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外科学 >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Reparative and Reconstructive Surgery 중국수복중건외과잡지

CSCD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 中国康复医学会,四川大学
  • 影响因子: 1.23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2-1892
  • 国内刊号: 51-1372/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62-80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87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编辑部
  • 出版地区: 四川
  • 主编: 杨志明
  • 类 别: 外科学
期刊荣誉:
  • 经椎间孔椎体间植骨与单纯后外侧植骨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脱位的比较研究

    作者:李涛;张进;宋跃明;刘浩;龚全;刘立岷;曾建成

    目的 比较胸腰段脊柱骨折脱位后路手术不同植骨方式的临床疗效. 方法 2005年1月-2007年7月,后路切开复位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脱位患者35例,男22例,女13例;年龄17~53岁.其中14例行经椎间孔椎体间植骨(transforaminal interbody fusion,TLIF),21例行单纯后外侧植骨(posterior lateral fusion,PLF).TLIF组AO分型:A3型3例,B型7例,C型4例;按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merican Spinal InjuryAssociation,ASIA)神经功能损伤标准评分:运动评分(50.6 ±3.6)分,感觉评分(170.5±42.7)分.PLF组AO分型:A3型4例,B型10例,C型7例;按ASIA神经功能损伤标准评分:运动评分(50.8 ±4.2)分,感觉评分(153.8±23.7)分.两组一般资料筹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果 TLIF组手术时间(316±32)min,PLF组(254±27)min;TLIF组术中出血量(487±184)mL,PLF组(373±72)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术后切口均I期愈合,无死亡、神经功能损害加重及内固定器械松动断裂等并发症发生.35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9~23个月,平均14.6个月.术后TLIF组胸腰椎骨性融合率为100%,PLF组融合率为85.7%;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按ASIA神经功能损伤标准评分,TLIF组运动评分增加(10.4±10.0)分,感觉评分增加(26.5±22.8)分;PLF组运动评分增加(9.4±9.3)分,感觉评分增加(28.8±28.4)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即刻、3、6及12个月椎体高度恢复TLIF组分别为(5.4±2.1)、(5.4±1.9)、(5.4±1.4)、(5.3±1.3)mm,PLF组分别为(5.3±2.6)、(5.3±2.2)、(4.8±3.1)、(4.2±3.6)mm;术后即刻、3、6及12个月Cobb角恢复TLIF组分别为(14.5±3.5)、(14.5 ±3.6)、(14.4±3.4)、(14.4 ±3.6)°,PLF组分别为(14.3±2.7)、(14.2±3.1)、(12.2±2.8)、(11.7±3.3)°;以上两指标两组术后即刻与术后3个月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即刻与术后6、12个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TLIF较PLF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脱位能获得更高的融合率,恢复脊柱的生理弧度.

  • C7神经根移位重建截瘫大鼠股四头肌功能的实验研究

    作者:胡昊;蔡林;王建平;金伟;魏坦军;王冶

    目的 比较应用C7神经根移位加自体、异体神经移植修复重建截瘫大鼠股四头肌功能的疗效.方法取16周龄SPF级雄性Wistar大鼠20只制备冷冻坐骨神经.取14周龄SPF级Wistar雄性大鼠36只,于手术显微镜下,显微剪半横断左侧脊髓造成左侧截瘫模型.建模成功后,随机分A、B组(n=18).A组通过C7神经根移位将自体同侧坐骨神经桥接股神经根,B组通过C7神经根移位将同种异体冷冻坐骨神经桥接股神经根.两组分别于术后16、24周各取9只行神经电生理检测、大体观察及组织学观察,计算股四头肌湿重恢复率. 结果 术后16周,A组诱发动作电位幅值(nerve action-evoked potential,NAP)为(1.14±0.07)mV,B组为(0.87±0.06)mV;A组移位神经传导速度(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NCV)为(17.34±2.15)m/s,B组为(11.23±1.45)m/s.术后24周,A组NAP为(1.21±0.07)mV,B组为(0.99±0.05)mV;A组NCV为(19.00 ±3.02)m/s,B组为(12.54 ±1.59)m/s.两组各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6、24周,HE染色、Bielschowsky嗜银染色均显示A组再生神经纤维数目较多、轴突排列较整齐规则;B组再生神经纤维数目较少,轴突排列分布较零散.术后24周透射电镜观察示两组移植神经内均有大量再牛有髓神经纤维及少量无髓神经纤维通过.术后16周,A、B组有髓神经纤维数目分别为(438±79)、(196±31)个/视野,有髓神经纤维面积分别为(5 596.00 ±583.94)、(4 022.63 ±615.75)μm2视野;术后24周,A、B组有髓神经纤维数目分别为(642±64)、(321±75)个/视野,有髓神经纤维面积分别为(6 689.50±1142.10)、(4 733.00±982.22)μm2/视野;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6周,A、B组股四头肌湿重恢复率分别为87.96%±4.93%和86.47%±7.47%;术后24周,A、B组分别为90.10%±4.22%和87.66%±3.14%,两组各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C7神经根移位加自体、异体坐骨神经移植均能重建截瘫大鼠股四头肌部分功能,自体坐骨神经移植组效果明显优于异体坐骨神经移植组.

  • 分米波与透明质酸钠预防屈肌腱粘连的比较研究

    作者:田德虎;罗健;张奇;张英泽;刘宽芝;于昆仑;韩久卉;韩金豹

    目的 比较分米波与透明质酸钠防治肌腱粘连和促进肌腱愈合的作用. 方法取6月龄雄性白色来亨鸡96只,体重(2.24±0.07)kg.于左足第Ⅲ、Ⅳ趾制备肌腱损伤模型,随机分为3组(n=32):分米波照射组(A组),模犁制备后第1~21天行分米波照射,频率915 MHz,功率8 W,辐射距离10 cm,每日1次,每次10 min;透明质酸钠组(B组),模型制备后即刻予1.2%透明质酸钠0.5 mL均匀涂于肌腱缝合处;对照组(C组)未作处理.术后观察动物一般情况;术后14、28 d,行大体、透射电镜及组织学观察:于7、10、14、18、21、28 d取材,行生物力学测试. 结果 各组动物术后切口愈合良好,无感染及死亡.大体和组织学观察示A、B组腱周有较疏松粘连,C组腱周广泛粘连;透射电镜观察示A、B组胶原纤维较C组排列规则.生物力学测试示术后各时间点大拉伸断裂强度、大延伸率、拉断肌腱粘连带功耗A、B组均优于C组(P<0.05).术后14、18 d大拉伸断裂强度、术后18、21 d大延伸率以及术后18、21、28 d拉断肌腱粘连带功耗,A组均优于B组(P<0.05),余时间点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分米波和透明质酸钠均能有效促进肌腱愈合,预防肌腱粘连,且分米波操作简便、作用持久.

  • 尺神经沟扩大神经束间松解治疗重度肘管综合征临床研究

    作者:张建华;崔青;董占引;魏华;赵玲;杨中华;李海清;王红梅

    目的 总结尺神经沟扩大显微镜下神经束间松解术及尺神经前移显微镜下神经束间松解术治疗重度肘管综合征的疗效. 方法 2002年12月-2007年1月,采用尺神经沟扩大显微镜下神经束间松解治疗22例重度肘管综合征患者(治疗组),与2001年7月-2004年11月,采用尺神经前移显微镜下神经束间松解治疗的22例患者(对照组)进行比较.治疗组:男17例,女5例;年龄21~66岁,平均43.8岁.肘关节骨性关节炎17例,尺神经滑脱3例,肘外翻畸形2例.左侧8例,右侧14例.病程6~69个月.对照组:男18例,女4例;年龄20~64岁,平均42.1岁.肘关节骨性关节炎16例,尺神经滑脱4例,肘外翻畸形及肱骨内髁骨折移位畸形愈合致尺神经沟变窄变浅各1例.左侧7例,右侧15例.病程5~67个月. 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切口均I期愈合.治疗组术后1 d,患者小指麻木均明显减轻、消失;对照组术后3~5 d,患者小指麻木明显减轻、消失.两组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45个月,平均20.1个月.肌电图检查示尺神经传导速度均正常.按照中华医学会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和Lascar分级法评价疗效,治疗组优21例,良1例,优良率100%:对照组优19例,良2例,可1例,优良率95.45%.治疗组和对照组术前评分分别为(2.89±0.15)分和(2.91±0.13)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分别为(11.32±1.04)分和(9.91±1.4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 尺神经沟扩大神经束间松解和尺神经前移、神经束间松解均是治疗重度肘管综合征的有效方法,前者优于后者.

  • 不同浓度阿米替林抗大鼠坐骨神经痛觉过敏的实验研究

    作者:宋莉;杨邦祥;康仙慧;肖红;杨帆;刘慧

    目的 观察坐骨神经局部注射阿米替林对坐骨神经慢性结扎损伤(chronic constriction injury,CCI)大鼠机械和热痛阈的影响,探讨不同浓度阿米替林外周抗痛觉过敏的作用. 方法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53只,体重(200 ±20)g,按照Bennett等的方法制备CCI模型.取模型制备成功的48只大鼠随机分为6组(n=8):NS组、A2.5组、A5组、A10组、A15.9组和Aip组.Aip组为腹腔注射阿米替林2.5 mg,NS组、A2.5组、A5组、A10组和A15.9组分别于坐骨神经旁注射生理盐水0.5 mL以及2.5、5.0、10.0、15.9 mmol/L阿米替林0.5 mL.分别于注药前及注药后1、2、4、8、12、24、48 h测定大鼠机械刺激缩足反射阙值(mechanical withdrawal threshold,MWT)和热缩腿反射潜伏期(thermal withdrawallatency,TWL),并根据Hwang等运动评分进行患肢运动功能评价. 结果 48只大鼠均存活至实验完成,无伤口感染、肢体瘫痪及导管脱落等现象发生.A2.5组、NS组和Aip组大鼠运动功能均无明显改变,运动功能评分3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5组在2 h内、A10组在4 h内、A15.9组在8 h内均出现运动功能障碍,运动功能评分与NS组、Aip组及注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其后运动功能均完全恢复.注药前6组大鼠MWT和TWL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2 5组在2 h内,A5组在4 h内,A10组和A15.9组在24 h内各时间点MWT及TWL较注药前、NS组和Aip组均显著升高(P<0.05),且A2.5组、A5组、A10组随阿米替林给药浓度的增加,MWT和TWL逐渐升高,持续时问逐渐延长.A15.9组与A10组间及Aip叩组与NS组间注药后各时间点MWT及TW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坐骨神经旁注射不同浓度(2.5~15.9mmol/L)阿米替林均町提高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的MWT和TWL,具有外周抗痛觉过敏的作用,且有浓度依赖性和封顶效应;5.0~15.9 mmol/L阿米替林可产生运动阻滞,但均可完全恢复.

  • 胫骨中段骨折内固定钢板长度的生物力学研究

    作者:胡新佳;杨述华;肖德明;林博文;王华;徐忠世;赵卫东;张美超

    目的 研究胫骨中段骨折采用有限接触型动力加压接骨板(limited contact-dynamic compression plate,LC-DCP)内同定时钢板长度对骨折生物力学的影响. 方法取自愿捐赠新鲜成人(20~40岁)尸体胫骨标本45根,长30~38 cm,平均34 cm.随机分成3组,每组15根.测定完整胫骨在扭转、三点弯曲及压缩状态下的应力一应变指标,确定垂直压缩应力为0~1000 N,扭转角度为0~3°三点弯应力为0~400 N.然后制备中段斜行无缺损骨折模型,分别以6、10、14孔不锈钢AOLC-DCP同定,测定扭转、三点弯曲及压缩状态下应力-应变指标,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6、10、14孔钢板乖直压缩时竖直方向应变值分别为0.449 4±0.241、0.093 ±0.003、0.139±0.005,10、14孔钢板与6孔钢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0孔钢板与14孔钢板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10、14孔钢板侧方应变值分别为0.1200±0.0004、0.1275±0.0100、0.2370±0.0006,6孔钢板和10孔钢板与14孔钢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孔钢板与10孔钢板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10、14孔钢板扭矩分别为(5.066士2.715)×10-3、(5.671±2.527)× 10-3、(4.570 ±2.228)×10-3 Nm,三点弯曲竖直方向应变值分别为0.049±0.009、0.124±0.017、0.062±0.009,各孔钢板问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 当材质、厚度、宽度及螺钉使用数量相同时,采用长度不同的钢板固定胫骨中段斜形骨折,14孔钢板抗垂直压缩、抗扭转、抗弯曲的稳定性较好,6孔钢板较差.

  • 速度向量成像技术对梗死心肌和缺血心肌纵向运动的研究

    作者:李赵欢;唐红;冯沅

    目的 应用速度向量成像(velocity vector imaging,VVI)技术分析梗死心肌和缺血心肌纵向运动特点,评价VVI技术测定心肌运动功能的价值.方法选择2007年12月-2008年1月行超声心动图检查者,其中梗死组6例,均为急性前肇心肌梗死;缺血组9例,前降支狭窄>70%,有心绞痛症状;正常对照组16例.应用Sequoia 512超声成像仪在VVI技术模式下采集心尖左心室长轴和左心室两腔心切面动态图像.采用Syngo US workplace工作站对图像进行脱机分析,定量分析左心室前壁和前间隔梗死节段、缺血节段和正常节段的纵向速度、位移、应变和应变率. 结果 正常对照组左心室前壁和前间隔纵向收缩期峰值速度(Vs)和峰值位移(D)自基底段向心尖段递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峰值应变(S)和收缩期峰值应变率(SRs)在基底段、中间段和心尖段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梗死组心肌各项指标均较正常对照组和缺血组减低,S和SRs减低更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缺血组心肌仅前壁基底段和中间段的S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以任意节段S<-6.94%作为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的临界值,敏感度和特异度均为100%;以任意节段SRs<-0.81%作为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的临界值,敏感度为100%,特异度为80%;以任意节段SRs<-0.46%作为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的临界值,其敏感度为83%,特异度为100%. 结论 VVI技术具有准确定量评价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应用价值,尤其足应变和应变率能提供更多有价值的信息.

  • 不同术式治疗陈旧性胸腰椎骨折并脊髓损伤的疗效比较

    作者:施建党;白雷;丁惠强;赵浩宁;王自立

    目的 比较前路减压椎体间撑开植骨内固定与后路经椎弓根椎体楔形截骨减压内固定治疗陈旧性胸腰椎骨折并脊髓损伤的临床疗效. 方法 2000年9月-2006年3月,收治34例陈旧性胸腰椎骨折并脊髓损伤患者.患者分为A、B两组.A组采用前路减压椎体间撑开植骨内固定治疗,其中男10例,女8例;年龄17~54岁.骨折椎体节段:T11 2例,T12 5例,L1 8例,L2 3例.术前Cobb角为(36.33±3.13)°;伤椎前后缘高度差为(22.34 4±11.61)mm;神经功能JOA评分为(10.44 ±1.12)分,病程为8~50个月,平均25个月.B组采用后路经椎弓根椎体楔形截骨减压内固定治疗,其中男8例,女8例;年龄18~56岁.骨折椎体节段:Tu 2例,T12 6例,L-7例,L2 1例.术前Cobb角为(38.55 ±4.22)°伤椎前后缘高度差为(20.61 ±10.22)mm神经功能JOA评分为(10.23 ±2.23)分.病程为10~60个月,平均28个月.既往采用非手术治疗A组12例,B组10例;手术治疗A组6例,B组6例,均为椎板减压术,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两组各4例.术前两组患者年龄、病程、Cobb角、JOA评分及伤椎前后缘高度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果 34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9~46个月,甲均13.5个月.Cobb角A组为(12.78 ±3.76)°,较术前改善(24.23±1.64)°;B组为(10.56±4.23)°,较术前改善(26.66±1.66)°.JOA评分,A组为(14.21±1.08)分,较术前改善(3.92 ±1.33)分;B组为(13.14 ±2.32)分,较术前改善(3.12 ±1.95)分.术后测量伤椎前后缘的高度筹A组为(3.11 ±1.06)mm,较术前改善(18.03 ±2.14)mm;B组为(2.56 ±1.33)mm,较术前改善(20.36 4-3.78)mm.两组以上指标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间比较改善程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出现胸腔积液2例,局限性肺不张4例,肋间神经痛1例,经对症治疗后治愈.B组发生脑脊液漏3例,未经特殊处理自愈.两组均无其他严重手术并发症发生,术后神经症状均无加重. 结论 陈旧性胸腰椎骨折并脊髓不全损伤患者选择前路或后路手术,均可获得满意的后凸畸形矫正和神经减压,神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恢复.

  • 双层壳聚糖与HAP复合支架的初步研究

    作者:张华亮;王文良;初殿伟;刘英杰;关静

    目的 探讨双层壳聚糖(chitosan,CS)/HAP复合支架作为骨软骨组织工程支架的可行性,并结合兔自体BMSCs修复骨软骨缺损. 方法采用冻干法和烧结法制作双层CS/HAP复合支架,检测其理化特性.取日本大耳白兔骨髓4~6mL,全骨髓培养法分离纯化BMSCs,并鉴定.调整第2代BMSCs细胞密度为2×107个/mL,应用纤维蛋白胶种植技术,接种至双层CS/HAP复合支架,体外构建细胞一支架复合物.取36只日本大耳白兔,于右侧膝关节股骨下端外侧髁负重区,作一直径4mm、深3 mm的圆柱形缺损,制备兔膝关节骨软骨缺损模型.根据缺损区植入物的不同,分为A、B、C 3组(n=12).A组:植入细胞-支架复合物;B组:植入双层CS/HAP复合支架;C组:不植入任何材料,作为窄白对照组.术后6、12周取材,行大体及组织学观察,采用改良Wakitani法评分. 结果 双层CS/HAP支架CS层孔隙率为76.00%±5.01%,孔径为200~400 μm,平均300 μm,孔洞相通;HAP层孔隙率为72.00%±4.23%,孔径为200~500 μm,半均350μm,孔洞相通,结合部结合好.全骨髓法培养BMSCs,第7天可见集落形成,14 d传代;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示CD44(+)和CD45(-).大体观察和组织学检测显示,A组基本修复软骨缺损,骨缺损修复不良,有骨小梁长入;B、C组骨、软骨缺损修复不良,组织学检测以纤维组织或无新生组织形成,软骨及骨缺损均明显存在.术后6、12周,A组改良Wakitani评分分别为(5.17± 1.17)分和(3.20±0.75)分,均优于B、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双层CS/HAP复合支架可作为骨软骨组织工程支架,复合BMSCs可修复兔关节软骨与骨缺损,重建关节解剖结构.

  • 纳米仿生组织工程血管兔腹主动脉置换术后体内演化的实验研究

    作者:郑晓兵;缪丽丽;周敏;刘长建

    目的 兔自体种子细胞构建的纳米仿生组织工程血管(nano-biomimetie tissue engineered bloodvessel,NBTEBV)移植置换兔腹主动脉,观察NBTEBV在兔体内降解和重塑演化过程,检测NBTEBV的组织相容性. 方法 6月龄新西兰大白兔20只,雌雄不限,体重2~3 kg.取兔自体种了细胞体外构建NBTEBV.取新两兰大白兔,游离.肾下腹主动脉结扎其分支,剪下长约10mm腹主动脉,采用同体种子细胞来源的NBTEBV置换兔腹主动脉,吻合口置钛夹标记.观察NBTEBV在兔体内降解及重塑演化过程:术后第12周行DSA检查及彩色多普勒检查;术后第1、4、12周,取移植血管行大体及组织学观察,并行移植血管14C标记的PLGA X射线电子能谱检测. 结果 17只兔移植NBTEBV在观察期内保持通畅,3只兔分别于术后36、72 h死于移植段腹主动脉闭寒.术后第12周DSA检查示移植血管显影良好,彩色多普勒检查示移植血管通畅,血流为层流,血流速度末见异常,无血管扩张.术后第1周移植血管腔被覆单层内皮细胞,管壁平滑肌细胞分布层次欠清晰,周围较多仿ECM夹杂未降解的黑色PLGA;术后第4周管壁平滑肌细胞分层,ECM开始形成,仿ECM成分部分降解,PLGA含量明显减少,颜色减淡;术后第12周管壁分层更清晰,ECM已形成,仿ECM成分完全降解,几乎无PLGA,血管形态近似自体血管.14C标记的PLGA射线电子能谱检测示14C能量峰值逐周递减. 结论 构建的NBTEBV有较好的手术操作性,同体移植术后具备良好组织相容性,在动物体内的自然重塑演化过程符合组织工程技术要求,电纺构建NBTEBV是可行的.

  • 生物活性玻璃复合自体骨髓移植修复良性骨肿瘤术后骨缺损

    作者:刘宏伟;孙俊英;王勇;杨兴;朱二山

    目的 探讨新型生物活性玻璃(bioactive glass,BG)复合自体红骨髓移植修复良性骨肿瘤切除及搔刮术后骨缺损的临床效果. 方法 2004年1月-2007年5月,收治良性骨肿瘤患者34例.其中男21例,女13例;年龄8~56岁,平均25.6岁.病程2周~4个月.其中单体骨囊肿14例,骨纤维结构不良6例,骨样骨瘤3例,非骨化性纤维瘤4例,内生软骨瘤2例,骨嗜酸细胞性肉芽肿2例,骨巨细胞瘤3例.肿瘤范围为2.0 cm×1.5 cm×1.0 cm~9.0 cm×3.0 cm×2.5 cm,骨缺损范围为3.0 cm×2.0 cm ×1.5 cm~11.0 cm×3.5 cm×3.0 cm.彻底清除病灶,残腔灭活处理,将5~20 g条块状BG复合20~60 mL(平均40 mL)自体骨髓填充骨缺损.6例合并移位的病理件骨折结合钢板或髓内钉内固定.术后观察全身及切口局部反应,定期复查X线片,观察骨质生长情况. 结果 术后患者均无伤口渗液、结晶析出、周缘皮疹搔痒等免疫排斥反应发生,伤口均I期愈合.34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4年,平均24.6个月.无再次骨折、骨肿瘤复发及明显并发症发生.术后甲均16周,下肢骨肿瘤患者弃拐行走,上肢骨肿瘤患者能持物和正常学习工作,并可行轻体力劳动.X线片观察:术后1个月可见BG替代骨和宿主骨接触界面变模糊;术后2个月,替代骨影开始变淡,骨缺损处有部分新骨形成;术后4个月骨缺损处密度增高,替代骨与宿主骨融合;术后6~10个月,BG均被新牛骨组织替代,骨皮质增厚,骨髓腔改建并再通. 结论 BG具有良好的骨传导性及骨诱导性,BG复合自体红骨髓移植修复良性骨肿瘤术后骨缺损创伤小,并发症少,经骨替代后可完成骨修复.

  • FGL多肽自组装纳米纤维与神经干细胞生物相容性研究

    作者:张振兴;郑启新;吴永超;吴斌

    目的 观察组织工程支架材料FGL多肽组装纳米纤维和神经干细胞(neural stem cells,NSCs)的生物相容性. 方法同相法合成FGL多肽两亲性分子(FGL peptide-amphiphile,FGL-PA),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仪和质谱仪进行纯化和分析.加入0.1mol/LHCI于FGL-PA溶液,降低pH值引发其自组装,透射电镜观察自组装后的材料.取新生1 d大鼠大脑皮质,培养大鼠NSCs,分别加入终浓度为0、50、100、200、400 mg/L FGL-PA,采用CCK-8试剂盒检测FGL-PA对细胞增殖的影响.将NSCs分别加入分化培养基(对照组:DMEM/F12、2%B27和10%FBS)和含FGL-PA的分化培养基(实验组:DMEM/F12、2%B27、10%FBS和100 mg/L FGL-PA)诱导分化,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FGL-PA对NSCs分化的影响. 结果 FGL-PA可自组装形成凝胶,透射电镜示其为纳米纤维,直径为10~20 nm,长度可达数百纳米.加入各浓度FGL-PA 48 h后,当FGL-PA浓度为50、100、200 mg/L时,吸光度(A)值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SCs诱导分化培养14 d,免疫荧光结果 显示对照组NSCs分化为神经元比例为46.35%4±1.27%,实验组为72.85%±1.3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FGL-PA能自组装形成纳米纤维凝胶,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活性.

  • 间歇性负压培养对人BMSCs骨保护素和骨保护素配体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

    作者:杨治;张银刚;刘淼;郭雄;许鹏

    目的 探讨间歇性负压对体外培养的人BMSCs骨保护素(osteoprotegerin,OPG)mRNA和骨保护素配体(osteoprotegerin ligand,OPGL)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 方法 2008年1月由2例髋关节骨性关节炎行人工关节置换患者自愿捐赠骨髓,分离并体外培养人BMSCs,取第3代细胞.实验组进行负压诱导,设置压力为50 kPa,30 min/次,2次/d,间歇性负压干预2周;对照组于普通CO2培养箱中常规培养.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并通过实时定量PCR检测OPG mRNA和OPGL mRNA表达水平. 结果 实验组细胞增殖速度略低于对照组,细胞逐渐由梭形向多角形转变,有数个突起,数目和形态不定,10~14d细胞融合成单层,2周后逐渐形成多个散在致密岛状结构;对照组细胞大部分为梭形.间歇性负压培养2周后,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细胞OPG mRNA表达水平显著提高,OPGL mRNA表达水平显著降低,OPGL mRNA与OPG mRNA比率显著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 间歇性负压促进入BMSCsOPG表达,同时抑制其OPGL表达.

  • 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筋膜瓣修复足背大面积创面

    作者:曹贵军;杨佳伟;孙志刚;李冬海;贺立新;曹玉珏;崔永珍;屠海霞;孙凯;朱海涛

    目的 总结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筋膜瓣修复足背大面积创面的术式及临床效果. 方法 2005年1月-2007年7月,采用不带皮肤的小腿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筋膜瓣修复足背部大面积创面14例.男12例,女2例;年龄7~59岁.碾挫撕脱伤9例,热压伤3例,深度烧伤2例.创面均位于足背,均伴有肌腱外露或断裂,骨外露4例,跖骨、舟骨及骰骨骨皮质坏死2例.创面范围为10 cm×6 ccm~20 cm×10 cm.损伤至手术时间1~21 d,平均5.8 d.术中切取筋膜瓣11 cm×8 cm~23 cm×11 cm.供区直接缝合关闭. 结果 供区均I期愈合.11例创面I期愈合,筋膜瓣成活;2例筋膜瓣远端断层植皮成活不良,经补充植皮愈合;余1例因局部感染严重和骨外露,筋膜瓣远端1/3坏死,经换药补充植皮后愈合.14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4个月~2年.供区均无明显瘢痕、凹陷、肌皮粘连.蒂部稍有隆起,小腿轮廓良好,足部功能活动良好,其中2例行蒂部修整. 结论 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筋膜瓣能提供较大面积的组织量,可修复足背较大面积创面.

  • 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小腿及足踝部软组织缺损

    作者:林全艺;丁振贝;杨维章;陈加强;徐步国

    目的 总结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皮瓣修复小腿中下部及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 方法 2001年1月-2006年12月,采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皮瓣修复小腿中下部及足踝部软组织缺损12例.男7例,女5例;年龄23~56岁.车祸伤5例,重物压伤3例,皮带绞伤2例,慢性溃疡2例.缺损部位:小腿中下部8例,足跟部2例,内、外踝各1例.软组织缺损范围为5(in×3 cm~11 cm x 8 cm.均伴骨、关节、肌腱或钢板外露.急诊手术1例,择期手术11例. 结果 术后2例皮瓣边缘坏死,经对症处理后成活:余皮瓣均顺利成活.供区伤口I期愈合,植皮顺利成活.12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9个月~2年.皮瓣质地良好,厚薄均匀,色泽与周边皮肤相似,下肢负重、行走正常. 结论 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皮瓣质地良好,厚薄均匀,足修复小腿中下部及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理想皮瓣.

  • 吻合血管的足内侧皮瓣修复手掌软组织缺损

    作者:黄飞;李骥;张发惠;吴水培;王刚

    目的 总结以足底内侧动脉浅支或深支为蒂的足内侧皮瓣修复手掌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 方法 1999年5月-2007年5月,采用吻合血管足内侧皮瓣修复手掌软组织缺损18例.男10例,女8例;年龄15~56岁.绞榨伤12例,热压伤2例,车祸伤4例.单纯手掌软组织缺损7例;手掌软组织缺损伴指伸肌腱损伤3例,伴掌、指骨开放性骨折6例,伴手指挤压伤2例.皮肤缺损范围为4cm × 2cm~9cm×6cm.损伤至入院时间1 h~7d.术中皮瓣切取范围为5cm×3cm~10 cm×8 cm.供区中厚皮片植皮修复. 结果 18例皮瓣均成活,切口均I期愈合;供区1例植皮区少量坏死后痂下愈合,余均成活.18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个月~8年.皮瓣质地好,外形无明显臃肿,两点辨别觉为6~9mm.手功能按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进行评定,优7例,良9例,可2例,优良率88.89%. 结论 足底内侧皮瓣修复手掌软组织缺损效果好,足理想术式之一.

  • 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

    作者:朱建炜;刘瑶;张烽;董启榕;许炜玮;白恩忠;侍德

    目的 总结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复杂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早期疗效. 方法 2003年5月-2007年6月,采用双动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36例.男12例,女24例;年龄73~92岁,平均83岁.均为跌倒后髋部着地所致骨折.骨折至手术时间3~20 d,平均8 d.按AO分型,A1型3例,A2型25例,A3型8例. 结果 36例患肯均安全渡过围手术期.获随访6~30个月,平均18个月.术后X线片示假体无松动、下沉及脱位,股骨近端无骨溶解或骨吸收,未发现异位骨化.随访末期Harcis评分75~93分,平均91分;术后评价优20例,良12例,可4例,优良率88.9%. 结论 人上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复杂股骨转子间骨折近期随访效果满意,但这一术式技术要求高,应严格掌握适应证.

  • 双蒂腹部真皮下血管网皮管修复2~5指双指脱套伤

    作者:周晓;许亚军;芮永军;寿奎水

    目的 总结双蒂腹部真皮下血管网皮管修复2~5指双指脱套伤的临床效果. 方法 2003年2月-2006年8月,采用双蒂腹部真皮下血管网皮管修复6例双指脱套伤.男4例,女2例;年龄17~45岁.示、中指2例,中、环指3例,环、小指1例.撕脱平面均于近节指横纹以远,伴不同程度肌腱及关节囊损伤、骨外露.损伤至手术时间为40 min~5 d.术中设计7 cm×5 cm~12 cm×7 cm双蒂腹部真皮下血管网皮管修复缺损. 结果 1例2指术后2周断蒂,术后2 d皮管远端表皮坏死,经换药后愈合;余5例10指术后3周断蒂,皮管均顺利成活,伤口I期愈合.腹部供区I期愈合.6例术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12个月.皮瓣外形恢复较满意,手功能按ATM标准评分:优2例,良3例,中1例. 结论 双蒂腹部真皮下血管网皮管具有手术操作简便、术后患者对手功能及外形恢复满意的优点,是修复2~5指双指脱套伤的理想方法之一.

  • 前路矫形术治疗胸段脊柱侧凸

    作者:杨勇;昝中学;唐林俊;卢波;吕磊

    目的 总结胸段脊柱侧凸的前路矫形方式及临床效果. 方法 2002年6月-2007年4月,采用前路矫形技术治疗胸段脊柱侧凸23例.男7例,女16例;年龄11~17岁,平均13岁.特发性脊柱侧凸17例,Chiari畸形I型或脊髓空洞伴胸段脊柱左侧凸6例.病程3~10个月.站立正位X线片示Cobb角为40~78°,平均59°.Bending相自然矫正率为50.O%~67.5%,平均53.5%. 结果 患者术后均无胸腔感染,其中1例于术后3周发现乳糜胸、T6 螺钉松动拔出和椎体破裂,经对症处理后治愈.术后2周站立位X线片示Cobb角为3~20°,平均13.7°,矫正率为76.8%.21例获随访,随访时间10~60个月,矫正丢失2~8°,平均4.6°.患者固定融合区植骨均愈合良好,均无内固定断裂、明显后凸加重及曲轴现象发生. 结论 只要严格掌握适应证,重视并及时处理并发症,前路矫形是治疗胸段脊柱侧凸有效方法之一.

  • 降钙素对骨性关节炎关节软骨的作用

    作者:张尹娜;王文雅;张柳

    目的 综述降钙素(calcitonin,CT)对骨性关节炎关节软骨、软骨下骨的作用. 方法广泛查阅近年来有关CT对骨性关节炎作用的国内外文献,并进行总结与分析. 结果 CT能促进软骨蛋白多糖、II型胶原等重要软骨基质的合成,并能促进软骨及软骨下骨再生. 结论 CT通过促进软骨合成及抑制软骨降解发挥保护关节软骨的作用.

  • 运动疗法治疗膝骨关节炎临床研究的国外研究进展

    作者:林海丹;何成奇

    目的 总结国外运动疗法治疗膝骨关节炎(kneeosteoarthritis,KOA)的临床研究新进展. 方法广泛查阅近年来关于运动疗法治疗KOA的国外临床研究文献,并进行总结与分析. 结果 在国外,运动疗法已广泛应用于KOA患者的住院治疗及社区康复,主要包括肌力训练、有氧运动及水中运动疗法.运动疗法能有效提高KOA患者的独立生活能力及生存质量,并延缓外科干预时间,但对其长期疗效仍有争议. 结论 运动疗法是一种治疗KOA的有效治疗手段.

  • 手术治疗胸椎朗格汉斯组织细胞增多症一例

    作者:韩莹松;孔金海;康意军

    1 病例介绍患儿女,6岁10个月.因背部疼痛,活动受限8个月入院.生长发育史及家族史无特殊.检查:T11棘突处有压痛及轻叩痛,胸腰段活动受限,病理征(一).

  • 大鼠改良式原位肝移植手术技巧探讨

    作者:朱金海;陈燕凌;唐南洪;王晓茜;李秀金;陈良万

    目的 探讨建立稳定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的手术操作技巧. 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200只,体重200~250 g;成年雄性Wistar大鼠60只,体重230~280 g,供体体重小于受体约30 g.其中SD大鼠为供、受体的同基因肝移植70只(SD-SD组),SD、Wistar分别为供、受体的同种异体肝移植60只(SD.Wistar组).采用改良二袖套法行大鼠原位肝移植,充分暴露第一肝门,不翻动肝脏先行门静脉灌注;在体一步法离断肝上下腔静脉,不带膈肌环;吻合肝上下腔静脉采用单线连续缝合;双线牵引法安装门静脉袖套.术后充分补液维持大鼠血液动力学稳定. 结果 供体手术时间(38.2 ±2.5)min,受体手术时间(45.6±3.5)min,无肝期(15.1±2.2)min,手术成功率93%,1周存活率92%,与传统二袖套法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D-SD组手术成功64只,受体存活时间2~9个月,平均145 d;术后约3 d 肝功能恢复正常,肝组织病理无明显变化.SD-Wistar组手术成功57只,受体存活时间8~20 d,平均10.5 d;大鼠于术后3~5 d出现急性排斥反应,未经处理后均死亡. 结论 改良式肝移植操作简便,成功率高,可为大鼠原位肝移植实验提供稳定可靠的动物模型.

  • 化学去细胞同种异体神经复合缓释神经生长因子修复周围神经缺损

    作者:于海龙;彭江;孙华燕;徐风华;张莉;赵斌;眭翔;许文静;卢世璧

    目的 探讨化学去细胞异体神经复合缓释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修复周围神经缺损的效果. 方法采用药物微球技术制备NGF微球,与生物纤维蛋白胶混合形成NGF复合缓释制剂.取健康雄性SD大鼠20只,体重280~300 g,制备化学去细胞异体神经.取健康雄性Wismr大鼠52只,体重250~300 g,制备大鼠左侧世骨神经10 mm缺损模型.根据修复缺损材料不同,随机分成4组(n=13):自体神经移植组(A组)、化学去细胞异体神经移植加NGF复合缓释制剂组(B组)、化学去细胞异体神经移植组(C组)和化学去细胞同种异体神经移植和纤维蛋白胶组(D组).右侧不作处理作为空白埘照组.术后行大体观察;术后2周测鼍神经轴突生长距离;术后16周行电生理检测,计算术侧坐骨神经运动传导速度恢复率、术侧小腿三头肌收缩力恢复率及湿重恢复率,并行移植神经吻合中段HE和半薄切片甲苯胺蓝染色观察. 结果 所有动物均存活至实验完成,切口愈合良好.术后2周A组神经再生距离较其余3组长(P<0.05),B组优于C、D组(P<0.05),C、D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6周,A、B、C、D组术侧坐骨神经运动传导速度恢复率分别为73.37%±7.82%、70.39%±8.45%、53.51%±6.31%、55.28%±5.37%;A、B组与C、D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C、D组术侧小腿三头肌收缩力恢复率分别为85.33%±5.59%、69.79%±5.31%、64.46%±8.49%、63.35%±6.40%:A组与B、C、D组比较筹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C、D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C、D组术侧小腿三头肌湿重恢复率分别为62.54%±8.25%、53.73%±4.56%、46.37%±5.68%、45.78%±7.14%;A组与B、C、D组比较筹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与C、D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织学图像分析示B组有髓神经纤维数量、轴突直径及髓鞘厚度均优于C、D组(P<0.05),B组轴突直径小于A组(P<0.05). 结论 复合缓释NGF的化学去细胞同种异体神经能满意修复一定长度的周围神经缺损,是一种有效的周围神经组织工程修复材料.

  • 经雷公藤预处理大鼠异体神经移植后早期组织形态及免疫学观察

    作者:蒋华;蒋电明;黄英如;常山

    目的 观察经雷公藤预处理大鼠异体神经移植后髓鞘损伤程度及急性期免疫排斥反应,探讨雷公藤早期免疫抑制作用及合适用药浓度. 方法取60只3月龄雄性SD大鼠制备右侧坐骨神经干缺损模型,随机分为A、B、C、D、E组5组(n=12).取18只3月龄雄性Wistar大鼠,切取双侧坐骨神经干约15 mm,置入含200、400、800 mg/L雷公藤多甙细胞保存液(各浓度组浸泡12条神经),4℃下浸泡24 h,作为A、B、C组神经修复供体,修复神经缺损;另取6只3月龄Wistar大鼠,切取12条新鲜坐骨神经桥接于D组神经缺损处;E组将切下的自体坐骨神经立即行原位缝合.术后不同时间对移植神经行大体、光镜、电镜观察,检测髓鞘碱性蛋白(myelin basic protein,MBP)含量变化及免疫组织化学分析移植物CD4+、CD8+T细胞入侵情况. 结果 术后1周,A、B、C组神经纤维形态及结构较完整,炎性细胞浸润程度较D组轻;术后1、2、4周,A、B、C组组织形态学观察结果 相似,移植神经片段外形及结构清晰,与周围结缔组织粘连均较D组轻;术后48h及1、2、4周,各组均有不同程度髓鞘损伤,各时间点坐骨神经MBP含量B组接近E组,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4周,A、B、C组CD4+,CD8+分子的IA值与D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雷公藤能有效降低异体神经移植术后早期急性排斥反应,对髓鞘发挥一定的保护作用.

  • 远端蒂的足背内侧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足背远端缺损创面

    作者:陈玉兵;徐永清;吕凤;陆声

    目的 探讨应用远端蒂的足背内侧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足背远端皮肤软组织缺损创面的术式并总结其临床效果. 方法 2004年1月-2007年7月,应用远端蒂的足背内侧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足背远端缺损创面11例.男8例,女3例;年龄18~55岁.重物砸伤9例,交通伤2例.其中单纯足背远端皮肤缺损、肌腱外露4例;第1跖骨头及其邻近足背皮肤缺损、骨外露6例;第3、4足趾毁损、足背远端皮肤缺损并骨外露l例.缺损范围为3 cm ×3 cm~7 cm × 5 cm.术中切取远端蒂的足背内侧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缺损,皮瓣大小为4 cm×4 cm~8 cm ×6 cm.供区采用中厚皮片植皮修复.结果 术后11例皮瓣均成活,创面均Ⅰ期愈合.供区10例植皮成活,切口I期愈合;1例植皮部分坏死,经外踝上皮瓣修复后愈合.11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12个月.皮瓣颜色、质地、厚薄与受区周围皮肤接近.患足均能正常负重行走,皮瓣及供区植皮处皮肤无破溃. 结论 远端蒂的足背内侧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手术操作简便、安全,是修复足背远端中小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一种有效方法.

  • 天然水蛭素对猪随意型皮瓣静脉淤血影响的实验研究

    作者:孙智勇;王刚;杨晓楠;杨健祥;滕晓颦;殷国前

    目的 探讨局部应用天然水蛭素对猪随意型皮瓣移植后静脉淤血的影响. 方法 6~8月龄广西巴马小型猪3只,雌雄不限,体重10~15 kg.于每只猪背两侧制备6个大小为14 cm×4 cm的随意型皮瓣,共18个皮瓣.根据术后注射药物不同,皮瓣随机分为3组(n=6).术后即刻、1、2、3 d,A组:局部注射3 mL生理盐水,作为对照组;B组:局部注射3 mL天然水蛭素20 ATU:C组:局部注射3 mL天然水蛭素40 ATU.术后1、10 d行大体观察,1、7d行组织学观察,3、7 d测定湿重/干重比值,5 d测定皮瓣表面温度,7 d皮瓣局部血流彩色超声检测,12 d测定皮瓣成活率. 结果 术后即刻,3组皮瓣均出现远端2/3范围内轻度淤血,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术后1 d,A组皮瓣淤血长度明显长于B、C组(P<0.05),B、C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0 d,A、C组皮瓣坏死长度明显长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织学观察:术后1 d,B组真皮内毛细血管及微静脉红细胞淤滞现象较A组明显减轻;术后7 d,B组皮下胶原及肉芽组织增生明显优于A组.术后3 d,A、B、C组湿重/干重比值分别为3.94 4±0.14、3.43±0.14、3.60±0.19,A组与B、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C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 d,A、B、C组湿重/干重比值分别为3.61±0.11、3.08±0.13、3.34±0.21,A组与B、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C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5 d,A、B、C组皮瓣表面温度分别为(36.64±0.70)、(38.61±0.42)和(37.50±0.46)℃,A组与B、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C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 d,皮瓣局部血流彩色超声检测示A组血流信号稀少,B组见较完整的动静脉回流信号,可见垂直于皮肤的动脉穿支,C组可见动脉血流信号.术后12 d,A、B、C组皮瓣成活率分别为45%4±7%、67%±4%、52%±4%,B、C组与A组比较,筹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C组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局部应用天然水蛭素对猪随意犁皮瓣移植后静脉淤血有较明显的改善作用.

  • 局部岛状皮瓣移位在复杂拇指离断伤再植中的应用

    作者:周晓;芮永军;寿奎水;许亚军

    目的 总结局部岛状皮瓣移位修复伴皮肤、软组织、血管缺损的复杂拇指离断伤方法及临床效果. 方法 2003年5月-2006年3月,采用局部岛状皮瓣移位修复伴皮肤、软组织、血管缺损的复杂拇指离断伤6例.男4例,女2例:年龄14~48岁,平均23.5岁.三角带绞伤2例,旋转撕脱伤3例,爆炸伤1例.5例为单纯拇指离断伴皮肤软组织缺损,1例伴中环指复合损伤.缺损部位:近节指腹缺损4例,近节指背缺损2例,缺损范围2.0 cm×1.2 cm~2.5 cm×1.8 cm.患者损伤至入院时间30 min~6 h.在进行断指再植术的同时,2例采用食指桡侧指动脉岛状皮瓣、2例采用环指近节桡侧指动脉岛状皮瓣、2例采用食指近节背侧岛状皮瓣移位修复软组织缺损.切取皮瓣范围为2.0 cm×1.4 cm~2.5 cm×1.8 cm.供区采用令厚皮植皮修复. 结果 6例术后伤口均I期愈合,皮瓣均成活,断拇再植成功.供区植皮均成活.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个月~2年.皮瓣及拇指血循环良好,再植拇指外形良好,指腹饱满,末节指腹两点辨别觉为10~12 mm,皮瓣两点辨别觉为8~10 mm.根据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断指再植功能评定试用标准:优4例,良2例,优良率100%. 结论 采用局部岛状皮瓣期修复伴皮肤软组织血管缺损的离断拇指,能大程度恢复再植拇指的外形和功能.

  • 富血小板血浆治疗下肢慢性难愈合伤口47例随访研究

    作者:郭彦杰;仇建军;张长青

    目的 探讨富血小板血浆(platelet-rich plasma,PRP)对下肢慢性难愈合伤口的修复作用. 方法 2007年5月-2007年11月,采用PRP注射治疗下肢慢性难愈合伤口47例.男41例,女6例;年龄15~68岁,平均43.2岁.原发疾病:胫腓骨骨折20例,跟骨骨折4例,跖骨骨折1例,下肢多发开放性骨折3例,胫骨骨髓炎10例,股骨骨髓炎1例,足踝部软组织损伤4例,截肢术后感染2例,足部矫形术后感染及跟腱修补术后感染各1例.外院治疗后2~4个月创口未愈合转入合并骨折未愈合23例,细菌培养结果 阳性38例.患者予2次清创加自体PRP伤口内注射,每次间隔2个月. 结果 患者均于首次注射PRP后获随访,随访时间4个月.首次注射PRP2个月后,34例伤口明显缩小,坏死组织及脓苔清除,组织色泽健康,血供良好,外露骨或肌肉组织被新牛肉芽组织覆盖.4个月随访时,无肌肉和骨组织外露患者,创面覆盖率79.3%4±18.O%,总治愈率29.8%.治疗前创口体积(11.8±5.6)mL,治疗后为(2.5±2.7)mL,创口体积缩小(9.3±4.9)mL,治疗前后创口体积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23例合并骨折未愈合者,随访4个月时骨折完全愈合9例,骨痂生长明显增多12例,无明显改变2例,均无骨髓炎征象加重.细菌培养阳性结果 15例. 结论 PRP能有效促进软组织缺损修复,加速下肢慢性难愈合伤口愈合.

  • 低旋转点的隐神经营养血管远端蒂皮瓣修复前足背侧缺损创面

    作者:陈玉兵;徐永清;陆声

    目的 探讨低旋转点隐神经营养血管远端蒂皮瓣修复前足背侧缺损创面的术式,并总结其临床效果.方法 2005年1月-2007年8月,应用低旋转点的隐神经营养血管远端蒂皮瓣修复前足背侧皮肤软组织缺损创面6例.男4例,女2例;年龄28~53岁.左足2例,右足4例.蓖物压砸伤5例,车祸伤1例.患足均伴肌腱、骨外露或坏死皮肤软组织切除后肌腱、骨外露.急诊手术2例,择期手术4例.清创后创面缺损为7.0 cm×5.0 cm~9.0 cm ×5.5 cm.皮瓣旋转点位于内踝上1~3 cm处,切取皮瓣人小为8.0 cm × 6.0 cm~13.0 cm × 6.5 cm.其中2例将皮瓣内隐神经近断端和创面内足背内侧皮神经残端吻合.供区创面中厚皮片植皮修复.结果 4例术后皮瓣顺利成活;2例术后2 d皮瓣远端出现肿胀、水疱,经对症处理后愈合.供区植皮全部成活.6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18个月.皮瓣厚薄、颜色及质地接近受区.术中吻合神经的2例皮瓣痛、温觉恢复,两点辨别觉分别为8 mm和9 mm;未吻合神经的4例皮瓣恢复保护性感觉.患足负重行走正常,皮瓣无皮肤破溃. 结论 低旋转点的隐神经营养血管远端蒂皮瓣血供可靠,足修复前足背侧缺损创面的一种较好方法.

  • 瘢痕疙瘩TNF受体Ⅱ基因1573位点突变的研究

    作者:张刚;付记乐;罗少军;汤少明;梁杰

    目的 探讨瘢痕疙瘩患者TNF受体Ⅱ(TNF receptor Ⅱ,TNFR-Ⅱ)基因1573位点突变的情况. 方法收集22例自愿捐献的经临床及病理确诊的瘢痕疙瘩标本,其中男6例,女16例;年龄18~53岁.设患者自身外周静脉血标本为正常对照.提取基因组DNA,PCR扩增TNFR-Ⅱ基因1573位点片段,DNA测序,将测序结果 与GeneBank比较.结果 实验提取DNA浓度均>0.5 μg/μL,纯度(A260/A280)均>1.5,经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与所设计DNA片段大小相近,符合实验要求.13例瘢痕疙瘩标本检测示不同程度突变,突变率为59.1%;9例1663编码子发生点突变,,占总数的40.9%.与外周静脉血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突变类型主要为点突变、插入、缺失,为多位点、多类型,呈多态性. 结论 TNFR-Ⅱ基因1573位点突变与瘢痕疙瘩的发生有关.

  • 吻合血管的腓骨头联合皮瓣移植修复复杂外踝缺损

    作者:张岩;蔡培华;阮洪江;刘生和;汪银锋;柴益民

    目的 总结吻合血管的腓骨头联合皮瓣移植修复复杂外踝缺损的术式及临床效果. 方法 2000年7月-2006年4月,收治6例外踝缺损患者.男5例,女1例;年龄9~47岁.车祸伤4例,砸伤2例.左侧5例,有侧1例.外踝骨缺损长度为3.5~8.5 cm;皮肤缺损范围为14 cm×4 cm~18 cm×7 cm.损伤至手术时间为15~30 d.术中采用长度为5~10 cm的吻合膝下外侧动脉腓骨头,联合大小为16 cm×5 cm~20 cm×8 cm的腓动脉穿支皮瓣或背阔肌皮瓣修复复杂外踝缺损.供区创面中厚皮片植皮加压打包. 结果 术后1周1例皮瓣远端1 cm发生干性坏死,经换药后愈合;余皮瓣均顺利成活,切口Ⅰ期愈合.供区植皮成活,切口Ⅰ期愈合.6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4~15个月.移植腓骨头成活良好,8~16周均达骨性愈合.外踝外形近似正常,踝关节活动自如.移植皮瓣质地柔软,无磨损及溃烂.根据Baird-Jackson评分系统评价疗效:优3例,良2例,可1例,优良率达83.3%. 结论 吻合膝下外侧动脉的腓骨头血供良好,再造外踝外形近似正常;腓动脉穿支皮瓣及背阔肌皮瓣血供可靠,皮瓣面积大,与吻合血管的腓骨头联合移植是修复复杂外踝缺损的一种有效方法.

  • 重组胸腺素β4调节创伤皮肤层粘连蛋白5表达的研究

    作者:李艳;王冠;于虎;杨小凡;许松山;聂李亚;车永哲

    目的 探讨重组胸腺素β4 (thymosin β4,Tβ4)调节层粘连蛋白5(laminin 5,LN-5)表达促进创伤愈合的机制. 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60只,体重200~250 g,采用直径8 mm自制打孔器子脊柱两侧脊肋角处各制备1个全层皮肤缺损模型.根据伤口用药的不同,随机分为实验组(45只)和对照组(15只),实验组再根据用药剂量不同分为低、中、高剂量组,每组15只.实验组于模型制备后即刻、每天7:00、19:00分别予每个伤口表面滴加50μLTβ4,低、中、高剂量组Tβ4浓度分别为2、6、18μg/50μL,对照组同法滴加等量PBS液(pH7.2),共滴加7 d.造模后观察大鼠大体情况,术后2、4、7d观察大鼠伤口愈合情况及取材行免疫组织化学观察. 结果 除高剂量组1只大鼠于术后7d死亡,余均存活至实验完成.术后7 d,中剂量组伤口明显缩小,多数伤口与创缘皮肤衔接良好.术后2 d,对照组和低、中、高剂量组伤口愈合率分别为7.67%±5.46%、29.01%±7.43%、26.54%±11.49%、10.39%±3.96%;术后4 d分别为28.16%4±13.76%、37.99%±13.05%、42.00%±9.56%、39.58%±12.74%;术后7 d分别为59.08%±19.02%、64.15%±17.92%、77.39%±8.45%、69.78±8.45%.术后2 d,低、中、高剂量组伤口愈合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 d,各组均可见较多LN-5阳性表达,对照组与低剂量组阳性表达强(P<0.05),中剂量组阳性表达少;术后4 d,中剂量组阳性表达强(P<0.05);术后7 d,中剂量组仍有较强阳性表达(P<0.01).结论 重组Tβ4早期抑制LN-5表达,有利于细胞的增殖、分化,中晚期上调LN-5表达,改善基质环境,促进表皮细胞迁移和创伤愈合.

  • 中国康复医学会修复重建外科专业委员会第十六次学术交流会会议纪要

    作者:田德虎;韩久卉;于昆仑

    适逢北京奥运会胜利闭幕、举国欢庆"神七"成功发射之际,由中国康复医学会修复重建外科专业委员会主办、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承办的中国康复医学会修复重建外科专业委员会第十六次学术交流会于2008年9月26日一28日在石家庄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200多位专家、代表参加了本次大会.

  • "对《大鼠臂丛神经根吻合后脊髓病理改变和轴突再生的研究》一文的几点感想"作者回复

    作者:路来金;宣昭鹏

    尊敬的顾院士,尊敬的编辑部老师:拜读顾老师对我们论文的读后感想,深深对顾老师的严谨求实精神所感动,现对文章做几点解释:①实验的确是在无保护神经元措施下臂丛神经根切断后卣接吻合,此实验总体足在2006年完成的,此为实验原始设计的缺陷,当时的考虑为患者实际臂丛神经损伤时不应存在神经元保护因素,故未添加这一实验项目,现在看来是一缺陷.

  • 对《大鼠臂丛神经根吻合后脊髓病理改变和轴突再生的研究》一文的几点感想

    作者:顾玉东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2008年第22卷第9期1077-1081页刊登了宣昭鹏、张晓杰、路来金、刘志刚作者撰写的<大鼠臂丛神经根吻合后脊髓病理改变和轴突再生的研究>一文[1].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2000 01 02 03 04 05 06
1999 01 02 03 04 05 06
1998 01 02 03 04 05 06
1997 01 02 04
1996 01 02 03 04
1995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