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医药卫生综合 > 血栓与止血学杂志

血栓与止血学

血栓与止血学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Thrombosis and Hemostasis 혈전여지혈학

省级期刊
  • 主管单位: 广州医学院
  • 主办单位: 广州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
  • 影响因子: 0.98
  • 审稿时间: 1个月内
  • 国际刊号: 1009-6213
  • 国内刊号: 44-1513/R
  • 发行周期: 双月刊
  • 邮发: 38-304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94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血栓与止血学期刊社
  • 出版地区: 广东
  • 主编: 刘泽霖
  • 类 别: 医药卫生综合
期刊荣誉:
  • 血小板血管扩张剂刺激磷酸蛋白磷酸化与光学比浊法检测氯吡格雷抵抗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张瑞雄;黄雪珍;蔡锦梅

    目的 探讨血小板血管扩张剂刺激磷酸蛋白(VASP)磷酸化和光学比浊法(LTA)检测氯吡格雷抵抗.方法 纳入心内科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稳定型心绞痛)患者200例.使用流式细胞学方法检测血小板VASP磷酸化水平即血小板反应指数(VASP-PRI),同时使用LTA检测血小板聚集率.根据两种检测结果,将患者分为血小板高反应性(HPR)组和非高反应性组(nHPR).分析两组患者的VASP-PRI和血小板聚集率相关性.结果 LTA法与VASP-P法显示HPR组的血小板聚集率分别为78.4 ±9.8%,82.7±10.1%,nHPR组分别为28.0±11.9%,29.7±12.1%,两者之间的相关性在HPR组显示R2=0.869,P<0.01,nHPR组为R2=0.905,P<0.01.结论 两种方法较一致的鉴别出600 mg氯吡格雷负荷量后的血小板反应性,VASP-PRI可以为氯吡格雷的药物疗效提供一定的参考.

  • 孕妇妊娠特点对产后相关血液指标及下肢深静脉血流超声数据的影响

    作者:杨建碧

    目的 探讨孕妇妊娠特点对产后相关血液指标及下肢深静脉血流超声数据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2年1月至2015年1月期间我院妇产科孕妇92例,以孕妇妊娠结局分为两组:顺产组52例和剖宫产组40例.检测和比较两组产前产后相关血凝指标包括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bg)、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及下肢深静脉血流超声数据包括左/右侧股静脉(CFV)、腘静脉内径(POPV)血流频谱峰值的差异,并分析和比较孕妇产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婴儿围生期情况.结果 产后与剖宫产组比较,顺产组aPTT、PT、TT均显著延长(P<0.05),Fbg显著降低(P<0.05);顺产组CFV左右内径分别为(1.22 ±0.15)cm、(1.13 ±0.14)cm,POPV左右内径分另别为(0.65±0.06) cm、(0.66±0.05)cm均显著比剖宫产组小(P<0.05),POPV左右频谱峰值分别为(7.08±2.18) cm/m2、(6.97±2.31)cm/m2显著高于剖腹产组(P<0.05);顺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9.62%显著低于剖宫产组发生率40.00%(P<0.05);两组新生儿正常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不同妊娠结局可对产后相关血液指标及下肢深静脉血流超声数据产生不同影响,即剖宫产的孕妇高凝状态较严重,DVT等并发症发生率高.

  • 组织因子在地中海贫血患者中检测的临床意义

    作者:孙娜;邓东红;陈怡;赵卫华;程鹏

    目的 探讨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凝血酶原片段1+2(F1 +2)以及组织因子(TF)的表达在地中海贫血患者中的意义.方法 选择地贫患者23例(地贫组)和正常对照组20例,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测定两组空腹血浆血管血友病因子(vWF)、E-选择素、TAT、F1 +2和TF表达水平进行比较,并进行TAT、F1 +2和TF指标相关性分析,同时检测空腹血常规、asPTT、PT、T-BIL、ALT、AST等指标.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地贫组TAT[(1210.41±316.82) pg/ml:(1017.92±227.08) pg/ml]、F1 +2[(0.64±0.16) nmol/ml:(0.53±0.12) nmol/ml]和TF[(65.24±23.67) pg/ml:(51.84±12.70) pg/ml]表达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并且地贫组TAT、F1 +2和TF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P<0.001).结论 地贫患者血浆中TAT、F1 +2和TF水平显著增高,且三者之间存在正相关,为防治血栓形成提供了更有利的监测指标.

  • 阿托品联合缺血预适应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影响

    作者:任静娟;郭平

    目的 探究阿托品联合缺血预适应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影响.方法 选取于2013年7月至2015年7月我院收治的76例AMI患者作为本次研究试验对象,根据患者发病48 h前有无心绞痛将患者分成观察组39例和对照组37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阿托品治疗,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各心肌损伤指标含量、心律失常以及其他并发症发生情况,记录出院3个月内患者死亡率.结果 观察组SB、SA、AVB等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例数较少(P<0.05);但VP、PVT、AIR、VF等快速性心律失常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心绞痛以及死亡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心机损伤指标cTnI、CK、CK-MB以及LDH含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阿托品联合缺血预适应能有效降低AMI患者再灌注缓治疗中慢性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等并发症发生概率,减轻心肌细胞损伤,改善心功能,降低死亡率.

  • 首次及复发脑卒中患者血小板相关参数及颈动脉斑块形成的临床研究

    作者:黄耀忠

    目的 研究首次及复发脑卒中患者血小板相关参数及颈动脉斑块形成.方法 抽选2014年5月至2015年6月就诊于我院的脑卒中患者92例,按照首发或复发将上述患者分为首发组(n=39)和复发组(n=53),分别取清晨静脉血检测两组患者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压积(PCT)、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水平,行颈动脉超声检测,观察颈动脉斑块性质、数量,测量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颈动脉内径,计算狭窄度.结果 复发组PLT(189.24±55.37)×109与首发组(230.19±52.86)×109比较显著较低,MPV(9.92±1.64)fl、PDW(17.34±3.50)%水平与首发组(9.08±2.03)fl、(15.78±3.25)%比较显著较高(P<0.05).首发组IMT增厚比例41.03%及不稳定性斑块比例46.15%较对照组62.26%、67.92%显著较低(P<0.05).两组斑块数量及血管狭窄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复发脑卒中患者颈动脉斑块不稳定性较高,PLT水平较首发患者低,MPV、PDW水平较首发患者高,血小板参数与脑卒中患者颈动脉斑块形成密切相关.

  • 2型糖尿病血管病变的血小板凝血酶敏感蛋白表达及抗凝治疗观察

    作者:牟健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血管病变患者的血小板凝血酶敏感蛋白(TSP)表达特点及抗凝治疗效果.方法 以我院2012年5月到2015年5月收集的100例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观察组,另从同期到我院进行健康检查人群中随机抽取100例作为对照组.合并血管病变为观察1组(n=36),未合并血管病变为观察2组(n=64).测定所有患者的TSP,应用华法林对观察1组患者进行抗凝治疗,比较治疗前后高切全血黏度、低切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比积及纤维蛋白原等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 观察1组TSP水平为(333.6±23.5) ng/ml,观察2组为(285.4±19.7)ng/ml,对照组为(107.7±22.1) ng/ml.三组TSP水平的两两比较结果为:观察1组高于观察2组,差异的比较t=10.946,P=0.000 <0.05;观察1组高于对照组,差异的比较=51.715,P=0.000 <0.05;观察2组高于对照组,差异的比较t=52.365,P =0.000 <0.05,提示与正常人群相比糖尿病患者的TSP表达明显增强,而糖尿病合并血管病变患者的TSP表达则进一步增强.观察1组经抗凝治疗后,高切全血黏度、低切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比积及纤维蛋白原等血液流变学指标均降低(P<0.05).结论 患者的血清TSP表达明显增高可作为反映糖尿病微血管病变有力指标.对于2型糖尿病微血管病变患者,低强度法华林治疗可取得较好效果.

  • 血管内超声与传统指导药物涂层支架内再狭窄的临床结局比较

    作者:周艺;吴焱贤;麦琳林;霍燕嫦;陈盈文;王航鹰;林明灼;钟建开;谭迎

    目的 比较血管内超声(IVUS)与传统指导药物涂层支架内再狭窄(ISR)的临床结局.方法 纳入2014年1月至2015年6月因药物涂层支架ISR于我院行再次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冠心病患者100例.把患者随机纳入血管内超声组(IVUS组)或传统组,每组各50例.IVUS组的患者经造影检查确诊ISR后,马上行IVUS评定ISR的分型,根据分型结果指导治疗.造影检查时记录两组患者的直径狭窄百分数,回顾分析此前两组患者的病变靶血管、支架直径、支架长度以及病变长度.两组患者在出院后3、6、9月电随访患者的全因死亡、主要心血管事件、典型心绞痛发作次数、再次住院次数等情况.出院12月,两组患者均住院再次行造影检查和IVUS检查,再并继续记录上述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 造影检查的结果显示,两组患者直径狭窄百分数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的病变靶血管、支架直径、支架长度以及病变长度的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可认为两组患者在临床基线水平的支架植入情况相当.12月后所有患者复查造影检查和IVUS检查,造影检查的结果显示,IVUS组的直径狭窄百分数和支架再狭窄均显著低于传统组,而IVUS结果则显示,两组患者在平均支架面积、平均管腔面积、小支架面积以及平均支架体积的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IVUS组的平均内膜增生面积、平均内膜增生面积百分数、内膜增生面积百分数、平均内膜增生容积以及平均内膜增生容积百分数均显著少于传统组.两组患者在12个月的随访期内,均没有发生全因死亡或主要心血管事件,其中IVUS组典型心绞痛发作89人次,再住院10人次,传统组典型心绞痛发作151人次,再住院21人次,但差别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与传统指导比较,IVUS指导ISR的治疗,前者可降低支架再狭窄,同时减少患者典型心绞痛的发生次数和再住院次数,这可能与IVUS指导治疗策略的选择能有效抑制血管内膜的增生有关.

  • 丁苯酞联合依达拉奉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生活能力的改善

    作者:朱燕;卢桂兰;周经霞

    目的 研究丁苯酞注射液联合依达拉奉对急性脑梗死(ACI)患者生活能力的改善.方法 选取120例ACI病人,随机分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丁苯酞治疗组,依达拉奉治疗组以及联合治疗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应用ACI常规治疗药物(阿司匹林,奥扎格雷),丁苯酞治疗组则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丁苯酞,依达拉奉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依达拉奉静脉滴注,联合治疗组则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应用丁苯酞与依达拉奉.采用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CSS)比较不同组别之间的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状况,用Barthel指数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治疗14 d为11个疗程.患者分别于治疗前与治疗1个疗程后进行评分测定.结果 丁苯酞治疗组,依达拉奉治疗组以及联合治疗组C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联合治疗组CSS评分又明显低于丁苯酞治疗组和依达拉奉治疗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Barthel指数测评上,对照组指数低,丁苯酞治疗组及依达拉奉治疗组指数居中,联合治疗组指数高,且对照组与其他三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治疗组与丁苯酞组、依达拉奉组比较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苯酞治疗组和依达拉奉治疗组之间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丁苯酞注射液联合依达拉奉对ACI患者神经功能恢复与生活能力的改善有显著作用.

  • SF-36中文版和Haemo-QoL-A中文版在单中心血友病患者中的信效度测评及应用

    作者:张弦;欧阳建;褚红;陶红;周敏;徐勇;李萍;袁艳慧;周荣富

    目的 应用SF-36(中文版)和Haem-QoL-A(中文版)评估其在单中心血友病患者中的信效度和生活质量.方法 对原始问卷进行翻译、回译、校对后形成终的Haem-QoL-A中文版.SF-36中文版采用标准版.两问卷通过信函在2011年8至12月间向南京鼓楼医院血友病登记中心登记的血友病患者邮寄并回收.采用SPSS 17.0软件对问卷进行信效度分析.结果 两问卷内部一致性显示Cronbach's oα> 0.7;重测信度显示组内相关系数ICC>0.8;分半信度显示Pearson相关系数>0.80.内容效度显示Haem-QoL-A中文版的各项Pearson相关系数均大于0.5,而SF-36中文版则除维度VT及部分条目外各项Pearson相关系数均大于0.5.结构效度显示两问卷各维度间相关系数小于各维度与总量表间的相关系数.Haem-QoL-A中文版与SF-36中文版相关系数为-0.799.69例血友病患者SF-36中文版问卷与我国常模及英国重型血友病患者相比在许多维度均存在显著差异.结论 Haem-QoL-A中文版和SF-36中文版信效度较好,可用以评估血友病患者生活质量;本中心血友病患者生活质量有待改善.

  •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钙网蛋白基因突变及与临床特征的关系

    作者:车菲菲;王晓冬;万纯黔

    目的 探讨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钙网蛋白(CALR)基因突变及与临床特征的关系.方法 病例为2013年1月至2015年10月医院确诊为ET患者62例,采用基因组DNA-PCR扩增产物直接测序法序列检测CALR基因9号突变及基因序列,并结合临床特点作进一步分析.结果 本组62例ET患者中,17例为CALR基因9号外显因子突变,占27.42%;Ⅰ型CALR基因突变患者WBC、PLT显略低于Ⅱ型,但因样本量较少,未行统计学分析;CALR基因突变阳性ET患者WBC、PLT、Hb均显著低于阴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CALR阳性情况与临床症状存在一定关系,但临床分型还有待扩大样本量进一步探讨.

  • 血浆置换在嗜血细胞综合征中的应用

    作者:彭新颜;叶静梅;李翊泉;许志晟;陈晓云

    目的 探讨血浆置换在成人嗜血细胞综合征(HPS)中的应用.方法 对2010至2015年在我院诊断的21例成人HPS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血浆置换组与非血浆置换组之间的治疗差别.结果 血浆置换组在中位生存期、发热症状、实验室检查与非血浆置换组相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浆置换在HPS中可作为一种有效的辅助治疗手段,可缓解HPS患者的症状,改善预后,为治疗原发疾病争取时间.

  • 替格瑞洛对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冠脉微循环功能的影响

    作者:冯春艳;苏东辉;于军

    目的 研究替格瑞洛对冠心病(CHD)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冠脉微循环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3年9月至2014年9月在我院进行PCI手术的冠心病患者76例为研究对象,抽签随机分为观察组(替格瑞洛)与对照组(氯吡格雷),每组38例.两组入院后均进行药物治疗与常规护理,住院期间均给予扩冠、他汀类药物、B他受体阻断剂、低相对分子质量肝素.两组术前均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对照组加入氯吡格雷联合治疗,观察组加入替格瑞洛联合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凝血酶元时间(PT)、血小板聚集率(PAgT)和纤维蛋白原(Fbg)含量、循环抵抗指数(IMR)、冠脉血流储备(CFR);观察治疗期间出血事件发生情况;电话和门诊随访治疗后6个月、1年、2年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PT、PAgT和Fbg值(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IMR值为(26.80±5.97),显著低于对照组(29.87±6.14),CFR值为(2.23±0.51),显著高于对照组(1.84±0.44)(P<0.05);观察组治疗期间出血事件发生率为2.63%,明显低于对照组15.79% (P <0.05),观察组治疗后6个月、1年、2年内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分别为5.26%、10.53%、13.16%,均显著低于对照组21.05%、28.95%、34.21% (P <0.05).结论 对冠心病患者PCI术后给予替格瑞洛抗血小板治疗,可获得优于氯吡格雷对凝血功能与冠脉微循环功能的改善效果,并降低短期、中远期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 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血清甲状旁腺素、血清铁及同型半胱氨酸联合检测的临床意义

    作者:陈峻;曹文操;陈馨

    目的 为探讨慢性肾功能衰竭(CRF)患者血清甲状旁腺素(PTH)、血清铁(SF)、及同型半胱氨酸(Hcy)联合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罗氏化学发光仪及日本Olympus公司Au27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对160例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及120例健康对照者血清PTH、SF及Hcy进行联合检测并进行比较.结果 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血清PTH、SF及Hcy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结论 联合检测血清PTH、SF、及Hcy水平对了解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的病情发展和预后判断有重要临床意义.

  • 非顺应性球囊高压后扩张在冠心病药物洗脱支架植入术中的应用

    作者:李明健

    目的 探讨非顺应性球囊高压后扩张在冠心病药物洗脱支架植入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150例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5例,对照组采用药物洗脱支架(DES)植入术进行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行非顺应性球囊高压后扩张.分析手术过程中患者临床特征、植入DES数量、血管病变情况、管腔狭窄程、血栓形成情况以及术中并发症等,并做好记录.结果 观察者患者支架植入后管腔小直径、绝对内径分别为(3.31±0.34)、2.63±0.47) mm,明显高于对照组(2.74±0.32)、(2.25±0.40) mm的指数,(P<0.05);观察者患者亚急性支架内血栓发生率、晚期支架内血栓发生率、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以及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率分别为1.33%、1.33%、2.67%、2.67%明显低于对照组5.33%、6.67%、8.00%、9.33%的发生率(P<0.05)观察组患者管腔内绝对内径丢失、管腔狭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植入DES数量、血管病变情况、管腔狭窄程及并发症等之间没有显著的差异(P>0.05).结论 非顺应性球囊高压后扩张在冠心病DES植入术中能够有效降低患者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和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率,减少患者绝对内径的丢失等,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 部分脾栓塞对脾功能亢进患者血常规与脾静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作者:张爱国

    目的 探讨部分脾栓塞对脾功能亢进患者血常规与脾静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自2013年8月至2015年5月收治的56例脾功能亢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采用部分脾栓塞术治疗,按栓塞程度分组,比较不同栓塞体积患者术前、术后血小板(PLT)、白细胞(WBC)、血红蛋白(Hb)的变化,监测术前、术后患者脾静脉血流动力学的变化,统计并发症.结果 ①栓塞程度为75%~85%组术后1、2个月WBC、PLT、Hb计数水平高,与栓塞程度<50%、栓塞程度50% ~ 74%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栓塞程度50% ~ 74%组上述指标均高于栓塞程度<50%组(P<0.05);②栓塞程度为75% ~ 85%组术后2个月脾静脉内径缩小,血流速、流量降低明显,与栓塞程度<50%、50%~74%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栓塞程度<50%组,腹水、出血、血栓形成发生率高于栓塞程度为75% ~85%组(P<0.05),三组其余各并发症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部分脾栓塞术治疗脾功能亢进,可优化患者WBC、PLT、Hb水平,改善患者脾静脉高压状态,减少出血事件发生率,其中以75%~85%栓塞体积疗效显著.

  • 高血压对心肌梗死患者凝血功能、斑块稳定性及心脑血管事件的影响

    作者:罗灿伟;李翠芝;蒋瑾

    目的 研究高血压对心肌梗死患者凝血功能、斑块稳定性及心脑血管事件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研究2011年3月至2015年9月我院收治的146例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是否伴有高血压分为观察组(伴有高血压,n =57)和对照组(不伴有高血压,n=89),统计两组患者D二聚体(D-D)和血浆纤维蛋白原(Fbg)水平,颈总动脉、颈总动脉分叉处斑块发生率及斑块类型,比较两组患者颈动脉斑块大小、厚度及血管中膜厚度及心脑血管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Fbg、D-D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均显著较高(P<0.05).观察组颈总动脉及分叉处斑块检出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73.68%、14.04% VS 26.97%、2.23%);低回声斑块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显著较高(42.11% VS 26.97%)(P<0.05).观察组斑块大小、厚度及血管内中膜厚度与对照组比较明显较大(P<0.05).观察组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73.68%与对照组26.97%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 合并高血压的心梗患者因血液高凝状态显著,斑块稳定性差,发生心脑血管事件几率显著较高.

  • 北京协和医院住院患者凝血筛查试验异常原因的分析

    作者:郭梦妮;华宝来;赵永强;范连凯;吴为;寿玮玲

    目的 探求综合性医院住院患者凝血项目异常结果的原因,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方法 收集2013年1月至3月间北京协和医院东院所有常规送检凝血四项试验中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或/和凝血酶原时间(PT)延长者的临床资料和血浆标本,分析其原因.结果 2个月间东院常规送检凝血四项者3596例,异常结果1304例,其中以aPTT合并PT延长比例高(35.3%).aPTT或/和PT延长者701例,原因明确者319人,以抗凝治疗、慢性肝病为主;不明者382人.临界值范围内aPTT独立延长常见原因为FⅫ缺乏(占54.7%);PT独立延长为维生素K依赖性因子的联合缺乏(占22.9%);aPTT合并PT延长以各种凝血抑制物多(占59.5%),其次为狼疮抗凝物阳性者(占21.4%).结论 我院凝血四项检查异常结果以aPTT或/和PT延长为常见.临界值范围内aPTT独立延长常见的原因为FXⅡ缺乏;PT独立延长常见的原因为维生素K依赖性因子的联合缺乏.aPTT或/和PT延长处于临界值范围内的患者也有存在凝血因子缺乏可能性,临床医生应警惕.检验前误差是导致异常结果的一个重要部分,应当尽量避免.

  • 子痫患者凝血因子和D二聚体的变化

    作者:古丽娜尔·哈布赛提;阿尔孜古丽·木塔力甫

    目的 检测子痫患者血浆凝血因子及D二聚体指标,了解子痫患者凝血及纤溶功能状态,预测母儿预后.方法 收集我院2015年1月至12月分娩的80例孕妇分为两组:正常孕妇(50例)和子痫(30)例.在STAR全自动血凝仪上检测PT、Fbg、aPTT和D二聚体.结果 子痫患者PT、aPTT低于正常孕妇组,Fbg和D二聚体高于正常孕妇组,P<0.05.结论 子痫患者常伴有凝血和纤溶功能的异常,分娩前孕妇进行凝血功能和血浆D二聚体水平联合检测,有利于监测孕妇凝血及纤溶功能的改变,预测围产期特殊生理状态引起的病理性异常,为早期发现和早期预防子痫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 不同剂量的前列地尔对心绞痛患者氧化应激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作者:胡红平;文媛;郑娟娟;张元元;舒逸

    目的 探析不同剂量前列地尔对心绞痛患者氧化应激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 以我院2011年6月到2015年6月共收治心绞痛门诊患者87例进行研究,分为A组(n=44)与B组(n=43),两组均首先给予常规抗心绞痛治疗,在此基础上应用前列地尔注射液,A组剂量为20 μg、B组剂量为10μg,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氧化应激(评估指标包括CRP、TNF-α、IL-6)、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评估指标高切黏度、低切黏度、血浆黏度、血小板聚集率)及心电图总有效率.结果 两组治疗前CRP、TNF-α、IL-6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A组CRP、TNF-α、IL-6均分别低于该组治疗前及B组治疗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各项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A组高切黏度、低切黏度、血浆黏度、血小板聚集率均分别低于该组治疗前及B组治疗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4%(42/44),高于B组86.0%(37/43),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2.305,P=0.129 >0.05).结论 常规剂量(20 μg/d)前列地尔治疗心绞痛患者可更有效改善氧化应激及流变,为理想治疗方案.

  • 康复治疗与抗凝措施预防长期卧床患者并发深静脉血栓的效果

    作者:凡荣

    目的 探讨康复治疗方法与抗凝预防长期卧床患者深静脉血栓及其他并发症的效果.方法 病例为医院长期卧床治疗患者120例,根据就诊先后顺序分为3组,各40例,A组给予康复治疗,B组给予抗凝治疗,C组给予康复治疗联合抗凝,观察3组血小板计数(PLT)、凝血指标、血液流变学变化;记录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并发症发生率及抗凝治疗期间不良用药反应.结果 C组治疗后PLT、t-PA显著高于A组、B组,D-D、Fbg低于A组、B组,差异显著(P<0.05);A组、B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C组治疗后前血浆黏度、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显著低于A组、B组(P<0.05);A组、B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3组DVT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A组、C组出现不良用药反应几率分别为12.5%、10.0%.结论 康复治疗方法与抗凝预防长期卧床患者DVT效果显著,且能够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 华法林不同抗凝强度治疗阵发性房颤的对出血并发症的影响

    作者:谢华

    目的 分析华法林不同抗凝治疗对阵发性房颤的出血性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抽选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就诊于我院的阵发性房颤患者102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51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华法林口服治疗,低强度组起始剂量为1.8 mg,根据INR调整用剂量,维持INR值为1.3-2.0;高强度组起始剂量为2.5 mg,根据INR调整剂量,维持INR值为2.1-3.0.统计两组患者复律率和维持窦律率,比较两组患者出血性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3周内复律率比较(80.39% VS 88.00%) (P> 0.05);高强度组维持窦律率与低强度组比较显著较高(74.51% VS 52.94%)(P<0.05).高强度组与低强度组比较出血性并发症无显著差异(25.49% VS 13.73%)(P>0.05).结论 华法林高强度抗凝治疗阵发性房颤,维持窦律维持效果佳,出血性并发症未显著增加,安全性高.

  • 急性心肌梗死用巴曲抗栓酶与肝素治疗时凝血与纤溶系统的动态观察

    作者:黄森昌;刘俊敏;邓润杰

    目的 对比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抗栓治疗中巴曲抗栓酶及肝素对凝血系统及纤溶系统的影响.方法 将60例接受溶栓治疗的AMI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在溶栓治疗的同时接受肝素治疗,观察组在溶栓治疗的同时接受巴曲抗栓酶治疗,每组30例.对比两组治疗期间凝血及纤溶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 对照组溶栓治疗后不同时间点PT、aPTT、ACT及D-D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Fbg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PT、aPTT及ACT呈显著升高趋势;D-D呈迅速升高、缓慢降低趋势.观察组溶栓治疗后不同时间点PT、aPTT及ACT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Fbg及D-D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Fbg呈降低趋势;D-D呈迅速升高、迅速降低趋势.同时两组各时间点间,溶栓前PT、aPTT、ACT、Fbg、D-D,溶栓4h时PT、aPTT、ACT、D-D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观察组溶栓4h时Fbg、溶栓24h及48 h时PT、aPTT、ACT、Fbg及D-D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在AMI溶栓治疗中,巴曲抗栓酶可显著的改善患者的凝血及纤溶功能.

  •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血液黏度及血小板参数的变化

    作者:郑润桃

    目的 探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血液黏度及血小板参数的变化情况.方法 选取120例ITP患者根据其病情严重程度分为重度组(A组,n=32)和轻中度组(B组,n=88)两组;将同期入院体检的60例健康志愿者纳入对照组(C组,n=60).对比三组受试者血浆黏度、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及血小板参数[血小板计数(PLT)、大血小板比率(P-LCR)、血小板分布宽度(PDW)、血小板平均体积和(MPV)]检测结果差异.结果 ①入院初期,三组aPTT和血浆黏度等指标对比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A、B两组受试者aPTT水平[(34.75±2.15)s,(34.92 ±2.18)s]均较治疗前略降低,血浆黏度水平[(1.29±0.10) mPa·s/120 s VS(1.28 ±0.11)mPa · s/120 s]则较均治疗前略升高,但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入院初期,三组受试者PDW、P-LCR、MPV等血小板参数指标检测结果显示C组<B组<A组[(9.65±2.69)fL,(12.25±1.63)%,(31.15±5.41)%VS(13.56±2.88) fL,(16.11±1.52)%,(37.64 ±4.96)% VS 18.74±2.78) fL,(22.55±2.53)%,(46.93 ±6.82)%,P均<0.05],PLT则显示A组<B组<C组[(22.26±8.01)×109/L VS(75.33±21.93)×109/L VS(171.63±58.49)×109/L,P均<0.05];治疗后,A、B两组PDW、P-LCR、MPV等血小板参数指标检测结果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且B组<A组,PLT水平则较治疗前显著提升,且B组>A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TP患者多存在血小板参数异常情况,临床可将其作为评估病情及拟定治疗方案的有效依据,以提高诊疗效率;部分ITP患者经糖皮质激素等药物治疗后,可能出现凝血指标及血液黏度异常情况,需引起临床重视.

  • 择期腰椎融合术前患者阿司匹林佳停药时间及防治血栓价值

    作者:孙予州

    目的 探讨择期腰椎融合术前阿司匹林不同停药时间对血栓防治价值的影响差异.方法 选取2012年7月至2015年1月于我院择期行腰椎融合手术的78例腰椎间盘退行性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其术前停用阿司匹林时间分为A组(术前7~10d停药,n=42)和B组(术前3~6d停药,n=36)两组;将同期行腰椎融合手术但未术前服用阿司匹林的40例患者纳入C组.观察对比三组受试者停药前后血小板凝集率(PAgT)及尿11-脱氢-血栓烷B2(11-DH-TXB2)指标变化情况,记录其术中、术后出血量及血栓发生率差异.结果 停药前,A、B组患者PAgT及11-DH-TXB2水平均显著低于C组患者(P<0.05),但A、B组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停药后,A、B组患者PAgT及11-DH-TX B2水平均较停药前显著提升(P<0.05),其中A组增幅大于B组(P<0.05);B组患者停药后各指标均显著低于A、C组患者(P<0.05),且A、C组患者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术中及术后出血量排序为C组<A组<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一周内,A、B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分别为11.9%和8.3%,均低于C组的32.5% (P<0.05);且A、B组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择期腰椎融合术前使用阿司匹林对血栓防治具有积极意义;术前7~10d是阿司匹林的佳停药时间,可减少术中及术后出血量,对提高手术安全性.

  • 谷丙转氨酶、尿酸、白细胞与代谢综合症的相关性分析

    作者:鲍淑银

    目的 探讨谷丙转氨酶(ALT)、尿酸(UA)及白细胞(WBC)临床检测水平用于分析和诊断代谢综合症(MS)的可行性研究.方法 随机选取2014年9月至2015年10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代谢综合症患者84例,另选取健康体检人员67例,统计以上共151例人员的ALT、UA、WBC指标以及肥胖程度、年龄、血压、血脂及抽烟、酗酒等信息,通过建立定序逻辑斯特(Ordered Logistic)回归模型,以调查对象是否患病为指标,探讨ALT、UA、WBC在分析和诊断MS的可行性.结果 MS患者的ALT、UA、WBC检测数值均显与健康人群有显著的差异(P<0.05),在所建立的定序逻辑斯特模型中,上述三者亦对MS的发病有显著的影响.结论 ALT、UA、WBC这三项检测指标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区分MS患者与健康人群,即便患者个体间其他因素有较大差异亦不会对上述三项数值的差异性产生较大的影响,可以作为临床上用于MS的诊断和预防的一项重要参考指标.

  • 他汀类药物对缺血性心肌病患者血栓形成风险的影响

    作者:彭慧;胡晓军

    目的 观察他汀类药物对缺血性心肌病患者血栓形成风险的影响.方法 2013年2月至2015年2月共收集86例缺血性心肌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对照法分为2组,各43例,对照组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阿托伐他汀治疗,对比2组治疗前后血栓前状态及心功能;随访1年,记录血栓事件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治疗后D二聚体(D-D)、Ⅰ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因子(PAI-1)、血小板a颗粒膜蛋白(GMP-140)、纤维蛋白原(Fbg)显著低于对照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治疗后左室射血分数(LVEF)显著高于对照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随访1年,观察组血栓事件发生率为2.33%显著低于对照组16.28% (P <0.05).结论 阿托伐他汀能够改善缺血性心肌病患者血栓前状态,降低血栓事件发生率.

  • 不同剂量阿替普酶在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中的疗效对比

    作者:牛向平;张素红;吴桂红

    目的 探讨不同剂量阿替普酶在急性缺血性卒中(AIS)静脉溶栓中的疗效比较.方法 我院2013年3月至2016年2月符合静脉溶栓指征的AIS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给予0.9 mg/kg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对照组给予0.6 mg/kg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比较溶栓后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及90 d死亡率.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NIHSS评分均有改善;2组总有效率分别为观察组92.00%,对照组总有效率88.00%,2组临床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溶栓后经过个月的随访mRS评分均有所下降(P<0.05);观察组预后良好率67.98%高于对照组54.68% (P<0.05);2组患者死亡率分别为观察组4.71%对照组6.5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本研究显示,标准剂量的阿替普酶静脉溶栓(0.9 mg/kg)较低剂量的阿替普酶静脉溶栓(0.6mg/kg)更有效.

  •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溶栓与非早期溶栓的对照研究

    作者:王玉花;陈绵聪;陈梁;王咸安

    目的 研究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早期溶栓与非早期溶栓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我院心血管内科2013年2月~2016年2月收治的80例AMI患者,采用尿激酶溶栓治疗,按溶栓时间将其分为观察组41例(6h内进行溶栓),对照组39例(6~12h进行溶栓),对2组患者进行比较其血管再通率、并发症发生率以及5周病死率.结果 观察组的血管再通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与5周病死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对AMI死患者采用早期溶栓治疗效果更好.

  • 手术室术中护理干预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风险的效果

    作者:王立君

    目的 探析手术室术中护理干预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风险的影响.方法 选择我院2012年1月到2015年6月期间共收治手术患者107例作为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n=54)与对照组(n=53),观察组术中应用间歇充气压力泵予以护理干预,两组术后各项预防措施均相同,比较2组术后出血量及苏醒时的体温;比较术后24h时凝血指标,包括PT(凝血酶原时间)、aP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PLT(血小板计数)、Fbg(纤维蛋白原)、TT(凝血酶时间);比较2组术后寒战、延迟苏醒等不良事件发生率及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结果 两组术后出血量接近,比较P>0.05;观察组苏醒时体温高于对照组,比较P<0.05.两组术后24h的PT、aPTT、TT等指标水平接近,比较P>0.05;观察组术后24 h的Fbg与PLT水平均高于对照组,比较P<0.05.2组躁动、延迟苏醒发生率的差异P>0.05;观察组寒战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分别为5.6% (3/54)、11.1% (6/54),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手术室术中护理干预的应用利于维持患者体温,以免出现低体温引起凝血指标异常,也利于寒战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的降低.

  • 冠心病监护病房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再狭窄与血小板的关系及护理

    作者:郑妍

    目的 探讨冠心病监护病房(CCU)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再狭窄与血小板异常的关系及护理对策.方法 筛选2013年7月至2015年7月CCU收治的心肌梗死患者146例研究对象,均行PCI术治疗,6个月后复查冠脉造影,其中15例出现再狭窄作为再狭窄组,131例未出现狭窄作为未狭窄组,检测两组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PV)、血小板压积(PCT)、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血小板聚集率(PAGm)、血小板膜P-选择素(CD62 P)、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GMP-140).结果 再狭窄组PLT、PCT明显高于未再狭窄组[(201.26 ±38.64)vs(176.38±43.28)×109/L、(0.22±0.03) vs(0.17 ±0.02)%],MPV明显低于未再狭窄组[(6.23±0.79) vs(7.21±0.26)fl](均P<0.05);再狭窄组PAGm、CD62 P、CMP-140明显低于未再狭窄组[(54.24±8.54) vs(66.31 ±9.79)%、(3.28±1.63) vs(5.63±1.85)%、(14.16±2.28)vs(18.64±2.58) ng/ml](均P<0.05).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发现PAGm、CD62P、CMP-140与PCI术后再狭窄密切相关.结论 CCU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再狭窄与血小板活化和聚集密切相关,临床应重视对PCI术围手术期的护理干预.

  • 护理干预对肺血栓栓塞症患者抗凝治疗依从性及疗效的影响

    作者:刘晓青

    目的 探讨护理干预对肺血栓栓塞症(PTE)患者抗凝治疗依从性及疗效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3年10月到2014年12月收集的82例PTE患者为受试对象,根据入院顺序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两组,各41例.两组患者均接受抗凝治疗,其中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干预措施,研究组予以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干预前后肺动脉收缩压、右室内径、右房内径变化情况,记录其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大血小板率(P-LCR)及血小板平均体积(MPV)等血小板参数变化差异,分析两组患者抗凝治疗依从性差异.结果 干预4周后,两组患者动脉收缩压、右室内径、右房内径等治疗指标及PDW、P-LCR等血小板参数水平均较干预前显著降低(P<0.05),PLT水平则较干预前显著提升(P<0.05);其中研究组上述各指标变化幅度均大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抗凝治疗依从率为95.1%,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0.5% (P <0.05).结论 将综合护理干预方案应用于PTE的抗凝治疗中,能有效提升患者抗凝依从性、改善抗凝疗效,对其预后提升有利.

  • 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病变与生活方式的关系及护理对策

    作者:郭玉华

    目的 分析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病变与生活方式的关系及其护理干预对策.方法 收集201 1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6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与50例健康正常人作对照,观察2组生活方式,分析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病变与生活方式的相关性,并作不良生活方式干预,随访2年,比较2组血糖、血脂、纤维蛋白原等指标的改善情况,统计脑梗死复发率,观察患者神经缺损程度改善情况.结果 较正常健康人,脑梗死患者生活多无规律,饮食以高脂为主,多有酗酒、吸烟等不良嗜好,运动时间短;干预后,B组Fbg、TG、TC、LDL-C、Fbg下降,HDL-C上升,分别为(5.04±0.59) mmoL/L、(1.27±0.22) mmol/L、(3.30±1.11) mmol/L、(1.84±0.53) mmol/L、(2.82±0.93) g/L、(1.61±0.59) mmol/L,与A组治疗后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B组CSS、ESS评分均显著降低,分别为(4.69±3.22)分、(54.33±2.47)分,与同组治疗前及A组治疗后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随访期间复发率低于A组,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病变与不良生活方式明显关联,纠正不良生活方式,可防治脑梗死,降低复发率.

  • 延续性护理对脑出血恢复期并发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效果

    作者:伍应芳

    目的 探讨延续性护理对脑出血恢复期并发深静脉血栓(DVT)的预防效果及相关原理.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0月到2015年3月入院就诊的所有恢复期脑出血患者临床资料,从接受延续性护理和未接受延续性护理的患者中各抽取44例,分别纳入延续性护理组和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恢复期内DVT发生率及死亡率差异,分析其干预前后凝血指标及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情况.结果 出院后6个月复诊时,两组死亡率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延续性护理组DVT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9.1% VS 27.3%) (P <0.05).干预后,两组PT、aPTT等凝血指标检测结果均较干预前显著升高,且延续性护理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全血黏度高切、血浆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等血液流变学指标检测结果均较干预前显著降低,且延续性护理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对恢复期的脑出血患者予以延续性护理干预措施,能有效降低DVT发生风险,利于改善患者血液流变学状态,促进预后恢复.

  • 颅脑外伤术后昏迷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防治及护理

    作者:谭慧

    目的 探讨颅脑外伤术后昏迷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LDVT)患者的防治及护理措施.方法 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医院颅脑外伤昏迷患者86例,均择期手术治疗,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预见性护理,对比2组干预前后血栓前状态,发放Wells评分LDVT量表和Geneva评分肺栓塞量表,记录LDVT、肺栓塞发生率.结果 2组干预前后抗凝血酶(AT)无差异(P>0.05);观察组干预后纤维蛋白原(Fbg)、血浆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AT、D二聚体(D-D)、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140(GMP-140)改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LDVT、肺栓塞发生率为4.65%、0,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颅脑外伤术后昏迷期间给予预见性护理,可改善血栓前状态,预防LDVT、肺栓塞发生.

  • 高血压患者自我效能提升对血栓前状态的影响

    作者:刘瑞;张婷

    目的 高血压患者自我效能提升对血栓前状态的影响.方法 病例选取门诊高血压患者110例,随机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自我效能干预,干预前后发放《高血压病人自我效能量表》、《高血压病人自我管理能力量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表(Barthel指数),评估两组治疗依从性和血压变化,检测血浆血管性学友病因子(vWF)、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GMP-140)、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血浆纤维蛋白原(Fbg).结果 观察组干预后舒张压和收缩压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干预后症状自我效能、疾病自我管理效能评分、ADL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干预后饮食控制、运动管理、社会心理管理、治疗依从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干预后vWF、GMP-140显著低于对照组,t-PA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按时服药、合理饮食、按时运动、血压监测、合理生活的依从率分别为96.36%、94.55%、90.91%、90.91%、92.73%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高血压患者自我效能提升能够改善其自我行为管理能力,提高治疗依从性,改善血栓前状态.

  • 保温联合弹性袜对子宫颈癌根治术患者术后体温及深静脉血栓预防效果

    作者:李晓梅

    目的 探析保温联合弹性袜对子宫颈癌根治术患者术后体温及深静脉血栓预防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11年5月到2015年5月收集子宫颈癌85例患者为例,随机分为观察组(n=43)与对照组(n=42).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保温联合弹性干预,比较两组术前、术后进入复苏室10 min、20 min、30 min及苏醒时的体温、术后24 h的凝血指标(PT、aPTT、TT、Fbg、PLT)及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与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 两组术前的体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进入复苏室10 min、20 min、30 min及苏醒时的体温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PT、aPTT、TT等凝血指标无明显差异,但观察组Fbg及PLT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13.9% (6/43),低于对照组33.3% (14/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保温联合弹性袜在子宫颈癌根治术患者中的应用利于术后体温恢复及深静脉血栓预防.

  • 恶性肿瘤患者凝血和纤溶指标的临床分析以及相关护理对策

    作者:朱莉;张静琼

    目的 研究分析恶性肿瘤患者凝血和纤溶指标变化的临床意义,并提供相应的护理对策.方法 选取2011年5年至2015年5月我科诊治的63例恶性肿瘤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期在我院进行体检的63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对比分析其凝血指标[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bg),凝血酶时间(TT)]和纤溶指标[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D二聚体(D-D)],并结合临床症状总结相应的护理对策.结果 恶性肿瘤患者凝血及纤溶指标较健康对照组均增高,且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恶性肿瘤患者的确存在凝血系统激活和继发纤溶亢进现象,应引起重视,给予相应的护理政策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

  • 溶栓治疗肺血栓栓塞症的护理体会

    作者:刘美荣

    目的 总结肺血栓栓塞症患者的溶栓护理体会,明确患者的有效护理措施及护理要点.方法 选取我院2012年6月到2015年6月所收集肺血栓栓塞症患者共60例进行研究,所有患者均应用尿激酶进行溶栓治疗并予以相应护理,总结患者护理过程中体会、出现问题及有效解决方法.结果 60例患者经溶栓治疗后,临床症状均完全消失,螺旋CT肺动脉造影复查结果示53例栓塞病灶消失、另外7例为病灶明显缩小.结论 肺血栓栓塞患者溶栓治疗前后的相应护理工作均具有重大意义,能消除相关危险因素以利于患者病情恢复.

  • D二聚体与冠状动脉综合征关系研究进展

    作者:侯铁英

    血栓事件发生是心脏疾病中的一个核心问题,众多的血栓相关因子如凝血因子、D二聚体、抗凝血酶-凝血酶复合物(TAT)的变化都与心脏事件有着密切关系.其中由于D二聚体在临床中应用较为广泛,而且在既往研究中也发现其可能成为心脏疾病的一个标志性指标.

  •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应用尼莫地平联合针刺及补阳还五汤治疗方案的临床效果

    作者:王振清

    目的 观察缺血性脑卒中(IS)患者应用尼莫地平联合针刺及补阳还五汤治疗方案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13年4月至2014年10月收治的90例IS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研究组(45例)与对照组(45例),研究组患者予以尼莫地平联合针刺及补阳还五汤治疗方案治疗,对照组患者予以常规西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及治疗前后患者血脂变化情况,采取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及Barthel指数分别评估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日常生活能力状况,随访1年观察两组患者复发情况.结果 研究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1.11%,总不良反应率为2.22%,1年内复发率为4.44%,对照组分别为75.56%、15.56%、17.7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前两组患者血脂情况、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均相近(P>0.05),治疗后各组患者血脂情况、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均明显改善,且研究组改善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尼莫地平联合针刺及补阳还五汤治疗方案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效果良好,患者神经功能明显改善,日常生活能力显著提升,不良反应少,1年内复发率低,安全性高.

血栓与止血学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05 06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2003 01 02 03 04
2002 01 02 03 04
2001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