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外科学 >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中国脊柱脊髓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Spine and Spinal Cord 중국척주척수잡지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脊柱脊椎杂志
  • 主办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 影响因子: 1.60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1-3027/R
  • 国内刊号: 李中实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cspine@263.net.cn
  • 曾用名: 中国脊柱脊椎杂志
  • 创刊时间: 1991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康复医学会;中日友好医院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编委会
  • 类 别: 外科学
期刊荣誉:
  • 脊柱颈胸交界段的MRI测量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滕红林;王美豪;贾连顺;肖建如;谭军;黎金林

    目的:探讨有利于术前选择脊柱颈胸交界段手术入路的颈胸段MRI测量方法.方法:随机抽取95例颈椎MRI片,测量胸骨上切迹向后水平延长至相应椎体前缘的距离(AO)和对应的椎体或椎间隙,同时测量胸骨上切迹向后上方至C7/T1椎间隙前缘中点的距离(BO),测量AB间的距离及两线之夹角(称为颈胸手术角).结果:AO距离平均为50.40mm,BO距离平均50.97mm,AB距离平均为41.41mm,夹角平均为47.64°.胸骨上切迹相对应的椎体常见的为T3椎体的上1/3,其次为T2/3椎间隙.结论:颈胸段手术入路的选择可结合患者脊柱颈胸段的MRI表现,判断颈胸结合部与胸骨上切迹以及胸骨角水平面的关系,估计常规的下颈椎低位前方入路或经仅劈胸骨柄的手术入路能否到达颈胸结合部的病灶,从而便于选择损伤小、手术时间短、手术并发症较少、利于患者康复的手术入路.

    关键词: 脊柱 颈胸段 MRI 测量
  • 人胚嗅神经鞘细胞的体外培养

    作者:闫铭;罗卓荆;杨浩;梁伟;王树森;李靖雯

    目的:建立人胚胎嗅神经鞘细胞(OECs)的体外培养体系.方法:选取3~6个月的流产儿,采用原代培养的方法,在原代培养后的不同时间,用组织免疫化学染色的方法鉴定细胞并计算阳性率.找到细胞数量和阳性率俱佳的时间段,为以后的移植工作打下基础.结果:成功培养出人胚胎OECs,在原代培养后的2~5d主要为巨噬细胞状、多极状,与成纤维细胞很难分别,7~15d主要为扁平的双极、三极形态,突起细长,细胞阳性率可达90%,21d以后为双极、三极形态.结论:自胚胎培养OECs的方法实用可行,方法简单,为利用OECs修复脊髓损伤进入临床提供了条件.

  • 正常人腰椎间盘的MRI测量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赵亮;瞿东滨;金大地

    目的:为国人开展腰椎间盘人工髓核假体(prosthetic dics huGleus,PDN)置换术提供影像解剖学资料.方法:对56例正常人的腰椎间盘(男44例,女12例)MRI T2加权像中髓核矢状径、横径,椎间隙前、中、后高度进行了测量.所选PDN假体为目前统一规格:前后径为12mm,高度分别为5mm、7mm、9mm.结果:髓核矢状径、横径及椎间隙高度均数之间无明显性别差异(P>0.05).髓核矢状径均大于12mm,但大于24mm在L2/3中为23.2%,L3/4中21.4%,L4/5中21.4%,L5/S1中16.1%.椎间隙后高较低,5mm~9mm者在L2/3中为85.7%,L3/4中82.1%,L4/5中82.1%,L5/S1中58.9%,大于9mm者L2/3中0%,L3/4中1.8%,L4/5中1.8%,L5/S1中3.6%.结论:国人中大多数人腰椎间盘内仅可容纳单枚PDN假体,适合高度为5mm或7mm,可因人而异选择.

  • Arnold-Chiari畸形

    作者:闫明;党耕町;王超

    1883年Cleland先描述了"脑干和第四脑室下移进入颈椎管"的疾病.8年后,Chiari描述了下列几种病例:(1)小脑扁桃体拉长,与部分小脑下叶向尾侧移入颈椎管,即Chiari I畸形;(2)小脑扁桃体与部分小脑移入颈椎管,第四脑室拉长,也移向尾侧,50%的病例延髓扭曲,常见脑积水,多见于婴幼儿,即ChiariⅡ畸形;(3)严重的一种病例发生于婴儿,常见脑积水和脊柱裂,同时合并脊膜脊髓膨出,即ChiariⅢ畸形.

  • 颈椎前路手术迟发食管出血1例报告

    作者:付春江;毕郑钢;张军

    患者男,40岁.4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双下肢无力、僵硬,行走费力,并有姿势改变,大小便正常.近半年症状明显加重,站立、行走不稳,排尿费力,双上肢麻木,左上肢肌肉萎缩明显.曾行扩血管、神经营养治疗,未见明显好转.

  • 抛砖引玉--对修改颈椎病命名之我见

    作者:赵定麟

    1三次专题会议对命名讨论之概况有关颈椎病的命名,在全国性三次颈椎病专题会议上都进行了热烈讨论,本人有幸三次与会,并是首次会议上有关颈椎病命名问题的"导火线".在1984年5月于桂林举行的第一次会议上与会者均感到"颈椎病"这一诊断名称太模糊、笼统,但经过长时间讨论,学者们(包括老一代和年轻一代的颈椎外科专家,以及神经内科、神经外科、放射科和病理科)均未能想出一个更为恰当的命名.

  • 脊柱外科动态

    作者:海涌

    1椎管狭窄症术后躯干功能的评价2003年第3期<临床生物力学>刊登了Keller等的前瞻性研究报告,通过对36例接受单纯减压手术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术前术后躯干功能和运动改善的比较分析,随访1年后的结果显示,单纯减压可以改善患者的躯干功能和运动功能.

  • 颈椎病的命名与分型应与病理损害相结合

    作者:孙宇

    颈椎椎间盘在成年以后开始发生退行性改变,从而引起一系列的继发改变,相继出现椎间盘膨出或突出、节段性不稳定、椎体边缘牵拉性骨赘、椎间隙狭窄、椎间隙骨桥形成等病理表现.在这些病理变化的发展进程中可能对颈椎椎间盘以及椎间关节周围的重要结构,如脊髓、神经根、椎动脉以及交感神经等造成刺激或压迫,从而产生相关的临床症状.

  • 颈椎病脊髓功能的神经学评价

    作者:魏梅洋;贾连顺

    椎病脊髓功能的客观评定,有助于病因探讨、疗效评估和预后判断,便于交流和研究.国内外用于颈椎病脊髓功能评定的方法很多,本文就其神经学方面的评价进行综述.

  • 对椎动脉与颈椎病发病关系的认识

    作者:袁文

    颈椎间盘退行性改变及其导致的脊髓、神经根或血管受压并引起相关的临床症状,称之为颈椎病.国内颈椎病通常可以分为局部型、神经根型、脊髓型、椎动脉型四个类型.既往还有交感神经型,但由于此型的患者以主诉为主,无明显阳性体征,目前国内多数学者不赞成将它归入颈椎病的一个类型.对于椎动脉型颈椎病,目前也是一个备受争论的疾病的定义.

  • 前路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

    作者:刘洪军;韩雪松;王栋

    对我院1992年至2001年收治的35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行颈前路减压、植骨、Orion钛钢板内固定术,疗效良好,报道如下.

  • 后路椎板间减压黄韧带切除治疗脊髓型颈椎病

    作者:李展振;龙亨国;祝海炳;危立军;刘志安;洪文跃;明文义

    目的:探讨椎板间隙减压黄韧带切除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效果.方法:对16例以黄韧带退变增生为主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采用后路椎板间开窗黄韧带切除减压术,对其临床效果进行分析.结果:全组病例随访时间6个月~3年,优7例,良6例,优良率为81.4%,未出现脊髓损伤、颈椎不稳及术后鹅颈畸形等并发症.结论:后路椎板间减压黄韧带切除术是治疗以黄韧带退变增生为主要病变的脊髓型颈椎病的一种有效方法,其创伤小、操作简单,术后颈椎稳定性好,并发症少.

  • 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颈椎CT测量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蒋振松;张佐伦;刘立成;袁泽农

    目的:探讨颈椎CT测量对脊髓型颈椎病诊断和治疗的指导意义.方法:对2000年5月~2002年5月行颈椎前路手术的106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进行了系统的颈椎CT测量,并与术中环锯法所取骨芯的椎体矢状径进行比较;术前对颈脊髓功能进行了JOA评分.数据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椎体矢状径的CT测量值与实体测量值无统计学差异,继发性椎管矢状径和有效椎管率均与临床的JOA评分密切相关,后者与临床相关性更高.结论:颈椎CT测量值可作为实际值应用.CT测量对预测脊髓型颈椎病的发病、判断脊髓的受压程度和避免手术并发症均有重要意义.对女性患者尤其应注意测量横突孔间距.

  • 关于颈椎病命名的思考

    作者:张佐伦;刘立成

    近年来,由于对颈椎病发病机理等认识的深入,对原属于颈椎病范围的多种疾病提出了新的命名,如颈椎间盘突出症、颈椎椎管狭窄症、钩椎关节病、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颈椎失稳症、无骨折脱位的颈脊髓损伤等.

  • 椎动脉三维CT血管成像的应用及临床意义

    作者:茹选良;陈天国;郝毅;宋柏杉;包建原;管卫

    目的:探讨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椎动脉三维CT血管成像的影像学特征及其临床意义.方法:86例拟诊为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接受椎动脉三维CT血管成像(three-dimensional CT angiographic imaging,3D-CTA)检查,重建椎动脉和颈椎骨及颅内椎-基底动脉,在CTA上观察椎动脉的外形、行经及与颈椎骨的关系.结果:86例患者的椎动脉CTA重建图像中血管先天畸形15例,血管硬化21例,骨质增生或纤维组织增生致血管局部受压38例,血管闭塞1例,血管瘤1例;椎动脉正常10例.先天畸形中发育异常9例,表现为整条血管纤细,直径小于2.5mm;走行异常6例.血管硬化表现为血管壁粗糙、不规则、粗细不均匀、钙化等.结论:CTA诊断椎动脉先天畸形和血管硬化有独到之处,椎动脉先天畸形和血管硬化是椎动脉型颈椎病发病的重要因素之一.

  • 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对颈椎运动的影响

    作者:孙宇;潘胜发;陈景春;朱振军;刘忠军;蔡钦林

    目的:研究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对颈椎运动功能的影响及相关因素.方法:对52例因脊髓型颈椎病接受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平均随访37.5个月,在颈椎过屈、过伸侧位X线片上比较手术前后颈椎总的运动范围(总活动度)、各椎体间活动度.结果:术后3年颈椎总活动度、总屈曲及总仰伸角度均减小(P≤0.001),与术前相比平均下降15%,其中42例伴有颈部僵硬、疼痛等症状.颈椎总活动度的改变与神经功能的改善无相关性.各椎体间的屈伸运动范围从C2至C6均明显减小,而C6/7却稍有增加;椎体间滑移在C3/4、C4/5两个节段明显减少(P≤0.05).结论: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可以使颈椎总活动度和各椎体间活动度均减少并伴有颈部僵硬和疼痛.术后短期围领制动并早期主动伸、屈颈部的锻炼可能有助于减少颈部僵硬和疼痛的发生.

  • 70岁以上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及手术治疗特点

    作者:孙成良;张佐伦;袁泽农;颜廷宾;蒋振松

    目的:探讨70岁以上高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和手术治疗特点.方法:对33例70~87岁颈椎减压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术前、术后采用JOA评分标准评定.结果:术前JOA评分3~12分,平均7.2分.术后平均随访21.5个月,JOA评分8~16分,平均11.7分,改善率13%~84%,平均45.2%.优2例,良13例,可18例,无变化2例.结论:70岁以上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病程长,颈椎间盘突出位置高,术前神经功能差,手术减压效果低于其他年龄组,但可改善患者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

  • 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认识

    作者:朱庆三

    国内文献常将颈椎病分为五型,即神经根型、脊髓型、交感神经型(sympathetic CS)、椎动脉型(vertebralarterial CS)和混合型.还有人提出"颈型颈椎病"、"食道型颈椎病"等.笔者认为,从病因、病理基础、影像学、临床诊断及治疗结果上看,神经根型颈椎病和脊髓型颈椎病的分型是明确而有实际意义的.

  • 脊髓型颈椎病与颈椎管狭窄之间的关系及命名探讨

    作者:胡有谷;陈晓亮;刘勇;李杰

    1993年在青岛召开了全国第二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对颈椎病作了定义,同时对颈椎病的分型统一了认识,分为:颈型、神经根型、脊髓型、交感型、椎动脉型、其它型.原先列于颈椎病中的发育性颈椎管狭窄症和急性颈椎间盘突出症另列为独立疾病.

  • 颈椎病的概念、范畴和类型的几点看法

    作者:周秉文

    1颈椎病的概念和范畴人们对颈椎病的认识像对其它疾病一样是由笼统的概念逐步深入具体化的.颈椎病在希腊文中的原义:spondylos指脊椎,osis指增生,连起来指颈椎骨质增生,是形态学概念.1955年O′Connell将颈椎病分为三大类:即原因不明的颈椎退行性改变、颈椎间盘突出和继发于突出的病变.

  • 体感诱发电位在颈椎病手术监护中的应用

    作者:姜建元;吕飞舟;马晓生;黄煌渊;顾玉东

    目的:分析皮层体感诱发电位(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SEP)在颈椎病术中监护的应用价值及其在判断颈椎病预后中的作用.方法:对75例颈椎病患者术中行SEP监护,分析患者手术前、后的JOA评分及术前、术中、术终及恢复期的SEP变化,了解SEP变化与神经功能恢复之间的关系.结果:14例(18.7%)术中波幅有轻度下降,潜伏期轻度延长,术终又恢复到接近术前水平,51例(68%)术前、术中、术终几乎无变化,9例(12%)术中有明显恢复,以上多数病人功能恢复良好;1例(1.3%)术中有波幅下降和潜伏期延长,术后症状加重.在症状改善明显患者中,术后随访SEP均有潜伏期缩短或波幅明显增高.结论:SEP的变化与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有一定的关系.SEP可以作为颈椎病术中监护及预后判断的指标.

  • 颈椎椎间融合器临床应用的失误及并发症分析

    作者:钱邦平;唐天驷;王东来;刘宪华

    目的:探讨颈椎椎间融合器(cervical fusion cage,CFC)临床应用的失误及并发症产生的原因.方法:随访96例植入CFC的脊髓型颈椎病、急性颈椎间盘突出、外伤性颈椎不稳患者,总结CFC临床应用的失误及并发症,并分析产生的原因.结果:3例CFC的植入位置不当,7例患者产生并发症,包括颈椎的生理前凸减小或变直,CFC旋转、脱位、下沉、不融合.产生失误及并发症的原因有:手术操作不当、CFC自身设计不完善、融合节段过多等.结论:减少失误、降低并发症发生率的对策是严格掌握CFC的适应证、规范手术操作、改进CFC的设计.

  • 颈椎病患者退变颈椎骨基质代谢的变化

    作者:沈洪兴;项耀钧;沈茜;周凯;李家顺;侯铁胜;贾连顺

    目的:分析颈椎病患者退变颈椎基质骨代谢变化,并探讨其退变的生物学机制.方法:收集16例手术治疗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退变椎体,并随机取其中6例的外周血;另取5例急性脑死亡者正常椎体作为对照.放射免疫法测定透明质酸(HA)、层粘连蛋白(LN)、Ⅲ型前胶原、Ⅳ型胶原含量;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钙、磷和总蛋白质含量.结果:颈椎病患者的退变椎体中HA、LN、Ⅲ型前胶原、Ⅳ型胶原均较正常对照骨显著降低(P<0.01),并且排除了血液因素引起退变椎体骨基质成分的变化;退变椎体骨组织中钙、磷含量较正常骨中的含量也显著降低(P<0.01).结论:颈椎在退变过程中骨基质成分明显减少,从而引起颈椎骨韧性、硬度的减低,可能是导致颈椎生物力学的改变和退变逐渐加重的生物学机制之一.

  • 对椎动脉型颈椎病和交感神经型颈椎病、椎动脉缺血综合征的再认识

    作者:刘景臣;高忠礼;尹飞;左建林;段德生

    早在1926年,Barre和Lieou就提出颈椎病变可刺激交感神经并致椎动脉受累,所出现的症状称之为Barre-Lieou综合征.1933年Dekleyn等指出,眩晕、头晕、肢体无力、猝倒发作与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erbrobasilar ischemia,VBI)有关,称为"颈性眩晕"、"椎动脉缺血综合征".

中国脊柱脊髓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z1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2000 01 02 03 04 05 06
1999 01 02 03 04 05 06
1998 01 02 03 04 05 06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