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医药卫生综合 > 血栓与止血学杂志

血栓与止血学

血栓与止血学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Thrombosis and Hemostasis 혈전여지혈학

省级期刊
  • 主管单位: 广州医学院
  • 主办单位: 广州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
  • 影响因子: 0.98
  • 审稿时间: 1个月内
  • 国际刊号: 1009-6213
  • 国内刊号: 44-1513/R
  • 发行周期: 双月刊
  • 邮发: 38-304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94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血栓与止血学期刊社
  • 出版地区: 广东
  • 主编: 刘泽霖
  • 类 别: 医药卫生综合
期刊荣誉:
  • 女性生殖道肿瘤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检测的评价

    作者:俸蔚;代春梅;薛冰蓉

    目的 评价女性生殖道肿瘤(包括良、恶性宫颈、子宫和卵巢肿瘤)患者血浆D二聚体(D-D)水平及其诊断和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 选择女性生殖道肿瘤患者21 1例(恶性肿瘤患者125例,良性肿瘤患者86例)作为研究对象,以同期30例健康妇女作为对照,检测患者治疗前和健康对照血浆D-D水平.结果 宫颈癌(F =73.122,P<0.001)、子宫内膜癌(F=47.892,P<0.001)和卵巢癌(F=42.885,P<0.001)患者D-D水平与对照组间均存在统计学差异.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显示宫项癌(r=0.923,P<0.001)、子宫内膜癌(r=0.856,P<0.001)和卵巢癌(r=0.928,P<0.001)TNM分期与D-D水平间明显的相关性.所观察3种肿瘤在自身组织中均有较高的诊断性能,ROC分析显示曲线下的面积宫颈癌、子宫内膜癌和卵巢癌分别是0.983(95%CI:0.930~0.999)、0.921(0.853 ~0.964)和0.946(0.884 ~0.981),诊断正确率依次是0.706(0.512 ~0.772)0.861、(0.736 ~0.917)和0.790(0.658~0.877);但3种肿瘤相互鉴别诊断的诊断性能较差,宫颈癌、子宫内膜癌和卵巢癌鉴别诊断曲线下的面积分别是0.753(0.668~0.826)、0.632(0.541 ~0.717)和0.661 (0.570 ~0.743);诊断正确指数分析是0.423(0.259 ~0.545)、0.313 (0.143~0.419)和0.306(0.170 ~0.439).结论 女性生殖道肿瘤(宫颈、子宫和卵巢肿瘤)血浆D-D水平在恶性肿瘤患者高于良性肿瘤患者高于健康对照人群.随肿瘤TNM分期增加,D-D水平随之增加.血浆D-D水平在所观察的女性生殖道疾病各组织内对肿瘤的诊断性能较高,但肿瘤相互间鉴别诊断的性能较低.

  • 联合检测凝血四项、D二聚体、纤维蛋白/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对肝病患者的临床价值

    作者:董晓玉

    目的 探讨不同类型肝病患者凝血四项和D二聚体(D-D)、纤维蛋白/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用法国STA-R(Evolution)全自动血凝仪检测89例肝病患者和30例正常人群(对照组)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bg)、凝血酶时间(TT)、D-D和FDP水平.结果 不同类型肝病患者PT、aPTT、TT较对照组均明显延长(P <0.05);Fbg含量均低于对照组(P<0.05);肝硬化、肝硬化失代偿及肝功能衰竭患者D-D、FDP活性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慢性肝炎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各型肝病患者D-二聚体、Fbg水平呈现肝硬化失代偿或肝功能衰竭>肝硬化>慢性肝炎.结论 凝血四项和D-D、FDP水平的联合检测可评估肝病患者的体内出凝血的状况,并根据Fbg、D-D和FDP综合判断是否继发纤溶亢进,可以为临床肝脏疾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治疗、动态观察以及判断预后提供重要依据..

  • 两种检测ADAMTS13活性的方法在临床应用中的比较

    作者:叶絮;吴朝霞

    目的 比较残余胶原结合法(collagen binding assay,CBA)和以VWF73为底物的荧光共振能量转换法(fluorescence resonance energy transfer assay,FRETassay)在鉴别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hrombotic thrombocytopenicpurpura,TTP)和非TTP患者中的价值.方法 收集疑诊TTP患者的血浆标本,分别采用CBA和FRET-VWF73检测方法进行ADAMTS13活性的检测,并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后诊断进行分析.统计分析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结果 111例疑诊TTP的患者接受了119次检测,临床确诊为TTP的患者47名,TTP治疗后恢复期15例患者,临床诊断为非TTP患者49例,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微血管病变患者8例.CBA法对TTP患者的阳性预测值为78.7%(37/47),假阴性率21.3% (10/47);FRET-VWF73法对TTP患者的阳性预测值为93.6% (44/47),假阴性率6.4% (3/47).临床诊断为非TTP患者49例,CBA法阴性预测值为79.6% (39/49),假阳性率为20.4%(10/49);FRET-VWF73方法阴性预测值为100% (48/48)明显高于CBA法(P<0.05),其假阳性率为0%(0/49).TTP治疗后恢复期15例患者,CBA法阴性预测值85.7% (12/14);FRET法阴性预测值100%.结论 FRET法更为敏感、准确,且操作简便,能较快得到结果,在TTP的诊断中更有应用价值.

  • 华法林联合方案治疗肥胖型患者脑静脉窦血栓形成

    作者:王庆艳;田爱钊

    目的 观察华法林联合方案治疗肥胖型患者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以我院2011年3月~2015年3月收治75例肥胖型患者脑静脉窦血栓形成作为研究对象,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n=38)与对照组(n=37).两组首先均予以保护脑组织、抗感染、抗癫痫、甘露醇降颅压、改善脑部血管循环等常规对症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应用华法林,观察组则采取华法林联合方案(包括低相对分子质量肝素与强化降脂),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脂指标(TC、TG、LDL-C、HDL-C)、恢复良好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两组治疗前各项血脂指标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后对照组血脂指标均无明显变化,前后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TC与LDL-C均获得降低,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恢复良好率为94.7%(36/38),明显高于对照组73.0%(27/37)(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3.2% (5/38),对照组为10.8% (4/37) (P >0.05).结论 华法林联合方案治疗肥胖型患者脑静脉窦血栓形成可通过改善患者血脂指标使恢复率提高,且安全好.

  • 单纯重症肺炎患儿及其合并其他疾病患儿凝血功能与血小板参数变化的研究

    作者:谯红

    目的 探讨单纯重症肺炎患儿及其合并其他疾病患儿凝血功能与血小板计数、血小板体积的结果差异.方法 选取我2014年5月至2015年5月于我院就诊的128例重症肺炎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其合并其他疾病情况将其分成单纯重症肺炎组(A组,n=88)和合并其他疾病组(B组,n=40)两组;将同期入院体检的60例健康儿童纳入健康对照组(C组,n=60).观察比对三组患儿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bg)等凝血指标,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大血小板比率(P-LCR)及血小板计数(PLT)等血小板参数及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0(IL-10)、C反应蛋白(CRP)等炎性因子,并进行评估.结果 三组患儿在PT、aPTT、Fbg等凝血指标检测水平对比上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儿在D-D水平、MVP、PDW、PLCR及PLT等血小板参数检测结果及CRP、IL-6、IL-10等炎性因子检测结果对比均显示C组<A组<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重症肺炎患儿易出现凝血功能紊乱、血小板参数异常及炎性因子升高等情况,重症肺炎合并其他系统疾病患儿病情危重程度更高,血液高凝状态及炎性反应更严重.

  • 蛋白二硫键异构酶小分子抑制剂PACMA-31对血小板活化、血栓形成以及止血的影响

    作者:赵珍珍;陈凤梧;周俊松

    目的 蛋白二硫键异构酶(protein disulfide isomerase,PDI)通过催化底物蛋白的二硫键调控其结构和功能.近期有研究发现小分子抑制剂PACMA-31 (propynoic acid carbamoyl methyl amide-31)能够特异性地抑制PDI酶活性,本文我们将探讨PACMA-31对血小板活化和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 通过还原酶活性测定实验验证PACMA-31抑制PDI酶活的特异性;通过血小板聚集实验、活体荧光显微镜实验和小鼠尾巴出血实验检测PACMA-31对血小板聚集,体内血栓形成和止血的影响.结果 PACMA-31能够显著地抑制重组PDI蛋白的还原酶活性,而不抑制重组ERp57蛋白的还原酶活性.PACMA-31抑制血小板聚集,同时对血小板的积聚以及纤维蛋白形成起抑制作用,并能够延长小鼠尾巴出血时间.结论 PDI的小分子抑制剂PACMA-31显著抑制血小板聚集,血栓形成和止血.

  • 蛋白二硫键异构酶调控组织因子介导的凝血酶生成

    作者:陈凤梧;鲁翌;周俊松

    目的 研究蛋白二硫键异构酶(protein disulfide isomerase,PDI)在血栓形成中的机制.方法 应用重组PDI蛋白和PDI基因敲除小鼠通过凝血酶生成实验(thrombin generation asaay,TGA)探讨PDI对组织因子促凝活性的调控作用.结果 组织因子抗体(4501)几乎完全抑制单核细胞介导的凝血酶产生(P<0.001),表明该凝血反应依赖于组织因子;重组PDI蛋白(rPDI ss-ss)促进凝血酶的产生(P<0.01);相比野生型单个核细胞,PDI敲除的单个核细胞促凝活性明显降低(P<0.05).结论 PDI对于组织因子介导的凝血酶生成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

  • 结肠癌患者高凝状态的临床检测研究

    作者:范小斌;罗燕飞;龚彩平;李广华

    目的 通过研究结肠癌恶性肿瘤患者体内狼疮抗凝物质(LA)相关凝血指标的变化,探讨结肠癌患者体内狼疮抗凝物质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STA-E全自动血凝仪测定50例结肠癌患者和50例正常对照血浆中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bg)、纤溶酶原(PLG)、抗凝血酶(AT)指标及LA比值.结果 结肠癌组LA值及atTT、D-D、Fbg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AT、PLG活性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01).结肠癌患者组LA值与aPTT相关性显著(正相关);LA值与PLG、AT相关性显著(负相关);LA值与D-D、Fbg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LA比值的增高与结肠癌患者血液高凝状态的发生有关,增加患者形成血栓风险.

  • 阿加曲班对比阿加曲班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效果

    作者:张祁;李春梅;张丽伟;刘彬

    目的 比较应用阿加曲班与阿加曲班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急性脑梗死(ACI)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ACI患者84例随机分为单药组和联合组.两组患者常规应用改善循环、脑保护、控制血压血糖、调脂治疗,以及必要的脱水、抗炎、保护胃黏膜等治疗.单药组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应用阿加曲班治疗,联合组为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阿加曲班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治疗前和治疗1周、2周后以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NIHSS)量表评分评估两组患者神经功能变化情况同时观察记录患者的不良反应.结果 ①单药组及联合组ACI患者治疗1周、2周后较治疗前NIHSS评分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②治疗1周、2周后,NIHSS评分联合组低于单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③两组不良反应对比无明显差异.结论 ACI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阿加曲班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效果优于单独选择阿加曲班治疗,且不增加不良反应.

  • 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血清尿酸、超敏C反应蛋白及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检测意义及其与血栓栓塞事件的关系研究

    作者:韩卫全;熊洁

    目的 探讨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VAF)患者血清尿酸(UA)、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的检测意义及其与血栓栓塞事件的关系.方法 选取本院收治的NVAF患者组88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30例出现血栓栓塞事件患者作为血栓组,58例未出现血栓栓塞事件作为房颤组,选取同期医院收治的相同心血管疾病的窦性心律者50例作为窦率组,对比3组血清UA、hs-CRP及Hcy水平,记录3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bg)、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的水平的变化及与血栓栓塞事件的关系.结果 血栓组UA、hs-CRP、Hcy均显著高于房颤组、窦率组,其中窦率组低,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逐步分析结果显示,UA、hs-CRP、Hcy与血栓栓塞事件呈正相关关系(r=1.45,1.19,1.73,P<0.05);血栓组Fbg、D-D显著高于房颤组、窦率组,其中窦率组低;t-PA显著低于房颤组、窦率组,其中窦率组高,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逐步分析结果显示,PT、aPTT与血栓栓塞事件无相关性(r=0.531,0.423,P>0.05),Fbg、D-D呈正相关关系(r=3.536,1.271,P<0.05),t-PA呈负相关关系(r=-1.527,P<0.05).结论 hs-CRP、Hcy、UA及血液高凝状态均可能参与NVAF患者血栓栓塞事件的发生.

  • 两例遗传性凝血因子Ⅺ缺乏症患者的基因分析

    作者:周娜;欧阳建;周荣富;周敏;徐勇;李萍;陈兵

    目的 对两例遗传性凝血因子Ⅺ缺陷症的患者进行FⅪ基因突变分析,探讨其分子发病机制.方法 两例患者在常规凝血检查时发现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明显延长,进行aPTT纠正试验和凝血因子活性检测,发现均为凝血因子Ⅺ活性(FⅪ:C)降低.收集患者外周血,分别提取DNA,使用聚合酶链式反应分别扩增两例患者FⅪ的所有外显子及其侧翼序列,并将扩增产物进行测序.测序结果应用Chromas软件与FⅪ正常序列(NG_008832.1)进行比对;有突变的片段进行反向测序并比对.结果 病例1:aPTT 109.6 s,FⅪ:C 0.4%;病例2:aPTT 50.1 s,FⅪ:C6.7%;两例患者aPTT纠正试验和其余凝血因子活性均正常.FⅪ基因测序结果显示:病例1在Exon2上发生18 delA纯合缺失,导致移码突变(Val-13 TrpfsX15),该突变为新发现的突变点;病例2在Exon7上发生738 G>A杂合突变、导致Trp228 stop,同时在Exon9上发生1021G>A杂合突变、导致Glu323Lys.结论 上述突变可能分别是导致两例患者FⅪ缺乏的分子致病机制.

  • 入院时临床指标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CK-MB峰值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张晓明

    目的 探讨入院时临床指标与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肌酸激酶MB型同工酶(CK-MB)峰值有关.方法 收集在我院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123例AMI患者的病历资料,用多元线性回归的方法分析15项临床指标与CK-MB峰值的关系.结果 患者年龄、入院时的血红蛋白(Hb)浓度和白细胞(WBC)计数、空腹血糖(FPG)与CK-MB峰值呈正相关.结论 AMI患者入院时的Hb浓度、WBC计数、FPG及年龄越高,预示着梗死范围越大,应提高对这些指标的重视.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并发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危险因素及预防

    作者:白冬波

    目的 研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并发静脉血栓栓塞症(VTE)的危险因素及预防干预措施.方法 选取我院96例AECOPD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其基线资料及临床资料,包括性别、是否吸烟、激素应用情况、是否深静脉穿刺、是否机械通气、是否使用利尿剂、是否合并低氧血症、卧床时间等,比较AECOPD合并VTE及未合并VTE患者临床资料的差异来分析合并VTE的危险因素,同时根据是否采取预防性抗凝干预分为干预组(52例)与未干预组(44例),比较两组VTE发生率.结果 不同性别、激素应用、深静脉穿刺及利尿剂使用的AECOPD患者发生VTE几率无显著差异(P>0.05),而吸烟、机械通气、1周以上卧床、合并低氧血症是AECOPD患者合并VTE的危险因素,与未合并VTE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52例预防性抗凝患者中1例发生VTE,发生率1.92%(1/52),未预防患者中10例发生VTE,发生率22.73% (10/44),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0.168,P<0.05).结论 吸烟、机械通气、1周以上卧床、合并低氧血症是AECOPD患者合并VTE的危险因素,针对此类高危患者采取预防性抗凝可降低VTE发生率,需引起临床重视.

  • 硬膜外自控镇痛治疗对前列腺电切术术后凝血功能及血栓事件发生的影响

    作者:袁野;杨春飞;李军;钟勇

    目的 分析硬膜外自控镇痛对前列腺电切术(TURP)后患者阵发性膀胱痉挛、血栓事件发生及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3年2月至2015年2月于我院择期作TURP手术治疗的8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麻醉等级均为Ⅱ-Ⅲ级,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2组,每组40例,对照组术后采用常规肌注镇痛处理,观察组术后则接受硬膜外自控镇痛,比较2组术后阵发性膀胱痉挛及血栓事件发生率,统计2组不同时间段红细胞压积(HCT)、血小板聚集率(PAgT)、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等凝血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 术后6h、3d,2组PT变化对比无差异,T2、T3时间点,观察组aPTT均高于对照组,PAgT低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3时间点,观察组HCT低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术后VAS评分为(1.2±0.1)分,出血量为(15.9±9.1)ml,均低于对照组,2组上述指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阵发性痉挛及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均为5.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2.5%与20.0%,2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TURP术后采用硬膜外自控镇痛方案,可降低阵发性膀胱痉挛发生率,改善其凝血指标,降低血栓事件发生率,优化镇痛效果.

  • 局部溶栓联合贝前列素治疗肺栓塞合并肺动脉高压症

    作者:冯涛;冯力;孙劼

    目的 探析局部溶栓联合贝前列素对肺栓塞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的疗效及出血风险.方法 选择我院2011年4月~2015年4月收治的103例肺栓塞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n=52)与对照组(n=51).对照组采取全身溶栓联合贝前列素进行治疗,观察组采取局部溶栓联合贝前列素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有效率、治疗前后D二聚体(D-D)与一氧化氮(NO)的变化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2%(50/52),对照组为84.3%(43/51),观察组明显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D-D与NO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的D-D与NO水平均获得改善,组内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观察组治疗后的D-D与NO水平均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观察组D-D与NO指标改善幅度更大.两组并发症均以心率失常、胸腔积液、出血为主,其中观察组为7.6% (4/52),对照组为23.5%(12/51),其中两组心律失常与胸腔积液发生率接近,但观察组出血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局部溶栓联合贝前列素为肺栓塞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的有效治疗方案,疗效满意,且安全性高.

  • 不同年龄段多发性创伤骨折患者围术期凝血及血小板功能的变化

    作者:张培根;衡孝来;吴文涛;解迪

    目的 探讨不同年龄段多发性创伤骨折患者围术期凝血及血小板功能的变化差异.方法 选取行外科手术治疗的96例多发性创伤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其年龄层次将其分为青年组(n=34)、中年组(n=30)和老年组(n=32)三组;将同期入院体检的43例健康志愿者纳入对照组(n=43).观察对比四组患者术前(T0)、术后1 d(T1)、术后4 d(T2)等围术期时段内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bg)、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等凝血功能指标及血小板压积(PCT)、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平均体积(MPV)和血小板分布宽度(PDW)等血小板参数的变化情况.结果 T2时,四组受试者各凝血指标对比均统计学意义(P>0.05);T0-T1时,四组受试者TT对比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老中青三组受试者的aPTT、PT指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且老年组<中年组<青年组(P<0.05),Fbg水平则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青年组<中年组<老年组(P<0.05).T0-T2时段内,中、青组受试者的PCT、MPV及PDW等血小板参数检测结果均同对照组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组受试者上述各指标检测结果则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老、中、青三组受试者在T0-T2时段内PLT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受试者,且老年组<中年组<青年组(P<0.05).结论 多发性创伤骨折后,患者易出现血液高凝状态及血小板参数异常情况;相较于中、青年患者,老年骨折患者多发性创伤骨折后发生血栓及相关并发症发生风险较大.

  • 急性脑梗死患者不同梗死部位对心电图检测结果的影响

    作者:闭媛媛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ACI)患者不同梗死部位对心电图(ECG)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2年1月至2015年4月收治入我院进行治疗的1800例ACI患者为研究对象,观察不同病变部位之间ECG检测结果的变化,同时,将ECG正常与ECG异常患者分为两组,比较两组患者的病情分型和死亡率情况.结果 ECG异常患者有1380例,异常率为76.67%,以单个脑叶梗死为主要梗死部位,占有率为40.72%;ST-T改变率为38.48%,室性早搏和心率失常次之;心电图异常组病情分型中,中、重型患者所占例数较多,与ECG正常组相比,差异呈显著性(P<0.05),且ECG异常组死亡率为1.52%,明显高于心电图正常组的0,差异呈显著性(P<0.05).结论 ACI患者不同梗死部位对ECG检测具有较大影响,可用于临床患者病情监测,对治疗和预后判断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综合方案治疗对肾病综合征患者血液高凝状态、血小板及肾功能的影响

    作者:刘海燕;刘镇江;李芹

    目的 探讨综合方案治疗对肾病综合征(NS)患者血液高凝状态、血小板及肾功能的影响.方法 随机双盲法将100例NS患者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各50例,对照组采取西医治疗,观察组则行中西医结合方案治疗,比较2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治疗前后凝血功能、血小板及肾功能相关指标.结果 实验组总有效率94.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0.0% (P <0.05).2组治疗后PT[(13.6 ±0.7)VS(12.1 ±0.7)]s、aPT[(32.4±3.9)VS(27.3±4.0)]s、Fbg[(1.7±0.8)VS(2.8±1.0)]g/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治疗后PAC-1、CD62 P、Scr、BUN及24尿蛋白含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综合方案治疗NS疗效明确,能明显缓解患者血液高凝状态,改善其肾功能.

  • 小腿肌肉血肿误诊为深静脉血栓原因及临床异同分析

    作者:李晨;王秀平;张岩;刘建;王彬

    目的 分析小腿肌肉血肿误诊为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的原因,探讨小腿肌肉血肿和DVT临床鉴别方法.方法 2011年1月至2014年4月收治22例小腿DVT和7例小腿肌肉血肿,回顾性分析二者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及治疗的结果.结果 22例DVT中20例临床表现以肿胀为主,疼痛和活动受限程度较轻,为先肿后疼,经抗凝或/和溶栓治疗后19例症状很快得到缓解或消失;7例肌肉血肿则均以疼痛和活动受限为主诉,为先疼后肿,其中4例出现皮肤瘀斑,5例误诊为DVT的肌肉血肿经抗凝或/溶栓治疗后1例症状无缓解、4例症状出现加重,进一步行CT或超声检查明确了血肿诊断,改为止血、穿刺抽吸、改善微循环、理疗等治疗后症状逐渐缓解或消失.结论 疼痛和肿胀程度及其先后次序是鉴别小腿肌肉血肿和DVT重要的临床特征,结合CT和软组织超声检查可以有效避免肌肉血肿误诊为DVT.

  • 不同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并发肺栓塞的CT肺血管造影的评估价值

    作者:卢壬肖;刘建平;李耀平

    目的 探析CT肺血管造影(CTPA)在不同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DVT)患者并发肺栓塞(PE)中的临床评估价值.方法 以我院2012年1月至2015年10月期间行CTPA检查的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105例作为研究对象,分为A组(左下肢LDVT,n=58)、B组(右下肢LDVT,n=30)、C组(双下肢LDVT,n=17),均行CTPA检查,比较三组PE检出率,计算CT肺动脉栓塞指数(CTI)并比较CTI ≥40%患者所占百分率.结果 A、B、C三组的PE检出率分别为41.4% (24/58)、53.3% (16/30)、76.5%(13/17),C组PE检出率明显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肺血管造影在不同LDVT患者中的应用对并发PE的诊断具有较大评估价值,尤其对于双下肢DVT患者,值得推广应用.

  • 颅脑损伤患者血小板参数及无创脑血流动力学变化的临床意义

    作者:栾宏权;黄贤键;姚柱炜;蒙剑锋

    目的 探析颅脑损伤患者血小板参数及无创脑血流动力学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 从我院2012年12月~2014年12月期间收治颅脑损伤患者中随机抽取60例进行研究,确诊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TCCF)的患者纳入A组(n=22),DSA检查未见其它异常者纳入B组(n=38),另从同期进行健康检查人群中随机抽取20例作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均同时进行无创脑血流动力学、颅内压、脑灌注压、脑自动调节状态、脑血流量、脑电生理监测及临床预后记录.结果 三组中,A、B两组第1d及第3d的血小板计数(PLT)均低于正常组,同时A组低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间第1d及第3d的血小板平均体积(MPV)的两两比较间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第1d及第3d的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均为正常组低,A、B两组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第1d及第3d的平均血流速度(Vm)均低于对照组,同时A组低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监测期间并发症发生率为27.3% (6/22),明显高于对照组7.9% (3/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积极监测颅脑损伤患者血小板参数及无创脑血流动力学变化情况利于评估颅内压、脑血流量及脑自动调节状态等的变化,为治疗及预后预测提供依据.

  •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2例临床分析

    作者:安利;朱琳

    目的 为了提高对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的认识,对12例TTP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特点、治疗和转归等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 在12例TTP患者中,10例有诱发因素(妊娠1例和感染6例,3例为系统性红斑狼疮).12例患者在起病时或病程中均有不同程度的神经精神症状、coombs试验阴性的溶血性贫血和血小板减低;11例患者有不同程度的不规则发热,以中等度发热为主;10例患者有肾脏损害,均出现蛋白尿,其中7例合并肾功能异常;在12例患者中5例血浆血管性血友病因子裂解酶(ADAMTs13)活性明显减低(均低于10%).经过血浆置换、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和利妥昔单克隆抗体等治疗后,10例患者完全缓解,但2例半年复发,2例死亡.结论 TTP是由于血小板性微血栓形成而造成全身多系统、多脏器功能障碍的一种血栓性微血管病,临床过程凶险,死亡率极高,早期诊断和以血浆置换为主要手段的早期治疗可大大改善患者的预后.

  • 早产儿及足月儿黄疸期凝血功能的改变及临床意义

    作者:孟洪;晁爽;刘华仙

    目的 探讨早产儿及足月儿黄疸期凝血功能的改变及临床意义.方法 病例选取2012年9月至2014年9月医院早产儿黄疸患儿45例(记为早产儿组)、足月儿黄疸患儿57例(记为足月儿组)、健康新生儿49例(记为对照组),对比3组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bg)的变化;分析不同血胆红素水平PT、aPTT、TT、FIB差异.结果 早产儿组、足月儿组PT、apTT、iT较对照组延长,Fbg较对照组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足月儿组与早产儿组组间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1.3 ~ 205 μmol/L组、206 ~ 342 μmol/L组、≥343 μmol/L组PT、aPTT、TT较51.3 μmol/L组延长,Fbg较51.3 μmol/L组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51.3 ~ 505 μmol/L组、206 ~ 342 μmol/L组、≥343 μmol/L组间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足月儿和早产儿黄疸会造成凝血功能变化,且血胆红素水平越高变化越明显,临床应重视对黄疸患儿凝血功能的监测.

  • 严重创伤患者血小板计数动态变化和预后的关系

    作者:包莉;汪军;屈锡林

    目的 探讨严重创伤患者伤后血小板计数水平及早期动态变化和预后的关系.方法 2010年5月~2015年5月共收集严重创伤患者50例(记为观察组)、非严重创伤患者50例(记为对照组),比较两组伤后不同时间点血小板计数水平,同时根据严重创伤患者预后情况将其分为存活组与死亡组,比较这两组患者伤后血小板计数变化,并对血小板计数与预后关系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 50例严重创伤患者伤后血小板计数100×109/L以下者占30.0%.伤后24h、48 h、72 h、第7d血小板计数水平比较,观察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存活组均明显高于死亡组(P<0.05).结论 严重创伤患者伤后血小板计数降低会明显增加患者死亡率,及时纠正患者凝血功能对其预后改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突发性耳聋患者血小板参数治疗前后的变化

    作者:杨飞

    目的 研究突发性耳聋患者血小板参数的变化及有效治疗方案.方法 以2012年1月到2015年4月我院收集89例突发性耳聋患者进行研究,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B两组,A组采取微波照射治疗配合针灸综合治疗,B组单纯应用药物治疗.于治疗前后测定两组血小板参数(包括CD62 p、CD61、vWF、PAR)与血液流变学指标(包括血浆黏度、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的变化,比较两组治疗总有效率.结果 两组治疗前血小板参数与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后两组血小板参数与血液流变学指标均降低,组内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A组治疗后血小板参数与血液流变学指标均低于B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A组各项指标改善幅度更大.A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8.9%(40/45),B组为70.5% (31/44),A组明显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突发性耳聋的发生会引起内耳微循环障碍以致血液流变学指标与血小板参数增大,微波照射治疗配合针灸综合治疗的应用可纠正内耳缺氧状态、改善内耳微循环,降低各项血小板参数.

  • 心脑血管事件高危人群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围手术期口服阿司匹林对术后出血的影响

    作者:张钢;林毅枢;薛建

    目的 探讨心脑血管事件高危人群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围手术期口服阿司匹林对术后出血的影响.方法 以2011年6月到2015年6月我院共收集心脑血管事件高危人群且合并前列腺增生症患者107例进行研究,均行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进行治疗,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n=54)与B组(n=53).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A组围手术期服用阿司匹林,B组于术前10 d及围手术期停止服用阿司匹林,记录两组术中与术后相关指标,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出血量、膀胱冲洗时间等.并对术后出血量进行单因素与多因素分析,明确术后出血量影响因素.结果 A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出血量及膀胱冲洗时间均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家庭年收入、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前列腺切除重量及前列腺体积均与术后出血量有关.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围手术期用药情况及术中出血量为术后出血量主要影响因素.结论 心脑血管事件高危人群行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患者围手术期口服阿司匹林易导致术后出血增加,为降低术后出血风险,建议于术前10 d及围手术期进行停药.

  •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就诊时间对临床预后的影响

    作者:吴泳;梁雁;黄丹丹;黄国敏;韦恒宇

    目的 探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就诊时间对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 通过回顾性的分析研究2012年1至2013年6月100例我院就诊的脑卒中患者,其中50例患者发病后≤6 h就诊,50例患者发病后>6h入院.记录患者的一般情况及就诊时间,分析就诊时间与疾病临床预后的影响.结果 就诊时间在起病后≤6 h和>6h的入院患者的预后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患者进行出院1年后的随访,不良结局中死亡状况、复发率、再次入院率≤6 h发病入院的患者情况优于>6h发病入院的患者情况,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预后与患者发病后能否及时就诊具有密切的关系.因此,提高患者的及时就诊率是提高抢救成功率的关键.

  • 机采血小板与冷沉淀单独及其联合输注对大失血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

    作者:罗宏山;任俊

    目的 探析机采血小板与冷沉淀单独及其联合输注对大失血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我院2013年6月~2015年6月收治90例大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输血方式的不同分为机采血小板联合冷沉淀组(A组,n=42)、单独机采血小板组(B组,n=28)及单独冷沉淀组(C组,n=20).三组均分别于输注前lh内及输注后24h内采集5ml静脉血,测定PT(凝血酶原时间)、aPT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TT(凝血酶时间)、Fbg(纤维蛋白原)等凝血功能指标及PLT(血小板计数),比较平均止血时间、住院时间.结果 三组输注前各项指标间无明显差异(P>0.05),输注后,三组PT、aPTT、TT均降低,Fbg与PLT升高,组内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输注后A组PT、aPTT、TT均为三组中低,其次为C组,A组Fbg与PLT为三组中高,其次为B组,三组间差异的两两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24 h红细胞的输注量无明显差异(P>0.05),A组血小板输注量低于B组,冷沉淀输注量低于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平均止血时间为A组低,其次为B组及C组,三组间两两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时间A组短,与B组及C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与C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性大失血采取机采血小板联合冷沉淀输注可为失血患者及时补充血小板及多种凝血因子,并缓解凝血障碍,实现快速止血,利于患者更快恢复,同时也减少了成分血用量,为理想治疗方案.

  • 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与麻醉方式的关系分析

    作者:汪润;刘鹏飞

    目的 探讨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与麻醉方式的关系.方法 病例为2013年3月至2015年3月收集的择期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86例,ASA为Ⅰ~Ⅱ级,将患者分为2组,43例行硬膜外麻醉作为硬膜外麻醉组,43例行全麻作为全麻组,了解2组患者手术情况及下床活动时间,对比2组术后凝血指标和血小板计数变化,记录2组DVT发生率.结果 2组患者手术时间、麻醉时间、术中输液量、下床活动时间无显著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硬膜外麻醉组术后血小板计数(PLT)显著高于全麻组,纤维蛋白原(Fbg)、D二聚体(D-D)均显著低于全麻组(P<0.05);硬膜外麻醉术后DVT发生率为9.30%显著低于全麻组27.91% (P <0.05).结论 麻醉方式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后DVT有影响,可将硬膜外麻醉作为手术首选麻醉方式,有利于降低DVT发生率.

  • 血小板增多对肺癌患者预后的影响

    作者:徐海平;吴慧娟;石商双

    目的 分析血小板增多对肺癌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自2010年5月至2012年5月收治的60例血小板增多肺癌患者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期收治血小板正常的50例肺癌患者作为对照组,统计2组血小板压积(PCT)、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及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小板计数(PLT)的差异,测定2组β-血小板球蛋白(β-TG)、凝血酶敏感蛋白(TSP)、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GMP-140)及血清纤维结合蛋白(FN)含量,且2组均随访3年,比较2组预后的差别.结果 观察组血小板计数、血细胞压积均高于对照组,其血小板分布宽度、血小板平均体积均小于对照组,2组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β-血小板球蛋白、凝血酶敏感蛋白、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含量均高于对照组,其血清纤维结合蛋白含量则低于对照组,2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TNM分期、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特点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生存期为(28.84 ±0.16)个月,对照组为(32.68±0.79)个月,观察组总生存期低于对照组,且其1年生存率、3年生存率均低于对照组,2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小板增多对肺癌患者预后可产生不良影响,是影响肺癌患者预后的危险因子.

  • 2型糖尿病早期动脉硬化患者血栓前状态因子的变化研究

    作者:张剑波;龚国富;徐新蓉

    目的 分析2型糖尿病早期动脉硬化患者血栓前状态因子变化特点.方法 选取2013年7月至2015年7月收治的34例2型糖尿病合并早期动脉硬化患者作为A组,选取同期收治的40例2型糖尿病未合并动脉硬化者作为B组,取30例正常健康人作为对照组,分别测定3组血栓前状态因子及血小板指标的变化情况,分析血栓前状态因子在2型糖尿病早期动脉硬化中的作用.结果 A、B两组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bg)、白细胞计数(,white blood cell count,WBC)、血管性血友病因子(yon Willebrand factor,vWF)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但A、B两组仅vWF水平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2型糖尿病早期动脉硬化患者其WBC、Fbg、TG、vWF等血栓前状态因子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健康群体,但前三者与2型糖尿病非动脉硬化组对比未见差异.

  • 自护宣教对肺栓塞抗凝、溶栓治疗期出血并发症的影响

    作者:徐东兰;何为利;曹小燕

    目的 探讨自护宣教对肺栓塞(PE)抗凝、溶栓治疗期间出血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2012年9月至2014年9月共收集肺栓塞患者70例,采用数字随机对照表法分为2组,各溶栓治疗期间出血的发生率,记录2组护理前后凝血指标及血小板计数变化,护理前后行自我护理能力量表(ESCA)和健康调查简表(SF-36)评分.结果 观察组自我观察出血征象的几率为22.86%显著高于对照组5.71%,严重出血并发症发生率为0.0%显著低于对照组11.43%,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Fbg、PAI-1、t-PA、PLT均显著下降,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自护宣教,自我护理技能、健康知识认知、自我概念、SF-36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PE抗凝溶栓治疗期给予自护宣教,能够提高患者自护能力,预防严重出血并发症.

  • 全程护理配合对长期抗凝患者经皮肾镜取石术疗效及安全性的影响

    作者:沈艳红;李菊红

    目的 分析全程护理配合对长期抗凝患者经皮肾镜取石术疗效及安全性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3年3月至2015年3月于我院择期进行经皮肾镜取石术的长期服用抗凝药物的60例上尿路结石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对照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2组,每组均为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采用全程护理配合,比较不同护理方式对长期抗凝患者经皮肾镜取石术疗效及安全性的影响.结果 60例患者均成功接受微创经皮肾镜取石术治疗.观察组手术时间为(73.5 ±4.6)min,一期结石清除率为90.0%,术后3月复查结石清除率为100.0%,住院时间为(9.2±0.5)d,术后均未见大出血,无1例并发血栓性疾病.对照组手术时间为(87.1±1.7) min;一期结合清除率为80.0%,术后3月复查结石清除率为93.3%,住院时间为(17.1±0.3)d,术后2例(6.7%)大出血,4例(13.3%)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观察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血栓事件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结论 在长期抗凝患者经皮肾镜取石术中,采用全程护理配合方案,可减少血栓事件发生率,提升治疗的安全性.

  • 血液净化中心股静脉置管股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及其预防护理

    作者:刘岚

    目的 分析血液净化中心股静脉置管股静脉血栓形成危险因素及探讨其预防护理对策.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血液净化中心自2013年3月至2015年3月接受股静脉穿刺置管治疗的80例血液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按是否合并股静脉血栓形成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分析股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危险因素,总结其预防性护理对策.结果 激素、WBC、G-CSF、卧床时间、置管时间、感染、D-D为血液净化股静脉穿刺置管静脉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血液透析患者股静脉置管血栓形成与感染、激素、卧床时间、D二聚体含量、置管时间等因素相关,为降低股静脉血栓发生率,必须重视对血液透析患者股静脉穿刺置管的预见性护理,以优化患者的生活质量.

  • 血小板输注治疗白血病的临床护理

    作者:杨谨羽

    目的 探讨血小板输注治疗白血病的临床护理.方法 病例为医院收治的白血病患者60例,均有血小板输注指征,给予综合护理干预,记录患者治疗后血小板变化及血小板校正计数增值(CCI),观察输血反应发生率,发放白血病患者生活质量评定量表(HRQOL)评分评估生活质量.结果 本组输注血小板98例次,其中91例次输注血小板24 h后,血小板明显回升,临床出血得到有效控制,血小板输注24 h后平均血小板为(37.38±7.82)×109/L显著高于治疗前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CCI24 h(24.65±3.64)×109/L.与护理前相比,护理后躯体维度、心理维度、社会维度、症状及治疗副作用均明显上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根据白血病患者是否血小板输注指征输注血小板,并给予综合护理干预,可提高止血效果.

    关键词: 白血病 血小板输注
  • 急诊诊治流程在急性脑梗死患者超早期溶栓护理中的应用

    作者:李静

    目的 探讨急诊诊治流程在急性脑梗死患者超早期溶栓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我院于2012年1月开始优化并实施急诊诊治流程,包括成立急诊小组、病情评估及分诊、各人员或操作时间优化及脑梗死救治单元,比较急诊诊治流程实施前后溶栓病例数、急诊各环节时间、溶栓后不同时间点NHISS评分及Barthel指数.结果 观察组溶栓率、2h内溶栓率分别为52.0%(26/50)、76.9%(20/26),显著高于对照组的32.0%、37.5% (P <0.05).观察组溶栓前等待时间(80.5±8.4)min显著短于对照组的(125.5±5.5)min(P <0.01).观察组溶栓后2h、7d、14 d 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溶栓后7d、14 d、21 d Barthel指数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诊诊治流程能明显提高急性脑梗死患者超早期溶栓率,显著缩短溶栓前等待时间,有利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恢复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提高.

  • 灯盏花素注射液联合奥扎格雷治疗脑血栓形成

    作者:陶安

    目的 探析灯盏花素注射液联合奥扎格雷治疗脑血栓形成的疗效及对脑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选择我院2012年1月至2015年7月收治83例脑血栓形成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n=42)与对照组(n=41),对照组入院后给予常规对症治疗,并应用奥扎格雷,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灯盏花素注射液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脑血液流变学指标(低切全血黏度、高切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治疗总有效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两组治疗前各项血液流变学指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各项指标均获得改善,组内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以上低切全血黏度、高切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指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该组各指标的下降幅度更大,提示得到更佳改善.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5.7% (36/42),明显高于对照组65.9% (27/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6.7% (7/42),对照组为12.2% (5/4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灯盏花素注射液联合奥扎格雷治疗脑血栓形成疗效甚佳,可减少血液有形成分的聚集并降低血液黏度,促进脑部血液动力学的改善,且安全性高.

血栓与止血学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05 06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2003 01 02 03 04
2002 01 02 03 04
2001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