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外科学 >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Reparative and Reconstructive Surgery 중국수복중건외과잡지

CSCD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 中国康复医学会,四川大学
  • 影响因子: 1.23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2-1892
  • 国内刊号: 51-1372/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62-80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87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编辑部
  • 出版地区: 四川
  • 主编: 杨志明
  • 类 别: 外科学
期刊荣誉:
  • 不稳定型骨盆骨折的手术重建

    作者:黄涛;庞清江;张前法;郑兴国;陈晓牛;袁欣华

    目的探讨不稳定型骨盆骨折的临床特点及手术重建方法的选择. 方法 2000年10月~2004年6月收治56例骨盆骨折,其中男38例,女18例.年龄19~58岁.根据Tile骨盆骨折分型,B型33例,其中B1型15例,B2型11例,B3型7例;C型23例,其中C1型10例,C2型8例,C3型5例.采用骨盆重建钢板复位内固定术,对骨盆以及髋臼骨折复位固定,恢复稳定骨盆前后环的解剖结构. 结果术后56例随访12~68个月,平均26个月,所有骨折及脱位在3~6个月愈合,疗效满意.患者全部恢复正常生活及行走功能.按Majeed疗效评价,获优40例,良11例,中4例,差1例,优良率为91.07%.前路切开复位重建钢板固定者骨盆稳定性好,骨盆外形接近或完全恢复,仅沿髂嵴切口有不适,功能恢复快且满意. 结论骨盆骨折根据分型采取不同手术方法,并以骨盆重建钢板复位固定,是一个较好的、可靠的治疗骨盆骨折,重建骨盆稳定的方法.

  • CT气-碘双对比造影诊断创伤性肩关节前不稳定的临床研究

    作者:王予彬;董善国;李增春;李国平

    目的总结临床经验,提出CT气-碘双对比造影诊断创伤性肩关节前不稳定的临床价值. 方法 48例患者行CT气-碘双对比造影检查.在CT介入引导下行肩前侧穿刺, 注入76%泛影葡胺4 ml,再注入无菌过滤空气10 ml.在西门子SOMATOM CR全身CT机下扫描.CT显示结果并参照病史、临床症状、体征及手术所见,分为Ⅰ、Ⅱ和Ⅲ度损伤. 结果检查后3例肩部胀痛,2 d后消失,余患者未述不适.CT气-碘双对比造影结果,Ⅰ度损伤9例,Ⅱ度损伤22例,Ⅲ度损伤17例.Ⅰ度损伤者采用康复治疗.Ⅱ度损伤者多采用康复治疗,但治疗时间较长.Ⅲ度损伤以手术治疗为主. 结论 CT气-碘双对比造影显示结果分为Ⅰ、Ⅱ和Ⅲ度损伤,不仅可反映病损及临床症状的严重性,而且能为临床治疗提供重要的影像学信息.

    关键词: 创伤 不稳定 CT 诊断
  • 可调节延长式人工假体研制及在股骨下段恶性骨肉瘤保肢术中的初步应用

    作者:李鼎锋;崔秋;范海涛;王磊

    目的探讨可调节延长式人工假体在生长期青少年骨肉瘤保肢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1999年12月~2003年3月,研制并应用可调节延长式人工假体修复股骨下段骨肉瘤切除术3例(ⅡB型2例,ⅡA型1例),其中2例已行假体延长术,1例待行. 结果 2例患者术后2~3年患肢短缩4~5 cm.行假体调节延长术后,患肢与健侧等长,无神经血管牵拉反应.术后分别随访2个月和3年,假体坚固稳定性未见改变,关节功能满意.另1例患者假体置换后无感染、松动,尚未行调节延长手术. 结论可调节延长式人工假体置换手术切口小,操作简便可靠,术后无神经血管牵拉反应,不影响假体坚固性.

  • 新生大鼠脑源性神经干细胞培养方法的优化

    作者:赵志英;胡海涛;师社会;许杰华

    目的寻求较理想的新生大鼠脑源性神经干细胞(eural stem cells,NSCs)分离培养方法. 方法 用不同的接种密度和多种配方的培养基:细胞种植密度采用1×104、1×105、1×106和1×107个/ml 4个浓度;培养基除基础成分DMEM/F12外,按照是否添加2% B27、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表皮生长因子(pidermal growth factor,EGF)以及开始培养时胎牛血清浓度不同而分别记为第1~8组.分离培养新生大鼠脑源性NSCs并诱导其分化,应用相差显微镜和免疫细胞化学法对其进行观察和比较. 结果 分离培养出的细胞聚集成神经球,可在体外大量增殖和长期存活,可诱导分化为神经元和神经胶质,具有神经干细胞特性.开始培养时培养液中加入5%胎牛血清有利于NSCs存活,当血清浓度采用10%时,克隆球迅速分化,干细胞收获量极少;干细胞增生速度在种植密度采用1×106个/ml时优于采用其它种植密度时,适当提高其种植密度可加快增生速度;培养基中加入2% B27、bFGF、EGF是必需的,2% B27、20 ng/ml的bFGF和EGF同时加入时NSCs生长好, bFGF和EGF对加快NSCs的增生具有协同作用. 结论 成功建立了较理想的新生大鼠脑源性NSCs分离培养方法,为进一步研究和应用奠定了基础.

  • 第一腕掌关节缺损的显微外科修复

    作者:俞立新;吴水培;黄飞

    目的报道第1腕掌关节缺损显微外科修复的临床效果. 方法 2001年2月~2004年8月收治3例第1腕掌关节缺损患者,根据手部组织缺损形态和面积,应用足背血管为蒂的第2跖跗关节部分游离移植修复缺损,其中 2例携带足背皮瓣同时修复大鱼际、腕掌部软组织缺损.供瓣区直接缝合,或移植中厚皮片覆盖. 结果骨瓣血管解剖位置恒定,手术操作简便,切取背侧部关节对供区影响小,携带足背皮瓣可同时修复软组织缺损,重建后拇指及大鱼际部外形正常,关节移植体愈合时间为2~3个月,拇指功能满意.术后随访1~2年,拇指外展、对掌功能良好,无脱位等并发症. 结论以足背血管为蒂的第2跖跗关节部分游离移植,能修复第1腕掌关节缺损.手术方式可靠有效.

  • 高密度多孔聚乙烯植入修复眶壁爆裂性骨折继发眼球内陷畸形

    作者:滕利;任敏;归来;张智勇;丁波;吴国平;卢建建;杨锴

    目的探讨眶壁爆裂性骨折继发眼球内陷畸形的修复方法. 方法 1996年12月~2004年3月,共治疗眶壁爆裂性骨折继发眼球内陷患者56例,男30例,女26例.年龄22~48岁,平均32.5岁.受伤至手术时间16 d~5年,合并复视患者34例,视力较受伤前降低者35例.采用下睑缘切口,于下眶缘骨膜下沿内下眶壁向眶尖方向潜行剥离.充分暴露骨折部位和松解嵌入上颌窦的眼眶组织并使其复位,使之成为骨膜下间隙.依据眼球的内陷程度,采用高密度多孔聚乙烯(orous high-density polyethylene,PHDPE)edpor修复眶内下壁及其他眶壁缺损,矫正眼球内陷畸形. 结果 术后所有患者经2个月~5年随访,眼球内陷程度均稳定在2 mm以内,无畸形复发及其他并发症发生.术后眼球内陷畸形均得到明显改善.34例复视患者中27例恢复,35例视力下降患者中9例视力较术前有不同程度改善,无复视加重和视力下降现象.大多数患者外观改善明显,其他患者也有不同程度改善,患者对手术效果满意. 结论 眶壁骨折整复术安全有效,手术应及早进行.Medpor组织相容性好、塑形容易、硬度适中、吸收率低、并发症少及手术效果稳定持久,是首选植入物.为防止眼球内陷畸形矫正不足,术中一般需矫正超过对侧1~2 mm,严重的内陷者,术中矫正应超过2 mm以上.

  • 磷酸钙骨水泥可注射性的研究进展

    作者:苗军;王继芳

    目的了解磷酸钙骨水泥注射性能的改性研究的进展. 方法广泛查阅近年来的相关文献,对磷酸钙骨水泥的评价方法、可注射性评测方法及改性方法进行综述. 结果提高磷酸钙骨水泥的注射性能是其改性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常用的注射性能评价方法包括测定注射能力系数、推力和注射压力三种.可以通过提高液/固比、调整固相或液相成分,以及加入各种添加剂的方法提高磷酸钙骨水泥的注射性能. 结论提高磷酸钙骨水泥的注射性能,适于临床应用需要,使其应用范围更加广泛.

  • 低温保存的组织工程骨修复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作者:罗晓中;杨志明;邓力;李秀群

    目的探讨低温保存的组织工程骨修复骨缺损的能力及低温保存的可行性. 方法 将人源性生物衍生骨材料复合成骨细胞构建的组织工程骨,在4℃ 和-196℃的温度环境中保存3个月和6个月,同时以未行低温保存的组织工程骨和生物衍生骨材料作为对照,分别修复实验兔桡骨的长段骨缺损.80只成年日本大耳白兔,随机分为4个实验组(左前肢植入材料)A3组:组织工程骨在4℃ 保存3个月;A6组:组织工程骨在4℃ 保存6个月;B3组:组织工程骨在-196℃ 保存3个月;B6组:组织工程骨在-196℃ 保存6个月.2个对照组(右前肢植入材料)C组:组织工程骨未行低温保存;D组:单纯生物衍生骨材料.于术后2、4、6和12周行大体和组织学观察,并于6周和12周行X线片检查和生物力学检测. 结果 术后大体观察,A3、A6、B3、B6和C组间无显著差异,D组骨痂少且断端更为明显.各时间点组织学观察,A3、A6、B3、B6和C组植入材料周围胶原及骨痂均较D组明显,术后12周组织学评分,D组与其它各组比较 P值<0.05.X线片示D组植入材料皮质骨无明显变化,骨痂较少;余各组12周植入材料与自体骨融合,髓腔开通,骨折线消失,塑形好.生物力学检测D组与其它各组比较P值<0.05. 结论 以4℃和-196℃保存方法能有效保存组织工程骨,对修复骨缺损有明显效果,这一方法适宜推广应用.

  • 人骨髓间质干细胞库的初步建立

    作者:庞永刚;崔鹏程;陈文弦;高鹏飞;江逊;孙永柱

    目的探讨建立生物学性状稳定的人骨髓间质干细胞(human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 hMSCs)库的可行性, 为组织工程种子细胞的来源作初步探索. 方法对分离得到的hMSCs采用液氮低温冻存,并在一定时间复苏培养,以流式细胞仪检测其表面抗原, 在诱导培养基中对其行成骨和成软骨诱导培养,光镜、电镜观察细胞的形态,采用组织化学、免疫组织化学及分子生物学的方法检测成骨和成软骨诱导的特异标志物:碱性磷酸酶、Ⅰ型胶原、Ⅱ型胶原及骨钙素,研究其生物学性状. 结果从骨髓中分离得到了纯度达96%以上的hMSCs,复苏后的hMSCs形态和表面抗原保持不变,可继续扩增10代以上,倍增时间40 h.复苏后第2、6、10代hMSCs均保持较强的向软骨细胞、成骨细胞的分化能力. 结论初步建立了hMSCs库,可为骨及软骨组织工程提供较好的种子细胞.

  • 成骨细胞与生物衍生支架材料相互作用的基因表达研究

    作者:祁洁;杨志明;解慧琪;李秀群

    目的研究组织工程骨体外构建过程中,成骨细胞与生物衍生骨相互作用的基因表达. 方法用人胚骨膜来源的成骨细胞与生物衍生骨体外复合培养构建组织工程骨.培养2、4、6、8和10 d,分别提取总RNA,经逆转录成cDNA.用荧光及TaqMan探针行实时定量PCR,分别扩增成骨细胞特异转录因子(Cbfa1)、成骨细胞特异基因(Osterix)、Ⅰ型胶原、骨钙素(osteocalcin,OC)和整合素α5和β1(Integrin α5 and β1),读取扩增循环数(Ct值),进行统计学分析.以单纯培养的成骨细胞作为对照组. 结果 Cbfa1与Osterix变化一致,其中实验组Osterix在2 d和 8 d 的表达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Ⅰ型胶原与OC的表达变化一致,实验组除10 d时,其余各时间段Ⅰ型胶原表达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Intgerin的表达始终处于较高水平,在培养初的2 d,实验组Integrin β1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 结论成骨细胞与生物衍生材料复合后,重要基因可持续正常表达.作为支架材料,生物衍生骨在保持成骨细胞性状、诱导及促进成骨细胞分化方面有明显优越性;它不仅对细胞顺利进入增殖状态无影响,而且为细胞增殖提供广阔而有效的空间.成骨细胞终可良好分化,充分发挥成骨功能,并有利于成骨细胞黏附,黏附行为贯穿细胞与材料相互作用的整个过程,而并非局限于开始阶段.

  • 小肠黏膜下层与聚丙烯修复大鼠腹壁缺损的对比研究

    作者:张喜海;罗静聪;杨志明;项舟;李秀群

    目的比较小肠黏膜下层(small intestinal submucosa, SIS)和聚丙烯补片(polypropylene mesh, PPM)修复大鼠腹壁缺损的效果,探讨SIS用于腹壁缺损修复的可行性. 方法 SD大鼠100只,雌雄各半,体重200~250 g.手术造成2 cm×2 cm全层腹壁缺损,随机分为两组(n=50),分别采用相同面积的SIS和PPM修补.术后1、2、4、8和12周分批取材(每时间点10只),行动物一般情况观察、腹壁抗张强度测定、腹腔内粘连情况评价及组织学观察. 结果术后动物成活95只,均健康.两种材料未导致动物不良反应,无疝瘘发生,缺损得到完整修复.术后1周,SIS组的腹壁抗张强度值为204.30±5.13 mmHg(1 mmHg=0.133 kPa),PPM组为240.0±10.0 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周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12周两组在300 mmHg的腹腔压力下均未发生破裂.术后各期SIS组的腹腔粘连程度及强度明显低于同时间点的PPM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织学观察两组均未见明显免疫排斥反应,终均为纤维结缔组织修复. 结论 SIS和PPM均能有效修复大鼠2 cm×2 cm腹壁全层缺损.SIS在生物相容性和抗腹腔粘连方面优于PPM,值得进一步研究.

  • 家族遗传性多趾嵌趾甲致多发性肉芽肿一例

    作者:林涧;胡清涛;余云兰

    1 病例介绍患者男,42岁.双足1~3趾趾甲背翘畸形40余年,1、2趾显著.1998年3月无诱因双足第1~3趾趾甲缘肿痛不适,在当地医院经甲沟清创、外用紫药水、口服抗生素等处理,症状渐消;以后多次自行剪刀修剪,外用紫药水等;2002年6月再次复发,到当地医院予以拔甲、清除增生组织及抗感染等处理,疗效不佳;2003年10月症状加重且肿物生长较快而就诊我科;其爷爷及叔叔均有双足1、2趾嵌趾甲伴背翘畸形甲沟炎史.检查:双足共有5趾嵌趾甲伴背翘畸形(左足1、2趾,右足1~3趾),甲沟区可见多个大小不等的不规则肿物,表面光滑、界限清楚、质地中等、无波动、压痛不明显,关节活动基本正常;余趾甲较正常人小;未扪及两侧腹股沟淋巴结肿大;血、尿常规,血生化等检查均无异常.

  • 食指背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食指桡侧软组织缺损

    作者:胡敏

    2001年~2003年,我院应用食指背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食指桡侧较大面积软组织缺损6例,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 指端离断伤的修复探讨

    作者:孙勇业;曹培峰;洪勇平

    2000年3月~2003年3月,采用多种手术方法治疗指端离断伤265例,效果满意.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男168例,女97例.年龄3~83岁,平均 43岁.拇指56例,食指72例,中指61例,环指51例,小指25例.其中横断伤49例,背侧斜伤87例,掌侧斜伤91例,指端侧方伤38例.损伤范围0.5 cm×0.3 cm~4.0 cm×2.5 cm.均为急诊手术,伤后距手术时间30 min~10 h.

    关键词: 指端 离断伤 修复
  • 自体骨髓复合移植修复非感染性骨不连

    作者:张力;许正海;杨忠利

    近年来,骨折治疗的概念与方法有显著改变,治愈率明显提高,但长骨骨不连仍是临床医生面对的一个难题.无论手术或治疗都有明显进步,前者包括植骨术、内固定或外固定术,后者包括电刺激、骨诱导治疗、局部自体骨髓移植或注射金葡液等.

  • 糖尿病足跟溃疡的外科治疗

    作者:吴文;章莹;刘传芳;王毅飞

    糖尿病足并发的溃疡是临床常见的顽固性溃疡,多发生于足跟负重区,面积大、层次深、病程长,是临床修复治疗的难点.2000年3月~2004年2月我们在内科综合治疗控制血糖的基础上,采用带蒂皮瓣移位修复足跟溃疡10例,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 改良Heron法建立异种异位心脏移植模型

    作者:黄雪珊;刘璇;陈道中;廖崇先

    目的对Heron法颈部袖套血管吻合建立心脏移植模型的手术方法进行部分改进,建立简化的豚鼠→SD大鼠异种异位心脏移植模型. 方法异种心脏移植供体为雄性豚鼠64只,普通级,体重250~350 g;受体为雄性SD大鼠64只,清洁级,体重300~350 g.采用改进的套管技术通过自制Cuff管将豚鼠供心的升主动脉、肺动脉与SD大鼠受体的右侧颈总动脉、颈外静脉分别进行吻合. 结果单人操作连续进行正式试验64次,总手术时间45~60 min,吻合时间2~5 min,供心冷缺血平均14±3 min.手术成功率100%,无吻合口漏血或血管回流受阻,移植物复跳率100%. 结论改良Heron法建立大鼠颈部异种心脏移植无需显微外科操作,是一种简便、经济实用、稳定可靠和易于复制的器官移植研究动物模型.

  • 供求同重-提高我国组织移植修复缺损及功能重建水平

    作者:侯春林

    近40余年来,随着显微外科技术的快速发展,利用组织移植来修复组织缺损以及进行缺失功能的重建已成为临床上常用的手术方式[1,2],许多大面积复杂创面、难愈性创面得以一期修复,大量濒临截除的肢体得以保全和恢复功能,原已失去的肢体和功能得以重建,从而大大减轻了患者的痛苦,提高了他们的生活质量.与此同时,随着技术的成熟和普及,组织移植手术从发展初期仅少数技术力量雄厚的大医院能开展,到目前多数县级以上的医院、手外科专科医院均能开展,从而大大提高了我国组织缺损修复及功能重建的救治水平.

  • 组织瓣移位修复锁骨区创面

    作者:王诗波;侯春林;张伟;陈爱民;张世民

    目的探讨不同组织瓣移位修复锁骨区创面的方法和疗效. 方法 1994年~2000年先后对3例锁骨骨折内固定后钢板外露、锁骨骨髓炎和放射性锁骨区溃疡合并锁骨骨髓炎患者,分别采用翻转筋膜皮下组织瓣、胸大肌肌(皮)瓣和背阔肌肌皮瓣移位修复,观察其疗效,并在复习文献的基础上对组织瓣修复锁骨区创面的手术适应证及不同术式进行总结. 结果 3例移位的组织瓣全部成活,均经2个月~7年随访,受区外观满意.锁骨骨折愈合,锁骨骨髓炎及溃疡无复发. 结论单纯锁骨区创面可用翻转筋膜皮下组织瓣修复,对合并锁骨骨髓炎者,胸大肌锁骨头旋转肌瓣和背阔肌肌(皮)瓣移位修复更合适.对于锁骨区放射性溃疡无法应用局部组织瓣时,采用背阔肌皮瓣是较为理想的选择.

  • 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远端蒂皮瓣小隐静脉的应用解剖

    作者:张发惠;林松庆;郑和平;宋一平;田万成

    目的研究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远端蒂皮瓣小隐静脉营养血管的来源. 方法 30侧动脉灌注红色乳胶成人下肢标本,以外踝尖为观测指标点,在其上10 cm范围内,显微解剖观测远端蒂中的小隐静脉营养血管来源、分布与皮肤血管的关系,以及小隐静脉浅深交通支. 结果由远及近,远端蒂部的小隐静脉营养血管来源于跟外侧动脉穿支、外踝后动脉穿支和腓动脉肌间隔穿支.上述动脉穿支2~5支,外径0.6~1.0 mm,发深筋膜支、神经静脉营养支和皮支,形成深浅筋膜血管网、腓肠神经干血管链、小隐静脉旁血管链以及静脉壁血管网.小隐静脉浅深交通支1~2支,外径1.7±0.5 mm,距外踝尖上3.4±0.9 cm,汇入腓静脉. 结论远端蒂的腓肠神经、小隐静脉筋膜及皮肤的营养血管同源.外踝尖上3~4 cm处存在小隐静脉浅深交通支,远端蒂皮瓣旋转点设计于此处,有助于改善皮瓣静脉回流.

  • 腓肠神经-小隐静脉营养血管远端蒂皮瓣动脉穿支的应用解剖

    作者:张发惠;谢其扬;郑和平;林松庆;宋一平;田万成;黄汉伟

    目的研究腓肠神经-小隐静脉营养血管远端蒂皮瓣动脉穿支的分布规律及临床应用. 方法对30侧动脉灌注红色乳胶成人下肢标本,解剖观测远端蒂部的动脉来源及分布.2003年1月~2004年8月,在解剖学研究的基础上,临床采用低旋转点的腓肠神经-小隐静脉营养血管远端蒂皮瓣36例.其中男21例,女15例.年龄6~66岁,平均35.2岁.足跟及足底部皮肤缺损18例,足背部缺损10例,中前足缺损8例,均伴有骨、肌腱外露.缺损范围:3.5 cm×2.5 cm~17.0 cm×11.0 cm,切取皮瓣4 cm×3 cm~18 cm×12 cm. 结果远端蒂动脉穿支2~5支,来源于跟外侧动脉穿支及外踝后动脉穿支,外径0.6±0.2 mm和0.8±0.2 mm,距外踝尖上1.0±1.3 cm和2.8±1.0 cm.腓动脉肌间隔穿支0~3支,出现率依次为96.7%、66.7%和20.0%,外径0.9±0.3、1.0±0.2和0.8±0.4 mm,距外踝尖上5.3±2.1、6.8±2.8和7.0±4.0 cm.动脉穿支发出皮支、皮神经浅静脉营养支和深筋膜支,形成腓肠神经-小隐静脉营养血管链和深、浅筋膜血管网.临床应用36例皮瓣感觉逐步恢复. 结论以外踝后动脉穿支为蒂,皮瓣旋转点在外踝尖上3.0cm.以跟外侧动脉穿支为蒂,皮瓣旋转点近外踝尖平面.

  • 臂内侧皮神经营养血管筋膜皮瓣的临床应用

    作者:王彦生;沙德峰;田芙蓉;李崇杰;蔡林方

    目的探讨臂内侧皮神经营养血管筋膜皮瓣修复腋部、肘部及前臂皮肤及软组织缺损的疗效. 方法 1999年2月~2004年12月,对18例腋部、肘部和前臂近端的皮肤及软组织缺损的患者,应用以臂内侧皮神经及其营养血管为蒂的臂内侧岛状筋膜皮瓣顺行或逆行修复上述皮肤及软组织缺损.其中男14例,女4例.年龄19~51岁.急诊手术11例,延期手术2例,择期手术5例.应用顺行皮瓣修复腋部3例,逆行皮瓣修复肘部及前臂15例.皮瓣范围4.5 cm×8.5 cm. 结果术后3例皮瓣出现静脉危象,其中坏死1例,由于皮肤及软组织缺损较多,采用同侧的带蒂背阔肌肌皮瓣单极移位二次修复;另2例通过蒂部拆线减压,皮缘小静脉放血而成活.余15例顺利成活.所有患者获3~30个月随访,皮瓣柔软、细腻有弹性,外形佳,且恢复一定感觉. 结论臂内侧皮神经营养血管筋膜皮瓣血运可靠,并含有感觉神经,手术操作简便,用于修复腋部、肘部及前臂皮肤软组织缺损是一种较理想的手术方法.

  • 足跟部恶性黑色素瘤的切除与修复重建

    作者:张群;王岩;梁雨田;毕文志

    目的探讨足跟部恶性黑色素瘤的手术切除和修复重建的原则. 方法 2001年5月~2003年12月收治8例恶性黑色素瘤,其中男5例,女3例.年龄28~56岁.病变均位于足跟部,病理检查均证实为恶性黑色素瘤;Breslow分级:Ⅰ级2例,Ⅱ级5例,Ⅲ级1例.手术行局部广泛切除,根据足跟部软组织缺损大小,分别选用足外侧皮瓣、足底内侧皮瓣及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皮瓣移位修复,并于术前、术后应用干扰素治疗. 结果术后8例皮瓣全部成活,随访1年 6个月~4年,患者均健在,肿瘤未见复发.在功能及感觉恢复方面,足底内侧皮瓣与足外侧皮瓣佳,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皮瓣恢复良好. 结论足跟部恶性黑色素瘤应行局部广泛切除术,在切缘阴性的基础上进行修复重建,根据创面大小分别采用足外侧皮瓣、足底内侧皮瓣及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皮瓣移位修复,临床疗效满意.

  • 游离皮瓣在组合移植中的应用

    作者:曾炳芳;眭述平;姜佩珠;范存义;于仲嘉

    目的探讨游离皮瓣在组合移植中的应用及其临床效果. 方法 1991年1月~2003年12月,行皮瓣或肌皮瓣的组合移植手术56例,其中男37例,女19例.年龄5~41岁,平均27.6岁.分别修复肢体特大面积软组织缺损、大面积皮肤和节段性长管状骨复合缺损,实现合并皮肤缺损的拇指缺失的一期修复和再造.移植的组织包括背阔肌肌皮瓣、肩胛皮瓣、股外侧皮瓣、(口)/(止) 母趾皮肤趾甲瓣以及腓骨.移植组织的共同血管蒂与受区血管直接吻合建立血液循环者35例,以桥式交叉方式与健侧肢体选定的血管吻合建立临时血液供应者21例. 结果所有患者获随访10~128个月,平均28个月,除2例背阔肌肌皮瓣与游离腓骨组合移植失败外,余均成活.涉及骨缺损修复成功的32例,移植的腓骨平均术后14.5周与宿主骨连接.术后修复和重建的肢体均恢复负重和活动功能;其中1例小腿皮肤与骨骼复合缺损成功修复3年后,因足趾压迫性溃疡而要求截肢. 结论游离皮瓣在组合移植中的应用能有效实现肢体复杂组织缺损的修复和复杂缺失的再造.

  • 组合组织移植修复复杂性手外伤

    作者:芮永军;寿奎水;张全荣;许亚军;孙振中

    目的对2~5块组织组合移植修复复杂性手外伤的组合形式和手术方式进行探讨. 方法对1989年12月~2002年12月治疗的305例进行分析和总结.其中2块组织组合移植214例,组合形式:足趾加皮瓣、双侧第2足趾移植、双皮瓣组合移植;3块组织组合移植75例,组合形式:双侧第2足趾加皮瓣、双皮瓣加足趾、3块皮瓣组合移植;4块组织组合移植11例,组合形式:双皮瓣加双足趾、足趾加3块皮瓣、4块皮瓣组合移植;5块组织组合移植5例,组合形式:同一血管蒂的(口)/(止) 母甲瓣和第2足趾、对侧第2足趾、双侧股前外侧皮瓣组合移植.修复原则:先修复拇指,拇指脱套伤采用(口)/(止) 母趾甲皮瓣,拇指缺损用第2足趾移植;移植对侧第2足趾建立与拇指对指对捏功能;根据创面的大小用1块或2块皮瓣修复.供区皮瓣的选择,大面积用股前外侧皮瓣,小面积用上臂外侧皮瓣. 结果 305例722个组织,其中足趾移植351个,皮瓣移植371块.术后共14个组织坏死,其中第2足趾坏死6趾,皮瓣移植8块,其余移植组织全部成活,移植组织成活率达98.1%.251例经1~7年,平均2.6年随访.所有患者生活均能自理,再造的拇手指恢复对指对掌功能,感觉可达6~14 mm,2例Ⅵ级缺损由于大鱼际肌功能丧失,再造拇指时,未固定对掌位,只有夹持功能.所有移植皮瓣恢复保护性感觉S2,其中有56例因皮瓣臃肿分别作切开或闭合去脂术.供区创面Ⅰ期愈合285例,Ⅱ期愈合20例,其中12例为(口)/(止) 母甲瓣切取后供区植皮部分坏死, 有2例(口)/(止) 母趾末节坏死.8例股前外侧皮瓣创面植皮有部分坏死, 经二期植皮后成活. 结论根据创伤情况采用不同的组合形式.理想的功能既取决于手术,同时也需早期各种理疗康复.组合组织移植是修复复杂性手外伤的佳方法.

  • 带足背趾蹼皮瓣的双足三趾移植修复手毁损伤

    作者:冯承臣;刘茂文;冯鹏;张丽

    目的探讨修复全手毁损伤的术式及效果. 方法本组29例,男22例,女7例.年龄15~31岁.所有患者均从腕部以远皮肤缺损,皮肤挫伤严重,伴有不同程度的掌指骨骨折,皮肤缺损18 cm×8 cm~22 cm×10 cm.切取双侧足背、(口)/(止) 母趾近节腓侧、趾蹼皮瓣的双足3趾游离移植修复手毁损伤,其中双侧足背皮瓣修复手掌和手背创面,双侧(口)/(止) 母趾近节腓侧和趾蹼皮瓣重建虎口,双足3趾再造拇指和2个手指.共切取右足23个皮瓣46个足趾,左足6个皮瓣,修复23只右手和6只左手. 结果本组58个复合皮瓣,再造拇指29个,手指58个.经1~8年随访,再造手29例87个 拇手指全部成活,手外形及功能恢复良好. 结论术式大限度地保留了伤手的残留功能,再造手对指稳定性好,能满足手部活动需要,值得推广应用.

  • 第二掌背动脉皮瓣的临床应用

    作者:俞光荣;袁锋;张世民;李海峰;周家钤;朱辉;杨云峰;陈雁西

    目的总结应用不同类型的第2掌背动脉(second dorsal metacarpal artery,SDMA)皮瓣修复手部组织缺损的价值.方法1998年~2003年,对139例手部皮肤或伴有肌腱缺损的患者,采用不同类型的SDMA皮瓣或带食指伸肌腱的肌腱皮瓣移植进行修复.其中男97例,女42例.年龄17~65岁,平均31.4岁.皮瓣类型:顺行岛状皮瓣37例,逆行岛状皮瓣25例,双轴点岛状皮瓣36例,皮肤返支动脉蒂岛状皮瓣19例,游离皮瓣22例.皮瓣范围3.0cm×1.5 cm~6.3 cm×5.0 cm.结果术后135例皮瓣完全成活,3例部分成活,1例因顽固性血管痉挛而放弃手术.116例获12~57个月随访,皮瓣色泽好,外形满意.其中78例吻合神经的皮瓣浅感觉恢复好,两点辨别觉为5~9mm;未吻合神经的38例皮瓣,浅感觉恢复明显差于健侧,两点辨别觉为10~15 mm.获得随访的21例肌腱皮瓣中修复伸指肌腱19例,屈指肌腱2例,手指屈伸功能按TAM法评价,可达健侧手指的60%~70%.结论采用不同类型的皮瓣或复合组织瓣移植,能修复手及其手指各部位小范围皮肤或伴有的肌腱缺损.

  • 真皮下血管网皮瓣在手外伤修复中的应用

    作者:林闻海;郑廷忠;王庆生;庞水发

    目的总结真皮下血管网皮瓣修复手外伤创面手术时机及效果. 方法 1999年1月~2004年6月,应用胸腹部带蒂真皮下血管网皮瓣修复手部皮肤软组织缺损创面22例,其中男17例,女5例.年龄9~42岁.撕脱伤12例,碾压伤2例,热压伤5例,电烧伤3例;急诊手术13例,3~7 d手术9例.手术依创面情况选择胸部或下腹部皮瓣,修薄皮下脂肪保留2~4 mm.对于多指损伤,将皮瓣设计成2~3叶,形成多个带蒂真皮下血管网皮瓣,手部缺损区分别置于皮瓣内. 结果术后1例皮瓣远端小部分坏死,经换药后愈合,余21例皮瓣完全成活.术后随访3个月~2年,受区皮肤平整、色泽好、质地软,断蒂后不须修整,外形美观,功能恢复满意.术后3~6个月有触觉及痛温觉恢复. 结论应用胸腹部带蒂真皮下血管网皮瓣修复手部皮肤软组织缺损具有疗程短,术后手外形及功能恢复佳等优点,是较理想的一种修复方法.

  • 翻转筋膜皮下瓣修复四肢创面

    作者:张世民;侯春林;俞光荣;袁锋

    目的介绍应用局部远端蒂翻转筋膜皮下瓣修复四肢远端中小面积创面的临床经验. 方法总结1994年1月~2003年12月应用局部远端蒂翻转筋膜皮下瓣加植皮的方法,修复深部结构暴露的四肢远端创面患者33例, 其中男25例,女8例,年龄13~65岁.前臂创面19例,小腿14例.33例均在创面近侧切取局部筋膜皮下瓣,以远端蒂纵向切取的筋膜皮下瓣,包含1条皮神经和(或)浅静脉干,长度(蒂+瓣) 9~18 cm, 筋膜皮下蒂宽3~4 cm,长宽比例3~5∶1.将筋膜皮下瓣翻转180°,脂肪层朝下移位至受区,再在深筋膜面上植皮. 结果术后33例筋膜皮下瓣(轴型瓣26例,随意型瓣7例)均完全成活.供区皮肤直接缝合,Ⅰ期愈合29例,余经换药均良好愈合.受区植皮覆盖均愈合良好. 结论翻转筋膜皮下瓣修复四肢非受压摩擦部位的中小创面,临床应用简便可靠.

  • 上肢软组织缺损的皮瓣修复

    作者:路来金;宫旭;刘志刚;张志新;刘彬;于家傲;陈雷

    目的探讨应用皮瓣修复上肢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 方法总结1995年~2004年应用于上肢软组织修复的 2 512 例患者、2 609个皮瓣.其中应用传统皮瓣修复 1 992 例( 2 089 个皮瓣),带蒂轴型皮瓣、肌皮瓣474例(474个),游离皮瓣46例(46个).就其手术疗效、各类皮瓣的优缺点和适应证进行分析. 结果患者经1个月~9年随访,平均2.7个月.皮瓣完全成活 2 531 个,占皮瓣总数的97.01%;完全坏死10个,占皮瓣总数的0.38%;部分坏死68个,占皮瓣总数的2.61%.传统皮瓣(2089个)术后有46个(2.2%)出现部分坏死;687个(32.9%)术后需行皮瓣去脂或整形.带蒂轴型皮瓣(474个)中有28个(5.9%)出现完全或部分坏死;82个(17.3%)术后需行整形或去脂.游离皮瓣(46个)中有4个(8.7%)出现完全或部分坏死,股前外侧皮瓣多数需行去脂术.结论传统皮瓣手术操作简便、成功率高,但皮瓣质地差,需多次手术.带蒂皮瓣质地好、血管蒂恒定、移动范围广及手术操作相对简便,可行复合组织移植,但皮瓣成活率低于传统皮瓣,特别是逆行皮瓣的静脉回流是制约皮瓣的成活主要因素.游离皮瓣供区隐蔽,皮瓣质地好,外形与功能易于同时修复,但手术操作复杂,限制其应用.带血管蒂皮瓣是上肢组织缺损修复与功能重建的佳方法.

  • 肩胛骨肋骨及背阔肌肌皮瓣复合组织移植修复胫骨长段缺损一例

    作者:陈爱民;侯春林;赵跃忠

    目的设计以肩胛下血管为蒂的游离肩胛骨外侧缘、肋骨及背阔肌肌皮瓣复合组织移植修复胫骨长段缺损1例,评价其疗效. 方法 患者,男,39岁.因外伤致胫骨开放性骨折,在外院行清创植皮和外固定支架固定术后5个月,左胫骨中段骨缺损长达12 cm,伴胫骨中上段内侧贴骨瘢痕12 cm×6 cm.设计并切取肩胛下动脉-胸背动脉为蒂的背阔肌肌皮瓣14 cm×5 cm、胸背动脉肩胛骨支为蒂的肩胛骨外侧缘骨瓣12.5 cm、胸背动脉前锯肌支为蒂的前锯肌-第6肋肋骨瓣13 cm.将肩胛下动脉和胫后动脉近端吻合,旋肩胛动脉和胫后动脉远端吻合,肩胛下静脉和小隐静脉吻合;肩胛骨外侧缘骨瓣和肋骨瓣修复胫骨缺损,钢板内固定,背阔肌肌皮瓣覆盖原瘢痕创面. 结果 复合瓣成活,切口Ⅰ期愈合.术后6个月胫骨植骨上下端骨愈合,经2年随访,患肢已部分负重,术后供区肩关节功能无影响. 结论 肩胛骨肋骨及背阔肌肌皮瓣复合组织移植是修复胫骨长段骨缺损的一种可选择的有效方法.

  • 腓骨骨皮瓣移植修复肢体复合组织缺损

    作者:林立;黄卫东;徐基农;谢大志;阮艺;杨雄;王华英;陈国奋;顾立强;裴国献

    目的 总结腓骨骨皮瓣移植修复肢体外伤性复合组织缺损的临床修复效果. 方法 依照患者肢体复合组织缺失情况及全身状况,采用腓骨骨皮瓣移植进行修复,其中男9例,女3例.年龄12~45岁.胫骨缺损伴腓骨骨折2例,单纯胫骨缺损2例,桡骨缺损2例,尺骨缺损3例,跟骨缺损1例,第1跖骨缺损2例;骨缺损长度4.2~10.6 cm,平均7.8 cm;皮肤缺损10.0 cm×4.5 cm~27.0 cm×15.0 cm.合并胫前和(或)胫后动脉损伤2例,胫后神经损伤 2例,腓总神经损伤1例.一期修复4例,延期修复8例.骨皮瓣游离移植手术9例,推移手术2例,逆行移位手术1例.4例于术后3~6个月行二期肌腱移位动力重建术.行腕、踝关节融合术各1例. 结果 术后出现静脉危象及腓总神经牵拉性损伤各1例,经探查、大隐静脉移植等对症治疗,12例骨皮瓣全部成活.术后随访6~24个月,移植腓骨与受区断端均达骨性愈合,肢体功能均得到良好恢复.供区未出现膝及踝关节运动障碍. 结论 采用急诊或延期的腓骨骨皮瓣移植手术,可较好地修复肢体长管状骨干和软组织复合组织缺损.应注意受区移植腓骨皮瓣术后的感觉功能重建.

  • 穿支蒂皮瓣修复臀骶部软组织缺损

    作者:柴益民;林崇正;马心赤;陈汉东;陈彦堃

    目的探讨应用穿支蒂皮瓣修复臀骶部软组织缺损的手术方法及临床效果. 方法 1998年以来临床应用8例,其中男5例,女3例.年龄15~79岁.根据缺损部位及大小设计以臀部、骶旁或腰动脉的皮穿支为血管蒂的轴型穿支蒂皮瓣移位修复臀骶部褥疮、溃疡及外伤性软组织缺损创面.切取皮瓣达6 cm×5 cm~19 cm×11 cm,穿支血管口径1.3~2.1 mm,游离穿支血管蒂长度为2.5~4.5 cm. 结果皮瓣全部成活,伤口Ⅰ期愈合.随访6~24个月,皮瓣质地优良,外形满意,溃疡无复发. 结论穿支蒂皮瓣设计灵活,切取方便,血供可靠,不损伤臀部肌肉,供区无需植皮,是修复臀骶部软组织缺损创面的理想方法.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2000 01 02 03 04 05 06
1999 01 02 03 04 05 06
1998 01 02 03 04 05 06
1997 01 02 04
1996 01 02 03 04
1995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