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特种医学 > 中华核医学与分子影像杂志

中华核医学与分子影像

中华核医学与分子影像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Nuclear Medicine and Molecular Imaging 중화핵의학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1.10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2095-2848
  • 国内刊号: 32-1828/R
  • 发行周期: 双月刊
  • 邮发: 28-72
  • 曾用名: 中国核医学杂志;中华核医学杂志
  • 创刊时间: 1981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核医学与分子影像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江苏
  • 主编: 黄钢
  • 类 别: 特种医学
期刊荣誉:
  • 153Sm标记环九肽对人前列腺癌PC-3细胞的直接抑制作用

    作者:吴清华;刘璐;杨泽萱;高海林;孙晋;聂琦

    目的 探讨153Sm标记环九肽对人前列腺癌PC-3细胞生长的直接抑制作用.方法 用间接法合成153Sm-DTPA-半胱氨酰-甘氨酰-精氨酰-精氨酰-丙氨酰-甘氨酰-甘氨酰-丝氨酰-半胱氨酸[c(CGRRAGGSC)].细胞生长抑制实验分为4组:对照(A)组100μlPBS,B组c(CGRRAGGSC)100μl(1.5 mg/L),C组153SmCl3 370 kBq(100μl),D组153Sm-DTPA-c(CGRRAGGSC)370 kBq(100μl).采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法检测不同组对人前列腺癌PC-3细胞24,48,72 h的生长抑制作用;用流式细胞仪分析48 h细胞凋亡及细胞周期变化;Western blot检测药物处理前及处理后48 h PC-3细胞中白细胞介素11(IL11)及IL11受体(IL11R)表达.抑制率组间差异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IL11R表达情况比较用配对t检验.结果 153Sm-DTPA-c(CGRRAGGSC)标记率>85%,放化纯>95.8%,比活度为1.32×105 MBq/μmol.A、B组未见细胞抑制,C、D组对细胞的抑制杀伤呈时间效应;各组药物作用48h后,通过亚G1峰检测的PC-3细胞凋亡率分别为(0.98±0.18)%,(0.35±0.10)%,(4.05±0.28)%,(13.38±0.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953.60,P<0.05).Western blot检测,B~D组IL11未见变化,IL11R表达D组比B、C组降低,干预后吸光度(A)值分别为0.339±0.014,0.338±0.019,0.226±0.015,与干预前比,B,C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405,1.163,P>0.05),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5.989,P<0.05).结论 153Sm-DTPA-c(CGRRAGGSC)能够直接抑制PC-3细胞的生长,并促进IL11R表达下调.

  • 分化型甲状腺癌肺转移灶早期显影与131Ⅰ疗效关系分析

    作者:崔静;革化民;刘保平;牛广君;谢新立;常伟

    目的 探讨DTC肺转移患者首次应用131Ⅰ清除甲状腺组织(简称清甲)时肺转移灶显像与131Ⅰ治疗效果的关系,及影响肺转移灶早期显影的因素.方法 回顾分析1997至2009年41例DTC肺转移患者清甲治疗时肺转移灶显影情况,评价131Ⅰ治疗DTC肺转移疗效.疗效评价分临床治愈、好转和无效.前两者为治疗有效.采用SPSS 11.5软件,对有效率、有无远处转移、显像特点进行x2检验及交叉分类2 ×2列联表关联分析.结果 41例患者中8例为临床治愈,18例好转,有效率63%(26/41),14例无效,1例患者死亡,无效率37%(15/41).清甲治疗时肺部转移灶显影患者131Ⅰ治疗有效率76%(22/29),随访和重复治疗中显影患者131Ⅰ治疗有效率为33%(4/12),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911,P=0.027);肺转移灶131Ⅰ摄取呈弥漫性或局灶性,两者间有效率分别为67%(12/18)和61%(14/2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146,P=0.702);肺外有远处转移者131Ⅰ治疗DTC肺转移灶有效率为22%(2/9),无远处转移者有效率为75%(24/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312,P=0.012);83%(24/29)行甲状腺全切的患者在首次清甲治疗时即有肺转移灶显影,而行甲状腺部分切除患者中仅有42%(5/12),甲状腺手术方式与肺转移灶早期显影有相关性(r=0.411,P<0.05);乳头状癌和滤泡状癌患者中首次清甲治疗时肺转移灶早期显影患者分别为72%(23/32)和6/9,病理分型和肺转移灶显影早晚无关(r=0.047,P>0.05).结论 DTC肺转移患者清甲治疗时转移灶显影阳性、无肺外远处转移灶者的131Ⅰ疗效好.

  • 18F-FDG PET在原发性肾上腺淋巴瘤中的作用

    作者:程欣;周前

    目的 探讨18F-FDG PET(PET/CT)在原发性肾上腺淋巴瘤(PAL)中的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10月至2009年8月确诊为PAL的3例患者.3例均为老年男性,双侧性NHL,治疗前均行超声、CT及PET(PET/CT)检查,并有组织病理学诊断资料.采用利妥昔单抗(rituximab)与环磷酰胺(cyclophosphamide)、表阿霉素(doxorubicin)、长春新碱(vincristine)、泼尼松(prednisone)组合(R-CHOP)方案化疗.治疗后1例进行了PET/CT的随访复查.18F-FDG PET显像获得病灶SUVmax及与肝SUVmax的比值.结果 3例均为双侧性弥漫大B细胞型PAL,骨髓穿刺阴性,R-CHOP方案化疗后,例1通过4次18F-FDG PET复查随访、指导治疗,已存活1年7个月;例2伴有肾上腺皮质功能低下,6个月后死亡;例3年龄大(77岁),病情重,手术部分切除后化疗,12个月后死亡.结论 PAL虽然恶性程度极高,但如能早期诊断,并进行18F-FDG PET疗效监测、修正治疗方案,可延长患者生存期.

  • 11C-MET和18F-FDG PET/CT诊断胶质瘤术后残余或复发的比较

    作者:理东丽;许乙凯;王全师;吴湖炳;李洪生;王巧愚

    目的 探讨11C-甲基蛋氨酸(MET)PET/CT对胶质瘤术后残余或复发病灶的诊断价值,并与18F-FDG进行比较.方法 46例胶质瘤术后患者均行11C-MET和18F-FDG PET/CT颅脑显像,2次显像间隔时间在5 d内.采用ROI技术计算肿瘤与对侧灰质和白质比值.胶质瘤残余或复发病灶的诊断根据手术或立体定向活组织病理学检查、MRI、CF等影像学检查及临床随访,随访时间>6个月.统计学比较采用x2检验或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 46例胶质瘤术后患者中残余或复发者36例.11C-MET、18F-FDG PET/CT显像对残余或复发病灶诊断的灵敏度分别为94.4%(34/36)、47.2%(17/36),x2=19.429,P<0.001;特异性分别为90.0%(9/10)、100%(10/10),x2=1.053,P>0.05;准确性分别为93.5%(43/46)、58.7%(27/46),x2=15.294,P<0.001.半定量分析:11C-MET肿瘤/灰质比值为1.68±0.23,明显高于18F-FDG的1.13±0.51(t=5.877,P<0.001),11C-MET肿瘤/白质比值为2.52±0.28,明显高于18F-FDG的1.42±0.57(t=10.470,P<0.001).结论 11C-MET PET/CT显像对胶质瘤术后残余或复发病灶的诊断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并优于18F-FDG PET/CT显像.

  • 低血磷性骨软化症核素骨显像一例

    作者:张庆;张青;杨晓青;关晏星

    患者男,30岁."多发骨痛、乏力2年;双侧胸背、双足跟痛1周",于2009年6月就诊.体格检查:步态蹒跚,颈部未触及包块,双侧肋区轻度压痛;脊柱四肢骨关节无畸形,四肢肌力Ⅳ级.发病以来无多饮、烦渴,无尿中排石史,身高减少2 cm.无外伤史、消化系统手术史,既往史、家族史无特殊,饮食结构正常.门诊血、尿常规及肝肾功能检查正常,ALP512(正常参考值40~140)U/L.X线检查胸部未见异常;股骨颈骨质疏松、骨小梁模糊.

  • 梅毒性淋巴结肉芽肿18F-FDG PET/CT显像阳性二例

    作者:潘建虎;欧小波;陈志勇

    病例1患者男,57岁,体格检查发现右肺结节,为进一步明确诊断,行18F-FDG PET/CT检查.PET/CT显像示右肺下叶背段可见一约14 mm×15 mm大小高代谢结节,SUVmax=5.4,延迟扫描浓聚增多,SUVmax=5.97(图1a);纵隔内、颈部、腹膜后、盆腔及两侧腹股沟区可见多发高代谢淋巴结,SUVmax介于3.9~8.82之间,未见明显融合,大者直径约13 mm(图1b);龟头处可见一结节样浓聚影,SUVmax=7.31,多次排尿后延迟扫描浓聚明显增多,SUVmax=10.13(图1c).

  • AIDS并发全身多系统机会性真菌感染PET/CT显像一例

    作者:全江涛;尹吉林;李兴耀;李向东;王欣璐;欧阳习

    患者男,31岁,"无明显诱因出现纳差、乏力、间歇性头痛、双上肢酸痛、精神倦怠伴消瘦1个月余,近1周以来症状加重,并出现进食后呕吐"入院.患者既往无高血压史,无手术史.人院查血压:120/70 mm Hg(1 mm Hg=0.133kPa),体温:36.4℃,呼吸:20次/min,脉搏:80次/min.血常规:中性粒细胞92.4%(正常参考值51%~75%)、淋巴细胞3.9%(正常参考值20%~40%)、白细胞7.41(正常参考值4~10)×109/L、红细胞3.47(正常参考值4.0~5.5)×1012/L、血红蛋白98(正常参考值120~160)g/L.

  • PET/CT检查中幽闭恐惧症处理一例

    作者:米宝明;万卫星;尤徐阳;郁春景;徐巧玲;陈峰

    患者男,47岁,因多项肿瘤标志物升高,行PET/CT检查寻找肿瘤病灶.检查当日接诊医师在询问一般病史时,患者告知其对幽闭环境有恐惧感,曾在外院做MRI检查时自行退出检查床.

  • 双能X线骨密度测定在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的应用进展

    作者:田芳;朱宝

    随着社会老龄化及其他原因,老年患者行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replacement,THR)日益增多.假体松动是影响THR远期疗效的主要并发症,由应力遮挡和磨损微粒引起的骨吸收、骨溶解与这一并发症相关.因此,准确定量检测能够反映假体周围骨吸收和骨溶解的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变化,对研究和预防假体松动,提高THR远期疗效具有重要意义.

  • 类风湿关节炎继发干燥综合征的唾液腺功能定量分析

    作者:李艳梅;高沁怡;李亚明;李林法

    本研究探讨类风湿关节炎继发干燥综合征(Sj(o)gren's syndrome secondary to rheumatoid arthritis,RA-SSS)患者的99TcmO4-唾液腺动态显像及功能参数特点.一、资料与方法1.临床资料.选择RA-SSS女性患者38例(符合1987年美国风湿病学会诊断标准[1]和2002年SS国际分类诊断标准[2-3]),年龄(50.67±13.00)岁;健康对照组为12名女性,年龄(42.42±12.10)岁,2组间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966,P>0.05).

  • 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心肌灌注显像与心脏磁共振延迟增强成像的对比研究

    作者:蒋志新;方纬;闫朝武;赵世华;张健;何作祥

    目的 对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IDCM)患者进行静息MPI和心脏磁共振延迟增强成像(DE-MRI)的对比分析,探讨2种诊断方法不同图像特征之间的对应关系.方法 40例确诊为IDCM的住院患者,均行99Tcm-MIBI静息MPI和DE-MRI,间隔不超过7 d.静息心肌灌注图像分为2种特征:弥漫性放射性减低和节段性放射性减低或缺损;DE-MRI分为4种类型:(1)无延迟强化;(2)壁间延迟强化;(3)内膜下延迟强化;(4)透壁性延迟强化.两样本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结果 在40例患者的静息MPI中,心肌放射性分布呈弥漫性减低19例(47.5%),呈节段性减低或缺损21例(52.5%);两者DE-MRI延迟强化的发生率分别为26.3%(5/19)与85.7%(18/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4.401,P<0.001).对18例节段性放射性异常和延迟强化的患者按心肌节段分析,灌注正常、灌注减低与灌注缺失3组DE-MRI分型构成分别为112∶35∶2:5,98∶23∶7:1,13∶0∶5∶5,其中正常组与缺失组、减低组与缺失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值为29.183与25.110,P均<0.001).结论 IDCM患者MPI既可以表现为典型的弥漫性放射性减低,也可表现为节段性放射性减低或缺损,后者DE-MRI出现延迟强化的比例较高.

  • 18F-氟乙酸盐及其前体的合成和质量分析

    作者:刘红霞;章英剑;张勇平;谢集照;徐俊彦;姚之丰;赵庆

    目的 探讨18F-氟乙酸盐(FAC)及其前体化合物2-甲磺酸基乙酸乙酯(EOMG)的合成和进行质量分析.方法 改进前体化合物EOMG的合成方法,利用HPLC法测定该前体化合物的化学纯度,并通过各种光谱学手段对其结构进行鉴定.以EOMG为前体,用Explora GN模块合成18F-FAC,再用ExploraLC除去其中的化学杂质,HPLC法和放射性薄层色谱(TLC)法检测其放化纯、化学纯度和比活度.结果 合成并鉴定了前体化合物EOMG,产率为70%,化学纯度为97.0%(按色谱峰面积计算).合成了18F-FAC,放化纯>98%,且无明显的化学杂质,比活度为236.5 MBq/μmol.结论 该研究为制备有效、质量可控的18F-FAC提供了依据.

  • 药物动力学解空间及其在多巴胺转运蛋白显像剂18F-FECNT中的应用

    作者:曹国宪;陈正平;周杏琴

    目的 提出药物动力学解空间概念,以研究放射性药物在各种脏器组织中的药物动力学.方法 在药物动力学微分方程组特解基础上,利用其相互间线性无关的特性,构作解空间,用以表达药物在体内的动力学行为.正常小鼠尾静脉注射0.2ml(7.4 MBq)18F-N-(2-氟乙基)-2β-甲酯基-3β-(4-氯苯基)去甲基托烷(FECNT),分别于给药后5,15,30,60,120,180 min处死,取各脑组织,测质量及放射性计数.用解空间理论进行动力学研究.结果 基于微分方程组的药物动力学模型的解存在于该解空间中,并可用解空间的基线性表示药物在各种脏器和组织中的动力学解,当解空间的维数小于三维时,能用坐标图直观表示.用该理论获得的18F-FECNT小鼠脑内各种组织的药物动力学方程所描述的药物量随时间变化的规律与实验事实相符,对应于纹状体、额叶、颞叶、枕叶、顶 叶、海马,小脑等脑组织的解空间坐标分别为(10.13,1.49)、(4.27,0.84)、(4.48,0.81)、(2.89,0.98)、(3.65,0.83)、(3.55,0.98)和(2.03、1.25).对应于各脑组织的分布相系数与比值、消除相系数与比值能定量描述各脑组织中的药物量差别及变化趋势.结论 药物动力学解空间理论能研究药物在各种脏器和组织中的动力学行为,该理论推广应用至普药的动力学研究值得探索.

  • 加强SPECT/CT临床应用研究

    作者:李方

    近30多年来,SPECT在医疗领域获得了广泛的应用.与γ相机相比,SPECT不仅能反映器官、组织的功能,动态、全身及立体地观察脏器和疾病的变化,而且能以不同方向断层显像将以上信息展示出来,将核医学的影像技术水平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在心脏、骨骼、肾、肝、甲状腺等脏器的显像中获得了很大的成功,成为临床医学诊断中的主要设备之一.

  • 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患者甲状旁腺激素测定与99Tcm-MIBI显像

    作者:赵赟赟;王茜;李原;岳明纲;李河北

    目的 评价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简称甲旁亢)诊断中99Tcm-MIBI显像与血清全段PTH测定结果间的关系.方法 对70例临床疑诊甲旁亢患者行血清全段PTH测定和99Tcm-MIBI显像.血清PTH>88 ng/L为诊断甲旁亢依据;99Tcm-MIBI显像以早期相发现且延迟相显示相对清晰的异常放射性浓聚灶为病变腺体的检出依据.对照终临床诊断结果,评价99Tcm-MIBI显像对病变甲状旁腺的检出效能及与血清PTH检测结果的关系;并以Pearson直线相关分析法分析血清PTH水平与病变腺体体积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70例患者中终证实为甲旁亢者38例.99Tcm-MIBI显像对70例患者的诊断准确性为90.0%(63/70);在PTH正常组为80.0%(12/15),在PTH升高组为92.7%(51/55);假阳性均见于PTH正常者.若99Tcm-MIBI显像诊断甲状旁腺病变以PTH升高为前提,则总体诊断准确性为94.3%(66/70);Pearson直线相关分析显示,原发性甲旁亢患者血清PTH水平与病变腺体体积之间呈正相关(r=0.782,P<0.001).结论 甲状旁腺病变腺体行99Tcm-MIBI显像时应先测定血清PTH,以提高99Tcm-MIBI显像的诊断准确性.

  • 放射性核素显像与常规CT对肝局灶性结节增生的诊断价值

    作者:吕学民;于淑红;韩建奎

    目的 分析放射性核素显像和常规CT诊断肝局灶性结节增生(FNH)的各自优势,探讨二者结合对FNH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32例(男15例,女17例,年龄22~59岁)FNH患者的病理及影像资料.32例患者均行常规CT(平扫及增强)检查.其中24例行放射性核素显像,在肝胶体显像时加做融合图像采集,经计算机处理后得到SPECT及定位CT的融合图像.对显像发现病灶的患者行肝胆动态显像,包括血流灌注相、早期相及延迟相.检查结果的比较采用四格表x2检验或四格表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结果 32例患者共切除32个病灶,均为单发.病理均为FNH,其中25个为病理经典型,7个为病理非经典型;大病灶(大径>3 cm)20个,小病灶(大径≤3 cm)12个.32例患者常规CT检出所有病灶,确诊病理经典型FNH 15个,其中大病灶10个,小病灶5个;其余病灶均误诊或诊断不明确.24例患者进行放射性核素显像,结果示大病灶11个,其中病理经典型7个,病理非经典型4个;其余病灶诊断不明确或未检出.常规CT与放射性核素显像对病理经典型病灶确诊率分别为60.0%(15/25)和38.9%(7/18),病理非经典型为0/7和4/6;大病灶为50.0%(10/20)和73.3%(11/15),小病灶为41.7%(5/12)和0/9;对FNH的总确诊率为46.9%(15/32)和45.8%(11/24).24例行放射性核素显像患者同时行常规CT检查,2种方法结合共确诊FNH 18个,总确诊率75.0%(18/24).在病理非经典型、小病灶FNH的诊断方面,常规CT与放射性核素显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0.04);2种方法结合对FNH的总确诊率与单种方法的确诊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4.48和4.27,P均<0.05).结论 常规CT与放射性核素显像对FNH的诊断各有优势;二者结合可提高对FNH的总确诊率.

  • SPECT/CT对脊柱病变鉴别诊断的价值

    作者:江勇;米岚;余大富;董学先

    目的 评价SPECT/CT显像在脊柱病变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53例99Tcm-MDP全身骨显像脊柱呈放射性浓聚患者进行SPECT/CT显像,获得SPECT、CT及两者的融合图像.所有病灶均以病理学诊断及6个月以上的影像学随访为终诊断结果,计算SPECT/CT融合图像的诊断效能.结果 SPECT/CT骨显像诊断骨转移肿瘤的灵敏度为96.00%(24/25),特异性为96.43%(27/28),准确性为96.23%(51/53),假阳性率为3.57%(1/28),假阴性率为4.00%(1/25),阳性预测值为96.00%(24/25),阴性预测值为96.43%(27/28).对脊柱浓聚灶诊断非转移性骨病变的灵敏度为96.43%(27/28),特异性为96.00%(24/25),准确性为96.23%(51/53),假阳性率为4.00%(1/25),假阴性率为3.57%(1/28),阳性预测值为96.43%(27/28),阴性预测值为96.00%(24/25).结论 SPECT/CT同机融合显像结合了CT的解剖定位功能与99Tcm-MDP骨显像的高灵敏度,可提高诊断的特异性和准确性,有助于对脊柱病变的鉴别诊断.

  • SPECT/CT骨显像对肺癌骨转移诊断的增益价值

    作者:张一秋;石洪成;顾宇参;陈曙光;修雁;李蓓蕾;朱玮珉;余浩军

    目的 探讨SPECT/CT骨显像在肺癌骨转移诊断中的增益价值.方法 146例病理证实为肺癌的患者,静脉注射99Tcm-MDP1110 MBq,3~6 h后按常规方法行全身骨显像.由1位资深核医学科医师分析全身骨显像图像后,决定是否行SPECT/CT显像以及显像视野范围,然后采集SPECT和CT图像.由2位核医学科医师先对全身骨显像的平面图像进行分析,然后分析SPECT/CT融合图像并诊断,诊断分为肿瘤骨转移、无肿瘤骨转移和不能确定.根据术后病理或随访获得正确诊断,分别计算全身骨显像、SPECT/CT融合图像对患者能正确(肿瘤骨转移和无肿瘤骨转移)诊断和不能正确诊断(不能确定和诊断错误)的百分率及其95%可信区间,并分别计算其诊断与终诊断的符合率及其95%可信区间.全身骨显像和SPECT/CT能否正确诊断的百分率比较采用x2检验.结果 全身骨显像正确诊断者65例,占44.5%(65/146);不能正确诊断者81例,占55.5%(81/146),其95%可信区间为47.4%~63.5%;骨转移诊断的符合率为64.4%(29/45).SPECT/CT融合图像能正确诊断者131例,占89.7%(131/146);不能正确诊断者15例,占10.3%(15/146),其95%可信区间为5.3%~15.2%;骨转移诊断的符合率为93.3%(42/45).SPECT/CT融合图像的明确诊断率高于全身骨显像(x2=69.598,P<0.05).结论 SPECT/CT骨显像在肺癌骨转移诊断中较全身骨显像有增益价值,可以提供更多的诊断信息.

  • 131ⅠSPECT/CT用于131Ⅰ平面显像不能定性摄碘灶的临床价值

    作者:许敏;程英升;陆汉魁;高云朝

    目的 探讨131Ⅰ SPECT/CT对131Ⅰ全身平面显像(WBS)不能确定性质的摄碘灶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DTC患者56例,男19例,女37例,年龄20~85(45±15)岁.于131Ⅰ治疗后第5天行131Ⅰ WBS,对131Ⅰ WBS不确定的摄碘灶进行131Ⅰ SPECT/CT显像.采用四格表x2检验对比分析2种显像的差异.结果 131Ⅰ WBS共显示摄碘灶288处,其中不能明确诊断的摄碘灶108处(37.5%).经131Ⅰ SPECT/CT显像后,108处中27处摄碘灶被明确诊断为DTC转移灶(25.0%),71处被确定为非DTC转移灶(65.7%),分别为鼻、口腔、唾液腺、上颌窦囊肿、残留甲状腺组织、胸腺、胆囊炎、胃肠道、子宫、体表污染等非特异性摄取;其余10处131Ⅰ SPECT/CT也不能明确定性(9.3%).与131Ⅰ WBS相比,131Ⅰ SPECT/CT提高了对DTC转移灶和非转移灶的鉴别能力(x2=102.35,P<0.01).结论 对DTC患者131Ⅰ WBS难以判别的摄碘灶,131Ⅰ SPECT/CT可提高临床鉴别诊断率.

  • 核医学大型影像设备发展趋势

    作者:田嘉禾;陈英茂

    随着各种"组学"、"工程学"和"循证医学"的发展,临床医学从原始的"经验化治疗"、"同类疾病统一治疗"发展成为"个体化治疗"的分子病因诊断和分子靶向治疗的新时代[1].个体化治疗的前提是在体准确识别病因靶[2].因此,多种影像技术(设备)融合的分子影像技术,已经成为并将在未来20~30年内继续成为医学影像学发展的主要方向.笔者根据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会2010年普查结果,参考近期文献和与国外专家直接交流获得的信息,重点介绍PET/CT和PET/MR的技术进展.

  • 18F-FDG PET显像用于脑胶质瘤分级的Meta分析

    作者:张晓春;王晓明;贾素兰

    目的 用Meta分析法综合评价18F-FDG PET显像对脑胶质瘤分级的能力.方法 搜索Medline、中国期刊网关于18F-FDG PET显像诊断脑胶质瘤的中英文文献.提取文献中用半定量法或目测法判定胶质瘤恶性程度的数据,同时按照Cochrane工作组推荐的诊断评价标准进行文献的质量方法学评估.用Meta分析软件(Meta-Disc)对纳入文献汇总分析,获得汇总灵敏度(Se)和特异性(Sp)及其95%可信区间(CI),并绘制汇总受试者工作特征(S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UC).结果 共获取文献17篇(英文16篇、中文1篇),其中11篇可获取用半定量法[肿瘤/皮质放射性比值(T/C)组及肿瘤/白质放射性比值(T/W)组]判定胶质瘤恶性程度的数据,共272例患者;9篇可获取以目测法判定胶质瘤恶性程度的数据,共481例患者(目测组,部分文献包含2种以上判定方法).通过异质性检验,分别采用不同效应模型进行分析.T/C组、T/W组和目测组的汇总Se分别为0.952,0.857和0.810;Sp分别为0.409,0.538和0.870;诊断比值(DOR)分别为11.746,22.066和15.282.汇总Se的95%CI分别为0.903~0.980、0.768~0.922和0.757~0.855;汇总Sp的95%CI 分别为0.318~0.504,0.431~0.642和0.819~0.911;汇总DOR的95%CI分别为5.368~25.702,7.077~68.800和3.716~62.851.3组AUC分别为0.8604,0.8373和0.8724.结论 利用18F-FDGPET显像对脑胶质瘤进行恶性程度预测时,半定量组的Se较高,有利于阳性病例的检出,目测组Sp较高,有利于阴性病例的排除.根据AUC判断,目测组总体诊断效能高,T/C组次之,T/W组再次.

中华核医学与分子影像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z1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2000 01 02 03 04 05 06
1999 01 02 03 04
1998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