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医药卫生综合 > 血栓与止血学杂志

血栓与止血学

血栓与止血学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Thrombosis and Hemostasis 혈전여지혈학

省级期刊
  • 主管单位: 广州医学院
  • 主办单位: 广州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
  • 影响因子: 0.98
  • 审稿时间: 1个月内
  • 国际刊号: 1009-6213
  • 国内刊号: 44-1513/R
  • 发行周期: 双月刊
  • 邮发: 38-304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94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血栓与止血学期刊社
  • 出版地区: 广东
  • 主编: 刘泽霖
  • 类 别: 医药卫生综合
期刊荣誉:
  • 三联药物方案对急性大面积脑梗死患者GCS评分、血红蛋白水平及不良反应的影响

    作者:郑俊;罗福昌

    目的 研究三联药物方案对急性大面积脑梗死患者GCS评分、血红蛋白水平及不良反应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1~2016.12在我院治疗的急性大面积脑梗死患者11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5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实验组加用依达拉奉+醒脑静+大株红景天三联药物方案.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GCS评分、血红蛋白水平及血流动力学指标等.结果实验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4.55%,高于对照组80.00%的总有效率(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NHISS评分、ADL评分和GCS评分均有所改善,实验组患者的NHISS评分低于对照组,ADL评分和GC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实验组患者的全血高切黏度、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和血细胞比容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血红蛋白、CRP和IL-8水平均有所改善,实验组患者的血红蛋白、CRP和IL-8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急性大面积脑梗死患者采用依达拉奉+醒脑静+大株红景天三联药物方案治疗的疗效显著,可以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和血流动力学指标,降低炎症反应,安全性较好.

  • 血必净联合利伐沙班对髋关节置换术后静脉血栓形成及炎症因子的影响

    作者:李宁;罗汉文;涂泽松;岑景胜

    目的 探讨血必净联合利伐沙班对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及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 以2015年3月至2016年9月入住我院骨科的120例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A、B、C组各40例,三组均给予常规剂量利伐沙班治疗,B组另联合小剂量血必净治疗,C组另联合常规剂量血必净治疗,观察3组术前、术后凝血功能指标[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D二聚体(D-D)]、失血量指标[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输血量]、炎症因子指标[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术后下肢DVT发生率及药物不良反应.结果 术前3组aPTT、PT、D-D、IL-6、IL-8、TNF-α相较无明显差异(P>0.05);A组术后3 d、7 d aPTT、PT较术前明显降低,D-D、IL-6、IL-8、TNF-α较术前明显升高,B、C组仅术后3 d aPTT、PT较术前明显降低,D-D、IL-6、IL-8、TNF-α明显升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B、C组术后7 d aPTT、PT、D-D、IL-6、IL-8、TNF-α与术前相较无明显差异,且B、C组术后3 d、7 d凝血功能指标及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输血量、DVT发生率相较无明显差异(P>0.05);B、C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输血量、DVT发生率较A组明显小、低(P<0.05);A、C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较B组显著高(P<0.05).结论小剂量血必净联合利伐沙班可作为预防髋关节置换术后DVT、炎症因子异常表达的首选方案.

  • 血塞通联合前列地尔治疗脑梗塞的临床疗效

    作者:刘光均;聂本钢;黄庆云

    目的 观察血塞通联合前列地尔治疗脑梗塞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从2011年11月~2015年11月到我院接受治疗的脑梗塞患者中抽取206例作为研究对象,并严格按照随机原则将其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均为103例.给予对照组患者单用药物前列地尔治疗,实验组则采用血塞通联合前列地尔治疗,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神经功能缺损情况以及生活能力恢复情况.结果 对照组患者的临床效果(74.76%)低于实验组(89.32%)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生活评分无统计学差异;治疗后实验组患者的神经功能评分与生活能力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血塞通联合前列地尔治疗脑梗塞患者,可明显改善其神经功能与生活能力,且无不良反应.

  • 三重抗凝药物治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并发房颤的疗效

    作者:张慧;朱艳;贺晓丹

    目的 分析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并发房颤的三重抗凝药物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收集2013年02月至2016年02月于我院心内科行PCI的128例患者,按照术后的治疗方案分为三重抗凝治疗组(实验组,72例)与二重抗凝治疗组(对照组,56例),随访12个月,比较不同治疗方案的安全性及有效性.结果 与二重抗凝方案相比三重抗凝方案能显著减低支架内血栓发生率及1年临床终点事件发生率,但三重治疗方案增加总出血发生率.结论PCI术后合并房颤行三重抗凝方案较二重抗凝方案可显著减少支架内血栓发生率及1年临床终点事件发生率,但会增加出血风险.

    关键词: 支架 心房颤动 疗效
  •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浆miR-15 b、miR-92 a水平及其意义

    作者:黄姿;姚浩;熊振宇;熊龙根

    目的 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浆miR-15b、miR-92a的表达情况及其与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138例研究对象,其中冠脉正常组44例,不稳定型心绞痛组(UA)44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组(STE-MI)50例,应用RT-qPCR技术测定三组空腹血浆中miR-15b、miR-92a的表达水平,同时统计三组一般临床资料及生化指标.比较三组间生化指标、miRNAs水平的差异及miRNAs水平与冠脉SYNTAX评分的相关性.结果 血浆miR-15b表达水平在STEMI组、UA组比冠脉正常组明显下降(P<0.01).血浆miR-92a水平在STEMI组、UA组比冠脉正常组明显升高(P<0.01),同时,STEMI组miR-92a表达水平比UA组升高更显著(P<0.05).STEMI组血浆miR-92a与SYNTAX评分呈正相关,相关系数r=0.779(P<0.01);UA组血浆miR-92a与SYNTAX评分呈正相关,相关系数r=0.828(P<0.01)结论 UA、STEMI患者血浆中miR-15b表达水平降低,而miR-92a表达水平升高,血浆miR-92a表达水平与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相关.

  • 全髋关节置换患者注射低相对分子质量肝素与口服利伐沙班对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效果比较

    作者:张晶;杜耿;刘伟;刘冲;卫宝宁;王震

    目的 比较全髋关节置换患者注射低相对分子质量肝素(LMWH)与口服利伐沙班对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预防效果差异.方法 选取我院2010年3月至2015年3月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90例,抽签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5例,一组患者注射LMWH(置LMWH组),另一组患者口服利伐沙班(利伐沙班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出血量、伤口引流量、血红蛋白下降水平以及不同时间段血小板计数(PLT)、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水平变化情况,比较两组患者术后DVT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术后出血量、伤口引流量、血红蛋白下降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MWH组患者术后DVT发生率为13.33%与利伐沙班组15.56%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LMWH素和利伐沙班均能有效预防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静脉血栓栓塞的发生,且均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 彩色多普勒超声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诊断中的价值

    作者:钟雅蓉;赵春燕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CDFI)对单侧不同范围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及其周围软组织改变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于我院行CDFI检查的80例下肢DVT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按血栓累及血管范围分为3级:I级(累及1根深静脉,46例)、II级(累及2根深静脉,26例)、III级(累及3根及以上深静脉,8例).观察各级DVT的CDFI表现及邻近肌层、皮下组织的超声表现,并与同一健肢患者对比,测量患肢皮下组织增厚度、肌层增厚度、肌层回声改变及肌层组织形态改变等指标.结果 80例DVT患者声像图表现为管腔内可见不均匀低、中等回声,探头加压后不变瘪,Valsalva试验流速曲线无明显变化,CDFI不能探及血流信号,或仅有少许点线状血流.43例患肢皮下软组织稍增厚,回声稍增强,但血栓累及范围不同组之间皮下组织增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3例患肢肌层厚度较健侧增厚,其中Ⅲ级组与Ⅰ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血栓累及范围越广肌层厚度增加越明显.64例患肢肌层组织回声较健侧回声减低或增高,但回声变化强度与血栓累及范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0例患肢肌层组织形态发生改变,部分患肢肌间隙可见裂隙样或片状无回声,有的可探及迂曲扩张的血管,且随血栓累及范围越广(达Ⅲ级)征象越明显(P<0.05).结论 CDFI不但能直观地显示下肢静脉血栓,而且能清晰反映患肢肌层及皮下组织情况,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 不同麻醉方法对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

    作者:刘智;滕永杰;何慧鑫

    目的 研究不同麻醉方法对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DVT)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2014年6月至2016年6月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老年患者82例,根据麻醉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全麻组和硬膜外麻醉组,每组41例,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相关指标、DVT发生率及血小板(PLT)、纤维蛋白原(Fbg)、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等凝血指标水平变化,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血液流变学变化.结果 术后1 d全麻组患者全血低切黏度、全血高切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比积、Fbg水平较硬膜外麻醉组均显著较高(P<0.05),红细胞变形能力较硬膜外麻醉组显著较低(P<0.05);全麻组患者PLT、Fbg水平较硬膜外麻醉组显著较高(P<0.05),PT、TT水平较硬膜外麻醉组显著较低(P<0.05);全麻组患者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发生DVT的概率为39.02%显著高于硬膜外麻醉组7.32%(P<0.05).结论 全髋关节置换术中应用硬膜外麻醉能降低术后DVT的发生率,且硬膜外麻醉不会对患者的血液流变学造成明显影响.

  • 尼麦角林对缺血性脑卒中后认知障碍及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神经生长因子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的影响

    作者:周立;杜林;吴克礼;范星

    目的 探讨尼麦角林对缺血性脑卒中后认知障碍及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神经生长因子(NGF)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缺血性脑卒中后认知障碍患者212例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患者107例和对照组患者105例,观察组给予常规治疗+尼麦角林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尼麦角林安慰剂治疗,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12周行MMSE,ADL评分,并于治疗前和治疗12周后检测两组患者血清BDNF,NGF和NSE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12周后,临床症状较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治疗12周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治疗12周后MMSE和ADL评分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疗效方面比较,治疗12周后观察组有效率为97.1%,明显优于对照组的88.6%(P<0.05),且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和显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尼麦角林可显著改善缺血性脑卒中伴认知障碍患者的临床症状,并可调控血清BDNF,NGF和NSE水平.

  • 硬膜外麻醉在下肢手术患者中应用对凝血功能及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

    作者:张涵;张勇

    目的 观察硬膜外麻醉在下肢手术患者麻醉中应用对凝血功能及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影响.方法将2013年7月~2015年8月我院行髋关节置换术、股骨颈骨折内固定术患者,按随机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00例.对照组患者采取全身麻醉,观察组患者采取硬膜外麻醉,观察比较两组麻醉前、麻醉6 h后、术后次日清晨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原活动度、纤维蛋白原、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凝固时间等凝血指标及D二聚体水平,并进行为期12个月随访,比较两组DVT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麻醉前、麻醉后6 h、术后次日清晨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原活动度、纤维蛋白原、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凝固时间等凝血功能指标均无显著差异(P>0.05);而观察组患者较对照组患者麻醉后6 h、术后次日清晨D二聚体均明显降低(P<0.05);随访期间,观察组DVT发生率为3.0%,对照组DVT发生率为22.0%,前者明显低于后者(P<0.05).结论硬膜外麻醉可稳定下肢手术患者凝血功能,并明显降低DVT发生率.

  • 应用血栓弹力图指导冠心病患者介入治疗术后抗血小板治疗的临床价值

    作者:袁萍莉

    目的 研究使用血栓弹力图(TEG)指导冠心病患者介入治疗(PCI)术后抗血小板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我院心内科收治的240例院行PCI治疗且术后均采用TEG进行抗血小板治疗监制冠心病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分为80例急性心梗组(AMI)、8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和80例稳定型心绞痛(SAP),在PCI术实行TEG检测方案和抗血小板治疗方案.结果 UAP组和SAP组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MI组的值要高(P<0.05);SAP组的纤维蛋白原(Fbg)和D二聚体(D-D)比UAP组和AMI组明显要低(P<0.05);AMI、UAP和SAP组3组间在部分凝血活酶时间、Fbg、D-D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SAP组的反应时间和血凝块形成时间明显比AMI和UAP组时间长(P<0.05),SAP组的大振幅和角度明显比AMI和UAP组要低(P<0.05);240例患者抗血小板药物反应低下(89例)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引诱的血小板抑制率比抗血小板反应正常(151例)明显要低(P<0.05).结论 在TEG表示中AMI和UAP组患者的血凝形态比SAP组患者要高,说明TEG能够作为冠心病术后引导抗凝治疗和疾病发展情况的检测,且更加适用于AMI和UAP组,其中患者的纤维蛋白原高对氯吡格雷敏感度低会增高患者的缺血发生率,依据TEG能有有效的检测血小板的聚集情况,指导临床上的降低Fbg的治疗,进而减少患者缺血事件的发生.

  • 白血病患者血小板凋亡蛋白Bax、Caspase-3表达的研究

    作者:邹亮;周英;关军;程平

    目的 探讨白血病患者血小板凋亡蛋白Bax、Caspase-3表达情况.方法 采集自2015年1月~2017年年1月我院收治的60例白血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同时选取同期的6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探讨两组患者血小板凋亡蛋白Bax、Caspase-3表达情况.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PLT水平降低(P<0.05),PDW水平升高(P<0.05),MPV水平升高(P<0.05).试验组Bax mRNA相对表达量升高(P<0.05),Caspase-3 mRNA相对表达量升高义(P<0.05).试验组Bax蛋白相对表达量升高(P<0.05),Caspase-3蛋白相对表达量升高(P<0.05).结论 白血病患者的血小板功能低下,并且存在血小板凋亡现象,血小板凋亡可能Bax、caspase-3表达升高有关.检测白血病患者的血小板相关指标水平变化,对临床上白血病患者病情的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白血病 血小板 凋亡
  • 丁咯地尔治疗糖尿病合并急性脑血栓形成的临床效果

    作者:郭艳;张小军;高谢琼;李小溪

    目的 对糖尿病合并急性脑血栓采用丁咯地尔治疗,并观察探讨其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我院302例于2013年5月至2016年5月入院接受治疗的糖尿病合并急性脑血栓形成患者按随机分配原则进行分组: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151例.对对照采用丹参注射液进行治疗,治疗组采用丁咯地尔对进行治疗.治疗后,观察分析两组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改善情况、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组和对照组的血液流变学改善情况无明显差距,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68.88%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4.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糖尿病合并急性脑血栓形成患者采用丁咯地尔进行治疗,可以改善血液流变学状况,提高总有效率.

  • 重型血友病A患儿短期足量预防治疗及结束后非干预状态下的疗效观察

    作者:邱石球;庄金木;周璇;尹瑞雪;刘阳;柳竹琴;孙竞

    目的 分析既往按需治疗的重型血友病A患儿接受短期足量预防治疗及结束后非干预状态下的出血情况及关节功能变化.方法 对既往按需治疗的12例8.5岁(4~14岁)重型血友病A患儿,回顾性收集按需治疗3个月的出血情况,然后前瞻性观察短期足量预防治疗3个月(25 U/kg 3次/周)及非干预状态下治疗9个月的出血情况和关节功能HJHS评分,依据短期足量预防治疗结束后非干预状态下患儿的治疗方式分组分析.结果 12例患儿短期足量预防3个月的ABR(年化出血次数)及AJBR(年化关节出血次数)较既往基线状态按需治疗3个月明显减少(3.8±5.6次/年vs 64.3±13.9次/年;2.7±4.0次/年vs 39.6±18.6次/年,P<0.05),HJHS总分在短期足量预防后下降62.0%.短期足量预防结束后9例按需治疗组的ABR及AJBR变化:结束后1~3月尚较基线按需治疗3个月减少(43.7±9.7次/年vs 58.6±9.8次/年;27.1±9.5次/年vs 34.7±12.0次/年,P<0.05),但结束后4~6月则与基线按需治疗3个月类似(P>0.05),HJHS总分在短期足量预防治疗结束后第3个月、第9个月分别较短期足量预防结束时回升35.5%及50.9%.短期足量预防结束后2例低量预防组的ABR/AJBR分别为4.8次/年及4.1次/年,短期足量预防结束后1例中量预防组则保持零出血.结论 短期足量预防治疗能更明显减少重型血友病患儿的出血,但中断预防治疗3个月后ABR/AJBR将恢复到预防治疗前水平,且关节功能也会逐渐下降,说明持续预防治疗的重要性,提示持续中量预防治疗可能是中国现时资源有限的选择.

  • 中国冠心病患者中血小板miRNA-223预测氯吡格雷抵抗的研究

    作者:鲁作华;刘倩倩;韩书光;刘兴辉

    目的 探讨miRNA-223与氯吡格雷反应性的关系.方法 选取200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利用流式细胞术和实时荧光定量技术监测血小板反应性(PRI)和miRNA-223在血小板的表达量,根据血小板反应性将患者分为血小板高反应性(HPR)和非血小板高反应性(nHPR)患者,分析miR-223表达量与血小板反应性之间的关系.结果 HPR组的平均VASP-PRI为82.8±10.1%,nHPR组则为29.7±12.1%.VASP-PRI与miR-223表达量之间有着负相关关系,且相关性较好,R2=0.964,P<0.01.结论 miRNA-223的表达量可能对于血小板反应性预测具有一定的意义.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静脉血栓的形成与血栓素A2、前列环素水平的关系研究及其护理

    作者:张铁英;施晨倩

    目的 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静脉血栓的形成与血栓素A2(TXA2)、前列环素(PGI2)水平的关系研究及其护理.方法 选取我院老年病科2013年10月~2015年3月收治的120例COP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COPD患者不同时期以及是否伴有静脉血栓进行分为2组,A组(58例):COPD不伴静脉血栓者,B组(62例):COPD伴静脉血栓者.同时选择60例同期的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C组.比较各组患者TXA2、PGI2水平变化情况,以及COPD的护理对策.结果 与C组相比,A组、B组TXA2水平升高,PGI2水平降低,TXA2/PGI2比值升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A组相比,B组TXA2水平升高,PGI2水平降低,TXA2/PGI2比值升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与缓解期相比,急性期COPD伴静脉血栓患者的TXA2水平升高,PGI2水平降低,TXA2/PGI2比值升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OPD患者静脉血栓的形成与TXA2、PGI2水平密切相关,临床上应加强预防COPD患者静脉血栓的形成与护理.

  • 以硼替佐米为基础的化疗方案对骨髓瘤患者血小板、凝血及纤溶功能的影响

    作者:韩东海;高大

    目的 探讨以硼替佐米为基础的化疗方案对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血小板、凝血及纤溶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4年3月~2017年3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MM病人80例,分别在用药前、用药第1 d、用药第4 d的1 h后对血小板大凝集率、抗凝血酶(AT)、aPTT、PT、TT、D二聚体(D-D)、纤溶酶原活性(PLG)、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活性(t-PA)、纤溶酶原激活抑制物活性(PAI)、α2-抗纤溶酶抑制物活性(α2-PI)进行测定,比较用药前后血小板、凝血、抗凝及纤溶功能的变化.结果 与用药前相比,用药第1d、用药第4d的1h后,血小板大凝集率呈现逐渐下降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9;P=0.012),AT呈现增长趋势但不明显(P=0.393;P=0.273);aPTT、PT、TT无明显变化,而D-D呈现明显增长趋势(P=0.513;P=0.423).结论 以硼替佐米为基础的化疗方案可使MM患者血小板大凝集率下降,对其他凝血、抗凝及纤溶功能无明显影响.

  • 肝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治疗前后肝癌患者血清D二聚体变化

    作者:成厚丕

    目的 探讨肝动脉灌注化疗栓塞(TACE)治疗前后肝癌患者血清D二聚体(D-D)水平变化及其在临床上的意义.方法 选取我院2010年9月到2014年8月住院治疗的诊断为原发性肝癌的患者140例,并依据1997 WHO肿瘤疗效评价标准(RECIST)划分为有效组75例,进展组65例,并比较两组患者通过TACE治疗前后D-D表达水平,并分析其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结果 两组患者TACE治疗前第5天血清中D-D水平比较无明显差异t值为0.099,(P>0.05).TACE治疗后第5天进展组血清中D-D水平较治疗前明显升高t值为2.124,(P<0.05),有效组血清中D-D水平较治疗前降低t值为2.192,(P<0.05),且有效组血清中D-D水平较进展组比较较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3.482,(P<0.05).结论 经TACE治疗后未复发的肝癌患者血清中的D-D水平较TACE治疗前低,复发的肝癌患者血清中的D-D水平较未复发者高,且经TACE治疗后无降低,故D-D水平变化是可以作为肝癌患者疗效判断及评估预后的指标.

  • 全身麻醉复合硬膜外麻醉对开胸手术患者血栓素A2、血浆D二聚体及应激氧化相关指标的影响

    作者:郭晓清

    目的 探讨全身麻醉复合硬膜外麻醉对开胸手术患者血栓素A2(TXA2)、血浆D二聚体(D-D)等纤溶功能及应激氧化相关指标的影响.方法 选取择期行开胸手术的患者240例,按麻醉方法分为硬膜复合组(n=120)与静吸复合组(n=120),前者实施硬膜外复合全身麻醉,后者实施静吸复合全身麻醉.密切观察两组患者外周静脉血检测纤溶功能与应激氧化指标,包括TXA2、血浆D-D、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PAI-1)及去肾上腺素(NE)、肾上腺素(E)、多巴胺(DA).结果 两组术前各项纤溶功能指标、应激氧化指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各项纤溶功能指标、应激氧化指标均较术前显著升高(P<0.05),但硬膜复合组术后TXA2、D-D、t-PA、PAI-1升高幅度明显低于静吸复合组(P<0.05),NE、E、DA升高幅度亦明显低于静吸复合组(P<0.05).结论 与静吸复合全身麻醉相比,全身麻醉复合硬膜外麻醉对开胸手术患者纤溶功能影响更小,更有利于减轻氧化应激反应和提高麻醉恢复质量.

  • 无肝素血液透析体外循环凝血病例的临床分析

    作者:付群英;王颖;雷蕾

    目的 探讨无肝素血液透析体外循环凝血的危险因素,为临床合理干预措施提供理论参考.方法 收集2013年7月至2015年10月我院收治的120例行血液透析治疗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患者有无肝素血液透析分为肝素组(67例)及无肝素组(53例),并以同期于我院体检60例健康志愿者为健康组,观察3组凝血功能指标[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bg)、血浆凝血酶时间(TT)]、血液相关指标[血红蛋白(Hb)、血小板计数(PLT)、红细胞压积(PCV)],采用单、多因素分析无肝素血液透析体外循环凝血的危险因素.结果 肝素组aPTT、Fbg、TT高,无肝素组次之,健康组低,3组之间两两相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Hb、PLT、PCV相较无明显差异(P>0.05);单、多因素分析显示,高Hb、PLT、血流不佳、合并恶性肿瘤为无肝素血液透析体外循环凝血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无肝素血液透析治疗患者存在体外循环凝血风险,影响体外循环凝血的高危因素较多,临床可据此展开合理有效的干预措施.

    关键词: 无肝素 血液透析
  • 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病变与血小板指数的关系

    作者:张晓军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病变与血小板指数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我院2013年5月至2016年5月249例2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将患者分为正常组68例、增厚组105例与斑块组76例,比较各组的临床资料与生化指标.结果 正常组的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血小板活化标志物CD62 p高于增厚组(P<0.05);斑块组的MPV、PDW、CD62 p增厚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PLT、MPV、PDW等血小板指数可以提示颈动脉病变情况,为2型糖尿病患者血管事件预测提供科学依据.

  • 参麦注射液联合BiBap无创呼吸机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血氧浓度及高凝血状态的影响

    作者:喻益勇

    目的 研究参麦注射液联合BiBap无创呼吸机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血氧浓度及高凝血状态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2012年4月至2015年10月76例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将纳入患者抽签随机分为观察组(n=38)和对照组(n=38).观察组给予参麦注射液联合无创机械通气治疗,对照组给予单纯无创机械通气治疗,比较两组临床指标、临床疗效、血气指标以及凝血指标.结果 观察组治疗后的血氧分压(PaO2)、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显著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治疗后的二氧化碳分压(PaCO2)、纤维蛋白原(Fbg)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无创机械通气治疗可以有效减轻呼吸困难等症状,参麦注射液具有抗凝、降血粘度的作用,联合使用可以提高疗效.

  • 凝血功能四项检测在评估ICU重症休克患者预后的价值

    作者:王燕

    目的 研究凝血功能四项检测在评估ICU重症休克患者预后中的价值.方法 以2014年3月~2016年3月ICU收治的125例重症休克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28 d预后情况将患者分为存活组(95例)与死亡组(30例),比较分析两组患者APACHEII评分、凝血四项检测、乳酸水平等相关资料,并通过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影响重症休克患者预后(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存活组患者APACHEII评分、乳酸水平、PT、Fbg、D-D水平分别为(23.35±3.08)分、(2.18±2.40)mmol/L、(13.05±1.80)s、(3.59±1.72)g/L、(4.90±10.10)mg/L,较死亡组的(28.35±7.12)分、(4.58±4.47)mmol/L、(16.14±1.50)s、(2.80±1.75)g/L、(10.88±17.26)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ICU重症休克患者预后独立危险因素为APACHEII评分、乳酸水平、D-D水平.结论 凝血功能四项检测对ICU重症休克患者预后评估有一定的价值,同时乳酸水平、D-D水平可作为重症休克患者死亡独立危险因素.

  • 血液病患者血小板输注治疗的效果及影响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作者:周文杰;金民;王峰

    目的 研究血液病患者血小板输注治疗的效果并对影响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性分析.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11月至2015年11月63例血液病患者的临床资料,两组患者均予以血小板输注治疗,比较患者血小板输注前后血小板计数变化以及不同类型血液病患者血小板输注有效率,分析影响血小板输注的相关因素并进行Logistic单因素回归分析.结果 输注后血小板计数较输注前显著较高(P<0.05);急性白血病患者、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血小板输注有效率分别为87.13%、83.02%较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51.28%、67.86%显著较高(P<0.05);反复输血次数≥3次、发生感染、脾肿大、活动性出血患者血小板输注无效率分别为68%、36%、70%、12%较血小板输注有效率30.41%、19.88%、36.26%、4.68%显著较高(P<0.05).结论 反复输注血小板、感染、脾肿大、活动性出血是血小板输注无效的影响因素.

  • 甲状腺功能减低对凝血功能和纤溶系统的影响

    作者:申彩虹

    目的 探究甲状腺功能减低对凝血功能和纤溶系统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3年5月至2015年6月于我院内分泌科门诊和住院收治的59例原发性甲状腺功能减低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TSH值水平分为轻度甲减组(TSH<50 mIU/L)和重度甲减组(TSH≥50 mIU/L),同时选取32例体检健康人为对照组,测定各组血促甲状腺激素(TSH)、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素(FT4)、血清总三碘甲腺原氨酸(T3)和甲状腺素血清总甲状腺素T4)指标,以及凝血功能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血纤维蛋白原量(Fbg)和纤溶指标Ⅰ型纤维溶酶原激活因子抑制因子(PAI-Ⅰ)、组织纤维酶原激活因子(t-PA)和D二聚体(D-D).结果 轻度甲减组和重度甲减组FT3、FT4、T3和T4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而TSH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且重度甲减组FT3、FT4、T3和T4水平低于轻度甲减组,而TSH水平显著高于轻度甲减组(P<0.05).重度甲减组PT、aPTT、TT和Fbg指标显著高于对照组和轻度甲减组(P<0.05).轻度甲减患者PAI-Ⅰ、t-PA和D-D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和重度甲减患者而重度甲减组PAI-Ⅰ、t-PA水平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而D-D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甲状腺功能减低能够影响机体凝血功能和纤溶指标.

  • QC活动提高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早期普通肝素使用率的效果观察

    作者:李研;赵建耀;赵娜;张玉;孙莹;徐阳

    目的 观察将QC活动用于管理提高急性心肌梗死早期普通肝素使用率的效果.方法 成立QC小组,遵循PDCA循环的方法,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早期使用肝素的情况进行现状调查,找到肝素使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导致早期肝素使用不合理的原因并进行要因确认,针对要因制定整改措施并组织实施,实施3个周期后对整改效果进行评价、总结.结果 肝素使用率由QC活动前的0.00%提高到95.00%.结论 QC活动可以通过科学的管理方法优化急性心肌梗死药物使用流程,提高肝素合理使用率.

  • 腹部手术对患者凝血和纤溶系统的影响

    作者:杜玉波

    目的 探讨腹部手术不同术式对患者凝血和纤溶系统的短期影响.方法 选取2015年4月~2016年4月医院择期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70例为腹腔镜组,选取2013年4月~2014年4月接受开腹胆囊切除术患者70例为开腹组,均测定术前及术后1 d、3 d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bg)、D二聚体(D-D)、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水平、纤溶酶原激活抑制物(PAI-1)水平,记录住院期间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发生率.结果 两组术前及术后1 d、3 d PT、T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 d aPTT较术前缩短(P<0.05),但两组术后3 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 d、3 d Fbg、D-D较术前上升,且开腹组明显高于腹腔镜组(P<0.05);两组术后1 d t-PA较术前下降,PAI-1较术前上升(P<0.05),术后3 d t-PA较术后1 d有所上升,PAI-1下降(P<0.05).两组术后DVT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部手术后短期内会导致凝血和纤溶激活,但与开腹手术相比,腹腔镜手术的影响相对较小.

  • 七氟醚、丙泊酚麻醉对结肠癌根治术患者围手术期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作者:赖烯束;卢彬

    目的 研究丙泊酚与七氟醚麻醉对结肠癌根治术患者围手术期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 从2014年11月至2015年11月到我院接受治疗的结肠癌根治术患者抽取110例作为研究对象,并严格按照随机原则将其分为行丙泊酚麻醉组与行七氟醚麻醉组,均为55例.比较两组患者麻醉前、麻醉后30 min、麻醉后90 min血浆黏度、细胞变形指数、红细胞聚集指数、血浆纤维蛋白原及全血黏度(高切、中切、低切)情况.结果 麻醉后,两组患者三个时间点各项指标差异较小(P>0.05).与麻醉前相比,两组患者行麻醉后血浆黏度、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中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与血浆纤维蛋白原、红细胞变形指数与红细胞聚集指数皆明显下降(P<0.05).结论 将丙泊酚与七氟醚麻醉运用于结肠癌根治术患者,均可明显降低血液黏度,有助于防止血栓形成的相关并发症.

  • 输注不同比例血浆和红细胞对凝血功能障碍及的影响

    作者:张瑚敏

    目的 探讨输注不同比例血浆和红细胞对凝血功能障碍:方法 选取2014年7月至2016年9月我院大量输血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按入院24 h内输注新鲜冻血浆(FFP)与红细胞悬液(RBCs)比例将其分为低比例组(D1组,FFP:RBCs为1:3)、中比例组(D2组,FFP:RBCs为1:2)、高比例组(D3组,FFP:RBCs为1:1),均30例,记录三组住院时间、入住ICU时间、治愈率及病死率,比较三组血液制品输注量及大量输血前后凝血功能指标、血常规指标变化.结果 三组住院时间、入住ICU时间、治愈率及病死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D3组FFP用量(2.60±1.57)L明显高于D1组、D2组,而三组RBCs、血小板、冷沉淀使用量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大量输血后,三组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均延长,但D1组>D2组>D3组,三组纤维蛋白原(Fbg)均下降,但D3组Fbg(2.10±0.56)g/L高于D1组、D2组(P均<0.05).结论 对大量输血患者,将血浆和红细胞按1:1比例输注有利于预防凝血功能障碍.

  • 超前镇痛对干预下肢骨科手术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作用

    作者:闫娜;安翠红;杨小丰;倪伟

    目的 探究超前镇痛对干预下肢骨科手术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我院接收的80例下肢骨折患者展开分析,随机对其进行分组,即研究组与参照组,每组为40例.给予参照组常规麻醉,研究组实施超前镇痛.将两组术后各时间段血浆D二聚体水平、Fbg值与疼痛状况展开比较.结果 术前两组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数据差异不具有显著性(P>0.05).术后第1日与第7日,两组D二聚体数据组间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第10天,两组患者的D二聚体水平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两组术后第1日D二聚体水平明显升高,且与同组术前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术后0.5 h、1 h、6 h、12 h后研究组的疼痛VAS评分均比参照组低,且数据显著(P<0.05).而在24 h后,两组疼痛VAS评分相近,且数据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1日与术后7日,两组患者的Fbg值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术后1日、3日,研究组的Fbg值低于参照组(P<0.05).结论 相对于常规麻醉,超前镇痛的镇痛效果更佳,能有效防止下肢骨科手术术后深静脉血栓的产生.

  • 间歇充气加压在预防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应用

    作者:卫飞燕;王艳南;马为;郑云辉

    目的 探讨间歇充气加压在预防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COPD)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中的应用.方法 选择我院ICU室2012年1月~〈2015年1月的100例COP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试验组50例,对照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试验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间歇充气加压预防DVT的护理.比较两组患者DVT发生率、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ICU死亡率和血栓标志物水平的变化.结果 试验组DVT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比较(8.00%vs26.00%),(P<0.05);试验组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ICU死亡率比对照组均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比较,试验组D-D水平升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间歇充气加压预防COPD患者DVT的效果显著,可有效降低DVT的发生率.

  • 高三尖杉酯碱联合地西他滨治疗老年白血病继发血小板增多症

    作者:鲁英娟

    目的 观察高三尖杉酯碱、地西他滨联合治疗对老年白血病继发血小板增多症的疗效.方法 选取2013年1月~2016年1月确诊为老年白血病继发血小板增多症的124例患者,按照疗法分为联合组(基础化疗+高三尖杉酯碱+地西他滨)和对照组(基础化疗+高三尖杉酯碱)各62例.结果 治疗后,联合组Hb、PLT、WBC恢复效果优于对照组,临床总缓解率72.59%高于对照组53.23%(P<0.05).组间胃肠道反应、脱发、骨髓抑制、肝肾功能损伤等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三尖杉酯碱联合地西他滨能够促进老年白血病继发血小板增多症患者的血象和骨髓象指标好转,对预后具有改善作用.

  • 不同浓度七氟烷处理对心肌梗死史全麻手术患者凝血功能、心功能及心率的影响

    作者:曾宪伟

    目的 研究不同浓度七氟烷处理对心肌梗死史全麻手术患者凝血功能、心功能及心率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在2014年2月至2016年2月收治的60例心肌梗死患者,按照入院时间顺序将患者分成两组(每组30例).观察组患者予以2%七氟烷通过膜肺持续吹入,对照组患者予以1%七氟烷通过膜肺持续吹入,两组各吹入15 min.比较两组患者凝血功能、心功能变化情况、心率变化及有无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患者麻醉前与麻醉后凝血功能均无明显变化,对照组患者麻醉后PT、aPTT、TT值明显升高(P<0.05);麻醉后观察组心功能未出现明显不变化(P>0.05),对照组出现左心室射血分数升高的现象;麻醉后观察组患者心率无明显变化(P>0.05),对照组心率较麻醉前明显加快(P<0.05);观察组患者无明显不良情况.结论使用2%七氟烷麻醉对心肌梗死全麻术者的凝血功能、心功能及心率无明显影响.

  • 常年定期献血人群与血栓性疾病发生的相关随访

    作者:冯丽娟

    目的 调查和分析常年定期献血人群血栓性疾病的发生情况跟踪随访结果.方法 选取2008年2月至2012年2月常年定期献血者800例和同期体检的与其人口学特征相近的未参与献血或非常年定期献血者500例,定义为固定献血组(n=800)和非固定献血组(n=500).另收集2014年5月至2015年5月期间来院咨询的300例意向献血者的临床资料,采用随机双盲法分为研究组(n=150)和对照组(n=150),研究组根据本次跟踪随访结果给予针对性健康宣教,对照组健康宣教不公布本次跟踪随访结果.跟踪随访固定献血组和非固定献血组人群2年内血栓性疾病及其他相关疾病的发生情况,调查和统计研究组和对照组献血情况差异.结果 固定献血组血栓性疾病及相关疾病发生率10.88%显著低于非固定献血组19.60%(P<0.05).研究组总献血率69.33%明显高于对照组54.00%(P<0.05).研究组献血量300 ml、400 ml、2次以上累计>400 ml的人群占比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献血量分布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常年定期性献血可降低献血人群血栓性疾病及相关疾病的发生风险,其可显著提高意向献血人群献血率和献血量.

  • 血液保护措施对肝癌患者术后异体输血量及复发、存活质量的影响

    作者:李洪

    目的 研究不同血液保护措施对肝癌患者术后异体输血量及复发、存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3月至2011年3月行肝癌根治术患者129例,根据实施的血液保护措施的不同,将患者分为三组,每组43例,将采取急性等容血液稀释(ANH)的患者设置为ANH组,采取控制性低中心静脉压(LCVP)的患者设置为LCVP组,采取急性等容血液稀释联合控制性低中心静脉压(ANH+LCVP)的患者设置为ANH+LCVP组,统计各组患者术中出血和异体输血量情况,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血小板参数(PLT)、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及大血小板比率指标变化情况,对患者进行随访观察,比较各组患者复发率、生存时间以及生存质量.结果 ANH组术中失血量较LCVP组和ANH+LCVP组显著较多(P<0.05);ANH+LCVP组异体输血量较ANH组和ANH+LCVP组显著较低(P<0.05);ANH+LCVP组各血小板参数指标较ANH组显著较高(P<0.05),ANH+LCVP组PLT和MPV指标水平较LCVP组显著较高(P<0.05);ANH组5年生存率为25.58%较ANH+LCVP组46.51%显著较低(P<0.05),ANH组复发率为41.86%较ANH+LCVP组13.95%显著较高(P<0.05);ANH+LCVP组躯体功能、情绪功能、整体健康评分较ANH组和LCVP组显著较高(P<0.05).结论 ANH+LCVP血液保护措施能有效降低肝癌患者术中失血量和异体血输注量,患者的血小板组织受到的破坏小,5年内生存率更高,复发率更低,保证了患者的预后,提高了术后存活质量.

  • 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与血小板计数比值对STEMI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无复流的预测价值

    作者:赵长征

    目的 探讨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与血小板计数比值对STEMI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无复流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至2015年5月于本院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STEMI患者100例,根据术后是否复流将其分为无复流组和正常血流组,各50例.采用心脏超声心动图检查测试左室射血分数(LVEF),采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与血小板计数,再计算出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与血小板计数比值(RDW-to-platelet ratio,RPR),采用ROC曲线分析RPR预测STEMI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无复流的效能,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STEMI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1年内发生不良事件独立危险因素,统计分析所有患者RPR、LVEF情况.结果 无复流组患者RPR明显高于正常血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复流组患者LVEF明显低于正常血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以RPR≥0.124为界限时,对无复流诊断敏感性为76.00%,特异性为80.00%,ROC曲线下面积为0.78;无复流组患者1年内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率高于正常血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法显示,RPR水平升高、LVEF降低是STEMI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1年内发生不良事件独立危险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与血小板计数比值检测对预测STEMI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无复流中具有良好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且是患者发生心血管不良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有利于医师进一步了解患者的病情和评估预后,进而实施针对性干预方案,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 奥曲肽联合内镜下治疗肝硬化出血患者的效果

    作者:高淑娟;郭雪艳;王萍;吴随宁

    目的 观察奥曲肽联合内镜下治疗肝硬化出血患者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5年1月~2017年1月我院接诊的92例肝硬化出血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奥曲肽联合内镜下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术;对照组采用内镜下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术.患者治疗前、后经胃镜及CT增强检测,观察统计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有效率91.30%(41/46)明显高于对照组76.09%(35/46)(P<0.05).观察组患者平均止血时间(15.23±5.37)h、48 h再出血率4.35%(2/46)及并发症的发生率6.52%(3/46)明显低于对照组平均止血时间(19.94±5.23)h、48 h再出血率10.87%(5/46)及并发症的发生率15.22%(7/46)(P<0.05).结论 奥曲肽联合内镜下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术治疗肝硬化出血患者,缩短患者止血时间,降低再出血率.

  • 高血压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袁会军;钱才;黄燕

    目的 观察高血压与下肢DVT的相关性.方法 取2015年6月至2016年7月医院收治的住院患者300例.入院后采用医院自拟问卷调查表对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及血压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并进行单因素与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高血压与下肢DVT的相关性.结果 300例住院患者中54例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18.00%.单因素结果显示:下肢DVT与性别、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下肢DVT与高血压、D聚体、C反应蛋白及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关系密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下肢DVT与高血压、D二聚体、C反应蛋白及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关系密切(P<0.05).结论 高血压是下肢DVT的独立危险因素,治疗时应加强血压控制,将血压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降低DVT发生率.

  • D二聚体检测在妇科手术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战预防中的指导作用

    作者:刘红梅

    目的 探讨D二聚体(D-D)在妇科手术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预防中的指导价值.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6年5月我院妇科收治的288例具有DVT高危因素的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时间分布将其分为A组(2010年1月至2013年5月收治的160例患者)和B组(2013年6月至2016年5月收治的128例患者),A组患者在术前术后予以预防DVT相关措施,B组患者在A组基础上根据D-D检测结果另予加以其他相关措施,干预结束后,观察比较2组患者术前术后D-D水平及DVT和肺栓塞的发生情况.结果 ①2组患者D-D术前无明显差异,术后较术前均有明显升高,且A组患者较B组升高明显(P<0.05);②A组患者术后DVT发生45例(28.13%)明显高于B组14例(10.94%),且右侧DVT继发肺栓塞发生率(9.52%)高于左侧(2.63%),比价差异间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D检测并及时予以相应措施可明显降低妇科手术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

  • 颅脑损伤后继发性脑梗死患者的护理

    作者:喻桂姣

    目的 颅脑损伤后继发性脑梗死患者康复护理干预体会.方法 选取我院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60例颅脑损伤后继发性脑梗死患者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患者抽签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给予康复护理干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采用简易智能检查量表(MMSE)评定患者认知功能,独立功能性量表(FIM)评定患者独立能力,Fugl-Meyer(FMA)评定运动功能,焦虑自评量表(SAS)及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定患者焦虑、抑郁状况,并比较两组预后.结果 观察组干预后运动功能、认知功能、独立能力评分高于干预前,且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预后良好率50.00%高于对照组,死亡率13.33%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中度残疾、重度残疾、植物状态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康复护理干预主要从观察监测生命体征、心理护理、体位护理、呼吸道护理、胃肠道护理、运动指导6个方面进行干预.结论 颅脑损伤后继发性脑梗死患者康复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患者预后,提高运动功能、认知功能、独立能力,缓解不良情绪.

  • 老年患者PICC置管后预防静脉炎、静脉血栓的专项护理

    作者:张莹

    目的 探讨置管专项护理干预老年患者PICC置管后预防静脉炎、静脉血栓的效果研究.方法 选择2015年1月~2016年10月于我院就诊的120例行PICC置管的老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12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60例)和试验组(6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试验组采用PICC置管专项护理.探讨置管专项护理干预老年患者PICC置管后预防静脉炎、静脉血栓的效果研究.结果 试验组静脉炎发生率(1.67%)低于对照组静脉炎发生率(10.00%);试验组静脉血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3.33%vs11.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干预后,试验组炎症因子MCP-1、TNF-α和IL-6水平较对照组均降低(P<0.05).护理干预后,试验组D-D和vWF水平较对照组均降低(P<0.05).护理干预后,试验组无菌操作、基础护理、护理记录、并发症预防、健康教育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置管专项护理干预对老年患者PICC置管后预防静脉炎、静脉血栓形成效果显著.

  • 护理在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预防中的应用

    作者:李学莉

    目的 探讨护理方法对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预防作用.方法 选择于我院进行手术治疗的312例下肢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分配原则将其平均分为2组,并采取不同的护理干预,即观察组(综合护理)、对照组(常规护理).观察2组患者术后1周的下肢皮肤温度、周径增长率以及深静脉血栓形成率.结果 术后1周,对照组的下肢皮肤温度、下肢周径增长率均高于观察组,其深静脉血栓形成率(9.62%)也比观察组(3.21%)高,且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 综合护理可有效控制下肢骨折术后患者的下肢皮肤温度及其周径增长率,从而降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

  • 综合护理在经耻骨后前列腺癌根治术后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

    作者:赵茜茜

    目的 探究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在经耻骨后前列腺癌根治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15年12月至2016年12月期间的126例行经耻骨后前列腺癌根治术的男性患者,根据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3例.对照组采取常规的临床护理;实验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取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对两组患者护理后进行两组DVT发生率与同型半胱氨酸(Hcy)、脂蛋白(a)[LP(α)]、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Fbg)、抗凝蛋白和血小板参数等作比较.结果 实验组的DVT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的Hcy、Lp(a)、D-D和Fbg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比较显示,实验组的AT、PS和PC水平均显著降低(<0.05);在血小板参数比较中显示,实验组显著的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患者对护理总满意率为98.41%,显著的高于对照组(84.13%)(P<0.05).结论 耻骨后前列腺癌根治术存在DVT并发症的危险因素,通过采取综合护理干预措施提前进行预防可有效降低术后下肢DVT的发生率.

  • 护理管理预防胆囊手术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作用

    作者:廖卉

    目的 探讨护理管理预防胆囊手术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作用.方法 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我院收治的90例胆囊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顺序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护理安全管理干预,并对两组主要凝血功能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观察组患者发生DVT有5例,未发生的有40例;对照组发生DVT有14例,未发生的有31例(P<0.05).观察组痊愈14例,显效26例,有效4例,无效1例;对照组痊愈7例,显效18例,有效11例,无效9例.(P<0.05).观察组实行护理管理,对照组实行常规护理,两组患者分别于出院后进行随访调查,然后进行比较.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5.26%;对照组满意度为73.33%.(P<0.05).观察组的aPTT、PT指标高于对照组,Fbg指标低于对照组差(P<0.05).结论 对胆囊手术患者实行护理管理,能有效预防术后下肢DVT的形成.

  • 单采血小板献血反应发生情况调查及护理体会

    作者:常颖

    目的 观察单采血小板献血者发生献血反应情况,并探讨献血反应患者的护理方式.方法 选取2015年2月至2016年2月期间到我站进行单采血小板献血者1000例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500例,分别实施常规护理和优质护理,并对两组献血者的献血反应情况进行详细记录,进行对比分析,同时对比两组人员的护理满意度.结果 常见的献血反应有头晕、恶心、呕吐、昏厥、抽搐等,实验组患者献血反应的发生率(0.40%)明显低于对照组(2.20%),且实验组护理满意度(99.60%)明显高于对照组(80.00%),数据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单采血小板献血者常见的献血反应症状表现形式较多,对献血者实施优质护理能够有效降低献血反应的发生率.

  • 低相对分子质量肝素联合护理干预预防肿瘤患者PICC置管后深静脉血栓形成

    作者:王莉;田静;熊冬梅;杜凌艳;谢晓燕

    目的 对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术后深静脉血栓(DVT)发生规律进行相关探讨,同时探究低相对分子质量肝素(LMWH)对肿瘤患者PICC置管后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效果.方法 选择2014年3月至2016年10月期间600例PICC置管术后患者DVT的发生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并统计观察期间PICC置管术后发生DVT的患者使用LMWH并进行护理干预后深静脉血栓复发情况,将同期PICC置管术后未应用LMWH的患者设为对照组,并进行比较.结果 PICC置管术后DVT发生率为7.00%,其与伴糖尿病或高血压、冠心病、感染、长期卧床、D二聚体增高有明显的关系;应用LMWH后,PICC置管术后发生DVT的患者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0.00%,PICC置管术后未应用过LM-WH的患者DVT发生率为7.00%,差异显著(P<0.05).结论 肿瘤患者PICC置管后发生DVT概率较高,其与伴糖尿病或高血压、冠心病、感染、长期卧床、D二聚体增高有明显的关系;通过LMWH的使用以及积极的护理干预能对DVT的发生率进行显著的减少,同时具有很高的安全性.

  • 综合护理在预防重型颅脑损伤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中的应用

    作者:陈丽君;林雅红

    目的 探析综合护理在预防重型颅脑损伤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92例我院收治的重症颅脑损伤患者,将其平均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后分别予以实施综合护理与常规护理.结果 观察组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并发率为13.04%,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2.61%;观察组的神经功能情况、日常生活能力以及生存质量等临床指标均优于对照组,且P<0.05.结论 给予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临床综合护理干预,能够有效降低患者DVT的发生率.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及生存质量.

  • 血栓弹力图在胃癌患者术后护理监测中的应用

    作者:刘丹东

    目的 研究血栓弹力图(TEG)在胃癌患者术后护理中的应用.方法 纳入70例于2012年3月~2016年3月期间行手术治疗的胃癌患者,根据术后应用TEG检测凝血功能与否,随机分为对照组(n=35)和观察组(n=35),对照组术后给予常规凝血指标监测+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TEG态监测与对症护理,比较两组凝血指标变化、及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发生率.结果 护理干预后,凝血指标与TEG均显示观察组凝血功能的高凝状态逆转,观察组DVT发生率为5.74%,对照组为25.71%(P<0.05).结论 TEG应用于胃癌患者术后护理,可有效监测其凝血功能变化,对患者凝血功能恢复和并发症的预防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 卵巢囊肿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及综合性护理的效果

    作者:李娜

    目的 探讨综合性护理干预卵巢囊肿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效果.方法 选择2015年10月~2017年3月于我院就诊的100例卵巢囊肿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试验组50例,对照组50例.两组患者进行腹腔镜手术治疗的同时,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试验组给予预防DVT的综合护理.比较两组患者DVT发生率,血栓标志物、血小板和凝血功能指标的变化.结果 试验组DVT总发生率(8.00%)明显低于对照组(20.00%)(P<0.05);与对照比较,试验组PT、aPTT、TT变化不显著,但PLT、Fbg水平下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对卵巢囊肿患者给予综合护理可有效降低DVT的发生率,同时还可改善患者血液的高凝状态.

  • 骨科护士岗位管理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护理预防技能的影响

    作者:文燕

    目的 研究骨科护士岗位管理对提升护士早期辨识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能力及护理预防技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骨科任职的26名护士为研究对象,从2015年4月起实施骨科护士岗位管理,比较实施前后1年护理工作质量、下肢深静脉血拴相关知识、护理预防技能以及护理不良事件.结果 骨科护士岗位管理实施1年后的护理工作质量总分、下肢深静脉血拴知识水平总分、下肢深静脉血拴预防技能总分、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分别为(376.59±14.41)分、(34.85±2.99)分、(43.32±3.05)分、0.39%与实施前的(336.16±35.76)分、(22.32±8.56)分、(27.26±11.43)分、1.08%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 骨科护士岗位管理实践通过岗位分级、培训、评价等,能增强护理人员早期辨识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能力,提高护理预防技能.

  • 品管圈活动对脑梗死恢复期抗凝疗效及康复进程的影响

    作者:张承英

    目的 探讨品管圈活动对脑梗死恢复期抗凝疗效及康复进程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2月~2014年12月就诊的66例脑梗死患者临床资料,根据其恢复期接受的护理干预方法分成品管圈组(n=36)和非品管圈组(n=30).对比两组受试者干预前后血脂指标[三酰甘油(TG)、胆固醇(TC)]、血液流变学指标[高切全血粘度、红细胞聚集指数]变化情况,记录其干预后4个月、8个月、12个月时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差异.结果干预后,两组TG、TC等血脂指标及高切全血粘度、红细胞聚集指数等血液流变学指标均较干预前显著降低,且品管圈组<非品管圈组(P<0.05).干预后4、8、12个月时,两组受试者NIHSS评分均较干预前显著降低,且品管圈组<非品管圈组(P<0.05).结论 将品管圈活动应用于脑梗死恢复期患者的临床护理工作中,不仅能有效提升抗凝效果,还利于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关键词: 品管圈活动 脑梗死
  • 术前以患者为中心开展健康教育及术后康复训练预防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

    作者:严缘园;周文娟

    目的 探究术前以患者为中心开展健康教育及术后康复训练预防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6年10月收治的124例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取随机双盲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62例)与对照组(62例),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以患者为中心开展健康教育及术后康复训练,对比两组患者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治疗及护理依从性,健康教育患者相关知识知晓率、患者平均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及首次下床活动时间、术后视觉模拟疼痛量表(VAS)评分情况、干预后患者髋关节功能(Harris)、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Barthel指数评分、护理总满意度等.结果 观察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0.00%,低于对照组6.45%,治护依从性率为98.39%,高于对照组88.71%,且患者疾病相关知识知晓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住院费用较对照组少,且首次下床活动时间短于对照组,患者术后VAS、Barthel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髋关节功能评分优良率高达96.77%,护理总满意率100.00%,显著高于对照组87.10%、91.94%(P<0.05).结论 术前以患者为中心开展健康教育及术后康复训练可有效预防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安全性高,且患者恢复更快,疾病相关知晓率高,护理满意度高.

  • 子痫前期患者血栓前状态监测及护理干预

    作者:李敏

    目的 分析早发型子痫前期患者血栓前状态监测的临床价值,并探究相关护理.方法 随机选择100例早发型子痫前期患者、100例晚发型子痫前期患者以及100例正常孕产妇,分别测定三组孕产妇的D二聚体(D-D)、抗凝血酶(AT)、血小板颗粒膜蛋白-140(GMP-140)、血栓素B(TXB)、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以及纤维蛋白原(Fbg)等多项指标.结果 早发组的多项检测指标指数与晚发组、早发组的对应值相比,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 早发型子痫前期患者的血栓前状态严重,临床医疗人员应对患者相应的临床护理干预,从而预防相关的血栓性疾病发生.

  •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的相关护理及处置

    作者:张美兰;毛鑫

    目的 研究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的相关护理及处置.方法 选取我院2013年3月至2016年3月178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为研究对象,将纳入患者抽签随机分为改良护理组(n=89)与常规护理组(n=89).常规护理组给予维持性血液透析常规护理,改良护理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针对性改良措施,比较两组干预6个月后动静脉内瘘血栓发生率.并根据血栓发生情况,将178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分为血栓组与无血栓组,比较两组护理资料.结果 改良护理组的动静脉内瘘血栓发生率为9.0%显著低于常规护理组的21.3%(P<0.05).血栓组的穿刺时间、穿刺方法、穿刺血肿、压迫时间、超滤量、血流量、健康教育等7个因素对无血栓组比较均有差异(P<0.05).结论 积极控制穿刺时间、穿刺方法、穿刺血肿、压迫时间、超滤量、血流量、健康教育等相关护理因素,给予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针对性改良措施,有利于防治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

  • 护理对静脉溶栓治疗青年急性脑梗死患者认知程度、行为饮食习惯及二级预防依从性的影响

    作者:屈莉

    目的 探讨自我管理护理对静脉溶栓治疗青年急性脑梗死患者认知程度、行为饮食习惯及二级预防依从性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2013年1月至2016年1月68例青年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静脉溶栓治疗.将纳入患者随机抽取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用自我管理护理.比较两组认知程度、行为饮食习惯、二级预防依从性.结果 观察组干预后的认知程度总分、二级预防完全依从率、喜食蔬菜水果比例分别为(25.97±1.62)分、91.2%、88.2%显著高于对照组的(20.43±3.85)分、67.6%、70.6%(P<0.05);观察组干预后的喜食咸食、喜食甜食、常饮酒比例分别为29.4%、17.6%、26.5%显著低于对照组的52.9%、44.1%、50.0%(P<0.05).结论 自我管理护理对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青年脑梗死患者可以提高脑梗死认识程度,形成良好饮食习惯与生活方式,配合二级预防药物治疗有临床意义.

  • 早期活动对脑出血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作用

    作者:宋安秀;李学莉

    目的 研究早期活动对脑出血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预防作用.方法 选取我院2013年2月至2016年2月136例脑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开颅手术治疗,将纳入患者抽签随机分为早期活动组(n=68)与常规护理组(n=68).常规护理组给予常规护理,早期活动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早期活动护理.比较两组的静脉血流峰速及平均速度、下肢DVT发生率.结果 早期活动组干预后的股静脉血流峰速、股静脉血流平均速度分别为(48.06±9.34)cm/s、(29.64±5.38)cm/s显著高于常规护理组的(41.25±8.36)cm/s、(23.37±5.94)cm/s(P<0.05);早期活动组的下肢DVT发生率为5.9%显著低于常规护理组的17.6%(P<0.05).结论 给予脑出血术后患者早期活动,可以增加下肢静脉血流速度,减少下肢DVT.

  • 针对性护理干预对急性白血病PICC置管患者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

    作者:梁娟;章美华;潘丽雅

    目的 研究针对性护理干预对急性白血病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患者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2013年4月至2016年4月58例急性白血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PICC置管化疗,将纳入患者抽签随机分为观察组(n=29)与对照组(n=29).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针对30 d静脉血液流速高于对照组、静脉血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结论 对急性白血病PICC置管患者采取术前评估、穿刺培训、规范操作、导管护理、饮食指导、适度运动、药物防治、出院护理等等针对性护理,可以减少静脉血栓发生.

  • 老年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对术后DVT并发症认知程度调查及护理

    作者:郑艳

    目的 老年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对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并发症认知程度调查及护理.方法 选取我院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70例行电切术的老年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本研究组自行设计的"下肢深静脉血栓知识"问卷对70例患者术后DVT并发症认知程度调查进行调查,包括DVT的危险因素、临床表现及后遗症、并对其进行护理预防.结果 术后DVT并发症认知程度调查结果显示,在危险因素中,对手术认知水平低,仅5.71%的患者了解手术会导致DVT;其中对静脉曲张的认知水平高,21.43%的患者了解静脉曲张是术后DVT的危险因素.在DVT临床表现中,没有人知道体温升高是DVT临床表现,对患肢麻木的认知水平高,占21.43%.在DVT后遗症中,对患肢溃疡认知水平高,占18.57%,对患肢色素沉着认知水平低,仅占2.86%.护理预防主要从术前基础护理、饮食护理、禁烟并进行宣传教育、运动、早期发现并预防、心理护理、改善患者下肢血液循环等7个方面进行护理.结论 患者对术后DVT并发症的认知水平较低,在护理预防中应加强宣传教育,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护理方式,可有效预防术后DVT的发生.

  • 肺血栓栓塞症的影像学特点及针对性护理体会

    作者:杨少为;宋庆伦

    目的 观察肺血栓栓塞症(PTE)的影像学特点及其对护理的指导价值.方法 选择我院2011年8月至2015年8月42例PTE患者作为观察组,选取同一时期我院非PTE患者50例作为对照组,分析PTE影像学资料特征,再将观察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1例,常规护理组行常规护理,优质护理组根据CT影像学资料进行针对性护理干预,探讨PTE影像学特点在其护理预防中的应用价值.结果 PTE患者肺不张、肺血管纹理稀疏、肺动脉充盈缺损、胸腔积液及胸膜增厚征象发生率分别为88.1%、100%、97.62%、61.9%及83.33%,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优质护理组护理干预后总有效率为95.24%,常规护理组为80.9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优质护理组护理后血栓个数为(1.95±0.46)个,显著低于常规护理组的(2.74±0.87)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优质护理组护理第7 d时患者肺不张、肺血管纹理稀疏、肺动脉充盈缺损、胸腔积液及胸膜增厚等CT异常征象显著低于常规护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TE患者CT异常征象主要表现为肺不张、肺血管纹理稀疏、肺动脉充盈缺损、胸腔积液及胸膜增厚,以患者CT异常征象为指导加强护理干预,可降低血栓脱落事件发生率.

  • 护理干预冠脉搭桥术后患者PICC后下肢肿胀、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效果

    作者:马超慧;蔺亚莉

    目的 探讨置管专项护理干预冠脉搭桥术后患者PICC后下肢肿胀、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效果.方法 选择2014年5月~2017年4月于我院就诊的120例行PICC置管的冠脉搭桥术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12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60例)和试验组(6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试验组采用PICC置管专项护理.探讨置管专项护理干预冠脉搭桥术后患者PICC后下肢肿胀、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效果.结果 试验组下肢肿胀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下肢肿胀发生率(3.33%<10.00%);试验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3.33%<11.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干预后,试验组血栓标志物D-D和vWF水平较对照组均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干预后,试验组无菌操作、基础护理、护理记录、并发症预防、健康教育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置管专项护理干预冠脉搭桥术后患者PICC后预防下肢肿胀、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其护理干预效果显著.

  • 骨盆骨折患者静脉血栓形成与麻醉方式的关系研究及护理

    作者:庄华敏;陈少婷;陈宏如

    目的 探讨骨盆骨折患者下肢静脉血栓(DVT)形成与麻醉方式的关系及护理干预.方法 选择2015年1月~2017年1月于我院就诊的100例骨盆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硬膜外麻醉组50例,全麻组50例.全麻组手术时采取全麻.硬膜外麻醉组手术时采取硬膜外麻醉.比较不同麻醉方式患者DVT发生率,血栓标志物和凝血功能指标的变化.结果 硬膜外麻醉组DVT总发生率明显低于全麻组比较(8.00%vs28.00%)(P<0.05);硬膜外麻醉组PT、aPTT、TT、Fbg、D-D、vWF水平均属正常范围,而全麻组PT、aPTT、TT降低,D-D、vWF升高(P均<0.05).结论 骨盆骨折患者行骨盆骨折手术时,采用硬膜外麻醉方式更能降低术后下肢DVT的形成.

  • 预防性护理在骨创伤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应用效果

    作者:代兵

    目的 分析预防性临床护理对骨创伤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4年9月~2016年12月我院创伤骨科治疗的137例骨创伤患者观察护理效果,分为预防组、基础组,预防组70例,基础组67例,治疗基础组的67例骨创伤患者时仅提供基础护理,治疗预防组的70例患者时应用了预防性护理措施.结果 预防组的DVT发生率为11.43%,基础组为25.38%;应用不同的护理干预方法之后,基础组的血流速度及护理评分显著低于预防组.结论 应用预防性临床护理干预方案能改进骨创伤的护理质量,还可以降低DVT的发生率.

  • 护理干预预防宫颈癌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效果

    作者:姜海艳

    目的 探讨护理预防宫颈癌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12年10月至2013年11月收治的198例宫颈癌患者,按照患者入院时间顺序,将198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n=99)患者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n=99)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以行为护理.治疗15 d后观察并评价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下肢肿胀情况、下肢血管通畅程度.结果 (1)两组患者干预治疗后的患肢周径变化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干预治疗后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减低(P<0.01),其中观察组在干预治疗后5 d、8 d、15 d时,患者患肢周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2)两组干预治疗15 d后,观察组Fbg水平及D-D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3)干预治疗15 d后,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89.9%vs 65.72%)(P<0.05).结论 行为护理,两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预防宫颈癌患者术后下肢DVT的临床效果更佳.

  • 补阳还五汤对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术后血栓相关并发症的影响

    作者:侯军其;何雅鸿

    目的 研究补阳还五汤对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PFNA)术后血栓相关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2012年2月至2016年2月68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PFNA术后患者为研究对象,将纳入患者抽签随机分为中医组(n=34)与对照组(n=34).对照组术后进行常规治疗,中医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补阳还五汤,比较两组髋关节功能评分、凝血功能指标以及血栓相关并发症.结果 中医组的髋关节功能评分优于对照组;两组治疗后的PT、aPTT上调,Fbg下调,但均无统计学意义;血栓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9%(1/34)vs 11.8%(4/34)(P<0.05).结论 补阳还五汤可以减轻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PFNA的临床症状并降低血栓相关并发症发生率.

血栓与止血学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05 06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2003 01 02 03 04
2002 01 02 03 04
2001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