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外科学 > 外科理论与实践杂志

外科理论与实践

外科理论与实践杂志

Journal of Surgery Concepts & Practice 외과리론여실천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上海交通大学
  • 主办单位: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 影响因子: 0.54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7-9610
  • 国内刊号: 31-1758/R
  • 发行周期: 双月刊
  • 邮发: 4-607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96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外科理论与实践杂志编辑部
  • 出版地区: 上海
  • 主编: 林言箴;李宏为
  • 类 别: 外科学
期刊荣誉:
  • 胰头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瘤:切除或剜除术

    作者:温自强;刘嘉哲;黄新余

    目的:回顾分析胰头或钩突分支胰管型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瘤(IPMN)行局部剜除术(EN)的病人与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的病人进行比较,观察行两者的围手术期效果.方法:对上海第六人民医院1995年6月至2010年6月共132例胰头或钩突IPMN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局部剜除术(EN)组32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组100例,通过X线检查发现其中19例适合行EN.结果:EN组与PD组相比,手术时间缩短(P<0.05),出血量减少(P<0.05).然而两组病人总胰漏发生率与C级胰漏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对于胰头或钩突分支胰管型IPMN病人行EN与PD相比,EN出血少、手术时间短,而并发症发生率、死亡率及术后住院天数两者无统计学差异.因此,对于单病灶分支胰管型IPMN,EN是一种更合适和有效的手术方式.

  • 机器人辅助前正中入路肝尾状叶肿瘤切除

    作者:邓侠兴;温晨磊;詹茜;金佳斌;沈柏用;彭承宏

    目的:探讨机器人辅助前正中入路肝尾状叶肿瘤切除的手术技术及临床应用,提出微创肝脏手术的新入路.方法:分析2012年11月我院于机器人手术系统(da Vinci S)辅助下完成的1例前正中入路肝尾状叶肿瘤切除术,术前CT血管造影图像建立肝脏3D模型,确定经肝正中裂前入路行尾状叶肿瘤切除的手术方案.结果:病人男性,78岁.完全机器人辅助顺利完成手术.完整切除肿瘤.手术时间360 min,术中出血300 mL,无术中、术后输血.术后病理为肝细胞癌.未发生术后并发症,术后28天出院,随访至今1年余,恢复良好.结论:肝正中裂前入路可提高肝尾状叶肿瘤的手术切除率,保留更多的正常肝组织.在精确的术前评估后,机器人手术系统下肝尾状叶肿瘤切除术安全、可行.

  • 环周切缘对中低位直肠癌局部复发的影响

    作者:唐一帆;刘骏;唐峰

    目的:研究环周切缘对中、低位直肠癌局部复发的影响.方法:收集我院普外科2009年10月至2010年6月可手术切除的中、低位直肠癌病人73例,检查标本的环周切缘,并随访2年.结果:73例病人环周切缘阳性11例(15.1%),局部复发8例(11.0%).环周切缘阳性组和阴性组各有4例病人局部复发,复发率为36.4%和6.5%(P=0.015).结论:环周切缘阳性是导致局部复发及预后不良的重要因素.

  • 术前血清CA125预测胃癌腹膜转移的单中心大样本临床研究

    作者:严超;朱正纲;燕敏;陈军;项明;陈明敏;刘炳亚;林言箴

    目的:探讨术前血清CA125等肿瘤标志物对胃癌腹膜转移的预测价值.方法:术前检测1 348例胃癌病人的血清CA125、CA19-9、CA72-4和CEA水平,其检测值与临床病理参数作分析.结果:受试者工作特征(ROC)分析显示,血清CA125对胃癌腹膜转移术前判断的准确率高,CA125、CA19-9、CA72-4和CEA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5、0.61、0.71和0.43.ROC分析进一步显示,血清CA125预测腹水的诊断价值较高(ROC曲线下面积为0.97),并且血清CA125水平与腹水量密切相关(r=0.686,P<0.001).以35 u/mL作为血清CA125的临界值,血清CA125预测胃癌腹膜转移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率分别为43.6% (41/94)、96.5% (1210/1254)、48.2% (41/85)、95.8%(1 210/1 263)和92.8%(1 251/1 348).此外,血清CA125对伴有腹水胃癌腹膜转移的灵敏度较无腹水的胃癌腹膜转移显著增高(79.4%比23.3%,P<0.001).结论:术前血清CA125对胃癌腹膜转移的预测价值较高,且血清CA125水平与腹水量密切相关.

  • 腹腔镜联合胃镜与开腹手术治疗胃间质瘤的临床研究

    作者:胡凯;王明亮;冯波;陆爱国;李健文;郑民华

    目的:探讨腹腔镜联合胃镜治疗胃GIST的安全性、可行性及近期临床疗效,并与开腹手术比较预后情况.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68例胃GIST病人,行腹腔镜联合胃镜胃GIST切除术36例(双镜组),开腹胃GIST切除术32例(开腹组),分析两组病人的围手术期资料、病理及肿瘤复发情况等.结果:两组病人平均手术时间双镜组(83.8±32.0) min明显少于开腹组(161.1±59.5)min(P<0.001).局部切除率(GIST切除与胃楔形切除例数/各组总病例数)双镜组(33/36,91.7%)高于开腹组(23/32,71.9%) (P<0.05).术中出血量分别为32(20~300) mL和100(10~800) mL,双镜组出血明显较少(P<0.001).双镜组病人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恢复半流质饮食)时间较短[5(3~11)d比10(6~35) d](P<0.001),术后住院时间也较短[7(6~16)d比12(9~53) d](P<0.001).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双镜组为5.6%,开腹组为12.5%(P>0.05).双镜组随访32例(88.9%),中位随访时间22(7~34)个月;开腹组随访29例(90.6%),中位随访时间26(10~40)个月.两组均无死亡病例.复发率分别为3.1%(1/32)和3.4% (1/29)(P>0.05).结论:腹腔镜联合胃镜手术对直径<10 cm的胃GIST能取得与开腹手术同样的效果,且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术后恢复快等优势.

  • 腹股沟疝开放式腹膜前间隙修补手术经验(附1176例报告)

    作者:张威浩;岑刚;邓标;李旭;吴卫东

    目的:总结我院腹股沟疝开放式腹膜前间隙修补术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11年12月行开放式前入路腹膜前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1 176例临床资料.男1 089例,女87例,平均年龄(64.5±23.2)岁,平均住院时间(4.1±2.5)d,随访4~24个月.手术方式为:Gilbert术484例,Kugel术78例,改良Kugel术451例,前入路腹膜前疝修补术163例.结果:术后发生近期并发症(术后3个月内)43例(3.6%);远期并发症(术后3个月以上)16例(1.4%).各术式术后疼痛评分无统计学差异.结论:腹膜前无张力修补术安全、可靠,并发症发生少、恢复快、复发率低.

  • 乳腺癌术中淋巴管显影结扎减少皮下积液的应用

    作者:黄黎明;章蔚;王松祥;沈俊;孟利伟;徐潮阳

    目的:探讨乳腺癌手术时上肢淋巴管显影结扎对减少皮下积液形成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09年8月至2011年8月入住我院的172例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病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86例.研究组病人在手术时用0.25%亚甲蓝行上肢淋巴管显影,同时行显影淋巴管结扎;对照组病人常规手术不行淋巴管显影.统计分析两组病人的拔管时间和拔管后积液发生率.结果:两组病人一般情况无统计学差异,研究组平均拔管时间为术后(8.6±10.3)d;对照组为术后(11.5±12.3)d,两者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01).研究组拔管后发生积液5例,发生率为5.8%;对照组13例,发生率为15.1%,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乳腺癌改良根治术行腋窝淋巴结清扫时,对上肢来源的淋巴管进行显影,并将断端予以结扎,可缩短拔管时间,减少皮下积液的发生率.

  • UbcH10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的表达及预后分析

    作者:潘贇昊;郭善禹;汪成;顾岩;包家林

    目的:探讨UbcH10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的表达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检测100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UbcH10、ER、PR、Ki-67、p53和HER-2的表达差异,分析UbcH10表达与年龄、TNM分期、分化程度、ER、PR、Ki-67、p53表达及HER-2等特征及预后的相关性.结果:UbcH10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高表达,在乳腺癌组织与癌旁组织及乳腺良性肿瘤中的表达存在显著差异;UbcH 10的表达在不同分化程度之间和乳腺癌各分子分型之间有统计学差异;UbcH10的表达与Ki-67、HER-2表达有相关性;UbcH10的表达与病人年龄、肿块大小、区域淋巴结转移、肿瘤TNM分期、ER、PR、p53表达状态无相关性;UbcH10高表达组预后差,阳性表达的生存时间低于阴性表达.结论:UbcH10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高表达,预后较差.

  • 前瞻性随机对照多中心研究临床路径对腹股沟疝腹膜前无张力修补术的作用

    作者:王惠春;汤睿;林璐;李刚;卢晖;韩江;王炜;周致园;顾岩

    目的:探讨临床路径对控制腹股沟疝病人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的作用.方法:采用前瞻性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方式,对单侧腹股沟疝行开放式腹膜前无张力修补术病人分为临床路径组248例,对照组264例,比较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及构成,分析临床路径管理模式在优化腹股沟疝病人资源配置中的作用.结果:临床路径组病人平均住院时间(4.9±1.3)d显著低于对照组(9.1±1.5)d(P<0.01);平均治疗总费用(6 376.5±1 205.8)元,显著低于对照组的(7 715.9±1 853.1)元(P<0.05).费用构成分析表明,临床路径组病人药费、床位费和检查治疗费较对照组分别下降37%、20%和19%.结论:腹股沟疝临床路径的实施有效规范了腹股沟疝手术的医疗行为,显著降低了病人的住院时间和治疗费用.

  • 规范化营养支持在外科治疗中的地位

    作者:王新颖;李宁;黎介寿

    现代临床营养支持理论的形成始于20世纪60年代,初以外科医师为先驱开始应用,所以又称为外科营养,包括肠外和肠内营养支持.通过半个多世纪的实践,营养支持的理论和技术已有很大的发展,成为外科病人救治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措施.

  • 炎性肠病的营养支持治疗

    作者:于健春

    炎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s,IBD)包括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和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常伴发营养不良[1-3],明显增加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增加住院时间和医疗费用.对于IBD伴发的营养不良问题,长期被临床医师以及病人和家属所忽视,直至出现IBD的并发症,需急诊手术或限期手术时,凸显出营养不良导致的一系列问题,带来灾难性后果,因此引起内、外科医师的关注.IBD伴发的营养不良是临床的难题和严峻挑战,值得营养学和外科领域的重视.

  • 围手术期肠道菌群紊乱及微生态制剂的干预治疗

    作者:秦环龙;陈红旗

    近年来,随着宏基因组技术的发展,人类对于微生态系统的认识步入了新境界.据估计,健康成人的肠道黏膜表面寄居着数量多达1014、质量为1 000~1 500 g的微生物群,其几乎参与了所有与肠道有关的人体生理功能[1].正常状态下,肠道微生物群与宿主形成一个相互制约的微生态系统,肠道菌群失衡与过敏性疾病、肥胖、炎症性肠病及胃肠道肿瘤的发生、发展有关.新研究发现,在外科尤其是胃肠外科围手术期机体表现出肠屏障功能障碍及肠道菌群紊乱,这可能与术前机械或化学肠道准备、预防性应用抗生素、手术应激等因素有关,终导致肠源性感染,甚至脓毒血症、多器官功能衰竭,影响预后[2].目前缺乏行之有效的治疗手段,而微生态制剂在围手术期的应用为肠道菌群紊乱的干预治疗提供了新的手段[3].围手术期肠道菌群紊乱及其防治越来越受到关注.

  • 如何优化外科危重病人营养治疗的作用

    作者:吴国豪

    营养支持是危重病人治疗的重要措施之一,尽管营养支持并不能完全阻止和逆转危重病人严重应激状态下的分解代谢和机体自身组织的消耗,但合理、有效地提供合适的营养底物并选择正确的喂养途径和时机,能提高危重病人的救治成功率.对危重病人应早期给予肠内喂养,改善肠内营养的安全性和耐受性,联合应用肠外与肠内营养以满足机体对热能的需求,有效控制高血糖以及提供药理营养素以降低应激状态下机体的分解代谢反应,改善机体重要脏器的免疫功能,降低并发症发生率,缩短入住ICU时间和住院时间.因此,如何优化营养治疗的作用是危重病人治疗中值得关注的问题.

  • 重视围手术期病人的血糖管理

    作者:施咏梅;曹伟新

    高血糖是外科手术病人的常见问题.随着我国糖尿病患病率逐年升高,合并糖尿病的外科手术病人日趋增多;此外,手术、感染等引起的应激性高血糖亦增加了围手术期的高血糖人群.大量证据证实,高血糖与不良临床结局相关,增加手术病人的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因此,围手术期的血糖管理非常重要.长期以来,临床医师对血糖处理的“随意性”较大,对血糖控制目标和处理方法等问题比较含糊,缺乏规范性.为此,分析和再认识围手术期病人的血糖管理对促进手术病人快速康复及改善预后很有必要.

  • 一期手术治疗肛周脓肿(附102例报告)

    作者:邵小彬

    肛周脓肿是临床常见病,以往均采用肛周脓肿切开排脓术,待3个月肛瘘形成后二次行肛瘘切除术.这种传统治疗方法总病程长、费用高,给病人带来较大的痛苦和心理负担.我科于2010年1月至2012年9月对102例肛周脓肿病人均采用一期根治术,治疗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 先天性胆囊缺如的诊断与治疗

    作者:胡春东

    先天性胆囊缺如(congenital absence of gallbladder,CAGB)是一种极其罕见的先天性胆道畸形.国外报道发病率为0.010%~0.065%[1-2],国内为0.032%~0.070%[3-4].自1701年Lemery首次报道了CAGB[1-2,5],至今,全世界已报道了400例[6],主要是病例报告,并没有形成规范的诊断和治疗方法[7].临床易误诊而导致不必要的手术,在寻找胆囊的过程中易致胆管损伤.本文就国内、外对CAGB的病因、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的现状进行讨论.

  • 营养不良与生长激素抵抗的研究进展

    作者:高学金

    近年研究发现,营养不良的病人出现血清生长激素(growth hormone,GH)升高,胰岛素样生长因子l(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1,IGF-1)减低,即GH抵抗.本文就GH抵抗的产生机制及如何改善营养不良GH抵抗作一阐述.大量临床数据显示,营养不良病人存在GH-IGF-1轴紊乱现象.GH为蛋白质激素,由下丘脑腺垂体嗜酸性细胞分泌,有高度种属特异性.GH和IGF-1可促进机体蛋白质合成,而GH功能的发挥则通过GH受体(GHR)和IGF-1的作用来实现;其中GHR是含620个氨基酸残基的跨膜糖蛋白,属于细胞因子受体超家族,主要分布于肝脏、脂肪组织和软骨组织.在生理条件下,GH与细胞表面的GHR结合,激活一系列生化反应和启动目标基因转录,其中IGF-1基因是重要的目标基因,进而刺激IGF-1基因表达和肽链释放.

  • 机器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进展

    作者:朱宏达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ancreaticoduodenectomy,PD)一直被认为是普外科手术中具挑战性的手术.由于该手术是在大血管附近广泛切除,并行复杂的消化道重建,且术后可能发生致命性胰漏等并发症,所以直到1994年Gagner等[1]才报道了第1例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laparoscopic pancreaticoduodenectomy,LPD).但由于腹腔镜器械的局限性及其带来的技术困难,使LPD饱受争议[2-3].然而,正是由于这些缺点,使机器人手术系统快速发展.2003年,Giulianotti等[4]首先报道8例应用达芬奇外科手术系统(da Vinci surgical system,DVSS)行PD.此后,随着该手术系统的进一步发展,国内、外相关报道不断增加[5-7].本文就目前机器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robotic pancreaticoduodenectomy,RPD)的研究进展作一简要阐述.

  • 腹腔镜治疗结肠直肠癌肝转移的应用现状

    作者:叶枫

    结肠直肠癌是全世界第三大常见的恶性肿瘤,20%~25%的结肠直肠癌病人在确诊时已合并肝转移,其中仅20%的肝转移灶能获得根治性切除[1-2].目前为止,结肠直肠癌肝转移(colorectal cancer liver metastasis,CRLM)的综合治疗仍强调外科手术为主[3].传统开腹手术切除率低、并发症率高,一直是CRLM外科治疗的难题[1].近年来,以腹腔镜超声和腹腔镜手术为代表的诊断性和治疗性腹腔镜技术应用广泛,其可行性、安全性已得到证实,但有关腹腔镜在Ⅳ期CRLM中的应用仍缺乏统一规范的标准,存在较大争议[4-5].本文综述腹腔镜技术在CRLM中的应用,以期对临床工作有所帮助.

  • 抗小肠黏膜下基质修复组织后收缩的研究现状

    作者:樊涛

    小肠黏膜下基质(small intestinal submucosa,SIS)是指小肠黏膜下层组织经脱细胞处理后的细胞外基质,具有抗感染、无免疫原性等特性.其作为组织修复材料,能为细胞聚集、毛细血管生成及胶原纤维爬入提供良好的框架,并因其可促进组织重构、原位组织再生和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被广泛应用于多种组织的缺损修复.但SIS修复组织后收缩的问题是其应用于组织修复时较为普遍的现象,严重影响组织器官功能的发挥.此收缩是指SIS修复缺损组织后自身发生降解时,由于肌成纤维细胞长入、微血管闭合及炎性细胞聚集,使周围正常组织向心性生长的一种组织修复表现形式.因此,探讨SIS修复组织后的收缩机制和逆转方法成为当今研究的重点.研究报道,白介素(interleukin,IL)-10介导的Janus激酶(Janus kinase,JAK)l/信号转导和转录活化因子(signal transducers and activators of transcription,STAT)3通路可分泌抑制SIS修复组织后收缩的多种细胞因子,M2c型巨噬细胞可能参与此过程并发挥关键调控作用,本文就以上内容与SIS组织修复后收缩的相关性问题综述如下.

  • 改良Kraske经骶尾旁入路切除巨大畸胎瘤(附1例报告)

    作者:李超飞;张鲁阳;张亚杰;韩意;张浩波;林谋斌;尹路

    病例:女,59岁,因“右下肢酸胀18年,加重2个月”入院.18年前因右下肢酸胀不适于当地医院就诊,B超检查提示为骶前肿块,遂开腹行骶前囊肿切除术,病理结果为“骶尾部囊肿伴炎症,倾向皮样囊肿伴炎症”.术后随访半年囊肿复发,曾反复行B超引导下经肛周囊肿穿刺抽液等对症治疗.近2个月来病人右下肢酸胀症状加重并出现排便不畅.入院后体检腹部无阳性体征.肛检扪及直肠右侧壁有一直径约9 cm的外压性肿块,质韧、边界清,活动可,指套无染血.B超检查示盆腔囊肿,直径约10 cm.外院盆腔CT检查示骶尾椎前缘、右侧坐骨直肠窝处见囊性低密度影,边缘清晰,8.7 cm×8.0 cm,壁均匀,囊内低密度灶,未见钙化,子宫、直肠受压推移,未见骶尾骨骨质破坏(见图1).术前临床诊断为骶前巨大囊肿(术后复发).行骶尾旁入路骶前囊肿切除术(见图2).

  • 血小板无力症合并胆道出血(附1例报告)

    作者:王渊;邓漾;陈胜

    血小板无力症(glanzmann thrombasthenia,GT)是一种少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疾病,多在近亲婚配人群中发生,该病由血小板膜表面αⅡbβ3数量减少或结构异常引起,其特点是血小板对多种生理诱导剂反应低下或缺如,主要临床表现为鼻衄、紫癜、牙龈出血和经量增多等,而与其相关的胆道出血尚无报道[1].现对2012年8月我科收治的1例血小板无力症合并胆道出血病人进行报道.

  • 变革中的甲状腺病学研究——记第83届美国甲状腺协会年会

    作者:魏涛;樊友本

    第83届美国甲状腺协会(American Thyroid Association,ATA)年会于2013年10月16日至20日在波多黎各的圣胡安召开.围绕甲状腺的基础研究、临床研究及年轻医师的培训等进行了讨论.基础研究甲状腺癌基因突变点仍是目前研究的热点.约翰·霍普金斯大学邢明照研究发现,TERT C228T基因启动子突变合并BRAF基因突变可能是甲状腺乳头状癌复发的高危因素,由于基因的启动子很少发生突变,因此这是甲状腺乳头状癌研究领域的一个新发现.Boufraqech等报道了Micro-RNA-145在甲状腺癌的发生、发展、转移及诊断方面的作用.MicroRNA-145被认为是一种抑癌基因,在体内过度表达会减少肿瘤的生长、转移以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分泌.研究显示,MicroRNA-145可能是甲状腺癌生长的主要调控因素,甲状腺癌细胞分泌的MicroRNA-145可作为甲状腺癌诊断的生物学标志.Thomas等报道了甲状腺癌的基因组图谱.

外科理论与实践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05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2000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