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外科学 >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Reparative and Reconstructive Surgery 중국수복중건외과잡지

CSCD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 中国康复医学会,四川大学
  • 影响因子: 1.23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2-1892
  • 国内刊号: 51-1372/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62-80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87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编辑部
  • 出版地区: 四川
  • 主编: 杨志明
  • 类 别: 外科学
期刊荣誉:
  • 胸腰椎前路手术髂嵴供骨区重建的临床应用

    作者:杨勇;陈旭;昝中学;唐华;黄岳;唐林俊;王清

    目的 探讨胸腰椎前路手术采用自体肋骨段移植行髂嵴供骨区重建的临床应用及疗效分析.方法 2004年9月-2007年9月,对符合纳入标准的54例胸腰段脊柱损伤患者行胸腰椎前路手术取髂骨行椎体间植骨,其中25例髂嵴供骨区取自体肋骨重建(重建组),余29例供骨区用骨蜡封闭止血(非重建组).其中男39例,女15例;年龄27~59岁,平均42岁.脊柱结核4例,胸腰椎爆裂骨折50例.两组性别构成、年龄、体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分别于术后2周和3、12个月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评估手术部位的疼痛程度;术后12个月评价患者对髂嵴外观满意度及系腰带活动时的舒适度;观察患者术后1年内在非意外创伤前提下是否发生髂前上棘撕脱骨折,通过X线片观察重建组髂嵴愈合情况及是否发生骨折.结果 术后两组患者伤口均Ⅰ期愈合,无早期相关并发症发生.两组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年.术后2周和3个月平卧位术侧髋关节静止时两组VA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周和3个月术侧髋关节活动时及术后1年术侧卧位时,两组VAS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建组低于非重建组.术侧髂嵴外观满意度、系腰带活动时舒适度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建组的满意度及舒适度均高于非重建组.术后1年内两组均未发生髂前上棘撕脱骨折,重建组未发生重建的髂嵴骨折,X线片示髂嵴处肋骨两端影像模糊,肋骨与髂嵴愈合良好.结论 胸腰椎前路手术采用自体肋骨段移植行髂嵴供骨区重建,取材简便,能较好地改善局部外观,明显减轻局部疼痛,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

  • 胸腰椎骨折前路手术椎体螺钉植入角度与术后侧方成角的关系分析

    作者:马立泰;刘浩;龚全;李涛;宋跃明;曾建成;刘立岷

    目的 探讨胸腰椎骨折前路手术椎体螺钉植入角度和术后即刻脊柱侧方成角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分析2004年5月-2008年1月经前路手术治疗并获随访的172例胸腰椎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124例,女48例;年龄15~70岁,平均39岁.损伤椎体:T11 1例,T12 37例,L1 88例,L2 30例,L3 15例,L4 3例;单节段损伤170例,双节段损伤2例.脊髓损伤按Frankel分级:A级19例,B级24例,C级45例,D级53例,E级31例.入院至手术时间2~30 d,中位数为8 d.根据术后即刻冠状面Cobb角大小分为3组:0~5°组、5~10°组和≥10°组;再根据应用的内固定材料不同分为4个哑组:Z-Plate组、Antares组、Profile组和单钉棒组.测量各组冠状面Cobb角及椎体螺钉与相应终板的夹角(A、B、C、D角分别为从头端至尾端的4枚椎体螺钉与相应椎体终板的夹角),比较椎体螺钉A+D角(或/和B+C角)与术后即刻冠状面Cobb角的差异,并进行线性回归分析.末次随访时完成自评满意度调查.结果 术后7 d发生切口浅表感染1例,经清创后切口愈合良好;余切口均Ⅰ期愈合.172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49个月,平均39个月.患者自评满意度为3~10分,中位数为8.5分.末次随访时Frankel分级除术前A级外均有不同程度恢复.术前冠状面Cobb角为(0.75±3.91)°,术后即刻为(3.17±4.07)°,末次随访时为(3.46±4.21)°,术前与术后即刻、末次随访时比较筹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即刻和末次随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椎体螺钉A+D角(或/和B+C角)与术后即刻冠状面Cobb角比较,除0~5°组中Z-Plate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组及各业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除0~5°组中Z-Plate亚组和单钉棒亚组术后A+D角及Antares亚组术后B+C角与术后即刻冠状面Cobb角无线性回归关系外,其余各组及各亚组两角之间均有线性回归关系.结论 胸腰椎骨折前路手术椎体螺钉的植入与终板不平行是造成术后侧方成角的一个主要原因.

  • 过伸性颈椎颈髓损伤严重程度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刘培太;廖文波

    目的 探讨影响过伸性颈椎颈髓损伤严重程度的因素.方法 对2005年12月-2008年9月收治的45例急性过伸性颈椎颈髓损伤患者进行回顾分析.男35例,女10例;年龄27~67岁,平均48.2岁.病程30 min~16 d.脊髓损伤采用ASIA改良Frankel分级标准:A级6例,B级8例,C级16例,D级15例.根据神经平面结合髓内高信号征判定脊髓损伤节段,凡神经平面下整个节段或节段内大部分呈高信号改变者为主要受损脊髓节段,节段内呈断续或斑片状高信号改变者为一般受损脊髓节段.规定头面部受力较大、在高速移动中受力或伤后头面部有较重挫裂伤体征者为重伤力,反之为轻伤力.根据颈椎MRI T2加权像椎间盘信号强度判定颈椎间盘退变程度,并以C3、4~C6、7退变严重的椎间盘分级代表整体颈椎退变分级,由轻到重分为0~4级.依据颈椎MRI正中矢状面T2加权像脊髓前后脑脊液层厚薄和T1加权像脊髓受压程度,将椎管狭窄由轻到重分为0~4级.研究外伤力、颈椎退变及椎管狭窄与受损脊髓节段的关系.结果 轻伤力引起者12例,重伤力引起者33例,轻伤力组较重伤力组脊髓损伤轻、年龄大(P<0.05).主要受损脊髓节段见于40例45节,其中C3、4多(25节);一般受损脊髓节段21例39节.45例患者颈椎均有退变,3级多(22例),退变重节段位于C<,5、6>多(35例).不同级别退变椎间盘处发生的主要受损脊髓节段数为0级0节,1级9节,2级20节,3级14节,4级2节.各级别椎管狭窄节段处受损节段数与椎管狭窄节段数的比值依次是:0级1/62节,1级2/11节,2级27/52节,3级33/33节,4级21/22节.结论 创伤力大小、颈椎节段性不稳定程度和椎管狭窄程度是影响颈脊髓过伸性损伤发生发展的3个主要因素.

  • Nuss微创漏斗胸矫形术后并发症及其处理

    作者:王学军;徐冰;刘文英;唐耘熳;陈后平

    目的 总结非胸腔镜辅助Nuss手术治疗漏斗胸的术后并发症及处理经验.方法 2005年9月-2009年3月,采用非胸腔镜辅助下Nuss手术治疗漏斗胸患者221例.其中男189例,女32例:年龄2岁10个月~25岁,中位年龄8岁7个月.18例为复发漏斗胸,其中12例为行胸骨上举术(Ravitch手术)后复发患者,初次手术后凹陷复发时间<1年2例,1~3年3例,3~5年5例,>5年2例;6例为行胸骨翻转术后复发患者,初次手术后凹陷复发时间<1年2例,1~3年1例,3~5年3例;余均为初次手术,病程18个月~24年.CT示胸廓指数为4.36±1.34.结果 手术时间25~80 min,平均40 min;术中出血量5~25 mL,平均10 mL.221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无死亡、大出血及胸腔脏器损伤等危险并发症发生.3例术后7~10个月切口周围出现局部皮疹,2例分别于术后3、11个月出现切口红肿等排斥反应,3例于术后6~10个月切口积液、渗液,均经对症治疗、切口换药后愈合;余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3例术毕发现气胸,4例术后3~5 d有少量反应性胸腔积液,7例术后2~4 d发现极少量胸腔积气,2例术后3 d及9个月发现钢板移位,均经相应处理恢复良好.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8.72%(17/195).195例获随访,随访时间2~37个月.术后3个月X线片示胸廓指数为2.52±0.32,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非胸腔镜辅助Nuss手术安全可靠,术中无需进入胸腔,创伤小,并发症少,即使出现并发症经及时正确处理,均可良好恢复.

  • 新型壳聚糖止血粉止血作用的实验研究

    作者:尹刚;侯春林;刘万顺;韩宝芹;魏长征;刘双利;郭兴锋;于兵

    目的 探讨通过剂型改造和结构改变制备的一种新型壳聚糖止血粉的止血作用.方法 取成年SD大鼠24只,雌雄不限,体重210~240 g,制备肝中叶切除出血模型,根据切口使用止血材料不同随机分为3组(n=8),A1组300mg云南白药,B1组300mgpH6.5的新型壳聚糖止血粉,C1组300mg pH7.5的新型壳聚糖止血粉,记录出血时间及出血量.采用Lee等方法进行体外促凝血实验.分别取0.2 mL终浓度为0.2 mg/mL的云南白药(A2组)、pH6.5的新型壳聚糖止血粉(B2组)及pH7.5的新型壳聚糖止血粉(C2组)溶液,与2 mL新西兰兔耳中央动脉血混匀,记录凝血时间.并取B2组及C2组壳聚糖血凝块进行扫描电镜观察.结果 A1、B1及C1组出血时间分别为(292±31)、(261±23)、(224±28)s,出血量分别为(1.63±0.21)、(1.47±0.18)、(1.18±0.17)g;B1组及C1组出血时间及出血量与A1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C1组优于B1组(P<0.05).A2、B2及C2组凝血时间分别为(653±41)、(255±20)、(202±11)s,B2、C2组与A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C2组优于B2组(P<0.05).扫描电镜下可见B2组及C2组血细胞均聚集于壳聚糖周围.结论 pH7.5的新型壳聚糖止血粉具有良好的止血作用.

  • NGF对人真皮成纤维细胞增殖、细胞周期、胶原合成及迁移影响的体外研究

    作者:甘桦丽;解慧琪;陈晓禾;罗静聪

    目的 研究NGF对人真皮成纤维细胞增殖、细胞周期、胶原合成和迁移的影响,探讨NGF在创伤修复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酶消化法体外分离培养人真皮成纤维细胞,取第3代细胞进行实验.分别加入0、25、50、100、200、400 ng/mL NGF,培养48 h采用MTT法检测细胞增殖;加入0、100 ng/mL NGF,培养48 h采用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有丝分裂周期,采用羟脯氨酸法检测培养液胶原含量,实时荧光定量PeR测定细胞Col Ⅰ、Col Ⅲ mRNA表达水平:建立体外细胞划痕创伤模型,加入0、50、100、200 ng/mL NGF,培养24 h观察细胞迁移.结果 MTT法检测结果显示,各浓度组间细胞增殖的吸光度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0、100ng/mL NGF作用下,细胞周期显示两组的G0/G1期、S期、G2/M期细胞百分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羟脯氨酸法测得两组细胞培养液胶原含量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测定细胞Col Ⅰ、Col Ⅲ mRNA表达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细胞迁移实验结果显示,培养24 h后0、50、100、200 ng/mL NGF浓度组细胞迁移率分别为52.12%±6.50%、80.67%±8.51%、66.33%±3.58%和61.19%±0.97%,50、100 ng/mL NGF可显著促进细胞迁移(P<0.05).结论 NGF对人真皮成纤维细胞增殖、细胞周期及Col Ⅰ、Col Ⅲ mRNA表达无影响,不能促进胶原合成,但能促进人真皮成纤维细胞迁移.

  • 辛伐他汀对大鼠BMSCs成骨诱导Wnt信号传导通路相关因子mRNA表达的影响

    作者:张磊;张柳;田发明;韩大成;牛军强;刘晓宁

    目的 探讨辛伐他汀(simvastatin,SIM)对大鼠BMSCs成骨分化过程中Wnt信号传导通路相关因子mRNA表达的影响,研究SIM促进BMSCs成骨分化的作用机制.方法 取6周龄雌性SD大鼠双侧股骨、胫骨骨髓细胞,全骨髓培养法进行原代和传代培养.取第2代细胞换用成骨诱导培养基培养,并将细胞分为2组,实验组加入1×10-7mol/L SIM,对照组加入等量无水乙醇和PBS.诱导培养7 d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两组细胞形态,并行ALP染色观察;培养28 d行von Kossa染色观察ECM矿化;培养7、14 d采用实时定量PCR检测Wnt信号传导通路相关因子Axin2、β-catenin、骨钙素(osteocalcin,OC)、frizzled-2、Lef-1、Wnt5a mRNA的表达.结果 诱导培养7 d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显示,实验组以多边形和三角形细胞居多;对照组细胞多呈长梭形,少数为小圆形或三角形.诱导培养7 d ALP染色观察显示,实验组细胞质中出现蓝染的ALP,阳性染色细胞和区域明显多于对照组;培养28 d von Kossa染色观察显示,两组细胞均可见点状及片状钙沉积,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钙沉积明显增多.实时定量PCR检测显示,诱导培养7 d,实验组Axin2 mRNA表达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frizzled-2、Lef-1 mRNA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因子mRNA表达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培养14 d,实验组除β-catenin外,其余各因子mRNA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SIM可促进BMSCs向成骨细胞分化,并伴Wnt信号途径相关因子mRNA表达水平的改变.

  • 全骨髓培养法和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hBMSCs的比较研究

    作者:黄谦;吴涛;梁杰;杨科跃;金丹

    目的 比较全骨髓培养法和密度梯度离心法对hBMSCs的分离效果.方法 取健康成年人自愿捐赠的骨髓,分别采用全骨髓培养法和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培养hBMSCs并进行传代.采用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原代细胞形态变化;取第2代细胞培养7 d后行HE染色;对比原代及第2、3代细胞传代时间;流式细胞仪检测表面标志物;并检测细胞经成骨诱导后3、6、9 d的ALP含量,于第9天采用Kaplow法染色观察细胞ALP染色情况.结果 全骨髓培养法分离的原代细胞呈聚集样生长,而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的原代细胞呈单个、散在生长.HE染色示两种方法分离培养的第2代细胞轮廓清晰,大小及形态均匀一致.全骨髓培养法原代细胞的传代时间(15.36±1.67)d;明显快于密度梯度离心法的(18.57±1.05)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第2、3代细胞的传代时间两种分离方法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流式细胞仪检测,两种方法培养的hBMSCs上阳性表面标志物CD29、CD44、CD71、CD105、CD166含量和阴性表面标志物CD34含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阴性表面标志物CD14、CD45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种方法分离的第2代细胞经成骨诱导后各时间点ALP含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成骨诱导后第9天ALP染色程度基本一致.结论 全骨髓培养法可分离出hBMSCs,其分离效果与密度梯度离心法相似.

  • 经超顺磁性氧化铁标记的自体BMSCs在兔椎间盘内存活时间研究

    作者:谭树森;贾长青;刘振宁;刘瑞端;杨杰;张磊;寿奋勇;鞠晓军

    目的 观察超顺磁性氧化铁(superparamagnetic iron oxide,SPIO)标记的自体BMSCs在兔椎间盘内的存活时间,为后期采用转染成功的BMSCs预防椎间盘退变提供依据,并观察其迁移规律.方法 8~10周龄日本大耳白兔12只,雌雄不限,体重1.5~2.0 kg,取4 mL骨髓密度梯度离心法行BMSCs分离、培养.取第3代BMSCs (1×106个)用SPIO(25μg/mL)标记,普鲁士蓝铁染色检测标记效率,透射电镜观察标记细胞,锥虫蓝染色鉴定标记细胞活力,MTT法测定标记细胞及未标记细胞增殖,并绘制生长曲线.将12只兔随机分为实验组(N=8)和对照组(N=4),分别于L1、2、L2、3、L3、4、L4、5注入标记和未标记自体BMSCs悬液20μL(细胞浓度均为5×105个/mL),术后2、4、6、8周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取2只和1只动物处死,取相应椎间盘行普鲁士蓝铁染色观察细胞是否存活以及分布.结果 第3代BMSCs经SPIO标记后,普鲁士蓝铁染色标记效率为95.65%±1.06%;透射电镜观察示细胞质内有电子高密度铁颗粒:锥虫蓝染色示细胞活力为98.28%±0.85%;MTT检测显示7 d内未标记细胞组和标记细胞组间细胞增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细胞移植术后8周,仍可观测到位于细胞质内的蓝染颗粒.对照组未见蓝染颗粒.结论 SPIO可以安全、有效地标记BMSCs,并能在体内持续存活8周.

  • 嗅鞘细胞与丝素蛋白纳米纤维生物相容性研究

    作者:钱玉强;沈忆新;陆政峰;范志海;刘暾;张俊克;张锋

    目的 探讨嗅鞘细胞(olfactory ensheathing cells,OECs)与丝素蛋白纳米纤维复合的生物相容性,为修复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提供良好的组织工程支架材料.方法 采用静电纺丝技术制备丝素蛋白纳米纤维,并行扫描电镜观察.将从SD大鼠新鲜分离的OECs经改良差速贴壁纯化培养后,取第1代以1×104个/cm2细胞密度分别接种至以左旋多聚赖氨酸(对照组)、丝素蛋白纳米纤维(实验组)包被盖玻片的培养皿中,复合培养不同时间点行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生长及与材料黏附情况,神经生长因子受体p75(nerve growth factor receptor p75,NGFR p75)免疫荧光染色鉴定OECs并计算其纯度,死活细胞染色试剂检测细胞生存率,MTT法测定支架材料上OECs的增殖情况并行毒性评价.结果 扫描电镜观察示丝素蛋白纳米纤维直径为(260±84)nm,呈纤维状三维立体结构,纤维分布均匀,孔隙较均一.倒置相差显微镜示丝素蛋白纳米纤维上培养的OECs与对照组相比,细胞沿丝素纤维分布,细胞突起方向与丝素蛋白走向较一致,形态特征无显著差异.培养5 d时,NGFR p75免疫荧光染色示实验组OECs纯度为74.21%±2.48%,对照组为79.05%±2.52%(P>0.05);OECs在丝素蛋白纳米纤维上仍保留其特有的表现型.培养3 d死活细胞染色试剂检测示实验组细胞形态较对照组正常,成活率较高,两组死亡细胞数比较无显著差异.MTT检测示培养3、5 d两组吸光度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培养1、3、5、7、10 d,细胞相对增殖率分别为95.11%、90.35%、92.63%、94.12%和94.81%,根据GB/T 16886标准,细胞毒性为1级,无毒.结论 丝素蛋白纳米纤维与OECs生物相容性良好,有望成为修复SCI的组织工程支架材料.

  • 新型联合基质桥接大鼠脊髓横断性损伤断端促进运动功能恢复实验研究

    作者:梁洪生;梁鹏;高爱丽;祁权;刘恩重;吴佳宁;徐小平

    目的 研究新型联合基质--BMSCs-去上皮细胞羊膜(denuded human anmiotic membrane,DHAM)桥接大鼠脊髓横断性损伤断端,促进轴突再生及提高后肢运动功能的作用.方法 取健康产妇正常剖宫产术后自愿捐献的羊膜,经联合消化法彻底去除表面上皮细胞制备DHAM,并行HE染色观察.健康4周龄雌性Wistar大鼠4只,取骨髓行BMSCs分离、培养,取第4代细胞以PKH26标记后,以1×105个/cm2密度接种于DHAM上制备联合基质(BMSCs-DHAM).倒置相差显微镜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BMSCs生长状态.另取8周龄雌性Wistar大鼠40只,体重200~220 g,制备T9脊髓横断性损伤模型,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只.A、C组分别用BMSCs-DHAM和单纯DHAM包裹脊髓的2个断端,B、D组分别于脊髓损伤中心注射10μL细胞浓度为1×104个/μL的BMSCs和等量生理盐水.术后12周采用BBB运动评分检测大鼠后肢运动功能恢复情况,行皮层运动诱发电位(motion evoked potential,MEP)测定;生物素化葡聚糖胺(biopinylated dextan amine,BDA)顺行示踪检测及神经丝蛋白200(neurofilament protein 200,NF-200)免疫荧光染色观察.结果 HE染色显示联合消化法成功制备DHAM.镜下观察到BMSCs在DHAM上生长状态良好.术后12周,A组BBB评分达(12.50±1.26)分,明显高于其余各组(P<0.05).MEP测定显示,A组潜伏期(3.52±2.45)ms及波幅(480.68±18.41)μV,恢复效果优于其余各组(P<0.05).BDA顺行示踪观察示,A组损伤平面以下BDA通过损伤部位的轴突再生率为54.12%±3.30%,均高于其余各组(P<0.05);且A组NF-200免疫荧光染色亦可见大量再生轴突通过损伤部位.结论 新型联合基质BMSCs-DHAM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脊髓横断性损伤大鼠的后肢运动功能,是一种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的基质材料.

  • 锁定加压钢板治疗Pilon骨折

    作者:谢湘涛;胡朝晖;梁博伟

    目的 总结采用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Pilon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5年6月-2008年5月,采用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39例Pilon骨折.男19例,女20例;年龄21~83岁,平均45.3岁.交通事故伤15例,高处坠落伤12例,重物砸伤9例,跌伤3例.骨折按Ruedi-Allgower.分型:Ⅰ型3例,Ⅱ型17例,Ⅲ型19例.受伤至入院时间为1 h~7 d,平均38 h.28例入院后8 h内手术;11例伴软组织严重损伤者于2~14 d后手术.结果 术后5例切口不愈合,经对症处理后愈合;其余切口均Ⅰ期愈合.术后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30个月,平均16.3个月.术后4个月1例出现内固定松动,螺钉断裂,予再次固定植骨后愈合.骨折均获临床愈合,愈合时间3~16个月,平均6.5个月.术后12个月根据美国骨科协会足踝外科分会足与后踝主观评分标准,优13例,良20例,可4例,差2例,优良率84.6%.结论 锁定加压钢板具有良好的稳定性、手术操作简便、对软组织创伤小,是治疗Pilon骨折的有效方法之一.

  • 双重固定加植骨治疗肱骨干陈旧性骨折术后骨不连

    作者:明立功;明立山;明立阳;乔玉;王慧;王自方

    目的 总结双重固定加自体松质骨或原骨痂植骨治疗肱骨干陈旧性骨折术后骨不连的疗效.方法 2004年5月-2008年11月,采用双重固定加自体松质骨或原骨痂植骨治疗肱骨干陈旧性骨折骨不连21例.其中男13例,女8例;年龄18~61岁,平均35岁.骨折位于肱骨干远1/3 5例,中1/3 15例,近1/3 1例.均曾行2~4次手术治疗.骨不连类型:肥大型14例,萎缩型7例.该次手术距受伤时间7~43个月,平均11个月.术中采用髓内针结合外固定支架固定14例,髓内钉结合接骨板固定4例,接骨板结合外固定支架固定3例.术中植骨量3~6 cm3,平均4 cm3.结果 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21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0~34个月,平均15个月.X线片示患者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3~8个月,平均4.5个月.无感染、腋神经及桡神经损伤症状发生.末次随访时肩关节和肘关节功能恢复满意.结论 采用双重固定加自体松质骨或原骨痂植骨治疗肱骨干陈旧性骨折术后骨不连是一种较理想的方法.

  • CT扫描诊断下胫腓联合损伤的应用评价

    作者:罗湘平;杨志;周传晓;黄国鹏

    目的 评估CT扫描诊断下胫腓联合损伤的应用价值,为临床诊断下胫腓联合损伤提供有效的诊断方法.方法 2007年3月-2009年2月,收治68例闭合性踝部骨折患者.男45例,女23例;年龄18~63岁,平均36.7岁.Lange-Hanson分型:旋前外旋型23例,旋前外展型19例,旋后外旋型12例,旋后内收型11例,垂直压缩型3例.Denis-weber分型:A型7例,B型28例,C型33例.受伤至手术时间6~144 h,平均94 h.术前常规摄X线片及行CT扫描诊断下胫腓联合损伤情况.采取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术中探查下胫腓联合损伤情况并作为"金标准",与术前X线片和CT扫描结果进行统计学比较分析.结果 术中手术探查46例存在下胫腓联合损伤,22例未见损伤.术前X线片诊断下胫腓联合损伤真阳性25例,真阴性16例,假阳性6例,假阴性21例,灵敏度54.34%±14.38%,特异度72.72%±18.60%,准确度60.29%±11.62%,阳性预测值80.64%±13.89%,阴性预测值43.24%±20.34%;术前CT扫描诊断真阳性43例,真阴性21例,假阳性1例,假阴性3例,灵敏度93.47%±7.11%,特异度95.45%±8.66%,准确度94.11%±5.58%,阳性预测值97.72%±4.39%,阴性预测值87.50%±13.21%;CT扫描各指标均明显高于X线片(P<0.05).Kappa指数显示CT扫描与手术探查结果存在一致性,可靠性高;X线片可靠性低.结论 单纯根据X线片诊断下胫腓联合损伤可靠性低,CT扫描诊断下胫腓联合损伤可靠性高、真实性好,能够提供重要的临床参考价值.

  • 跟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切口并发症分析

    作者:谭小云;石涛;徐明元

    目的 总结预防跟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切口并发症的方法.方法 回顾分析2004年8月-2008年4月收治的56例64侧跟骨关节内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41例,女15例;年龄21~62岁,平均36岁.单侧48例,双侧8例.按Sanders分型:Ⅱ型18侧,Ⅲ型43侧,Ⅳ型3侧.受伤至手术时间3 h~14 d,平均7.5 d.行跟骨骨折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观察术后切口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术后8例11侧发生局部切口并发症,发生率为17.2%,其中伤口乙级愈合9侧,丙级愈合2侧.11侧中切口裂开6侧,局部皮肤坏死3侧,发生感染2侧.分析原因发现4侧为未待水肿明显消退即进行手术;3侧为手术时间>2 h;2侧为医生对手术入路解剖不完全熟悉、术中对皮瓣保护意识不强所致;2侧原因不明,可能与术后过早拔除引流有关.余53侧切口均甲级愈合.结论 骨折后待皮肤皱褶征阳性再行手术、缩短手术时间及止血带使用时间、熟悉手术入路的解剖特点、熟练掌握全层切开皮肤和"不接触"皮肤保护技术、锐性分离皮瓣方法及术后恰当处理是预防切口并发症的有效途径.

  • 带神经邻指近节指背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指腹缺损

    作者:张智;马远征;赵东升;闫宝山;吴小满

    目的 总结应用以指背动脉为蒂带神经的邻指近节指背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指腹缺损的方法及疗效.方法 2005年7月-2007年1月,应用带神经的邻指近节指背逆行岛状皮瓣修复12例12指指腹缺损.男10例,女2例;年龄19~52岁,平均34岁.机器挤伤6例,电锯伤4例,绞伤2例.损伤指别:示指7指,中指2指,环指3指.缺损范围1.6 cm×1.0 cm~3.0 cm×2.0 cm.受伤至入院时间为2~9 h.术中切取皮瓣范围2.0 cm×1.2 cm~3.5 cm×2.3 cm.供区游离植皮修复.结果 4例术后1~2 d出现皮瓣肿胀并伴张力性水疱,经对症治疗后5~7 d肿胀消退;其余皮瓣均顺利成活,创面Ⅰ期愈合.供区植皮全部成活,指蹼处遗留瘢痕.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8~20个月,平均13个月.手指外形良好,皮瓣质地软,无触痛,能耐受寒冷刺激.静止两点辨别觉为4~7 mm,平均5.2 mm.供指无明显畸形,指间关节活动正常.结论 带感觉神经的邻指近节指背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指腹缺损不损伤手指重要血管及神经,切取皮瓣适中,手术操作简便,术后无指间关节僵硬,重建指腹感觉恢复满意.

  • 髋臼横形骨折的治疗

    作者:郝思春;蒋建农;王继锋;刘磊;王勇

    目的 总结切开复位重建钢板内固定治疗髋臼横形骨折临床效果.方法 1999年8月-2007年3月,采用切开复位重建钢板内固定治疗20例髋臼横形骨折患者.男12例,女8例;年龄32~68岁,平均48.5岁.交通事故伤12例,高处坠落伤5例,重物砸伤3例.左髋9例,右髋11例.伤后3周内手术18例,超过3周于术2例.按Letournel髋臼骨折分类标准均为髋臼横形骨折.术中采用Kocher-Langenbeck入路9例,髂腹股沟切口3例,联合入路8例.结果 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无深部感染发生,无坐骨神经损伤患者.术后X线片示骨折复位良好,骨折于12~16周愈合.20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6年,平均28个月.按照美国矫形外科学会制定的标准,获优14例,良6例,优良率100%.2例术后发生异位骨化,1例发生骨性关节炎.1例术后发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经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功能恢复.结论 髋臼横形骨折采用重建钢板内固定治疗具有良好的效果.

  • 生物可降解内固定材料研究进展

    作者:苏保;蒋电明

    目的 总结常见生物可降解内固定材料的研究进展,展望研究方向.方法 广泛查阅国内外近年有关可降解内固定材料生物力学性能、降解特性及其优缺点的文献,并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生物可降解内固定材料可避免金属材料的应力遮挡、二次取出等缺点,固定稳定性好,是较理想的骨科内固定材料.天然高分子可降解材料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但力学强度欠佳;人工合成可降解材料可人为调控降解速率,具有良好力学强度,但生物相容性欠佳;复合材料可以优化组合材料,较前两者更具明显优势.结论 生物可降解内固定材料具有广泛应用前景,但仍存在许多问题,将不同类材料复合,采用特定的加工技术,研制出生物力学性能、化学性质、物理结构更优异的可降解材料,是今后研究方向.

  • 肿瘤治疗相关性卵巢早衰与功能重建研究进展

    作者:陈萍;朱江;侯梅;徐聂

    目的 分析放疗和化疗所致卵巢功能下降原因,总结卵巢功能重建的方法及进展.方法 查阅国内外近年关于放疗和化疗对卵巢功能的影响,以及卵巢功能重建方法的文献,并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肿瘤放疗与化疗对卵巢功能均有影响,卵巢功能重建包括新鲜卵巢移植及卵巢组织冻存与复苏后移植,目前常见的卵巢组织冻存方法包括慢速程序化冷冻法和玻璃化冷冻法.相关的实验室与动物模型实验均获得肯定疗效.结论 卵巢功能重建研究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及发展前景.

  • 可注射骨修复材料研究进展

    作者:李志宏;黄姝杰;关静;武继民;张西正

    目的 对可注射骨修复材料的基础研究及临床应用现状和前景进行综述.方法 查阅近年国内外各种可注射骨修复材料的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相关文献,并进行回顾及综合分析.结果 可注射骨修复材料通过非侵害和微创方式修复骨缺损,具有组织损伤小、操作简便、手术并发症少等优点,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受到医学界和材料学界的高度重视,但也存在一些缺陷和不足.结论 可注射骨修复材料是一种具有潜力的治疗骨缺损的方法.

  • 特发性肢端骨溶解症一例

    作者:罗鹏波;陈雷;刘彩龙;王健;张怀保

    1 病例介绍患者男,30岁.2007年11月因右<足,母>趾溃烂15年,左<足,母>趾、双手手指肿胀8年入院.14岁时右<足,母>趾压伤后破溃,经抗感染治疗后创口结痂,质地松软不愈合,无肿痛、瘙痒.8年前左<足,母>趾无明显诱因出现类似症状.外院诊断为"感染、类风湿性关节炎、骨髓炎"等,对症治疗后无改善.患者父母非近亲结婚,父系、母系3代内无相似症状者.

  • 骨骼创伤修复和重建的发展

    作者:梁加利

    随着交通运输和工农业的发展,骨骼创伤发病率显著增加.近年骨骼创伤修复重建从理论到技术均有不少进展,使其治疗更加符合生物学要求,疗效也越来越好.本期集中刊登了几篇骨骼创伤修复重建方面的学术论文,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近几年这一领域的进展.

  • 锁定接骨板系统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观察

    作者:周自广;关日康;刘德荣;梁加利

    目的 探讨采用2.4 mm带锁钢板固定系统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方法 2004年5月-2006年11月,采用切开复位、2.4mm带锁钢板固定系统内固定治疗75例桡骨远端骨折.男41例,女34例;年龄13~82岁,平均51岁.左侧34例,右侧41例.损伤原因:摔伤49例,高处坠落伤14例,交通事故伤6例,运动伤6例.均为闭合性骨折.桡骨远端骨折根据Muller-AO分型:A型14例(18.7%),B型5例(6.7%),C型56例(74.6%).受伤至手术时间5 h~27 d,平均6 d.结果 术后3、6个月,1、2年分别有75、71、68及51例患者获随访.术后73例切口Ⅰ期愈合,2例发生感染,换药后3、6周愈合.1例术中螺钉植于软骨下,术后第2天调整螺钉位置,术后1、3及6个月各1例复位失败,其中1例予石膏外固定,2例行再固定及自体髂骨植骨,末次随访时骨折均愈合;术后1 d 2例诉桡神经浅支分布区域皮肤麻木,口服营养神经药物后分别于术后5 d和3个月症状消失,1例术后持续伤口疼痛,术后半年疼痛自行缓解;术后3、5 d各1例发生肌腱感染,经保守治疗后3、6周治愈.末次随访时腕关节活动范围:旋前(80±9)°,旋后(86±7)°,背屈(57±10)°,掌屈(51±13)°,桡偏(18±7)°,尺偏(28±7)°.根据改良Green等评分标准,获优66例,良6例,差3例.末次随访时根据Knirk等标准,22例(29.3%)有1级骨性关节炎改变,5例(6.7%)有2级骨性关节炎改变,均为C型骨折患者.结论 采用2.4 mm带锁钢板固定系统治疗桡骨远端骨折,临床效果良好.

  • 联合入路治疗累及后内髁的Schatzker Ⅴ/Ⅵ型胫骨平台骨折

    作者:陈志伟;戴祝;杨黎明;曹盛俊;廖瑛;范伟杰

    目的 观察后内、前外侧联合入路,双/三接骨板内固定治疗累及后内髁的Schatzker Ⅴ/Ⅵ型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5年4月-2008年4月,收治18例累及后内髁的Schatzker Ⅴ/Ⅵ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男14例,女4例;年龄18~62岁,平均38.5岁;根据Schatzker分型:Ⅴ型12例,Ⅵ型6例;单纯累及后内髁13例,累及双后髁5例.患者均先作后内侧入路复位后内髁骨折块及内髁骨折,再作前外侧联合入路复位外髁骨折,同时处理半月板及前、后交叉韧带损伤.10例三接骨板(外、内、后)内固定,8例双接骨板(外、后内)内固定.结果 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无伤口感染、皮瓣坏死、骨筋膜室综合征、慢性骨髓炎、骨不连等并发症发生.18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48个月,平均24.4个月.术后1年膝关节屈曲100~130°,平均118.4°.根据Iowa膝关节功能评分标准评定:优12例,良4例,可2例,优良率88.9%.结论 采用后内、前外侧联合入路,双/三接骨板内固定是治疗累及后内髁Schatzker Ⅴ/Ⅵ型胫骨平台骨折的有效方法,后内髁骨折解剖复位、坚强内固定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 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老年肱骨远端骨折

    作者:陈志发;袁慧仪;梁加利

    目的 探讨锁定加压钢板(locking compression plate,LCP)内固定治疗老年肱骨远端骨折的疗效.方法 2005年1月-2007年12月,采用切开复位LCP 内固定治疗肱骨远端骨折24例.男4例,女20例;年龄60~93岁,甲均75.5岁.致伤原因:摔伤22例,交通伤1例,击打伤1例.其中左侧及右侧各12例.按AO/ASIF分型:A2型12例,A3型2例,B1型2例,C1型2例,c2型2例,C3型4例.所有患者术前均摄正侧位X线片;CT三维重建诊断C型粉碎性骨折.受伤至手术时间1~6 d,平均3 d.术中经肱三头肌两侧入路(B型骨折患者除外),切开复位后LCP内固定肱骨远端骨折;C3型骨折患者行尺骨鹰嘴截骨.观察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并于术后12个月行疼痛及肘关节活动度评定,并采用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评价肘关节功能.结果 术后24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48个月,平均25个月.骨折均于6个月内愈合,平均4个月.术后12个月,20例(83%)无疼痛,4例(17%)中度疼痛;20例(83%)肘关节屈曲>100°;A、B、C型骨折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平均分别为97、85、89分;A型骨折与B、C型骨折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4).4例(17%)术后出现并发症.结论 切开复位LCP内固定治疗老年肱骨远端骨折,术后肘关节功能恢复较好,骨折可达骨性愈合.

  • 腓浅血管筋膜蒂胫腓骨膜瓣治疗胫骨骨不连

    作者:王华;孟琳;马华;赵奎

    目的 总结采用腓浅血管筋膜蒂胫腓骨膜瓣治疗胫骨骨不连的临床疗效.方法 1996年1月-2008年12月,采用腓浅血管筋膜蒂胫腓骨膜瓣加交锁髓内钉并植骨治疗胫骨骨不连18例.其中男14例,女4例;年龄24~67岁,平均32.5岁.原发骨折均为胫腓骨中下1/3闭合性骨折,胫骨中段10例,下段8例.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12例,重物砸伤6例.胫骨骨不连形成原因: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致骨不连8例;小夹板固定致骨不连4例;髓内钉固定术后骨不连2例,术中未植骨;钢板内固定术后骨不连4例,其中钢板内固定并游离髂骨植骨术后骨不连3例.均为第1次手术后形成骨不连.发生骨不连至此次手术时间8~16个月,平均10.5个月.术中切取骨膜瓣7 cm×5 cm,取胫骨远端松质骨植骨,植骨量5~10 g.结果 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无皮瓣坏死及感染发生.18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36个月,平均20.8个月.X线片示骨折愈合时间5~7个月.采用Johner-Wruh评分标准,优14例,良3例,可1例,优良率为94.4%.结论 以腓浅血管筋膜蒂胫腓骨膜瓣治疗胫骨骨不连,内固定稳定,疗效可靠.

  • 关节镜下经皮复位空心钉内固定治疗低能量胫骨平台骨折

    作者:周自广

    目的 探讨关节镜下经皮复位、空心钉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 2004年5月-2008年4月,收治27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男19例,女8例;年龄18~61岁,平均41.5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18例,高处坠落伤6例,重物砸伤2例,其他伤1例.骨折按Schatzker分型:Ⅰ型8例,Ⅱ型12例,Ⅲ型2例,Ⅳ型5例.受伤至手术时间为3~15 d,平均5.2 d.关节镜下对11例半月板损伤、4例内侧副韧带损伤、3例前交叉韧带断裂及2例软骨骨折后形成关节内游离体对症处理后,经皮复位骨折,采用2~4枚直径7.0 mm空心钉固定骨折.6例骨缺损明显者行自体髂骨植骨修复.术后早期功能锻炼.结果 手术时间55~150 min,平均93 min;住院时间7~22 d,平均16 d.术后切口Ⅰ期愈合.术后均出现患侧小腿水肿,经对症处理后3 d内消失.1例因不配合功能锻炼,关节粘连,术后1个月麻醉下予手法按摩松解,术后3个月功能接近正常.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36个月,平均16.6个月.膝关节活动度为105~140°,平均121°;无关节不稳发生.术后6个月,按照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标准,膝关节功能评分72~100分,平均93.6分.术后6个月X线片检查示患者关节面残留台阶<2 mm,无骨性关节炎发生;1例出现外侧平台再塌陷,不影响正常工作,未作特殊处理.结论 关节镜下经皮复位、空心钉内固定具有损伤小、恢复快、功能恢复满意等优点,是治疗低能量胫骨平台骨折的有效方法之一.

  • 逆行髓内钉治疗股骨远端骨折的影响因素

    作者:金俊祐;吴昌昱;景熙秀;闵佑基;尹相侠

    目的 探讨逆行髓内钉治疗股骨远端骨折的效果,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 1999年11月-2006年6月,采用逆行髓内钉治疗股骨远端骨折30例(31侧).男15例,女15例;年龄44~82岁,平均67.2岁.致伤原因:滑倒摔伤17例,交通伤11例,高处坠落伤2例.受伤至手术时间平均1.8 d.按AO/OTA分型:A1型14侧,A2型7侧,A3型8侧,C1型2侧.股骨远端骨折线至髁间窝距离0~12 cm,平均7.2 cm.均行闭合逆行穿钉,未扩大髓内腔及植骨.结果 手术时间45~110 min,平均76 min.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9~69个月,平均27个月.28侧骨折于术后12~22周愈合,平均14.7周.术后7例骨折出现并发症,其中3例A3型患者更换植入物或植骨;2例远端锁定螺钉松动,行再次固定;2例膝关节弯曲活动受限<90°.术后未出现深部感染、不良愈合成角>10°及患肢短缩>1 cm.根据Schatzker-Lambert's评定标准,26侧骨折疗效满意,优良率84%.影响疗效的因素包括粉碎骨折及骨折位置(距髁间窝≤5 cm).其他可能影响因素包括年龄、螺钉类型及伴发伤.远端锁定螺钉的使用数量与疗效及其并发症无关(P>0.05).结论 逆行髓内钉可有效治疗股骨远端骨折,但应严格选择适应证,粉碎性骨折或近膝关节部位的骨折慎用.

  • 微创技术植入锁定加压钢板治疗肱骨干近端骨折

    作者:刘德荣;梁加利;陆耀刚

    目的 总结采用微创接骨板固定(minimally invasive plate osteosynthesis,MIPO)技术植入锁定加压钢板(locking compression plate,LCP)治疗肱骨干近端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4年7月-2008年4月,采用MIPO技术植入LCP治疗26例肱骨干近端1/3移位骨折患者.其中男8例,女18例;年龄34~82岁,平均66岁.骨折按AO分型,A1型4例,A2型2例,B1型8例,B2型4例,B3型2例,C1型4例,C2型2例.合并骨质疏松8例.受伤至手术时间1~5 d,平均2 d.结果 术后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无感染等并发症发生.3例术后合并桡神经功能性麻痹,分别于术后4、6、8个月自行恢复.26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24个月,平均14.1个月.X线片示25例于术后6个月内骨折达骨性愈合;1例因内固定松动发生延迟愈合,但无临床症状,于术后8个月骨折愈合,功能恢复至可.术后3个月3例发生肩关节撞击征,取出内固定行功能锻炼后功能恢复至可.采用Constant-Murley评分方法评定疗效,优11例,良10例,可5例,优良率80.8%.结论 采用MIPO技术植入LCP治疗肱骨近端骨折是一种合理可行的方法,有利于肩关节早期功能恢复,术中应重视骨折复位和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 T形钢板内固定术治疗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

    作者:陈明;董启榕;黄啸;朱光;张志宏;闵燕

    目的 探讨T形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5年1月-2008年3月,收治52例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男32例,女20例;年龄21~60岁,平均47岁.摔伤30例,交通事故伤11例,高处坠落伤8例,重物砸伤3例.闭合骨折50例,开放骨折2例.根据AO分型标准:B2型14例,B3型16例,C1型15例,C2型6例,C3型1例.根据Cooney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的通用分类法:Ⅱ型5例,Ⅲ型10例,Ⅳ型37例.患者受伤至手术时间为3~14 d,平均5 d.术中均采用切开复位T形钢板内固定治疗.7例复位后有骨缺损者采用6~15 g自体髂骨或5mL硫酸钙人工骨修复.结果 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52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5~30个月,平均24个月.X线片示骨折复位良好,关节面平整,内固定物无松动.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为9~15周,平均12周.末次随访时桡骨掌倾角平均8°,尺偏角平均21°,桡骨轴向无短缩:与术前掌倾角平均-5°,尺偏角平均5°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周采用Dienst等功能评估标准评定疗效:优42例,良3例,可5例,差2例,优良率为86.5%.结论 切开复位T形钢板内固定是治疗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的有效方法之一,术后感染、内固定物松动、复位丢失及肌腱磨损等并发症少.

  • 透视导航引导下骨盆骨折的微创治疗

    作者:曾智敏;罗从风;胡承方

    目的 探讨透视导航引导下骨盆骨折微创治疗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 2007年4月-2008年6月,对22例骨盆骨折患者行闭合复位,透视导航引导下经皮螺钉微创内固定治疗.男13例,女9例;年龄21~65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17例,高处坠落伤5例.骨折按AO分型:A2.2型2例,A2.3型2例,B1.2型7例,B2.2型3例,B3.3型1例,C1.2型2例,C1.3型3例,C2.3型2例.伤后至入院时间为4 h~3 d,平均1.2 d.入院后行胫骨结节骨牵引3~13 d后手术.结果 术中共植入空心螺钉42枚,平均每枚植入时间为20.4 min.除1枚空心螺钉因采集图像时出现较大偏差需取出重植,其余均一次性准确植入,成功率为97.6%.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无内固定失败.22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7~21个月,平均14.5个月.末次随访X线片示骨折愈合,螺钉植入位置满意.根据Majeed骨盆功能评分标准,优18例,良4例,优良率为100%.结论 透视导航引导下行骨盆骨折微创内固定,可有效重建骨盆环的稳定性,提高手术精确度,缩短手术时间,降低手术对患者的损伤,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有利于患者功能康复.

  • 微创技术植入锁定加压钢板治疗胫骨远端骨折

    作者:梁加利;刘德荣

    目的 探讨采用微创接骨板固定(minimally invasive plate osteosynthesis,MIPO)技术植入锁定加压钢板(locking compression plate,LCP)治疗胫骨远端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2年8月-2007年8月,采用MIPO技术植入LCP治疗62例胫骨远端骨折患者.其中男36例,女26例;年龄21~87岁,平均44岁.均为胫骨远端新鲜骨折.骨折根据AO分型,A1型8例,A2型15例,A3型9例,B3型7例,C1型11例,C2型12例.开放骨折10例,Grade Ⅰ型6例,Ⅱ型4例;闭合骨折52例.创伤指数为4~24,平均12.6.受伤至手术时间8 h~6 d.术后3个月每月复查X线片,术后6、12个月定期随访,骨折牢固愈合、拆除钢板后再随访6个月.结果 术中56例获接近解剖复位,6例仅达可接受复位.手术时间37~120 min,平均43 min.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62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8~45个月,平均23个月.X线片示骨折均达骨性愈合,愈合时间16~32周,平均19.5周.41例于术后15~24个月拆除钢板,平均16个月.术后12个月按Teeny等踝关节功能评分标准评价,获优30例,良25例,可7例,优良率88.7%.7例发生延迟软组织感染,拆除内固定后功能恢复良好;1例发生小腿骨筋膜室综合征,行筋膜室切开减压;1例术后6个月胫骨远端腓侧关节面发生塌陷,拆除内固定并植骨后愈合良好.结论 采用MIPO技术植入LCP治疗胫骨远端骨折可获满意效果,无严重并发症发生.

  • 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治疗股骨逆转子间骨折

    作者:王文岳;杨天府;方跃;王光林;蒲劲松;刘雷

    目的 探讨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治疗股骨逆转子间骨折的手术方法,并评估其疗效.方法 2007年1月-2008年2月,采用闭合复位PFNA内固定治疗30例股骨逆转子间骨折.其中男14例,女16例;年龄40~88岁,平均68.6岁.患者均为闭合骨折.骨折根椐AO分型:31-A3.1型6例,31-A3.2型7例,31-A3.3型17例.受伤至手术时间2~14 d,平均5.3 d.31-A3.1型及31-A3.2型骨折均以标准型PFNA固定,31-A3.3型骨折中9例以标准型PFNA固定,8例以加长型PFNA固定.患者均在术后1、2、3、6、12、18个月定期复查X线片并行功能检查,临床评价采用Sanders等评分标准.结果 术中发生医源性股骨干骨折1例,因骨折稳定性较好未作特殊处理.1例术后5 d发生切口浅表感染,经换药及应用抗生素后愈合;余切口均Ⅰ期愈合.30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19个月,平均14.1个月.骨折均于术后12~30周愈合,平均16.2周.5例髋部疼痛,2例大腿外侧疼痛,经对症处理后疼痛缓解.1例合并同侧胫骨平台骨折的患者膝关节屈曲功能受限,1例合并同侧髋臼及骨盆骨折的患者髋关节功能受限,经功能锻炼后好转.无内固定断裂、螺旋刀片拔出或穿破股骨头关节面等并发症发生.根据Sanders等评分标准评定,获优22例,良6例,差2例,优良率93.3%.结论 闭合复位PFNA内固定是一种治疗股骨逆转子间骨折的有效方法,具有骨折愈合率高、软组织损伤小、可早期功能锻炼、并发症少等优点.

  • 人工全肘关节置换治疗五例伴严重骨质疏松的肱骨远端粉碎性骨折

    作者:尹庆伟;江毅;福嘉欣;李晓东;田永刚;韩立强;肖联平;郑金鑫

    目的 探讨人工全肘关节置换术治疗伴严重骨质疏松的肱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 2006年4月-2007年10月,采用骨水泥半限制型假体对5例伴严重骨质疏松的肱骨远端粉碎性骨折患者行人工全肘关节置换.男2例,女3例;年龄50~76岁.均为摔伤.闭合骨折4例;开放骨折1例,Gustilo分型为Ⅱ型.骨折根据AO分型:C1型2例,C2型2例,C3型1例.骨质疏松Barnett指数为0.40~0.45.伤后至手术时间4~18 d,平均7.2 d.术后第2天开始康复锻炼.结果 手术时间120~180 min,平均150 min;出血量150~250 mL,平均200 mL.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术后早期无相关并发症发生.5例术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9~36个月,平均24.5个月.术后4个月肘关节屈曲平均141.6°,伸直平均6.5°,外展角平均10.2°;旋前平均81.7°,旋后平均73.8°.双上肢长度相差<1.5 cm,手指与腕关节屈曲及背伸肌力正常.X线片示假体位置良好,无松动、脱位.根据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标准:优1例,良3例,中1例,优良率为80%.结论 人工全肘关节置换是治疗伴严重骨质疏松肱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的有效方法之一,但必须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和术中操作技巧.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2000 01 02 03 04 05 06
1999 01 02 03 04 05 06
1998 01 02 03 04 05 06
1997 01 02 04
1996 01 02 03 04
1995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