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医药卫生综合 >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Practical Nervous Diseases 중국실용신경질병잡지

国家级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 郑州大学
  • 影响因子: 1.13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673-5110
  • 国内刊号: 41-1381/R
  • 发行周期: 半月刊
  • 邮发: 36-178
  • 曾用名: 实用神经疾病杂志;河南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 创刊时间: 1998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河南
  • 主编: 李楠
  • 类 别: 医药卫生综合
期刊荣誉:
  • 158例0~25岁创伤性硬脑膜血肿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

    作者:汪守法

    目的:分析0~25岁创伤性硬脑膜血肿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158例0~25岁创伤性硬脑膜血肿患者按照年龄分为婴幼儿和儿童组、青少年组和青年组。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的年龄、性别、受伤方式、地点以及严重程度、手术情况、预后结局。结果3组间性别、受伤原因以及地点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损伤严重度评分(ISS)和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年轻创伤性硬脑膜血肿患者间的构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骨折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年轻创伤性硬脑膜血肿患者间的手术发生情况及预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婴幼儿和儿童组的常见受伤原因为坠落,主要受伤的地点在家里;而青少年组以及青年组损伤原因主要为街头产生的交通伤,青年组中还是暴力伤的主要发生年龄段,应加强教育。

  • 喉罩与气管插管全麻在神经介入手术中的应用效果对比

    作者:王文军

    目的:探讨喉罩在神经介入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以我院收治的颅内动脉瘤诱发的蛛网膜下出血患者需择期进行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治疗手术患者96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喉罩组和气管插管组,均进行全麻手术,比较2组血气分析指标、麻醉剂用量、苏醒时间及麻醉并发症之间的差异。结果喉罩组术中中心静脉压和心率较气管插管组低,麻醉药物用量和苏醒时间小于气管插管组,术后麻醉并发症发生率低于气管插管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2组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和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在神经介入手术中,喉罩在取得与气管插管相似的维持通气效果的同时,可有效降低对机体的刺激,更有利于稳定患者术中生命体征,降低麻醉风险,减少术后并发症。

  • Copeptin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血浆中的水平测定

    作者:黄锐;李越汉

    目的:对Copeptin在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血液中的浓度进行检测,探讨其与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严重性的关系。方法收集37例动脉瘤性SA H 患者的血液标本作为实验组,20例体检健康作为对照组者,所有标本均采用夹心 ELSISA的方法对Copeptin进行检测,研究其在不同Fisher分级、脑内血肿、Hunt‐Hess分级、脑血管痉挛、脑梗死、GOS评分之间的差异。结果实验组copeptin平均值明显高于对照组[(16.28±3.65)pmol/L vs (4.03±1.12)pmol/L)],Hunt‐Hess分级Ⅲ~Ⅴ级、Fisher分级3级、合并ICH、GOS分级Ⅰ~Ⅲ级患者的Copeptin平均水平明显增高,血管痉挛、脑梗死、动脉瘤的位置、性别对Copeptin的浓度无明显影响。结论 Copeptin发病早期血液浓度和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严重性有关。

  • 银杏叶注射液对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疗效及脑脊液S100B的影响

    作者:刘旭;匡涛;廖洪民;朱家伟;郑涛;黄建军;雷琳;王勇

    目的:观察银杏叶注射液对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tSA H )的疗效及脑脊液 S100B的影响。方法80例tSA H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银杏叶注射液,疗程14 d。治疗前后采用ELISA法检测脑脊液S100B蛋白变化,比较2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脑脊液S100B蛋白在入院3~14 d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银杏叶注射液对 tSAH疗效显著,能明显降低脑脊液S100B蛋白水平。

  • CT引导下微创穿刺引流术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出血疗效观察

    作者:梁洪磊

    目的:观察C T引导下微创穿刺引流术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出血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2‐01—2014‐01收治的高血压基底节区出血患者89例,按随机数字表分为2组,C T组45例,在C T引导下行微创穿刺血肿引流术,术后注射尿激酶并定期复查头颅 CT ,常规组44例,行常规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必要时可加用去骨瓣减压术。采用ELISA法动态监测2组患者血清NSE和S‐100蛋白浓度,观察2组术后2周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 )及术后6个月时格拉斯哥顶后分级(GOS)评分以评价临床治疗效果,同时比较不同时间段2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对比术后脑水肿体积。结果治疗后3 d、1周2组血清NSE和S‐100蛋白浓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4周CT组血清NSE和S‐100蛋白浓度明显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d、1周、2周、4周CT组NIHSS评分明显优于常规组,脑水肿体积明显小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T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常规组(P<0.05)。结论 CT引导下微创穿刺引流术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出血可明显减轻脑损伤,恢复神经功能,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减低致残率及病死率,值得临床推广。

  • 视神经损害为唯一表现的神经梅毒8例分析

    作者:薛建中;项晓丽

    目的:探讨以视神经损害为唯一表现的神经梅毒的临床变现。方法回顾分析2004‐05—2012‐12治疗的8例10只眼以视神经损害为唯一表现的神经梅毒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8例10只眼,均以视力下降为首发症状;视野、P‐VEP不同程度损害;6只眼视盘荧光渗漏。治疗后6个月,1只眼视力下降,3只眼视力无变化,6只眼视力不同程度提高;P‐VEP显示P‐100潜伏期不同程度缩短但仍低于正常值,振幅不同程度提高;6只眼见中晚期视盘高荧光消失,4只眼视盘苍白,萎缩性改变。视野检查6只眼不同程度恢复,1只眼视野恶化,3只眼无明显变化。2例复查脑脊液,CSF‐TPPA仍阳性,但白细胞计数,蛋白量恢复正常。结论视神经损害可为梅毒的首发症状,且为无特异性的唯一表现,及时治疗可避免视功能丧失。

  • 颅脑外伤合并多发伤患者的生存状况研究

    作者:郜贻武;丁红梅

    目的:探讨颅脑外伤合并多发伤患者生存状况的影响因素,以指导临床预后判断和治疗。方法根据预后不同将我院收治的142例颅脑外伤合并多发伤患者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采用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表明,收缩压、GCS评分、伤后时间、血糖、颅内压、合并伤部位是颅脑外伤合并多发伤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收缩压<70 mmHg、GCS评分≤8分、伤后时间≥5 h、血糖≥13 mmol/L、合并胸腹部联合伤是颅脑外伤合并多发伤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患者的伤情、伤后时间、并发症是影响颅脑外伤合并多发伤患者预后的关键所在,应当尽早救治,并重视并发症的治疗。

  • 七氟烷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维持麻醉对颅脑术后患者苏醒质量的影响

    作者:金爱华;肖维萍

    目的:观察七氟烷、丙泊酚分别复合瑞芬太尼维持麻醉对颅脑手术患者术后苏醒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A S AⅠ~Ⅱ级择期行颅脑手术患者98例,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七氟烷+瑞芬太尼组(A组)49例,丙泊酚+瑞芬太尼组(B组)49例。观察术后2组清醒时间、拔管时间、OAAS镇定评分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手术结束后2组清醒时间、拔管时间比较A组明显低于B组(P<0.05),OAAS镇定评分、不良反应发生率及诱导前、苏醒时、拔管即刻、拔管后10 min时 HR、SBP、DBP比较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七氟烷或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对提高颅脑术后患者的苏醒质量均有积极作用,七氟烷较丙泊酚有更高可控性,苏醒时间更短,值得推广应用。

  • 阿托伐他汀钙治疗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机制探讨

    作者:袁彬;袁晓梅;赵建华;张黎军;王超伟;陶胜波;李青

    目的:研究阿托伐他汀对脑梗死患者血清中APN、Visfatin、TNF‐α和IL‐6水平及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的影响,探讨阿托伐他汀钙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治疗机制。方法118例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阿托伐他汀组)。除脑梗死常规治疗外,治疗组加用阿托伐他汀,每晚20 m g ,连用6个月。在治疗前及治疗后28 d、6个月时,抽取静脉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ELASA)检测患者血清中 APN、Visfatin、TNF‐α和IL‐6水平,颈动脉超声检测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 T )。结果与治疗前及对照组同期相比较,治疗组28 d、6个月 A PN 水平均升高, TNF‐α、IL‐6和Visfatin水平均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治疗28 d后2组颈动脉 IMT 均无明显变化;治疗6个月治疗组颈动脉 IM T与治疗前及对照组6个月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 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长期应用可降低脑梗死患者颈动脉 IMT ,其作用机制除调脂外还可能通过降低血清中Visfatin、TNF‐α和IL‐6水平从而上调APN表达抑制血管炎症。

  • 复方樟柳碱联合维生素B12眼局部注射治疗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的临床观察

    作者:张慧芝;王贝贝;张宁;孙惠斌;张颖

    目的:观察复方樟柳碱联合维生素B12眼局部注射治疗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的疗效。方法将临床确诊AION病例75例(100眼)随机分为对照组、治疗组1、治疗组2。对照组给予复方樟柳碱注射液2 mL患眼颞浅动脉旁皮下注射,1次/d;治疗组1给予复方樟柳碱注射液2 mL患眼颞浅动脉旁皮下注射,维生素B12注射液0.2 mL ,肌内注射,1次/d;治疗组2给予复方樟柳碱注射液2 m L患眼颞浅动脉旁皮下注射,维生素B120.2 m L ,经T eno n囊球后注射治疗;均以14 d为1疗程,共3个疗程,观察比较3组矫正视力、视野以及眼底变化情况。结果3组视力、视野均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2临床疗效总有效率88.24%,明显高于对照组77.18%及治疗组1的79.4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方樟柳碱联合维生素B12眼局部注射治疗A IO N疗效良好,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血管成像对纯运动性轻偏瘫的鉴别价值

    作者:白伟利

    目的:探讨头颅核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血管成像(MRA)对临床表现为纯运动性轻偏瘫(PMH)患者的鉴别价值。方法选择我院住院的PM H患者136例,入院后均行头颅M RI-DWI+M RA检查,根据影像学检查特征,将其分为分水岭脑梗死(CWI)、分支血管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BAD)、腔隙性梗死(LI)3组,分别于入院当日、第7天行NIHSS评分评估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结果治疗7 d后,3组间两两比较,CWI组、LI组与BAD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CWI组与LI组间无差异(P>0.05),提示BAD组进展加重。治疗前后自身比较,BAD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提示症状进展加重。结论头颅DWI+M RA可对不同PM H患者的发病机制有效鉴别,BAD组更容易发展成为进展性脑卒中。

  • 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脑卒中后动眼神经麻痹临床观察

    作者:于晓甜;曾继红

    目的:探讨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脑卒中后动眼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2‐06—2014‐06收治的86例脑卒中后并发动眼神经麻痹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2组,每组各43例,在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观察组应用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每日针刺1次;对照组应用常规针刺疗法治疗,每日针刺1次;2周为一疗程。观察比较2组有效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2周后,观察组总有效率93.02%,对照组为83.72%,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出现血肿、恶心和头晕各1例,对照组出现血肿、红色斑丘疹和恶心各1例,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应用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脑卒中后动眼神经麻痹的临床效果肯定,安全性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多种感觉刺激治疗伴吞咽障碍的病毒性脑炎患儿的疗效观察

    作者:朱军;王善娟

    目的:探讨多种感觉刺激对伴吞咽障碍的病毒性脑炎患儿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接诊的伴吞咽障碍的病毒性脑炎患儿86例,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采取神经内科常规护理;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冷刺激、手法机械刺激、主被动训练等多种感觉刺激对患儿的口咽部、舌、唇、软腭进行治疗,时间20 d。对比2组治疗前后洼田氏饮水试验评分。结果2组洼田氏饮水试验评分治疗前后相比均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组饮水试验评分和治疗效果改善更为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应用多种感觉刺激能够有效缓解和改善病毒性脑炎伴吞咽障碍患儿的吞咽功能,提高了患儿的生存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双联抗血小板治疗非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作者:邹建平

    目的:探讨双联抗血小板治疗非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就诊的非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50例,随机分为2组,每组75例。2组均给予相同的基础治疗以及强化他汀类药物治疗,在此基础上,试验组于入院当日口服拜阿司匹林300 mg ,硫酸氢氯吡格雷300 mg ,第2天开始每日口服拜阿司匹林100 mg ,硫酸氢氯吡格雷75 mg ;对照组于入院当天口服拜阿司匹林300 mg ,第2天开始改为每日口服拜阿司匹林100 mg。治疗4周后,观察比较2组的治疗效果、实验室指标、不良反应发生率、复发率情况。结果试验组总有效率85.33%,对照组为65.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血小板聚集率、血浆黏度、全血低切黏度明显低于对照组;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试验组2例复发,复发率为2.67%,对照组10例复发,复发率13.33%,试验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 P<0.05)。结论双联抗血小板治疗非心源性脑卒中临床疗效满意,复发率较低,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安全性良好。

  • 不同浓度高渗盐水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效果和安全性研究

    作者:朱云中;张高炼;韦可聪;梁建平;谢伟星;周庆

    目的:探讨不同浓度高渗盐水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将我科收治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120例,随机分为3% H S组、7.5% H S组、10% H S组、23.4% H S组4组各30例。各组给予不同浓度高渗盐水治疗,记录各组的起效时间、持续时间、起效后的颅内压、颅内压降幅、脑灌注压,GCS评分以评价其疗效,并监测患者晶体渗透压、血钠、血氯、血钾、pH ,评估其安全性。结果4组起效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组持续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组颅内压及颅内压降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7.5% HS组颅内压、颅内压降幅与其他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组脑灌注压、中心静脉压、平均动脉压、GC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5% HS组脑灌注压、中心静脉压、平均动脉压、GCS评分与23.4% H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暂未见发生急性心功能及肾功能不全等并发症,同时均未出现高钠血症等不良反应。4组血钾、血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两两比较均无显著差异。结论高渗盐水能够减低患者颅内压力,可成为高血压脑出血内科基础治疗的新手段,7.5% HS在起效时间、持续时间以及改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相关指标方面效果更能令人满意,使用不同浓度的高渗盐水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暂无严重不良事件,安全性高。

  • 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

    作者:蔡奕秋

    目的:观察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GM‐1)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ACI)的临床疗效。方法 ACI患者94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7例。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神经保护剂G M‐1;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依达拉奉;2组疗程均为14 d。观察2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指数(Barthel指数)和血清hs‐CRP水平的变化,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前2组NIHSS评分、Barthel指数及血清hs‐CRP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NIHSS评分、Barthel指数及血清hs‐CRP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观察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的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89.36%、72.34%,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846,P<0.05)。结论 GM‐1联合依达拉奉能明显减轻ACI患者炎性反应,改善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心脏停搏患者心肺复苏后早期应用尼莫地平对脑血流及神经功能的影响

    作者:余建伟

    目的:探讨心脏停搏患者心肺复苏后早期应用尼莫地平对脑血流及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130例心脏停搏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80例,心肺复苏成功后即刻使用尼莫地平10 mg/d缓慢静滴;对照组50例,心肺复苏成功后未使用尼莫地平。其余治疗方案相同。治疗3 d检测2组大脑中动脉血动力学参数(包括平均血流速度Vm和搏动指数PI),并进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 )评分。结果治疗3 d后实验组较对照组的搏动指数及NIHSS评分均较低,平均血流速度指数较高。结论心脏停搏患者心肺复苏后早期应用尼莫地平者脑血流及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均优于未应用尼莫地平者。

  • 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的疗效观察

    作者:张月兰;李明;罗莎

    目的:观察神经肌肉电刺激(NMES)治疗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患者61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NMES组,对照组根据吞咽受累不同部位采用相应的训练方法,包括口颜面功能训练、咽部冷刺激、门德尔松吞咽法训练等,1次/d,20min/次,10次为1个疗程;NMES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NMES治疗,采用双向方波,波宽为700ms,频率范围30~80Hz可调,电流强度1~10mA,1次/d,30min/次,10次为1个疗程;治疗前后进行洼田饮水试验评估,根据试验评分进行吞咽功能分级。结果经3个疗程治疗后,2组饮水试验评定评分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吞咽功能均不同程度提高,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0%,NMSE组为93.55%,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可显著改善脑卒中患者吞咽功能,其疗效明显优于单纯吞咽功能训练。

  • 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典型与不典型三叉神经痛对比研究

    作者:沙林;王翀;殷杰;肖惠生;孙恺

    目的:探讨原发性典型与不典型三叉神经痛微血管减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原发性典型与不典型三叉神经痛患者各40例,在全身麻醉气管插管下完成微血管减压术,比较2组术中所见血管压迫来源、压迫程度及血管压迫位置。结果典型三叉神经痛组压迫血管来源为单纯动脉占85.0%,显著高于非典型三叉神经痛组的57.5%( P<0.05);来源为动静脉混合占15.0%,显著低于非典型三叉神经痛组的42.5%( P<0.05);典型三叉神经痛组血管与神经位置接触者显著高于非典型三叉神经痛者(P<0.05),术中发生三叉神经出现萎缩者比例显著少于非典型三叉神经痛者(P<0.05),典型三叉神经痛者其压迫血管在近端者显著多于非典型三叉神经痛者(P<0.05),压迫血管在远端者显著少于非典型三叉神经痛者( P<0.05)。结论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实施血管减压术,术前鉴定其发病特点,在预测其压迫血管类型、位置及其与神经的关系具有一定临床价值。

  • 瑞舒伐他汀对脑梗死患者血脂及神经功能评分的影响

    作者:胡晓琴

    目的:观察瑞舒伐他汀片对脑梗死患者血脂和神经功能评分的影响。方法100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与治疗组各50例。对照组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瑞舒伐他汀强化降脂治疗。在治疗前和治疗30 d后分别对2组行NIHSS评分和血脂检测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在治疗30 d后,治疗组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甘油三酯水平以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较对照组明显降低,治疗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瑞舒伐他汀可以降低血脂,更有助于脑梗死后神经功能的恢复。

  • 高迁移率族蛋白B1在TIA患者中的表达水平和临床意义

    作者:刘志加;龚霞;匡良洪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 ,TIA)患者血清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表达水平与ABCD2评分的关系及在预测T IA进展为脑梗死中的价值。方法测定76例T IA患者(T IA组)和33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血清HMGB1水平,并按ABCD2评分法对TIA患者进行评分,随访TIA患者30 d内是否发生脑梗死,TIA组按是否发生脑梗死分为TIA1组(30 d内未进展为脑梗死)和TIA2组(30 d内进展为脑梗死),分析 TIA患者血清 HMGB1水平与AB‐CD2评分的相关性,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T IA组患者30 d内出现急性脑梗死的发生率为13.2%;T IA组的血清HMGB1水平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亚组分析显示,TIA2组患者血清HMGB1水平明显高于TIA1组(P<0.01);TIA2组的ABCD2评分明显高于TIA1组(P<0.01);且TIA患者的血清 HMGB1水平与ABCD2评分呈正相关(r=0.71,P<0.01)。结论 TIA患者血清 HMGB1表达水平与ABCD2评分有一定相关性,可作为评价 TIA进展为脑梗死的指标之一。

  • 血清MMP-9与DMD骨骼肌纤维化的相关性分析

    作者:陈盼盼;李哲;韩春锡;林婧娴;廖建湘

    目的:探讨血清MMP‐9与DMD骨骼肌纤维化的关系。方法收集DMD、BMD患者腓肠肌组织和非抗凝血以及正常儿童非抗凝血,对腓肠肌肌组织行 HE染色观察骨骼肌基本病理改变,Masson染色观察骨骼肌纤维化程度,进行免疫组织化学链霉素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物酶连结(SP)法观察MMP‐9在肌肉组织中的分布情况。非抗凝血行 ELISA法进行血清MMP‐9、TIMP‐1、TGF‐β1浓度测定,并将DMD组按病情分为<5岁、5~9岁组、>9岁组。结果 DMD组纤维化程度比BMD组高(P<0.05);在DMD患者中,<5岁组、5~9岁组、>9岁组间纤维化程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纤维化程度与患儿年龄成正相关(r=0.694,P<0.05);MMP‐9存在于DMD骨骼肌中,且在巨噬细胞浸润的部位表达增强;在DMD患者中,<5岁组、>9岁组与<5岁组相比,血清MMP‐9浓度降低(P<0.05),5~9岁组与>9岁组相比,血清MMP‐9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9岁前的DMD患者,血清MMP‐9浓度与年龄成正相关(r=0.6118,P<0.05)。结论血清MMP‐9浓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DMD病情变化,可作为评估DMD病情变化及DMD早期治疗效果的指标。

  •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二级预防现状及再发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魏芳;傅淑琼;余静;马青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二级预防现状,并对其再发脑卒中危险因素及干预对策进行分析,以降低再发脑卒中的发生率。方法对2012‐06—2013‐06收治的278例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再发性脑卒中61例为观察组,未再发性脑卒中217例为对照组,采用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分析其再发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及干预对策。结果脑卒中患者再次发生脑卒中的发病率为24.10%(67/278),相关危险因素方面,2型糖尿病病史和高血压患病率较高,均为85.61%,控制率较低,分别为49.58%、49.16%,超重肥胖和总胆固醇水平异常的阳性率也较高,控制率也较低;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生脑卒中有统计学意义的相关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2型糖尿病、房颤病史、总胆固醇水平异常等相关因素;本研究中多因素分析进一步表明,再发缺血性脑卒中的独立相关危险因素是总胆固醇异常(OR=3.472)、2型糖尿病血糖未控制(OR=2.237),高血压未控制(OR=2.851)和房颤病史(OR=1.945)等。结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在2型糖尿病和高血压控制率低,总胆固醇升高和超重肥胖发生率较高,总胆固醇水平升高、房颤病史及血糖、血压控制欠佳与脑卒中再发显著相关。

  • 减重平板训练联合甲基强的松龙对脊髓损伤大鼠运动功能的影响

    作者:李亚丽;夏彬;刘合玉

    目的:研究减重平板训练联合应用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M P )对脊髓损伤大鼠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48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A组)、损伤对照组(B组)、单纯平板组(C组)、联合治疗组(D组)各12只。采用改良Allen's撞击法制作T10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模型。C组损伤后1周开始平板训练,30 min/d ,每周5 d ,共4周,D组于损伤后24 h内给予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琥珀酸钠冲击治疗,1周后平板训练,30 min/d ,每周5 d ,共4周。B组损伤后不作处理。分别在损伤前、损伤后1周、2周、3周、4周和5周时采用斜板试验、改良T arlov评分、BBB评分进行运动功能评定。结果(1)损伤后第1周,联合治疗组运动功能评分高于损伤对照组和单纯平板组(但 P>0.05)。(2)训练2周后开始,联合治疗组运动功能评分明显高于单纯平板组和损伤对照组,且单纯平板组也显著高于损伤对照组( P<0.05)。结论减重平板训练可促进SCI大鼠运动功能的恢复,且减重平板联合甲基强的松龙比较单纯平板训练更能促进SCI大鼠运动功能的恢复。

  • 前庭阵发症血管神经压迫的MRI特点分析

    作者:牛亚琦;刘春岭;李慧;柴臣通;段志毅;张超;王景超

    目的:探讨前庭阵发症血管神经压迫的M RI特点。方法应用三维‐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对36例前庭阵发症(vestibular paroxysmia ,VP)患者(VP组)及36例其他眩晕病患者(对照组)进行扫描,进一步比较分析血管神经压迫(Neu‐rovascular cross‐compression ,NVCC)的发生率、压迫类型及血管来源。结果 VP组45耳(62.5%)存在NVCC现象,其中39耳(50.0%)存在血管接触,9耳(12.5%)推移关系;对照组21耳(29.1%)存在 NVCC现象,均为接触关系。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112,P<0.001)。V P 组中Ⅰ型22耳(48.9%),Ⅱ型5耳(11.1%),Ⅲ型16耳(35.6%),Ⅳ型2耳(4.4%);对照组Ⅰ型10耳(47.6%),Ⅱ型3耳(14.3%),Ⅲ型8耳(38.1%),无Ⅳ型。V P组与对照组分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83,P=0.781)。V P组中34耳(72.3%)责任血管为小脑前下动脉,9耳(19.1%)为小脑后下动脉,4耳(8.5%)为椎动脉。对照组中12耳(57.1%)责任血管为小脑前下动脉,8耳(38.1%)为小脑后下动脉,1耳(4.7%)为椎动脉。V P组与对照组压迫责任血管来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561,P=0.278)。结论 NVCC 在 VP 患者中发生率高,常见于Ⅰ、Ⅲ型,以小脑前下动脉为压迫血管多见。

  • 电针智三针对血管性痴呆患者认知功能和行为能力的影响

    作者:李巧薇;李丽娟;许倩瑜;闵瑜;屈菲

    目的:探讨电针智三针对血管性痴呆的疗效,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56例血管性痴呆(VD)患者随机分为电针组(电针治疗4周)和药物组(尼莫通,30 mg ,3次/d ,治疗4周),治疗前后进行简易智能状态检查量表(MMSE)、长谷川痴呆修改量表(HDS)、日常生活能力(ADL)和 P300等监测,观察2组治疗前后的变化。结果MMSE、HDS、ADL评分和P300监测均显示2组治疗后比治疗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电针组的疗效优于药物治疗组(P<0.01)。结论电针智三针可改善VD患者的认知功能和生活行为能力,疗效优于尼莫通。

  • 老年神经内科患者院内感染临床分析及防控研究

    作者:周宇艺

    目的:探讨老年神经内科院内感染的影响因素,并总结防控对策,以期提高临床治疗水平。方法选取2010‐01—2013‐01我院收治的110例老年神经内科院内感染患者为研究对象,运用抗生素等规范治疗,观察预后的影响因素,并进行全面干预,观察干预前后在满意度等方面的变化。结果老年神经内科院内感染的影响因素也是独立危险因素有神经性病变、并发症、白细胞计数(≥20×109个/L )、住院时间(≥14 d )、累及间隙数量(>2个)、细菌生长、联合应用抗生素等( P<0.05);与患者性别、年龄、累及间隙位置无关( P>0.05)。而干预前后在感染数、满意度、依从性和病原菌上比较有显著差异( P<0.05)。结论影响老年神经内科院内感染和疾病本身、医护无菌操作等有紧密关系,加强干预有助于控制感染。

  • FVEP监测双侧大脑半球颅内压差对脑挫裂伤预后的作用

    作者:曹付强;王本瀚;郭效东

    目的:探讨闪光视觉诱发电位技术(FVEP)监测双侧大脑半球颅内压差对脑挫裂伤患者预后的作用。方法前瞻性随机将2013—2014年解放军153医院收治的60例脑挫伤患者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对照组根据颅内压值采取相关治疗措施,实验组根据颅内压值和双侧大脑半球颅压差(D值)采取相关治疗,对2组的预后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实验组较对照组提前发现病情变化(P=0.003);手术患者行手术前实验组较对照组CT计分低(P=0.034),实验组预后良好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25)。结论应用闪光视觉诱发电位技术监测双侧大脑半球颅内压差有助于提前发现病情变化,及时给予治疗,减少脑组织损伤,有利于脑挫裂患者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 透明导管鞘辅助神经内镜颅内血肿清除的应用研究

    作者:纠智松;仪立志;孔文龙;尹夕龙;石小峰

    目的:采用透明导管鞘辅助神经内镜治疗高血压脑出血,与传统开颅术清除血肿作比较,探讨两者的优劣与特点。方法40例高血压幕上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透明导管鞘辅助神经内镜下颅内血肿清除组与开颅血肿清除术组,比较2组切口长度、骨窗大小、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血肿清除率、术后6个月GOS等临床资料。结果神经内镜组手术时间平均(76.1±15.5)min ,开颅组为(191.5±28.1)min(P<0.05);神经内镜组术出血量平均(52.0±11.3)mL ,开颅组为(455±127.9)mL(P<0.05);神经内镜组血肿清除率平均(87.3±6.0)%,开颅组平均(89±21.5)%(P>0.05);随访6个月神经内镜组恢复良好6例,轻度残疾6例,重度残疾4例,植物状态2例。开颅组恢复良好4例,轻度残疾4例,重度残疾4例,植物状态2例,死亡2例。神经内镜组患者与开颅组无明显统计学差异( P>0.05)。结论透明导管鞘辅助神经内镜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手术创伤小、时间短、并发症少、恢复快,能很大程度降低病死率、致残率,效果良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帕金森病非运动症状在评价帕金森病严重程度中的作用

    作者:崔群力

    目的:探讨帕金森病(PD)非运动症状(NMS)的发病情况及其在评估帕金森病严重程度中的作用。方法选择我院2010‐10—2014‐06门诊及住院210例PD患者为观察组;选取同期门诊就诊的非PD患者180例为对照组。采用帕金森病非运动症状筛查量表对2组的NMS发病情况进行调查,分析PD患者的NMS临床特征及其在评估帕金森病严重程度中的作用。结果观察组NMS发生总数为1~23项,平均(11.7±5.3)项,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各项NMS发生率比较,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分析显示,PD患者NMS发生项数与病程和病情严重程度具有相关性(P<0.05)。结论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睡眠障碍、焦虑、抑郁是PD 患者常见的非运动症状,NMS 发生总数与PD 患者病程及病情严重程度相关,可以作为评价PD 严重程度和进展的一项指标。

  • CT与MRI对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变的诊断价值

    作者:孙世明;杨大兴

    目的:探讨CT与MRI在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变(HT)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011‐01—2014‐04我院收治的45例HT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CT与MRI的检查结果进行对比。结果45例患者中,脑内血肿34例(75.6%),脑梗死病灶内片状、斑点状或条状出血11例(24.4%)。其中大面积脑梗死继发出血24例(53.3%),中等面积继发出血15例(33.3%),小面积脑梗死继发出血6例(13.3%);CT检出HT10例(22.2%),MRI检出45例(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对不同部位的HT检查中,CT检出幕上出血9例(20.0%),幕下出血1例(2.2%);MRI检出幕上出血39例(86.7%),幕下出血6例(13.3%)。MRI对幕上及幕下出血的检出率均优于CT(P<0.05)。结论在HT的诊断中,MRI比CT更加准确和敏感,在判断出血时间、指导临床治疗以及预后判断中具有重要意义。

  • 司来吉兰对帕金森病模型大鼠结肠α-SynBcl-2表达的影响

    作者:毕树立;高海英

    目的:观察司来吉兰对帕金森病模型大鼠结肠中α‐Syn及Bcl‐2表达的影响,探讨司来吉兰对帕金森病消化系统功能紊乱的可能机制。方法60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PD组以及治疗组,每组均设4 d及8 d 2个时间点。采用颈背部皮下注射鱼藤酮制备帕金森病模型大鼠成功后,治疗组每日灌胃司来吉兰0.5 mg/kg ,直至试验时间点。对照组及PD组每日均连续灌胃等体积生理盐水至试验时间点。应用免疫组化法S‐P法以及Western blotting检测α‐Syn及Bcl‐2在3组大鼠结肠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造模成功后,免疫组化及Western blotting结果均显示,PD组大鼠结肠中的Bcl‐2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减低( P<0.05);通过司来吉兰治疗后,治疗组Bcl‐2表达显著高于PD组,但仍低于对照组( P<0.05),治疗8 d时较治疗4 d时,Bcl‐2表达显著增强(P<0.05)。α‐Syn在PD组中的表达较对照组以及治疗组明显增多(P<0.05),且治疗组中α‐Syn表达较对照组增多(P<0.05);且治疗8 d时较治疗4 d时α‐Syn表达减低(P<0.05)。结论帕金森大鼠结肠组织中的Bcl‐2表达降低,而α‐Syn表达增加。司来吉兰能缓解PD后Bcl‐2的降低以及α‐Syn的升高,能有效缓解帕金森患者的肠道功能紊乱。

  •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外伤致精神障碍患者的疗效分析

    作者:王景春;王启华;田佳新

    目的观察血府逐瘀汤加味而成的中药汤剂联合奥氮平内服治疗脑外伤致精神障碍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脑外伤致精神障碍患者4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20例。对照组单纯给予奥氮平内服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由血府逐瘀汤加味而成的中药汤剂内服治疗,2周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4个疗程。观察2组治疗后的精神障碍改善情况,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对治疗2周、4周、8周患者的症状进行评定,以副反应症状量表 TESS评定治疗后的不良反应。结果2组精神障碍均有所改善,治疗后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所降低,同组相比,以第8周的分值低,同时间段组间比较,治疗组分数降低幅度更为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患者治疗过程中出现胃肠不适、恶心呕吐、头晕、嗜睡等不良反应,对照组不良反应率为30%,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但2组副反应症状量表TESS评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府逐瘀汤加味而成的中药汤剂联合奥氮平内服是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外伤致精神障碍的有力方式,二者结合取长补短、标本兼治,能有效缓解患者的精神障碍,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深入研究。

  • 改良式单孔锥颅置管引流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疗效分析

    作者:郭士琨;申明峰;姚宏伟;刘永生

    目的:探讨改良式单孔锥颅置管引流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1‐01—2013‐01于我院就诊的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100例,按照入院编号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穿刺治疗,观察组给予改良式单孔锥颅置管引流术治疗,观察2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痊愈30例(60.0%),好转20例(40.0%),总有效率100%;对照组痊愈26例(52.0%),好转18(36.0%),无效6例(12.0%),总有效率88.0%。观察组总有效率和痊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结论采用改良式单孔锥颅置管引流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症,能有效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预后。

  • 不同抗凝血药物防治脑卒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分析

    作者:冉进

    目的:分析不同抗凝血药物防治脑卒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取经心电图证实具有中度、高度危险性脑卒中患者180例。随机将患者分为A、B、C 3组,其中A组采用低分子肝素,B组采用华法林,C组采用利伐沙班。结果A组、B组和C组脑卒中或血栓形成的发病率分别是11.7%、10.0%和3.3%,C组病死率明显低于A组和B组。A组达到IN R目标值时间和B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组和A组、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组治疗前后颈动脉IM T对比无显著性改变;3组治疗前后颈动脉IM T差值对比无显著性改变。A组发生出血事件的比率高,为50%,明显高于B组和C组的35.0%和23.3%;而A组血红蛋白下降幅度≥20 g/L的发生率为15.0%,明显高于B组和11.7%和C组的8.3%。C组需要输血和发生致命性出血的比率低分别是5.0%和1.7%。结论新型抗凝血药物利伐沙班在脑卒中防治中有明显效果,安全性高。

  • 非典型垂体瘤的临床特点及疗效分析

    作者:赵国强;宋来君;郭付有;马斯奇

    目的:探讨非典型垂体瘤(atypical pituitary adenoma ,APA)的侵袭性、复发率和术后效果。方法复习122例接受经鼻蝶垂体瘤手术的病人资料,确定符合非典型垂体腺瘤标准的病例并分析其特点。结果17例(13.9%)非典型垂体瘤,其中11例(64.7%)为巨腺瘤,16例(94.1%)在影像学上向毗邻结构侵袭,而典型垂体瘤组有63例(60.0%)( P=0.006);11例为内分泌活性肿瘤,6例为非功能性肿瘤。4例(23.5%)为复发肿瘤,其中2例为复发非典型垂体瘤。结论非典型垂体瘤易向周围侵袭,且手术难度较大。若手术未能全切,应密切随访和后续治疗以稳固手术效果。

  • 乌灵胶囊与阿普唑仑治疗2型糖尿病伴失眠症临床分析

    作者:黄辉

    目的:观察乌灵胶囊与阿普唑仑治疗2型糖尿病伴失眠症患者临床疗效。方法纳入2型糖尿病伴失眠症患者80例,分为研究组(口服乌灵胶囊)与对照组(口服阿普唑仑),每组各40例。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 ,PSQI)对服药前后患者睡眠情况进行评分。观察2组总有效率、不良反应率,观察服药期间患者空腹血糖(FBG)以及糖化血清白蛋白(Glycated albumin ,GA )水平。结果研究组、对照组有效率分别为82.5%、8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研究组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效率、催眠药物以及日间功能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FBG以及GA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率12.5%,对照组为5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乌灵胶囊治疗2型糖尿病伴失眠症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睡眠,一定程度上改善血糖水平,值得推广。

  • 术前影像特征与脑膜瘤患者手术疗效的相关分析

    作者:杨春福;黎翠玲;薛礼新

    目的:探讨术前影像特征与脑膜瘤患者手术疗效的关系。方法对我院100例脑膜瘤手术患者的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肿瘤大小、肿瘤位置、是否具有侵袭性、肿瘤形状、有无神经血管包绕、增强程度、水肿情况、肿瘤边界,筛选出影响肿瘤的切除程度、并发症和死亡的因素,然后对筛选出的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肿瘤大小、肿瘤部位、肿瘤侵袭性、肿瘤形状和肿瘤边界是影响肿瘤残留的独立危险因素;肿瘤大小、肿瘤部位、神经血管包绕和肿瘤增强程度是影响手术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肿瘤大小和肿瘤部位是影响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脑膜瘤的术前影像特别是肿瘤大小、肿瘤部位、肿瘤侵袭性和神经血管包绕4个主要因素可较客观和准确地判断及评估脑膜瘤的肿瘤残留程度、并发症和死亡情况。

  • 盐酸右美托咪啶对脑膜瘤患者围术期的脑保护效应

    作者:范伟卫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啶对脑膜瘤患者围术期的脑保护效应。方法择期行脑膜瘤切除术患者50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盐酸右美托咪啶(DEX)组,分别检测2组手术前24 h(T1)、切开硬脑膜后(T2)、手术结束时(T3)和手术后24 h(T4)4个时间点的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及白介素6(IL‐6)水平并进行比较,比较2组围术期血清NSE及IL‐6水平。结果2组NSE、IL‐6水平在T1无显著性差异,对照组T2、T3、T4的NSE水平均较T1均明显升高,DEX组在T3、T4的NSE水平较T1升高,DEX组血清NSE水平在T2、T3、T4的NSE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血清IL‐6水平随着手术的进行逐渐升高,且在 T3时达高,对照组IL‐6水平为(401.45±188.33)μg/L ,DEX组为(167.36±53.03)μg/L ,对照组T2、T3、T血清IL‐6水平均明显高于 T1水平,但DEX组仅在 T3时明显高于 T1,在T2、T4时IL‐6水平与T1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DEX组IL‐6水平在T2、T3、T4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右美托咪啶对脑膜瘤手术患者具有一定的脑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降低围术期血清NSE和IL‐6水平相关。

  • 3.0TMRIMRA在烟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郑晓娜;付馨;吴耀贤

    目的:探讨3.0T M RI、M RA在烟雾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使用3.0T M RI对13例烟雾病患者进行M RI平扫并行 M RA成像检查。结果13例烟雾病患者中 M RI平扫发现脑出血2例,脑梗死7例,脑萎缩及脑血管异常4例。M RI主要表现为闭塞血管流空效应消失,侧支循环血管形成,其典型表现为从鞍上池向基底节区走行的条状迂曲低信号以及由于缺血和出血引起的改变,包括多发脑梗死、脑萎缩、脑室扩大及脑内血肿和蛛网膜下腔出血。M RA 直接显示血管,表现为多支、双侧血管受累狭窄、闭塞。丰富的侧支循环血管表现为基底节区交织成网团状模糊血管,呈烟雾状。结论3.0T M RI并M RA成像可以较完整客观显示烟雾病的脑内血管狭窄、闭塞及侧支循环重建情况,确诊率高,且检查安全,简便易行,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 急诊脊柱脊髓型严重多发伤的评估和救治

    作者:郑永汉;李天星

    目的:探讨损伤严重度评分(ISS )在急性脊柱脊髓型严重多发伤救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46例脊柱脊髓型严重多发伤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ISS评分对患者伤情进行评估分析。结果 ISS值随损伤部位数增加而增高,并发症也增多,好转率与ISS评分相反,ISS>25分者在免疫观察期,可较安全地按计划进行终手术。结论脊柱脊髓型严重多发伤的救治应根据患者伤情程度及局部情况等决定,ISS评分对患者治疗选择及预后判定有重要指导意义。

  • 病灶侧局部亚低温治疗急性脑出血的临床疗效

    作者:殷作佃

    目的:探讨病灶侧局部亚低温治疗急性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急性脑出血患者9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2组,每组48例,对照组予全头额的密贴亚低温降温治疗,研究组予病灶局部亚低温降温治疗,对比2组NIHSS评分、临床疗效及并发症。结果研究组治疗后第21天和第28天的NIHSS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30 d恢复良好率39.58%,优于的对照组20.83%( 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31.25%,低于对照组的54.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病灶侧局部亚低温治疗急性脑出血,疗效显著且并发症较少,值得临床推广。

  • 癫痫患者脑组织中SCG10的表达与耐药性的相关性分析

    作者:田光

    目的:对癫痫患者脑组织中SCG10的表达进行分析,并探讨其与耐药的相关性。方法选取40例耐药性癫痫患者为观察组,40例神经外科减压或清创治疗的患者为对照组,对2组的SCG10表达进行观察,并分析其与耐药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患者血清内SCG10水平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MAPK水平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免疫荧光双标法显示SCGl0和MAPK表达在同一表达上。结论癫痫患者脑组织中SCG10的表达水平明显较高,通过对其观察能够明确患者病情,而SCG10及MAPK相互作用与疗效有一定相关性。

  • 肿瘤医院神经外科院内感染病原菌的调查分析

    作者:王书锋;杜平;肖伟强;常艳敏

    目的:调查神经外科肿瘤切除术后院内感染病原菌的分布特点及耐药情况。方法选择本院神经外科行肿瘤切除术后,并发生细菌感染的患者,对其感染病原菌的种类及耐药情况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送检标本分离出病原菌86株,其中革兰阴性(G-)杆菌占54.5%,革兰阳性(G+)球菌占41.9%,真菌占3.6%;G-杆菌主要为铜绿假单胞菌,G+球菌主要为表皮葡萄球菌,真菌为酵母菌;表皮葡萄球菌对利福平、利奈唑胺、万古霉素未检出耐药菌株,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产气肠杆菌、大肠埃希菌及阴沟肠杆菌对阿卡米星未检出耐药菌株;易发生感染的部位主要为手术切口部位(52.3%)、颅内(25.6%)。结论神经外科术后院内细菌感染率较高,要采取多种防范措施降低感染率,监测病原菌的分布特点及耐药情况,有助于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

  • 甲状腺功能减退症中神经系统的临床症状分析

    作者:董效东;侯占富

    目的:探讨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甲减)神经系统的临床表现特征及诊断要点。方法对18例甲减患者的误诊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了解误诊的神经精神疾病类型、临床表现、发病特征等,探讨提高甲减临床确诊率的方法。结果44.4%患者由于出现乏力、嗜睡、记忆力减退等症状而被误诊为精神类疾病,包括老年痴呆(27.8%)、抑郁症(11.1%)和神经症(5.6%);16.7%患者由于出现语言表达能力变化、血脂异常、头晕、嗜睡等症状而被误诊为脑血管类疾病,包括脑动脉硬化症(11.1%)和脑梗死(5.6%);22.2%患者由于出现肌肉僵硬、肌无力、腱反射延迟等症状被误诊为肌肉组织类疾病,包括重症肌无力(11.1%)和多发性肌炎(11.1%);16.7%患者由于出现头痛、头晕等症状被误诊为偏头痛。血常规和甲状腺功能异常率为100%,肝功能异常率88.9%,心肌酶和血脂的异常率分别为50%和33.3%。结论甲减的神经系统症状多无典型性和特异性,临床应结合患者病史、实验室指标、影像学检查等多种诊断方法,综合对病情进行评价,以降低误诊率。

  • 高血压脑出血误诊高血压脑病26例分析

    作者:肖展翅;王洲羿;吴雪花;周刚;王佳君

    目的:探讨高血压脑出血(HICH)的临床特点,并分析误诊原因,提出预防措施。方法对我院收治的26例HICH误诊病例的临床资料及脑CT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6例 HICH患者因高血压及颅高压症状明显,误诊为高血压脑病(HE),经脑CT检查后确诊,误诊时间为3~72 h;治疗2周~1个月,基本痊愈7例,好转14例,无效3例,死亡2例。结论临床表现相似,未及时行脑CT检查是导致误诊的关键因素,提示临床表现应结合脑CT 检查以明确诊断,及早治疗,防止病情恶化。

  • 家庭康复对中枢性协调障碍患儿粗大运动功能的影响

    作者:赵斌;薛晶晶;高晶;张彩侠

    目的通过康复训练指导在中枢性协调障碍患儿中的应用,观察家庭康复对其粗大运动功能的治疗效果。方法将42例中枢性协调障碍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进行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开展康复训练指导进行家庭康复。在治疗开始时和治疗3个疗程结束后,对粗大运动功能进行评定,比较治疗前后2组粗大运动功能的变化。结果2组粗大运动功能均不同程度改善,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P<0.05)。结论家庭康复辅助训练可明显提高中枢性协调障碍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

  • 神经根管减压术治疗腰椎神经管狭窄的效果分析

    作者:吉治群

    腰椎神经根管狭窄症是由于关节突和黄韧带增生、骨化而引起神经根管狭窄所导致的一系列临床症状体征,临床又称侧隐窝神经卡压综合征或侧隐窝狭窄[1]。腰椎神经根管狭窄症患者常伴坐骨神经放射痛引起的间歇性跛行,表现为站立或行走时患肢由腰、大腿后方、小腿外侧到足底呈现麻木、无力甚至放射性疼痛,但蹲下数分钟后症状可缓解,多伴夜间痛醒症状,但并未发现明显的椎间盘突出征象[2‐3]。本文以2012‐04—2014‐03我院收治的48例腰椎神经根管狭窄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探索神经根减压术治疗腰椎神经根管狭窄症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 多层螺旋CT引导下立体定向脑内病灶活检术37例分析

    作者:史建军;刘光辉;王甲光;徐田明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 T引导的立体定向脑内病灶活检术的临床效果。方法使用16排螺旋C T、脑立体定向仪及手术软件系统进行脑内病灶活检手术37例,人工计算及计算机辅助软件自动计算靶点并互相印证。结果病检确诊肿瘤20例,局灶性炎症增生10例,脑脓肿4例,未能确诊3例。结论多层螺旋C T引导的立体定向脑内病灶活检术对明确颅内病变性质是可行的方法,具有创伤小、并发症率低及病检准确率高的优点。

  • 高铅血症对4~6岁儿童神经行为发展的影响

    作者:王德承;石慧萍

    目的:观察和分析高铅血症对4~6岁儿童神经行为发展的影响。方法选取100例4~6岁高铅血症儿童为观察组,选取100例4~6岁正常血铅儿童为对照组,应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和多功能心理生理能力测试仪对2组儿童的行为问题和神经心理功能进行检测和比较。结果观察组儿童的社会退缩、忧郁、攻击性、多动、违纪等行为因子得分及行为问题总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观察组儿童的视觉选择反应时、视觉注意分配、听觉注意分配正确次数和左右手交叉和左右脚交叉的动作能力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其平均时间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4~6岁高铅血症儿童具有明显的行为问题和神经心理能力下降,应加强健康教育和铅中毒相关知识培训,积极降低儿童高铅血症的发病率。

  • 早期康复治疗对急性脑卒中运动功能恢复的作用

    作者:禹建伟

    目的:总结分析早期康复治疗对急性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积极影响。方法选择90例急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所有患者均接受常规神经内科药物治疗,观察组同时进行早期康复治疗,分别在病情稳定后48 h、康复治疗1周、2周、4周后通过Fugl‐Meyer评分量表评价患者运动功能水平,并采用ADL Barthel指数评价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结果观察组治疗1周、2周、4周时的Fugl‐M eyer评分以及ADL Barthel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2组疼痛程度分级均以Ⅲ度、Ⅳ度为主,观察组整体疼痛程度要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1.11%,明显高于对照组6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早期康复治疗能显著改善急性脑卒中患者的运动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值得推广使用。

  • 颅脑损伤合并抗利尿激素分泌异常综合征30例诊疗体会

    作者:陈志勇;喻军华;黄锦峰;王粲;袁学刚;刘斌;吴新宇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合并抗利尿激素分泌异常综合征(SIADH)的早期诊断意识,以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分析我科近30例颅脑损伤合并抗利尿激素异常分泌综合征所致低钠血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30例患者均有低钠血症、低渗血症、高尿钠症。经限液治疗后低钠血症得以全部纠正。结论颅脑损伤合并抗利尿激素分泌异常综合征是由于严重颅脑损伤后机体的内源性抗利尿激素分泌异常增多所致。特征为难以纠正的低血钠,低血浆渗透压;早期诊治能降低病残率和病死率;治疗的关键是严格控制摄入液体量和适量补钠。

  • 妊娠期高血压并发脑血管疾病的临床分析

    作者:李梅

    妊娠期高血压是妊娠期特有的疾病,特别在围产期并发脑血管疾病者并不罕见,而且病情发展凶险,致残率高,病死率高,是孕妇和围生儿病死率高的主要原因。尽早预防发现及诊断,多学科合作,采取有效治疗措施,对降低其发病率,提高母婴生存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我院2006‐01—2014‐01收治17例妊娠期高血压并发脑血管疾病患者,现回顾性分析如下。

  • 基底节波谱成像对帕金森病及帕金森综合征的鉴别诊断价值

    作者:贾楠婕;华小霞;屈宝华

    帕金森病(PD )为中老年常见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临床表现以静止性震颤、肌强直、运动型迟缓、姿势步态异常为主要特征,临床诊断主要靠病史、体检。因脑退行性变而影响到锥体外系并引起震颤麻痹症状或类似震颤麻痹症状称为帕金森综合征(PDS )。由于很多疾病都可以引起震颤,因此常易误诊。本文通过对有震颤症状的40例患者行双侧基底节区单体素 H‐M RS扫描,以探讨其对帕金森病、帕金森综合征早期鉴别诊断的价值。现分析如下。

  • 肠道病毒71型感染重症手足口病并发脊髓灰质炎样综合征

    作者:李鹏;宋春兰;成怡冰;陈丹;顾雪;金志鹏

    目的:总结肠道病毒71型感染重症手足口病合并脊髓灰质炎样综合征患儿的临床特征,为其诊断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对18例肠道病毒71型感染重症手足口病合并脊髓灰质炎样综合征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及随访。结果18例患儿中14例(77.78%)年龄<2岁,单个肢体瘫痪12例(66.67%);神经电生理、磁共振检查神经损伤定位与临床表现一致;随访3个月,14例恢复正常,4例患儿存在不同程度的肌力减弱。结论重型手足口病并发脊髓灰质炎样综合征多发生于<2岁的儿童,瘫痪以单个肢体为主;磁共振联合神经电生理检查可有效评估病情及预后。

  • 磁敏感加权成像在脑微出血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陶永君

    目的:探讨磁敏感加权成像在脑微出血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120例疑似脑微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对120例疑似脑微出血患者分别行MRI常规序列扫描以及SWI序列扫描,对检出CMBs阳性例数、脑微出血灶位置分布情况、脑微出血灶数量的显示情况进行比较。结果90例患者通过SWI检测均显示出磁敏感效应,SWI主要表现为条状、点状以及类圆形等,检出率为100%;86例常规序列检出CMBs阳性,检出率为76.5%,二者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90例患者中通过T1 WI序列扫描表示病灶显示不明显,通过T2 WI序列扫描共检出232个低信号灶。SWI序列共检出1392个低信号灶。结论磁敏感加权成像技术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在现阶段的临床应用中可检出脑微出血的佳序列,从而更好的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 颅底临床解剖标志与颅底肿瘤手术的安全性分析

    作者:吴环立

    目的:分析颅底临床解剖标志与颅底肿瘤手术的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30例行颅底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颅底鸡冠、颞骨棘和翼突、颈内动脉和茎突以及相邻解剖结构在手术操作中的应用情况。结果初期行颅底手术,因临床医师未能充分认识颅底解剖标志,所以术中出血多、手术时间长,部分患者术后颅底肿瘤有残留。2例患者术后有肿瘤组织残留,其中1例死亡,其他28例患者,均在颅底手术直视下彻底清除肿瘤组织,均未发生严重的颅脑并发症及手术死亡。术后3 a生存12例(70.6%),5 a生存6例(35.3%)。结论颈内动脉和茎突、颞骨棘和翼突、鸡冠以及相邻解剖结构是不同颅底肿瘤手术的重要解剖标志,深入了解这些解剖标志有助于提高颅底手术的成功率、安全性。

  • 早期高压氧联合神经节苷脂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疗效观察

    作者:王冰

    目的:探讨早期应用高压氧联合神经节苷脂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1—2013年我院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180例,随机平分为2组,分别行常规治疗与早期高压氧联合神经节苷脂治疗。结果治疗前2组GCS与Barthel评分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1、2周时观察组GCS评分改善更为显著(P<0.05),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Barthel评分改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结束后观察组治愈率显著提高(P<0.05),重残率与病死率显著降低( P<0.05)。结论早期高压氧联合神经节苷脂治疗重度颅脑损伤能够有效改善神经功能,提高治疗有效率,降低致残率与致死率,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 颞骨HRCT在中耳手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段永伟;朱丽雅

    目的:探讨颞骨 H RC T在中耳手术中减少面神经损伤的临床指导意义,以避免中耳手术面神经的损伤。方法选取行面神经减压术周围面神经麻痹患者40例,根据术前颞骨高分辨率C T (H RC T )检查,对面神经进行定位。结果术前颞骨高分辨C T检查结合术中面神经周围的解剖标志,95%的患者能够准确定位面神经。结论通过 H RC T检查并结合面神经解剖标志对面神经进行定位,对中耳手术过程中避免面神经损伤其导航作用。

  • 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及E-Flow技术在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中的诊断价值

    作者:高静;李伟;申志扬;王晨雨;郭琦

    目的:研究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和E‐Flow技术联合应用于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45例VBI患者作为实验组,30例非缺血者作为对照组,应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及 E‐Flow 技术观察2组椎动脉形态变化,记录椎动脉内径、血流参数。结果实验组椎动脉形态学及血流异常者共68条,异常检出率75.6%,对照组椎动脉形态学及血流异常者共8条,异常检出率1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应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和E‐Flow技术,比较全面观察椎动脉的解剖形态变化,准确检测血流动力学改变,有助于临床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诊断和疾病筛查。

  • 手术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伴正中神经损伤疗效观察

    作者:晋世康;廉会存;周心平

    目的:探讨早期手术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伴正中神经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对32例肱骨髁上骨折伴正中神经损伤儿童进行手术内固定和正中神经探查术,观察临床疗效。结果优25例,良4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90.6%。患者骨折在术后2~5个月愈合,平均3.5个月。结论早期手术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伴正中神经损伤可同时达到复位固定骨折和探查修复神经目的,且疗效良好,可避免因观察造成延误治疗。

  • Semont管石解脱法治疗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50例分析

    作者:尚伟;杨爱利;马岚;耿曼英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PC‐BPPV )是指头部迅速运动至某一特定头位时,出现短暂阵发性发作的眩晕及眼震。本病在眩晕疾患中为常见,占17%~20%[1],多发生于后半规管,其次为外半规管,发生于前半规管少。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治疗方法有颗粒复位法和 Semont 管石解脱法[2]。作者采用Semont管石解脱法治疗50例PC‐BPPV患者,现分析如下。

  • 椎管内麻醉后神经并发症200例分析

    作者:翁洪亮

    椎管内麻醉是临床外科手术常用麻醉方法,具体可分为硬脊膜外腔麻醉、蛛网膜下腔麻醉等方式,但临床发现,接受椎管内麻醉的患者在术后可能会发生神经损伤、硬膜外腔血肿等神经并发症,对患者的神经损伤较大,需要采取相关措施进行预防。本文主要对椎管内麻醉术后发生神经并发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分析其临床特征,及发生原因,现报告如下。

  • 流程优化对神经外科手术室工作效率及护理满意度的影响

    作者:董冬

    目的:探讨流程优化对神经外科手术室工作效率及护理满意度的影响。方法2013年对神经外科手术室工作流程进行改造和优化,通过调查问卷形式,对优化前、优化后连台手术衔接时间、首台手术准时下刀率、医师满意度、患者满意度、护理缺陷发生率,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与优化前相比,优化后连台手术衔接时间明显缩短,首台手术准时下刀率显著提高(P<0.05);与优化前相比,优化后医师满意度、患者满意度均明显提高(P<0.05);与优化前相比,优化后护理缺陷发生率明显降低( P<0.05)。结论优化的手术室流程能够提高神经外科手术室工作效率,有效避免护理缺陷的发生,满足医师及患者的需求。

  • 阿尔茨海默病照料者常见的照料误区及护理干预

    作者:郭晓娟;屈彦;屈秋民

    目的:调查阿尔茨海默病照料者在日常照料中存在的照料误区,提出针对性干预措施。方法使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对我院记忆门诊2012‐06—2014‐02就诊的110例阿尔茨海默病照料者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及照料者的一般资料,照料者在日常照料中存在的误区。结果阿尔茨海默病照料者在日常照料中存在的误区依次为:过度照护46例(41.8%),不愿和患者交流41例(37.3%),批评、指责35例(31.8%),忽视安全问题14例(12.7%),不能坚持药物治疗13例(11.8%)。结论阿尔茨海默病照料者在患者的日常照料中存在很多的照料误区,其大的照料误区来自过度照护,不愿和患者交流,对患者批评指责,忽视安全问题。

  • 手术室风险管理在神经外科手术过程中的应用

    作者:刘会鹏

    目的:探讨手术室风险管理在神经外科患者手术过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我院进行手术的神经外科患者7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对照组给予传统的手术室常规护理,观察组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手术室风险管理。观察对比2组护理安全事件的发生率、手术成功率及患者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未发生护理安全事件,对照组8例发生相关护理安全事件;观察组护理满意度94.29%,明显优于对照组的68.57%。结论通过对神经外科患者实施手术室风险管理,全面评估手术过程中潜在的护理风险因素,制定有效的防范措施,为患者提供安全、优质的护理,确保手术顺利进行。

  • 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在预防神经外科手术压疮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杨丽华

    目的:将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法(FM EA )应用于神经外科手术中,降低压疮风险的发生。方法采用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法针对神经外科手术易出现压疮的高危因素患者成立FM EA小组,进行失效模式与风险原因分析,找出潜在失效模式,计算风险指数(RPN )值,提出相应改善措施。结果实施FM EA以后,在手术中出现压疮的比率明显下降,风险指数评分均降到了100分以下。结论 FM EA技术应用于神经外科手术中,能对压疮发生的潜在模式进行分析及流程改进,减少压疮发生率。

  • 心理干预对老年胆道疾病手术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

    作者:徐亚晖;王恩国;王秋春;徐志喜

    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对老年胆道疾病手术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将256例老年胆道疾病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2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护理,实验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接受系统心理干预。2组患者于入院后24 h内、出院前24 h内均进行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调查。结果对照组干预前后SAS、SDS总分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干预后SAS、SDS总分值明显低于干预前(P<0.0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手术并发症率、平均住院天数均低于对照组( P<0.05)。结论老年胆道疾病手术患者存在有抑郁、焦虑心理,心理干预可显著减轻患者的焦虑情绪和抑郁心理,有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减少平均住院天数。

    关键词: 心理干预 胆道 手术
  • 临床护理路径预防颅内多发动脉瘤围手术期并发症的临床效果

    作者:王桂兰

    目的:探讨临床护理路径预防颅内多发动脉瘤围手术期并发症的效果。方法选择颅内多发动脉瘤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临床护理路径,比较护理干预后2组并发症发生率及护理满意度,并采用生活质量综合评估问卷(GQOL‐74)评估患者生活质量。结果干预后观察组并发症的总发生率(10.0%)明显低于对照组(30.0%)(P<0.05),GQOL‐74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护理满意度(96.0%)明显高于对照组(80.0%)( P<0.05)。结论临床护理路径可有效地减少颅内多发动脉瘤患者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发生率,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 激励式护理干预对全麻手术患者心理状况的影响

    作者:谢红娟

    目的:探讨激励式护理干预对全麻手术患者术前焦虑、抑郁的影响。方法将160例全麻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护理组(对照组)和激励式护理组(干预组),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 )和抑郁自评量(SDS )表对患者的心理状况进行评价。结果2组组内干预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干预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激励式护理干预可以缓解手术患者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稳定患者术前心理状态,保证手术和麻醉的顺利进行。

    关键词: 激励 手术 焦虑 抑郁
  • 小组式护理法在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微创引流术后的应用

    作者:程瑞莲;禹继敏;颜美霞

    目的:探讨高血压性脑出血微创引流术后小组式护理的效果,旨在降低高血压脑出血微创引流术后患者的病死率及致残率,提高其生活质量。方法选取微创引流术后的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98例为护理对象,采用小组式分层级护理方法,回顾性分析患者疗效、不良事件和并发症的发生率及满意度。结果总有效率为91.8%,护理不良事件及并发症总发生率11.2%,总满意率98%。结论小组式分层级护理方法是提高患者疗效、预防不良事件和并发症发生、提高患者或家属满意度的有效方法,有利于减少患者致残率与病死率,促进患者恢复健康,为治疗提供有力的安全保障。

  • 脑梗死后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相关因素分析及认知护理干预

    作者:居海艳

    目的:探讨脑梗死后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相关因素以及采取认知护理干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诊治的80例脑梗死患者,其中有认知功能障碍患者40例(观察组)和认知功能正常患者40例(对照组)。分析2组认知功能相关影响因素及观察组护理干预后患者满意度变化。结果观察组中年龄≥65岁、高血压史、糖尿病史、高血脂症、脑卒中患者例数均明显多于对照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采取认知护理干预后,患者满意度显著高干预前(90.0%>60.0%),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高龄、高血压史、糖尿病史、高血脂症、脑卒中与脑梗死后发生认知功能障碍的相关因素,认知护理干预后有效改善患者认知功能,并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值得在临床广泛应用。

  • 脑出血患者行临床护理路径的应用价值

    作者:薛梅芳

    目的:探讨脑出血患者行临床护理路径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110例脑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干预基础上加用临床护理路径,比较2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及健康知识掌握评分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护理后,观察组Bathel指数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出血患者行临床护理路径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临床推广。

  • 垂体瘤经鼻切除术患者行临床护理路径的应用分析

    作者:杜书美

    目的:探讨垂体瘤经鼻切除术患者行临床护理路径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72例垂体瘤经鼻切除术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抽签的方式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实施临床护理路径,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对比2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术前等待时间、住院总时间、住院总费用、疾病了解程度、护理满意度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垂体瘤经鼻切除术患者实施临床护理路径可以促进疾病康复,缩短住院时间,节省住院费用,提高护理满意度。

  • 早期认知护理干预对脑卒中后抑郁患者抑郁情绪认知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作者:张志红

    目的:探讨早期认知护理干预对脑卒中后抑郁患者抑郁情绪、认知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脑卒中患者78例,按数字法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干预组各39例。其中,对照组给予脑卒中常规护理,干预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取早期认知干预,分别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简易智力状态检查(MMES)及生活质量评定量表(SF‐36)对2组的抑郁情绪、认知功能和生活质量进行比较,分析影响因素。结果实施早期认知护理干预后,干预组 HAMD评分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认知障碍者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生活质量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脑卒中后抑郁患者采取早期认知护理干预临床疗效显著,可明显减轻患者的抑郁情绪,改善其认知状态,提高其生活质量。

  • Orem自理模式在老年痴呆护理中的应用

    作者:宋艳平

    目的:分析研究O rem自理模式在老年痴呆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随机选择我院确诊的50例老年痴呆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护理基础上应用O rem自理模式。比较2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护理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将O rem自理模式应用于老年痴呆患者的护理当中,可有效降低患者出现老年痴呆并发症的几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护理干预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焦虑抑郁的影响

    作者:周艳兰

    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sia ,FD)属于临床消化内科中常见疾病之一,通常临床表现为餐后胃部不适(腹胀、嗳气)或腹部疼痛、呕吐等[1]。临床研究发现,PD具有病情长、并发症多等特点,患者生理上长期承受着病痛的折磨,从而易导致精神上巨大的压力,进而出现紧张、焦虑和抑郁等负面情绪。本文选取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44例,观察护理干预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焦虑、抑郁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 脑血管病患者不同分期压疮的护理体会

    作者:杨淑杰;郭晓峰;赵树红

    压疮是指局部组织长时间受压,血液循环障碍,局部持续缺血、缺氧、营养不良而致的软组织溃烂和坏死。压疮易发生在骨凸部位,如骶尾部、坐骨结节、股骨大转子、足跟部等[1]。压疮是神经内科临床护理中比较严重的并发症,特别是神经内科肢体瘫痪长期卧床的病人。压疮可使病情加重,延长病程,严重者可继发感染引起败血症等危及生命,临床护理中须加强皮肤护理,预防和减少压疮的发生。

    关键词: 压疮 分期 相关因素
  • 醒脑静注射液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炎症因子的影响

    作者:翟娜;刘岩

    目的:观察醒脑静注射液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8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46例,对照组40例。2组均给予常规治疗,吸氧、脱水、控制血压、营养脑细胞等对症支持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醒脑静注射液20mL静滴,1次/d,连续治疗14d,观察治疗前后患者血清中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介素‐6(IL‐6)水平变化。结果经14 d治疗,治疗组血清CRP水平、TNF‐α水平IL‐6水平均显著下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醒脑静注射液治疗脑出血疗效显着,可能与降低患者血清CRP、TNF‐α和IL‐6等炎症因子水平有关。

  • 小牛血清去蛋白提取物与甲钴胺联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观察

    作者:尚彩红;张青青

    目的:探讨小牛血清去蛋白提取物联合甲钴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 ,DPN )的疗效。方法60例DPN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和治疗组30例。在常规控制血糖、血压基础上,对照组仅给予甲钴胺治疗,治疗组采用小牛血清去蛋白提取物联合甲钴胺治疗。给药3周后,比较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并测量肌电图,比较神经传导速度。结果针对临床症状的改善,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3%,优于对照组的80.00%( P<0.05);2组治疗后神经传导速度均得以提高,且治疗组改善幅度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小牛血清去蛋白提取物与甲钴胺联合治疗DPN能显著改善DPN患者临床不适症状并加速神经传导,具有良好临床疗效。

  • 齐拉西酮与阿立哌唑治疗女性首发精神分裂症的疗效比较

    作者:张运才

    目的:对比分析齐拉西酮与阿立哌唑治疗女性首发精神分裂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在我院确诊为首发精神分裂症的女性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齐拉西酮组和阿立哌唑组各60例,对比分析2组临床疗效。结果齐拉西酮组治疗后的总有效率85.00%,不良反应发生率13.33%,均明显优于阿立哌唑组治疗后的60.00%,不良4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采用齐拉西酮治疗女性首发精神分裂症的临床效果明显优于阿立哌唑,能够缓解患者的病情,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 生大黄煎液联合白醋保留灌肠治疗肝性脑病疗效观察

    作者:周凤蕊;李广明

    目的:观察生大黄煎液联合白醋保留灌肠治疗肝性脑病临床疗效。方法选择62例住院肝性脑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1例。在西医综合治疗基础上,治疗组加用生大黄煎液联合白醋保留灌肠,对照组加用乳果糖保留灌肠。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降低血氨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结论生大黄煎液联合白醋保留灌肠治疗肝性脑病疗效确切,安全可靠,无不良反应。

  • 丁苯酞注射液治疗频发型TIA疗效观察

    作者:王振焕;焦雨欢;王剑;王杰

    目的:观察丁苯酞注射液治疗频发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46例TIA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3例和对照组23例,2组在抗血小板聚集等基础治疗上无差异,治疗组另给予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100mL,2次/d,疗程为14d。结果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丁苯酞注射液对治疗频发TIA疗效确切。

    关键词: 丁苯酞 频发TIA 疗效
  • 阿替普酶溶栓治疗心源性脑栓塞疗效分析

    作者:邱星颖;李华;陈贞君;方嘉阳

    目的:探讨阿替普酶治疗心源性脑栓塞的效果。方法选取92例心源性脑栓塞治疗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阿替普酶治疗,对照组采用低分子肝素钠治疗,比较2组治疗结果。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1.30%;对照组为73.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阿替普酶溶栓治疗可提高心源性脑栓塞的临床效果好且可减少后遗症,值得临床应用。

  • 前列地尔联合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

    作者:牛兴荣

    目的:观察前列地尔联合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疗效。方法将92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6例,对照组给予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治疗,观察组给予前列地尔联合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治疗,观察2组疗效及T CD指标的改善。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8.26%,观察组为95.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2组治疗后血液流速均较治疗前有明显增快,且观察组血液流速增快较对照组更为显著( P<0.05)。结论前列地尔联合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可提高患者的疗效,改善T CD指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肌内注射NGF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智力发育指数的影响

    作者:唐瑜

    目的:探讨肌内注射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 ,NGF)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智力发育指数(mental development index ,MDI)的影响。方法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者中随机选择80例随机分为2组,分别实施常规治疗和肌内注射NGF。监测2组的MDI ,并进行比较。结果所有患儿均获得随访,随访率100.0%。随访结果显示,自3个月起,2组M D I均显著上升,观察组在6~12个月上升为明显,对照组上升幅度较观察组除3个月无显著差异外,其余月份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使用肌内注射神经生长因子(NGF)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可以有效改善患儿的智力发育情况。

  • 无糖尿病史脑梗死患者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方李鸿;钱家强;柯金完;郭焕刚;陈文树

    脑梗死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对急性脑梗死常规筛查中,发现多有糖化血红蛋白(glycated hemoglobin Alc , HbA1c)升高现象。Huisa等[1]研究发现,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普遍存在糖尿病和糖耐量异常,建议对 HbA1c进行常规检测。Kernan等[2]研究也表明,HbA1c检测比血糖检测及糖耐量实验更准确的反应糖代谢异常。因此,研究 HbA1c对脑血管病诊疗具有重要意义。

  • 丁苯酞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

    作者:江慧;战丽萍;张丽娟;魏欢;赵琪;邬刚

    目的:观察丁苯酞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9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8例。2组均采用口服阿司匹林、他汀以及常规脑细胞保护、神经营养等治疗,血压高者加服降压药物,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静滴丁苯酞注射液,观察2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评定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有效率95.83%,对照组为83.33%,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2组均未出现明显药物不良反应。结论丁苯酞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效果明显且安全。

  • 经颅超声溶栓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改善情况

    作者:马普红

    目的:分析经颅超声溶栓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积极影响。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11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A组30例、B组45例、C组35例,A组给予尿激酶溶栓治疗,100万 U尿激酶+100 mL生理盐水静滴;B组给予经颅超声溶栓治疗仪治疗(频率为800 kHz、1.25 W/cm2、脉冲超声,20 min/次,1次/d ,连续治疗10 d);C组给予联合溶栓治疗。通过NIHSS(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BI(Barthel指数,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观察比较3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改善指标、日常生活能力指标等。结果治疗后C组NIHSS评分明显低于A组、B组, B组NIHSS评分明显低于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C组BI评分明显高于A组、B组,B组BI评分均明显高于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经颅超声溶栓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具有极高的应用价值,溶栓效果较高,能加速神经功能恢复,改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是一种操作简单、安全有效的溶栓治疗方法。

  • 经颅超声溶栓联合尿激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分析

    作者:刘敏

    目的:观察经颅超声溶栓联合尿激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80例超早期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经颅超声溶栓治疗。对比分析2组疗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血管再通率等。结果2组脑动脉闭塞率、总有效率、治疗(7 d、14 d、28 d )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3 d后组间神经缺损评分和BI指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颅超声溶栓联合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可显著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状况,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可推广应用。

  • 大面积脑梗死的临床表现及预后分析

    作者:田自立

    目的:探讨大面积脑梗死患者临床治疗与预后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52例大面积脑梗死患者常规内科治疗及预后情况。结果52例大面积脑梗死患者中,死亡15例,病死率28.8%;存活37例,其中31例有并发症。结论大面积脑梗死是一种病死率和致残率很高的疾病,正确合理及时的综合治疗可以改善患者的病情,降低病死率。

  • 孤立性丘脑梗死的临床及影像学分析

    作者:汪桂青;秦晓明;李润涛

    丘脑是常见的梗死部位之一。传统上,丘脑梗死区域可分为前部、旁正中部、下外侧部及后部,分别由丘脑结节动脉(tuberothalamic atery )、丘脑穿动脉(thalamoperforating atery)、脉络膜后动脉(posterior choroidal atery),丘脑膝状体动脉(thalamogeniculate atery )供血[1]。这些动脉起源于同侧的大脑后动脉及后交通动脉,并存在一定的变异。近年来,随着影像学的发作,研究[2]发现,不同于经典的丘脑梗死区域梗死,这可能与丘脑梗死变异有关。本文将我科诊治的61例孤立性丘脑梗死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总结如下。

  • CT指导下脑梗死早期静脉溶栓治疗的应用分析

    作者:吴境

    目的:分析C T指导下脑梗死患者超早期静脉溶栓治疗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治疗的37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入选患者CT筛选后均采用纤溶酶原激活物静脉溶栓治疗,根据NIHSS评分分为有效组和无效组,比较2组患者CT灌注成像下局部脑血容量(rCBV)、局部脑血流量(rCBF)、平均通过时间(MTT)、达峰时间(TTP)及血管狭窄分级的差异。结果37例患者痊愈3例(8.1%),有效27例(73.0%);神经功能无显著改善7例(18.9%),死亡2例(5.4%),2组NIHS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后7 d复查CT并比较相关参数,2组患者缺血中心区rCBF、rCBV无显著差异,但有效组缺血边缘区rCBF、rCBV较无效组增加(P<0.05),而rMTT、TTP时间较无效组缩短(P<0.05),溶栓后有效组TICI分级显著高于无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静脉溶栓治疗后多模式CT检查早期发现缺血边缘区相关指标及图像变化,为评估溶栓疗效、指导后续治疗提供依据。

  • 脑梗死后患者神经功能恢复不良的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黎彬如;龙佳佳

    目的:分析导致脑梗死后神经功能恢复不良的危险因素,并探讨预防对策。方法采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量表(NIHSS)将我院收治的76例脑梗死患者分为神经功能恢复良好组48例和神经功能恢复不良组28例。以患者脑梗死后神经功能恢复不良为因变量,以年龄、糖尿病、高血压、房颤史、脑梗死程度及hs‐CRP、Hcy升高为自变量。予以单因素分析后,对单因素分析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再进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5岁、有糖尿病史和房颤史、脑梗死程度为中重度及 hs‐CRP、Hcy升高均为影响患者神经功能恢复不良的重要因素( P均<0.05)。而年龄>65岁、有糖尿病史、脑梗死程度为中重度及hs‐CRP、Hcy升高为影响患者神经功能恢复不良的高危因素(P均<0.05)。结论脑梗死后,加强对患者尤其高龄和中重度脑梗死患者糖尿病史的筛查和基础治疗,加强对hs‐CRP、Hcy的监测和干预可作为预防脑梗死后患者神经功能恢复不良的重要措施。

  • 颈动脉注射尿激酶联合羟乙基淀粉氯化钠注射液治疗进展性脑梗死临床观察

    作者:高爱鲜;周巍巍;周娜

    目的:观察颈动脉注射尿激酶联合羟乙基淀粉氯化钠注射液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将80例进展性脑梗死患者分成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颈动脉注射尿激酶联合羟乙基淀粉氯化钠静滴。结果治疗组有效率90.0%,明显优于对照组的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颈动脉注射尿激酶联合羟乙基淀粉氯化钠注射液治疗进展性脑梗死安全有效。

  • 奥扎格雷钠联合巴曲酶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作者:哈斯也提·依不来音;马衣日木·赛买提;古孜丽努尔·吐尼亚孜

    目的:探讨奥扎格雷钠联合巴曲酶治疗进展性脑梗死(SIP )的临床疗效及用药安全性。方法选取SIP患者6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奥扎格雷钠治疗,观察组采取奥扎格雷钠联合巴曲酶治疗,比较2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显效率与总有效率分别为73.53%和94.12%,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2组治疗后NIHSS评分较治疗前显著降低,ADL评分显著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NIH‐SS及ADL评分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2组治疗后均未出现脑出血、消化道出血、泌尿系统出血及皮肤黏膜出血等不良反应。结论奥扎格雷钠联合巴曲酶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疗效显著,可明显改善患者神经功能,且无不良反应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 2型糖尿病并发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赵亚明;何建军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并发脑梗死的临床特征,分析其影响因素及治疗措施。方法将40例2型糖尿病并发脑梗死患者设为观察组,同期40例非糖尿病脑梗死患者设为对照组,2组患者均经常规脱水、改善微循环及脑代谢、控制血糖血压等相同的治疗后,对比分析2组临床特征、相关影响因素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大片状脑梗死及多灶性梗死的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对照组腔隙性梗死的比例显著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患者合并高血压病、高脂血症及糖尿病家族史或遗传史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67.5%,明显高低于对照组的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血糖与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效果有很大的关系,合理控制血糖、血压及血脂水平,有助于降低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的发生率,改善患者预后情况,提高临床治愈率,从而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 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1例报告

    作者:王瑞先;贾沛哲;解旭东;李鹏飞

    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cryptococcal neoformans meningi‐tis ,CNM )是新型隐球菌侵犯中枢神经系统引起的感染性疾病,临床表现复杂,早期易误诊和漏诊,且病死率高[1],现报告如下。

  • 自噬在帕金森病中的研究进展

    作者:程宝仓;郑世茹;杨会杰;白宏英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 ,PD)是神经系统第二大变性病,影响着世界约5千万人口。Karin Wirdefeldt等[1]在总结了世界各地流行病学资料后于2011年发表了1篇文献中指出PD的发病率为(1.5~22)/10万人年,其患病率约为(167~5703)/10万。PD患病率随着年龄增长而明显增高,陈生弟[2]通过调查得出50~59岁PD患病率为25.1/10万,60~69岁为82.8/10万,70~79岁为171.8/10万,80岁以上为145.9/10万。随着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PD的患者数量逐年上升,不仅影响PD患者的生活质量,还给家庭和社会造成沉重的负担,一直是医学研究的热点。

  •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作者:刘琼;卫家芬

    随着人类生活条件的改善,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由于该类疾病具有高致残率和高病死率等特点,近年来脑血管疾病受到广大临床医疗工作者的关注。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原因主要包括血管壁损害及血流动力学方面的改变[1]。动脉粥样硬化是引起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而动脉粥样硬化是由多种因素共同引起的,是由各种致病因子相互作用而导致的疾病[2],其中炎症、脂质沉积等均担任着重要角色。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是导致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原因之一,发病率高,预后不良。由于颅内动脉较颅外动脉具有其特殊性,目前对于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发病机制缺乏统一认识,本文将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系统阐述,提高临床工作者对其的认识。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2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3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