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外科学 >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中国脊柱脊髓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Spine and Spinal Cord 중국척주척수잡지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脊柱脊椎杂志
  • 主办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 影响因子: 1.60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1-3027/R
  • 国内刊号: 李中实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cspine@263.net.cn
  • 曾用名: 中国脊柱脊椎杂志
  • 创刊时间: 1991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康复医学会;中日友好医院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编委会
  • 类 别: 外科学
期刊荣誉:
  • 单纯前后位透视下经皮椎弓根穿刺术的临床应用

    作者:杨阳;刘斌;董健文;陈瑞强;谢沛根;罗春晓;张良明;戎利民

    目的:探讨单纯前后位透视下经皮椎弓根穿刺置钉的可行性与安全性.方法:2011年10月~2013年6月,共有40例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接受单节段经皮椎弓根钉棒内同定、椎体间融合术(MIS-TLIF),其中采用单纯前后位透视下经皮椎弓根穿刺置钉的患者20例(观察组),采用正、侧位透视下经皮椎弓根穿刺置钉的患者20例(对照组).术前在CT横断面影像上测量患者L1~S1椎体的双侧椎弓根长度,并取其算术平均值作为穿刺深度的参考.比较两组患者手术的椎弓根穿刺时间和穿刺过程中的射线暴露时间、面积剂量乘积、皮肤入射剂量及手术并发症,术后复查超薄螺旋CT明确椎弓根穿刺置钉的准确性.结果:L1~S1椎体椎弓根的平均长度分别为19.7±0.6mm、19.6±0.6mm、19.0±0.8mm、18.8±0.8mm、18.4±0.8mm和16.3±1.3mm.40例患者均安全接受手术,共置人160枚椎弓根螺钉,无与穿刺相关的神经、血管并发症,观察组患者椎弓根穿刺时间和穿刺过程中的射线暴露时间、面积剂量乘积及皮肤入射剂量均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复查超薄螺旋CT可见观察组1例、对照组2例出现椎弓根皮质的1级穿透,两组椎弓根置钉准确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单纯前后位透视下经皮椎弓根穿刺术安全、操作简单、射线辐射量少,是一种较理想的微创经椎弓根穿刺置钉方法.

  • 腰椎棘突间动态固定对相邻节段退变影响的临床研究

    作者:孙浩林;李淳德;施学东;刘宪义;邑晓东;林景荣;刘洪;卢海霖;李宏

    目的:通过临床随访和影像学分析研究腰椎棘突间动态固定对相邻节段退变的影响.方法:2007年9月~2009年9月应用后路减压结合腰椎棘突间动态固定治疗L4/5单节段退变性疾患病例76例,其中应用静态Wallis固定系统45例,动态Coflex固定系统31例.主要适应证包括腰椎间盘突出症和轻度腰椎管狭窄症.采用腰痛VAS评分、下肢痛VAS评分、腰椎JOA评分(29分法)评定临床症状情况,采用Prolo腰椎功能评定标准和ODI评分评定功能情况,术前和末次随访各评价1次;在术前和末次随访腰椎正侧位X线片上测量手术节段(L4/5)前凸角和上、下位相邻节段(L3/4和L5/S1)的前凸角以及腰椎整体前凸角(L1~S1);在术前和末次随访腰椎过伸过屈位X线片上测量L3/4、L4/5、L5/S1活动度及腰椎整体活动度.术前和末次随访分别对L3/4和L5/S1进行UCLA(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Los Angeles)分级评定.结果:66例患者获得完整随访,Wallis组41例,Coflex组25例,随访时间57~81个月,平均64.6个月.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的腰痛VAS评分、下肢痛VAS评分、腰椎JOA评分、Prolo腰椎功能评定标准和ODI评分较术前均有显著性改善(P<0.01);L4/5的前凸角和腰椎整体前凸角较术前均有明显下降(P<0.01),L4/5活动度和腰椎整体活动度较术前均明显下降(P<0.01);L3/4和L5/S1的前凸角较术前无显著性变化(P>0.05),L3/4的活动度较术前下降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L5/S1的活动度较术前无显著性变化(P>0.05).Wallis组末次随访时同术前相比,L3/4节段有2例由UCLA Ⅰ级变为UCLA Ⅱ级;L5/S1节段有4例由UCLA Ⅰ级变为UCLA Ⅱ级,1例由UCLA Ⅱ级变为UCLAⅢ级.Coflex组末次随访时同术前相比,L3/4节段只有1例由UCLA Ⅰ级变为UCLAⅡ级;L5/S1节段有2例由UCLA Ⅰ级变为UCLA Ⅱ级,1例由UCLA Ⅱ级变为UCLA Ⅲ级.结论:后路减压结合腰椎棘突间动态固定治疗腰椎单节段退变性疾病临床效果满意,未发现症状性相邻节段退变,但其对相邻节段退变的影响有待进一步对照研究的结果和更长时间的临床随访.

  • Dynesys动态内固定与融合术治疗L4/5单节段退变疾病的疗效对比

    作者:肖进飞;张阳;李放;赵广民;单建林;张兴胜

    目的:评估Dynesys内固定或融合术治疗L4/5单节段腰椎退变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7月~2012年7月收治的L4/5单节段退变疾病患者76例,其中采用Dynesys动态固定35例(Dynesys组),融合术41例(融合组),随访时间均大于2年.评价指标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手术节段及上端、下端邻近节段椎间高度及活动度(ROM),邻近节段椎间盘Pfirmman分级,并应用UCLA系统来评价邻近节段退变情况.结果:两组末次随访时的ODI及VA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节段椎间高度术前无显著性差异,末次随访时Dynesys组较术前无明显变化,融合组明显增高(P<0.05),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邻近节段椎间高度术前及末次随访时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术前上端邻近节段ROM在Dynesys组为8.3°±2.1°,融合组为8.4°±1.5°,末次随访时Dynesys组为10.2°±2.2°,融合组为12.9°±2.1°,均较术前增加(P<0.05),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下端邻近节段ROM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末次随访时融合组较术前明显增加(P<0.05),但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术前Pfirrmann分级无统计学差异,末次随访时Pfirrmann分级变化组内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组间仅上端邻近节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UCLA系统评分标准,Dynesys组8个节段出现影像学邻近节段退变,融合术组为22个节段,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仅融合术组有1例患者出现症状学邻近节段退变,行二次手术治疗.结论:Dynesys动态固定或融合术治疗单节段腰椎退变疾病均可取得满意临床疗效,前者在预防邻近节段退变方面更有优势.

  • 退变性腰椎疾患后路减压术后脑脊液漏的相关因素分析及处理

    作者:张志平;郭昭庆;孙垂国;曾岩;李危石;齐强;陈仲强

    目的:分析退变性腰椎疾患后路减压术后脑脊液漏的相关因素,探讨其处理方法.方法:收集2011年1月~2012年12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骨科腰椎组手术治疗患者的病历资料,纳入因腰椎间盘突出症(LDH)、腰椎管狭窄症(LSS)、腰椎滑脱(LS)、腰椎退变性侧(后)凸(LDS)行腰椎后路减压术的患者,记录患者的性别、年龄、体重指数、诊断、是否翻修手术、手术方法、减压节段数、融合方式、术后引流量、引流管留置时间、脑脊液漏的诊断、术中及术后处理方法.按1:3配比选择对照组,观察脑脊液漏组术后引流特点和引流管留置时间.结果:共纳入因退变性腰椎疾患行后路减压手术治疗的患者1425例,其中男675例,女750例,年龄16~80岁,平均54.6±13.1岁.LDH 378例,LSS 647例,LS 304例,LDS 96例;初次手术1351例,翻修手术74例;1节段减压635例,2节段减压491例,3节段减压204例,4节段及以上减压95例.术后57例发生脑脊液漏,发生率为4.0%,其中LDH 7例,发生率为1.9%;LSS 30例,发生率为4.6%;LS 13例,发生率为4.3%;LDS 7例,发生率为7.3%.4种疾病脑脊液漏的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翻修手术发生脑脊液漏9例,发生率为12.2%;初次手术发生脑脊漏48例,发生率为3.6%,差异有显著性(P<0.05).减压节段数4节段及以上者脑脊液漏的发生率为13.7%,高于1节段(1.9%)、2节段(3.7%)和3节段(6.9%)者.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翻修手术和减压节段数≥4是术后并发脑脊液漏的危险因素.脑脊液漏患者采用预防感染、体位调节、引流管留置平均5.6d,卧床休息6~7d,无一例出现伤口不愈合或感染,无一例形成脑脊液囊肿或瘘管,但引流量较对照组大.结论:翻修手术与减压节段数≥4是退变性腰椎疾患后路减压术后脑脊液漏发生的危险因素;发生脑脊液漏患者术后引流管留置5~6d是安全的.

  • 胸椎黄韧带骨化症患者髓内MRI高信号与手术疗效的关系

    作者:贺宝荣;许正伟;郝定均;闫亮;郭华;刘团江;王晓东

    目的:探讨胸椎黄韧带骨化症患者髓内单节段MRI T2WI高信号改变与手术疗效的关系.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3年12月在我院行后路减压内固定手术治疗的胸椎黄韧带骨化症患者59例,其中合并髓内单节段高信号患者28例(高信号组),男18例,女10例;年龄43 ~63岁,平均52.8±1.8岁;病程11~38个月(20.1±3.7个月);脊髓受压节段:单节段11例,双节段7例,三节段6例,三节段以上4例;术前JOA评分为3~7分,平均4.8±1.6分;ASIA分级:B级2例,C级11例,D级15例.髓内信号正常患者31例(正常信号组),男20例,女11例,年龄38~66岁,平均53.7±2.4岁;病程5~38个月(18.7±4.3个月);脊髓受压节段:单节段15例,双节段9例,三节段5例,三节段以上2例;术前JOA评分为3~8分,平均4.9±1.8分,ASIA分级:B级1例,C级14例,D级16例.所有患者均行后路椎板薄化分解揭盖减压、植骨融合术.随访两组患者术后JOA评分及改善率、神经功能ASIA分级,观察内固定位置及植骨融合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6~54个月,平均23.7个月.术后6个月均获得骨性融合,无内固定松动、移位、断裂等并发症.两组术后均有神经功能恶化者,其中高信号组2例,正常信号组1例,经对症处理后均好转.末次随访时高信号组和正常信号组的JOA评分分别为6~10分(平均7.0±1.5分)、8~10分(平均8.9±1.1分),改善率分别为28.3%~78.9%[平均(40.0±12.4)%]、38.7%~83.1%[平均(53.7±15.4)%],与术前比较均有明显改善(P<0.05),高信号组术后JOA评分和改善率均明显低于信号正常组(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共有37例神经功能好转,其中髓内高信号组16例,正常信号组21例,ASIA分级改善1~2个等级.结论:胸椎黄韧带骨化症伴髓内MRI T2WI高信号患者手术治疗可取得一定疗效,但效果较正常信号者差.

  • 高粘度与低粘度骨水泥PVP治疗骨质疏松椎体压缩骨折的疗效和并发症

    作者:徐超;伊力哈木·托合提;李国华;亚力坤;曾志立;李山珠;马景旭;程黎明

    目的:比较经皮椎体成形术(PVP)中使用高粘度PMMA骨水泥和低粘度PMMA骨水泥治疗骨质疏松椎体压缩骨折的疗效和并发症发生率.方法:2008年9月~2011年2月对行PVP治疗的60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进行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将患者随机化分为高粘度组(PVP使用高粘度PMMA骨水泥,30例)和低粘度组(PVP使用低粘度PMMA骨水泥,30例).高粘度组采用PALACOS R+G高粘度PMMA骨水泥,低粘度组采用MENDEC Spine低粘度PMMA骨水泥.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比、体重指数(BMI)及手术节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AS)进行疼痛评分,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进行腰椎功能评分,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VAS评分、ODI,骨水泥静脉渗漏、椎间盘渗漏、椎旁渗漏及邻近椎体骨折等发生情况.结果:60例患者均获随访,其中高粘度组随访时间2~5年,平均3.7±0.9年;低粘度组随访时间2~5年,平均3.7±1.0年,两组平均随访时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高粘度组VAS评分由术前8.4±14分降低到末次随访时0.5±0.7分,ODI由术前(59.7±18.0)%降低到末次随访时(8.1±5.6)%;低粘度组VAS评分由术前8.3±1.5分降低到末次随访时0.9±0.9分,ODI由术前(67.7±12.5)%降低到末次随访时(8.7±7.6)%(P<0.05);两组末次随访时腰痛VAS评分及ODI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末次随访时腰痛VAS评分及ODI两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高粘度组骨水泥静脉渗漏率明显低于低粘度组(8.2% vs.41.3%,P<0.05);高粘度组骨水泥椎间盘渗漏率、椎旁渗漏率和邻近椎体骨折发生率分别为6.1%、8.2%和6.6%;低粘度组分别为13.0%、12.0%和3.3%,两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PVP术中使用高粘度骨水泥和低粘度骨水泥治疗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具有相似的治疗效果、椎间盘渗漏率、椎旁渗漏率和邻近椎体骨折发生率,但高粘度骨水泥能显著降低骨水泥静脉渗漏率.

  • 腰椎融合/非融合技术治疗L4/5退变性疾病的疗效及对相邻节段退变的影响

    作者:魏富鑫;钟锐;潘希敏;孙海兴;王乐;崔尚斌;刘少喻

    目的:比较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与棘突间动态固定术(Wallis)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椎管狭窄症合并椎间失稳的临床效果及对相邻节段退变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6月~2010年7月我科手术治疗L4/5腰椎间盘突出症/椎管狭窄症合并椎间失稳患者61例,其中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29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32例;采用PLIF术式固定融合患者32例,棘突间Wallis动态固定患者29例.术前、术后1个月、1年以及末次随访时,采用JOA评分及腰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估临床疗效;根据UCLA标准对相邻节段L3/4及L5/S1椎间盘进行退变分级;利用T1ρ-MRI技术量化相邻节段椎间盘髓核T1ρ值.结果:随访时间48~77个月,平均61.3个月,其中PLIF组和Wallis组平均随访时间分别为63.4和59.6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2组患者年龄、性别、疾病构成比、相邻节段椎间盘退变分级及相邻节段椎间盘T1ρ值均无明显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PLIF组与Wallis组ODI评分改善率分别为76.1%、78.5%,JOA评分改善率分别为69.2%、75.0%,均无统计学差异(P=0.78,0.85).末次随访时,PLIF组L3/4以及L5/S1节段椎间盘退变分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91,0.70).术前、术后1个月、末次随访时,PLIF和Wallis组L3/4椎间盘T1ρ值分别为115.4 ±8.9ms、111.6±12.3ms、91.6±11.1ms和112.4±10.0ms、109.9±9.2ms、103.5±10.8ms,L5/S1椎间盘T1ρ值分别为95.4±7.7ms、94.6±9.6ms、88.1±12.6ms和96.3±9.2ms、95.4±8.5ms、91.3±11.4ms,两组术后1个月L3/4、L5/S1椎间盘T1ρ值与术前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LIF组:P=0.67,0.75;Wallis组:P=0.72,0.64);末次随访时,PLIF组L3/4椎间盘T1ρ值明显低于Walli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而L5/S1椎间盘T1ρ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9).结论:PLIF术式与棘突间动态固定(Wallis)治疗腰椎退变性疾患均可获得满意的中期临床疗效,而后者在减少固定术后上位相邻节段退变方面更具优势.

  • 后路减压结合Dynesys动态内固定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中期疗效

    作者:张阳;李放;单建林;关凯;赵广民;文天林

    目的:评估后路减压结合Dynesys动态内固定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中期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7月~2010年5月采用后路减压结合Dynesys动态内固定治疗的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59例,其中腰椎管狭窄症38例,腰椎间盘突出症21例.记录患者术前、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和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测量术前、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手术节段活动度(ROM)、椎间高度及上位相邻节段ROM,评估上位相邻节段影像学和症状学退变的发生情况.结果:55例患者获得完整随访,随访48~70个月,平均54个月.术后3个月和末次随访时的ODI分别为(24.1±5.7)%和(15.9±6.3)%,均较术前的(56.3±16.4)%明显改善(P<0.05).术后3个月和末次随访时的VAS评分分别为2.9±1.5和1.4±0.5,均较术前的6.7±2.7明显改善(P<0.05).手术节段ROM由术前的(7.6±2.5)°保留至术后3个月的(4.5±2.8)°以及末次随访时的(4.9±2.3)°(P<0.05).手术节段椎间高度在术后3个月为13.4±2.6mm,较术前12.3±2.7mm明显升高(P<0.05);末次随访时为12.1±3.2mm,与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上位相邻节段ROM由术前的(8.1±3.0)o增加至术后3个月的(9.3±3.2)°,至末次随访时达到(10.0±2.9)°(P<0.05).末次随访时,7例(12.7%)患者出现上位相邻节段影像学退变,1例患者出现上位相邻节段症状学退变而接受二次Dynesys内固定手术.结论:后路减压结合Dynesys动态内固定能够获得良好的中期临床疗效.在中期随访时,Dynesys动态内固定能够保留手术节段部分活动度,存在一定程度的相邻节段退变.

  •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交感神经系统活性左右侧对称性的观察

    作者:王智伟;邱旭升;王渭君;朱泽章;刘臻;孙旭;王斌;邱勇

    目的:探讨交感神经系统(sympathetic nervous system,SNS)活性在AIS病因学中可能存在的作用.方法:前瞻性研究.纳入68例右胸弯AIS女性患者为观察对象,年龄11~18岁,平均14.2±2.4岁;主弯Cobb角1 1°~64°,平均37.2°±13.5°.选取5例青少年先天性脊柱侧凸(CS)女性患者和28例正常年轻女性作为对照,CS患者年龄12~18岁,平均14.7±3.1岁;正常年轻女性11~22岁,平均17.9±4.0岁.采用交感神经皮肤反应(sympathetic skin response,SSR)评估3组的SNS活性,以上下肢潜伏期和振幅右侧/左侧的比值作为评估指标.组间及组内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正常年轻女性组中,上下肢潜伏期和振幅右/左比值在正常青少年(13.6±2.8岁,11~17岁)和年轻女性(20.7± 1.2岁,19~22岁)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女性AIS患者上肢潜伏期右侧/左侧比值(1.01±0.05)显著性大于正常年轻女性(0.98±0.04,P=0.036),上肢振幅、下肢潜伏期和下肢振幅右侧/左侧比值在女性AIS患者与正常年轻女性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CS患者上、下肢潜伏期和振幅的右侧/左侧比值与正常年轻女性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女性AIS患者上、下肢潜伏期和振幅右侧/左侧比值在小角度(<40°)和大角度(≥40°)间亦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女性AIS患者身体两侧SNS活性存在不对称性,其可能与发病有关,但是与侧凸的严重程度无显著相关性.

  • 变异型寰椎椎弓根的影像解剖及后路置钉策略

    作者:张强华;李海东;闵继康

    目的:探讨变异型寰椎椎弓根螺钉的置钉策略及其安全性.方法:2005年1月~2011年1月共收治上颈椎不稳且存在寰椎椎弓根变异者28例,男11例,女17例;年龄18~75岁.术前测量寰椎后弓表面、椎动脉沟底及椎弓根近侧块根部三个切面的内、外侧区域高度,将变异型寰椎椎弓根分为3型.Ⅰ型(寰椎后弓表面高度<3.5mm,椎动脉沟底高度>3.5mm)采取后弓下置钉,Ⅱ型(后弓表面高度及椎动脉沟底高度均<3.5mm)采取椎弓根侧块交界点处置钉,Ⅲ型(后弓表面高度>3.5mm,椎动脉沟底高度<3.5mm)采取in-out-in的技术置钉.术后评价置钉准确性及并发症情况.结果:56个变异型寰椎椎弓根中Ⅰ型34个,Ⅱ型18个,Ⅲ型4个.寰椎近侧块面的椎弓根高度均>5.0mm,内、外侧区域无显著性差异;椎动脉沟底的高度外侧区域显著高于内侧区域(t=13.07,P<0.01),其中60%外侧区域高度>3.5mm;后弓表面高度绝大多数<3.0mm,且内、外侧区域无显著性差异.根据相应置钉策略,术中成功置钉54枚,成功率96.4%.术后CT显示理想和可接受置钉52枚占96.3%,不可接受置钉2枚占3.7%;术中与术后均未发生大出血以及椎动脉、神经根、脊髓损伤、寰椎后弓骨折等并发症,2例患者术后出现枕大神经刺激症状.结论:变异型寰椎椎弓根应根据不同分型采用相应的置钉策略,椎弓根外侧区域置钉更加安全可靠.

  • 腰椎棘突间动态稳定装置Coflex不同置入深度对相邻节段运动范围影响的生物力学研究

    作者:祖丹;海涌;云才;鲁世保;刘玉增;李士春;李钦亮

    目的:探讨置人腰椎棘突间动态稳定装置Coflex不同深度后对上下相邻节段运动范围的影响.方法:将6具新鲜成人尸体腰椎标本(L1~L5)两端固定在生物力学测试系统上,以L3/4节段为手术节段,L2、L3、L4、L5椎体放置运动范围记录系统用以记录相邻节段(L2/3、L4/5)运动范围.分别对腰椎标本完整状态(保持腰椎韧带及小关节完整)、5mm状态(Coflex的U形顶端距离硬脊膜5mm)、0mm组(距离为0mm)分别加载8N·m的纯力矩进行生物力学测试,测试顺序为前屈、后伸、左右侧弯、左右侧旋,并记录相邻节段L2/3、L4/5的运动范围.对3组标本在6个方向的相邻节段(L2/3、L4/5)运动范围分别行单个因素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两两对比采用LSD检验.结果:L2/3节段在前屈、后伸、左右侧弯、左右侧旋6个方向的运动范围,完整组分别为4.23°±0.25°、3.56°±0.14°、3.07°±0.12°、3.34°±0.08°、2.53°±0.16°、2.44°±0.11 °;5mm组分别为4.40°±0.21 °、3.64°±0.14°、3.09°±0.11°、3.35°±0.07°、2.54°±0.16°、2.46°±0.10°;0mm组分别为4.47°±0.20°、3.72°±0.16°、3.14°±0.10°、3.38°±0.08°、2.58°±0.15°、2.49°±0.12°;三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L4/5节段三组标本在前屈、后伸、左右侧弯、左右侧旋6个方向的运动范围,完整组分别为3.80°±0.28°、3.45°±0.11°、3.25°±0.11°、3.28°±0.13°、2.44°±0.11°、2.42°±0.11°;5mm组分别为3.86°±0.28°、3.52°±0.11°、3.28°±0.09°、3.31°±0.05°、2.50°±0.07°、2.46°±0.09°;0mm组分别为3.90°±0.28°、3.59°±0.10°、3.32°±0.08°、3.36°±0.06°、2.52°±0.08°、2.48°±0.09°;三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椎棘突间动态稳定装置Coflex的U形顶端与硬脊膜的距离≤5mm时,上下邻近节段在前屈、后伸、左右侧弯、左右侧旋6个方向运动范围较完整状态无明显增加.

  • 脊髓损伤后轴突再生抑制机制的研究进展

    作者:张文彬;周琴;林斌

    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破坏了神经传导通路,导致损伤平面以下运动感觉功能的丧失,出现严重的功能障碍,给患者生活及心理方面带来重大影响.研究[1]发现,在中枢神经系统(CNS)受损后,损伤区域微环境的改变是轴突再生的重要影响因素.SCI后抑制轴突再生的主要机制包括轴突生长环境的改变和轴突生长能力的下降两个方面.笔者主要就轴突再生抑制机制的研究进展简要综述如下.

    关键词:
  • 腰椎Modic改变发病机制及治疗的研究进展

    作者:马辉;晋大祥;梁德

    腰椎Modic改变是指腰椎终板及终板下骨质在MRI上的信号改变.1987年由de Roos等[1]率先报道,1988年Modic等[2、3]正式系统地阐述了Modic改变的特点,并根据MRI信号的差异提出了Ⅰ、Ⅱ、Ⅲ型分型,具体分型标准及相应的组织学变化.近20余年来,关于Modic改变的研究主要涉及发病机制、发病概率、与椎间盘退变及慢性腰痛的关系、治疗方式的探讨等方面.笔者检索了国内外研究腰椎Modic改变发病机制及治疗方面的相关文献,现将其中一些重要进展综述如下.

    关键词:
  • 生长棒及VEPTR技术对早发性脊柱侧凸患儿纵向生长及肺功能影响的研究进展

    作者:史本龙;乔军;朱泽章;邱勇

    早发性脊柱侧凸(early onset scoliosis,EOS)泛指发生于5岁以前低龄儿童且有较大进展风险的脊柱侧凸,其病因学包括特发性、先天性、神经肌源性等[1,2].近,SRS(scoliosis research society)又将EOS的发病年龄重新定义为10岁以前.EOS发病年龄早,进展迅速,不但影响患儿的纵向生长,而且会严重阻碍患儿的肺部发育[3、4].支具治疗往往不能控制EOS患儿侧凸的进展,且患儿对支具治疗的依从性差,长时间佩戴支具容易引起皮肤并发症.因此,严重的EOS患儿常常需要手术治疗.

    关键词:
  • PVP/PKP术后手术椎体再骨折的治疗

    作者:曹珺;刘纪恩;母心灵;勾瑞恩;冯伟

    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和经皮穿刺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在缓解椎体骨质疏松压缩骨折、疼痛性血管瘤、各种转移瘤及骨髓瘤的疼痛方面效果较好,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但被骨水泥强化后的椎体仍有可能出现再骨折.2007年3月~2014年1月我科共收治PVP/PKP术后手术椎体再骨折7例,临床治疗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关键词:
  • 颈椎弥漫性特发性骨肥厚症1例

    作者:田建平;马振江;赵鑫;赵长清;李华;赵杰

    弥漫性特发性骨肥厚症(diffuse idiopathic skeletal hyperostosis,DISH)是一种以脊柱前外侧韧带钙化为特征、可累及全身的骨骼疾病,早在1950年由Forestier和Rotes-Querol描述.多发生于中老年人群,男性多见,我国尚无相关流行病学研究,国外研究资料提示在年龄超过50岁的人群中,男性发病率为25%,女性为15%[1].颈椎DISH常见于C4~C6[2],高位颈椎DISH较少见,我们遇到1例,报道如下.

    关键词:
  • 无脊髓损伤严重胸椎骨折脱位1例报告

    作者:王会学;吉立新;叶晓健;黄海;高迎吉

    胸椎管相对较狭窄,胸段脊髓周围的缓冲空间比较小,加上胸脊髓的血供脆弱,一旦胸椎骨折脱位,很容易损伤脊髓而出现严重的瘫痪.胸椎骨折脱位在临床上不少见,约有80%以上的此类患者出现完全性脊髓损伤[1],而无明显脊髓损伤者少有报道.我们收治了1例高处坠落伤致胸椎粉碎性骨折合并明显脱位而无明显脊髓损伤症状的患者,择期行胸椎后路有限椎板减压后方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术后随访24个月,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关键词:
  • 科学认识“邻近节段退变”,合理应用腰椎非融合技术

    作者:金大地

    邻近节段退变到底由何而来?是自然退变规律还是因脊柱融合所致?腰椎非融合技术真的能预防邻近节段退变吗?如何把握?1 邻近节段退变的危险因素首先我们要明确一个概念,邻近节段退变(adjacent segment degeneration)是影像学上的改变,而邻近节段退变病(adjacent segment disease)才是需要我们治疗的真正疾病.Sears等[1]基于回顾性队列研究的结果显示,1000例接受腰椎融合术的患者,平均随访63个月(5个月~16年),共有130例患者因邻近节段退变病而需再次手术治疗,术后前10年内每年邻近节段退变病患者的发生率平均为2.5%,第5年和第10年,影像学出现邻近节段退变的患者分别为13.6%和22.2%;腰椎融合术后前10年,单节段融合邻近节段退变病患者为1.7%,双节段融合为3.6%,三节段/四节段为5.0%;小于45岁的邻近节段退变病患者仅为大于60岁邻近节段退变病患者的25%;邻近融合节段行椎板切除减压发生邻近节段退变病是未行椎板减压组的2.4倍.

    关键词:
  • 棘突间固定装置应用10年再思考

    作者:郑召民

    自从第一个棘突间固定装置X-STOP经FDA批准应用于临床已有10余年的历史[1].笔者3年前在本刊曾撰文《棘突间撑开装置的临床应用带来了什么?》,清晰地表达自己的学术观点[2].X-STOP设计者的初衷是在局麻下将此装置置于棘突间,不需减压,手术简单,创伤小,以期达到与减压相似的临床效果,充分贯彻了微创外科理念.后来又发展为减压或不减压兼有固定作用的同类装置,如Coflex等.

    关键词:
  • 腰椎非融合技术的应用与思考

    作者:海涌

    腰椎融合术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标准术式,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与保守治疗相比,腰椎融合手术可以有效缓解疼痛,并能够保持椎体的自然序列.但同时也存在很多问题,如假关节形成、髂骨供骨区疼痛、腰椎运动丧失,以及随着时间推移而高达20% ~40%的相邻节段退变(adjacent segmentdegeneration,ASD)的发生[1-3].腰椎非融合技术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治疗腰椎退变疾病的新手段,其设计理念是在保留腰椎手术节段的部分活动度的同时维持其稳定性,从而将手术节段的活动限制在正常范围内,避免异常载荷的产生[4,5].目前已经成为脊柱外科领域的研究热点和关注焦点.

    关键词:
  • 非融合技术是治疗腰椎退变疾病的一种选择

    作者:李放

    理想的脊柱内固定手术应该是在缓解或消除临床症状的同时,恢复和保持手术节段术后稳定、减少或缓解邻近节段退变加剧.根据这个原则,Mulholland等提出了保留手术节段运动功能、控制其异常活动、改变病变节段椎间盘压力传导方式、维持脊柱稳定性的非融合固定理念,动态内固定系统由此应运而生[1].

    关键词:
  • 腰椎后路非融合技术能够减少邻近节段退变吗?

    作者:王冰

    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ASD)由Anderson首先于1956年报道[1].主要有影像学和症状性ASD两种类型,发生率分别8%~100%和5.2%~18.5%[2、3].为减少腰椎融合术后ASD,避免因翻修带来的费用和并发症增加等问题,20世纪70年代,有学者提出了动态固定概念,即利用腰椎非融合技术在稳定腰椎的同时,保留其部分运动功能,减少对相邻节段应力和运动的影响,理论上可以避免或延缓ASD的发生.近10余年来,腰椎后路非融合技术已有长足的进步.然而,该技术能否真正达到减少ASD的设计初衷?笔者认为应科学分析,客观评价.

    关键词:
中国脊柱脊髓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z1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2000 01 02 03 04 05 06
1999 01 02 03 04 05 06
1998 01 02 03 04 05 06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