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外科学 >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中国脊柱脊髓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Spine and Spinal Cord 중국척주척수잡지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脊柱脊椎杂志
  • 主办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 影响因子: 1.60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1-3027/R
  • 国内刊号: 李中实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cspine@263.net.cn
  • 曾用名: 中国脊柱脊椎杂志
  • 创刊时间: 1991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康复医学会;中日友好医院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编委会
  • 类 别: 外科学
期刊荣誉:
  • 手术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效果及影响因素

    作者:张庆明;沈惠良;王居勇;王强

    目的:探讨手术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的疗效及其影响因素.方法:2000年4月~2006年4月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并得到随访的颈椎OPLL患者共53例,男性36例,女性17例.术前JOA评分3-12分,平均8.5±3.1分.神经症状出现时间2~81周,平均27.4±15.6周.选择术前压迫重节段CT层面测量发育椎管面积、骨化韧带面积,计算出脊髓受压比率(骨化韧带面积/发育椎管面积),随访时测量同节段椎管扩大比率.30例采用单纯后路手术,13例行一期前后路手术,4例先行后路再行前路手术,6例单纯行前路减压.利用统计学分析软件SPSS 12.0将脊髓受压比率、术前JOA评分、手术后椎管扩大比率、手术方式选择、患者年龄、神经症状出现时间等因素与手术后JOA评分改善率进行多元相关分析.结果:随访29~101个月,平均46±16个月,术后1年JOA评分改善率为30%~72%,平均53.1%±11.4%,末次随访时JOA评分改善率为28%~68%,平均52.8%±10.5%;脊髓受压比率、术前JOA评分、手术时患者年龄与手术后JOA评分改善率之间存在相关关系,手术入路、症状持续时间、手术后椎管扩大比率与疗效无显著相关关系.结论:选择恰当的术式手术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可取得较满意的临床效果,脊髓受压严重程度、患者年龄和术前神经功能状态与疗效有相关关系.

  • 老年人上颈椎损伤微创与开放手术治疗的比较

    作者:池永龙;徐华梓;王向阳;倪文飞;林焱;黄其杉;毛方敏;王胜

    目的:比较微创手术与传统开放手术治疗老年人上颈椎损伤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1997年6月~2007年6月采用微创手术治疗上颈椎损伤患者25例,其中男22例,女3例;年龄60~86岁,平均70.3岁;新鲜齿状突骨折9例,陈旧性齿状突骨折2例,Hangman骨折5例,Jefferson骨折4例,C2、3骨折脱位3例,难复性C1、2脱位2例.同期采用传统开放手术治疗20例,其中男16例,女4例,年龄60~84岁,平均68.8岁;新鲜齿状突骨折6例,陈旧性齿状突骨折1例,Hangman骨折3例,Jefferson骨折2例,C2、3骨折脱位5例,难复性C1、2脱位3例.结果:随访6个月~10年,平均4.5年,其中死亡(与上颈椎损伤无关)5例,失访7例,得到随访微创组18例,开放组15例.微创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术后下地时间明显优于开放组,而X线照射次数明显多于开放组(P<0.05).微创组部分复位4例(齿状突骨折2例、Jefferson骨折2例),开放组部分复位3例(齿状突骨折1例、Jefferson骨折1例、难复性C1、2脱位1例),其余均达到满意复位.微创组术前、术后JOA评分和改善率分别为7.29±2.54分、14.37±1.40分及72.9%,开放组为6.88±2.13分、14.10±1.38分和71.2%,两组术后JOA评分较术前有明显改善(P<0.001),两组间改善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微创组术后和末次随访时VAS评分较术前明显降低(P<0.001),开放组术后与术前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较术前明显降低(P<0.001).随访时微创组和开放组各有1例齿状突骨折纤维愈合,动力位X线片未显示骨折处移位,其余均获得骨折愈合或寰枢关节稳定.微创组螺钉尾过长置于C3椎体上缘2例,其余内固定位置满意.微创组并发症有暂时性喉上神经损伤1例,螺钉松动1例;开放组暂时性喉返神经损伤1例,钛网螺钉脱落1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1例.结论:微创手术治疗老年人上颈椎损伤安全、有效,较传统开放手术有创伤小、出血少、疼痛轻和可早期进行功能训练等优点.

  • 前路减压植骨可吸收螺钉内固定治疗颈椎病

    作者:王栋;贺西京;李浩鹏;张健;徐思越;杨平林;王国毓

    目的:观察颈椎前路减压植骨可吸收螺钉内同定治疗颈椎病的初步临床疗效.方法:2007年3月~2008年9月我院应用颈椎前路减压植骨可吸收螺钉内固定治疗颈椎病患者26例,男16例,女10例,年龄38~70岁,平均49.4岁.脊髓型颈椎病11例,神经根型颈椎病5例,混合型颈椎病10例.1个椎间隙受压8例,2个椎间隙受压18例.所有患者采用标准颈椎前路减压、自体髂骨块植骨,应用可吸收全螺纹螺钉自植骨块纵轴中线与冠状面呈45°角方向将植骨块固定于上、下椎体.术后常规颈托同定4~6周.每月门诊随访拍片,观察植骨块位置及植骨愈合情况.了解植骨块融合时间;应用JOA评分评估神经恢复情况.结果:手术均顺利完成,可吸收螺钉固定顺利.术后1周,患者手术切口均I/甲愈合.全部病例获4~18个月平均12.6个月随访,植骨块与周围融合时间3.2~4.6个月,平均3.3±0.6个月,症状改善总体优良率84.2%,未观察到明显全身不良反应及局部并发症.结论:颈椎前路减压植骨可吸收螺钉内固定术可有效治疗单或双节段颈椎病,避免金属内同定物产生的相关并发症.

  • 寰枢关节不稳或脱位患者上颈椎曲度改变对下颈椎的影响

    作者:王圣林;王超;Kirkham B.Wood;Peter G.Passias;李刚;闫明;周海涛

    目的:探讨寰枢关节不稳或脱位患者上颈椎的曲度变化对下颈椎力线和退变的影响.方法:在148例寰枢关节不稳定或脱位患者的颈椎中立位X线片上测量CO-1、C1-2、CO-2及C2-7角度,评估颈椎间盘的退变程度.分析上、下颈椎曲度之间以及颈椎曲度与年龄、病程之间的相关性,观察不同年龄组上颈椎曲度对下颈椎椎间盘退行变的影响.结果:CO-1角度为-22.9°18.6°(n=88);CI-2角度为-31.7°~39.1°(n=88);CO-2角度为-35.2°~44.8°(n=148);C2-7角度为-17.4°77.8.(n=148).C1-2和C2-7角度之间、C0-2与C2-7角度间、C0-1与C1-2角度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性.上、下颈椎曲度与病程、年龄无相关性.30~39岁组、40~49岁组及50~59岁组C5/6椎间盘退变、60岁以上组C2/3椎间盘退变与上颈椎角度(C0-2角度)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结论:上、下颈椎曲度间存在密切关系,寰椎前脱位可导致下颈椎出现代偿性过度前凸,即鹅颈畸形,鹅颈畸形可能加速下颈椎的退变进程.

  • 椎动脉CT血管造影在颈椎肿瘤患者中的应用及临床意义

    作者:韦峰;刘忠军;刘晓光;马庆军;姜亮;党耕町

    目的:探讨椎动脉CT血管造影(CTA)在颈椎肿瘤患者中的应用及临床意义.方法:自2007年1月至2009年4月,对肿瘤累及一侧或双侧横突、椎间孔,与椎动脉关系密切的27例患者实施椎动脉CTA,男12例,女15例.年龄7~69岁,平均39.3岁.累及C1或C2者12例,累及下颈椎者15例.结果:1例多骨型纤维异常增殖症患者右侧椎动脉第二段自右侧C5横突孔进入.肿瘤累及右侧椎动脉者10例,累及左侧椎动脉者11例,累及双侧椎动脉者6例.未受累椎动脉通畅.14例患者的肿瘤包绕17支椎动脉,其中11例的14支受累椎动脉直径变细;8例患者肿瘤推挤10支椎动脉,其中6例8支受累椎动脉直径变细;5例肿瘤仅邻近椎动脉,未对椎动脉产生影响.椎动脉第一段受累者4例.第二段受累者10例,第三段受累者9例,同时累及第二和第三段者4例.根据肿瘤的性质实施姑息性切除、经瘤刮除或边缘切除,术中2例累及椎动脉第二、三段的脊索瘤患者一侧椎动脉破裂,行椎动脉结扎,术后无神经功能损害.结论:颈椎肿瘤常累及椎动脉,术前椎动脉CTA能够了解椎动脉与肿瘤和相邻骨结构的关系.评估受累椎动脉及对侧椎动脉通畅情况,指导术中暴露和处理受累椎动脉,避免术前椎动脉栓塞和术中预防性椎动脉结扎带来的潜在风险.

  • 以交感神经症状为主颈椎病患者的手术治疗

    作者:钱军;田野;胡建华;余可谊;李其一

    目的:探讨以交感症状为主的颈椎病患者的手术治疗方法和疗效.方法:2003年7月至2007年7月,我科手术治疗18例以交感神经症状为主的颈椎病患者,所有患者术前影像学检查均有颈椎不稳和不同程度的脊髓或神经根受压表现,JOA评分12.4±1.9分,北医三院40分法评分28.7±5.3分.采用前路扩大减压植骨融合术,同时应用内固定重建颈椎稳定性.随访患者JOA评分及北医三院评分改善情况,统计交感神经症状缓解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14例患者采用前路椎间扩大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4例采用前路椎体次全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术中无血管神经损伤、脑脊液漏等严重并发症发生.6例患者术后有一过性咽喉部疼痛不适,出院时均已消失.随访18~58个月,平均36个月,术后3个月随访时JOA评分和北医三院评分分别为15.2±1.4分和34.3±4.8分,末次随访时分别为15.6±1.0分和35.1±4.4分.两种评分术后3个月和末次随访时与术前相比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3个月和末次随访时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交感症状缓解优7例,良10例,差1例.随访时影像学检查显示植骨融合满意,没有颈椎不稳定.结论:颈前路手术充分减压、重建颈椎生理曲度和稳定性治疗以交感神经症状为主的颈椎病可获得满意疗效.

  • Bryan颈椎间盘置换术与颈前路减压椎间融合术术后疗效的系统评价

    作者:李冰;王沛;李晖;刘保华;冯世庆;马信龙

    目的:收集并分析SCI收录的关于Bryan颈椎间盘置换术与颈前路减压椎间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diseectomy and fusion,ACDF)术后疗效比较的文献,对Bryan颈椎间盘置换术和ACDF术后疗效进行系统评价.方法:检索Pubmed、Medline、Embase、Ovid、Cochrane Library等数据库.入选文献均为临床研究;各研究的干预组(治疗组)术式为Bryan颈椎间盘置换术,对照组术式为ACDF;治疗组和对照组例数均不小于10;术后疗效评价包括颈部功能残障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相应节段运动范围(range of motion,ROM)等常见指标.结果:共4篇文献符合纳入标准.纳入人数共588人,干预组303例,对照组285例;术后2年内NDI合并权重均差(weiishted meBJl difference,WMD)为-0.39(95%CI,-1.56-0.78),P>0.05.术后2年内相应颈椎节段运动范围(ROM)合并WMD值为8.95(95%CI,7.01~10.89),P<0.05.结论:Bryan间盘置换术在术后2年内保留颈椎节段活动方面优于ACDF,尚没有足够证据表明Bryan间盘置换术术后2年内NDI优于ACDF.

  • 国人成年男性胸腰椎椎弓根径线和偏角与脊椎节段序数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杜良杰;李建军

    目的:探讨胸腰椎椎弓根的径线和偏角与脊椎节段序数的相关性.方法:46具国人成年男性脊柱标本,拍胸椎及腰椎侧位X线片,并进行CT扫描.测量每个椎体椎弓根钉道长度、椎弓根内径宽度、椎弓根间距、椎弓根与矢状面夹角(e角)和椎弓根与横断面夹角(f角).将T1~L5脊椎节段序数按照1~17进行编号.应用SPSS 11.5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T1-L4椎弓根钉道长度与脊椎节段序数呈正的直线相关(R2=0.716);T2~T3椎弓根宽度与脊椎节段序数呈负的直线相关(R2=0.792);T8~L5椎弓根宽度与脊椎节段序数呈正直线相关(R2=0.673).T1~T4椎弓根间距与脊椎节段序数呈负直线相关(R2=0.866);T4-L5椎弓根间距与脊椎节段序数呈正的直线相关(R2=0.771).T1~T2椎弓根f角与脊椎节段序数呈正直线相关(R2=0.767);T2~T4椎弓根f角与脊椎节段序数呈正直线相关(R2=0.908);T7~L5椎弓根f角与脊椎节段序数呈负的直线相关(R2=0.931);T1~T6椎弓根e角与脊椎节段序数呈负的直线相关(R2=0.774),T12~L5椎弓根e角与脊椎节段序数呈正的直线相关(R2=0.710).而T1~T2及T4~T7椎弓根宽度、T4~T6椎弓根f角以及T6-T12椎弓根e角与脊椎节段序数之间无显著相关性.结论:除T1~T2和T4~T7椎弓根宽度、T4~T6椎弓根f角以及T6~T12椎弓根e角外,国人成年男性胸腰椎椎弓根径线和偏角与脊椎节段序数之间有线性相关性,其回归方程有显著性意义.

  • 下腰椎前方三维CT血管造影重建及其意义

    作者:康忠山;王文军;曹琼钦;朱一平;晏怡果

    目的:观察下腰椎前方血管走行特点,为下腰椎前路椎间融合术,特别是腹腔镜下微创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对60例(男女各30例)患下腰椎疾病需行前路手术治疗的患者行下腰椎三维CT血管造影(3D-CTA),观察下腰椎前方血管在椎体前的走行,测量与腰椎前方血管位置相关的解剖学参数.结果:三维CT重建图像发现腹主动脉分叉点变异较多,髂总静脉汇合点相对恒定;腹主动脉分叉点到L5椎体下缘的距离男性平均39.1mm,女性平均37.4mm;髂总静脉汇合点到L5椎体下缘的距离男性平均27.1mm,女性平均25.9mm;L5/S1椎间隙手术窗大小男性平均36.7mm,女性平均34.6mm;腹主动脉分叉角男性平均56.3°,女性平均58.9°;髂总静脉汇合角男性平均63.1°,女性平均65.7°;右髂总动脉与左髂总静脉夹角男性平均53.6°,女性平均57.3°.结论:下腰椎前方血管解剖位置具有多变性,以腹主动脉分叉点为甚,术前行腰椎3D-CTA检查能明确血管解剖,为手术尤其是腹腔镜下微创手术提供安全保障.

  • 下颈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相关参数的解剖学和影像学测量

    作者:刘景堂;刘兴炎;唐天驷;葛宝丰

    目的:测量成人下颈椎椎弓根相关径线,为临床应用下颈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提供相关解剖参数.方法:成人干燥尸体颈椎C3~C7标本20具,分别用手工和CT测量椎弓根宽度、高度,从横断面CT图像上测量椎弓根的内部宽度、内部高度,从纵断面CT图像上测量椎弓根矢状角.随机在CT窒保存的100例成人患者的颈椎CT图像上测量椎弓根的宽度、自身长度和椎弓根通道全长、椎弓根内倾角.结果:下颈椎标本各节段椎弓根宽度、高度的手工测量值与CT测量值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椎弓根宽度小于高度;C3~C6节段CT测量椎弓根内部宽度平均为2.5~2.8mm,椎弓根内部高度平均为2.9~3.0mm,C7椎弓根的内部宽度和高度接近,约4.0mm;下颈椎标本CT测量椎弓根矢状角分别为C3 8.6°,C4 4.6°,C5-1.3.,C6-4.0°,C7-8.2°.100例成人下颈椎CT图像测量椎弓根宽度小值为3.1mm(C3),大值为9.3mm(C7),其中>3.5mm者为92.8%;椎弓根自身长度平均为19.1~20.5mm,椎弓根通道全长平均为33.2~35.0mm,椎弓根内倾角平均值C3~C5为43.2°~45.1°,C6为40.8°,C7为37.5°.结论:术前CT测量可为椎弓根准确置钉提供可靠的解剖参数,下颈椎椎弓根一般可接受直径3.5mm的螺钉同定.

  • 上颈椎有限元模型的建立及寰椎生物力学有限元分析

    作者:关哲;马迅;梁凯恒;郭媛;赵轶波;牛建鹏;张泓毅

    目的:建立上颈椎(CO-C3)的三维有限元模型(FEM),通过此模型对寰椎进行初步的牛物力学分析.方法:通过CT扫描获取1例健康成年男性上颈椎的空间结构信息,利用Mimics软件及Ansys软件建立上颈椎有限元模型;分别在完整的上颈椎模型及单独应用模型中的寰椎分析头颅位于中立位、屈曲化以及后伸位等条件下寰椎所受应力的变化情况.结果:(1)所建上颈椎的有限元模型外形逼真,儿何相似性好,共包含110105个节点,91469个单元;(2)应用上颈椎模型(CO-C3)在枕骨上加载面压力,模拟头颅位于中立、前屈、后伸位时,寰椎前弓受力大,其次是后弓及侧块;(3)单独应用寰椎模型,直接在寰椎上关节面加载力,模拟头颅在中立、前屈、后伸位时寰椎大应力集中于前弓,次级应力集中区域为侧块及后弓与侧块的交界处;直接在后弓加载力模拟头部过度后伸时,大应力集中于后弓与侧块交界处.结论:应用CT扫描获取上颈椎空间结构信息建立的上颈椎模犁可用于生物力学实验,无论头颅位于屈曲位、中立位或者后伸位,当受纵向作用力时,寰椎前弓是应力集中的部位;头部过度后伸时,后弓与侧块交界处是应力集中的部位.

  • 脊神经根轴突再生及其应用的研究进展

    作者:唐晓军;李贵涛

    脊神经根包括前根(ventral root)和后根(dorsalroot),分别属于运动和感觉神经纤维,每条脊神经(spinalnerve)通过其前根和后根与脊髓相连.中枢或外周神经系统损伤如截瘫、臂丛神经根性撕脱等引起运动、感觉功能障碍的治疗和康复是临床面临的难题.脊神经前、后根轴突能在一定程度上再生,借此在椎管内脊髓水平进行损伤修复和功能重建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笔者就脊神经前、后根轴突再生及应用的相关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 颈椎退行性疾病术后翻修的原因及方法

    作者:缪锦浩;陈德玉

    颈椎退行性疾病占脊柱外科疾病相当大的比例.近年来,随着手术技术的普及和手术器械的改进,颈椎退行性疾病的手术治疗得以大量开展.Patil等[1]统计,美国因颈椎退行性疾病行手术治疗的病例数从1990年至2000年增加了将近1倍.随着手术量及内置物使用的增加,不少患者术后出现并发症或术后再次出现症状,因此需要进行翻修手术的病例也逐渐增多[2].

  • 颈椎手术中椎动脉损伤的处理及预防

    作者:李松凯;倪斌

    椎动脉损伤是颈椎手术中少见的并发症,但由于损伤后出血量多且难以控制,可能造成术中脊髓及神经根损伤,以及迟发性出血、动静脉瘘、假性动脉瘤、血栓形成、小脑缺血性损害甚至死亡等其他严重并发症.因此,熟悉椎动脉解剖,了解椎动脉损伤的机制,预防和正确处理术中损伤,对于降低椎动脉损伤的发生率及死亡率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 腰椎黄韧带囊肿1例报告

    作者:罗天宝;吴浩;杜建新;菅凤增

    黄韧带囊肿为椎管内少见的退行件病变.临床表现与椎间盘突出症、滑膜囊肿和腱鞘囊肿类似,诊断上存在一定的难度,易引起误诊.我科收治1例腰椎黄韧带囊肿患者,报告如下.

  • 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基本术式

    作者:朱庆三;顾锐

    脊髓型颈椎病是脊柱外科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诊断一旦确立,大多数学者同意应尽早手术减压治疗.手术方法包括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和后路椎板成形椎管扩大术.对于以单节段和相邻两节段颈椎间盘突出为主患者的术式选择争议较少,一般认为选择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或椎体次全切除术即能获得良好的效果.对于三节段或以上受压患者的手术治疗方法争议较大.部分学者坚持"压迫来自何方就从何方减压"的治疗原则,进行多节段前路椎体次全切除术.

  • 颈椎病手术中植骨与内固定的关系

    作者:朱庆三;尹飞

    自20世纪50年代Smith、Robinson及Cloward等报道应用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治疗颈椎病以来,由于其不仅可以去除致压物达到直接减压的目的,而且可以纠正畸形,恢复颈椎生理弯曲及椎管容积,并且具有愈合时间短、手术费用低等优点,曾一度被认为是有效的方法.

  • 颈椎前路钢板固定的价值

    作者:侯铁胜

    颈椎病是骨科的常见病,脊髓型颈椎病(CSM)是各种类型的颈椎病中对人体危害大的类型.原则上,本病一旦明确诊断应及时进行手术治疗,以解除脊髓压迫、保护和改善脊髓功能.由于致压物多位于脊髓前方,因此,其手术治疗以颈前路方法为主.

  • 对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手术方案选择的要素

    作者:袁文

    手术治疗颈椎退行性疾病已有近半个世纪的历史,通过数十年对疾病的治疗、总结,对于单节段颈椎病的治疗目前已达成共识.但对于多节段颈椎病的手术治疗方案的选择仍有争议,手术治疗可能存在减压不彻底、影响颈椎活动性、植骨不融合等问题.

  • 对脊髓型颈椎病手术入路与术式的思考

    作者:刘忠军

    颈椎病作为骨科的常见病,其诊断和治疗一直受到重视.应用手术方法治疗颈椎病已经历了半个多世纪.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颈椎病的手术治疗以经前路途径为主,Smith-Robinson的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和椎体间植骨融合技术曾一度成为颈椎病治疗的主流术式.80年代后期,伴随对颈椎管狭窄和颈椎后纵韧带骨化认识的不断深入,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日本学者对颈椎病治疗理念的影响,颈椎后路椎板成形椎管扩大术(leminoplasty)逐渐成为与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术式并重的常用手术技术.

中国脊柱脊髓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z1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2000 01 02 03 04 05 06
1999 01 02 03 04 05 06
1998 01 02 03 04 05 06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