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外科学 >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中国脊柱脊髓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Spine and Spinal Cord 중국척주척수잡지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脊柱脊椎杂志
  • 主办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 影响因子: 1.60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1-3027/R
  • 国内刊号: 李中实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cspine@263.net.cn
  • 曾用名: 中国脊柱脊椎杂志
  • 创刊时间: 1991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康复医学会;中日友好医院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编委会
  • 类 别: 外科学
期刊荣誉:
  • Ⅰ型神经纤维瘤病伴脊柱侧凸患者骨密度与血清骨钙素和骨代谢生化指标的相关性

    作者:朱承跃;朱泽章;刘臻;王守丰;朱锋;邱勇

    目的:探讨Ⅰ型神经纤维瘤病(neurofibromatosis type 1,NF1)伴脊柱侧凸患者骨密度(BMD)与血清骨钙素(BGP)及骨代谢生化指标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2年2月~2013年3月我院脊柱外科收治的17例NF1伴脊柱侧凸(NF1-S)患者为观察对象(病例组),年龄8~18岁,Cobb角40°~143°;17例正常儿童及青少年作为对照组,年龄7~19岁。两组均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吸收仪测量非优势侧的股骨近端和腰椎(L2~L4)的BMD,同时采用免疫分析仪检测BGP水平,血生化分析仪检测碱性磷酸酶(ALP)、血钙(血Ca)、血磷(血P)、尿钙/肌酐比值(尿Ca/Cr)和尿磷/肌酐比值(尿P/Cr)。应用SPSS 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两组BMD及各项骨代谢生化指标之间的差异;Pearson相关分析病例组患者腰椎BMD与对应各项骨代谢生化指标的相关关系。结果:两组受试者年龄、性别构成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病例组所测各部位BMD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BGP (135.6ng/ml)、血 Ca (2.59mmol/L)、血 P (1.75mmol/L)、尿 Ca/Cr (0.10mg/mg)均高于正常对照组(79ng/ml、2.45mmol/l、1.47mmol/l、0.06mg/mg),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而ALP(141.6u/L vs 141.8u/l,t=3.611,P=0.991)和尿P/Cr(0.47mg/mg vs 0.46mg/mg,t=0.054,P=0.957)则无显著性差异(P>0.05)。NF1-S患者腰椎BMD与BGP(r=-0.916,P=0.000)、尿Ca/Cr(r=-0.968,P=0.000)存在显著性负相关。结论:NF1-S患者BMD明显低于正常人;BGP、血Ca、血P和尿Ca/Cr均高于正常人,测定BGP、尿Ca/Cr水平是监测NF1-S患者BMD变化较为敏感的方法之一。

  • 微创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联合单侧与双侧内固定技术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疗效比较

    作者:沈晓龙;张海龙;顾昕;顾广飞;周旭;贺石生

    目的:对比分析微创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MIS-TLIF)联合单侧内固定技术与联合双侧内固定技术在治疗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0月~2012年1月收治的因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行腰椎后路融合术并获得随访的65例患者。采用METRx-MD辅助下MIS-TLIF手术,其中31例患者采用MIS-TLIF联合单侧内固定技术(单侧组),男性17例,女性14例,平均57.3岁;34例患者采用MIS-TLIF联合双侧经皮内固定技术(双侧组),男性16例,女性18例,平均58.9岁。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住院天数及并发症情况。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价腰椎功能情况,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分别对术前、术后腰痛及下肢痛进行评分。结果:术后随访18~36个月,平均26.6个月,所有患者术后12个月均获得骨性融合。单侧组手术时间80~145min,平均(101.4±27.2)min,术中出血30~100ml,平均(52.5±39.7)ml,术后住院3~7d,术后平均住院(4.4±1.5)d,1例患者硬膜囊撕裂,1例患者术后腰部切口脂肪液化,切口延迟愈合,术后随访期间腰痛和腿痛VAS评分与ODI评分与术前相比均明显改善。双侧组手术时间120~165min,平均(143.1±22.5)min,术中出血40~200ml,平均(106.3±53.8)ml,术后住院4~10d,术后平均住院(6.6±2.1)d,术后VAS、ODI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两组间各时间点的VAS、ODI评分没有显著差异,但手术时间、出血量及住院时间单侧组优于双侧组。术后均未发现内固定松动、断裂等并发症,术后12个月均获得骨性融合。结论:MIS-TLIF联合单侧或双侧内固定技术在治疗单节段腰椎退变性疾病方面,具有相似的治疗效果,单侧内固定具有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及住院时间短的优势。

  • 脊柱生长速率对行支具治疗的特发性脊柱侧凸患儿侧凸进展的预测价值

    作者:史本龙;毛赛虎;孙旭;刘臻;朱泽章;钱邦平;朱锋;邱勇

    目的:分析行支具治疗的特发性脊柱侧凸(idiopathic scoliosis,IS)患儿侧凸进展速率(Cobb velocity, CV)的相关因素,并探讨脊柱生长速率(spine length velocity,SLV)对IS患儿侧凸进展的预测价值。方法:于我院门诊行正规支具治疗的女性IS患儿23例,初诊时Risser征为0,无神经系统异常。其中胸主弯19例,胸腰弯4例,平均随访3.3年。患儿每次随访均拍摄站立位全脊柱正位片及左手掌正位片,测量主弯的Cobb角、Risser征、脊柱长度及骨龄(digital skeletal age,DSA)评分。另外记录患儿每次随访时的实足年龄、月经状态及身高等资料,计算患儿每次随访时的CV、SLV及身高生长速率(height velocity,HV)。采用Spearman相关系数分析IS患儿SLV及CV的相关因素。结果:本组患儿平均初诊年龄10.8±1.3岁;月经年龄12.2±2.0岁;初诊DSA评分384.6±51.9;初诊脊柱长度311.6±23.6mm;平均初诊身高145.5±7.8cm;平均初诊Cobb角23.0°±6.9°。随访时患儿平均SLV为19.1±17.1mm/年;平均HV为5.4±4.1cm/年;平均CV为5.7°±8.1°/年。另外,SLV高峰期(大于20mm/年)与CV高峰期(大于5°/年)均发生于实足年龄10~13岁之间。 Spearman相关性分析表明,SLV与实足年龄、Risser征、DSA评分、HV及CV呈显著相关(r=-0.337、-0.292、-0.199、0.374和0.456,P<0.05);CV与实足年龄、DSA评分及HV呈显著相关(r=-0.192、-0.188和0.281,P<0.05)。结论:IS患儿侧凸进展速率与年龄、DSA评分、HV及SLV显著相关。SLV与年龄、Risser征、DSA评分及HV显著相关,是较好的评估IS患儿生长潜能和侧凸进展的指标。 SLV大于20mm/年时提示较高的侧凸进展风险。

  •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术后肩部外观可塑性与融合策略

    作者:唐翔宇;张永刚;郑国权;张雪松;毛克亚;崔赓;王征;王岩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术后肩部外观可塑性,分析基于该现象的胸弯融合上端椎选择策略。方法:对56例Lenke Ⅰ型AIS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术后随访2~5年。术前Cobb角主胸弯57.65°±12.28°、上胸弯20.34°±9.52°。根据术前肩部平衡、上胸弯柔韧度情况,主胸弯融合上端椎选择方案为:术前右肩抬高非僵硬性上胸弯(柔韧度>30%)患者10例,选择端椎下位椎(端椎-1);僵硬性上胸弯(柔韧度≤30%)患者7例,选择端椎。术前双肩平衡非僵硬性上胸弯患者,7例选择端椎上位椎(端椎+1),7例选择T3;僵硬性上胸弯患者,5例选择T4,6例选择T3。术前左肩抬高非僵硬性上胸弯患者4例,选择端椎上位椎(端椎+1);僵硬性上胸弯患者,1例选择T4,9例选择T3。配对t检验比较术后即刻、末次随访外观肩高(CSD),评估术后肩部外观可塑性。并对术后肩部平衡进行主观评价,其中患者和家属一方或双方认为肩部外观未恢复平衡,为主观评价不满意。通过分析外观CSD变化,影像学冠状面平衡及T2~T5后凸角,患者及家属主观评价,总结基于肩部外观可塑性的上端椎选择策略。结果:末次随访Cobb角主胸弯19.16°±10.34°、上胸弯11.83°±8.65°,冠状面平衡0.67±0.56cm,T2~T5后凸角17.23°±7.28°。1例患者2年内随访主观评价左肩抬高,其余患者无并发症发生。术前、术后即刻、末次随访时,CSD值:1.04±0.24cm、0.92±0.22cm、0.63±0.16cm;CSD≥1cm患者例数:31例、23例、5例。术后即刻与末次随访CSD存在显著差异(t=7.98,P<0.001),大肩部外观可塑值ΔCSD为1.69cm。随访中肩部恢复平衡的上端椎选择方案:术前右肩抬高非僵硬性上胸弯患者选择端椎-1,右肩抬高僵硬性上胸弯患者选择端椎,双肩平衡非僵硬性上胸弯患者选择端椎+1或T3,双肩平衡僵硬性上胸弯患者选择T3后,患者末次随访CSD均<1cm,主观评价满意;术前左肩抬高非僵硬性上胸弯患者选择端椎+1后1例末次随访CSD为1.06cm,左肩抬高僵硬性上胸弯患者选择T3后1例末次随访CSD为1.02cm,主观评价满意。随访中肩部未恢复平衡的上端椎选择方案:术前双肩平衡僵硬性上胸弯患者选择T4后,2例CSD分别为1.45cm、1.54cm,其中1例随访2年内主观评价左肩抬高;术前左肩高僵硬性上胸弯患者选择T4,1例CSD较大为1.52cm。结论:AIS患者术后肩部外观存在可塑性,基于该特性Lenke Ⅰ型AIS患者胸弯融合上端椎策略为:术前右肩抬高非僵硬性上胸弯患者选择端椎-1,僵硬性上胸弯患者选择端椎;双肩平衡非僵硬性上胸弯患者选择端椎+1,僵硬性上胸弯患者选择T3;左肩抬高非僵硬性上胸弯患者选择端椎+1,僵硬性上胸弯患者选择T3。

  • 男女性强直性脊柱炎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临床特征及生活质量的比较

    作者:季明亮;钱邦平;邱勇;王斌;俞杨;朱泽章;胡俊

    目的:探讨男女性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临床特征及生活质量的差异。方法:选取2009年5月~2013年2月在我院手术治疗的51例AS患者,其中男31例,女20例,年龄21~62岁,平均40.6岁。所有患者均填写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巴氏AS疾病活动指数(Bath ankylosing spondylitis disease activity index,BASDAI)、巴氏AS 功能指数(Bath ankylosing spondylitis functional index,BASFI)、巴氏AS 计量指数(Bath ankylosing spondylitis metrology index,BASMI)、巴氏 AS 总体评分(Bath ankylosing spondylitis global score,BAS-G)、巴氏 AS 放射指数(Bath ankylosing spondylitis radiology index,BASRI)及SF-36量表;同时记录其发病年龄、病程、血沉(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人类白细胞抗原-B27亚型(HLA-B27);在立位全脊柱侧位X线片上测量全脊柱大后凸角(global kyphosis,GK)、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胸椎后凸角(thoracic kyphosis,TK)、矢状面平衡(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骨盆投射角(pelvic incidence,PI)、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ing,PT)及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比较男性组与女性组发病年龄、病程、ESR、CRP、HLA-B27阳性率、TK、GK、LL、SVA、PI、PT、SS、ODI、BASDAI、BASFI、BASMI、BAS-G、BASRI及SF-36量表各维度之间的差异。结果:男女比例为1.6∶1。与男性组比较,女性组发病年龄较晚、病程较短、ESR和CRP水平较高及HLA-B27阳性率较低(P<0.05)。与男性组比较,女性组表现出较高的ODI、BASDAI、BASRI 评分及较低的BASMI 评分(P<0.05),两组BASFI及BAS-G无统计学差异(P>0.05)。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中,与男性组比较,女性组表现出较大的GK、SVA(P<0.05),两组TK、LL、PI、PT及SS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SF-36量表各维度中,女性组情感职能得分、精神健康得分低于男性组,而生理功能得分、社会功能得分高于男性组(P<0.05),两组生理职能、身体疼痛、总体健康状况及活力得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在行手术治疗的AS患者中,男女比例为1.6∶1。与男性AS患者相比,女性患者病情较重,且发病年龄较晚,病程较短。此外,男性AS患者生理功能、社会功能受到明显的限制,而女性AS患者情感职能、精神健康受到明显的损害。

  •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主胸弯融合后未融合上胸弯的变化及其与肩部平衡的关系

    作者:王孝宾;吕国华;王冰;李晶;卢畅;康意军;李亚伟

    目的:探讨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患者主胸弯融合后未融合上胸弯的变化及其与肩部平衡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0年12月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AIS患者,选取年龄10~18岁,Lenke分型为Lenke 1、2、3、4型,右胸弯且Cobb角<80°,采用后路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矫形,固定融合上端椎在T4或T4以下,随访时间2年以上的患者,排除翻修手术和截骨手术患者。术前根据Lenke分型判断上胸弯是否为结构性,分成结构性上胸弯组和非结构性上胸弯组,统计比较两组术前、术后3个月和末次随访时外观肩部平衡以及影像学各项参数的变化。结果:共有62例患者纳入本研究,平均年龄14.4岁,随访时间24~62个月,平均36.4个月,其中结构性上胸弯组17例,非结构性上胸弯组45例。两组患者术后上胸弯均能自发性矫正,末次随访时,上胸弯Cobb角平均由27.9°减小至19.4°,T1倾斜角由-0.21°增加至4.7°,第一肋倾斜角(FRT)由0.4°增加至3.7°,锁骨角(CA)由-1.5°增加至0.8°,双肩高度差(CSH)由-13.0mm增加至5.2mm,改变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 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T1倾斜角的改变(术后T1倾斜角-术前T1倾斜角)与CSH变化(术后CSH-术前CSH)有较强相关性(r=0.624,P=0.000),术后主胸弯的矫正率和FRT与CSH变化为中等程度相关(r=0.437,0.345,P=0.007,0.006),术前主胸弯Cobb 角与CSH 变化为弱相关(r=0.262,P=0.040)。上胸弯Cobb角及柔韧性、主胸弯柔韧性、T1倾斜角等参数与CSH变化无统计学相关性。结论:AIS患者结构性与非结构性上胸弯在主胸弯矫正以后均有自发性矫正现象,但T1倾斜角、第一肋倾斜角和双肩高度差均会增加。右胸弯患者左肩被抬高的程度与T1倾斜角增加的程度、主胸弯的矫正率及术后第一肋倾斜角相关。

  • 358例无脊柱畸形汉族儿童与青少年胸、腰椎脊椎数目的变异率及其分布

    作者:张文;刘臻;朱泽章;徐磊磊;汪飞;邱勇

    目的:分析江苏省3~18岁无脊柱畸形汉族儿童与青少年胸椎、腰椎脊椎数目变异的发生率及分布情况,增强脊柱外科医生对胸、腰椎脊椎数目变异的认识。方法:对我科2006年1月~2014年2月收集的358例江苏省3~18岁无脊柱畸形汉族儿童与青少年的站立位全脊柱正侧位X线片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性176例,女性182例。对所有入选者的站立位全脊柱正侧位X线片上的胸椎和腰椎脊椎数目进行计数,并记录所有入选者脊椎数目变异的分布情况,以统计其发生率。将胸椎和腰椎中不同变异类型的发生率行统计学分析以明确是否存在差异。结果:共33例无脊柱畸形汉族儿童与青少年存在胸椎和腰椎脊椎数目变异,发生率为9.2%(33/358)。其中存在胸椎脊椎数目变异者19例(5.3%),18例(5.0%)为11节胸椎,1例(0.2%)为13节胸椎;存在腰椎脊椎数目变异者18例(5.0%),17例(4.7%)为6节腰椎,1例(0.2%)为4节腰椎。经卡方检验,11节胸椎和6节腰椎的发生率分别较13节胸椎和4节腰椎的发生率高(均P<0.05)。胸椎+腰椎合计16节的变异率为3.9%(14/358),胸椎+腰椎合计18节的变异率为4.2%(15/358)。4例(1.1%)为混合型脊椎数目变异,均表现为11节胸椎和6节腰椎。结论:在江苏省无脊柱畸形汉族儿童与青少年中,9.2%的人群存在胸腰椎脊椎数目变异,其中11节胸椎及6节腰椎这两种变异情况比较多见。

  • 双椎体截骨术矫正强直性脊柱炎重度胸腰椎后凸畸形

    作者:陈志明;杨滨;马华松;王晓平;谭荣;陈阳;袁伟

    目的:观察双椎体经椎弓根楔形截骨矫正强直性脊柱炎重度胸腰椎后凸畸形的治疗效果。方法:2009年5月~2010年12月我院采用双椎体经椎弓根楔形截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重度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18例,均为男性,年龄19~47岁,平均34.8岁。术前全脊柱大后凸Cobb角70°~108°(82.6°±17.5°),顶椎均位于胸腰段;胸椎后凸角46°~67°(55.2°±15.3°),胸腰段后凸角25°~43°(32.4°±12.6°),腰椎前凸角-37°~-11°(-19.5°±10.3°);站立位颌眉角43°~130°(67.2°±21.9°);侧位X线片上C7铅垂线距S1后上角的距离为11~35cm(18.3±14.8cm)。采用Bridwell-Dewald脊柱疾患疼痛及功能评定标准进行手术前后疗效评价。结果:手术时间为5.3±1.0h(3.7~6.9h),术中出血量1887.5±850.9ml(600~3000ml)。术中硬膜破裂4例,术后伤口表浅感染1例,一侧下肢神经症状1例,经治疗后均恢复良好。随访24~48个月,平均33.5个月。术后1周时测量,全脊柱大后凸Cobb角矫正到21.3°±4.2°,颌眉角改善到9.3°±12.8°,C7铅垂线距S1后上角的距离改善到3.0±4.7cm;术后1周全脊柱大后凸Cobb角、胸椎后凸角、胸腰段后凸角、腰椎前凸角、颌眉角和C7铅垂线距S1后上角距离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末次随访时,上述指标与术后1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X线片显示所有患者内固定位置良好。患者能平视行走,末次随访时疼痛、工作限制情况及社交限制情况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结论:对强直性脊柱炎严重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应用双椎体经椎弓根楔形截骨术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可较好地恢复脊柱矢状位生理曲度。

  • 三维打印成型导航模板辅助枢椎椎板螺钉置入的实验研究

    作者:黄轩;李凤宁;张帆;王琨;陈智;阳青松;党瑞山;杨学东;沈洪兴;李明

    目的:探讨基于三维打印成型技术制备个体化枢椎椎板螺钉导航模板的可行性,并对该方法辅助置钉的准确性进行评估。方法:选取19具成人尸体的正常颈椎标本,行CT扫描后将原始数据导入Mimics软件,对枢椎行选择性重建,设计与枢椎椎板背侧贴合的阴模,利用三维打印技术成型,基于枢椎模型直视下徒手将阴模制成带钉道的导航模板,并在其辅助下于枢椎标本置入双侧椎板螺钉。术后再次行CT扫描评估螺钉位置。结果:基于CT图像,使用Mimics软件能够精确重建枢椎,并建立其对应阴模。共制作19个导航模板,辅助置入枢椎椎板螺钉38枚。术后CT扫描图像显示38枚螺钉均完全位于枢椎椎板内,无穿破椎板壁或进入横突孔的螺钉。结论:利用三维打印模型设计的个体化导航模板辅助置钉准确性高、操作简单,为枢椎椎板螺钉的精确置入提供了一种可供选择的新方法。

  • 双足直立诱导低褪黑素水平雌性小鼠脊柱侧凸模型的观察

    作者:吴涛;朱泽章;刘军;王刚;邱勇

    目的:观察双足直立诱导低褪黑素水平雌性C57BL/6j小鼠脊柱侧凸的发生情况,为选择理想的特发性脊柱侧凸模型提供依据。方法:选取低褪黑素水平C57BL/6j小鼠雌、雄各20只,分为低褪黑素雌性小鼠组(A组)、低褪黑素雄性小鼠组(B组),另选C3He/ej雄性小鼠20只作为对照组(C组)。将三组小鼠均于3周龄时施行双上肢截肢合并鼠尾切除术建立双足直立小鼠模型,然后进行直立体态诱导。术后4个月,采用X线片评估三组小鼠脊柱侧凸发生情况,比较三组间脊柱侧凸发生率和侧凸严重程度。结果:三组小鼠建模后经直立体态诱导均可长时间保持直立体态。 A组19只发生脊柱侧凸,侧凸小鼠Cobb角17°~36°,平均24.6°±6.0°;B组16只发生脊柱侧凸,侧凸小鼠Cobb角13°~31°,平均20.8°±4.3°;C组9只发生脊柱侧凸,侧凸小鼠Cobb角13°~23°,平均18.3°±2.7°。 A、B组小鼠脊柱侧凸发生率均明显高于C 组(χ2=11.904,P=0.005;χ2=5.2267,P=0.023),A、B两组脊柱侧凸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 A组脊柱侧凸Cobb角明显高于B组(t=2.096,P=0.044)和C组(t=3.646,P=0.001);B组与C组Cobb角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雌性低褪黑素双足直立小鼠脊柱侧凸发生率高,脊柱侧凸更严重,可以较好模拟特发性脊柱侧凸的发生发展过程,为特发性脊柱侧凸相关研究提供良好平台。

  • 不同椎板减压范围对BioFlex系统生物力学的影响

    作者:李长树;谢景开;白宇哲;陈兰;宋颖;徐楚;唐雷

    目的:利用有限元方法分析比较不同椎板减压范围对脊柱动态内固定BioFlex系统生物力学的影响。方法:利用Mimics10.01三维重建软件建立正常L3~L5几何模型并利用ProE逆向工程软件建立BioFlex系统几何模型,按临床术式进行组装并导入ANSYSWorkbench14.0有限元分析软件进行前处理建立四种L3~L5三维有限元模型:完整状态L3~L5模型(INT组),L4-L5椎板减压+1/2关节突切除+Bioflex模型(MF-BF组),L4-L5椎板减压+全关节突切除+Bioflex模型(TF-BF组),L4-L5椎板减压+髓核摘除+Bioflex模型(D-BF组);在各模型L3椎体的上表面以及上关节突的关节面轴向予1200N载荷和8Nm、8Nm、6Nm、4Nm力矩下模拟人体腰椎正常生理轴向载荷、前屈、后伸、侧弯和扭转,L5椎体的下表面及下关节突表面各节点六个方向自由度完全固定。测量各模型固定节段和邻近节段的活动度以及邻近节段的髓核间应力与关节突应力,并进行分析比较。结果:椎板减压并置入动态内固定Bioflex系统后,脊柱固定节段的活动度各减压组较INT组明显减小(P<0.05),其中TF-BF组前屈活动度减小幅度大达77.2%,MF-BF组后伸、侧弯、旋转活动度减小幅度大分别达37.4%、67.2%、83.1%;邻近节段的活动度各减压组较INT组增大(P<0.05),其中MF-BF组前屈活动度增大幅度大达22.9%,TF-BF组后伸、侧弯活动度增大幅度大分别达18.2%、32.1%,DF-BF组旋转活动度增大幅度大达13.8%。不同状态下固定节段及邻近节段活动度MF-BF组、TF-BF组及D-BF组间波动幅度不大,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邻近节段关节突应力及髓核间应力各减压组较INT组明显增大(P<0.05),其中TF-BF组关节突应力在后伸、旋转活动时增大幅度大分别达81.6%、77.3%,DF-BF组关节突应力在侧弯活动时增大幅度大达60.5%,DF-BF组髓核间应力在前屈活动时增大幅度大达46.6%,MF-BF组髓核间应力在后伸、侧弯、旋转活动时增大幅度大分别达11.8%、63.5%、51.3%;邻近节段的关节突应力与髓核间应力在不同状态下各减压组间波动幅度不大,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置入BioFlex系统后脊柱固定节段的活动度明显减小,邻近节段的活动度增大,固定与邻近节段活动度不随椎板减压范围的改变而明显改变;邻近节段关节突应力及髓核间应力明显增大,其大小不随椎板减压节段范围的改变而明显改变。

  • 颈椎三维运动状态下颈脊髓所受压力与脊髓腹侧致压深度的关系

    作者:陈祺;赵斌;赵轶波;赵晓峰

    目的:探讨颈椎三维运动状态下颈脊髓所受压力与脊髓腹侧致压深度的关系。方法:采用10具新鲜成人尸体颈脊柱标本(C1~T1),于C4/5椎间隙水平前后开窗,通过腹侧置入半球形致压杆,模拟颈椎间盘退变时对颈脊髓腹侧致压。致压深度分别为椎管矢状径的10%~60%,逐次递增10%,分别测量三维运动状态下不同致压深度颈脊髓腹背侧所受压力。结果:(1)中立位、后伸30°位、侧弯30°位、旋转15°位时致压深度10%和20%颈脊髓腹侧压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致压深度30%时颈脊髓腹侧压力明显增加,30%~60%时颈脊髓腹侧压力随致压深度的增加而增大,相邻致压深度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屈30°时,致压深度20%时颈脊髓腹侧压力即明显增加,20%~60%时颈脊髓腹侧压力随致压深度的增加而增大,各相邻致压深度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中立位及各运动形式下硬脊膜背侧所受压力随致压深度的增加无明显增加,各相邻致压深度间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脊髓腹侧所受压力与致压深度密切相关,并随着运动方式不同而改变,提示脊髓腹侧致压时颈椎前屈位脊髓损伤风险增大。

  • 上胸椎前路逆向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的可行性研究

    作者:贺聚良;肖增明;杨立井

    目的:通过放射解剖学研究及标本上的模拟手术操作来验证上胸椎(T1~T4)前路逆向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在放射科CT数据库中选取40例层厚为0.625mm的正常上胸椎薄层CT扫描数据(男20例,女20例,年龄18~68岁,平均39.7岁),对数据进行MPR重建,在每侧椎弓根轴心上选取其横切面和矢状面进行观察和测量,测得每侧椎弓根的横径、高度、横切面进钉点距离、进钉角度、矢状面进钉点距离、进钉角度、钉道长度,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选取10具(男5例、女5例,年龄不详)完整的成人上胸椎防腐标本(包括C7~T6),外观无畸形和破损,完整保留T1~T4两旁肋椎关节及椎旁软组织,于椎体前方逆向置入椎弓根螺钉,通过X线透视、CT扫描、剖面观察、测量,参照Rao等的椎弓根螺钉穿破分级标准对置钉优良率进行评测。结果:T1~T4椎弓根横径逐渐减小8.14~3.47mm;椎弓根高度逐渐增大6.89~10.29mm;横切面进钉角度逐渐减小32.96°~11.64°;横切面进钉点距离逐渐增大1.80~5.50mm;矢状面进钉角度逐渐增大104.95°~115.74°;矢状面进钉点距离逐渐增大5.95~8.76mm;钉道长度32.95~35.96mm。 T3、T4椎弓根横径过于细小,不适合逆向椎弓根螺钉的置入,但在T3、T4逆向置入椎弓根-肋骨复合体螺钉是可行的。 T1、T2前路逆向椎弓根螺钉的规格为:直径4.0mm、长度35mm左右,T3、T4前路逆向椎弓根-肋骨复合体螺钉的规格为:直径5.0mm、长度35mm左右。在10具上胸椎标本上共置钉80枚,根据Rao等的椎弓根螺钉穿破分级标准,总体优良率达90%,其中椎弓根侧壁穿破小于2mm未造成脊髓压迫的共7枚;椎弓根内侧壁穿破距离在2~4mm的共有5枚,分别为T1椎体1枚,T3椎体1枚,T4椎体3枚,有不同程度脊髓压迫;椎弓根内侧壁穿破距离大于4mm的2枚,其中T2椎体1枚,T4椎体1枚,脊髓受压严重;T2椎体有1枚椎弓根外侧壁穿破。结论:T1、T2椎体前路逆向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和T3、T4椎体前路逆向椎弓根-肋骨复合体螺钉内固定技术可达到双皮质固定的目的,但其安全性及临床实用性尚需进一步探讨。

  •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肩部平衡的研究进展

    作者:王孝宾;吕国华

    脊柱畸形除了限制骨骼生长和肺的发育以外,对患者重要的影响就是外观不满意。 Raso等[1]的研究表明剃刀背、双肩不等高和腰线不对称三个方面占据了对身体外观畸形关注度75%的内容。外观畸形常给患者带来一定程度的社会心理压力和精神焦虑,也是这类患者就诊的主要原因。因此,作为整体平衡的一部分,躯干倾斜、后凸畸形、剃刀背和双肩不等高是临床上评价脊柱畸形治疗是否满意的重要指标。笔者就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患者肩部平衡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 以单侧下肢痛为首发症状的颈椎间盘突出症1例报告

    作者:张亮;冯新民;王静成;杨建东;张圣飞

    颈椎间盘突出引起的上肢疼痛、麻木无力症状临床较常见,但Rhee等发现约有21%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没有任何脊髓症状[1]。而国内仅有李战友等[2]报道以马尾神经症状为首发症状的脊髓型颈椎病1例,但以单侧下肢症状为首发症状的临床罕见。我们收治以单侧下肢疼痛症状为首发症状的颈椎间盘突出1例,报道如下。

  • 重视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上胸弯融合选择与双肩平衡问题

    作者:邱勇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上胸弯一般是指主胸弯区上方存在的与主弯侧凸方向相反的侧凸畸形。 Moe和Kettleson[1]早在1970年就分析了这一侧凸类型,上端椎通常为T1或T2、下端椎通常为T5或T6。在矫正主弯侧凸畸形时,是否要固定上胸弯以及上端固定椎的选择一直以来都存在一定的争议。该区域固定节段的选择对患者术后双肩的平衡和美观有直接的影响。所以,正确制定上胸弯固定策略是提高矫形效果和患者满意度的关键因素之一。

  • 特发性脊柱侧凸上胸弯的处理及其与术后双肩平衡的关系

    作者:仉建国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是常见的脊柱三维畸形。近年来随着内固定器械的发展以及矫形技术的进步,尤其是椎弓根螺钉的广泛应用以及直接去旋转技术(direct vertebra rotation,DVR)的出现,AIS的矫形效果得到较大提高,但在如何识别并处理上胸弯方面仍存在争议。由于上胸弯的处理对术后双肩平衡以及患者的满意度影响较大,笔者将就这一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

  •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结构性上胸弯与双肩平衡的关系

    作者:张宏

    1950年Iowa小儿骨科医师Ponseti等[1]早提出特发性脊柱侧凸上胸弯的概念;1970年Moe等[2]将上胸弯确认为:双主胸弯型的特发性脊柱侧凸中上端椎在T1或T2,下端椎在T5或T6之间的弯度。笔者认为讨论结构性上胸弯时应明确以下几点:(1)结构性上胸弯只有在双主胸弯的侧凸中存在;(2)由于典型的AIS主胸弯都是右侧弯,所以结构性上胸弯一般是左侧弯;(3)结构性上胸弯之所以重要是因它被认为与双肩的平衡有关,特别是和左肩的高低有关。

  • 特发性脊柱侧凸上胸弯的鉴别及其意义

    作者:李明

    特发性脊柱侧凸(idiopathic scoliosis,IS)是一种原因不明的脊柱三维畸形,可造成患者躯体的各种畸形,如双肩不平、剃刀背、腰部不对称等。手术的主要目的是防止脊柱侧凸的进一步加重及纠正畸形。特发性脊柱侧凸的弯曲类型包括上胸弯(PT)、主胸弯(MT)及胸腰弯/腰弯(TL/L)。对于上胸弯的识别和处理具有重要的意义--与患者的双肩平衡密切相关。上胸弯处理不当往往会导致患者双肩失平衡,影响手术效果。

  • 对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保持术后双肩平衡的几点认识

    作者:张永刚

    肩部平衡是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畸形评估的重要内容。有学者认为,肩部平衡、肩胛骨畸形及腰部不对称占整体畸形评估的75%,显著影响患者的自身满意度。由于肩部平衡与上胸弯的关系密切,正确处理上胸弯、合理选择融合上端椎至关重要。然而,AIS矫形术后肩部不平衡、甚至加重的情况时有发生,国内外报道其发生率约为16%~38%[1~3]。深入认识AIS患者肩部平衡机制,合理处理上胸弯,是AIS矫形术中需要把握的重要环节。

  • 2014年全国脊柱外科新理念、新进展学习班暨研讨会通知

    作者:

    由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简称:北医三院)骨科主办的“2014年全国脊柱外科新理念、新进展学习班暨研讨会”拟定于2014年6月5日~8日在北京远望楼宾馆举办。
      北医三院骨科是国内早开展脊柱外科治疗与研究的学科之一,五十多年来治疗各类脊柱疾患数以百万计,目前年脊柱疾病门、急诊量逾十万人次,年脊柱外科手术五千多例。本次学习班我们将与来自全国各地的同道们共同分享脊柱外科领域的研究成果和临床经验,并着重介绍和交流在脊柱疾病诊断及治疗技术方面的新理念和新进展。会议将以疑难病例讨论、专家点评、手术录像演示及专题演讲等形式就目前脊柱外科难点和热点问题进行深入细致的研讨。

  • 第四届脊柱骨盆肿瘤外科治疗学习班通知

    作者: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主办的“第四届脊柱骨盆肿瘤外科治疗学习班”将于2014年8月29~31日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举行。本届学习班是继2010、2012和2013年三次成功举办后的第四次举办。
      脊柱和骨盆肿瘤,由于解剖结构复杂、肿瘤切除及重建的手术难度大、风险高、术后并发症多等问题,目前仍是骨肿瘤外科治疗领域的难点,能够开展此类手术的单位仅限于国内规模较大的几个骨肿瘤治疗中心。由于缺乏规范化治疗流程和手术方式,该类肿瘤的外科治疗技术一直没得到普及。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骨与软组织肿瘤治疗中心近十余年来在该领域进行了大胆的探索,治疗了大量脊柱、骨盆肿瘤患者,积累了丰富的外科经验,解决了若干技术难题,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建立了外科分区、分型体系,使得脊柱、骶骨和骨盆肿瘤的外科治疗在大程度上实现了标准化,并初步形成了规范化的诊治流程。

  • 第二届颈椎微创技术及显微外科操作学习班通知

    作者:

    近年来,随着脊柱微创技术的迅速发展,各种微创技术如:椎间盘镜、椎间孔镜、介入技术在颈椎外科中得到了较好的应用,并且收到了良好的疗效。另一方面,在颈椎外科手术中运用显微外科技术具有天然的优势,它提高了手术的精细度和安全性,在颈椎外科中熟练使用手术显微镜将使脊柱外科医生如虎添翼,而且通过显微外科技术的辅助,一些常规的开放手术可以通过微创的方式来完成。

  • 欢迎购阅《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13年合订本

    作者: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13年合订本已装订完成,为精装本(上、下册),定价为110元/册,全年共220元;另外还有少量2006~2012年合订本,均为精装本(上、下册),2006年定价180元/套,2007~2010年定价200元/套,2011~2013年定价220元/套。有需要者请与本刊经理部联系。

  • 第五届全国全脊椎肿瘤切除学习班暨脊柱外科新技术论坛通知

    作者:

    由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骨科主办的第五届全国全脊椎肿瘤切除学习班暨脊柱外科新技术论坛将于2014年5月9日~12日在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召开。课程分为理论授课和实践操作两部分。理论授课以脊柱肿瘤治疗、颈枕部手术、脊柱弹性固定等脊柱外科新理论为重点学习内容。实践操作为利用新鲜尸体标本,学员在老师指导下进行实际操作,包括全脊椎切除技术、颈人工椎间盘技术、经椎弓根截骨技术、腰椎TLIF技术等高难度手术及其他脊柱手术操作。实践操作名额限制为48人,不接受现场报名,要参加操作的学员请先联系陆医师(手机:13917306891)预先报名,操作的报名截止日期为2014年4月20日,报名情况请关注http://www.zs-hospital.sh.cn/的“学术会议”栏内的通知或登录http://www.zs-guke.cn/的“骨科公告”栏内查询相关通知。

中国脊柱脊髓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z1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2000 01 02 03 04 05 06
1999 01 02 03 04 05 06
1998 01 02 03 04 05 06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