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临床医学 >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nesthesiology and Resuscitation 국제마취학여복소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徐州医学院
  • 影响因子: 0.90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673-4378
  • 国内刊号: 32-1761/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28-44
  • 曾用名: 国外医学(麻醉学与复苏分册)
  • 创刊时间: 1980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编辑委会
  • 出版地区: 江苏
  • 主编: 曾因明
  • 类 别: 临床医学
期刊荣誉:
  • 肝移植围手术期凝血功能的变化及调控措施

    作者:谢伟斌;刘卫东;张小春;朱亚青;张建刚;周轶佳;蒋轶岭

    目的 探讨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围麻醉期预处理对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 18例ASA Ⅲ-Ⅳ级因终末期肝病而行原位肝移植的患者,术前及麻醉诱导后进行预处理,并在不同时期采血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的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imer)、血小板(PLT)及血清钙离子浓度并进行动态观察.同时应用SONOCLOT凝血及血小板功能分析仪对凝血与血小板功能进行定性分析,记录术中出血量及输血量.结果 术中PT、APTT逐渐延长,门脉开放初期达到高峰,新肝再灌注后PT、APTT又逐渐缩短;D-dimer总体上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再灌注后逐渐下降,但始终高于术前水平.大多数病人全血凝固时间(ACT)在手术开始前即开始延长,新肝期为突出,新肝后期逐渐缩短.凝结速率(CR)新肝期明显减慢,以后逐渐恢复.血小板功能(PF)在新肝初期差,到术毕明显恢复.结论 肝移植术中的早期预处理,并适时个体化调整有利于改善凝血功能障碍,维持术中的相对稳定,减少术中术后出血和输血.

  • 不同程度急性等容性血液稀释联合控制性降压对大鼠血清S100B蛋白和脑组织形态学的影响

    作者:葛亚丽;曾因明;宋娟;段满林;周志强

    目的 观察四种程度急性等容性血液稀释联合控制性降压对大鼠血清S100B浓度及脑组织形态学的影响.方法 40只雄性SD大鼠(300g±25 g)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和四种程度血液稀释联合控制性降压组(Hct分别为30%、25%、20%、15%),每组8只.应用硝普钠控制MAP 50 mm Hg~60 mm Hg,持续1 h.血液稀释后3 h处死大鼠,应用ELISA法测定血清S100B的浓度,应用电镜观察脑海马CA1区神经元超微结构.结果 Hct20%、Hct15%实验组大鼠血清S100B浓度较假手术组明显上升;Hct20%、Hct15%实验组大鼠海马CA1区神经元线粒体评分明显高于假手术组,并可见染色质聚集,核膜皱褶及神经元核周胶质细胞聚集现象.结论 重度急性等容性血液稀释(Hct≤20%)联合控制性降压后大鼠脑海马CA1区线粒体严重变性,并可见明显的胶质细胞反应,导致血清S100B浓度的明显上升.

  • 酒石酸布托啡诺在硬膜外术后镇痛中的应用

    作者:赵煜毅;邱建磊;孙能宏

    目的 通过与吗啡作对比研究酒石酸布托啡诺在术后硬膜外镇痛中的效能和副作用.方法 56例择期行在腰硬联合麻醉下行下腹部手术患者,男36例,女20例,年龄21岁~63岁,ASAⅠ~Ⅱ,随机分成二组:M组(吗啡组n=28):0.004%吗啡+0.12%布比卡因,B组(酒石酸布托啡诺n=28):0.004%酒石酸布托啡诺+0.12%布比卡因,进行硬膜外术后镇痛.手术缝皮时分别向两组病人硬膜外腔注射吗啡或酒石酸布托啡诺1 mg做为负荷剂量,然后接硬膜外PCA泵,参数设定如下背景输入速度2 ml/h,自控镇痛剂量0.5 ml/次,锁定时间15 min.用VAS评分评价镇痛效果,同时观察硬膜外术后镇痛的并发症.结果 两组镇痛效果都较为满意;酒石酸布托啡诺组的VAS评分低于吗啡组,但无统计学意义.酒石酸布托啡诺组瘙痒、恶心、呕吐的发生率低于吗啡组.结论 酒石酸布托啡诺硬膜外术后镇痛效果可靠,副作用少,值得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 乌司他丁对肠源性脓毒症大鼠凝血四项和血小板的影响

    作者:韩琪;屠伟峰;解立俊;郄文斌;张宏斌;戴建强;杨传红

    目的 观察乌司他丁(Ulinastatin,UTI)对严重脓毒症大鼠凝血四项和血小板的影响.方法 将Wistar大鼠随机分为4组:假手术组(SC组,n=36)、脓毒症组(SEP组,n=30)、乌司他丁3 h给药组(UTI3h组,n=30)和12 h给药组(UTI12 h组,n=18).利用经典盲肠结扎穿孔法建立脓毒症模型,分别在制模后0、6 h、12 h、24 h、48 h及72 h心脏取血测定血小板(PLT)和凝血四项[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的情况.结果 与SC组相比,SEP组大鼠的PT、TT、APTT在造模后逐渐升高,PLT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SEP组相比,乌司他丁治疗组大鼠的PT、TT、APTT升高程度及PLT降低的程度都有减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乌司他丁3h给药组效果好于12 h给药组.结论 乌司他丁能有效改善严重脓毒症大鼠的凝血紊乱情况,在一定程度上阻断了凝血-炎症间的相互促发的恶性循环,减轻由于凝血系统异常导致的组织器官的损害,保护了器官功能.

  • 紧闭法吸入麻醉的不同洗入流量对环境污染的影响

    作者:孟繁有;郑方;任宪凤;武江霞;王淑云;刘佳

    目的 探讨使用紧闭法吸入麻醉的不同洗入流量的可行性;通过环路外气体采样分析,寻找泄漏值及对环境污染小的洗入方法;探讨使用不同吸入麻醉药异氟醚(ISO)、七氟醚(SEV)不同洗入方法对环境的影响.方法 选择60例病人,ASA Ⅰ-Ⅱ级,随机分为六组:ISO0.3、ISO1.0、ISO5.0组和SEV0.3、SEV1.0、SEV5.0组,每组10例.各组均洗入达到1.3MAC后停止洗入,进入维持阶段.ISO0.3组:在氧流量为0.3 L/min的情况下以蒸发罐的高刻度5洗入.ISO1.0组:在氧流量为1 L/min、蒸发罐刻度为3时洗入.ISO5.0组:在氧流量为5 L/min、蒸发罐刻度为1.5(1.3MAC)时洗入.SEV0.3组:在氧流量为0.3 L/min的情况下以蒸发罐的高刻度8洗入.SEV1.0组:在氧流量为1 L/min、蒸发罐刻度为4时洗入.SEV5.0组:在氧流量为5L/min、蒸发罐刻度为2.2(1.3MAC)时洗入.术中均以全紧闭法(氧流量为0.25 L/min~0.3 L/min)维持.于麻醉前、洗入后、术中、术后、离开术间时分别采集废气口(A)、病人头部(B)、检测仪处(C)、病人足部(D)、检测仪对侧(E)环境中气体进行分析.结果 采用1.0 L/min洗入时,在各采样点及不同时间段异氟醚、七氟醚的泄漏值无显著差别.采用5.0 L/min洗入时,于洗入后废气口处异氟醚、七氟醚的泄漏值分别为(1.470±0.940)ppm和(1.998±0.633)ppm,明显高于其他布点(p<0.05);采用1.0 L/min洗入时,在各采样点及不同时间段异氟醚、七氟醚的泄漏值无显著差别.采用5.0 L/min洗入时,于洗入后废气口处异氟醚、七氟醚的泄漏值分别为(1.470±0.940)ppm和(1.998±0.633)ppm,明显高于其他布点(P<0.05).结论 采用高浓度低流量洗入法行异氟醚、七氟醚麻醉时,环境中吸入麻醉药浓度均小于2ppm,可安全应用于临床;0.3 L/min氧流量高刻度洗入法对环境污染小;以1.0 L/min氧流量洗入时在不同时段、不同布点对环境污染程度无统计学差异;以5.0 L/min氧流量洗入时在不同时段、不同布点对环境污染程度有统计学差异.

  • 异氟烷预处理对犬心肺转流术相关肺损伤的影响

    作者:杜桂芝;高鸿;吴观生;曾祥刚;何祥;胡选义;安裕文;赵蓉

    目的 研究异氟烷预处理对心肺转流术(CPB)相关肺损伤的影响.方法 12只犬(10 kg~18 kg),戊巴比妥钠(25 mg/kg,iv)麻醉后行股动静脉穿刺、颈外静脉放置飘浮导管、气管插管行机械通气,建立监测(心电图、血流动力学、鼻咽温和气体)后开胸肝素化行主动脉、左右心房插管,操作完成后将动物稳定15 min,记录基础值.随后动物被随机分为两组(n=6).对照组(C组)为空白组;异氟烷预处理组(ISO组)在CPB前吸入1.39%(1.0 MAC)异氟烷30 min.所有动物行CPB100 min,其中主动脉和肺动脉阻断60 min,维持鼻咽温28℃~30℃.CPB后150 min取左下肺对应肺组织标本用于丙二醛(MDA)、多形核粒细胞(PMNs)计数和湿/干重比(WDR)的测定.结果 两组间血流动力学参数、MDA及WD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组的PMNs计数在CPB后150 min比ISO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6).结论 异氟烷预处理可减轻CPB结束后早期PMNs的肺内聚集.

  • 氯胺酮脑保护作用的可能机制

    作者:殷积慧;衣玉胜

    众多研究显示,氯胺酮对脑缺血缺氧性损伤具有保护作用.主要通过调节神经细胞凋亡;与NMDA受体结合,抑制兴奋性氨基酸毒性及钙离子内流;抑制炎性因子生成和蛋白激酶表达等几个方面发挥脑保护作用.

  • 核苷酸和P2Y2受体与伤害性感受的研究进展

    作者:李芸;姚尚龙;张小洺

    P2受体为以ATP、UTP及其类似物激活的受体,分为促离子型P2X受体和促代谢型P2Y受体两大类,其各自又分为许多亚型.许多证据显示,P2Y,特别是P2Y2受体,在痛觉信息调节和痛觉过敏中起着重要作用.ATP和UTP作为P2Y2受体的天然激动剂,是伤害性感受和痛觉过敏信息传递中的重要介质.P2Y2受体参与疼痛的调节可能与辣椒素受体有关.膜片钳分析小鼠背根神经节神经元证明了是P2Y2而非P2Y1受体在ATP诱发的TRPV1介导的热痛过敏反应中起作用.原位杂交组织化学研究结果也显示大鼠腰段脊髓背根神经节中TRPV1 mRNA与P2Y2 mRNA共同表达.这些证据证明了促代谢型P2Y2受体介导背根神经节神经元中核苷酸对VR1的增敏效应及参与伤害性感受的调节.

  • 危重病危险因子非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体内表达的临床意义

    作者:谢言虎;方才

    非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ADMA)是一种内源性一氧化氮合酶抑制剂,与内皮功能不全密切相关,尤其在急性心血管事件、脏器功能衰竭等危重病疾患者体内中表达水平较高,目前被认为是一个新的急危重疾病的危险因子,正受到人们广泛关注.现就体内ADMA表达水平对预测急性心血管事件和危重病发生、发展及转归的临床意义作一综述.

  • 小儿全麻苏醒期躁动的原因及处理

    作者:王海棠;刘敬臣

    随着各种新麻醉药(特别是吸入麻醉药和静脉麻醉药)的问世,小儿全麻后躁动的现象日益增多(12%~13%),其导致的不良后果亦受到人们重视.但是,小儿全麻后躁动的发病原因和机制非常复杂,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此文将就小儿全麻后躁动的发病原因和机制及相应的诊断、治疗方法进行综述.

    关键词: 小儿 全麻 躁动
  • C-jun氨基末端激酶(JNKs)与脑缺血性损伤

    作者:王宁;薛荣亮

    c-Jun氨基末端激酶(c-Jun N-terminal kinases,JNKs)为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 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超家族之一,其参与胚胎发育、免疫反应、及细胞的生长、分化、增殖等多种生理过程,同时也参与了许多病理过程.近期研究表明其在脑缺血性损伤神经元死亡过程中起重要调控作用.现就其相关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新型正性肌力药——左西孟旦

    作者:郑斯聚

    左西孟旦是钙离子增敏剂,并对KATP通道产生作用.它增强心肌收缩力而不增加心肌耗氧量;它还引起冠状动脉和体血管扩张.其药代动力学特点在健康人和在充血性心衰病人中相似.左西孟旦主要用于失代偿性急性心力衰竭和心肌顿抑.现就其药理学和临床应用效果作一综述.

  • 脑电双频谱指数监测在小儿全身麻醉中的应用

    作者:金耀君;王英伟

    脑电双频谱指数(BIS)能准确、及时地反映大脑生理功能的变化.其在成人全身麻醉中有较大的应用价值,现就BIS监测的原理,在小儿全身麻醉中的应用、应用过程中的局限性以及应用前景等加以综述.

    关键词: BIS 小儿 全身麻醉
  • 肺缺血/再灌注损伤与程序性细胞死亡

    作者:詹美俊;张诗海

    肺缺血/再灌注损伤(pulmonary ischemia reperfusion injury,PIRI)在临床工作中时有发生,并且后果非常严重.近研究表明程序性细胞死亡(prigrammed cell death,PCD)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与细胞坏死一样,PCD对肺组织造成严重的危害.有效地预防PCD的发生,将会增加PIRI的治愈率.

  • 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中内皮祖细胞的作用

    作者:张曌;张诗海

    体外循环后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的血管修复对该病的恢复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外周血中存在着能分化为血管内皮细胞的内皮祖细胞,能够促进损伤血管修复和生后血管再生.血浆中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促红细胞生成素(EPO)等因子通过刺激血管内皮祖细胞的动员、迁移、黏附和分化,促进血管修复和再生.现对体外循环后血管内皮祖细胞的数量和功能情况及其与血浆相关因子的相互作用进行综述,旨在为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的治疗和预防提供新的思路.

  • 妊娠合并心脏病的麻醉

    作者:冷福建;余凌

    妊娠合并心脏病患者因心脏病类型不同,其麻醉管理方法不同.此文章首先探讨了妊娠期心血管变化及机制,然后对几种主要类型的心脏病合并妊娠患者的具体的病理生理特点及麻醉管理重点进行了综述.综合上述和疼痛机制的知识,以及考虑可能影响母儿安危的因素,来选择能达到佳的镇痛和麻醉效果的方法和药物,使母儿预后满意.

  •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疼痛机制研究进展

    作者:王汉兵;王焱林;杨承祥

    痛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表现为对多数镇痛药物的抵抗.近许多研究表明,背根神经节(DRG)钠离子通道、丝裂原激活蛋白激酶、一氧化氮、蛋白激酶C、去甲肾上腺素等在DPN疼痛信号转导和痛觉调制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现就DPN疼痛的分子机制及治疗前景作一探讨.

  • 儿童糖尿病患者围手术期的处理

    作者:徐光红;张健

    近年来,儿童1型和2型糖尿病的发病率逐渐上升.由于其发病年龄及病情程度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因此围手术期的处理至关重要.现从术前、术中和术后各阶段综述了以美国波士顿大学儿童医院各学科众多权威学者牵头制定的一项相对比较完整的处理准则,希望能够进一步指导和增强麻醉科医师的处理能力.

  • 兴奋性氨基酸及其受体与阿片耐受

    作者:许涛;杜冬萍;江伟

    运用阿片类药物治疗疼痛时常产生耐受,而致阿片类药效降低.大量研究表明兴奋性氨基酸及其受体参与影响了阿片类药物的抗伤害性作用及其耐受机制.近年来众多学者通过对兴奋性氨基酸受体进行干预,在增强阿片类药物抗伤害作用的同时抑制其耐受的发展,证明其在阿片耐受的机制中产生了重要影响,并为临床阿片治疗急慢性疼痛提供了新的治疗方案.

  • 组织CO2监测进展

    作者:徐亚军;沈洁;谭志明

    组织CO2监测被认为是监测组织灌注的理想指标.舌下张力测定仪是近几年出现的监测组织灌注的新技术,和胃张力测定仪相比,它具有快速简单,临床超前,经济,无血液操作等优点,现综述如下.

  • 线粒体通透性转运孔道模型的研究进展

    作者:商雄跃;李敬远;曾因明

    由于很多实验结果不能通过传统的mPTP模型得到圆满的解释,近人们逐渐接受一些新的假说:线粒体内膜存在两种PT孔道--可调控的PT孔道(regulated PT pores)和不可调控的PT孔道(unregulated PT pores),兼性蛋白簇集、CYPD及其他未明确的分子伴侣复合体构成可调控的PT孔道,当兼性蛋白簇集大量生成,分子伴侣不足以抑制其开放时,线粒体PT孔道由可调控状态变为不可调控状态.

  • 非甾体抗炎药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

    作者:崔旭蕾;郭向阳;任洪智

    非甾体抗炎药(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NSAIDs)应用广泛,不仅可用于抗炎、镇痛,在防治肿瘤、阿尔茨海默病及脑保护等方面也发挥一定疗效.过去认为其药理作用与抑制环氧合酶-2(COX-2)有关,而其副作用与抑制COX-1有关.近期的研究则发现,COX-1和COX-2在炎症反应部位和胃肠道、肾脏等器官均有表达,NSAIDs的药理作用和不良反应均与两者密切相关;同时发现特异性COX-2抑制剂因打破体内COX-1与COX-2的平衡而具有潜在心血管危险性.因而传统所谓"COX-2抑制作用越特异,副作用越小"的观点可能是错误的.

  • 非局麻药的局部麻醉/镇痛作用

    作者:雷黎明;刘进;林浩铭

    一些非局麻药物已被证实在局部给药后可以产生局部镇痛作用.许多研究证实了阿片类药物、曲马多、肾上腺素、可乐定、新斯的明、维拉帕米和氯胺酮有确切镇痛作用且是通过局部起作用.这些药物临床特点突出,但伴随的副反应可能会限制它们的应用.

  • 高CO2血症在急性肺损伤治疗中的相关机制

    作者:杨万超;岳子勇;崔晓光;李文志

    高CO2血症是肺保护性通气策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临床证据支持了容许性高CO2血症在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LI/ARDS)患者中的应用.动物实验也证明治疗性高CO2血症可减轻缺血/再灌注、机械通气、内毒素所致的肺损伤.高CO2血症可在多个方面影响ALI/ARDS的病理生理,免疫功能及细胞分子水平的变化.

  • 单肺通气技术的研究现状

    作者:韩梅;王多友;王俊科

    单肺通气技术主要有3种:单腔支气管导管通气,双腔支气管导管通气和支气管阻塞导管通气.单腔支气管导管目前已很少采用.双腔支气管导管由于具有插管操作相对耗时较短,常规操作不需要使用纤支镜,肺的萎陷速度较快的优点,为目前单肺通气的首选,但由于其外径较粗,支气管定位复杂,困难气道病人插管成功率低,术后需要长期通气的病人需更换导管等缺点,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使用范围.支气管阻塞导管是一种新型的单肺通气技术,目前主要有四种导管可供临床使用,Univent(R)导管和Cook(R)导管在胸科手术应用较多.Cook(R)导管具有可用于儿童,困难气道插管成功率高,术后不需更换导管及可实现CPAP通气模式等优点,和需要用纤支镜辅助,肺萎陷时间长,容易移位等缺点.双腔管和支气管阻塞导管优势互补,各自在其擅长的领域里发挥作用.

  • 癌症痛分子机制的研究进展

    作者:李晓青;缪雪蓉;俞卫锋

    癌症痛的分子机制的研究在近几年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现就癌痛动物模型、癌痛特征性的神经生化改变和参与癌痛形成的致痛因素等方面的进展作一综述.

  • 内源性大麻素系统的研究进展

    作者:吴新海;郑利民

    内源性大麻素物质及其受体在人体内有广泛的生理学作用,与镇痛、免疫调节、心血管、能量代谢等有关,并参与一些疾病的病理过程.对内源性大麻素系统的研究不仅能阐明一些疾病的病理机制,还有助于新药的研发,为相关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方向.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