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外科学 >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Reparative and Reconstructive Surgery 중국수복중건외과잡지

CSCD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 中国康复医学会,四川大学
  • 影响因子: 1.23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2-1892
  • 国内刊号: 51-1372/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62-80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87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编辑部
  • 出版地区: 四川
  • 主编: 杨志明
  • 类 别: 外科学
期刊荣誉:
  • 轴状脂肪移植的实验和初步临床研究

    作者:秦王驰;许扬滨;刘祥厦;许澍洽

    目的 通过与Coleman方法比较,探讨轴状脂肪移植方法的可行性.方法 采用Coleman方法及轴状脂肪移植方法,分别于11例拟行头面部脂肪移植患者的下腹部抽取脂肪.取3~4周龄免疫缺陷裸鼠48只,雌雄不限,体重8.6~12.2 g;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4只.以背部皮下间隙为移植受区,实验组移植0.5 mL轴状脂肪移植方法获得的人体脂肪组织,对照组移植0.5 mL Coleman方法获得的人体脂肪组织.术后大体观察实验动物背部外观,于1、2、4、8周两组随机处死6只裸鼠,取出背部皮下移植脂肪进行大体、组织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并于取出脂肪前后对裸鼠称重,计算移植脂肪重量.脂肪抽取术后即刻取脂肪组织进行葡萄糖转移实验和脂肪细胞活性测定.2010年5月-2011年10月,临床应用面部轴状脂肪移植治疗11例局部凹陷性畸形.结果 术后实验组裸鼠背部隆起样外观基本维持,对照组2周时已趋于平坦.两组植入脂肪重量相似(P>0.05);除术后2周外,其余各时间点实验组残余脂肪重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组织学观察示实验组细胞形态保持良好,血管分布均匀;对照组细胞破坏再吸收显著,血管集中分布于移植组织边缘.术后实验组完整脂肪细胞计数均明显多于对照组,除术后2周外其余各时间点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毛细血管计数均少于对照组,术后1、2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4、8周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轴状脂肪移植方法抽取的脂肪组织葡萄糖转移量为(1.462±0.080)mmol/L,显著高于Coleman方法抽取的脂肪组织(1.153±0.199)mmol/L(t=3.317,P=0.021);且轴状脂肪移植方法抽取的脂肪组织细胞活性更佳.临床应用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2~9个月;随访期间受区未见明显萎缩及塌陷.结论 与Coleman方法比较,轴状脂肪移植方法获得的脂肪组织可保持原结构和良好活性,移植术后能更早与受区建立血液循环,术后组织再吸收率低,形态维持时间长.

  • 伴会阴部损伤的开放性骨盆骨折治疗

    作者:魏人前;曹兴海;涂大华

    目的 探讨伴会阴部损伤的开放性骨盆骨折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 2000年8月-2010年7月,收治16例伴会阴部损伤的开放性骨盆骨折患者.男12例,女4例;年龄17~69岁,平均41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9例,高处坠落伤6例,重物砸伤1例.受伤至入院时间为5~20 min,平均8 min.骨盆骨折按照Tile分型标准:A型2例,B型6例,C型8例.创面范围5 cm×3 cm~15 cm×12 cm.会阴部损伤部位:腹膜内直肠损伤2例,腹膜外直肠肛管损伤14例.按创伤严重度评分标准(injury severity score,ISS)评分为25~48分,平均29分.入院后按创伤骨折流程急救处理,主要包括急救复苏、结肠造瘘、外固定架固定、创面多次清创、冲洗、持续封闭式负压引流技术(vacuum sealing drainage,VSD).结果 入院4d内死亡5例,其中3例死于失血性休克,2例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余11例存活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46个月,平均14个月.X线片检查示骨盆骨折于术后2~4个月达骨性愈合.术后会阴部损伤创面均有不同程度感染,经扩创、VSD治疗后,其中10例创面直接拉拢缝合后Ⅱ期愈合,1例行股薄肌皮瓣移位修复后愈合.直肠肛管损伤患者随访期间无失禁表现.结论 对于伴会阴部损伤的开放性骨盆骨折,应早期积极抗休克、保护重要脏器功能、处理合并症,后期抗感染、恢复骨盆环稳定性、修复重建直肠肛管及尿道功能,以获得较好疗效.

  • 保留钙化层结构的猪股骨滑车全厚软骨缺损模型建立

    作者:宁志刚;杨柳;王富友;张一;王恩洪

    目的 建立保留钙化层结构的猪股骨滑车全厚软骨缺损模型,为观察组织工程软骨在保留钙化层的膝关节软骨缺损模型中的修复效果提供良好的实验研究平台.方法 选取6月龄清洁级贵州小香猪9只,体重40~50 kg,用标准的软骨缺损制作套件在其右后肢股骨滑车切迹旁制备直径6 mm、深0.2~0.5 mm、不伤及钙化层结构的圆柱形全厚软骨缺损模型.造模4周后行3.0T MRI观察,取材后进行大体、体视显微镜观察及固绿-番红O、阿利新蓝、天狼星红组织学染色观察缺损处软骨修复情况.结果 造模后实验动物均存活,术后切口无感染,无髌骨脱位;术后即可下地行走并部分负重,1周后均能自由活动,无跛行.造模后4周,MRI检查可见滑车处有明显连续信号中断,异常信号深及软骨下骨,缺损周边深层未见明显信号异常.标本大体观察示缺损底部有少量填充物、出血点,与周围正常软骨界限清楚.体式显微镜观察示钙化层基本完整,缺损局部软骨下骨板有塌陷.普通显微镜下,固绿-番红O及阿利新蓝染色示缺损处无软骨细胞及染料着色;偏光显微镜下,天狼星红染色示缺损底部被连续、强折光性的纤维组织少量填充.结论 通过该造模方法制作的不伤及钙化层结构的猪股骨滑车全厚软骨缺损模型,可用于骨关节炎早期软骨病变修复的研究及猪软骨钙化层结构作用研究的动物模型.

  • 川芎嗪对失神经骨骼肌萎缩大鼠FoXO3a、MAFbx以及MuRF1表达的影响

    作者:王红兵;梁炳生;彭春辉;王鹏飞

    目的 研究川芎嗪对失神经骨骼肌萎缩中FoXO3a、MAFbx及MuRF1表达的影响.方法 8周龄雌性SD大鼠54只,体重(200±10)g.随机分为3组,即正常对照组(A组,n=6)、失神经对照组(B组,n=24)、干预组(C组,n=24).B、C组实验动物制备右下肢失神经腓肠肌动物模型,C组于模型制备后每日腹腔注射川芎嗪注射液80 mg/(kg·d),B组每日腹腔注射等剂量生理盐水;A组实验动物不作任何处理.取A组实验动物以及造模后2、7、14、28dB、C组实验动物各6只,处死取其双侧腓肠肌称湿重,计算腓肠肌肌湿重比;另取右侧肌组织采用RT-PCR及Western blot检测各时间点FoXO3a、MAFbx、MuRF1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与A组比较,随着大鼠失神经时间延长,B、C组腓肠肌肌湿重比逐渐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造模后7、14、28 d,C组腓肠肌肌湿重比高于B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C组造模后7、14、28 d,FoXO3a、MAFbx、MuRF1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较A组高,C组各时间点均较B组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川芎嗪可能通过降低FoXO3a、MAFbx以及MuRF1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进而延缓失神经骨骼肌萎缩.

  • 不同浓度地塞米松对人骨关节炎软骨细胞凋亡及Fas/FasL基因表达的影响

    作者:涂意辉;薛华明;夏志道;蔡珉巍;刘晓东;马童;张长青

    目的 糖皮质激素会破坏软骨,通过观察地塞米松对人骨关节炎软骨细胞(human articular chondrocytes,HACs)凋亡及Fas/FasL基因表达的影响,探讨其促进HACs凋亡的作用机制.方法 取行人工膝关节置换的膝骨关节炎患者自愿捐赠软骨组织,体外分离培养HACs,取第2代细胞进行实验.将HACs分别置于含浓度为0.125、1.25、12.5、25及50μg/mL地塞米松培养液中,培养48 h后采用MTT法选择地塞米松佳工作浓度进行后续实验.将HACs分别采用佳工作浓度地塞米松(实验组)及不含地塞米松培养液(对照组)培养,0、24、48 h后行TMRE/Hoechst/Annexin V-FITC/7-AAD四重染色检测细胞凋亡,48 h后行实时定量PCR检测Fas/FasL mRNA表达,0、24、48 h后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Fas/FasL蛋白表达.结果 25 μg/mL浓度组细胞抑制率显著高于50 μg/mL浓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其他浓度组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选择25 μg/mL浓度作为后续实验工作浓度.培养0、24、48 h,实验组HACs凋亡细胞百分比分别为5.8%±0.3%、27.0%±2.6%、36.0%±3.1%,呈明显时间依赖性(P<0.05).培养48 h后实验组及对照组Fas 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8.93±1.12)× 10-3及(3.31±0.37)×10-3,FasL 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5.92±0.66)×10-3及(2.31±0.35)×10-3,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培养时间延长,实验组Fas及FasL蛋白表达逐渐增加,且各时间点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地塞米松可促进HACs细胞凋亡及上调凋亡基因Fas/FasL表达,为进一步探讨Fas/FasL信号通路在地塞米松促HACs凋亡中的作用提供了实验依据.

  • 手术治疗跟距骨桥疗效观察

    作者:俞光荣;李春光;李兵;杨云峰;李海丰;周家钤;袁锋

    目的 探讨跟距骨桥的手术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 2008年7月-2010年10月,手术治疗跟距骨桥患者10例.男4例,女6例;年龄16~70岁,平均53.5岁.先天性骨桥2例,继发性骨桥8例.跟距中间关节面骨桥3例,后关节面骨桥7例.术前患者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为(9.0±0.4)分;根据美国矫形足踝协会(AOFAS)后足评分标准为(42.4±1.4)分.合并距下关节退变2例.8例单纯跟距骨桥患者行骨桥切除并脂肪组织植入,2例合并距下关节退变患者行骨桥切除联合距下关节融合术.结果 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8例获随访,随访时间12~36个月,平均18个月.末次随访时VAS评分为(2.0±0.7)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425,P=0.000).AOFAS后足评分为(86.9±2.3)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634,P=0.000).单纯骨桥切除者末次随访时X线片检查示无骨桥复发及关节退变发生,关节融合者X线片示达骨性融合.结论 跟距骨桥根据不同发生部位和合并症,分别采用单纯骨桥切除或联合距下关节融合术可取得较好疗效.

  • 改良法经病椎植钉复位椎弓根植骨后路钉棒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

    作者:李同相;肖睿;官清;王淼;董长超

    目的 探讨改良法经病椎椎弓根植钉、复位、植骨及后路钉棒系统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 2008年3月-2010年9月,对21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行经病椎椎弓根植钉、复位、植骨及后路钉棒系统内固定术.其中男15例,女6例;年龄20~61岁,平均38.4岁.累及节段:T125例,L17例,L25例,T12~L14例.Frankel神经功能分级:A级2例,B级4例,C级6例,D级5例,E级4例.按Denis分型均为爆裂性骨折,其中A 型7例,B型11例,C型3例.术前、术后及随访时行X线片检查测量伤椎椎体高度、后凸Cobb角,评价神经功能改善情况.结果 患者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21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30个月,平均26个月.无内固定物松动及断裂发生.X线片示骨折均达骨性愈合,愈合时间12~23个月,平均16个月.术后1周及1年时后凸Cobb角分别为(3.4±2.4)°和(5.2±3.2)°,两时间点间变化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较术前(22.1±1.2)°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伤椎前缘高度恢复至(36.0±2.0)mm,伤椎前缘高度与正常相邻上下位椎体高度比值为95.3%±13%,术后1年分别为(35.0±2.4)mm和94.4%±2.5%,两时间点间高度丢失不明显(P>0.05),但均较术前(14.6±2.1)mm 和40.2%±1.5%显著提高(P<0.05).术后1年患者Frankel神经功能分级较术前有不同程度恢复,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1.140,P=0.025).结论 改良法经病椎椎弓根植钉、复位、植骨以及后路钉棒系统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可重建脊柱前中柱稳定性,防止后期矫正角度及椎体高度的再丢失.

  • 腹部扩张真皮下血管网皮瓣修复手背瘢痕的临床研究

    作者:王生钰;谢建华;李再桂;刘海华;张克录;张永强

    目的 探讨应用腹部扩张真皮下血管网皮瓣修复手背及手指背侧大面积瘢痕的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 2005年5月-2010年10月,收治16例手背及手指背侧瘢痕患者.男13例,女3例;年龄10~35岁,平均22.5岁.致伤原因;烧伤10例,热压伤4例,烫伤2例.瘢痕形成1年6个月~2年,平均21个月.患者掌指关节与指间关节屈曲受限,瘢痕范围为11cm×7cm~18cm×10cm.一期行腹部扩张器置入术;注水完成2周后行二期手背瘢痕切除、扩张皮瓣带蒂移位修复术,扩张皮瓣范围为12cm×9cm~19cm× 12cm;二期术后14d行三期皮瓣断蒂以及手指分开、指蹼成形.腹部供区直接拉拢缝合.结果 术后皮瓣均顺利成活,创面Ⅰ期愈合.供区切口均Ⅰ期愈合.16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年2个月~3年,平均2年3个月.皮瓣质地柔软,弹性佳.末次随访时手功能按手部指关节主动活动(TAM)法评定;获优13例,良2例,差1例;优良率93.7%.结论 腹部扩张真皮下血管网皮瓣血供重建速度快、成活面积大、质地良好,是修复手背大面积瘢痕的较好方法.

  • β-连环蛋白在膝关节原发性骨关节炎关节软骨中的表达

    作者:房晓敏;施小强;高智慧;鲍亮;王淑静;金群华

    目的 通过检测β-连环蛋白(β-catenin)在膝关节原发性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不同退变程度关节软骨中的表达,探讨其在原发性膝关节OA发生与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取2010年10月-2011年5月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的40例OA成年患者及10例创伤后行截肢术及股骨髁骨折成年患者自愿捐赠的膝关节软骨,于股骨髁切取包含全层软骨及少量软骨下骨组织块进行实验.组织切片行固绿-番红O染色,观察软骨退变情况,参照改良Mankin评分标准对软骨标本进行分级;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Western blot检测不同软骨组织中β-catenin表达.结果 根据改良Mankin评分标准进行分级:正常软骨10例,轻度退变12例,中重度退变28例.组织学观察见轻度退变软骨浅表层裂隙形成,软骨细胞数减少,排列紊乱,潮线复制;中重度退变软骨深层裂隙形成,软骨细胞数目显著减少,成簇,甚至全层缺失.正常软骨中β-catenin表达呈阴性;OA软骨均有表达,主要位于细胞核,中重度退变软骨表达显著多于轻度退变软骨(P<0.05).结论 β-catenin与膝关节原发性OA发病机制及病情进展程度密切相关,其机制可能是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活化后促进炎性基因转录,导致关节软骨破坏.

  • 关节镜下和/或切开治疗膝关节弥漫型色素沉着绒毛结节性滑膜炎疗效分析

    作者:刘东;李棋;蒋勰;唐新;李箭

    目的 探讨关节镜下和/或切开手术辅以术后关节外放疗治疗膝关节弥漫型色素沉着绒毛结节性滑膜炎(pigmented villonodular synovitis,PVNS)的方法和疗效.方法 2000年9月-2010年8月,收治97例单膝弥漫型PVNS.男38例,女59例;年龄8~ 75岁,中位年龄33岁.病程1周~30年;复发患者10例.左膝52例,右膝45例.术前膝关节伸直(1.9±2.3)°,屈曲(122.9±5.6)°;Lysholm膝关节评分为(43.2±6.7)分,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IKDC)膝关节功能主观评分为(53.2±5.7)分.根据是否合并关节外病变及病变部位,82例采用关节镜下关节前后病变滑膜切除术,3例采用关节镜下关节内病变滑膜切除联合小切口切除关节外病灶,9例采用关节镜下关节内病变滑膜切除及后方关节外软组织内病灶切除术,3例分期切除病灶并植骨.术后76例接受关节外放疗.结果 术中1例损伤腘动脉,3例损伤腘静脉分支;术后3 d 1例膝关节血肿形成.其余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无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发生.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年3个月~11年2个月,中位时间61个月.89例患者随访期间无复发,术后15个月膝关节伸直(0.2±1.3)°,屈曲(135.9±66)°,Lysholm膝关节评分为(89.8±5.8)分,IKDC膝关节功能主观评分为(87.8±5.8)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8例于术后6个月~8年复发,再次手术后患者膝关节轻度活动受限,无疼痛、肿胀.结论 根据膝关节病变范围及程度,选择关节镜下和/或切开手术辅以关节外放疗治疗膝关节弥漫型PVNS可取得较好疗效.术后未接受正规放疗是复发重要因素之一,复发者病变易导致骨质破坏.

  • microRNA-210基因修饰人脐静脉内皮细胞诱导血管形成

    作者:娄远蕾;高法梁;谢安;郭菲;邓志锋;汪泱

    目的 构建人microRNA-210(miR-210)慢病毒重组载体并转染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株(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 12,HUVE-12),探讨其过表达对HUVE-12成血管的影响,为研究血管再生机制提供实验模型.方法 构建pGCSIL-GFP-pre-miR-210重组质粒表达载体并转染HUVE-12,荧光显微镜观察GFP阳性表达细胞数及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miR-210表达变化;细胞分为空病毒对照组(LV-GFP对照组)和miR-210转染组(LV-miR-210-GFP组),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细胞ephrinA3表达变化:ELISA检测细胞培养上清中VEGF含量:将两组细胞分别接种于Matrigel观察血管形成能力.结果 重组载体经酶切、测序鉴定正确,GFP表达强度在转染后48~72 h达峰值;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显示:LV-miR-210-GFP组miR-210表达水平较LV-GFP对照组增加9.72倍(t=-11.10,P=0.00).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LV-miR-210-GFP组ephrinA3阳性细胞率为12.52%±0.67%,明显较LV-GFP对照组(73.22%±1.45%)降低(t=66.12,P=0.00);ELISA检测结果显示LV-miR-210-GFP组细胞上清中VEGF含量显著高于LV-GFP对照组[(305.29±16.52)pg/mL vs.(42.52±3.11)pg/mL](t=27.06,P=0.00);血管形成能力实验显示LV-miR-210-GFP组毛细血管管腔数为17.33±6.33,较LV-GFP对照组(6.33±233)显著增加(t=-2.83,P=0.04).结论 成功构建miR-210慢病毒重组载体,并能在HUVE-12中稳定表达,过表达miR-210能明显增强HUVE-12血管形成能力,为进一步研究miR-210调控血管新生的分子机制奠定了实验基础.

  • 人唾液对创面愈合影响的实验研究

    作者:贾金靖;孙颖;杨垣;王兴会;刘蕾;宗良;胡浩

    目的 通过与云南白药比较,观察人唾液对创面愈合的作用,以期初步阐明作用机制.方法 3月龄雄性日本大耳白兔6只,体重2.0~2.5 kg;于每只兔脊柱两侧制备深至皮下、大小为2.5 cm×2.5 cm的创面6个.根据处理方法不同,将36个创面随机分为3组(n=12):空白对照组每天涂抹0.4 mL生理盐水;云南白药组每天涂抹0.5g云南白药粉,唾液组每天涂抹0.4 mL人唾液,连续15d.观察创面愈合情况,伤后3、5、8、11、15d测量创面面积,计算创面愈合率;伤后15d处死动物取创面组织行组织学观察,计数炎性细胞及微血管密度.结果 唾液组和云南白药组创面愈合速度明显快于空白对照组,渗液量少,结痂快.伤后5、8、11d,唾液组创面愈合率均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及云南白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织学观察显示术后15d,唾液组创面未见明显出血、坏死,创面基本由表皮覆盖,再生表皮向创面中心覆盖生长,唾液组炎性细胞计数及微血管密度均显著低于云南白药组及空白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唾液可明显促进创面愈合,作用机制可能与其减少炎性细胞浸润、防止伤口感染、加速胶原纤维增生及促进创面血管重建自关.

    关键词: 人唾液 创面愈合
  • 经后路椎体次全切除加椎间支撑植骨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及骨折脱位的早期疗效观察

    作者:高博;幸嵘;孔清泉;宋跃明;刘浩;李涛;龚全;曾建成

    目的 探讨经后路椎体次全切除加椎间支撑植骨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及骨折脱位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 2009年1月-2010年12月,采用经后路椎体次全切除加椎间支撑植骨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及骨折脱位20例.其中男14例,女6例;年龄19~47岁,平均36.1岁.致伤原因:高处坠落伤12例,交通事故伤6例,重物砸伤2例.骨折按照AO分型:A3型10例,B2型8例,C2型2例.单节段损伤8例,双节段损伤12例.合并骨折脱位12例,侧方移位6例,患者椎管内骨性占位明显.术前Cobb角(30.2±3.9)°.Frankel神经功能分级:B级4例,C级9例,D级7例.受伤至手术时间1~12d,平均4.5 d.结果 手术切口均Ⅰ期愈合,无切口感染.20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8~16个月,平均12个月.植骨均骨性愈合,愈合时间6~9个月,平均7个月.末次随访时Frankel神经功能分级均较术前恢复1~3级,其中C级1例、D级2例、E级17例.末次随访时Cobb角为(6.5±4.2)°,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9,P=0.00).无断钉、断棒、螺钉松动、椎体间支撑内植物下沉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经后路椎体次全切除加椎间支撑植骨可以很好进行椎管内减压,恢复脊柱稳定性,植骨愈合率高,神经功能恢复良好;但术中出血相对较多,对术者技术要求较高.

  • 臀大肌代肛门括约肌治疗高位无肛术后大便失禁

    作者:孔飞腾;李福玉;刘菊先;陈咏梅;吴杨;杨晓东;向波

    目的 探讨臀大肌代肛门括约肌控便手术治疗高位无肛术后大便失禁的疗效.方法 2002年12月-2010年11月,收治25例高位无肛行腹会阴联合肛门成形术后完全性大便失禁患者,采用臀大肌代肛门括约肌控便手术治疗.男11例,女14例;年龄3~22岁,平均10.2岁.术前直肠造影、肛管直肠测压及肌电图检查显示肛门括约肌功能缺失或严重不良.采用 Wexner评分、大便失禁生活质量调查问卷(FIQL)、自测健康评定量表(SRHMS)评定患者生活质量,并行肛管直肠测压、肛管直肠腔内超声检查、动态排便造影检查.结果 术后1周2例患者发生直肠切口瘘,其余患者切口Ⅰ期愈合.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1~9年,平均6.3年.大便次数由术前每天10余次减少至4~6次.术后1年及术后2年及以上Wexner评分及SRHMS自测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年及以上FIQL评分较术前及术后1年明显改善(P<0.05).肛管直肠测压结果示术后2年及以上患者肛管大收缩压、收缩持续时间及大收缩容积较术前及术后1年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臀大肌代肛门括约肌手术能一定程度改善高位无肛术后大便失禁患者的控便能力.

  • 封闭式负压引流联合反植皮一期闭合开放性创伤截肢创面的临床分析

    作者:廖前德;许鉴;翁晓军;钟达;刘志勤;王成功

    目的 对比观察封闭式负压引流技术(vacuum sealing drainage,VSD)联合反取皮和自接反取皮治疗开放性创伤截肢创面的疗效.方法 2005年3月-2010年6月,应用随机单盲法对收治的60例四肢开放性骨折截肢患者分别采用一期VSD联合反取中厚皮片植皮(试验组,30例)与一期单纯反取中厚皮片植皮覆盖截肢创面(对照组,30例)治疗.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致伤原因、截肢部位、皮肤缺损面积、术前白蛋白指数及受伤至就诊时间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截肢后剪除多余残肢皮肤应用皮鼓取皮制成中厚交错筛网状皮片,植于截肢创面,表面用VSD覆盖,24 h不间断吸引持续7~10d;对照组截肢后直接行反取中厚皮片覆盖创面,术后常规换药.结果 试验组患者于术后平均8d去除VSD装置.试验组皮片存活率(90.0%)、创面感染率(3.3%)及再截肢率(0)、换药次数[(2.0±0.5)次]、住院时间[(12.0±2.6)d],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分别为63.3%、20.0%、13.3%、(8.0±1.5)次、(18.0±3.2)d],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3年,平均2年.末次随访时,试验组瘢痕面积、瘢痕分级及创面两点辨别觉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残肢均未见明显肿胀;术后试验组患肢疼痛发生率、残肢长度均优于对照组(P<0.05),而患肢残端形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残肢与健侧相比较,均存在肌肉废用性萎缩、肌力下降,各组健侧与患侧肌力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患侧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单纯反取中厚皮片比较,VSD联合反取中厚皮片能够一期关闭截肢创面并对创面进行引流,降低感染发生,促进皮片与创面良好贴附,提高了皮片存活率,降低了截肢平面,利于假肢佩戴,足一期处理截肢创面的理想方法之一.

  • 内质网应激反应在严重烧伤大鼠心肌细胞凋亡中的作用

    作者:褚万立;柴家科;冯永强;马丽;胡超

    目的 内质网应激反应(endoplasmic reticulum stress,ERS)介导的凋亡是真核细胞重要凋亡途径之一,通过观察严重烧伤大鼠心肌ERS不同通路蛋白表达变化,探讨其在心肌细胞凋亡中的可能作用.方法 雄性7周龄Wistar大鼠64只,体重200~220g;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2只.实验组大鼠背部制备30%体表面积Ⅲ度烫伤;对照组制备假伤模型.伤后1、4、7、14d两组各处死8只大鼠取心肌组织,透射电镜观察心肌超微结构变化,TUNEL法检测心肌细胞凋亡,Western blot检测ERS相关蛋白,如葡萄糖调节蛋白78(glucose regulated protein 78,GRP 78)、C/EBP同源蛋白(C/EBP-homologous protein,CHOP)、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12(Caspase 12)剪切体表达变化.结果 大鼠均存活至实验结束.透射电镜观察示实验组大鼠心肌细胞呈凋亡改变.伤后各时间点实验组心肌细胞凋亡指数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伤后1、4、7d凋亡指数逐渐升高,14 d时下降,各时间点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心肌细胞GRP78、CHOP及Caspase 12剪切体蛋白表达持续升高,其中各时间点GRP 78及Caspase 12剪切体表达均较对照组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伤后1d外,其余各时间点实验组CHOP蛋白表达均较对照组升高(P<005).结论 严重烧伤后大鼠心肌发生ERS,其中CHOP、Caspase 12介导的凋亡通路活化,ERS可能是心肌细胞凋亡的途径之一.

  • 颅眶沟通性肿瘤颅眶重建及围手术期处理

    作者:蒋艳;刘家刚;范学政;蔡博文

    目的 总结颅眶沟通性肿瘤切除术中颅眶重建方法及围手术期护理经验.方法 2008年4月-2011年4月,收治35例颅眶沟通性肿瘤患者.男21例,女14例;年龄17~73岁,平均46.3岁.以眼眶胀痛为首发症状者13例,视力下降12例,眼球突出或眼位不正5例,头痛、头晕2例,复视2例,眼球搏动1例.术中切除病变后采用自体骨片及钛网、额骨骨膜瓣、人工硬脑膜、医用耳脑胶等材料进行颅眶重建,术后重视颅内压管理并预防并发症发生.结果 术后3d,MRI检查示肿瘤全切除30例,次全切除3例,大部切除2例.无手术相关死亡发生.术后1周内发生脑脊液眼漏1例及术区感染2例,分别经腰大池持续引流10d及抗生素治疗后治愈.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36个月,平均18个月.9例视力下降者术后1个月好转;眼眶胀痛者术后2周内明显缓解;眼球突出或眼位不正及眼球搏动等症状术后均消失.27例良性肿瘤患者24例痊愈,随访期间无复发;8例恶性肿瘤患者18个月内复发6例,行二次手术或放疗,其中2例于术后24个月死于肿瘤所致脑疝及呼吸循环衰竭.无眼球凹陷、搏动性突眼、颧部塌陷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采用自体骨片及钛网、额骨骨膜瓣、人工硬脑膜、医用耳脑胶等材料进行颅眶沟通性肿瘤切除后颅眶重建,具有稳固可靠、操作简便、易达解剖重建等特点,配合围手术期护理,可以取得较好手术效果.

  • 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终末期膝关节病变合并膝外翻畸形的手术技巧及临床疗效评价

    作者:王兴山;翁习生;林进;金今;钱文伟

    目的 探讨对终末期膝关节病变合并膝外翻畸形患者行经髌旁内侧入路人工全膝关节置换( 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时膝外翻畸形矫正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 1998年11月-2010年10月,收治64例72膝合并膝外翻畸形的终末期膝关节病变患者.男18例,女46例;年龄23~82岁,平均62.5岁.骨关节炎44例49膝,类风湿性关节炎17例20膝,血友病性关节炎2例2膝,创伤性关节炎1例1膝.双膝8例,单膝56例.膝关节屈伸活动度为(82.2±28.7)°,X线片测量股胫角为(18.0±5.8)°.膝关节学会评分系统(KSS)临床评分为(31.2±10.1)分,功能评分(37.3±9.0)分.根据Krackow膝外翻分型标准:Ⅰ型65膝,Ⅱ型7膝.手术经髌旁内侧入路,采用常规方法行股骨及胫骨截骨,Ranawat技术进行软组织松解.6例7膝采用保留后交叉韧带型假体,54例60膝采用后稳定型假体,4例5膝采用髁限制型假体.结果 术后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1例血友病性关节炎合并严重膝外翻畸形(股胫角41°)、屈曲挛缩20°的患者术后出现腓总神经麻痹,经保守治疗1年后神经功能恢复.1例术后2年发生深部感染,行二期翻修术后治愈.患者术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13年,平均4.9年.末次随访时X线片示股胫角为(7.0±2.5)°,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502,P=0.000).KSS临床评分为(83.0±6.6)分,功能评分(85.1±10.5)分,膝关节屈伸活动度为(106.1±17.0)°,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5例遗留12~15°膝外翻畸形,但患膝关节功能良好.结论 通过恰当的术中截骨和软组织平衡,采用经髌旁内侧入路TKA治疗合并膝外翻畸形的终末期膝关节病变可有效改善膝外翻畸形和恢复关节功能,临床疗效满意.

  • 血管旁路移植术联合腔内隔绝术治疗主动脉扩张疾病的临床研究

    作者:张振龙;邱罕凡;陈良万;陈道中;黄雪珊;曹华;林峰;黄忠耀

    目的 总结采用血管旁路移植术联合腔内隔绝术(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EVAR)治疗主动脉扩张疾病的临床经验.方法 2008年1月-2011年8月,采用血管旁路移植术联合EVAR治疗12例主动脉扩张疾病患者.其中男11例,女1例;年龄47~81岁,平均65.9岁.均经主动脉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确诊,其中StanfordA型夹层1例,Stanford B型夹层5例,主动脉弓部动脉瘤4例,腹主动脉瘤2例.8例患者先行颈部血管旁路移植术,再行EVAR;4例患者先行EVAR,再行股动脉血管旁路移植术.结果 术后肺部感染3例,肾功能不全2例,脑梗死1例,血红蛋白和血小板降低7例,腹股沟切口愈合不良1例.11例患者获随访3~42个月,平均18.6个月.1例行胸、腹主动脉EVAR患者,术后6个月复查发现移植物远端有新的动脉瘤形成,再次行EVAR,3个月后复查恢复良好.其余患者术后3、6及12个月复查,主动脉CTA均提示假腔明显缩小以及假腔内血栓形成,未发现内漏,支架无迟发变形或移位,人工血管吻合口通畅.结论 血管旁路移植术联合EVAR扩大了腔内修复术的适应证,既提供了足够的锚定区,又保证了重要脏器血供,简化了手术操作过程,降低了腔内治疗难度.

  • BMSCs向心肌分化的基因表达谱分析

    作者:杨琳;沈悌;陈连凤;曹欣欣;赖晋智

    目的 分析hBMSCs经5-氮杂胞苷(5-azacytidine,5-aza)诱导向心肌样细胞分化过程中基因表达谱的改变.方法 取胸外科非血液病患者手术中废弃的肋骨骨髓分离培养hBMSCs,5-aza诱导第2代hBMSCs.取诱导前及诱导后的细胞,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α-actin、肌钙蛋白T(cardiac troponin T,cTnT)和连接蛋白43( connexin 43)表达,流式细胞仪检测cTnT阳性细胞百分率;利用人表达谱基因芯片技术筛选分化过程中的差异表达基因,对部分基因进行功能分类和分层聚类分析.结果 hBMSCs经5-aza诱导后,部分呈肌细胞样形态.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检测示诱导前细胞α-actin、cTnT染色呈弱阳性,connexin 43染色呈阴性;诱导后3周细胞α-actin、cTnT、connexin 43染色均呈阳性.流式细胞仪检测示诱导前cTnT阳性细胞百分率为7.43%±0.02%,诱导后3周为49.64%±0.05%.分化过程中共检测到1814个显著差异表达基因,对其中647个基因分层聚类,聚为5类,生物功能包括信号传导、细胞代谢、增殖分化、发育以及形态发生等.结论 hBMSCs经5-aza诱导向心肌样细胞分化过程受信号传导通路、转录基因、生长因子等多种因素在不同时间点上的共同调控.

  • 脊索细胞培养基促进BMSCs增殖分化的研究

    作者:马凯歌;邵增务;王佰川;张彦男;杨述华;刘涛

    目的 为研究椎间盘组织工程种子细胞,观察脊索细胞培养基对BMSCs增殖分化的影响.方法 取4周龄日本大耳白兔胸腰段椎间盘分离培养脊索细胞,取双侧股骨分离培养BMSCs,用含15%FBS的DMEM/F12培养基培养脊索细胞,5d后制备脊索细胞培养基.实验分为两组,实验组BMSCs中加入脊索细胞培养基培养,对照组BMSCs中加入含15%FBS的DMEM/F12培养基培养.使用细胞活力细胞毒性检测检测细胞增殖情况,采用免疫荧光及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BMSCs蛋白多糖及Ⅱ型胶原表达情况.结果 成功分离脊索细胞及BMSCs.细胞增殖检测示,培养5、7、9、14d,实验组细胞数量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免疫荧光检测示对照组培养7、14d细胞内均无或者有较少Ⅱ型胶原及蛋白多糖表达,实验组二者均有较多表达,且培养14 d时表达明显多于7d.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示,培养7、14 d实验组蛋白多糖和Ⅱ型胶原mRNA表达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14d蛋白多糖和Ⅱ型胶原mRNA表达显著高于7 d(P<0.05).结论 脊索细胞培养基可促进BMSCs增殖,并诱导BMSCs向类软骨细胞分化,为脊索细胞和BMSCs作为种子细胞治疗椎间盘退变提供了依据.

  • 腹腔镜下左髂总动脉-股动脉人工血管旁路移植治疗髂外动脉闭塞症一例

    作者:谷涌泉;齐立行;郭连瑞;崔昕;佟铸;武欣;郭建明;张建;汪忠镐

    目的 总结腹腔镜下人工血管旁路移植治疗髂外动脉闭塞症的手术技巧和临床效果.方法 2011年12月,收治1例57岁髂外动脉硬化闭塞症男性患者.患者双下肢间歇性跛行;下肢动脉造影示左髂外动脉闭塞,右髂总动脉狭窄;心电图示窦性心律,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ST段改变;踝肱指数(ankle brachial index,ABI):左侧0.59,右侧0.54.于全麻下行腹腔镜下左髂总动脉-股动脉人工血管旁路移植术.结果 术后人工血管通畅,吻合口无漏血,患者跛行症状明显改善.术后1周左侧ABI增加至1.09;术后1个月血管造影显示血管通畅.结论 腹腔镜下主-髂动脉重建既保留开腹动脉旁路移植效果好的特点,又具有腔内支架成形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的优点.

  • 改良打压游离植骨治疗长段骨缺损一例

    作者:殷渠东;芮永军;顾三军;孙振中;吴永伟;孔友谊;寿奎水

    目的 介绍改良打压游离植骨治疗长段骨缺损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 2009年6月,对1例46岁外伤性左胫骨中下段骨折合并骨外露、骨髓炎致骨缺损长6.5 cm男性患者,在伤口愈合和感染控制后二期采用切开交锁髓内钉固定、可吸收线网包裹自体骨行打压游离植骨.结果 术后随访24个月,踝关节活动度仅轻度受限,美国矫形足踝协会(AOFAS)踝关节功能评分87分,为良;术后6个月见断端骨痂初步连接,术后10个月断端完全骨性愈合.未行髓内钉取出.结论 打压游离植骨方法的成功,改变了既往认为>6 cm长段骨缺损只适宜带血运的骨移植而不适宜游离植骨的传统观点;改良打压游离植骨是治疗长段骨缺损的有效方法之一,较钛网打压游离植骨费用更低.

  •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股骨假体周围Vancouver B1型骨折的治疗

    作者:高智慧;房晓敏;施小强;鲍亮;金群华

    目的 总结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Vancouver B1型股骨假体周围骨折(periprosthetic femoral fracture,PFF)治疗方法的选择及疗效.方法 2003年3月-2011年1月,收治7例Vancouver B1型PFF患者.男2例,女5例;年龄57~78岁,平均69.2岁.关节置换术后6~102个月发生骨折.骨折原因:摔伤5例,交通事故伤2例.骨折至手术时间为3~7 d.3例采用形状记忆合金环抱器固定,4例锁定钢板联合同种异体皮质骨板固定.结果 术后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8~96个月,中位时间21个月.骨折均获骨性愈合,愈合时间4~8个月.末次随访时,髋关节Harris评分为73~91分,平均83分.X线片检查示,与术前比较假体位置均无变化,边缘无透亮线,无松动临床表现.结论 使用形状记忆合金环抱器或锁定钢板联合同种异体皮质骨板治疗Vancouver B1型PFF,固定牢固,术后恢复良好,是较好的治疗方法之一.

  • 改良第一趾蹼皮瓣游离移植修复拇指指腹缺损

    作者:杨庆达;卢建国;苏瑞鉴;梁波;陈善豪;曾麟杰;吴耀康

    目的 总结吻合血管改良第1趾蹼皮瓣游离移植修复拇指指腹缺损的疗效.方法 2008年2月-2011年2月,收治拇指指腹缺损12例.男8例,女4例;年龄20~57岁,平均32.9岁.机器绞伤7例,电刨伤3例,压砸伤2例.新鲜创面10例,受伤至入院时间为2~6h;陈旧性创面2例,均为拇指再植术后指腹坏死,于伤后13d及15d入院.创面范围3.0 cm×2.0 cm~3.6 cm×2.8 cm,采用吻合血管改良第1趾蹼皮瓣游离移植修复,切取的改良皮瓣保留了趾蹼原有功能结构,皮瓣切取范围3.4 cm × 2.3 cm~4.4 cm×3.0 cm;供区游离植皮或用穿支血管蒂足内侧隐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结果 术后供、受区皮瓣和植皮均完全成活,切口Ⅰ期愈合.术后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8~24个月,平均10个月.修复后拇指外形美观,伸屈、对掌功能正常,感觉恢复至S3 4例,S3+ 6例,S4 2例.结论 吻合血管改良第1趾蹼皮瓣游离移植修复拇指指腹缺损,外形、功能恢复好,供区损伤小,是较好的修复方法之一.

  • 无头加压螺钉治疗Mason Ⅱ型及Ⅲ型桡骨头骨折

    作者:张俊;尹伟忠;沈燕国;丁菊红;邱永敏;秦惠敏;胡晓亮

    目的 探讨应用无头加压螺钉治疗Mason Ⅱ型及Ⅲ型桡骨头骨折的疗效.方法 2009年5月-2011年5月,采用Acutrak无头加压螺钉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18例Mason Ⅱ、Ⅲ型桡骨头骨折.男10例,女8例;年龄25~62岁,平均38岁.损伤原因;摔伤12例,高处坠落伤4例,交通事故伤2例.均为闭合性骨折.伤后至手术时间2~10d,平均6.2 d.结果 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18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18个月,平均12.3个月.X线片复查示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8~12周;随访期间无桡骨头缺血性坏死发生.末次随访时肘关节功能按照Broberg和Morrey评分标准:获优12例,良4例,可1例,差1例,优良率88.9%.结论 对于Mason Ⅱ型及部分Ⅲ型桡骨头骨折患者采用切开复位无头加压螺钉固定治疗,患者能早期进行功能锻炼,并获满意疗效.

  • 力生长因子的表达及其在组织修复与再生中的作用

    作者:张冰玉;宋关斌;罗庆;杨力

    目的 对力生长因子(mechano-growth factor,MGF)的表达以及在组织修复与再生中的作用进行综述.方法 广泛查阅近年来国内外有关MGF表达和参与组织修复与再生的文献,对其研究进展进行综述.结果 MGF在多种组织/细胞中表达,具有力敏感性,并能激活卫星细胞,促进成肌细胞增殖,在治疗肌肉缺损、预防心肌损伤和修复受损神经等方面起重要作用.结论 MGF在多种组织中的修复作用已明确,但其具体作用机制尚未明确,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 主动脉弹力纤维的修复策略

    作者:卫任;熊江;郭伟

    目的 对主动脉弹力纤维修复的研究策略进行综述.方法 查阅国内外关于弹力纤维及其修复的文献,围绕促进各组成蛋白合成、改善细装条件和减少危险因子破坏3方面进行综述.结果 促进蛋白合成方面,以弹力蛋白的促表达研究较多,方法分别有基因转染、外源性因子刺激及诱导平滑肌表型转变;fibulin与赖氨酰氧化酶类有助于弹力纤维的组装,但其机制尚不明确;减少危险因子的破坏主要围绕抑制基质金属蛋白酶类的表达及其作用效应展开.结论 主动脉弹力纤维的高质量修复,需保证其各组成蛋白的充足合成、有效组装并减少危险因子的破坏.

  • 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参与神经系统损伤修复的研究进展及其延伸意义

    作者:陈洪菊;唐彬秩;屈艺;母得志

    目的 综述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mTOR)参与神经系统损伤修复的可能机制.方法 广泛查阅mTOR与神经系统损伤后神经修复的相关文献并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mTOR可整合细胞外应激信号,进而调节多种细胞生物过程,参与神经系统损伤修复.结论 不同途径调节mTOR信号通路活性,进而减轻神经系统损伤尤其是应激性脑损伤.mTOR可作为促进应激性脑损伤修复的新靶点.

  • 下胫腓联合损伤诊治进展

    作者:刘祥;俞光荣

    目的 对下胫腓联合损伤诊治作一综述.方法 查阅近年有关下胫腓联合损伤诊断和治疗的文献,总结进展.结果 病史(损伤机制)、临床体检、影像学检查(X线片、CT、MRI)等可辅助诊断下胫腓联合损伤.对于不稳定下胫腓联合损伤需积极手术治疗,原则为解剖复位和固定,避免踝关节不稳定、长期慢性疼痛和创伤性关节炎发生.但对于内固定方法仍存在争议.结论 下胫腓联合损伤诊断仍缺乏特异性量化参数,疗效评价仍需大样本临床研究加以明确.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2000 01 02 03 04 05 06
1999 01 02 03 04 05 06
1998 01 02 03 04 05 06
1997 01 02 04
1996 01 02 03 04
1995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