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儿科学 > 中华小儿外科杂志

中华小儿外科

中华小儿外科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Pediatric Surgery 중화소아외과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0.85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0253-3006
  • 国内刊号: 42-1158/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38-19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80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小儿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湖北
  • 主编: 袁继炎
  • 类 别: 儿科学
期刊荣誉:
  • 单中心儿童继发性肠套叠的临床特点总结

    作者:沈秋龙;陈亚军;彭春辉;庞文博;张丹;王增萌;王丽;吴东阳

    目的 探讨儿童继发性肠套叠的临床特点,以提高临床诊疗水平.方法 回顾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98例继发性肠套叠患儿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症状、年龄分布、病史时间(从出现腹痛、呕吐、血便等临床相关症状到诊断肠套叠的时间)及发生肠管坏死相关因素.本组男69例,女29例;中位年龄5岁4个月.继发于梅克尔憩室27例,淋巴瘤和P-J息肉均为17例,幼年性息肉15例,紫癜13例,肠重复畸形4例,其他5例.有腹痛表现85例,呕吐65例,血便25例,肠管坏死23例.结果 本组大于3岁者77例,小于1岁者7例.继发于淋巴瘤及紫癜者,均大于3岁.继发于淋巴瘤、紫癜和P-J息肉患儿中大于5岁者所占比例分别为82.4%(14/17)、84.6%(11/13)和82.4%(14/17).继发于梅克尔憩室患儿病史时间小于48 h者占74.1%(20/27).继发于息肉(幼年性息肉和P-J息肉)及淋巴瘤患儿病史时间大于48 h者占比较高分别为65.6%(21/32)和82.4%(14/17).病史时间在24~48 h者和继发于紫癜者的肠管坏死占比高,分别为70.6%(12/17)和46.2%(6/13),而便血及电解质紊乱对肠套叠发生肠管坏死的指示意义并不大.结论 继发性肠套叠的继发因素以梅克尔憩室和息肉为主.随年龄增大,息肉、淋巴瘤及紫癜继发的可能性越大.紫癜继发者易发生肠管坏死,需及早手术.

  • 同步多平面手术治疗痉挛性脑瘫后遗复杂肢体畸形的队列研究

    作者:王树;王加宽;王玉欢;盛春勇;李俊;陈智博

    目的 探讨同步多平面手术治疗痉挛性脑瘫后遗复杂肢体畸形的手术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 对比分析2001年6月至2015年10月行同步多平面手术一次矫治(观察组,43例)与分步手术(对照组,31例)矫治痉挛性脑瘫后遗复杂肢体畸形患儿的临床资料.分别在手术前、后行肌张力、痉挛状态、运动功能、步态特征及手功能评估,对术后疗效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两组均随访1~2年,两组患儿性别、年龄、肌张力、痉挛状态、运动功能、脑瘫类型、累关节数及随访时间统计,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肌张力、痉挛状态、运动功能及手功能评分治疗前分别为(1.47±0.74)级、(1.53±0.70)级、(58.19±5.82)分和(0.88±0.60)分,治疗后分别为(2.23±0.65)级、(2.14±0.80)级、(72.95±4.87)分和(3.32±0.56)分.对照组肌张力、痉挛状态、运动功能及手功能评分治疗前分别为(1.61±0.67)级、(1.45±0.72)级、(55.81±6.96)分和(0.83±0.62)分,治疗后分别为(1.94±0.25)级、(1.65±0.80)级、(68.74±4.25)分和(2.778±0.65)分.治疗前、后两组肌张力、痉挛状态、运动功能及手功能评分较术前提高,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步态特征PRS评分从术前(8.81±1.53)分提高至术后(16.51±1.47)分,对照组从术前(8.13±1.57)分提高至术后(16.03±1.49)分,两组均较术前升高,但观察组与对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平均住院时间为(15.84±0.87)d,平均住院费用为(9 232.2±1 587.5)元;对照组分别为(37.58±7.04)d和(21 573.0±4 876.7)元,两组平均住院时间与平均住院费用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痉挛性脑瘫后遗复杂肢体畸形采取分步手术矫治,手术周期长,易复发.同步多平面手术从机体的整体功能考虑,在行显微神经微缩术降低肌张力的同时,一次纠正多肢体多平面的畸形,缩短手术疗程,为康复治疗创造更多的时间,且有助于提高患儿的整体功能.术前要对患儿进行多学科全面的评估,制定个性化的手术方案,术后进行系统化的康复治疗,同时配合适当的支具固定,提高治疗效果.

  • 尿源性干细胞多向诱导分化及诱导后平滑肌复层细胞膜片的构建

    作者:包杰文;黄轶晨;王冰洁;周君梅;谢华;陈方

    目的 通过对尿道下裂患儿尿源性干细胞进行多向诱导分化,探讨其诱导分化潜能;利用诱导后的平滑肌样细胞进行复层细胞膜片构建,评价其在无外源性支架情况下获得自体组织工程补片的可行性.方法 程序性添加细胞因子将尿源性干细胞向平滑肌细胞、内皮细胞和神经细胞方向诱导分化,通过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细胞免疫荧光染色鉴定其诱导效率.诱导后的平滑肌样细胞转移入温度敏感型培养皿(NuncUpcell)中,降低温度获得单层细胞膜片,将单层细胞膜片多次叠加,获得复层平滑肌细胞膜片.结果 ①实验中采集到的尿源性干细胞均表达不同程度的Oct4、Sox2、Nanog等胚胎干细胞特异性标志物,且随诱导时间延长,其表达逐渐减低.②在不同方向的诱导过程中,平滑肌、内皮细胞特异性均逐渐增强.平滑肌细胞特异性标志物α-SMA和Desmin的阳性率在诱导前分别为9.350 0%和16.736 7%,在诱导后分别为91.543 3%和89.093 3%,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1).内皮细胞特异性标志物CD31和vWF的阳性率在诱导前分别为2.613 3%和29.396 7%,在诱导后分别为66.860 0%和74.780 0%,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1及P=0.0001).神经特异性标志物Nestin的阳性率在诱导前、后分别为49.856 7%和90.990 0%,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 4).但神经细胞方向诱导形态变化不明显,未形成神经祖细胞标志性“花环样”结构.③诱导后的平滑肌样细胞结合温度敏感型培养皿可获得复层平滑肌细胞膜片.结论 尿源性干细胞向平滑肌和内皮细胞方向诱导效果较好,而神经细胞方向诱导效果欠佳;结合温度敏感型培养皿可获得诱导后平滑肌复层细胞膜片,为泌尿系统组织工程修复提供了新的思路.

  • 小儿多发型肠套叠七例分析

    作者:张炳;张锦娜;刘明坤;吴典明;李乐;方一凡

    目的 分析多发型肠套叠的临床表现、诊断并探讨其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2月至2016年12月间收治的1 890例肠套叠患儿中多发型肠套叠7例(0.37%)的临床资料.其中,男5例,女2例;年龄3.2~15.0个月,平均(7.2±4.0)个月;体重5.2~12.4 kg,平均(7.3±2.5)kg;发病时间20~74 h,平均(30.7±19.0)h.术前行空气灌肠4例,行彩色超声检查2例.结果 7例患儿均经手术证实为多发型肠套叠并手法复位成功,无肠坏死、肠道畸形.其中3例为回-回-结肠型及结肠-结肠型套叠并存(顺行套叠和逆行套叠并存),1例为小肠型及回-结肠型并存,3例为多发型小肠型套叠.所有患儿术后均恢复良好,术后随访3~6个月,均未出现复发性肠套叠.结论 多发型肠套叠发病率较低,术前不易诊断明确,易漏诊或误诊而延误治疗,可行彩色超声或CT检查协助诊断.对于术前空气灌肠肠套叠包块位置与术中不符或术中发现套叠近端肠管无明显扩张时,需探查有无多发型肠套叠.

    关键词: 肠套叠 诊断 儿童
  • 肛门闭锁术后再手术的原因及对策

    作者:吴晓霞;孙小兵;任红霞;靳园园;赵亮

    目的 分析肛门闭锁术后再手术的原因,探讨如何避免及处理手术相关并发症.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2月至2015年1月25例肛门闭锁行肛门成形术后再手术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3例,女2例;年龄12 d~9岁;合并大便失禁8例,存在大小便失禁2例.6例直肠黏膜脱垂患儿行脱垂直肠切除,1例同时行肛门重建术;12例巨直肠患儿中11例行巨直肠切除术,其中1例同时行Malone手术,1例同时行脱垂直肠切除和Malone手术,1例同时行尿道憩室切除和Malone手术,另外1例仅行Malone手术;2例直肠尿道瘘行经会阴瘘修补术;1例前置肛门行肛门重建术;2例骶尾部直肠切口瘘行肠造瘘术;1例肛周炎性肉芽肿行肉芽肿切除术;1例粘连性肠梗阻行肠粘连松解术.大便失禁者术前、术后行肛门功能评分并行配对t检验.结果 患儿平均术后3.48d开始无渣饮食,平均术后住院时间6.76d.术后出现切口感染1例.随访6个月~3年,除2例患儿仍存在排便功能障碍,余患儿无大小便功能障碍及远期并发症发生.大便失禁者术后肛门功能评分(7.75分)明显高于术前(4.2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631,P<0.01).结论 首次手术合理的手术方案、术中精细操作可以减少术后并发症,降低再手术的发生率.直肠脱垂和巨直肠是肛门闭锁术后再手术的主要原因;再次手术根据具体情况综合评估制定合理的手术方案可获得良好疗效.

  • 超声检查在移位较小或没有移位的儿童肱骨外髁骨折中的应用

    作者:李雄涛;沈先涛;伍兴;陈小亮;周治国;张平

    目的 探讨超声检查对判断移位较小或没有移位的儿童肱骨外髁骨折稳定性的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7年3月就诊的35例移位较小或者没有移位的肱骨外髁骨折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2例,女13例;年龄1岁7个月~11岁.我们对所有患儿均采用肘前部横切面及矢状切面超声检查来判断患儿软骨铰链是否存在:如软骨铰链存在则建议患儿行长臂石膏固定,1周后复查肘关节X线正侧位片;如软骨铰链断裂则建议行经皮钢针内固定术,术后2~3周复查肘关节X线正侧位片;如患儿软骨铰链断裂但又拒绝手术治疗,则行长臂石膏固定,5~7 d后复查肘关节X线正侧位片.结果 对35例患儿行超声检查后发现其中1 1例患儿软骨铰链存在,24例患儿软骨铰链完全断裂.在软骨铰链完全断裂的24例患儿中有8例家长拒绝手术治疗,我们对这8例患儿行长臂石膏固定后发现其中2例患儿1周后骨折端发生移位,有3例患儿2~3周后骨折端发生移位.11例因软骨铰链存在行石膏固定的患儿及16例因软骨铰链断裂行手术治疗的患儿骨折端均未发生移位,愈合良好.结论 超声检查操作简单,结果准确,无需镇静,易于推广,是判断儿童移位较小或没有移位的肱骨外髁骨折稳定性的理想的检查方法.

  • 三孔法腹腔镜脾部分切除治疗儿童脾肿物伴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一例

    作者:高志刚;章跃滨;蔡多特;陈肯;章立峰;熊启星

    患儿 女,7岁6个月,诊断真性红细胞增多症7年,发现脾下极占位10 d入院.查体:面色红润,全身皮肤黏膜完整,无出血点,腹平软,肝肋下2cm,脾肋下3cm,未及明显包块.腹部MRI检查:脾下极偏强回声区,错构瘤考虑(图1).实验室检查:血常规WBC 5.58×109,RBC 8.77×1012,HGB 170 g/L,HCT 66%,PLT 199×109.凝血指标PT、APTT、TT在正常范围,生化指标正常.患儿因红细胞增多定期行放血治疗,完善术前检查和准备后于2016年10月18日在全身麻醉下行腹腔镜脾部分切除术.采用“三孔法”,气腹压力10 mmHg,脐右缘放置12 mm Trocar置入主视镜,右侧腹脐上2cm锁骨中线水平及左下腹反麦氏点分别放置5 mm Trocar并置入操作钳及电凝钩.

    关键词:
  • 内固定手术治疗儿童转子下骨折的研究进展

    作者:贾幸;谢丰;沈阳

    股骨转子下骨折在儿童骨折中少见,由于转子下区域的特殊解剖结构,复位困难,对于5岁以下孩子多采取保守治疗即可获得良好预后;对于5岁以上的大龄儿童及骨骺未闭的青少年而言,国内外倾向于采用内固定手术进行治疗.目前常用的内固定物主要为髓内钉系统或钢板系统.锁定髓内钉基于扩髓对骨骺及股骨近端血供地影响,多应用于青少年转子下骨折患儿,同时受儿童髓腔直径的限制;传统的加压钢板可提供足够的力学稳定性,但软组织广泛剥离,影响股骨近端血供,导致各种并发症;肌下桥接钢板作为一种微创的钢板内固定系统,预后并发症少,可以应用于大龄儿童各种复杂股骨骨折的治疗,尤其是不稳定性或髓腔狭窄不适用髓内钉治疗的儿童转子下骨折,但钢板的二次取出仍是一种创伤,且价格昂贵.随着弹性髓内钉微创技术在长骨骨折的广泛应用,其在转子下骨折治疗中也取得良好效果,主要是用于稳定性转子下骨折的治疗.

  • 脊髓脊膜膨出并发神经源性膀胱的诊疗现状及进展

    作者:何梦;张潍平;孙宁;田军;李明磊;谢向辉;宋宏程;李宁;黄澄如

    脊髓脊膜膨出为一种严重的开放性脊柱裂,其90%以上会并发下尿路功能障碍.泌尿系统并发症是其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尿动力学检查可帮助诊断神经源性膀胱,并指导治疗.目前对于脊髓脊膜膨出手术时机的选择仍有争议,宫内手术能否改善下尿路功能仍不肯定.脊髓脊膜膨出并发神经源性膀胱治疗的目标为保护肾功能及提高患儿生活质量,其方法目前主要包括保守治疗、外科治疗、神经调节等.

  • Legg-Calve-Perthes病病因学研究进展

    作者:王尚玉;唐欣;李进

    Legg-Calve-Perthes病(LCPD)是一种无菌性、自限性的儿童股骨头骨骺缺血性坏死,好发于10岁之前的儿童.国内外学者们对其病因及致病机制进行大量的研究并提出了各种理论,认为疾病的发生可能与血管闭塞、易栓症、创伤、炎症、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及其他一些生物或环境因素有关,但大部分结论未得到进一步的证实.本文回顾既往对于LCPD的相关研究,就其病因学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Dickkopf1在肛门直肠畸形大鼠泄殖腔发育中的差异表达研究

    作者:王大佳;高红;张志波;苏朋俊;张文果;郑黎强;白玉作;王维林

    目的 研究Wnt信号通路的细胞外拮抗物Dickkopf1 (Dkk1)在正常胎鼠和肛门直肠畸形胎鼠的泄殖腔及后肠组织中的差异表达水平,探讨Dkk1与肛门直肠畸形(anorectal rnalformations,ARM)发生的相关关系.方法 用乙烯硫脲(ethylenethiourea,ETU)致畸Wistar孕鼠24只,制成ARM动物模型,根据切片观察,组成畸形组(n=96),胎龄在12~17、19、21 d.取相同胎龄的正常对照组孕鼠16只,对应胎龄胎鼠作为正常对照组(竹=96).常规制备胎鼠冰冻切片,解剖显微镜下手工显微切割方法准确切取泄殖腔及后肠组织.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方法和蛋白印迹(Western blot)方法,检测正常和删不同胎龄胎鼠的泄殖腔及后肠组织中Dkk1的mRNA表达情况和蛋白水平.应用随机区组设计的两因素方差分析,比较正常和肛门直肠畸形胎鼠泄殖腔和后肠组织的Dkk1表达水平的差异.结果 在对照组和畸形组大鼠胚胎泄殖腔及后肠组织中均能检测出Dkk1 mRNA和蛋白表达.对照组Dkk1 mRNA及Dkk1蛋白表达在胎龄16d的大鼠中表达达到峰值分别为2.77±0.06和3.20±0.76.畸形组泄殖腔及后肠组织Dkk1 mRNA及Dkk1蛋白表达呈波动态势,平均水平分别为0.96±0.14和0.87±0.14,与对照组2.00±0.52和1.98±0.6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kk1在胎鼠的泄殖腔及后肠组织中的低表达可能与ARM的发生有关,可能在ARM的发生中具有重要作用.

  • 重视尿道下裂的长期随访

    作者:陈方

    病人随访是明确治疗效果、形成治疗原则和指南的绝对基础!尿道下裂病人长期随访资料的收集、分析评价和总结是小儿泌尿外科的短板.由于患者乃至很多临床医师都缺乏随访意识,国内尿道下裂的长期随访资料尤为匮乏,长此以往我们将无法在尿道下裂的治疗上形成我们自己的原则,无法实现技术发展和创新!

    关键词:
  • 邻苯二甲酸二丁酯影响类固醇激素合成急性调节蛋白致雄性胎鼠尿道下裂的机制研究

    作者:李晋昊;李祥;张亚;周云

    目的 研究类固醇激素合成急性调节蛋白(StAR)的表达和活性及睾酮在尿道下裂胎鼠体内发生的改变,探讨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诱导雄性胎鼠发生尿道下裂的机制.方法 将40只孕SD大鼠,用随机数表法分为DBP组和对照组(各20只).于孕13~19 d上午9点给药,DBP组按照800 mg/kg体重DBP混合玉米油(DBP和玉米油总量为3ml/kg体重)灌胃,对照组按3ml/kg体重玉米油灌胃.第19天中午12时麻醉孕鼠后取出胎鼠,观察内外生殖器鉴别出DBP组发生尿道下裂的雄性胎鼠及对照组中的雄性胎鼠.从DBP组中发生尿道下裂的雄性胎鼠中选取40只做为尿道下裂组,再从对照组的雄性胎鼠中选取40只做为正常对照组,拍摄尿道下裂图片,测量肛门生殖结节距离,统计尿道下裂发生率,取各组胎鼠生殖结节进行HE染色.各组胎鼠断头取血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睾酮水平并取出各组睾丸采用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Western blot、免疫荧光、ELISA检测StAR mRNA及StAR的表达,对StAR相对表达量和睾酮含量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Western blot检测磷酸化ERK1/2蛋白(P-ERK1/2),总ERK1/2蛋白(T-ERK1/2)的表达,并通过两者间的比值分析睾丸中ERK 1/2蛋白的磷酸化水平以明确StAR蛋白的活性高低.结果 尿道下裂组胎鼠的尿道开口于生殖结节腹侧,对照组的开口于生殖结节顶端.尿道下裂组肛门生殖结节距离(1.77±0.12) mm明显小于对照组(2.25±0.15) mm,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BP组胎鼠尿道下裂发生率为43.3%(46/106).尿道下裂组睾酮含量(1.45±0.62) ng/ml低于对照组(4.48±0.93) ng/ml,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尿道下裂组的StAR mRNA、StAR相对表达量及P-ERK1/T-ERK1、P-ERK2/T-ERK2分另别为0.23±0.08、0.33±0.07、0.17±0.03和0.19±0.07,对照组的分别为1.00±0.00、1.44±0.19、0.31±0.08和0.43±0.14,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荧光显示睾丸间质细胞中尿道下裂组StAR蛋白的表达少于对照组.尿道下裂组和对照组的Pearson相关系数分别为0.642和0.851 (P均<0.05).结论 DBP不仅在转录和翻译层面降低StAR的表达,可能还通过降低ERK1/2蛋白的磷酸化水平减弱StAR蛋白的活性使睾丸中睾酮合成障碍,进而影响了雄性胎鼠生殖器的发育.

  • 雌激素受体α、β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尿道下裂相关性研究

    作者:屈彦超;张潍平;孙宁;田军;李明磊;宋宏程

    目的 研究雌激素受体a基因(ESR1)、β基因(ESR2)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与尿道下裂易感性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择2013年11月至2014年5月我院收治的384例尿道下裂患儿作为研究组,同期非尿道下裂患儿411例作为对照组.选取目前报道较多的热点SNP位点结合SNP公共数据库,对2个基因共13个SNP位点应用多重单碱基延伸SNP分型技术作基因分型检测.对每个位点的两种等位基因进行卡方检验,对共显性、频率低的等位基因为显性,、频率低的等位基因为隐性及叠加作用4种遗传模型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同时进行单倍体分析.了解ESR1、ESR2单核苷酸多态性与尿道下裂发病的相关性.结果 检验结果显示,研究组与对照组比较,在ESR2基因的SNP位点rs12560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9),其余位点检测结果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使用SNPStats软件对每个位点进行回归分析,发现ESR2基因SNP rs1256040在共显性、频率低的等位基因为显性及叠加作用的3种遗传模型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41、0.014和0.016).单倍体分析结果显示,研究组和对照组在ESR2-Block2 (rs10483774和rs29879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3);其余各单倍体型中,两组频率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SR2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可能和中国北方人群尿道下裂易感性相关,ESR2基因rs1256040位点的基因型G/A、G/G可能是决定尿道下裂易感性的一个重要因素.

  • 尿道板斜切延长纵切卷管尿道成形术在尿道下裂中的应用

    作者:冯东川;朱孝宇;李圆;龚金超;韩涛;张旭;张习伦

    目的 总结尿道板斜切延长纵切卷管尿道成形术治疗尿道下裂的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至2015年11月收治的21例行尿道板斜切延长纵切卷管尿道成形术的尿道下裂患儿的临床资料.本组年龄1岁6个月~4岁11个月,平均2.8岁.阴茎体型17例,阴茎阴囊型4例.所有病例均为首次手术病例.手术方法:保留尿道板,将阴茎皮肤脱套至阴茎根部,充分伸直阴茎.于尿道板正中纵切增宽尿道板,于阴茎弯曲明显处斜切延长尿道板,留置导尿管,卷管成形尿道.结果 本组手术时间65~100min,平均78 min.术后近期发生尿道瘘3例(14.3%),尿道狭窄4例(19.0%),均在1~3次尿道扩张后缓解.术后3个月发生尿道瘘2例,无尿道狭窄、尿道憩室患儿,3个月并发症发生率为9.5%.阴茎伸直效果满意.结论 尿道板斜切延长纵切卷管尿道成形术治疗尿道下裂近期效果满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且容易在基层医院开展.

  • 重度尿道下裂一期手术与分期手术术后尿道并发症的比较

    作者:周立军;张潍平;孙宁;田军;李明磊;宋宏程

    目的 探讨运用一期手术及分期手术治疗重度尿道下裂(阴茎伸直后尿道开口位于阴茎根部、阴茎阴囊交接部及会阴部)手术效果的差异.方法 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泌尿外科2009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病历资料完善的重度尿道下裂患儿765例的临床资料.按手术方法不同分为一期手术组(650例)和分期手术组(115例).分析比较两组患儿手术年龄、尿道缺损长度及术后尿道瘘、尿道憩室、尿道狭窄发生率差异.结果 一期手术组650例平均初次手术年龄29月龄(7~130月龄),尿道缺损长度均值为4.01 cm(2.00~8.00 cm);分期手术组115例平均初次手术年龄34月龄(8~156月龄),尿道缺损长度均值为4.33cm(3.00~9.00cm),两组患儿手术年龄和尿道缺损长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一期组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为30.5%(198/650),分期组为33.9%(39/11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544,P>0.05).一期组术后尿道瘘发生率为16.0%(104/650),分期组为31.3%(36/11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5.307,P<0.05).一期组术后尿道憩室发生率为14.0%(91/650),分期组为2.6%(3/11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1.764,P<0.05).一期组术后尿道狭窄发生率为7.5%(49/650),分期组为4.3%(5/11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516,P>0.05).结论 对于重度尿道下裂,一期手术和分期手术效果无明显差异,但是一期手术术后尿道瘘发生率较低,而分期手术术后尿道憩室发生率较低.

  • 带蒂睾丸鞘膜瓣覆盖在会阴型尿道下裂分期手术中的应用

    作者:林海;王玉芸;林国雄;李权

    目的 探讨带蒂睾丸鞘膜瓣覆盖尿道在会阴型尿道下裂分期手术中应用,对其治愈率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0月至2014年3月收治的20例会阴型尿道下裂患儿的临床资料.本组年龄1.6~11岁,平均3.5岁;均为会阴型尿道下裂,合并有严重阴茎下弯畸形和阴茎阴囊转位;阴茎伸直后尿道缺损长度6.0~7.5 cm,平均6.5 cm;均为初次手术.本组均采用分期手术,一期行Byars术,二期行Duplay术,完成尿道成形术后,根据新建尿道的大小和长度,游离合适大小的带蒂睾丸鞘膜瓣,转移覆盖新建尿道.结果 本组一期治愈19例,无并发症,治愈率为95%(19/20);发生术后尿瘘1例(5%),术后半年经尿道瘘修补后治愈.所有患儿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3年,阴茎外观满意,勃起正常,无疼痛,未发生尿道瘘、尿道狭窄和尿道憩室样扩张.结论 分期手术治疗会阴型尿道下裂相对简单、易掌握,应用带蒂睾丸鞘膜瓣覆盖尿道能增加新建尿道及吻合口的组织覆盖面及厚度,提供良好的血供,有效地提高会阴型尿道下裂手术成功率,明显减少术后尿道瘘的发生.

中华小儿外科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2000 01 02 03 04 05 06
1999 01 02 03 05
1998 01 02 03 04 05 06
1997 01 02 03 04 05 06
1996 01 03 04 05 06
1995 01 02 03 04 05 06
1994 01 02
1993 01 02 03 04 05 06
1992 01 02 03 04 05 06
1991 01 02 03 04 05 06
1990 01 02 03 04 05 06
1989 02 03 04 05 06
1988 01 02 03 04 05 06
1987 01 02 03 04 05 06
1986 01 02 03 04 05 06
1985 01 02 03 04 05 06
1984 01 02 03 04
1983 01 02 03 04
1982 01 02 03 04
1981 01 02 03 04
1980 01 02 03 04
1966 01 02 03 04 05
1965 01 02 03 04 05 06
1964 01 02 03 04 05 06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