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外科学 >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Reparative and Reconstructive Surgery 중국수복중건외과잡지

CSCD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 中国康复医学会,四川大学
  • 影响因子: 1.23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2-1892
  • 国内刊号: 51-1372/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62-80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87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编辑部
  • 出版地区: 四川
  • 主编: 杨志明
  • 类 别: 外科学
期刊荣誉:
  • 喙肩韧带对肩关节前上方稳定作用的生物力学研究

    作者:王娟;黄富国

    目的 在模拟肩袖完好和撕裂两种情况下,比较切断喙肩韧带前、后肱骨头前上方移位的变化,为行肱骨头人工假体置换术时对喙肩韧带的处置提供生物力学依据.方法 取自愿捐献的新鲜成人尸体肩关节标本12个,保留肩胛骨、肱骨中上2/3、喙肩韧带和肩关节囊.随机分为2组,每组6个标本,A组完整保留冈上肌,B组切除整个冈上肌.在肩关节后伸30°、外展0°、外旋30°位,对肱骨干施加50 N轴向压力负荷,测母肱骨头向肩关节前上方的移位值.自肩峰侧切断喙肩韧带,同样条件下重复上述负荷.移位测试.结果 A组标本切断喙肩韧带前、后肱骨头前上方移位分别为(5.96±0.77)mm及(6.83±0.84)mm,增加(0.88±0.34)mm(P<0.01):B组标本切断喙肩韧带前、后肱骨头前上方移位分别为(8.07±2.46)mm及(9.92±3.29)mm,增加(1.85±0.99)mm(P<0.01).两组标本在喙肩韧带完好时的肱骨头前上方移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切断喙肩韧带后肱骨头移位的增加在B组更显著(P<0.05).结论 喙肩韧带限制肱骨头向前上方移位,合并肩袖功能障碍时作用更重要,行肱骨头人工假体置换时应尽量保留喙肩韧带.

  • Staple对侧凸山羊椎体生长板生长率的影响

    作者:宋迪煜;孟传龙;郑国权;张巍;张如意;白林;张永刚

    目的 定量分析Staple对侧凸山羊椎体生长板生长率的影响,进一步探讨Staple矫正脊柱侧凸的可能机制.方法 取健康2~3月龄雌性山羊10只,体重6.0~8.5 kg,用单侧椎弓根钉不对称栓系的方法建立脊柱侧凸模型,将动物随机分为对照组和Staple治疗组,每组5只.建模8~10周后,两组山羊均取出后路栓系,Staple治疗组在大弯曲椎体的凸侧前路植入4~5枚Staple,对照组不作处理.继续观察8~13周,X线片记录Cobb角,观察脊柱侧凸矫正情况.处死前第18天和第3天分别给予士霉素和钙黄绿素以标记生长板的骨化前缘;完整获取项椎上椎间盘以及两相邻的生长板,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包埋,不脱钙切片;生物显微镜下测量两荧光标记线之间的距离,分别计算椎体凹凸两侧生长板的生长率.结果 有9只山羊建模术后8~10周内进展为明显的脊柱侧凸(Staple治疗组5只,对照组4只).Staple治疗组术后即刻Cobb角为(34.8±12.4)°,治疗终时Cobb角减少至(15.6±11.7)°,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后即刻与治疗终时的Cobb角分别为(49.3±18.0)°及(49.0±17.6)°,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低倍生物显微镜下,两组标本凹凸侧的荧光亮度无明显差异;在高倍镜下见生长板骨化前缘有黄绿2条波浪形荧光带,黄色荧光较弱.Staple组凹侧两荧光线间的平均距离明显大于凸侧(Staple侧),凹侧生长板生长率为(3.27±0.96)μm/d,凸侧为(1.84±0.52)μm/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凹侧生长率为(2.83±0.61)μm/d,凸侧为(2.96±0.77)μm/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taple可明显改变脊柱侧凸椎体生长板两侧的生长率,使凹侧生长率超过凸侧,以达到有效矫形.

  • 关节镜下射频汽化仪治疗髌股关节紊乱症

    作者:宣涛;徐斌;徐洪港;王浩

    目的 探讨关节镜下应用射频汽化仪治疗髌股关节紊乱症的方法与疗效.方法 2004年6月-2007年6月,收治86例98膝髌股关节紊乱症患者.男30例34膝,女56例64膝;年龄15~68岁,中位年龄40岁.左膝42例,右膝32例,双膝12例.病程3个月~6年,平均30.5个月.静力性髌骨外侧倾斜28膝,外侧半脱位10膝;动力性髌骨外侧倾斜45膝,外侧半脱位15膝.术前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57.72±8.86)分.术中采用关节镜下射频汽化仪行外侧支持带松解术或辅以内侧支持带紧缩术,同时对病变软骨行双极射频软骨成形术.结果 髌股关节面软骨病变按Outerbridge分级:Ⅰ级18膝,Ⅱ级36膝,Ⅲ级32膝,Ⅳ级12膝.术后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无关节内积血及关节腔感染等并发症发生.75例82膝获随访,随访时间为8~37个月,平均20.6个月.术后1个月患者膝前痛症状明显缓解,关节活动度良好,动力位及静力位髌骨轴位X线片未见髌骨外侧倾斜或半脱位.术后6个月Lysholm评分为(69.95±5.42)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按照软骨分级进行Lysholm评分,除Ⅳ级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Ⅰ、Ⅱ、Ⅲ级患膝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关节镜下采用射频汽化仪行软组织平衡术和软骨成形术具有操作简便、创伤小、出血少、术后反应轻等优点,是一种治疗髌股关节紊乱症的有效方法.

  • 单侧入路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重度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

    作者:王建;张年春;刘杰;田华科;陈超

    目的 探讨单侧入路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治疗重度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的有效性,评价临床疗效.方法 2006年5月-2007年10月,使用国产经皮椎体成形(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和PKP工具包治疗12例椎体重度OVCF,男3例,女9例;年龄56~82岁.病程1~49个月,平均4.2个月.重度OVCF位于胸椎11个,腰椎4个,其中3个胸椎为极度压缩骨折;非重度OVCF位于胸椎4个,腰椎3个.单椎体4例,双椎体6例,三椎体2例.在C臂X线机透视监视下,胸椎经后外侧入路,腰椎经椎弓根入路完成单侧PKP和PVP.PKP治疗8个胸椎和4个腰椎重度OVCF,PVP治疗7个非重度OVCF.结果 12例19个椎体手术过程顺利,3个胸椎极度压缩骨折不能完成PKP治疗.术中球囊大扩张压力为(1 068±296)kPa,球囊扩张容积为(3.1±1.2)mL;每个椎体手术时间PKP为(44.9±10.6)min,PVP为(36.5±6.8)min;骨水泥填充量胸椎(2.5±0.6)mL,腰椎(3.6±1.2)mL.术后住院时间(3.7±1.6)d.12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5~18个月,平均8.6个月.术后2 d及末次随访时视觉疼痛模拟评分法评分分别为(2.35±0.61)分和(2.89±1.07)分,与术前(8.27±1.36)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2 d与末次随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例9个椎体术中发生骨水泥外漏至椎旁软组织和/或椎间盘,无明显临床症状.结论 单侧入路PKP是治疗重度OVCF安全有效的方法,能够有效缓解疼痛.

  • 全膝关节置换手术相关并发症探讨

    作者:田孟强;刘军;张宇;田峥巍;王磊;曹建刚;孙云波;孙振辉

    目的 总结和分析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术中、术后手术相关并发症.方法 2000年10月-2007年10月,707例816膝接受初次TKA患者按手术时间先后分为两组:前期组(2000年10月-2005年1月):男63例84膝,女287例324膝;年龄(63.5±7.8)岁.左侧198膝,右侧210膝;单膝置换292例,双膝置换58例.骨性关节炎304膝,类风湿性关节炎84膝,其他疾病20膝.病程(9.3±5.6)年.膝关节活动度(rangeof motion,ROM)为(97.2±8.7)°,HSS评分(47.4±12.2)分.后期组(2005年1月-2007年10月):男77例92膝,女280例316膝;年龄(62.7±6.3)岁;左侧221膝,右侧187膝;单膝置换306例,双膝置换51例.骨性关节炎278膝,类风湿性关节炎109膝,其他疾病21膝.病程(8.6±5.1)年.ROM为(101.1±10.3)°,HSS评分(49.3±11.2)分.术中后期组对外侧支持带松解方式及股骨后髁轴线定位进行改进.总结术中和术后并发症,按并发症严重程度分为轻、中、重度,比较两组并发症的发生率并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前期组获随访1~7年,平均5.3年;278膝发生并发症(68.1%),其中轻度136膝(33.3%),中度135膝(33.1%),重度7膝(1.7%).后期组随访6个月~3年6个月,平均2.1年;159膝发生并发症(39.0%),其中轻度111膝(27.2%),中度47膝(11.5%),重度1膝(0.2%).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前期组术后终末随访时ROM较术前增加(6.0±3.7)°,后期组增加(14.4±4.2)°;前期组终末随访时HSS评分较术前增加(36.9±3.7)分,后期组增加(44.0±4.2)分;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KA方法复杂,并发症较常见,选择合适假体、提高手术技巧、规范合理的术后康复是减少并发症发生的关键.

  • 肢体复合组织缺损皮瓣修复异体肌腱移植功能重建疗效分析

    作者:高峻青;陈逊文;陈浩宇;何斌

    目的 总结肢体复合组织缺损皮瓣修复后应用同种异体肌腱移植功能重建的疗效.方法 2001年5月-2007年12月,对43例肢体复合组织缺损患者一期采用带蒂皮瓣、游离皮瓣、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和动脉岛状皮瓣修复缺损创面,术后2~3个月二期行异体肌腱移植重建手、足踝部属曲背伸功能.男31例,女12例;年龄5~53岁,中位年龄25岁.机器伤28例,交通伤14例,其他1例.上肢27例,下肢16例,合并骨折、脱位及不同程度骨缺损26例,骨缺损以骨表面部分骨皮质缺损为主.皮肤软组织缺损范围9 cm×4 cm~37 cm×11 cm,肌腱缺损6~26 cm,切取皮瓣大小10 cm×5 cm~39 cm×12 cm,每例采用异体肌腱2~6条,平均4条.结果 一期术后皮瓣全部成活,供区植皮愈合良好,二期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无排斥反应.全部获随访,随访时间5~56个月,平均16个月.骨折临床愈合时间3~8个月,异体植骨临床愈合时间6~8个月.6例因移植肌腱粘连,术后3~5个月行肌腱松解手术,余患者无明显粘连.手功能重建后腕关节屈曲20~50°,伸20~45°;掌指、指间关节均可完全伸直;拇指掌指关节屈曲20~45°,指间关节屈曲30~70°;示、中、环、小指掌指、指间关节屈曲60~90°.足踝背伸功能重建后踝关节背伸可至中立位,跖屈30~50°,跖趾、趾间关节屈曲20~40°,跖趾关节背伸30~60°.结论 通过治疗方案的系统设计、分期手术、积极预防肌腱粘连、及时功能锻炼、皮瓣及异体肌腱移植修复重建肢体复合组织缺损效果满意可靠.

  • 肘关节"恐怖三联征"的手术治疗

    作者:陈硕;黄富国;胡晓川;岑石强;项舟

    目的 回顾分析手术治疗"恐怖三联征"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3年10月-2007年9月,收治10例"恐怖三联征"患者.其中男3例,女7例;年龄18~66岁.损伤原因:车祸伤4例,高处坠落伤4例,摔伤2例.冠突骨折按Regan-Morrey分型:Ⅰ型5例,Ⅱ型3例,Ⅲ型2例;桡骨头骨折按Mason分型:Ⅰ型1例,Ⅱ型6例,Ⅲ型1例,余2例曾行桡骨头切除术.术中按从深层至浅层依次修复冠突骨折、前方关节囊、桡骨头骨折、外侧副韧带及伸肌总腱起点,酌情修复内侧副韧带,并以铰链外固定支架固定.采用HSS2肘关节评分标准进行疗效评价.结果 1例术后7 d伤口感染,行脐胸带蒂皮瓣移位修复伤口愈合;其余伤口均Ⅰ期愈合.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51个月,平均24.9个月.术后6~20周骨折达临床愈合,平均9.6周.术后6个月,肘关节屈伸度85~130°,平均106.5°;旋转度100~160°,平均138°.按HSS2肘关节评分标准:优4例,良4例,一般2例.无关节僵硬、肱尺关节炎等并发症发生.1例术后1 d出现桡神经损伤症状,行松解术后4~6个月症状消失;6例术后6个月出现异位骨化,1例术后36个月X线片示肘关节半脱位,均未作特殊处理.结论 "恐怖三联征"造成肘关节严重不稳定,应采取手术治疗,尽可能恢复骨性解剖结构、修复关节囊及侧副韧带,并辅以外固定支架;术后早期功能锻炼,可大限度避免关节僵硬,恢复关节功能.

  • 闭合复位微创钢板与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干中下段骨折的比较研究

    作者:安智全;何小健;曾炳芳

    目的 比较传统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open reduction and plating osteosynthesis,ORPO)和闭合复位微创钢板内固定(minimal invasive plating osteosynthesis,MIPO)治疗肱骨干中下段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4年3月-2006年10月,分别采用MIPO和ORPO技术治疗40例肱骨干中、下段闭合骨折患者.MIPO组19例,男14例,女5例;年龄19~60岁,平均39.05岁.肱骨干中段骨折10例,下段骨折9例.根据OTA分型:A型3例,B型13例,C型3例.合并桡神经麻痹4例.ORPO组21例,男13例,女8例:年龄24~62岁,平均39.05岁.肱骨干中段骨折13例,下段骨折8例.根据OTA分型:A型14例,B型7例.合并桡神经麻痹5例.两组受伤至手术时间2~14 d.MIPO组行闭合复位,经上臂前侧远离骨折部位小切口肌下插入钢板,置肱骨干前侧固定,不显露桡神经.ORPO组经上臂前外侧或后侧入路,显露桡神经并加以保护,后显露骨折端并复位,钢板置肱骨干前外或后侧固定.采用肩关节UCLA评分及肘关节Mayo评分标准评价疗效.结果 术后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MIPO组无医源性桡神经麻痹患者出现;ORPO组有5例出现一过性桡神经麻痹,至后一次随访时桡神经功能全部恢复.MIPO组18例获随访,随访时间14~44个月,平均25.44个月;ORPO组19例获随访,随访时间13~48个月,平均32.11个月.骨折愈合时间MIPO组12~32周,平均17.06周;ORPO组8~58周,平均16.11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无骨不连、内固定断裂发生.肩关节前屈活动度:MIPO组150~170°,平均166.94°;ORPO组130~170°,平均164.74°.肩关节UCLA评分:MIPO组33~35分,平均34.78分;ORPO组30~35分,平均34.42分.肘关节活动度:MIPO组120~140°,平均133.33°;ORPO组120~140°,平均136.7°.肘关节Mayo评分:MIPO组90~100分,平均99.44分;ORPO组95~100分,平均99.74分.以上各指标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ORPO与MIPO技术治疗肱骨干中下段骨折均可获得良好效果,但MIPO技术具有无需显露桡神经、不会造成医源性桡神经麻痹的优点.

  • 腕关节背侧骨间韧带的解剖和生物力学研究

    作者:熊革;郑炜;孙燕坤;张春林;高新生;俞国泉

    目的 探讨部分腕关节背侧骨间韧带的解剖形态学特征,并对其力学性能进行测定,以期找到适宜修复腕关节背侧韧带的供区.方法 取8具自愿捐赠的新鲜冷冻成年男性尸体双侧腕关节标本16个,供体年龄20~38岁,身高165~178 cm,双侧腕关节均未受外伤.分别观测舟月掌侧韧带(volar scapholunate ligament,SL-v)、舟月背侧韧带(dorsal seapholunate ligament,SL-d)、月三角背侧韧带(lunotriquetral ligament,LT)、小多角骨-头状骨背侧韧带(trapezoid-capitate ligament,TC)、头钩背侧韧带(capitohamate ligament,CH)以及2~4腕掌关节背侧韧带(2nd-4th carpometacarpal ligaments,CMC-2~4)的长度和厚度,并切取上述韧带的骨-韧带-骨标本,采用生物力学试验机进行韧带的拉伸力学测定,分别记录断裂强度和断裂形变,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SL和LT呈C形,半环形分布于舟、月骨和月、三角骨的掌、背侧以及近侧;TC和CH为横形纤维,两者在头状骨背侧相互连续;CMC-2~4纤维呈纵形交叉排列.CMC-4、SL-v与TC长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韧带厚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SL-d的断裂强度大,为(73.6±9.6)N,与其他各韧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SL-v的断裂形变大,为(5.24±1.65)mm,与其他各韧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腕关节骨间韧带的解剖结构和生物力学特性与其生理功能密切相关,CMC-2和CH比较适宜作为修复腕关节背侧韧带的供体.

  • 鼠胚胎干细胞诱导分化内皮样细胞

    作者:张斌;谷涌泉;佟铸;杨盛家;郝立松;张淑文;汪忠镐

    目的 采用简单贴壁培养方法诱导胚胎干细胞(embryonic stem cell,ESC)分化为内皮样细胞,为组织工程血管及细胞替代治疗提供新的种子细胞.方法 小鼠ESC株SV129按2×104个/cm2密度传代培养,采用ESC培养基添加1 000 U/mL白血病抑制因子(leukaemia inhibitory factor,LIF)维持其未分化状态.撤除LIF,ESC悬浮培养形成拟胚体(embryoid body,EB),将培养第4天的EB置于含VEGF的培养基中贴壁培养,诱导分化.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流式细胞仪分析、DiI标记的乙酰化低密度脂蛋白(1,1-dioctadecyl-3,3,3,3-tetramethylindocarbocyanine-labeledacetylated low density lipoprotein,DiI-Ac-LDL)摄取实验以及透射电镜检查鉴定分化细胞的性质.结果 分化产生的内皮样细胞具有内皮细胞形态特征,能摄取DiI-Ac-LDL.ESC诱导分化培养产生的第15代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呈Flk-1和CD31阳性;流式细胞仪检测ESC传至9代后CD31阳性细胞>90%;透射电镜可见怀布尔-帕拉德体及内皮细胞间紧密连接.结论 采用简单贴壁培养的方法,单独使用VEGF即可诱导ESC分化为内皮样细胞.诱导培养方法操作简便,经济实用,可为组织工程血管及细胞替代治疗提供所需内皮样细胞.

  • 异种脱钙骨基质颗粒的生物相容性实验研究

    作者:梁新刚;杨志明;项舟;李秀群;黄光平;智伟

    目的 评价制备的异种脱钙骨基质(demineralized bone matrix,DBM)植入体内的生物相容性,为进一步实验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 取猪四肢长管状骨皮质骨经理化处理后,制备脱脂脱钙(材料A)和脱脂脱钙去细胞(材料B)两种粒径为250~810 μm的DBM颗粒和浸提液,骨颗粒脱脂脱钙后测钙、磷含量.采用标准的毒理学方法进行急性毒性实验、皮肤刺激实验、热原实验、溶血实验、细胞毒性实验和肌肉植入实验.结果 未脱钙皮质骨钙、磷含量分别为(189.09±3.12)mg/g和(124.73±2.87)mg/g:DBM颗粒的钙、磷含量分别为(3.48±0.09)mg/g和(3.46±0.07)mg/g;DBM颗粒钙、磷含量分别为未脱钙皮质骨的1.87%和2.69%.急性毒性实验:各组小鼠活动正常,7 d内小鼠无死亡,各组动物未见中毒症状或不良反应;7 d后各组小鼠体重日平均增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皮内刺激实验观察显示,注射材料A、B浸提液和生理盐水处无明显红斑、水肿和皮肤坏死,极轻微刺激.热原实验两组动物体温升高高均为0.4℃,符合<0.6℃的国家标准.材料A浸提液的溶血率为1.14%,材料B为0.93%,符合<5%的国家标准.异种DBM的细胞毒性为0~1级.肌肉内植入实验显示动物术后生存良好,各植入部位均未见组织坏死、积液及化脓感染.术后不同时间点植入材料A、B组局部细胞免疫定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BM颗粒的毒性程度为无毒,皮肤无刺激,无热原性,溶血率<5%,对细胞无明显毒性,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一定的骨诱导性.

  • 牙周组织再生研究新进展

    作者:张智玲;孟雪梅

    目的 对牙周组织再生研究新进展进行综述.方法 查阅国内外近年组织工程技术在牙周组织再生中应用的相关文献,研究牙周组织再生和治疗新方法.结果 种子细胞、信号分子、支架材料及组织血管化是牙周组织再生的基本要素.它们之间有协同作用,如用生长因子基因修饰种子细胞、支架材料对生长因子进行控释等,将会增强它们在组织修复中的作用.结论 牙周组织工程技术在牙周组织再生和牙周治疗中具有巨大潜力和广阔前景.

  • 失神经萎缩肌组织中卫星细胞池的耗竭与Pax7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廖华;王齐;徐达传;邱小忠;余磊;欧阳钧

    目的 探讨长期失神经骨骼肌在反复增殖分化过程中,肌卫星细胞池耗竭可能的信号通路.方法 选用2月龄SD雄性大鼠9只,体重180~200 g.以大鼠右侧为实验侧,制备腓肠肌失神经支配模型;左侧为对照侧,分离显示坐骨神经后缝合肌肉皮肤.观察大鼠一般情况,于术后3、7、21 d各取3只大鼠,切取两侧腓肠肌进行大体观察后,行Pax7和MyoD免疫荧光染色观察及mRNA表达检测.结果 9只大鼠术后均存活.实验侧后肢僵直,活动受限;对照侧肢体活动自如.术后各时间点实验侧腓肠肌均出现不同程度萎缩;对照侧腓肠肌较饱满有光泽.荧光染色观察显示,随失神经时间延长,实验侧MyoD阳性细胞数逐渐增多,21 d达高峰,与对照侧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侧Pax7阳性细胞逐渐降低,3、7 d与对照侧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侧MyoDmRNA表达逐渐升高,21 d达高峰,各时间点实验侧均显著高于对照侧(P<0.05);实验侧Pax7 mRNA表达逐渐降低,仅出现于3、7 d,与对照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长期失神经肌萎缩引发的Pax7短暂上调提示卫星细胞池耗竭的原因之一在于细胞难以返回静止状态.

  • 京尼平与戊二醛交联明胶微球的性能比较

    作者:厉孟;刘旭东;刘兴炎

    目的 比较京尼平(genipin,GP)及戊二醛(glutaraldehyde,GA)交联明胶微球的性能,探讨GP交联明胶微球的优缺点.方法 以改进的双相乳化冷凝聚合法制备明胶微球,分别以GP、GA进行交联.取60%交联度的GP及GA明胶微球,分散于PBS中,比较其粒径外观、溶胀及降解性能.两种交联明胶微球分别携载rhBMP-2,测定载药量及包封率,观察10 d内的药物缓释性能.收集GP及GA明胶微球浸提液,倍比稀释成100%、50%、25%浓度,分别与小鼠成骨细胞共培养2 d,以DMEM组为阴性对照组,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测定GP及GA微球的细胞毒性.结果 GP及GA交联明胶微球在溶液中均呈规则圆形,粒径分别为(78±18)、(65±10)μm,GP交联明胶微球分散性更佳.当交联度均为60%时,GP交联明胶微球溶胀率为89.0%±4.8%,显著低于GA交联明胶微球(118.0%±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GP及GA交联明胶微球分别于28、21 d完全降解,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P及GA交联明胶微球载药量分别为(921±73)、(965±62)ng/g,包封率分别为88.5%±2.1%、89.7%±1.8%,两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GP及GA交联明胶微球10 d累积释药百分率分别为78.80%±4.96%、90.50%±5.12%,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当浸提液浓度为25%、50%、100%时,GP交联明胶微球细胞毒性均为Ⅰ级,GA交联明胶微球细胞毒性分别为Ⅱ、Ⅲ、Ⅲ级.结论 与GA交联明胶微球比较,GP交联明胶微球的综合性能更优越,可应用于组织工程领域.

  • 第2趾间关节游离移植治疗手指部复合伤

    作者:刘铎;许淑芬

    目的 介绍一种带血管和皮肤的足近节趾间骨关节皮瓣修复外伤性指骨缺损合并指关节损伤的方法.方法 2004年11月-2007年10月,采用游离带足中趾中节趾间骨关节皮瓣修复手指部复合伤6例,男5例,女1例;年龄21~53岁.手指掌侧皮肤损伤4例,手指背侧皮肤损伤2例;其中2例合并化脓性感染.骨关节缺损范围1.1 cm×0.4 cm~2.5 cm×1.0 cm,皮瓣缺损范围1.8 cm×0.8 cm~2.8 cm×1.3 cm.术前近节指问关节活动度伸0~10°,屈10~200°.根据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断肢再植功能评定试用标准,得分0~1分,关节活动度为差.伤后至手术时间1 h~6 d,平均3 d.结果 6例骨关节皮瓣术后全部成活,无感染,住院时间7~26 d.X线片示4例术后6周有骨痂出现,2例合并局部化脓性感染者于术后2个月有骨痂出现.全部获7~20个月随访,皮瓣血运、弹性、质地良好,外形较满意.两点辨别觉为4~7 mm.关节活动度:伸0~10°,屈40~60°.术后评定得分1.5~2.5分.结论 带皮肤的第2足中趾近节趾骨关节皮瓣游离移植修复外伤性指关节缺损,切取方便、手术效果良好,对供区无功能影响.

  • 股骨粗隆间骨折内固定并发症原因分析

    作者:赖苑威;张根民

    目的 总结股骨粗隆间骨折内固定手术引起的常见并发症和产生的原因.方法 2002年1月-2007年10月,股骨粗隆间骨折内固定手术后17例出现并发症.其中男15例,女2例;年龄31~82岁.均为闭合性骨折;新鲜骨折16例,陈旧性骨折1例;粉碎性骨折15例.Evan's分型Ⅰ型2例,Ⅱ型5例,Ⅲ型7例,Ⅳ型3例.伤后至就诊时间1~6 h,平均2.5 h.采用动力髋螺钉固定7例,动力髁螺钉同定6例,股骨近端交锁髓内钉固定1例,2枚空心钉固定2例,外院转入麦氏鹅头钉固定1例.结果 术后出现断钉后髋内翻3例、头颈钉突出股骨头5例、骨折复位不良4例、感染导致慢性骨髓炎内固定失败1例、患肢短缩3例、患肢延长1例.无股骨干骨折、股骨头坏死等并发症.结论 股骨粗隆间骨折内固定术后并发症,主要由于内固定方式选择不当,术中骨折复位不良、固定不牢靠、术后处理不当等引起.

  • 一例断臂移位再植五年随访

    作者:黄友华;吴多庆

    目的 总结1例离断的左侧前臂移位再植于右前臂患者随访5年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3年2月20日,收治1例外伤致左前臂上中段毁损性离断及右前臂下段毁损性离断的38岁男性患者,X线片示右腕骨及尺桡骨下段粉碎性骨折并分离,左肘关节脱位尺桡骨近端粉碎性骨折.应用显微外科技术将较完整的左前臂移位再植于右前臂.结果 术后移位再植的断臂成活,伤口Ⅰ期愈合.术后3个月取出克氏针内固定行钢板内固定加植骨术.术后5年随访,手指伸、屈活动功能恢复良好,两点辨别觉为10 mm,移位再植的"右手"在日常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生活自理.根据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断肢再植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分为90.5分,功能达优.结论 当双侧肢体同时发生长段毁损性离断伤,废弃的肢体移位再植于另一侧肢体残端,能恢复肢体的大部分功能.

    关键词: 断臂 移位再植 功能
  • 微型钢板治疗掌指骨骨折的疗效分析

    作者:田德虎;白江博;张英泽;王小菲;龚志新;韩久卉;韩金豹;张继春

    目的 回顾性分析微型钢板治疗掌、指骨骨折的效果,评价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2003年1月-2007年6月,采用微型钢板治疗掌、指骨骨折134例174处.男101例,女33例;年龄15~48岁,平均27.8岁.掌骨骨折105处,指骨骨折69处.闭合性骨折71处,开放性骨折103处.其中粉碎性骨折68处,斜形或螺旋形骨折46处,横形骨折32处,粉碎性骨折合并骨质缺损13处,病理性骨折(内生软骨瘤)合并骨质缺损15处.合并伸屈肌腱损伤或神经损伤18处,皮肤缺损11处,累及关节的骨折16处.伤后至手术时间2~72 h,平均6 h.结果 术后伤口除1例感染外,均Ⅰ期愈合.皮瓣供区Ⅰ期愈合.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12个月,平均8.2个月.X线片示骨折线于术后6~11周消失.伤指外观无明显成角及旋转畸形.术后因疼痛不愿活动致关节僵硬3指,累及关节的骨折致创伤性关节炎1指,延迟愈合2指,伤口感染1指.无骨不连及畸形愈合.按照TAM系统评定法,优115处,良39处,可12处,差8处,优良率88.5%.结论 微型钢板治疗掌指骨骨折是一种有效的内固定方法.

  • 急诊拇趾腓侧皮瓣嵌入塑形第2足趾移植拇指再造

    作者:白永哲;李云丽;徐铁英;孙彦光

    目的 总结在急诊第2足趾移植拇指再造术中,应用拇趾腓侧皮瓣嵌入塑形的临床经验.方法 1998年1月-2003年1月,急诊应用带拇趾腓侧皮瓣嵌入塑形的第2足趾移植再造外伤性拇指缺损12例,男9例,女3例;年龄23~45岁.撕脱伤5例,压砸伤7例.缺损程度:Ⅲ度5例,Ⅳ度1例(清创后为Ⅴ度缺损),Ⅴ度6例.伤后至手术时间2~7 h,平均5.4 h.术中切取拇趾腓侧皮瓣范围1.5 cm×0.5 cm~2.0 cm×0.8 cm.拇趾腓侧供区直接缝合,第2足趾供区游离植皮覆盖.结果 术后伤口及供区切口均Ⅰ期愈合.12例再造拇指全部成活.随访2年,再造拇指关节活动度为60~90°,平均74°;两点辨别觉为6~10 mm,平均8 mm.再造拇指功能、运动、外观均满意.结论 拇趾腓侧皮瓣嵌入塑形急诊第2足趾移植再造拇指,具有操作简便、安全、经济的优点,外观良好,功能满意.

  • 左胸腔和右髂内动脉克氏针移位一例

    作者:魏涛;彭兵;杜景平

    目的 报道1例骨折内固定器械克氏针在人体内的移位.方法 2004年3月,患者曾因右锁骨骨折行开放锁骨复位手术,用2根交叉克氏针内固定,术后3个月右锁骨骨折愈合,克氏针未行手术移除.2005年4月,患者感左胸痛入院,行胸部及盆部X线、CT及三维重建,示固定在右锁骨上的2根克氏针发生了移位,1根在左侧胸腔,另1根移位至右骶髂关节前方(右髂内动脉内).行左侧胸腔切开取针和右髂内动脉切开取针术后,结扎右髂内动脉.结果 术后患者恢复良好,胸痛缓解,右下肢活动感觉无异常.术后7 d康复出院.结论 采用克氏针行锁骨骨折内固定应牢固固定,否则易出现移位,引起严重后果.

  • 腰臀穿支筋膜皮瓣移位修复骶尾部压疮

    作者:林涧;吴春;侯春林;王正理;王相;钱宇莹

    目的 总结采用腰臀穿支筋膜皮瓣移位修复骶尾部压疮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3年3月-2007年11月,收治7例骶尾部Ⅲ度压疮.男5例,女2例:年龄35~75岁.高位截瘫2例,双下肢瘫痪5例.溃疡范围4.2 cm×3.5 cm~10.0 cm×7.3 cm.术中采用6 cm×4 cm~11 cm×8 cm腰臀穿支筋膜皮瓣移位修复.结果 术后皮瓣均成活,供、受区切口Ⅰ期愈合.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30个月.皮瓣质地和外观良好,压疮无复发.结论 腰臀穿支筋膜皮瓣解剖位置恒定、血供丰富,手术操作简便、安全,修复创面较大,是修复骶尾部压疮较为理想的方法.

  • T型外支架结合有限内固定治疗邻近胫骨远端关节开放性骨折

    作者:张云;李凯;常继辉;唐远虎;代建明;冯彬

    目的 总结T型外支架结合有限内固定治疗临近胫骨远端关节开放性骨折的疗效.方法 2002年8月-2006年10月收治邻近胫骨远端关节开放性骨折15例,男10例,女5例;年龄21~63岁.骨折按AO标准分型,A1型5例,A2型6例,A3型4例.伤口按Gustilo分型,Ⅱ型10例,Ⅲ型5例.伤后4~8 h手术,平均5.2h.急诊清创,腓骨骨折采用解剖钢板或1/3管型钢板固定,胫骨骨折复位后螺钉或克氏针固定骨折,再用T型外支架固定.结果 术后切口Ⅰ期愈合11例,Ⅱ期愈合4例.15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8~24个月,平均12个月.X线片示术后4~8个月,平均6.2个月均达骨性愈合.采用Johner-Wruhs评分标准,优10例,良4例,差1例,差的1例为小腿内翻约50°,3例针眼周围皮肤发红、渗液;5例皮肤缺损或皮肤坏死,经不同方法处理均愈合;2例骨折远断端固定针骨折愈合后松动并失效.结论 T型外支架结合有限内固定治疗邻近胫骨远端关节的开放性骨折有利骨折愈合,并发症少,具有操作简便、医源性损伤小、固定可靠、便于软组织处理、利于肢体早期功能锻炼的优点.

  • 成骨过程中微小RNAs调控作用的研究进展

    作者:林子洪;林森浩;黄应雄;张俊隆;傅明

    目的 对微小RNAs(microRNAs,miRNAs)在成骨过程中的调控作用及作用机制的研究现状、存在的争议以及研究方向作一综述.方法 广泛查阅近年来有关成骨过程中miRNAs的调控作用及作用机制的文献,进行总结与分析.结果 miRNAs是近来成骨研究的热点,越来越多资料显示其在骨化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但确切机制尚未清楚.结论 通过应用miRNAs技术促进成骨细胞分化,具有巨大的应用前景,同时将可能获取成骨细胞分化中的miRNAs调控机制,也有利于建立成骨效果比较的研究模型.

  • 雷公藤多甙对大鼠异体神经移植后骨骼肌细胞凋亡的影响

    作者:黄英如;蒋电明;陈路;蒋华

    目的 探讨雷公藤多甙对异体神经移植后靶肌肉萎缩和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 20只雄性Wistar大鼠为供体,体重200~250 g,取双侧坐骨神经实验.50只雄性SD大鼠为受体,体重200~250 g.将受体大鼠制备右侧坐骨神经10 mm缺损模型后,随机分为A、B、C、D、E组(n=10):A、B组为新鲜异体神经移植组,C、D组为异体神经雷公藤多甙预处理后再移植组,E组为自体神经移植组.神经移植术后第2天A、E组予生理盐水,B、D组予雷公藤多甙5.0 mg/(kg·d),C组予雷公藤多甙2.5 mg/(kg·d),时间均为5周.术后3、6周行大体观察、骨骼肌HE染色观察,采用Image-Pro Plus v5.2图像处理系统分析肌纤维直径,透射电镜观察骨骼肌超微结构,免疫组织化学检测Bax、Bcl-2表达,TUNEL法检测骨骼肌细胞凋亡.结果 术后大鼠全部存活至实验完成.大体观察发现术后3周各组大鼠胫骨前肌均不同程度萎缩;术后6周A组肌肉萎缩严重,其余各组肌肉萎缩呈好转趋势.A组肌湿重、肌纤维直径及Bcl-2表达均显著低于B、C、D、E组(P<0.01),B、C、D组低于E组(P<0.05),B、C、D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细胞凋亡指数和Bax表达显著高于B、C、D、E组(P<0.01),B、C、D组高于E组(P<0.05),B、C、D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周,光镜下各组肌纤维变细;透射电镜示肌质网不同程度扩张.术后6周,A组光镜示肌纤维间隙增宽、结缔组织明显增生;透射电镜示肌小节结构消失,肌丝溶解严重和残存"Z"线片段;其余组肌原纤维均排列整齐,明带、暗带和肌小节结构清晰.结论 异体神经移植术后予雷公藤多甙能减轻靶肌肉萎缩和细胞凋亡,供体神经经雷公藤多甙预处理能减少异体神经移植术后受体免疫抑制剂用量.

  • 克服异种移植免疫排斥的研究进展

    作者:王东梅;宋长兴;张志欣

    目的 综述克服异种移植免疫排斥的方法.方法 广泛查阅近年国内外克服异种移植免疫排斥的相关文献,并进行总结与分析.结果 目前对异种移植免疫排斥机制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的研究,为解决异种移植免疫排斥提供了新的思路.结论 异种器官移植应用于临床仅是时间问题.

  •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稿约

    作者:

    关键词:
  • 读者·作者·编者

    作者:

    关键词:
  • BMSCs在肿瘤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作者:罗静聪;杨志明

    目的 综述BMSCs在肿瘤治疗中的研究进展.方法 广泛查阅近年国内外相关文献,对BMSCs肿瘤趋向性、与肿瘤组织生长的相互关系以及作为肿瘤治疗运载细胞的研究进行回顾性总结与分析.结果 BMSCs对肿瘤组织具有体内定向迁移能力,可抑制或促进肿瘤组织生长,可以作为肿瘤基因治疗的运载细胞;但BMSCs具有向肿瘤转化的可能.结论 BMSCs可能成为肿瘤治疗的良好运载细胞,但尚需进一步研究,以加强其在肿瘤治疗中的安全性.

  • 硫酸软骨素酶ABC联合嗅鞘细胞移植修复大鼠亚急性脊髓损伤的实验研究

    作者:张纯;贺西京;兰宾尚;李浩鹏

    目的 分析大鼠亚急性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后联合应用嗅鞘细胞(olfactory ensheathingcells,OECs)和硫酸软骨素酶ABC(chondroitinase ABC,ChABC)移植的可行性,并探讨其相互作用.方法 取健康成年sD大鼠3只,分离嗅球培养OECs,原代培养8~9 d后调整细胞浓度为1×105个/μL备用.另取健康成年SD大鼠54只制备SCI动物模型,并随机分为4组;A组(n=36)为对照组,不作处理,B、C、D组(n=6)分别于损伤区注射OECs、ChABC和ChABC/OECs.采用BBB评分法评价伤后1、2、3、7、14 d各组大鼠双后肢运动功能.A组分别于伤后即刻,1、2、3、7、14 d取材(n=6),B、C、D组于伤后14 d取材行HE染色并计算损伤区大横径和坏死总面积;行胶质细胞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CS56、GFAP/生长相关蛋白43(growth associated protein 43,GAP-43)和GFAP/神经丝蛋白160(neurofilament 160,NF160)免疫荧光染色,评价神经纤维束再生情况.结果 各组各时间点BBB评分结果示,A组与B、C、D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C组与D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E染色示,伤后14 d时各组均有空洞形成,伤后B、C、D组损伤区大横径和坏死总面积与A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B、C组与D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示,A组GFAP反应强,损伤区空洞明显可见,范围大于其他3组;D组介于B、C组之间;B、C、D组的GAP-43表达增多,且以D组为著;D组损伤区内的NF通过明显多于其他3组.结论 ChABC联合OECs移植对亚急性SCI有较好的疗效.

  • 嗅鞘细胞移植治疗中枢神经系统疾病1 255例临床分析

    作者:黄红云;陈琳;郗海涛;王庆苗;张健;刘彦铖;张峰

    目的 总结嗅鞘细胞(olfactory ensheathing cells,OECs)移植治疗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临床价值.方法 2001年11月-2008年1月,收治1 255例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男928例,女327例;年龄1.2~87岁,平均40岁;病程(4.52±4.67)年.其中晚期脊髓损伤656例,肌萎缩侧索硬化457例,脑性瘫痪68例,多发性硬化20例,脑卒中后遗症11例,共济失调10例,其他疾病33例.患者来自71个国家或地区.均以自愿捐赠的意外流产健康胚胎嗅球培养的OECs植入治疗.结果 1 128例获随访2~8周,平均4周,其中994例神经功能获不同程度改善,近期总改善率为88.12%.围手术期并发症共76例,发生率为6.74%.随访超过1年的脊髓损伤患者共120例,按ASIA标准评价:国外患者组运动功能由(39.82±20.25)分提高至(44.55±18.99)分,轻触觉由(51.56±25.89)分提高至(59.81±27.72)分,痛觉由(50.36±27.44)分提高至(57.09±28.51)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国内康复训练良好患者组运动功能由(40.52±20.80)分提高至(46.45±20.35)分,轻触觉由(55.64±26.32)分提高至(68.64±25.89)分,痛觉由(57.05±26.00)分提高至(66.13±24.29)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国内康复训练不佳患者组运动功能由(37.03±18.52)分提高至(38.03±18.50)分(P<0.05),轻触觉由(45.88±22.56)分提高至(46.63±23.09)分(P>0.05),痛觉由(45.25±23.68)分提高至(45.28±23.63)分(P>0.05).国外患者组、国内康复训练良好患者组与国内康复训练不佳患者组各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106例肌萎缩侧索硬化、32例脑性瘫痪、8例多发性硬化、7例共济失调患者分别获随访3~48、3~36、2~20、7~17个月,2例脑卒中后遗症患者分别获随访6、24个月;其中113例(72.9%)神经功能改善或病情稳定恶化趋势得到有效控制.结论 OECs脑内和/或脊髓内移植安全可行,能部分改善晚期脊髓损伤、肌萎缩侧索硬化、脑性瘫痪、脑卒中后遗症等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患者的神经功能和/或延缓病情进行性恶化.

  • 肿瘤干细胞学说与肿瘤治疗

    作者:李奎锋;袁红娟;胡火珍

    目的 分析近年来肿瘤干细胞(cancer stem cell,CSC)领域的主要研究成果,为肿瘤治疗和CSC的研究提供思路.方法 广泛查阅近年来有关CSC与肿瘤治疗的相关文献,并进行总结和分析.结果 CSC的概念于2001年提出,至今已在多种组织中得到证实.CSC研究包括各种实体CSC分离鉴定、CSC起源、微环境、生长机制以及肿瘤治疗等方面.根据CSC学说,传统的肿瘤治疗方法存在缺陷,CSC新治疗思路可能彻底治疗肿瘤.结论 CSC学说目前还存在一些争议,但为肿瘤的治疗提出了革命性思路和方向.

  • 嗅鞘细胞对正常及损伤脊髓神经元的保护作用

    作者:姬振伟;钱济先;韩建伟;范清宇

    目的 研究嗅鞘细胞(olfactory ensheathing cells,OECs)培养液对正常及损伤脊髓神经元的影响,进一步探讨OECs促进及保护脊髓神经元的作用机制.方法 取成年SD大鼠OECs制备OECs培养液(OEC culturemedium,OECCM),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行兔抗大鼠低亲和力神经生长因子受体p75抗体(nerve growth factorreceptor p75,NGFR p75)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及纯度计算.取孕15~17 d SD大鼠制备脊髓神经元,并以H2O2制备损伤模型.观察OECCM对正常胚胎SD大鼠脊髓神经元生长发育的影响实验分为对照组(A组)和实验组(B组),OECCM对H2O2致脊髓神经元损伤模型的影响实验也分为对照组(C组)和实验组(D组).A、C组每孔加200 μL完全培养基,B、D组每孔加100 μL OECCM和100 μL完全培养基.4组细胞均作活性MTT比色分析.结果 OECs培养6~9 d后,细胞多呈双极形或梭形:脊髓神经元胞体较大,多呈圆形,培养5~7 d后,突起明显生长,多为双突起.NGFRp75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示OECs细胞膜棕色深染,胞体清晰,呈梭性或三角形;OECs纯度>90%.培养6~9 d后,与A组相比,B组细胞生长旺盛,密度较高,胞体明显增大.A组胞体平均直径、单个神经元突起数目及细胞突起长度分别为(33.38±6.80)D/μm、(1.67±0.80)个和(91.19±62.64)L/μm,B组分别为(37.39±7.28)D/μm、(1.76±0.82)个和(121.33±81.13)L/μm,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MTT比色法所测吸光度(A)值为0.402 0±0.586 9,B组为0.466 0±0.479 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损伤后2 h,C、D组细胞数量明显减少,存活的神经元胞体皱缩、胞膜不清楚,细胞突起明显回缩或断裂.C组MTT比色法所测A值为0.1490±0.0300,D组为0.1840±0.052 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OECCM可促进正常脊髓神经元生长,对损伤脊髓神经元有一定保护作用,OECs分泌的促神经生长因子是OECs发挥脊髓神经元保护作用的机制之一.

  • 嗅球神经层胶质细胞、嗅黏膜胶质细胞、SC修复周围神经缺损能力比较

    作者:刘夫海;陈统一;张键;陈增淦

    目的 比较嗅黏膜胶质细胞、嗅球神经层(olfactory globular nerve layer,OGNL)胶质细胞及SC修复周围神经缺损的能力,并优选出适宜移植治疗周围神经缺损的胶质细胞.方法 取20只2~3月龄雌性Wistar大鼠,体外培养嗅黏膜胶质细胞、OGNL胶质细胞及SC,调整浓度为1×106个/mL纯化浓缩备用.另将80只成年雌性Wistar鼠,切除坐骨神经25 mm轴突,保留神经外膜吻合于近端,制备神经缺损模型.将动物随机分成A、B、C、D 4组,每组20只,于神经外膜腔内分别植入10μL DMEM/F12培养液、SC、OGNL胶质细胞以及嗅黏膜胶质细胞.术后3个月,采用踝关节功能评分评估神经缺损的修复效果;行大体、光镜、透射电镜观察神经再生情况;荧光显微镜下观察逆行标记荧光红的运输距离,免疫荧光检测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及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浓度;ELISA法检测髓鞘碱性蛋白(myelin basic protein,MBP)及神经丝蛋白(neurofilament,NF)浓度.结果 踝关节功能评分:A、B、C、D组分别为(3.325±0.963)、(4.200±1.005)、(5.143±0.635)和(5.950±0.154)分,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体、光镜及透射电镜观察示,D组神经缺损再生完全,C组次之,B组较差,A组差.荧光红在神经中运行距离,D组长,C组次之,B组较短,A组短;NGF及GFAP浓度,D组高,C组次之,B组较差,A组低.A、B、C、D组MBP浓度分别为(9.817±3.267)、(12.347±3.091)、(14.937±2.075)和(22.757±0.871)ng/mL,A、B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NF浓度分别为(13.869±5.677)、(18.498±3.889)、(23.443±2.260)、(27.610±1.125)ng/mL,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嗅黏膜胶质细胞、OGNL胶质细胞、SC均能促进坐骨神经缺损再生,嗅觉系统胶质细胞促进神经再生效果优于SC,而嗅黏膜胶质细胞促进神经再生能力优于OGNL胶质细胞.

  • 基质细胞衍生因子受体4在肌损伤组织肌卫星细胞的表达

    作者:李小雷;黄厚今;周光前;杨志明;解慧琪;邓力

    目的 探讨注射心脏毒素后肌损伤的肌卫星细胞中基质细胞衍生因子受体4(CXC chemokinereceptor 4,CXCR4)的表达情况,为进一步研究肌肉退行性疾病的分子学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取C57雄性小鼠12只,于左侧股四头肌局部注射心脏毒素(5 μg/只),建立小鼠肌损伤模型:右侧股四头肌作为自身对照.于注射后1、4 d及1、2、4、6周处死小鼠,分离两侧股四头肌,取材行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RT-PCR检测分析CXCR4表达情况.结果 HE染色示肌肉组织从损伤修复到再生的全过程.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示注射心脏毒素后1、4 d和1、2、4、6周,肌肉组织内CXCR4表达分别为1 955.6±150.3、2 223.2±264.3、2 317.6±178.7、3 066.5±269.6、1 770.9±98.7和1 505.7±107.1,与正常肌肉组织(640.3±124.0)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RT-PCR检测显示,正常肌肉组织、注射心脏毒素后1、4 d和1、2、4、6周肌肉组织内CXCR4 mRNA表达分别为0.349±0.006、0.822±0.013、0.882±0.025、1.025±0.028、1.065±0.041、0.837±0.011和0.777±0.015;肌损伤后各时间点与正常肌肉组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CXCR4可能在肌肉损伤修复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 深入开展细胞治疗研究,加快临床应用步伐

    作者:杨志明

    细胞治疗是以组织细胞、成体干细胞/前体细胞、胚胎干细胞移植为手段的新型治疗方法.早在1951年就有细胞移植的动物实验研究,证明注射脾细胞或骨髓细胞能挽救放射致死剂量照射动物的生命.在此基础上开展了造血干细胞的深入研究,并逐渐扩展到其他领域.

    关键词: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2000 01 02 03 04 05 06
1999 01 02 03 04 05 06
1998 01 02 03 04 05 06
1997 01 02 04
1996 01 02 03 04
1995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