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医药卫生综合 >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Practical Nervous Diseases 중국실용신경질병잡지

国家级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 郑州大学
  • 影响因子: 1.13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673-5110
  • 国内刊号: 41-1381/R
  • 发行周期: 半月刊
  • 邮发: 36-178
  • 曾用名: 实用神经疾病杂志;河南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 创刊时间: 1998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河南
  • 主编: 李楠
  • 类 别: 医药卫生综合
期刊荣誉:
  • 神经节苷脂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作者:刘学英;姜秋霞;张凤芹

    目的:评价神经节苷脂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随机抽取2012‐12—2013‐12我院住院治疗的54例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双盲对照原则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主要采取综合治疗,观察组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以神经节苷脂治疗,治疗后观察2组患者新生儿行为神经评分,并比较2组患者NSE、S100B水平。结果2组患者NBNA评分在治疗第10天逐渐出现差异,观察组患者较对照组NBNA评分高,治疗第28天2组NBNA评分差异增大;观察组患者较对照组血清NSE、S100B水平高,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神经节苷脂治疗 H IE临床效果良好,且无不良反应,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 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再出血的原因分析及防治

    作者:黄常坚;岑远光

    目的:研究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再出血的原因及防治方法,以有效降低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病死、病残率。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1-2011年手术治疗的326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中出现术后再出血的3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发生原因及有效防治措施。结果本组术后43例(13.1%)出现术后再出血。术后血压过高、波动幅度过大及术中操作不当、止血不彻底是术后再出血的主要原因,术前应用抗凝药物、术后烦躁、呛咳、体温控制不良、手术时机过早也是术后脑出血的常见原因。结论选择正确的手术方式及适当的手术时机,提高手术技巧,严格控制围手术期血压,适当应用镇静药物,早期气管切开和进行早期体温控制可减少脑出血术后病人再出血几率,改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预后。

  • 帕罗西汀联合曲唑酮治疗抑郁症患者睡眠障碍效果观察

    作者:王天成;蔡宏斌;葛朝明;王为民;叶江;赵莉

    目的:探讨帕罗西汀联合曲唑酮治疗抑郁症患者睡眠障碍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门诊106例抑郁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3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帕罗西汀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曲唑酮,比较2组治疗6周后临床疗效、睡眠质量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6周后治疗组总有效率88.68%,对照组75.47%,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3周和6周后治疗组患者睡眠质量良好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治疗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15.09%,与对照组的18.8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帕罗西汀联合曲唑酮治疗抑郁症睡眠障碍患者可显著提高睡眠质量,效果显著,且安全性高。

  • CCU患者神经性压力源分析及与谵妄发病率的影响

    作者:马玲玲;侯春霞;令蓉;卢立立

    目的:调查分析CCU (冠心病监护病房)患者神经性压力源及对谵妄发病率的影响。方法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统计我院2013‐01—2013‐12入住CC U 的50例患者的神经性压力源,分析神经性压力源与谵妄发病率的关系。结果CCU患者的精神压力来源于多个方面,其中发病突然、无法与家人见面及生活习惯的被迫改变是患者精神压力的主要来源。通过对不同精神压力程度患者的谵妄发生率观察发现,精神性压力程度越高,谵妄的发生率也越高。结论 CCU患者的神经性压力来源于多个方面,过大压力会导致谵妄发生率上升,应针对压力源为CCU患者进行心理护理。

    关键词: CCU 神经性压力 谵妄
  • 精神疾病伴垂体瘤患者溴隐亭治疗联合心理护理的效果观察

    作者:刘玉彩;魏兰英

    目的:探讨溴隐亭对重症精神疾病伴垂体瘤患者的治疗效果,并总结临床心理护理的方法及重要作用。方法我院2012‐02—2014‐01精神疾病合并脑垂体瘤门诊患者56例随机分组,研究组和对照组各28例。所有患者均常规给予抗精神病类用药积极治疗,并配合健康教育和心理护理,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甲磺酸溴隐亭片治疗。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100%,对照组64.3%,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治疗后SAS和SDS评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前后2组间比较SAS和SD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精神疾病伴垂体瘤患者应用溴隐亭治疗联合心理护理具有良好的效果,可改善不良心理状态,提高疗效。

  • NIHSS量表和MMSE量表评价急性脑出血患者心肌酶变化的意义

    作者:高文勇

    目的:应用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评价急性脑出血患者心肌酶变化的意义。方法检测118例急性脑出血患者血清心肌酶水平,其中血清心肌酶增高组60例,血清心肌酶正常组58例。2组发病后1 d、30 d及3个月时行NIHSS、MMSE评分,并对生存率进行比较。结果2组患者在发病后第1天NIHSS、MMSE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发病后30 d及3个月时心肌酶正常组NIHSS、MMSE评分均优于心肌酶增高组(P<0.05)。心肌酶正常组30 d内生存率也优于心肌酶增高组(P<0.05)。结论通过NIHSS、MMSE的评价,更为全面客观地证实脑出血急性期血清心肌酶水平变化与病情恢复及预后有关,观察血清心肌酶水平有助于病情及预后的判断。

  • 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有效治疗时间窗分析

    作者:高宏章;陈湛愔;何国林;陈逢俭;林海峰;陈荣平;陆治中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尿激酶静脉溶栓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开放性临床研究,将发病12 h内358例急性脑梗死随机分为溶栓治疗组178例,常规治疗组180例。溶栓治疗组采用常规治疗+尿激酶150万U静脉注射,其中超早期(溶栓治疗距发病时间<6 h )溶栓组治疗123例,延迟(溶栓治疗距发病时间6~12 h )溶栓治疗组55例。评价溶栓疗效和出血转化安全性。结果溶栓组总有效率89.89%(114/210),病死率3.8%(12/178),脑出血并发症5.7%(12/210),脑出血病死率2.9%(6/210);常规治疗组总有效率48.0%(108/225),病死率9.3%(21/225),脑出血并发症0.9%(2/225),无1例死于脑出血。结论尿激酶在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超早期溶栓治疗方面效果显著,急性脑梗死发病12 h内尿激酶静脉溶栓疗效较好,但脑出血并发症明显增多,临床终点死亡结局不高。

  • 原发性颅脑弥漫大B细胞性淋巴瘤的MRI诊断分析

    作者:吴建峰;王胜裕

    目的:通过对原发性颅脑弥漫大B细胞性淋巴瘤的M RI图像分析,提高该病术前诊断正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确诊的23例原发性颅脑弥漫大B细胞性淋巴瘤的M RI表现,包括大小、形态、增强扫描前后信号特点等。结果23例患者,单发15例,多发8例,脑内共32个病灶,累及单个部位23个,其发病部位包括额叶、顶叶、颞叶、基底节区、胼胝体及小脑;2例硬膜外肿瘤,位于颞顶部并累及颞顶叶1例,位于额部并累及额叶1例。肿瘤形态多为类圆形。T1 WI序列,较低信号者12例,等信号11例;T 2 W I序列,稍高或高信号18例,低信号5例。肿瘤均有占位效应,水肿相对较轻,仅1例有重度水肿。结论原发性颅脑弥漫大B细胞性淋巴瘤的具有一定的M RI影像特征,结合临床特点可有效提高诊断准确率。

  • 盐酸法舒地尔治疗脑出血患者的疗效观察

    作者:包长顺;曾瑜;王斌;刘亮;杨福兵

    目的:探讨脑出血患者应用Rho激酶抑制剂盐酸法舒地尔的临床疗效。方法96例出血量<30 mL的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7例和对照组49例,2组均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基础治疗上静滴盐酸法舒地尔注射液,治疗14 d。对比2组治疗后脑水肿体积变化、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NIHSS)及Barthel指数(BI)评分。结果治疗后治疗组脑水肿体积变化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BI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盐酸法舒地尔能有效减轻脑出血后脑水肿,促进神经功能恢复,临床效果显著。

  • 神经电生理监测在84例桥小脑角肿瘤显微切除术中的应用

    作者:刘毅;张逵;唐辉;陈灵

    目的:探讨神经电生理监测在桥小脑角肿瘤显微切除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05‐06—2011‐12收治桥小脑角肿瘤患者84例,均采用神经电位监测下经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显微镜下手术切除肿瘤,分别在术后10 d、6个月、1 a进行随访,评估患者面神经功能情况。结果84例患者肿瘤全切73例(86.9%),次全切11例(13.1%),神经解剖保留71例,保留率84.5%,无死亡及后组脑神经损伤病例。术后10 d面神经功能评级:Ⅰ级+Ⅱ级患者31例,良好率36.9%,Ⅴ+Ⅵ级14例(16.7%);术后6个月:Ⅰ级+Ⅱ级60例(71.4%),Ⅴ+Ⅵ级8例(9.5%);术后1 a:Ⅰ级+Ⅱ级74例(88.1%),Ⅴ+Ⅵ级2例(2.4%)。结论神经电生理监测有助于确定神经位置,明显提高面神经的保留率,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对提高手术安全性,减少术后并发症有不可低估的价值。

  • MRI和CT在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董莹;范小波

    目的:分析M RI及C T在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诊断中的特点及应用价值。方法抽取2010‐01—2013‐01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M RI及C T辅助诊断,并与病理切片结果对比,观察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病变特点,并比较两种检查方法诊断的准确率。结果患者肿瘤特点以基底节区、单发、CT呈高密度或等密度、MRI呈T1等信号或偏低信号、中度水肿、边缘清晰为主;患者经MRI与CT 诊断后与病理切片结果相比诊断准确率均较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诊断中采用MRI以及CT方法辅助诊断具有较高的准确率,应用价值显著,值得临床应用和普及。

  • 住院脑卒中患者主要照顾者照顾负担与积极感受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赵姜楠;郑蔚;孙萌;余钫;张利霞

    目的:调查住院脑卒中患者主要照顾者照顾负担和积极感受的现状,并探讨两者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Zarit照顾者负担量表和照顾者积极感受量表,将260例住院脑卒中患者的主要照顾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调查。结果260例住院脑卒中患者的主要照顾者的照顾负担为轻、中度,积极感受为中等偏高水平,责任负担与生活展望呈显著负相关,照顾负担总分与积极感受总分呈负相关。结论医护人员应对住院脑卒中患者的主要照顾者的照顾负担进行个体化干预,以减轻照顾负担,提高其个人积极感受,终提高生活质量。

  • 颈部血管彩超联合头颅磁共振血管造影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诊断价值

    作者:厉青;倪健强

    目的:探讨颈部血管彩超联合头颅磁共振造影(MRA)对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脑血栓形成患者92例(A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 IA )患者37例(B组)及健康体检者50例作为对照组(C组),分别采用颈部血管彩超诊断;92例脑血栓形成患者中80例同时行头颅M RA检查。比较不同人群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及病变特点,比较两种诊断方法对颈内动脉闭塞诊断的吻合程度。结果颈部血管彩超检查结果表明,A、B组间粥样斑块形成、IM T厚度及软斑形成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C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颈动脉粥样斑块分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颈部血管彩超与头颅MRA对颈内动脉闭塞诊断的吻合率87.50%,对椎动脉闭塞诊断的吻合率75.00%,对轻度狭窄、中度狭窄及重度狭窄诊断的吻合率分别92.86%、94.12%及85.71%。结论颈部血管彩超可为ICVD病变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部位、管腔狭窄程度提供诊断依据,头颅M RA可进一步对颅内血管病变进行诊断,两者联合可更全面评价ICVD病变情况,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

  • 全病程病案管理对高血压患者的作用

    作者:陈松华;贾伟;邱永斌;吴媛媛;李仁富;李怀惠;朱役

    目的:探讨通过全病程病案管理对高血压患者的影响。方法将符合Ⅰ~Ⅱ级高血压男性患者68例,随机分成研究组、对照组,研究组运用全病程病案管理模式干预高血压患者的运动和规律生活习惯、服药依从性,提高其对高血压病的认识,对照组则按一般当地门诊随访模式治疗,半年后对患者的血压、体重指数(BMI)、腰围(WC)、腰臀比(WHR)、抑郁症状及焦虑症状、治疗依从性等进行比较。结果实验后,研究组在血压、体重指数、腰围及腰/臀比、抑郁症状及焦虑症状、治疗依从性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结论全病程病案模式对高血压患者的疗效具有可行性及有效性,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

  • 326例脑卒中高危人群的脑卒中防护知识态度及行为分析

    作者:牛悦

    目的:探讨脑卒中高危人群对脑卒中防护知识、态度及行为的现状,为今后开展早期预防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09‐03—2013‐06我院门诊中符合标准的326例脑卒中高危人群进行脑卒中防护知识、态度及行为的现状问卷调查。结果326例调查对象脑卒中预防知识总分(10.14±2.98)分,脑卒中防治态度总分(11.48±3.78)分,脑卒中防治相关行为总分(8.93±3.37)分,防护知识得分与防护态度得分之间呈正相关( r=0.423,P<0.05);患者对脑卒中的防护知识与行为的得分存在正相关( r=0.387,P<0.05);患者防护态度与行为得分存在正相关( r=0.343,P<0.05),男女之间的防护知识、态度及行为得分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P>0.05);居住城市的调查患者防护知识、态度及行为得分均高于农村的调查者(P<0.05);文化程度比较高的调查对象知识、态度及行为得分高于文化程度低者(P<0.05)。结论对于居住在农村、文化水平较低的患者应重点进行早期预防干预,积极开展有关脑卒中相关防护知识的教育活动及推广。

  • 尿酸水平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出院不良结局的关系

    作者:谷新医;刘文博;孙建平;王久武;梁金;马强;佟伟军

    目的:探讨不同尿酸水平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短期不良结局的关系。方法检测3102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血尿酸、低密度脂蛋白等指标,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血尿酸水平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短期不良结局的关系。结果单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尿酸水平在256.8~317.1,OR=0.763,P<0.05,对缺血性脑卒中具有保护作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尿酸水平和缺血性脑卒中无明显关系。结论尿酸水平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成U型关系。

  • 延髓背外侧综合征的临床表现与MRI诊断价值

    作者:刘俊杰

    目的:探讨磁共振与延髓背外侧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关系。方法分析我院100例2008-2013年有延髓背外侧综合征的患者临床资料及头部 M RI检查表现。结果眩晕、头晕94%,半身感觉障碍92%,面部感觉障碍85%,步态共济失调86%,恶心、呕吐76%,吞咽困难64%,声嘶56%,Horner征74%;常规行MRI、扩散加权成像(DWI)及三维时间飞跃法(3D‐TOF)血管成像,分析病灶累及部位和各序列的MRI特征,MRI结果显示,延髓上部损害是斜带型,常伴随严重的吞咽困难、声嘶和面瘫的临床表现;延髓下部的损害常位于延髓外侧的表面,表现为眩晕、眼震和步态共济失调。结论磁共振表现的受累部位与延髓背外侧综合征的临床特点相关,M RI为临床提供有力的证据,临床大夫可尽早治疗,改善预后效果。

  • 阿立哌唑与利培酮对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催乳素水平及体质量的影响

    作者:赵青霞;孔德荣;殷晓;李文学;赵中健;李猛;马闯胜;张丽霞;霍军;奈效祯

    目的:探讨阿立哌唑与利培酮对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催乳素(PROL )水平和体质量的影响及其与临床疗效的关系。方法选取120例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采用随机对照研究,随机分为阿立哌唑组60例,利培酮组60例,分别给予阿立哌唑和利培酮治疗6个月,在治疗前及治疗后1、3、6个月末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及治疗中出现的症状量表(T ESS )对2组进行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评定,采用贝克曼全自动微粒子化学发光分析仪进行血清催乳素水平测定。结果2组PANSS各项评分及临床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阿立哌唑组在PROL水平改变及体质量增加方面优于利培酮组( P<0.05或0.01),泌乳、月经紊乱及闭经明显少于利培酮组。结论阿立哌唑与利培酮两药治疗女性精神分裂症均有较好疗效,阿立哌唑对女性内分泌影响较小,更适合于女性患者临床应用。

  • 颞肌部分切除联合标准外伤去大骨瓣减压术治疗重型额颞顶部颅脑损伤效果分析

    作者:彭智

    重型颅脑损伤是由暴力直接或间接作用于头部,导致颅脑组织损伤,以额颞顶部为常见。传统局部外伤去大骨瓣减压术能够有效降低重型颅脑损伤颅内血压,但降压效果并不理想,且术后并发症报道较多[1]。本文采用颞肌部分切除联合标准外伤去大骨瓣减压术治疗重型额颞顶部颅脑损伤效果确切,现报道如下。

  • 小儿病毒性脑炎90例临床分析

    作者:王健民

    目的:分析更昔洛韦与干扰素联合治疗小儿病毒性脑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08‐01—2013‐10收治90例小儿病毒性脑炎患儿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静滴更昔洛韦,5 mg/(kg ·次),q 12 h。治疗组:静滴更昔洛韦治疗,5 mg/(kg ·次),q 12 h;重组人干扰素α‐2b ,肌内注射,10万IU/(kg ·次),1次/d。观察2组患儿临床疗效和临床症状、体征恢复时间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有效率93.33%(42/4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2.22%(37/45)(χ2=24.23,P<0.05)。观察组临床症状、体征恢复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 P<0.05)。2组均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结论相比单独采用更昔洛韦治疗来说,采用更昔洛韦联合干扰素治疗能促进患儿症状尽快恢复,提高疗效。

  • 老年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院前急救措施分析

    作者:买轩;颜萍平;高飞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院前急救措施。方法对我院2010‐07—2013‐06收治的55例老年高血压脑出血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实验组发病至入院平均时间为(1.03±0.41)h ,48 h内病死率为3.33%;对照组发病至入院平均时间为(2.47±0.72)h ,48 h内病死率为20.0%。2组患者发病至入院平均时间及病死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对老年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实施院前急救能够缩短患者入院时间,可有效降低患者病死率。

  • 24h动态脑电图对小儿非惊厥性发作性癫痫的诊断价值

    作者:杨玲

    目的:了解24 h不间断脑电图在小儿非惊厥性发作性癫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2‐01—2013‐12收治的80例发作或疑似发作癫痫患儿,其中40例行24 h动态脑电图监测作为观察组,40例采取间歇性脑电图监测作为对照组。比较2组患儿脑电图检测结果和临床发作情况。结果观察组异常率与痫样放电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临床特征主要表现为发作性感觉、思维、意识、行为、内脏功能障碍或某种程度上的觉醒度下降。结论24 h动态脑电图对小儿非惊厥性发作性癫痫的诊断有重要意义,能有效诊断该病,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破裂性前交通动脉瘤急性期血管内治疗和手术夹闭对照研究

    作者:侍海存;高金才;李东海;周桂龙;魏友兰

    目的:比较破裂性前交通动脉瘤急性期微弹簧圈栓塞和手术夹闭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22例前交通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治疗方法分为血管内治疗组和手术夹闭组;比较2组1个月内病死率和3个月生活能力评分。结果血管内治疗组79例,死亡3例,手术夹闭组43例,死亡5例,血管内治疗组与手术夹闭组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786,P>0.05)。存活患者发病后3个月Barthel指数作生活量表(ADL )评分,血管内治疗组ADL I级68例,手术夹闭组29例,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934,P<0.05)。结论破裂性前交通动脉瘤急性期微弹簧圈栓塞治疗可提高患者远期生活质量。

  • 渗透性髓鞘溶解症的影像学特征及非典型表现

    作者:唐鹤飞;张在强

    目的:总结渗透性髓鞘溶解综合征(ODS )的核磁特点及非典型表现。方法收集2005‐03—2013‐07我院就诊的8例ODS患者资料,分析其临床及影像特点。8例患者病因各异,其中垂体瘤术后2例,酗酒1例,脑外伤合并尿崩症3例,席汉综合征2例。8例均行T1、T2、Flair序列检查,4例行增强扫描,3例行DWI ,2例行M RS ,3例行梯度回波(T2倡)检查。结果8例患者核磁扫描发现尾状核受累7例,壳核7例,丘脑4例,颞叶1例,额叶1例,顶叶1例,桥脑6例。增强扫描4例,其中2例可见增强。DWI异常3例,1例(1/3)梯度回波可见桥脑、丘脑对称分布的微出血灶。结论渗透性髓鞘溶解综合征以桥脑基底部、尾状核、豆状核、丘脑为常见好发部位,可累及皮层,可存在微出血病变,DWI序列有助于早期诊断。

  • 晚期复发性颅内肿瘤患者营养支持治疗体会

    作者:陈晓杰

    目的:探讨晚期颅内肿瘤患者营养支持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1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对19例患者进行营养评估,大多数存在营养不良,少数存在严重营养不良。经营养支持和其他综合治疗后营养状况改善明显,有效14例。结论营养支持治疗可明显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晚期颅内肿瘤患者的症状也随之明显改善,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 一期桡神经探查与保守治疗肱骨干骨折并桡神经损伤疗效分析

    作者:李江涛

    目的:对比分析一期桡神经探查与保守治疗肱骨干骨折并桡神经损伤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12—2013‐12收治的63例肱骨干骨折并桡神经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35例患者行一期桡神经探查,作为观察组,28例采取保守治疗,作为对照组。观察2组患者接受二次手术情况、骨折愈合时间及术后桡神经恢复情况。结果术后随访(15.8±3.8)个月,观察组3例(8.57%)需接受二次手术,骨折愈合时间平均(3.2±1.0)个月,神经功能完成恢复时间(13.6±7.2)周,其中33例(94.28%)患者神经功能完全恢复,l例(2.86%)神经功能部分恢复,l例(2.86%)神经功能未恢复;对照组2例(7.14%)需进行二期神经探查,骨折愈合时间平均(4.4±1.6)个月,神经功能完成恢复时间(12.8±7.8)周,其中25例(89.28%)神经功能完全恢复,2例(7.14%)部分恢复,1例(3.57%)未恢复。2组患者平均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神经功能完全恢复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一期桡神经探查治疗肱骨干骨折并桡神经损伤患者,骨折愈合时间少于保守治疗者,而在神经功能恢复方面与保守治疗相当,可作为肱骨干骨折并桡神经损伤的一种参考术式。

  • 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小儿病毒性脑炎的疗效观察

    作者:黑淑贞

    目的:观察大剂量丙种球蛋白联合应用于小儿病毒性脑炎中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小儿科2010‐01—2013‐01收治的病毒性脑炎患儿中105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儿均给予降温、降颅压、解痉、改善脑循环、抗感染、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常规治疗措施,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1.0g/(kg·d),1次/d,连用2~3d。观察2组患者临床疗效及临床症状、体征缓解时间、出院时间、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发热、脑膜刺激征、惊厥、昏迷消失时间及住院治疗时间均较对照组明显缩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均无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小儿病毒性脑炎,可显著改善患儿免疫功能,有效缩短患儿症状和体征消退时间,减轻脑组织及细胞的损伤,未见严重不良反应。

  • 替加环素治疗NICU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感染临床分析

    作者:吴伟;王沪旭;杨磊;王云

    目的:研究替加环素在N IC U中呼吸道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感染治疗中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对2013‐02—2014‐02在我院N IC U中使用替加环素为基础的联合抗生素治疗呼吸道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患者进行疗效及安全性分析。结果9例患者中肺部感染痊愈4例,显效4例,进步1例。出现不良反应经对症处理均有缓解,体现了良好的耐受性。结论替加环素为基础联合抗感染治疗对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安全有效。

  • 丙戊酸钠缓释片联合降压药物治疗老年高血压伴躁狂症的疗效分析

    作者:王清溪

    目的:分析丙戊酸钠缓释片联合降压药物治疗老年性高血压患者合并躁狂症的临床疗效。方法80例老年性高血压合并躁狂症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给予降压药物联合碳酸锂口服,治疗组给予降压药物联合丙戊酸钠缓释片治疗,观察1~8周2组患者BRM S评分与临床疗效。结果2组治疗前与治疗2周、4周以及6周BRM S评分的动态演变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时间的延长BRMS评分不断下降,病情不断好转,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TESS评分(4.1±1.1)分,对照组为(10.5±2.4)分,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丙戊酸钠缓释片联合降压药物治疗老年性高血压合并躁狂症有较好的安全性和临床疗效,可推广使用。

  •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再出血的护理体会

    作者:赵婧;刘婷婷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 , SAH)是由多种原因使血液进入颅内或椎管内的蛛网膜下腔所引起的综合征[1]。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原因很多,以颅内动脉瘤出血为常见。发病急骤,主要症状是突发剧烈头痛,持续不易缓解甚至进行性加重,可伴恶心、呕吐、意识障碍、烦躁甚至昏迷等,少数患者伴癫痫发作。再出血是蛛网膜下腔出血致死、致残的主要并发症。

  • 神经电生理监测面神经三叉神经微血管减压术的临床效果

    作者:朱琳

    目的:探讨术中使用神经电生理监测实施面神经、三叉神经微血管减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面肌抽搐10例,三叉神经痛13例患者经药物或其他注射治疗方法疗效不佳而选择行神经电生理监测下行微血管减压术。结果术后随访3个月,面肌抽搐10例中9例术后抽搐消失,1例症状缓解;三叉神经痛13例中11例术后止痛,2例疼痛明显减轻;术后均无并发症。结论神经电生理监测下微血管减压术可避免神经功能损伤,减轻术后并发症,是目前常用、安全能够达到终生治愈的方式。

  • 黛力新联合乌灵胶囊治疗精神性眩晕的疗效观察

    作者:苏润萍;刘丹;沈朝阳;吴晓弘

    目的:观察黛力新联合乌灵胶囊治疗精神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精神性眩晕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观察组予黛力新联合乌灵胶囊治疗,对照组仅口服乌灵胶囊,治疗1周后观察2组的临床疗效、眩晕残障程度量表评分(DHI)和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S)评分情况。结果观察组临床眩晕症状缓解优于对照组,DHI和HADS评分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黛力新联合乌灵胶囊治疗精神性眩晕疗效明确,无明显不良反应,适于临床应用。

  • 磁共振波谱在脑胶质瘤放疗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滕宏伟;薛新潮;周静;仇劲松

    目的:分析磁共振波谱(M RS )在脑胶质瘤放疗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2‐01—2013‐12我院脑胶质瘤部分切除术后放疗患者30例,在放疗前后7 d予以M RS及M RI检查,观察患者肿瘤及周围区域放疗前后代谢物浓度变化。结果放疗后肿瘤强化区的NAA、Cho值均高于放疗前,NAA放疗前后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2);放疗后的NAA/Cr 、Cho/NAA 、Cho/Cr均降低,其中Cho/Cr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放疗后肿瘤强化区的NAA值均高于放疗前、Cho值低于放疗前,两个指标放疗前后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放疗后的NAA/Cr 、Cho/NAA 、Cho/Cr均降低,其中Cho/Cr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结论脑胶质瘤放疗中应用MRS可清晰显示肿瘤及周围水肿区域放疗前后代谢变化情况,可作为了解放疗综合效果的主要手段。

  • 微波综合治疗面神经麻痹临床观察

    作者:郭江玲

    目的:探讨微波综合治疗面神经麻痹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1‐07—2013‐08在我院治疗的面神经麻痹患者36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248例,对照组116例,观察组患者采用微波综合疗法治疗,对照组采用药物综合疗法治疗,微波综合疗法包括微波治疗、中频脉冲电疗、自我按摩以及面肌功能锻炼,药物综合疗法包括药物治疗、自我按摩以及面肌功能锻炼,比较2组患者的预后情况。结果观察组有效率为92.3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5.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2组患者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微波综合疗法治疗面神经麻痹疗效显著,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可广泛用于临床。

  • 偏头痛患者心理状况人格特点与睡眠质量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张晓霞;田锋;郭晓倩

    目的:分析偏头痛患者的睡眠质量与心理状况和人格特点的关系。方法选取我院2011‐11—2013‐10收治的50例偏头痛患者(偏头痛组),采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和艾森克人格问卷(EPQA )方式对患者心理状况进行测试,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对患者睡眠质量进行测试,另选择同期同意进行测试的50例正常人(对照组),对比2组测试结果。结果偏头痛患者PSQI总分7.78±3.24,艾森克人格问卷得分72.4±12.5,SCL‐90症状自评量表得分134.4±34.2,显著高于正常人,差异有统计意义( P<0.05)。结论偏头痛患者由于头痛常导致睡眠质量下降,造成心理状态异常,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 脑卒中患者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陈云贞

    目的:分析脑卒中患者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取600例2008‐05—2013‐10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脑卒中患者作为试验组,另选取600例在我院接受健康体检的正常人作为对照组,分别记录2组研究对象的总胆固醇(T C )、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血尿酸(UA)、入院时血糖、纤维蛋白原和血压水平。对相关危险因素行单因素分析,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危险因素行Logo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经单因素分析,高血压、入院时血糖、纤维蛋白原均为脑卒中相关危险因素;经Logistic回归分析,高血压、入院时高血糖均为脑卒中相关危险因素(P<0.05)。结论高血压和入院时高血糖为脑卒中患者相关危险因素,可通过针对性预防和治疗降低病死率。

    关键词: 脑卒中 危险因素
  • 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度洛西汀治疗持续性躯体形式疼痛障碍

    作者:赵淑芝;李聪慧

    目的:观察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联合度洛西汀治疗持续性躯体形式疼痛障碍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56例持续性躯体形式疼痛障碍患者随机分为2组,研究组采用rTMS联合度洛西汀治疗,对照组单用度洛西汀治疗,治疗前及治疗后2、4、6周末采用简易McGill疼痛量表(SF‐MPQ)、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定疗效,不良反应量表(TESS)评定不良反应。结果2组治疗后SF‐MPQ的PPI总分及 HAMD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显著下降(P<0.01),而且治疗2、4、6周末研究组SF‐MPQ的PPI总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2周末研究组 HAMD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rTMS联合度洛西汀治疗持续性躯体形式疼痛障碍疗效好,起效快,不良反应轻微。

  • 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疗效分析

    作者:熊性华

    目的:探讨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09‐02—2013‐03我科收治的78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采用保守治疗,研究组给予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治疗,比较2组近期、远期疗效。结果研究组近期疗效优良率及远期疗效治愈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肯定,可降低致残率及病死率,改善患肢生活质量,值得推广。

  • 颈外静脉留置针在急诊抢救昏迷患者中的应用体会

    作者:董珂敏

    目的:探讨颈外静脉留置针在急诊抢救昏迷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2013‐01—2013‐1266例昏迷患者在急诊抢救中应用颈外静脉留置针,对颈外静脉的选择、留置针类型、体位、穿刺方法等方面进行观察。结果66例颈外静脉留置针置管患者,穿刺后导管均通.,无1例堵塞,置管时间长,效果好。结论颈外静脉留置针具有穿刺时间短,穿刺成功率高,液体通.好,流速快,导管不易脱出,为抢救昏迷患者赢得宝贵时间,值得推广。

  • 纳美芬对脑肿瘤术后患者血浆皮质醇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及葡萄糖水平的影响

    作者:徐相虎

    目的:探讨纳美芬对脑肿瘤术后患者血浆皮质醇、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及葡萄糖水平的影响,分析临床疗效。方法对比分析A组(常规治疗)、B组(常规治疗+术后纳美芬)、C组(未手术)术后第1、3、5、9天血浆皮质醇、ACT H及葡萄糖水平的变化,3个月后复查,采用卡氏身体功能状态(K PS )评分评定疗效。结果 A、B组第1、3、5、9天患者血浆皮质醇、ACTH及葡萄糖水平分别与C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纳美芬有效降低脑肿瘤术后血浆皮质醇、ACTH、葡萄糖水平浓度,从而降低患者术后应激水平,提高术后临床疗效。

  • 甲钴胺联合前列地尔治疗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疗效观察

    作者:张颖;宋小武

    目的:观察甲钴胺联合前列地尔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90例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随机平均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2组均进行降糖基础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采用甲钴胺肌内注射治疗,治疗组采用甲钴胺联合前列地尔治疗,2组均连续治疗1个月。观察并比较2组临床疗效、肌电图神经传导速度变化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4.4%(38/45),对照组总有效率68.9%(31/45),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2组肌电图神经传导速度均有显著改善,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改善更显著( P<0.05)。2组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甲钴胺联合前列地尔治疗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明显,且不良反应少,值得推广应用。

  • 羟乙基淀粉联合阿托伐他汀改善分水岭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作用

    作者:刘婉婷;许治强

    目的:探讨羟乙基淀粉与阿托伐他汀在改善分水岭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中的作用。方法100例分水岭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单纯口服阿托伐他汀治疗,观察组联合应用阿托伐他汀和羟乙基淀粉。比较2组神经功能缺损改善程度和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ADL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痊愈率30%,总有效率96%,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0%、80%( P<0.05);观察组肺部感染、上消化道出血、脑血管病后抑郁症等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结论羟乙基淀粉联合阿托伐他汀能够显著改善分水岭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

  • 血尿酸及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脑梗死患者头颈血管狭窄和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分析

    作者:杜金明;王新平

    目的:探讨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和血尿酸(UA)水平变化与脑梗死患者头颈部血管狭窄程度和是否伴有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选择我院2012‐07—2013‐10收治的脑梗死患者108例,根据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超声多普勒)检查结果分为无斑块组44例和斑块组64例,同时应用螺旋CT扫描头颈部动脉(血管)(CTA),按狭窄程度分为轻、中、重度狭窄组各30例、18例、16例,比较各组 H cy、U A 水平变化。结果斑块组患者 H cy、U A 值分别为(21.94±18.76)、(381.42±98.36)μmol/L ,显著高于无斑块组,且随着狭窄程度的增加而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梗死患者血清H cy和U A水平与动脉粥样硬化和血管狭窄程度密切相关,对治疗效果和预后评估有重要价值。

  •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和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变化及治疗分析

    作者:江波;许士民;张红香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管内皮功能、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 )水平变化,研究维生素B12、叶酸的治疗作用。方法选择我院2012‐01—2014‐01诊治的4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观察组,再随机分为干预组和非干预组,并选择同一时期在我院健康体检的40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对肱动脉内径以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 T )进行彩色超声检查测定,应用循环酶法测定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反应性充血后血管内径变化率(FMD),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血清内皮型NO合成酶(eNOS )水平及硝酸还原酶法测定血清一氧化氮(NO )水平。对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实施评价时应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对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实施评价时运用Barthel指数(BI)。结果观察组患者血清NO、FMD以及eNOS水平明显比对照组低,2组差异显著(P<0.01);干预组经过2周的治疗后,BI评分、血清NO以及eNOS与非干预组相比,明显高于后者,NIHSS评分明显比非干预组低,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经过12周治疗后,血清NO、BI评分以及eNOS均明显高于非干预组,血清 Hcy水平及NIHSS评分明显比非干预组低,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具有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和血管内皮功能障碍,两者是相互协同的作用,维生素B12和叶酸能够有效缓解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血管内皮功能,降低血清Hcy水平,对患者的预后有很好的改善作用。

  • 胼胝体梗死的临床特点及影像学分析

    作者:邵祥忠;秦延昆;黄晓勇;谢海洋

    目的:探讨胼胝体梗死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03—2014‐03经M RI确诊为胼胝体梗死28例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结果28例中,偏瘫26例(92.9%),认知功能下降15例(53.6%),面、舌瘫13例(46.4%),感觉障碍12例(42.9%),语言障碍9例(32.1%),情感障碍8例(28.6%),小便失禁3例(10.7%),偏盲1例(3.6%),较少见;28例共检查出病灶51处,以体部和膝部为多见,均占45.1%,压部仅占9.8%;所有患者均合并有其他部位梗死;单侧梗死多于双侧梗死,右侧多于左侧;14例行脑血管造影的患者脑血管形态均不正常。结论胼胝体梗死临床表现复杂,M RI对胼胝体梗死定位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 丁苯酞软胶囊治疗进展性脑梗死50例疗效分析

    作者:宁世金;罗小丹;黄载文

    目的:观察丁苯酞软胶囊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进展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予脑梗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丁苯酞软胶囊0.2 g口服,3次/d ,疗程14 d。2组治疗前和治疗后7 d、14 d分别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CSS)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Barthel Index ,BI)评分情况。结果治疗14 d后2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前与治疗后7 d及治疗14 d CSS评分、BI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治疗前与治疗后7 d CS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4 d后CSS评分、BI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7 d后2组CSS评分、BI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4 d后2组CSS评分、BI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丁苯酞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疗效肯定。

  • 神经节苷脂对前循环脑梗死的疗效观察

    作者:黎铮

    目的:观察神经节苷脂对前循环脑梗死的作用。方法选取2010‐07—2012‐08我院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确诊的前循环脑梗死患者142例,经患者或家属同意,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1例。观察组患者给予神经节苷脂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脑梗死常规治疗。观察2组治疗效果及日常生活活动量表(Barthel指数)评分并进行比较。结果经不同用药治疗后,观察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且Barthel指数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神经节苷脂对前循环脑梗死患者症状的改善效果良好,有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

  • 依达拉奉联合奥扎格雷钠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观察

    作者:鲁光辉;吴健;王志海

    目的:观察依达拉奉联合奥扎格雷钠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疗效。方法选择2010‐02—201‐07邯郸市第二医院收治的5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25例)。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同时加用奥扎格雷钠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依达拉奉治疗,评价2组临床疗效、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及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6.67%,高于对照组的76.0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P<0.05)。治疗后2组NIHSS及ADL评分均明显改善,观察组改善幅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依达拉奉联合奥扎格雷钠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肯定,可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日常生活能力,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 伴代谢综合征的急性脑梗死患者颅内血管狭窄差异分析

    作者:陈静娟;李国德;章成国;曾桄伦

    目的:探讨伴代谢综合征的急性脑梗死患者颅内动脉血管的差异。方法2010‐07—2013‐12在我院住院治疗患者1500例,其中符合纳入标准的1072例,其中正常健康人群25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病例组)817例。另将所有研究对象中有颅内血管狭窄者作为颅内病变组。通过头部CTA或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或全脑血管造影术检查,明确有无颅内动脉血管狭窄性病变。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的Logistic回归,比较分析颅内血管病变的危险因素。结果脑梗死患者中代谢综合征发病率46.7%,其中59%存在颅内动脉狭窄,OR值为4.11。颅内动脉病变组代谢综合征发病率为50.8%。代谢综合征与脑梗死及颅内动脉病变呈正相关。糖耐量减低(IG T )及糖尿病(DM )与颅内动脉血管狭窄有相关性,其危险度为无糖尿病患者的2.44及2.6倍。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中发现颅内动脉病变与高血压及TG呈正相关性。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中代谢综合征是颅内动脉血管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代谢综合征的五个组分中高血压与颅内血管病变的相关性强。

  • 病毒性脑炎的病原学检测与分析

    作者:李东瑞;丁雪冰;王雪晶;滕军放

    脑炎是感染性疾病中较严重的一种,病毒是急性脑炎中常见的感染源。病毒性脑炎是指病毒直接侵犯脑实质而引起的原发性脑炎,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头痛、意识障碍、癫痫、精神行为异常及神经系统定位体征。

  • 恶性大脑中动脉梗死的诊治新进展

    作者:秦近近;殷竞争;滕军放

    目的:恶性大脑中动脉梗死病情危急,伴随的严重脑水肿可导致脑疝,甚至危及生命,病死率高。早期诊断并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至关重要,目前,可靠的预测脑梗死恶性演变指标是头颅CT上显示低密度灶占MCA供血区的50%或以上,以及DWI显示病灶体积>145 mL ;一些神经生化标志物也可早期预测疾病恶性进展。对于<60岁的患者,发病后48 h内实施减压手术可明显降低病死率,改善患者预后。但目前关于减压手术的时机及手术患者是否终受益仍有争议。

  • ICU获得性衰竭及防治

    作者:殷竞争;王雪晶;丁雪冰;滕军放

    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改进,危重病患者存活率越来越高,而 ICU 获得性衰竭(Intensive Care Unit acquired weakness ,ICU‐AW)患者的数量也日渐增多,越来越引起医务工作者的重视。IC U‐A W是危重病患者常见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其本质是神经肌肉功能障碍。一旦发生 ICU‐AW ,可延长机械通气时间与住院时间,增加住院病死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增加护理人员的负担,甚至会导致患者再次入院。因此,积极提高对IC U‐A W的认知,及时做好其防治工作十分必要。

  • 成人心肺复苏后缺血缺氧性脑病的诊疗进展

    作者:张丽娜;殷竞争;滕军放

    随着心肺复苏指南不断的更新,25%~50%的心跳骤停者可通过心肺复苏获得自主循环,但只有2%~14%可以成功出院,主要原因在于继发的急性缺血缺氧性脑病。近期美国报道了一项大型前瞻性研究:院内心跳骤停者心肺复苏后第1天存活率约为50%,出院的存活率却显著下降至25%[1]。由于大脑对缺血缺氧极其敏感,耐受性差,心肺复苏后即使自主循环恢复,大部分病人颅脑损伤已经形成,缺血缺氧性脑病及其并发症是导致病人不良预后的主要原因。恢复自主循环者部分昏迷,处于植物状态,部分意识恢复,但多遗留有不同程度的认知功能减退、癫痫发作或肢体活动障碍[2]。由此看来,缺血缺氧导致脑损伤恢复是心肺脑复苏的终目标。我们探讨心肺复苏后缺血缺氧性脑病治疗与转归的研究进展。

  • 神经电生理监测在神经重症病房中的应用

    作者:李文娟;滕军放

    神经电生理监测技术是目前惟一能够直接客观测量脑功能变化的工具[1],主要包括脑电图(electroencephalogram , EEG)和诱发电位(evoked potentials ,EP),近年来,随着神经电生理监测技术的不断进步,其在神经重症病房(neurologi‐cal intensive care unit ,NICU )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地位也越来越重要,正确掌握神经电生理监测的关键技术,对于准确判断N IC U病人的脑功能损害程度,进行早期干预及改善预后有重要指导意义。本文主要介绍 EEG和 EP在 NICU中的应用,为临床工作提供参考。

  • 颅内压增高及脑疝治疗进展

    作者:黄培培;殷竞争;滕军放

    持续的颅内压(IC P )增高及脑疝形成是神经内科临床工作中常见的的危急重症,若不给予及时有效的处理可导致严重脑损伤甚至危及患者生命。导致颅内压增高或脑疝形成的病因有很多,其相应的治疗方法亦有很多,大致可分为药物治疗及手术治疗,本文对不同病因及不同情况下治疗方法选择作一简要概述。

  • 癫痫持续状态的诊疗进展

    作者:邵慧杰;王雪晶;丁雪冰;殷竞争;滕军放

    癫痫持续状态(SE)是一类发病率、致残率和致死率极高的神经危重症疾病。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对SE的机制及持续发作造成的多系统损伤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早期发现及快速终止发作成为SE治疗的关键。然而由于缺少可靠的循证医学证据,目前对癫痫持续状态的管理及治疗策略仍存在较大争议。本文通过对近年来文献的回顾,针对癫痫持续状态概念及分类的更新、流行病学、诊断和药物治疗作一综述。

  • 干燥综合征伴周围神经病的临床研究

    作者:张会丽;张雯雯;赵莘瑜

    目的:探讨干燥综合征伴周围神经病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04—2014‐07收治的4例干燥综合征伴周围神经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4例干燥综合征伴发的周围神经病各不相同,1例为周围神经病变,2例为感觉性周围神经病,1例为慢性吉兰‐巴雷综合征。4例患者均以周围神经病变为首发症状,预后不良。结论干燥综合征可伴严重周围神经病,早期可以周围神经病症状为首发症状,而口干、眼干等干燥综合征症状可不明显,故对周围神经病患者进行风湿免疫筛查,早期明确诊断原发病,对患者预后的改善有重要临床意义。

  • 抗NMDA受体脑炎临床研究

    作者:李佳佳;邓文静;王雪晶;王昭旖;滕军放

    目的探讨抗N‐甲基‐M‐天冬氨酸受体脑炎的发病率、病因及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后,以增加临床医生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对1例伴畸胎瘤的抗NMDA受体脑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结果患者有典型的临床表现,血及脑脊液中抗NMDA受体抗体阳性,经手术切除肿瘤及免疫治疗后,预后良好。结论抗NMDA受体脑炎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漏诊误诊率高,血清和(或)脑脊液抗 NMDA 受体抗体阳性可诊断该病。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可缩短病程、改善预后。

  • 干燥综合征伴周围神经病变临床研究

    作者:李凡;王雪晶;丁雪冰;殷竞争;滕军放

    目的:探讨干燥综合征伴周围神经病的机制、临床表现及治疗措施。方法对1例以周围神经病变为首发症状的干燥综合征患者的诊疗经过进行分析。结果本例患者以右侧眼睑闭合不全发病,临床免疫学检测抗核抗体胞浆型1∶320、抗SSA/Ro60抗体阳性、抗SSB抗体阳性,唇腺活检提示(下唇)间质慢性炎,可见淋巴细胞灶。经糖皮质激素、营养周围神经等药物治疗后症状改善。结论干燥综合征伴周围神经系统损害的患者,早期临床症状常不明显且缺乏典型性,应结合血清学及唇腺病理学等检查,有助于早期诊断,避免漏诊误诊。

  • 脑血管病患者院内感染临床分析及对策

    作者:刘爱华;滕军放

    目的:了解脑血管病患者院内感染状况及易感因素,探讨减少脑血管病患者院内感染的对策。方法对2013‐01—2014‐01住院治疗的2410例脑血管感染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院内感染152例,感染率为6.3%,60岁以上占82.9%,以呼吸道、泌尿道感染居多。结论高龄老人侵袭性操作、合并其他基础疾病及抗生素的不合理应用是发生院内感染的主要原因。

  • 大面积脑梗死患者血清 let-7f 表达的初步研究

    作者:龚哲;赵绍云;张静;徐小隔;何霞;邓文静;牛瑞娜;滕军放;贾延劼

    目的:本研究拟初步探讨let‐7f与大面积脑梗死的诊断及发展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神经重症IC U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标本(128例),并收集年龄、性别匹配的正常人群、脑出血患者作为对照。将血清标本进行miRNA提取、反转录及实时荧光定量PCR ,以检测血清中let‐7f的相对表达量。结果血清let‐7f在大面积前循环脑梗死患者中表达较正常人群显著下调( P<0.05);在后循环脑梗死患者中的表达水平较正常人群无显著性差异。血清let‐7f在大面积脑梗死合并出血转化患者中表达较正常人群显著上调( P<0.05),但较脑出血患者无显著性差异。血清let‐7f在脑出血患者中的表达水平较正常人群显著上调( P<0.05)。血清let‐7f在非大面积脑梗死患者中的表达水平较正常人群显著上调(P<0.05),但低于脑出血患者。血清let‐7f表达水平与肺部感染无显著性差异(P>0.05)。血清let‐7f与脑出血或脑梗死合并出血呈高度正相关性,其次与梗死面积呈负相关。结论血清let‐7f表达水平对于大面积前循环脑梗死的诊断及发展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 LRRK2活化RhoGTPases信号通路在小胶质细胞吞噬α-突触核蛋白中的作用机制

    作者:丁雪冰;王雪晶;马明明;滕军放

    目的:探讨小胶质细胞吞噬α‐突触核蛋白的分子机制。方法构建α‐Syn寡聚体诱导BV‐2细胞活化模型,免疫荧光检测BV‐2细胞内α‐Syn阳性包涵体的数量。Western blot检测BV‐2细胞LRRK2蛋白的表达。Pull down检测BV‐2细胞Rac1、Cdc42、RhoA的活性。结果与对照组相比,α‐Syn寡聚体诱导BV‐2细胞内α‐Syn阳性包涵体数量增加,LRRK2蛋白表达增加及Rac1、Cdc42、RhoA活性增加。结论小胶质细胞对α‐突触核蛋白的吞噬与LRRK2活化Rho GTPases信号通路相关。

  • 以反复跌倒发作为表现的脂质沉积性肌病临床及病理特征分析

    作者:马明明;王雪晶;丁雪冰;张钱林;宋佳;李杜娟;孔令非;张杰文

    目的:探讨以反复跌倒发作为突发临床表现脂质沉积性肌病(lipid storage myopathy,LSM )的临床特点、病理学改变、影像学诊断方法。方法选取1例临床确诊的LSM患者,调查其发病情况、病程变化及误诊情况;对其临床表现、病理学及影像学等方面进行研究。结果该患者青年起病,10a病程,临床主要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双下肢无力,类似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跌倒发作。磁共振平扫及血管成像(MRA)未发现脑部损害。腓肠肌开放式肌肉活检:光镜下见肌纤维轻度大小不一,肌纤维胞浆内可见明显大量小空泡。结论临床上貌似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跌倒发作应注意与脂质沉积病相鉴别,头颅磁共振的和开放式肌肉活检是确诊该病的重要方法。

  • 布氏杆菌病合并吉兰-巴雷综合征临床研究

    作者:王昭旖;邓文静;张瑞峰;滕军放

    目的:通过1例布氏杆菌病合并吉兰‐巴雷综合征患者病例报道及文献复习,探讨其可能存在的发病机制。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收治的1例布氏杆菌病合并吉兰‐巴雷综合征临床资料。结果该患者具有布氏杆菌病及吉兰‐巴雷综合征典型临床表现,GM1 IgG阳性,考虑为布氏杆菌感染所致吉兰‐巴雷综合征。结论布氏杆菌表面可能作为GBS发病的一种潜在病因,特别对其疫区内患者更有意义。

  • Let-7b 慢病毒载体构建及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诱导分化为神经细胞的影响

    作者:张静;徐小隔;龚哲;赵绍云;何霞;王天舒;焦淑洁;滕军放;贾延劼

    目的:探讨Let‐7b过表达和Let‐7b抑制慢病毒载体在体外诱导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向神经细胞分化中的作用。方法构建Let‐7b过表达和Let‐7b抑制慢病毒载体并感染大鼠MSCs ,筛选适感染复数(MOI);实验分未感染组、感染组1(感染LV‐rno‐Let‐7b‐up)、感染组2(感染LV‐rno‐Let‐7b‐inhibition)、阴性对照组(感染空病毒);采用法舒地尔诱导感染后大鼠M SCs分化为神经元细胞。倒置荧光显微镜下观察M SCs感染后荧光表达情况;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检测神经元烯醇化酶(NSE)、神经微管结合蛋白(MAP‐2)的表达变化;PT‐PCR检测MAP‐2 mRNA的表达变化;MTT 法检测细胞存活率。结果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大鼠LV‐rno‐Let‐7b‐up和LV‐rno‐Let‐7b‐inhibition慢病毒载体感染成功,MOI值为10,感染3 d时大鼠LV‐rno‐Let‐7b‐up慢病毒感染率高,细胞存活率较高,感染率可达(92.1±4.3)%;MOI为20,感染5 d时大鼠LV‐rno‐Let‐7b‐inhibition慢病毒感染率高,细胞存活率较高,感染率可达(90.3±4.2)%。法舒地尔可以诱导MSCs向神经细胞分化,感染组1诱导MSCs为神经细胞显著高于阴性对照组和感染组2,NSE、MAP‐2表达率明显高于阴性对照组和感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结论 LV‐rno‐Let‐7b‐up可更高效感染大鼠 MSCs ,感染LV‐rno‐Let‐7b‐up后大鼠MSCs经法舒地尔诱导向神经细胞分化比率增加。

  • 原发性帕金森病患者皮肤活检术检测自噬功能研究

    作者:王雪晶;丁雪冰;马明明;殷竞争;滕军放

    目的:运用皮肤活检术分别从自噬以及分子伴侣介导的自噬两个方面评价原发性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 ,PD )患者皮肤成纤维细胞的自噬水平的变化,初步探讨自噬在PD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收集PD患者23例及正常对照20例皮肤标本,并对PD病人进行UPDRSⅡ、UPDRSⅢ、Hoehn & Yahr分级法量表评分,运用皮肤活检术收集PD组的皮肤标本。通过免疫组化法检测微管相关蛋白轻链3(microtubule associated protein 1 light chain3,LC3)、Beclin‐1的表达,用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LC3Ⅱ/LC3Ⅰ的比值变化以及Beclin‐1。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PD患者皮肤成纤维细胞Beclin‐1、LC3表达上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C3Ⅱ/LC3Ⅰ比值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D患者皮肤成纤维细胞巨自噬水平明显上调,自噬水平异常调控可能参与PD的发生、发展过程。结论通过皮肤活检术检测PD患者皮肤自噬水平用于帕金森病的早期诊断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 应用品管圈提高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院外口服抗凝药物依从性问题

    作者:杨瑾;高书理;孙文佳;孙智琦

    目的:探讨运用品管圈对改善神经内科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院外口服抗凝药物依从性的作用。方法我科于2013‐10成立品管圈小组,通过主题选定,针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院外口服抗凝药物依从性不高的特点,运用品管圈方法拟定活动计划,利用柏拉图进行现状把握,设定改进目标,采取鱼骨图行原因分析并根据原因拟定计划并实施,之后进行标准化评估,并对显著效果进行推广。结果品管圈干预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院外口服抗凝药物的依从性从56.3%上升至7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我科开展品管圈活动有效改善了患者院外口服抗凝药物的依从性,提高了患者对口服药物的重视度,减少复发,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 突变型 TDP-43(A315T)蛋白诱导S H-SY5Y 细胞凋亡的机制研究

    作者:吴守芳;江广予;马明明;丁雪冰;王雪晶

    目的:探讨TDP‐43(A315T )突变蛋白诱导SH‐SY5Y细胞凋亡的机制。方法采用真核细胞转染技术将Flag‐TDP‐43(w t)及Flag‐TDP‐43(A315T )质粒转入SH‐SY5Y细胞,通过Western blot检测 TDP‐43截短型表达及自噬水平的变化;PI/Annexin‐V‐FITC检测细胞凋亡率;单丹磺酰尸胺(monodansylcadaverin ,MDC)染色检测细胞自噬空泡的变化。结果与转染Flag‐TDP‐43(wt)组相比,过表达Flag‐TDP‐43(A315T)细胞截短型片段Flag‐TDP‐35及Flag‐TDP‐25表达明显上调,下调细胞内源性Beclin 1水平及LC3Ⅱ/LC3Ⅰ的比值降低。与转染Flag‐TDP‐43(wt)组相比,过表达Flag‐TDP‐43(A315T)诱导SH‐SY5Y细胞自噬性小泡聚集明显减少。与转染Flag‐TDP‐43(wt)组相比,过表达Flag‐TDP‐43(A315T)后SH‐SY5Y细胞凋亡率增加。结论 TDP‐43(A315T )突变蛋白可通过增加其截短型表达及抑制细胞巨自噬水平诱导SH‐SY5Y细胞凋亡。

  • α-突触核蛋白诱导的人神经母细胞瘤细胞凋亡与RhoGTPas-es信号通路的活化相关

    作者:丁雪冰;王雪晶;马明明;滕军放

    目的:探讨α‐突触核蛋白诱导的人神经母细胞瘤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方法构建α‐Syn寡聚体诱导SH‐SY5Y细胞凋亡模型,流式细胞技术检测SH‐SY5Y细胞凋亡;免疫荧光检测SH‐SY5Y细胞内α‐Syn阳性包涵体;Pulldown检测SH‐SY5Y细胞Rac1、Cdc42、RhoA活性。结果与对照组相比,α‐Syn寡聚体诱导SH‐SY5Y细胞凋亡率显著增加,细胞内α‐Syn阳性包涵体数量增加,Rac1、Cdc42、RhoA活性增高。结论α‐突触核蛋白诱导的人神经母细胞瘤细胞凋亡与RhoGTPases信号通路的活化相关。

  • 反复发热头痛的线粒体脑肌病患者病理及影像学分析

    作者:马明明;丁雪冰;王雪晶;李书剑;张红菊;王小燕;孔令非;张杰文

    目的:探讨以反复发热、头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线粒体脑肌病患者的病理及影像学特征。方法选取1例临床确诊的线粒体脑肌病伴高乳酸血症和卒中样发作(mitochondrial encephalomyopathy ,lactic acidosis ,and strokelike episode , MELAS)患者,调查其发病情况、家族史、病理及影像学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该患者18岁起病,2a病程,临床主要表现为反复出现的发热、头痛,类似轻型病毒性脑炎表现。磁共振平扫及血管成像(MRA)发现枕叶异常信号,呈此消彼长的变化特征;乳酸测定发现空腹乳酸明显增高。左侧肱二头肌开放式肌肉活检:光镜下可见大量破碎红纤维。结论临床上貌似病毒性脑炎的年轻患者应注意和MELAS相鉴别,磁共振和开放式肌肉活检是确诊该病的关键措施。

  • D uchenne 型肌营养不良家系的临床及分子遗传学研究

    作者:殷竞争;丁雪冰;王雪晶;李梦;滕军放

    目的:探讨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DMD)家系的临床及分子遗传学特征。方法收集并分析我院收治的2个DMD家系临床资料和基因检测结果,并结合既往相关文献,回顾该病在临床表现、分子遗传学等方面的特点。结果DMD儿童期隐匿起病,进行性加重,以肌无力、肌萎缩为特点,可伴肌肉假性肥大,血清肌酶水平异常增高,肌电图呈肌源性损害,肌肉活检呈肌病特征。本文报道的2个家系经基因检测家系1先证者为DMD基因的第3~21号外显子缺失,家系2先证者则为第8、9外显子重复突变,2个家系中的先证者基因均为纯合突变,且其母亲均为致病基因的携带者,符合X染色体隐性遗传的规律。结论早期识别DMD的临床特征有助于提高该病的诊断水平,基因检测是一种确诊DMD快速、有效的方法。

  • 血浆 let-7c在烟雾病中的表达变化及意义

    作者:赵绍云;龚哲;张静;徐小隔;王天舒;焦淑杰;何霞;滕军放;贾延劼

    目的:探讨烟雾病(MMD)患者血清let‐7c的表达变化及意义。方法实验组选择MMD患者29例,对照组选择正常健康人群29例,脑出血15例,大面积脑梗死20例,非大面积脑梗死18例,神经免疫性疾病31例。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各组血清let‐7c表达水平。结果实时荧光定量PCR表明,MMD患者血清let‐7c的表达水平较对照组、非大面积脑梗死、大面积脑梗死、脑出血、神经免疫性疾病患者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烟雾病患者中血清let‐7c表达上调,为其诊断提供潜在的新生物学标记物。

    关键词: 烟雾病 let-7c PCR
  • 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作者:张雯雯;赵莘瑜;滕军放

    目的:探讨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的常见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措施。方法对1例产褥期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患者的诊疗经过进行分析。结果患者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体征,结合相关检查结果,采用脱水、营养神经、对症支持治疗,预后良好。结论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是一种由多种原因引起的以神经系统异常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常见的病因有恶性高血压、妊娠子痫、各类严重肾脏疾病、免疫抑制剂及细胞毒药物、自身免疫病的治疗等。急性或亚急性起病,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常见的有头痛、痫性发作、视觉障碍、意识障碍及精神异常等。临床诊断主要依据其典型的影像学改变,大多数影像学改变为可逆性,预后良好。

  • 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作者:王天舒;贾延劼;滕军放

    目的:通过1例不伴血清学维生素B12减低的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病例报告并文献复习,探讨其可能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收治的1例不伴血清学维生素B12减低的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对患者补充大剂量维生素B12及叶酸,症状明显改善,预后良好。结论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血清学检查、电生理、影像学检查有助于诊断。本病及时确诊,治疗方法简单有效。

  • 脊髓型多发硬化1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作者:李春;李梦;王跃;滕军放

    脊髓型多发硬化(spinal cord of multiple sclerosis ,SMS)是多发硬化的一种类型,以脊髓脱髓鞘病变为主要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以脊髓病变引起的临床症状和体征。以我科收治的1例患者进行报道,总结归纳本病的临床、影像学特点,以加强对本病的认识和鉴别诊断,提高诊断水平。

  • 青年人取精过程突发脑卒中1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作者:何霞;贾延劼;滕军放

    脑卒中是一种发病率、病死率、致残率都很高的疾病。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脑卒中已逐步开始年轻化。国内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因脑卒中住院的患者中,18~45岁青年卒中约占9.77%[1],略高于印度的5%[2]和中国台湾的6.8%[3]。常见病因有早发性动脉硬化、心源性疾病、感染性或非感染性血管性疾病、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血液系统异常、吸烟与酗酒、偏头痛、药物滥用、先天性血管畸形、遗传因素、阻塞性呼吸睡眠暂停综合征等[4]。该病人于取精过程中突发脑卒中,本文就其发病过程、诊疗经过及可能发作原因进行阐述。

  • 大动脉炎致大面积脑梗死合并迟发性脑出血1例报告

    作者:郭志宝;滕军放

    1病例分析
      患者女性,28岁,因“言语不清伴右侧肢体无力4 h”于2013‐09‐10入我院神经内科。患者入院前4 h无明显诱因出现言语不清,伴右侧肢体无力,无头痛、恶心、呕吐,无饮水呛咳、吞咽困难。4 a前发现高血压,高210/140 m m H g ,于我院查肾动脉CTA结果回示:肾动脉炎、双肾动脉狭窄(图1),给予泼尼松60 mg/d口服,病情好转。出院后逐渐减量至10 m g/d维持。3年半前于我院介入科行“肾动脉狭窄扩张术”,术后服用“美托洛尔、络活喜、缬沙坦”,血压控制在130/85 mmHg左右。后自行停止服用泼尼松,未定期复查血管炎相关指标和血管彩超、头 M RA等检查。否认“糖尿病、脑血管疾病”病史。入院体检:T 36.5℃,P 68次/min ,R 22次/min ,左上肢血压150/93 mmHg ,右上肢血压181/112 mmHg(1 mmHg=0.133 kPa)。触诊左侧颈动脉搏动较右侧明显减弱,听诊双肺呼吸音粗,以右下肺为著,心脏听诊未闻及明显异常杂音,腹平软,无抵抗,肝脾肋下未触及肿大,双下肢无水肿。神经系统检查:神志清楚,精神可。定向力、计算力未见明显异常。右利手。闭目有力,眼球各方向运动充分。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约4 mm ,对光反射灵敏。眼底检查见视乳头苍白、视神经萎缩、视网膜动静脉中度花冠状吻合。张口有力,口角无偏斜。转颈有力;伸舌居中。四肢肌张力可,右上肢肌力3-级,右下肢肌力3+级,左侧肢体肌力5-级,闭目难立征检查不配合,脑膜刺激征阴性,双侧巴宾斯基征阴性。走一字步不配合,右上肢指鼻试验不配合。入院后查EGG示:(1)窦性心动过缓;(2)左心室高电压。胸部X线回示:(1)右下肺片状模糊影,考虑炎症;(2)左心室肥大。头部M RI+ M RA示:(1)左侧额顶颞叶、岛叶急性期脑梗死;(2)左侧大脑中动脉分支血管变细、减少,考虑为脑动脉炎可能(图2)。颈部血管彩超示:左侧颈总动脉近段管壁处异常回声并管腔重度狭窄(大动脉炎不排除)。实验室结果:WBC 11.1×109个/L (参考值4~10×109/L ), FT428.15 pmol/L(参考值:7.9~18.4 pmol/L),TSH 0.14 uIU/mL(参考值0.34~5.6 uIU/mL),TPOAB :440.9 IU/mL(参考值0~34 IU/mL),TGAB >4000 IU/mL(参考值0~115 IU/mL),TRAB 38.98 IU/mL(参考值0~1.75 IU/mL ),红细胞沉降率64.8 mg/L (参考值0~5 mg/L ),C反应蛋白35 mm/h(参考值0~20 mm/h),血清抗主动脉抗体滴度>1:64(参考值滴度≤1:16为阴性;滴度≥1:32为阳性),抗内皮细胞抗体(AECA )阳性,抗核抗体阴性,pAN‐CA阴性,cANCA 阴性,抗链“O”抗体阴性,类风湿因子阴性。入院初步诊断为:(1)脑梗死;(2)大动脉炎活动期;(3)高血压3级极高危;(4)甲状腺功能亢进。给予阿司匹林首剂量300 mg ,次日起100 mg qn抗血小板聚集;依达拉奉30 mg ,q12h清除自由基;丹红注射液40 mL ,qd改善循环及营养神经、保护胃黏膜等治疗,并积极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因既往“肾动脉炎”病史及本次入院后复查动脉炎指标考虑患者处于大动脉炎活动期,请风湿免疫科会诊后遵意见给予甲强龙80 mg ,1次/d静滴。患者病情逐渐加重,渐至言语不能、右侧肢体运动不能。入院第4天突然出现头痛、意识障碍。神经系统检查:嗜睡状态,运动性失语。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约3 mm ,对光反射灵敏;右侧鼻唇沟变浅,伸舌右偏。右侧肢体肌张力低,肌力0级,右下肢腱反射活跃,右侧巴宾斯基征阳性。急查头颅CT示左侧额、顶、颞叶大面积脑梗死(图3A、B),结合既往病史和入院情况,考虑为进展性脑梗死。转至重症监护病房,给予甘露醇(50g,q6h)和甘油果糖(250 mL ,q12 h)脱水降颅压,并继续给予激素、清除自由基、营养神经、改善循环等治疗。患者病情未见明显好转。入院第7天突然出现烦躁、呼吸急促,血氧饱和度降至40%。检查:双侧瞳孔不等大,(左侧6 mm ,右侧3 mm ),对光反射消失。考虑脑疝形成,立即给予甘露醇(75 g )加压静滴,紧急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后急查头颅CT示:(1)左侧额顶颞叶大面积梗死;(2)左侧额颞叶及大脑纵裂池内新发脑出血(图3C ,D )。积极与家属沟通病情,告知梗死面积较大且合并脑出血,脑水肿严重,易致脑疝形成,需行去骨瓣减压术等治疗,家属拒绝继续治疗,坚决要求出院。出院诊断:(1)大面积脑梗死并脑出血;(2)多发性大动脉炎;(3)高血压3级极高危;(4)甲状腺功能亢进。

  • 以精神症状起病的桥本脑病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作者:何霞;贾延劼;滕军放

    桥本脑病(又称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相关的糖皮质激素敏感性脑病)是与桥本甲状腺炎相关的以神经系统症状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呈急性或亚急性起病,出现癫痫发作、震颤、肌阵挛、共济失调、精神病等表现,有复发及缓解交替过程。以精神症状起病的桥本脑病的诊断和治疗存在分歧,现报道一例桥本脑病患者,建议在临床工作中如果遇到无法解释的脑病时,如果抗甲状腺抗体滴度高,即使甲状腺功能正常也要考虑桥本脑病的可能性。

  • Vogt-小柳原田综合征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作者:张雯雯;史兆博;赵莘瑜;滕军放

    目的:探讨Vogt‐小柳原田综合征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措施。方法对1例以中枢神经系统表现为首发症状的小柳原田综合症患者的诊疗经过进行分析。结果患者具有葡萄膜炎及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体征,结合相关检查结果,采用激素治疗,预后良好。结论 Vogt‐小柳原田综合征是一个累计多个系统的免疫性疾病,临床表现多样,误诊漏诊率高,中枢神经系统表现与脑膜脑炎相似。采用视力、眼底检查、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 )等有助于早期诊断。应尽早行激素治疗以缩短病程,改善预后,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 低颅压综合征合并脊髓硬膜下血肿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作者:王雪晶;李梦;李春;王跃;楚广磊;滕军放

    1临床资料
      患者女性,47岁,先后2次入我院,第1次因“头痛、恶心、呕吐1周”为主诉于2014‐02‐09入我院。1周前无明显诱因突发头痛,以双侧颞部以及后枕部为著,间断性,伴搏动感,疼痛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不等,活动后加重,伴恶心、呕吐,非喷射性,无发热。既往无特殊疾患,罗红霉素过敏。无外伤史、有毒物质接触史以及家族史。

  • 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1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作者:段晓佳;牛瑞娜;朱红灿;滕军放

    目的:探讨VBD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措施,提高对VBD的认识。方法对1例以头晕伴恶心呕吐为主要表现的VBD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VBD是一种以椎基底动脉扩张、延长、扭曲或成角为特征的少见的脑血管异常性疾病,其临床主要表现为脑梗死、脑干脑神经受压症状、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及脑积水。结论 VBD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临床表现复杂多样无特异性,诊断主要依据影像学检查,易致误诊、漏诊。目前尚无疗效肯定的治疗措施,预后与基底动脉扩张、延长的程度及疾病进展速度直接相关。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2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3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