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外科学 >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中国脊柱脊髓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Spine and Spinal Cord 중국척주척수잡지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脊柱脊椎杂志
  • 主办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 影响因子: 1.60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1-3027/R
  • 国内刊号: 李中实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cspine@263.net.cn
  • 曾用名: 中国脊柱脊椎杂志
  • 创刊时间: 1991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康复医学会;中日友好医院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编委会
  • 类 别: 外科学
期刊荣誉:
  • 平山病患者的临床征象与颈椎椎间盘-关节突角变化规律的相关性

    作者:孙宇;唐冲;潘胜发

    目的:通过分析平山病患者的临床征象与颈椎椎间盘-关节突角的变化规律的相关性,探讨颈椎椎间盘-关节突角在平山病的发生、发展中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研究对象选择2006年10月~2012年1月我院骨科诊治的平山病患者45例,其中男性44例(占97.8%),女性1例(占2.2%),年龄19.33±3.89岁(13~37岁),发病年龄16.33±2.73岁(10~27岁),病程35.64±23.24个月(1~120个月)。测量方法:在PACS系统上分别测量C3~T1左右两侧的椎间盘-关节突角,即在CT的正中矢状位重建图像上作被测椎体上缘的延长线,再结合横断面图像及矢状面图像共同确定通过该被测椎体上关节突关节面(横断面)中点的矢状截面,并在该矢状面上作被测椎体上关节突关节面的延长线,上述延长线的夹角(钝角)即为椎间盘-关节突角。根据病变累及范围分为单侧患病组和双侧患病组。观察二组病程、脊髓功能状况、脊髓损害水平,分析二组椎间盘-关节突角变化规律与上述指标的相关性。结果:单侧患病组的病程显著短于双侧患病组(P<0.05),双侧患病组中同时发病组的病程显著短于相继发病组(P<0.05)。单侧患病组的JOA 17分、国内40分评分均高于双侧患病组,其中两组的国内40分评分具有显著性差异。单侧患病组中,患侧C3~C7的椎间盘-关节突角均大于健侧,其中C5、C6为明显(P<0.05);双侧患病组中,两侧的椎间盘-关节突角没有差异,但是均大于单侧患病组中健侧的数值,其中C4、C5较显著。同时双侧患病组脊髓损害的节段以C4和C5为主。相对于单侧患病组,双侧患病组的上段颈椎稳定性更差,导致脊髓损害节段更高。结论:平山病双侧患病者的C4、C5椎间盘-关节突角较大,与其脊髓损害水平高、临床症状重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相关性。而单侧患病者,患侧C5、C6椎间盘-关节突角显著大于健侧,是导致脊髓损害主要集中在同侧C5和C6节段的主要原因。

  • 第十四届全国经椎弓根内固定学习班暨脊柱固定新理念研讨会通知

    作者:

  • 平山病患者与非平山病患者钩椎关节在CT上的形态学差异

    作者:唐冲;孙宇;潘胜发

    目的:研究平山病患者和非平山病患者钩椎关节在CT上的形态学差异,提出平山病可能的发病机制。方法:选择2006年10月~2012年1月我院骨科诊治的平山病患者32例作为病例组,均为男性,年龄16~37岁,平均19.4±4.1岁;发病年龄14~27岁,平均16.8±2.5岁;病程1~120个月,平均31.7±23.7个月。选取同期因急性颈痛于我院急诊就诊且颈椎CT正常的32例患者为对照组,亦均为男性,年龄12~26岁,平均19.1±4.3岁。两组年龄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GE-PACS系统上选取两组患者通过C3~C7横突孔中心的颈椎CT冠状截面图片,分别测量各节段左右两侧如下指标:①钩突基底宽,椎体上缘的延长线上钩突内外侧缘的间距;②钩突高,钩突尖至椎体上缘延长线的垂直距离;③钩突间距,双侧钩突尖间的直线距离;④钩突倾角,钩突与椎体上缘的夹角;⑤下终板倾角,被测量椎体下终板与同一椎体侧边的夹角。结果:平山病患者C3~C7同一节段左右两侧的钩突基底宽、钩突高、钩突间距、钩突倾角、下终板倾角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平山病患者C3~C7之间的钩突高及钩突间距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钩突高C6高、C4低,其递减规律为C6>C5>C7>C3>C4,同时钩突间距则表现为C3~C7逐渐增宽;钩突基底宽、钩突倾角、上椎体下终板倾角(除C3外)在C3~C7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取左右两侧均值为相应节段的钩突基底宽、钩突高,并计算左右两侧钩突倾角总和、下终板倾角总和及相应节段的倾角总和之差(即钩突倾角总和-下终板倾角总和),再计算均值及标准差。平山病患者C3~C7的钩突基底宽、钩突间距以及钩突倾角总和与对照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同一节段钩突高度和上位椎体下终板倾角总和均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且倾角总和之差均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平山病患者可能存在钩椎关节发育异常,表现为钩突的相关指标发育不平衡,同时具有较矮的钩突以及较小的下终板倾角,继而引发的颈椎不稳定在平山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有重要意义。

  • 平山病患者颈椎矢状面形态及稳定性的X线影像学研究

    作者:李杰;张文明;林建华;张立群;李文波;王柠;陈小荣

    目的:探索平山病患者颈椎X线征象,并分析平山病患者颈椎矢状面形态及稳定性。方法:2007年5月~2013年1月,我们对明确诊断的青少年上肢远端肌萎缩症患者28例(平山病组,均为男性,年龄15~24岁,平均19.5岁)及同年龄段健康志愿者28例(对照组,均为男性,年龄18~23岁,平均20.9岁)进行比对研究,行颈椎正侧位(21例平山病患者和所有志愿者)和主动过伸过屈位X线检查检查,分别测量平山病组和对照组颈椎过屈侧位X线片上的屈曲活动度及角度位移,采用Borden法测量弧弦距来评价颈椎曲度。应用SPSS 17.0行数据分析,两组比对,并对平山病患者颈椎屈曲活动度和颈椎曲度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平山病组患者颈椎屈曲活动度(C2~C7)为37.52°±9.09°,相较于对照组(25.39°±8.66°)增大(P<0.05)。平山病组患者下颈椎过伸过屈角位移(C3/4~C6/7)分别为14.37°±5.22°、16.70°±3.44°、17.05°±3.66°及15.15°±4.25°,经过单因子方差分析,相比较对照组的11.03°±3.67°、11.69°±3.85°、13.29°±3.61°及12.19°±3.55°显著增大(P<0.05)。21例平山病组患者的弧弦距为5.42±7.35mm,28例对照组志愿者为9.10±2.60mm,两组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57.1%(12/21)的平山病患者弧弦距测量表现为颈椎曲度变浅、变直或颈椎反弓,弧弦距与颈椎屈曲活动度呈统计学负相关(r=-0.585,|r|>0.50)。结论:平山病患者颈椎存在屈曲活动度增大、颈椎不稳定和颈椎曲度改变,其颈椎屈曲活动度增大与颈椎曲度变直或反弓具有一定相关性。

  • 第五届全国全脊椎肿瘤切除学习班暨脊柱外科新技术论坛通知

    作者:

  • 颈前路内窥镜下松解复位后路内固定治疗难复性寰枢关节垂直脱位

    作者:马泓;吕国华;王冰;李磊;旷磊

    目的:探讨颈前路内窥镜下松解复位后路内固定治疗难复性寰枢关节垂直脱位的效果。方法:5例难复性寰枢关节垂直脱位患者接受一期前路经颈内镜松解复位后路内固定治疗,其中类风湿关节炎2例,原发性颅底凹陷症3例。所有患者均有神经功能受损的症状和体征,术前行颅骨牵引后摄片证实复位失败,采用颈前路内窥镜下松解复位后路内固定术治疗,观察临床症状改善情况,评价术前术后影像学资料及神经功能情况,随访术后并发症及植骨融合情况。结果:平均随访时间为25.8个月(12~40个月),所有患者均取得显著的脊髓功能改善,无并发症发生。前路术中内窥镜视野下可见寰齿关节韧带挛缩及疤痕组织增生,经松解后所有患者均取得寰枢关节解剖复位,患者术前齿状突高点高于McRae 线5.02~7.02mm,平均5.79±0.75mm,术后为-9.89~1.53mm,平均-3.18±4.19mm(P<0.05);术前颈髓延髓角105°~139°,平均127.2°±11.58°,术后恢复至141°~164°,平均152.8°±9.60°(P<0.05);术前VAS评分4~7分,平均5.4±1.1分,术后改善至1~2分,平均1.6±0.5分(P<0.05);术前JOA评分7~12分,平均9.2±2.3分,术后提高至13~17分,平均15.2±1.6分(P<0.05),改善率为80.5%;术前ASIA分级B级1例、C级3例、D级1例,术后较术前提高1~2级;所有患者均获骨性融合且无并发症发生。结论:颈前路内窥镜下松解复位后路内固定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难复性寰枢关节垂直脱位的治疗手段。

  • 齿状突骨折的经皮微创治疗策略

    作者:吴爱悯;池永龙;徐华梓;王向阳;林焱;倪文飞;黄其杉;毛方敏

    目的:探讨齿状突骨折经皮微创手术方法的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7月~2010年5月因齿状突骨折在我院行微创手术治疗随访1年以上患者113例,按患者骨折的不同特点和接受手术方式的不同分成5组,组1为可复位、非ⅡC型骨折及部分骨折面整齐的陈旧性齿状突骨折患者采用经皮前路齿状突螺钉内固定术,共65例;组2为移位重、陈旧性、ⅡC型骨折或伴有寰椎前弓、后弓骨折者患者采用经皮前路颈1/2关节突螺钉内固定术,共29例;组3为联合寰椎前后弓多发骨折患者采用经皮前路齿状突螺钉联合颈1/2侧方关节螺钉内固定术,共6例;组4为移位重、ⅡC型骨折者患者,均无椎动脉高拱畸形采用经皮后路颈1/2侧方关节螺钉内固定术,共4例;组5为陈旧性骨折伴寰枢椎难复性脱位患者采用经皮显微内窥镜下松解复位植骨内固定术,共9例。记录和分析不同组别患者的骨折愈合情况、疗效和并发症。结果:113例患者术后得到12~67个月的随访,未发现弯钉及断钉现象。组1患者中末次随访7例仍见骨折线,其余患者均骨性愈合;组2中1例术后2个月发现螺钉切割,予以取出螺钉+后路开放手术,6例无植骨患者末次随访影像显示颈椎稳定,其余患者均得到骨性愈合;组3患者均骨性愈合;组4患者1例术后发现轻度前移,予以二期开放后路C1/2植骨钛缆内固定,另1例术后CT示螺钉可疑损伤椎动脉;组5患者均骨性愈合,5例症状基本缓解,3例中度缓解,1例轻度缓解。结论:不同类型齿状突骨折可以选择不同方式的经皮微创上颈椎技术治疗,只要正确选择手术方式,掌握手术适应证,可以取得安全、有效的结果。

  • 第十四届国家级《脊柱畸形》医学继续教育学习班暨成人脊柱畸形研讨会通知

    作者:

  • 微创前路经上位椎体椎间孔减压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

    作者:崔虎山;李光浩;郑炳周;金成镇

    目的:探讨微创前路经上位椎体椎间孔减压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有效性。方法:2008年7月~2010年7月12例单侧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在延边大学医院接受微创前路经上位椎体椎间孔减压术。其中男7例,女5例,年龄为35~68岁,平均49岁。椎间孔狭窄部位:C5/64例,C6/75例,C7/T13例。软性髓核突出3例,钩椎关节骨质增生7例,突出的髓核钙化2例。均行前路手术,术中采用脊柱手术专用显微镜,在病变上位椎体确定钻孔起始部位,利用高速钻石气钻磨出一约6mm直径的通路达到病变区域,减压椎间孔。观察术前及末次随访时上肢放射性疼痛的VAS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及病变水平椎间盘高度。结果:手术时间为56~110min,平均86±6min;术中失血量为40~120ml,平均92±8ml。无椎动脉损伤、贺纳氏综合征、喉返神经损伤等并发症。术后随访时间为12~23个月,平均15.8±1.3个月。术前上肢疼痛VAS评分为8.5±0.5分(7~10分),末次随访时为1.4±0.2分(0~3分),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术前NDI为26.4±1.3分(22~31分),末次随访时为4.2±0.6分(3~8分),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改善率为84.1%;术前病变水平椎间盘高度为5.4±0.7mm(4.2~6.1mm),末次随访时为4.9±0.7mm(3.6~5.8mm),两者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满意度为100%。结论:微创前路经上位椎体椎间孔减压术可减少对椎间盘的损伤,是治疗单侧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有效手术方法。

  • 经皮椎体成形术后非手术椎体骨折的相关危险因素

    作者:许靖;黄胜;巫培康;苏汝堃

    目的:探讨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s)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后非手术椎体骨折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对2010年3月~2013年3月收治的76例因OVCFs行PVP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患者的一般情况、个人史及既往病史、腰椎骨密度、术中骨水泥注入量、病椎压缩程度、骨折椎体个数及节段、骨水泥椎间盘渗漏情况、术后抗骨质疏松治疗情况;收集患者术后第1、3、6、12、18个月来院复诊时测定的骨代谢相关生化指标数据,包括:血钙、磷、降钙素、Ⅰ型胶原氨基端前肽、甲状旁腺激素、25-羟维生素D[25-(OH) D]。将上述指标作为可能相关因素纳入单因素研究,并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术后非手术椎体骨折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76例原发性OVCFs患者共89节椎体骨折,术后共17例患者19个椎体出现压缩性骨折,单因素分析显示术中骨水泥注入量、骨水泥椎间盘渗漏、术后有无抗骨质疏松治疗、血25-(OH)D水平与术后非手术椎体骨折存在显著相关性(P<0.05),而与患者性别、年龄、体重指数、骨密度值、病椎压缩程度、手术入路等无显著相关性(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骨水泥椎间盘渗漏、术后未进行抗骨质疏松治疗、25-(OH)D水平较低是PVP术后非手术椎体骨折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OCVFs患者PVP术后发生非手术椎体骨折与骨水泥渗漏至椎间盘、术后未抗骨质疏松治疗及低25-(OH)D水平有关。

  • 经后路全脊椎切除治疗结核治愈型胸腰椎角状后凸畸形

    作者:周田华;汤逊;苏踊跃;王毅;黄游;殴校冉;徐永清

    目的:探讨经后路全脊椎切除术治疗结核治愈型胸腰椎角状后凸畸形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2008年1月~2012年1月,采用后路全脊椎切除手术治疗17例结核治愈型胸腰椎角状后凸畸形患者,男5例,女12例,年龄9~40岁,平均23.6岁。病程16~122个月,平均37.5个月,其中2例病例既往有经肋横突入路结核病灶清除手术史。病灶累及1~2个椎体8例,≥3个椎体9例。后凸畸形顶椎位于胸椎(T5~T10)5例,胸腰段(T11~L1)10例,腰椎2例。术前Cobb角60°~90°者13例,>90°者4例,大为102°,平均81.3°±12.8°。所有患者均可见驼背畸形,无低热、盗汗等结核中毒症状。术前、术后和末次随访时分别测量患者后凸Cobb角,并评估神经功能ASIA 分级。结果:本组病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330~450min,平均364min;术中出血量1600~2500ml,平均2218ml;术中输血1000~2000ml,平均1863ml。术中2例患者出现胸膜破裂,及时予以修补,经观察未发现气胸或血气胸。所有病例术后伤口均一期愈合,无窦道形成,内固定未见松动,未见神经功能加重者。术后Cobb角矫正至10°~28°,平均17.3°±3.6°,较术前明显改善(P<0.01),后凸畸形矫正率平均为(68.7±6.5)%;术后随访13~34个月,平均18.7个月,末次随访时后凸Cobb角10°~32°,平均20.6°±3.9°,较术后平均丢失3.3°(P>0.05),但与术前相比仍有明显改善(P<0.01);植骨融合时间5~9个月,平均6.5个月;术前神经功能为D级的5例患者,4例恢复到E级,另1例仍为D级,但后凸畸形及局部疼痛已明显好转。结论:经后路全脊椎切除可安全有效地用于结核治愈型胸腰椎角状后凸畸形的矫形手术。

  • 经腹直肌腹膜外入路在下腰椎结核治疗中的应用

    作者:陈明;韩智敏;周扬;蔡强强;闵燕

    目的:探讨应用经腹直肌腹膜外入路治疗下腰椎结核的疗效。方法:自2008年9月~2013年1月,对15例下腰椎结核患者采用脐旁水平腹部正中直切口,向一侧牵开腹直肌,经腹直肌腹膜外入路,从腰大肌内侧缘开始显露腰椎,透视下定位病椎,显露病灶。死骨及脓肿清除满意后,修整残留的上下病椎,椎间隙一期植入带三层骨皮质的髂骨块;10例采用联合后路内固定术。观察平均手术时间、平均手术出血量,统计术前及术后血沉及C反应蛋白。影像学评估手术前后Cobb角矫正情况及椎体间植骨融合情况。按Chen等标准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本组随访6~52个月。单纯前路病灶清除及椎体间植骨平均手术时间为120min,平均出血量为300ml;结合后路内固定术者,平均手术时间为256min,平均出血量为380ml。所有病例血沉及C反应蛋白在术后2~4周内降至正常。后凸畸形患者,后凸角度平均矫正16°,畸形矫正满意。所有患者椎体间植骨4~6个月均融合。按Chen等的疗效评定标准,本组优10例,良4例,中1例,优良率为93.3%。结论:经腹直肌腹膜外入路治疗下腰椎结核,具有操作便捷、创伤小、显露充分、并发症少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单纯寰椎侧块螺钉固定选择性治疗不稳定寰椎骨折的生物力学分析

    作者:韩应超;杨明杰;潘杰;王善金;郭松;麻彬;王强;张东升;李立钧;谭军

    目的:测试单纯寰椎侧块螺钉固定治疗不稳定寰椎骨折的生物力学稳定性,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取新鲜成人的完整枕骨及颈椎(C0-C3)标本6具,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包埋,在电子生物力学试验机上分别测定完整标本(A组),寰椎骨折合并横韧带离断+寰椎侧块螺钉固定(B组),横韧带、纵向韧带离断+寰椎侧块螺钉固定(C组)的前屈/后伸、左/右侧屈的运动变化以及前屈时C1-2的相对位移ADI (atlantodental interval)值,进行统计学分析,评价单纯寰椎侧块螺钉固定治疗不稳定寰椎骨折的生物力学稳定性,分析上颈椎韧带复合体的生物力学作用。结果:寰椎横韧带切断内固定后,载荷为50~90N时,A组与B组的ADI值、前屈、后伸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当载荷为100N时,B组ADI值2.76mm、前屈11.66°、后伸14.05°,载荷为150N时,B组ADI值3.15mm、前屈15.27°、后伸16.25°,与A组相比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横韧带切断后,载荷小于100N时,B组左、右侧屈与A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载荷100N 时,B 组左侧屈7.51°,与A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右侧屈8.43°,与A组相比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载荷150N时,B组左侧屈8.79°、右侧屈10.67°,与A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进一步切断纵向韧带,稳定性明显丧失,C组的ADI值和前屈、后伸、左右侧屈范围与A组相比均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单纯寰椎侧块螺钉固定治疗寰椎骨折,恢复C0-2之间的高度,即恢复纵向韧带的张力能够维持生理载荷下寰枢椎的稳定性。

  • 颈椎减压术后C5神经根麻痹的研究进展

    作者:翟吉良;翁习生;胡建华

    颈椎减压术后出现新的上肢功能障碍是其常见并发症,其中以C5神经根麻痹多见,但其发病机制和防治方法目前仍存在较大争议。笔者对颈椎减压术后C5神经根麻痹的临床特点、发病率、发病机制、预防和治疗综述如下。

  • 胸腰段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与治疗进展

    作者:赵栋;邓树才

    胸腰段椎间盘突出症(thoracolumbar disc herniation, TLDH)是指下胸段(T10)至上腰段(L2)的椎间盘突出压迫脊髓腰膨大、圆锥或高位马尾神经所引发的一系列症状和体征。近年来,随着MRI以及CT诊断技术的发展,TLDH的确诊率得到很大提高,但由于发生率相对较低,临床表现复杂多变且缺乏特异性,容易误诊或漏诊,从而错过佳治疗时机。此外,尽管近年来关于TLDH手术治疗的文献报道逐渐增多,但由于存在一定的难度和风险,手术入路选择争议颇多[1~7]。笔者通过相关文献回顾,对胸腰段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及手术治疗进展总结如下。

  • 枕骨髁螺钉内固定行枕颈融合术的研究进展

    作者:温超轮;李严兵

    枕颈固定融合术常用于颈枕部不稳的治疗,常规手术方式以枕骨后部作为颅端固定点,要求枕骨后部完整,且有足够厚度及强度供螺钉固定。对于枕骨后部缺损、颅底骨质薄、骨质疏松的患者,则不适合采用以上固定技术。为了解决以上问题,2008年Frank等[1]首次报道枕骨髁螺钉内固定术,提出将枕骨髁作为颅端单独固定点,经后路置入枕骨髁螺钉,结合寰枢椎侧块螺钉行枕颈固定融合术。现将枕骨髁螺钉内固定术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 神经电生理技术在颈椎退变性疾病诊疗中的应用进展

    作者:郑超君;姜建元

    神经电生理技术(electrophysiological techniques)应用于颈椎退变性疾病(cervical degenerative diseases)的诊治已有较长的历史,其在该类疾病诊断、鉴别诊断及术中监测等方面的应用价值得到了国内外诸多学者的肯定[1~3]。随着我国人均寿命的不断提高以及人们工作节奏与压力的不断加重,颈椎退变性疾病逐渐呈现出发病率高、分布范围广等特点[4],需要诊疗的颈椎退变性疾病患者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进一步提高诊断效率、精准定位病变部位、减少误诊率、降低手术治疗风险、提高治疗效果等已成为关注的焦点。近年来,随着近端刺激技术(proximal stimulation)、脊髓功能区定位技术(spinal cord mapping)、定量肌电图技术(decomposition-based quantitative electromyography,DQEMG)等新技术的不断出现以及原有技术的不断发展,神经电生理技术在定位颈脊髓或神经根具体损伤部位,选择颈椎手术时机,减少术中医源性损伤以及预测或评估治疗有效性等方面都得到了进一步发展。笔者就神经电生理技术在颈椎退变性疾病诊疗中的应用进展总结如下。

  • 寰枢椎经关节螺钉导向器在Magerl螺钉置钉术中应用的初步临床观察

    作者:王小平;郭胜;桂景雄;许国泰;欧钜伦;屠玉民;邓志成

    Magerl寰枢椎经关节螺钉固定术是行寰枢椎融合治疗寰枢椎不稳的一种简单而有效的固定方法,被认为是寰枢椎关节固定术的金标准[1、2]。术中徒手置钉有较大难度和风险。为提高寰枢椎经关节螺钉置入的准确性、减少术中X线暴露、提高手术安全性,笔者研制了寰枢椎经关节螺钉导向器,于2012年6月~2013年4月使用导向器对7例寰枢椎不稳患者行后路寰枢椎经关节螺钉固定手术,获得了较满意临床效果,报道如下。

  •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稿约

    作者:《中国脊柱脊髓杂志》编辑部

    关键词: 中国 脊柱脊髓
  • 欢迎购阅《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13年合订本

    作者:

    关键词: 中国 脊柱脊髓
  • 前后路联合手术切除下颈椎巨大骨瘤1例报告

    作者:周乾;王冰;吕国华

    骨瘤(osteoma)是一种良性成骨性肿瘤,由成熟的骨松质或骨密质构成,在所有骨肿瘤中占1%,其中占良性骨肿瘤的11%,好发年龄为20~30岁,常见部位为下颌骨和鼻窦[1],在脊柱发生骨瘤较为少见。我院收治1例下颈椎巨大骨瘤患者,报告如下。

  • 颈前路Hybrid术式是融合与非融合手术的完美平衡吗?

    作者:袁文

    1958年,Smith-Robinson及Cloward 等早提出了颈前路减压融合术(ACDF)。数十年来,该术式被公认为是治疗多种颈椎退行性疾病的“金标准”。随着该项技术的广泛开展,与之相关的一些问题也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诸多研究显示ACDF可能导致融合邻近节段的应力增加而加速邻近节段的退变。长期随访结果显示,颈椎前路融合手术后有高达92%的患者在影像学上发现邻近节段退行性病变。而且,在多节段颈椎退变治疗中,随着融合节段的增加,融合率逐渐降低且融合术后假关节发生率逐渐增高。

  • 欢迎订阅2014年《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作者:

    关键词: 订阅 中国 脊柱脊髓
  • 对混合术式治疗颈椎退变性疾病的思考

    作者:马迅

    颈前路减压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 ACDF/anterior cervical corpectomy and fusion,ACCF)治疗颈椎退行性疾病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应用,临床疗效肯定。然而融合术后融合节段活动度丧失、邻近节段退变等问题困扰着脊柱外科医师。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CADR)可实现病变节段的彻底减压,重建颈椎序列,保留置换节段生物力学环境,是对融合手术的重要补充。经过十几年的迅速发展,学者们对CADR的研究逐渐深入,其临床应用病例不断增多,但是适应证的选择、术后异位骨化(heterotopic ossification,HO)、假体下沉、是否可以有效降低邻近节段退变(adjacent segment degeneration,ASD)等问题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我们在激烈争论的同时,应该冷静思考:既然二者各有优缺点,能否寻找一种新的术式,综合CADR与ACDF/ACCF的优点,尽可能减少二者的缺点,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而且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对疾病治疗效果的认知更注重于生活质量的保证。对于脊柱外科医师来说,选择佳的手术方式,解除疾病带来的痛苦,改善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是治疗疾病的终极目标。

  • 理性认识邻近节段退变,慎重开展颈椎混合术式

    作者:姜建元

    自20世纪50年代Smith 和Robinson 报道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ecompression and fusion,ACDF)以来,ACDF逐渐成为颈椎退变性疾病的主要手术方式之一。但近年来,颈椎前路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问题备受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在此背景下,以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cervical artificial disc replacement, CADR)为代表的颈椎非融合技术应运而生,并取得了良好的短期临床治疗效果。对于多节段颈椎退变性疾病,有学者提出采用CADR与ACDF进行联合治疗,即Hybrid 术式。

  • 严格掌握颈前路融合与非融合手术联合应用的适应证

    作者:王义生

    近年来,基于对邻近节段退变(adjacent segment degeneration,ASD)的再认识,颈前路融合与非融合手术方式选择成为一个新的争论话题。争论的焦点是融合手术对ASD的影响,以及非融合手术是否能达到减少ASD的目的[1]。许多研究报告指出,生物力学改变导致的相邻节段应力增加和椎间盘退变的自然病程均可能导致ASD,不同视角使得ASD的发生机理仍然没有肯定结论。多数学者认为脊柱融合术加速了ASD的发生,ASD也与患者的年龄、手术时相邻节段椎间盘状况、术式选择、融合节段长短、钢板安放位置、植骨块或融合器大小、脊柱生理曲度变化、手术创伤、术后外固定时间长短、辅助治疗、患者自我保护与保健、工作性质与劳动强度、生活方式、坐卧姿势等有直接关系[2]。

  • 对颈椎前路融合与非融合手术混合应用的初步认识

    作者:孙宇

    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ACDR)的设计理念是保留手术节段的活动,减少以往融合术带来的相邻节段退变加速问题。颈椎融合与非融合混合应用即Hybrid术式,在某些临床情况下可能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 颈椎前路融合与非融合手术混合应用有必要吗?

    作者:田伟

    随着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CADR)临床应用的增加,如何评价其作用以及如何看待传统的颈前路减压融合术(ACDF)成为当前的焦点。对二者的对比研究较很多,结论莫衷一是。争论的焦点即是邻近椎间关节退变和邻椎病(ASD)的问题。CADR 能否有效预防邻椎病?由于有自然病史的掺杂,以及判断 ASD 的标准不同,结论自然很难一致。

中国脊柱脊髓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z1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2000 01 02 03 04 05 06
1999 01 02 03 04 05 06
1998 01 02 03 04 05 06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