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外科学 >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Reparative and Reconstructive Surgery 중국수복중건외과잡지

CSCD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 中国康复医学会,四川大学
  • 影响因子: 1.23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2-1892
  • 国内刊号: 51-1372/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62-80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87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编辑部
  • 出版地区: 四川
  • 主编: 杨志明
  • 类 别: 外科学
期刊荣誉:
  • 股静脉作为血管移植材料可行性与安全性的应用解剖研究

    作者:颜井伟;任为

    目的 探讨股静脉作为血管移植材料的可行性与安全性.方法 取60具成人尸体共114侧下肢标本,解剖观察股静脉、股深静脉、腘静脉及静脉交通支,测量股深静脉汇入股静脉处至收肌腱裂孔下缘的股静脉段长度,即股静脉可切取的解剖长度,以及静脉压扁外径.分析2010年3月-2011年5月收治的120例下肢股静脉段血栓形成患者CT静脉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venography,CTV)检查资料,观察其下肢静脉回流通路.结果 男性尸体身高平均158.3 cm,股静脉可切取长度为(18.8±2.3)cm,相对长度为0.118±0.013,静脉压扁外径为(15.8±0.8)mm;女性尸体分别为149.2 cm、(15.1±1.5)cm、0.101±0.010、(14.0±1.1)mm.男女股静脉可切取长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354,P=0.000):静脉压扁外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555,P=0.000).股静脉可切取长度与身高成正相关(r=0.964,P=0.000),股静脉压扁外径与身高成正相关(r=0.382,P=0.003).解剖观察见16侧(14.0%)肢体存在双股静脉变异支,48侧(42.1%)肢体存在1支股-腘静脉交通支,38侧(33.3%)肢体存在1支股深-腘静脉交通支.CTV检查示,下肢股静脉血栓形成以后,大隐静脉及股-腘或股深-腘静脉交通支可代偿股静脉.结论 大隐静脉和股-腘静脉交通支或股深-腘静脉交通支的存在,保证了切取股静脉作为血管移植材料的可靠性及安全性.

  • 医用硫酸钙OsteoSet修复颌骨缺损的疗效评价

    作者:郑先雨;何家才

    目的 评价医用硫酸钙OstcoSet骨移植替代物在颌骨囊性病变切除后骨缺损治疗中的效果.方法 2009年12月-2010年5月,收治15例颌骨囊性病变患者.其中男9例,女6例;年龄15~75岁,平均36.6岁.患者术前均摄颌骨全景断层片(orthopantomography,OPT)测量囊肿大小,范围为1.5cm× 1.5cm~8.0cm×3.0cm.均采用囊肿刮治术加OsteoSet骨移植替代物移植术进行治疗,术中囊肿切除后骨缺损范围为1.5 cm× 1.5 cm×1.5 cm~8.0 cm× 3.0 cm×3.0 cm,OsteoSet骨移植替代物植入量为2~15mL.通过影像学方法评估OsteoSet骨移植替代物的成骨效果.结果 术后病理检查提示:根尖周囊肿7例、牙源性角化囊肿5例、含牙囊肿3例.15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12个月.13例患者切口Ⅰ期愈合;2例术后引流时间延长,分别为5d和7d,经加压包扎处理后切口愈合良好.1例术后1个月复查出现肿胀,无感染症状;无1例出现术后感染和排斥反应.所有患者术后1d均行X线检查,见材料将骨缺损充填良好;术后1个月颌骨OPT复查发现植入的OsteoSet颗粒吸收近半;术后3个月植入的OsteoSet颗粒全部吸收,原囊腔低密度影面积明显变小,囊腔内高密度影增加明显,囊腔边界模糊;术后6个月原囊腔内影像密度与正常骨组织密度差别不明显,囊腔边界消失,新骨基本充满缺损区.结论 医用硫酸钙OsteoSet骨移植替代物是一种理想的骨缺损充填材料.

  • 二次测量三维CT重建数据在脊柱侧弯矫形术中的应用

    作者:金国鑫;郭文力;李雷;崔少千;段景柱;王欢

    目的 探讨术前二次测量三维CT重建数据在脊柱侧弯矫形术中的应用和临床意义.方法 2006年8月-2008年3月收治11例重度僵硬型脊柱侧凸患者,男4例,女7例;年龄15~19岁,平均17.2岁.术前在软件操作平台上行二次测量三维CT重建数据,根据测量结果选取入钉点位置,选择合适长度和直径的椎弓根螺钉,按测量角度植入螺钉.共植入197枚螺钉.记录椎弓根螺钉植入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神经功能状态,测量手术前后矢状面、冠状面Cobb角改变率,术后CT评估螺钉植入的准确性(Andrew分级).结果 椎弓根螺钉植入时间为1~11min,平均5.8min;术中失血量为450~2 300 mL,平均1 520 mL.术后1周内复查X线片,冠状面Cobb角矫正率68.5%,矢状面Cobb角矫正率55.5%.术后1周内复查CT扫描显示螺钉位置Ⅰ级77枚(39.1%),Ⅱ级116枚(58.9%),Ⅲ级4枚(2.0%).11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4个月~2年,无内固定物断裂、移位等并发症以及神经刺激症状发生.结论 术前二次测量三维CT重建后的数据为脊柱侧弯患者提供了有效的术中指导,可提高椎弓根植钉准确率和手术安全性.

  • C7神经前后股末端神经束结构特点和三维重建初步研究

    作者:秦本刚;顾立强;向剑平;傅国;戚剑;王洪刚;张德春;郑建文;刘小林;朱家恺

    目的 研究C7神经前、后股末端神经束的特点.方法 取自愿捐献新鲜成人尸体臂丛神经标本,确定C7神经,切取股束结合部由神经外膜包绕的前、后股末端,以4根头发作为定位线,连续横断面冰冻切片,片厚10 μm,行乙酰胆碱酯酶染色,采集图像后进行神经功能束的鉴别和计数,并用Amira 4.1医学三维重建软件进行三维重建.结果 前、后股染色深浅对比不明显,神经功能束由近向远逐渐分开.C7神经前股末端感觉束多于运动束,感觉束主要位于内侧,运动束主要位于外侧;后股末端运动束多于感觉束,运动束及感觉束内、外侧均有分布.C7神经前股末端运动束(2.85±0.36)束,感觉束(5.13±1.01)束;后股末端分别为(6.00±0.69)束及(3.78±0.94)束;前、后股末端间运动束和感觉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维重建后可从不同角度观察C7神经前、后股末端神经功能束的特点,可见神经功能束在走行过程中不断交叉、融合.结论 C7神经前股末端以感觉束为主,主要位于内侧;后股末端以运动束为主,内、外侧均有分布.应用Amira4.1软件可实现C7神经前、后股末功能束的三维重建.

  • 三维重建仿真模型及计算机辅助设计个性化假体在下颌骨缺损修复中的应用

    作者:龚振宇;李国华;刘彦普;何黎升;周冰;李涤尘

    目的 探讨三维重建仿真模型及计算机辅助设计个性化假体在修复下颌骨缺损中应用的可行性,并分析其临床疗效.方法 2002年7月-2009年11月,收治9例下颌骨缺损患者.男4例,女5例;年龄19~55岁.均为下颌骨病变截除术后遗留大面积下颌骨缺损;其中颌骨良性病变8例,下颌牙龈癌1例.缺损部位:缺损跨越中线2例,包括髁状突缺损4例,局限于一侧且未累及颞下颌关节缺损3例.缺损范围为9.0 cm×2.5 cm~17.0 cm×2.5 cm.术前行螺旋CT扫描后三维重建数字化颌骨模型,通过快速成型技术制备个性化假体.一期手术植入假体修复颌骨缺损,6个月后行二期手术种植义齿.结果 一期手术中个性化假体就位顺利,耗时10~23 min;延伸板与骨面贴合良好.术后切口Ⅰ期愈合,面部外形满意,咬(牙合)关系良好,张口时下颌偏斜纠正.二期手术时见种植体牢固无松动,基台穿龈后与对颌牙位置关系良好,达到术前设计理想位置.患者一期术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9年.末次随访时复查X线片以及头颅后前位、颅基位、全口曲面断层X线片显示,个性化假体固定良好无松脱,外形对称.结论 三维重建仿真模型及计算机辅助设计个性化假体应用于下颌骨缺损修复中能提高手术精度,节省手术时间.

  • 胸腰椎椎体骨样骨瘤的临床表现和切除重建策略

    作者:施鑫;任可;吴苏稼;周光新;黎承军;陆萌;赵建宁

    目的 探讨胸腰椎椎体骨样骨瘤患者的临床表现特点和后路经椎弓根肿瘤切除植骨内固定手术的疗效.方法 2001年1月-2010年6月,收治8例胸腰椎椎体骨样骨瘤患者.男5例,女3例;年龄6~27岁,中位年龄15.5岁.出现症状至就诊时间为2~19个月,平均11.8个月.病灶节段:L2、L5各2例,L3、L4、T8和T10各1例.主要临床表现为腰背部疼痛,1例存在下肢放射痛,4例合并脊柱侧凸.病灶直径0.9~2.0 cm,平均1.6 cm.患者均行后路经椎弓根椎体内病灶刮除、打压植骨、一期内固定手术.结果 手术时间70~170 min,平均110 min.术中出血量300~1 400 mL,平均720 mL.术后病理检查均证实为骨样骨瘤.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腰背疼痛和下肢放射痛均完全消退,无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时间12~58个月,平均39个月.随访期间无肿瘤复发及脊柱畸形发生.结论 CT能显示椎体骨样骨瘤低密度瘤巢和周围的骨硬化带,是胸腰椎椎体骨样骨瘤重要影像学检查方法;采用后路经椎弓根椎体内病灶刮除、打压植骨、一期内固定手术可获得较好疗效.

  • 前路胸腔镜下松解联合后路矫形对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肺功能早期影响的研究

    作者:刘立岷;宋跃明;周忠杰;李倩;周春光

    目的 研究前路胸腔镜下脊柱松解联合后路矫形术对特发性脊柱侧凸(idiopathic scoliosis,IS)患者肺功能早期影响.方法 对2004年4月-2008年6月行前路胸腔镜下松解联合后路矫形手术治疗的21例IS患者肺功能进行评估.男9例,女12例;年龄12~24岁,平均15.6岁.左侧凸2例,右侧凸19例.Lenke分型:Ⅰ型12例,Ⅱ型9例.发现脊柱侧凸1年6个月~9年,平均2.5年.胸椎冠状面Cobb角为65~125°,平均为79.6°.于术前及术后6个月行肺功能检测,包括肺容量、通气功能、胸廓顺应性三部分.结果 前路胸腔镜下松解术中胸腔开放时间为90~150min,平均127 min.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无胸腔内感染发生.后路矫形术完成后1周患者冠状面Cobb角为36~75°,平均43.7°.术后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36个月,平均13.5个月.术后6个月时,患者肺活量及大通气量均较术前显著提高(P<0.05),但实测值占预计值的百分比较术前无明显变化(P>0.05);功能残气量较术前下降(P<0.05);残气量实测值及与预计值的百分比均较术前下降(P<0.05).第1秒用力呼气肺活量及其与用力呼气肺活量比值与术前比较无明显改善(P> 0.05),大自主通气量较术前显著上升(P<0.05).患者总气道阻力、吸入气道阻力及呼出气道阻力均较术前显著下降(P<0.05).结论 前路胸腔镜下脊柱松解联合后路矫形术对IS患者胸腔有一定干扰,但矫形后随着胸腔形态变化和软组织松解,术后早期患者肺容量、通气功能、胸廓顺应性均得到不同程度改善,肺储备能力提高,但远期肺功能情况仍需进一步观察.

  • 全螺纹加压无头空心螺钉经皮固定骨盆骨折

    作者:张建;吴克俭;张伟佳;吴闻文;侯树勋

    目的 探讨全螺纹加压无头空心螺钉经皮固定治疗骨盆骨折的疗效.方法 2008年3月-2010年4月对31例骨盆骨折患者行全螺纹加压无头空心螺钉经皮内固定(手术组),并与同期行保守治疗的14例骨盆骨折患者(对照组)临床疗效进行比较.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构成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折Tile分型对照组轻于手术组.伤后近期恢复以床上可主动翻身和至下床助行器辅助下行走达到5步为标准.远期疗效随访根据疼痛、步态、骨折愈合和功能恢复四方面评价.结果 手术组除1例术前伴骶丛神经损伤患者外,其余患者于伤后1~4 d达近期恢复标准;对照组A2型、B2型骨折,翻身时间分别为伤后9~13d与17~25 d,行走达5步时间分别为伤后17~21 d与45~57 d.两组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19个月.骨折均在2~6个月内愈合.术后6个月手术组患者疗效获优29例,良2例;对照组获优8例,良6例,与手术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636,P=0.017).结论 正确的经皮内固定技术结合全螺纹加压无头空心螺钉,能够快速减轻患者痛苦、提高生活质量,并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 音猬因子调控BMSCs表达和分泌VEGF及bFGF的实验研究

    作者:蔡加琴;黄益洲;陈晓禾;谢红蕾;黄永灿;邓力

    目的 音猬因子(Sonic hedgehog,Shh)介导的信号参与调控血管生成的重要环节.研究不周浓度的重组Shh-N(recombinant Shh N-termitant,rShh-N)对BMSCs表达和分泌VEGF和bFGF的影响.方法 取健康3日龄SD大鼠骨髓分离培养BMSCs,体外扩增至第3代,分别用含0、10、100、200 ng/mL rShh-N的L-DMEM培养BMSCs,作为A、B、C、D组.培养12、24、48、72 h后行ELISA法检测各组上清液中VEGF和bFGF的浓度,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各组VEGF和bFGF 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 在基因表达水平上,D组各时间点的VEGF和bFGF mRNA表达量均明显高于A组(P<0.05),且在12、48 h表达量高于24、72 h(P<0.01);C组在各时间点均促进bFGF mRNA表达(P< 0.05),在24~72 h促进VEGF mRNA表达(P<0.05),且在72 h时表达量均高(P<0.01);B组在12h抑制VEGFmRNA表达(P<0.05),48 h和72 h表现出促进作用(P<0.05),在12~48 h明显促进bFGF mRNA表达(P<0.05),且在48 h时的表达量高(P<0.01).在蛋白水平上,D组各时间点VEGF和bFGF分泌量均高于A组(P<0.01);C组在24~72h VEGF和bFGF分泌量明显多于A组(P<0.05);B组在12h和48 h抑制VEGF的分泌(P<0.05),24 h增加其分泌作用(P<0.05),而在24 h和48 h促进bFGF的分泌(P<0.05).各组在48 h和72 h时的VEGF和bFGF分泌量明显多于12h和24h(P< 0.05).结论 rShh-N可促进BMSCs表达和分泌VEGF和bFGF,为进一步探讨rShh-N和MSCs联合应用于治疗缺血性相关疾病以及促进骨修复重建的可行性提供了实验依据.

  • RNA干扰技术构建组织工程软骨的实验研究

    作者:王正辉;吴宝俊;Kamal Mustafa

    目的 种子细胞来源是软骨组织工程的研究热点.探讨以RNA干扰(RNA interference,RNAi)技术干扰多聚蛋白聚糖酶(Aggrecanase)后的软骨细胞作为组织工程种子细胞的可行性.方法 取成年SD大鼠肋软骨采用消化法分离培养软骨细胞.取第1代细胞分为空白阴性对照组(对照组)及慢病毒转染组(实验组)两组.将两组细胞分别与壳聚糖/明胶材料进行体外复合培养制备组织工程软骨,于培养后不同时间点通过HE、Masson染色,扫描电镜观察以及RT-PCR方法检测两组软骨中蛋白聚糖(Aggrecan)以及Aggrecanase-1、2的变化情况.结果 组织学观察示培养2周时,对照组与实验组相比细胞数量及细胞外基质未见明显差别;随着培养时间延长,实验组较对照组细胞外基质分泌增多,细胞数目更多.RT-PCR结果显示培养4、8周,实验组细胞Aggrecan mRNA表达量明显高于对照组,Aggrecanase-1和Aggrecanase-2 mRNA表达量明显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扫描电镜显示实验组细胞数量明显多于对照组,且细胞间连接紧密.结论 采用RNAi技术干扰Aggrecanase后的软骨细胞可以作为组织工程软骨种子细胞,其在材料上分泌Aggrecan的含量明显高于正常软骨细胞,其生物学活性需进一步研究.

  • 颈胸段脊柱结核术后并发食管胸腔瘘一例

    作者:戎宏涛;李涛;刘浩;龚全;宋跃明

    目的 总结1例颈胸段脊柱结核术后并发食管胸腔瘘的治疗方法和效果.方法 2009年4月收治1例42岁C7~T8脊柱结核患者,经规范抗结核治疗后,行经前路C7~T8脊柱结核病灶及脓肿清除、椎管减压、自体髂骨植骨融合、Antares内固定术.术后并发食管胸腔瘘,于内镜下植入全覆膜食管支架,同时予以充分引流,积极抗感染,肠内、外营养支持等综合治疗.结果 经综合治疗患者食管瘘口愈合,逐步恢复正常饮食,治愈出院.结论 脊柱结核术后并发食管胸腔瘘罕见,病死率极高,需高度重视,并采取积极治疗措施.

  • 改良封闭式负压引流技术在骨科创面治疗中的应用

    作者:李楠;万春友;崔猛;申琳

    目的 通过与常规封闭式负压引流技术(vacuum sealing drainage,VSD)进行比较,探讨改良VSD在骨科创面治疗中的优越性.方法 2008年3月-2010年4月,共治疗37例42处创面,其中17例20处创面采用常规VSD治疗(常规组);20例22处采用改良VSD治疗(改良组),即在常规VSD敷料中加入1根冲洗管,进行持续灌注冲洗.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创面部位及创面范围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结果 改良组泡沫敷料维持时间较常规组长(t=2.70,P=0.01).常规组术后15例(88%)进行注射器冲管,改良组仅1例(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80,P=0.04).改良组术后更换泡沫敷料次数为(1.0±0.1)次,较常规组(2.2±0.6)次少(t=2.90,P=0.01).改良组费用为(6330±550)元,较常规组(12990±1 120)元少(t=2.70,P=0.01).结论 改良VSD延长了泡沫敷料使用时间,减少了患者更换敷料的次数,降低了治疗费用.

  • 肱三头肌腱断裂的诊治

    作者:唐付林;蒲超;朱红;王胜涛;庄家林;李斌;黄富国

    目的 探讨肱三头肌腱断裂诊断及治疗效果.方法 2006年1月-2010年6月,采用Kraehow法重建肌腱止点治疗12例肱三头肌腱断裂.男9例,女3例;年龄21~53岁,平均38.6岁.跌伤6例,交通事故伤4例,机器伤1例,运动损伤1例.新鲜损伤10例,陈旧性损伤2例.单纯肱三头肌腱断裂2例;合并尺骨鹰嘴撕脱骨折5例,肱骨内上髁撕脱骨折1例,肘关节内侧副韧带损伤4例.结果 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12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36个月,平均16个月.末次随访时,9例肘关节伸屈功能完全恢复,2例合并内侧副韧带损伤患者伸肘功能恢复欠佳,1例陈旧性损伤患者屈肘功能恢复欠佳.伸肘肌力均恢复至5级.无肌腱再断裂、肘关节不稳等并发症发生.按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标准(MEPS)评分,为90~96分,均为优.结论 肱三头肌腱断裂早期诊断后及时手术治疗,结合功能康复训练,可获得满意疗效.

  • 自体脂肪颗粒移植术后超声观察的应用价值

    作者:郑文;李峰;磨思慧

    目的 总结自体脂肪颗粒移植术后超声观察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2010年10月-2011年4月采用自体脂肪颗粒移植的8例(15个部位)女性患者行超声检查.注射部位:鼻唇沟2例(4个部位),颢部2例(4个部位),眶周2例(4个部位),颏部1例(1个部位),乳房1例(2个部位).患者均接受1次移植,每个部位注射脂肪颗粒3~150mL.术前超声观察植入部位皮下各层组织情况,颏部测量皮下脂肪厚度.术后1周、1个月、3个月各进行1次超声检查,测量植入脂肪的体积或厚度,观察其内部回声.结果 术前超声检查各层次显示清晰,分界明显.术后1周及1个月15个部位植入脂肪轮廓均清晰,术后1个月脂肪存活率为70.21%~76.63%.3个月时12个部位植入脂肪边界可分辨,3个部位植入脂肪与周围组织分界欠清,脂肪存活率为47.83%~56.93%.1例移植脂肪中出现不均匀低回声区,触诊有硬结;余14个部位未发现并发症.结论 通过超声可了解植入脂肪存活情况,评价手术效果.

  • 自体颗粒脂肪移植技术在面部临床应用的进展

    作者:韩超;刘丽忠;廖怀伟;文辉才

    目的 总结自体颗粒脂肪移植技术在面部的研究与实践,探讨该技术在实际操作中的不同观点.方法 查阅近年来国内外有关面部自体颗粒脂肪移植的文献,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自体颗粒脂肪移植技术已日趋成熟,应用在面部不仅能调整面部轮廓比例、恢复组织容量,还能改善局部皮肤质地,用于面部填充、面部年轻化等治疗,可获得良好临床效果.目前在供区选择、颗粒脂肪采集方法、纯化处理技术等具体操作方面尚存在争议,但所采取的自体颗粒脂肪移植技术的基本原则一致.结论 从循证医学角度来看,自体颗粒脂肪移植技术在面部应用的临床经验很多,但是客观证据不足,有待进一步研究.

  • 髋关节保护器的研究现况及展望

    作者:孙培栋;欧阳钧

    目的 总结髋关节保护器(hip protector,HP)的应用及研究现况,探讨目前存在的问题及进一步研究方向.方法 查阅国内外近年关于HP的文献,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目前生物力学试验研究显示HP具有良好的防护摔倒所致髋关节骨折的效果,而在临床应用中未显示有确切的相关防护效果.结论 HP生物力学试验中防护效果较好可能与其采用较低冲击能量有关;临床应用中HP依从性差被认为是导致其防护效果差的主要原因.

  • Oxford Ⅲ单髁系统治疗膝关节内侧间室退变的中期疗效

    作者:唐恒涛;赵亮;燕华;金大地;苏训同

    目的 评价Oxford Ⅲ单髁系统治疗膝关节内侧间室退变的中期临床疗效.方法 2008年12月-2010年8月,收治26例(32膝)膝关节内侧间室退变患者,其中11例(14膝)获2年以上随访.男7例(9膝),女4例(5膝);年龄50~74岁,平均62.4岁.左侧6膝,右侧8膝.均为退行性关节炎,病程5~23年,平均11.6年.患者均有明确关节内侧间室负重疼痛和压痛.内侧间室骨性关节炎根据Ahlback分期标准,Ⅱ期4膝,Ⅲ期10膝.膝关节均伴内翻畸形;无主、被动屈伸活动受限.手术取髌内侧旁切口,采用Oxford Ⅲ单髁系统行膝关节内侧间室单髁置换手术.结果 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术后1~3个月5例出现切口下方局部鹅足疼痛症状,给予保守治疗,术后6个月复查症状均消失.术后11例(14膝)均获随访,随访时间24~30个月,平均27.5个月.随访期间无假体松动、移位,对侧间室和髌股关节病变、感染等并发症发生.末次随访时膝关节学会评分系统(KSS)评分、美国西部Ontario与McMaster大学骨关节炎指数评分(WOMAC)评分、膝关节活动度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股胫角较术前改善(P<0.05),但仍为轻度内翻;胫骨平台内翻角较术前有所增大,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胫骨内髁后倾角明显较术前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Oxford Ⅲ单髁系统治疗膝关节内侧间室退变中期疗效满意,创伤小、恢复快;远期疗效尚需进一步观察.

  • 二期翻修治疗膝关节肿瘤型人工关节感染

    作者:姬涛;郭卫;杨荣利;汤小东

    目的 探讨二期翻修术治疗膝关节肿瘤型人工关节感染的疗效.方法 2003年8月-2010年8月,收治22例保肢术后膝关节肿瘤型人工关节感染患者.男11例,女11例;年龄15~55岁,平均29.6岁.其中20例为初次关节置换术后感染,2例为翻修术后;术后15d~89个月发生感染.感染按照Coventry和Fitzgerald等人工关节感染分型标准:Ⅰ型3例,Ⅱ型15例,Ⅲ型4例.发生感染至该次入院时间为5~47个月,平均10.2个月.细菌培养提示阳性9例,阴性13例.2例出现发热,白细胞计数升高.一期清创术取出假体,临时骨水泥填充旷置;待感染控制后行二期翻修.结果 一期清创术前C反应蛋白及红细胞沉降率均明显高于二期翻修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5~63个月,平均23.6个月.一期清创术后18例(81.8%)感染控制,其中1例拒绝二期翻修,17例行二期翻修术;17例中1例因术后5个月感染复发,行截肢术.4例(18.2%)感染未控制,行截肢术.保肢率为77.3%(17/22).1例肾癌骨转移患者因原发病于术后1年6个月死亡.末次随访时16例关节功能采用美国骨与软组织肿瘤学会功能评分(MSTS 93)为(69.4±12.7)分.结论 肿瘤型人工关节重建后感染,应根据情况及时行二期翻修手术,可获得较好疗效.

  • 尺骨上段合并鹰嘴骨折内固定的生物力学研究

    作者:滕林;钟刚;刘刚;肖聪;刘国明;黄富国

    目的 比较克氏针张力带、重建钢板联合张力带及鹰嘴解剖钢板固定尺骨上段合并鹰嘴骨折3种方式的生物力学稳定性,为临床选择内固定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8个自愿捐献的新鲜成人尸体肘关节标本,均为男性;年龄26~43岁,平均34.8岁.于尺骨上段及尺骨鹰嘴分别截骨制作尺骨上段合并鹰嘴骨折模型.每个标本分别采用克氏针张力带(A组)、重建钢板联合张力带(B组)及鹰嘴解剖钢板(C组)3种方式对骨折端固定.采用生物力学测试系统进行单轴压缩试验,记录载荷-位移曲线,内固定系统的稳定性采用骨折端压缩位移为2mm时所加的载荷值进行评价.结果 实验过程中未出现克氏针退出、钢板螺钉断裂、标本破坏,标本与夹具固定无松动.3组标本均表现为位移随载荷增加而逐渐增长,但B、C组的载荷-位移曲线斜率明显高于A组.当骨折端压缩位移为2mm时,A、B、C组的所加载荷值分别为(218.6±66.9)、(560.3±116.1)、(577.2±137.6)N,B、C组所加载荷值均显著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C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05,P=0.763).结论 尺骨上段合并鹰嘴骨折多为不稳定骨折,重建钢板联合张力带、鹰嘴解剖钢板固定均能满足要求,临床上可根据患者情况合理选用.克氏针张力带固定不够牢固,临床上应避免单独使用.

  • 术后早期活动对同种异体关节移植后关节软骨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

    作者:李翔;张友乐;邓玖征

    目的 采用同种异体关节移植动物模型,于术后采用不同处理方法进行对照实验,探讨同种异体关节移植后早期活动对关节软骨的保护作用.方法 选用生长条件相同的6月龄新西兰大耳白兔10只(雌雄不限,体重2.5~3.0 kg)作为供体,取其一侧半膝关节,经深低温冻存处理后移植于取下股骨侧半膝关节的6月龄青紫蓝兔(雌雄不限,体重2.5~3.0kg)膝关节处,术后分别给予早期活动(术后2周,早期活动组,n=5)或持续石膏固定6周(持续固定组,n=5);并取供体对侧半膝关节设立空白对照组(未经任何处理,n=5)和冻存对照组(经深低温处理2周,n=5).术后分别行大体、X线片及组织学观测,观察同种异体关节软骨的变化情况.结果 大体观察示,早期活动组实验兔关节活动良好;持续固定组实验兔关节活动受限明显.X线片示,术后当天、术后2周同种异体关节供体骨端与受体骨端对合整齐、对位对线良好;术后6周,早期活动组3只实验兔受体和供体骨端略有成角畸形,持续固定组对位及对线仍良好.HE染色示,早期活动组同种异体半膝关节标本软骨细胞数量和形态基本正常,偶见核碎裂及核溶解;持续固定组同种异体半膝关节标本中软骨细胞大量减少,大部分细胞核溶解消失,软骨基质中大量纤维组织增生.细胞存活率检测示,早期活动组细胞存活率(49.66%±2.15%)显著高于持续固定组(20.68%±1.24%),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扫描电镜观察示,早期活动组同种异体半膝关节标本可见软骨细胞细胞核核膜尚完整,染色质凝聚、边集,线粒体及粗面内质网肿胀;持续固定组同种异体半膝关节标本可见软骨细胞细胞膜消失,软骨细胞与周围基质界限不清,核膜破裂,染色质及细胞质内细胞器消失.结论 同种异体关节移植术后进行早期功能活动对兔关节软骨有保护作用,但不能完全阻止软骨退变.

  • 有限矫形手术与Ilizarov技术治疗青少年先天性马蹄内翻足

    作者:秦泗河;郭保逢;任龙喜;郑学建;焦绍锋

    目的 观察应用有限矫形手术与Ilizarov技术治疗青少年先天性马蹄内翻足(congenital clubfoot,CCF)的临床疗效,探讨CCF外科矫正与功能重建新技术、新理念.方法 2003年9月-2010年7月,收治25例40足青少年CCF.男14例20足,女11例20足;年龄12~25岁,平均15.7岁.左足4例,右足6例,双足15例.根据秦氏马蹄内翻足畸形分度:Ⅰ度9足,Ⅱ度17足,Ⅲ度14足.合并小腿内旋畸形9足,右侧髋关节半脱位1例.采用有限软组织松解与骨性截骨手术后,9足Ⅰ度畸形者安装组合式外固定器,31足残留畸形安装Ilizarov外固定牵伸器.术后5~7 d开始矫正,以0.5~1.0 mm/d为宜;待踝关节矫正至过伸5~10°,足呈轻度外翻后停止牵伸,矫正位携带外固定架并负重行走4~6周.双足畸形患者分两期进行手术,手术间隔3~6个月,平均4个月.结果 9足术后佩戴组合式外固定器6~12周,平均8周;31足佩戴Ilizarov外固定牵伸器6~17周,平均13周.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8个月~6年,平均37个月.牵拉矫形期间6例6足发生针道轻度感染,均经对症处理后感染消失.术后2年1例1足畸形部分复发,经再次安装Ilizarov外固定牵伸器负重行走4周,矫正满意;其余畸形足在随访期内均获得满意矫正和全足底持重.末次随访时根据国际马蹄足畸形研究会(ICFSG)的评分系统,获优28足,良10足,可2足,优良率95%.结论 有限矫形手术结合Ilizarov技术矫治青少年CCF,符合生物学原理和微创外科原则,安全、微创、疗效确切.该马蹄内翻足手术矫形策略遵循骨科自然重建理念,尤其适用于传统矫形骨科手术难以治疗的Ⅲ度CCF.

  • 经皮微创空心L形针刀治疗弹响指

    作者:王慧敏;曾浩彬;伍翰笙;沈庆亮;蔡材樑;陈文治;吴汉卿

    目的 探讨经皮微创空心L形针刀治疗弹响指的疗效.方法 2007年9月-2009年9月,采用自行设计的空心L形针刀微创治疗160例(202指)弹响指.男47例,女113例;年龄12~68岁,平均55岁.病程2周~1年.拇指58指,示指20指,中指46指,环指60指,小指18指.根据Quinnell分级标准:Ⅲ级63指,Ⅳ级126指,Ⅴ级13指.术中首先用空心L形针刀自皮下潜行至Al滑车部远端,向远端平行纵向切割后,自针刀空心向腱鞘部注入倍他米松.结果 患者手术时间5~19 min,平均8.2min;无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160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年~3年6个月,平均1.6年.术后1周36指手术松解处疼痛,口服非甾体类消炎药后缓解.术后1周25指屈伸活动时仍存在扳机样感及顿挫感,1个月后5指恢复正常,20指症状无明显改善;其中10指再次行针刀治疗后症状缓解,余10指经1~3次针刀治疗后无缓解.术后6个月参照Quinnell分级标准评定疗效:获优165指,良27指,差10指,优良率为95.0%.结论 经皮微创空心L形针刀治疗弹响指安全有效、易于操作.

  • 肘关节后外侧旋转不稳定的研究进展

    作者:肖聪;黄富国

    目的 综述肘关节后外侧旋转不稳定(posterolateral rotatory instability,PLRI)的病理解剖、诊断及治疗进展.方法 查阅国内外有关肘关节PLRI研究的相关文献,并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肘外侧韧带复合体(lateral collateral ligament complex,LCLC)、桡骨头、肱骨小头及尺骨冠突损伤是导致肘关节PLRI的重要因素,跨越肘外侧的肌群起次要作用.临床检查主要包括侧方轴移试验、侧方轴移恐惧试验、撑椅征、俯卧撑试验、撑桌试验和后外侧旋转抽屉试验.影像学、关节镜及超声检查可以协助诊断PLRI.损伤的LCLC可采用骨性固定重建或软组织固定重建方式.结论 LCLC是PLRI的首要限制结构.超声能准确识别并测量正常的LCLC,有望成为一种可靠的无创检查方法.软组织固定重建方式避免了医源性骨折的缺点,是一种可选择的治疗方法.

  • 人工髁突假体在颞下颌关节重建中的临床应用

    作者:黄相道;邵占英;王发生;段毅

    目的 探讨人工髁突假体应用于颞下颌关节重建的可行性及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2005年1月-2010年1月,对10例(11侧)患者应用人工髁突假体行颢下颌关节重建手术.男7例,女3例;年龄40~68岁,平均50岁.左侧7侧,右侧4侧.下颌骨肿瘤7例,病程9~24个月,平均15个月.双侧髁突囊内骨折3例,其中交通事故伤2例,高处坠落伤1例;伤后至入院时间分别为2、3、2d;骨折按照Neff等的分类法:M型及A型1例,M型及B型1例,余1例一侧为M型,一侧为髁突下骨折.结果 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无相关并发症发生.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4年,面部对称,咬(牙合)关系良好;张口度22~38mm,平均30mm.双侧颞下颌关节无弹响及疼痛,肿瘤无复发.一侧人工髁突假体就位角度稍差,其余人工髁突假体位置良好,与关节窝和关节结节的关系正常,能正常饮食.结论 人工髁突假体应用于肿瘤术后颞下颌关节重建,效果良好;应用于髁突囊内骨折的治疗,其临床效果待进一步验证.

  • 修复重建外科未来技术之我见

    作者:李青峰

    近期在《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2011常委扩大工作会议上,刘小林教授提出一命题"何为修复重建外科的未来技术?"以及"巨微解剖学研究·推动组织工程学发展-引发修复重建外科技术"一说.所述巨微解剖学,是指"组织器官在组织学与显微解剖学之间应存在一个解剖生理层次,这个层次的解剖生理特点是组织细胞的界面结构,时空规律,特别是空间构型".

    关键词:
  • 组织工程学研发的突破和修复重建外科的发展——从修复重建外科角度看组织工程研发相关问题

    作者:刘小林;郑灿镔

    组织、器官丧失或功能障碍是危害人类健康、造成人类伤残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如何修复组织缺损、重建功能、促进组织(器官)再生成为当今科学界的重大研究内容,修复重建外科由此应运而生.从1987年《修复重建外科杂志》创刊[1],1988年5月第一次全国学术交流大会召开[2]并成立中国修复重建外科研究会以来,修复重建外科已逐渐被广大医务工作者接受,成为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我国修复重建外科专业也得以迅猛发展[3-4].然而,作为被认为可能在修复重建外科领域大有作为的组织工程学研究,至今仍是"雷声大雨点小"的状态,以至对基于"组织工程学研发的突破是修复重建外科的发展未来"这一认识理不直,气不壮.

    关键词:
  • 富血小板血浆凝胶制备及对大鼠皮瓣成活的作用分析

    作者:李薇薇;冯锐

    目的 寻找制备富血小板血浆(platelet-rich plasma,PRP)的佳离心方案,并制备PRP凝胶用于皮下注射促进大鼠皮瓣成活,探讨其有效性及作用机制.方法 取12周龄健康Wistar大鼠72只,体重250~300 g.于24只大鼠心脏取动脉血8~10 mL/只,分别采用3种离心方法制备PRP.A组:以200×g离心15 min、500×g离心10 min;B组:以312×g离心10 min、1248 ×g离心10mim;C组:以200 ×g离心15 min,200×g离心10 min.在PRP制作过程中取各组全血、PRP及贫血小板血浆(platelet-poor plasma,PPP)行血小板计数,根据血小板计数结果选择佳离心方案,并取对应的PRP、PPP及第1次离心后血清,采用ELISA法测定PDGF-BB和TGF-β1浓度;并制备PRP及PPP凝胶.于48只大鼠背部制备大小为11 cm×3 cm的皮瓣,随机分为3组(n=16):PRP组每只大鼠皮瓣下注射100 mL PRP凝胶,PPP组同法注射100 mL PPP凝胶,对照组不作处理.术后大体观察皮瓣成活情况,7d后取材计算成活率;组织学观察计数炎性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计数微血管;于术后8、24 h,3、7d行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VEGF、EGF、PDGF-AA和PDGF-BB mRNA表达.结果 血小板计数结果示,A组血小板浓缩倍数高,为佳制备方法.A组PRP中TGF-β1、PDGF-BB浓度明显高于血清及PPP(P< 0.05).与对照组相比,术后PRP组伤口无脓性分泌物;PRP组皮瓣成活率为61.2%±9.1%,与PPP组35.8%±11.3%及对照组28.0%±5.4%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RP组炎性细胞计数较PPP组及对照组明显减少,微血管计数明显高于其余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示与PPP组及对照组比较,PRP组VEGF及PDGF-BB mRNA术后均高表达,而EGF mRNA仅在术后24h内呈高表达,PDGF-AA mRNA在3d后开始高表达.术后3d及7dPRP组PDGF-AA、8h PDGF-BB、24h及3d VEGF、24h EGF的mRNA相对表达量与其他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以200×g离心15 min、500×g离心10min是制备PRP的佳离心方案.PRP凝胶可通过调节血管生发相关基因促进大鼠皮瓣成活.

  • 晚期扁桃体癌术后缺损修复与功能重建

    作者:骆献阳;赵德安;关丽梅;周毅;上官翰京

    目的 探讨晚期扁桃体癌切除术后缺损修复与功能重建的组织瓣供区选择.方法 2000年10月-2010年2月收治13例晚期扁桃体癌患者.男11例,女2例;年龄39~67岁,平均53.6岁.高分化鳞状细胞癌5例,中分化鳞状细胞癌8例.按国际抗癌联盟(UICC) 1997年口咽癌的分期标准:T1N1M01例,T2N1M02例,T2N2M02例,T3N1M03例,T3N2M02例,T4N1M02例,T4N2M01例.病程1~8个月,平均4.3个月.肿瘤侵及鼻咽侧壁1例、下咽侧壁3例、会厌1例、软腭4例、舌根部3例.肿瘤浸润范围2 cm×2 cm~12 cm × 6 cm.患者均采取手术加术后补充放疗的综合治疗措施.经颈-颌-扁桃体联合入路切除肿瘤后,5例采用带蒂胸大肌皮瓣、5例采用游离前臂皮瓣、3例采用游离股前外侧皮瓣一期修复.结果 术后病理报告示颈淋巴结转移10例;补充放疗后8个月~2年局部复发2例,颈部淋巴结转移3例.术后1例带蒂胸大肌皮瓣修复术后第5天出现颈部感染,1例游离前臂皮瓣修复术后12 h出现血管危象,均经对症处理后治愈;其余组织瓣均顺利成活,切口Ⅰ期愈合.1例股前外侧皮瓣供区切口裂开,二期缝合.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6年,平均3.6年.5例带蒂胸大肌皮瓣修复者,术后均有不同程度吞咽梗阻感及闭塞性鼻音,言语清晰度较差.8例游离皮瓣修复者术后外观、吞咽及发声功能较满意,供区无功能障碍.患者术后咬(牙合)关系均恢复正常,面部外形和功能基本正常.按直接计算法,3年生存率为60.0%(6/10),5年生存率为37.5%(3/8).结论 对晚期扁桃体癌术后缺损的修复应首选游离前臂皮瓣及股前外侧皮瓣,但对于组织需要量大和术前放疗失败的患者,宜选用带蒂胸大肌皮瓣修复.

  • 蒂部减张皮瓣在远端蒂皮瓣中的应用

    作者:雷林革;何如祥;沈美华;程鹏;李国海;闫宛春

    目的 探讨蒂部减张皮瓣处理方法对远端蒂皮瓣成活及外观的影响.方法 2009年10月-2011年2月,采用蒂部减张皮瓣的方法利用远端蒂皮瓣移位修复四肢皮肤软组织缺损27例.男19例,女8例;年龄17~58岁,平均31.5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14例,机器绞伤9例,外科感染3例,肿瘤切除后1例.缺损部位:胫骨下段7例,踝关节12例,足部5例,手掌2例,手背1例.伤后至入院时间1~19h,平均10h.创面范围5.2 cm× 3.8 cm~14.0 cm×5.8 cm.远端蒂皮瓣切取范围5.5 cm×4.5 cm~14.5 cm×6.5 cm.供区直接缝合6例,游离植皮21例.结果 术后蒂部减张皮瓣均顺利成活.3例术后7d远端蒂皮瓣发生部分坏死,经换药后1例行游离植皮,2例切除坏死皮缘后直接缝合后愈合;其余皮瓣均顺利成活,创面Ⅰ期愈合.供区切口均Ⅰ期愈合,植皮均成活.术后26例获随访,随访时间6~12个月,平均7.5个月.皮瓣质地、外观均良好.结论 应用蒂部减张皮瓣可促进远端蒂皮瓣成活,并改善修复后外观.

  • 以上臂外侧穿支为蒂的V-Y推进皮瓣修复肘背部较小创面

    作者:周晓;许亚军;芮永军;寿奎水;姚群

    目的 探讨以上臂外侧穿支为蒂的V-Y推进皮瓣修复肘背部纵向缺损距离<3.5 cm的较小创面的方法及疗效.方法 2008年3月-2010年8月,收治6例肘背部较小创面患者.男4例,女2例;年龄16~76岁,平均53岁.碾压伤3例,冲床伤2例:受伤至入院时间4 h 30 min~7 d,平均29.5 h.肘背部慢性感染1例,病程12个月.创面范围为4.0 cm × 2.5 cm~9.5 cm×3.5 cm,均伴有骨或肌腱外露.采用大小为6.0 cm×4.0 cm~12.5 cm×9.5 cm的以上臂外侧穿支为蒂的V-Y推进皮瓣移位修复肘背部缺损.供区直接拉拢缝合.结果 术后6例皮瓣完全成活,创面Ⅰ期愈合;供区切口Ⅰ期愈合.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12个月.皮瓣外形无臃肿,质地、颜色与周围组织相似.末次随访时皮瓣两点辨别觉为12~16mm.肘关节活动无障碍,屈伸活动度95~125°,平均105°.结论 以上臂外侧穿支为蒂的V-Y推进皮瓣手术操作简便、对供区影响小,是修复肘背部较小创面的较好方法之一.

  • 封闭式负压引流技术在重度皮肤潜行性剥脱伤中的应用

    作者:牛朝阳;邓友章;孙永强;王上增

    目的 探讨封闭式负压引流技术(vacuum sealing drainage,VSD)联合中厚皮片回植治疗重度皮肤潜行性剥脱伤(closed internal degloving injury,CIDI)的疗效.方法 2008年7月-2011年4月,收治16例重度皮肤CIDI患者.男11例,女5例;年龄17~56岁,平均28岁.均为交通事故伤.受伤至手术时间2~8h,平均5h.皮肤剥脱部位:上肢3例,下肢13例.皮肤剥脱范围为5%~12%体表面积,平均7%体表面积.剥脱皮肤均有不同程度污染.彻底清创后,切取剥脱皮肤制备为断层中厚皮片原位回植,术后应用VSD治疗.结果 14例经7d VSD治疗后,回植皮肤顺利成活;2例VSD治疗7d后约0.3%体表面积回植皮肤发生坏死,再次彻底清创后VSD联合抗生素治疗,7d后游离植皮修复后愈合.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18个月,平均12个月.肢体外观满意,无明显瘢痕形成,血运及感觉正常;关节均活动良好.结论 重度皮肤CIDI患者剥脱皮肤回植后应用VSD治疗,可改善肢体局部血液循环,促进回植皮肤成活,缩短回植皮肤成活时间,临床疗效满意.

  • 滑车上动脉的影像学研究及在鼻再造术中的应用

    作者:徐静;张阳;谢波;李光早;张莉;黄鹤;高嵩;葛树星

    目的 通过颈内、外动脉造影对滑车上动脉分支血管进行影像学研究,并设计改良额部皮瓣行鼻再造术.方法 选用30例成人颈内、外动脉造影资料进行血管三维成像,对滑车上动脉分支(肌支和皮支)进行研究,探讨滑车上动脉分支走行、层次以及与眶上动脉的交通情况.根据影像学检测结果临床应用滑车上动脉分支设计额部皮瓣对11例鼻缺损患者行鼻再造术.其中男7例,女4例;年龄15~48岁,平均23岁.鼻缺损范围3.0 cm ×2.5 cm~5.0 cm×3.5 cm.结果 颈内动脉造影和三维成像显示,30例滑车上动脉恒定出现,直径(0.9±0.6)mm;其中浅层皮支恒定出现,直径(0.7±0.3) mm;深层肌支4例缺失,直径(0.5±0.5)mm,走行于额肌间,长(32.0±6.2)mm,分支间互有交通并与眶上动脉亦有吻合.临床应用皮瓣均成活,无软骨外露,外形良好.术后经4个月~3年随访,鼻尖、鼻翼及鼻小柱外形接近正常,鼻高度和坡度适中,再造鼻质地弹性良好,鼻孔无狭窄,通气功能正常.结论 影像学检测结果佐证了滑车上动脉存在恒定皮支,以其分支为血管蒂设计的额部皮瓣提高了鼻再造疗效.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2000 01 02 03 04 05 06
1999 01 02 03 04 05 06
1998 01 02 03 04 05 06
1997 01 02 04
1996 01 02 03 04
1995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