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特种医学 > 中华核医学与分子影像杂志

中华核医学与分子影像

中华核医学与分子影像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Nuclear Medicine and Molecular Imaging 중화핵의학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1.10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2095-2848
  • 国内刊号: 32-1828/R
  • 发行周期: 双月刊
  • 邮发: 28-72
  • 曾用名: 中国核医学杂志;中华核医学杂志
  • 创刊时间: 1981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核医学与分子影像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江苏
  • 主编: 黄钢
  • 类 别: 特种医学
期刊荣誉:
  • 分化型甲状腺癌肺转移131I治疗后早期Tg变化与远期临床转归的关系

    作者:王宸;赵腾;李娇;高文;林岩松

    目的 探讨DTC肺转移患者131I治疗后早期Tg变化与远期临床转归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4年6月合并肺转移DTC患者47例[男13例,女34例;平均年龄(41.6±16.3)岁],根据2次131I治疗后血清抑制性Tg变化分为3组:G1组,Tg呈下降趋势,且下降幅度大于50%;G2组,Tg下降幅度不足50%或上升幅度不足10%;G3组,Tg水平上升,且升高幅度大于10%.中位随访时间为1 501 d,根据血清学及影像学随诊结果将患者临床转归分为缓解、稳定、进展.探讨131I治疗后早期Tg变化与远期临床转归间的关系.采用χ2检验、Fisher 确切概率法分析数据.结果 G1组占44.7%(21/47),G2组占40.4%(19/47),G3组占14.9%(7/47).G1组缓解人数占19.0%(4/21)、稳定占81.0%(17/21)、无进展患者,G2组相应数据为2/19、12/19和5/19,G3组全部进展(7/7).131I治疗后早期Tg变化与远期临床转归有关(Fisher确切概率法,P<0.01).结论 早期131I治疗后的抑制性Tg水平变化有助于预测DTC肺转移患者的远期临床转归.131I治疗后的抑制性Tg水平上升者,提示从131I治疗中获益小,进展为131I难治性概率加大.

  • 131I SPECT/CT显像对分化型甲状腺癌术后临床再分期和复发危险度评价的意义及对治疗决策的影响

    作者:黄劲雄;何小江;俞浩;陈贵兵;许威毅;林玲云;庄惠真;吴华

    目的 探讨131I SPECT/CT显像对DTC术后临床再分期和复发危险度分层评价的作用及对治疗决策的价值.方法 118例DTC术后患者(男33例、女85例,平均年龄45岁)行131I治疗,服131I后5~7 d同时行131I-WBS和131I SPECT/CT显像,比较两者对摄碘灶定位、定性能力的差别及对DTC患者术后临床再分期和复发危险度分层评价的差别,评价131I SPECT/CT显像对临床TNM分期的诊断、对患者复发危险度分层的判断及对治疗方案制定的影响.采用配对χ2检验分析数据.结果 118例患者中临床终诊断出摄131I灶509处.131I-WBS发现449处,正确定位、定性354处,正确率为78.84%(354/449);131I SPECT/CT显像发现509处,正确定位、定性504处,正确率为99.02%(504/509),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1.51,P<0.01).131I-WBS与131I SPECT/CT显像分别改变了13例和19例DTC术后患者临床分期的诊断,正确率分别为5/13和19/19(χ2=74.41,P<0.01).131I-WBS与131I SPECT/CT显像分别改变了13例和22例DTC患者术后复发危险度分层的判断,正确率分别为5/13和100%(22/22);χ2=74.41,P<0.01.131I SPECT/CT显像共改变了50例患者131I-WBS的治疗计划.结论 相较131I-WBS,131I SPECT/CT显像可为131I治疗DTC提供更为准确的定位、定性信息,对于术后临床再分期和复发危险度分层的判断更准确.

  • 不同处理方法对心肌灌注显像心功能指标的影响

    作者:胡帆;夏晓天;张晓;兰晓莉;胡佳;张永学

    目的 评价心肌灌注显像后处理时采用FBP与不同迭代次数和子集数的OSEM重建法所得心功能指标结果是否存在差异,并推荐适于临床的处理参数.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到2014年12月间行心肌灌注显像的66例患者资料,其中男33例,女33例,年龄18~77岁.使用FBP及OSEM(4~16个子集数以及2~4次迭代次数,共5种方法)重建后,通过QGS分析心功能参数(EDV、ESV、LVEF)是否存在差异,并将所得结果与心脏超声结果进行比对.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分析数据.结果 方差分析结果示,6种重建方法所得的LVEF[(66.14±11.12)%、(75.05±12.10)%、(70.09±11.27)%、(66.88±10.38)%、(64.97±10.25)%和(62.58±9.84)%]、EDV[(77.32±27.58)、(67.97±27.56)、(75.10±27.89)、(81.03±28.11)、(84.94±29.07)和(89.98±29.71) ml]和ESV[(28.71±10.04)、(19.71±16.51)、(25.13±17.66)、(29.01±18.47)、(32.10±19.63)和(35.83±20.41) 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值:10.73、4.89和5.97;均P<0.05).OSEM(2次迭代、12个子集)与心脏超声结果为接近.结论 6种心肌灌注显像图像后处理方式中,OSEM中2次迭代、12个子集重建方法较适合临床应用.

  • RECIST1.1、PERCIST1.0、WHO及EORTC用于评价结直肠癌肝脏转移化疗后疗效的对比

    作者:閤谦;吴骋;童林军;施一平;唐德伟;沈淳风;万良荣;徐波;黄钢;刘建军

    目的 比较4种评价标准(RECIST1.1、PERCIST1.0、EORTC、WHO)在结直肠癌肝脏转移瘤患者新辅助化疗中的疗效评估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3年9月间的41例结直肠癌伴肝脏转移瘤的患者资料,其中男27例(平均年龄68.48岁),女14例(平均年龄62.43岁).所有患者均于新辅助化疗前及化疗4~6个周期后行2次18F-FDG PET/CT 检查,用PERCIST1.0、RECIST1.1、EORTC和WHO标准分别进行疗效评价,结果分CR、PR、SD、PD 4类.PET/CT用于代谢及解剖显像的共同评估,如有需要间隔1周之内的增强CT或MRI图像也会用于疗效评估.用Kappa检验评价各标准之间的一致性;用χ2检验比较4种评价标准的治疗有效率(RR)和疾病控制率(DCR)间的差异.结果 PERCIST1.0的RR和DCR分别为31.71%(13/41)和63.41%(26/41),EORTC的RR和DCR分别为31.71%(13/41)与60.98%(25/41).RECIST1.1的RR和DCR分别为17.07%(7/41)和68.29%(28/41),RECIST1.1和PERCIST1.0及EORTC结果一致性(κ值)分别为0.711和0.689.RECIST1.1与PERCIST1.0的DC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000,P>0.05),R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000,P<0.05).EORTC与RECIST1.1的DC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000,P>0.05),R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000,P<0.05).WHO标准的RR和DCR分别为12.20%(5/41)和70.73%(29/41),和PERCIST1.0标准的结果一致性好(κ=0.629),两标准间R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000,P<0.05),DC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000,P>0.05).结论 解剖显像与代谢显像在评价结直肠癌肝脏转移瘤的疗效上具有很好的一致性,但代谢显像评价标准对RR的评价更敏感.

  • 原发性渗出性淋巴瘤18F-FDG PET/CT 显像一例

    作者:潘爽;洪万东;王宏清

    患者男,39岁,因"腹痛、腹胀伴消瘦1周"入院.既往无慢性病、肿瘤及传染病病史.体格检查: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心、肺听诊无异常,腹部稍膨隆,腹软,无压痛及反跳痛,移动性浊音阳性.实验室检查(括号中为正常参考值范围):WBC 10.1(3.5~9.5)×109/L,Hb 128(130~175) g/L,AST 14(15~40) U/L,ALT 70(9~50) U/L;肝炎标志物、EB病毒、HHV-8、HIV和肿瘤标志物均阴性,血红细胞沉降率2(0~15) mm/1 h.腹腔积液检查示:有核细胞6.4×1010/L,其中分叶核细胞占5%,淋巴细胞占71%,间皮细胞占24%;Rivalta试验结果阳性,乳糜定性结果阳性,腺苷脱氨酶21 U/L(>40 U/L提示结核可能性大),乳酸脱氢酶2 174 U/L(>1 270 U/L提示恶性腹腔积液可能性大),细菌培养结果阴性,腹腔积液甲胎蛋白、癌胚抗原、糖类抗原19-9均阴性.

    关键词:
  • 以鞍区占位为首发表现的多发性骨髓瘤PET/CT显像一例

    作者:赵红光;徐松柏;林秋玉;焦本蒸;萨日;林承赫

    患者男,50岁,右眼外展受限8个月,视物模糊、重影10余天,加重伴头痛3 d入院.头颅MRI示斜坡、蝶窦及鞍内团块状稍长T1WI、等或稍短T2WI信号,增强扫描呈不均匀强化,垂体柄左偏,结论为"枕骨斜坡突向蝶窦及鞍内占位性病变,不除外脊索瘤"(图1).患者2014年2月就诊时血钙、血肌酐均正常,RBC稍降低,为4.14[正常参考值(下同)4.30~5.80]×1012/L,血尿素为9.14(3.2~7.0) mmol/L.

    关键词:
  • 炎性病变核素显像的研究进展

    作者:付浩;吴华

    炎性病变的及时诊断对于临床及时和适当的干预从而改善预后至关重要,但炎性病变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常给临床上造成困扰,尤其是一些隐匿性炎性病变.近年来,针对炎性病变病理生理不同环节或机制的放射性显像剂相继被研发,笔者就此作一简要综述.

  • 131I难治性分化型甲状腺癌再分化的研究进展

    作者:白亮亮;饶冰玉;余济春;陈万志

    甲状腺癌灶或转移灶具有摄131I能力是131I治疗的基础.DTC因碘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下调或丧失导致细胞对131I的摄取能力减弱,发展为131I难治性DTC,至今仍缺乏有效治疗手段,预后很差.再分化机制的研究对131I难治性DTC患者的治疗及预后具有重要意义.该文主要从上调甲状腺碘代谢相关基因表达、抑制表观遗传改变、干预异常激活的信号传导通路3个方面对131I难治性DTC再分化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68Ga-PSMA-617的制备及microPET显像研究

    作者:韩雪迪;朱华;刘菲;解清华;谢卿;刘辰;杨志

    目的 制备68Ga-PSMA-617探针,并进行放射性药物质量控制.用microPET研究该探针在正常鼠和PSMA(+)的荷人胃癌肿瘤(BGC-823)裸鼠体内的代谢情况.方法 以0.05 mol/L HCl淋洗68Ge-68Ga发生器得到68GaCl3,与DKFZ-PSMA-617试剂盒于85 ℃下反应5 min.用HPLC分析68Ga-PSMA-617的标记率以及在生理盐水和HSA体系中的稳定性,并测定脂水分配系数和蛋白结合率,对正常雌性BALB/c小鼠和BGC-823荷瘤鼠进行68Ga-PSMA-617 microPET显像,并与18F-FDG microPET显像进行对比.结果 68Ga-PSMA-617的标记率达97.9%,可不经纯化直接使用.标记物在生理盐水和质量分数5%的HSA体系中稳定性良好,放置80 min后放化纯分别为94.9%和81.0%.小鼠体内分布结果表明,标记物主要经肾脏代谢,BGC-823荷裸鼠肿瘤部位有较高的放射性摄取(T/NT为2.28),且显像效果优于18F-FDG.结论 68Ga-PSMA-617的制备简便且标记率高,可靶向PSMA(+)肿瘤部位,显像效果优于18F-FDG,有望应用于PSMA高表达肿瘤的临床诊断.

  • PET分子影像:神经核医学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作者:张宏

    21世纪被称作"脑的世纪",是人类解读脑工作机制及重大脑疾病致病机制的重要历史阶段.当前,人类疾病谱发生了重大变化,神经精神疾病在人类疾病谱系中比重越来越大,发病率不断升高.这些重大脑疾病发病机制不清,缺乏客观生物学评价,临床上常依赖于主观判断.在重大神经精神疾病诊治的影像手段中,PET分子影像方法有突出优势,其不仅可无创观察活体脑生化及功能改变,更重要的是,PET作为中间桥梁可以整合分子、代谢、功能及结构等多方面信息,为研究脑疾病的发病机制、临床早期诊断及治疗药物作用机制与疗效评价提供客观指标.

    关键词:
  • 阿尔茨海默病和其他神经变性痴呆的多模态显像

    作者:Ilya M Nasrallah;David A Wolk;王曼

    神经变性疾病[如阿尔茨海默病(AD)]导致的认知功能减退和痴呆正在成为老年人的主要死亡原因.这类渐进性疾病起病隐匿,早期临床表现与正常脑老化相似,导致诊断困难.虽然机制没有完全明了,但是神经变性疾病与脑内一些特征性变化关系密切,包括异常蛋白质沉积、突触功能紊乱、神经元损伤和死亡.神经影像生物标志物能够评价这些异常改变,用于提高早期诊断能力以及帮助预测病情进展.这些征象主要包括在结构性MRI上的局部脑萎缩,18F-FDG PET发现的低代谢灶,以及采用特异性 PET显像探测脑内出现的淀粉样斑块沉积.这些技术既具有各自独特优势,也能在多模态影像评价认知功能减退和痴呆患者中相互协同补充.该文将讨论在MRI、18F-FDG PET和淀粉样斑块PET显像中的关键生物标志物,常见神经变性痴呆的影像特征,不同神经影像方法在鉴别诊断和评价预后中的作用,以及正在发展中的一些有前景的影像技术.

  • 核医学检查探寻库欣综合征的病因

    作者:罗亚平

    患者女,34岁,主诉体质量增加9年,发现血压升高、脸变圆红3年余.患者体质量增加以向心性肥胖为主,6年前发现双肾结石,行多次体外碎石术.3年多前孕期发现血压升高,后行引产,术后逐渐出现面部多血质貌,下腹部及双大腿根部出现紫纹,脸变圆,临床予厄贝沙坦、硝苯地平降压.3个月前因备孕行体格检查,发现肾上腺结节,肝多发占位.血浆皮质醇测定(上午8时)282.6 (括号内为正常参考值范围,下同;40~223) μg/L,血浆皮质醇节律消失,尿游离皮质醇217.20(12.3~103.5) μg/24 h,ACTH 38.8~49.5(0~46) ng/L,联合大小剂量地塞米松抑制试验皮质醇均不被抑制,24 h尿儿茶酚胺正常,PTH 59.4(12~68) ng/L.

    关键词:
  • 首发抑郁症患者纹状体多巴胺D2受体结合力改变及其与行为学的相关分析

    作者:孙萌萌;张红菊;轩昂;张杰;付畅;尤阳;高永举;史大鹏;徐俊玲

    目的 应用11C-雷氯必利(Raclopride) PET/CT,结合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探讨首发抑郁症患者纹状体多巴胺D2受体的受体结合力(BPND)改变及其与行为学改变之间的关系.方法 以2014年12月至2015年12月间收治的首发抑郁症患者及与患者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为对象进行前瞻性研究,所有受试者均接受脑部MRI和11C-Raclopride PET/CT检查.应用分子影像动态分析工具箱(MIAKAT)软件计算受试者纹状体多巴胺D2受体的BPND,分析抑郁症患者纹状体多巴胺D2受体BPND的改变,并对BPND与患者HAM-D评分进行相关分析.采用配对t检验、两样本t检验及Pearson相关分析处理数据.结果 共纳入首发抑郁症患者20例(抑郁组),其中男8例、女12例,平均年龄(32.80±9.76)岁;健康志愿者20名(对照组),其中男9名、女11名,平均年龄(29.25±6.93)岁.抑郁组和对照组受试者脑组织对11C-Raclopride摄取均主要分布于纹状体区,大脑皮质和小脑分布极微.抑郁组双侧尾状核、壳核D2受体BPN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值:0.69和0.35,均P>0.05);对照组双侧尾状核、壳核D2受体BPN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值:0.28和0.24,均P>0.05).抑郁组双侧尾状核、壳核D2受体BPND均分别低于对照组(t值:3.13~4.41,均P<0.05).抑郁组双侧尾状核和(或)壳核D2受体BPND与HAM-D总分、焦虑或躯体化、认知障碍、迟滞及睡眠障碍等因子分值均有相关性(r值:-0.688~-0.453,均P<0.05).结论 首发抑郁症患者纹状体多巴胺D2受体BPND下降,且D2受体BPND水平与抑郁症症状相关.纹状体多巴胺受体异常可能是抑郁症患者中脑-纹状体多巴胺奖赏环路异常的重要分子机制之一.

  • 11C-MET PET结合功能MRI多模态显像诊断脑肿瘤的价值

    作者:党浩丹;刘长滨;王瑞民;刘家金;关志伟;富丽萍;李灿;张锦明;田嘉禾;徐白萱

    目的 研究PET/MR一体机所得参数对脑肿瘤的诊断效能,探讨多模态显像诊断脑肿瘤的价值.方法 前瞻性选择2012年11月至2015年9月间28例(男21例、女7例,年龄6~82岁)临床怀疑脑占位行PET/MR多模态脑显像检查的患者.患者均同机采集11C-MET PET序列及MR多序列.评估PET/MR各序列及多模态融合图像,测量并记算病灶的SUVmax、ADCmean、rCBF及NAA/(Cho+Cre)比值.以病理或临床终诊断为标准,计算各方法ROC曲线及诊断准确性.根据各项参数的佳阈值,判断病变并获得4项参数的组合分值,计算组合后方法的诊断效能.采用两样本t检验进行比较.结果 SUVmax、ADCmean、rCBF及NAA/(Cho+Cre)比值的诊断准确性分别为89.3%(25/28)、82.1%(23/28)、78.6%(22/28)和75.0%(21/28),SUVmax的诊断准确性高;组合诊断效能更优.10例胶质瘤患者及11例炎性病变患者的SUVmax、rCBF及NAA/(Cho+Cre)比值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2.31、-3.11和-2.77,均P<0.05).结论 利用PET/MR可以一站式采集脑部的多模态序列,所获得的SUVmax、ADC、rCBF及NAA/(Cho+Cre)比值各项参数及其组合对脑肿瘤有较好的定性诊断价值,其中多模态组合诊断更有优势.

  • 基于统计参数图的脑内不对称分析法在18F-FDG PET代谢显像对单侧颞叶癫(间)定侧定位诊断上的应用

    作者:王晓阳;赵春雷;李辉;付丽媛;林丹丹;陈自谦

    目的 评价基于SPM的脑内不对称分析法在18F-FDG PET代谢显像对单侧难治性颞叶癫(间)(TLE)患者致(间)灶辅助定侧定位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3月至2015年7月间73例[男42例、女31例,平均年龄(27.10±9.78)岁]单侧TLE患者及30名[男17名、女13名,平均年龄(33.79±5.46)岁]健康对照组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通过18F-FDG PET/CT检查对TLE患者主要致(间)灶进行定侧定位,18F-FDG PET图像分析采用基于SPM的脑内不对称分析法、视觉分析法及不对称指数(AI)分析法.综合术后病理及预后,比较3种方法对单侧TLE患者主要致(间)灶的检出符合率.数据分析采用χ2分析及χ2分割检验.结果 运用基于SPM的脑内不对称分析法、视觉分析法及AI分析法对单侧TLE患者定侧定位诊断符合率分别为87.67%(64/73)、75.34%(55/73)及69.86%(51/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993,P<0.05);两两比较的结果显示,脑内不对称分析法与AI分析法、脑内不对称分析法与视觉分析法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8.481和5.818,均P<0.017),视觉分析法与AI分析法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00,P>0.017),脑内不对称分析法的符合率明显高于视觉分析法及AI分析法.结论 基于SPM的脑内不对称分析法可以相对客观、准确地对单侧难治性TLE患者的主要致(间)灶进行定位,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18F-FDG PET脑代谢网络的性别差异

    作者:方雷;安建平;毛军锋;陈雪娇;谢元伟;赵辉;梁万胜;姚昌帅

    目的 利用 18F-FDG PET 研究静息状态下健康成年人脑葡萄糖代谢网络的性别差异.方法 采用2011年6月至2016年6月间招募的204名[男104名,平均年龄(53.45±11.51)岁;女100名,平均年龄(54.11±12.09)岁]右利手健康成年人静息状态下的18F-FDG PET数据构建脑代谢网络,并用图论的方法分析其节点及全局参数:类聚系数(Cp)、绝对路径长度(Lp)及节点中心性(Cb).采用重复1 000次的置换检验分析数据.结果 男女受试者的脑18F-FDG PET代谢网络均具有小世界属性;同女性组相比,男性组左侧中央后回、右侧角回、左侧颞中回颞极的Cb明显减少(置换检验,均P<0.05),而左侧杏仁核、左侧楔前叶、右侧颞中回颞极、左侧颞下回的Cb则明显增加(置换检验,均P<0.05);男性组有较高的Cp和较长的Lp,但与女性组的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置换检验,均P>0.05).结论 全脑代谢网络的拓扑结构存在性别差异.在实验设计、健康对照及试验组代谢数据计算及临床决策时,须将性别当作协变量.

中华核医学与分子影像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z1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2000 01 02 03 04 05 06
1999 01 02 03 04
1998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