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外科学 >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中国脊柱脊髓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Spine and Spinal Cord 중국척주척수잡지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脊柱脊椎杂志
  • 主办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 影响因子: 1.60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1-3027/R
  • 国内刊号: 李中实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cspine@263.net.cn
  • 曾用名: 中国脊柱脊椎杂志
  • 创刊时间: 1991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康复医学会;中日友好医院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编委会
  • 类 别: 外科学
期刊荣誉:
  • 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椎体钉内固定治疗中上胸椎结核

    作者:姜传杰;杨永军;谭远超;张恩忠;姚树强;于建林

    目的:探讨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椎体钉内固定治疗中上胸椎结核的临床效果.方法:2006年4月~2009年11月,采用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椎体钉内固定治疗中上胸椎结核患者19例,其中T2~T3 2例, T3~T5 6例,T5~T8 11例.17例存在明显的脊髓神经功能损害,按Frankel分级,B级3例,C级6例,D级8例,E级2例.术前后凸畸形Cobb角为24°~53°,平均32.4°.根据患者手术时间、Frankel分级、后凸Cobb角、骨融合、内固定物失效、血沉变化及结核复发等情况评价手术治疗结果.结果:19例患者平均手术时间为225.4±26.7min,全部病例随访1.5~3年(平均20.7个月).9例术前合并有神经功能损害患者神经功能有不同程度的恢复.无肋间神经损伤病例.术后脊柱后凸畸形Cobb角矫正至5°~17°,平均12°.术后6~12个月(平均6.8个月)椎间植骨达到骨性融合,未发现假关节形成.无一例内固定物出现断裂、松动、脱落.血沉均在2周后明显下降,在2~3个月内基本恢复正常.1例患者颈前结核脓肿复发,后另行颈前结核脓肿切除术后痊愈.结论: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椎体钉内固定可彻底清除病灶,椎体钉置钉安全性高,固定切实可靠,适合大部分中上胸椎结核的治疗.

  • 脊柱定位尺在胸腰椎后路手术术前定位中的应用

    作者:蔡俊丰;彭庄;祝建光;刘林;谭军

    目的:探讨脊柱定位尺在胸腰椎后路手术术前定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08年6月~2009年10月在C型臂X线机透视下应用自行研制的脊柱定位尺为74例胸腰椎疾病拟行后路手术的患者行术前定位,其中胸腰椎骨折38例,胸腰椎椎管内占位15例,胸腰椎体血管瘤9例,胸腰椎黄韧带骨化症12例.同时每例患者术前分别应用髂前上棘定位法、肋骨定位法、伤椎形态定位法、皮肤标记物定位法和克氏针定位法进行定位.比较不同定位方法的定位准确率、定位时间、透视次数及确定椎弓根穿刺点的准确性,并根据术中探查及术后摄X线片评价定位病椎及椎弓根穿刺点的准确率.结果:应用脊柱定位尺法与髂前上棘定位法、肋骨定位法、伤椎形态定位法、皮肤标记物定位法、克氏针定位法定位病椎的准确率分别为100%、55.4%、87.8%、84.2%、90.5%、91.9%,脊柱定位尺定位法优于传统定位方法(P<0.05);定位时间分别为5.3±1.9min、2.2±0.9min、5.3±1.4min、2.6±1.1min、11.2±2.4min、7.9±1.7min,脊柱定位尺定位法优于皮肤标记物定位法、克氏针定位法(P<0.05),与肋骨定位法无明显差异(P>0.05),长于髂前上棘定位法和伤椎形态定位法(P<0.05);透视次数分别为5.7±1.6次、0次、5.0±1.3次、6.2±1.8次、7.1±2.0次、9.6±2.1次,脊柱定位尺定位法优于皮肤标记物定位法、克氏针定位法(P<0.05),与伤椎形态定位法无明显差异(P>0.05),多于肋骨定位法(P<0.05),髂前上棘定位法不需要透视.应用脊柱定位尺定位法同时能确定椎弓根穿刺点,而传统定位方法不能.结论:脊柱定位尺联合C型臂X线机透视下定位病椎及椎弓根穿刺点准确,是一种较为理想的胸腰椎后路手术术前定位方法.

    关键词: 脊柱 定位 椎弓根
  • 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失败的原因分析及其再手术治疗

    作者:张辉;李森;靳安民;于博;闵少雄

    目的:分析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失败的原因,探讨再次治疗的手术方法及其疗效.方法:2001年1月~2009年5月,共收治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首次手术失败患者32例,均进行再次手术治疗.再手术方式分别采用开窗、半椎板、全椎板减压,影响脊柱稳定性的患者加用内固定融合术.对所有再次手术患者进行3个月~8年(平均3.1年)的随访.回顾性分析32例患者首次手术失败的原因,探讨其再次手术方式的正确选择,并对其再次手术术后疗效进行分析评价.结果:32例患者首次手术时,手术方式选择不当者16例,术中减压不彻底者10例,术后出现腰椎不稳或滑脱者3例;手术时遗漏突出节段者2例;手术不成功导致术后原有症状加重并出现马尾神经损伤症状者1例.再次手术后,疗效评价参考Arnoldi标准,本组患者疗效优良率达到93.7%.结论:选择合适的术式、术中彻底减压、必要时加用内固定融合术是减少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首次手术失败,并且提高疗效的有效手段.

  • 脊柱单节段前中柱切除后不同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的稳定性测试

    作者:武启军;王自立;戈朝晖;马小民;刘斌

    目的:比较脊柱单节段前中柱切除后不同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的稳定性,探讨单节段固定在前中柱病变手术中的可行性.方法:10具小牛新鲜脊柱标本(T10~L5),先测试完整状态下的运动范围(ROM),再模拟L1~L2前中柱病变切除手术:切除L1/2椎间盘和邻近终板共2cm高,行自体髂骨支撑植骨,后路依次用单节段短钉、单节段长钉、短节段和长节段椎弓根内固定系统进行固定,在不同固定方式下测试模型在轴向压缩、侧弯、屈伸和扭转方向上的ROM,计算相对运动范围(RROM).结果:不同加载方向长节段固定组、短节段固定组的RROM均小于单节段短钉固定组和单节段长钉固定组(P<0.05);单节段短钉固定组和单节段长钉固定组的RROM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单节段短钉固定组和单节段长钉固定组的ROM均小于完整组(P<0.05).结论:小牛新鲜脊柱标本前中柱切除后植骨单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的稳定性低于短节段和长节段固定,但是高于完整状态;脊柱前中柱支撑植骨后,单节段短钉固定与单节段长钉固定的即刻稳定性相近.

  • 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复合物椎间融合器在山羊颈椎融合中的应用

    作者:陈日高;屠重琪;裴福兴;段宏;刘立岷;宋跃明

    目的:观察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复合物(n-HA/PA66)椎间融合器在山羊颈椎前路融合中的效果.方法:15只成年雌性山羊随机分成A、B、C组,每组5只,均行经前路C3/4椎间盘切除术,A组椎间置入n-HA/PA66椎间融合器植骨;B组置入钛网植骨;C组采用自体三面皮质髂骨块植骨.分别于术前、术后、术后4周、8周及12周拍X线片观察测量各组手术节段平均椎间高度(disc space height,DSH)、椎间角(intervertebral angle,IVA)及前凸角(lordosis angle,LA);12周时处死动物取颈椎标本进行生物力学测试及组织学检查.结果:术前三组DSH、IVA和LA无显著性差异.术后即刻及术后4周三组间DSH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8周及12周,A组DSH与B、C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B组和C组差别无显著性(P>0.05).术后即刻及术后4周、8周三组间IVA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12周,A、B组IVA与C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A组与B组无显著性差异.术后即刻及术后4周、8周三组间LA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后12周,A、B组LA与C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B组与C组无显著性差异.术后12周时,A、B组颈椎标本各向角位移与C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除后伸外A组各向稳定性优于B、C组;平均刚度均强于B、C组;ROM均小于B、C组(P<0.05).A组在植骨区和椎间融合器边缘可见大量成熟的骨小梁组织,材料交界处可见大量纤维骨痂及新生骨形成,骨组织与材料表面已发生嵌合;B组的植骨块与椎体间的新生骨小梁已改建为成熟的骨小梁,部分区域尚可见未完全矿化的类骨质;C组可见较多的纤维骨痂形成,在骨小梁表面有红色的类骨质,部分区域有成熟的骨小梁.结论:n-HA/PA66椎间融合器能有效维持椎间隙高度,促进山羊颈椎前路植骨融合.

  • 复方芪麝片对直立大鼠腰椎成骨作用的观察

    作者:卞琴;梁倩倩;侯炜;卢盛;赵永见;施杞;王拥军

    目的:观察复方芪麝片(FFQSP)对直立体位大鼠腰椎骨形成的作用,探讨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90只SD大鼠随机分为三大组,正常组不进行处理,普通饲养笼喂养;模型组和FFQSP组,建立长期直立体位大鼠模型.每大组再随机分为5、7和9个月组,FFQSP组分别在造模后4、6、8个月开始应用FFQSP(将片剂研磨溶于生理盐水)灌胃,连续灌胃1个月;模型组和正常组用同量生理盐水灌胃1个月.所有动物于相应时间点取整个腰椎进行检测,行L5椎体藏红-固绿染色及Ⅰ型胶原(type Ⅰ collegan,ColⅠ)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余下腰椎椎体应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 time reverse transcription polymerass chain reaction,real time RT-PCR)技术检测Ⅰ型胶原α2(type Ⅰ collegan α2,Col1α2)、转化生长因子beta1(transform growth factor beta1,TGF-β1)和runt相关转录因子2(runt-related transcription factor2,Runx2)基因的表达.结果:藏红染色显示,与正常组比较,三个时间点模型组及FFQSP组椎体骨小梁均增加,FFQSP组在5个月和7个月时较模型组略有增加;在9个月时较模型组略有减少.ColⅠ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三个时期模型组骨小梁阳性染色数目较正常组均增加,FFQSP组骨小梁阳性染色范围较正常组、模型组均增加.Real time RT-PCR示,与模型组比,5个月FFQSP组Col1α2、TGF-β1基因表达显著下调(P<0.05,P<0.01),与正常组比,仅上调Runx2的表达(P<0.01).7个月FFQSP组Col1α2、TGF-β1、Runx2基因表达较正常组和模型组都显著上调.9个月FFQSP组与模型组比较,Col1α2基因表达显著下调(P<0.05),而TGF-β1和Runx2基因表达均显著上调(P<0.05);与正常组比,三个基因表达均显著上调(P<0.01).结论:复方芪麝片对直立大鼠的椎体成骨有增强作用,以中后期( 7个月、9个月)效应显著,其疗效可能与TGF-β1基因水平的上调有关.

  • 不同骨密度绵羊腰椎模型的椎弓根钉道空间结构及其力学性能

    作者:崔轶;雷伟;刘达;吴子祥;王军;严亚波

    目的:应用MicroCT研究在不同骨密度(BMD)情况下椎弓根钉道骨小梁及钉道外口皮质骨空间结构与椎弓根螺钉轴向拔出力的关系.方法:对40个绵羊腰椎标本应用微量注射泵椎体内外盐酸脱钙方法分别建立4组不同BMD水平的生物力学模型,即A组(正常骨质),B组(骨量减少),C组(骨质疏松),D组(严重骨质疏松),生物力学测试各组椎体椎弓根螺钉的大轴向拔出力(Fmax).应用MicroCT研究各组椎体椎弓根钉道周围骨小梁参数,包括骨小梁厚度(Tb.th)、骨小梁数量(Tb.N)、骨小梁间隙(Tb.sp)、骨体积分数(BV/TV)及钉道外口皮质骨的厚度(Cor.th),统计分析其与椎弓根螺钉轴向拔出力的关系.结果:成功建立不同BMD下降程度的生物力学模型,B、C、D组BMD下降分别为19%、28%及37%.生物力学测试示B、C、D组椎体的Fmax较A组显著下降,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B、C、D组组间椎体Fmax随BMD下降而下降,各组间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MicroCT显示各组椎弓根螺钉钉道空间结构参数随BMD下降而变化,且各组组间参数随脱钙时间的延长而变化,各组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发现钉道骨质空间结构参数(Tb.th、Tb.N、Tb.sp、BV/TV、Cor.th)、BMD、脱钙时间与Fmax均存在直线相关关系;多元回归方程(y=1185.658×BMD+153.535×Tb.N-247.037×Tb.sp)可预测椎体椎弓根螺钉的Fmax.结论:椎弓根螺钉的大轴向拔出力(Fmax)不仅与椎体BMD的变化密切相关,亦与椎弓根钉道松质骨及皮质骨空间结构参数密切相关.

  • 单纯Ⅱ型胶原酶消化法分离、培养人退变椎间盘髓核细胞的形态学观察

    作者:王锋;吴小涛;王运涛;邵建树;张明

    目的:探讨单纯Ⅱ型胶原酶消化法体外培养扩增人退变椎间盘髓核细胞的可行性.方法:收集20例人退变椎间盘髓核,单纯Ⅱ型胶原酶消化分离出髓核细胞并连续培养传代,倒置相差显微镜和HE染色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甲苯胺蓝染色检测髓核细胞内聚集蛋白聚糖的表达,免疫细胞化学法行Ⅱ型胶原染色,观察髓核细胞的类软骨表型表达情况.结果:单纯Ⅱ型胶原酶消化法可较好的分离培养人退变椎间盘髓核细胞,20例人退变椎间盘髓核,培养成功16例;原代髓核细胞平均7d贴壁,呈类圆形或多角形,P1代髓核细胞平均12h贴壁,呈大梭形或多角形,两代细胞融合95%所需时间分别为30d和7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聚集蛋白聚糖和Ⅱ型胶原主要表达于原代和P1代髓核细胞浆内,被甲苯胺蓝染成天蓝色,免疫细胞化学染色主要表现为黄褐色沉淀,两代间聚集蛋白聚糖和Ⅱ型胶原的表达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单纯Ⅱ型胶原酶消化法可简化髓核细胞分离步骤,提高培养效率;传一代后髓核细胞增殖速率提高,但仍维持类软骨表型,表达聚集蛋白聚糖和Ⅱ型胶原.

  • 磷酸化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在大鼠髓核源性背根神经节炎性损伤中的变化

    作者:张劲军;孙来保;钟觉明;郑召民;廖威明

    目的:观察背根神经节磷酸化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p38MAPK)表达的变化与非压迫性髓核所致的炎性反应及病理性神经痛的关系.方法:选择成年SD雄性大鼠54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18只)和模型组(36只).模型组在左L5神经背根神经节(DRG)应用自体髓核组织移植建立大鼠非压迫性腰椎间盘突出模型,假手术组应用自体肌肉移植.测量各组大鼠术前至术后21d时左后肢50%机械性撤足阈值(50%PWT)以测定机械痛敏的变化,假手术组术后7d及模型组术后7d、14d、21d取左L5 DRG分别进行HE染色观察组织学变化和免疫组化法测定环氧化酶-2(COX-2)与p-p38MAPK的阳性细胞比率.结果:假手术组50%PWT术后无明显变化,模型组术后7d时出现明显的50%PWT下降损伤,术后14d达低值,术后21d部分恢复.假手术组术后7d时DRG无明显组织损伤,COX-2和p-p38MAPK微弱表达.模型组术后7d时DRG组织损伤严重,COX-2、p-p38MAPK高表达;术后14d时组织损伤进一步加重,COX-2、p-p38MAPK表达更高;术后21d时组织损伤减轻,COX-2、p-p38MAPK表达减弱.结论:背根神经节p-p38MAPK的表达与非压迫性髓核所致炎性反应和病理损伤及病理性神经痛的变化密切相关.

  • 腰椎前路可调式一体化钢板融合器的研制及生物力学测试

    作者:王良意;周杰;李红;邢斐;王以进

    目的:研制腰椎前路可调式一体化钢板融合器(ALCP),并对其进行生物力学测试.方法:根据国人腰椎结构特点设计,应用医用钛合金材料制成ALCP.取15具6月龄猪腰椎标本,随机分成3组,每组5具,一组不行任何处理(对照组);两组行L3/4、L4/5椎间盘切除,并在L4椎体上开槽,一组用ALCP固定(ALCP组),另一组用前路钢板人工椎体固定(AVB组),测量每组标本在受到轴向压缩、前屈、后伸、侧屈及扭转状态下的载荷-位移、载荷-应变关系及强度和刚度的变化.结果:三组在轴向压缩、前屈、后伸和侧屈时腰椎的应变随载荷增大而增大,相同载荷下三组间应变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500N以内载荷作用下,腰椎纵向压缩位移随载荷的增加而增加,三组间位移无显著性差异(P>0.05).500N载荷轴向压缩时,ALCP组的应力强度大(P<0.05),而在前屈、后伸及侧屈时三组间应力强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三组间轴向刚度和弯曲刚度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ALCP组的大扭矩为4.12N·m,AVB组为3.87N·m,对照组为4.18N·m,三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ALCP组的扭转刚度与AVB组和对照组比较亦无显著性显差异(P>0.05).结论:腰椎经ALCP固定后的生物力学性能接近人工椎体加前路钢板固定和正常腰椎.

  • 全反式维甲酸促大鼠胚胎神经干细胞向神经元分化中β连环蛋白的表达及意义

    作者:钟德君;康敏;王高举;王清;王松

    目的:观察全反式维甲酸(all-trans-retinoic acid,ATRA)在体外促进大鼠胚胎神经干细胞(neural stem cells,NSCs)分化为神经元过程中β连环蛋白(β-catenin)的表达情况,探讨其在NSCs分化中的意义.方法:取第3代大鼠胚胎NSCs体外培养,实验组加入1.0μmol/L ATRA诱导,分别于干预后3、5、7、9d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实时荧光定量RT-PCR、Western blot检测β-catenin的表达及变化情况,对照组不加ATRA培养,于相应时间点进行相同检测.比较两组各时间点β-catenin的表达量.结果:免疫细胞化学染色示实验组在培养3~7d时β-catenin表达逐渐增强(P<0.05),7d与9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各时间点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时荧光定量RT-PCR检测示3~7d时β-catenin mRNA相对表达量逐渐增加(P<0.05),7d与9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各时间点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Western blot印迹检测实验组细胞内β-catenin总蛋白、胞浆内β-catenin蛋白、胞核内β-catenin蛋白3~7d时表达量逐渐增加(P<0.05),7d与9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细胞内β-catenin的总蛋白变化趋势与RT-PCR结果相似,且胞浆内β-catenin和胞核内β-catenin的蛋白表达量随时间增加而增加.结论:NSCs分化为神经元的过程中,Wnt/β-catenin信号途径被激活,且β-catenin在细胞浆及细胞核内表达量均增多,与NSCs的分化成正调控,在细胞分化达到平衡状态时(7d~9d)表达量不再增加,表明ATRA促NSCs向神经元的分化与经典的Wnt/β-catenin信号途径有关.

  • 骨形态发生蛋白-7复合纤维蛋白对大鼠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愈合的影响

    作者:盛俊东;顾九君;刘兴炎;杜军旺;刘瑾;刘新成

    目的:观察以纤维蛋白为载体的骨形态发生蛋白-7(BMP-7)对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愈合的影响,探讨局部应用BMP-7纤维蛋白复合物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的可行性.方法:雌性SPF级8月龄SD大鼠54只,随机选取36只,经去除卵巢建立骨质疏松模型并随机分为A、B组,每组18只;另18只行伪手术,在背部卵巢周围切除等体积脂肪,作为对照组(C组).术后3个月所有动物采用L5椎体手术开窗刮除术区内松质骨方法建立骨折模型,A组骨折区内放入含BMP-7 24μg和纤维蛋白20mg的凝胶状混合物,B组和C组于同部位放入等体积小牛血清,盖好窗口骨瓣.建立骨折模型后4、6、8周,每组处死动物3只,取L5椎体切片行HE染色;6、8、12周时每组处死动物3只,行L5椎体力学性能测试(载荷能力、弹性模量和大应变量).结果:骨折后4周3组骨折区均有纤维骨痂形成,但B组纤维骨痂量少于A、C组;6周时A、C组有较多骨性骨痂形成,B组仅有微量骨性骨痂;8周时A、C组均为成熟小梁骨,骨折基本愈合,B组骨性骨痂量少,仍以纤维骨痂为主,尚有部分骨缺损存在;各时间点A组与C组相似.骨折后6、8、12周A、C组L5椎体的大载荷、弹性模量及8、12周时的大应变量均明显高于B组(P<0.05或0.01),B组6周时的大应变量与A、C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各时间点A组与C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局部应用以纤维蛋白为载体的BMP-7能明显促进大鼠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的愈合,纤维蛋白可作为BMP-7的载体.

  • 髂骨螺钉松动四种翻修技术的生物力学比较

    作者:于滨生;庄新明;李泽民;郑召民;王泰平

    目的:比较松质骨填塞钉道、增加螺钉长度、传统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olymethylmethacrylate,PMMA)强化钉道和外板开窗PMMA强化钉道四种方法翻修松动髂骨螺钉后的固定强度,探讨髂骨螺钉松动的理想补救手段.方法:8具成人防腐尸体骨盆标本,经双能X光吸收法测定骨密度后,将直径7.5mm髂骨短钉(长度为70mm)分别置入左右髂骨(A组),通过MTS材料实验机向螺钉尾部施加100~300N垂直循环载荷2000次后,测试髂骨螺钉的轴向拔出力.用松质骨紧密填塞两侧钉道后,在左侧钉道内置入短钉(B组),右侧钉道置入长度为100mm的髂骨长钉(C组),重复上述测试.将左侧钉道内注满PMMA后,再次置入髂骨短钉(D组);将另1枚髂骨短钉置入右侧钉道,以螺钉中点为中心沿螺钉轴线的髂骨外板处开窗,高度20mm、长度40mm、深度至内板皮质,灌注PMMA(E组);D组和E组重复上述测试.记录各组髂骨螺钉的轴向大拔出力并进行比较.结果:8具标本的骨密度为0.75~0.91g/cm~2,平均为0.85±0.05g/cm~2.A~E组的大拔出力分别为1174±542N、261±89N、769±317N、1954±623N和1820±659N,D组与E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D组与E组显著高于A、B和C组(P<0.05),C组显著高于B组(P<0.05),B组和C组显著低于A组(P<0.05).结论:松质骨填塞钉道和增加螺钉长度不能恢复髂骨螺钉的锚定强度;外板开窗PMMA强化和传统PMMA强化后置钉可使髂骨螺钉获得更高的锚定强度;从微创角度,外板开窗PMMA强化可能成为髂骨螺钉松动的理想补救手段.

  • 超顺磁性氧化铁标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脊髓损伤中的应用进展

    作者:王春源;冯世庆

    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是一种高度致残的中枢神经系统损伤性疾病,对其治疗一直是医学界的难题.近年来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stem cells,BMSCs)移植成为治疗SCI的热点~([1]).

  • 椎间盘pH值改变对其细胞生存代谢影响的研究进展

    作者:韩超;马信龙;马剑雄;王涛

    腰椎间盘退变所致的腰痛是45岁以下患者因活动受限而就诊的第二大病因,在美国需要手术治疗的疾病中名列第三位~([1]).据估计,在美国每年治疗腰痛的花费将逾千亿美元~([2]).

  • 化学法制备椎间盘退变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

    作者:王娜;赵丹慧;吴成爱;田伟

    椎间盘退变是腰椎退变性疾患的病理基础.简单可靠的动物模型不仅能为深入探寻椎间盘退变的发病机制及病理过程提供良好的实验模板,而且能对新的治疗手段和治疗药物进行有效筛选及准确评估.

  • 经伤椎椎弓根椎体内植骨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

    作者:邓仲元;谭小青;彭军;赵有春;江振华

    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已在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等脊柱外科手术中广泛应用,术中常需要植骨融合.2004年5月~2008年5月我们对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采用经伤椎椎弓根椎体内植骨内固定治疗,效果较好,报道如下.

  • 以Charcot关节为首诊的Chiari畸形伴脊髓空洞症1例报告

    作者:刘文军;邱勇;钱邦平;孙旭;束昊;王信华;孙超

    近年来国内关于Chareot关节的报道逐渐增多,但以Charcot关节为首发症状的Chiari畸形伴脊髓空洞症在临床上较为少见~([1、2]).我们遇到1例,报告如下.

  • 将基础研究纳入转化医学的轨道

    作者:侯树勋

    近十余年来,我国脊柱脊髓领域的基础研究工作得到了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临床医生认识到基础研究的重要性,有关基础研究的论文和研究成果逐年增多.基础研究在推动脊柱脊髓损伤事业的发展中起到了越来越大的作用.

  • 2009年欧洲脊柱年会纪要

    作者:刘忠军;刘晓光;姜亮

    2009年欧洲脊柱年会(EUROSPINE 2009)于10月21~24日在波兰首都华沙举行.共有88篇论文在大会发言(oral presentation),50篇特殊壁报(special poster)交流,127篇壁报交流.虽为欧洲的脊柱盛会,投稿来自世界各地,大会发言论文中来自美国6篇,日本6篇,中国4篇,埃及4篇,土耳其3篇,韩国2篇;中国还有2篇特殊壁报、11篇壁报.内容涵盖了脊柱疾患的各方面.

  • 胸腰段A3型爆裂骨折伴脊髓损伤患者的手术治疗与泌尿系康复

    作者:张志成;孙天胜;李放

    病例简介 患者男性,48岁,因"车祸后腰背疼痛伴双下肢瘫痪及排尿困难8h"入院.患者伤后即感腰背部剧烈疼痛,双下肢感觉及活动丧失,就诊时感排尿困难,给予留置导尿.

  • 坚持文献学习,促进学科发展

    作者:李放;张志成;孙天胜

    在医学飞速发展的今天,医学文献百家争鸣,信息量"爆炸"性增长.如何选择文献、如何读好文献、如何利用文献是加速学科发展和人才脱颖而出的关键.以往大家所习惯的文献阅读方式常局限于"阅"和"读",阅读是每位医生自己的事情.

中国脊柱脊髓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z1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2000 01 02 03 04 05 06
1999 01 02 03 04 05 06
1998 01 02 03 04 05 06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