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消化系统疾病 > 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杂志

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

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杂志

Modern Digestion & Intervention 현대소화급개입진료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广东省卫生厅
  • 主办单位: 广东省医学学术交流中心
  • 影响因子: 1.01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672-2159
  • 国内刊号: 44-1580/R
  • 发行周期: 双月刊
  • 邮发: 46-356
  • 曾用名: 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杂志;现代消化病及内镜杂志
  • 创刊时间: 1996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现代消代及介入诊疗》编辑部
  • 出版地区: 广东
  • 主编: 张万岱
  • 类 别: 消化系统疾病
期刊荣誉:
  • 大肠黑变病的临床及内镜特征分析

    作者:田华;汪和明;黄艳春;陈杰;戴艳清;杜秀珍

    目的:探讨大肠黑变病的临床特点、内镜表现、病理特征等。方法总结23596例接受结肠镜检查的患者中发现大肠黑变病患者的病例资料,对患者的临床特点、内镜表现及病理特征等进行分析。结果共发现大肠黑变病715例,检出率3.03%,其中男性检出率2.86%,女性检出率3.17%,女性高于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老年组患者占67.1%,中青年组患者占32.9%,中年组明显高于青年组(P<0.05);病变多累及1个或多个肠段,左半结肠和右半结肠发生率较高;193(27.0%)例伴有大肠腺瘤,68(9.51%)例伴有结肠癌;401(56.1%)例患者有便秘,358(50.1%)例有服用泻药史。结论大肠黑变病的发病率与文献报道基本一致,女性高于男性,病变多位于左半结肠和右半结肠;大肠黑变病与结肠腺瘤和结肠癌可能有相关性,其发病与便秘和服用蒽醌类泻药有关。

  • ERCP术后胆管炎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王淑萍;高道键;吴军;时之梅;陆蕊;王书智

    目的讨论胆道梗阻患者ERCP术后胆管炎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1月至2011年6月因胆道梗阻行ERCP治疗患者151例,按是否发生急性胆管炎分为胆管炎组25例与非胆管炎组126例,根据胆道梗阻部位分为高位梗阻与低位梗阻,根据ERCP操作时间分为短时间组(<30 min)、长时间组(≥30 min),回顾性分析患者临床、ERCP和实验室检查资料,并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胆管炎组25例,年龄(57.8±10.7)岁,其中女性7例,男性18例,ERCP术前白细胞(6.96±1.76)×109/L,白蛋白(34.2±4.3)g/L,总胆红素(234.1±118.2)μmol/L,肌酐(68.4±70.5)μmol/L,高/低位梗阻为19/6例,长时间/短时间组为22/3例。非胆管炎组年龄(60.6±14.4)岁,其中女性43例,男性83例,ERCP术前白细胞(6.66±1.51)×109/L,白蛋白(35.6±4.8)g/L,总胆红素(237.5±146.6)μmol/L,肌酐(61.5±28.5)μmol/L,高/低位梗阻为57/69例,长时间/短时间组为77/49例。单因素分析示两组间梗阻部位与操作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梗阻部位与操作时间与ERCP术后胆管炎相关。结论胆道梗阻部位、操作时间是ERCP术后胆管炎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对高危患者应采取相应措施预防胆管炎的发生。

  • 胃癌和正常胃黏膜上NAG-1表达的比较

    作者:杨公利;谭庆华;谢咏梅;郭梅梅;李静;唐承薇;王春晖

    目的:探索NAG-1在胃癌、癌旁正常组织和正常胃黏膜上的表达情况及在胃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RT-PCR法检测胃癌组织、癌周正常组织及正常胃黏膜上NAG-1蛋白及mRNA的表达。结果 NAG-1蛋白在癌旁正常组织表达较强,高于正常胃黏膜及胃癌NAG-1蛋白表达量,NAG-1蛋白在正常胃黏膜表达量高于胃癌;NAG-1mRNA在癌旁正常组织的表达量高于正常胃黏膜及胃癌,NAG-1mRNA在正常胃黏膜表达量高于胃癌;NAG-1蛋白在中高分化胃癌表达量高于低分化胃癌;相关性分析发现:NAG-1蛋白表达与胃癌的浸润程度、TNM分期及肿瘤大小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NAG-1在胃癌的发生发展中可能扮演抑癌基因的角色,其表达的减弱或缺失可能导致胃癌发生。

  • 双氯芬酸钠预防ERCP术后急性胰腺炎的疗效观察

    作者:陶进勇;赵运志;官瑜;袁岸龙;尹小伍;鲁斌;寇继光;黄晓宇

    目的:观察双氯芬酸钠预防ERCP术后急性胰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拟行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的患者随机分为双氯芬酸钠组(89例)和对照组(89例)。双氯芬酸钠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于ERCP术前1 h及术后1 h予双氯芬酸钠栓剂100 mg塞肛,对照组仅给予常规禁食、补液、抑酸治疗。结果双氯芬酸钠组有1例(1.12%),对照组有7例(7.87%)患者发生了急性胰腺炎,双氯芬酸钠组术后胰腺炎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双氯芬酸钠能有效减少ERCP术后急性胰腺炎的发生率。

  • 内镜黏膜剥离术治疗消化道黏膜及黏膜下病变

    作者:包静龙;刘鹏飞;郁心囿;项斌;许庆华;徐娟;仲芳

    目的:探讨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ndoscopic gub-mucosal disseetion, ESD)治疗消化道黏膜及黏膜下病变的疗效、安全性及并发症防治。方法回顾性分析ESD方法治疗37例消化道黏膜及黏膜下病变的内镜下手术情况、并发症及治疗、预后情况。结果术中出血3例,术后出血2例,均内镜下成功止血;术中穿孔2例,均予内镜下金属夹夹闭后内科保守治疗成功,未有中转外科手术;l例直肠类癌及1例食管重度异型增生术后切缘病变组织残留,2~6月后复查未见明显复发迹象。结论 ESD治疗消化道黏膜及黏膜下病变安全、有效,可以一次性完整切除较大病变,提供完整的病理学资料,且术后不易复发。

  • 美沙拉嗪口服联合栓剂治疗左半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观察

    作者:李娜

    目的:探讨美沙拉嗪口服联合栓剂治疗左半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3年6月在我院门诊及住院接受治疗的左半溃疡性结肠炎患者37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20例)和对照组(17例),均给予口服美沙拉嗪肠溶片,观察组同时给予美沙拉嗪栓剂,连续4周为1疗程,比较两组的总有效率、肠镜下黏膜病变总缓解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较,观察组的总有效率及肠镜下黏膜病变总缓解率明显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美沙拉嗪口服联合栓剂治疗左半溃疡性结肠炎可增加肠道局部药物浓度,提高治疗有效率,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曲美布汀联合穴位针刺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疗效观察

    作者:戚红亮

    目的:探讨曲美布汀联合穴位针刺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158例确诊为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均在培菲康胶囊治疗基础上,对照1组50例给予曲美布汀治疗,对照2组52例行单纯穴位针刺治疗,联合治疗组56例曲美布汀联合穴位针刺治疗。3组均治疗8周,随访1年。观察临床疗效及临床症状复发情况,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4.64%)明显优于单用曲美布汀(78.40%)或穴位针刺组(82.69%),而且临床症状复发率35.84%明显低于2个对照组(73.36%、79.07%)。两项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曲美布汀联合穴位针刺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具有较好的近期疗效与远期疗效,是可选择和推广的治疗方法。

  • 14C-UBT检测具有上消化道症状幽门螺杆菌感染及家庭聚集性的分析

    作者:谭晓林;陈明;陈昂;谢彩虹;赵超;陈冬妹;肖文;尹泉

    目的:探讨具有上消化道症状病人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 H. pylori)感染状况及家庭聚集性。方法对具有上消化道症状而来我院消化科门诊就诊的病人8750人,进行14C-尿素呼气试验(14C-urea breath test,14C-UBT)检测H. pylori感染,以及对上述病人进行宣教,动员其家庭成员自愿参加该检测项目,其中资料完整的有840个家庭,共2905人,确定是否存在H. pylori感染,且问卷登记其家庭环境因素如家庭收入和教育状况等。结果8570例具有上消化道症状病人中H. pylori总感染率为61.29%,不同年龄组H. pylori感染率不同(χ2=224.672,P<0.001),且有典型随年龄增长而上升的趋势,但性别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46,P=0.556)。通过二项分布拟合优度检验探讨H. pylori感染的家庭聚集性,H. pylori感染在家庭内的分布不符合二项分布[字2=22.05,字2(0.05,3)=7.81,P<0.05不符合二项分布],在理论分布上发现H. pylori感染有家庭聚集性分布趋势,夫妻之间H. pylori感染率情况一致(P=0.494,P>0.05),夫妻H. pylori感染的符合率为56.90%。双亲感染家庭儿童的H. pylori感染率为51%高于双亲未感染家庭儿童的H. pylori感染率为29%(χ2=27.102,P<0.001)。环境因素良好家庭儿童感染的比例(32%)明显低于环境因素一般(49%)及环境因素较差(56%)的两种家庭(χ2=33.543,P<0.001)。结论具有上消化道症状的门诊病人H. pylori感染率较高,性别间差异不明显,家庭成员内H. pylori感染具有聚集性,环境因素与儿童感染H. pylori呈负相关。

  • 双胰腺癌相关抗原RNA转染树突细胞诱导特异性抗癌免疫反应的实验研究

    作者:陈江;郭晓钟;李宏宇;邵晓东;许文达

    目的:研究人胰腺癌MUC4与Survivin mRNA联合转染树突细胞(DC)诱导的特异性抗肿瘤免疫反应,为构建负载多抗原表位DC疫苗治疗胰腺癌提供实验依据。方法自胰腺癌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中分离、培养DCs。使用体外转录和胰腺癌PCR技术扩增MUC4和Survivin mRNA后用电穿孔法将其联合转染DC。采用Western blot技术检测DCs中MUC4和Survivin的表达。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检测转染前后DCs存活率变化;使用IFN-γ酶联免疫法检测MUC4 mRNA与Survivin mRNA联合转染后DC诱导的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的活化反应。采用51Cr标准细胞毒实验检测转染MUC4和Survivin mRNA后DCs诱导的特异性CTL对体外胰腺癌细胞的杀伤作用。结果 MUC4与Survivin mRNA联合转染后72 h DCs中两者的相对表达量低于其分别转染。顺序转染后96 h DCs存活率降至50.2%,低于MUC4 mRNA与Survivin mRNA分别转染时DC 80%的存活率(P<0.05)。MUC4和Survivin mRNA联合转染DC诱导的特异性CTL 24 h IFN-γ释放量达(33.84±3.51)U/mL,高于MUC4与Survivin mRNA分别转染DC诱导的CTL IFN-γ释放水平[(21.87±4.12)U/mL和(16.61±2.09)U/mL,P<0.05]。 DCs经MUC4 mRNA与Survivin mRNA联合转染后,可有效诱导HLA-A2+/MUC4+/Survivin+特异性CTL免疫反应,对体外培养的胰腺癌细胞具有显著的杀伤作用。结论 MUC4与Sur-vivin mRNA联合转染的DCs可较单胰腺癌相关抗原负载DCs诱导出更加显著的特异性CTL抗肿瘤免疫。amount of (21.87±4.12)U/ml by MUC4 or (16.61±2.09)U/ml by Survivin mRNA individually (P<0.05). DCs co-transfection with MUC4 and Survivin mRNA could effectively induce HLA-A2+/MUC4+/Survivin+specific CTL immune responses against pancreatic cancer cells in vitro. Conclusion The induction of CTLs by DCs co-transfected with human pancreatic cancer MUC4 and Survivin mRNA could produce more powerful specific anti-tumor immunity than single antigen loaded DCs.

  • 构建mRNA/miRNA/蛋白质调控网络寻找胰腺导管腺癌分子标志物

    作者:曾玮;刘孟刚;刘宏鸣;谢斌;袁涛;杨俊涛;蓝翔;陈平

    目的:整合高通量miRNA/mRNA/蛋白质表达数据,寻找胰腺导管腺癌(pancreatic ductal ade-nocarcinoma, PDAC)分子标志物(Biomarker)。方法本文提出利用PDAC样本的mRNA、miRNA与蛋白质表达谱数据,通过“转录因子(TF)调控miRNA”与“miRNA靶向调控基因”的关系构建在PDAC发病过程中的核心调控网络,并据此预测定义选候PDAC相关mRNA与miRNA,同时利用差异表达蛋白进一步定义调控网络。结果发现6个miR let-7家族miRNA成员(hsa-let-7i、hsa-let-7d、hsa-let-7b、hsa-let-7g、hsa-let-7c、hsa-let-7e)与5个在基因与蛋白层面同时差异表达的基因(ALDH1A1、TGFB1、ANX-A2、FN1、THBS1)形成的一个核心调控网络,其网络中涉及的5个基因全都为已知与PDAC发生发展明确相关的分子。利用5个基因对3套大规模的PDAC表达数据进行分型分析,结果发现其分类准确性分别达到了93%(91%~94%)、90%(89%~92%)与88%(87%~89%)。结论通过miRNA/mRNA/蛋白三种数据整合分析得到的5候选标记基因具有良好的分型能力,可作为新的PDAC分型Biomarker。

  • 222例神经内分泌肿瘤诊治及随访分析

    作者:薛敏敏;刘翠平;陈楚弟;梁芬芬;毕丽红;姚艳;白岚

    目的:探讨全身神经内分泌肿瘤(NET)的好发部位、临床症状、影像学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南方医院2001年1月至2012年4月222例NET患者的病历资料。结果222例NET患者中,152例(68.5%)NET发生在消化道。突触素(Syn)、嗜铬素A(CgA)、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免疫组织化阳性率分别为85.1%、64.2%、81.9%。首诊淋巴结转移率为23.9%,随访结束时远处转移率为30.6%;淋巴转移和远处器官转移随肿瘤直径增加而升高。193例接受手术治疗(108例内镜下治疗),1年、3年、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86.1%、73.0%和70.9%。年龄>50岁发生转移者生存时间明显缩短。结论 NET可发生于全身许多器官和组织,以消化道为多见,肿瘤直径与转移密切相关,患者年龄及肿瘤转移与预后有关。

  • 胃镜下无恶变征象的胃巨大溃疡145例诊疗分析

    作者:曹彬;汪洁;郜素琴;吴姗姗;周永清;庞景

    目的:探讨胃镜下无恶变征象的胃巨大溃疡的发病趋势和特点、诊断性治疗的价值、内镜诊断与病理诊断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05~2013年间胃镜诊断胃巨大溃疡、无典型恶变特征、且首次活检病理未报告“癌”的住院患者145例,均接受抗溃疡加抗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 H. pylori)四联疗法,分析其多次胃镜检查的转归及病理诊断的变化。结果胃镜下无恶变征象的胃巨大溃疡年均检出率为5.63%,无明显增高趋势,男性明显高于女性;总恶变率为45.52%,其恶变与性别、部位、大小和形态无相关性(P>0.05),但与年龄、H. pylori感染相关(P<0.01)。2次胃镜诊断巨大溃疡与病理诊断符合率分别为55.86%和98.62%。结论胃镜下无恶变征象胃巨大溃疡的恶变与性别、部位、大小和形态无关,但与H. pylori感染正相关,且41~70岁年龄段高发,诊断性治疗联合多次胃镜活检是其定性诊断的佳方法。

  • 联合检测vimentin和SFRP2甲基化在大肠癌筛查中的应用评价

    作者:肖著军;王新颖;李丙生;李钊;马群英;朱伟思;王国振;林金凤;许岸高

    目的:评价在粪便样本中联合检测vimentin和SFRP2甲基化来筛查大肠癌的性能。方法搜集合格的新鲜粪便标本95例,其中40例大肠癌患者、25例进展期腺瘤患者和30例结肠镜阴性的正常人,应用甲基化特异性PCR(MSP)法检测vimentin和SFRP2甲基化状态,并与单个基因甲基化检测和粪隐血试验(FOBT)的诊断性能相比较是否有统计学差异。结果大肠癌组中vimentin和SFRP2甲基化阳性检出率分别为55.0%(22/40)和70.0%(28/40);进展期腺瘤组中为48.0%(12/25)和64.0%(16/25);正常对照组中为6.7%(2/30)和0(0/30)。在病例组中两基因联合检测的敏感性为83.1%(54/65),明显高于vimentin的52.3%(34/65)和SFRP2的67.7%(44/65),更要高于FOBT的27.7%(18/65)(均P<0.05)。而在正常对照组中两基因联合检测的特异性为93.3%(28/30),与vimentin的93.3%(28/30)和SFRP2的100%(30/30)以及FOBT的96.7%(29/30)相比均无明显差异(均P>0.05)。结论在大肠癌筛查中,联合检测粪便中vimentin和SFRP2基因甲基化状态明显优于单个基因和粪便潜血试验,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all P<0.05). Conclusions The combination of detecting vimentin and SFRP2 methylation has great perfor-mance for colorectal cancer screening.

  • 丙泊酚联合地佐辛在中老年无痛胃肠镜中的效果观察

    作者:彭蔚;许静红;杜佳楠

    目的:探讨丙泊酚联合地佐辛在中老年患者无痛胃肠镜中的麻醉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5月至2013年8月在我院进行无痛胃肠镜检查40~72岁的104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丙泊酚联合地佐辛组)和对照组(丙泊酚联合芬太尼组),每组各52例,将两组患者的唤醒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术后VRS及术后2 min的Ramsay评分,术前、术中5 min、术后5 min的血流动力学指标水平进行统计及比较。结果观察组唤醒时间、术后VRS评分、术前、术中5分钟血流动力学指标及麻醉效果均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丙泊酚联合地佐辛在中老年患者无痛胃肠镜检查治中效果良好,不良反应更小,值得推广应用。

  • 血液灌流治疗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病人的临床研究

    作者:郭瑾;施大为;秦光明

    目的:探讨血液灌流治疗急性重度有机磷中毒的临床效果。方法2008年8月至2012年8月收治急性重度有机磷中毒65例,其中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行血液灌流治疗的33例作为治疗组,仅给予常规治疗的32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结果,入院12 h前后全血胆碱酯酶动态变化及病情变化。结果全血胆碱酯酶活力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恢复清醒时间.死亡率少于对照组(P<0.05)而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血液灌流技术可有效地将游离的有机磷成分及磷酰化胆碱酯酶从血液中清除,减轻农药对机体的损害,从而可提高急性重度有机磷中毒患者的抢救成功率。

  •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早期大肠癌

    作者:钟永锋;范利好;刘金秀;刘翠玲

    目的:探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早期大肠癌的安全性及治疗效果。方法对26例早期大肠癌患者进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切除病变,观察并发症、术后病理及术后内镜随访情况。结果一次性完整切除病变24例,分2块全部切除2例。术中出血2例(发生率7.7%),予止血夹钳夹止血。术后无出血及穿孔等并发症。术后病理:25例黏膜内癌,1例黏膜下癌,切缘距离病变超过2 mm,无肿瘤组织残留,无血管及淋巴管侵犯。26例病变均完全切除,术后6个月复查结肠镜2例创面见息肉样组织增生,予高频电切除,病理诊断为黏膜组织慢性炎,其余病例创面形成瘢痕,无肿瘤复发。1年后复查结肠镜病变均无复发。此后每年复查结肠镜,原切除部位无肿瘤复发。结论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早期大肠癌是安全、有效的,在完全切除病变的前提下,可达到根治效果。

  • 孤立性肉芽肿性胃炎1例并文献复习

    作者:陈文习;蔡丽;张弘;龚素琴;邵敏;李建琦;刘传才

    一、病例摘要
      患者男,55岁,因“上腹部饱胀不适并恶心、呕吐1周”收入院,1周来呕吐症状逐渐加重,有时呕吐隔宿食,非喷射性,呕吐物为胃内容物,每次量不多,无咖啡色胃液,无腹痛、腹泻、反酸、嗳气、发热等症状。患者平素身体健康,无肝炎、血吸虫、梅毒、肺结核病史,无过敏史。体格检查:生命体征稳定,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心肺无明显异常,腹部平软,未见胃肠蠕动波,全腹部未触及明显包块,无压痛、反跳痛,肝脾肋下未触及,腹部移动性浊音阴性,上腹部可闻及明显振水音,肠鸣音正常。实验室检查:粪便隐血阴性,血常规正常,嗜酸性细胞计数正常,血红蛋白120.2 g/L,总蛋白58.1 g/L,白蛋白30.1 g/L ,球蛋白28.0 g/L ,白蛋白/球蛋白为1.08。CA19-966.60 U/mL (正常值0.8~25 U/mL),CEA 3.48 ng/mL,(正常值吸烟者0~10 ng/mL,非吸烟者0~5 ng/mL),结核抗体阴性,血沉正常,术前4项均为阴性(包括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胃镜检查:食管、胃底及胃体形态及黏膜色泽基本正常,胃窦腔较小,胃蠕动差,胃窦黏膜呈花斑样改变及斑片状充血,未见明显糜烂、溃疡及新生物,幽门类圆,开闭欠佳(图1),十二指肠球腔变形,前壁局部隆起,黏膜明显充血肿胀,失去正常黏膜结构及色泽,有灰白和黄白色粘液性渗出物覆盖,未见明显糜烂、溃疡形成(图2),胃镜可以通过,通过时稍感阻力,十二指肠降部黏膜未见明显异常,建议行超声内镜检查(EUS)和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 H. pylori)检测。胸部CT未见异常,腹部CT示肝胆胰正常,胃窦壁增厚,增强后胃窦壁明显强化,CT值平均66 HU,(平均CT值36 HU),胃窦腔变形、狭小,十二指肠球部、降部肠壁明显增厚,厚度约14 mm,增强后明显强化,浆膜层模糊,强化病灶范围较广,累及邻近结构,周围可见小圆形结节影,考虑为肿大淋巴结(图3),CT诊断考虑为胃肿瘤性病变可能性大并幽门不全梗阻。由于患者幽门梗阻表现明显,CA19-9升高,且CT不能排除肿瘤性病变,入院1周后患者就强烈要求手术治疗,术中发现腹腔无积液,胃窦和十二指肠球部及降部变形狭窄,蠕动基本消失,决定行根治性远端胃大部切除术,术后大体病理见远端胃切除标本,大弯12.0 cm、小弯6.5 cm ,紧邻上切缘处可见6.0 cm ×1.5 cm的糜烂区,周边隆起、底部不增厚,小弯侧网膜约有6.0 cm ×2.1 cm ,未扪及明显肿大淋巴结,大弯侧网膜组织约有30.0 cm ×20.0 cm ×2.0 ;cm,大弯侧可扪及6枚淋巴结。显微镜见病变主要位于黏膜层,部分黏膜下层有累及,形成肉芽肿样结构,内层为中性粒细胞,其外为组织细胞,外层为少许多核巨细胞,并可见增生的胃腺及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周围可见明显炎症性纤维化。结论为慢性非特异性肉芽肿性炎累及黏膜层及黏膜下层,表面糜烂,腺上皮增生,糜烂面积约6.0 cm ×1.5 cm,手术上下切缘均未见异常,大弯侧网膜淋巴结4枚均呈反应性增生(图4)。患者术前未行EUS和H. pylori检测,术后行结肠镜检查没有发现肠道病变,检测H. pylori为阳性,应用三联治疗H. pylori感染药物2周,术后恢复良好。

  • 胃十二指肠转移性恶性黑色素瘤1例

    作者:曹友红;孔文涛;王福根

    一、病历摘要
      患者,男,65岁。因“上腹部胀痛伴呕吐1周”于2013年9月18日入院,患者一周前开始出现上腹部疼痛不适,以剑突下为主,呈持续性胀痛,伴有干呕,嗳气烧心,无呕血黑便,无眼黄尿黄,无畏寒发热。既往于2011年8月10日因发现右大拇指肿块就诊行手术切除治疗,术后病理示恶性黑色素瘤,未予进一步化疗,2012年6月6日发现右腋下肿块,再次行手术治疗,术后病理示右腋下转移性恶性黑色素瘤。2013年5月24因左上臂肿块再次行手术切除治疗,术后病理示:转移性恶性黑色素瘤,侵及皮下脂肪组织,切缘未净。入院查体:体温36.5℃,脉搏93次/min,呼吸20次/min,血压120/85 mmHg(1 mmHg≈0.133 Pa)。神志清楚,轻度贫血貌。右侧腋窝可扪及数枚结节样隆起,大直径约3 cm,左侧后胸壁可扪及大小约4.0 cm ×3.5 cm肿块,境界不清,活动度差,无压痛,腹平软,上腹部剑突下轻度压痛,未及异常包块,肝、脾肋下未及,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约4次/min。入院后胃镜检查示:胃及十二指肠球降部多发黏膜隆起并色素沉着(图1、2、3),胃体部、胃窦部、十二指肠球降部病灶组织活检病理提示见大量梭型细胞恶性肿瘤伴大量色素沉积及坏死,考虑转移性恶性黑色素瘤(图4)。查胸腹部CT提示两肺多发结节影,右侧腋窝淋巴结肿大,右肩皮肤软组织肿块,右侧第8肋骨及左侧第9肋骨骨质破坏,胆囊壁局限性增厚,考虑肿瘤多发转移。查血常规示血红蛋白102 g/L,红细胞压积0.311 L/L,血CEA、AFP、Ca199、Ca724未见异常。入院后诊断为:右拇指恶性黑色素瘤术后多发转移。

  • 内镜下治疗食管颗粒细胞瘤4例临床分析

    作者:孙艾茜;魏志;刘长江;李群;孙自勤

    颗粒细胞瘤(granular cell tumor, GCT)是一种罕见的软组织肿瘤,生长缓慢,一般为孤立性结节,形态不规则,可见于全身各个部位,消化道仅占4%~6%,其中食管GCT占2%左右,且以食管下段居多[1]。我们总结7年来我院消化内科收治的4例食管颗粒细胞瘤患者的临床、内镜、病理特点,并对相关文献进行复习。

  • 内镜下组织胶治疗胃静脉曲张进展的评述

    作者:陈思如;何夕昆;李永仙;韦嘉

    内镜目前是预防与治疗胃曲张静脉破裂出血(gastric varices, GV)的重要手段,内镜下组织胶注射治疗胃静脉曲张具有疗效确切,并发症少、相对安全等特点,已成为胃静脉曲张的一线治疗,广泛应用于临床。然而,内镜下组织胶治疗的远期疗效、安全性以及使用技术仍是一个的争议的焦点。本文总结了近几年内镜下组织胶注射治疗GV的防治进展,就其使用技术、临床疗效以及并发症等方面予以评述。

  • 非息肉样大肠肿瘤的研究现状、进展及思考

    作者:董丽娟;韩英

    本文介绍了非息肉样大肠肿瘤的概念、与锯齿状息肉样病变的关系以及从非息肉样大肠肿瘤的大小、性别及部位特点方面阐述了非息肉样大肠肿瘤的现状、进展及思考。

  • 胶囊内镜在胃部检查方面的研究进展

    作者:韩泽龙;张玮;李跃;刘思德

    本文评介了磁控胶囊内镜系统和可控胶囊内镜系统在胃部检查方面的研究进展,有利于提高对胶囊内镜的认识和胃部检查的应用。具有理论和实验意义。

  • 第二十六届全国中西医结合消化系统疾病学术会议征文通知

    作者:

    为了促进中西医结合事业的发展,交流中西医结合诊治消化系统疾病的研究成果,由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主办,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脾胃消化病专业委员会、广东省中医药学会消化病专业委员会、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和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承办,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资深专家委员会协办的“第二十六届全国中西医结合消化系统疾病学术会议”拟定于2014年8月1-3日在广东省广州市召开。会议将围绕中西医结合诊治消化系统疾病研究进展及临床应用进行学术交流,届时将邀请有关国内知名中西医结合专家、名老中医和著名西医消化病专家作学术报告。

  • 《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杂志2014年各期主题内容

    作者:

    尊敬的各位专家、教授:
      尊敬的各位作者、读者:
      您们好!首先祝新春快乐,万事胜意!《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是国家科技部批准(CN44-1580/R,ISSN 1672-2159)、广东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主管、广东省医学学术交流中心主办、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消化疾病研究所承办的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学术性医学期刊,多年来得到了各位专家、作者、读者的关心和支持,对此谨致衷心的感谢!并深望您们继续给予爱护和帮助!

  • 2014南方消化论坛暨第十届全国肠道疾病学术大会征文通知

    作者: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自2005年创办至今,全国肠道疾病学术大会迎来了十周岁的生日。过去九年中,在国内外专家的支持以及各位同仁的关注下,大会致力于展示国内外消化系统疾病的新研究成果,帮助广大消化专业同仁了解消化疾病基础与临床的新进展,提高消化疾病诊治水平的发展和提高,成为每年一度南方地区规模大、全国较有影响的消化界盛会。

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2018 01 02 03 04 05 06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2008 01 02 03 04
2007 01 02 03 04
2006 01 02 03 04
2005 01 02 03 04
2004 01 02 03 04
2003 01 02 03 04
2002 01 02 03 04
2001 01 02 03 04
1997 01 02 03 04
1996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