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外科学 >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Reparative and Reconstructive Surgery 중국수복중건외과잡지

CSCD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 中国康复医学会,四川大学
  • 影响因子: 1.23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2-1892
  • 国内刊号: 51-1372/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62-80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87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编辑部
  • 出版地区: 四川
  • 主编: 杨志明
  • 类 别: 外科学
期刊荣誉:
  • 下颌支矢状劈开截骨术后下唇感觉功能障碍对生活质量的影响

    作者:袁灏;沈国芳;王旭东

    目的 研究下颌支矢状劈开截骨术(sagittal split ramus osteotomy, SSRO)术后下唇感觉功能障碍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及其程度. 方法 2004年9月~2005年9月,对采用SSRO治疗的21例患者进行问卷调查.男12例,女9例;年龄19~27岁,平均22.6岁.于术后4周及24周随访,根据随访结果比较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恢复情况. 结果 术后4周,19例(90.48%)患者因SSRO术后下唇感觉障碍而导致生活质量下降;其中7例(33.33%)患者生活质量受到严重影响;对日常生活的平均影响时间占总时间的26.9%,约6.5 h/d.术后24周,因术后下唇感觉障碍而致生活质量下降的患者总数下降为12例(63.16%),无影响患者上升至7例(36.84%);平均影响时间降至15.5%,约3.7 h/d. 结论 大部分患者在SSRO术后会产生因下唇感觉功能障碍致生活质量下降.但此种情况在术后逐渐好转,有1/3以上患者可在术后24周恢复至术前生活质量.

  • 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后神经根回植的实验研究

    作者:韩力;阚世廉;袁建军;刘忠玉;田旭

    目的 探讨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后,神经根回植脊髓对前角运动神经元的挽救效应及作用机制,观察回植后神经根的生长情况. 方法 成年Wistar大鼠30只,随机分两组,每组15只.取两组大鼠左侧为正常对照侧,不作任何处理;右侧进行模型制备.进行C4~6右侧椎板减压,于椎管内硬膜外撕脱C5、6神经根.实验组将C6神经前根回植入脊髓前角,用11-0无创缝线缝合2针,后根旷置,C5神经根埋入周围肌肉;对照组将撕脱的C5、6神经根埋入肌肉.术后2、4、6、8及12周取材,C6脊髓HE染色,观察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的形态和数量的变化;C6神经根作硝酸银染色,观察神经纤维的再生情况. 结果 两组大鼠术后均表现为右上肢上干瘫痪, 余肢体活动正常.对照组撕脱的神经根与周围肌肉粘连;实验组神经根植入脊髓处有较多瘢痕组织粘连,未见神经根从脊髓上脱落.各时间点HE染色显示,实验组运动神经元胞体萎缩,部分运动神经元水肿,尼氏体减少或消失;对照组神经细胞胞体缩小.术后各时间点对照组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成活率分别为60.9%±5.8%、42.3%±3.5%、30.6%±6.1%、27.5%±7.9%及20.4%±6.8%,实验组为67.1%±7.4%、56.3%±4.6%、48.7%±8.8%、44.2%±5.5%及42.5%±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硝酸银染色显示,实验组C6神经根硝酸银染色显示前角运动神经元能通过轴突再生进入回植的神经根内;对照组显示为神经纤维的退变,有髓神经纤维数目减少. 结论 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后前根回植脊髓后,能够明显减少前角运动神经元的变性死亡.神经根回植后,运动神经元能通过轴突再生进入回植的神经根内,并有新生的有髓神经纤维生长.

  • 肌腱愈合过程中转化生长因子β1基因表达的变化

    作者:夏长所;洪光祥;张才龙;杨选影

    目的 研究兔屈趾肌腱Ⅱ区伤口愈合过程中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β1,TGF-β1)基因表达的变化. 方法 取成年新西兰大白兔60只,体重4.0~4.5 kg,将左前中趾屈趾深肌腱切断并采用标准Kessler缝合法修复作为实验组,分别于术后1、7、14、21、28及56 d获取肌腱及腱鞘进行观察,每个时间点取10只;同一动物的右前肢正常肌腱及腱鞘作为对照组.采用原位杂交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析TGF-β1的表达情况. 结果 原位杂交结果示:实验组TGF-β1 mRNA在术后1 d开始上调,14~21 d达高峰,56 d保持较高水平;对照组存在TGF-β1 mRNA的表达,但表达水平较低;实验组各时间点TGF-β1 mRNA表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实验组术后1 d,TGF-β1蛋白信号的表达增加,14~21 d达高峰,56 d仍保持一定水平;对照组术后各时间点存在TGF-β1蛋白信号表达,但表达水平较低. 结论 正常无损伤的肌腱和腱鞘能产生TGF-β1,当肌腱损伤后,细胞因子被激活,增加的细胞因子主要由肌腱细胞与腱鞘细胞产生,与肌腱的内、外源性愈合机制是一致的.

  • 胚胎嗅鞘细胞移植治疗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的近期疗效

    作者:陈琳;黄红云;张健;张峰;刘彦铖;郗海涛;王洪美;顾征;宋英伦;李荧;谭可

    目的 探讨人胚胎嗅鞘细胞(olfactory ensheathing cells,OECs)移植治疗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ALS)患者的近期安全性和有效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2月~2006年4月,采用OECs移植手术治疗的327例ALS患者的临床资料.男241例,女86例.年龄20~84岁(51.6±11.1岁).病程4.8个月~13年(2.9±2.0年).根据细胞植入部位分为3组:A组29例,细胞植入脊髓内;B组(6例),细胞分别植入脊髓及双额叶放射冠;C组292例,细胞植入双额叶放射冠.脊髓移植方法,病变处分两点共注入50 μl OECs悬液,细胞数约1×106个.脑部移植方法,双侧大脑放射冠处各注射50 μl OECs悬液,细胞数约2×106个. 结果 随访4周,比较术前和随访肌萎缩侧索硬化症功能量表分数变化.A组17.2±8.6增至20.1±9.7(P<0.05),B组24.2±6.8增至25.7±6.6(P>0.05),C组20.3±8.6增至22.0±9.4(P<0.001),3组间改善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周神经功能总改善252例(77.1%).术后4周行肌电图检查的患者261例(79.8%)显示术后自发电位减少或消失,收缩时肌电波幅较术前明显降低,电位密度明显增加.16例(4.9%)术后出现不良反应,包括头痛、短期发热、癫痫大发作、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肺炎、呼吸衰竭、泌尿系感染、心力衰竭及肺栓塞,其中4例(1.2%)死亡. 结论 OECs移植术后4周能阻止或逆转ALS的病情恶化.

  • 趾端骨软组织矫形术在顽固性嵌甲中的应用

    作者:李进;洪光祥;陈振兵;翁雨雄;王发斌

    目的 探讨趾端骨、软组织矫形术治疗顽固性嵌甲的临床效果. 方法 1997年10月~2006年5月,收治顽固性(口)/(止) 母趾嵌甲患者31例38趾,采用自行设计的趾端骨、软组织矫形术治疗.男23例27趾,女8例11趾.年龄12~28岁,平均17.5岁.病程2年1个月~14年,平均31.6个月.均经5~9次拔甲治疗.合并甲沟炎急性期14例18趾,甲沟炎慢性期17例20趾.选取同期收治足部疾病但(口)/(止) 母趾完整38例患者作对照.测量患者甲沟深度及摄X线片,测量爪粗隆上翘比例r值. 结果 患者甲沟深度及r值分别为2.87±0.31 mm及0.149±0.013,与对照组1.06±0.10 mm及0.060±0.019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30例37趾伤口Ⅰ期愈合,1例1趾伤口延迟愈合.29例36趾获随访8~29个月,平均21个月.趾端外形良好,无复发或再次手术. 结论 (口)/(止) 母趾末节趾骨爪粗隆上翘、甲沟肥大变深是(口)/(止) 母趾嵌甲重要的解剖学病因,采用趾端骨软组织矫形术是根治顽固性嵌甲的一种有效手术方法.

  • 大鼠臂丛神经放射性神经病的实验研究

    作者:刘志刚;孙祖林;宣昭鹏

    目的 模拟乳癌放疗方案,观察实验大鼠臂丛神经受照射后的形态组织学变化及相应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细胞的变化,明确是否产生损伤、损伤的发展规律及是否存在神经元可逆性转变. 方法 选用健康成年SD大鼠20只,左侧为照射侧,右侧为对照侧.采用剂量分割照射方案,建立大鼠臂丛神经放射性损伤动物模型.照射侧日照射2 Gy/次,每周5次深部X线照射,累计剂量达30 Gy,观察动物的步态变化、有无展爪反射等行为异常.对照侧不作任何处理.分别于末次照射后3、5、7和9周取材,各4只.分别测定大鼠上臂臂围、肱二头肌湿重、肱二头肌复合运动动作电位,以及该电位的潜伏期,并行HE染色、嗜银染色及甲苯胺蓝染色,观察肱二头肌、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形态和数目变化. 结果 照射后3周,大鼠照射侧开始呈跛行步态,出现展爪反射.照射后3、5、7和9周,照射侧臂围和肱二头肌湿重均显著降低,肌电潜伏期明显延长,肌电动作电位降低,与对照侧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织学检查显示,照射侧肌皮神经有髓神经纤维数目减少,神经纤维分布不均,密度减低,髓鞘变薄,神经结构破坏,胶原纤维增生;肱二头肌肌肉变性,肌纤维断裂、炎细胞浸润;脊髓存活神经元数目随时间延长而明显减少,与对照侧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神经元胞体皱缩,细胞核溶解. 结论 大剂量X线照射可使大鼠臂丛神经损伤及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存活数目明显减少,步态和展爪反射异常,肱二头肌萎缩,肌电图异常;神经元细胞发生病变,轴索变性,神经纤维髓鞘变性.

  • 锁骨钩钢板系统治疗锁骨远端NeerⅡ型骨折的疗效分析

    作者:薛力;陈勤;周政;邵勇;邱建中;关龙;王洋

    目的 探讨应用锁骨钩钢板系统治疗锁骨远端NeerⅡ型骨折的临床效果. 方法 2004年3月~2006年4月,采用切开复位锁骨钩钢板系统内固定治疗锁骨远端NeerⅡ型骨折患者15例.男12例,女3例;年龄17~69岁,平均39岁.车祸伤8例,跌伤7例,均为急性损伤.术后采用JOA肩部疾患评分标准进行疗效分析. 结果 术后患者伤口均Ⅰ期愈合,无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15例患者均获9~34个月随访,平均16.4个月.根据JOA肩部疾患疗效评分标准, JOA总平均分为93.1分,疼痛评分为28.0分,功能评分为18.8分,活动范围评分为26.3分. X线片检查示锁骨骨折于术后3~6个月愈合,平均3.9个月.未发现肩锁关节半脱位及脱位. 结论 应用锁骨钩钢板系统治疗锁骨远端NeerⅡ型骨折固定可靠,能早期行功能锻炼,术中应保护肩袖和肩锁关节周围组织减少损伤,骨折愈合后内固定需尽早取出.

  • 手术松解治疗顽固性枕大神经痛

    作者:田云虎;刘亚;刘焕彩;王学文;刘儒森

    目的 探讨枕大神经松解术治疗顽固性枕大神经痛的疗效. 方法 1998年3月~2005年8月,收治26例保守治疗无效的顽固性枕大神经痛患者.男12例,女14例;年龄38~63岁,平均52岁.病程3~7年.16例有长期低头工作史,5例有外伤史,余无明显诱因.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s, VAS)评分6.0~9.5分,平均8.6分.7例全麻下行头下斜肌切断松解枕大神经,19例局麻下行枕大神经松解.术中10例切除肿物并行病理检查. 结果 26例术后疼痛明显缓解或消失,切口均Ⅰ期愈合.病理检查:淋巴结3例,神经鞘瘤2例,瘢痕压迫5例.术后3 d VAS评分为0~5分,平均2分.23例获随访1~3年.术后1个月VAS评分为0~4.5分,平均1.9分.其中2例复发,症状较术前减轻,未再行手术探查;6例劳累后疼痛略加重,口服消炎镇痛类药物或理疗后可缓解;余患者无复发. 结论 对枕大神经行彻底松解,包括头下斜肌的切断、斜方肌与头半棘肌间松解、浅出斜方肌与骨纤维管处松解,使其走行过程中无任何压迫,是治疗顽固性枕大神经痛的关键.

  • 青蒿琥酯诱导瘢痕成纤维细胞凋亡的实验研究

    作者:孔恒;余清声;朱柳;袁牧;王肃生;冀航;张志华;梁刚;黄宗海

    目的 探讨青蒿琥酯(artesunate,Art)诱导皮肤瘢痕成纤维细胞凋亡的作用及机制. 方法 取自愿捐献的人耳垂增生性瘢痕,采用组织块贴壁法进行细胞培养.经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鉴定后,取第3~5代成纤维细胞,采用含60、120和240 mg/L Art培养液各5 ml培养作为实验组,仅加入等量的培养液作为对照组.于倒置显微镜及透射电镜观察,采用流式细胞仪观察细胞凋亡及细胞周期.另取第3~5代成纤维细胞,实验组采用30、60和120 mg/L Art培养液,对照组仅加入等量的培养液,观察细胞内钙离子的变化. 结果 原代成纤维细胞呈典型的梭形贴壁生长,免疫组织化学鉴定细胞波形蛋白呈阳性表达;倒置显微镜下观察Art在60~240 mg/L浓度范围内抑制成纤维细胞生长且呈剂量及时间依赖性,细胞出现凋亡征象;透射电镜观察,各实验组出现染色质浓缩,沿着核膜排列,甚至核碎裂现象.细胞周期分析显示各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凋亡细胞比例、处于G0~G1、S、G2~M期细胞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均出现典型的凋亡峰,且随药物浓度增加,峰值越大.Art在30~120 mg/L作用成纤维细胞 24 h可引起细胞内钙离子浓度持续增加,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Art通过作用于成纤维细胞周期诱导细胞凋亡,细胞内钙离子浓度升高可能是其诱导成纤维细胞凋亡的机制之一.

  • microRNA和干细胞的研究进展

    作者:高杰;杨彤涛;裘秀春;范清宇;马保安

    目的 介绍microRNA (miRNA) 起源、功能及其与干细胞的关系的研究进展. 方法 查阅近年有关文献,并对miRNA和干细胞进行综合分析. 结果 miRNA是一类非编码蛋白并且参与转录后调节的单链小分子RNA(20~25个碱基),对基因表达具有重要调控作用.近年来发现存在着一个庞大的miRNA家族,参与调控生物体生长发育等许多复杂的生命过程,并且与干细胞的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存在着紧密关联. 结论 miRNA作为一种新的调控基因表达的小分子RNA,可以成为干细胞研究的新途径.

  • 体外定向诱导小鼠胚胎干细胞向内皮细胞分化的研究

    作者:熊吉信;刘兆轩;刘小春;杨春江

    目的 探讨体外定向诱导胚胎干细胞(embryonic stem cell,ESC)向内皮细胞分化的条件,为组织工程血管提供种子细胞. 方法 取怀孕12.5 d的昆明小白鼠1只,断颈处死,取其胚胎,培养制备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mouse embryonic fibroblast,MEF).常规复苏ESC后进行体外培养,采用悬滴-悬浮法制备拟胚体(embryoid body,EB).将EB分两组:实验组加入含有3 ng/ml转化生长因子β1、50 ng/ml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及1 μmol/L 激活素受体样激酶选择性抑制剂的EB培养基;对照组只加入EB培养基.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生长情况.采用RT-PCR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诱导细胞vWF和CD34的表达,验证细胞性质. 结果 原代MEF生长迅速,第3天细胞融合达90%左右,细胞呈长梭形,有少量侧支,细胞核饱满,有2~3个核仁,细胞排列紧密.传至3~5代,细胞呈多角形,胞浆饱满,有3~4个核仁,细胞表面分泌较多细胞颗粒.ESC在饲养层上保持未分化状态,细胞团形态呈鸟巢样,边缘平整,单个细胞体积小,折光性强,核质比高,增长速度快.悬滴培养3 d的EB肉眼可见,再经悬浮培养3 d后,形成较大的透亮EB;EB贴壁后第2天,球体略摊开.实验组第4~7天,EB周围有许多圆形细胞产生,第10~14天,可见由大量圆形细胞组成的血管样结构自EB周围生长;对照组EB周围未见血管样结构生长.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见EB周围大量vWF染色阳性细胞,RT-PCR检测到vWF和CD34的表达. 结论 ESC在特定的条件下可以分化为内皮细胞,有可能为组织工程血管提供大量的种子细胞.

  • 胎盘间充质干细胞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离培养和生物学特性研究

    作者:卢遥;邓力;李秀群;智伟;杨志明;解慧琪

    目的 探讨兔胎盘间充质干细胞(placenta-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PMSCs)和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derived MSCs,BMSCs)体外分离培养、增殖, 对其生物学性状进行比较观察. 方法 取足月待产新西兰大耳白兔1只,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及贴壁培养技术从兔胎盘对PMSCs 进行分离、纯化和传代培养.取2周龄新西兰大耳白兔1只,采用直接贴壁法从后肢骨髓中对BMSCs 进行分离、纯化和传代培养.用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两种细胞形态.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对第3代细胞表面标志(CD44、CD105、CD34、CD40L)进行鉴定.将BMSCs 与PMSCs 第2代细胞分别与生物衍生骨进行复合培养5 d,每条材料接种(1.0~1.5)×106个细胞,苏木素染色观察细胞与材料复合培养情况.扫描电镜观察两种细胞分别与材料复合培养3 d和8 d的情况. 结果 在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两种细胞均为贴壁生长,形态为均一成纤维细胞样.PMSCs 增殖力强,细胞的增殖能力随传代次数的增加而有所下降,细胞体外培养10代后,生长速度减慢.两种细胞均表达CD44、CD105,不表达CD34、CD40L.复合培养5 d,PMSCs和BMSCs在生物衍生骨表面生长,大量黏附,细胞积聚成团,相互连接成网状,孔隙内也可见细胞生长和增殖,并分泌基质.扫描电镜观察:复合培养3 d,可见较多量的细胞在生物衍生骨上黏附,呈梭形或多角形;8 d两种细胞均已大量增长,呈层状排列,细胞连接紧密,分泌大量基质,细胞周围有较多的网状胶原形成. 结论 PMSCs与BMSCs有相似的生物学特性,可作为组织工程的另一成体干细胞来源.

  • 不同方法制备生物衍生骨体内植入的组织学观察

    作者:王杨;李秀群;黄云;李次会;解慧琪;陈晓禾;邓力;李驯虎

    目的 探讨不同方法制备的生物衍生骨植入大耳白兔体内后的组织学变化,为组织工程研究提供异种动物源支架材料. 方法 取新鲜市售猪股骨两端,除去软组织及骨膜后切割为0.5 cm×0.5 cm×0.5 cm大小骨块.根据不同处理方法分为5组:A组仅用生理盐水冲洗,B组经脱脂处理,C组经脱脂脱钙处理,D组经脱脂脱钙脱细胞处理,E组经脱脂脱细胞处理.取各组骨块行微量元素检测;经25 kGy辐照灭菌后植入26只新西兰大耳白兔股部肌袋内,左侧植入A、B组骨块,右侧植入C、D及E组骨块,各肌袋植入1块.术后2、6及12周取材,作HE及Masson染色,行炎性细胞、破骨细胞计数,观察胶原纤维生成及成骨情况. 结果 各组骨块微量元素残留量符合标准.所有动物术后生存良好.各组实验兔植入部位均未见组织坏死、积液及化脓感染.炎性细胞计数以A组为多,与其他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破骨细胞计数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E及Masson染色观察,胶原纤维及新骨形成C、D组为好,E组次之,A、B组差. 结论 脱脂脱钙脱细胞处理的猪股骨有良好的降解性、成骨性及较低的炎性反应,有可能成为组织工程骨的支架材料.

  • 异体角质形成细胞免疫原性的初步研究

    作者:毕建军;伍津津;朱堂友;鲁元刚;杨亚东;吴国选

    目的 观察组织工程皮肤的种子细胞角质形成细胞体外培养后的免疫原性变化情况. 方法 取自愿捐献的健康儿童、青少年包皮,采用分离酶、胰蛋白酶两步消化法进行体外培养并传代至5代,行苔盼蓝计数细胞活性.SP法标记各代角质形成细胞中的朗格汉斯细胞和黑色素细胞,计算其占总细胞数的百分比.各代角质形成细胞与从外周血中分离培养淋巴细胞进行混合培养,观察淋巴细胞增殖情况,闪烁仪计数cpm值. 结果 培养的细胞生长良好,原代及传代后的细胞融合后呈铺路石样生长.细胞冻存后复苏,苔盼蓝染色细胞活力》80%.原代中朗格汉斯细胞占5.8%,黑色素细胞占8.1%;1代中朗格汉斯细胞占2.1%,黑色素细胞占2.8%;2代后二者均消失.cpm值原代482.13±46.61,1代362.50±35.12,2代228.38±51.46,3代171.86±34.63,4代143.63±15.95,5代123.25±14.39,与对照组53.67±8.61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原代、1代与其他各代比较,2代与4、5代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代与3代间,3、4代及5代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异体角质形成细胞经体外培养后不断传代,细胞免疫原性逐渐下降.

  • 腘动脉自发性破裂大出血死亡二例

    作者:王正林;潘亚伟;西立峰;商文超;衡德忠;李鹏斌

    1 病例介绍例1 女,21岁.因车祸合并创伤性休克.于2004年10月4日急诊入院.经抗休克治疗后,对左下肢股骨干骨折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术中见右腘部小腿腹侧及膝后外侧分别有一40 cm、10 cm皮肤软组织碾挫裂伤互相贯通,腘部内侧腘绳肌、内收肌挫伤、断裂,膝内侧支持韧带、副韧带、交叉韧带断裂.腘动脉挫伤断裂并有8 cm长血栓形成,肢体远端无血供,腘静脉虽挫伤但尚通畅;股骨髁间、髁上、胫骨平台开放骨折;右膝呈浮膝状,连枷关节.

    关键词: 动脉 破裂 死亡
  • 嗅鞘细胞治疗脊髓损伤后体位性低血压一例近期疗效

    作者:解自行;黄红云;陈琳;张健;刘彦铖;张丽

    1 病例介绍患者男,22岁.美国籍.枪伤致胸部以下运动、感觉障碍2年余入院.患者于2004年3月遭枪击,子弹自T2椎体由后至前穿出,伤后患者坐起时出现头晕症状,严重时意识丧失,每天晨起时需服用米多君10 mg升血压,服药30 min后方可坐起.

  • 高强度聚焦超声致Ⅲ度烧伤的治疗探讨

    作者:王怀胜;岑瑛;李正勇;高欣凤

    目的 探讨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并发症的临床治疗. 方法 2001年4月~2005年11月,收治6例高强度聚焦超声Ⅲ度烧伤患者,应用局部皮瓣治疗.男5例,女1例;年龄45~78岁.烧伤均位于右季肋部.皮肤坏死范围3 cm×3 cm~6 cm×4 cm.手术清创后创面范围为9 cm×5 cm~12 cm×7 cm,切取局部皮瓣范围10 cm×6 cm~13 cm×8 cm. 结果 术后1例皮瓣发生红肿,经红外仪局部照射理疗后痊愈,余皮瓣均成活,创面Ⅰ期愈合.供区植皮成活,Ⅰ期愈合.术后随访3个月,皮瓣外观质地佳,无感染、积液. 结论 应用局部皮瓣治疗高强度聚焦超声烧伤创面效果满意.

  • 手术治疗胫骨Pilon骨折

    作者:王大风

    目的 探讨胫骨Pilon骨折后石膏托外固定或局麻下行跟骨骨钉牵引治疗后,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的临床疗效. 方法 1996年8月~2005年1月,收治Pilon骨折患者22例.男16例,女6例.年龄17~55岁,平均35.5岁.采用Ruedi-Allgower分型:Ⅰ型3例, Ⅱ型15例,Ⅲ型4例.伤后予以石膏托外固定或在局麻下行跟骨骨钉牵引治疗7~14 d后,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 结果 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患者均获随访1年5个月~3年,平均2.4年.X线片示术后10~32周骨折愈合,平均15周.根据Mazur踝关节症状和功能评分系统评定:优12例,良5例,可3例,差2例,优良率为77.2%.术后并发慢性骨髓炎1例,踝内翻1例,创伤性关节炎改变15例. 结论 术前评估软组织损伤情况,选择合适治疗时机,根据胫骨Pilon骨折类型选择适当的内固定方式可获得良好复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 移位性肩胛颈骨折的修复

    作者:李子恢;曹力

    目的 总结手术治疗移位性肩胛颈骨折的临床效果. 方法 2002年1月~2006年1月,收治12例移位性肩胛颈骨折.男8例,女4例;年龄22~57岁.X线片及CT检查:盂极角均<20°,提示肩胛盂有明显旋转移位.采用重建钢板及拉力螺钉内固定9例,重建钢板内固定2例,拉力螺钉内固定1例. 结果 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12例获随访14周~3年,平均14.5个月.X线片示盂极角均>20°.根据Rowe疗效评价标准,优7例,良3例,可1例,差1例,优良率83.3%.肩袖损伤漏诊致肩关节不稳1例;1例因恐惧疼痛未有效锻炼,肩外展50°,三角肌肌力3级. 结论 移位性肩胛颈骨折均应修复,同时应根据盂极角进行观察,纠正肩胛盂的旋转移位,重建肩关节稳定性,减少并发症.

  • 扩张器在烧伤后瘢痕修复中的应用

    作者:毛波;邹同荣;陈国双;吕英

    目的 探讨扩张器在烧伤后瘢痕修复中的临床应用效果. 方法 2000年5月~2005年10月,收治烧伤瘢痕患者20例.男13例,女7例;年龄8~32岁.瘢痕位于头面部5例,颈部5例,胸部3例,上肢3例,下肢4例;范围7 cm×5 cm~21 cm×10 cm.一期手术植入容量200~400 ml的扩张器1~4枚;二期手术切取扩张皮瓣6 cm×5 cm~10 cm×8 cm或全厚皮片13 cm×10 cm进行修复.供区直接缝合. 结果 4例出现并发症,其中2例扩张器注水4周后局部皮肤坏死,及时行扩张器取出,瘢痕切除,扩张皮瓣修复;2例皮瓣远端坏死,经换药后愈合.其余皮瓣及全厚皮片均成活.皮瓣伤口及供区均Ⅰ期愈合.12例获随访6个月~3年,皮瓣颜色、质地均佳,外观改善满意. 结论 烧伤后大面积瘢痕应用扩张皮瓣修复效果良好.

  • 闭合复位带锁髓内钉固定治疗股骨干粉碎性骨折

    作者:汪金平;向生健;钟凤林;赵晨阳;杨小奇;兰玉平;殷光义

    目的 评价应用闭合复位带锁髓内钉固定治疗股骨干粉碎性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 1999年8月~2005年4月,采用闭合复位顺行带锁髓内钉固定技术治疗股骨干粉碎性骨折70例.男54例,女16例;年龄17~58岁.骨折均位于股骨转子下2 cm至股骨髁上5 cm.按AO分型: B型17例,C型53例.受伤至手术时间为1~12 d,平均5.8 d. 结果 B型骨折患者手术时间为90~250 min,C型骨折患者60~180 min.70例失血量50~450 ml,平均230 ml.术中3例发生骨劈裂,1例C型骨折远端1枚锁钉锁入失误,7例肢体短缩1.0~1.5 cm.68例获随访10~60个月,平均19个月.63例于术后3~10个月骨折愈合,5例于术后3~4个月行远端锁钉取出动力化后4~10个月骨折愈合.60例髋、膝关节功能活动优良, 余8例髋或/和膝关节功能受限. 结论 闭合复位带锁髓内钉固定是治疗股骨干粉碎性骨折有效方法之一,具有损伤小、失血少、骨折愈合率高、功能恢复好的优点.

  • 156例手部深度烧伤的早期整形修复

    作者:薛文君;马红蕊;黄国宝

    目的 探讨手部深度烧伤后早期整形修复的治疗方法及临床效果. 方法 1994年12月~2004年12月,收治手部深度烧伤156例(198手)患者.男119例155手,女37例43手.年龄21~52岁.深Ⅱ度105例121手,Ⅲ度51例77手.伤后24 h内手术29例36手,1周内手术94例117手,3周内手术33例45手.患者均采用中厚皮片、全厚皮片植皮或皮瓣修复,术后进行早期功能锻炼. 结果 术后无并发症发生,创面Ⅰ期愈合,皮瓣及植皮均成活.供区Ⅰ期愈合.145手获随访6个月~5年.参考王澍寰(2002)手功能评价标准:优109手(75.2%),良18手(12.4%),中11手(7.6%),差7手(4.8%). 结论 手部深度烧伤后宜早期行整形修复手术,可有效预防手部瘢痕形成,功能得到良好恢复.

  • 足背动脉皮瓣治疗小腿软组织缺损

    作者:邱南海;李建华;苗戍燕;阚世廉

    目的 探讨采用足背动脉皮瓣修复小腿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 方法 2002年8月~2005年7月, 采用足背动脉皮瓣移位术治疗创伤后小腿软组织缺损及瘢痕10例.男6例,女4例.年龄18~48岁.软组织缺损部位:小腿中下1/3 1例,小腿下1/3 5例,外踝4例.缺损范围4 cm×3 cm~10 cm×8 cm,皮瓣切取范围6 cm×5 cm~12 cm×10 cm. 结果 术后9例伤口Ⅰ期愈合,皮瓣均成活;1例因压迫血管蒂部导致皮瓣缺血,经对症处理后皮瓣血运恢复,伤口Ⅱ期愈合.供区均Ⅰ期愈合.10例均获随访6~30个月,平均18个月.皮瓣外观满意,血运、弹性均良好,感觉恢复.1例(口)/(止) 母趾背伸功能稍差, 余患者踝部功能良好. 结论 足背动脉皮瓣有良好血液供应,解剖位置恒定, 方法 可靠, 疗程短, 是修复小腿软组织缺损的一种理想皮瓣.

  • 穿支皮瓣修复的新进展

    作者:张彬

    目的 了解皮瓣修复的新进展之一,即穿支皮瓣修复技术. 方法 广泛查阅近年来国内外有关各种穿支皮瓣的文献,并对其研究成果进行回顾与综合分析. 结果 穿支皮瓣是对传统肌皮瓣的技术改良,其优点是保留了供区的肌肉、筋膜和神经,从而将供区并发症发生率降到低,已在临床广泛应用. 结论 穿支皮瓣是新的修复组织缺损的可靠技术, 有可能成为缺损修复的首选皮瓣.

  • 吻合血管的复合组织瓣在整形修复中的应用

    作者:鲁开化;韩岩;郭树忠;艾玉峰;马显杰;夏炜

    目的 回顾总结吻合血管的复合组织瓣临床应用的经历、发展过程与经验体会,以利今后进一步发展. 方法 对1987年7月~2007年3月收治的321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应用14种组织瓣修复全身各处外伤或肿瘤切除后的组织缺损及器官再造. 结果 术后20例患者于48 h内出现血管危象,另6例部分皮瓣尖端坏死,经处理后复合组织瓣总成活率为94.8%.主要经验:①从学习与训练显微外科基本技术开始,首先重视成活率,争取小血管吻合技术过关,以确保临床应用的安全性,要经常练,经常做,始终保持良好的技术熟练状态;②要重视功能与外形的恢复;③重视微创技术,减少供区代价的前提下达到结构、功能与外形的完美恢复. 结论 游离复合组织瓣的应用对整形外科学科技术发展有重要意义,有较广泛的适应证,可以挽救危重患者,减少伤残率,缩短疗程、减轻患者痛苦,提高修复效果.总结出的皮瓣供区的选择,受区条件不佳的对策,肌皮瓣与肌瓣的优缺点及应用选择,应用时机与感染创面处理与应用经验等,对提高临床效果有重要意义.

  • 带血管筋膜瓣移位修复直肠阴道隔的临床研究

    作者:王江宁;赵莲茹;林琳;王娜;张立彬;王寿宇;唐一源

    目的 探讨采用带血管筋膜瓣移植悬吊盆底与修复直肠阴道隔治疗直肠前突(rectocele, RC)的临床效果. 方法 2004年8月~2006年8月,收治12例RC患者,采用带血管筋膜瓣移植悬吊盆底与修复直肠阴道隔的方法进行治疗.均为女性,年龄49~73岁.病程5~30年,平均5.6年.主要表现均为排便困难.X线排便造影示:均为重度RC(≥ 30 mm),伴会阴下降(≥ 40 mm)综合征、直肠黏膜内脱垂3例及肛管狭窄9例.切取筋膜瓣范围15 cm×3 cm~18 cm×5 cm.术后每2个月定期随访. 结果 2例患者术中出血约800 ml,余约500 ml.术后筋膜瓣均成活.11例伤口Ⅰ期愈合,1例由于过早下床活动伤口裂开延迟愈合;供区Ⅱ期愈合.术后4~6 d均正常排便.2例供区皮下积液,1例尿潴留合并尿道感染,均经对症治疗后痊愈.11例患者获随访6~12个月.直肠肛门检查直肠前壁凹陷消失,表面光滑平整,指压弹性良好,接近正常直肠前壁.X线及CT排便造影检查示RC凹陷消失. 结论 带血管筋膜瓣移植悬吊盆底与修复直肠阴道隔可有效恢复直肠阴道隔解剖结构,恢复其功能,是治疗RC的有效方法之一.

  • 同侧比目鱼肌肌瓣逆行移位修复Pilon骨折术后软组织缺损

    作者:艾克拜尔·尤努斯;艾合麦提·玉素甫;陈刚;阿里木江·阿不来提

    目的 探讨采用同侧比目鱼肌肌瓣逆行移位修复Pilon骨折术后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 方法 2002年5月~2006年6月,采用同侧比目鱼肌肌瓣逆行移位修复14例软组织缺损患者.男11例,女3例;年龄20~50岁.软组织缺损范围7.0 cm×3.5 cm~10.0 cm×6.0 cm.9例为Pilon骨折钢板内固定术后,5例为开放性Pilon骨折软组织缺损外固定术后.肌瓣切取范围为8.5 cm×5.5 cm~12.5 cm×7.5 cm. 结果 患者术后伤口均Ⅰ期愈合,植皮均成活.2例肌瓣轻度感染,经换药后愈合;余肌瓣均成活.术后11例获随访3~26个月,平均15个月.植皮无破溃,外形无明显臃肿.踝关节活动范围背屈10~25°,跖屈15~40°,步态正常. 结论 逆行比目鱼肌肌瓣手术时不需显露血管蒂,解剖恒定,且比目鱼肌肌腹大,移位方便, 旋转弧度可达180°,且很少发生血管危象,促进创面愈合及骨痂生长,有利于降低伤口感染率.

  • 髂骨皮瓣移植修复胫骨创伤后骨髓炎骨皮缺损

    作者:刘雪涛;张成进;李忠;周祥吉;范启申;王成琪

    目的 探讨髂骨皮瓣移植修复胫骨创伤后骨髓炎骨皮缺损的方法和疗效. 方法 2001年6月~2006年2月,对28例胫骨创伤后骨髓炎骨皮缺损患者采用髂骨皮瓣移植一期修复.男18例,女10例;年龄18~68岁,平均32.5岁.致伤原因:交通伤11例,砸伤6例,爆炸伤5例,机器伤4例,坠落伤2例.伤后均行2~6次手术.受伤至该次手术时间为1~6个月.损伤部位:小腿中上段13例,小腿下段15例.术中取髂骨0.5~6.0 cm,皮瓣范围4.5 cm×3.5 cm~28.0 cm×16.0 cm.固定方式为外固定架18例,钢板固定10例.供区直接缝合. 结果 术后皮瓣均成活.伤口26例Ⅰ期愈合,2例Ⅱ期愈合.供区伤口均Ⅰ期愈合.28例患者获随访6~56个月,平均30个月.皮瓣外形无明显臃肿,色泽与受区相近.X线片检查,移植髂骨于术后2~14个月愈合,平均4.6个月.术前20例骨折未愈合的患者于术后2~6个月愈合,平均3.2个月. 2例术后12个月骨髓炎复发,经2次病灶清除后愈合. 结论 带血运髂骨皮瓣移植治疗胫骨创伤后骨髓炎骨皮缺损,一次性修复组织缺损,增强控制感染能力,是一种可行、有效的治疗方法.

  • 还原型谷胱甘肽对大鼠随意皮瓣成活影响的实验研究

    作者:井万里;岑瑛;张艳阁;向小燕

    目的 通过经大鼠腹腔注射还原型谷胱甘肽(glutathione, GSH),观察其对大鼠随意皮瓣成活的影响,并初步探讨GSH影响皮瓣成活的作用机制. 方法 选择健康200~250 g SD大鼠20只,于背部双侧肩胛下角连线设计制备面积为8 cm×2 cm随意皮瓣,原位回植.随机分成两组(n=10),实验组于皮瓣术后即刻及1、2 d,腹腔注射GSH (250 mg/kg),对照组腹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术后7 d测定皮瓣成活率,取大鼠皮瓣中轴距蒂部3 cm处组织,检测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和丙二醛(malonyldialdehyde, MDA)含量,对皮瓣远、中及近段进行组织学观察. 结果 术后7 d,实验组皮瓣成活率为56.77%±10.67%,高于对照组的40.16%±7.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SOD含量为306.06±84.87 U/mgprot,高于对照组的224.79±27.12 U/mgprot;而MDA含量为3.835±0.457 nmol/mgprot,低于对照组的6.127±0.837 nmol/mgprot,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组织学观察:实验组近、中及远段中性粒细胞浸润较对照组明显减轻,其血管、成纤维细胞、毛囊及附属腺体增生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腹腔注射GSH对大鼠随意皮瓣成活有明显促进作用,作用机制可能与清除自由基、降低脂质过氧化反应及减轻中性粒细胞浸润有关.

  • 额部扩张双蒂轴型皮瓣修复老年患者颅顶部慢性难治性溃疡

    作者:吴焱秋;柴家科;柳春明;关雪峰;朱志强;孙有志;戴承旺;陈宝驹

    目的 探讨老年患者颅顶部慢性难治性溃疡的治疗方法,及额部扩张双蒂轴型皮瓣的临床应用效果. 方法 2002年9月~2006年6月,收治5例颅顶部慢性难治性溃疡老年男性患者,年龄55~76岁.外伤1例,感染1例,鳞状细胞癌2例,基底细胞癌1例.病程6~25个月.曾行1~4次手术.溃疡范围5 cm×3 cm~10 cm×9 cm.一期手术于颞浅动脉额支下方和额肌下方设计植入皮肤软组织扩张器;二期手术扩大切除颅顶部慢性溃疡,采用额部扩张双蒂轴型皮瓣,旋转移位修复.创面清创后范围为6.0 cm×3.5 cm~12.0 cm×10.5 cm,皮瓣切取范围26 cm×10 cm~34 cm×17 cm.2例供区利用多余扩张皮瓣修复,3例植皮修复. 结果 术后皮瓣均成活,伤口Ⅰ期愈合,供区愈合良好.患者均获随访3~24个月,平均10个月.皮瓣附着良好,溃疡无复发,无上睑外翻及眼裂闭合不全,日常生活无不适. 结论 采用额部扩张双蒂轴型皮瓣修复老年颅顶部慢性难治性溃疡,临床效果满意,是治疗老年患者颅顶部难治性溃疡一种新的手术方法.

  • 光子脱毛联合较大体积扩张器法行外耳再造的临床研究

    作者:刘嘉锋;孙家明;张一鸣;李小丹

    目的 探讨采用光子脱毛联合较大体积扩张器法行外耳再造术治疗小耳畸形的临床效果. 方法 2000年1月~2006年1月,收治先天性单侧小耳畸形患者73例.32例采用光子脱毛联合较大体积扩张器扩张方法(新方法组).其中男12例,女20例;年龄6~45岁.小耳畸形Ⅰ度6例,Ⅱ度20例,Ⅲ度6例.切取皮瓣范围9 cm×5 cm~11 cm×6 cm,筋膜瓣范围7 cm×5 cm~9 cm×6 cm.余41例采用常规扩张法进行外耳再造(传统组).其中男13例,女28例;年龄6~42岁.小耳畸形Ⅰ度8例,Ⅱ度27例,Ⅲ度6例.切取皮瓣范围8 cm×5 cm~10 cm×6 cm,筋膜瓣范围7 cm×5 cm~9 cm×6 cm.对两组术中切取皮肤、术后供区瘢痕面积进行测定,比较患者及家属满意率及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 患者均在二期术后6~12个月行三期再造耳修整时随访.新方法组:术后皮瓣及移植皮片均成活,切口Ⅰ期愈合;再造耳耳轮脚及耳轮清晰,耳轮缘无毛发生长.传统组:1例术后皮瓣远端部分坏死导致支架外露,经对症处理后愈合;余患者皮瓣及移植皮片均成活,切口Ⅰ期愈合;再造耳耳轮清晰,耳甲及耳舟可见,35例再造耳廓耳轮上部边缘有部分毛发.新方法组切取皮肤、瘢痕面积及患者满意率分别为18.3±1.5 cm2、8.1±0.8 cm2及86%,与传统组(34.2±2.6 cm2、14.4±1.2 cm2及7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新方法组并发症的发生率为3.1%,与传统组4.6%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光子脱毛联合较大体积扩张器法行外耳再造在未增加并发症的基础上,实现较大体积的皮肤扩张,二期再造时切取的皮肤面积小,术后瘢痕轻,再造耳无毛发,外观佳.

  • 褥疮的临床分型及手术治疗原则

    作者:刘毅;张绪生;张诚;蔡黔;张鲜英;肖斌;张斌;姜疆;刘萍

    目的 探讨临床褥疮的分型及根据其分型进行手术治疗原则及方法. 方法 1983年1月~2006年4月,收治褥疮患者122例179处.男93例,女29例;年龄15~68岁.褥疮位于骶尾部54处,股骨大转子37处,坐骨结节30处,足跟17处,尺骨鹰嘴15处,肩胛部9处,外踝7处,腓骨小头4处,胫前3处及腰部3处.褥疮形成时间2个月~11年.褥疮范围1.5 cm×1.0 cm~20.0 cm×18.0 cm.根据创面特点将褥疮分为窦道型12处、溃疡型74处和混合型93处.针对不同类型褥疮,分别采用中厚皮片、局部皮瓣或带血管蒂(肌)皮瓣修复.本组(肌)皮瓣切取范围5.0 cm×3.5 cm~26.0 cm×14.5 cm,皮片切取范围7 cm×5 cm~23 cm×12 cm. 结果 窦道型褥疮除1例伤口裂开,经再次缝合制动后愈合,余伤口均Ⅰ期愈合;皮瓣完全成活.溃疡型褥疮2例皮瓣远端1~2 cm坏死,经换药后愈合,余中厚皮片与带血管蒂(肌)皮瓣均成活;伤口均Ⅰ期愈合.混合型褥疮局部皮瓣与带血管蒂(肌)皮瓣均成活;8处因囊壁或坏死组织切除不彻底,出现1~2处窦道,经对症处理后愈合;伤口均Ⅰ期愈合.供区创面均Ⅰ期愈合.73例患者术后获随访6个月,4例混合型褥疮复发,复发率为5.5%;余患者局部情况均良好. 结论 褥疮的临床分型有助于制定有针对性的手术治疗措施,提高治疗成功率.

  • 应用游离股前外侧脂肪筋膜瓣矫治半侧颜面萎缩的临床研究

    作者:任敏;滕利;归来;张智勇;冯国平;靳小雷;庄洪兴

    目的 探讨应用股前外侧脂肪筋膜瓣游离移植矫治半侧颜面萎缩的临床效果. 方法 1997年1月~2006年5月,应用以吻合血管的股前外侧脂肪筋膜瓣游离移植,部分加以Medpor植入及二期手术修整,矫治半侧颜面萎缩患者35 例.男11例,女24例;年龄15~47岁.左侧12例,右侧23例.病程4~28年.患者半侧颜面畸形较严重,面颊部凹陷明显.X线片及三维CT重建检查见28例患侧骨骼发育不良.切取脂肪筋膜瓣范围8 cm×7 cm~20 cm×11 cm.供区直接缝合. 结果 术后患者伤口均Ⅰ期愈合,脂肪筋膜瓣全部成活,供区切口愈合良好,无脂肪液化.35例均获随访6 个月~8年.面部轮廓形态满意,双侧基本对称,供区无明显功能障碍. 结论 吻合血管的股前外侧脂肪筋膜瓣可提供充足的组织量,成活率高,供区隐蔽,不牺牲重要血管,辅以相应的非生物材料及治疗手段,可使半侧颜面萎缩得到满意矫治.

  • 关节镜下诊治青少年肘关节剥脱性骨软骨炎

    作者:雷光华;高曙光;李康华;白云峰;刘伟;周海波;李良军;曾凯斌

    目的 探讨肘关节镜在青少年肘关节剥脱性骨软骨炎诊断和治疗中的作用. 方法 2003年5月~2006年2月,应用关节镜诊治肘关节剥脱性骨软骨炎患者11例.男6例,女5例;年龄13~19岁.左侧4例,右侧7例.其中7例有明显外伤史.于伤后7个月~12年手术.术前VAS评分80±10分,屈伸活动度80±10°,旋转活动度100±5°.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下,经软点、内上、外上等入路,行肘关节探查、游离体取出及清理术. 结果 术后7~12 d,患者均恢复日常生活及工作,无神经、血管损伤等并发症.11例患者均获随访6~18个月,平均12.5个月.参照改良HSS肘关节评分系统进行疗效评定,优7例,良4例.术后末次随访VAS评分32±15分,屈伸活动度110±10°,旋转活动度120±5°,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肘关节镜具有损伤小、恢复快、功能改善显著、并发症少等优点,是诊断和治疗青少年肘关节剥脱性骨软骨炎的一种有效方法.

  • 再生医学产业化——5 000亿美金的市场潜力

    作者:顾其胜;张雪雁;蒋丽霞

    目的 了解并掌握组织工程再生医学进入产业化的新动态,以指导现实工作. 方法 通过查阅新文献、查看相关网站并结合自身工作经验以求全面了解. 结果 从组织工程四方面的汇总资料中得到启示,鸟瞰再生医学产业化的发展前景. 结论 抓住机遇,努力工作以迎合再生医学产业化的发展趋势.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2000 01 02 03 04 05 06
1999 01 02 03 04 05 06
1998 01 02 03 04 05 06
1997 01 02 04
1996 01 02 03 04
1995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