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医药卫生综合 > 血栓与止血学杂志

血栓与止血学

血栓与止血学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Thrombosis and Hemostasis 혈전여지혈학

省级期刊
  • 主管单位: 广州医学院
  • 主办单位: 广州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
  • 影响因子: 0.98
  • 审稿时间: 1个月内
  • 国际刊号: 1009-6213
  • 国内刊号: 44-1513/R
  • 发行周期: 双月刊
  • 邮发: 38-304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94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血栓与止血学期刊社
  • 出版地区: 广东
  • 主编: 刘泽霖
  • 类 别: 医药卫生综合
期刊荣誉:
  • 纤维蛋白原Bβ-455G/A、-854G/A基因多态性与其含量及分子活性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李静;许亚茹;元小冬;李宏芬;王淑娟

    目的 探讨血浆纤维蛋白原(Fbg)Bβ-455G/A、-854G/A基因型的分布特征及其基因多态性联合多种生理和环境因素对Fbg浓度和分子活性的影响.方法 采用整体抽样的方法选取开滦集团职工1 555人,样本均清晨空腹抽取静脉血测定血糖等12项生化指标;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酶切法进行两位点的基因多态性分析;采用微机辅助血浆Fbg功能自动监测系统测定血浆Fbg浓度和Fbg单体聚合反应速率(FMPV)、大光密度(Amax)、FMPV/Amax等反映Fbg分子聚合功能参数;并进行体检和问卷调查.结果 Bβ-455等位基因G、A频率分布为0.798、0.202,Bβ-854等位基因G、A频率为0.899、0.101.两位点基因连锁不平衡分析为随机分布,两位点等位基因及基因型频率分布与性别无关(P>0.05);而高血压病组Sβ-455等位基因G、野生基因型频率均高于无高血压病组(P<0.05);Bβ-455各基因型组间Fbg浓度及分子活性指标均无差异性(P>0.05),Bβ-854GA+AA组Fbg浓度、FMPV/Amax、FMPV及Amax均明显高于GG组(P<0.01).结论 BB-455等位基因G和GG基因型与高血压病有关,但对Fbg浓度和分子活性无明显影响;Bβ-854的变异基因型可以明显影响血浆Fbg浓度和分子聚集活性,但可以通过改变某些生理和环境因素增强或减弱其影响的程度.

  • 血友病患者凝血酶激活的纤维蛋白溶解抑制物活性(TAFIa)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胡理明;叶玲丽;陈萍;谢炳寿;朱淼勇;林素仙;朱永林

    目的 检测血友病患者凝血酶激活的纤维蛋白溶解抑制物活性(TAFIa)水平,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对20例血友病患者(血友病A 15例,血友病B 5例)及15例正常人对照以发色底物法检测TAFIa水平,对比二者的差异.按临床出血程度将年出血次数≤2次,无关节畸形者列为临床轻型组(n=8),年出血次数>2次,且有严重关节畸形者列为临床重型组(n=12),比较二组的TAFIa水平.结果 血友病组和正常对照组TAFIa均值分别为86.00±15.67%及107.00±9.63%,二组比较P<0.001,差异有显著性.血友病A和血友病B TAFIa均值分别为87.73±15.50%及80.80±16.72%,二组之间P>0.05,差异无显著性.二组与正常对照P值均<0.001,有显著差异.TAFIa值与临床出血关系:8例轻型组者均值为81.38±15.85%,12例重型组者为87.41±16.04%,两组比较P>0.05,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血友病患者TAFIa水平显著低于正常对照,表明其下调纤溶机制显著减弱,导致纤溶活性增强,促进了血友病患者的出血倾向.提示抗纤溶治疗在血友病出血治疗中占有重要位置.未证明血友病患者临床出血严重程度与TAFIa水平相关.

  • 丹参酮ⅡA对免疫性血管炎血小板骨髓巨核细胞及血管影响的实验研究

    作者:李晓静;周敏;李晓辉;刘红;徐酉华;杨默

    目的 研究丹参酮ⅡA对血小板及骨髓巨核细胞的影响,探讨其抗血小板作用与其对骨髓巨核细胞影响的关系,了解丹参酮ⅡA是否对免疫性血管炎血管损害有保护作用.方法 建立免疫性血管炎模型,实验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和丹参酮ⅡA治疗组,检测外周血血小板数量,同时检测巨核细胞的数量和功能(CFU-MK集落形成能力)以及基质细胞集落(CFU-F)形成能力,HE染色、弹力纤维染色及电镜观察血管病理改变.结果 免疫性血管炎模型对照组有血小板数量、骨髓巨核细胞数、CFU-MK数的明显增加.丹参酮ⅡA治疗能够明显抑制血小板,血小板数量由模型组的931.33±254.19×109/L降至544.00±83.88×109/L(P<0.05).也能明显抑制骨髓巨核细胞数和CFU-MK,分别为29.17±8.40个/片 vs 17.67±5.75个/片(P<0.05)和33.0±14.27个/2×10<'5>cells VS 14.67±3.67个/2×102cells(P<0.05).还能抑制骨髓基质细胞,CFU-F数由58.7±14.5个/2×106cells vs 38.8±11.09个/2×106cells(P<0.05).丹参酮ⅡA治疗后血管炎的病理损害有明显减轻.结论 丹参酮ⅡA可抑制血小板和骨髓巨核细胞的数量,对骨髓巨核细胞和基质细胞的抑制可能是丹参酮ⅡA抑制血小板功能的作用机理之一.丹参酮ⅡA可能通过抑制血小板和巨核细胞而减轻炎症损害,从而使免疫性血管炎血管免受损害而达到治疗目的 .

  •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网织血小板的检测与分析

    作者:孙明艳;姜晓萍;陈立君;李家增;马军

    目的 了解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患者外周血网织血小板(RP)水平的变化规律,为APL临床诊治过程中骨髓造血功能的恢复及掌握血小板输注时机与频率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术测定27例APL患者及20名健康人RP%,并计数得出其相应的网织血小板绝对值(RPC).结果 初诊时(3.43±1.47)及治疗中(7.03±3.61)患者的RP%均较正常对照组(1.37±0.52)升高(P<0.05),而RPC(0.11±0.04,0.27±0.11)较正常对照组(0.35±0.10)明显降低(P<0.01);经化疗缓解时,其RP(3.87±1.08)及RPC(0.56±0.20)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缓解期的RP%较初诊时无明显变化(P>0.05),RPC较初诊时明显增高(P<0.01).结论 在APL病程中连续检测RP及RPC的变化,有助于判断骨髓造血情况,同时为血小板输注与否的选择提供依据.

  • 凝血试验项目室内质量控制方法评价和设计

    作者:唐慧琴;刘忠民

    目的 对凝血试验试验项目的 质控方法进行评价和设计.方法 (1)每项试验以"允许总误差"形式确定质量要求.(2)计算每项测定项目在稳定操作下的不精密度和不准确度.(3)计算临界系统误差(SEc)和临界随机误差(REc).(4)由计算机模拟程序确定侯选方法的性特征.(5)选择质控规则和质控测定结果个数.结果 用该质控计划进行设计,大多数分析项目采用单规则1~2.5 S即可实施有效的质量控制,Ped达到90%,Pfr小于5%,符合临床质量要求.结论 对所有自动化分析仪试验项目,均能采用类似方式进行质控方法的选择和设计.

  • 正常妊娠妇女血浆蛋白Z水平的变化与意义

    作者:郝艳华;陈文萍;程明刚;刘香萍

    目的 探讨不同孕周的正常妊娠妇女血浆蛋白Z(PZ)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正常未孕和早期、中期、晚期妊娠、分娩和产后妇女各30例,用ELISA法测定其血浆PZ水平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正常妊娠妇女血浆PZ水平随着孕期的增加有升高的趋势.正常妊娠妇女从早期妊娠到分娩,血浆PZ水平较早期值升高22.6%(P<0.05),在分娩后6~8周下降至正常未孕或早期妊娠时的水平;分娩组孕妇血浆PZ水平(2.32±0.66 mg/L)显著高于早期妊娠组(1.90±0.60 mg/L,P<0.02)、未孕妇女(1.96±0.54 mg/L,P<0.05)和产后组(1.88±0.51 mg/L,P<0.01).结论 正常妊娠妇女血浆PZ水平随着孕期的增加有升高的趋势,正常妊娠妇女PZ水平的增加可能是机体通过调节凝血因子的水平而降低胎盘血栓形成的一种保护机制.

    关键词: 正常妊娠 蛋白Z
  •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血小板生成素及血小板相关抗体检测

    作者:陈剑芳;杨林花;冯建军;刘秀娥;申秀敏

    目的 检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血小板生成素水平、T淋巴细胞亚群及血小板相关抗体的变化,探讨其在ITP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流式细胞术分别检测50例ITP患者和24例正常对照血小板生成素浓度、T淋巴细胞亚群及血小板相关抗体的比值.结果 ITP患者的血小板计数为30.65±18.34×109/L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的226.63±45.63×109/L(P<0.05);血小板生成素水平二者的差异无显著性(分别为76.65±32.50 Pg/ml,71.62±23.03 pg/ml,P>0.05);在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中,ITP患者CD 3+T淋巴细胞百分比、CD 4+T淋巴细胞百分比及CD 4+/CD 8+的比值分别为60.06±12.08%、27.74±9.67%、1.11±0.34%,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分别为69.89±5.56%、35.87±4.07%、1.64±0.32%,P<0.05),CD8+T淋巴细胞为31.12±12.49%则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22.53±4.12%,P<0.05);ITP患者血小板相关抗体PAIgG 27.19±17.43%、PAIgM 41.15±15.62%、PAIgA 33.18±16.37%,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AIgG 9.28±3.85%、PAIgM 16.78±9.26%、PAIgA 22.12±8.86%,P<0.05).结论 血小板生成素、T淋巴细胞亚群及血小板相关抗体能较好地反映ITP的发病机制,对提高ITP诊断水平及指导临床治疗有一定的意义.

  • 肝、肾及肝肾联合移植患者围手术期血浆AT活性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宋丽洁;高静;郝钦芳;赵怡雯;王海燕

    目的 探讨肝、肾及肝肾联合移植患者围手术期及恢复期血浆AT活性测定的动态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观察了176例各类终末期肝病患者、69例肾病患者、16例肝肾综合征患者在围手术期间血浆AT活性的动态变化.均于术前、术中、术后10d每天抽取静脉血,用发色底物法测定AT活性,并给予分析.结果 3组患者术中、术后早期血浆AT活性降低,恢复期AT的活性逐渐升高;肾脏移植组AT活性的恢复快,与其它两组有显著差异性,而肝移植组与肝肾联合移植组AT的恢复无显著差异性.结论 AT活性的恢复是衡量移植物成功的较好指标之一;术后早期受者血液的抗凝作用减弱,处于危险的血栓形成高凝状态之中.

  • 脑动脉支架置入术后血清炎性标志物与缺血性脑血管事件的关系

    作者:刘芳;刘加春;王利军;李金;黄一宁;王大明

    目的 探讨血清炎性标志物与脑动脉(颈动脉或椎-基底动脉)支架置入术后围手术期缺血性脑血管事件的关系.方法 测定44例颈动脉或椎一基底动脉支架置人患者术后1 d的外周血中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基质金属蛋白酶-9及可溶性CD 40配体的水平,同时观察围手术期缺血性脑血管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 共有4例出现围手术期缺血性脑血管事件.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在围手术期出现缺血性脑血管事件者中高于未出现者(1291.16±549.29 ng/ml VS 701.45±497.30 ng/ml,P=0.030),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与可溶性CD 40配体在二者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脑动脉支架置入术后的高基质金属蛋白酶-9水平可能与围手术期缺血性脑血管事件危险增加有一定的相关性.

  • 妊娠期高血压病患者血栓标志物及血小板活化状态研究

    作者:丁芳林;刘丛;李丽文;李卓成

    目的 检测妊娠期高血压病患者血栓标志物D-二聚体(D-D)、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抗凝血酶活性(AT:A)、纤溶酶原活性(PLG:A)水平及血小板活化状态标志物血小板α颗粒膜糖蛋白(CD 62P)及溶酶体膜糖蛋白(CD 63)的表达,探讨其与妊娠期高血压病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比浊法、发色底物法和流式细胞术分别测定66例妊娠期高血压病患者(其中妊娠期高血压20例,轻度子痫前期24例,重度子痫前期和子痫22例)和24例正常晚期孕妇(正常晚孕组)及30例正常非孕妇女(正常非孕组)外周血中的D-D、vWF、AT:A、PLG:A水平和CD 62P及CD63的表达.结果 正常晚孕组D-D、CD 62P和CD 63的表达均明显高于正常非孕组(P<0.05及0.01),vWF、AT:A和PLG:A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妊娠期高血压病组D-D水平和CD 62P、CD 63的表达均明显高于正常晚孕组(P<0.05及0.01),AT:A水平明显低于正常晚孕组(P<0.05),妊娠期高血压病患者PLG:A与vWF水平与正常晚孕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轻度子痫前期患者与重度子痫前期和子痫患者各标志物分别与正常晚孕组和妊娠期高血压病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和非常显著性意义(P<0.05及0.01).相关分析D-D水平与vWF水平无相关性(P>0.05),而CD 62P、CD 63之间呈正相关(r=0.767,P<0.01).结论 妊娠期高血压病患者均存在血管内皮细胞损伤,血小板明显活化,血液呈高凝和血栓前或血栓状态.D-D、vWF、AT:A、PLG:A、CD 62P,CD 63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妊娠期高血压病患者病情程度,检测其水平对其诊断、观察病情及防止血栓及子痫的发生均有意义.

  • DNMT3B基因启动子单核苷酸多态性C46359T与中国北方汉族人群ITP发病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周泽平;李洪强;陈晓梨;许剑辉;顾东生;杜伟廷;张磊;任倩;杨仁池

    目的 探讨甲基化转移酶家族DNMT3B基因启动子C46359T单核苷酸多态性与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发病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PCR-RFLP结合DNA测序技术检测201例TTP患者及136例正常对照DNMT3B基因启动子C46359T单核苷酸多态性.结果 在ITP患者和正常对照中均未检测到C/C基因型.在正常对照中T/T纯合型和C/T杂合型及T、C等位基因的频率分别为97.8%、2.2%、98.9%和1.1%.ITP患者和正常对照之间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值分别为0.745和0.747).ITP患者按年龄和病程分组,儿童组和成人组、儿童急性组和慢性组及成人急性组和慢性组之间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的分布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ITP患者和正常对照的DNMT3B基因启动-149位基因型的基因型分布类似;中国北方人群中,DN-MT3B基因启动子-149位基因多态性不能作为ITP易感性的一个预测指标.

  • 使用EDTA抗凝血检测凝血酶原时间

    作者:季明德;魏源华

    目的 比较病人用EDTA抗凝血和枸橼酸钠抗凝血检测PT、INR结果的差异.方法 120位受试对象用枸橼酸钠和EDTA抗凝各采两管血,分离血浆后在STAGO仪器上检测PT,对两种抗凝方式所得PT、INR结果进行线性回归分析,分析其相关性及其结果间有无显著性差异.结果 以枸橼酸钠法测得PT为y,EDTA法测得PT为x,两者间PT线性方程为Y=0.86x-2.8,R2=0.97,PT结果相关性好,但差异有显著性.INR线性方程为y=0.95x+0.03,R2=0.98,相关性好且差异无显著性.讨论 EDTA抗凝血浆检测PT在临床上是可接受的,但前提条件是应建立自己的参考区间,报告INR结果时还应统计EDTA抗凝血的MNPT(正常人平均PT),根据公式INR=(PT/MNPT)ISI计算INR值.

    关键词: EDTA 凝血酶原时间
  • 凝血酶研究概况

    作者:赖翼;刘阳;林方昭;张容

    早在19世纪末期,凝血酶就被一苏格兰的生理学家发现并命名,直到1951年凝血酶被纯化出来,并对其进行测序之后,人们对凝血酶的研究和了解才越来越深入.

  • Thrombin Activable Fibrinolysis Inhibitor

    作者:徐成伟

    The zymogen thrombin activable fibrinolysis inhibi-tor (TAFI), also known as procarboxypeptidase U (proCPU), was first described by Hendriks and cowork-ers in 1989.

血栓与止血学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05 06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2003 01 02 03 04
2002 01 02 03 04
2001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