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外科学 >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Reparative and Reconstructive Surgery 중국수복중건외과잡지

CSCD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 中国康复医学会,四川大学
  • 影响因子: 1.23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2-1892
  • 国内刊号: 51-1372/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62-80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87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编辑部
  • 出版地区: 四川
  • 主编: 杨志明
  • 类 别: 外科学
期刊荣誉:
  • 光电导航引导单侧穿刺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胸腰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

    作者:王翔宇;谭伦;林旭;吴超;曾俊;胡海刚

    目的 评估光电导航下个体化单侧穿刺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治疗胸腰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sis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的安全性.方法 2015年6月-2017年1月,采用随机对照研究方法,对收治的85例OVCF患者分别采用光电导航引导下个体化单侧穿刺方法(观察组43例)或常规C臂X线机透视下单侧穿刺方法(对照组42例)行PKP治疗.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累及节段、骨折AO分型、骨密度等级及术前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CT横断面图像上观察并计算穿刺路径与设计路径的吻合率、椎弓根内壁突破率、骨水泥渗漏率和骨水泥中心分布率;记录两组患者术中X线暴露次数、穿刺次数、手术时间、术前和术后2d VAS评分及术后血管、神经损伤等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术中X线暴露次数及穿刺次数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40,P=0.661).术后2d两组VAS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但术后2d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06,P=0.685).两组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18个月,平均10个月.两组均无血管、神经损伤等相关并发症发生.术后48 h观察组椎弓根内壁突破率、骨水泥渗漏率、穿刺路径吻合率和骨水泥中心分布率分别为2.33% (1/43)、2.33%(1/43)、86.05%(37/43)、88.37%(38/43),与对照组[分别为19.05% (8/42)、21.43% (9/42)、45.24% (19/42)、50.00% (21/42)]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术中光电导航下个体化单侧穿刺PKP能提高靶点穿刺成功率,有效减少椎弓根内壁穿破,能够获得更好的骨水泥分布,具有更高的安全性.

  • 一期前后联合入路全脊椎切除在颈椎孤立性浆细胞瘤中的应用

    作者:吴旻昊;蔡林;闫飞飞;许可可;孙文超;邓洲铭;谢远龙

    目的 探讨一期经前后联合入路全脊椎切除加重建术治疗颈椎孤立性浆细胞瘤(solitary plasmacytoma,SP)的可行性,以期为临床治疗颈椎SP提供可靠、有效的手术方式.方法 回顾分析2000年6月-2015年3月行一期经前后联合入路全脊椎切除的12例颈椎SP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8例,女4例;年龄28~74岁,平均46岁.病程3~15个月,平均8.4个月.发病部位:C22例,C34例,C42例,C5、C61例且为复发病例,C73例.根据WBB (Weinstein-Boriani-Biagini)分期,累及椎体且超过一侧4扇区或9扇区8例,同时超过两侧4扇区或9扇区4例;肿瘤侵及A~D层7例,B~D层5例.术前脊髓损伤按Frankel分级,B级1例,C级6例,D级5例.5例椎动脉被侵袭,其中4例单侧累及,1例双侧累及;病变累及单椎节11例,2个椎节骨质破坏1例.患者术后均接受辅助放疗.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采用Frankel分级评价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估疼痛恢复情况.结果 手术时间6.8~ 9.3 h,平均7.2 h;术中出血量1100~2600mL,平均1 600 mL.1例C;、C6复发SP患者术后1周出现食道瘘,1例术后出现伤口脂肪液化,均经相应处理后治愈;其余患者均未出现脊髓神经功能损伤加重,无大血管损伤(特别是椎动脉),膈神经、喉上、喉返神经损伤,呼吸衰竭等并发症.12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27~ 98个月,平均58个月.末次随访时神经功能均恢复至Frankel E级;VAS评分由术前(6.7±2.7)分减小至(1.1±0.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A85,P=0.014).2例患者分别于术后29、37个月复发,均行辅助化疗,其中1例进展为多发性骨髓瘤,术后43个月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另1例患者带瘤生存.1例术后4年出现内固定物松动、断裂,予以翻修.其余患者随访期间均未见肿瘤复发或恶变,无内固定物松动、断裂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手术切除是治疗颈椎SP的主要手段,一期经前后联合入路全脊椎切除术能明显降低颈椎SP复发率,并能缓解脊髓压迫症状,大限度改善患者生存质量.进展到多发性骨髓瘤的患者应接受个体化治疗,但预后较差.

  • 面动脉穿支螺旋桨皮瓣修复上唇皮肤恶性肿瘤切除后创面

    作者:姚远镇;唐修俊;王达利;魏在荣;王波;邓呈亮;张子阳;金文虎

    目的 探讨面动脉穿支螺旋桨皮瓣修复上唇皮肤恶性肿瘤切除后创面的疗效.方法 2012年7月-2017年1月,收治上唇皮肤恶性肿瘤17例.男3例,女14例;年龄35~82岁,平均57岁.其中鳞状细胞癌5例,基底细胞癌12例.病程4个月~U年,平均20个月.肿瘤范围1.4 cm×O.3 cm ~ 3.1 cm× 1.4 cm.术中扩大切除肿瘤后,根据创面位置、大小、形状及超声多普勒探查血管情况设计面动脉穿支螺旋桨皮瓣,以穿支动脉所在位置为旋转点切取皮瓣修复创面及部分供区,皮瓣切取面积为5 cmx2 cm~7 cmx3 cm;穿支血管蒂长度为0.5~1.0 cm,平均0.8 cm.供区直接拉拢缝合.结果 术后3例皮瓣远端出现青紫,经对症处理后愈合;其余皮瓣均顺利成活,创面Ⅰ期愈合.供区切口均Ⅰ期愈合.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 ~ 36个月,平均18个月.患者上唇形态良好,供区无明显瘢痕,无口角畸形、嘴唇歪斜、鼻翼偏移,张、闭口口裂基本对称,面部无紧绷感,鼻腔通气无影响.随访期间肿瘤无复发.末次随访,患者自评满意度达非常满意13例、满意4例.结论 面动脉穿支螺旋桨皮瓣具有血供好、旋转幅度大、色泽与受区相似、供区损伤小等优点,用于修复上唇皮肤恶性肿瘤切除后创面不仅能恢复良好功能,还能实现理想的美学修复.

  • 内侧撑开高位胫骨截骨术联合调整胫骨平台后倾角治疗屈曲受限型膝内翻骨关节炎的早期疗效

    作者:赵允;胡文晋;黄竞敏;李冬超;贾丽涛;仲从丽;赵骁虎

    目的 探讨内侧撑开高位胫骨截骨术联合调整胫骨平台后倾角治疗屈曲受限型膝内翻骨关节炎的早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6年7月收治并符合选择标准的18例(18膝)屈曲受限型膝内翻骨关节炎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6例,女12例;年龄48~64岁,平均54.9岁.左膝8例,右膝10例.膝内翻7.45~15.52°,平均10.63°.按照Kellgren-Lawrence分级标准:Ⅱ级4例,Ⅲ级14例.术中采用内侧撑开高位胫骨截骨矫正膝内翻,同时调整胫骨平台后倾角以改善屈曲受限.结果 术中截骨厚度为10~ 19 mm,平均14.91 mm;手术时间1.2~2.0h,平均1.4h.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0~2.5年,平均1.5年.末次随访时,患者膝关节屈曲角度较术前增加,Lysholm评分、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评分、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IKDC)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提高,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X线片复查示,截骨均愈合,愈合时间3~7个月,平均3.6个月.末次随访时,下肢力线通过胫骨平台相对位置以及胫骨平台后倾角均较术前明显改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内侧撑开高位胫骨截骨术联合调整胫骨平台后倾角治疗屈曲受限型膝内翻骨关节炎,可有效改善膝关节屈曲角度,获得良好早期疗效.

  • Ilizarov技术结合有限手术治疗青少年痉挛性马蹄内翻足畸形

    作者:高纯志;吴晗;肖鹏;吴学建

    目的 探讨采用Ilizarov技术结合软组织松解肌力平衡术治疗青少年脑瘫痉挛性马蹄内翻足畸形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2016年9月收治并符合选择标准的29例(33足)青少年脑瘫痉挛性马蹄内翻足畸形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17例(20足),女12例(13足);年龄13 ~ 28岁,平均17.6岁.依据Diméglio分级:Ⅱ级19足,Ⅲ级14足.给予软组织松解肌力平衡术,同时用Ilizarov技术纠正内翻畸形;术后5~7d开始调节外固定架至达满意足踝形态为止,拆除外固定架后佩戴矫形支具,并逐渐减少佩戴时间至完全弃用.结果 29例(33足)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22个月,平均18个月.拆除外固定架后均恢复跖行足,无钉道感染及神经血管损伤发生.1足于拆除外固定架后6个月畸形轻度复发,经对症处理后,患者步态恢复正常.其余32足随访期内均无畸形复发.末次随访时,根据国际马蹄足畸形研究学组(ICFSG)评分为(5.21±3.91)分,与术前(36.73±4.80)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7.227,P=0.000);获优27足、良3足、中3足,优良率达90.91%.患者自评疗效27足非常满意,6足满意.结论 Ilizarov技术治疗马蹄内翻足疗效确切,同时根据症状体征结合适当软组织手术可有效治疗青少年脑瘫痉挛性马蹄内翻足畸形.

  • 关节镜下手术治疗股骨髋臼撞击征的中期疗效

    作者:谢宗平;金东旭;盛加根;张长青

    目的 总结关节镜下手术治疗股骨髋臼撞击征(femoroacetabular impingement,FAI)的中期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2014年7月-2015年12月收治并符合选择标准的131例(132髋)FAI患者临床资料.男68例,女63例;年龄17~68岁,平均42.5岁.左髋72例,右髋58例;双髋1例.病程3~120个月,平均35个月.关节镜下行髋臼和/或股骨头颈成形、盂唇修补,同时松解粘连的髂腰肌腱、清理撕裂的圆韧带.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髋关节Harris评分(HHS)评价疗效.结果 术后除2例出现阴部神经麻痹、3例足背麻木外,无其他相关并发症发生.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20~ 36个月,平均27.7个月.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VAS评分及HHS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与末次随访时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学复查显示患侧髋关节间隙完全正常,股骨头颈及髋臼成形部位无撞击征象出现.结论 关节镜下手术治疗FAI,在行髋臼和/或股骨头颈成形的同时修补撕裂盂唇,中期疗效满意,是一种安全、有效、微创的治疗方法.

  • 经股内侧肌下微创入路与传统入路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的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

    作者:姚运峰;康鹏德;薛晨曦;荆珏华

    目的 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比较经股内侧肌下微创入路与传统手术入路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的疗效.方法 将2011年1月-2012年4月收治并符合选择标准的94例(104膝)拟行TKA的骨关节炎患者纳入研究,随机分为传统入路组(46例、52膝)和微创入路组(48例、52膝);其中传统入路组45例(51膝)、微创入路组45例(49膝)获得完整随访,纳入终分析.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侧别、骨关节炎分级以及术前髋膝踝角(hip-knee-ankle angle,HKA)、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评分(HSS)、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KSS)、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膝关节活动度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总失血量、术后输血例数、住院时间、术后开始行直腿抬高锻炼时间及切口愈合情况;术后膝关节主动活动时VAS评分以及膝关节活动度,膝关节功能HSS及KSS评分;X线片测量的HKA、股骨解剖轴线与股骨假体关节面夹角(股骨角)、胫骨解剖轴线与胫骨假体关节面夹角(胫骨角)、股骨假体屈曲角、胫骨平台后倾角.结果 两组患者均获随访,传统入路组随访时间60.0~72.5个月,平均66.4个月;微创入路组为60.0~71.2个月,平均65.6个月.与传统入路组相比,微创入路组切口明显缩短、手术时间延长、患者开始直腿抬高锻炼时间提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总失血量以及术后输血例数、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微创入路组并发症发生率为8.2%(4/49),传统入路组为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术后1、3d,微创入路组VAS评分及膝关节活动度明显优于传统入路组(P<0.05);14d时两组以上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6、12个月以及3、5年,两组HSS评分及KS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X线片复查提示,随访期间假体无松动表现.末次随访时,两组HKA、股骨角、胫骨角、股骨假体屈曲角以及胫骨平台后倾角测量值及其异常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股内侧肌下微创入路行TKA有利于膝关节功能早期恢复,但远期疗效与传统手术入路TKA一致;同时因显露范围有限增加了手术并发症发生风险.

  • Ilizarov技术治疗烧伤后马蹄内翻足畸形

    作者:张子阳;臧建成;秦泗河

    目的 总结应用Ilizarov技术矫正烧伤后马蹄内翻足畸形的疗效.方法 2012年3月-2017年2月,采用Ilizarov技术治疗12例(17足)烧伤后马蹄内翻足畸形患者.男10例(14足),女2例(3足);年龄18~ 52岁,平均38岁.左足3例,右足4例;双足5例.根据秦氏马蹄内翻足畸形分度方法:Ⅰ度5足、Ⅱ度9足、Ⅲ度3足.结果 患者马蹄内翻足畸形均获得完全矫正,可足底负重行走,无局部皮肤坏死、针道感染、肢端感觉麻木等并发症发生.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4个月~3年,平均10个月.末次随访时,根据国际马蹄足畸形研究学组(ICFSG)评分系统,获优7足、良7足、可3足,优良率82.4%.结论 应用Ilizarov技术治疗马蹄内翻足畸形具有微创、安全、操作简便的优点,可获得较好疗效.

  • 三种器械固定跟骨截骨的生物力学比较研究

    作者:白继岳;徐永清;何晓清;李川;刘帅;李亮

    目的 通过与跟骨内移钢板、空心拉力螺钉比较,探讨自行设计的镍钛形状记忆合金阶梯钢板固定跟骨截骨的生物力学特性.方法 取6具自愿捐赠的新鲜足部标本,于跟骨处行截骨处理后,随机选择内固定顺序,行镍钛记忆合金阶梯钢板(A组)、跟骨内移钢板(B组)、空心拉力螺钉(C组)固定.固定后行生物力学测试,首先给予20~600 N载荷,速度20 N/s,记录大位移、弹性位移、大负荷.随后进行疲劳试验(频率5 Hz,循环3 000次),再给予相同载荷并记录以上指标.计算疲劳试验前、后轴向压缩刚度.结果 组内比较:3组疲劳试验前、后轴向压缩刚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疲劳试验前、后,A组轴向压缩刚度均明显大于B、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C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镍钛记忆合金阶梯钢板固定跟骨截骨模型后,其抗轴向压缩能力优于跟骨内移钢板及空心拉力螺钉.

  • 开放松解术联合桡骨远端固定铰链式外固定支架治疗肘关节僵硬

    作者:刘家志;陈帅;范存义

    目的 探讨采用开放松解术联合桡骨远端固定铰链式外固定支架治疗肘关节僵硬的效果.方法 采用临床随机对照研究,将2014年10月-2015年10月收治的77例因创伤导致的肘关节僵硬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38例)和对照组(39例),观察组患者行肘关节开放松解术联合桡骨远端固定铰链式外固定支架治疗,对照组患者行传统松解术治疗.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致伤原因、原始损伤诊断类型、受伤至手术时间、术前肘关节屈伸活动度、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术后采用肘关节屈伸活动度、Mayo肘关节功能评定标准评价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术后两组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观察组术后发生钉道感染1例,尺神经症状2例,肘关节异位骨化1例,肘关节中度疼痛1例;对照组术后发生钉道感染2例,尺神经症状2例,肘关节中度疼痛3例.两组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周~12个月,平均6个月.两组末次随访时肘关节屈伸活动度及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末次随访时观察组肘关节屈伸活动度及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均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末次随访时根据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评价功能,观察组获优27例、良10例、中1例,优良率97.4%;对照组获优12例、良21例、中4例,差2例,优良率84.6%;两组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08).结论 开放松解术联合桡骨远端固定铰链式外固定支架治疗创伤型肘关节僵硬能够显著改善肘关节功能,疗效优于传统松解术.

  • 3D打印技术在内外踝尖部撕脱骨折治疗中的应用

    作者:石维祥;罗晓中;吴刚;丁勇;周欣

    目的 探讨3D打印技术用于内、外踝尖部撕脱骨折的疗效及优势.方法 2015年1月-2017年1月,采用塑形阻挡钢板内固定术治疗20例内外踝尖部撕脱骨折患者(A组),术前3D打印制备骨折模型用于钢板塑形;并与同期采用传统石膏外固定治疗的18例患者(B组)进行比较.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致伤原因、受伤至手术时间、侧别及骨折类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记录两组患者骨折是否愈合以及愈合时间、术后开始踝关节功能锻炼时间、术后踝关节残留疼痛情况,采用美国矫形足踝协会(AOFAS)评分评价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8 ~ 24个月,平均15.5个月.A组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开始踝关节功能锻炼时间为(14±3)d;骨折愈合率为100%,骨折愈合时间为(10.15±2.00)周;随访期间均未出现踝关节残留疼痛及功能障碍;术后6个月踝关节AOFAS评分为(90.35±4.65)分,获优13例、良7例.B组开始踝关节功能锻炼时间为(40±10)d;1例骨折未愈合,骨折愈合率为94.44%,骨折愈合时间为(13.83±7.49)周;随访期间3例(16.67%)患者存在踝关节不同程度疼痛;术后6个月踝关节AOFAS评分为(79.28±34.28)分,获良15例、中2例、差1例.两组患者术后骨折愈合率、骨折愈合时间、术后开始踝关节功能锻炼时间、AOFAS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3D打印技术用于内外踝尖部撕脱骨折,操作简便、安全、固定骨折可靠,尤其对骨折块较小的撕脱骨折,是一种较好的治疗方法.

  •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Crowe Ⅳ型髋关节发育不良术中应用粗隆下截骨的相关研究

    作者:孙菁阳;周勇刚;高志森;马海洋;朴尚;杜银桥;吴文明;彭亚文

    目的 探讨CroweⅣ型髋关节发育不良(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the hip,DDH)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术中应用粗隆下截骨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2008年4月-2016年6月采用THA治疗的71例单侧CroweⅣ型DDH患者临床资料,其中44例术中行粗隆下截骨(截骨组),27例未行粗隆下截骨(未截骨组).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质量、身高、体质量指数、侧别以及术前Harris评分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记录两组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Harris评分评价髋关节功能.于手术前后摄骨盆正位X线片,测量术前股骨脱位高度和术后SROM近端假体植入深度.结果 截骨组随访时间12~90个月,平均34.77个月;未截骨组为12~ 79个月,平均34.33个月;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88,P=0.930).截骨组术中及术后共11例发生并发症,其中1例因感染致截骨处不愈合,于术后20个月行翻修手术;未截骨组术后3例发生并发症.两组患者假体位置良好、无松动,无关节脱位.两组术前股骨脱位高度及SROM近端假体植入深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8.452,P=0.000;t=6.783,P=0.000);截骨组患者SROM近端假体植入深度与截骨长度无相关(r=-0.038,P=0.806).末次随访时,截骨组及未截骨组Harri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60,P=0.254).结论 Crowe Ⅳ型DDH患者THA术中应用粗隆下截骨可以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术前股骨脱位较高和股骨近端髓腔严重狭窄的患者更倾向于术中行粗隆下截骨.

  • 关节镜下滑膜下髌骨外侧支持带松解联合内侧髌股韧带重建治疗髌骨脱位

    作者:李小建;付战利;吕昌伟

    目的 探讨关节镜下滑膜下髌骨外侧支持带松解联合自体半腱肌肌腱重建内侧髌股韧带(medialpatellofemoral ligament,MPFL)治疗髌骨脱位的疗效.方法 2016年1月-2017年3月,收治28例(32膝)髌骨脱位患者.男6例(6膝),女22例(26膝);年龄17 ~ 29岁,平均21岁.病程2d~2年,平均8个月.患者髌骨恐惧试验阳性,膝关节Lysholm评分为(68.34±12.26)分.膝关节正位X线片显示髌骨半脱位或完全脱位,髌骨Q角(17.67±4.21)°,胫骨结节股骨滑车沟(tibia tuberosity-trochlear groove,TT-TG)距离<20mm.采用关节镜下滑膜下髌骨外侧支持带松解联合MPFL重建术,MPFL股骨止点分别行骨隧道可吸收加压螺钉(16膝)或锚钉(16膝)内固定.结果 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患者均获随访6个月,患者膝关节功能较术前明显改善.术后6个月,膝关节Lysholm评分为(92.88±6.42)分,髌骨Q角为(12.15±3.68)°,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408,P=0.006;t=-2.317,P=0.004).髌骨恐惧试验均为阴性,随访期间无膝关节疼痛、无力及髌骨脱位复发.锚钉组及加压螺钉组Lysholm评分、髌骨Q角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3.254,P=0.820;t=-3.576,P=0.940).结论 对于髌骨Q角<20°、TT-TG<20 mm的髌骨脱位患者,关节镜下滑膜下髌骨外侧支持带松解联合MPFL重建术,能明显改善膝关节功能,早期疗效较好.MPFL股骨止点采用锚钉或骨隧道可吸加压螺钉内固定,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无明显差异.

  • 经皮空心螺钉内固定术治疗DayⅡ型骨盆新月型骨折

    作者:袁毅;王涛;袁俊;瞿刚波;郝攀登;曾智江;罗兵;杨家福

    目的 探讨经皮空心螺钉内固定术治疗DayⅡ型骨盆新月型骨折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2009年1月-2016年7月采用经皮空心螺钉内固定术治疗的14例DayⅡ型骨盆新月型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9例,女5例;年龄17~ 65岁,平均38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8例,高处坠落伤3例,重物砸伤3例;均为闭合性骨折.骨盆骨折Tile分型:B型8例,C型6例.13例伴骨盆前环骨折,其中耻骨上下支均骨折8例,耻骨上支骨折伴耻骨联合分离1例,耻骨联合分离4例.受伤至入院时间1 ~72h,平均16h;伤后至手术时间3~8d,平均5d.术后根据Matta评价标准评价骨折复位情况,采用Majeed功能评分进行临床功能评价.结果 总手术时间35 ~ 95 min,平均55 min;术中累计C臂X线机透视时间3~8 min,平均5 min;术中均无神经损伤及盆腔脏器损伤等发生.术后2d行X线片检查显示各有2例垂直移位及轻度旋转移位未完全纠正.术后3d行CT检查,发现2枚耻骨联合螺钉突破闭孔骨皮质;所有耻骨支螺钉均未进入髋臼,1枚耻骨上支螺钉突破耻骨上支后侧骨皮质;1枚髂骨后柱螺钉突破髂骨内侧骨皮质;但均未引起临床症状.1例出现耻骨联合处伤口感染,经更换敷料2周后伤口愈合;其余伤口均Ⅰ期愈合.骨折复位按Matta评价标准评价,获优9例,良4例,可1例,优良率92.9%.术后14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8~24个月,平均14个月.骨折均在术后4个月内愈合,术后6个月患者均恢复正常行走功能.3例患者劳累或行走时骶髂部轻微疼痛,轻度跛行;1例平卧时有髂后部疼痛不适感.随访期间无螺钉松动、断裂等内固定失效发生.末次随访时按Majeed功能评分评价临床功能,获优7例,良5例,可2例,优良率85.7%.结论 经皮空心螺钉内固定术治疗DayⅡ型骨盆新月型骨折,复位满意,固定可靠,疗效较好.

  • 骨外固定动力化治疗开放性胫腓骨骨折

    作者:马继海;张涛;海碧霞;曹海鲲;雍炜;葛启航;张宁宁;刘钊;万春友

    目的 探讨骨外固定动力化对开放性胫腓骨骨折愈合的影响.方法 回顾分析2016年2月-2017年2月采用骨外固定治疗的胫腓骨开放性骨折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术后处理方法不同分为弹性动力化组(A组)和恒弹性固定组(B组),每组13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骨折分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B组患者术后按传统方法,根据骨折愈合时间、X线片等影像学检查及临床医师经验评价骨折愈合程度,骨折达到临床愈合时拆除外固定架;A组术后12周开始根据X线片检查骨痂生长情况,对患者进行轴向力学载荷比测试,轴向力学载荷比为5%~10%时进行动力化处理.比较两组患者外固定架使用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两组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4~13个月,平均5.7个月.治疗期间两组均未发生外固定架松动、断裂及骨折移位、再骨折等并发症.A组外固定架使用时间为(24.77±1.42)周,骨折愈合时间为(23.04±1.30)周,与B组的(34.38±1.71)周和(32.46±1.66)周比较均显著减少(t=16.10,P=0.00;t=15.58,P=0.00).A组术后发生针道感染2例、肌力减退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23.1%;B组发生针道感染3例、肌力减退1例及骨折延迟愈合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38.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结论 骨外固定动力化能够加速骨折愈合,且安全性较高.

  • 3D打印导板辅助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不稳定性骨盆骨折

    作者:阳宏奇;雷青;蔡立宏;刘峰;周伟力;陈松;陈立;刘堂友;蒋明辉;王康;肖思顺;刘文前

    目的 评估3D打印导板辅助空心螺钉内固定术治疗不稳定性骨盆骨折的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2015年5月-2016年6月采用3D打印导板辅助空心螺钉内固定术治疗的10例不稳定性骨盆骨折患者临床资料.男7例,女3例;年龄20 ~ 58岁,平均37.5岁.致伤原因:高处坠落伤5例,重物压伤1例,交通事故伤4例.伤后至入院时间1~5 h,平均3.1h.骶骨骨折6例,右侧骶髂关节脱位1例,髂骨骨折3例;10例均有耻骨上下支骨折,左侧3例(其中2例耻骨上支骨折邻近耻骨联合),右侧2例,双侧5例.骨折Tile分型:B2型4例,B3型1例,C1型4例,C2型1例.术后根据Matta评分标准进行影像学评估,根据CT三维重建评估骶髂螺钉和耻骨上支螺钉位置,按照Majeed功能评分进行功能评估.结果 患者平均每枚螺钉植入时间为30 min,平均每枚螺钉切口失血量为50 mL.每枚骶髂螺钉植入透视时间为24~96 s,平均62 s;每枚耻骨上支螺钉植入透视时间为42~ 80 s,平均63.2 s.住院时间17~90 d,平均43.7 d.术后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 ~ 22个月,平均15.6个月.术后1d根据Matta评分标准评定获优8例,良2例;CT三维重建示9枚骶髂螺钉位置均为Ⅰ类,13枚耻骨上支螺钉位置均为0级.随访期间均未出现血管神经损伤,螺钉退出、断裂,继发性骨折移位等并发症.术后6个月X线片示骨折均已愈合.术后1年根据Majeed功能评分评价功能,获优9例,良1例.末次随访时,合并左侧L5神经根损伤的Tile C2型患者L;神经根功能恢复正常.结论 3D打印导板辅助空心螺钉内固定术治疗不稳定性骨盆骨折有助于精确植入螺钉、降低血管神经损伤风险,是治疗不稳定性骨盆骨折的一种较好选择.

  • 多巴胺表面修饰/负载软骨源性形态发生蛋白1的3D打印聚己内酯-羟基磷灰石三维多孔支架促进人BMSCs成软骨分化的实验研究

    作者:徐燕;魏波;周进;姚庆强;王黎明;那键

    目的 探讨利用3D打印技术制备、经多巴胺表面修饰及负载软骨源性形态发生蛋白1(cartilagederived morphogenetic protein1,CDMP1)的聚己内酯(polycaprolactone,PCL)-羟基磷灰石(hydroxyapatite,HA)三维多孔支架,体外诱导人BMSCs (human BMSCs,hBMSCs)成软骨分化的可行性.方法 采用3D打印技术制备PCL-HA支架,经多巴胺表面修饰后,将CDMP-1负载于支架上,扫描电镜观察支架表面微结构,并检测孔隙率和水静态接触角.体外成软骨分化实验:分为A、B、C3组,A组为PCL-HA支架,B组为多巴胺表面修饰的PCL-HA支架,C组为多巴胺表面修饰及负载CDMP-1的PCL-HA支架;将hBMSCs植入3组支架,成软骨诱导培养后比较细胞黏附率、细胞增殖(MTT法)和细胞活性(Live/Dead染色法),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Ⅱ型胶原和聚集蛋白聚糖(Aggrecan)的基因表达.结果 3组支架均呈三维多孔圆柱体状,孔洞相互联通,孔径为400~ 500μm,孔隙率为56%,材料纤维走向为0°/90°.经多巴胺表面修饰后,支架颜色由初始的白色变为棕色;水静态接触角也由76°降为0°.体外培养24 h,A、B、C组细胞黏附率分别为34.3%±3.5%、48.3%±1.5%、57.4%±2.5%,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ive/Dead染色显示3组细胞均有较好的细胞活性.MTT检测显示各组hBMSCs均生长良好,吸光度(A)值随培养时间延长而增大;培养4、7、14、21d时,C组A值显著高于A、B组,B组高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培养时间延长,3组Ⅱ型胶原mRNA和Aggrecan mRNA表达均持续增加;培养7、14、21dⅡ型胶原mRNA相对表达量及培养14、21 d Aggrecan mRNA相对表达量,C组均显著高于A、B组,B组高于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3D打印技术制备、经多巴胺表面修饰及负载CDMP-1的PCL-HA三维多孔支架,体外与hBMSCs共培养,可促进细胞黏附、增殖及成软骨分化.

  • 血清对神经干细胞分化的影响

    作者:刘庆喜;吕丽慧;孙贺;张金花;马文建;张同存

    目的 探讨血清对神经干细胞分化过程的影响.方法 取孕14 d SD大鼠胚胎脑组织,分离培养神经干细胞并传代.取第3代细胞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并行巢蛋白(Nestin)免疫细胞化学染色鉴定.将鉴定后的细胞分为A、B、C3组,各组细胞培养基除FBS浓度不同(分别为5%、1%、0)外,其余成分均一致.培养第8天,行活/死细胞染色观察细胞生长情况;培养第4、8天,行免疫细胞化学染色以及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观察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Ⅲ型β神经元微管蛋白(β-Ⅲ Tubulin)表达.结果 经细胞形态及免疫细胞化学染色鉴定培养细胞为神经干细胞.培养第8天,活/死细胞染色示A、B、C组细胞均无死亡现象.免疫细胞化学染色示,培养第4、8天,A、B、C组GFAP蛋白表达随FBS浓度降低而逐渐减弱,但β-Ⅲ Tubulin表达逐渐增强;各组第8天时染色均较第4天时增强.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示,培养第4天和第8天3组间GFAP mRNA及β-Ⅲ Tubulin mRNA相对表达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清能促进神经干细胞向胶质细胞分化,并减缓其向神经元分化速度,且血清浓度越低,该影响越小.

  • 细胞膜片技术在骨与软骨组织工程领域的研究进展

    作者:支振亚;邢飞;陈龙;李浪;龙也;项舟

    目的 对细胞膜片技术在骨与软骨组织工程修复领域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方法 广泛查阅近年应用细胞膜片技术进行骨与软骨修复重建的相关文献,归纳总结后进行综述.结果 通过多种不同方法构建出的细胞膜片有效地保护了细胞外基质.细胞膜片通过自身折叠、包被相应生物材料以及不同膜片间叠加等方式,在骨与软骨组织修复中展现出了良好的修复效果.结论 细胞膜片技术作为骨与软骨组织工程领域一种新的治疗策略具有广阔应用前景.

  • 阳离子微泡提高超声波靶向击碎微泡技术体内基因靶向转染效率及治疗效果的实验研究

    作者:张东旸;杨雷;田海;傅毕成;陈巍;刘开宇;贾智博;蒋树林;韩鑫浩;孙露

    目的 构建一种阳离子微泡(cationic microbubble,CMB),通过与传统微泡(definity microbubble,DMB)比较,探讨其提高超声波靶向击碎微泡(ultrasound-targeted microbubble destruction,UTMD)技术介导的体内基因转染效率及治疗效果.方法 体外实验:应用薄膜水化法制备CMB,观察其形态、测量其粒径、zeta电位以及基因携带能力,以DMB作为对照.体内实验:首先取16只大鼠以生物荧光素酶质粒作为报告基因,分别应用CMB和DMB进行心脏的靶向转染,动态观察转染效率及靶向性.随后取64只大鼠制备心肌缺血再灌注(ischemia-reperfusion,I/R)模型,第5天彩色超声检查明确60只大鼠成功制备I/R模型;随机分为3组(n=20),其中对照组大鼠接受DMB携带空质粒转染,DMB组接受DMB携带AKT质粒转染,CMB组接受CMB携带AKT质粒转染.治疗后心脏彩色超声以及组织学观测各组大鼠心肌灌注、心脏功能、梗死区面积和梗死区组织厚度;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毛细血管及小动脉密度,TUNEL染色观察心肌细胞凋亡;Western blot检测心肌AKT、磷酸化AKT (phospho-AKT,P-AKT)、生存素(Survivin)和磷酸化BAD (phospho-BAD,P-BAD)表达.结果 实验制备的CMB形状均一,其zeta电位显著高于DMB(t=28.680,P=0.000);DNA携带百分比显著高于DMB (P<0.05).无论在体检测还是离体检测均显示,应用CMB转染后的荧光素酶活性均显著高于DMB转染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R模型术后第5天,各组前、后壁信号强度比值以及心脏射血分数、左室短轴缩短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21天,CMB组及DMB组以上指标较对照组增加,且CMB组高于DM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21天,CMB组梗死区域长度小、厚度大,其次为DMB组、对照组;CMB组及DMB组毛细血管、小动脉血管密度均较对照组明显增大,CMB组较DMB组增大,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基因转染后第3天,对照组凋亡细胞多,其次为DMB组、CMB组;CMB组及DMB组AKT、P-AKT、Survivin和P-BAD蛋白相对表达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CMB组高于DMB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MB在保留了普通微泡理化性质的同时,显著提高了携带质粒DNA的能力,提高了超声微泡靶向转染效率;应用CMB进行超声靶向AKT基因转染治疗大鼠心肌I/R损伤时,显著提高了基因转染率,改善了大鼠心脏功能.

  • 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早期感染三例

    作者:张大海;李欢

    目的 报道3例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早期感染患者临床资料,总结治疗方法及疗效,分析预防措施.方法 2015年3月-2017年3月,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3例发生早期感染.其中男2例,女1例;年龄30、39、32岁.术后7d出现膝关节疼痛伴低热症状,均存在关节腔积液,其中1例积液细菌培养呈阳性;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计数在正常范围,超敏C-反应蛋白及红细胞沉降率升高.2例给予万古霉素、1例给予关节镜下关节腔清理术后治愈.结果 3例患者经抗感染治疗后,临床症状及体征均消失,感染治愈;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计数、超敏C-反应蛋白、红细胞沉降率均在正常范围.术后90 d膝关节Lysholm评分为89、88、80分.结论 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早期感染的发生可能与手术时间延长及关节腔积液有关,经长期口服利福平抗感染治疗后可获较好临床疗效.

  • 中面部脂肪室研究进展及相关临床应用

    作者:文丽红;王晋煌;李阳;柳大烈

    目的 综述中面部脂肪室相关研究进展,全面了解中面部脂肪室解剖及其老化的形态表现、相关临床应用现状.方法 广泛查阅近年来中面部脂肪室研究及临床应用的相关文献,并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中面部脂肪层曾被认为是融合而连续的层次,在老化的过程中表现为脂肪整体萎缩.随着解剖研究的深入,新近研究表明中面部脂肪层被筋膜、韧带或肌肉分隔为多个脂肪室,并分成深、浅两层,在老化过程中表现为浅层肥大而深层萎缩.临床应用表明,对深内侧面颊脂肪室及Ristow's space进行脂肪容量填充,可有效恢复中面部年轻化外观.结论 中面部脂肪室的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为脂肪容量填充的临床应用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根据不同部位、不同层面的脂肪室发生的不同老化改变进行相应处理,可实现中面部年轻化.

  • 股骨远端骨折治疗的临床研究现状与进展

    作者:陈基施展;陆骅

    目的 阐述股骨远端骨折治疗的临床研究现状及进展.方法 广泛查阅近年国内外相关文献并结合研究及临床经验,总结股骨远端骨折治疗的临床研究现状及进展.结果 股骨远端骨折好发于高能量损伤的年轻人及骨质疏松的老年人,损伤程度严重,多为粉碎性、不稳定骨折,常累及关节面并合并较严重的软组织损伤,治疗有一定难度.外固定支架多作为控制损伤的临时手段,绝大多数患者可行内固定治疗.用于股骨远端骨折的内固定系统主要有钢板固定系统与髓内钉固定系统,不同的内固定方式各具特点,其中双钢板加强股骨内侧的支撑、微创固定系统保护骨折端血供、远端皮质锁定板理论上更符合骨愈合对固定力学的要求,逆行髓内钉可有效对抗膝内、外翻等.结论 目前临床研究表明,股骨远端骨折治疗选择应根据骨折类型和内固定系统特点综合考虑.

  • 肘关节分裂脱位一例

    作者:郑继会;胡思斌;刘道阔;苑娜

    1病例介绍患者男,37岁.因“摔伤致左肘关节、左前臂肿痛、畸形、活动受限1d”入院.伤后于当地医院就诊,摄X线片示左肘关节脱位,左尺骨骨折,予以手法复位石膏固定后来我院.查体:左肘关节石膏固定,肿胀明显,压痛,左手各指可屈伸运动,感觉轻微麻木,桡动脉搏动可触及.入院后行左肘关节CT平扫及三维重建检查进一步了解脱位情况,消肿治疗.入院4d肿胀消退,根据肘关节X线片及CT三维重建制定手术方案.患者于全麻下取仰卧位,上臂近端上无菌气囊止血带,取左前臂尺侧切口,见左尺骨短斜形骨折,复位后锁定加压接骨板及6枚螺钉固定.

  • 鼻唇沟皮瓣联合口轮匝肌瓣修复上唇全层缺损一例

    作者:武净净;林泉;郑杰;丘木水;刘纬驰;张舵

    1病例介绍患者女,72岁.因“发现左上唇肿物3年”入院.查体:左上唇见一不规则肿物,表面破溃有凹凸不平脓样物质沉积,面积约2.5cm×2.0cm,与周围皮肤边界不清,质韧,无明显异味.经组织病理学检查确诊为左上唇浸润型基底细胞癌.全身麻醉后,按无瘤原则,用亚甲蓝距肿物边缘5 mm设计切缘,切除肿物达口轮匝肌层;将肿物送术中快速病理诊断,示左上唇基底细胞癌,底切缘仍有肿瘤残留.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2000 01 02 03 04 05 06
1999 01 02 03 04 05 06
1998 01 02 03 04 05 06
1997 01 02 04
1996 01 02 03 04
1995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