艳丹;冯晓宁

    目的:探讨针对FOXO3a的小干扰RNA(siRNA)对HepG2 FOXO3a的表达、细胞增殖的抑制及细胞凋亡的作用。方法利用RNA干扰(RNAi)效应设计针对FOXO3a的不同siRNA,构建表达载体质粒并转染HepG2细胞系。RT-PCR和Western Blot分别检测FOXO3a mRNA及蛋白的表达,细胞生长实验和流式细胞观察转染前后细胞增殖及细胞凋亡的变化。另设一无意义RNA载体质粒为阴性对照。结果 P2、P3实验组,细胞核绿色荧光明显减淡,有细胞核的排出。特异性siRNA对FOXO3a mRNA及蛋白的表达具有抑制作用(P<0.05),细胞凋亡减少,增殖明显增加(P<0.05)。结论抑制 FOXO3a 基因的表达能够减少HepG2细胞的凋亡,并增加细胞的增殖。FOXO3a有望成为治疗肝癌的有效的靶基因。

    关键词: FoxO3a 肝肿瘤 RNA干扰
  • 超声造影引导下915 MHz微波经皮消融活体犬肾动脉活动性出血的止血研究

    作者:孙媛媛;张国明;董磊;梁萍;王惠;张彦;王双龙;柳伟

    目的:比较915 MHz经皮微波消融与药物注射对肾动脉活动性出血的止血效果。方法制造肾动脉活动性出血模型并分组:A:d<1 mm(被膜下动脉);B:1 mm<d<2 mm(叶间动脉),C:2 mm<d<3 mm(段动脉),分别行超声造影引导下915 MHz微波治疗与药物注射治疗,比较两者的止血成功率、止血作用时间及静脉补液量,并比较其病理结果。结果 A组两种方法均可有效止血,B组和C组915 MHz微波止血的成功率明显高于药物注射疗法(P<0.05)。915 MHz微波各组止血时间均显著短于药物注射组[A组(125±18.2)s,B组(187±33.4)s,C组(309±39.1)s vs. A组(187±23.9)s,B组(266±26.7)s,C组(413±31.4)s](P均<0.05);静脉补液量也显著小于药物注射组[A组(34±14.3)ml,B组(104±3.8)ml, C组(421±8.2)ml vs. A组(89±26.4)ml,B组(157±5.7)ml,C组(607±8.6)ml](P均<0.05)。结论超声造影引导下915 MHz微波与药物注射相比具有更好的止血作用。

  • 复合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胶原蛋白缓释载体促进早期兔下颌骨缺损修复的研究

    作者:许丽;范伟伟;黄志峰;马锴;李偲;顾玲;李洪远;王彦亮

    目的:观察复合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的胶原蛋白缓释载体在兔下颌骨缺损成骨修复中的作用,研究bFGF在骨缺损修复中的作用机制及缓释后的作用效果。方法将30只日本大耳白兔随机分成3组:bFGF胶原海绵组、胶原海绵组及对照组,每组各10只。随后外科手术建立兔双侧下颌骨洞穿性骨缺损,实验各组放入相应生物材料。术后2、6周分别处死两组兔,取标本进行大体观察、CT影像学观察和组织病理切片观察。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骨缺损愈合均为二期愈合(间接愈合)方式,术后不同时期组织病理切片观察,实验组形成成纤维细胞或类骨质、骨质的速度较对照组快,生成数量较对照组多,分布也较均匀;CT观察显示实验组骨创愈合速度较快。结论复合bFGF的胶原蛋白缓释载体在骨缺损的愈合方面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胶原蛋白海绵还能在缺损早期发挥促凝血功能,减少动物出血损伤,加速血肿形成和机化。

  • 不同剂量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骨水泥强化骨质疏松人工骨模块中椎弓根螺钉稳定性的研究

    作者:刘达;潘显明;廖冬发;龚凯;屈波;蒋凯;周劲松;喻林

    目的:比较不同剂量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骨水泥强化骨质疏松人工骨模块中椎弓根螺钉的稳定性,分析螺钉稳定性与PMMA剂量间的关系。方法48块骨质疏松人工骨模块随机分为6组。制备钉道后,A组直接拧入椎弓根螺钉,B~F组:依次向钉道内注入1 ml、2 ml、3 ml、4 ml、5 ml PMMA后拧入椎弓根螺钉。24 h后进行X线检查和轴向拔出实验并测量大轴向拔出力(Fmax),然后观察螺钉残骸及模块破坏的情况。结果 X线检查示:A组螺钉被周围PU材料所包绕;B~F组螺钉被PMMA严密包绕。生物力学实验表明:与A组相比,B~F组中Fmax的提高程度分别为417.2%、495.9%、636.9%、725.4%和791.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和C组之间,D组和E组之间,E组和F组之间Fmax的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122, P=0.084,P=0.192),其余各组间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Fmax与PMMA剂量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r=0.882,P<0.05)。螺钉拔出后各组模块均有不同程度的破坏,从A组至F组模块的破坏逐渐增加。结论 PMMA可以显著提高骨质疏松条件下椎弓根螺钉的稳定性,螺钉稳定性随PMMA剂量的增加而提高。但在某个范围内增加PMMA的剂量并不能显著提高螺钉的稳定性,反而会增加PMMA的渗漏风险。本研究中注射3 ml PMMA可以作为合适的选择。

  • 多核巨细胞在小鼠黑色素瘤细胞转移中的作用机制研究

    作者:米蕊芳;刘福生;金贵善

    目的:研究多核巨细胞在黑色素瘤转移中的作用及其相应分子机制。方法用聚乙二醇细胞融合法体外获取黑色素瘤多核巨细胞,通过流式分选黑色素瘤多核巨细胞。小鼠皮下及尾静脉注射黑色素瘤多核巨细胞并用游标卡尺测量皮下肿瘤体积,电子天平称重荷瘤肺组织以定量肿瘤转移能力。Affymatrix基因芯片分析差异表达的基因,Ingenuity Pathways Analysis(IPA)软件进行基因功能分析。结果细胞融合并流式分选成功获得黑色素瘤多核巨细胞。黑色素瘤多核巨细胞皮下生长速度减慢但肺转移能力明显增强。黑色素瘤多核巨细胞与转移相关的β-Tubulin组基因表达明显升高。黑色素瘤多核巨细胞的染色体呈现稳定性。结论黑色素瘤多核巨细胞促进黑色素瘤细胞转移能力,黑色素瘤多核巨细胞与转移相关的β-Tubulin组基因表达升高。

  • 胰岛素联合顺铂对人宫颈癌细胞株 HeLa生长的影响

    作者:赵婷;张蓓

    目的:观察胰岛素(INS)联合顺铂(DDP)对人宫颈癌 HeLa 细胞生长及凋亡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体外培养的人宫颈癌细胞株(HeLa)经INS、DDP单独或联合作用后,MTT检测细胞增殖抑制情况;Annexin V-FITC双染流式细胞术分析细胞凋亡;流式细胞仪检测不同加药处理组的细胞周期时相变化情况;Western blot 印迹方法检测细胞中 JNK2、p-JNK2及caspase-3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 MTT结果显示:INS无抑制细胞增殖作用,DDP单药组与联合用药组均能抑制细胞的增殖,两药联合时细胞增殖抑制率明显高于DDP单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细胞凋亡结果显示:INS无促细胞凋亡的作用,联合用药组的细胞凋亡率明显高于DDP单药组(P<0.01)。细胞周期结果显示:DDP、INS单药均能促进细胞由G1期向S期转变;联合用药组HeLa细胞S期比例增加更加明显,与DDP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Western blot 结果显示: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JNK2蛋白水平无明显变化, p-JNK2、caspase-3于DDP组及 DDP+INS 组中表达增加,联合用药时增加更为明显,与DDP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INS组中三种蛋白表达变化均不明显。结论 INS 可增强DDP对宫颈癌HeLa细胞的毒性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协同DDP促进细胞由G0期步入S期,上调p-JNK2及 caspase-3蛋白表达有关。

  • 塞来昔布对不同激素受体乳腺癌细胞的放疗增敏作用的机制研究

    作者:陈剑;周俊东;王洪林;李云海;陶莉

    目的:对以往研究发现的塞来昔布对不同激素受体乳腺癌细胞的放疗增敏作用的机制进行探讨。方法取指数生长期的不同激素受体乳腺癌细胞MCF-7和MDA-MB-231,分正常对照组,塞来昔布组,单纯辐射组和辐射联合塞来昔布组;用流式细胞术(FLM)观察细胞周期和凋亡,利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方法观察 K-RAS基因、NF-κb基因和PTEN基因的表达变化。结果塞来昔布联合X线照射能显著地引起两种细胞G2/M期比例升高,以及明显的细胞凋亡,RT-PC R提示,塞来昔布能下调两种细胞的 K-RAS 基因和 NF-κb 基因的表达以及上调 PTEN 基因的表达。结论塞来昔布对人乳腺癌细胞MCF-7和 MDA-MB-231的放射增敏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引起 G2/M 期阻滞、诱导细胞凋亡以及影响K-RAS、NF-κb及PTEN等基因水平实现的。

  • 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对高脂饮食大鼠脂肪组织中胰岛素信号传导通路的影响

    作者:曹艳丽;暴素青;范雨鑫;白淑亭;单忠艳

    目的:探讨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对高脂饮食大鼠脂肪组织中胰岛素信号传导机制的影响。方法将30只4周龄SPF级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饮食组(n=10)和高脂饮食组(n=20)。喂养16周,当两组大鼠体质量出现显著差异后(P<0.05),将高脂饮食组按随机区组原则分为高脂饮食组(n=10)和EGCG干预组(高脂饮食含0.32%EGCG,n=10)。干预16周后检测每组大鼠空腹血糖及胰岛素水平,并计算 HOMA-IR 指数;应用 Western blot 方法检测附睾周脂肪组织中胰岛素信号通路中关键分子p-IRS-1、PI3K、GLUT4蛋白的水平。结果(1)与高脂饮食组相比,EGCG干预组空腹胰岛素水平显著下降[EGCG干预组(13.83±0.79)mIU/L,高脂饮食组(31.71±3.61)mIU/L,P=0.004];EGCG干预组HOMA-IR指数明显改善(EGCG 干预组3.36±0.31,高脂饮食组7.59±0.99,P=0.007);正常饮食组、高脂饮食组和EGCG干预组大鼠空腹血糖水平无统计学差异。(2)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高脂饮食组相比,EGCG干预组大鼠附睾脂肪组织中 p-IRS-1Ser307蛋白水平明显下降,约为高脂饮食组的62.19%(P=0.005);PI3K及GLUT4水平明显升高,分别为高脂饮食组的2.35倍(P=0.000)和2.03倍(P=0.007)。结论 EGCG可能通过调控高脂饮食大鼠脂肪组织胰岛素信号传导通路中关键蛋白表达,改善胰岛素敏感性。

  • hVEGF165对下肢股浅静脉非体外循环下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静脉术血管吻合口再狭窄的影响

    作者:谢爱民;胡建明;陈艰;孙黄涛;林庆;陈美芳;陈梅花

    目的:观察应用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165(hVEGF165)基因治疗狗冠状动脉-主动脉旁路移植术吻合口再狭窄的疗效。方法构建 pcDNA3/VEGF165重组质粒转染中国仓鼠卵巢细胞 Kl 亚株(CHO-K1),检测其基因、蛋白表达并转导冠状动脉架桥静脉移植术吻合口局部血管平滑肌细胞,观察其对吻合口内膜厚度、面积、狭窄率、新生内膜心肌血管内皮细胞(MEC)增殖及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影响。结果质粒构建及转染成功,pcDNA3/VEGF165能显著促进MEC增殖,并减少狗冠状动脉-主动脉旁路移植术吻合口再狭窄模型再狭窄血管的内膜厚度、面积、狭窄率。结论 VEGF165重组质粒可有效改善狗冠状动脉-主动脉旁路移植术吻合口再狭窄,为临床应用提供了前期研究基础。

  •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复合β-磷酸三钙支架修复兔桡骨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作者:吕鹏飞;王彦强;刘正;于明川;费胜民;张光武

    目的:通过检测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体外多向分化及对兔桡骨骨缺损修复过程的影响,探讨其作为骨组织工程种子细胞的可能性。方法体外培养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并诱导其成骨、成软骨、成脂肪三系分化后进行染色鉴定,将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接种于β-磷酸三钙(β-TCP)支架后作为实验组,植入兔桡骨骨缺损模型中,仅植入β-磷酸三钙(β-TCP)作为对照组,于3个月后行X线检查并取材行HE染色,并分别于术后1、2、3个月进行CT值检测,检测其修复效果。结果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体外生长良好,呈长梭形,形态均一,使用成骨、成软骨和成脂培养基分别诱导培养后碱性磷酸酶染色、骨桥蛋白及骨钙素免疫细胞化学染色、茜素红染色、番红O染色、亚甲基蓝染色和油红O染色分别呈阳性,体内试验中X线检查对照组与实验组均可见材料与周围骨断端相连,HE染色见实验组有新生骨组织形成,对照组则为纤维结缔组织,CT值在1个月和2个月时实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3个月时两组结果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多向分化能力,并能够促进兔骨缺损的愈合过程,有望成为骨组织工程的种子细胞。

  • 重度未控制性失血性休克三种复苏策略的比较

    作者:陈明富;仲兵;何绍明;刘英娜;张干

    目的:比较重度未控制性失血性休克(UHS)早期延迟复苏、低压液体复苏和垂体后叶素复苏的效果。方法犬24只,采用股动脉穿刺放血使平均动脉压降至50 mm Hg,随机分为三组(n=8):延迟复苏组(A组)不采用任何复苏措施,低压液体复苏组(B组)静脉输注羟乙基淀粉(HES200/0.5)、垂体后叶素组(C组)每次静注垂体后叶素0.1~0.4 U/kg,使MAP≥50 mm Hg,1 h后全部停止放血行充分容量复苏。监测放血前即刻(T0)、达到目标血压时(T1)、实施三种复苏方法后1 h(T2)、复苏平稳后2 h(T3)各时点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及动脉血气参数,同时采血样本检测TNF-α和IL-10。观察实验犬出血量、存活率并取死亡或存活超过72 h立即处死后的心肌、肺、肾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结果(1)血流动力学指标:在T2时点,A组的SBP、DBP、MAP、CVP、HR明显低于B组和C组(P<0.05),且大多数动物(6/8)死亡。(2)炎症介质及动脉血气参数:T1和 T2时点,三组的碱缺失(BD)、血乳酸(BL)和 SvO2均与T0有明显差别(P<0.01);在T3时点,三组的BD和BL仍处在T1和T2之间,但SvO2恢复正常。三组TNF-α和IL-10的变化规律与BD和BL一致,但在T2和T3时点,A组与B、C两组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3)出血量及成活率:在未控制性失血期,A组的失血量少于B和C组,但仅与B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A组72 h的成活率为25%,明显低于B组的87.5%和C组的100%(P<0.01)。(4)病理学检查:A组心、肺、肾病理损害程度都明显重于B、C两组,但C组的损害程度略轻于B组。结论在重度UHS条件下,垂体后叶素和低压液体复苏均为早期有效的复苏方式,两者复苏后的存活率均高且无统计学差异;但低压复苏组的失血和组织损伤程度比垂体后叶素组明显,复苏质量不如后者。延迟复苏不适宜用于重度UHS。

  • 纳米二氧化钛对处于氧化应激的大鼠肺组织的影响

    作者:张妮;高巍;苟钊宇;冯浩;刘洁;徐峰;沙保勇

    目的:研究纳米二氧化钛(TiO2)对健康SD大鼠及氧化应激SD大鼠肺组织的毒性效应。方法将48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4组,分别为健康对照组(Control)、TiO2纳米材料处理组(NM组)、四氧嘧啶处理组(OS组)和四氧嘧啶及TiO2纳米材料共同处理组(OS-NM组),每组12只。采用气管滴注方式注入低、中、高剂量TiO2对NM组和OS-NM进行染毒。测定大鼠血气分析指标(氧分压、氧饱和度和血氧含量);肺组织病理切片分析各组肺组织的损伤情况。结果与健康大鼠相比,氧化应激组大鼠的氧分压、氧饱和度和血氧含量显著降低,肺组织低张性缺氧加剧。肺组织病理切片分析表明,相同剂量的纳米材料处理后,氧化应激状态加剧了纳米材料的生物毒性,肺组织中出现大量炎细胞浸润、肺泡壁毛细血管高度扩张充血及肺泡结构消失。结论氧化应激加剧了纳米材料对肺组织的损伤,机体的疾病状态与纳米材料之间存在协同效应。

  • 丙泊酚长期镇静对大鼠认知功能及海马RAGE表达的影响

    作者:王君艳;董涛;白栓成

    目的:本研究拟观察丙泊酚长期镇静对大鼠认知功能及海马高级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RAGE)蛋白表达的影响及认知功能改变与海马RAGE蛋白表达有无关系,为临床提供依据。方法(1)选取成年雄性Wistar大鼠12只,随机分为对照组、丙泊酚组。(2)丙泊酚组每天连续输注8 h,连续给药5 d,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应用Morris水迷宫对两组大鼠开始连续5 d的行为学观察,记录逃逸潜伏期和空间探索时间。(3)大鼠末次水迷宫测试1 h后,取大鼠海马,分别用ELISA法和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RAGE蛋白的表达。结果(1)定位航行试验:①与对照组比较,丙泊酚组在第1~4天逃逸潜伏期延长(P<0.05);②对照组4个时点的两两比较显示:与第1天比较第2、4天逃逸潜伏期缩短(P<0.05)。丙泊酚组在4个时点的两两比较显示:与第1天比较第4天逃逸潜伏期缩短(P<0.05)。(2)空间探索试验:与对照组比较,丙泊酚组空间探索时间缩短,穿越平台次数减少(P<0.05)。(3)海马 RAGE 表达:ELISA 法测定 RAGE蛋白结果,与对照组比较,丙泊酚组海马 RAGE 蛋白表达上调(P<0.05);(4)免疫组化法测定 RAGE 蛋白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异丙酚组海马CA1区RAGE免疫组化染色阳性细胞数增加。结论丙泊酚长期镇静可损害成年大鼠的空间学习记忆能力,导致成年大鼠认知功能降低,可能与其上调海马RAGE表达有关。

  • 经静脉移植同种异体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猪急性心肌梗死的实验研究

    作者:刘房春;张健;陈卫强;王永德;王一凡;齐向前;刘晓程

    目的:观察经静脉移植同种异体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效果。方法采用经皮球囊封堵法制备急性心肌梗死模型,AMI后2周将GFP标记的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经耳缘静脉注射入小型猪体内,对照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分别于干细胞移植前、移植后6周行心脏超声和核素门控心肌灌注显像检查,观察心肌灌注的改善及心功能的变化。取心肌梗死区组织作冰冻切片,vWF免疫组化观察梗死区毛细血管新生情况。结果(1)对照组心肌梗死后8周和心肌梗死后2周相比各项指标均无显著改善(P>0.05)。移植组干细胞移植后6周左心室射血分数、左心室收缩期末内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心室短轴缩短率及左心室心肌梗死面积均较移植前有明显改善(P<0.05)。与对照组相比,移植组各项指标均明显改善(P<0.05)。(2)vWF免疫组化显示移植组新生毛细血管密度高于对照组。结论经静脉移植的同种异体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能够增加梗死区血管新生,缩小梗死面积、改善心功能。

  • “胶质瘤存在生长边界”理念与脑和脊髓胶质瘤全切除手术

    作者:黄红云;陈琳

    脑胶质瘤在中枢神经系统肿瘤中占首位,约为40%~50%[1],脊髓胶质瘤是常见的脊髓髓内肿瘤,可占脊髓髓内肿瘤的80%以上[2]。中枢神经系统胶质瘤的治疗目前仍以手术切除为主。一般认为,应尽可能多切除肿瘤组织,然后辅以放疗、化疗和生物治疗等综合治疗[3]。手术是减少肿瘤细胞快且有效的方法,可降低颅内压而缓解症状,提供病理标本及病理诊断,指导术后辅助治疗。在肿瘤病理性质、患者一般情况确定的条件下,手术切除程度标准和手术技巧是影响肿瘤预后的主要因素,肿瘤切除的程度与患者存活时间呈正相关。如何尽可能把胶质瘤复发的潜在根源在首次手术中予以去除,是临床提高其疗效的关键[1]。

  • 成人低分级胶质瘤治疗的NCCN指南解析

    作者:王硕;韩小弟

    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ational Comprehensive Cancer Network,NCCN)每年发布的各种恶性肿瘤临床实践指南,得到了全球临床医师的认可和遵循,神经系统肿瘤每年更新4次,我们在此介绍2013年新一期的内容[1],作为我们神经外科临床实践的参考。在美国,2012年约有22910例原发脑和其他神经系统的肿瘤新病例[2],并造成约13700人死亡。过去30年来,原发恶性脑肿瘤发病率一直在上升,尤其是老年人[3],低分级的肿瘤也不例外。由于胶质瘤的基因多样性,每一个患者的治疗方案原则上都应该根据个体的肿瘤特点和身体情况仔细分析后决定;另外,中枢神经系统肿瘤会造成水肿、癫痫、内分泌失调、乏力、心理疾患和静脉血栓等并发症,会严重地影响生存质量[4]。所以,理想的治疗方案除治疗肿瘤外,应从是否能同时提高生活质量等方面来权衡。NCCN的专家推荐多学科的医疗团队的参与,至少包括神经外科、放射治疗、肿瘤科、神经内科或神经放射医生,并认为这样的团队才是选择适合患者的治疗方案的关键因素。

  • 颅咽管瘤:诊断、治疗和随访的现代概念

    作者:周良学;杨朝华;游潮

    颅咽管瘤(craniopharyngioma,CP)是常见的先天性上皮源性的颅内肿瘤,常位于鞍区,发病率高居鞍区原发肿瘤第二位。肿瘤常紧邻视路、下丘脑、垂体(柄)及Will’s环等重要神经血管结构。临床起病隐匿,早期以内分泌紊乱为主,后期可压迫视神经、下丘脑导致尿崩、失明等严重后果,甚至危及生命[1-7]。临床治疗多采用手术切除结合放、化疗的综合治疗手段,但目前治疗效果仍欠理想,且缺乏公认的诊断、治疗和随访的标准及规范,本文结合新近文献进行探讨。

  • 努力提高脑胶质瘤的诊治水平

    作者:刘福生

    脑胶质瘤是神经外科常见的颅内肿瘤,约占颅内肿瘤的45%~50%,恶性程度高,呈弥漫、浸润性生长,手术易复发,治疗效果差[1]。随着现代影像学技术的发展如CT、核磁共振技术,128层CT灌注技术、PET-CT等技术的发展,一般认为其易诊断,但目前有关该方面治疗需要注意如下几个方面。

  • 颅内胶质瘤的治疗策略及进展

    作者:蒋宇钢;刘博;周倩;彭雍

    胶质瘤是中枢神经系统肿瘤中常见的肿瘤,约占颅内肿瘤的33.3%~58.6%,高级别胶质瘤主要是指间变星形细胞瘤、间变少突胶质细胞瘤、胶质肉瘤以及胶质母细胞瘤[1]。高级别胶质瘤占颅内胶质瘤的一半以上,是人类颅内主要的恶性肿瘤,对高级胶质瘤由于其特殊的病理特点和生长方式,治疗效果一直不甚理想。早在一个世纪以前,人类就已经开始了治疗颅内恶性肿瘤的探索,1928年Dandy发现,即便是在进行了肿瘤病灶所在的大脑半球切除术后,患者依然死于对侧半球肿瘤复发。正因为单纯手术治疗的效果不理想,在此之后的近百年时间里,术后化疗与放疗相继被医学科学家提出并付诸临床实践,时至今日,“手术切除、术后化疗、放疗”的综合治疗“三部曲”早已成为目前神经外科医生的共识,尽管目前对于胶质瘤术后放化疗具体方案意见并不统一,且效果不尽如人意,但令人欣慰的是,围绕着胶质瘤治疗相关问题的探索与研究一直有所进展,近年来,各种新观点的不断涌现以及多项临床试验的积极成果为胶质瘤的治疗前景点亮了明灯。

  • 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临床诊断与治疗进展

    作者:于福华;陈旨娟;杨卫东

    中枢神经系统肿瘤是神经系统疾病中一类具有特殊临床意义的病种,致残、致死率很高,是除脑血管病及颅脑损伤外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疾患。因此,探索肿瘤的发生、发展规律,临床表现,有关实验室检查、影像学、病理学、各种医疗方法的临床应用及预后评估等,历来是神经学科重要的研究内容。

  • 听神经瘤微侵袭治疗进展

    作者:陈立华

    现代听神经瘤的微侵袭显微外科治疗要求在保留面、听神经功能的前提下,尽可能全切除肿瘤,同时将手术并发症降低至低水平,以提高术后生存质量,枕下乙状窦后入路可安全而成功地实现这一目标[1-2]。目前,国内外已广泛将神经导航应用于颅底显微外科的研究[1,3-4],并且国内外也已有听神经瘤术中神经导航的临床应用报道[1,3]。神经电生理监测在听神经瘤的显微外科手术中必不可少[3,5],另外,为了增加肿瘤的全切除率,避免术后脑脊漏和减少术中损伤,神经内镜也开始辅助听神经瘤的显微外科手术[6]。

  • 40年间胶质瘤综合诊疗的重要节点事件回顾及解读

    作者:马文斌;李永宁;王任直

    2011年,前任中国卫生计生委(原卫生部)部长陈竺在论述中国抗癌现状时指出:“癌症已成为中国城市居民第一杀手,农村居民第二杀手。死亡人数多的癌症排在前十位的依次为肺癌、肝癌、胃癌、食管癌、结肠癌、大肠癌、骨髓癌(白血病)、恶性脑肿瘤、乳腺癌、胰腺癌以及恶性骨肿瘤。因此,中国正处于抗癌的第一线……”。由此可见恶性脑肿瘤对中国患者个体、家庭及社会的危害。在2007年版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中,属于WHO Ⅲ级、Ⅳ级的多种原发、继发脑肿瘤均属恶性脑肿瘤范畴,其中恶性胶质瘤为恶性脑肿瘤中常见、侵袭性强、具代表性的肿瘤。早在1865年前病理学之父Virchow首先描述了胶质瘤的病理学;Rickman Godlee教授于1884年11月25日在Bennett教授的定位帮助下进行了世界第1例胶质瘤手术;这两个胶质瘤诊断及治疗节点事件标志着人类对胶质瘤的宣战。随后许多外科大师对包括胶质瘤在内的脑肿瘤的手术治疗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被后人们深深牢记并不断颂扬,他们是:Horsley教授--肿瘤切除过程中外减压;Cushing教授--肿瘤切除过程中颞肌下减压及肿瘤分类;Dandy教授--脑室造影及针对胶质瘤的半球切除术;Franzier教授等--肿瘤的间质内治疗;Bailey教授--肿瘤分类及外放疗;Moniz教授--血管造影;Yasargil 教授--胶质瘤的显微外科治疗,等。然而,真正对胶质瘤开展有组织的更深入全面研究却是近40年的事情。

  • 颅底岩斜区脑膜瘤手术新的入路:经颞下-小脑幕入路切除岩斜区脑膜瘤特点的分析

    作者:杨军

    岩斜区位于颞骨岩部背面与枕骨斜坡部的岩斜裂汇合处,内侧至斜坡中线,外侧至第Ⅴ、Ⅶ和Ⅷ脑神经,上缘为鞍背,下缘为颈静脉孔水平[1-5]。脑膜瘤是这一部位常见的肿瘤,这一部位脑膜瘤往往体积巨大,而且由于此部位肿瘤位置深在,解剖关系复杂,血管神经密集,因此肿瘤全切除率低,手术后并发症、致残率和致死率较高,对于神经外科医师来说仍然是较为棘手的难题。如何根据肿瘤的位置及血供关系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以减少术中操作难度及术后并发症就显得至关重要。上中斜坡型肿瘤:早年多选用颞下入路,由于岩骨嵴的遮挡,不易达到全切。后来又尝试乙状窦前入路,近年来,我们采用颞下-经小脑幕入路,通过切开小脑幕并磨除岩骨嵴,能够达到充分暴露肿瘤并保护颅神经的目的。全斜坡型肿瘤:常选用乙状窦前或经迷路入路(后部岩骨入路),这种入路是中后颅窝联合入路的改良,对于肿瘤体积较大,累及全斜坡的患者常选择这一入路。中下斜坡型肿瘤:主要选用远外侧入路。手术入路的选择要遵循到达肿瘤距离短、视野开阔便于操作、便于处理肿瘤供血血管的原则。

  • 奥马珠单抗治疗难治性哮喘疗效与安全性的Meta分析

    作者:刘长智;郑晓滨;刘茂;邬伟明;黄瑾

    目的:系统评价奥马珠单抗治疗难治性哮喘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通过检索 PubMed、Cochrane、CBM、CNKI以及万方数据库,纳入奥马珠单抗治疗难治性哮喘的随机双盲对照试验,研究对象为难治性哮喘患者。使用Revman 5.0.24软件对数据进行Meta分析,评价奥马珠单抗的疗效及安全性。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2项临床对照试验(n=4987)。与安慰剂组相比,奥马珠单抗组在激素量恒定期(RR=0.64,95%CI 0.53~0.78,P<0.00001)及激素减量期(RR=0.57,95%CI 0.48~0.68,P<0.00001)均可减少哮喘急性发作风险。在激素减量期,奥马珠单抗组完全停用激素的人数(RR=1.8,95%CI 1.42~2.28, P<0.00001)及激素减量>50%的人数(RR=1.35,95%CI 1.26~1.46,P<0.00001)均较安慰剂组为多。奥马珠单抗使用安全,除注射部位不良反应(RR=1.45,95%CI 1.05,2.02,P=0.003)外,总的不良反应(RR=0.99,95%CI 0.96,1.02,P=0.63)及严重不良反应(RR=0.82,95%CI 0.64,1.04,P=0.11)并未增加。结论对于难治性哮喘,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奥马珠单抗治疗,可提高疗效,且安全性高。

  •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术前短期强化降脂对冠心病围手术期心肌梗死影响的Meta分析

    作者:邓峰峰;张建华;汪跃国;徐岩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术前短期强化降脂预处理对围手术期心肌梗死的影响。方法检索外文数据库(PubMed、the Cochrane Central Register of Controlled Trials)和中文数据库(CBM、维普、中国知网、万方),筛检2012年7月31日前发表的有关冠心病患者PCI术前强化降脂预处理的随机对照试验,同时检索相关会议进展和临床试验网站(http://clinicaltrials.gov/),利用RevMan 5.0软件选择适当的分析模型对各项研究结果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9篇文献,其中英文7篇,中文2篇,研究药物均为他汀类(阿托伐他汀钙、罗素伐他汀、辛伐他汀)。Meta分析结果显示:1075例他汀强化预处理组的冠心病患者中有71例(6.60%)发生围手术期心肌梗死,明显低于对照组中1054例发生了141例(13.38%)(OR=0.45,95%CI 0.34~0.61,P<0.00001);其中有5篇文献报道了不良反应,术前强化治疗组较对照组仅发生轻度肝酶升高,未发生肌病案例。结论冠心病患者 PCI 术前短期强化降脂预处理能有效降低围手术期心肌梗死的发生率。

  •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应用国产和进口氯吡格雷安全性比较的系统评价

    作者:周明;王俊峰;党书毅;谢建;董晓;李军;高振

    目的:系统评价国产氯吡格雷(泰嘉)与进口氯吡格雷(波立维)在接受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患者中的安全性差异。方法采用Cochrane系统评价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等三大中文文献数据库,追踪检索已获得文献或相关研究提供的参考文献。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和资料提取后,采用系统评价专用软件Review manager 4.2进行Meta分析。结果根据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终有20个临床研究纳入Meta分析,包括4392例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患者,其中泰嘉组2066例,进口波立维组2326例。Meta分析主要结果显示,有11个研究报道了术后12个月的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发生率,经异质性检验,I2=0%,表明研究结果间无统计学异质性,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合并分析,泰嘉组和波立维组之间的MACE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OR=1.00;95% CI:0.75~1.34;P=0.99);有11个研究报道了术后12个月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经异质性检验,I2=0%,表明研究结果间无统计学异质性,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合并分析,泰嘉组和波立维组之间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OR=1.14;95%CI:0.82~1.59;P=0.44)。结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使用泰嘉和波立维的MACE和不良反应的发生等方面无明显差异,为泰嘉替代波立维抗血小板治疗提供了一定的循证医学证据。

  • 新式包皮环切缝合器临床效果观察

    作者:曹赟杰;何小舟;宋广来;许贤林;徐仁芳;王建平;毛庆岩;庄乾锋;周耀军

    目的:比较一次性包皮环切缝合器与一次性包皮环切吻合器、传统包皮环切术三种术式的临床疗效。方法将到门诊就诊的包茎和包皮过长患者随机分成三组,采用三种手术方法,一次性包皮环切缝合器49例,一次性包皮环切吻合器46例,传统组61例,在其安全性、术式优越性及疗效等方面进行对比。结果包皮环切缝合器组和环切吻合器组手术时间为(6.2±1.6)min和(6.3±1.7)min,优于传统包皮环切术组(29.2±4.9)min,失血量三组中传统包皮环切术组多[(1.0±0.2)ml vs.(1.0±0.2)ml vs.(10.9±2.3) 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并发症三组中包皮环切缝合器组低(8.2%vs.13.0%vs.13.1%),但无统计差异(P>0.05);包皮环切缝合器组和环切吻合器组术后无需换药,切口愈合好,外形美观,患者满意度较高;环切吻合器组拆环疼痛评分高(8.8±1.0),伤口愈合时间长,包皮环切缝合器组患者疼痛、出血等并发症更低。结论应用一次性包皮环切缝合器进行包皮环切术,手术更为简单、方便与安全,并发症少,效果更为满意,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 人血清中25羟基维生素D测定的两种质谱方法比较

    作者:程雅婷;董衡;梁晓翠;赵蓓蓓

    目的:对两种质谱方法ESI-LC-MS/MS和APCI-LC-MS/MS测定人血清25羟基维生素D进行比较。方法建立了两种人血清25羟基维生素D浓度的测定方法,通过准确度、精密度、线性范围等参数对方法进行了验证,并分别测定了50例实际血清样本。结果两种方法的定量限均满足测定要求;线性范围均为2.1~158.0 ng/ml(25羟基维生素D3)、2.1~152.0 ng/ml(25羟基维生素D2);实际样本加标回收率均在85%~115%;精密度,ESI方法优于APCI法;实际血清样本检测结果的t检验分析表明两种方法无显著性差异;仪器清洗维护频率比较显示,APCI-LC-MS/MS方法复杂很多。结论两种方法在实际检测过程中可相互替代,但为减少仪器日常清洗及维护频率,获得更稳定的检测结果,建议选择ESI-LC-MS/MS法。

  • 快速原型及种植导板辅助血管化骨移植在下颌骨节段性缺损重建中的作用

    作者:刘冰;贾俊;熊学鹏;邵喆;张文峰;赵怡芳

    目的:评价快速原型及种植导板在下颌骨肿瘤切除节段性缺损同期血管化自体骨移植修复重建过程中的作用。方法22例下颌骨肿瘤的患者,术前行螺旋CT扫描并三维重建成像,采用快速原型技术制成与患者颌骨形态相同的实体及镜像模型,根据临床和影像学表现在模型上确定病变切除范围、预成型重建钛板;采用模型压模法制作外科种植导板,按设计行下颌骨节段切除,血管化腓骨肌瓣采用双层平行法或髂骨肌瓣修复骨缺损,依照重建板和种植导板进行移植骨塑型、摆位,确定牙槽重建高度和种植位点,固定移植骨及重建板于正常下颌骨,并进行血管吻合。术后定期复查随访。结果基于快速原型进行的模型外科可准确地辅助真实手术操作,由预制的重建钛板及种植导板引导进行的移植骨分段塑型、固定后所重建的颌骨形态与下颌骨外形匹配并获得适应的种植骨床;6例患者同期行种植体植入,7例行二期种植体植入,随访期共13例行义齿修复;术后患者面部外形对称,术后影像学显示下颌骨形态良好,牙槽高度和方向适合种植及义齿修复要求。术后定期复查显示患者面型和功能逐渐恢复或改善。结论快速原型技术为下颌骨肿瘤切除术后骨缺损个体化修复重建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基于原型制作的种植导板的应用可较好地重建义齿修复所适应的组织结构,从而为功能性颌骨重建提供了保证。

  • 浅谈重症监护医师的规范化培训

    作者:何蕾;苏茂生;马焕先;张雯雯;梁雨荣;顾万清;陈明易;史宪杰

    随着医学现代化和专科化的发展不断深入,现代重症医学(critical care medicine, CCM)获得国家二级临床学科代码,迎来重症医学发展的春天,重症监护专业的规范化也同时被提上议事日程。重症监护医师是本专业领域的核心人才队伍,由于我国重症监护的特殊发展历程,人员来自不同的专业,知识水平参差不齐,其专业化培训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就如何培养一名合格的重症监护医师谈谈自己的见解,以供参考。

  • 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早期病死率与应用抗血栓药物无关

    作者:陈晨;王金桃;白丽霞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占各类脑卒中类型的比例约7%,为患者及社会带来巨大负担。而抗血栓药物目前广泛应用于诸如缺血性脑卒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等疾病的一级及二级预防。为此,德国的Edeltraut Garbe博士等研究了有服用抗血栓药物史患者的SAH发病及病死率等相关因素,其研究结果发表在2013年6月27日的《卒中》杂志在线版上(Stroke,2013,44)。

  • 高龄、小便失禁等因素提示脑卒中预后不良

    作者:陈晨;王金桃;丁玲

    脑卒中是全球第二大类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一直以来广受关注。了解影响脑卒中预后的危险因素对评价脑卒中及指导相关部门有效分配医疗资源具有重要意义。为此,英国的 Ajay Bhalla博士等通过分析1995年以来的英国脑卒中登记数据评价了脑出血和脑梗死的预后情况,研究结果发表在2013年6月27日的《卒中》杂志在线版上(Stroke,2013,44)。

中华临床医师(电子版)分期目录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