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外科学 >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中国脊柱脊髓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Spine and Spinal Cord 중국척주척수잡지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脊柱脊椎杂志
  • 主办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 影响因子: 1.60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1-3027/R
  • 国内刊号: 李中实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cspine@263.net.cn
  • 曾用名: 中国脊柱脊椎杂志
  • 创刊时间: 1991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康复医学会;中日友好医院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编委会
  • 类 别: 外科学
期刊荣誉:
  • 短节段加伤椎固定结合硫酸钙填充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

    作者:殷军;李爱民;王宁;赵东升;张丙磊;赵玉麟

    目的:探讨短节段加伤椎固定结合硫酸钙填充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2005年1月~2008年10月,对9l例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分别采用短节段加伤椎固定结合硫酸钙椎体成形(A组,32例)、短节段加伤椎固定(B组,29例)和短节段固定结合硫酸钙椎体成形(C组,30例)治疗.所有患者术后至少随访13个月.对三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的Cobb角、伤椎前缘高度比值和VAS疼痛评分等)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三组病例在年龄、性别、损伤节段和术前神经功能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随访中有神经功能损害的患者Frankel分级都有1~2级的神经功能恢复.B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83.5±15.6min,226.4±28.5ml)比A组(93.5+13.4min,243.4±30.4ml)、C组(90.4±13.3 min,237.4±25.5ml)少(P<0.05).术前三组椎体前缘高度比值(48.6%±8.1%,47.3%±8.6%,47.9%±7.7%)、Cobb角(28.6°±4.2°,28.8°±5.7°,29.8°±4.5°)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A组(96.2%±3.2%,5.2°±1.2°)、B组(96.8%±3.5%,5.3°±1.1°)优于C组(94.8%±4.3%,6.3°±1.8°)(P<0.05);末次随访时A组(96.1%±2.6%,5.7°±2.6°)优于B组(93.7%±3.7%,6.8°±3.1°)和C组(94.2%±3.3%,29.8°±4.5°)(P<0.05).三组丢失的椎体前缘高度、Cobb角比较A组(2.1%±0.1%,1.2°±0.8°)、C组(2.3%±0.1%,1.4°±0.5°)小于B组(5.1%±0.2%,3.7°±1.6°)(P<0.05).末次随访时VAS评分三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B组1例螺钉断裂,C组有1例内固定松动移位,A组无内固定失败病例.结论:短节段加伤椎固定结合硫酸钙椎体成形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能够有效恢复并维持伤椎的高度,提供了伤椎前中柱支撑和固定,疗效较好.

  • 新鲜Ⅱ型齿状突骨折的术式选择及治疗效果

    作者:马向阳;尹庆水;夏虹;吴增晖;章凯;王建华;艾福志;杨进城;王智运;麦小红

    目的:总结应用不同术式治疗Ⅱ型新鲜齿状突骨折的效果,探讨其术式选择.方法:2002年6月~2010年6月,在我院手术治疗并获得随访的Ⅱ型新鲜齿状突,骨折患者84例,男56例,女28例,年龄21~68岁.术前均伴有颈项部疼痛和活动受限,17例合并不程度寰枢水平的颈脊髓损伤症状.19例为单纯齿状突骨折,65例合并寰枢椎脱位.入院后均行颅骨牵引,骨折均有不同程度的复位.根据骨折线类型、伴随损伤和骨质情况,58例采用前路单枚中空螺钉固定(A组),26例采用后路寰枢椎椎弓根钉棒系统固定融合(B组).结果:术中均未发生椎动脉和脊髓损伤.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24个月,平均8个月,A组58例患者54例获得骨性愈合,4例纤维性愈合,颈椎屈伸和旋转功能正常;B组均获得骨性愈合,颈椎旋转功能不同程度受限.结论:Ⅱ型新鲜齿状突骨折应根据齿状突的骨折线类型及患者个体情况选择相应的手术方法,单枚中空螺钉固定可保留颈椎的正常活动功能.

  • 退变性腰椎侧凸两侧椎间高度及关节突矢状角参数特点及其对侧凸的影响

    作者:吴海龙;丁文元;申勇;郭金库;曹来震;杨少坤;安志辉

    目的:分析退变性腰椎侧凸骨性结构参数的特点及其与椎间盘-终板退变的相关性,探讨骨性结构参数对腰椎侧凸发生、发展的影响及意义.方法:选取120例原发性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的影像学资料作为病例组,同时期、同年龄段及同性别比例诊断为腰椎退变性疾病(除外腰椎侧凸)的89例患者的影像学资料作为对照组.分别测量两组患者椎体和椎间两侧高度及两侧关节突矢状角,计算椎体和两侧椎间平均高度及两侧关节突平均矢状角作为骨性结构参数.测量病例组患者的腰椎侧凸角及前凸角.采用pffirman及Modic分级评分法对各个椎间盘及邻近终板退变程度进行量化.比较两组的骨性结构参数,分析骨性结构参数与椎间盘-终板退变、腰椎侧凸角及前凸角的关系.结果:病例组凸凹侧骨性结构参数有显著性差异(P<0.05),呈不对称分布;对照组两侧骨性结构参数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间椎间盘-终板退变评分有显著性差异(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骨性结构参数不对称度与椎间盘-终板退变评分有相关性(P<0.05),与腰椎侧凸角呈正相关(0<r<1,P<0.05),与腰椎前凸角呈负相关(-1<r<0,P<0.05);回归分析显示,腰椎侧凸角及腰椎前凸角与骨性结构参数不对称度存在直线回归关系(F=431.671和17.137,P<0.01).结论:退变性腰椎侧凸椎间盘-终板退变较重,骨性结构参数呈不对称分布,其不对称度与椎间盘-终板不对称退变相关;腰椎侧凸角随骨性结构不对称的加重而进展,而前凸角度反而呈减小趋势.

  • 颈前路钩椎关节减压联合改良植骨术治疗颈椎病

    作者:张帆;王方方;杨志高;程勇军;沈洪兴;侯铁胜

    目的:比较钩椎关节减压改良植骨术和常规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自体髂骨移植融合术治疗颈椎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7月~2009年6月收治的137例连续两个节段受压的颈椎病患者,按治疗方法分为两组,A组61例采用颈前路单椎体次全切除钩椎关节减压+填充自体碎骨的异体腓骨支撑植骨+椎间隙四角局部自体骨移植+颈前路钢板内固定的方法进行治疗.B组76例,采用传统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除自体髂骨移植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情况(住院天数、手术时间、出血量、并发症)、临床疗效(NDI、VAS评分)及影像学结果(手术节段高度、弧度及融合率).结果:A组手术切除节段1例在C3,15例在C4,26例在C5,19例在C6;B组手术切除节段l例在C3,23例在C4,32例在C5,20例在C6.A组手术时间(103.6±21.7min)和术后住院天数(3.0±0.8d)及围手术区并发症发生率(9.8%)明显低于B组(分别为147.4±28.3min、5.2±1.1d和25.0%)(P<0.05);A组术中出血量(182.7±46.4ml)小于B组(227.7±42.2ml),但两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患者术前术后NDI及VAS评分无显著性差异,单纯分析混合型颈椎病和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A组疗效优于B组;两组手术节段弧度及高度无明显差异;A组58/61例(95.1%)融合,B组76/76例(100%)融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组术后10例出现供骨区血肿,1例感染.结论:颈椎前路钩椎关节减压改良植骨术与传统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自体髂骨植骨术在临床疗效及术后融合率方面无显著性差异,但前者更适用于伴有神经根管狭窄的神经根型颈椎病或者混合型颈椎病,且可显著缩短手术时间、术后住院天数并降低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

  • Hangman骨折的治疗方法选择及疗效分析

    作者:孙厚杰;蔡小军;张军;廖文波;蔡玉强;韩建华;董革辉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Hangman骨折的治疗方法选择和治疗效果.方法:2006年1月~2009年6月我院脊柱外科共收治Hangman骨折患者29例,男20例,女9例;年龄17~74岁,平均32岁.采用kvine-Edwards分类法:Ⅰ型8例,Ⅱ型12例,Ⅱa型7例,Ⅲ型2例.所有患者均先行牵引复位后再采用Halo-vest外固定或手术内固定治疗,其中Ⅰ型患者均采用Halo-vest外固定;有硬膜前方受压的5例Ⅱ型和1例Ⅲ型患者采用前路C2/3椎间盘摘除、椎体间植骨、前路钛板固定术(A术式),无硬膜前方受压的5例Ⅱa型患者采用后路C2椎弓根螺钉固定术(B术式),2例Ⅱa型、7例Ⅱ型、1例Ⅲ型患者采用后路C2-3椎弓根侧块螺钉钛板/捧内固定术(C术式).术后根据颈椎X线片上骨折愈合情况、临床症状及颈椎活动功能改善情况评价各种治疗方法的疗效.结果:术后随访6~40个月,平均18个月.末次随访时8例采用Halo-vest外周定治疗的Ⅰ型患者疗效优良5例,可2例,差1例(骨折未愈合,后经A术式治疗,12周后C2-3节段融合,疗效为良).6例A术式及5例B术式手术患者均在12周后获得骨性融合,疗效均为优良.10例采用C术式手术患者中,1例Ⅱ型患者畸形融合,1例Ⅱ型未融合,8例疗效优良.结论:根据kvine-Edwards分型选择治疗方式治疗Hangman骨折多数患者可获得优良疗效.

  • 急性脊髓损伤患者早期并发症及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李景伟;冯世庆;焦新旭;于铁强;张学利;邓树才;姜文学;王景贵

    目的:统计急性创伤性脊髓损伤患者早期并发症发生情况并探讨其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895例脊髓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以是否在急性期发生早期并发症分为两组,对可能影响患者早期并发症发生的因素,如性别、年龄、脊髓损伤程度、损伤节段、手术情况及急性期是否应用糖皮质激素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急性期发生早期并发症者178例,发生率为19.9%,两组间在发病年龄、脊髓损伤程度和损伤节段方面差异具有显著性(R0.05),高龄、损伤程度重以及高位脊髓损伤是合并早期并发症的危险因素;而性别、急性期是否应用糖皮质激素以及手术与否两组间差别无显著性(P>0.05).结论:急性期脊髓损伤早期并发症发生率较高,高龄、损伤程度重以及高位脊髓损伤患者易合并早期并发症,在脊髓损伤急性期需综合防治,降低其发生率.

  • 脊柱多发性骨髓瘤的诊断与治疗——附36例报告

    作者:姜亮;袁伟;刘晓光;柳晨;刁垠泽;韦峰;刘忠军;党耕町

    目的:探讨脊柱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的诊断与外科治疗方法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收治的脊柱MM患者36例的临床资料,平均年龄为55.5岁(34~78岁).患者均有局部疼痛;伴有神经功能损害25例.26例行CT引导下穿刺活检,24例病理诊断为骨髓瘤,1例为淋巴瘤,1例为软骨组织;5例手术取得病理;5例通过骨髓穿刺涂片诊断.16例化疗(其中4例有难以控制的骨痛,神经损害轻或进展缓慢者辅以放疗,1例行骨髓移植),其中9例伴神经功能损害,7例脊柱不稳定(因骨质疏松严重或一般状况差而不宜手术);16例神经损害严重或进展迅速、脊柱不稳定者手术治疗(15例行化疗者中3例辅以放疗,1例行骨髓移植;2例行两次手术),其中14例伴神经功能损害,13例脊柱不稳定;2例放弃治疗;2例因失访而治疗不详.结果:32例获随访,平均随访31.5个月(2~108个月),20例存活,12例死亡,死亡者平均存活19.4个月(2~40个月).化疗者6例死亡,1例失访,9例存活;存活者中3例伴神经功能损害,其中1例仅化疗,神经功能无明显改善;2例放疗+化疗,神经功能均有改善;5例脊柱不稳定,4例仅化疗,其中1例压缩骨折进一步加重,1例行放疗+化疗,症状缓解,但无随访影像学资料;7例患者化疗平均9.1个月后,病灶区未见明显成骨反应.16例手术者4例死亡,1例失访,11例存活,存活者中9例伴神经功能损害,其中77.8%(7/9)有神经功能改善;11例术前脊柱不稳定者,平均随访45.9个月,脊柱保持稳定;一期手术存活者有9例,3例前路,3例后路,3例前后联合入路,随访52个月(5~108个月),各手术入路患者临床效果相似.结论:CT引导下病灶穿刺活检是确诊MM的安全、有效的手段.放疗与手术均可改善MM患者的神经功能,但应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脊柱不稳定者可考虑手术治疗.

  • 三种胸腰段骨折分类法的可信度和可重复性研究

    作者:吕游;张大明;李瑞;张学东;贾斌

    目的:探讨并比较AO分型、Denis分类、TLICS评分分类系统在胸腰段骨折诊断中的可信度和可重复性.方法:选择临床及影像学资料(X线片、CT、MRI)完整的31例胸腰段骨折患者,将该31例患者的资料提供给6名骨科医生,分别采用AO分型、Denis分类、TLICS评分分类三种方法进行脊柱骨折分类.3个月后进行重复分类.采用加权Cohen's Kappa系数评价观察者间可信度和观察者内可重复性.结果:AO分型、Denis分类、TLICS评分分类的观察者间平均Kappa系数分别为0.517、0.639、0.713;三种分类方法的观察者内平均Kappa系数分别为0.766、O.832、0.804.结论:三种胸腰段骨折分类方法比较,TLICS评分分类方法的可信度和可重复性较高,Denis分类方法次之,AO分型方法较差,前者更具临床实用价值.

  • 单纯椎管内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与外科治疗

    作者:许政;侯铁胜;曹依群;严宁;牛云飞

    目的:探讨单纯椎管内海绵状血管瘤(cavemous hemangioma,CH)的诊断与外科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2010年11月18例行手术治疗并经病理检查证实的单纯椎管内CH患者的临床资料,并依据Aminofi-Logue评分标准对手术前后患者脊髓功能进行评价结果:18例患者术前均有相应神经系统损害表现.术前均行脊柱MRI检查,其中6例术前MRI检查有典型的CH表现,其MRI诊断与术后病理检查结果相符,17例为单发,1例L2~L3和S1节段各1个肿瘤,10例肿瘤累及2~3个节段.手术均经后正中入路,3例急性发病患者存出血急性期急诊行手术治疗,其余患者均在发现肿瘤早期(1周内)行肿瘤切除术,17例单发病例均行肿瘤全切除,另1例患者仅切除引起症状的L2~L3节段肿瘤,无症状的较小的S1节段肿瘤未行手术切除:手术时间170±20min,术中出血量280±40ml,术中均未出现相关并发症.术后均经病理检查证实为CH.术前Aminofi-Logue评分3~11分,平均6.0±2.8分;术后0~11分,平均4.2±3.8分,术后评分与术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脊髓功能Aminofi-Logue分级12例较术前改善,4例无明显变化,2例恶化,无死亡病例.随访2个月~5年,平均30个月,8例门诊随访患者影像学检查均未见肿瘤复发;其余患者电话随访,症状较术前改善7例,无明显变化3例.结论:MRI检查有典型的CH表现时对椎管内CH有诊断价值;对于有相应神经系统症状的椎管内CH患者,应积极、早期行肿瘤切除术,可获得良好效果.

  • 磁共振SPACE-STIR序列扫描对骶骨骨折合并骶神经损伤的诊断价值

    作者:许道洲;罗树彬;夏好成;冯国平;许蕾;肖文丰;吕海莲

    目的:探讨磁共振SPACE-STIR序列扫描对骶骨骨折合并骶神经损伤的诊断价值.方法:2009年1月~2010年12月我院收治骶骨骨折合并骶神经损伤患者7例,均有骶神经损伤的相应症状和体征,术前均行腰骶部X线片、CT检查及3.0T磁共振常规平扫与SPACE-STIR序列扫描检查,并行手术治疗.对7例患者术前的腰骶部磁共振常规扫描图像、SPACE-STIR序列扫描图像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结果:术前根据临床症状和体征诊断为骶神经损伤,其中S1神经根损伤5例,S2神经根损伤2例.术前X线片、CT检查均诊断为骶骨骨折,DenisⅡ型5例,Ⅲ型2例,但不能显示有无神经根损伤.术前磁共振常规平扫不能直接显示骶神经根损伤;磁共振SPACE-STIR序列扫描显示骶神经根中断2例,骶神经根受推压移位3例,骶神经根水肿增粗5例,诊断为S1神经根损伤6例,S2神经根损伤1例,其中S1、S2神经根断裂各1例.手术证实S1神经根损伤6例,S2神经根损伤1例,其中S1、S2神经根断裂各1例.SPACE-STIR序列扫描诊断与手术诊断的符合率为100%.结论:3.0T磁共振SPACE-STIR序列扫描可直观显示骶骨骨折引起的骶神经损伤.

  • 髓核摘除单侧内固定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早期疗效

    作者:王生介;厉晓龙;夏才伟;刘伟峰;刘俊;杨雷;蒋小军

    目的:比较单侧及双侧内固定联合髓核摘除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初期临床疗效,探讨单侧内固定的可行性.方法:2008年3月~2009年6月在我科行髓核摘除椎体间融合固定术治疗的单间隙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共54例,其中行单侧内固定22例,平均随访20.3个月;双侧内固定32例,平均随访19.5个月.对比分析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天数、住院费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Oswestry 功能障碍指数(ODI)、融合率及并发症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的术前一般资料(性别、年龄、手术节段)无统计学差异,术前VAS评分及ODl评分单侧组分别为7.23分和42.36分,双侧组分别为6.96分和41.88分,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VAS评分及ODI评分单侧组分别为2.77分和16.82分,双侧组分别为2.91分和18.75分,与术前比较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两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单侧组手术时间比双侧组平均减少22min,出血量平均减少57ml,住院费用平均减少6007元,两组住院天数无差异.结论:单侧内固定椎间融合治疗单间隙腰椎间盘突出症能够达到双侧内固定同样的疗效,且具有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费用低等优点.

  • Ⅰ型神经纤维瘤病营养不良性脊柱侧凸患者椎体生长板软骨细胞的功能变化及意义

    作者:刘学光;邱勇;孙旭;袁硕;钱邦平;王渭君;王守丰;王斌;俞杨;周松

    目的:观察Ⅰ型神经纤维瘤病(NF1)营养不良性脊柱侧凸患者椎体生长板软骨细胞的功能变化,探讨其在脊柱营养不良性改变中的作用.方法:共有8例NFl营养不良性脊柱侧凸患者纳入本研究,男5例,女3例,年龄9~15岁,平均11.8±2.0岁.在矫形术中取营养不良区(顶椎区,A组)、非营养不良区(端椎区,B组)椎体生长板软骨及髂软骨(C组).采用两步酶消化结合植块法进行软骨细胞培养.应用Real-time PCR法检测软骨细胞中可聚蛋白多糖、Ⅱ型胶原及神经纤维瘤蛋白的mRNA表达.结果:A组软骨细胞中可聚蛋白多糖mRNA的表达量为0.04±0.02,B组为0.09±0.04,C组为0.13±0.07,A组显著低于B组和C组(P<0.05).A组Ⅱ型胶原的mRNA表达量为0.91±0.04,B组为0.96±0.07,C组为1.03±0.10,A组显著低于C组(P<0.05),A组与B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神经纤维瘤蛋白的mRNA表达量为0.39±0.30,B组为1.34±0.63,C组为1.00±0.51,A组较B、C组均明显降低(P<0.05).各指标在B组与C组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NF1营养不良性脊柱侧凸患者营养不良区椎体生长板软骨细胞分化功能存在明显缺陷,其可能是脊柱营养不良性改变的基础.

  • 髂骨垫片对髂骨螺钉疲劳载荷后下沉位移的影响

    作者:于滨生;曾丽雯;李泽民;周治宇;王丽冰

    目的:评价自主设计的髂骨垫片对髂骨螺钉疲劳载荷后下沉位移的影响.方法:6具成人新鲜尸体腰椎-骨盆标本用于实验.经双能X线吸收法测定L1~L4平均骨密度后,随机将髂骨垫片放置在一侧髂骨进钉点处(A组),另一侧无垫片作为对照(B组).将直径7.5mm、长度70mm的髂骨螺钉分别置入左右侧髂骨,在MTS材料实验机上,向螺钉尾部施加100~400N垂直循环载荷20000次,记录每5000次载荷后两侧髂骨螺钉的下沉位移并比较.结果:6具标本的腰椎骨密度为0.78~1.06g/cm2,平均0.89±0.06g/cm2.所有螺钉顺利承受20000次的垂直载荷.在第5000、10000、15000和20000次轴向压缩载荷点上,A组髂骨螺钉的下沉位移分别为0.28mm、0.36mm、0.48mm和0.66mm;B组髂骨螺钉的下沉位移分别为0.34mm、0.69mm、0.88mm和1.07mm.在第5000次载荷点上,A组和B组螺钉下沉位移的差异无显著性(P>0.05);在第10000、15000和20000次载荷点上,A组与B组螺钉下沉位移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20000次载荷后X线片发现A组无螺钉松动,B组5枚螺钉松动.结论:髂骨垫片可有效减少髂骨螺钉疲劳载荷后的下沉位移,防止髂骨螺钉松动.

  • 软骨终板通透性对体外培养大鼠髓核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作者:牛朋彦;熊伟;李锋;张帆;姚广清;张勇

    目的:观察软骨终板营养通路通透性对外培养大鼠髓核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方法:4周龄雄性SD大鼠20只,处死后立即手术切取腰段椎间盘(包括邻近的软骨终板),每只6个,随机分为A、B、C 3组,其中A组为正常对照组,B组用骨蜡封闭上软骨终板,C组用骨蜡封闭上、下软骨终板,3组椎间盘在体外进行整体器官培养.于培养前和培养7d、14d时,分别用Mitotracker Green荧光探针和RT-PCR方法评估椎间盘髓核细胞的活力和髓核Ⅱ型胶原及蛋白多糖mRNA的表达;于培养前和培养14d时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髓核蛋白多糖、Ⅱ型胶原和基质金属蛋白酶3(MMP-3)的表达.结果:取材后培养前髓核细胞的荧光强度高;在体外培养7d,3组髓核细胞的荧光强度较培养前变化均不明显,3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培养14d时A、B、C组荧光强度较培养前分别降低约19%、22%和30%,与培养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其中C组与A、B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A、B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免疫组织化学观察显示在培养14d时3组髓核蛋白多糖和Ⅱ型胶原的染色强度与培养前比较均有所降低,MMP-3阳性染色增加,蛋白多糖、Ⅱ型胶原和MMP-3染色强度的变化以C组为明显.3组髓核细胞Ⅱ型胶原和蛋白多糖mRNA的表达在培养7d和14d时均较培养前显著降低(P<0.05),其中7d时3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14d时A、B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C组与A、B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降低体外培养大鼠椎间盘上下软骨终板的通透性,可在短期内影响髓核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加速椎间盘的退变.

  • 免疫抑制剂治疗脊髓损伤的研究进展

    作者:王成科;唐开

    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是一种严重的中枢神经系统创伤性疾病,包括原发性损伤和继发性损伤[1].原发性损伤不可逆,继发性损伤是有可能减轻或预防的,且多数脊髓组织细胞损害并非直接由原发性机械损伤造成,而是由继发性损伤导致.

  • 信号通路与脊髓损伤后神经细胞修复研究进展

    作者:卢志有;林斌

    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指因直接暴力或间接暴力作用于正常脊柱和脊髓组织,致损伤平面以下脊髓各项功能,包括运动、感觉、括约肌和反射功能障碍,是人类致残率较高的疾患之一.

  • 下行神经源性诱发电位及其在脊柱矫形手术中的应用进展

    作者:张宇奇;杨军林

    脊柱矫形手术中,内固定物置入、截骨、矫形等过程可能会造成脊髓一过性或永久性损伤.为了保证患者安全,常在术中开展诱发电位监护.目前临床应用较多的是体感诱发电位(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SSEP)和运动诱发电位(motor evoked potential,MEP),前者能够监护脊髓感觉通路[1],后者能够监护脊髓运动通路[23].

  • 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对侧下肢症状复发原因与再手术疗效

    作者:银和平;杜志才;李树文;白明;曹振华

    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疗效肯定,常用的经椎板间入路,无论是传统开窗手术或是纤维内窥镜下髓核摘除术(MED),两种术式均有较好的优良率[1],但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复发率较高,国外报道约为10%~15%[2],国内略低[3].

  • 进一步提高颈椎管内肿瘤的诊疗水平

    作者:侯铁胜

    在颈椎外科,颈椎管内肿瘤较多见.颈椎管内肿瘤易造成颈脊髓受压,其致残率较高,甚至可危及生命.近年来,随着现代影像学技术和先进外科手术技术的推广应用,国内越来越多医院的脊柱外科开展了颈椎管内肿瘤的诊疗工作,其诊断的准确率和手术疗效总体良好,但误诊、漏诊和严重手术并发症等时有发生,从而影响临床疗效,甚至引起严重后果.

  • En bloc手术能否提高脊柱转移性肿瘤患者生存期?

    作者:吕国华

    脊柱是转移性肿瘤常累及的部位,未经治疗的患者平均生存期为7(3~16)个月,若肿瘤侵犯到硬脊膜者生存期仅有3~6个月[1].对于脊柱转移性肿瘤,临床上多采用手术、放疗、化疗或免疫等综合手段进行干预.手术目的在于缓解疼痛、解除脊髓神经压迫、重建脊柱稳定性和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 脊柱转移性肿瘤的诊疗原则

    作者:赵杰

    随着肿瘤综合治疗措施的进步,肿瘤患者的生存期不断延长,同时肿瘤发生远处转移的几率也随之增加.恶性肿瘤的骨转移常累及脊柱,其中胸椎多见,腰椎和颈椎次之.绝大多数脊柱转移瘤侵犯硬膜外的骨组织和相邻软组织,只有极少数转移瘤位于硬膜下髓外或脊髓内.

  • 对脊柱转移癌外科治疗策略再认识

    作者:肖建如

    脊柱转移癌是脊柱肿瘤中常见的类型,约占脊柱肿瘤的70%.近年来,随着环境污染及人口老龄化的加重,脊柱转移癌发病率逐年增高.伴随着检测手段日益进步,尤其是PET-CT等先进影像学检测技术的应用,脊柱转移癌的确诊率不断提高.

中国脊柱脊髓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z1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2000 01 02 03 04 05 06
1999 01 02 03 04 05 06
1998 01 02 03 04 05 06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