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外科学 >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中国脊柱脊髓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Spine and Spinal Cord 중국척주척수잡지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脊柱脊椎杂志
  • 主办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 影响因子: 1.60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1-3027/R
  • 国内刊号: 李中实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cspine@263.net.cn
  • 曾用名: 中国脊柱脊椎杂志
  • 创刊时间: 1991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康复医学会;中日友好医院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编委会
  • 类 别: 外科学
期刊荣誉:
  • 关节螺钉固定技术在下颈椎不稳中的应用

    作者:马维虎;刘观燚;徐荣明;孙韶华;黄雷;应江炜;蒋伟宇

    目的:探讨经关节螺钉固定技术在下颈椎不稳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2003年2月至2006年3月共收治下颈椎不稳患者28例,均采用后路经关节螺钉固定,运用Klekamp技术,以侧块中心点内侧1mm为进钉点,进钉角度在矢状面上尾倾40°,在冠状面上外倾20°,行四层皮质固定.其中经关节螺钉作为锚钉结合颈椎后路内固定系统使用21例,单独应用经关节螺钉固定7例,其中联合前路手术13例,均行植骨融合术.结果:共置人86枚经关节螺钉,术中所有螺钉均成功置入,未出现椎动脉和神经根损伤等螺钉置入相关的并发症.术后随访5个月-3年,平均17个月.1例患者的1枚螺钉术后1个月出现松动,经加强外同定3个月后植骨融合.其余患者无内固定并发症发生,均获得植骨融合.结论:下颈椎经关节螺钉固定具有适应范围广、操作简单、相对安全、固定可靠及经济等优点,值得更广泛使用.

  • 单开门椎管后部结构重建治疗儿童椎管内良性肿物

    作者:李玉伟;严晓云;王海蛟;王玉记;马培栋;谢广田

    目的:探讨单开门椎管后部结构重建治疗儿童椎管内良性肿物的可行性及临床效果.方法:2001~2006年共收治椎管内肿物7例.男5例,女2例,年龄1~11岁.颈段1例,胸段4例,腰段2例.神经鞘瘤、脊膜瘤、室管膜瘤(良性)各2例,肠源性囊肿1例.占据1.5~4个脊髓节段.手术采用单开门椎管成形、显微切除椎管内肿物、椎板棘突复合体复位"关门"重建椎管.结果:本组椎板开门2~4个,平均2.5个,均顺利实施手术.术后临床症状完全或大部分消失,无椎管内血肿引起脊髓压迫症状的病例发生.6例得到随访,随访3个月~5年,平均28个月.X线片示脊椎序列正常,未见脊柱侧后凸等畸形.5例复查CT显示椎板棘突复合体无移位.6例复查MRI.椎管内肿瘤切除彻底无复发,无椎管狭窄,未见椎管后部畸形改变.结论:单开门椎管后部结构重建治疗儿童椎管内良性肿瘤,大可能保护了儿童脊柱的解剖结构,可避免椎板切除术后脊柱畸形的发生.

  • 经身高校正后皮节体感诱发电位对腰骶神经根损害的诊断价值

    作者:沈宁江;陈建;王广积;吴晓丽;王宇田

    目的:探讨皮节体感诱发电位(DSEP)潜伏期经身高校正后对腰骶神经根受损的诊断价值.方法:对50例正常人进行DSEP检测,先测定身高,再分别测定双下肢L4、L5、S1神经根P40峰潜伏期,用每一例正常人L4、L5、S1神经根的P40峰潜伏期除以本人身高,再经统计得出50例正常人经身高校正后L4、L5、S1神经根的P40峰潜伏期值.对96例临床诊断并经手术证实的有单侧下肢放射痛症状的腰椎间盘突出症(LDH)患者术前进行DSEP检测,分别测定健侧与患侧L4、L5、S1神经根.DSEP异常的诊断标准:P40波消失,P40峰潜伏期延长超过正常均数2.5倍标准差,P40峰潜伏期侧问差超过健侧均数2.5倍标准差.结果:50例正常人在身高校正前L4、L5、S1神经根的P40峰潜伏期分别为37.34±2.18ms、44.99±2.91ms和40.99±2.64ms.经身高校正后分别为身高×(22.88±1.08)ms、身高×(27.55±1.34)ms和身高×(25.06±1.11)ms.96例LDH患者中.P40峰潜伏期不经身高校正有86例DSEP异常.诊断符合率为89.6%;经身高校正后则有92例DSEP异常.其诊断符合率为95.8%,与身高校正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DSEP能反映腰骶神经根功能状态,经身高校正后DSEP诊断符合率得纠提高,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 内窥镜下经椎弓根植骨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

    作者:康两期;陈卫;丁真奇;刘晖;洪加源

    目的:探讨在内窥镜下经椎弓根内固定并伤椎椎体内植入异种脱蛋白松质骨颗粒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效果.方法:18例胸腰椎骨折患者,年龄24~72岁,平均39.2岁;损伤节段为T10~L2,均为单椎体中重度压缩性骨折;神经功能按Frankel分级:E级11例,D级7例;采用内窥镜下经椎弓根置钉撑开复位并固定、伤椎椎体内植入异种脱蛋白松质骨颗粒.结果:平均手术时间107min,平均出血量135ml.无感染、神经损伤等并发症.7例术前脊髓功能Frankel D级者术后6例恢复为E级.1例仍为D级.所有病例伤口均一期愈合.平均住院时间为8.3d.随访1~4年,平均25个月,术前、术后和随访时的伤椎前缘高度与相邻上下椎体前缘高度平均值的比值分别为47.9%、95.4%和94.1%.伤椎节段后凸Cobb角分别为27.1°、4.9°和5.6°,椎管矢状径占位率分别为18.6%、8.5%和9.2%,上述3个指标术后与术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随访时与术后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1年均复查CT,植骨融合率100%.无螺钉松动和断裂.结论:内窥镜下经椎弓根螺钉内同定并异种脱蛋白松质骨行伤椎植骨成形治疗胸腰椎骨折创伤小、并发症少、能有效恢复并维持伤椎高度.是一种微创而有效的治疗方法.

  • 后路选择性减压RF器械复位内固定椎体间植骨融合治疗腰椎滑脱症

    作者:张怀成;李程;王太平;汪亚力;罗勇;黄河;范国富;谢瑞莲

    目的:探讨后路选择性减压RF器械复位内固定椎体间足打压植骨融合治疗腰椎滑脱症的效果.方法:1998年9月~2006年6月共收治腰椎滑脱症患者86例,均采用后路选择性减压(开窗或半椎板切除)、RF器械复位同定、椎间足量打压植骨融合术治疗.术后随访观察椎体间植骨融合情况及临床效果,根据侯树勋等的疗效评定标准及Suk等的植骨融合评定标准进行评价.结果:无切口感染及神经根损伤患者.切口脂肪液化3例,经换药伤口愈合;3例术中神经根袖破裂,术后发生脑脊液漏,观察3~5d夹闭引流管见脑脊液漏停止后拔管,经换药引流口愈合.随访1~8年,平均3.6年,术后1~2周X线片复查示复位不良3例.其中1例再次手术矫正,2例姑息治疗结果融合失败,其余患者均获植骨融合,椎体间植骨融合率97.67%,临床疗效优良率96.5%.结论:经后路选择性减压RF器械复位内固定椎体间足量打压植骨治疗腰椎滑脱症手术操作简单.损伤小,骨性融合率高,并发症少.

  • 两种椎间融合法治疗退变性腰椎不稳症的疗效比较

    作者:张建乔;董黎强;金才益;曾忠友;吴鹏;王斌;汤静彪

    目的:探讨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加碳纤维椎间融合器(cage)融合和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加椎间单纯植骨融合在治疗退变性腰椎不稳症中的临床疗效以及影像学结果.方法:2003年10月~2004年12月收治且获得2年以上随访的退变性腰椎不稳症患者共101例,均采用后路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根据椎间融合方法不同.分为A组(cage椎间融合)和B组(椎间植骨融合).A组男18例,女25例,平均年龄53.3岁;B组男33例,女25例,平均年龄56.2岁.按照0~9分法评估临床疗效,应用X线片评价两组患者植骨融合情况及椎间高度变化情况: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影像学结果等方面的差异.结果:A组优良率为93.0%,B组为77.6%.A组融合率为95.35%,B组为81.04%,两组间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7d,A组椎间高度平均为11.3±1.4mm.B组为11.2±1.6mm.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2年时A组为11.1±1.5mm,B组为9.2±1.4mm.两组椎间高度丢失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椎弓根螺钉系统同定的基础上,采用碳纤维椎间融合器融合治疗退变性腰椎不稳症在临床疗效、植骨融合率和维持椎间隙高度方面均优于椎间单纯植骨.

  • CT监视下穿刺活检在脊柱病变鉴别诊断中的应用

    作者:袁慧书;刘晓光;庞超楠;廖晶;李选

    目的:探讨CT监视下穿刺活检在脊柱病变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467例诊断不明确的脊柱病变患者中男281例,女186例;年龄2~82岁,平均43岁.在CT监视下行病变部位经皮穿刺活检.回顾分析穿刺活检的准确性、安全性.结果:467例患者共行476次穿刺,3例次取材不满意,取材满意率99.4%;4例次(8.4%.)发生轻微并发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407例416例次经手术或随访证实诊断准确,穿刺活检准确率87.9%:198例行手术治疗,穿刺病理与手术病理符合率为81.8%(162/198).总的漏诊率、误诊率分别为12.6%和12.8%.结论:CT监视下穿刺脊柱病变活检是诊断准确率高、损伤小的微创检查,在脊柱病变的鉴别诊断中有重要作用.

  • 后前路联合手术治疗重型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

    作者:李永军;于俊叶;张宇晨;申勇

    目的:总结后前路联合手术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ssification of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OPLL)的效果.方法:2002年9月~2006年1月采用后前路联合手术治疗25例重型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男17例,女8例;年龄32~75岁,平均53.5岁.均先采用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1周后再行颈椎前路减压植骨或钛网置入内固定术.前路减压涉及1个椎间隙2例,2个椎间隙1个椎体10例,3个椎间隙2个椎体及以上13例.术前、术后依据JOA评分标准评估患者的神经功能,比较术前、术后随访时JOA评分.结果:术后并发脑脊液漏2例,节断性神经根麻痹1例,并发颈部血肿者3例.随访3~24个月,平均13.5个月,术前患者JOA评分为7.1±1.1分,术后为14.9±0.9分,3个月随访时为15.1±0.8分,术后3个月平均改善率为79.48%.结论:采用先行后路椎管扩大成形术1周后再行前路减压植骨术治疗颈椎OPLL可彻底切除病灶、使脊髓减压完全.疗效较好.

  • CT平扫及三维重建对齿状突合并周围骨折的诊断价值

    作者:胡定祥;王清;兰永树;何仁建;程方东

    目的:探讨CT平扫及三维重建对齿状突合并周围骨折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我院手术治疗的20例新鲜齿状突骨折合并周围骨折患者的X线片及CT平扫和三维重建资料.结果:20例患者术前影像学诊断齿状突合并周围骨折23处,术中另发现5例患者各有1处术前影像资料漏诊的周围骨折.合并存在的周围骨折共28处.其中单凭X线片确诊齿状突骨折5例,检出率25.0%(5/20),合并周围骨折2处,检出率7.1%(2/28);CT平扫及三维重建确诊齿状突骨折20例,检出率100%(20/20),发现23处周围骨折.检出率82.1%(23/28).结论:CT平扫及三维重建对齿状突合并周围骨折能作出较全面而准确的诊断,与X线片相比明显提高了骨折的检出率.建议对怀疑有齿状突合并周围骨折的患者进行CT平扫及三维重建检查.

  • 颈胸段前路手术中喉返神经的应用解剖

    作者:刘屹林;王利民;宋跃明

    目的:为颈胸段前路手术中对喉返神经的定位和保护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解剖40具成人颈胸部尸体标本,在颈胸段前路手术区对喉返神经进行解剖、观察和测量.结果:(1)左、右喉返神经颈内脏筋膜穿人点范围分别水平对应T2/3椎间盘、T3椎体(占85.0%)和C7/T1椎间盘、T1椎体(占87.2%);(2)颈部左、右侧喉返神经分别为94.5%、59.6%走行在气管食管沟内;左、右喉返神经在迷走神经的返折点范围分别水平对应13/4椎间盘、T4椎体(占75.0%)和T1/2椎间盘、T2椎体(占82.5%);(3)非返性喉返神经1例.喉返神经的分支与颈交感干有交通2例,均出现在右侧;(4)左喉返神经10.0%在甲状腺下动脉之前,57.5%在其之后,32.5%在其分支之间;右喉返神经35.0%在动脉之前,22.5%在其之后,42.5%在其分支之间.结论:在颈胸段前路手术中.左、右侧入路分别在T2/3和C7/T1椎间盘水平以上操作是较安全的,但以采取左侧入路为宜.应注意喉返神经的变异.

  • 同种异体共培养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神经分化诱导鉴定

    作者:周军;杨惠林;岑建农;陈文明;陈子兴

    目的:探讨同种异体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在体外的共培养方法,并行神经分化诱导.方法:分别通过全骨髓直接培养法及密度梯度法分离培养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各传至第3代后.取等量细胞混合后共培养,共培养的细胞再次传代后进行神经方向诱导,并行Nestin、NSE、GFAP免疫细胞化学染色鉴定.结果:共培养的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经诱导分化后出现神经元和胶质细胞形态.经Nestin、NSE、GFAP免疫细胞化学染色证实为神经细胞.结论:同种异体共培养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在体外定向诱导为神经元和胶质细胞等神经细胞.

  • 不同后路短节段内固定术治疗Hangman 骨折的生物力学比较

    作者:李凭跃;尹庆水;夏虹;吴增辉;昌耘冰;赵卫东

    目的:测试不同后路短节段内同定术治疗Hangman骨折的生物力学性能,探讨内固定方式的选择.方法:8具新鲜C0~C4颈椎标本,按照①正常状态(对照组);②Ⅰ型骨折C2椎弓根螺钉固定(A组);③ⅡA型骨折C2椎弓根螺钉固定(B组);④Ⅱ型骨折C2椎弓根螺钉固定(C组);⑤Ⅲ型骨折C2椎弓根螺钉固定(D组);⑥Ⅲ型骨折C2、3椎弓根侧块钢板内固定(E组)顺序在脊柱三维运动实验机上依次测试其三维运动范围(ROM),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A组ROM值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B组除旋转外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旋转稳定性也达到了对照组的61.86%;C组与对照组均有显著性差异;D组ROM值大,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E组除后伸外ROM值均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C2椎弓根螺钉固定可使Ⅰ型Hangman骨折达到生理性固定,使ⅡA型骨折恢复较好的稳定性,不能使Ⅱ、Ⅲ型骨折获得稳定;后路C2、3椎弓根侧块钢板内固定后的三维稳定性较好,适合不稳定型Hangnmn骨折的外科治疗.

  • 心肌营养素1/破伤风毒素重链C端片段融合蛋白的构建及其靶向大鼠嗜铬细胞瘤细胞的研究

    作者:张伟;张正丰;周跃;蔚芃;蒋成;陈超

    目的:探讨心肌营养素1(cardiotrophin 1,CT1)/破伤风毒素重链C端片段(tentanus toxin C fragment.TTC)(CT1/TTC)融合蛋白的构建及其对大鼠嗜铬细胞瘤(pheochromocytoma,PC12)细胞的靶向性.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T-A克隆等分子生物学方法构建CT1/TTC融合蛋白.体外培养PC12细胞.并将CT1/ITC融合蛋白与PC12细胞共培养,红色荧光免疫组化染色后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融合蛋白能否在TTC的靶向作用下进入PC12细胞.结果:成功构建了CT1/TTC融合蛋白,测序显示融合基因序列正确.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融合蛋白能够进入PC12细胞,并发出红色荧光.结论:采用PCR和T-A克隆等分子生物学方法能成功构建CT1/TTC融合蛋白,并且TTC能够将CT1靶向进入PC12细胞.

  • C型臂X线透视判断上中胸椎椎弓根螺钉位置的可靠性研究

    作者:徐卫星;陈其昕;李方才

    目的:探讨C型臂X线透视判断上中胸椎椎弓根螺钉置入位置的准确性.方法:选用10具成年防腐保存的脊柱标本(T1~T6),根据椎弓根水平面倾斜角用手锥建立螺钉位置偏内(38个)、偏外(36个)、居中(46个)3种模型,分别置入导针和椎弓根螺钉后依次透视正位、侧位、椎弓根轴位、导针轴位、椎弓根螺钉轴位,根据导针和椎弓根钉与椎弓根投影的相互位置关系判断导针和椎弓根钉位置.同时行CT扫描观察椎弓根螺钉位置以及椎弓根内外侧皮质穿透情况,根据CT扫描结果判断C型臂X线图像对椎弓根螺钉置人监测的准确率.结果:120个椎弓根正位透视10枚偏内,其中5枚实际位置良好,未发现偏外者.正确率为35%;侧位透视不能判断偏内及偏外错误;椎弓根轴位透视将5枚居中判为偏内,准确率为95.9%;导针和椎弓根钉轴位透视均将4枚偏外模型判为居中,准确率为96.7%.结论:C型臂X线透视时椎弓根轴位和导针轴位图像能较准确判断椎弓根钉导针位置.

  • 椎间盘退行性疾病的生物学治疗进展

    作者:辛洪奎;阮狄克;张超

    随着人类平均寿命的延长.椎间盘退变性疾病(DDD)的发病率逐步上升.椎间盘退变的原因复杂.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四大类因素[1-4]:(1)年龄因素;(2)机械因素;(3)细胞营养及炎性介质的作用;(4)基因因素.

  • 抗神经再生抑制因子促进轴突再生的研究进展

    作者:张宏志;冯世庆

    成年哺乳动物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损伤后轴突生长明显受限,其主要原因是损伤后内环境的改变造成轴突再生分散且不完全,即使形成生长锥也很难建立功能性突触,而周围神经系统(peripheralnerrous svstem,PNS)损伤后却可有效再生.其原因主要取决于二者髓鞘细胞构成的不同.

  • 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的研究进展

    作者:李野;刘景臣

    寰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即通常所说的经寰椎后弓侧块螺钉固定技术.与寰椎侧块螺钉固定技术不是等同的概念.有很多文献将其混淆.寰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由Resnick等[1]于2002年首次提出,用于治疗齿状突骨折引起的寰枢椎不稳.

  • 单枚椎间融合器融合加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治疗腰椎滑脱症

    作者:汤呈宣;李永奖;彭茂秀;林光锚;王涛;张力成

    2004年6月~2006年10月我们应用单枚椎间融合器后斜向置入加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行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UF)或经单侧椎间孔入路腰椎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fusion,TLIF)治疗腰椎滑脱症患者18例,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 髓核低温消融术在颈椎病治疗中的应用

    作者:戎利民;蔡道章;谢沛根;董健文;刘斌

    髓核低温消融技术是近年治疗颈椎病的微创技术之一.我们对2003年11月-2006年6月在我院采用髓核低温消融治疗的颈椎病患者进行了随访观察,报告如下.

  • 同种异体心脏移植术后全麻下行腰椎间盘切除术1例

    作者:殷刚;邱勇;王斌;朱锋

    1967年Christan Bamard第一次成功实施了同种异体心脏移植以治疗终末期的心功能衰竭患者.随着心脏移植术后生存期的提高.这些患者因为其他疾病而需接受手术的情况越来越多.

  • 椎管内髓外硬膜下蔓状血管瘤1例

    作者:李新军;夏祥国;董劲虎

    蔓状血管瘤多发生在浅表组织.以颌面部及眼眶周围较多,其他浅表部位如腹股沟、外阴、睾丸、鼻、小腿、前臂等以及深部组织如胆囊、大脑等也有报道.发生在椎管内者罕见,我们收治1例,报告如下.

  •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社2007年年终座谈会纪要

    作者:彭向峰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社于2008年1月18日下午在北京世纪金源大饭店召开了2007年年终座谈会,参加者包括京津地区的编委、审稿人员及相关专家共40余人.会议由郭万首主任作主持.

  • 什么是腰椎Modic改变?

    作者:齐强

    腰椎Modic改变是指腰椎终板及终板下骨质在MRI上的信号改变.de Roos于1987年率先报道,Modic于1988年对此进行了系统描述.近年来对Modic改变的研究方兴未艾,但研究结果尚存在着争议.

  • 甲基强的松龙在脊柱转移瘤所致恶性脊髓压迫症围手术期的应用

    作者:黄霖;杨睿;唐勇;叶记超;刘鹄;陈铿;沈慧勇

    目的:观察围手术期应用甲基强的松龙(MP)对脊柱转移瘤所致恶性脊髓压迫症患者脊髓神经功能恢复的作用.方法:2002年1月~2007年5月,在我院手术治疗的脊柱转移瘤所致恶性脊髓压迫症患者22例,13例采用一期后路椎管减压、肿瘤姑息切除手术治疗,减压前30min给予MP 1000mg冲击(用药组),术后第1天起予MP 80~120mg静脉点滴,每日2次,共应用3~5d;同期9例未使用MP而其余处理相同的同类型患者作为对照组.对术前、术后1d、术后1周和术后1个月时两组患者的脊髓功能进行ASIA评分.结果:两组患者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全部病例随访2~27个月,用药组与对照组术前的ASIA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1d、1周和1个月时两组ASIA评分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对于脊柱转移瘤所致恶性脊髓压迫症患者,围手术期应用MP有利于保护脊髓神经功能.

中国脊柱脊髓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z1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2000 01 02 03 04 05 06
1999 01 02 03 04 05 06
1998 01 02 03 04 05 06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