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神经病学 >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Geriatric Heart Brain and Vessel Diseases 중화로년심뇌혈관병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 主办单位: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 影响因子: 2.32
  • 审稿时间: 6-9个月
  • 国际刊号: 1009-0126
  • 国内刊号: 11-4468/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www.lnxnxg.cbpt.cnki.net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99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李小鹰
  • 类 别: 神经病学
期刊荣誉:
  • 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在停跳与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围术期变化的研究

    作者:王洋;柳克晔;韩喆;罗志强;刘福林

    目的 研究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及肌钙蛋白I(cTnI)等在体外循环及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与心肌损伤的关系.方法 将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55例患者随机分为体外循环组25例和非体外循环组30例,肝素化前,体外循环组在主动脉开放后1、2、4、8、24、48和72h,非体外循环组在后1支血管远心端吻合后相同时间点采血10 ml,检测H-FABP、cTnI及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等,并记录临床指标变化.结果 与非体外循环组比较,体外循环组总H-FABP[(95.42±60.48)μg/L vs (3.91±1.46)μg/L,P=0.000]水平显著升高,且H-FABP在术后1h及这顶峰值,早于cTnI及CK-MB.结论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式心肌损伤程度较体外循环术式小;围术期H-FABP检测有助于围术期心肌损伤的早期诊断.

  • 氧化应激系统对冠心病患者肾功能的影响

    作者:梁伟;赵雅洁;崔佩菁;沈琳辉

    目的 探讨过氧化氢酶(CAT)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对冠心病患者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的影响.方法 选取行冠状动脉造影术证实冠心病的患者280例,测定eGFR、血糖、肾功能、血脂、CAT扣SOD等.根据造影结果,采用Gensini评分对每支血管病变进行定量评分并进行分析.结果 CAT、SOD活性与简化肾脏病膳食改良(MDRD) eGFR呈显著正相关(r=0.634,P=0.006;r=0.791,P=0.002),校正年龄、体质量指数、血压、血脂、血糖等因素后,GAT和S0D活性与MDRD-eGFR仍呈正相关(P<0.05).随着eGFR的下降,CAT及SOD水平呈逐渐下降趋势(P<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CAT对eGFR的影响更大.结论 冠心病患者血浆CAT、SOD活性与肾功能具有正相关性,且CAT对eGFR的影响更大.

  • 红花黄色素对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Tp e/QT比值的影响

    作者:刘国勇;马宇凌;张俊霞;苏晓灵;李卫;常荣

    目的 检测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前后Tp e/QT比值,探讨红花黄色素对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心室肌复极的影响.方法 选择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150例,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73例和红花黄色素组(常规治疗+红花黄色素治疗)77例,分别检测2组治疗前后Tp e/QT比值,比较2组治疗前后Tp e/QT比值的差异.结果 与常规治疗组比较,红花黄色素组治疗后Tp e/QT比值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治疗前比较,红花黄色素组和常规治疗组治疗后Tp e/QT比值明显降低(0.19±0.03 vs 0.23±0.03,0.21±0.03 vs 0.23±0.04,P<0.01).结论 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红花黄色素可以进一步减轻急性脑梗死患者心室肌复极的不均一性.

  • 老年主动脉球囊反搏患者低分子肝素与普通肝素抗凝安全性比较

    作者:关晓楠;陈牧雷;徐立;刘佳梅;孙昊;张大鹏;王乐丰;张建军;杨新春

    目的 比较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应用主动脉球囊反搏(IABP)期间,低分子肝素与普通肝素抗凝治疗安全性.方法 选择136例年龄≥65岁、置入IABP的AMI患者,分为普通肝素组66例和低分子肝素组70例.回顾性分析2组IABP期间血色素、血小板变化及血栓、出血事件的差异.结果 低分子肝素组较普通肝素组血小板下降更明显[(89.8±67.1)×109/L vs (59.6±68.3)×109/L,P<o.05];普通肝素组与低分子肝素组出血事件(22.7% vs 22.9%)、缺血事件(1.5%vs 0%)及病死率(25.8% vs 24.3%)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老年AMI患者置入IABP期间,用低分子肝素与普通肝素抗凝治疗同样安全,但治疗时应密切监测血小板的变化.

  • 住院老年高血压患者肾上腺CT的改变及意义

    作者:雷永富;李敏

    目的 探讨住院老年高血压患者肾上腺CT的改变及意义.方法 选择老年高血压患者199例,均进行肾上腺CT扫描.将CT扫描显示肾上腺异常者作为研究组92例,未见异常为对照组107例.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患者年龄大[(67.20±10.34)岁vs (61.59±12.51)岁,P=0.03],醛固酮肾素活性水平符合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PA)或库欣综合征诊断的比例高(48.91% vs 22.43%,P<0.05).研究组CT显示,左侧肾上腺增生常见,其中27.45%的患者激素水平符合PA诊断标准.结论 住院老年高血压患者CT检查肾上腺异常的检出率高,这种改变可能与年龄有关.

  • 双侧延髓内侧梗死患者临床特点分析

    作者:常文广;刘鹏;高绚照

    目的 分析双侧延髓内侧梗死的临床特点,提高双侧延髓内侧梗死的早期诊断率.方法 收集河南省新乡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1例患者和国内报道的11例双侧延髓内侧梗死的临床资料,对12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双侧延髓内侧梗死临床表现多样,多为急性起病或进行性加重的四肢无力,饮水呛咳、吞咽困难和构音障碍,深浅感觉异常,偏瘫,病情严重时可导致呼吸衰竭.其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系列影像学特征表现为,双侧延髓内侧高信号,类似“心型”外观.结论 双侧延髓内侧梗死临床罕见,预后差,易误诊,对于四肢瘫患者,临床医师应密切观察病情演变,多开拓临床思路,尽早行头颅磁共振检查将有助于临床的诊断.

  • 帕金森病睡眠障碍与非运动症状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王雪梅;冯涛;顾朱勤;刘萍;张璇;陈彪

    目的 探讨帕金森病(PD)患者睡眠障碍与非运动症状的相关性.方法 535例PD患者先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评测,并分为睡眠障碍组249例和非睡眠障碍组286例.分别用一般情况调查表、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UPDRS)、Hoehn-Yahr分级、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MDS)、疲劳严重度量表和简易智能状态检查量表(MMSE)等对患者进行评分.结果 睡眠障碍组较非睡眠障碍组更易出现便秘(67.5% vs 48.3%)、疲劳(79.1% vs 44.4%)、嗅觉减退(35.7% vs 23.8%)、排尿障碍(50.6% vs 11.5%)、头晕(45.4% vs 26.9%)等症状(P<0.01);睡眠障碍组各量表评分高于非睡眠障碍组[HMDS评分(16.96±10.57)分vs (9.77±7.55)分、UPDRS-Ⅰ(2.59±2.05)分vs(1.56±1.47)分、UPDRS-Ⅱ(11.27±5.81)分vs(8.63±4.51)分、UPDRS-Ⅲ(23.30±12.87)分vs (19.02±11.37)分、UPDRS总分(42.35±20.80)分vs (32.83±17.33)分,P<0.01].2组患者Hoehn-Yahr分级、MMSE评分比较无显著差异,且其他非运动症状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便秘、疲劳、抑郁、排尿障碍、头晕、UPDRS-Ⅲ是PD患者伴发睡眠障碍的危险因素(P<0.05,P<0.01).结论 睡眠障碍是PD患者常见的非运动症状,其与便秘、疲劳、抑郁、排尿障碍、头晕等非运动症状显著相关.

  • 糖尿病患者凝血状态及影响因素研究

    作者:李延广;李娟;卫奕;林琨;国建萍;郭红阳;时向民;单兆亮;王玉堂

    目的 观察糖尿病患者与非糖尿病患者的凝血状态差异及其影响因素,为临床治疗糖尿病合并凝血功能异常提供参考.方法 选择糖尿病患者251例(糖尿病组),糖尿病组又根据是否有大血管病变分为大血管病变组163例,无大血管病变组88例,另选择健康体检者80例(对照组),观察其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的差异.结果 糖尿病组TT[(16.28±1.44)s vs (17.80±o.97)s]、APTT[(35.57±3.73)s vs (37.46±4.17)s]、PT[(12.60±1.08)s vs (13.84±0.60)s]较对照组明显缩短,Fib[(3.21±0.87)g/L vs (2.91±0.55)g/L]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P<0.01).大血管病变组Fib较无大血管病变组明显升高(P=0.03).糖尿病组主要影响凝血指标的是糖化血红蛋白、TC、LDL-C.结论 糖尿病患者存在凝血系统的异常,糖化血红蛋白、TC、LDL-C水平与凝血指标具有明显的相关性.

  • 高龄患者长期置入不同类型心脏起搏器对心脏功能的影响

    作者:刘召红;金彦青;张晓飞

    目的 探讨长期(≥2年)置入不同类型起搏器对高龄患者心脏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高龄起搏器置入患者53例,根据置入类型不同分为单腔起搏组28例,双腔起搏组25例,另选取无明显心脏基础病的高龄患者30例(对照组).观察各组超声心动图指标包括左心室收缩末容积(LVESV)、左心室舒张末容积(LVEDV)、LVEF,采用SF-36量表评价患者的生活质量.结果 LVEF单腔起搏组随访结束较置入前、双腔起搏组及对照组明显降低[(53.84±8.47)% vs (59.56±7.88)%,(59.45±8.15)%,(64.11±5.64)%,P<0.05],LVESV较置入前、双腔起搏组及对照组明显升高[(47.73±13.33)ml vs (39.27±9.79)ml、(38.88±12.15)ml及(34.50±9.95)ml,P<0.05].结论 单腔起搏器长期置入可降低高龄患者心脏的收缩功能,而双腔起搏器则更有优势.

  • 老年患者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严重性与血压和血糖及周围动脉硬化的关系

    作者:苏琳;张庆文;李卫;宝辉;周全;康丽萍;杨素敏;郭远;韩芳

    目的 探讨老年患者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的严重性与周围动脉硬化、高血压、糖尿病的关系.方法 选择2010年1月~2014年10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老年科收治的113例经睡眠监测检查证实且尚未接受治疗的老年OSAS患者,按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分为轻度OSAS组32例、中度OSAS组33例、重度OSAS组48例;选择年龄、性别、吸烟情况与OSAS患者匹配的40例为对照组.均行颈动脉及下肢股动脉超声检查,24 h血压监测,检测糖化血红蛋白等指标.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轻度OSAS组、中度OSAS组和重度OSAS组2型糖尿病及高血压的发病率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重度OSAS组2型糖尿病的发病率高于轻度OSAS组(50.0% vs 28.1%,P<0.05).重度OSAS组体质量指数、高脂血症及脂肪肝发生率高于对照组[(27.7±3.1)kg/m2 vs (24.4±2.5)kg/m2、68.8% vs 40.0%及56.3% vs 27.5%,P<0.05].中度OSAS组及重度OSAS组24 h平均收缩压、白昼收缩压、夜间收缩压、醒后收缩压、醒后舒张压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颈动脉及下肢动脉不稳定斑块发生率与AHI呈正相关(P<0.05).结论 严重的OSAS患者更易出现高血压、2型糖尿病、高脂血症,颈动脉及下肢动脉不稳定斑块.

  • 睡前服用坎地沙坦对高血压患者血压晨峰及尿微量白蛋白的影响

    作者:乔智力;庄如意;李永惠

    目的 观察睡前服用坎地沙坦对高血压患者血压晨峰的影响及尿微量白蛋白的变化.方法 选择162例存在血压晨峰的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54例、上午服药组54例和睡前服药组54例.对照组患者给予氢氯噻嗪25 mg睡前(18:00~21:00),上午服药组上午给予坎地沙坦4~8 mg(08:00~10:00),睡前服药组睡前给予坎地沙坦4~8 mg(18:00~21:00).3组患者均在服药4周后再次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并记录昼间、夜间及晨起血压,并测量3组患者治疗前后尿微量白蛋白的变化.结果 与对照组和上午服药组比较,睡前服药组治疗后血压晨峰明显降低[(1 9.6±2.3)mm Hg vs (38.5±4.8)mm Hg和(32.2±3.6)mm Hg,1 mm Hg=0.133 kPa,P<0.05],尿微量白蛋白明显降低[(35.2±6.1)mg/L vs (60.6±12.1)mg/L和(54.3±8.3)mg/L,P<0.05].结论 睡前服用坎地沙坦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血压晨峰现象,并有效降低尿微量白蛋白,减少早期肾损害的发生.

  • 心房颤动相关微小RNA1266调控钠通道蛋白

    作者:苏迎;李龙;岳语喃;杨水祥

    目的 采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分析微小RNA 1266(miR-1266)与心房颤动相关离子通道蛋白的靶向关系.方法 利用TargetScan、miRanda和miRDB数据库预测出miR-1266的4种靶基因,分别为电压门控钠通道α亚基(SCN5A)、电压门控钾通道eag相关H家族2型(KCNH2)、电压门控钾通道E家族β1亚基(KCNE1)和内向整流钾通道J家族5型(KCNJ5),并针对靶基因构建3'非编码区的重组荧光素酶报告质粒,4种靶基因(SCN5A、KCNH2、KCNE1和KCNJ5)分别分为miR-1266转染组、阴性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miR-1266转染组和阴性对照组分别将SCN5A、KCNH2、KCNE1和KCNJ5的重组荧光素酶报告质粒与miR-1266及阴性对照质粒共转染于人胚肾HEK293细胞,48 h后检测各组荧光素酶活性.结果 SCN5A转染中,与阴性对照组比较,miR-1266转染组相对荧光素酶活性显著降低(o.100±0.007 vs 0.209±0.011,P=0.002);而KCNH2、KCNE1和KCNJ5转染中,与空白对照组和阴性对照组比较,miR 1266转柒组相对荧光素酶活性无明显变化(P=0.1269,0.0652,0.2326).结论 SCN5A是miR-1266的直接靶基因,而KCNH2、KCNE1和KCNJ5并非miR-1266的直接靶基因,miR-1266可能通过抑制SCN5A表达参与房颤电重构,有可能成为未来干预治疗靶点.

  • 不同程度慢性间歇低氧对大鼠齿状回Nogo-A和NgR表达的影响

    作者:张敏;张盼盼;韩晓庆;王红阳;王玲;李琳;王亚囡;曹进丽;段丽君

    目的 观察不同程度慢性间歇性低氧对大鼠齿状回神经细胞Nogo-A和NgR的影响及意义.方法 将成年雄性Wistar大鼠45只,随机分为对照组、5%间歇低氧组、10%间歇低氧组,每组15只.又按时间分为7、14和28d3个时间点,每个时间点5只.5%间歇低氧组和10%间歇低氧组分别暴露于间歇性低氧条件下(暴露时间8 h/d).HE染色观察齿状回神经细胞形态变化,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Nogo-A和NgR的表达水平.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5%间歇低氧组和10%间歇低氧组齿状回神经元结构受损,神经元密度明显减少(18.45±3.05,22.36±2.96 vs 28.96±4.12,P<0.05),于28 d达高峰,且以5%间歇低氧组更显著(P<0.05);各时间点Nogo-A和NgR蛋白表达均增加(P<0.05),于28 d达高峰,以5%间歇低氧组更显著(P<0.05).结论 不同程度慢性间歇性低氧可以引起大鼠齿状回Nogo-A和NgR表达水平增加,神经元结构受损和密度减少,可能与其抑制神经纤维修复有关.

  • 吲哚胺2,3-二加氧酶抑制剂对慢性脑低灌注大鼠认知功能损害的行为学改善

    作者:王敏;韩彦青;姜晓萌;李东芳;李光来;张晓敏

    目的 观察使用吲哚胺2,3-二加氧酶(IDO)抑制剂后慢性脑低灌注大鼠认知功能损害的行为学改善,及血犬尿氨酸(KYN)、犬尿喹啉酸(KYNA)水平的变化.方法 雄性Wistar大鼠3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对照组和IDO抑制剂组,各10只,后2组采用改良的永久性双侧颈总动脉结扎术制作慢性脑低灌注大鼠模型.Morris水迷宫检测大鼠空间学习与记忆能力变化,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检测法检测血KYN、KYNA的水平,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大鼠海马CA1区IFN-γ、TNF-α表达.结果 与假手术组比较,对照组IFN-γ、TNF-α表达明显升高(P<0.05);与对照组比较,IDO抑制剂组大鼠第4、5天逃避潜伏期缩短,平台象限游泳距离百分比增加,KYN[(15.33±0.90)μmol/L vs(1.69±0.94)μmol/L]及KYNA[(39.51±3.81)μmol/L vs (25.66±6.80)μmol/L]水平明显降低(P<0.05),但IFN-γ、TNF-α表达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IDO抑制剂不影响炎性因子表达,但可减少血KYN及KYNA表达,可改善慢性脑低灌注所致的认知功能损害的空间学习及记忆能力.

  • 依达拉奉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的影响

    作者:李吕力;韦俊杰;李晓峰;李燕华;封浑;欧阳列锋;姜炳坚;陈渊;韦旋

    目的 探讨依达拉奉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脑组织和血清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和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水平的影响.方法 将30只雄性SD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和依达拉奉组,每组10只.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24 h后采集脑组织和血清,分别采用免疫组织化学、ELISA法检测VCAM-1和ICAM 1水平.结果 与假手术组比较,缺血再灌注组大鼠脑组织和血清ICAM 1、VCAM 1明显升高(P<0.05);与缺血再灌注组比较,依达拉奉组脑组织ICAM-1、VCAM-1[(0.14±0.02)μg/L vs (0.19±0.04) μg/L、(0.12±0.02)μg/L vs (0.17±0.03)μg/L,P<0.05]和血清ICAM 1、VCAM-1 [(1.03±0.29)μg/L vs (1.29±0.44)μg/L、(170.79±43.42)μg/L vs (261.85±73.05)μg/L,P<0.05]明显降低.结论 依达拉奉能改善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的症状,其作用机制之一是抑制ICAM-1和VCAM-1的生成.

  • 睾酮抑制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泡沫化及机制研究

    作者:周炜;刘玮;廖华;于扬;张韶英;陈曼华

    目的 研究睾酮对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诱导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转化为泡沫细胞的抑制作用,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 培养大鼠VSMC,分为对照组、ox-LDL组、低(1 nmol/L)、中(10 nmol/L)、高(100 nmol/L)浓度睾酮组.另外,设置睾酮组(100 nmol/L)、氟他胺组(1μmol/L)、睾酮与氟他胺合用组,并与ox-LDL共培养建立泡沫细胞模型.利用油红O染色及酶荧光法检测不同浓度睾酮及氟他胺预处理对VSMC内脂质含量的影响,免疫印迹法检测各组细胞内线粒体融合素2(Mfn2)、清道夫受体CD36和ATP结合盒转运蛋白A1 (ABCA1)的表达变化.结果 与ox-LDL组比较,不同浓度睾酮组VSMC脂质蓄积减少,总胆固醇、游离胆固醇和胆固醇酯的含量均降低(P<0.05),Mfn2和ABCA1表达增加(P<0.05),CD36表达降低(P<0.05).与睾酮组比较,睾酮与氟他胺合用组VSMC脂质蓄积增加,总胆固醇、游离胆固醇和胆固醇酯的含量均增加(P<0.05),Mfn2和ABCA1表达降低(P<0.05),CD36表达增加(P<0.05).结论 睾酮以雄激素受体依赖的方式,抑制ox-LDL诱导的VSMC泡沫化过程,其作用与睾酮上调Mfn2表达进而调节CD36和ABCA1表达有关.

  • 慢性肾脏病患者血清高敏肌钙蛋白T水平变化及意义

    作者:肖文凯;叶平

    随着高敏心肌肌钙蛋白(hs cTn)T的发展,其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尤其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的早期诊断、预后判断等方面的应用价值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hs-cTnT测量敏感性的提高,在部分健康的人群中即可测得循环中的cTnT,有些慢性疾病状态尤其是无症状的慢性肾脏病(CKD)患者更易表现出hs-cTnT水平的升高[1-3].这就使广大临床医师面临着区分ACS和非心脏源性胸痛的巨大挑战.因此,研究肾功能不全对hs-cTnT的影响以及阐述CKD患者中hs-cTnT升高的意义具有重要价值.我们重点介绍hs-cTnT在CKD领域中的研究进展.

  •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在脑小血管病中的应用

    作者:朱阿娣;周俊山;张颖冬

    脑小血管病(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SVD)是指脑小血管的各种病变所导致的临床、认知、影像学及病理表现的综合征[1].包括小动脉、微动脉、毛细血管和小静脉疾病,目前普遍指脑小动脉及微动脉血管病,累及的是直径为30~300 μm脑内皮质/穿髓小动脉.在西方国家,SVD占所有缺血性脑卒中的25%.2007~2008年中国国家卒中登记的住院患者中,小动脉闭塞型占17.2%[2].近十多年的研究发现,SVD与脑卒中、认知及情感障碍、步态不稳及老化等诸多疾病密切相关,因而,SVD的研究成为当今国际卒中界及国内脑血管病研究的重点.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是一种在弥散加权成像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功能MRI技术,可以用来观察追踪纤维束走行,评估组织结构的完整性和连通性,为进一步认识SVD提供了新的手段,为疾病的早期诊断、病程的预测以及治疗效果的评估提供了客观的指标.现就DTI在SVD的研究现状及前景做一综述.

  • 血流储备分数指导冠状动脉血运重建研究进展

    作者:张蛟;段媛媛;刘惠亮

    在冠心病患者中,同时涉及症状和临床结果的重要因素是存在诱导性缺血与否及病变范围.将那些会引起缺血并能受益于支架置入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病变鉴别出来是比较困难的.冠状动脉造影术在鉴别这类病变方面存在缺陷[J].研究表明,基于充血状态下冠状动脉压力测定值的血流储备分数(fractional flow reserve,FFR)是鉴别缺血相关或缺血无关病变的准确方法.FFR初用来评估中度病变,但目前它已被证实可在除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之外的几乎所有临床和血管造影状况中起到作用.FFR可在冠状动脉造影期间轻松测得,并且如果需要,可在同一时间段内施行PCI手术.这是一种使用冠状动脉压力导丝和适当充血扩张剂的简单方法,所需时间极短[2].我们着重介绍了FFR基础与技巧、临床应用及其对患者临床结果的影响以及FFR未来的应用前景.

  • 大面积脑梗死外科治疗的问题与策略

    作者:马明;谢宗义

    大面积脑梗死(massive cerebral infarction,MCI)通常是指颈内动脉主干、大脑中动脉主干或皮质支的完全性脑卒中.发生率占所有缺血性脑卒中的10%.主干血管梗死,导致相应供血区脑灌注压降低、脑组织缺血缺氧,出现细胞毒性脑水肿和血管源性脑水肿.由于颅腔的封闭性,脑组织体积增加,必然导致颅内压逐渐增高,颅内压增高又会导致脑灌注压降低,进一步加重脑水肿,形成了颅内压增高的恶性循环,后发生脑疝而死亡,即使采取佳的保守治疗方案也无法打破此恶性循环,其病死率可高达80%,所以又称为恶性脑梗死[1].近年研究表明,早期行外科减压术能打破此恶性循环,大大降低患者病死率,而且可以获得较好的功能恢复,为MCI患者带来新的希望.

  • 细胞程序性死亡与心肌再灌注损伤的研究进展

    作者:刘丽凤;王禹

    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等心血管疾病发展过程涉及多种细胞死亡形式,包括坏死、凋亡及自噬等.既往认为坏死是被动的不受信号转导调控的过程,而目前研究认为至少有一部分坏死是受信号调节的,程序性坏死是一种依赖于受体相互作用蛋白激酶(RIPK)3的细胞死亡,这种死亡过程由特定的信号转导分子所驱动,其特点是形成以RIPK1和RIPK3为核心的坏死小体.程序性坏死参与调控心肌再灌注损伤的研究成为热点问题.如果能够同时抑制程序性坏死和凋亡,那么有可能在大程度上保护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 原发性老年高血压患者高尿酸血症患病率的调查研究

    作者:黄雨晴;张莹;莫与京;吴樱;李捷;陈纪言;周颖玲;冯颖青

    目的 了解原发性老年高血压患者高尿酸血症的患病率情况.方法 选取资料完整的原发性老年高血压患者2057例,男性780例,女性1277例,60~70岁871例;71~80岁674例和>80岁512例,并分别按年龄、性别对高尿酸血症的患病率进行统计分析,并比较各年龄段间男性与女性患病率差异.结果 所有患者血尿酸为(385.42±106.34)μmol/L,高尿酸血症患病率为46.1%,其中男性高尿酸血症患病率为48.6%,女性高尿酸血症患病率为44.6%,男性高尿酸血症患病率虽高于女性,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3);60~70岁、71~80岁和>80岁高尿酸血症患病率分别为46.5%,44.5%,47.7%,其中男性分别为52.0%,45.8%,46.7%,女性分别为43.1%,43.6%,48.2%.60~70岁患者中,男性高尿酸血症患病率明显高于女性(P<0.01).结论 原发性老年高血压患者高尿酸血症患病率高,而且男性与女性的患病率相当.

  • 脑梗死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评估与干预

    作者:杨璇;穆兰;林青;吴晓玉;张瑜;臧大维

    目的 通过对脑梗死患者认知功能的评估并进行相应的心理干预,探讨认知干预在脑梗死患者康复中的价值,为临床实施相应的康复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分别采用临床记忆量表和划消测验对64例脑梗死后伴有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的记忆功能和注意功能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将其分为轻、中、重度,将每一程度认知功能障碍的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32例,其中记忆功能障碍轻、中、重度分别为10、17和5例;注意功能障碍轻、中、重度分别为15、12和5例,对照组32例,其中记忆功能障碍轻、中、重度分别为10、17和5例;注意功能障碍分别为15、12和5例.并对干预组进行相应的心理干预,比较在心理干预后干预组和对照组脑梗死患者的记忆商、各项记忆因子及注意功能方面的差异.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干预组的记忆商明显升高(86.31±8.69) vs (74.90±6.98),反应时明显缩短[(524.00±32.56)s vs (566.00±40.28)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干预组轻度和中度认知功能障碍患者记忆商及注意功能明显升高(P<0.01),重度患者干预后记忆商虽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心理干预方法对脑梗死患者的认知功能障碍有一定的恢复作用,尤其是对轻、中度的认知功能障碍患者效果显著.

  • 血管内超声在无保护左主干病变介入诊疗中的临床应用

    作者:刘烝昊;董平栓;靳钰

    目的 探讨血管内超声(IVUS)在无保护左主干病变介入诊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入选的85例无保护左主干病变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CAG)明确病变,分为IVUS组33例(在药物洗脱支架置入前后行IVUS指导下置入支架治疗),CAG组52例(单纯CAG指导下置入支架治疗).比较2组对病变程度判断的结果以及置入支架的长度和直径,并对术后12个月随访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与CAG组比较,IVUS组术后12个月内主要心血管事件(包括全因死亡,心肌梗死、支架内血栓形成)发生率明显降低(6.1% vs 19.2%,P=0.019).结论 IVUS较CAG能更精确地反映左主干病变的程度、范围,有利于病情的充分评估及支架选择、支架释放应用,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提高远期预后.

  • 高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膜肺氧合联合主动脉内球囊反搏下介入治疗一例

    作者:张文;卢宏彪;胡大清

    80岁以上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多数病程长,常伴有多种慢性病甚至多器官功能退化衰竭,存在多支、多部位血管病变,行手术难度大,并发症多,围术期病死率高[1].体外膜肺氧合(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ECMO)联合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ntraaortic balloon counterpulsation,IABP)的使用,可大幅度改善心源性休克患者预后[2].现将我院成功在ECMO联合IABP下行PCI术救治的1例高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情况报道如下.

    关键词:
  • 中国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研究现状与未来

    作者:陆正齐;王炎强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是机体发展的自然病理过程.而国人关注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ICAS)研究起步较晚.目前,因国外ICAS研究的警示、我国脑卒中患病率增加、发病年龄趋前、ICAS相关危险因素的逐步明确以及危险因素发生率的增多,ICAS从动脉硬化、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症状性或非症状性ICAS的认识及流行病学、分布特点、危险因素、病理生理过程、发病机制、生物学指标、诊断筛查方法、循证医学的防治策略等基础与临床的研究,尤其以Wang等[1]中国CICAS课题的系列研究,逐步完善了ICAS独立的理论体系.

  • 对2013年欧洲高血压指南中血压监测的解读

    作者:祁莉萍

    高血压是人类健康的“无形杀手”,是许多慢性疾病的源头和诱因,并使冠心病、脑卒中及肾脏疾病等的发病风险增高,因而是重要的心血管危险因素.但是,高血压调查结果表明,知晓率通常仅为30%左右.现通过对2013年欧洲高血压指南有关血压监测问题的解读,或许对那些视高血压无动于衷或无可奈何者有所警示和裨益[1].

  • ABCD2评分和高敏C反应蛋白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脑梗死风险的早期预测

    作者:秦伟;杨磊;张晓丹;胡文立

    目的 探讨ABCD2评分结合高敏C反应蛋白(hs-CRP)预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早期脑梗死风险的价值.方法 选择临床诊断为TIA的患者1.92例,根据ABCD2评分分为低危组113例和中高危组79例,收集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分析不同组别7、90 d脑梗死的发生情况.根据hs-CRP水平又将患者分为≤3.0 mg/L 149例和>3.0 mg/L 43例,分析7、90 d脑梗死的发生情况.应用ROC曲线分析计算曲线下面积(AUC)评价ABCD2评分分组、hs-CRP分法和两者结合分层预测脑梗死的价值.结果 中高危组hs-CRP水平较低危组明显升高(P<0.01).低危组与中高危组7d内分别有0例和24例(30.4%)发生了脑梗死,90 d内分别有5例(4.4%)和33例(41.8%)发生了脑梗死(P<0.01).预测7d内脑梗死发生风险时,ABCD2评分危险分组和hs-CRP分法及两者结合分层的AUC分别为0.836、0.777和0.928,预测90 d脑梗死发生风险的AUC分别为0.785、0.803和0.903(P<0.05).结论 ABCD2评分法早期预测TIA患者脑梗死风险的准确性较高.

  • 单侧颈内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侧支循环与临床预后的关系

    作者:吴竹青;汪国宏;王小强;群森;岳宏;张持;吴君仓

    目的 探讨单侧颈内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侧支循环与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择经CT血管成像(CTA)检查证实有单侧颈内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40例,分为重度狭窄组21例和闭塞组19例.并分为有侧支循环29例和无侧支循环11例,记录入院时、入院后2周、随访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分析侧支循环与临床预后的关系.结果 重度狭窄组有侧支循环开放12例(57.14%),闭塞组有侧支循环开放17例(89.47%),闭塞组侧支循开放率明显高于重度狭窄组(P=0.02).29例有侧支循环建立的患者中初级代偿19例(65.52%),次级代偿10例(34.48%,P<0.05).重度狭窄组初级代偿比例明显高于次级代偿比例(76.92% vs 23.08%,P<0.01).有侧支循环2周NIHSS评分[(4.1±1.7)分vs(12.0±2.6)分,P=0.037]和随访时NIHSS评分[(1.9±1.2)分vs (10.4±2.4)分,P=0.000]较无侧支循环明显降低.结论 侧支循环建立与动脉血管狭窄程度有一定相关性,初级侧支代偿是其主要代偿方式.

  •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铁调素25及铁代谢指标变化及临床意义

    作者:孔德燕;黄振华;王凯华

    目的 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血清铁调素25及铁代谢指标的变化及其与病情严重程度和早期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择AIS患者178例作为病例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按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评定,并分为轻型57例、中型62例和重型59例,检测发病后24 h、3、7、14和28 d时血清铁调素25和铁蛋白水平.另选同期健康体检者150例作为对照组.结果 病例组发病24 h、3、7、14和28 d血清铁调素25[(34.99±10.85)μg/L,(42.63±8.12)μg/L,(47.67±5.29)μg/L,(32.28±5.49)μg/L,(28.64±1.53)μg/L vs (22.65±4.88)μg/L,P=0.000]、铁蛋白[(208.38±22.35)μg/L,(280.56±18.11)μg/L,(299.44±18.07)μg/L,(97.88±15.19)μg/L和(90.67±10.92)μg/L vs (77.51±21.22)μg/L,P=0.000]高于对照组.病例组在不同时间点以及轻、中、重型患者血清铁调素25、铁蛋白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清铁调素25水平与铁蛋白及白细胞介素6呈正相关(r=0.992,0.809,P<0.01).结论 血清铁调素25和铁蛋白水平可作为判断AIS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生物学指标,提示铁代谢可能参与了脑梗死的全过程.

  • 穿支动脉区脑梗死部位分布的临床研究

    作者:杨雅文;李倩;田成林;于生元

    目的 探讨急性脑穿支动脉闭塞或狭窄所致急性脑梗死的部位分布.方法 回顾性分析解放军总医院2008年4月~2013年12月神经内科收治的急性穿支动脉区脑梗死患者369例.根据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检查确定脑梗死部位,总结分析穿支动脉区脑梗死的部位分布.结果 369例患者中,其中放射冠和半卵圆中心23例(6.2%),基底节129例(35.0%),内囊59例(16.0%),单侧丘脑45例(12.2%),中脑11例(3.0%),脑桥78例(21.1%),延髓18例(4.9%),双侧丘脑(Percheron动脉病变)6例(1.6%).结论 穿支动脉区脑梗死常见于基底节,其次为脑桥.延髓、中脑和双侧丘脑等少见部位的穿支动脉区脑梗死也应该受到重视.

  •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颅内外脑动脉狭窄的分布及其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黄治飞;朱幼玲;朱双根;周群;翟登月;张文

    目的 探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颅内外脑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分布特征及其危险因素.方法 选择存在颅内外脑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55例,按年龄分为中青年组(年龄33~59岁,51例)和老年组(年龄≥60岁,104例).通过全脑血管造影检查,对颅内外脑动脉狭窄的分布特征及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155例患者中共有狭窄或闭塞472处,颅内外病变分别以大脑中动脉狭窄及颈内动脉颅外段易发生.单发脑动脉病变80例(51.6%),其中单纯颅内动脉病变44例(55.0%),单纯颅外动脉病变36例(45.0%);颅内外动脉并存病变75例(48.4%),其中颅内外动脉串联病变27例(36.0%).单纯前循环狭窄58例(37.4%),单纯后循环狭窄19例(12.3%),前后循环并存狭窄78例(50.3%).与中青年组比较,老年组单纯颅内动脉狭窄和前循环狭窄明显降低(22.1% vs 41.2%,31.7% vs 49.0%,P<0.05).部分患者存在高血压、高脂血症等危险因素与颅内外动脉狭窄分布模式存在相关性.结论 颅内外脑动脉狭窄的分布有年龄特征性,随着年龄增长,逐渐以颅内外动脉及前后循环并存狭窄为主.高血压和高脂血症与颅内外动脉并存狭窄有关.

  • 强直性脊柱炎伴缺血性脑血管事件患者的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王岩;张雪芳;李杰;王建东;张敬燕

    目的 探讨强直性脊柱炎是否增加缺血性脑血管事件的风险.方法 连续收集本院2004年1月1日~2014年1月1日确诊脑梗死的强直性脊柱炎患者75例作为病例组,同时收集年龄和性别相匹配的受试者150例作为对照组.检测2组吸烟、肥胖、血脂、脂蛋白、尿酸、炎性指标.结果 病例组的吸烟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64.0% vs42.7%,P=0.003);而TG[(1.73±1.58)mmol/L vs (1.80±1.47)mmol/L,P=0.001]、HDL[(1.06±0.50)mmol/L vs (1.23±0.33)mmol/L,P=0.000]、载脂蛋白B[(0.88±0.24)mmol/L vs (1.05±0.26) mmol/L,P=0.000]、载脂蛋白E[(3.87±1.02)mmol/L vs (4.67±2.88) mmol/L,P=0.000]和脂蛋白(a)[(23.87±17.77)mmol/L vs (29.90±10.52) mmol/L,P=0.000]较对照组显著减低,致动脉粥样硬化指数增高(4.35±1.59 vs3.90±1.27,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吸烟、载脂蛋白B和脂蛋白(a)是强直性脊柱炎伴缺血性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发生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风险与吸烟、致动脉粥样硬化指数增高相关.对此类患者应于用更积极的控烟和调脂治疗措施,以减少脑血管病的发生.

  • 老年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王炎强;孙绍洋;张炳俊;戴永强;伍爱民;鲍健;胡学强;陆正齐

    目的 探讨老年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危险因素的分析.方法 选择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235例,根据年龄分为45~64岁组99例,65~74岁组84例,75~99岁组52例.比较3组各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致缺血性脑卒中危险因素分布的差异.结果 45~64岁组、65~74岁和75~99岁组患者吸烟(37.4%、25.0%和13.5%)、饮酒(20.2%、7.1%和3.8%)、血脂异常(8.1%、11.9%和30.8%)、同型半胱氨酸[(14.64±6.42)μmol/L、(16.75±6.78) μmol/L和(18.02±9.56)μmol/L]、糖化血红蛋白[(7.12±2.13)%、(6.56±2.04)%和(6.57±1.50)%]、脂蛋白(a)[(239.77±207.20)mg/L、(228.71±211.03)mg/L和(183.68±126.46)mg/L]、TG/HDL-C (2.04±1.62、1.64±0.98和2.16±1.82)、TC/HDL-C (4.40±1.09、4.89±1.36和4.99±1.76)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45~64岁组、65~74岁组以单支血管受累多见,75~99岁以多支血管受累多见,3组患者均以前后循环、大脑中动脉、大脑后动脉受累多见.结论 良好的生活习惯能延缓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致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同型半胱氨酸与脂代谢紊乱是老年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主要危险因素.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03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2000 01 02 03 04 05 06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