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医药卫生综合 > 血栓与止血学杂志

血栓与止血学

血栓与止血学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Thrombosis and Hemostasis 혈전여지혈학

省级期刊
  • 主管单位: 广州医学院
  • 主办单位: 广州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
  • 影响因子: 0.98
  • 审稿时间: 1个月内
  • 国际刊号: 1009-6213
  • 国内刊号: 44-1513/R
  • 发行周期: 双月刊
  • 邮发: 38-304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94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血栓与止血学期刊社
  • 出版地区: 广东
  • 主编: 刘泽霖
  • 类 别: 医药卫生综合
期刊荣誉:
  •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行介入治疗后应用瑞舒伐他汀的临床价值

    作者:杨贤义;刘梅;柴林;肖敏;谢华

    目的 分析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应用瑞舒伐他汀强化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择2015年10月~2016年10月期间我院心血管内科和急诊ICU收治的72例ACS患者,并按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患者入院后均接受,术后并基于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增加瑞舒伐他汀的用药.详细记录测量的各数据,对比患者治疗前后的身体各项指标的变化情况,同时详细观察患者的预后情况.结果 组内对比,患者的治疗1、3个月后的TG、TC、HDL-C及LDL-C各项血脂指标均优于治疗前;组间对比,观察组治疗后的TG、TC、HDL-C及LDL-C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相同时间后的水平(P<0.05).组内对比,患者的治疗1、3个月后的IL-6、hs-CRP及TNF-0α各项炎症因子均低于治疗前;组间对比,观察组的IL-6、hs-CRP及TNF-α各项炎症因子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相同时间后的炎症因子含量(P<0.05).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的预后情况,观察组的心血管事件发生4(11.11%)、再狭窄2(5.56%)明显低于对照组心血管事件发生9(25.00%)、再狭窄5(13.89%) (P <0.05).结论 ACS患者施PC1术后增加瑞舒伐他汀药物的强化治疗,可明显改善患者术后的血脂指标和炎症因子含量,并减少术后心血管事件发生及再狭窄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临床效果,具有临床参考价值.

  • 早期应用重组人脑利钠肽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研究

    作者:冯奇桃;林明强;林芳崇

    目的 探究早期应用重组人脑利钠肽(rh BNP)对于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急性心力衰竭(AHF)的预防效果.方法 回顾我院2012年1月至2016年1月期间入院治疗的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的治疗情况,选择其中9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按照早期不同的治疗方式分为观察组以及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治疗方案治疗,观察组患者采取常规治疗方案联合rh BNP进行治疗,分析不同治疗方式对于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对于AHF的预防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前的N末端前体脑利钠肽、血浆肾素、血管紧张素Ⅱ以及肾上腺素浓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而两组患者在经过治疗72 h后各项指标下调(P<0.05)观察组比对照组更显著(P<0.05).观察组患者在治疗后的随访中显示,患者因心力衰竭再住院的为0例,心源性死亡的为0例,明显少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 早期应用rh BNP对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进行治疗可有效的改善患者心功能,减少心力衰竭的发生情况,提高治疗效果.

  • 肺心病呼吸衰竭患者凝血功能及心电图变化特点及临床治疗效果的分析

    作者:曹薇;范荣梅

    目的 分析肺心病呼吸衰竭患者凝血功能及心电图变化特点,并探讨其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抽取肺心病并呼吸衰竭患者78例与健康体检人群50例,分别计为观察组与正常对照组,检测比较两组心电图、凝血功能指标检测,另外观察组患者均接受无创通气、丹参多酚酸盐等综合治疗,观察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心律失常(激动起源异常、激动传导异常、酷似心梗)发生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前PT、aPTT、TT、PaO2、SaO2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Fbg、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PaC02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比较,观察组治疗后PT、aPTT、TT、PaO2、SaO2显著上升,Fbg、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PaCO2显著下降(P<0.05).结论 肺心病呼吸衰竭患者易发生心律失常,处于血液高凝状态;无创通气+丹参多酚酸盐能明显改善患者血液高凝状态及血液流变学指标,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 血浆凝血因子Ⅴ、Ⅷ及蛋白C活性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关系

    作者:袁会军;钱才;黄燕

    目的 观察血浆凝血因子Ⅴ、lⅧl及蛋白C活性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关系.方法 取2012年4月至2016年8月医院收治下肢DVT患者300例,设为观察组,取同期入院健康体检者300例,设为对照组.采用发射底物法检测2组血浆凝血因子Ⅴ、Ⅷ及蛋白C活性水平,对危险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血浆凝血因子Ⅴ、Ⅷ及蛋白C活性与下肢DVT的关系.结果 观察组血浆凝血因子Ⅴ、Ⅷ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蛋白C活性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下肢DYT发生率与血浆凝血因子Ⅴ、Ⅷ高表达及蛋白C活性水平低表达关系密切(P<0.05).结论 下肢DVT中血浆凝血因子Ⅴ、Ⅷ存在高表达,蛋白C活性低表达,是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独立危险因素.

  • 阿加曲班与低相对分子质量肝素联合银杏达莫治疗进展性脑栓塞患者的临床研究

    作者:刘飞;于兰兰;赵素芹

    目的 探讨阿加曲班与低相对分子质量肝素(LMWH)联合银杏达莫治疗进展性脑栓塞患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将我院2013年6月~2016年6月收治的进展性脑栓塞患者78例随机分为2组各39例,对照组给予阿加曲班联合银杏达莫治疗,观察组给予阿加曲班、LMWH联合银杏达莫治疗,2组治疗时间均为患者入院至出院始末,出院后均随访观察1个月.观察比较2组治疗前后生存质量评分、住院时间和住院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①治疗前2组生存质量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生存质量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生存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住院时间为(3.8±1.5)d,明显短于对照组的(5.7±3.1)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2组住院期间发生的不良反应主要为恶心、呕吐、头晕、皮肤过敏、出血、过敏性休克和一过性转氢酶升高,在及时停药并经积极对症处理后均明显缓解.观察组在住院期间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69%,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5.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阿加曲班、LMWH联合银杏达莫在进展性脑栓塞患者的治疗中具有较高的临床效果,能显著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缩短住院时间,同时能有效降低住院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安全性高.

  • 止凝血功能指标在乙肝、肝硬化及肝衰竭患者中的变化规律

    作者:付政文

    目的 探究止血和凝血功能指标在乙肝、肝硬化及肝衰竭患者中的变化规律.方法 选取2015年8月至2016年8月于我院就诊的乙肝患者30例,肝硬化患者29例,肝衰竭患者28例,同期体检的30例健康入,分别为乙肝组、肝硬化组、肝衰竭组、正常对照组.分别检测所有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bg)、蛋白C(PC:A)活性、纤溶降解产物(FDP)等止凝血功能指标.结果 和正常对照组相比,乙肝组FDP显著升高(P<0.05),PT、aPTT、Fbg、PC:A无显著差异(P>0.05);和正常对照组、乙肝组相比,肝硬化和肝衰竭患者的PT和APTT显著延长(P<0.05),Fbg、PC:A显著下降(JP<0.05),FDP显著升高(P<0.05);和肝硬化组相比,肝衰竭组PT、aPTT显著延长(P<0.05),Fbg显著降低(P<0.05),PC:A显著下降(P<0.05),FDP显著升高(P<0.05).结论 患者的止凝血障碍随着肝脏疾病的恶化而逐渐加重,检测PT、aPTT、Fbg、PC:A、FDP等止凝血功能指标对于了解患者肝脏病变程度及止凝血功能情况具有重要意义.

  • 儿童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伴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研究

    作者:徐丹;郭少勇;计成阜;姜金龙;刘鑫;王萍;周海侠

    目的 探讨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伴幽门螺杆菌(HP)感染患儿的临床特征及二者关系.方法 随机选取2013年6月至2016年6月我院收治的原发ITP伴HP感染患儿5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n=25)和对照组(n=25).其中对照组患儿给予激素治疗,治疗组患者则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HP根治治疗.观察并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HP的根除率以及治疗疗效.结果 治疗组与对照组患儿在治疗后HP感染情况均较治疗前有显著降低,且治疗组HP根除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均有效,且治疗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P感染与儿童原发ITP的发生密切相关,对患儿进行HP的根治治疗可以进一步改善患儿的治疗疗效.

  • 妇科肿瘤合并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研究

    作者:罗英媚;李庆;麦燕

    目的 对比观察76例妇科肿瘤合并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临床特点,为临床诊治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我院2013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妇科肿瘤合并急性下肢DVT患者76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将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各38例,对照组给予保守治疗,观察组给予手术取栓治疗.治疗完成后2组均连续观察14d,检测并比较2组治疗前后血小板(PLT)、纤维蛋白原(Fbg)、凝血酶原时间(PT)以及新血栓形成率.结果 治疗前两组PLT、Fbg、PT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PLT、Fbg下调(P<0.05),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新血栓形成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手术取栓治疗妇科肿瘤合并急性下肢DVT的效果显著,可作为首选治疗方案之一.

  • 巴曲酶联合阿托伐他汀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及血浆肿瘤坏死因子、同型半胱胺酸、纤维蛋白原的影响

    作者:刘娜

    目的 探讨巴曲酶联合阿托伐他汀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及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同型半胱胺酸(Hcy)、纤维蛋白原(Fbg)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1年1月至2016年1月期间CIS患者10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营养神经、清除自由基、降压、抗血小板、降颅压与改善脑水肿等对症支持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巴曲酶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NIHSS评分、TNF-α、Hcy、Fbg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全部患者上述指标明显低于治疗前,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观察组患者上述指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巴曲酶联合阿托伐他汀通过明显降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浆TNF-α、Hcy、Fbg水平,从而明显改善神经功能.

  • 血栓抽吸联合山茛菪碱对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行直接经皮冠脉介入治疗的影响

    作者:王浩

    目的 观察分析血栓抽吸联合山莨菪碱对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行直接经皮冠脉介入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我院心内科收治的直接经皮冠脉介入的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160例,随机进行分组,两组患者经过诊断性冠状动脉造影后,观察组给予山莨菪碱快速注射,对照组给予肝素快速注射,观察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情况.结果 观察组校准TIMI计帧数(cTFC)、CK-MB峰值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手术后的TMPG2-3级比例、完全ST段回落率术后90分钟内(STR)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TIMI3级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24 h内两组患者的左心室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经(LVD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的随访结果观察组患者的LVEF、LVDd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行血栓抽吸经血栓抽吸导管注射山莨菪碱,不仅可改善心肌灌注而且还可有效改善术后心室收缩的能力.

  • 阿替普酶对急性肺栓塞高危患者溶栓前后血浆N端B型尿钠肽前体水平的影响及疗效分析

    作者:徐刚;张含琼

    目的 观察阿替普酶对急性肺栓塞(APE)患者溶栓治疗的临床疗效与溶栓前后血浆中N端B型尿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的变化,观察治疗后患者复发肺栓塞和慢性血栓栓塞性肺高血压(CTEPH)等并发症的情况.方法 选取我院2015年5月收治的符合溶栓条件的APE患者60例,对患者采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记录患者溶栓前后的临床表现及并发症情况以及血浆NT-proBNP水平的变化,并对患者进行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14.29±9.21)个月.结果 与溶栓前比较,患者经溶栓治疗后血压有所上升,脉压差有增大,心率和呼吸有减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PE患者的动脉血氧饱和度(S02),氧分压(P02)和二氧化碳分压(PC02)均出现了下降,肺泡动脉血压差上升.经药物溶栓治疗后患者S02、P02、PCO2均出上升,肺泡动脉血压差缩小,D二聚体迅速升高而NT-proBNP明显降低(P <0.001).患者经药物溶栓治疗后三尖瓣收缩期位移明显改善(P <0.001).60例患者中,21例溶栓前超声心动图显示右心大小正常,39例存在右心增大,溶栓治疗后右心缩小.溶栓过程更中无致死性大出血事件.患者出院后无复发及新发CTEPH的病例出现.结论 阿替普酶对APE患者进行溶栓治疗具有很好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 磺达肝癸钠对老年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疗效与安全性的研究

    作者:陈红光

    目的 观察对比磺达肝癸钠和依诺肝素钠对老年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老年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126例分为对照组(62例)治疗组(64例),观察治疗10 d及30 d后两组疗效及安全性.结果 10d后,治疗组与对照组心血管事件、BNP水平及严重出血的发生例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轻度出血并发症例数均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30 d后,治疗组与对照组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及BNP水平相比较,仍无统计学差异(P>0.05).严重出血及轻度出血并发症例数均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结论 磺达肝癸钠治疗老年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安全有效.

  • 氨甲环酸在全膝关节置换术中不同时间应用的止血效果比较

    作者:高鹏;李翰鹏;姜磐

    目的 探讨氨甲环酸在全膝关节置换术中不同时间应用的止血效果差异.方法 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8月期间本院骨科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12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松止血带前0.5h静脉滴注100 ml氨甲环酸;对照组松止血带时静脉滴注100 ml氨甲环酸.比较两组失血量、术后引流量、输血量、实验室指标[血红蛋白(hemoglobin,Hb)、红细胞比容(hematocrit,HCT)、D二聚体(D-dimer,D-D)、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bg)]与药物安全性的差异.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显性失血量、隐性失血量、总失血量、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与输血量均明显减少,P <0.05.观察组输血率为21.67% (13/60),明显低于对照组41.67%(25/60),P<0.05.手术后,观察组Hb、HCT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D-D、aPTT、PT与Fbg水平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患者伤口均Ⅰ期愈合,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 氨甲环酸松止血带前0.5h应用有助于明显改善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的止血效果,降低输血率,且不同时间应用不影响凝血功能.

  • 急性脑梗死患者脑白质疏松程度与静脉溶栓治疗后日常生活能力恢复的关系

    作者:康静;李晨曦;范百亚;强彩芹;高焱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脑白质疏松(LA)程度与静脉溶栓治疗后日常生活能力恢复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3年8月至2016年2月在我院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ACI伴LA患者135例,根据Wahlund改良LA分级量表(ARWMC)评分对脑白质疏松程度进行分组,分为轻度组(n=49)、中度组(n=34)、重度组(n=52),三组患者均采用静脉溶栓治疗.于溶栓治疗后3个月采用Barthel指数评价三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恢复情况.结果 三组患者溶栓治疗后3个月Barthel指数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ACI患者ARWMC评分与静脉溶栓治疗后3个月Barthel指数呈负相关(r=0.452,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重度LA是溶栓治疗后日常生活生活功能恢复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OR=3.952,95% CI 1.586-6.443,P=0.001).结论 ACI患者LA及其严重程度与静脉溶栓治疗后日常生活能力恢复情况密切相关,了解LA程度对判断患者预后具有临床意义.

  • 依达拉奉治疗出血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其对IL-1β和IL-6的影响

    作者:吴春农

    目的 观察依达拉奉对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疗效及其对IL-1β和IL-6水平影响.方法 120例出血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甘露醇等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依达拉奉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短期疗效、神经功能、生活能力及炎症因子水平变化.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ESS评分及ADL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血清IL-1β和IL-6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P<0.01).结论 依达拉奉可有效减轻血性脑梗死患者炎症反应进而提高疗效、保护神经功能.

  • 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对严重颈动脉狭窄所致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临床疗效、术后并发症及预后的影响

    作者:蔡瑞兴;夏范蕾;薛孟周

    目的 探讨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对严重颈动脉狭窄所致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临床疗效、术后并发症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13年12月~ 2015年12月收治的72例TIA患者的临床资料,均为严重颈动脉狭窄所致,随机分为对照组(35例)和观察组(37例),分别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和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结果 手术前后分别对观察组患者进行颈动脉狭窄段管腔内径测量,经测量和比较可得存在明显差异,手术后管腔内径明显增大(P<0.05);治疗前与治疗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分别对两组进行NIHSS评分,经评分和比较可得,治疗后1个月、3个月、6个月,与本组治疗前进行组内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 <0.05;且对照组与观察组同一时间进行组间比较也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随访6个月,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率100.0%.经随访,术中有1例发生基底节栓塞,经积极治疗后痊愈.1例患者出现再狭窄,再狭窄率为2.70%(1/37).结论 对严重颈动脉狭窄所致的TIA患者实施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效果确切,术后并发症少,可显著改善预后.

  • 老年患者服用低剂量华法林理想INR值的判断研究

    作者:丁妹

    目的 评价不同INR目标值在老年患者口服华法林预防血栓事件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6年1月在我院就诊的需口服华法林抗凝的老年患者237例,分为窄INR组108例(INR目标值2.0-2.5)和标准INR组129例(INR目标值2.0-3.0),比较两组人口学、病情资料和出血、血栓栓塞事件发生情况,同时对比两组随访期间INR>3.0和INR< 2.0的时间百分比.结果 随访过程中出血事件两组分别有9例和7例,栓塞事件分别为12例和9例,两组出血及栓塞事件年化率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INR<2.0时间百分比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窄INR组治疗期间INR>2.5时间百分比和>3.0时间百分比均低于标准INR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NR范围设为1.5-2.0能降低老年患者出血风险,同时不增加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率.

  • 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抗原检测在血友病A与血管性血友病鉴别诊断中的应用

    作者:房云海;康佩佩;张雪芹;程彦;安立;滕彬;王杰;徐慧聪;张心声

    目的 评估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抗原检测在血友病(vWD)患者和轻中度血友病A患者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从2010年8月到2015年12月在我中心检测凝血因子Ⅷ活性低于45%,而且根据临床表现及家族史怀疑为血管性血友病的患者77例,用酶联免疫法和免疫比浊法检测vWF抗原.结果 检测的77例患者中29例患者VWF抗原水平低于35%,为vWD患者;48例未检出vWF抗原水平降低.其中女性患者16例中11例vWF抗原水平降低(68.75%),诊断为血管性血友病患者的几率要高于男性患者(29.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凝血因子Ⅷ活性低的患者,特别是女性患者,需要检测vWF抗原水平,筛查是否为vWD.vWF抗原水平检测能很好的满足临床需求,为vWD诊断提供依据,会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 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联合地塞米松疗法对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血浆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

    作者:郝彩霞;杨莉洁

    目的 探讨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联合地塞米松疗法对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血浆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3年3月~2016年1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共236例,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16例,其中对照组采用单纯地塞米松进行治疗,研究组采用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联合地塞米松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小板变化情况及治疗效果进行分析,使用流式细胞分析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浆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情况进行分析,对血浆T淋巴细胞亚群在此类疾病患者治疗及预后中可能发挥的作用进行探讨.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血小板数量无显著差异(P=0.2607),治疗后血小板均有大幅上升,与治疗前有显著差异,但研究组患者的血小板数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研究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5);治疗前后对照组患者除T淋巴细胞数量外其余细胞亚群占比均无显著变化,而研究组患者各项统计参数均有显著变化,除CD8+亚群占比外其余统计数据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 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联合地塞米松疗法对免疫性血小板减少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且能够有效提高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的数量,理论上能够有效的从根源上治疗此类疾病,抑制患者的复发情况.

  • 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中血栓抽吸联合替罗非班的疗效分析

    作者:黄宇辉;许春平;曾波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介入治疗(PCI)中血栓抽吸联合替罗非班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通过对我院2012年6月至2015年7月100例AMI行急诊PCI患者病例资料做回顾性分析,并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50例),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血流情况、心功能参数、预后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经相应方案治疗后观察组的IRA的TIMI3级血流、ST段50%回落百分比、术后2个月LVEF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CKMB峰值及峰值时间、IRA慢复流或无复流、MACE发生率、术后2个月LVDd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术后第7 d LVEF及LVDd、术后出血情况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AMI介入治疗中应用血栓抽吸联合替罗非班可降低无复流或慢血流的发生率,有效的改善心肌灌注及预后.

  • 丁苯酞治疗急性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研究

    作者:赵素芹;于兰兰;刘飞

    目的 研究丁苯酞治疗急性腔隙性脑梗死(ALI)患者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随机选取我院2013年6月~2016年6月收治的ALI患者76例,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38例,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治疗.观察组38例,给予丁苯酞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CSS评分与BI评分.结果 观察组治疗有效率(94.74%)明显高于对照组(76.3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后CSS评分、BI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CSS评分、BI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CSS评分、BI评分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CSS评分、BI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丁苯酞可显著提高ALI患者的临床疗效,降低脑卒中风险,改善预后.

  • 连续应用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联合泼尼松治疗初治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研究

    作者:焦雪丽;关红梅;丁现超;田红旗;郭学军;党惠兵;张志彪;徐蕴林;王羽;董秀娟;赵晓武

    目的 评价连续应用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联合泼尼松治疗成人初治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119例初治ITP患者,男53例,女66例,随机分为试验组(59例)和对照组(60例).对照组仅使用泼尼松治疗,泼尼松用法为起始剂量1 mg/kg/d.试验组在应用泼尼松基础上联合应用rhTP0 1.5万U/d×14 d;继之1.5万U,biw,用至90 d.比较两组患者的血小板水平、有效率及药物的不良反应.结果 在第8、15,22、30、180 d,试验组血小板水平均高于对照组,检测结果分别为105±91×109/L对67±68×109/L(P=0.011);164±112×109/L对93±68 ×109/L(P =0.000):161±83×109/L对115±74×109/L(P=0.002);145 ±64×109/L对115±64×109/L(P=0.012)和124±54×109/L对101±66×109/L(P=0.0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基线及第90d,两组血小板水平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泼尼松使用剂量少于对照组且第15、22、30、90 d,试验组的空腹血糖水平低于对照组,两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连续应用rhTPO联合泼尼松治疗成人初治重症ITP患者,起效迅速,作用持久,不良反应少,可减少泼尼松的使用剂量.

  • 原发性肝癌介入治疗前后患者凝血、纤溶功能和血小板变化的临床意义

    作者:成厚丕;兰军

    目的 研究原发性肝癌患者介入治疗前后凝血、纤溶功能和血小板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对我院9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和40例健康人员(健康组)进行分析,均采用光电磁珠凝固法检测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和血浆凝血酶时间(PT、Fbg、aPTT和TT);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或底物显色法检测P选择素、血管性血友病因子、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Ps、vWF、uPA和PAI);乙二胺四乙酸二钠抗凝法检测血小板计数、血小板平均体积、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血小板压积和大血板比例(PLT、MPV、PDW、PCT和P-LCR).结果 肝癌介入治疗前和治疗后比较,PT、Fbg、aPTT、TT、Ps、vWF、uPA、PAI、PLT、MPV、PCT和P-LCR各值治疗后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肝癌介入治疗前和健康组比较,治疗前PT、Fbg、aPTT、TT、Ps、vWF、uPA、PAI、PLT、MPV、PCT和P-LCR均明显高于健康组(P<0.05).结论 肝癌患者凝血四项、纤溶功能和血小板参数异常,实行介入治疗对肝癌细胞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 急性颅脑损伤患者凝血功能变化及其预后意义

    作者:荣亮;胡玮;胡胜

    目的 探讨急性颅脑损伤患者凝血功能变化及其预后意义.方法 选取2014年5月至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急性颅脑损伤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按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将其分为轻型、中型、重型,同时根据牛津残障评分(OHS)及GCS评分将其分为预后良好组、预后不良组,以同期入院体检的健康志愿者30例为对照组,比较轻型、中型、重型组及对照组入院时凝血功能、空腹血糖(FPG)、血小板计数(PLT)、D二聚体(D-D)水平,对比预后良好组、预后不良组的PT、aPTT、Fbg、D-D水平,并分析凝血功能指标与GCS评分、FPG及D-D水平的相关性.结果 颅脑损伤患者PT、aPTT、FPG、D-D水平:重度组>中度组>轻度组,而Fbg、PLT随病情加重降低(p<0.05),即重度组<中型组<轻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预后良好组PT、aPTT较预后不良组短(P<0.05),预后良好组的FPG、D-D水平低于预后不良组(P<0.05);相关分析显示PT、aPTT均与GCS评分呈负相关(P均<0.05),与FPG、D-D呈正相关(P均<0.05),Fbg则与GCS呈正相关(P<0.05),与FPG、D-D呈负相关(P<0.05).结论 颅脑损伤患者凝血功能与损伤程度及预后关系密切,可将其作为临床判断病情严重程度及评估预后的重要指标.

  • 兰索拉唑对消化性溃疡出血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

    作者:周丹;许小江;张文文

    目的 研究兰索拉唑对消化性溃疡出血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2年4月至2015年6月我院消化内科就诊收治的80例消化性溃疡伴出血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其中对照组给予西咪替丁注射液,治疗组给予兰索拉唑粉针静脉滴,治疗结束后比较两组患者凝血指标的变化及临床疗效.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各凝血功能指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aPTT、PT、TT均下调,Fbg、PLT均增加,与治疗前比较均有差异(P<0.05),治疗后且观察组各凝血指标改变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止血疗效比较:治疗组(92.5%)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80.0%)(P<0.05),溃疡愈合疗效比较,治疗组(82.5%)的显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67.5%)(P<0 05).结论 兰索拉唑能促进消化性溃疡出血患者凝血功能,且其临床疗效显著,安全性高.

  • 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的治疗方法

    作者:李磊;曹昉;冷彦飞

    目的 探讨尿激酶治疗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50例长期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展开研究,对其注射5至50万U尿激酶实施局部溶栓处理,患者治疗前后均施行血管彩色超声诊断,对血浆纤维蛋白原(Fbg)、凝血酶原时间(PT)、肝肾功能进行检测,测定血压,记录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44例(88.00%)溶栓成功,6例失败(12.00%).注射尿激酶(47.34±62.85) min后,血栓消除.失败的6例当中有2例血栓形成时间超过48 h,均因血栓性静脉炎.血栓形成时间小于48 h有47例,其中43例(91.49%)治疗成功.所有患者均未出现栓塞与出血,用药后发热的患者有2例,体温未超过38℃,24 h内发热现象消失.结论 应用尿激酶治疗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损伤较小,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成功率高,且操作简便,具有较强的临床推广与使用价值.而在治疗血栓性静脉炎、血栓陈旧以及女性患者方面,尿激酶的临床疗效并不显著.

  • 不同麻醉方式对骨科围术期血液保护与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的

    作者:曾宪伟

    目的 研究不同麻醉方式对骨科围术期血液保护与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发生情况的影响.方法 选取在本院接受手术进行治疗的骨科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例数相等的两组,各45例.采用全身麻醉的一组为对比组,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的一组为研究组.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血液保护情况与DVT发生情况.结果 经过麻醉后,在凝血指标上,研究组的纤维蛋白原和血小板含量均明显低于比较组,但凝血酶时间及凝血酶原时间均长于比较组;同时,研究组的DVT发生率为11.11%,明显低于比较组的35.56%,且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于实行手术治疗的骨科患者而言,连续硬膜外麻醉比全身麻醉具有更显著的效果.

  • 2型糖尿病合并甲减对血液流变学及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的影响

    作者:张晓军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合并甲减对血液流变学及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的影响作用.方法 回归性分析我院2014年3月至2016年3月2型糖尿病患者及2型糖尿病合并甲减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单纯2型糖尿病患者设置为对照组,2型糖尿病合并甲减患者设置为观察组,每组30例,比较两组患者血清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血清游离甲状腺素(FT4)、促甲状腺激素(TSH)等各项甲状腺功能指标,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LDL-C)等血脂指标水平以及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情况,比较两组患者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察组患者FT3、FT4、TSH水平较对照组显著较低(P<0.05);观察组患者TC、TG、LDL-C等血脂指标水平较对照组显著较高(P<0.05);观察组患者全血粘度、血浆比粘度、红细胞电泳率、血沉、红细胞压积水平较对照组均显著较高(P<0.05);观察组患者冠心病、糖尿病肾病、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发生率分别为20%、53.33%、26.67%较对照组3.33%、10%、6.67%显著较高(P<0.05).结论 2型糖尿病合并甲减患者甲状腺功能指标降低,血脂紊乱导致血流流变学改变,临床并发冠心病、糖尿病肾病、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增加.

  • 维持性血透患者股静脉留置中心静脉导管致深静脉血栓的临床分析

    作者:薛箫;林朝霞;陈俊;吴萍

    目的 研究维持性血透患者股静脉留置中心静脉导管发生深静脉血栓的原因,探讨其治疗和预防方法.方法 对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在我院接受维持性血液透析于股静脉留置中心静脉导管的138例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其中14例患者发生深静脉血栓(DVT),作为DVT组,其他124例作为非DVT组,分析DVT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 两组年龄、体质量、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置管前水肿、服用低分子肝素、病理类型为糖尿病肾病者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而体温、血红蛋白、血细胞计数、血肌酐、尿素氮、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白蛋白、服用前列腺素E1、服用阿司匹林和病理类型为慢性肾小球肾炎者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体质量和糖尿病肾病是股静脉留置临时中心静脉导管发生DVT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高龄、低体质量和患糖尿病肾病是股静脉留置中心静脉导管患者发生DVT的独立危险因素.

  • 高凝状态与糖尿病血管相关并发症的关系

    作者:陈海波;金鑫;叶靖;任雪丽;邓丽丽

    目的 探讨高凝状态与糖尿病血管相关并发症的关系.方法 病例来源于2013年5月至2015年5月我院收治的200例糖尿病患者,依据患者是否合并血管相关并发症分为研究组(98例糖尿病合并血管相关并发症)及对照组(102例无血管相关并发症),观察2组血液相关指标[糖化血红蛋白(HbAlc)、糖化血清蛋白(GSP)、P选择素(P-sel)]、血小板相关参数指标[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大血小板比率(P-LCR)、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凝血功能指标[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r)、纤维蛋白原(Fbs)、凝血酶原时间(PT)]及血脂相关指标[甘油三酯(TG)、血清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C)]变化.结果 研究组HbAlc、GSP、P-sel、MPV、P-LCR、PDW、Fbg、TG、TC、LDLC较对照组明显高,aPTT、rr明显短于对照组,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糖尿病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及高黏稠度患者易并发血管相关并发症.

  • 口腔颌面肿瘤患者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

    作者:张金凤;洪淑文;王悦平

    目的 对口腔颌面肿瘤患者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危险因素进行探讨.方法 本次研究对象抽选我院40例在口腔颌面肿瘤术后发生下肢DVT的患者作为研究组,再以同期40例进行口腔颌面肿瘤术后未发生下肢DVT的患者作为比较组,对口腔颌面肿瘤患者术后发生下肢DVT的危险因素进行探讨.结果 口腔颌面肿瘤患者术后发生下肢DVT的危险因素主要与年龄、术后D二聚体、高血压和恶性肿瘤有关.结论 在口腔颌面肿瘤患者术后发生下肢DVT的危险因素中,高龄、高血压和恶性肿瘤是其易感因素,而D二聚体对下肢DVT有着预警作用.

  • 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治疗急性白血病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观察

    作者:木合拜尔·阿布都尔;刘鸿

    目的 观察注射用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治疗各类急性白血病化疗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随机选取2014年~2016年确诊的经化疗初次缓解后巩固化疗的各类急性白血病86例次,随机分为治疗组(46例)和对照组(40例).治疗组化疗结束后72 h开始皮下注射rhTPO 300 U/kg.d.对照组按常规治疗措施处理血小板减少.结果表明,两组患者化疗后的血小板低值无明显差异.如血小板检测≤20×109/L,可选择输注单采血小板.动态监测血小板恢复情况,分析比较两组病例血小板恢复时间、血小板< 30×109/L及≤50×109/L的持续天数及血小板输注次数.结果 治疗组化疗后血小板计数≥50×109/L早于对照组;减轻了化疗后血小板的下降程度;缩短血小板<50×109/L的持续时间;减少血小板输注次数.结论 rhTPO是治疗急性白血病化疗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的安全、有效的药物.

  • 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维甲酸受体α融合基因的不同亚型对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临床表现的影

    作者:赵燕莉;张丛丛

    目的 分析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维甲酸受体α融合基因的不同亚型对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患者临床表现的影响.方法 利用随机选取法选取我院2014至2016年120例APL患者,对比不同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维甲酸受体α融合基因亚型的情况.结果 L型在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维甲酸受体α融合基因亚型中普遍,其次是S型和V型.V型患者合并出血的比例明显较L型和S型的低(P<0.05),且中位纤维蛋白原水平明显比L型和S型的高(P<0.05);S型伴发FMS样酪氨酸酶3内部串联突变率比L型和V型患者高(P<0.05),且CD34表达阳性率较L型和V型高(P<0.05);高、中、低危组维甲酸综合征发生率分别是57.9%、29.6%和17.0%.3种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维甲酸受体α融合基因的亚型维甲酸综合征发生率并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3种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维甲酸受体α融合基因的亚型对APL患者的临床表现有不同影响.L型为普遍,V型合并出血的比例较低,S型容易伴发FMS样酪氨酸激酶3内部串联突变和CD34表达阳性率较高.

  • 长期服用阿司匹林脑出血患者凝血功能的变化及预后分析

    作者:周晋;黄春刚;郑建辉;常久魁

    目的 探讨长期服用阿司匹林脑出血患者凝血功能的变化及分析其预后.方法 通过对我院2014年2月至2016年4月神经内、外科就诊收治的62例脑出血患者资料做回顾性分析,并根据是否长期服用ASA分为研究组,对照组(各31例),通过GCS评分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对所有患者的进行分析、评估,比较观察有无再发出血,血肿有无继续增大并计算扩大的面积,及对两组患者预后情况、死亡率进行评估,且检测并比较PLT、aPTT、TT、PT等主要凝血指标.结果 研究组的GCS评分、PLT水平低于对照组,研究组的NIHSS评分、血肿面积、血肿扩大后的面积、持续出血的人数、死亡率、PT、apTT、TT水平均高于(或多于)对照组,以上差异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长期服用ASA的脑出血患者易出现凝血功能障碍,且易出现再次出血,及血肿面积持续增大等现象进而引起其GCS评分低、NIHSS评分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预后差等并发症的发生,故临床上应严格监测阿司匹林的用药,优化用药方案,可降低脑出血的危险性,且可有效的改善预后.

  • 腹腔镜手术和开腹手术对卵巢囊肿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

    作者:王秋荣

    目的 探讨腹腔镜手术和开腹手术对卵巢囊肿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2013年10月至2014年7月收治的卵巢囊肿患者112例,根据患者人院治疗时间将患者平均分为两组.对照组(n=56)患者采用开腹手术进行治疗,观察组(n=56)患者采用腹腔镜手术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及凝血功能.结果 ①两组患者手术前后PT、aFTr、Fbg、TT水平均无明显变化(P>0.05);两组患者手术后D-D水平均呈现升高趋势(P<0.05);②观察组患者手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均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 卵巢囊肿患者使用腹腔镜手术进行治疗者,术后恢复时间短,有利于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水平.

  • 预防性尿激酶溶栓在血液透析长期导管中的应用效果

    作者:余霞;王潘;刘凤芹;郑海燕;王少媚

    目的 探讨预防性尿激酶定期、交替溶栓在血液透析长期导管中的应用效果及护理方法.方法 选取我院2015年9月至2016年2月血液净化中心使用长期导管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留置时间均大于3个月,并且发生不同程度的导管血栓形成患者3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5例.对照组按常规封管方法护理,观察组常规封管护理的同时每月尿激酶持续微泵溶栓1次,于透析前ld进行,尿激酶溶栓每2周进行1次,交替进行,连续观察6个月.每个月月末测定两组尿素的清除指数(Kt/V)、记录两组患者透析时平均血流速度(QB)、泵前平均动脉压(PA)、静脉压(PV)、上机前导管完全堵塞或不完全堵塞的发生例次、透析过程中流量不佳需要干预的例次、置管口渗血发生例次及滤器凝血情况.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在尿素清除指数、平均血液流速、泵前动脉压、静脉压、患者上机前导管发生完全都塞、不完全都塞、治疗过程中需要护理干预的发生例次、滤器发生凝血情况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置管口渗血的发生例次上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在溶栓后无诉不适.结论 预防性尿激酶定期、交替溶栓治疗可以有效地维持永久性双腔透析导管功能,延长导管使用寿命,提高透析效率.

  • 阿加曲班替代低相对分子质量肝素行抗凝治疗对床旁血液透析患者凝血功能、滤器使用寿命及出血性并发症的影响

    作者:桑艳芳

    目的 观察阿加曲班替代低相对分子质量肝素(LMWH)行抗凝治疗对床旁血液透析患者凝血功能、滤器使用寿命及出血性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将我院164例行床旁血液透析治疗患者按随机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82例.观察比较两组治疗前、治疗1个疗程后及5个疗程后活化凝血酶原时间(aPTr)、血小板计数(PLT)、血红蛋白水平(Hb),记录并比较两组滤器使用寿命及出血性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前,观察组较对照组aPTT水平明显升高(P<0.05),Hb、PLT水平明显降低(P<0.05);治疗1个疗程后和治疗5个疗程后,此两个时间点比较,观察组aPTT、Hb、PLT水平未发生显著变化(P>0.05),对照组此二个时间点Hb水平未发生显著变化(P>0.05),但与治疗1个疗程后相比,治疗5个疗程后,对照组aPTT水平显著升高(P<0.05),PLT水平显著降低(P<0.05).观察组滤器使用寿命为(39.23±11.85)h,对照组滤器使用寿命为(38.42±13.42)h,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出血性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阿加曲班具有与LMWH相当的抗凝效果,且可以aPTr、PLT、Hb水平作为监测指标,安全性更高,可替代LMWH应用于床旁血液透析治疗中.

  • 右美托咪定对创伤性凝血病患者凝血功能及炎症因子的影响

    作者:马天威;马明远;邓梦华;张兴胜;苏懿

    目的 探讨右美托咪定对创伤性凝血病患者凝血功能及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 82例创伤性凝血病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n=42)和对照组(n=40).两组均行损伤控制手术(DCS),实验组给予右美托咪定镇静,对照组予以咪达唑仑注射液镇静.检测两组凝血功能指标[血小板计数(PLT)、凝血酶原时间(PTr)、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浆纤维蛋白原(Fbg)及D二聚体(D-D)]和炎症指标[血清白介素-1(IL-1);白介素-6(IL-6)、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并观察术后1个月内多脏器功能不全、血栓事件及病死率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治疗后各项凝血功能指标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且治疗后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PLT、Fbg水平显著较高,PT、aPTT明显较短,D-D水平均显著较低(P<0.05).两组治疗后各项血清炎症指标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且治疗后实验组IL-1、IL-6、hs-CRP、TNF-d水平均显著较对照组低(P<0.05).实验组血栓事件发生率2.38%明显低于对照组15.00% (P<0.05).结论 右美托咪定对改善创伤性凝血病患者凝血功能和降低炎症因子水平有显著效果,可降低术后血栓事件发生风险.

  • PICC置管后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和护理体会

    作者:梁苾瑜

    目的 探讨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置管)后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及相关护理体会.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9月至2014年3月于我院行PICC置管干预的288例住院患者临床资料.根据其置管后血栓形成情况分成血栓组(n=86)和正常对照组(n=202).对两组年龄、性别、肥胖情况、基础疾病(糖尿病、高血脂症、高血压)、吸烟史、抗凝剂使用情况、既往血栓史或栓塞史、活动量、导管置入时穿刺次数、PICC专业护理人员干预情况、导管管径等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血栓组和正常对照组患者年龄、性别、肥胖情况、吸烟史等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糖尿病、每日活动量偏少(每日活动时间<lh)、导管管径大(≥5F)、未接受PICC专业护理人员干预等是PICC置管后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PICC置管后血栓的形成同活动量、导管管径、合并糖尿病及专业护理关系密切,需引起重视.

  • 人类疱疹病毒感染对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的影响及其护理对策

    作者:任燕;陶剑芳;侯燕

    目的 探讨人类疱疹病毒(HHV)感染对住院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的影响及其护理对策.方法 选择2015年1月~2016年10月于我院就诊的120例HHV感染的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同时选择120例同期的健康体检新生儿作为对照组.探讨HHV感染对住院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的影响及其护理对策.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PLT水平降低(P<0.05).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PDW、MPV水平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IgG、IgM水平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人类疱疹病毒感染的住院新生儿120例患者中,其中108例检出HHV的DNA阳性,阳性率为90%(108/120),结论 HHV感染可引起新生儿血小板减少,应加强对HHV感染的新生儿患者采取积极有效的护理措施.

  • 护理干预对实施连续肾脏替代疗法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

    作者:张月娥

    目的 分析针对性护理干预对实施连续肾脏替代疗法(CRRT)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影响.方法 选择于我院ICU实施CRRT患者共45例作为此次研究的对象,并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即对照组(n=22例)与研究组(n =23例).其中,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研究组则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针对性护理进行干预,观察分析两组的护理效果,并进行相应的比较.结果 干预后,研究组腘静脉、股静脉的血流速度均显著比对照组、护理前高,且P<0.05,对照组于护理后,其下肢DVT及下肢肿胀的发生率显著高于研究组,且P<0.05,干预后,对照组的护理总满意度明显低于研究组,且P<0.05,有显著性差异存在.结论 对ICU实施CRRT患者采取针对性护理可改善患者的临床效果,提高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总满意度.

  • 截石位手术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及对策

    作者:柯丹纯;叶小惠;黄素华;肖勇

    目的 探讨截石位手术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影响因素及护理对策.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至2016年8月在我院行采用截石位手术的患者560例,其中发生DVT的患者39例,统计分析发生DVT的自身因素、手术相关的外在因素以及DVT发生的构成情况.结果 截石位手术患者下肢DVT与性别以及手术科室无关(p>0.05).患有高血压、糖尿病以及冠心病病史者,其截石位手术并发下肢DVT显著高于患者未合并有此病史者(P<0.05).随着年龄的增加,截石位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几率也越来越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时间长于3小时的采用截石位手术的下肢DVT的发病率显著高于手术时间短于3小时者(P<0.05),既往有血栓病病史者也较无此病史者易发生下肢DVT(P <0.05).发现截石位手术患者DVT,以左侧下肢为主及髂-股静脉为主.结论 根据分析结果,对合并有基础疾病者应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对高龄患者采用该体位手术应该综合评估,且尽可能的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截石位并发下肢DVT的风险.

  • 胸腔镜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及肺栓塞的护理效果

    作者:李晓青;巨亚丽;王秀娟;曹倩

    目的 分析胸腔镜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及肺栓塞(PE)出现的原因,总结相关的护理经验,并观察临床效果.方法 完整收集83例胸腔镜术后下肢DVT及PE患者的临床资料予以回顾性分析研究,资料收集时间为2015年12月~2016年12月,按照入院时间进行随机分组,分为对照组(41例),观察组(42例).分析患者下肢DVT及PE出现的原因,实施不同的护理干预,并观察临床效果.结果 观察组的出血率为4.67%,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9.51%,(P<0.05).不同的治疗方案下对两组治疗有效率评估结果进行分析,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24%,与对照组(78.50%)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胸腔镜术后下肢DVT及PE的原因包括静脉内膜受损、高凝状态等,通过用药、心理等多方面实施全面的护理可以获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 迟发型颅内血肿患者凝血和纤溶指标的临床分析与护理

    作者:曹丽;王国琴

    目的 探讨迟发型颅内血肿患者凝血和纤溶指标的变化以及相关护理.方法 选择2015年1月~2016年10月于我院就诊的60例外伤性颅内血肿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迟发型颅内血肿32例,非迟发型颅内血肿28例.同时随机选择同期体检正常者30例为对照组.探讨各组患者各凝血指标和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D二聚体(D-D)等纤溶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 迟发型、非迟发型颅内血肿患者凝血、纤溶指标变化与对照组比较,血肿组PT、aPTT、TT、变化不显著,而而Fbg、D-D和FDP水平明显升高(P<0.05);且迟发血肿组更明显(P<0.05).结论 颅内血肿患者体内凝血指标与纤溶指标发生异常,呈高凝与纤溶亢进现象,迟发型颅内血肿患者更显.检测凝血指标与纤溶指标的变化可用于评估临床上颅内血肿患者的病情.

  • 周期性充气加压对子宫切除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

    作者:赵丹华

    目的 探讨周期性充气加压对子宫切除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影响.方法 随机选取我院2013年1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行子宫切除术患者63例,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31例,行常规护理.观察组32例,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行周期性充气加压.比较2组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及实验室检查指标.结果 观察组术后下肢DVT发生率(3.13%)低于对照组(19.3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纤维蛋白原、血小板计数降低,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凝固时间延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给予子宫切除术患者术后周期性充气加压可促使机体血液高黏滞与高凝状态减少,从而降低下肢DVT的发生率.

  • 综合性护理在伴Hp感染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中的应用

    作者:薄文婷;祖萍

    目的 探讨综合性护理在伴幽门螺杆菌(Hp)感染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72例伴Hp感染的急性脑梗死(ACI)患者随机分为综合性护理组(n=36)和常规护理组(n=36),均给予抗Hp的三联疗法和溶栓抗凝、抗血小板聚集等脑梗死常规综合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综合性强化护理干预,比较两组Hp根除率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检测两组护理前后凝血功能指标及血小板活化率,并统计治疗依从性和护理满意度等.结果 强化护理组Hp根除率88.89%明显高于对照组69.44%,护理后NIH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护理前各项凝血功能指标及血小板活化百分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与对照组比较,强化护理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明显较长,纤维蛋白原(Fbg)、D二聚体(D-D)、CD62p血小板百分率显著较低(P<0.05).强化护理组治疗依从性、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合并症发生率11.11%明显低于对照组30.55% (P <0.05).结论 综合性强化护理干预对改善伴Hp感染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治疗疗效和凝血功能有积极作用.

  • 护理干预预防川崎病患儿发生静脉血栓的临床价值

    作者:卢小蓉

    目的 探究综合护理干预预防川崎病患儿发生静脉血栓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于2012年3月~2016年3月期闻的川崎病患儿的临床资料,共计302铡.以2014年5月开展综合护理干预为界点,2014年5月前,采用常规护理干预的150例崎病患儿作为参照组,2014年5月后实施综合护理干预的152例患儿为研究组.观察并比较两组患儿护理后的热程、退热时间、手足肿胀时间等治疗相关指标、治疗依从性、静脉血栓发生率、死亡率以及对护理的满意度.结果 经过护理后,研究组患儿的热程、退热时间、手足肿胀时间、淋巴结肿大消退时间、黏膜充血时间均少于参照组,依从性及满意度高于参照组,静脉血栓发生率、死亡率均低于参照组,组间比较具有差异性,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两组患者经过护理后都有一定成效,但研究组疗效更显著,川崎病患儿采用综合护理干预,能改善临床症状,有效预防静脉血栓形成,降低死亡率,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 胃癌胃大部切除术后颈内静脉导管留置相关性血栓形成的影响因素及护理

    作者:李素英

    目的 探讨胃癌胃大部切除术后颈内静脉导管留置相关性血栓形成的影响因素分析及护理探究.方法 选取2012年11月至2014年12月入我院进行胃癌根治术后留置颈内静脉导管患者112例,对患者拔除静脉导管后血凝块情况进行记录观察,分析术后颈内静脉导管留置相关性血栓形成的影响因素,讨论相关护理方式.结果 ①患者手术后留置相关性血栓形成的影响因素分析结果:患者年龄、日均用管时间、留置导管时间、手术后止血药应用与患者术后留置相关性血栓形成存在一定关系,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患者术后留置相关性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多元Cox回归分析结果得出:留置导管时间≥10h、无手术后止血药应用非影响患者手术后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P>0.05);患者年龄≥30岁、日均用管时间≥15 h为影响患者手术后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对年龄较大或手术后日均用管时间较长的胃癌患者需进行针对性护理干预,减低手术后导管内血栓形成机率,提高患者术后疗效.

  • 在围生期进行综合护理对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价值

    作者:何蓉

    目的 探讨综合护理减少围生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价值.方法 2008年2月~2014年12月收治的孕产妇15 367例,在宣传教育、心理指导、饮食控制、下肢运动与机械预防、药物预防等方面采取预防措施,观察分析DVT高危因素及预防效果.结果 收治的孕产妇15 367中,有12例出现妊娠期下肢DVT,发病率为0.078%,与一般DVT发病率相比处于较低水平;其中产前发生率为83.33%,左下肢发生率为75%,髂股静脉血栓发生率为66.7%.结论 采取综合性的预防措施,对于降低DVT的发生率,保障母婴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 延续性护理对降低脑卒中阿司匹林二级预防患者再入院率的影响

    作者:贺成芳;龙永梅;龙霞

    目的 研究延续性护理对降低脑卒中阿司匹林二级预防患者再入院率的影响.方法 以2015年2月~2016年3月我院收治的74例脑卒中阿司匹林二级预防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护理差异,分为两组,各组37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研究组于其基础上接受延续性护理,对比两组PLT、MPV、PAR、PT、aPTT与再入院率.结果 研究组PT与aPTT明显大于对照组,且PAR、MPV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再入院率为2.7%,明显低于对照组16.2%(P<0.05).结论 对脑卒中阿司匹林二级预防患者予以延续性护理干预措施,可改善血液抗凝效果,降低疾病复发机率.

  • 血友病患者口腔健康及出血原因的调查及护理

    作者:伍建容;伏燕;郭黎;陶星华;周华

    目的 调查血友病患者口腔健康及出血原因及护理分析.方法 本次研究对象来源于2013年5月至2015年6月我院诊治的180例血友病患者及同期体检的130例健康志愿者,由我院口腔科专业医师对患者口腔健康状况进行调查,分析口腔出血原因,并针对其出血原因实施合理护理干预措施.结果 血友病患者口腔保健知识、口腔健康行为评分明显低于健康志愿者,日常口腔出血发生率明显高于健康志愿者,有统计学意义(P<0.05);潜牙期、拔牙、合并外伤及医源性出血是口腔出血的可疑因素(P<0.05);潜牙期出血、拔牙后出血、合并外伤出血、医源性出血是血友病患者口腔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护理干预前研究组出血指数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护理干预后2组斑块指数、牙石指数、出血指数、失补指数较护理干预前明显减小,且研究组减小幅度较对照组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友病患者口腔健康状况较健康人群明显差,而针对血友病患者口腔出血原因全面实施护理干预措施是改善患者口腔健康状况的关键.

  • 全程护理对急性脑梗死血管内介入治疗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

    作者:徐方琼

    目的 探讨基于健康理念的全程护理对急性脑梗死血管内介入治疗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期间急性脑梗死患者108例,全部患者均采用血管内介入治疗,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4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采用基于健康理念的全程护理,参照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标准评定神经功能,参照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74(GQOLI-74)标准评定生活质量,比较两组患者神经功能与生活质量之间的差异.结果 护理前,两组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全部患者NIHSS评分明显低于护理前,护理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观察组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JP<0.05).护理前,两组规律用药、合理膳食、坚持锻炼与心理平衡共四个方面的遵医行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全部患者上述指标明显高于护理前(P<0.05),其中观察组上述指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护理前,两组物质生活、社会功能、心理功能与躯体功能共四个维度的GQOLI-74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全部患者上述指标明显高于护理前(P<0.05),其中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基于健康理念的全程护理有助于改善急性脑梗死血管内介入治疗患者的神经功能,改善遵医行为与生活质量.

  • 老年腹部创伤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

    作者:杜玉波

    目的 探讨预见性护理与常规基础护理干预对伴高危血栓风险因素老年腹部创伤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预防效果.方法 选择我院择期行腹部手术的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干预组(n=60)和对照组(n=40).对照组未进行风险评估,均实施常规基础护理及治疗;干预组进行DVT风险评估,低风险患者给予同对照组的常规基础护理及治疗,中、高风险的患者在此基础上实施预见性护理干预.比较两组干预前后血栓弹力图主要参数,包括凝血反应时间(R)、大振幅(MA),检测两组血液指标纤维蛋白原(Fbg)、D二聚体(D-D)水平,并记录两组DVT及肢体肿胀、疼痛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干预前血栓弹力图主要参数、血液指标水平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R、MA值均明显改善,Fbg、D-D水平均明显降低,但与对照组相比,干预组R值明显升高,MA明显降低(P<0.05),Fbg、D-D水平显著较低(P<0.05).干预组术后DVT、肢体肿胀、肢体疼痛发生率为8.33%、8.33%、13.33%均显著低于对照组22.50%、25.00%、30.00% (P <0.05).结论 对伴高危血栓风险因素的老年腹部创伤患者实施预见性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术后血液高凝状态,显著降低DVT的发生风险.

  • 肥胖型多囊卵巢综合征性不孕症治疗过程中高凝状态的护理体会

    作者:吴新梅;叶敏欢

    目的 探讨肥胖型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性不孕症治疗过程中高凝状态的缓解及护理体会.方法 随机数字表法将2012年7月~ 2013年5月我院收治的86例肥胖型PCOS性不孕症患者均分为实验组、对照组各43例,对照组入院后直接给予药物促排卵治疗,实验组药物促排卵治疗前先行为期3个月系统化护理干预,治疗期间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实验组仍实施治疗前相同护理干预,观察护理干预前后2组内分泌激素指标[睾酮(T)、黄体生成激素(LH)、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妊娠率、凝血纤溶指标[凝血因子Ⅷ(FⅧ)、凝血因子-X(FX)、D二聚体(D-D)、纤溶酶原激活抑制物-1(PAI-1)]及妊娠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护理干预前2组LH、T、HOMA-IR、FⅧ、FX、D-D、PAI-1相较无明显差异(P>0.05);护理干预后2组LH、T、FⅧ、FX、D-D、PAI-1较护理干预前明显降低,仅实验组HO-MA-IR明显降低,且实验组各项观察指标降低幅度较对照组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干预后实验组成功妊娠率、妊娠后并发症总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高、低(P<0.05).结论 肥胖型PCOS性不孕症围治疗期实施系统化护理干预措施,对缓解患者高凝状态、降低内分泌激素、提高成功妊娠率及降低妊娠后并发症发生率有着积极的作用.

  • 舒适护理对膝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

    作者:孙江艳;呼芳

    目的 探讨舒适护理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的应用效果,了解其对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等并发症、血栓弹力图(TEG)测定、舒适度、疼痛及满意度评分的影响.方法 将本院52例膝关节置换术后的患者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均进入我院统一的膝关节置换术后临床护理路径.两组均进行常规护理,与此同时实验组增加舒适护理.结果 实验组术后下肢DVT等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术后2h、12h、24 h TEG的R和K高于对照组,而CI低于对照组(P<0.05).疼痛评分及舒适度评分两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实施舒适护理,不但能降低下肢DVT等并发症的发生率,而且还能减少患者疼痛、提升患者舒适度及满意度.

  • 结直肠癌手术前后凝血功能的监测及护理价值

    作者:文庆娟

    目的 分析结直肠癌手术前后凝血功能的监测结果及护理指导价值.方法 选取2014年7月至2016年7月我院收治的结直肠癌患者150例为研究对象,纳入研究组,均择期行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另选取同期良性结直肠疾病手术者50例纳入良性组,比较两组手术前后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bg)及D二聚体(D-D)、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1)、纤维蛋白肽(FPA),并将研究组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快速康复外科护理指导,比较其干预效果及术后并发症.结果 研究组术前am、PT较良性组缩短,研究组Fbg水平高于良性组(P<0.05),术后研究组aPTT、PT较良性组延长,Fbg高于良性组(P<0.05);术前研究组D-D、PAI、FPA高于良性组(P<0.05),术后研究组D-D较术前及良性组升高,PAI、FPA低于术前,但仍高于良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首次排气时间、开始进食时间、住院时间均较对照组短,而护理满意度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5.33%明显低于对照组16.00%(P<0.05).结论 结直肠癌手术前后凝血功能存在明显变化,临床需加以监测,采用快速康复外科护理指导可明显改善预后,降低静脉血栓等并发症.

  • PICC导管穿刺、维护和使用过程中出现静脉血栓的相关因素与护理

    作者:刘阿敏;荣加

    目的 探讨PICC导管穿刺、维护及使用过程中出现静脉血栓的有关因素,进而更好地防止静脉血栓的产生.方法 将我院于2014年6月至2015年9月接收的120例PICC置管过程中出现静脉血栓的患者进行研究,随机将其分为两组(研究组与参照组),各60例.参照组采取溶栓治疗与常规护理,研究组则进行溶栓治疗与专业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满意度与疼痛评分.结果 研究组的护理满意度(93.33%)比参照组(71.67%)高,且数据组间差异显著(P =0.002,P<0.05).对患者实施7天护理干预后,研究组的Ⅱ级、Ⅲ级疼痛患者明显少于参照组,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 PICC置管穿刺前应仔细选取血管,并于穿刺后加强专业化维护,进而实现有效防治静脉血栓等各类并发症的目的.

  • 围生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68例的护理体会

    作者:陈玉;陈小艳;廖琴

    目的 研究围生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 68例的护理体会.方法 选取我院2013年4月至2016年4月收治的下肢DVT形成孕产妇68例,抽签随机分为干预组与对照组两组,每组34例,所有患者均给予溶栓、抗凝等治疗,干预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针对性护理干预,对照组患者不给予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肺栓塞发生率及复发率,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血小板计数(PL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F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bg)各项凝血指标水平变化情况.结果 干预组肺栓塞发生率为0%较对照组11.76%显著较低(P<0.05);干预组复发率为2.94%较对照组17.65%显著较低(P<0.05);干预组患者PT、aPTT、TT水平较对照组上调(P< 0.05).结论 给予围生期下肢DVT形成孕产妇护理干预能有效降低合并肺栓塞的发生率及复发率,患者凝血功能得到有效改善.

  • 骨髓增殖性肿瘤血栓形成及出血并发症的风险指标分析

    作者:郭艳秋;李文君;高玉娟;苏雁华

    骨髓增生性肿瘤(myeloproliferative neoplasms,MPN)是以一种或多种骨髓谱系的增殖为特征的克隆造血干细胞疾病.根据WHO 2008年分级,MPN包括经典的MPN,如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和原发性骨髓纤维化(PMF);也包括不常见MPN,如慢性中性粒细胞白血病(CNL),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HES),系统性肥大细胞增多症(SM)和不能分类的MPN(MPN-U).疾病的主要临床特点是红细胞或血小板增多,白细胞增多,脾肿大,血栓形成,出血,微循环症状,瘙痒,以及有向白血病或纤维化转化的风险[1].JAK-STAT信号通路失调是该组疾病的重要特征.其中,血栓形成和出血是MPN患者显著的并发症,并且是患者致残率和死亡率的主要原因,特别是对于PV和ET患者[2].

  •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药物治疗新进展

    作者:莫汉维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是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之一,大量研究表明,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病率为84.28%[1];早在2001年,Jander等研究发现,约30%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由颈部动脉病变引起,且与狭窄处的粥样斑块稳定性相关[2].同时,Goldstein等[3]研究发现,颈动脉狭窄程度每升高10%,缺血性卒中的危险性则上升26%.因此,有效的、规范化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无疑是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二级预防起到事倍功半的作用.

    关键词:
血栓与止血学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05 06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2003 01 02 03 04
2002 01 02 03 04
2001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