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外科学 >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Reparative and Reconstructive Surgery 중국수복중건외과잡지

CSCD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 中国康复医学会,四川大学
  • 影响因子: 1.23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2-1892
  • 国内刊号: 51-1372/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62-80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87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编辑部
  • 出版地区: 四川
  • 主编: 杨志明
  • 类 别: 外科学
期刊荣誉:
  • 桡动脉穿支腕横纹皮瓣桥接修复手指环形缺损疗效观察

    作者:程定;胡俊生;崔树英;张继朝;李东方;石荣剑;许立;寿奎水

    目的 探讨桡动脉穿支腕横纹皮瓣桥接修复手指环形缺损的疗效.方法 2013年6月-2016年3月,采用桡动脉穿支腕横纹皮瓣桥接修复20例(21指)手指环形缺损.其中男14例,女6例;年龄12 ~ 61岁,平均39.3岁.致伤原因:机器绞压伤9例,交通事故伤6例,热压伤2例,撕脱伤3例.受伤指别:示指6例,中指6例,环指3例,小指6例.缺损合并骨、肌腱、血管、神经外露.其中急诊手术17例,受伤至手术时间0.5~5.5h,平均3h;择期手术3例,受伤至手术时间7~10d,平均8.5 d.利用该皮瓣中的桡动脉掌浅支桥接修复指固有动脉,恢复手指血运;19例供区可直接缝合,1例植皮修复.结果 术后1例皮瓣远端部分皮肤血疱形成,经换药后愈合;余皮瓣均成活,创面Ⅰ期愈合.供区切口及创面均Ⅰ期愈合,外观良好、瘢痕小.20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24个月,平均12个月.术后手指外观恢复良好,皮瓣质地、外形满意.术后6个月皮瓣两点辨别觉为6~13mm,平均9 mm;患指功能按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优13例,良4例,可3例,优良率85%.结论 桡动脉穿支腕横纹皮瓣是修复手指环形缺损较理想的方式.

  • 柴胡皂苷a对大鼠急性脊髓损伤的神经保护作用与机制研究

    作者:朱双龙;段会全;刘英富;李光宗;刘迎节;黄梦强;陈旭义;徐云强

    目的 探讨柴胡皂苷a (saikosaponin a,SSa)对大鼠急性脊髓损伤早期机体免疫炎性水平的影响,并研究其可能存在的影响机制.方法 取健康成年雌性SD大鼠72只,体质量220~ 250 g,随机分为假手术组(A组)、脊髓损伤组(B组)、SSa处理组(C组),每组24只.A组仅咬除棘突和椎板暴露脊髓;B、C组利用改良Allen重物打击法制作急性脊髓损伤模型,造模后即刻C组给予大鼠腹腔注射10mg/kg SSa,B组注入等量生理盐水.术后24 h每组处死18只大鼠并取出脊髓组织,采用ELISA法检测TNF-α和IL-6浓度,Western blot检测NF-κB P65、NF-κB P-P65和水通道蛋白4(aquaporin4,AQP4)蛋白表达水平,HE染色观察脊髓组织形态;每组其余6只大鼠分别于术后1、3、7、14、21、28 d采用BBB评分和斜板实验评价大鼠双下肢运动恢复情况.结果 术后各时间点A组BBB评分和斜板实验大角度均显著高于B、C组(P<0.05),术后14、21、28dC组上述指标显著高于B组(P<0.05).ELISA检测示,A组TNF-α、IL-6浓度显著低于B、C组,C组显著低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Western blot检测示,A组NF-κB P65、NF-κB P-P65和AQP4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低于B、C组,C组显著低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HE染色示,A组脊髓中神经细胞正常,无明显病变;B组脊髓中损伤部位可见神经元细胞,损伤处有出血、中性粒细胞浸润、神经细胞水肿;C组脊髓中可见神经元细胞,小胶质细胞轻度增生,病变较B组好转.结论 SSa通过抑制NF-κB信号通路和AQP4蛋白的表达,减轻急性脊髓损伤后机体炎性反应和组织水肿,从而具有一定保护神经的功能.

  • 微创经皮椎弓根植钉并同切口通道下减压治疗A3型胸腰椎骨折

    作者:邹伟;肖杰;张洋;杜玉辉;周昌俊

    目的 探讨微创经皮椎弓根植钉并同切口通道下减压治疗A3型(AO分型)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2014年5月-2016年2月收治的43例符合选择标准纳入研究的伴或不伴有神经损伤,但需椎管减压的A3型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21例行微创经皮椎弓根植钉并同切口通道下减压治疗(经皮组),22例行传统开放手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并椎板切除椎管治疗(开放组).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致伤原因、骨折累及节段及术前美国脊柱损伤协会(ASIA)脊髓损伤分级、胸腰椎损伤评分系统(TLICS)评分、载荷分享评分、伤椎前缘和后缘高度百分比、伤椎后凸Cobb角及椎管侵占率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棘旁肌肉剥离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患者术中X射线暴露次数、术后1d切口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末次随访时行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及腰痛VAS评分,并评价ASIA损伤级别恢复情况;检测术后伤椎前缘和后缘高度百分比、伤椎后凸Cobb角、椎管侵占率等影像学指标.结果 经皮组剥离肌肉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1d切口VAS评分均优于开放组(P<0.05);两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患者X射线暴露次数开放组优于经皮组(P<0.01).两组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19个月,平均15.1个月.所有患者均获得良好减压;均未发生医源性神经损伤、感染、内固定物松动或断裂等并发症.两组术后3d伤椎前缘高度百分比、伤椎后缘高度百分比、伤椎后凸Cobb角、椎管侵占率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两组间术后3d上述指标比较以及末次随访时后凸Cobb角矫正丢失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经皮组腰椎JOA评分、腰痛VAS评分均显著优于开放组(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ASIA脊髓神经损伤分级E级以下者均较术前有1级及以上改善,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480,P=0.961).结论 微创经皮椎弓根植钉并同切口通道下减压术治疗伴或不伴有神经功能损伤的A3型胸腰椎爆裂骨折临床效果满意,且创伤小、恢复快、安全可靠.

  • 改良拇指桡侧筋膜蒂皮瓣修复拇指软组织缺损

    作者:秦宏玖;夏江;胡斌;王海生;徐磊;王寅泽

    目的 探讨一种改良拇指桡侧筋膜蒂皮瓣修复拇指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5年6月-2016年12月,采用筋膜蒂远端切断的改良拇指桡侧筋膜蒂皮瓣,修复15例拇指掌背侧软组织缺损患者.其中男11例,女4例;年龄35 ~ 70岁,平均46岁.致伤原因:挤压伤12例,撕脱伤3例.均为拇指掌背侧软组织缺损伴肌腱或骨组织外露,无再植条件或再植欲望.拇指掌侧缺损12例,背侧缺损3例;创面缺损范围为2.0 cm×1.2 cm ~3.0 cm×2.5 cm.受伤至手术时间为16h~2d,平均30.4 h.皮瓣切取范围2.3 cm×1.5 cm ~ 3.3 cm×2.8cm;供区均直接缝合.结果 术后皮瓣均成活,无极度肿胀和张力性水疱发生;供区及创面均Ⅰ期愈合.15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12个月,平均6个月.筋膜蒂皮瓣色泽与周围组织相近,无明显臃肿,外观满意.末次随访时按照总主动活动度法评定手功能,获优8例,良7例.结论 采用改良拇指桡侧筋膜蒂皮瓣修复拇指软组织缺损具有损伤小、手术操作简便的优点,同时可获得可靠的临床疗效.

  • 悬吊固定联合铰链外固定支架与双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髁间C型骨折疗效比较

    作者:张健;林旭;钟泽莅;吴超;谭伦

    目的 比较克氏针加钢丝悬吊固定联合铰链外固定支架与双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髁间C型骨折患者的疗效差异.方法 以2014年1月-2016年4月,收治并符合选择标准的30例国际内固定研究协会(AO/ASIF)分型为C型的肱骨髁间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14例采用克氏针加钢丝悬吊固定联合铰链外固定支架固定治疗(A组),16例采用双钢板内固定治疗(B组).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致伤原因、受伤至手术时间、骨折侧别及类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结果 两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A组术中出血量较B组少,术后第1、3天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切口均Ⅰ期愈合,无相关并发症发生.两组患者均获随访,A组随访时间6~24个月,平均12.3个月;B组6~ 24个月,平均12.8个月.A组患者术后3个月取外固定支架时,患者自评满意度满意率为85.7% (12/14),B组同时间点满意率为81.2% (13/16),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55,P=0.990).术后6个月参照改良Gassebaum评分系统评价肘关节功能,A组优5例、良6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为78.6%;B组优6例、良7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为81.2%;两组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56,P=0.990).术后3个月随访时A、B组各出现1例异位骨化.x线片复查示,A、B组无内固定物松动及断裂发生;骨折均达骨性愈合,且两组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28,P=0.978).两组骨折愈合后均行二次手术取出内固定物;A组内固定物取出术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术后第1、3天VAS评分均优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肱骨髁间C型骨折,克氏针加钢丝悬吊固定联合铰链外固定支架以及双钢板内固定方法治疗均可获得较理想的肘关节功能,但前者在术中出血量、术后疼痛评分以及取出内固定物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疼痛评分方面具有优势.

  • 直接前方入路与后外侧入路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对髋臼假体位置影响的比较研究

    作者:刘宇;桑伟林;姜亚飞;马金忠

    目的 比较直接前方入路与传统后外侧入路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髋臼假体位置的差异.方法 将2008年12月-2015年12月收治并符合选择标准的102例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纳入研究;置换术中采用直接前方入路51例(直接前方入路组)、后外侧入路51例(后外侧入路组).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髋别、病因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于术后第1天患者骨盆正位X线片测量髋臼外展角及前倾角,并根据以上两指标评价髋臼假体是否位于安全区域.结果 直接前方入路组髋臼外展角和前倾角分别为(42.28±5.77)、(21.14±5.17)°,后外侧入路组分别为(43.93±7.44)、(21.05±4.10)°,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30,P=0.19;t=0.05,P=0.96).直接前方入路组髋臼外展角、前倾角位于安全区域比例分别为88.2%(45/51)、80.4%(41/51),后外侧入路组为84.3%(43/51)、82.4%(42/51),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x2=0.33,P=0.56;x2=0.06,P=0.79).直接前方入路组髋臼外展角及前倾角均在安全区域的比例为70.6% (36/51),后外侧入路组为68.6%(35/5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5,P=0.82).结论 采用直接前方入路或后外侧入路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髋臼假体位置无明显差异.

  • 后外侧倒L形入路3.5mm T形支撑钢板内固定治疗单纯后外侧胫骨平台骨折疗效观察

    作者:杨小海;徐锋;尹自飞;汪青

    目的 总结后外侧倒L形入路3.5 mm T形支撑钢板治疗单纯后外侧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1年3月-2016年1月,采用后外侧倒L形入路3.5 mm T形支撑钢板内固定治疗单纯后外侧胫骨平台骨折13例.男6例,女7例;年龄28 ~ 52岁,平均43岁.左侧5例,右侧8例;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6例,摔伤3例,高处坠落伤4例.术前行X线片、CT三维重建和MRI检查,均为单纯后外侧胫骨平台骨折;Schatzker分型:Ⅱ型4例,Ⅲ型9例.受伤至手术时间5~9d,平均7d.结果 术后1例患者切口皮肤坏死,给予清创植皮后创面愈合;余均Ⅰ期愈合.13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0~16个月,平均13个月.所有患者术后3个月X线片示骨折线均模糊,术后12个月骨折线均消失.无切口感染、重要血管神经损伤、内固定物松动或断裂以及关节面再次移位塌陷等并发症发生.末次随访时按改良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膝关节功能评分评价膝关节功能,获89 ~ 97分,平均94分;均达优.结论 后外侧倒L形入路3.5 mmT形支撑钢板内固定可作为治疗单纯后外侧胫骨平台骨折的首选手术方式之一.

  • 单根钛缆环扎结合“8”字张力带治疗髌骨骨折疗效观察

    作者:陈春永;叶君健;谢昀;林章雄;谢其扬;邱耀宇;吴贵;王发圣

    目的 探讨单根钛缆环扎结合“8”字张力带治疗髌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2年6月-2014年11月,收治46例髌骨骨折患者.男30例,女16例;年龄20~86岁,平均54岁.骨折原因:摔伤27例,交通事故伤16例,击打伤3例.闭合性损伤41例,开放性损伤5例.左侧24例,右侧22例.骨折AO分型:34-A型3例,34-B型1例,34-C1型7例,34-C2型13例,34-C3型22例.受伤至手术时间为1~ 12d,平均3.7 d.采用单根钛缆环扎加“8”字张力带内固定,在髌骨表面形成几何学“球冠”形状的张力带结构.结果 术后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 24个月,平均20.6个月.术后1例出现软组织刺激,2例出现1枚克氏针移位、钛缆部分松动.术后3个月复查X线示骨折均已愈合,期间无钛缆断裂发生;38例术后12个月时取出内固定物.术后12个月,按B(o)stman髌骨骨折疗效评分标准评价为24 ~ 30分,平均28.34分;优42例、良4例,优良率100%.结论 单根钛缆环扎结合“8”字张力带治疗髌骨骨折具有固定牢固、并发症少的优点,术后允许早期进行膝关节功能锻炼,临床疗效满意.

  • 后外侧入路撬拨复位简单内固定治疗胫骨后外侧平台塌陷性骨折

    作者:屠永刚;任绍东;叶柏林;马邦兴;张史飞;袁浩彬

    目的 探讨经后外侧入路有限切开、撬拨复位、简单内固定治疗胫骨后外侧平台塌陷性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0年10月-2016年1月,采用后外侧入路、撬拨复位、克氏针或螺钉等简单内固定治疗16例胫骨后外侧平台塌陷性骨折患者.男10例,女6例;年龄22~ 63岁,平均43.5岁.致伤原因:跌伤5例,交通事故伤7例,高处坠落伤4例.均为闭合性骨折.左膝9例,右膝7例.伤后至入院时间为2h~3d,平均10h.X线片示关节面塌陷>2 mm;根据Schatzker分型标准:Ⅱ型6例,Ⅲ型10例;其中12例合并腓骨头骨折.观察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切口愈合情况;X线片观察骨折愈合情况,测量胫骨平台内翻角和后倾角;CT复查关节面复位及再次塌陷情况.膝关节功能根据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评分标准进行评价.结果 手术切口长度为7~10cm,平均8.6 cm;手术时间35~55 min,平均46 min;术中出血量10~35mL,平均28 mL.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1例术后2个月发生克氏针退针导致的针尾刺激皮肤疼痛.术后15例获随访,随访时间8~21个月,平均13.5个月.X线片复查示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3~6个月,平均4.8个月;术后即刻及1年时胫骨平台内翻角、后倾角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500,P=0.156;t=-1.781,P=0.097).CT复查示术后即刻关节面解剖复位率为93.8% (15/16);末次随访时测量关节再次塌陷高度为0.1~ 1.2 mm,平均0.36 mm.末次随访时膝关节功能按HSS评分标准,获优12例、良2例、可1例,优良率为93.3%.结论 经后外侧入路有限切开、撬拨复位、简单内固定治疗胫骨后外侧平台塌陷性骨折具有损伤小、暴露充分、手术操作简便、膝关节功能恢复满意等优点,植骨支撑、简单内固定可防止术后关节面再塌陷.

  • 掌侧锁定接骨板治疗老年陈旧性桡骨远端骨折疗效观察

    作者:徐明剑;向富州;李春晓;苏来提·肖合热提;盛加根

    目的 探讨解剖型桡骨远端掌侧锁定接骨板内固定治疗老年陈旧性桡骨远端骨折的手术复位固定技巧并评价其疗效.方法 2014年10月-2015年9月,采用解剖型桡骨远端掌侧锁定接骨板治疗25例老年陈旧性桡骨远端骨折.其中男3例,女22例;年龄65 ~ 87岁,平均73岁.致伤原因:摔伤19例,交通事故伤6例.均为闭合性骨折,按AO分型:A2型10例,A3型7例,B3型3例,C1型5例.其中18例因骨折不稳定行手法复位石膏固定,之后复位丢失行手术治疗;7例未接受任何治疗.病程33~ 126 d,平均61d.术前掌倾角(-16.0±3.1)°,尺偏角(10.8±7.0)°,桡骨短缩(11.2±3.6) mm,腕关节屈曲活动度(41.0±7.5)°,腕关节背伸活动度(42.0±6.3)°,握力为健侧的33.0%±3.1%.结果 术后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无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25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1.5年,平均1.3年.X线片复查示所有患者骨折均顺利愈合,愈合时间为8~12周,平均9.2周;关节面移位均<1 mm.末次随访时桡骨远端掌倾角为(13.1±3.2)°,尺偏角为(21.9±4.6)°,桡骨短缩(2.0±1.1)mm,腕关节屈曲活动度为(52.0±11.7)°,腕关节背伸活动度为(65.0±4.8)°,握力为健侧的84.0%±4.2%,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末次随访时采用Gartland和Werley评分评价疗效,优15例,良6例,可2例,差2例,优良率84%.结论 利用解剖型桡骨远端掌侧锁定接骨板设计上的优势,辅以适当的手术技巧,能较好地复位固定老年陈旧性桡骨远端骨折,取得满意疗效.

  • 经冈上肌入路全关节镜下松解治疗重度原发性冻结肩的疗效观察

    作者:陆振飞;王建华;徐兵;尤维佳;王建伟

    目的 探讨经冈上肌入路全关节镜下松解治疗重度原发性冻结肩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2012年6月-2015年1月收治并符合标准的28例重度原发性冻结肩患者纳入研究.男8例,女20例;年龄42 ~ 81岁,平均57岁.均为单肩发作,其中左侧16例,右侧12例.病程7~21个月,平均11个月.合并糖尿病6例.手术均经冈上肌入路后,进行关节镜下松解.术前及术后6周、24个月检查肩关节被动外展、前屈、内收位外旋活动度以及被动内旋情况,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以及美国肩肘外科协会(ASES)评分评价肩关节疼痛及功能情况.结果 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无感染、肩关节不稳、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发生;患者均获随访24个月.术后患者肩关节疼痛显著缓解,6周及24个月VAS评分均显著低于术前(P<0.05),术后24个月VAS评分较术后6周进一步降低(P<0.05).术后6周及24个月,患者肩关节被动外展、前屈、内收位外旋活动度以及ASES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提高(P<0.05);术后6周及24个月间比较,ASES评分及被动前屈、内收位外旋活动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被动外展活动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被动内旋达股骨大粗隆9例、臀区6例、骶骨7例、L4水平6例,术后6周及24周恢复至T12~T6水平,与健侧相当.结论 对于重度原发性冻结肩患者,采用经冈上肌入路能顺利进入盂肱关节,精准定位后方入路,有效保障了全关节镜下松解的实施.

  • 关节镜下清理术联合Ilizarov牵伸术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炎近期疗效观察

    作者:董佩龙;唐晓波;王健;蒋逸秋;姚旺祥;桂鉴超

    目的 探讨关节镜下清理术联合Ilizarov牵伸术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的近期疗效.方法 2014年1月-2015年1月,采用关节镜下清理术联合Ilizarov牵伸术治疗KOA患者15例(15膝).其中男7例,女8例;年龄45~ 64岁,平均55岁.左膝6例,右膝9例.病程2.0~ 9.5年,中位病程6年.患者均经6个月保守治疗,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术前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为(76.2±8.8)分,美国西部Ontario与McMaster大学骨关节炎指数评分(WOMAC)为(59.3±5.7)分,膝关节损伤和骨关节炎评定量表评分(KOOS)为(44.3±7.2)分,膝关节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为(75±21)°.X线片测量关节间隙为(2.5±0.4) mm.根据Kellgren-Lawrence分级标准,Ⅲ级11例、Ⅳ级4例.结果 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外固定支架钉道无感染,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等相关并发症发生.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 18个月,平均15.5个月.术后患者膝关节疼痛症状及关节活动明显改善,术后12个月VAS评分、WOMAC评分、KOOS评分分别为(20.9±7.8)、(38.2±5.5)、(92.1±6.9)分,膝关节ROM为(118±14)°,均优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8.213,P=0.000;t=10.317,P=0.000;t=18.564,P=0.000;t=6.599,P=0.000).X线片复查示,术后12个月关节间隙为(3.8±0.3)mm,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070,P=0.000).结论 关节镜下清理术联合Ilizarov牵伸术治疗KOA,可有效缓解关节疼痛,提高膝关节功能,利于软骨组织修复,延缓骨关节炎进展,近期疗效满意.

  • 弹性固定及坚强固定治疗踝关节旋前-外旋型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分离的疗效比较

    作者:李岳伟;张茗慧;李小荣;陈晓勇;邓建龙

    目的 通过与坚强固定比较,分析弹性固定治疗踝关节旋前-外旋型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分离的疗效及优势.方法 回顾分析2013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并符合选择标准的50例踝关节旋前-外旋型骨折伴下胫腓联合分离患者临床资料,其中23例采用缝线钢板系统弹性固定(弹性固定组),27例采用皮质骨螺钉坚强固定(坚强固定组).两组患者年龄、性别、体质量、骨折侧别及类型、受伤至手术时间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记录并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及术后内侧关节间隙(medial clear space,MCS)、下胫腓关节间隙(tibiofibular clear space,TFCS)、胫腓骨重叠(tibiofibular overlap,TFO)、美国矫形足踝协会(AOFAS)评分和足踝功能障碍指数(FADI)评分.结果 弹性固定组手术时间为(83.0±9.1)min,坚强固定组为(79.6±13.1) min,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052,P=0.265).所有患者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两组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20个月,平均14个月.X线片复查示,两组骨折均愈合,无螺钉断裂、骨折延迟愈合或不愈合等发生;弹性固定组骨折愈合时间为(12.1±2.5)个月,坚强固定组为(11.3±3.2)个月,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024,P=0.192).坚强固定组2例患者取出下胫腓螺钉后出现复位丢失.末次随访时,两组MCS、TFCS、TFO及AOFAS评分、FADI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缝线钢板系统对踝关节旋前-外旋型骨折合并的下胫腓联合分离进行弹性固定,术后踝关节功能及影像学结果与螺钉坚强固定相似,同时避免了下胫腓联合复位丢失.

  • 自体血纤维蛋白凝块对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腱-骨愈合影响的临床研究

    作者:刘鹏鹤;代志鹏;赵甲军;张振;黄遂柱

    目的 探讨自体血纤维蛋白凝块对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重建术后腱-骨愈合的作用及意义.方法 以2014年10月-2016年1月收治并符合选择标准的34例(34膝)ACL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n=17);ACL重建术中试验组采用自体血纤维蛋白凝块,对照组不作该处理.两组患者术前前抽屉试验、Lachman试验及轴移试验均为阳性.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致伤原因、损伤侧别、受伤至手术时间以及术前膝关节活动度、Lysholm评分、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评分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前抽屉试验、Lachman试验及轴移试验检查结果;术后6、24、48周,检查患膝关节活动度、Lysholm评分、HSS评分,评定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行MRI检查,测量移植物信号强度、信噪比以及骨隧道扩大程度及移植物腱-骨结点T2值.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均获随访48周.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无1例出现关节内感染及关节粘连.术后两组患者前抽屉试验、Lachman试验及轴移试验均为阴性.术后6、24、48周,试验组Lysholm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两组膝关节活动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周,两组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4、48周时试验组HS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MRI复查显示,术后6、24、48周两组移植物信号强度、骨隧道扩大程度、移植物信噪比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24周两组移植物腱-骨结点T2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8周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CL重建术中采用自体血纤维蛋白凝块,能够有效促进移植物再血管化、加快腱-骨愈合进程.

  • 深温冷冻对大鼠髌腱组织内肌腱干细胞生物学特性影响的研究

    作者:代广春;李荥娟;徐宏亮;林禹丞;刘俊延;徐林;芮云峰

    目的 探讨深低温冷冻处理对大鼠髌腱组织中肌腱干细胞(tendon-derived stem cells,TDSCs)的成活、细胞活力、早期凋亡、迁移能力及肌腱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 取12只4月龄雄性SD大鼠双侧髌腱组织,其中6只大鼠12条髌腱组织(实验组)进行深低温冷冻处理;剩余髌腱组织(对照组)不作处理,作为正常对照.取两组髌腱组织用0.3%Ⅰ型胶原酶消化获得有核细胞,分别用锥虫蓝染色检测有核细胞成活率、结晶紫染色检测有核细胞克隆形成能力;取两组髌腱组织分离培养TDSCs,并传至第3代,采用Alamar Blue法检测细胞体外增殖能力;Annexin Ⅴ-FITC/PI双染法检测细胞早期凋亡率;Transwell法检测细胞迁移能力;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细胞肌腱相关基因Ⅰ型胶原(collagen type Ⅰ,Col1α1)、scleraxis (Scx)和tenomodulin (Tnmd) mRNA表达.结果 与对照组(91.00%±3.63%)比较,实验组原代有核细胞成活率为61.65%±4.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010,P=0.000).两组有核细胞接种后,均呈克隆样生长;培养12d,实验组每1 000个有核细胞克隆集落形成数为(8.41±0.33)个,较对照组(15.19±0.47)个显著减少(t=28.910,P=0.000).实验组TDSCs占活性有核细胞比例为1.37%±0.09%,较对照组1.67%±0.10%显著减少(t=5.508,P=0.003).第3代TDSCs培养14d内两组细胞生长趋势一致;两组各时间点吸光度(A)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及对照组TDSCs早期凋亡率分别为1.67%±0.06%、1.63%±0.06%,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707,P=0.519).镜下见,两组均有TDSCs黏附于Transwell小室下室,实验组细胞数为(445.00±9.70)个,对照组为(451.50±12.66)个,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98,P=0.342).实验组Col1α1、Scx、Tnmd的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3.498±0.065、0.062±0.002、(4.211±0.211) ×10-5,对照组分别为3.499±0.113、0.062±0.001、(4.341±0.274) ×10-5,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013,P=0.991;t=0.042,P=0.969;t=0.653,P=0.549).结论 大鼠肌腱组织经深低温冷冻后其有核细胞成活率降低,但肌腱组织仍保留大量有活性TDSCs,且细胞增殖能力、早期凋亡率、体外迁移能力及成肌腱分化能力未见明显异常.

  • 重组人BMP-2缓释作用于基质血管成分细胞促进大鼠脊柱融合的实验研究

    作者:袁维;郑军;钱晋宇;周小小;王明辉;王秀会

    目的 将重组人BMP-2(recombinant human BMP-2,rhBMP-2)缓释作用于新鲜分离的大鼠基质血管成分细胞(stromal vascular fraction cells,SVFs),移植到大鼠腰椎横突后外侧,观察其促进脊柱融合的效果.方法 取健康4月龄SD大鼠双侧腹股沟区皮下脂肪,采用Ⅰ型胶原酶消化法提取SVFs.通过仿生磷灰石涂层方法,将rhBMP-2与β-磷酸三钙(β-tricalcium phosphate,β-TCP)通过共价键结合制成缓释载体,通过BCA法测定其缓释效应.将32只大鼠随机分成4组,每组8只.采用L4、L5横突去皮质化方法制备大鼠腰椎后外侧融合模型,分别于A、B、C、D组植入PBS+脱钙骨基质(decalcified bone matrix,DBX)、rhBMP-2/β-TCP缓释载体+DBX、SVFs+DBX和SVFs+rhBMP-2/β-TCP缓释载体+DBX.术后8周获取腰椎融合标本,进行手法判断和X线片观察评价脊柱融合情况,以及micro-CT评价脊柱融合情况,并分析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及骨体积分数;行HE染色、Masson三色组织学染色,以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骨钙蛋白(osteocalcin,OCN).结果 2周时rhBMP-2/β-TCP缓释载体的rhBMP-2体外累计释放量为40%左右,起到缓慢释放效果;而未经仿生磷灰石涂层的对照组2周时几乎停止释放rhBMP-2.手法判断、X线片和micro-CT评估一致,显示D组成骨能力强,达100%融合(8/8),之后依次为B组(75%、6/8)、C组(37.5%、3/8)、A组(12.5%、1/8).Micro-CT分析示,D组BMD和骨体积分数均显著高于其余3组,B组显著高于A、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HE、Masson三色染色和OCN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示,D组有大量软骨细胞连接,伴有骨基质沉积、有活跃的成骨过程,类似长骨的矿化过程;B组的骨形成相对D组较弱;A、C组缺乏有效的新骨形成.结论 新鲜分离的SVFs在rhBMP-2缓释作用下,显示出良好的骨生成能力,可有效促进脊柱融合,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基础.

  • 不同电刺激波形对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定向排列的影响

    作者:龙海燕;杨刚;马坤龙;肖正华;任小梅

    目的 探讨不同电刺激波形对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dipose 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ADSCs)定向排列和细胞存活率的影响.方法 取5周龄SD大鼠(体质量100 ~ 150 g)体外分离培养ADSCs.用第3~5代细胞制备细胞爬片,放入自制电场生物反应器中,分别施以电场强度为1、2、3、4、5、6 V/cm的直流电刺激(分别设为A1、A2、A3、A4、A5、A6组);电场强度6 V/cm、占空比50%、频率1 Hz和2 Hz的方波电刺激(分别为B1、B2组);电场强度6 V/cm、脉宽2 ms、频率1 Hz和2 Hz的双相脉冲波电刺激(分别为C1、C2组).对照组(D组)不施加电刺激.采用倒置显微镜定时拍照法观察ADSCs在电场作用过程中的形态学变化,计算细胞排列的平均对齐指数(orientation factor,OF);采用罗丹明-鬼笔环肽荧光染色分析电场刺激后细胞的骨架排列;活死染色法分析细胞存活率;钙离子荧光染色标识电刺激中细胞内钙离子分布,分析细胞钙离子活动功能.结果 ADSCs对直流电刺激的响应与电场强度相关,电场强度越高,形成垂直排列的细胞越多;各时间点B1、B2组及C1、C2组均未发现明显的细胞定向排列现象.除A5、A6组平均OF显著高于D组(P<0.05)外,其余各组平均OF与D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细胞骨架染色分析表明,A5、A6组细胞形成紧密的束状细胞骨架结构,且趋向于垂直电场矢量方向排列.细胞活死染色显示,除A4、AS、A6组细胞存活率显著低于D组(P<0.05)外,其余各组细胞存活率与D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钙离子荧光染色显示,A4、A5、A6组细胞内的钙离子荧光强度稍高于D组,其余各组细胞内的钙离子荧光强度与D组比较无显著差别.结论 直流电场强度5 V/cm和6 V/cm刺激可引起ADSCs定向排列,直流电场强度低于5 V/cm以及方波和双相脉冲波均未引起细胞定向排列;电刺激后细胞存活率与电场强度成负相关.

  • 微创附加钢板治疗下肢长骨骨折髓内钉固定术后肥大性骨不连

    作者:殷渠东;顾三军;胡辉东;王建兵

    目的 总结微创附加钢板治疗下肢长骨骨折髓内钉固定术后肥大性骨不连的可行性和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2010年1月-2015年8月采用微创附加钢板治疗的11例下肢长骨骨折髓内钉固定术后肥大性骨不连患者临床资料.男8例,女3例;年龄18~ 63岁,平均34.6岁.股骨8例,胫骨3例.原始骨折国际内固定研究协会(AO/ASIF)分型:A型5例,B型4例,C型2例.髓内钉固定手术至本次手术时间为6~22个月,平均12.4个月.术前患者膝关节或踝关节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较对侧减少(30.71±14.72)°.结果 手术切口均Ⅰ期愈合.11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 ~ 30个月,平均14个月.X线片示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4~8个月,平均5.7个月.无感染、神经血管损伤、钢板髓内钉断裂等并发症发生.末次随访时,患膝关节或踝关节ROM较对侧减少(15.36±12.17)°,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571,P=0.000).患肢功能恢复按Schatzker-Lambert股骨远端骨折功能评分或Kaikkonen踝关节损伤功能评分分级法,优5例,良5例,可1例,优良率90.9%.结论 微创附加钢板治疗下肢长骨骨折髓内钉固定术后肥大性骨不连,方法简便,安全可行,效果良好.

  • 一个切口两个入路治疗肘关节三联征疗效观察

    作者:杨颇;赵明宇;宋开芳;周家顺;陶磊;金鑫;严芳;何宣林

    目的 总结采用一个切口两个入路的方法治疗肘关节三联征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1年1月-2016年1月,收治肘关节三联征患者13例.男10例,女3例;年龄21 ~ 55岁,平均35岁.致伤原因:摔伤8例,高处坠落伤5例;均为闭合性骨折.桡骨头骨折按Mason分型,Ⅱ型7例,Ⅲ型6例;尺骨冠状突骨折按O'Driscoll分型,均为尖部骨折,第一亚型2例,第二亚型11例.伤后至手术时间7~21d,平均12d.采用肘部前外侧切口,将皮瓣分别向前、后掀起,经前路和外侧入路分别修复冠状突、桡骨头和外侧副韧带.结果 患者手术伤口均Ⅰ期愈合.13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12个月,平均9个月.无桡神经损伤、感染、迟发性尺神经炎、复发性不稳定、疼痛及内固定物松动等并发症发生,切口无瘢痕挛缩.X线片示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3~8个月,平均5.6个月.肘关节稳定性良好,无复发性脱位;4例患者X线片示有轻度异位骨化征象,但不影响肘关节功能.末次随访时根据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标准进行评价,获优8例,良2例,可3例,优良率76.9%.结论 采用一个切口两个入路方法治疗肘关节三联征,骨折固定牢固可靠,患者早期即能进行功能锻炼,肘关节稳定性良好,是一种有效可行的治疗方式.

  • 创伤性脑外伤与骨折愈合关系的研究进展

    作者:章冲;邓凯;郭永春;王喆;余国荣

    目的 总结创伤性脑外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对骨折愈合影响机制研究的进展.方法 广泛查阅国内外有关TBI对骨折愈合影响的文献,并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TBI影响骨折愈合机制复杂,研究方向可大致分为骨折愈合过程中血管生成及骨再生的调节,以及脑外伤后神经肽及相关激素反应后的局部和全身变化.结论 TBI对骨折愈合起促进作用,其确切作用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 3-D打印技术在足踝外科的应用进展

    作者:魏代清;李翠;徐杨博

    目的 对近年来3-D打印技术在足踝外科的应用进展作一综述.方法 查阅近年来国内外关于3-D打印技术在医学领域,尤其是足踝外科应用的相关文献,并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3-D打印技术在足踝部骨折、节段性骨缺损、矫形器、矫形与修复重建方面均有相关应用,并取得良好疗效.但目前缺乏临床随机对照试验进一步明确该技术优势,并且需延长随访观察其中远期疗效.结论 3-D打印技术在足踝外科应用前景广阔,但存在打印材料、打印时间、打印费用、医学伦理以及多学科协作等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解决.

  • 骨膜在牵拉成骨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作者:付繁刚;张锴

    目的 综述骨膜在牵拉成骨过程中作用的研究进展.方法 广泛查阅近年来国内外有关骨膜在牵拉成骨过程中作用的文献,分析总结骨膜在牵拉成骨中的作用机制及其影响因素.结果 骨膜富含新骨生成所必需的各种细胞(MSCs、成骨细胞等)、微血管及各种生长因子等,为牵拉成骨过程中新骨的生成提供必要的细胞支持、营养物质支持及代谢调节,能显著促进牵拉成骨过程中新骨的生成.结论 骨膜在牵拉成骨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 microRNA-17-92家簇对骨发育、骨重塑和骨代谢的调控作用

    作者:万珊;余希杰

    目的 综述microRNA-17-92家簇对骨发育、骨重塑和骨代谢的调控作用.方法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从临床遗传表型、动物实验及细胞研究3个不同层面进行阐述,探讨其可能的调控机制.结果microRNA-17-92家簇广泛参与生物体生理状态下的器官发育、病理状态下肿瘤的发生发展.近年研究表明,microRNA-17-92家簇与其上游转录因子、下游靶蛋白组成错综复杂的分子信号网络精细调控骨骼生长发育、重塑和代谢.结论 目前基础研究对microRNA-17-92家簇调控骨骼系统的发育、重塑和代谢过程机制有一定了解,但确切机制尚未明确.

  • 大型肩峰下三角肌下滑囊炎伴米粒体形成的手术治疗

    作者:徐顺利;吕翔

    2016年8月,我科采用前侧入路完整切除囊肿、结扎滑囊自体血管蒂,并应用疝补片重建肩关节前外侧稳定性的方法治疗1例患者,效果良好.报告如下.1 病例介绍患者 女,44岁.3年前出现右肩关节肿胀,未予以重视,现因肿胀明显加重并伴疼痛就诊.MRI检查示肩关节囊性肿物,大小约12.4 cm×8.7 cm×5.5 cm,囊肿边界完整,内有等T1稍长T2结节影,结构规则、均匀一致,骨质及肩袖未见异常.诊断为大型肩峰下三角肌下滑囊炎伴米粒体形成.于全麻下手术,取肩关节前侧入路,查见囊肿中间有一束带,囊肿表面有1条动脉及伴行静脉(图1a).切开囊肿可见大量白色石榴籽样内容物(图1b).

  • 穿支皮瓣的发现发展历史与临床启示

    作者:张世民;宋达疆

    穿支皮瓣(perforator flap)是指由穿支动静脉供养的岛状皮下组织皮瓣,属轴型血管的皮瓣范畴.穿支皮瓣的概念起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Kroll&Rosenfield(美国1988)、Kojima & Soeda(日本1989)、Allen & Treece(美国1994)、Blondeel(比利时)、Hallock(美国)、Morris(加拿大)、魏福全等是这方面的先驱代表[1].我国的穿支皮瓣概念由张世民等[2]于2004年首先介绍.穿支皮瓣的概念曾在国内引起过激烈争论,包括其基本定义、命名、与传统皮瓣的关系等[3].从2005年开始,我国专家学者召开了多次穿支皮瓣专题研讨会,逐步达成了共识.

    关键词: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2000 01 02 03 04 05 06
1999 01 02 03 04 05 06
1998 01 02 03 04 05 06
1997 01 02 04
1996 01 02 03 04
1995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