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外科学 >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中国脊柱脊髓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Spine and Spinal Cord 중국척주척수잡지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脊柱脊椎杂志
  • 主办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 影响因子: 1.60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1-3027/R
  • 国内刊号: 李中实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cspine@263.net.cn
  • 曾用名: 中国脊柱脊椎杂志
  • 创刊时间: 1991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康复医学会;中日友好医院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编委会
  • 类 别: 外科学
期刊荣誉:
  • 核素骨断层扫描对颈椎融合器内植骨成活的评价

    作者:付索超;雷伟;汪静;万世勇;吴子祥;李波

    目的:探索评价颈椎螺纹融合器内植骨成活情况的无创性方法.方法:选择因颈椎病行颈前路减压钛合金螺纹融合器植骨融合+钢板内固定术的41例患者作为观察组,术后随访3~15 个月,以99锝标记的亚甲基二膦酸盐(99mTc-MDP)为显像剂行颈椎核素骨断层扫描,根据计算机"感兴趣区"技术,定量计算出植骨部位与自体胸骨上窝水平胸椎的放射性计数比;另选颈椎病术前患者20例作为对照组,行核素骨断层扫描,计算病变间隙相邻椎体与自体胸骨上窝水平胸椎的放射性计数比作为对照.所有观察组患者同期行颈椎CT重建,分别在矢、冠、轴位观察融合器内植骨融合情况,然后将核素扫描与CT结果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放射性计数比为1.880±0.293,对照组为1.084±0.016,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观察组植骨成活率为100%.CT重建显示观察组中3例骨性融合较差,骨性融合率为92.7%.结论:应用核素骨断层扫描法可对颈椎融合器内移植骨成活情况做出分析,且骨融合一定说明骨成活,植骨成活却不一定完全骨性融合.

  • 腰椎间盘突出症再手术原因分析和手术方式探讨

    作者:侯登国;刘晓光;刘忠军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再手术的原因及手术方式.方法:对39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症状无改善或缓解一段时间后复发需再手术的患者进行分析和总结.再手术方式:椎板间开窗或经原椎板间扩大开窗、椎间盘切除8例;半椎板切除减压、椎间盘切除3例;全椎板切除减压、椎间盘切除27例(其中23例行后路椎弓根内固定加横突间植骨融合,2例同时行椎间cage置入融合);经左前外侧入路腹膜外椎间盘切除、椎间植骨融合1例.结果:再手术原因包括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20例、相邻节段腰椎间盘突出7例、腰椎节段性不稳定8例和腰椎间盘未彻底去除4例,其中合并继发性腰椎管狭窄8例,硬膜外瘢痕形成4例.术中发生脑脊液漏4例,均行硬膜修补,术后恢复良好.随访1年6个月~5年7个月,其中31例患者症状明显改善,7例症状部分改善,1例无改善,优良率为79.5%.再手术前JOA评分平均11.8分,再手术后末次随访时平均25.6分,有显著性差异(P<0.05),恢复率为80.2%.23例行椎弓根内固定加横突间植骨融合患者末次随访时植骨融合率为70%,1例行椎间植骨融合患者末次随访时植骨融合.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症再手术的主要原因为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相邻节段腰椎间盘突出、腰椎节段性不稳定和腰椎间盘未彻底去除等,正确分析再手术原因并选择合理的手术方式,仍可以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

  • 椎间盘髓核细胞中Sox9与Ⅱ型胶原基因表达的关系

    作者:赵哲;王文波;李吉友;刘洋;李雪松;马淑茜

    目的:探讨椎间盘髓核组织中Sox9基因表达的变化及其与Ⅱ型胶原基因表达的关系.方法:将30个椎间盘组织按Thompson分期分为Ⅰ~Ⅳ期,应用RT-pCR、Western b1ot和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各期间盘组织中Sox9、Ⅱ型胶原基因的mRNA和蛋白表达;应用SPSS 10.0统计学软件,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t检验和Pearson相关性检验分析两者的相互关系.结果:椎间盘髓核组织中Sox9 mRNA的表达量在总体上低于Ⅱ型胶原,Sox9蛋白表达位于细胞核中而Ⅱ型胶原主要位于细胞间质内,Sox9在Thompson Ⅰ期椎间盘的细胞核内表达很强而在Ⅳ期则很弱甚至缺失;从Thompson Ⅰ~Ⅳ期两种基因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逐渐降低,各分期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Thompson Ⅰ~Ⅳ期标本中Ⅱ型胶原与Sox9表达量的下降趋势相近.结论:Sox9和Ⅱ型胶原基因表达水平与Thompson分期密切相关,随椎间盘退变程度加重表达逐渐降低,且两者下降趋势相近.

  • 无血清培养骨髓基质干细胞向神经细胞诱导分化条件的优化

    作者:吴斌;郑启新;郭晓东;吕浩;吴永超

    目的:探索无血清培养的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向神经细胞诱导分化条件的优化方案,为BMSCs应用于脊髓损伤的临床治疗创造条件.方法:用含2% Utroser G的UltraCULTURE无血清培养体系体外扩增人BMSCs,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培养细胞的表面标志,再以全反式维甲酸、β-巯基乙醇和神经生长因子为主要成分组成6种诱导液诱导BMSCs向神经细胞分化,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用抗人β微管蛋白(β-Tubulin)抗体和抗人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抗体进行免疫荧光染色鉴定诱导后的神经细胞,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诱导后细胞的凋亡率.结果:无血清培养的BMSCs在6种诱导条件下均可不同程度地分化为神经样细胞,镜下可见诱导后细胞表现为神经细胞形态特征,免疫荧光染色显示β-Tubulin和GFAP均有阳性表达,诱导后细胞发生不同程度的凋亡,其中全反式维甲酸和神经生长因子组成的复合诱导液的诱导效率较高,诱导后细胞凋亡率较低.结论:全反式维甲酸与神经生长因子联合应用可在体外高效、稳定地诱导无血清培养的BMSCs分化为神经样细胞,是较佳的诱导条件.

  • 硫酸软骨素酶ABC对大鼠急性脊髓损伤后神经中丝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的影响

    作者:陈德纯;任先军;唐勇;蒋涛

    目的:探讨硫酸软骨素酶ABC(ChABC)对大鼠急性脊髓损伤后神经中丝200(NF200)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影响.方法:SD大鼠72只,雌雄不限,随机分为假手术组(A组)、损伤对照组(B组)和ChABC治疗组(C组),每组24只.A组仅打开椎板及置管,不损伤脊髓,不给药;C组和B组均采用Allen's法制作大鼠T10脊髓损伤模型,分别在伤后即刻和随后每天1次连续1周蛛网膜下腔注射ChABC(6μl/次)和等量生理盐水.术后1d、1周、2周和4周每组各处死6只大鼠,B组和C组以损伤区为中心、A组在相应部位切取1cm长的脊髓组织,以HE染色观察脊髓组织形态变化,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脊髓组织中NF200和GFAP的变化.结果:HE染色示A组脊髓无胶质细胞增生和胶质瘢痕形成;B、C组脊髓损伤区有胶质细胞增生和胶质瘢痕,C组明显少于B组.A组术后1d、1周、2周和4周时NF200阳性细胞数及灰度值和GFAP染色阳性面积无差异,1、2、4周时B、C组脊髓损伤区NF200染色阳性细胞数及灰度值和GFAP染色阳性面积均较A组显著增加(P<0.05或P<0.01),1d和1周时C组NF200染色阳性细胞数及灰度值与B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2周和4周时C组明显高于B组(P<0.05);1d、1周和4周时C组GFAP染色阳性面积与B组无显著性差异,2周时C组显著小于B组(P<0.05).结论:ChABC能提高大鼠急性脊髓损伤后神经细胞内NF200的表达并抑制GFAP的表达,进而促进神经细胞的修复,抑制胶质细胞的增生和胶质瘢痕的形成,对脊髓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 丙戊酸对大鼠脊髓损伤后内源性神经干细胞的影响

    作者:南国新;廖维宏;李红运;伍亚民;王旭;王莉;龙在云

    目的:探讨丙戊酸(valproic acid,VPA)对大鼠脊髓损伤后内源性神经干细胞的影响.方法:45只Wister成年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A组,n=5)、单纯损伤组(B组,n=20)、损伤后VPA治疗组(C组,n=20).B组和C组采用Allen's打击模型(25gcm),在T10段造成急性脊髓损伤,C组损伤后半小时给予VPA治疗,每日300m/kg,经腹腔分两次注射,直至取材;B组以相同方法给予等量生理盐水.于损伤后1d、3d、1周、4周、8周进行取材,对距离损伤中心5mm处脊髓进行巢蛋白Nestin免疫组化检测,应用图像分析软件进行Nestin阳性区域面积测算.结果:A组脊髓室管膜细胞中极少数细胞胞浆内有Nestin表达,白质中几乎无表达.B组损伤后24h Nestin表达于室管膜以及软膜,1周达到高峰(P<0.05),并相向延伸至脊髓白质和灰质;损伤后4周Nestin表达明显下降,8周时很少或几乎无表达.C组Nestin表达在伤后24h与B组无显著性差异,1周时在中央管周围Nestin阳性细胞明显较B组多(P<0.05),持续至4周时仍高表达,8周时仍有表达.结论:VPA在大鼠脊髓损伤后能够激活内源性神经干细胞.

  • 退变腰椎间盘髓核细胞立体培养与单层培养的生物活性比较

    作者:刘勇;胡有谷;宁斌

    目的:比较体外单层培养和旋转微载体立体培养人退变腰椎间盘髓核细胞的生物学活性指标,探讨更加有效的椎间盘髓核细胞体外培养方法.方法:对获取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24个椎间盘按年龄分为A组(20~25 岁)、B组(26~30 岁)、C组(36~45 岁)及D组(>45岁),分别利用酶消化法进行单层细胞培养和旋转微载体立体培养系统进行立体培养,观察细胞生长形态,检测细胞生长曲线及速度、细胞生长活性、细胞分裂指数及胶原含量.结果:单层培养的髓核细胞贴壁后为多角形或梭形,伸出伪足;立体培养的细胞在微载体上呈梭形或不规则形,呈立体状生长.立体培养的细胞生长速度较快,1周内两种培养方法各时间点及各组间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立体培养的髓核细胞活性提高,随年龄增加细胞活性下降;指数生长期细胞分裂指数与单层培养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Ⅱ型胶原含量与单层培养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分别与B组、C组及D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旋转立体培养人退变椎间盘髓核细胞的活性保持良好,较单层培养能够大量、优质收集种子细胞,可用于椎间盘组织工程中种子细胞的研究.

  • 结核分枝杆菌快速培养的研究进展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马俊;王自立

    结核病是由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引起的一种传染性疾病,是单一病因传染病中病死率高的疾病.防治结核病的关键是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目前结核病的实验室诊断主要有细菌学检验、免疫学检验及分子生物学诊断方法,后两种因为方法学还未完善,假阳性和假阴性率较高.结核分枝杆菌的培养分离仍然是诊断结核病的"金标准",是药物敏感性检测的基础.传统罗氏培养法灵敏度低,耗时、耗力,无法满足临床需要.结核分枝杆菌快速培养分离的研究是结核病领域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现就近年来结核分枝杆菌快速培养方法的研究现状综述如下.

  • 高位脊髓损伤后早期心血管病理生理改变

    作者:刘育杰;沈岳;王爱民

    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后,常发生心血管功能紊乱,特别是高位SCI(T6以上),发生率更高、出现更早、程度更重,对患者生命造成极大威胁[1].同时,血液动力学失稳还会使脊髓血流量和脊髓动脉灌注压进一步降低,加剧脊髓二次损伤[2],甚至发生神经恶化(neurological deterioration)[3],加重伤残程度.心血管功能异常是高位SCI或以高位SCI为主的多发伤患者早期救治的主要矛盾.笔者主要针对高位SCI早期,即急性期(伤后24h内)和亚急性期(伤后24h~2周)[1]发生的低血压、心动过缓、心搏骤停等心血管并发症的病理生理学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 椎管内哑铃形神经鞘瘤的手术治疗

    作者:陈强;金大地;姚兴发;陈建庭;江建明;王吉兴

    神经鞘瘤是椎管内肿瘤的常见类型,其中很大部分自椎间孔向外生长形成哑铃形[1~3].自1998年至2004年,我院共收治椎管内哑铃形神经鞘瘤9例,经手术治疗取得了较好效果,报告如下.

  • 腰椎椎管内布氏杆菌脓肿1例报告

    作者:夏景君;闫景龙;沈洪涛;裴刘宝;王家良

    患者男性,41岁.2个月前搬重物时不慎扭伤腰部,伤后即感觉腰部疼痛不适,3d后疼痛加重,在当地医院行CT检查,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行腰部痛点封闭治疗,共进行3次,具体用药及剂量不详,疼痛有所缓解.封闭后1个月左右出现腰部疼痛加重,伴有腰部灼热感,双下肢放射痛,无力,伴有午后低热,体温在38.5℃以下.在当地医院静点青霉素治疗后症状无缓解,患者因疼痛不能行走,遂来我院就诊.患者被抬入病室,全身皮肤粘膜无黄染,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头颈部、心肺腹无异常.

  • 上颈椎微创外科技术及其适应证

    作者:池永龙

    近10年来,随着上颈椎疾患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迅速发展,经口腔及开放前、后路手术已在国内许多医院施行,但其创伤大、风险高、操作难.近几年来上颈椎微创技术也不断发展,应用微创脊柱外科技术治疗上颈椎疾患已成为现实.但各家报道的例数较少,治疗方法选择与手术适应证仍存在争议.在此,笔者谈谈个人的看法,供同道参考.

  • 如何克服标准"锁孔"胸腔镜下脊柱外科技术存在的不足?

    作者:吕国华

    腔镜下脊柱外科手术是20世纪90年代初发展起来的一项新型微创脊柱外科技术,其微小创伤优势在国内、外已得到广泛认可[1,2].自1993年Mack完成首例胸腔镜下脊柱前路手术以来,胸腔镜辅助下的脊柱前路手术技术获得迅猛发展.已由单纯前路椎间盘切除、病灶清除发展到镜下脊柱前路内固定、矫形及重建,应用范围日趋广泛.

  • 如何选择经皮椎体成形术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

    作者:郑召民;李佛保

    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是近年来微创脊柱外科常用的技术,用于治疗疼痛性椎体病变可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尽管PVP和PKP在国内外均积累了相当多的临床经验,但在具体应用问题上仍然存在一些争议.笔者对两项技术选择谈谈个人的粗浅认识,与同道共同探讨.

  • 充分认识微创外科技术潜在风险,严格掌握其手术适应证

    作者:王欢

    近年来,脊柱外科微创技术迅速发展,已由经皮穿刺手术技术发展到内窥镜辅助下手术技术和微创脊柱内固定技术等,其应用领域不断扩大,能够治疗颈椎、胸椎、腰椎的很多疾病,采用微创手术的医生也越来越多.尽管很多报告的结果令人鼓舞,但目前我国脊柱微创外科技术仍处于发展的初期,尚未成为标准化的治疗方法,应予以充分认识.

  • 浅谈对微创脊柱外科的认识

    作者:张光铂

    自中国康复医学会脊柱脊髓损伤专业委员会微创脊柱外科学组成立以来,特别是自组建了以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原解放军304医院)脊柱外科、中南大学湘雅二院脊柱外科、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微创脊柱外科及温州医学院附属二院脊柱外科为基地的微创脊柱外科培训中心以来,我国微创脊柱外科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

  • 第六届亚太微创脊柱外科年会简介

    作者:郑召民

    第六届亚太微创脊柱外科年会于2006年8月17~19日在中国台湾举行.本届年会由台湾成功大学、台湾脊椎研究基金会、台湾脊椎学会及台湾微创脊椎学会承办.有280余名来自亚太地区的脊柱外科医师参加了此次会议.与会代表就近年来微创脊柱外科领域的一系列热点问题进行了交流.

  • 围手术期应用甲基强的松龙对巨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神经功能的影响

    作者:陈博来;林定坤;孔畅;陈海云

    目的:探讨巨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围手术期应用甲基强的松龙(methylprednisolone,MP)对其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巨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60例,均采用半椎板切除、单纯髓核切除手术治疗,其中围手术期应用MP治疗组30例,术前30min及术后第1、2、3天静脉快速(30min内)给予MP 160mg;对照组30例,未使用MP治疗.应用JOA评分及腰痛功能障碍评价表(Oswestry)评价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神经功能情况.结果:治疗组及对照组患者术前JOA评分分别为10±1.8 分和10±2.4 分,Oswestry术前评分分别为34±5.7 分和34±2.2 分,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4d时治疗组与对照组的JOA评分分别为19±1.4 分和18±2.7 分;3个月时JOA评分分别为23±1.5 分和21±2.6 分,Oswestry评分分别为17±3.3 分和19±1.6 分,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两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神经牵拉伤1例,对照组2例;两组均未出现消化道溃疡、切口感染等并发症.结论:巨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围手术期使用MP可明显改善其神经功能.

  • 显微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及其与胶原酶溶核术联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比较

    作者:朱辉;刘庆忠;李少伟;江少波;何春军

    目的:比较显微内窥镜下椎间盘除术(MED)及MED与胶原酶溶核术(CCNL)联合应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12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60例单纯行MED治疗(MED组),另60例在行MED的基础上向椎间盘内注射胶原酶600U(MED+CCNL组).术后观察并分析两组的疗效及并发症.结果:两组均顺利完成手术,未发生并发症.术后全部病例随访6~48 个月,按照MacNab标准评定,MED组有效率为83.3%,MED+CCNL组为95%,后者明显高于前者(P<0.05).结论:MED与CCNL联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较单纯MED治疗具有更好的疗效.

  • 显微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

    作者:王建;周跃;初同伟;王卫东;张正丰;李长青

    目的:探讨显微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MED)治疗MED术后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2000年10月~2006年5月157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MED治疗,术后9~61 个月8例患者出现同节段典型的神经根损害症状和体征,MRI和CT证实为腰椎间盘突出.男5例,女3例,年龄25~47岁,平均35.6岁.均再次行单侧MED手术,其入路和经过与常规MED相似.结果:8例患者的神经根显露和减压良好,无转为开放手术病例.平均手术时间68min,平均失血量45ml,平均住院12.7d.1例术中发生脑脊液漏,无其它并发症.随访5~46 个月,平均20.8个月,采用改良Macnab标准评价临床效果,优5例,良3例.结论:对于首次MED术后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再次行MED仍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 腹腔镜辅助与小切口技术行前路L4/5椎间融合术的比较

    作者:王冰;吕国华;马泽民;李晶

    目的:评价腹腔镜辅助与小切口技术在前路腰椎间融合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1998年4月~2005年1月行L4/5前路腰椎间融合术52例,腹腔镜辅助下前路椎间融合手术23例(A组),其中男13例,女10例,平均年龄37.9±1.8岁;腰椎滑脱症14例,退变性椎间盘疾患4例,腰椎术后综合征5例.小切口经腹膜后前路椎间融合手术29例(B组),其中男16例,女13例,平均年龄37.4±1.6 岁;腰椎滑脱症21例,退变性椎间盘疾患3例,腰椎术后综合征5例.对两组患者围手术期参数和并发症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结果:A组与B组分别平均随访23.5个月和21.2个月,两组临床优良率、椎间高度维持和植骨融合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A组手术准备和操作时间明显长于B组(P<0.05),其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与小切口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并发症:A组4例,发生率17.4%;B组3例,发生率10.3%,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应用腹腔镜辅助和小切口技术进行LA/5椎间融合都可以达到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但从并发症和技术上分析,采用小切口经腹膜后行LA/5椎间融合更为合理和微创,操作方便、快捷,不需特殊设备.

  • 放射性粒子置入近距离照射治疗脊柱肿瘤

    作者:刘晓光;袁慧书;刘忠军;王俊杰;马庆军;党耕町

    目的:探讨放射性粒子置入近距离照射治疗脊柱肿瘤的方法和初步结果.方法:2002年10月~2004年5月对收治的13例脊柱肿瘤患者在CT监测下经皮穿刺活检明确病理诊断,确定肿瘤对放疗敏感后应用125Ⅰ粒子置入近距离照射治疗.依术前的计算机模拟计算结果确定粒子置入的数量和三维间隔,2例术中在C型臂X线机监视下于残存肿瘤内置入粒子;11例于CT监测下经皮穿刺在肿瘤病灶内置入粒子.随访观察治疗效果.结果:术中无并发症发生.平均随访25个月.术后4~11 d起效,疼痛缓解9例(VAS评分<20mm),减轻4例(VAS评分20~40 mm),疗效持续3~19 个月.3例肿瘤生长得到抑制.2例分别于术后3个月、9个月死于肝脏衰竭,1例于术后6个月死于肺转移,1例术后16个月死于多器官衰竭,其他9例患者末次随访时仍存活.随访中无放射性脊髓神经病发生.结论:对于不宜采用手术治疗或术中无法全切而又对放疗敏感的脊柱肿瘤患者采用瘤体内置入放射性粒子近距离照射治疗可以延缓肿瘤生长、缓解疼痛,保持生活质量、减少手术治疗并发症;是治疗晚期脊柱肿瘤的一种新方法.

  • 内窥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的并发症分析

    作者:张恒云;杨子函;郑玮

    我院于2001年9月至2005年12月应用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ME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260例,其中15例患者出现术中或术后并发症,分析如下.

  • 射频消融髓核成形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

    作者:李健;谢清华;赵洪普;张在恒;胡涛;朱豪东

    射频消融髓核成形术是近年来开展的颈椎微创手术.我院2004年12月至2006年4月应用射频消融髓核成形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46例,取得较好效果,报告如下.

  • X-Tube下后路腰椎间融合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

    作者:张亚东;王嘉;蔡振宇;陈豪杰;张向阳;吴宁;曹德良

    目的:探讨X-Tube下后路椎间螺纹状cage置入加植骨融合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2004年6月~2006年2月在X-Tube下行后路椎间螺纹状cage置入加植骨融合治疗33例患者,男18例,女15例.腰椎间盘突出症17例;腰椎Ⅰ度滑脱3例;腰椎管狭窄症11例;椎间盘源性腰痛2例.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采用ODI及VAS评估患者功能,在X线片上观察患者椎间隙高度及植骨融合情况.结果:术中发生硬脊膜损伤2例,其中1例术中应用明胶海绵及生物蛋白胶封堵硬膜,术后出现低热,应用抗生素2周后症状消失;另1例术中行硬脊膜修补,术后未出现脑脊液漏及神经损伤症状.失访3例,30例患者随访6~22 个月,平均14.4个月,ODI评分术前为39.64±2.72分;术后1个月及末次随访时分别为17.58±3.29分和4.50±1.60分,与术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VAS评分术前为8.17±0.79分;术后1个月及末次随访时分别为4.67±0.78分和1.54±0.90分,与术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椎间隙高度术前为8.97±0.81 mm,术后1个月及末次随访时分别为14.53±0.57 mm和12.79±0.91 mm,与术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1例患者术后11个月时影像学检查未见骨融合,余29例患者均获椎体间植骨融合,未见cage移位或脱出.结论:X-Tube下行后路椎体间cage置入植骨融合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可取得满意效果,是可供选择的微创治疗方法之一.

  • 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内窥镜下腰椎管减压、椎间融合的临床应用

    作者:周跃;王健;初同伟;李长青;王卫东;郑文杰;张正丰;郝勇;潘勇

    目的:探讨经皮椎弓根螺钉复位固定、内窥镜(METRx)下椎管减压、椎间盘切除、椎间植骨融合治疗腰椎疾患的效果.方法:2004年1月~2006年2月共收治腰椎间盘突出和/或腰椎滑脱患者19例,男12例,女7例;年龄32~69 岁,平均47.9岁.均采用经皮椎弓根螺钉复位固定、后路内窥镜手术系统行椎管减压、椎间盘切除、椎间植骨融合术治疗,随访观察治疗效果.结果:手术时间140~330 min,平均190min;出血量50~300 ml,平均110ml;术后住院时间7~18 d,平均10.5d.3例出现并发症,发生率为16.3%.手术切口均一期愈合.18例患者获得6~32 个月(平均13.5个月)随访,16例患者椎间骨性融合,2例骨性椎间融合尚不完全.根据Nakai分级,优11例(61.1%),良5例(27.8%),可2例(11.1%).结论:经皮椎弓根螺钉复位固定、内窥镜下椎管减压、椎间盘切除、椎间植骨融合术具有手术切口小、腰骶肌肉剥离范围小、出血少、术后恢复快等优点,但其手术时间相对较长,手术操作难度较高,需要特殊设备和工具,术中医患所受辐射量较大.

  • (五)如何选取和标引医学论文的关键词?

    作者:卢庆霞

    一篇形式完关、格式规范的学术论文,除有文题、摘要、正文、参考文献以外,还应标引关键词.选取和标引关键词是学术论文格式规范化的内容之一.GB/T 3179-92规定,现代科技期刊都应在学术论文的摘要后面给出关键词或叙词.

中国脊柱脊髓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z1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2000 01 02 03 04 05 06
1999 01 02 03 04 05 06
1998 01 02 03 04 05 06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