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外科学 >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Reparative and Reconstructive Surgery 중국수복중건외과잡지

CSCD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 中国康复医学会,四川大学
  • 影响因子: 1.23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2-1892
  • 国内刊号: 51-1372/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62-80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87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编辑部
  • 出版地区: 四川
  • 主编: 杨志明
  • 类 别: 外科学
期刊荣誉:
  • 带蒂皮瓣移位联合外固定支架治疗小腿开放性骨折伴软组织缺损

    作者:罗忠纯;楼华;蒋俊威;宋春林;龚民;王永才

    目的 总结带蒂皮瓣移位联合外固定支架治疗小腿开放性骨折伴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4年5月-2007年6月,收治小腿开放性骨折伴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12例.男9例,女3例;年龄18~75岁.车祸伤8例,压砸伤2例,坠落伤、机器伤各1例.根据Gustilo分型:Ⅱ型2例,Ⅲ A型5例,Ⅲ B型5例.骨折位于胫骨上段2例,中段3例,中下段7例.软组织缺损范围5 cm×3 cm~22 cm×10 cm,骨外露范围3 cm×2 cm~6 cm × 3 cm.病程1~12 h.入院后以外固定支架或联合克氏针有限内固定重建骨稳定性,采用同侧小腿局部旋转皮(肌)瓣、腓肠神经营养皮(肌)瓣、隐神经营养皮瓣修复创面.皮(肌)瓣切取范围5 cm×4 cm~18 cm×12 cm.供区创面采用游离植皮或直接缝合.结果 术后2例皮瓣创缘部分感染,1例皮瓣远端部分坏死,经换药处理后创缘Ⅱ期愈合;余患者皮瓣均成活,切口Ⅰ期愈合.供区植皮成活,切口均Ⅰ期愈合.术后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个月~2年.皮瓣外形满意,质地优良,无明显臃肿.8例出现外固定支架针道感染,外固定取出后痊愈.1例胫骨中下段粉碎性骨折不愈合,2例胫骨中下段骨折延迟愈合,余患者骨折于术后3~4个月愈合.3例超踝关节外固定患者踝关节活动稍差,踝关节背伸0~10°,跖屈10~30°,余患者踝关节背伸10~20°,跖屈30~500°.结论 带蒂皮瓣移位联合外固定支架治疗小腿开放性骨折伴皮肤软组织缺损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 掌背侧不同入路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

    作者:黄家基

    目的 比较掌背侧不同手术入路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的疗效.方法 2000年6月-2006年12月,收治桡骨远端骨折患者61例,男27例,女34例;年龄22~70岁,平均55.5岁.交通伤18例,跌伤43例.均为新鲜闭合骨折.术前均摄腕关节正、侧位X线片,30例行CT检查.按AO分型,B1型25例,B2型18例,B3型7例,C1型7例,C2型4例.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经腕掌侧(A组,n=34)及背侧(B组,n=27)入路切开行钢板内固定术.术前测量掌倾角和尺偏角,A组分别为(-45.0±53.0)o和(8.6±3.1)°,B组分别为(-40.0±30.0)°和(7.3±5.6)°.术前A、B组桡骨短缩分别为(12.0±5.3)mm和(10.3±4.2)mm;关节面台阶A组为(4.3±2.2).mm,B组为(4.1 ±3.3)mm.结果 61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27个月,平均16个月.骨折均愈合,A组愈合时间为(8.2±1.6)周,B组为(8.1±1.2)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腕关节功能采用Cartland-Werley评分,术后8周A组优7例,良10例,差17例,优良率为50.0%;B组优7例,良11例,差9例,优良率为6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24周,A组优21例,良9例,差4例,优良率为88.2%;B组优18例,良5例,差4例,优良率为85.2%;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放射学评估采用Sarmiento评分,术后测量掌倾角和尺偏角,A组分别为(9.5±3.1)°和(18.0±8.2)°,B组分别为(11.0±4.7)°和(16.0±7.6)°;术后两组均未见桡骨短缩;关节面台阶两组均<1 mm;所有指标A、B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术后并发症比较,术后早期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远期并发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掌背侧不同手术入路可为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提供有效复位及早期功能锻炼.掌侧入路钢板内固定术后早期腕关节旋前功能受影响,且远期并发症较多.

  • 荧光示踪法研究逆行岛状皮瓣静脉回流

    作者:荆志振;俞光荣;王栋;游木荣;张世民

    目的 探讨采用荧光示踪法研究逆行岛状皮瓣静脉回流的可行性,并初步观察静脉回流规律.方法 20只新西兰大白兔,每只取耳静脉血0.1 mL,分离RBC并用FITC标记.流式细胞仪检测已标记的RBC阳性率及荧光强度,倒置荧光显微镜观察其形态.取20只新西兰大白兔,在动物双侧后肢内侧分别建立4 cm×3 cm隐动、静脉逆行岛状皮瓣模型(n=10)和顺行岛状皮瓣模型(n=10),血管蒂长3 cm.将一侧后肢随机设定为实验组,皮瓣制备后注射已标记的RBC悬液5μL;对侧为对照组,不注射示踪剂.实验组按顺行和逆行皮瓣分成两组,即顺行皮瓣组和逆行皮瓣组,每组10个;再根据注入示踪剂途径不同,分为动脉和静脉2个亚组,每亚组5个皮瓣.注射示踪剂5 s后取下皮瓣立即冷冻,取连续的3张冰冻切片(5~7μm),其中2张行HE染色和GENMED染色,另1张不染色直接压片,荧光显微镜观察荧光分布.结果 流式细胞仪分析FITC标记的RBC阳性率在99%以上,荧光强度均≥103:倒置荧光显微镜下标记的RBC呈均匀分布的绿色荧光,荧光强度均匀、稳定.冰冻切片显示实验组皮瓣蒂部均出现荧光,对照组未见荧光.顺行岛状皮瓣组荧光主要分布在静脉腔、静脉壁、动脉内膜和外膜;逆行岛状皮瓣组荧光分布在动脉内膜、外膜和静脉壁.结论 荧光示踪剂可用于静脉回流研究,顺行岛状皮瓣静脉主要通过静脉腔、静脉壁、动脉内膜和外膜回流;逆行岛状皮瓣静脉主要通过动脉内膜、外膜和静脉壁的"迷宫式途径"回流.

  • 内固定与外支架固定治疗复杂性胫骨平台骨折的对比研究

    作者:卓乃强;李正疆;葛建华;鲁晓波

    目的 比较单纯内固定与有限内固定加外固定支架治疗复杂性胫骨平台骨折的效果及优缺点.方法 2002年7月-2006年8月,收治复杂性胫骨平台骨折66例,分成内固定组和外固定支架组.内固定组39例,其中男25例,女14例;年龄18~79岁,平均45.4岁.按照Schatzker分型,Ⅳ型18例,Ⅴ型7例,Ⅵ型14例.外支架固定组27例,其中男18例,女9例;年龄18~64岁,平均44.2岁.按照Schatzker分型,Ⅳ型13例,Ⅴ型6例,Ⅵ型8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按照内固定原则分别采用螺钉、钢板或外固定支架固定进行治疗.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5年,骨折均达临床愈合,无骨不连发生.内固定组2例出现局部皮肤感染、坏死,经换药、皮瓣移位后治愈;骨折愈合时间6~14个月,平均7.3个月;内固定取出时间6~15个月,平均8.3个月.外固定支架组11例于术后7 d~3个月出现针道流液,局部皮肤发红,3例出现皮肤坏死,3例在随访中发现螺栓松动,经清创、换药、植皮等处理创面愈合;骨折愈合时间为3~11个月,平均5.1个月;拆除外支架时间为5~11个月,平均6.4个月.术后8~14个月,参照Merchant等标准评定膝关节功能,内固定组优29例,良4例,中5例,差1例;外固定支架组优20例,良3例,中2例,差2例;两组膝关节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单纯内固定与有限内固定加外固定支架治疗复杂性胫骨平台骨折的效果相当,对于Schatzker Ⅳ、Ⅴ、Ⅵ型胫骨平台骨折,应根据患者受伤情况、骨质条件选择固定材料.

  • 沉默c-myc重组腺病毒载体的构建

    作者:王栋琪;刘淼;王民;张银刚

    目的 设计、构建并筛选出转染至人骨肉瘤细胞系OS-9901,对c-myc沉默效果佳的复制缺陷型重组腺病毒质粒pAd-c-myc-短发夹RNA(short hairpin RNA,shRNA)包装出表达c-myc-shRNA的重组腺病毒,并测定其滴度.方法 设计有shRNA结构的3对单链寡核苷酸(ss oligos),经变性退火为双链寡核苷酸(ds oligos),插入穿梭质粒pENTR/U6载体,测序正确后,经LipofectamineTM2000阳离子脂质体介导入人骨肉瘤细胞系OS-9901,采用RTPCR筛选对c-myc沉默效果佳的穿梭质粒pENTR/U6-shRNA,然后与腺病毒骨架质粒行同源重组,筛选出正确重组子.采用293A细胞包装出表达c-myc-shRNA的复制缺陷型重组腺病毒,观察其细胞病变效应(cytopathic effect,CPE),采用病毒颗粒法(viral particles,VP)和50%组织培养感染剂量法(50%tissue culture infective dose,TCID50)测定病毒滴度.结果 电泳验证后的ds oligos插入穿梭质粒pENTR/U6载体,测序结果提示构建的pENTR/U6-shRNA质粒正确.从3对ds oligos通过RT-PCR方法筛选出对c-myc沉默效果佳的穿梭质粒pENTR/U6-shRNA,经Pac Ⅰ酶切线性化后同源重组成功构建了介导c-myc-shRNA复制缺陷型重组腺病毒,CPE和空泡现象3 d开始出现,6 d更加明显.采用VP法测定的第1代腺病毒滴度为5.23×109VP/mL,经3~4代扩增后可达2.26×1012 VP/mL.TCID50证实病毒滴度为10-3.8/0.1 mL.结论 通过RNA干扰技术,体外成功构建了介导shRNA-c-myc复制缺陷型重组腺病毒.

  • 影响神经源性膀胱排尿报警装置的主要因素

    作者:王剑火;侯春林;郑宪友;徐镇;王万宏;林浩东

    目的 研究神经源性膀胱排尿报警装置的主要影响因素,为产品设计及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厚3 mm、直径10 mm的铁氧体永磁铁和直径分别为10、15、20 mm的钕铁硼永磁铁,模拟腹壁厚度为2、3、4、5、6、7、8、9 cm,永磁铁位置设定为0、1、2、3、4、5、6、7、8、9、10、11、12 cm,测试腹壁厚度、永磁铁位置及其类型对神经源性膀胱排尿报警装置的影响.模拟腹壁厚度为2、3、4、5 cm,永磁铁位置为2、3、4、5、6、7、8、9、10 cm,测试地磁场对神经源性膀胱排尿报警装置的影响.结果 报警仪指针角度与铁氧体永磁铁位置仅在腹壁厚度为2 cm时成正相关(r=0.632,P<0.05),而在3~9 cm时无相关性(P>0.05).报警仪指针角度与钕铁硼永磁铁位置成正相关(r>0.622,P<0.05),且随永磁铁直径增大而增强,随腹壁增厚而减弱.地磁场的影响与人体朝向、永磁铁位置和腹壁厚度相关.结论 影响神经源性膀胱排尿报警装置的主要因素包括永磁铁磁性和位置、腹壁厚度和地磁场,这些主要影响因素的合理配置可优化装置性能.

  • 胶原复合梯度TCP修复关节软骨的形态学观察

    作者:查国庆;廖威明;王迎军;吴刚

    目的 采用新型双向三维可降解生物活性材料胶原复合梯度TCP(collagen complex TCP,Co/TCP)对兔关节软骨缺损进行修复,并对再生软骨进行组织形态学观察.方法 取30只成年大白兔,体重2.0~2.5 kg,雌雄不限,于双侧股骨外侧髁制作关节软骨缺损模型.于右侧植入Col/TCP修复缺损,作为实验组,左侧不予处理作为对照组.术后4、6、8、12和24周分别处死6只动物,取股骨外侧髁关节面行大体、组织学、透射电镜及Ⅱ型胶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采用Wakitanifa法软骨组织形态学评分评价修复组织质量.结果 大体观察:实验组术后4周,缺损区由白色组织完全充填,表面较光滑,有光泽;12周,修复关节软骨组织与周围正常软骨基本一致,且与关节下骨结合紧密;24周,再生软骨未见明显退变.对照组观察期内均未见软骨组织形成,缺损由纤维组织填充,修复组织表面粗糙,与正常组织界线清楚.实验组术后4、6、8、12和24周组织学评分分别为(7.60±0.98)、(5.69±0.58)、(4.46±0.85)、(4.354-0.12)、(4.41±0.58)分,对照组分别为(10.25±1.05)、(9.04±0.96)、(8.96±0.88)、(8.88±0.68)、(8.66±0.54)分;Ⅱ型胶原含量实验组分别为0.28%±0.01%、0.59%±0.03%、0.68%±0.02%、0.89%±0.02%和0.90%±0.01%,对照组为0.08%±0.02%、0.09%±0.04%、0.11%±0.03%、0.25%±0.03%和0.29%±0.01%;两组各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透射电镜观察实验组可见典型软骨细胞,而对照组为粗大胶原纤维,细胞少见.结论 双向三维可降解生物活性材料Col/TCP在动物体内可诱导关节软骨缺损后的软骨修复.

  • 缺氧条件对成骨细胞VEGF和TGF-β1表达影响的实验研究

    作者:关键;王健平;车笑非;李德超

    目的 研究CoCl2对体外培养的鼠下颌骨成骨细胞的作用,观察缺氧条件对成骨细胞VEGF及TGF-β1表达的影响,为临床牵张成骨技术的分子生物学机制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取新生24 h内Wistar大鼠下颌骨,改良酶消化法培养和纯化成骨细胞,采用HE染色、ALP组织化学染色、Ⅰ型胶原免疫组织化学、钙结节染色行细胞形态学及组织学鉴定,并绘制生长曲线.取第3代佳生长状态的鼠下颌骨成骨细胞,用150μmol/L CoCl2处理(实验组),设正常状态下培养为对照组,分别于培养后0、3、6、9、12、24 h,采用免疫荧光技术检测VEGF及TGF-β1表达.结果 HE染色示成骨细胞形态多样,呈三角形、多角形、圆形及鳞片形等不规则形态,突起长短不一向外伸展,胞核清晰可见;胞浆丰富,呈粉红色,胞核蓝紫色,有时可见2个细胞核,密集处细胞形态不明显,分界模糊,仅见大圆核细胞.ALP组织化学染色示细胞胞质呈黑色颗粒,细胞核轮廓不清,细胞密集区可见大量阳性细胞.Ⅰ型胶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示实验组阳性细胞均匀可见,胞浆呈棕黄色,胞核周围尤为明显,空白对照组细胞未见棕黄色颗粒.钙结节染色示成骨细胞于盖玻片上培养15 d后,细胞聚集成不透明区域,呈结节样;茜素红染色后,有橙红色着色.培养各时间点对照组细胞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可见较弱的VEGF表达荧光;实验组细胞随缺氧时间延长,VEGF表达荧光强度值增加,于术后9 h达高峰,随后降至正常水平.培养各时间点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可见两组细胞均有TGF-β1表达荧光,对照组各时间点荧光强度值均略高于VEGF对照组;实验组TGF-β1表达在缺氧3 h短期成倍增加,随缺氧时间延长表达逐渐降低.结论 经新生大鼠下颌骨培养的成骨细胞性状稳定;适当缺氧可诱导成骨细胞VEGF和TGF-β1表达增强.

  • BMSCs移植对大鼠脊髓损伤后VEGF受体胎肝激酶1表达的影响

    作者:于德水;吕刚;王岩峰;刘丽波

    目的 研究BMSCs移植对大鼠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后VEGF受体胎肝激酶1(fetal liver kinase 1,Flk-1)基因和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BMSCs移植修复大鼠SCI的机制.方法 取4周龄雄性Wistar大鼠5只,体重100~120 g,进行BMSCs分离及培养.取81只Wistar雌性大鼠,体重220~250 g,采用改良Allen's打击装置制备SCI模型,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A组,n=21),仅咬除T8~10棘突和椎板;DMEM组(B组,n=30),SCI区周围注射DMEM;BMSCs组(C组,n=30),SCI区周围注射BMSCs.于移植术后1、3、5 d,采用RT-PCR方法检测各组大鼠SCI区Flk-1基因表达的变化;于移植术后3、7、14 d,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脊髓内Flk-1蛋白的表达.结果 原代培养的BMSCs细胞形态多样,随着传代次数的增加,细胞形态逐渐趋于均一,多为扁平形和长梭形.RT-PCR结果显示,在移植术后1、3、5 d,C组Flk-1 mRNA表达水平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B、C组与A组比较,Flk-1 mRNA表达于术后1 d明显增加并达峰值(P<0.01),术后3 d下降(P<0.01),至术后5 d表达仍高于A组(P<0.05).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移植术后3、7 d,B组Flk-1蛋白表达较A组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14 d,A、B组Flk-1蛋白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移植术后3 d,B、C组Flk-1表达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移植术后7、14 d,C组Flk-1表达明显高于B组(P<0.01).结论 SCI后BMSCs移植对Flk-1 mRNA的表达无调节作用,但上调Flk-1蛋白的表达,是修复SCI的机制之一.

  • 重组人骨保护素对聚乙烯颗粒刺激破骨细胞功能的影响

    作者:张海龙;黄朝梁;陈世荣

    目的 通过观察重组人骨保护素(recombinant human osteoprotegerin,rhOPG)对聚乙烯颗粒刺激破骨细胞功能的影响,探讨rhOPG防治人工关节无菌性松动的可行性.方法 取出生24 h内新西兰白兔5只,体重80~100 g,雌雄不限.分离培养四肢长骨破骨细胞,以1×105/mL密度均匀接种于大小为10 mm×10 mm玻片和8mm×8 mm×50 μm骨片的24孔板内.根据加入rhOPG及聚乙烯颗粒浓度和密度的不同,玻片培养板和骨片培养板再分别分为1×109/mL聚乙烯颗粒培养组(聚乙烯组)、1 ×109/mL聚乙烯颗粒和100 ng/mL rhOPG共培养组(聚乙烯/rhOPG组)及空白对照组.于培养1、3、5、7 d取细胞玻片行HE、甲苯胺蓝染色,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frate resistant acid phosphatase,TRAP)染色计数阳性细胞数;皮质骨片行甲苯胺蓝染色并用扫描电镜观察骨片吸收陷窝形态.结果 TRAP染色后破骨细胞呈玫瑰红色;培养后5、7 d,聚乙烯组阳性染色的破骨细胞与对照组、聚乙烯/rhOPG组比较明显增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与聚乙烯/rhOPG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片吸收陷窝甲苯胺蓝染色呈蓝紫色;培养5、7 d后,聚乙烯组骨片上的吸收陷窝计数与对照组比较明显增多(P<0.05);培养后1、3、5、7 d,聚乙烯/rhOPG组骨片上的吸收陷窝计数与聚乙烯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hOPG可抑制聚乙烯颗粒对破骨细胞的刺激作用,可用于防治人工关节置换术后的无菌性关节松动.

  • 尺神经前置深筋膜瓣包绕固定治疗肘管综合征疗效分析

    作者:张春林;阴彦林;苏峰;班旭英;贾晓静

    目的 总结尺神经前置深筋膜瓣包绕固定治疗肘管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 1998年3月-2006年12月,采用尺神经前置、深筋膜瓣包绕固定治疗58例肘管综合征患者,中、重度患者同时行神经外膜松解术或显微镜下束间松解术.男52例,女6例;年龄12~65岁.创伤性关节炎伴屈曲畸形28例,肘部骨折9例,肘外翻畸形7例,风湿性关节炎6例,尺神经半脱位5例,尺神经沟内肿物3例.病程2~32个月.按照Dellon和Mackinnon推荐分期标准:轻度13例,中度34例,重度11例.结果 2例分别于术后3、7 d出现皮下积血、积液,经对症处理后愈合;余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30个月,平均18个月.术后环指、小指麻木均不同程度缓解,内在肌萎缩及爪形手畸形恢复较好.按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优38例,良14例,可4例,差2例,优良率89.7%.结论 采用尺神经前置、深筋膜瓣包绕固定,中、重度患者同时行神经外膜或束间松解术治疗肘管综合征疗效可靠.

  • 胫骨高位截骨Giebel内固定治疗膝内翻畸形

    作者:朱靖有;王继往;刘清淼;马强

    目的 总结胫骨高位截骨术(high tibia osteotomy,HTO)结合Giebel内固定治疗膝内翻畸形的方法及疗效.方法 2000年1月-2007年2月,采用HTO联合Giebel内固定系统治疗13例膝内翻畸形患者.男6例,女7例;年龄34~68岁,平均45岁.均为骨性关节炎患者.病程12~23个月.根据KSS评分标准进行评分,其中KSS评分(60.23±11.29)分;功能评分(70.41±10.33)分.负重位膝关节X线片测量膝内翻畸形为(11.3±3.6)°.结果 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无并发症发生.13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32个月,平均18个月.术后12~14周X线片示截骨断端均达骨性愈合.术后2周膝关节X线片测量矫正角度为(14.50±4.20)°,术后12个月矫正角度为(12.60±1.15)°,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与术后2周比较,矫正丢失角度为(1.90±3.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5个月根据KSS评分标准进行评分,KSS评分为(80.00±15.20)分,功能评分为(90.00±11.16)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TO结合Giebel内固定可有效治疗膝关节内翻畸形.

  • 应用人工全股骨假体置换治疗股骨干ⅡB期肿瘤

    作者:孙洪瀑;许建波;肖砚斌;杨祚璋;袁涛

    目的 总结全股骨人工假体置换保肢术的方法与疗效.方法 2003年8月-2006年6月,收治3例股骨干Ⅱ B期肿瘤患儿.男2例,女1例;年龄12~15岁.骨肉瘤2例,尤文肉瘤1例.MRI检查示肿瘤侵袭范围超过股骨全长2/3.采用全股骨切除后人工全股骨假体置换保肢术为主的综合治疗.术后2例进行定期化疗.结果 患儿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52个月,平均36个月.无并发症发生.术后12个月按照国际保肢协会标准评估肢体功能,髋关节和膝关节功能为优,生活基本自理.2例采用非可延长型假体置换的患儿患肢分别短缩1.5 cm和2.5 cm;1例采用Stanmore型螺杆驱动式可延长假体置换的患儿,术后延长假体4次,共延长6.0 cm,患肢功能良好.结论 对于股骨受到肿瘤广泛破坏的患者,应用人工全股骨假体修复重建全股骨切除后的骨关节缺损,是一种可供选择的治疗方法.

  • 早期应用肌皮瓣修复颈部深度电烧伤

    作者:徐家钦;潘云川;梁尊鸿;陈思环;张慰桐

    目的 总结颈部深度电烧伤早期扩创后应用肌皮瓣修复的临床经验.方法 2002年1月-2007年5月,对7例男性颈部严重电烧伤患者行早期清创修复;年龄11~53岁.6~10 kV电压烧伤6例,380 V电压烧伤1例.伤后4 h~2 d入院.烧伤总面积2%~31%,其中颈部Ⅲ度以上烧伤范围10 cm×8 cm~35 cm×18 cm.合并枕骨外露2例,下颌骨外露1例,右肩关节、锁骨外露1例,甲状软骨和气管外露1例,气管、食管外露并瘘口1例.采用下斜方肌皮瓣修复2例,背阔肌皮瓣3例,胸大肌皮瓣2例,切取皮瓣范围12 cm×8 cm~30 cm×15 cm.结果 6例肌皮瓣完全成活,1例远端边缘(1.5 cm)坏死,二期修复.术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2~14个月.术后皮瓣质地柔软,外观稍显臃肿2例,经再次手术削薄后外形满意.6例食管、气管、骨、大血管等外露组织均得到修复.未出现局部慢性窦道,术后无颈部血管破裂大出血、垂肩和上肢外展受限等并发症发生.颈部外形良好,部分轻度瘢痕增生,但无挛缩、斜颈及颈颌粘连等畸形;颈部活动度恢复良好,头可平视、后伸及前屈,颈左右旋转20~45..结论 颈部深度电烧伤早期应用肌皮瓣修复效果良好.

  • 游离足背皮瓣修复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术后软组织缺损二例

    作者:黄相道;后农生;李炳万;赵世伟

    目的 总结应用足背皮瓣游离移植修复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术后软组织缺损的可行性及临床经验.方法 2005年2月-2005年10月,收治鼻背、面部皮肤鳞状细胞癌及口咽、颊、磨牙后区鳞状细胞癌各1例.年龄分别为70岁、69岁,病程分别为4年、6个月,肿瘤分期分别为T3N1M0和T3N0M0.术中将肿瘤扩大切除,制备9.5 cm×7.5 cm和8 cm×6 cm大小的带腓浅神经游离足背皮瓣,其血管、神经分别与颈部相应血管及颈部、面部神经吻合.足背部供区取对侧股外侧中厚皮片移植修复.结果 术后皮瓣均成活,生长良好.颜面及口腔内外形及功能(包括感觉功能)恢复良好.足部供区愈合良好,无功能障碍.患者获2年随访,肿瘤无复发.结论 游离足背皮瓣修复口腔颌面部软组织缺损获得较高成功率,既扩展了足背皮瓣的应用范围,又拓宽了口腔颌面部缺损修复方式的选择范围.

  • 延长血管蒂指背动脉皮瓣修复手部软组织缺损

    作者:李志安;李振武;尹瑞锋

    目的 总结延长血管蒂指背动脉皮瓣一期修复手部软组织缺损的疗效.方法 2002年3月-2006年8月,采用延长血管蒂的指背动脉皮瓣修复16例手指、手掌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男11例,女5例;年龄15~55岁.电锯伤8例,轧面机挤压伤3例,梳棉机撕脱伤2例,创伤后瘢痕挛缩畸形3例.缺损范围3.0 cm×2.0 cm~7.5 cm×1.8 cm.13例伤后至手术时间为3~8 h,3例为择期手术.术中切取皮瓣范围3.5 cm×2.5 cm~8.0 cm×2.0 cm.供区创面取中厚皮片游离移植.结果 16例术后皮瓣均成活,切口均Ⅰ期愈合.供区植皮均成活.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12个月.皮瓣两点辨别觉6.0~8.2 mm,平均7.1 mm.皮瓣外形满意,质地良好,关节活动正常.结论 延长血管蒂指背动脉皮瓣切取简便,成活率高,既可单独应用修复较小创面缺损,也可与邻指背侧动脉皮瓣联合应用,切取双叶皮瓣,修复较大创面缺损,为临床修复手掌、手指部缺损提供了一种可供选择的方法.

  • 伴严重畸形的小儿陈旧性孟氏骨折修复重建

    作者:刘威;陈海龙;张志勇;王红超

    目的 介绍一种治疗伴严重畸形小儿陈旧性孟氏骨折的手术方法.方法 2000年6月-2006年3月,收治13例伴严重畸形的陈旧性孟氏骨折患儿.男11例,女2例;年龄4~11岁.左侧5例,右侧8例.病程6个月~3年,平均17个月.按Bado分型,Ⅰ型6例,Ⅱ型3例,Ⅲ型3例,Ⅳ型1例.采用尺骨近端截骨延长矫形、桡骨远端缩短截骨双接骨板内固定,术后早期功能锻炼的方法进行治疗.结果 13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9个月~4年,平均2年3个月.按照朱玉奎等疗效评定标准,优7例,良5例,可1例,优良率92.3%.结论 尺骨延长、桡骨缩短双截骨方法矫形彻底,创伤小,术后功能恢复良好,是治疗伴严重畸形的小儿陈旧性孟氏骨折的一种较好方法.

  • 肾移植手术输尿管吻合新技术随访评估

    作者:潘晓鸣;薛武军;田普训;丁小明;燕航;冯新顺;侯军;项和立

    目的 比较改良的"一针法"技术和传统Lich-Gregoir输尿管吻合技术临床效果.方法 2002年1月-2004年12月,对445例慢性肾炎尿毒症患者行肾移植术.121例采用改良的"一针法"技术行膀胱输尿管吻合(新一针法组).其中男79例,女42例;年龄20~62岁,平均35.7岁.病程2~11年,平均2.7年.324例采用Lich-Gregoir技术(Lich-Crregok组).其中男211例,女113例;年龄19~65岁,平均33.9岁.病程1~14年,平均2.3年.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原发病、病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及移植术后输尿管和非输尿管并发症进行比较.结果 新一针法组和Lich-Gregoir组手术时间分别为(8.7±1.1)min和(22.4±5.1)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获随访3~5年.新一针法组:5例输尿管漏尿、15例肉眼血尿、4例梗阻以及28例泌尿系感染,未见膀胱输尿管系统性返流发生.Lich-Gregoir组:17例输尿管漏尿、12例肉眼血尿、13例梗阻、6例膀胱输尿管系统性返流、86例泌尿系感染和2例泌尿系结石.其中新一针法组术后肉眼血尿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2.4%,与Lich-Gregoir组3.7%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ich-Gregoir组和新一针法组输尿管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9.8%及15.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泌尿系感染、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和排斥反应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改良的"一针法"技术和Lich-Crregoir技术其总体输尿管并发症发生率无明显差异,但改良的"一针法"技术较Lich-Gregoir技术简便.

  • 热休克蛋白60诱导小鼠皮肤移植耐受的实验研究

    作者:黄文鹏;叶启发;黄祖发;杨定华;彭民浩

    目的 探讨热休克蛋白60(heat shock protein 60,HSP60)对小鼠移植皮片成活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 选用60只C57BL/6(H-2b)小鼠为受体,45只BALB/C(H-2d)小鼠、15只CBA/N(H-2k)为供体,均为8~12周龄近交系雌性小鼠.受体小鼠剪下1 cm×1 cm全层皮肤,干纱布清创,即为植床;随机分为4组,每组15只.A组:无菌取供体BALB/C(H-2d)小鼠背部1 cm×1 cm全层皮片,刮去皮下组织后移植至受体小鼠背部;B组:受体小鼠背部皮下注射0.1 mL不完全弗氏佐剂(imcompleted Freund's adjuvant,IFA),2周后行BALB/C(H-2d)小鼠皮肤移植;C组:受体小鼠背部皮下注射经0.1 mLIFA乳化后的50μg HSP60,2周后行BALB/C(H-2d)小鼠皮肤移植;D组:受体小鼠背部皮下注射经0.1 mL IFA乳化后的50 μg HSP60,2周后行CBA/N(H-2k)小鼠皮肤移植.B、C、D组供体皮肤移植方法同A组.术后观察移植皮片成活时间;移植术后7、25 d行单向混合淋巴细胞反应及混合淋巴细胞培养上清液细胞因子检测;术后7d行迟发型超敏反应测定.结果 A、B、C、D组移植皮片成活时间分别为(12.4±0.5)、(11.6±0.8)、(29.3±2.6)及(27.6±2.1)d;A、B组与C、D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组间及C、D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皮肤移植术后7 d,A、B、C、D组混合淋巴细胞反应每分钟放射脉冲数(counts of per minute impulse,cmp)值分别为12 836±1 357、11 876±1 265、6 581±573及6 843±612;A、B组与C、D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组间及C、D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5 d,各组cpm值分别为13 286±498、12 960±376、11 936±1 265及12 374±1 269,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皮肤移植术后7 d,C、D组混合淋巴细胞培养上清液IL-10高于A、B组,IL-2、干扰素γ(interferon γ,IFN-γ)低于A、B组(P<0.05),A、B组间及C、D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5 d,各组IL-2、IL-10及IFN-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皮肤移植术后7 d,A、B、C、D组受体小鼠对供体小鼠脾细胞的迟发型超敏反应为(0.84±0.09)、(0.81±0.07)、(0.43±0.05)及(0.46±0.03)mm;A、B组与C、D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组间及C、D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SP60对免疫耐受的诱导和维持有一定作用.

  • 钛网联合Cage配合自锁钛板治疗多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

    作者:姜永庆;张挺;董大明;王岩松;刘庆鹏

    目的 总结钛网联合Cage配合自锁钛板在多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前路椎间盘切除后椎体间融合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9月-2007年6月采用钛网联合Cage配合自锁钛板治疗18例多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男11例,女7例;年龄32~75岁,平均54岁.病程6个月~15年,平均5.8年.肢体感觉障碍16例;四肢肌力2级3例,3级12例,4级1例,5级2例;锥体束征阳性16例;大小便障碍13例;性功能障碍8例;伴神经根型症状7例.其中连续的多节段12例,不连续的多节段6例.术前JOA评分为(8.30±1.21)分.X线片及MRI示不同程度椎间盘退变、突出、颈髓受压.术前X线片测得病变椎间隙高度为(6.40±0.87)mm.结果 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36个月,平均18个月.术后早期四肢运动功能恢复较好,感觉障碍恢复较慢;术前肌张力高者术后肌张力下降;患者肢体灵活性改善.手术椎间隙于术后3~6个月获骨性融合,未见塌陷.术后6个月,JOA评分为(12.60±0.78)分,改善率51.8%,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变椎间隙高度为(8.20±0.46)mm,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按照Odom临床效果分级进行评价,优17例,良1例.无死亡,无脊髓、神经、气管及食道损伤等并发症发生,无Cage移位及松动发生.结论 对于多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钛网联合Cage配合自锁钛板固定更具优势.

  • 颈前路手术早期并发症的防治

    作者:赵军;权正学;欧云生;蒋电明

    目的 总结分析颈椎前路手术早期并发症,探讨其防治策略.方法 1998年11月-2006年12月,采用前路手术治疗颈椎疾患363例,其中男268例,女95例;年龄17~79岁,中位年龄50.6岁.颈椎病224例,颈椎间盘突出症39例,颈椎外伤87例,颈椎肿瘤9例,颈椎结核4例.采用前路减压、自体髂骨融合治疗48例,前路减压、植骨融合联合带锁钢板内固定132例,前路减压、钛网植入联合带锁钢板内固定183例.结果 术后282例获随访3个月~5年,平均1年11个月.手术相关并发症23例,发生率为8.16%.喉上神经损伤3例,经禁流质饮食及补液治疗,术后3~7 d症状消失;喉返神经损伤2例,行发音训练,3个月后恢复正常;脊髓损伤1例,经抗炎脱水治疗,下肢肌力6个月后恢复至术前水平;硬脊膜撕裂2例,经皮肤肌肉严密缝合,切口适度加压包扎后愈合;内固定相关并发症10例,其中1例螺钉拔出,因吞咽困难行再次手术,余行对症治疗、头颈胸石膏固定,3~18个月后固定节段融合;颈部血肿形成4例,其中1例因抢救方法不当死亡;植骨区及创口感染1例.结论 充分的术前准备、熟悉颈前路解剖以及严格规范化操作,是预防颈椎前路手术早期并发症的关键.

  • 脊柱内固定系统生物力学研究与临床应用

    作者:李禾;邢更彦;杨传铎;张新宇;姜川;吴奋起;白晓东;高春华;叶启彬

    目的 评价自行研制的脊柱撑开复位内固定系统(distraction reduction fixation system,DRFS)的生物力学特性及其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用12个市售新鲜猪T11~S2脊柱标本,行前屈20°、后伸10°、左右侧屈30°、左右旋转20°完整标本刚度测试后,行L3椎体楔形截骨,后方小关节切除,制备椎体骨折脱位标本,并进行DRFS内固定,同法测试脱位后及内固定后各项运动刚度.1998年4月-2002年10月,对31例胸腰椎骨折脱位患者采用DRFS内固定治疗.男19例,女12例;年龄17~46岁,平均32.1岁.损伤节段:T11 2例,T12 11例,L1 14例,L2 4例.骨折类型按Denis分型,单纯压缩骨折2例,爆裂骨折16例,骨折脱位13例.结果骨折脱位标本前屈、后伸、左屈、右屈、左旋及右旋的刚度较完整标本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RFS内固定后标本各项运动的刚度均高于骨折脱位标本,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固定后标本后伸刚度高于完整标本,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余运动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5~20个月,平均10.2个月.骨折愈合时间5~11个月,平均8个月.伤椎前、后缘高度分别由46.2%±7.5%和76.4%±2.4%恢复至89.8%±4.6%和94.1%±1.5%,伤椎中点高度由术前60.8%±6.4%恢复至90.7%±2.9%,Cobb角由术前(26.3±5.9).降至(5.2±1.8)°,以上各项指标术前、术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滑脱椎体均复位.脊髓神经功能按Frankel分级,术前5例A级,恢复至B级2例,3例无变化;6例B级恢复至C级4例,D级2例;13例C级恢复至D级6例,E级7例;7例D级均恢复至E级.结论 自行研制的DRFS能提供足够的稳定性,符合脊柱生理活动要求.DRFS具有良好的撑开、复位功能,内固定牢固,操作简便,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良好内固定器械.

  • 改良前后路联合手术一期治疗腰椎骨折脱位

    作者:赵兴;范顺武;方向前;赵凤东

    目的 总结经肌间隙入路后路复位联合改良前路支撑植骨内固定术一期治疗腰椎骨折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2年1月-2006年2月,采用一期经肌间隙入路后路复位联合改良前路支撑植骨内固定术治疗腰椎骨折脱位24例.男17例,女7例;年龄22~69岁.高处坠落伤9例,车祸伤15例.损伤节段:L1 5例,L2 10例,L3 4例,L4 2例,L1、2 1例,L3、4 2例.AO分型:B型6例,C型18例;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A级5例,B级11例,C级7例,D级1例.评估术后神经功能恢复情况,行影像学检查,测定Cobb角.结果 术后19例获随访,随访时间8~52个月,平均28.4个月.2例术前Frankel A级患者1例恢复至C级,1例无改善;9例B级患者,5例恢复至C级,2例恢复至D级,2例无改善;7例C级患者,5例恢复至D级,2例恢复至E级:1例D级患者恢复至E级.术前、术后3 d及末次随访Cobb角分别为(-11.5 ±4.6)、(4.2 ±4.7)和(4.0 ±4.8)°,术后3 d及末次随访Cobb角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末次随访与术后3 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学检查示融合位置良好,无植骨块(钛网)移位、沉降及断钉、断棒和松动等现象.结论 经肌间隙入路后路复位联合改良前路支撑植骨内固定术治疗严重腰椎骨折脱位可一期完成复位、减压、植骨和内固定,大程度保护了脊柱后柱结构的完整性,减少了对椎旁软组织进一步的损伤,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内固定牢固,临床疗效满意.

  • 骶椎肿瘤切除重建的研究进展

    作者:于研;程黎明

    目的 对骶椎肿瘤切除重建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方法 查阅近年相关文献,分析骶椎肿瘤切除重建临床研究的相关内容.结果 骶椎肿瘤切除重建术式和生物力学研究进展,为骶椎肿瘤的治疗提供了全新的临床理念.结论 在生物力学的理论研究基础上,骶椎肿瘤临床治疗的研究前景是广阔的.

    关键词: 骶椎 肿瘤切除 重建
  • 后路椎体间自体髂骨融合与Cage融合治疗下腰椎不稳的比较研究

    作者:王荣茂;林翔;石树培;修忠标;郭元兵

    目的 比较后路椎体间自体髂骨融合与Cage融合治疗成人下腰椎不稳的效果.方法 2003年2月-2006年10月,收治60例下腰椎不稳患者.28例采用后路椎体间自体髂骨块融合治疗(植骨组):男17例,女11例;年龄(52.78 ±10.50)岁.病程3~16个月.退变性不稳12例,峡部裂性滑脱14例,医源性不稳2例.L3、41例,L4、517例,L5、S1 10例.相对椎间隙高度(23.24±6.62)mm,椎间隙活动度(10.50±5.07)°,矢状滑移距离(4.50±1.15)mm,JOA评分(18.56±2.68)分.32例采用Cage融合治疗(Cage组):男19例,女13例;年龄(51.75±10.44)岁.病程3.5~14.0个月.退变性不稳16例,峡部裂性滑脱14例,医源性不稳2例.其中L4、5 16例,L5、S1 16例.相对椎间隙高度(24.34±7.22)mm,椎间隙活动度(11.12±5.67)°,矢状滑移距离(4.38±0.75)mm,JOA评分(19.00±4.12)分.两组一般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 术后1、3、6、12个月两组患者获定期随访.两组手术时间及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费用植骨组和Cage组分别为(2.085 7±1.145 1)万元和(3.387 5±0.870 6)万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植骨组2例术后2周出现取骨区疼痛,未作处理;3例患者术后1~2 d出现神经损伤症状,对症处理后症状消失.Cage组2例术后1~2 d出现神经损伤症状,对症处理后症状消失.两组均无假关节形成、椎间隙感染及Cage移位.两组相对椎间隙高度手术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两组术后各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1、3、6、12个月,植骨组椎体融合分别为0、0、7、23例;Cage组分别为0、0、8、29例;术后6、12个月两组融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各时间点两组JOA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各时间点植骨组JOA评分与Cage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自体髂骨融合治疗下腰椎不稳在融合时间、融合率及临床症状缓解程度方面与Cage融合无显著差异.自体髂骨可作为下腰椎不稳椎间融合的植骨材料,临床疗效好,无免疫排斥,价格便宜.

  • 保留脊柱后方韧带复合体腰椎管扩大术的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

    作者:马凯;姜长明;杨群;吴春明;唐开;李正维;姜滨;王以进

    目的 评价保留脊柱后方韧带复合体腰椎管扩大术临床疗效及生物力学特征.方法 取8个新鲜腰骶椎标本,根据处理方法,分为3组.A组:8个完整腰骶椎标本进行生物力学测定;B组:A组测试后,切除L3~53个全椎板,保留后方韧带复合体,即为保留脊柱后方韧带复合体的腰椎管扩大术(改良术式);C组:B组测试后,将保留的韧带复合体切除,即为传统术式.3组均行轴向压缩实验、三点弯曲实验及扭转实验.2000年6月-2006年6月,收治309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行保留脊柱后方韧带复合体腰椎管扩大术.其中男152例,女157例;年龄20~80岁,平均57.2岁.病程3个月~41年.单纯腰椎管狭窄症55例;腰椎管狭窄合并腰椎间盘突出症254例,其中合并L4、5椎间盘突出105例,L4~S1椎间盘突出56例,L5、S1椎间盘突出86例,L2、3高位腰椎间盘突出7例.术后采用JOA下腰痛手术疗效评分标准、患者手术满意度及影像学观察进行疗效评定.结果 轴向压缩实验:前届时,A、B组应变、应力、轴向位移均小于C组(P<0.01);轴向刚度大于C组(P<0.01).后伸时,A、B、C 3组间上述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点弯曲实验:在相同弯矩下,挠度、倾角、弯曲刚度A、C组及B、C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A、B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扭转实验:相同扭角条件,B组承载的扭矩大于C组(P<0.01);相同扭矩条件,B组扭角小于C组(P<0.01),B组扭转刚度大于C组(P<0.01).临床应用结果:术中神经根牵拉伤7例;术后脑脊液漏5例,伤口感染4例,经处理后痊愈.309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7年.根据JOA下腰痛评分标准,JOA评分平均改善率为86.0%;其中优163例,良112例,可34例,优良率89%.X线片未见椎体不稳.患者手术满意度为87%.结论 保留脊柱后方韧带复合体腰椎管扩大术有利于保持脊柱的力学稳定性,疗效佳.

  • 寰椎椎弓根形态分类与椎弓根螺钉植钉方法研究

    作者:何帆;尹庆水;赵廷宝

    目的 探讨寰椎椎弓根形态分类及椎弓根螺钉固定的植钉方法.方法 寰椎椎弓根形态分类研究:取成人干燥寰椎标本48个,行CT三维重建,建立经过椎动脉沟底部下2mm处横切面和椎弓根中外1/3矢状面的切面图;以螺钉直径3.50 mm,半径1.75 mm为标准,根据通过椎弓根中外1/3矢状面的椎动脉沟底部骨质厚度,将寰椎椎弓根解剖形态分为3型:普通型40个(83%),轻度变异型6个(13%),重度变异型2个(4%).以通过寰椎椎弓根中外1/3矢状面与通过椎动脉沟底部下方约2 mm处横断面的交线为进钉通道,以进钉通道在后弓后方骨皮质上的投影点为进钉点,采用电子游标卡尺在干燥寰椎骨标本上测量以下指标;进钉点与侧块后缘的距离(L1),进钉处寰椎椎弓根高度(L2),进钉点至侧块下关节面的垂直距离(L3),进钉处侧块高度(L4),进钉处侧块宽度(L5),进钉处寰椎椎弓根宽度(L6),钉道处椎动脉沟底椎弓根厚度(H1).寰椎椎弓根螺钉植钉方法的研究:取12个新鲜成人冷冻寰椎标本,左右侧钉道处椎动脉沟底部骨质厚度分别打磨为:1.5mm和2.5mm,1.5mm和4.0mm,2.5mm和4.0mm,每种厚度4个标本;以通过寰椎椎弓根的中外1/3矢状面与通过椎动脉沟底部下约2 mm处横断面的交线为进钉通道植钉.结果 左侧LI(5.79±1.24)mm,L2(4.55±1.29)mm,L3(5.12 ±1.06)mm,L4(12.43 ±1.01)mm,L5(12.66±1.37)mm,L6(7.86±0.77)mm,H1(4.11±1.25)mm;右侧L1(5.81±1.26)mm,L2(4.49 ±1.22)mm,L3(5.15 ±1.05)mm,L4(12.49±0.98)mm,L5(12.65±1.38)mm,L6(7.84 ±0.78)mm,H1(4.13±1.29)mm;两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模拟植钉后所有标本无螺钉向上突破椎动脉沟底骨质.结论 对于寰椎后弓高度偏小的患者,可部分经寰椎后弓或跨越寰椎后弓实现寰椎的椎弓根螺钉固定,进钉位置应以术前三维CT重建和术中探查结合考虑.

  • 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治疗退行性腰椎间盘病

    作者:李兵;胡朝晖;卓祥龙

    目的 探讨退行性椎间盘病(degenerative disc disease,DDD)的诊疗要点和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4年9月-2006年8月,收治DDD患者共15例,采用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治疗.其中男8例,女7例;年龄33~46岁.病程2~10年.病变间隙均为单节段,其中L3、4 1例,L4,5 8例,L5、S1 6例.术前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为(8.9±1.8)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为(51.4±8.3)分.患者均经至少3个月正规非手术治疗,无明显疗效.结果 手术时间120~180 min,平均150 min;术中出血量200~500 mL,平均360 mL.1例患者术后椎间孔开放侧胫前肌力下降至3级,3个月后恢复至5-级,余患者未见严重并发症.15例获随访12~24个月,平均18个月.术后12个月内椎体间均骨性融合,融合率100%.术后VAS和ODI评分分别为(2.8±1.6)分和(19.1±3.2)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AS评分改善率为61.8%±7.3%,ODI评分改善率为64.3%±5.5%.疗效评价:优6例,良8例,可1例,优良率93.3%.患者均恢复正常工作和生活.结论 TLIF是治疗DDD的一种有效方法,但应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

  • 小鼠脊髓损伤标准化重物打击模型的制备及评价

    作者:卢曼鹏;权正学;刘渤;蒋电明;欧云生;赵军

    目的 以小鼠作为实验动物,采用改良垂直打击脊髓(weight dropping,WD)建立脊髓损伤(spinal cordinjury,SCI)动物模型,为进一步研究SCI机制奠定基础. 方法 将健康雌性昆明种小鼠180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45只,采用改良WD法应用Impactor model-Ⅱ脊髓致伤仪分别以2.0×2.5 g·cm(A组)、2.5×3.0 g·cm(B组)、3.0×5.0 g·cm(C组)致伤力致伤脊髓;对照组(D组)仅打开椎板,暴露脊髓,不造成SCI.于打击后即刻,6、12 h,1、3 d,1、2、4、8周对各组小鼠行运动诱发电位(motor evoked potentials,MEP)检测,并行后肢运动功能(Basso mouse scale,BMS)评分,HE染色和甲苯胺蓝染色组织学观察. 结果 神经电生理检查示B组于伤后6 h,C组于伤后12 h出现N1潜伏期延长,随着时间延长,A、B、C 3组潜伏期开始缩短,A组4周趋于正常为(2.40±0.12)ms,与D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8周逐渐趋于正常为(2.96±0.15)ms,与D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C组8周仍维持在较高水平(3.76±0.13)ms,与D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CI伤后即刻小鼠均呈现双后肢瘫痪,BMS主评分为0分;伤后前3 d BMS主评分接近0分;随后各组BMS评分逐渐上升,A组伤后1周BMS主评分(5.45±0.12)分,B组伤后2周BMS主评分为(5.45±0.15)分,与D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伤后8周A组主评分(8.00±0.13)分,B组达(7.50±0.31)分;1周后各实验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C组低于其余各组(P<0.01).伤后2周A组BMS副评分为(10.12±0.76)分,伤后8周B组BMS副评分为(9.85±0.55)分,与同时间点D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织学检查可见C组伤后12 h,损伤节段灰质内大片出血灶,炎性细胞浸润,神经元细胞肿胀明显,并出现中央性尼氏小体溶解;随时间推移,神经元细胞数量减少,胶质细胞增生,尼氏小体消失;伤后2周,可见大量胶质细胞增生及空洞形成.B组神经元细胞减少程度及空洞形成均轻于C组,A组轻,D组除早期可见轻度细胞水肿外,整个观察期内细胞数量无明显改变. 结论 该模型准确地反映了小鼠脊髓不同程度损伤后的病理生理特点及变化规律,重复性好;可采用重物打击法制作标准小鼠SCI动物模型.

  • 脊索细胞促进髓核软骨样细胞增殖及表型维持

    作者:赵献峰;刘浩;丰干均;邓力;李秀群;梁涛

    目的 分离纯化兔髓核中的细胞成分,观察脊索细胞形态及对软骨样细胞增殖及细胞表型的影响.方法 6只4周龄新西兰兔胸腰段脊柱,获取髓核,0.2%Ⅱ型胶原酶消化法及不连续密度梯度法分离纯化脊索细胞及软骨样细胞.实验分为单纯软骨样细胞培养组(A组)及脊索细胞、软骨样细胞(1:1)共培养组(B组).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两组细胞生长情况,测定两组原代及传代细胞成活率,MTT法测定两组第2代细胞增殖曲线,并以甲苯胺蓝染色和免疫细胞化学染色鉴定两组原代及传代细胞蛋白多糖及Ⅱ型胶原的表达.结果 成功分离、纯化脊索细胞和软骨样细胞.细胞培养观察,原代脊索细胞直径10~15μm,胞浆内富含大小不等的囊泡;原代软骨样细胞直径4~6 μm,胞浆内无囊泡.各代细胞成活率A组为89.0%~95.3%,B组为91.3%~96.3%,各代细胞成活率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细胞培养3~4 d进入对数生长期,B组细胞培养2 d后进入对数生长期;培养4 d后,B组细胞增殖能力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3代以内细胞表达蛋白多糖及Ⅱ型胶原,B组细胞表型维持至5代.结论 脊索细胞能促进髓核软骨样细胞的增殖及表型维持;脊索细胞可能在防止椎间盘退变中具有重要意义.

  • 细胞移植神经修复临床应用原则(暂定稿)

    作者:国际神经修复学会

    细胞移植作为神经修复学研究的重要内容,部分国家已经成功应用于临床.为使细胞移植在神经修复领域应用更加规范,符合国际公认准则,遵守相关规定,结合转化医学理念,促进该方面研究健康、快速发展,进一步确保临床安全性和提高有效程度,本学会提出如下应用原则:

  • 首届国际神经修复学会年会会议记要

    作者:黄红云;陈琳;刘彦;曹敬丽;张冰清;刘佳;康亚丽;包建玲;陈娣;黄达骞

    首届国际神经修复学会年会于2008年5月15日-18日在中国北京召开,这次会议由国际神经修复学会主办,北京市虹天济神经科学研究院、泰山医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与<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联合承办.

  • 肌萎缩侧索硬化自评量表

    作者:国际神经修复学会

    关键词: 肌萎缩侧索硬化
  • 脊髓损伤日常生活功能评价量表(暂定稿)

    作者:国际神经修复学会

    1 上技运动功能1.1 饮食3 正常2 能独立完成但较困难1 完成困难,需要帮助0 完全依赖别人

  • 老一辈随想——祝贺修复重建外科专业委员会第十六次学术会议召开

    作者:罗永湘

    把文题定为随想,旨在写作不拘严谨、不求逻辑.秉着庆贺本学会成立十八周年,向早期筹建这个年轻学会并不遗余力热心发展这门学科的同道们致意.从年龄而论,德高望重、享誉全球的张涤生院士已年逾九十;当年体力充沛、经验丰富的同道们已将至或超过"古稀之年",称他们为老一辈,应该是名副其实吧!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2000 01 02 03 04 05 06
1999 01 02 03 04 05 06
1998 01 02 03 04 05 06
1997 01 02 04
1996 01 02 03 04
1995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