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外科学 >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中国脊柱脊髓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Spine and Spinal Cord 중국척주척수잡지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脊柱脊椎杂志
  • 主办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 影响因子: 1.60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1-3027/R
  • 国内刊号: 李中实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cspine@263.net.cn
  • 曾用名: 中国脊柱脊椎杂志
  • 创刊时间: 1991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康复医学会;中日友好医院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编委会
  • 类 别: 外科学
期刊荣誉:
  • 胸椎管狭窄症患者硬膜外粘连的处理对策

    作者:苏峰;张春林;阴彦林;李伟

    目的:探讨胸椎管狭窄症患者硬膜外粘连的处理方法.方法:2000年8月~2008年2月我院共收治胸椎管狭窄症患者48例,其中经手术证实有硬膜外粘连者35例,男性32例,女性3例,年龄40~72岁,平均58.6岁.病变累及上胸段5例,中胸段6例,下胸段24例;胸椎黄韧带肥厚、骨化26例,单纯后纵韧带骨化2例,椎板增生骨赘内突1例,单发或多发性胸椎间盘突出14例.术前JOA评分-1~23分.均采用后路椎板切除减压术治疗,对存在的硬膜外粘连采用锐性剥离、椎板蚕食、漂浮组织去薄、部分硬膜切除修补等方法处理.术后根据JOA评分改善率判定治疗效果.结果:平均手术时间为160min,平均出血量为400ml.12例术中硬膜损伤者均行硬膜修补并于硬膜外腔放置引流管,2d后均拔管.术后无1例神经症状加重,未发生神经系统并发症或蛛网膜下腔感染.术后6个月随访时JOA评分7~29分,改善率平均为73.4%±26.3%,治疗效果优22例,良5例,有效7例.无效1例,无加重病例,优良率为77%(27/35),总有效率为97.1%(34/35).结论:对胸椎管狭窄症患者存在的硬膜外粘连采用锐性剥离、椎板蚕食、漂浮组织去薄、部分硬膜切除修补等方法处理可减少神经损伤及术后脑脊液漏的发生.

  • 寰椎枕骨化畸形患者的椎动脉走行

    作者:王圣林;王超;刘溢;闫明;周海涛

    目的:观察寰椎枕骨化畸形患者椎动脉第=三段的走行情况,探讨其分型方法.方法:对连续收治的36例诊断为寰椎枕骨化畸形患者进行椎动脉的CT血管造影检查,观察椎动脉的走行情况.结果:根据椎动脉进入椎管和颅腔的位置由远到近分为Ⅰ、Ⅱ、Ⅲ、Ⅳ型,36例患者中5例6侧椎动脉从枢椎横突孔穿出,横行向内,于枕骨化寰椎后弓下方进入椎管,再向上进入枕骨大孔,椎动脉经过寰椎侧块的下方走行,占8.3%,为Ⅰ型;16例18侧椎动脉从枢椎横突孔穿出,横行向内,于枕骨化寰椎后弓下方进入椎管,再向上进入枕骨大孔,椎动脉走行经过寰椎侧块的表面,或在其表面转弯,占25%,为Ⅱ型;25例44侧椎动脉从枢椎横突孔穿出,向上、外方走行,沿寰椎与枕骨之间的骨性孔道进入颅内,占61.1%,为Ⅲ型;4例4侧椎动脉缺如,占5.6%,为Ⅳ型.结论:寰椎枕骨化畸形患者的椎动脉第三段有四种解剖形态,对寰椎枕骨化患者置入寰椎侧块螺钉时,Ⅱ、Ⅲ型椎动脉走行者损伤椎动脉的风险较高.对单侧椎动脉缺如者,对侧手术操作应更加谨慎.

  • 伴髓内MRI T2WI高信号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特点及手术效果

    作者:李宏;李淳德;刘宪义;刘洪;孙浩林

    目的:观察伴有髓内MRI T2WI高信号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手术治疗效果.方法:2001年3月~2006年2月采用颈前路减压融合术治疗57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其中23例患者术前颈髓内出现MRIT2WI高信号,回顾分析这2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患者术前、术后JOA评分进行比较,计算术后JOA评分改善率:随访髓内高信号变化情况.结果:23例伴MRI T2高信号患者的平均病程为10.6个月,其正中矢状位病变节段的平均压迫程度为46.7%;15例(65.2%)MRI T2高信号出现节段与压迫重节段一致,8例(34.8%)与压迫莺节段不一致.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JOA评分由术前平均6.7分改善剑术后平均14.9分,改善率为80.3%.平均随访2.4年(1.4~4.6年),术后12个月时复查MRI,髓内T2WI高信号强度降低13例,不变7例,增强3例;高信号面积减少8例,不变14例,增加1例,高信号改变与疗效没有明显相关性.结论:脊髓型颈椎病伴有髓内MRl T2WI高信号时,其髓内出现高信号的节段并不一定与病变压迫重节段一致,经颈前路充分减压融合术后仍可获得较好的临床效果,术后12个月时髓内高信号强度和面积有改变,但与临床改善率并无明显相关性.

  • 后路椎板开窗减压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腰椎爆裂骨折伴不完全截瘫

    作者:于海洋;李超;干阜生;梁成民;焦伟;赵刚;翟云雷;杨东强

    目的:探讨后路经椎板间开窗减压并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腰椎爆裂骨折伴不完全截瘫的疗效.方法:2003年5月至2006年12月收治腰椎爆裂骨折伴不完全截瘫患者37例,男25例,女12例,年龄18~58岁.脊髓神经功能按Frankel分级,B级5例,C级6例,D级26例.均采用后路经椎板间开窗减压、椎弓根螺钉固定、椎板和横突间植骨治疗,其中单侧椎板开窗减压31例,双侧椎板开窗减压6例.随访椎管减压情况、椎体高度和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术中定位准确,未出现螺钉进入椎管情况,手术时间110~170min,平均145min,术中出血量350~1100ml,平均670ml.术后切口浅表感染2例,发生脑脊液漏2例,经换药后痊愈;1例术后1周缝线断裂致腰背部巨大血肿形成,行血肿清除术后10d切口痊愈.31例得到随访,随访时间8~26个月,平均15.6个月,所有患者椎管减压充分,椎体前缘高度由术前平均52.3%矫正到术后92.7%,后凸角由术前的平均26.4°矫正到术后的平均6.90°神经功能Fmnkel分级有1~3级恢复.23例10~12个月时取出内固定,随访未见椎体高度丢失及脊柱成角加重.结论:后路经椎板间开窗减压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腰椎爆裂骨折伴不完全截瘫可同时解决脊髓减压和脊柱稳定的问题,在正确选择适应让的情况下可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 改良"Krag"置钉固定方式对胸腰段单椎体骨折复位程度的影响

    作者:冀旭斌;徐兆万;隋国侠;王炳武;钟军;刘伟强;历峰;庄青山

    目的:探讨U型椎弓根钉棒系统单节段改良"Krag"置钉固定方式对胸腰段单椎体骨折复位程度的影响.方法:对具备手术适应证的43例胸腰段单椎体骨折患者采用单节段经椎弓根改良"Krag"置钉固定结合椎间植骨融合治疗,术前、术后1周摄X线片,测量椎体成角、上下终板成角、椎体前缘高度与正常高度的比值,了解术前椎体压缩程度及术后骨折复化情况.把-5°≤上下终板成角≤5°视为骨折理想复位;上下终板成角<-5°为骨折过伸复位:上下终板成角>5°为骨折过屈复位.对于复位理想及不理想者,测量术前椎体压缩程度、矢状面螺钉角度(α,伤椎的矢状面螺钉角度;β,邻椎的矢状面螺钉角度)及连接棒预弯曲度(γ)等,并对两组测量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术后37例(86%)骨折复位理想,6例(14%)骨折复位不够理想.两组术前椎体成角、上下终板成角及伤椎前缘高度与正常高度的比值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术后1周差异有显著性(P<0.05).矢状面螺钉角度(α、β)与连接棒预弯曲度(γ)的关系与骨折复位程度明显相关,-5°≤(α+β)-γ≤5°时骨折理想复位;α+β-γ<-5°时骨折过伸复位;α+β-γ>5°时骨折过屈复位.结论:改良"Krag"置钉固定方式中置入椎弓根螺钉椎体矢状面倾斜角度与连接棒预弯曲度的大小关系是决定骨折复位程度理想与否的关键.

  • 相邻椎体1/2椎板截骨原位回植术治疗单节段腰椎管狭窄症

    作者:杜伟;郑燕平;刘新宇;刘建青;沈炳华

    目的:探讨相邻椎体1/2椎板截骨原位回植术(ILSLISR)治疗单节段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效果.方法:2001年8月~2008年1月采用后路ILSLISR治疗单节段腰椎管狭窄症患者43例,男24例,女19例:年龄38~75岁,平均53.2岁.记录术前和术后3个月、1年、2年时的JOA评分,观察术前和术后3个月、1年、2年正侧位、动力侧位X线片和CT检查,术前和术后CT测量椎管矢状径、横径和侧隐窝矢状径.并与同期接受全椎板截骨原位回植术(LUSR)的31例患者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ILSLISR组术中硬膜撕裂且术后发生脯脊液漏6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2例,术后腰腿痛加重3例;LLISR组术中硬膜撕裂且术后发生脑脊液漏4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2例,肺栓塞死亡1例,术后腰腿痛加重3例;两组间各并发症发生,卒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随访3~72个月,平均28个月,两组患者术后JOA评分均较术前明显增加(P<0.05),椎管矢状径、椎管横径、侧隐窝矢状径均较术前增加(P<0.05);术后2年ILSLISR组JOA评分改善率高于LLISR组(P<0.05).术前两组侧隐窝矢状径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ILSUSR组明显大于LUSR组(P<0.05).术后3个月复查CT两组患者椎板骨性融合,椎管扩大,减压满意,未见骨痂向椎管内生长.未次随访时均无腰椎失稳.结论:ILSUSR治疗单节段腰椎管狭窄症,椎管显露充分,减压彻底可靠;与LLISR相比可更好地扩大侧隐窝,术后2年临床效果优于LLISR.

  • 经后路全脊椎整块切除术治疗胸腰椎肿瘤

    作者:徐华梓;池永龙;水小龙

    目的:探讨经后路全脊椎整块切除术(TES)治疗胸腰椎肿瘤的方法及其疗效.方法:2005年1月~2007年7月收治胸腰椎肿瘤患者6例,其中男3例,女3例,年龄20~77岁;Tomita分型,Ⅲ型1例,Ⅳ型3例,Ⅴ型2例;T3 1例,,T8 2例,T9 1例.T11 1例,L1 1例;骨巨细胞瘤1例,椎体单发骨髓瘤1例,转移性腺癌4例;术前脊髓功能Frankel分级B级2例,D级1例,E级3例.均应用改良弧形骨刀行一期后入路全脊椎整块切除术,同时采用钛网植骨/钛网骨水泥前方重建,并联合椎弓根钉内固定系统固定.随访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局部疼痛和脊髓功能的恢复情况,以及肿瘤复发、植骨融合、脊柱稳定性情况.结果:6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200~270min,平均230min;失血量1100~3000ml,平均1400ml.随访6个月~3年,术后近期疗效均较满意,局部疼痛和神经症状均有不同程度改善或缓解.术前VAS评分平均8分,术后平均2分,平均下降6分;术前有脊髓神经功能障碍者中1例由Frankel B级恢复至D级,其余均恢复至E级.1例骨巨细胞瘤于术后15个月局部复发,再次手术;1例胃癌转移瘤患者术后14个月因多器官转移死亡;其余患者至末次随访时存活,植骨融合良好,无钛网移位及脊柱失稳,无断钉、断棒现象,无局部复发.结论:后路全脊椎整块切除术是胸腰椎肿瘤一种有效的手术方法,可改善脊髓神经功能,降低脊柱骨肿瘤局部复发率.

  • 脊椎楔形截骨加全髋置换术矫治强直性脊柱炎后凸及髋关节强直

    作者:陈立民;赵承斌;姚猛;王长纯

    目的:探讨脊椎楔形截骨及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合并髋关节强直的临床疗效.方法:2002年6月~2007年6月共收治25例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合并髋关节强直患者,男24例,女1例,先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手术(THA),单侧22例,双侧3例,共置换28个髋关节,应用骨水泥型假体13个,非骨水泥型假体15个.间隔1个月后采用脊椎楔形截骨矫止脊柞后凸畸形,截骨均在T10~L5进行,截骨后应用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固定.通过术前、术后Cobb角测量评价脊柱后凸畸形矫正效果,采用Harris评分对术前、术后髋关节功能进行评价.结果:本组22例单侧THA平均手术时间1.5h,3例双侧同期THA平均手术时间3.5h:单侧THA平均失血量200ml,双侧同期THA平均失血量450ml.行双侧同期THA后,发生应激性溃疡1例,经治疗后痊愈.脊柱后凸矫正半均手术时间3.0h,平均失血量400ml.随访10~60个月,平均32个月.脊柱后凸Cobb角术前平均76.84°±13.29°,术后3个月时平均10.20°±3.85°,平均矫正66.64°±13.26°(P<0.01).髋关节Harris评分术前平均15.84±7.50分,术后3个月时平均73.36±7.35分(P<0.01).末次随访时X线片示脊柱截骨部位已骨性融合,无矫正角度丢失.结论:脊椎楔形截骨加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并髋关节强直的安全、有效方法.

  • 滋补脾阴方药血清、他克莫司及其联合应用对大鼠背根神经元生长的影响

    作者:刘阳;吕德成;张卫国;张杨;刘大凯

    目的:观察滋补脾阴方药血清、他克莫司(FKS06)及两者联合应用对大鼠背根神经元生长的影响,探讨两种药物对神经细胞的作用机理.方法:取8只新生24h SD大鼠的背根神经节,剥除神经外膜,剪成约1mm3大小的碎块,用0.25%胰蛋白酶消化后进行纯化培养,建立体外新生大鼠背根神经元培养体系.培养96h后,将背根神经元分为空白对照组(A组)、空白血清对照组(B组)、1%滋补脾阴方药血清组(C组)、FK506(Inmol/L)组(D组)和联合用药组(E组).继续培养48h后,应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比色法检测细胞活力,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法(RT-PCR)检测生长相关蛋白-43信使核糖核酸(CAP-43 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B组的MTT吸光度(OD)值及GAP-43 mRNA的相对表达量与A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C组、D组和E组的MTT OD值及GAP-43 mRNA的相对表达量均较A组显著增高(P<0.05);C组和D组的MTT OD值及GAP-43 mRNA的相对表达量均较B组显著增高(P<0.05),E组与B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D组、E组与C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E组与D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滋补脾阴方药和FK506对体外培养的大鼠背根神经元具有保护和促再生作用,但两者联合应用时作用明显减弱.

  • 不同时间应用甲基强的松龙对大鼠急性脊髓损伤的作用

    作者:钱列;陈雄生;谭军;邵将;李立钧;贾连顺

    目的:观察不同时间应用甲基强的松龙(methylprednisolone,MP)对大鼠急性脊髓损伤的作用,为临床应用MP保护脊髓功能选择用药时间提供理论指导.方法:216只成年SD大鼠,体重190~240g,随机分为假手术组(A组)、脊髓损伤组(B组)、MP治疗组(C组)和MP防治组(D组),每组54只.A组不损伤脊髓.B、C、D组采用改良AUen's法建立脊髓损伤(T8~T9水平)模型,D组术前0.5h静脉注射MP(30mg/kg),C组术后1h静脉注射MP(30mg/kg),C、D组术后6、12、18、24h静脉注射MP(每次31.05mg/kg),A、B组相同时间点予生理盐水0.5ml静脉注射.各组术后24、48、72h采用后肢功能评分障碍率(n=6)及斜板障碍率(n=6)进行脊髓功能评价.B、C、D组术后8、24、48、72h取出损伤段脊髓,A组相同时间点取出相应部位脊髓,切片行光镜(n=6)和电镜(n=6)检查,结果:A、B组组内各时间点后肢功能评分障碍率均无显著性差别(P>0.05),C、D组随时间延长逐渐减小(P<0.05);A组各时间点斜板障碍率及B、D组组内48h和72h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B组、D组组内24h分别与48h、72h比较以及C组组内各时间点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B、C、D组各时间点后肢功能评分障碍率及斜板障碍率均高于A组(P<0.05);24h、48h时C组与B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72h时及D组各时间点两者均低于B组(P<0.05);D组72h时斜板障碍率与C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72h时后肢功能评分障碍率及24h、48h时两者均低于C组(P<0.05):A组脊髓灰白质交界清楚,神经元丰富,形念清晰;B组损伤脊髓多处出血、坏死,神经元减少,残留细胞内结构模糊,髓鞘板层结构紊乱,并逐渐加重:C组较B组损伤轻,残留细胞内结构稍模糊,24h后逐渐好转;D组较B、C组损伤轻,出血少,细胞器轻度肿胀,24h后肿胀长基本消退.结论:MP能减轻大鼠急性脊髓损伤后的继发性损伤程度,术前半小时开始预防应用MP较单纯术后应用效果更好.

  • Chiari畸形寰枕区后部硬膜的变化及组织学观察

    作者:王嵘;邱勇;王景关;张丽华;蒋健

    目的:观察Chiari畸形患者颅颈交界寰枕区后部硬膜的变化及其组织学特征,探讨局部硬膜增厚在Chiari畸形发病的作用.方法:27例Chiari畸形患者,7例非颅颈交界区病变患者作为对照,均于手术中切取寰枕区后部硬膜外层和寰枕后筋膜,行常规HE染色,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组织学改变.结果:Chiari畸形患者寰枕区后部硬膜外层和寰枕后筋膜明显增厚,HE染色可见纤维形态异常,排列不规则,出现断裂,并呈不连续分布,27例均出现透明变性,17例表现明显的胶原化,9例出现钙化,3例出现骨化等退行性改变:而对照组仅发现3例有轻度透明变性.结论:Chiair畸形患者颅颈交界寰枕区后部硬膜和寰枕后筋膜变性增厚,可能参与加重Chiari畸形的病理生理改变,提示手术中必须充分切开减压.

  • 吲哚菁绿染色对980nm半导体激光消融髓核组织效果的影响

    作者:任龙喜;焦守国;尹建;韩正锋;白秋铁

    目的:观察吲哚菁绿(indocyanine green,ICG)染色对980nm半导体激光消融髓核组织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新鲜山羊腰椎标本并制成脊柱功能单位(SFU)144个,随机选择24个行预实验,余120个随机分为空白组、蒸馏水组和ICG染色组,每组40个,冉根据给予能量不同随机分为5小组.蒸馏水组与ICG染色组分别在髓核内注射100μl蒸馏水或ICG,测定质量后应用980nm半导体激光器分别以总能量70、210、350、490、630J对标本行连续脉冲式激光照射以汽化髓核组织,术后再次测定质量,并计算照射前后标本质量差(髓核消融量).结果:髓核组织消融量随激光照射能量增人而增多,在70、210、350、490、630J的总能量时空白组的髓核消融量分别为0.0754±0.0046g、0.1170±0.0306g、0.1454±0.0410g、0.1560±0.0058g和0.1742±0.0429g,各能量组间比较P<0.01;蒸馏水组的髓核消融量分别为0.0596±0.0110g、0.0719±0.0228g、0.1246±0.0293g、0.1518±0.0079g和0.2133±0.0513g,各能量组间比较P<0.01;ICG染色组的髓核消融量分别为0.0699±0.0098g、0.1067±0.0154g、0.1978±0.0569g、0.2224±0.0358g和0.2626±0.0241g,各能量组间比较P<0.01.在较低总能量(E<490J)照射下蒸馏水组消融量较其他两组少,而当总能量达630J时,蒸馏水组消融量高于空白组,但仍低于ICG染色组.在相同激光能昼照射下,总能量低于350J时,ICG染色组髓核消融量较空白组无明显差别,而当能量高于350J时染色剂组较空白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空白组汽化率为0.4mg/J,ICG染色后为0.5mg/J.结论:半导体激光消融髓核组织量随能量增大而增多:ICG可以提高半导体激光的汽化率,在总能量高于350J时ICG染色能够增强980nm半导体激光消融髓核组纵的效果.

  • Solis椎间融合器治疗Ⅱ型Hangman骨折的生物力学评价

    作者:黄阳亮;刘少喻;赵卫东;梁春祥;李浩淼;魏富鑫

    目的:比较Solis椎间融合器、椎间植骨及椎间植骨+钢板内固定治疗Ⅱ型Hangman骨折的生物力学稳定性,为临床应用Solis椎间融合器治疗Hangman骨折提供理论依据.方法:6具成人新鲜冷冻颈椎标本,每具依次制作成以下5种状态组,即正常对照组(A组)、Ⅱ型Hangman骨折模型组(B组)、Solis椎间融合器置人组(C组)、单纯椎间植骨组(D组)、椎间植骨+钢板内固定组(E组).按以上顺序应用脊柱三维运动试验机和三维激光扫描仪测试每一状态下C2/3节段的三维运动范嗣(ROM).结果:与A组比较,B组前屈、后伸、旋转及侧弯ROM均显著增大(P<0.05);C组旋转ROM显著增大(P<0.05),其他方向无显著性差异(P>0.05);D组前屈、后伸及旋转ROM显著增大(P<0.05).侧弯方向无显著性差异:E组旋转ROM显著增大(P<0.05),其他方向无显著性差异(P>0.05).与B组比较,C组、E组均在前屈、后伸和侧弯方向及D组在后伸、侧弯方向ROM显著变小(P<0.05),C、D、E组旋转及D组前屈ROM与B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C、D及E组相互比较,C组后伸ROM显著小于D组(P<0.05),其他方向与D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C组前屈ROM显著大于E组(P<0.05),其他方向与E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D组前屈、后伸及侧弯ROM均显著大于E组(P<0.05),旋转方向与E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在Ⅱ型Hangman骨折的治疗中,Soils椎间融合器有助于恢复前屈、后伸及侧弯方向上的稳定性,但在旋转方向上不能恢复稳定性,术后需辅以外固定,以确保融合;其稳定作用弱于钢板内固定,但优于单纯植骨.

  • 脊柱嗜酸性肉芽肿的诊断和治疗

    作者:孙武;仉建国

    嗜酸性肉芽肿(eosinop-hilic granulolna,EG)是临床少见病,通常认为其与Letterer-Siwe(LS)病、Hand-Schuler-Chistian(HSC)病是一种疾病在不同年龄、不同系统的不同表现,各型间可转化或重叠.其共同的病理学特点为光学显微镜下病变组织中有大量郎格罕斯细胞增生伴嗜酸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浸润.1953年,Lichtenstein提出了"组织细胞增多症-X"的概念,使得EG与LS病、SHC的临床病理病种得到统一.因为这些病种都是由于郎格罕斯细胞的增生和播散造成的.1973年,Nezelof提出用郎格罕斯细

  • 骨髓基质干细胞治疗椎间盘退变性疾病的研究进展

    作者:王超锋;阮狄克

    椎间盘(intervertebral disc,IVD)退变能导致脊柱的生物力学功能紊乱,从而影响脊柱的正常功能.对于椎间盘退变机制的研究及认识是找到能有效治疗或者阻止椎间盘退变的前提,目前认为惟间盘退变是一种与椎间盘内炎症介质和金属蛋白酶的增多引起的髓核细胞、蛋白聚糖和水含量的减少有关的疾病,其终形态表现在椎间盘形态和功能的改变.基于这些认识,能阻断椎间盘退变或者恢复椎间盘形态和功能的生物治疗,将会在椎间盘退变性疾病的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而生物疗法中利用修复受损的椎间盘组织和促进其功能恢复正成为热点之一.

  • 外科干预性手术治疗时间的选择对急性脊髓损伤预后影响的研究进展

    作者:杨民;徐祝军;党耕町

    随着交通运输业的飞速发展,创伤性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的发病率逐年上升,且青年患者的发病率高[1-4].研究表明.预防和逆转继发性SCI对于大程度地保留残存的脊髓功能和促进损伤脊髓结构及功能重建具有重要意义,也足当前治疗SCI的主要手段之一[1.2.5].目前,临床尚无特效药物能有效地促进脊髓损伤后神经功能的恢复,因此,外科干预性手术治疗在北美被广泛地应用于急性SCI的临床治疗.然而,因缺乏严密设计并严格执行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学者们对外科手术治疗时间窗口的界定、手术术式的选择和手术促进神经功能恢复的疗效上仍存在很大的争议[1.2.5~8].笔者现就外科干预性手术治疗时间的选择对急性脊髓损伤预后影响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骶棘肌内软组织肿瘤致严重脊柱侧凸

    作者:陈志军;邱勇;朱泽章;朱锋;马薇薇

    脊柱侧凸是常见的脊柱畸形之一,它是一个临床诊断而不是病因诊断,它可以由很多不同病因引起.根据病因学,脊柱侧凸可分为特发性、先天性、神经肌肉性、间充质源性、外伤性、肿瘤性及混杂性等川.脊柱的前外侧椎旁组织肿瘤所致的脊柱侧凸虽有报道[2],但极为罕见,而脊柱后方骶棘肌内肿瘤敛脊柱侧凸,国内外尚未检索到文献报道.我院1998年1月至2007年11月共手术治疗2547例脊柱侧凸畸形,其中发现有2例为骶棘肌内软组织肿瘤所致,报告如下.

  • 术中椎间盘内冲洗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术后短期疗效的影响

    作者:张光前;胡益民;曾俊娟

    临床中常遇到对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herniation,LDH)患者实施手术后在短期内并没有出现预期的疗效.有的患者腿痛虽有减轻但腰痛依旧,有的腰腿痛并无明显变化,甚至反而加重.是否是手术只解决了物理性疼痛而没有解决化学性疼痛的原因呢?为此,从2005年5月开始,我们将LDH手术患者随机分组,术中采用不同的方式冲洗,对其术后近期疗效进行观察,报告如下.

  • 先天性脊柱畸形发生强直性脊柱炎2例报告

    作者:黄爱兵;邱勇;钱邦平;王斌;俞扬;朱泽章;朱锋;李卫国;马薇薇

    先天性脊柱畸形患者发生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文献少有报道.我院收治2例,报道如下.

  • 关于脊髓型颈椎病后路手术名称的讨论

    作者:袁文;王义生;党耕町;朱悦;任龙喜;李中实;张光铂

    [编者按]关于脊髓型颈椎病后路手术的名称,目前有十余种称谓,很不统一,同样的术式,不同的名称,难于做到准确的医学统计,也很不利于教学及学术交流.故对这一常见病的常用手术名称实有进一步推敲的必要.本期我们特别邀请了几位专家,谈谈他们对该手术命名的观点.以期改变目前的混乱现象,达到规范和统一该手术名称的目的.

  • 利用螺帽巧取椎弓根钉

    作者:牛勇

    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是脊柱手术中常用的内固定器材,少数植骨融合内固定完好的患者不需要取出椎弓根内固定系统,大多数情况需取出,否则极易发生内固定物断裂,相关文献报道其发生率为7.1%~23.30%[1].

中国脊柱脊髓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z1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2000 01 02 03 04 05 06
1999 01 02 03 04 05 06
1998 01 02 03 04 05 06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