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外科学 >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Reparative and Reconstructive Surgery 중국수복중건외과잡지

CSCD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 中国康复医学会,四川大学
  • 影响因子: 1.23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2-1892
  • 国内刊号: 51-1372/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62-80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87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编辑部
  • 出版地区: 四川
  • 主编: 杨志明
  • 类 别: 外科学
期刊荣誉:
  • 保留(足母)展肌的改良游离足底内侧皮瓣修复手掌部瘢痕挛缩畸形

    作者:张子阳;唐修俊;魏在荣;金文虎;孙广峰;邓呈亮;李海;李书俊

    目的 探讨保留(足母)展肌的改良足底内侧游离皮瓣修复手掌部瘢痕挛缩畸形的疗效.方法 2012年1月-2017年7月,采用保留(足母)展肌的改良足底内侧游离皮瓣修复手掌部瘢痕挛缩畸形9例.其中男7例,女2例;年龄15~40岁,中位年龄23岁.瘢痕挛缩持续时间4~23年,平均9年.合并手关节僵硬3例,伴肌腱外露2例,肌腱合并神经外露2例.术中皮瓣切取范围为4.5 cm×4.0 cm ~ 8.0 cm×6.0 cm.皮瓣血管蒂长7~8cm,平均7.5 cm.供区取髂腹股沟全厚皮片植皮修复.结果 术后皮瓣及植皮均顺利成活,创面均Ⅰ期愈合.9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5~ 22个月,平均10个月.皮瓣外观平整,质地柔软,与周围正常皮肤相似.皮肤感觉恢复时间5~12个月,平均9个月.末次随访时,皮瓣感觉恢复为S4级5例,S3+级2例,S3级2例;两点辨别觉6.0~ 10.0 mm,平均8.5 mm.根据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价,手功能获优5例,良2例,可2例.供足(足母)趾外展及屈曲活动均未受影响,植皮区稍有色素沉着.结论 改良足底内侧游离皮瓣修复手掌部瘢痕挛缩畸形,不破坏(足母)展肌,供区损伤小,提高了植皮成活率,供足功能不受影响.

  • 游离桡动脉掌浅支皮瓣修复手指软组织缺损

    作者:黄良库;许玉本;李鹏;夏雷;田钊;陆梦;徐涛

    目的 探讨游离桡动脉掌浅支皮瓣修复手指软组织缺损的疗效.方法 2014年6月-2017年6月,采用游离桡动脉掌浅支皮瓣修复10例(10指)手指软组织缺损.男8例,女2例;年龄23~42岁,平均29.8岁.致伤原因:电锯切割伤6例,机器挤压伤2例,玻璃划伤2例.受伤至入院时间为1 ~8h,平均3h.损伤部位:示指中节掌侧3例,示指末节掌侧1例,中指末节掌侧3例,环指远指间关节尺侧1例,小指末节掌侧2例.皮肤软组织缺损范围为1.8 cm×0.9 cm~ 2.8 cm×2.1 cm.皮瓣切取面积为2.0 cm×1.0 cm~ 3.0 cm×2.3 cm.供区均直接缝合.结果 术后皮瓣顺利成活,创面均Ⅰ期愈合;供区切口均Ⅰ期愈合.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 12个月,平均9个月.皮瓣质地优良,外形满意,痛觉、温觉、触觉均恢复较好;末次随访时皮瓣两点辨别觉为6~13 mm,平均7.5 mm.末次随访时,按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手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优8例,良2例.腕部供区仅遗留线性瘢痕.结论 游离桡动脉掌浅支皮瓣供区隐蔽、创伤小,皮瓣切取简便、吻合容易,是修复手指软组织缺损的一种良好方法.

  • RNA干扰降低唾液酸酶3表达对骨肉瘤MG-63细胞增殖和凋亡影响的实验研究

    作者:杨晓;李思;向尚;吴衣论;王琳;彭锦;冯颖

    目的 探讨下调唾液酸酶3 (neuraminidase 3,NEU3)表达对人成骨肉瘤MG-63细胞体外增殖及凋亡的调控作用.方法 取MG-63细胞行免疫荧光染色,观察MG-63细胞中NEU3的表达情况.然后根据处理方法不同将细胞分为5组:正常对照组(A组),不作任何处理;30、50、100 nmol/L NEU3 RNA干扰组(分别为B、C、D组),分别以浓度为30、50、100 nmol/L的NEU3小干扰RNA (small interfering RNA,siRNA)转染细胞;阴性对照组(E组),使用不同种属阴性对照siRNA(小鼠actin siRNA,50 nmol/L)转染细胞.转染后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NEU3 mRNA水平,细胞计数试剂盒8(cell counting kit 8,CCK-8)检测细胞增殖,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Western blot检测Ras蛋白和Bcl-2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荧光显微镜观察示NEU3表达集中在MG-63细胞的细胞质中.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示,培养24 h后B、C、D组NEU3 mRNA相对表达量明显低于A、E组(P<0.05);随着siRNA浓度升高,B、C、D组NEU3 mRNA相对表达量呈下降趋势(P<0.05).CCK-8法检测示,培养48 h后随NEU3 siRNA浓度升高,B、C、D组MG-63细胞抑制率显著升高,成活率显著降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流式细胞术检测示,培养24 h后B、C、D组MG-63活细胞逐渐减少、坏死细胞逐渐增加(P<0.05).B、C、D组细胞凋亡率与A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E组比较,C、D组细胞凋亡率显著降低(P<0.05),B、E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Western blot检测示,培养24 h后,与A、E组比较,B、C、D组Ras和Bcl-2蛋白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D组以上蛋白表达均显著降低(P<0.05).结论 NEU3表达下降能够抑制骨肉瘤MG-63细胞的成活,促进细胞凋亡,提示NEU3可能是治疗骨肉瘤的潜在药物靶点.

  • 3D打印导航模板辅助Ludloff截骨矫形术治疗中重度(足母)外翻

    作者:徐燕;刘帅;胡军;张惠康;姚庆强;王黎明

    目的 探讨3D打印导航模板辅助Ludloff截骨矫形术治疗中重度(足母)外翻的疗效及优势.方法 将2013年4月-2015年2月拟行Ludloff截骨矫形术治疗且符合选择标准的28例(28足)中重度(足母)外翻患者纳入研究,随机分为两组(n=14):A组为采用3D打印导航模板辅助截骨手术,B组为传统截骨手术.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患足侧别和外翻分度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记录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前、术后即刻及末次随访时,采用美国矫形足踝协会(AOFAS)评分评价患足功能;根据X线片测量(足母)外翻角(hallux valgus angle,HVA)、跖骨间角(intermetatarsal angle,IMA)以及第1跖骨长度短缩程度.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8 ~ 40个月,平均26.4个月.A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均显著少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组术后即刻及末次随访的HVA、IMA和AOFAS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即刻与末次随访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组间术前、术后即刻及末次随访时的HVA、IM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即刻及末次随访时,A、B组间AOFAS评分及第1跖骨长度短缩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除B组1例发生转移性跖骨痛外,A、B组均无相关并发症发生.结论 采用3D打印导航模板辅助Ludloff截骨矫形术,可以达到术前准确制定手术计划、术中实施精准截骨的目的,是治疗中重度(足母)外翻的有效方法之一.

  • 激素性与酒精性股骨头坏死患者骨标本坏死区域病理与显微结构特点分析

    作者:魏秋实;杨帆;陈哓俊;何敏聪;陈镇秋;张庆文;何伟

    目的 观察激素性和酒精性股骨头坏死(osteo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ONFH)患者骨标本坏死区域的病理和显微结构特点.方法 收集2015年8月-2016年4月因ONFH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股骨头标本30个,其中男22例,女8例;酒精性15例,激素性15例;两组国际骨循环协会(ARCO)分期构成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2.143,P=0.143).取激素性与酒精性ONFH患者骨标本不同区域(坏死区、硬化区、正常区)骨组织,行大体观察、HE染色并计算空骨陷窝率.将完整股骨头标本行Micro-CT扫描,并进行骨微结构定量分析以下参数:骨小梁相对体积(bone volume to total volume,BV/TV)、骨表面积与骨骼体积比(bone surface area to bone volume ratio,BS/BV)、骨矿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骨矿容量(bone mineral content,BMC)、结构模型指数(structure model index,SMI)、骨小梁数目(trabecular plate number,Tb.N)、骨小梁厚度(trabecular plate thickness,Tb.Th)、骨小梁间隙(trabecular spacing,Tb.Sp).结果 大体观察示激素性和酒精性ONFH均有骨小梁连续性中断,骨小梁吸收区域有囊变被肉芽组织取代,激素性ONFH肉芽组织内有血管新生的痕迹,酒精性ONFH肉芽组织内血管新生痕迹不明显.HE染色示激素性和酒精性ONFH坏死区均有骨质结构紊乱、骨髓坏死、骨陷窝空虚,其中激素性ONFH骨小梁结构和连续性破坏更严重,酒精性ONFH骨小梁更粗,连续性较激素性ONFH好.激素性ONFH坏死区的空骨陷窝率明显高于酒精性ONFH (P<0.05),但两种ONFH硬化区和正常区空骨陷窝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激素性与酒精性ONFH坏死区与硬化区之间区域在Micro-CT图像中均是低密度区,但前者形态不规则,对应部位大体标本可见富含血运的肉芽组织形成,后者对应部位大体标本见无血运的纤维肉芽组织形成.骨微结构定量分析显示,激素性ONFH坏死区和硬化区BV/TV、BMD、BMC、Tb.N、Tb.Th明显低于酒精性ONFH,BS/BV、SMI、Tb.Sp显著高于酒精性ONFH,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种ONFH正常区上述各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激素性和酒精性ONFH标本坏死区的骨小梁连续性均破坏.但两种ONFH有不同的坏死表现形式,激素性ONFH以多发灶性溶骨性骨质破坏为特点,酒精性ONFH是以凝固性骨质坏死为特点.

  • 新型纳米羟基磷灰石/聚氨酯复合材料治疗慢性骨髓炎的实验研究

    作者:张东力;刘文;吴向东;何小强;林枭;黄伟

    目的 评价新型纳米羟基磷灰石(nano hydrox-yapatite,n-HA)/聚氨酯(polyurethane,PU)复合材料在治疗胫骨慢性骨髓炎中骨修复的效果.方法 合成一种新型载左氧氟沙星介孔二氧化硅纳米微球(levofloxacin@mesoporous silica microspheres,Lev@MSNs)/n-HA/PU复合材料,扫描电镜观察材料表面结构.取50只成年雌性新西兰兔,采用Norden的方法用3× 107 CFU/mL浓度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菌液制备右侧胫骨慢性骨髓炎模型,将造模成功的45只动物随机分为4组,于右胫骨皮质开窗,空白对照组(A组,n=9)仅行彻底清创术;B、C、D组(n=12)彻底清创后分别植入材料5 mg Lev@PMMA、1 mg Lev@MSNs/n-HA/PU、5 mgLev@MSNs/n-HA/PU.术后12周行胫骨X线片观察,然后处死动物后行胫骨大体形态观察、亚甲基蓝/酸性品红染色组织学观察、植入物-骨界面扫描电镜观察(B、C、D组)及生物力学试验(检测大压缩力).结果 X线片观察示,A组炎症感染较术前加重,而D组较术前炎症感染控制显著,骨愈合良好.大体观察示,A组见胫骨广泛骨质破坏,B、C组见材料-骨间隙明显,而D组见骨组织与材料紧密结合,骨修复良好.组织学观察示,B、C组材料周围无明显新生骨,而D组材料外周有大量新生骨包绕,孔隙内有新生骨长入,骨重建活跃.植入物-骨界面扫描电镜观察示,B、C组植入物-骨界面无新生骨,而D组植入物与宿主骨间形成骨性连接,界限模糊.生物力学检测示,B、D组大压缩力显著高于A、C组(P<0.05),B、D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新型Lev@MSNs/n-HA/PU复合材料具有抗感染、促进成骨及良好的生物力学性能,应用于治疗兔慢性骨髓炎效果良好.

  • 3D打印截骨导板辅助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早期疗效分析

    作者:刘德健;李彦林;蔡国锋;贾笛;毛健宇;蒙旭晗;王国梁;何川

    目的 探讨3D打印截骨导板辅助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的早期疗效.方法 2016年1月-2017年6月,收治60例膝骨关节炎患者,其中30例采用传统TKA术式(传统组),30例采用3D打印截骨导板辅助手术(3D打印组).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手术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记录两组手术时间,术前及术后1、3d患者血红蛋白值,术后切口引流量;术前及术后3个月膝关节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评分、膝关节学会评分系统(KSS)临床及功能评分;采用Opti-Knee膝关节三维运动分析系统,记录术前及术后3个月膝关节内外翻角、内外旋角、屈伸角、前后位移、上下位移、内外位移活动范围,同时与30例正常成人(<60岁)测量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与传统组比较,3D打印组手术时间明显缩短,术后1、3d血红蛋白值较高,术后切口引流量较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9个月,平均7.3个月.两组手术前后HSS评分以及KSS临床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前KSS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3个月3D打印组KSS功能评分明显优于传统组(P<0.05).膝关节运动学分析示,术前两组膝关节内外翻角、内外旋角、前后位移、上下位移活动范围均大于正常成人(P<0.05),屈伸角及内外位移活动范围与正常成人相似(P>0.05).术后3个月,与正常成人相比,传统组内外翻角活动范围增加、屈伸角活动范围减小(P<0.05);两组上下位移、内外位移活动范围明显减小(P<0.05);其余自由度活动范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X线片复查示假体无松动.结论 与传统TKA相比,3D打印截骨导板辅助TKA具有手术时间短、术后出血少、膝关节功能恢复良好的优点.

  • 自体腘绳肌腱移植重建前交叉韧带后植物的组织学研究

    作者:吴冰;丘志河;李盛;梁达强;许鉴;钟名金;陆伟;王大平;柳海峰;朱伟民;欧阳侃;李皓

    目的 观察自体腘绳肌腱移植重建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术后移植物组织学表现特点,总结ACL移植物组织学转归规律.方法 以2017年3月-12月应用自体腘绳肌腱移植单束重建ACL术后4年以上、因移除胫骨端内固定物行二次关节镜探查,并符合选择标准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关节镜下对移植物滑膜及血管覆盖、移植物张力、移植物容量及纤维再撕裂情况评分,将患者分为塑形良好组(good remodeling group,GRG),总分为4~6分;塑形不良组(poor remodeling group,PRG),总分为1~3分.镜下取移植物体部中央标本,分别行光镜观察(细胞形态、血管分布)及透射电镜观察(细胞合成代谢、胶原纤维分布)并评分.以同期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且年龄<60岁患者的正常ACL标本作为对照组.结果 共18例二次关节镜探查患者纳入研究,关节镜下移植物评分为2~6分,平均4.7分;其中GRG组11例、PRG组7例.对照组9例.光镜下观察示,PRG组血管分布及细胞形态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及GRG组(P<0.05);GRG组与对照组相关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透射电镜观察示,PRG组胶原纤维分布评分较对照组及GRG组明显降低,但细胞合成代谢评分明显增高,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GRG组细胞合成代谢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胶原纤维分布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ACL重建术后自体腘绳肌腱移植物塑形稳定期,关节镜下评估为塑形良好的移植物在光镜下其组织学结构更接近于正常ACL,但其超微结构特点与正常ACL仍存在明显差异.

  • 经Watson-Jones入路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联合病灶刮除植骨治疗股骨近端良性病变

    作者:刘宏远;熊燕;方向;段宏

    目的 探讨经Watson-Jones入路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联合病灶刮除植骨治疗股骨近端良性肿瘤和瘤样病变的可行性,评估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2008年1月-2015年1月采用经Watson-Jones入路PFNA联合病灶刮除植骨治疗的38例股骨近端良性病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24例,女14例;年龄15~57岁,平均28岁.病理类型:纤维结构不良20例,骨囊肿7例,动脉瘤样骨囊肿5例,骨巨细胞瘤3例,内生软骨瘤2例,非骨化性纤维瘤1例.临床表现:髋关节疼痛19例,病理性骨折12例,肢体短缩、髋关节内翻畸形4例,出现原有病灶复发3例.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术后完全负重时间.随访摄X线片及三维CT,了解植骨融合情况及内固定物位置,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疼痛程度,国际骨与软组织肿瘤协会(MSTS93)评分标准评估下肢功能,Harris评分评估髋关节功能.结果 手术时间为130~ 280 min,平均182 min;术中出血量为300~1 500mL,平均764mL.术后3例出现切口脂肪液化,均经正规换药顺利愈合,未造成深部感染;其余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所有患者均于术后2~4周开始部分负重,完全负重时间为3~6个月,平均4.2个月.38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24 ~ 108个月,中位随访时间60个月.影像学检查提示植骨均融合,融合时间为8~18个月,平均11.4个月.随访期间无病理性骨折、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关节脱位、内固定物松动断裂等并发症发生,无肿瘤复发和远处转移.末次随访时,VAS评分、MSTS93评分和Harris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Watson-Jones入路刮除植骨后联合PFNA内固定治疗股骨近端良性病变,能够在彻底清除病灶的同时获良好力学稳定性,且术后并发症少,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 壳聚糖/胡须/磷酸钙骨水泥复合生物材料的力学性能及对诱导多能干细胞成骨潜能的影响

    作者:康明;黄杰华;张理选;王新光;郭汉明;何瑞轩

    目的 观察新型强化型磷酸钙骨水泥(calcium phosphate cement,CPC)生物支架材料的力学性能以及对诱导多能干细胞(induced potential stem cells,iPS)生物活性及成骨潜能的影响.方法 根据制备的支架材料不同,将实验分为4组,A组为单纯CPC支架组,B组为CPC∶10%wt壳聚糖为2:1比例混合支架组,C组为CPC∶10%wt壳聚糖∶胡须为2∶1∶1比例混合支架组,D组为CPC∶10%wt壳聚糖∶胡须为2∶1∶2比例混合支架组.检测各组支架材料力学性能(抗弯强度、断裂功、硬度及弹性模量).与第5代iPS-MSCs复合培养1、3、7、14d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8(cell counting kit 8,CCK-8)法检测各组吸光度(A)值;1、7、14d行ALP活性检测、Live/Dead荧光染色及定量检测、RT-PCR检测成骨基因ALP、Runx2、Ⅰ型胶原、骨钙蛋白(osteocalcin,OC)及BMP-2表达;1、7、14、21d行茜素红染色观察.取3月龄雄性SD大鼠24只,建立8 mm颅骨骨缺损模型,随机分为4组(n=6),分别植入对应的4组支架材料,术后8周取材行HE染色观察骨缺损修复情况,并检测新生骨体积百分比和新生血管密度.结果 B、C、D组抗弯强度、断裂功、弹性模量及硬度均显著高于A组,C、D组高于B组,D组高于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CK-8法检测示随培养时间增加,细胞活性逐渐增加,3、7、14d时B、C、D组A值均显著高于A组,C、D组高于B组(P<0.05),C、D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ive/Dead荧光染色示,7、14d时B、C、D组活细胞比例均显著高于A组(P<0.05),7d时C、D组显著高于B组(P<0.05);RT-PCR检测示,7、14d时B、C、D组各基因相对表达量均显著高于A组,C、D组显著高于B组(P<0.05),C、D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茜素红染色示随培养时间延长,各组支架材料表面的红色钙盐沉积均逐渐加深变厚,14、21d时B、C、D组A值均显著高于A组,C、D组高于B组(P<0.05),C、D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动物体内修复实验显示,各组新生骨主要填充于支架材料间隙中,成骨细胞和新生血管被基质中的新生骨组织包围,成骨细胞排列在新生骨边界上,B、C、D组新生骨显著多于A组,C、D组显著多于B组.B、C、D组新生骨体积百分比和新生血管密度均显著高于A组,C、D组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复合壳聚糖、胡须和CPC制备的新型强化型复合生物支架材料的机械性能明显优于单纯CPC支架材料,可满足皮质骨及松质骨的机械性能要求.iPS-MSCs在新型强化型复合生物支架材料上黏附、增殖,骨组织修复效果良好,可满足骨植入材料的生物活性及成骨活性要求.

  • 乳房脂肪瓣矫治重度乳头凹陷的疗效

    作者:万睿

    目的 总结乳房脂肪瓣矫治重度乳头凹陷的方法及疗效.方法 2013年2月-2017年1月,收治8例重度乳头凹陷女性患者.患者年龄25 ~ 36岁,平均30.7岁.双侧乳头凹陷2例,单侧乳头凹陷6例.其中l例曾于外院行乳头凹陷矫治术,效果欠佳且术后发生感染.术中乳腺脂肪层制备面积为3.5 cm×2.5 cm的带蒂脂肪瓣,翻转平铺至切断的挛缩乳腺导管处.结果 术后无乳头坏死发生.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15个月,平均12.3个月.乳头均明显突出,感觉无丧失,随访期间凹陷无复发,未遗留明显切口瘢痕.结论 乳房脂肪瓣法矫治重度乳头凹陷方法简单、成功率高,可获得较好乳头形态.

  • 耻骨上区瘢痕疙瘩的治疗体会

    作者:刘勇;刘晓雪;肖海涛;伍俊良;岑瑛

    目的 总结耻骨上区瘢痕疙瘩治疗经验及体会.方法 2014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21例耻骨上区瘢痕疙瘩患者.男6例,女15例;年龄11 ~ 69岁,中位年龄39岁.病因:会阴部毛囊炎迁延刺激形成瘢痕疙瘩16例,外伤或者腹部手术后增生5例.病程8个月~21年,中位时间3.5年.7例为复发患者.15例瘢痕疙瘩伴感染病灶.瘢痕疙瘩范围为6.0 cm×3.5 cm ~ 14.0 cm×7.0 cm.手术切除瘢痕疙瘩后,切取大小为8 cm×5 cm~ 16 cm×8 cm的髂腹股沟皮瓣修复创面;术后联合电子射线治疗(连续3d,总剂量15 Gy).结果 术后皮瓣均成活.1例供区愈合不佳,经换药2周后愈合.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 ~ 24个月,平均16个月.随访期间4例复发,治愈率为81%.复发患者中,2例为初次治疗患者,2例为再次复发;复发患者经长期瘢痕内注射曲安奈德后不同程度萎缩,并得到控制.结论 对于耻骨上区瘢痕疙瘩,手术切除后采用髂腹股沟皮瓣修复,具有手术操作简便且供区切口隐蔽的优点;结合术后早期电子射线照射可以有效降低瘢痕疙瘩的复发率.

  • 同种异体骨Cage在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手术中的应用

    作者:郜德龙;方忠;孙允龙;李锋

    目的 评估同种异体骨Cage在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术后的融合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2015年1月-2017年1月使用同种异体骨Cage行TLIF的30例患者(38个节段)临床资料.男25例,女5例;年龄44 ~ 72岁,平均56.9岁.腰椎间盘突出症20例,腰椎滑脱7例,腰椎管狭窄3例.手术节段:单节段22例,L3、44例,L4、513例,L5、S15例;双节段8例,L4、5~L5、S16例,L3、4~L4、52例.病程6~36个月,平均12个月.术前,术后3、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和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评估临床疗效;术后3、6个月摄正侧位X线片及行CT三维重建评估融合率;术前及术后3d、3个月、6个月分别摄腰椎正侧位X线片测量椎间隙高度.结果 手术时间2.1~4.3 h,平均3.1h;术中出血量150~820mL,平均407.5 mL.30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8~25个月,平均16.4个月.1例术后6个月出现Cage下缘碎裂,不伴Cage移动,无神经症状;其余患者均无Cage脱出、位移、碎裂等情况发生.所有患者均无局部或全身变态反应或感染征象,随访期间无神经压迫、受损症状.30例患者术后各时间点VAS评分、ODI评分及JOA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术后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显著优于术后3个月(P<0.05);术后6个月和末次随访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X线片及CT三维重建示,术后3、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的融合率分别为55.3%(21/38)、92.1% (35/38)、100% (38/38).术后3d、3个月、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椎间隙高度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末次随访时与术后3d比较椎间隙高度有所丢失,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同种异体骨Cage在腰椎TLIF术后可提供早期稳定性和较高融合率.

  • 损伤单元矢状位非稳定区对称椎弓根系统内固定结合植骨融合术治疗胸腰椎骨折

    作者:梁成民;张伟;刘彬;于海洋;曹杰;尹稳

    目的 探讨损伤单元矢状位非稳定区对称椎弓根系统内固定结合植骨融合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 选取2011年11月-2015年11月收治的单节段胸腰椎骨折患者65例,其中男41例,女24例;年龄23~60岁,平均36.7岁.骨折部位:T71例,T92例,T104例,T118例,T1214例,L119例,L213例,L33例,L41例.AO分型:A型34例,B型27例,C型4例.美国脊柱损伤协会(ASIA)分级为A级1例,B级2例,C级6例,D级15例,E级41例.胸腰椎损伤分类及损伤程度评分(TLICS):4分9例,5分29例,6~8分23例,9~ 10分4例.受伤至手术时间2~12d,平均5.3 d.定义伤椎连同上、下间隙及其所对应的后方结构作为1个损伤单元,将此损伤单元在矢状位上分为3区:Ⅰ区,椎体上1/3、上位关节突关节、上位椎间隙及其对应的后方韧带复合体;Ⅱ区,椎体中1/3,椎弓根、椎板、棘突及棘上韧带;Ⅲ区,椎体下1/3、下位关节突关节、下位椎间隙及其对应的后方韧带复合体.非稳定区为损伤单元中主要受累区域.以非稳定区为中心上下对称植入椎弓根螺钉固定,结合植骨融合进行治疗.观察患者术前、术后即刻及末次随访时神经功能恢复情况、伤椎前缘高度比、矢状面Cobb角恢复情况.结果 65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发现脑脊液漏3例,予以相应处理后痊愈.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17.3个月.无内固定物松动、移位及断钉、断棒等并发症发生.植骨均达到骨性愈合,愈合时间10 ~ 13个月,平均11.4个月.末次随访时神经功能ASIA分级为A级1例、B级1例、C级3例、D级9例、E级51例,较术前显著改善(Z=-2.963,P=0.014).术前、术后即刻及末次随访时伤椎前缘高度比分别为53.2%±6.8%、91.3%±8.3%、89.5%土6.6%,矢状面Cobb角分别为(16.3土8.1)、(2.6±7.5)、(3.2±6.8)°.术后即刻及末次随访时伤椎前缘高度比及矢状面Cobb角均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即刻及末次随访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依据损伤单元分区理论设计椎弓根植钉原则,实施非稳定区对称椎弓根系统内固定植骨融合术治疗胸腰椎骨折安全、可靠,临床效果满意.

  • 慢病毒介导小干扰RNA干扰促分裂原和应激激活的蛋白激酶1对大鼠脊髓损伤的修复作用

    作者:钟泽祥;周亦楠;冯思思;黄宇;陈宣维

    目的 探讨促分裂原和应激激活的蛋白激酶1 (mitogen-and stress-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1,MSK1)在大鼠脊髓损伤后的表达变化及对脊髓损伤的修复作用.方法 雄性SD大鼠120只(体质量220~250 g),取其中7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和脊髓损伤组(n=35),脊髓损伤组按照Allen法制作大鼠脊髓损伤模型,假手术组仅打开椎板不损伤脊髓;造模后8、12h及1、2、3、5、7d取材(n=5)行Western blot检测MSK1及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蛋白表达变化.另取20只SD大鼠同上法分组(n=10),于脊髓T10水平背侧深约0.8 mm处注射阴性对照慢病毒LV3NC稀释液,倒置荧光显微镜下观察1、3、5、7、14 d的转染效果,确定病毒佳转染时间.将剩余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单纯脊髓损伤组(A组)、脊髓损伤后转染阴性对照慢病毒LV3NC组(B组)和脊髓损伤后转染MSK1小干扰RNA (small interfering RNA,siRNA)组(C组),每组10只.于术后1、3、5、7、14d行大鼠后肢功能BBB评分;于病毒佳转染时间点取材行Western blot检测脊髓组织中MSK1及PCNA蛋白表达变化,并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检测MSK1及PCNA在脊髓中的定位表达.结果 Western blot检测示假手术组各时间点脊髓组织中的MSK1及PCNA蛋白表达无明显变化.脊髓损伤组MSK1蛋白表达于伤后8h开始逐渐下降,至伤后3d降至低,而后逐渐上升;PCNA蛋白表达与MSK1表达趋势相反.脊髓损伤组伤后1、2、3、5 d MSK1蛋白表达量显著低于假手术组,伤后8h及1、2、3、5、7 d PCNA蛋白表达量显著高于假手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脊髓损伤组及假手术组大鼠脊髓组织在慢病毒转染后各时间点均有较强的荧光表达,转染7d内荧光强度与时间成正相关,7d时达高峰.随术后时间延长,A、B、C组BBB评分均呈逐渐上升趋势,术后5、7、14dC组BBB评分显著低于A、B组(P<0.05).慢病毒转染7d后,Western blot检测示C组MSK1蛋白表达量显著低于A、B组,PCNA蛋白表达量显著高于A、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荧光染色显示MSK1在脊髓表达并存在于细胞核中,并与绿色荧光蛋白、神经元核抗原及神经胶质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共定位.免疫荧光染色示,C组MSK1阳性细胞相对表达面积显著高于B组,PCNA、GFAP阳性细胞相对表达面积显著低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慢病毒介导MSK1siRNA转染大鼠脊髓组织,能够有效沉默MSK1的表达,MSK1可能通过调控神经胶质细胞的增殖,在大鼠脊髓损伤修复中发挥一定作用.

  • 椎间孔镜不同入路方式对髓核摘除量的影响及临床疗效分析

    作者:杨虎;李鹏飞;贾楠;靳宪辉;丁文元;张为

    目的 探讨椎间孔镜不同入路方式的选择对术中髓核摘除量的影响及术后临床疗效分析.方法 2011年8月-2014年12月采用腰椎侧后路微创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治疗165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根据术中椎间孔镜不同入路方式将患者分为4组:A组42例采用后外侧入路(Yeung技术),B组40例采用经典椎间孔入路[经椎间孔内窥镜脊柱系统(transforaminal endoscopic spine system,TESSYS)技术],C组43例采用改良椎间孔入路(improved transforaminal endoscopic access,ITEA),D组40例采用椎板间入路.各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侧别、病变节段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计算并比较4组患者髓核摘除量;临床疗效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腰椎曲度指数(lumbarcurvature index,LCI)和椎间隙高度等进行评估.结果 A、B、C、D组术中髓核摘除体积分别为(3.740.8)、(3.6±0.7)、(4.5±1.1)、(3.0±0.8)cm3,C组体积显著大于其余3组,D组体积显著小于其余3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B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出现脑脊液漏1例,无术后椎间隙感染、硬膜外血肿等并发症发生.术后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18个月;随访期间无典型术后髓核突出复发症状.术前各组间ODI评分、下腰痛VAS评分及双下肢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各组上述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评分改善值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及末次随访时各组间比较LCI及椎间隙高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末次随访时与术前比较以及末次随访时各组间LCI变化值和椎间隙高度丢失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腰椎侧后路微创椎间孔镜术中,采用ITEA技术的手术操作范围更大,术中探查及摘除责任髓核更彻底;但需要根据患者腰椎间盘突出的症状及特点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方式.

  • 后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联合不同入路腰大肌脓肿清除局部化疗治疗胸腰椎结核

    作者:彭琪琪;欧云生;朱勇;赵增辉;罗伟;杜兴;李剑箫

    目的 比较前、后路腰大肌脓肿清除及脓腔内局部化疗联合后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的临床疗效,探讨后路腰大肌脓肿清除的可行性.方法 回顾分析2012年6月-2015年12月治疗的37例胸腰椎结核伴腰大肌脓肿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行后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根据腰大肌脓肿清除的手术入路不同分为A组(21例,行后路脓肿清除及脓腔内局部化疗)和B组(16例,行前路脓肿清除及脓腔内局部化疗).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病变节段、术前红细胞沉降率、术前C反应蛋白、腰大肌脓肿侧别、腰大肌脓肿大横径及纵径、伴随脓肿、脓腔分隔情况、术前病变节段Cobb角、术前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分级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脓肿吸收时间及骨融合时间;观察患者术前及末次随访时的病变节段Cobb角变化情况;采用ASIA分级评价脊髓神经功能.结果 除B组手术时间显著长于A组(t=-2.985,P=0.005)外,两组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脓肿吸收时间及骨融合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8 ~ 47个月,平均31.1个月.术中及术后均无脑脊液漏发生.A组4例二次行前方脓肿清除置管化疗.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脓肿均吸收,红细胞沉降率及C反应蛋白均正常.两组患者末次随访时病变节段Cobb角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间病变节段Cobb角以及矫正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9例伴脊髓神经功能损害者中,末次随访时神经功能均改善,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716,P=0.007).结论 治疗胸腰椎结核伴腰大肌脓肿,单纯后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联合脓肿清除及脓腔内局部化疗可取得良好疗效,但特殊情况下仍需行前路脓肿清除.

  • 近十年面部年轻化治疗进展

    作者:冉维志;高崧瀛

    面部老化由皮肤、其深方软组织(包括脂肪、肌肉、筋膜韧带等)及骨骼等因素导致.在皮肤方面主要表现为皱纹加深,皮肤干燥、粗糙、颜色加深等;深方软组织表现为容积丢失和重力所致松垂;骨骼方面主要表现为骨质的选择性吸收.目前,对抗不同原因所致的面部老化,应采取针对原因的综合治疗方法,如手术、埋线提升(线雕)、自体脂肪移植、透明质酸、肉毒素注射及光-电技术等.

  • 虚拟手术计划及术中导航辅助的下颌骨重建——从精确走向微创

    作者:孙坚

    下颌骨重建应同时恢复功能和外形,并根据缺损的原因、部位、范围和类型选择重建方法.血管化骨移植是目前临床上应用广泛的下颌骨重建方法,腓骨是常用的供区,腓骨肌皮瓣平行折叠能够克服单层腓骨重建下颌骨后高度不足的问题.应用虚拟手术计划和术中导航辅助下颌骨重建,简化了手术操作、缩短了手术时间和创伤、降低了供区并发症,也提高了下颌骨重建的精确性;而口内入路手术和口内显微血管吻合则将推动下颌骨重建向微创的方向发展.

  • 皮瓣外科的新进展

    作者:徐永清;何晓清

    近年来,皮瓣外科平稳发展,各种理念、技术不断更新,出现了很多可喜成果.该文在回顾皮瓣相关文献的基础上,重点从皮瓣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两方面总结近年来皮瓣外科领域的新进展,以期为学科未来发展指明方向.同时,简要展示国内众多学者在皮瓣外科标准化方面的努力和新成果.

  • 手部小关节重建与假体置换的新研究进展

    作者:陆芸;马飞飞;李思源

    自Swanson公司设计的硅胶小关节假体以来,小关节假体材质和设计不断创新,近十年小关节重建和置换手术数量逐渐增多.大量研究聚焦在新材质假体设计及中远期疗效分析,以解决假体松动、移位、脱位及功能不佳问题,同时挑战小关节翻修术的难度.虽然至今尚未能获得整体性能上超越Swanson假体且像膝关节假体一样成熟稳定的小关节假体,但小关节重建的发展已使手部关节疾患的治疗发生了革命性变化,对不同适应证建立了假体选择和手术技术趋向性方案.未来将数字化3D打印、再生医学、转化医学多维度聚合,以期使小关节重建和置换技术获得突破性进展.

  • 骨延长治疗近期关注热点

    作者:艾合买提江·玉素甫

    骨延长技术是目前骨骼延长和骨骼重建手术的核心技术之一,被广泛用于骨不连、骨缺损、骨感染、先天性或创伤后肢体长度差异及手足部畸形矫正的治疗.骨延长技术从开始到发展再到今天,手术技术及器械在不断地完善、改进,其目的是提高治疗质量和减少并发症.但是,骨延长技术有别于骨科其他疾病的治疗,具有以下特点:治疗分为多个环节、治疗周期较长、外固定架固定.该文将总结近年来骨延长治疗领域中的研究热点,为今后临床治疗提供借鉴.

  • 足踝外科新进展

    作者:朱敏;冯凡哲

    对足踝外科新进展进行综述,包括疾病的诊断、治疗方法以及术后结果和评价标准等方面的革新进展.诊断、评价方法更趋向准确、简便易行和经济.手术的精准性和疗效的确切性以及微创术式成为更流行和重要的主题.新的治疗方法和基础学研究也有突破性进展.

  • 中国颅颌面外科近三十年的发展和现况

    作者:杨斌;祁佐良;韦敏;穆雄铮;滕利;张智勇;靳小雷;陶凯;沈卫民;吴国平;韩正学;舒茂国;陈小平;鲍南

    该文对近三十年来中国颅颌面外科的发展和现况作了全面述评,重点总结了先天性颅面畸形的手术改进和微创化、先天性颅面畸形的分子遗传学研究、3D打印和手术模板导航等三维数字化技术的应用、牵引成骨技术以及种植赝复体修复重建技术对学科发展的促进等.后对颅颌面外科未来的发展趋势作了展望.

  • 糖尿病足慢性创面治疗的新进展

    作者:王江宁;高磊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患者严重并发症之一,由糖尿病合并不同程度的下肢血管及神经病变而引起足部改变,形成的创面可经久不愈,严重者可导致骨髓感染、骨质破坏,具有较高的致残、致死率.目前对于糖尿病足慢性创面的治疗方法多种多样,均是在内科控制血糖、抗感染、降血脂、改善微循坏、营养神经基础上,采取外科方法治疗,包括对于严重感染的慢性创面采取短时间内坏死组织清创,防止感染扩散致使下肢感染平面上移;蛆虫生物清创技术及臭氧化学清创技术将在控制感染的同时促进肉芽组织生长;针对感染控制后的难愈合创面采取植皮、皮瓣移植、皮肤牵张闭合器修复软组织缺损,或者应用脂肪移植、富血小板血浆及富血小板纤维蛋白等进行组织修复.针对下肢血管病变的糖尿病足患者,重建下肢血供有利于慢性缺血创面恢复,可行介入治疗改善患者下肢血供,下肢动脉旁路移植改善血供,腰交感神经节毁损术改善下肢周围血管微循环灌注,下肢血管体外循环加压灌注疗法进行血管网扩增,胫骨横向搬移技术行下肢微循环重建;对于糖尿病足周围神经病变形成的溃疡创面,如夏克足,则应用外固定架技术、全接触石膏技术行患足减负治疗以促进愈合;矫形鞋具的制备对于糖尿病足创面愈合后复发可以起到大限度的保护作用.

  • 先天性多拇畸形的研究进展

    作者:高伟阳;丁健;周宗伟

    手术仍然是先天性多拇畸形治疗的主要手段,治疗目的是尽可能重建功能和外观均良好的拇指.需要在术前对多拇畸形进行系统评估,包括骨骼力线、关节偏斜、关节活动度及关节不稳定性、指体和指甲大小以及发育程度.术中需充分矫正软组织异常以及骨骼畸形,以达到良好功能,避免再次手术.Bilhault-Cloquet术可以重建良好的指体和指甲大小,精细操作可以改善术后指甲畸形,使重建的指甲达到满意的美学评分.

  • 中国再植再造发展与现状

    作者:柴益民

    我国断指(肢)再植及拇、手指再造事业起步自上世纪60年代,随着我国显微外科技术的不断发展,再植及再造均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断指(肢)再植的成活率已不是问题,再植肢体的功能得到更多的重视;同时特殊类型的断指再植领域的重大突破,拓宽了断指再植的适应证.再造方面,不仅我国拇指再造积累了应对不同类型拇指缺损的大量经验,再造也逐渐向微创化、减少供区损伤的方向发展.

  • 周围神经学组建设与学术进展

    作者:顾立强

    中国康复医学会修复重建外科专业委员会周围神经学组成立于1995年,在老一辈专家带领下,周围神经损伤修复、再生、重建取得了重大研究进展.1986年顾玉东教授首创了健侧C7神经移位术治疗臂丛根性撕脱伤,目前该术式临床应用已三十余年,安全、有效,近十年来也获得了改良、发展.除此以外,健侧C7移位治疗上肢痉挛瘫、健侧C7椎体前移位修复全臂丛根性撕脱伤、脊髓损伤后膀胱功能重建、去细胞同种异体神经修复材料的研制与开发、小间隙套接缝合技术、股薄肌功能性移植重建、健侧S1神经根移位术,均已在临床推广应用,并取得良好疗效.随着周围神经修复材料的生物制造、臂丛损伤后中枢神经系统的重塑规律研究取得进展,神经科学的研究范围也得到进一步拓展.坚持周围神经显微修复、重建技术的普及与提高,努力使周围神经研究成果向临床转化,提高我国周围神经外科的学术水平,仍是周围神经外科医生与学者的艰巨任务.

  • 骨肿瘤外科修复重建进展

    作者:李靖;王臻

    骨肿瘤外科主要任务涉及两个方面:切除与重建.近十年来新材料、新技术不断出现,骨肿瘤切除后骨关节缺损的重建取得长足进步.依照重建方法不同分为生物性重建和机械性重建.此外,新兴的3D打印技术在肿瘤性缺损重建的临床应用正在展开,短期效果可靠,然而远期功能结果和并发症少有报道.

  • 成人股骨头坏死保髋手术治疗的策略及探讨

    作者:赵德伟;谢辉

    股骨头坏死(osteo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ONFH)是骨科常见病,好发于中青年人.因人工关节假体有一定的使用寿命,且髋关节翻修术难度较高、风险较大、并发症较多,所以保留髋关节手术越来越受到重视.目前临床上应用的保髋手术方法较多,但疗效不确切.关于如何在恰当的时机选择恰当的手术方式的认识也在不断更新,明确ONFH病理发展过程有助于选择恰当的ONFH保髋手术方式.早期的髓芯减压术与打压植骨术方法简便,可减轻股骨头内压力、缓解疼痛,但无法彻底清除坏死骨,仅应用于早期ONFH.血管化骨移植术的应用填补了前者缺陷,不仅能够彻底清除坏死骨,还可以为股骨头提供有滋养血管的移植骨,有利于股骨头内骨结构的重建.钽棒的应用为股骨头提供了力学支撑,具有预防股骨头塌陷的作用.近十年来,保留髋关节手术开展越来越多,临床疗效也不断得到改善,多种术式相互结合为ONFH保髋治疗提供了更多选择.但无论采用何种术式,保髋手术的理念始终是在保证疗效的前提下,尽可能选择手术创伤小、方法简便、对髋关节骨结构损伤不大的手术方案.

  •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历史回顾

    作者:侯春林;曹谊林;徐永清

    1963年断指再植的成功开创了我国显微重建外科新纪元,使通过吻合血管移植组织和器官成为可能,从而改变了组织修复重建的传统观念,极大地推动了外科各学科的发展,催生了许多边缘学科与新的专业.三十年前,修复重建外科在显微外科发展的新潮流中诞生.1987年2月,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张涤生教授主持召开了修复重建外科研究会筹备会,会后由张涤生、高学书、王炜、杨志明、高景恒、王望生、陈杭等发出倡议创办《修复重建外科杂志》,并成立修复重建外科研究会.1988年5月在四川省峨眉县召开第1届全国修复重建外科学会交流会.

    关键词:
  • 成人髋关节发育不良保髋工作进展

    作者:张洪;罗殿中;程徽

    数十年来,我国成人髋关节发育不良的保髋工作取得了长足进步;理论上逐渐明晰了股骨头髋臼的血液供应、髋关节发育不良导致早期髋骨关节炎的病理机制;临床上推广了髋臼周围截骨、髋关节外科脱位、髋关节镜等的相关知识和技术.对于各种病因导致的继发髋关节发育不良的形成机制、病理状况、干预措施等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但是仍然有很多机制和细节尚不明了,如髋关节不稳、临界争议等.该文在总结上述临床进展的基础上,通过对几种传统治疗方法的回顾,进一步对保髋工作的历史发展作了阐述,对保髋的随访和评价、微创及个体化治疗作了客观评估.

  • 骨修复材料的研究现状与进展

    作者:邓廉夫;燕宇飞

    人工骨修复材料是自体骨移植佳替代品,骨修复材料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3代:惰性材料、生物活性材料、智能型材料.研发具备多种生物学活性、体内降解与新骨生成完美适配、能完全重建生理状态下骨组织的骨修复材料是未来研究重点.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2000 01 02 03 04 05 06
1999 01 02 03 04 05 06
1998 01 02 03 04 05 06
1997 01 02 04
1996 01 02 03 04
1995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