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消化系统疾病 > 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杂志

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

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杂志

Modern Digestion & Intervention 현대소화급개입진료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广东省卫生厅
  • 主办单位: 广东省医学学术交流中心
  • 影响因子: 1.01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672-2159
  • 国内刊号: 44-1580/R
  • 发行周期: 双月刊
  • 邮发: 46-356
  • 曾用名: 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杂志;现代消化病及内镜杂志
  • 创刊时间: 1996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现代消代及介入诊疗》编辑部
  • 出版地区: 广东
  • 主编: 张万岱
  • 类 别: 消化系统疾病
期刊荣誉:
  • 双镜联合序贯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36例

    作者:杨位轩;万元春;郭云虎;张华国

    目的:探讨十二指肠镜联合腹腔镜序贯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可行性。方法2013年5月至2014年6月,对36例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患者采用双镜序贯治疗。逆行胆胰管造影(ERCP)采用或不采用乳头括约肌切开(EST)、球囊扩张(EPBD)后取石,然后放置鼻胆管引流(ENBD)。术后若无并发胰腺炎,第2~3天在手术室全身麻醉下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随后观察疗效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34例患者均成功完成ERCP和LC操作,1例结石嵌顿胆总管下端,插管不成功转外科手术治疗。1例乳头处肠穿孔,外科手术修补。4例术中少许渗血,给予球囊压迫止血,无继续出血。1例并发胰腺炎,给予保守治疗胰腺炎控制后行LC治疗。无术后迟发性出血、胆瘘发生。术后第2天流质,第3天出院。平均住院时间短7.8 d。术后随访12个月期间行腹部B超或MRCP检查,均未发现胆总管残留结石、再生结石、胆道狭窄。结论序贯完成ERCP和LC是安全可行的,具有住院时间短、并发症少、创伤小、胃肠功能恢复快等优点。

  • 复方亚甲蓝长效止痛剂在肛肠术后镇痛效果观察

    作者:刘志江;郭立云;郭丽芳

    目的:探讨肛肠疾病手术后患者采用复方亚甲基蓝长效止痛剂进行镇痛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肛肠科2010年6月至2013年10月收治的821例肛肠疾病手术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镇痛方式分为观察组(583例)和对照组(223例),观察组采用复方亚甲基蓝长效止痛剂进行术后镇痛治疗,对照组采用Nipro持续注入器镇痛泵进行药物镇痛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后当天与术后第1天、第2天、第3天、第7天的镇痛效果差异,两组近期及远期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的差异。结果对两组患者术后当天、术后第1天、第2天、第3天、第7天的疼痛情况进行比较,结果显示,除术后当天两组的疼痛分级分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他时间点观察组的疼痛等级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灼痛反应、感觉异常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第6个月的后遗局部注射硬结、后遗感觉异常、伤口愈合迟缓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肛肠疾病手术后患者采用复方亚甲基蓝长效止痛剂进行镇痛治疗具有较好的镇痛效果及较低并发症发生率。

  • ERCP困难胆管插管时早期预切开术的应用

    作者:崔忠敏;赵佳钧;吴春燕;姚辉

    目的:探讨预切开技术在常规ERCP插管失败病例中应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在常规ERCP插管失败的98例病例中,应用包括电针切开术和经胰管乳头切开术在内的预切开技术完成插管,观察插管的成功率和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常规插管失败并行预切开术的98例患者中,插管成功率为93.9%(92/98),其中行电针切开术76例,经胰管乳头切开术22例,术后胰腺炎发生率为5.1%(5/98),都为轻型胰腺炎,未发生出血、穿孔等其它严重并发症。结论预切开技术在困难ERCP中应用是安全、有效的,在常规插管失败的病例中预切开术可以显著提高插管成功率,其并发症的发生率与常规插管的发生率没有显著差异。

  • 十二指肠镜与腹腔镜联合应用治疗化脓性胆管炎临床研究

    作者:黄海;何承祥;肖诗铭;刘禹;盛春晓

    目的:研究十二指肠镜联合腹腔镜对化脓性胆管炎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本次研究选取2011年5月至2014年4月收入我科治疗的58例化脓性胆管炎患者为研究对象,以临床治疗方式的不同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9例,其中行传统开腹手术治疗的患者为对照组,行十二指肠镜联合腹腔镜治疗的患者为研究组;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临床治疗效果等。结果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及总并发症率比较;术中出血量、排气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以及住院时间的比较;P均<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十二指肠镜联合腹腔镜对化脓性胆管炎的治疗取得较满意疗效,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率低等优点,值得在临床进行推广。

  • MRI在诊断及评估胃肠道间质瘤侵袭危险度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作者:李钦海;陈光玉

    目的:分析MRI在诊断及评估胃肠道间质瘤(GIST)侵袭危险度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12年5月至2014年3月已行MRI检查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0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MRI检查结果与病理结果进行对比。同时观察和分析不同侵袭危险度(低危、中危、高危)患者MRI表现征象(形态、边界、信号等)特点,并进一步分析MRI征象与不同侵袭危险度的相关性。结果30例患者中低危12例,中危7例,高危11例。高危组与低危组比较,形态、边界、信号均匀性及ADC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危组ADC值明显高于中危组(P<0.05)。低危组与高危组比较,边界、信号均匀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RI扫描与ADC值能协助GIST术前侵袭危险度评估。

  • 超声内镜辅助内镜治疗源于胃固有肌层间质瘤的价值探讨

    作者:杨英;陈炳芳;丁炎波;孙静;庄耘;陈建平

    目的:探讨超声内镜辅助内镜下治疗源于胃固有肌层间质瘤的价值及安全性。方法收集本院所有内镜下治疗黏膜下肿瘤的患者资料,筛选出2010年12月至2013年10月33例经病理证实为源于胃固有肌层的间质瘤,详细记录临床病理表现、超声所见、内镜切除的方法、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术后随访资料。结果33例患者其中22例接受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11例接受内镜下全层切除术(EFR)。其中ESD治疗中有5例穿孔,气胸1例,均内镜下处理以及保守治疗后好转。2例EFR患者因穿孔大转行腹腔镜手术治疗。33例患者术后均接受了3~36月随访,无局部复发以及远处转移。结论超声内镜辅助内镜下治疗源于固有肌层胃间质瘤是安全、有效的。

  • 参芪扶正注射液配合化疗对胃癌48例的疗效分析

    作者:黄丹;王学东;段钰萍;严海

    目的:探讨参芪扶正注射液配合化疗对胃癌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对2012年9月至2014年9月收治的48例胃癌患者行对比研究,其中行单纯化疗的24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在化疗的基础上加用参芪扶正注射液治疗的24例患者作为研究组,周期治疗结束后分析评价两组患者的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总不良反应率、免疫功能CD3+、CD4+、CD8+、CD4+/CD8+,研究组均优于对照组,P均<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胃癌患者在化疗基础上联合使用参芪扶正注射液疗效显著,明显提升近期疗效,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具有明显的临床推广价值。

  • 结直肠癌淋巴微转移的判定及相关因素分析

    作者:韦皓棠;李霖;董保国;王佳雷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患者淋巴结微转移灶的特点及与临床病理参数间的关系。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14年1月我院收治的65名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淋巴结进行免疫组化检测,分析微转移灶与临床病理特征间的相关性。结果对65例结直肠癌患者的624枚淋巴结进行了CK19及CEA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淋巴结阳性表达率为21.79%(136/624),52.31%(34/65)的患者淋巴结呈阳性表达;CK19阳性表达率为15.54%(97/624),46.15%(30/65)的患者淋巴结染色为阳性;CEA阳性表达率为20.19%(126/624),47.69%(31/65)的患者淋巴结染色为阳性。淋巴结CK19及CEA阳性表达与肿瘤大小相关(P<0.05),而与年龄、性别、肿瘤部位、TNM分期、分化程度及有无血管浸润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免疫组化方法是检测结直肠癌微转移的有效手段,结直肠癌的微转移的发生与有无淋巴结浸润及肿瘤大小相关。

  • 恶性梗阻性黄疸行内镜下胆道金属支架引流术的临床疗效观察

    作者:马竹芳;庞林元

    目的:探讨恶性梗阻性黄疸行内镜下胆道金属支架引流术(EBMSD)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2008年1月至2013年6月接受EBMSD治疗的48例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为研究对象,统计学比较患者术前及术后各实验室指标改变,评价疗效。结果成功置入金属支架44例,支架置入技术成功率为91.67%,其中行单支引流34例,左右双支引流10例。44例患者术后7天检查肝功能较术前有显著改善,血清胆红素(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显著下降,明显低于术前(P<0.01),丙氨酸转氨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碱性磷酸酶也较术前显著下降(P<0.01),左右双支引流肝功能指标降低效果优于单支引流(P<0.01),后并发症较轻,经对症治疗后均好转。术后对患者随访6~12个月,完成随访38例,失访6例,38例随访患者中总体3个月、6个月存活率分别达到94.25%和73.39%。结论采用EBMSD治疗恶性阻塞性黄疸疗效明显,可有效缓解黄疸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且左右双支引流效果优于单支引流。

  • 品管圈在降低留置胃管患者非计划性拔管中的应用

    作者:黄榕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降低留置胃管患者非计划性拔管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总结分析我科患者在留置胃管之后发生非计划性拔管的原因,确定以“降低留置胃管的非计划性拔管”为品管圈活动主题,按PDCA循环管理方法管理留置胃管患者。结果实施品管圈管理后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由开展活动前的12.9%降至4.3%。结论通过开展品管圈活动,对降低留置胃管患者非计划性拔管效果显著,确保了患者的安全,同时提高了护理服务质量。

  • 异甘草酸镁针剂治疗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

    作者:程吉云;黄培宁;余贤恩;邓友辉

    目的:探讨异甘草酸镁针剂治疗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0年8月至2013年9月间在我院住院治疗的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120例,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的护肝药物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异甘草酸镁针剂进行静脉滴注治疗,治疗周期为4周,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肝功能、肝纤维化等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肝功能以及肝纤维化程度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P<0.05),而治疗组患者的肝功能以及肝纤维化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异甘草酸镁针剂能够明显改善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的肝脏功能以及改善肝纤维化程度,有利于患者的预后。

  • 右美托咪定复合瑞芬太尼MAC在无痛肠镜中的应用

    作者:于鲁源;陈素丽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复合盐酸瑞芬太尼MAC用于无痛肠镜中的可行性与安全性。方法将60例自愿行无痛肠镜检查患者随机分为DR组(右美托咪定复合瑞芬太尼组)和DP组(右美托咪定复合丙泊酚组),每组30例。两组患者均先缓慢注入右美托咪定0.6滋g/kg,时间大于10 min。DR组注射完毕后给予盐酸瑞芬太尼1.0滋g/kg,时间大于1 min,然后以0.1滋g·kg-1·min-1持续静脉泵注。DP组注射完毕后给予丙泊酚1.5~2.0滋g/kg。记录基础值(T0)、检查开始(T1)、手术结束(T2)、术毕10 min(T3)各个时间点的血压、心率、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Ramsay镇静评分;苏醒时间(术毕至呼之睁眼);并发症包括恶心、呕吐、呼吸抑制、头晕等。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DR组Ramsay镇静评分明显低于DP组(P<0.05),血流动力学更平稳(P<0.05),副作用小。结论右美托咪定复合盐酸瑞芬太尼MAC可安全用于无痛肠镜,血流动力学稳定,副作用小。

  • CDK4在胃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作者:曹友红;马平;王福根;许春芳

    目的:研究CDK4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CDK4在70例胃癌组织及部分相应癌旁组织中的表达,结合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大小、部位、分化程度、Borrmann分型、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和TNM分期等临床病理参数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胃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的CDK4蛋白阳性表达分别为65.71%、18.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K4在低分化组阳性表达率为78.05%(32/41),中高分化组阳性表达率为48.28%(14/29),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χ2=6.693);CDK4在无淋巴结转移组中阳性表达率为44.83%(13/29),有淋巴结转移组中阳性表达率为80.49%(33/41),两者间比较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χ2=9.587);CDK4在Ⅰ+Ⅱ期阳性表达率为53.13%(17/32),Ⅲ+Ⅳ期组阳性表达率为76.32%(29/38),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χ2=4.147);CDK4蛋白阳性表达与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大小、部位、Borrmann分型、浸润深度均无明显相关(P>0.05)。结论 CDK4在胃癌组织中存在着过表达,在评估胃癌的发生、发展中有一定的临床价值。CDK4表达水平与肿瘤组织分化程度、淋巴结有无转移、TNM分期有关。

  • 英夫利昔单用和联合硫唑嘌呤治疗克罗恩病的疗效分析

    作者:陈昭;王国振;邱琛;向城;王新颖

    目的:比较英夫利昔(Infliximab, IFX)单药治疗和英夫利昔联合硫唑嘌呤(Azathioprine, AZA)治疗中重度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 CD)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2010年6月至2014年5月在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消化科进行治疗的47例中重度CD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IFX组29例和IFX+AZA组18例。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第14周和第30周的实验室指标(WBC、ESR、CRP、ALB)、克罗恩病活动度指数(CDAI)、临床缓解率、克罗恩病简化内镜评分(SES-CD)、黏膜愈合率以及不良反应的情况。结果第14周时,IFX组和IFX+AZA组的临床缓解率分别为:58.6%(17/29)vs 72.2%(13/18),(P >0.05);黏膜愈合率分别为:51.7%(15/29)vs 55.6%(10/18),(P >0.05)。两组患者的WBC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BMI和ALB水平显著升高。第30周时,IFX组和IFX+AZA组的临床缓解率分别为:75.9%(22/29)vs 88.9%(15/18),(P>0.05);部分患者在第30周复查内镜,两组的黏膜愈合率分别为:47.1%(8/17)vs 83.3%(5/6),(P>0.05)。两组患者的WBC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BMI和ALB水平升高。结论 IFX和IFX+AZA两种方法均可有效诱导和维持中度CD患者临床缓解和黏膜愈合,但后者疗效有更优趋势。

  • 酒精肝造模过程中的酒质对体重变化的影响

    作者:王晓琳;陈小兰;胡先福;南清振;陈楚弟

    目的:研究小鼠酒精性肝病造模过程中的不同酒质的作用。方法小鼠慢性喂养工业酒精2个月,或喂养食用酒A或食用酒B 40 d。检查小鼠空腹体重及病理组织学的变化。结果工业酒精慢性喂养2个月后,体重比对照组显著下降,说明工业酒精作为慢性酒精喂养模型的不适用问题。于是,我们进一步使用食用酒A,食用酒B分别慢性酒精喂养40 d后,体重仍然下降约20%。于是比较两种使用食用酒间隔5 d或10 d的慢性喂养85 d情况下(含酒精为40 d),食用酒B的体重降低有明显改善。三种酒喂养情况下,组织学均未见显著性差异。结论从体重的变化看,酒精质量对此模型具有重要的意义。

  • 复方苦参注射液在中晚期消化系统肿瘤化疗时的疗效观察

    作者:张浩中;程春来;熊启香

    目的:研究复方苦参注射液对中晚期消化系统肿瘤患者的化疗疗效、不良反应、镇痛效果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病理诊断的76例中晚期消化系统肿瘤患者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8例,实验组在与对照组应用同样常规化疗的基础之上加用复方苦参注射液,连续应用两个疗程后进行评价。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在2个疗程后的疗效比较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治疗过程中两组在不良反应白细胞计数下降和恶心、呕吐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碱性磷酸酶和脱发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镇痛效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生活质量比较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方苦参注射液在中晚期消化系统肿瘤化疗时起到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减少骨髓抑制,减轻胃肠道反应及一定程度镇痛的作用。

  • 胶囊内镜序贯联合双气囊小肠镜诊断小肠出血

    作者:曹立军;贺学强;熊红;张清勇;唐婷;沈林艳

    目的:评价胶囊内镜(capsule endoscopy, CE)序贯联合双气囊小肠镜(double-balloon en-teroscopy, DBE)检查对小肠出血疾病(small intestine bleeding, SIB)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06例行CE检查及部分序贯联合DBE检查SIB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06例SIB患者病因明确诊断率为96.2%(102/106),以肠黏膜糜烂、溃疡性病变25.5%(27/106)、血管病变24.5%(26/106)、小肠肿瘤、隆起病变23.6%(25/106)常见;行CE和DBE检查的病变检出率分别为89.6%(95/106)、96.2%(50/52),病因诊断率分别为50.9%(54/106)、92.3%(48/52),DBE检查病因诊断率显著高于CE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E和DBE检查发现血管病变、肿瘤隆起病变与憩室分别为22.6%(24/106)、0.9%(1/106)和51.9%(27/52)、15.4%(8/52),DBE对血管病变、肿瘤隆起病变与憩室病因的诊断率高于CE,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小肠出血患者中CE检查对血管病变、肿瘤隆起病变与憩室的病因诊断低于DBE检查;CE序贯联合DBE检查应用能提高小肠出血疾病的病变检出率及病因诊断率。

  • 胰腺癌细胞总RNA转染树突细胞诱导特异性CTL能力的体外研究

    作者:陈江;牟为民;邵晓东;王迪;许文达;郭晓钟

    目的:观察人胰腺癌MiaPaCa-2细胞总RNA电转染树突细胞(Dendritic Cell,DC)体外激发抗原特异性细胞毒T淋巴细胞(Cytotoxic T Lymphocyte, CTL)的能力。方法自6例胰腺癌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中分离、培养DC。使用电穿孔法将MiaPaCa-2细胞总RNA体外转录和PCR扩增的MUC1 mRNA转染DC,以未负载抗原的DC为对照。采用实时定量PCR技术检测各组DC中MUC1表达。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检测转染各组DC存活率变化;混合细胞培养法评价各组DC体外刺激自体T淋巴细胞增殖能力;ELISA法检测各组DC体外激发抗原特异性CTL细胞因子释放量。结果 MiaPaCa-2总RNA与MUC1 mRNA分别转染后48 h DC中目标抗原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37.24±3.17和34.53±2.02,两者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电转染后96 h MiaPaCa-2总RNA转染组DC存活率降至60.81%,低于MUC1 mRNA单转染时DC的存活率(80%左右)(P<0.05)。转染MiaPaCa-2总RNA DC刺激自体T细胞增殖指数为8432±611.25,显著高于MUC1单独转染组3664±305.17(P<0.05);且转染MiaPaCa-2总RNA DC激发特异性 CTL分泌IL-2、IL-10、Granzyme B、IFN-γ水平亦显著高于MUC1 mRNA单独转染组(P<0.05)。结论胰腺癌肿瘤细胞总RNA转染的DC较单一胰腺癌相关抗原负载DC有更强的体外抗原特异性CTL激发能力。

  • 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小切开后球囊扩张术治疗胆总管结石的临床研究

    作者:曾德辉;张德强;曾安祥;池桂林

    目的:探讨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小切开后球囊扩张术在胆总管结石治疗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将150例临床确诊为胆总管结石的患者随机分为乳头括约肌切开组(EST组)和乳头括约肌小切开后球囊扩张术组(SEST+EPBD组),比较两组疗效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EST组和SEST+EPBD组取石成功率分别为92%和97%(χ2=1.19,P>0.05)。EST组术后出现急性胰腺炎2例,出血4例,结石复发11例,逆行性胆道感染15例。SEST+EPBD组术后出现急性胰腺炎1例,出血1例,结石复发2例,逆行性胆道感染6例。两组取石成功率及近期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远期并发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小切开后球囊扩张术治疗胆总管结石安全、有效,并发症少,并且尽可能的保留了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的功能,值得临床推广。

  • 缺血性结肠炎39例临床分析

    作者:王慧超;葛相栓;钱峰;刘小玲;李建平

    目的:总结缺血性结肠炎的临床特点,提高对该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水平。方法对本院收治的39例确诊为缺血性结肠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结果缺血性结肠炎常发生于60岁以上的老年患者,且多合并有心脑血管基础疾病或腹腔手术病史;典型症状为“腹痛、腹泻、便血”三联症,仅表现为腹痛的病例容易误诊,结肠镜下病变多位于左半结肠;活血、扩血管及内科综合治疗获得良好效果,不建议应用抗凝、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结论结合临床表现与结肠镜检查,该病基本可诊断,及时内科治疗,预后良好,早期行结肠镜检查对该病诊断非常重要。

  • 小儿慢性胃炎48例的误诊分析

    作者:汪运鹏;吕永慧;姜萌

    目的:通过分析小儿慢性胃炎误诊的原因,以提高对小儿慢性胃炎的早期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儿内科收治的48例慢性胃炎患儿,通过分析其主诉、体征以及所做的辅助检查,结合患儿自身特殊情况,辨别误诊的原因。结果通过了解误诊原因,找到能够正确诊断的方法。结论小儿慢性胃炎可以早期诊断和治疗。

  • 胶囊内镜检查60例临床分析

    作者:王丽萍;苏秉忠;李文杰;张海波

    目的:探讨胶囊内镜在小肠疾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分析自2008年10月至2010年8月,来我院行胶囊内镜检查患者共60例,其中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17例,慢性腹痛腹胀、腹泻43例,所有患者均行胃镜、结肠镜检查未发现相关病变,其中40例行双气囊小肠镜检查。结果60例患者全部检查成功,未出现并发症,胶囊在小肠内工作时间平均为286.8 min(58~540 min)。在有效的工作时间内,胶囊顺利通过回盲瓣到到达结肠53例,未通过7例,60例患者中有8例胶囊在胃内滞留时间超过2 h,60例胶囊全部在检查结束后顺利排出体外,排出体外的平均时间为15 h(9~32 h),60例中发现病变者45例(75%),包括血管畸形、毛细血管扩张、小肠息肉、克罗恩病、溃疡性小肠炎,炎症性肠病,小肠黏膜下肿物,小肠癌等。结论①胶囊内镜在小肠疾病的检出中有其独到之处,无痛无创的特点大大提高了患者的依从性;②胶囊内镜的出现,使得小肠疾病的检出率明显提高;③检查前充分的肠道准备,对检查的成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④检查之前,对于患者的适应症要严格把握,详细的病史询问对于阅片及检查结论有着关键的指导作用;⑤对于检查过程中出现胶囊滞留胃内,胃肠动力药的应用及胃镜介入治疗是非常必要的;⑥胶囊内镜与小肠镜之间互补应用,对于提高小肠疾病的诊断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胶囊内镜 小肠疾病
  • 多环黏膜切除术治疗食管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围手术期处理

    作者:葛相栓;王慧超;李建平;钱峰;刘小玲;张顺风;赵静;张改玲;赵作静;王瑞

    目的探讨多环黏膜切除术(MBM)治疗食管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术前准备、术中操作注意事项及术后并发症的预防。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4月至2012年10月在河南宏力医院诊治的24例食管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患者的临床资料。24例患者均行MBM治疗,术前与患者及家属认真沟通,告知目前食管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常见内镜处理方法及MBM的优缺点,获得患者及家属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准备套扎器、标记刀:针刀或dual刀、高频圈套器、两条单钳道胃镜或一条双钳道胃镜,调试内镜系统及高频电设备。手术过程依次为NBI内镜及碘染色确定病变范围,标记刀标记边界,套扎,高频电切除,后反复套扎、高频电切除,直至病变完全切除。术中及时止血。术后常规心电监护,防止迟发性出血,同时给予抑酸及对症支持治疗。术后1、3、6、12月分别复查胃镜随访远期并发症。结果24例患者共26个病灶均顺利完成MBM治疗,其中2例行2次MBM治疗,平均操作时间为42 min。病灶长径为0.8~6.0 cm,平均3.1 cm,宽3/4环周。单次使用套扎环1~6发,平均4发。术中4例患者出现明显出血,经热活检钳电灼后出血停止,未并发食管穿孔。术后病理检查结果提示重度不典型增生22例,原位癌2例。术后随访1~24个月,期间22例患者均愈合良好;1例患者(病变范围环3/4周径)术后1月出现食管瘢痕狭窄,行内镜下球囊扩张治疗症状缓解;1例患者(2处病变,分2次完成手术)术后3月复查,活组织检查考虑鳞状细胞癌,后行外科手术治疗。结论 MBM术前正确的病情评估,术中的精心操作,术后的恰当处理是治疗食管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成功的关键,同时表明MBM是内镜下切除食管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 CT小肠造影在小肠克罗恩病诊断和治疗中的价值

    作者:史肖华;沈宣文;朱琪麟;庞智;郑家驹

    目的探讨CT小肠造影在小肠克罗恩病(CD)诊断和治疗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02例CD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影像检查资料,重点分析其中27例小肠CD患者的临床资料和CT小肠造影检查资料。结果27例小肠CD患者的CT小肠造影主要表现为:肠壁增厚81.5%(22/27),强化增加88.9%(24/27),多节段性病变74.1%(20/27),肠腔不规则狭窄70.4%(19/27),系膜区淋巴结肿大33.3%(9/27),肠管周围蜂窝织炎29.6%(8/27),腹腔内脓肿14.8%(4/27),炎性包块11.1%(3/27),不全性肠梗阻33.3%(9/27),腹腔积液40.7%(11/27),瘘管或疑似瘘管形成7.4%(2/27)。其中9例腹腔内有脓肿、炎性包块、瘘管或疑似瘘管形成病例在CD正规治疗3~6月后,复查CT小肠造影,有2例复查两次,均显示病灶较前明显缩小或消失。结论 CT小肠造影可帮助全面评价小肠的病变范围和并发症,并可对病变部位进行跟踪复查,是辅助小肠CD诊断和治疗的有效手段,可作为小肠CD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 合并急性假性结肠梗阻的吉兰-巴雷综合征1例护理

    作者:赵丽萍;安志洁;姜俊;王蕊

    目的:总结1例合并急性假性结肠梗阻的吉兰-巴雷综合征患者诊疗及护理体会。方法运用及时的评估及联合诊疗思路。结果患者5周痊愈,无神经系统后遗症。结论患者的诊断与护理不能局限于单一系统,应具有跨学科合作意识。

  • 经脐入路内镜腹腔探查术的护理体会

    作者:彭阳;黄榕;郭智慧;黄思霖;周丹;智发朝

    目的:探索经脐入路内镜腹腔探查术的佳护理方法。方法总结2例经脐入路内镜腹腔探查术确诊不明原因腹水病例的护理方法。结果2例不明原因腹水病例行经脐入路内镜腹腔探查术得以确诊,经规范的、有效的、针对性的护理处置,术后脐部切口愈合良好,无切口感染。结论经脐入路内镜腹腔探查术是一种经济有效的手术方式,配合恰当的护理,可极大的增强患者对手术的信心,并且减少切口感染的机会。

  • 内镜发现十二指肠降部巨大憩室1例

    作者:张慧

    一、病历摘要
      患者,男,74岁,反复餐后上腹部饱胀不适,伴恶心60余天于2014年5月28日来院就诊。体格检查:剑突下压痛,腹部未触及包块,饮食可,大小便正常,营养稍差。便常规:大便隐血阳性,血常规:血红蛋白95 g/L。5月29日行电子胃镜检查:见十二指肠下行部有大量食物残渣覆盖,视野不清,遂在退镜观察过程中另见一视野清晰的腔隙。经对比辨认发现有胃内容物的腔隙为一约3.5 cm ×5.5 cm巨大憩室,底呈囊袋状,冲洗食物残渣后见憩室内壁轻度充血(见图1),另一腔隙为正常的十二指肠肠腔(见图2),后诊断为:十二指肠降部巨大憩室,并憩室炎。

  • 科技论文中表格的规范化

    作者:

    表格是记录数据或事物分类等的一种有效表达方式,具有简洁、清晰、准确的特点,同时其逻辑性和对比性又很强,因而表格在科技期刊中被广泛采用。如果表格选用得合适,设计得合理,不仅会使文章论述清楚、明白,还可收到美化版面、节省版面的效果。

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2018 01 02 03 04 05 06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2008 01 02 03 04
2007 01 02 03 04
2006 01 02 03 04
2005 01 02 03 04
2004 01 02 03 04
2003 01 02 03 04
2002 01 02 03 04
2001 01 02 03 04
1997 01 02 03 04
1996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