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外科学 >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Reparative and Reconstructive Surgery 중국수복중건외과잡지

CSCD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 中国康复医学会,四川大学
  • 影响因子: 1.23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2-1892
  • 国内刊号: 51-1372/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62-80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87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编辑部
  • 出版地区: 四川
  • 主编: 杨志明
  • 类 别: 外科学
期刊荣誉:
  • 减压和非减压治疗无神经症状椎管内占位胸腰椎骨折的对比研究

    作者:张大卫;陈涛;李国威;张奎渤;张荣凯;黄宗文

    目的 比较后路开窗减压与非减压手术治疗无神经症状椎管内占位胸腰椎骨折的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2008年10月-2015年10月收治的符合选择标准的97例椎管受压占椎管面积1/3 ~ 1/2的无神经症状胸腰椎骨折患者,其中采用后路开窗减压手术51例(减压组),采用后路非减压手术46例(非减压组).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致伤原因、受伤节段、胸腰椎损伤分类及严重程度评分(TLICS)、合并伤、受伤至手术时间以及术前伤椎前缘相对高度、后凸Cobb角、椎管受压占椎管面积百分比、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卧床时间、住院时间;术前、术后3d及术后1年伤椎前缘相对高度、后凸Cobb角、椎管受压占椎管面积百分比及VAS评分、ODI、JOA评分.结果 非减压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均明显少于减压组(P<0.05);两组术后卧床时间和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减压组有4例发生术后脑脊液漏,经保守治疗后治愈;两组切口均Ⅰ期愈合,均未发生神经损伤、切口感染并发症.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0~ 18个月,平均11.7个月.两组椎体高度恢复满意,均无继发后凸畸形及继发神经症状加重.两组术后3d及1年各影像学指标及疗效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两组椎管受压占椎管面积百分比、VAS评分、ODI均显著低于术后3 d(P<0.05),JOA评分均显著高于术后3 d (P<0.05);术后1年伤椎前缘相对高度非减压组显著高于术后3 d(P<0.05),减压组与术后3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除术后3d非减压组椎管受压占椎管面积百分比及JOA评分高于减压组,VAS评分和ODI显著低于减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余指标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后路开窗减压手术相比,后路非减压手术具有术中出血少、手术创伤小、术后疼痛轻等优点;在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情况下,后路非减压手术是治疗椎管内占位达椎管面积1/3~ 1/2的无神经症状胸腰椎骨折有效方法之一.

  • PLGA/PEG可吸收电纺聚合膜对大鼠腹腔术后粘连的预防作用研究

    作者:陈灶妹;赵月;何婷;陈柯君;江丽;张俊辉;万华印;李茹冰

    目的 采用聚乳酸/乙醇酸共聚物(poly-L-lactic/glycolic acid,PLGA)、聚乙二醇(polyethylene glycol,PEG)以静电纺丝技术制备PLGA/PEG可吸收电纺聚合膜,探讨其对大鼠腹腔术后粘连的预防作用.方法 将PLGA和PEG按照19:1(M/M)混合后溶解于有机溶剂中,采用静电纺丝技术制备PLGA/PEG可吸收电纺聚合膜,并行大体及扫描电镜观察.取SD大鼠54只,体质量180~ 200 g,随机分为3组,其中正常对照组6只,不进行任何处理;模型组及PLGA/PEG组各24只,采用盲肠浆膜机械损伤方法制备腹腔粘连模型,术中PLGA/PEG组盲肠创面局部覆盖PLGA/PEG可吸收电纺聚合膜,模型组不进行任何处理.术后3d及l、2、8周,大体观察腹腔粘连情况并参照自定标准对腹腔粘连程度进行评级,PLGA/PEG组观察PLGA/PEG可吸收电纺聚合膜降解情况;各时间点取标本进行组织学观察;以上指标均与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采用静电纺丝技术成功制备PLGA/PEG可吸收电纺聚合膜,呈白色、不透明状,质地柔软;扫描电镜观察示,PLGA/PEG可吸收电纺聚合膜主要由纤维无序交错堆积而成,具备微孔结构.术后大鼠均存活至实验完成.大体观察示,PLGA/PEG可吸收电纺聚合膜植入大鼠体内后,随时间延长逐渐降解;PLGA/PEG组腹腔粘连程度较模型组显著降低,各时间点粘连分级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尚未达正常对照组水平(P<0.05).组织学观察示,各时间点与模型组相比,PLGA/PEG组盲肠纤维结缔组织增生明显减缓,粘连程度明显降低,仅见少量炎性细胞浸润;但尚未达正常对照组水平.结论 PLGA/PEG可吸收电纺聚合膜能有效预防大鼠术后腹腔粘连,并具有良好生物降解性.

  • 齿状突骨折合并无骨折脱位型下颈髓损伤的诊治

    作者:张伟;于海洋;梁成民;焦伟;曹杰;李超

    目的 探讨齿状突骨折合并无骨折脱位型下颈髓损伤的特点、机制和诊治策略.方法 回顾分析2007年6月-2015年10月收治的符合选择标准的7例齿状突骨折合并无骨折脱位型下颈髓损伤患者临床资料.患者均为男性,年龄37 ~ 71岁,平均51.4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2例,摔伤2例,击打伤3例.受伤至入院时间2h~3d,平均9h.齿状突骨折采用Anderson-Grauer分型,ⅡA型1例,ⅡB型3例,ⅡC型2例,浅Ⅲ型1例.颈髓损伤受累节段:C4、51例,C4-62例,C5-74例.颈椎退变程度:轻度2例,中度3例,重度2例.无骨折脱位型下颈髓损伤采用下颈椎损伤分型系统评分(SLIC)为4~6分,平均5.1分.枕颈部疼痛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为(7.8±1.0)分.神经功能采用ASIA分级,B级1例,C级4例,D级2例;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为(9.2±3.9)分.齿状突骨折采用前路螺钉固定术4例,后路寰枢椎固定融合术3例;下颈髓损伤采用前路椎体次全切除钛网植骨融合术4例,椎间盘切除Cage植骨融合术3例.结果 手术时间178~ 252 min,平均210.2 min;术中出血量60~140mL,平均96.5 mL,均未输血.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7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 ~ 66个月,平均18个月.均未出现与颈椎手术直接相关的并发症.术后植骨均完全融合,融合时间6~9个月,平均7.7个月.随访期间未见内固定物松动、脱落.末次随访时枕颈部疼痛VAS评分为(1.7±0.7)分,JOA评分为(15.1±1.7)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t=18.064,P=0.000;t=-7.066,P=0.000).末次随访时神经功能ASIA分级为D级5例,E级2例,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530,P=0.0 11).结论 复合暴力和下颈椎退变是齿状突骨折合并无骨折脱位型下颈髓损伤的主要原因,依据齿状突骨折的类型与下颈髓的损伤状态制定并实施一期手术可获满意疗效.

  • 示指尺侧指固有神经及其背侧支移位修复拇指两侧指固有神经撕脱离断伤

    作者:李启朝;刘章民;卢俊岳;邵文钗;冯小波

    目的 探讨应用示指尺侧指固有神经及其背侧支移位修复拇指两侧指固有神经撕脱离断伤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7年1月-2015年5月,采用示指尺侧指固有神经及其背侧支移位修复23例拇指两侧指固有神经撕脱离断伤患者.其中男17例,女6例;年龄16~63岁,平均32岁.致伤原因:机器绞伤10例,电锯伤8例,坚锐物品剐伤5例.拇指完全撕脱离断8例,拇指不完全离断2例,拇指掌侧裂伤13例(合并屈肌腱断裂7例).受伤至手术时间为1.0~3.5 h,平均2.2 h.结果 术后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10例再植拇指全部成活.23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5个月~2年8个月,平均1年4个月.患指指腹感觉恢复良好,末次随访时两点辨别觉为3~9mm,平均6.8 mm.按照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价,拇指指腹感觉达S418例、S3+5例,示指尺侧感觉为S3.结论 应用示指尺侧指固有神经及其背侧支移位修复拇指指固有神经撕脱离断伤,能恢复拇指指腹良好感觉,手术操作简便,疗效确切.

  • Park重睑术中部分切除眼轮匝肌深层脂肪矫正上睑臃肿疗效观察

    作者:董彦慧;曹哲;梁晓琴;崔久林;吴军;解植伟;吉彩霞

    目的 探讨Park重睑术中同时切除部分上睑眼轮匝肌深层脂肪矫正上睑臃肿的效果.方法 2015年9月-2016年7月,对32例双侧上睑臃肿患者行Park重睑术时,同时切除部分眼轮匝肌深层脂肪.男10例,女22例;年龄19 ~ 32岁,平均25岁.均为双眼手术.提上睑肌肌力均正常,均无重睑手术史.结果 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无明显淤血肿胀、提上睑肌功能障碍发生.术后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2~14个月,平均10个月.患者重睑线弧度自然流畅,内眦赘皮无牵拉变形,重睑形态达自然状态,无凹陷性瘢痕形成,上睑臃肿明显改善,提上睑肌功能正常.患者对手术效果满意.结论 Park重睑术中部分切除眼轮匝肌深层脂肪可有效改善上睑臃肿患者重睑术后的美学效果,达到功能与形态完美结合的目的.

  • 游离带感觉超薄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足母)甲瓣供区创面的疗效观察

    作者:宋达疆;李赞;周晓;谢松林

    目的 探讨制备游离带感觉超薄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足母)甲瓣供区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 2011年5月-2013年12月,以游离带感觉超薄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9例拇指缺损患者的(足母)甲瓣供区.男8例,女1例;年龄19 ~ 42岁,平均31.2岁.伤后至入院时间为3~12h,平均6.5h.致伤原因:机器碾压伤4例,交通事故伤3例,绞伤2例.采用(足母)甲瓣游离移植重建拇指后,遗留供区软组织缺损范围为3 cm×2 cm~8 cm×5 cm.携带股外侧皮神经分支制备带感觉股前外侧穿支皮瓣,游离移植修复供区创面;皮瓣切取范围为3.0 crm×2.0 cm ~ 8.5 crm×5.0 cm.皮瓣修薄前厚度为2,0~ 4,5 cm,平均3.2 cm;皮瓣修薄后厚度为0.4~0.6 cm,平均0.5 cm.所有股前外侧皮瓣供区直接闭合.结果 术后所有再造拇指和皮瓣均成活.随访时间6~30个月,平均15.8个月.皮瓣质地和色泽与周围皮肤接近,外形不臃肿,两点辨别觉为8~ 15mm,平均10.5 mm.患者大腿功能未见明显影响.结论 游离带感觉超薄股前外侧穿支皮瓣质地薄且易塑形,适用于修复(足母)甲瓣供区缺损.

  • 胸腰椎骨折后路复位术后椎体“空壳”现象的影像学研究

    作者:胡海刚;林旭;谭伦;吴超;钟泽莅;曾俊;邓佳燕

    目的 分析胸腰椎骨折后路复位术后椎体“空壳”影像学特征,探讨椎体“空壳”与骨折愈合间的关系.方法 回顾分析2013年1月-2015年12月,采用经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复位内固定术治疗的116例胸腰椎骨折患者临床资料.男72例,女44例;年龄22 ~ 66岁,平均43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24例,高处坠落伤54例,重物砸伤38例.骨折节段:T115例,T1238例,L152例,L21例.压缩性骨折51例,爆裂性骨折65例.矢状面Cobb角8~ 27°,平均15°;伤椎前缘压缩程度20%~75%,平均44%.骨密度测量显示:骨量正常30例,骨量减少40例,骨质疏松41例,严重骨质疏松5例.观察术后椎体“空壳”现象发生例数、病理特点及影像学规律,并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术后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1 ~ 18个月,平均13个月.共72例出现椎体“空壳”现象,主要集中于椎体前柱及上终板薄弱区附近(54/72,75.0%),以不规则形为主(50/72,69.5%).椎体骨折线走行与椎体“空壳”形态和复位后椎体骨折块移位有关;“空壳”形态转归可分为消失型、缩小型和塌陷型,椎体“空壳”体积和转归类型是影响椎体骨折愈合的危险因素.结论 胸腰椎骨折后路复位术后椎体“空壳”发生率及骨折不愈合率均较高,椎体“空壳”转归类型及体积是其主要影响因素.

  • 关节镜下治疗髋关节滑膜软骨瘤的疗效观察

    作者:李冀;李众利;苏祥正;刘春晖;王克涛;张浩;杨以萌

    目的 总结关节镜下治疗髋关节滑膜软骨瘤的疗效.方法 2012年4月-2015年9月,共32例髋关节滑膜软骨瘤患者于关节镜下行清除术.男19例,女13例;年龄22 ~ 64岁,平均42.1岁.左髋17例,右髋15例.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髋关节疼痛、肿胀,其中合并髋关节绞锁6例,下肢无力2例,髋关节弹响1例.“4”字试验阳性9例,Thomas征阳性4例,屈曲滚动试验阳性2例.结果 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6~48个月,平均33.8个月.患者疼痛症状均明显缓解或消失,VAS评分由术前的(4.8±1.2)分降至末次随访时的(1.4±0.8)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382,P=0.013);髋关节功能明显恢复,Harris评分由术前的(63.2±8.3)分提高至末次随访时的(92.6±6.7)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761,P=0.006).末次随访时3例“4”字试验阳性,1例Thomas征阳性,其余患者无明显阳性体征.X线片复查示患者均无复发征象.结论 关节镜下治疗髋关节滑膜软骨瘤创伤小、清理彻底、术后恢复快,近期疗效确切.

  • 改良Laprade法重建韧带治疗膝关节外侧损伤的近期疗效

    作者:权松涛;蔡利涛;杨明路

    目的 探讨改良Laprade法重建后外侧结构以及前外侧韧带治疗膝关节外侧损伤的近期疗效.方法 2013年6月-2015年7月,收治13例膝关节多发韧带损伤患者.男9例,女4例;年龄23~49岁,平均38岁.交通事故伤7例,高处坠落伤4例,运动伤2例.损伤至手术时间18~92 d,平43 d.患者前、后抽屉试验及Lachman试验均呈阳性,伴内翻、前后外旋不稳.膝关节Lysholm评分为(38.4±7.7)分.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IKDC)综合评分均为D级.后外侧结构损伤根据Fanelli分型标准,均为C型.术中取健侧自体肌腱,关节镜下重建前、后交叉韧带,并联合后外侧切口行改良Laprade法重建后外侧结构及前外侧韧带.结果 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 ~ 36个月,平均19个月.末次随访时,患者前、后抽屉试验及Lachman试验均呈阴性;2例内翻不稳,1例后外旋转不稳.无前外旋转不稳定.膝关节Lysholm评分为(88.6±12.7)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852,P=0.000).IKDC综合评分:A级8例,B级4例,C级l例;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182,P=0.000).结论 对于膝关节外侧损伤,应用自体肌腱采用改良Laprade法解剖重建后外侧结构及前外侧韧带,可获得较好近期疗效.

  • 丝素蛋白/聚乳酸-聚己内酯纳米纤维支架对兔腱-骨愈合影响的实验研究

    作者:蔡江瑜;蒋佳;莫秀梅;陈世益

    目的 探讨丝素蛋白(silk fibroin,SF)/聚乳酸-聚己内酯[poly (L-lactic acid-co-e-caprolactone),P(LLA-CL)]纳米纤维支架对兔腱-骨愈合的影响.方法 通过静电纺丝技术制备SF/P (LLA-CL)纳米纤维支架,扫描电镜观察材料形貌;并将支架与小鼠胚胎成骨细胞前体细胞MC3T3-E1复合培养1、3、5d,扫描电镜观察细胞黏附、增殖情况.取24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两组(n=12),对照组采用自体肌腱、实验组采用SF/P (LLA-CL)纤维纳米支架包裹自体肌腱建立关节外模型;术后6、12周采用组织学和生物力学测试评价腱-骨愈合情况.结果 SF/P (LLA-CL)纳米纤维支架为非取向结构,纤维直径为(219.4±66.5) nm;复合培养后,MC3T3-E1细胞在支架上生长良好,并随时间延长细胞逐渐增多.组织学观察示,术后6周两组腱-骨界面均有炎性细胞浸润,界面宽度未见明显差异;12周时实验组腱-骨界面可见新骨长入,而对照组无新骨长入.生物力学测试,术后6周,两组失效负荷及刚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12周时实验组失效负荷及刚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SF/P (LLA-CL)纳米纤维支架具有较好的细胞相容性,能有效促进兔腱-骨愈合,为临床上ACL重建移植物的改良提供新思路.

  • 肱骨远端C型骨折术后不同时期功能锻炼及不同制动体位对疗效影响的研究

    作者:李海波;王跃;车峥;苟永胜;徐琳;卢冰

    目的 探讨肱骨远端C型骨折双钢板内固定术后不同时间开始功能锻炼以及术后不同制动体位对肘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将2013年6月-2015年7月收治并符合选择标准的120例肱骨远端C型骨折患者纳入研究.随机分为3组,每组40例.A组:术后即刻开始功能锻炼;B、C组:术后患肢分别于屈肘90°位、伸肘30°位石膏外固定制动l周后开始功能锻炼.3组患者性别、年龄、骨折分型、骨折侧别、受伤至手术时间以及手术入路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结果 术后A、B组各1例发生切口红肿,其余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A组5例、B组4例、C组5例出现肘部骨化性肌炎表现;A、B、C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5.0% (6/40)、12.5% (5/40)、12.5% (5/40),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144,P=0.930).术后3组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 25个月,平均9.8个月.术后2周A组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高于B、C组(P<0.05),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显著低于B、C组(P<0.05);B、C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3组以上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周及6个月时,A、C组肘关节屈伸活动度优于B组(P<0.05),A、C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3组前臂旋转活动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骨折均达临床愈合,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肱骨远端C型骨折术后即刻开始关节功能锻炼,可以缓解早期疼痛,获得较好肘关节屈伸功能;肘关节固定于伸肘30°位较屈肘90°位,可更好地恢复肘关节屈伸活动度.

  • 不同内固定方式治疗髋臼顶压缩骨折后髋臼负重区接触特性的研究

    作者:许博文;张青松;安思琪;裴宝瑞;吴啸波

    目的 建立髋臼顶压缩骨折模型,采用压敏片技术测量并探讨3种不同内固定方式固定后髋臼负重区接触特性.方法 将16具新鲜成人半骨盆标本随机均分为4组,每组4具.D组为完整髋臼对照组;其余3组制备髋臼顶压缩骨折模型后,A组采用重建接骨板固定方法、B组采用顺行排钉螺钉固定方法、C组采用逆行排钉螺钉固定方法固定骨折.将压敏片贴于股骨头上,于倒置的单足站立位行轴向加载压缩试验,分别测量各组髋臼负重区的负重区面积、平均应力及峰值应力.结果 载荷为500 N时,D组髋臼负重区面积显著高于其余各组,平均应力和峰值应力显著低于其余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C组髋臼负重区面积显著高于A组,平均应力及峰值应力显著低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C组间比较上述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髋臼顶压缩骨折,即使行解剖复位并坚强内固定,髋臼负重区接触特性也不能恢复至正常水平;顺行及逆行排钉螺钉固定与重建接骨板固定相比,能够增加髋臼负重区面积,降低平均应力及峰值应力,可降低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率.

  • 大段同种异体骨单髁置换术治疗膝关节周围骨肿瘤疗效观察

    作者:黄俊琪;毕文志;韩纲;贾金鹏;许猛;王威

    目的 探讨应用大段同种异体骨单髁置换术重建膝关节周围骨肿瘤切除后骨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2007年1月-2014年1月采用大段同种异体骨单髁置换术治疗的9例膝关节周围骨肿瘤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6例,女3例;年龄17~ 38岁,平均25.8岁.骨巨细胞瘤7例(其中1例为骨巨细胞瘤术后复发),软骨黏液样纤维瘤2例.肿瘤位于股骨远端7例,胫骨近端2例;肿瘤部位均偏外侧.症状持续时间2~5个月,平均3.2个月.术前均行X线片和MRI检查,确定肿瘤范围6 cm×2 cm~9 cm×4 cm;CT检查排除肺部转移.术中置换的单髁同种异体骨长度为8.0~ 9.2 cm,平均8.6 cm.结果 患者术中出血量为400~ 550mL,平均480 mL;术后输注红细胞0~3U.1例患者拔除引流管后出现切口处持续渗液,3个月后愈合;其余患者术后2周切口均Ⅰ期愈合.9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 10年,平均6年.随访期间无术区感染发生,无同种异体骨愈合不良和断裂发生.术后1年膝关节活动度为90~110°,平均100°;肌肉骨骼肿瘤学会(MSTS)评分为24 ~ 29分,平均26分.X线片示同种异体骨内有密度减低区(骨溶解)6例;无关节面塌陷、骨裂或骨折发生;同种异体骨与宿主骨接触面之间均有骨痂形成,皮质骨连续性良好.结论 骨肿瘤切除后采用大段同种异体骨单髁置换重建,可提供良好支撑和功能,获得满意临床疗效.

  • 关节腔注射富血小板血浆对膝骨关节炎患者关节液及血浆中IL-17的影响

    作者:张海森;白玉明;刘畅;靳胜利;苏珂;刘颖;吕志昌

    目的 探讨关节腔注射富血小板血浆(platelet-rich plasma,PRP)治疗后,膝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患者血浆和关节滑液中IL-17水平变化.方法 以2015年1月-2016年1月接受关节腔PRP注射治疗(每周1次,连续3周)的30例膝关节OA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试验组),以30例自愿者正常膝关节作为对照(对照组).两组研究对象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治疗前后采用膝关节学会评分系统(KSS)及疼痛视觉模拟评分WAS)分别评价膝关节功能及疼痛程度.试验组患者注射PRP之前及第3次注射后1、3、6及12个月抽取肘前静脉血以及患侧关节滑液,采用ELISA法测量IL-17含量;对照组抽取肘前静脉血进行相应检测并比较.结果 PRP注射治疗过程中,试验组患者均未出现膝关节红肿、发热等局部感染及其他不适症状.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 ~ 15个月,平均13.5个月.PRP注射治疗后各时间点VAS评分均较术前显著降低,KSS评分较术前显著增加,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各时间点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PRP治疗前后血浆IL-17含量均显著增高(P<0.05).试验组治疗后各时间点血浆及关节滑液IL-17含量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o.05),治疗后各时间点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关节腔注射PRP治疗可显著改善膝关节OA患者疼痛症状及关节功能,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患者体内IL-17水平,但未恢复至正常水平.

  • 肢体短缩延长术治疗胫骨感染性骨缺损及慢性骨髓炎疗效观察

    作者:郭志民;石玲玲;田胜;陈卫;林斌

    目的 探讨采用肢体短缩延长术治疗胫骨感染性骨缺损及慢性骨髓炎的疗效.方法 2011年1月-2016年4月采用肢体短缩延长术治疗胫骨感染性骨缺损及慢性骨髓炎19例.男13例,女6例;年龄22~ 62岁,平均44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16例,压砸伤1例,高处坠落伤2例.18例为小腿开放性骨折(GustiloⅢB型)外固定支架固定后形成感染性骨缺损、骨髓炎,1例为闭合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形成慢性骨髓炎.既往手术2~5次,平均3次.受伤至骨搬移术时间为3~11个月,平均6.5个月.清创后骨缺损长度为2.0~5.5 cm,平均4.3 cm.术中胫骨短缩后松开止血带检查肢体末梢血运,7例直接闭合创面,5例采用邻近皮瓣修复,5例采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1例采用腓肠肌内侧头肌皮瓣修复,1例单纯植皮修复.选用单臂外固定架或环式外固定架,并在胫骨近侧或远侧干骺端的两排外固定架钉之间完全锯断;1周后以1 mm/d速度进行肢体延长.结果 术后19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0 ~ 36个月,平均14个月.2例对合端创面延迟愈合,余均顺利愈合.18例对合骨端自然愈合,1例因病灶骨未完全切除致对合骨端发生骨不连.5例发生牵张骨痂生长缓慢,其中4例经“手风琴”技术和注射红骨髓后顺利愈合,1例植骨辅助内固定后对合骨端愈合.骨延长时间为1~3个月,延长指数为1.6 ~ 2.7 cm/月,平均2.2 cm/月;骨愈合时间为7~13个月,平均11.1个月.根据胫骨骨折疗效评定系统Johner-Wruhs评分评定疗效:优9例,良8例,中2例,优良率为89.5%.结论 采用肢体短缩延长术治疗胫骨感染性骨缺损及慢性骨髓炎,可改善截骨端的直接对合,明显缩短骨对合端的愈合时间.

  • 三维捆扎复位技术在髌骨骨折治疗中的初步应用研究

    作者:姜未;张轩;林博文;黎伟凡;胡新佳;程继武;徐忠世;张晓明

    目的 介绍一种三维捆扎复位技术,探讨其用于髌骨骨折治疗的疗效.方法 将2015年1月-6月收治并符合选择标准的32例髌骨骨折患者纳入研究,随机分为巾钳复位组(对照组)和三维捆扎复位组(试验组),每组16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损伤侧别、致伤原因、骨折类型以及受伤至手术时间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评分评价膝关节功能.结果 术后两组切口均Ⅰ期愈合.两组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0 ~ 14个月,平均12.4个月.试验组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时间较对照组明显减少,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212,P=0.000;t=6.585,P=0.000).X线片复查示,两组骨折均顺利愈合,均未出现骨不连、感染和断钉等并发症.两组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973,P=0.058).术后6个月试验组膝关节HSS评分为(91.6±3.8)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6.4±5.5)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05,P=0.004).结论 与传统巾钳复位技术相比,三维捆扎复位技术治疗髌骨骨折能够缩短手术时间及术中透视时间,在不影响骨折愈合情况下,膝关节功能恢复更好.

  • 淫羊藿苷治疗小鼠骨关节炎后血清学及组织学改变的实验研究

    作者:高堪达;王漱阳;王秋根

    目的 通过早期和晚期应用淫羊藿苷(icariin,ICA)治疗小鼠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观察ICA对小鼠血清骨代谢标志物以及软骨和软骨下骨组织形态学的影响.方法 取80只8周龄雄性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8组,每组10只,分别为假手术/早期生理盐水组(A组)、假手术/早期ICA组(B组)、前交叉韧带切断术(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transaction,ACLT)/早期生理盐水组(C组)、ACLT/早期ICA组(D组)、假手术/晚期生理盐水组(E组)、假手术/晚期ICA组(F组)、ACLT/晚期生理盐水组(G组)、ACLT/晚期ICA组(H组).各组小鼠对应给予ACLT或单纯打开关节囊处理后,B、D组于术后第1天开始,F、H组于第4周开始,每天采用灌胃方式给予小鼠ICA (10 mg/kg)至第8周;A、C组及E、G组于对应相同时间点给予相同体积生理盐水.于术后第8周收集小鼠全血制备血清,采用ELISA法测定血清中骨代谢标志物及细胞因子的含量,包括Ⅰ型胶原C末端肽(C-telopeptideoftype Ⅰ collagen,CTX)、骨钙素(osteocalcin,OC)、IL-6、TNF-α、IL-1β.同时切取膝关节组织行阿辛蓝/苏木精-酸性橙G染色,观察软骨及软骨下骨形态改变,并进行骨关节炎国际研究学会(OARSI)评分.结果 早期给药组(A、B、C、D组)间比较:与A、B组相比,C组CTX、OC含量显著降低(P<0.05),IL-6、TNF-α、IL-1β含量升高(P<0.05),OARSI评分显著升高(P<0.05);与C组相比,D组CTX、OC含量升高(P<0.05),IL-6含量显著降低(p<0.05),TNF-α、IL-1β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OARSI评分降低(P<0.05),组织学观察显示胫骨软骨缺失程度明显改善.晚期给药组(E、F、G、H组)间比较:与E、F组比较,G组CTX、OC含量显著降低(P<0.05),IL-6、TNF-α、IL-1β含量升高(P<0.05),OARSI评分显著升高(P<0.05);与G组比较,H组CTX含量升高(P<0.05),OC、IL-6、TNF-α、IL-1β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OARSI评分无明显变化(P>0.05),组织学观察显示胫骨软骨缺失程度相似.结论 ICA对透明软骨、钙化软骨及软骨下骨均有保护作用,并且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OA软骨下骨的骨重建,且ICA对OA早期干预作用更明显.

  • 短缩再植结合肢体延长术治疗小腿中下段严重离断伤

    作者:谢书强;侯建玺;董其强;张华峰;王宏鑫;杨超凡

    目的 探讨短缩再植结合肢体延长技术治疗小腿中下段严重离断伤的临床疗效和技术要点.方法 2009年4月-2016年5月,采用一期短缩再植二期延长技术治疗小腿中下段离断伤12例.其中男9例,女3例;年龄16 ~ 32岁,平均28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4例,重物砸伤6例,机器挤压伤2例.受伤至就诊时间为30 min ~6 h,平均3 h 12 min.其中右小腿中下段完全离断6例,左小腿中下段不全离断4例,左踝关节平面完全离断2例.肢体短缩4.0~12.5 cm,平均7.3 cm;再植术后1.5 ~ 8.0个月行肢体延长术,延长时间1.7~5.3个月,平均3.1个月.结果 12例短缩再植后再延长均达到双下肢等长,术后延长段骨矿化良好,骨断端和延长骨段均达骨性愈合,愈合时间7~16个月,平均11.3个月.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个月~5年,平均2年5个月.膝关节活动范围:过伸0~5°,平均3°;屈曲110 ~ 140°,平均120°.除2例踝关节融合外,其余患者跖屈15 ~ 45°,平均26°;背屈10~25°,平均15°.足底感觉恢复至S34例,S36例,S22例.末次随访时根据Kofoed功能评定标准评价,获优7例,良3例,可2例.结论 通过短缩再植结合肢体延长技术治疗小腿中下段严重离断伤,扩大了下肢离断再植适应证,降低了再植难度,治疗更简便有效.

  • 胫腓骨开放骨折Taylor空间支架外固定术后轴向应力刺激对骨折愈合的影响研究

    作者:葛启航;万春友;刘亚北;季煦;马继海;曹海鲲;雍伟;刘钊;张宁宁

    目的 探讨胫腓骨开放骨折行Taylor空间支架外固定术后,轴向应力刺激对促进骨折愈合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2015年1月-2016年6月收治的符合选择标准的45例胫腓骨开放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均行Taylor空间支架闭合复位外固定术,根据术后是否进行轴向应力刺激分为试验组(23例)和对照组(22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侧别、致伤原因、骨折分型及受伤至手术时间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术后对试验组进行轴向应力刺激;两组均行轴向载荷分担比值测试,该值<10%时拆除外固定.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完全负重时间及拆除外固定支架时间;拆除外固定支架6个月后,参照Johner-Wruhs胫骨干骨折治疗终效果评价标准评定患肢功能.结果 试验组和对照组各有2例和3例发生针道异物反应,予以对症抗过敏治疗后好转.45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8~12个月,平均10个月.患者骨折均达临床愈合,无延迟愈合、不愈合及骨髓炎等并发症发生.试验组骨折愈合时间、完全负重时间和拆除外固定支架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拆除外固定支架6个月后,参照Johner-Wruhs胫骨干骨折治疗终效果评价标准评定患肢功能,试验组优13例、良6例、中3例、差1例,优良率82.6%;对照组优5例、良10例、中4例、差3例,优良率为68.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146,P=0.032).结论 Taylor空间支架外固定术后行轴向应力刺激能促进胫腓骨开放骨折的愈合,促进骨折处局部骨形成.

  • 改良缝合法治疗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的疗效分析

    作者:詹俊锋;方家刘;张积森;程文丹;吕浩;荆珏华

    目的 探讨使用改良缝合法治疗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3年12月-2016年12月,采用改良缝合法治疗29例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男23例,女6例;年龄22 ~ 45岁,平均34岁.患者均为运动损伤,其中左侧22例、右侧7例.术前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与后足功能评分为(44.6±3.6)分;参照Amer-Lindholm疗效评定标准评价均为差.MRI检查显示跟腱完全断裂.结果 手术时间35~62 main,平均46 min;术中出血量7~ 15mL,平均10 mL.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无腓肠神经损伤发生.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5~ 38个月,平均18.4个月.术后3个月,AOFAS踝与后足功能评分为(93.1±4.3)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9.581,P=0.000).参照Amer-Lindholm疗效评定标准评价,获优24例、良5例,优良率100%;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7.294,P=0.000).MRI检查示跟腱连续性完整.随访期间均无跟腱再断裂发生.结论 改良缝合法治疗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具有创伤小、再断裂发生率低、腓肠神经损伤风险低及功能恢复较好等优点.

  • 3D打印技术辅助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合并关节外畸形的膝骨关节炎

    作者:许志庆;王武炼;庄至坤;张怡元

    目的 探讨3D打印技术辅助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治疗合并关节外畸形的膝骨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3年3月-2015年12月,收治15例(18膝)合并关节外畸形的KOA患者.男6例(6膝),女9例(12膝);年龄55~70岁,平均60.2岁;病程7~15年,平均10.8年.单膝12例,双膝3例.膝关节学会评分系统(KSS)临床评分为(57.44±1.06)分,功能评分为(60.88±1.26)分.膝关节活动度为(72.22±0.18)°.下肢力线偏移(18.89±0.92)°.合并股骨侧畸形8例(10膝),胫骨侧畸形5例(5膝),股骨侧及胫骨侧畸形2例(3膝).术前3D打印骨骼模型、截骨导航模板并设计手术方案,选择合适的膝关节假体后实施TKA.结果 手术时间65~ 100 min,平均75.6 min;术中出血量50~150mL,平均90.2 mL.术后均未出现切口愈合不良、感染、血栓等并发症.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 ~ 30个月,平均22个月.末次随访时,X线片示假体位置均良好,未发现松动、下沉;下肢力线偏移(2.00±0.29)°,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120,P=0.007);KSS临床评分为(87.50±0.88)分、功能评分为(81.94±1.41)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553,P=0.000;t=35.551,P=0.000);膝关节活动度为(101.94±1.42)°,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633,P=o.ooo).结论 对于合并关节外畸形的KOA,采用3D打印技术辅助TKA,可达到个体化治疗、降低手术难度,有效矫正畸形,恢复患者膝关节功能的目的.

  • 肌腱干细胞在骨肌腱接点纤维软骨带重建中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作者:秦胜男;董飞;王文

    目的 对肌腱干细胞(tendon-derived stem cells,TDSCs)在骨肌腱接点(bone-tendon junction,BTJ)纤维软骨带重建中的作用机制进行综述.方法 广泛查阅国内外有关TDSCs促进BTJ纤维软骨带重建的研究文献,并总结分析.结果 TDSCs具有向骨细胞、纤维软骨细胞及肌腱细胞分化的能力,因此具备形成纤维软骨带的潜能;决定TDSCs成骨、成软骨分化的因素有力学刺激、生物活性因子、细胞外基质及炎性因子等.结论 TDSCs因其来源的特殊性,具有成为重建BTJ纤维软骨带种子细胞的潜能,通过外界刺激可诱导TDSCs形成类似于纤维软骨带结构.

  • 内髁Hoffa骨折合并前交叉韧带断裂的诊疗经验总结

    作者:崔海东;吕书军;洪晔;林俊安

    目的 总结内髁Hoffa骨折合并前交叉韧带断裂的诊疗经验.方法 2012年1月-2016年2月,收治3例外伤致内髁Hoffa骨折合并前交叉韧带断裂患者.男2例,女1例;年龄分别为59、43、55岁.伤后至入院时间为2、3、1h.采用空心螺钉固定骨折块,关节镜下一期前交叉韧带重建治疗.结果 术后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3例患者分别获随访10、9、12个月.X线片复查示,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分别为12、14、16周;随访期间无创伤性关节炎发生.末次随访时,参照Letenneur提出的Hoff骨折术后功能恢复评价系统,膝关节功能均达优.结论 对于内髁Hoffa骨折合并前交叉韧带断裂,切开复位空心螺钉内固定联合膝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是一种有效、安全方法.

  • 基于股骨头坏死围塌陷期理论的保髋术式总结

    作者:刘予豪;周驰;陈雷雷;孙友强;何伟

    目的 基于股骨头坏死(osteo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ONFH)的围塌陷期理论,总结各保髋术式.方法 阐述围塌陷期理论的基本要点;广泛检索国内外相关文献,以围塌陷期理论为基础,分析各保髋术式的原理、疗效及发展趋势.结果 ONFH的保髋术式趋于注重力学修复,同时兼顾生物学修复,这与围塌陷期理论强调生物力学稳定对股骨头坏死修复的重要性一致.结论 ONFH围塌陷期理论对保髋手术时机选择具有指导意义,是保髋治疗的理论依据之一.

  • 硫酸乙酰肝素成骨作用及成骨机制的研究进展

    作者:徐朱杰;陈敬华;邵伟;王瑞;刘仪

    目的 对硫酸乙酰肝素(heparan sulfate,HS)在骨形成和骨重建方面的作用进行讨论,综述其成骨机制的新研究进展.方法 查阅国内外有关HS体外作用于成骨细胞系、HS和HS复合支架材料作用于骨缺损动物模型以及HS蛋白聚糖影响骨骼发育的研究文献,并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HS长链通过非共价结合方式和参与骨折愈合的生长因子结合,尤其是肝素结合性生长因子(如FGFs、BMP、TGF-β)等,保护这些生长因子免受蛋白酶降解,并可直接参与生长因子信号转导和骨细胞功能调节.HS调控成骨作用机制主要包括:刺激干细胞向成骨细胞分化、提高成骨细胞分化能力、促进骨基质形成、维持骨基质稳定和加速骨基质矿化.结论 HS的成骨作用显著,随着对其安全性的不断探索完善,HS可能成为临床治疗骨缺损延迟愈合和不愈合的有效手段,并有望为骨组织工程技术提供更多选择.

  • 胸椎管内巨大囊肿一例

    作者:黄研生;牛兴邦;史少岩;朱子奇;吴廷瑞;郝定均

    椎管内囊肿好发于腰骶部,大多体积较小,进展缓慢,绝大多数患者无明显临床症状.囊肿体积巨大且位置较高者极为罕见,其常压迫脊髓及神经根引起下肢感觉运动功能障碍,甚至出现不全瘫等严重后果.2015年3月我们收治1例胸椎管内硬膜外巨大囊肿患者,现总结诊疗经验.报告如下.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2000 01 02 03 04 05 06
1999 01 02 03 04 05 06
1998 01 02 03 04 05 06
1997 01 02 04
1996 01 02 03 04
1995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