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医药卫生综合 > 血栓与止血学杂志

血栓与止血学

血栓与止血学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Thrombosis and Hemostasis 혈전여지혈학

省级期刊
  • 主管单位: 广州医学院
  • 主办单位: 广州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
  • 影响因子: 0.98
  • 审稿时间: 1个月内
  • 国际刊号: 1009-6213
  • 国内刊号: 44-1513/R
  • 发行周期: 双月刊
  • 邮发: 38-304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94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血栓与止血学期刊社
  • 出版地区: 广东
  • 主编: 刘泽霖
  • 类 别: 医药卫生综合
期刊荣誉:
  •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与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骨髓巨核细胞的观察

    作者:杜伟;程虹;李玲;钟笛;许建华;郝建萍;江明;温丙昭

    目的 通过对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与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骨髓病态巨核细胞的比较观察,探讨其在MDS诊断中的意义.方法 对72例MDS患者[包括26例难治性血细胞减少伴单系发育异常(RCUD)及46例难治性血细胞减少伴有多系发育异常(RCMD)]及44例ITP患者行骨髓穿刺涂片对巨核细胞进行分类、比较及分析.结果 RCUD、RCMD及ITP组各类病态巨核细胞检出率均高于对照组(P<0.01),尤以RCMD组病态巨核细胞检出率高,明显高于RCUD及ITP组(P<0.05),RCUD组高于ITP组,但组间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关于病态巨核细胞形态的异常分布,在MDS主要以单圆核巨核及小巨核细胞为主要病态造血表现,其次为多圆核巨核细胞,虽MDS组与ITP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但RCUD及RCMD组的检出率又明显高于ITP组(分别为P<0.05、P<0.01).而多分叶巨核细胞主要见于ITP组,明显高于MDS与对照组(分别为P<0.05、P<0.01),并且MDS组与对照组比较也显示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髓象中单圆核巨核及小巨核病态巨核细胞检出率与MDS病态造血程度有关,其病态巨核细胞特征的观察对MDS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

  • 复发性流产与自身抗体的相关研究

    作者:李娜

    目的 探讨抗心磷脂抗体、抗精子抗体、抗子宫内膜抗体检测在复发性流产检测中的意义.方法 金标免疫斑点法检测658例复发性流产患者血清中三者的阳性率,对照组为211例正常育龄妇女.结果 流产组患者血清中三者阳性率分别为8.1%,25.8%,15.0%,高于对照组,三者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抗心磷脂抗体、抗精子抗体、抗子宫内膜抗体三者与复发性流产关系密切.

  • 丹参注射液对肺栓塞大鼠内皮素及P选择素表达水平的影响

    作者:宫金艳

    目的 观察丹参注射液对大鼠急性肺栓塞后肺损伤的作用,对肺栓塞大鼠血浆内皮素(Endothelin,ET-1)含量、肺血管内皮细胞P选择素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 建立大鼠急性肺栓塞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栓塞组和丹参组,丹参组于制备肺栓塞模型成功后立即腹腔注射丹参注射液,模型组给予等容量的生理盐水,取肺组织和血清,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肺栓塞不同时间点血液中ET-1的变化情况,Western blot法检测肺血管内皮细胞P选择素蛋白的表达.结果 血浆中ET-1含量及肺血管内皮细胞P选择素蛋白表达水平在栓塞后开始即增高(P<0.05),丹参组经治疗后血浆ET-1含量、肺血管内皮P选择素蛋白表达水平均下降与栓塞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丹参注射液可能通过降低肺栓塞时ET含量及P选择素表达水平,减轻炎症反应,对急性肺栓塞后肺组织损伤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 肝癌患者测定D二聚体定量及抗凝血酶活性的临床应用研究

    作者:陈艳;陈燕;陈德东

    目的 检测不同肝功能损伤及并发癌栓的肝癌患者血浆中D二聚体(D-dimer,D-D)含量以及抗凝血酶(antithrombin,AT)活性,探讨两者在肝癌患者中的关系及临床应用.方法 采用法国Stago公司STA-R Evolution全自动血凝仪对182例肝癌(包括肝癌合并肝硬化、癌栓)患者、26例慢性肝病患者、30例健康对照者进行D-D含量以及AT活性的检测.结果 肝癌组、慢性肝病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慢性肝病、肝癌Ⅰ、Ⅱ期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肝癌Ⅱ、Ⅲ、Ⅳ期组间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合并肝硬化代偿组与合并肝硬化失代偿组间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与肝癌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O.05);合并门静脉癌栓组与肝癌无癌栓组间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肝癌患者血浆中D-D含量及AT活性与肝功能损伤程度呈正相关.定期监测D-D及AT活性对肝癌患者癌栓形成的评估有参考价值.

  • 重组人脑利钠肽改善大鼠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功能的实验研究

    作者:王岩;刘晓霞;张广德

    目的 观察重组人脑利钠肽能否改善大鼠急性心肌梗死后的心功能.方法 应用开胸结扎的方法制备大鼠急性心肌梗死模型,将制备成功的模型随机分为二组,Ⅰ组为重组人脑利钠肽组(n=20),每只大鼠按0.01 μg/kg·min-1持续泵人重组人脑利钠肽24 h,Ⅱ组为对照组(n=20),每只大鼠泵入同等剂量的生理盐水持续24h,而后正常饲养大鼠.在急性心肌梗死6周后采用超声心动图检查各组大鼠的心脏功能,记录结果并进行统计分析以观察两组间是否有差异.结果 重组人脑利钠肽组大鼠的各项超声指标均优于对照组.结论 重组人脑利钠肽可改善大鼠急性心肌梗死后的心脏功能.

  • 急性脑梗死患者联合检测hs-CRP、Hcy及血小板的应用价值

    作者:陈峻;张惜;陈翠英;王银;崔天盆

    目的 探讨检测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ey)、血小板(PLT)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的诊断与治疗价值.方法 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前后组和健康对照组进行hs-CRP、Hcy及血小板联合检测,并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急性脑梗死组治疗前血小板明显减少(P<0.05),Hcy及hs-CRP明显升高;治疗后PLT升高,Hcv及hs-CRP下降,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测定血清Hcv、hs-CRP水平及监测PLT,是了解急性脑梗死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重要指标,在临床诊断、治疗与预后判断等均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血小板活化和内皮细胞损害对系统性红斑狼疮影响的临床研究

    作者:马新骏;张爱华;李小亮;孙达春;SUN Da-chun

    目的 研究血小板活化和内皮细胞损害对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影响.方法 采用放射免疫法和酶联免疫法测定66例SLE和40例正常人血浆血浆血栓烷B2(TXB2) 、11-去氢-血栓烷B2(DH-TXB2)、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GMP-140)、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凝血酶调节蛋白(TM)水平.结果 (1)SLE无肾损害组:与对照组比较:治疗前DH-TXB2、GMP-140、TM升高(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TXB2、DH-TXB2、GMP-140、vWF降低(P<0.05).(2)SLE有肾损害组:与对照组比较:治疗前TXB2、DH-TXB2、GMP-140、vWF、TM升高(P<0.01);治疗后TXB2、DH-TXB2、GMP-140、vWF、TM升高(P <0.05-0.01);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TXB2、DH-TXB2、GMP-140 、vWF 、TM降低(P<0.05).结论 SLE患者存在血小板活化和内皮细胞损害,有肾损害组较显著,治疗后减轻.

  • 肝硬化患者联合检测腺苷脱氨酶、胆碱酯酶、纤维蛋白原及D二聚体的临床意义

    作者:杨春生;梁金山;刘艳梅;刘丙辉

    目的 探讨肝硬化患者联合检测腺苷脱氨酶(ADA)、胆碱酯酶(CHE)、纤维蛋白原(Fbg)及D二聚体(D-D)的临床意义.方法 将70例肝硬化患者分为代偿期组45例和失代偿期组25例,并以3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分别检测血清ADA、CHE及血浆Fbg、D-D.结果 肝硬化代偿期组及失代偿期组ADA、D-D检测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显著升高,CHE、Fbg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肝硬化失代偿组与代偿组比较ADA、D-D显著升高,CHE、Fbg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ADA、CHE、Fbg、D-D与肝硬化病情密切相关,联合检测可作为对肝硬化患者病情监测的有效指标,对临床有一定指导意义.

  • 糖尿病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及D二聚体水平变化及意义

    作者:赵进;卡米拉

    目的 探讨糖尿病患者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的改变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CA7000全自动血凝分析仪,检测46例糖尿病患者和健康对照组22例的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浓度.根据血糖浓度把糖尿病分为血糖(BS)≤10 mmol/L(26例)和BS≥10 mmol/L(18例)两组,结果 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含量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而且随血糖浓度增高而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 结论 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对糖尿病的早期诊断、预防和病情监测有一定程度的临床意义.

  •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出血与血栓形成机制

    作者:吕琳琳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APL)是急性髓细胞样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的特殊类型,具有独特的细胞形态学,生物学和临床特征.在FAB分型中属M3型,世界卫生组织(WHO)将APL归为AML伴有特征性染色体改变t(15;17)(q22;q21),(PML-RARα)及变异型[1].在美国,每年大约有600~800人诊断为APL[2].10岁以下儿童,APL患者少见,在少年期发病率升高,早期成年期达到高峰,一直持续到60岁发病率开始下降[2].在临床开始应用全反式维甲酸(all-trans retinoic acid,ATRA)前,出血一直是APL患者在诱导治疗中高死亡率的主要原因.例如,GIMEMA研究小组回顾性研究了268名APL患者,开始治疗的10 d内,出血死亡率占9.4%[3].ATRA的临床应用,明显改变了疾病的预后.

  • 长期大量饮酒始动缺血性卒中的作用机制

    作者:王恰如;张尚鑫

    传统观点认为,缺血性脑卒中(Ischemic stroke,IS)是一种老年性疾病.但近年来,人群流行病调查显示,青年IS每年的发病率在6~ 20/10万[l],青年IS约占整个IS患者的5.0%~12.3%[2].青年IS发病率正呈上升趋势.青年IS与老年IS的危险因素有所不同.与老年IS相比,青年IS具有更大的可干预性.研究显示,青年组饮酒、吸烟的比例明显高于老年组,而高血压、糖尿病等低于老年组[3].饮酒量与IS之间存在"J"相关,少量饮酒有保护作用,长期大量饮酒则使IS风险显著增高[4].饮酒和IS不同亚型之间的联系也可能不同[5].长期大量饮酒导致IS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十分清楚.研究认为,长期大量饮酒会导致高血压、血液高凝、心律失常及血管内皮细胞损伤,从而始动IS的发生,增加IS的发生率[6].本文通过总结长期大量饮酒导致缺IS发作的可能发病机制来阐述长期大量饮酒在始动IS发作中的作用.

  • Th17细胞与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作者:李鑫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mmune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是一种获得性自身免疫性出血性疾病,以免疫介导的血小板减少为特征.已知ITP主要机制是自身抗血小板抗体的产生,与血小板结合,吸附于血小板表面后作用于血小板抗原,加速血小板被循环中的单核巨噬细胞系统清除,导致血小板减少.随着近年来深人的研究,发现除体液免疫外,细胞免疫在ITP的发病机制中的作用不容忽视[1].在IL-2和IFN-γ高表达以及IL-4低表达时Th1激活免疫应答已被在ITP患者中得到证明.另外,血清中TGF-β和IL-10水平的降低及Treg细胞的缺乏或功能的改变也在ITP患者中得到描述,证明免疫调节的缺陷可能发挥在ITP中发挥作用.Th17细胞为近年新鉴定出的一种CD4+T细胞,在一些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2,3].此文对Th17细胞在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发病中的作用作一综述.

  • 血小板在脓毒症中的研究进展

    作者:向琪

    血小板减少在感染性疾病特别是脓毒症中越来越被认识到是一个重要的、独立的与发病率和死亡率相关的指标.血小板计数< 150×109/L者在住院病人中的发生率约为35% ~44%,血小板计数<100×109/L者发生在20% ~ 25%的患者,然而12% ~ 15%的患者中血小板计数<50×109/L[1].多项研究显示,在ICU病人中血小板减少与多器官功能衰竭及死亡率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在这些患者中,血小板减少提示存在严重的脓毒症且预后较差[2].近年来,有关血小板在脓毒症中功能的研究陆续展开,一些研究初步显示,血小板在脓毒症中可能起着非常复杂的作用;它与细菌产物、内皮细胞及免疫细胞之间相互影响,增强白细胞的抗菌机制,在血液中产生和释放的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形成适应性免疫应答[3].

  • Strengthen the Prevention of Venous Thromboembolism

    作者:LIU Ze-lin

    The importance of the prevention of venous thromboembolismVein thrombosis (venous thrombosis) constitute the blood-tying embolism (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disease covers a wide range,with the most important proximal lower limb deep vein thrombosis (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 and pulmonary embolism (pulmonary embolism,PE).VTE annual incidence rate of 0.15%,and age increments,similar to those of men and women.The Caucasian incidence of the highest in Asia the incidence is lower than the United States and Europe,about 1/5 according to the current survey.But up to 13 million of China' s population,the absolute number of patients is very high.

  • 静脉血栓栓塞症长期抗凝治疗的基本概念与实施

    作者:刘泽霖

    1抗凝治疗的宗旨勿庸置疑,抗凝治疗是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的首选方案.抗凝治疗的宗旨有二:①遏制急性血栓形成,改善急性期症状,防止血栓扩展与减少早期发生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的危险度;②防止VTE的复发.第一个目的的时间窗为从急性血栓形成确诊后即刻开始治疗到急性血栓形成被灭活,治疗积极主动,充分有效,有时间限度.此期治疗可称为首期积极治疗(达到VTE抗凝治疗的标准强度与疗程).第二个目的的时间窗为治疗开始至治疗终止,无时间限定,主要依复发的危险度而定.此期可称为VTE的二级预防,抗凝强度与疗程均可有变化.

  • 先天性免疫与血液凝固

    作者:吴泳彬;刘泽霖

    感染能触发机体一系列的反应,从而导致血液凝固.多数情况下,血液凝固可限制病原体入侵,许多天性免疫应答在对抗感染的同时触发凝血.事实上,细胞和蛋白的调节系统常常同时参与抗感染和凝血两个过程,提示了凝血是先天免疫应答的组成部分之一.为了限制由感染引起的过度的凝血应答,天然的抗凝因子可限制由先天免疫应答引起的宿主机体损伤,这种功能是通过下调天然抗凝因子对感染的应答来实现的,本文重点讨论这些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

  • 先天性凝血因子Ⅶ缺乏患者围术期出凝血状况风险评估与文献复习

    作者:刘宿;伍谷;陈伟;刘怀琼;吴刚

    罕见出血紊乱(rare bieeding disorders,RBDs)包括先天性纤维蛋白原、因子(F)Ⅱ、FⅤ、FⅤ+FⅧ、FⅦ、FⅩ、FⅪ和FⅩⅢ的缺乏.而FⅦ的缺乏又是RBDs中常见的一种,2010年世界血友病联盟(WFH)年度全球调查显示,FⅦ缺乏占所有RBDs的28%[1].随着移民人口数在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增加,RBDs逐渐受到关注.由于其发生率低,故这类疾病在基因诊断、实验室检查和临床特征等方面的资料较少,缺少以循证医学为基础的诊断和治疗指南,从而给此类病人在围术期的风险评估和处理带来了困难.我院近收治一拟行胆囊切除术患者,伴有先天性凝血因子Ⅶ(FⅦ)缺乏.现将围术期风险评估、处理经过及体会,并结合文献报告于下.

血栓与止血学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05 06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2003 01 02 03 04
2002 01 02 03 04
2001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