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医药卫生综合 > 护理学杂志

护理学

护理学杂志

Journal of Nursing Science 호리학잡지

CSCD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
  • 影响因子: 2.06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1-4152
  • 国内刊号: 42-1154/R
  • 发行周期: 半月刊
  • 邮发: 38-125
  • 曾用名: 护理学杂志(外科版);护理学杂志(综合版)
  • 创刊时间: 1986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护理学杂志编辑部
  • 出版地区: 湖北
  • 主编: 刘义兰
  • 类 别: 医药卫生综合
期刊荣誉:
  • 1例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致假性高钾血症合并心力衰竭高龄患者的护理

    作者:李琳琳;闫春林;焦琳琳;杜鹃

    总结1例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致假性高钾血症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的护理.及早识别假性高钾血症,预防隐性低钾血症、血栓栓塞及出血,做好皮肤护理、心理护理及饮食护理,经过21 d的治疗与护理患者好转出院.

  • 脑力趣味训练改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记忆功能减退

    作者:黄欢欢;宋宇;曹宇晶;王宇微

    目的 探讨脑力趣味训练改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记忆功能减退的效果.方法 将76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38例,对照组采取常规康复护理,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增加“单词连连看”、“数字长城”、“五彩缤纷”等脑力趣味训练,采用Rivermead行为记忆测验工具评价患者记忆水平改善情况.结果 干预3个月后,研究组的人名记忆、约定内容记忆、面部再确认等11个子项评分及总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 脑力趣味训练有助于改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记忆功能,促进其记忆水平恢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 肿瘤患者化疗相关性味觉改变调查分析

    作者:钱立晶;路潜;杨萍;金三丽;庞冬;刘飞;崔航菁;司龙妹

    目的 描述肿瘤患者化疗相关性味觉改变状况,并分析相关因素.方法 采取便利抽样的方法选择北京市某肿瘤专科医院门诊化疗患者169例,采用化疗相关味觉改变量表中文版测评患者味觉改变状况,采用肿瘤患者生活质量量表测评患者生活质量状况,同时收集患者一般资料以及疾病相关资料.结果 169例中,125例患者出现味觉改变,发生率为73.96%,多为轻中度改变,其化疗相关味觉改变量表总分为7.27±2.37.条目“觉得任何东西都不好吃”得分高、“分辨不出苦味”得分低;味觉改变的类型和程度与患者化疗前口腔干燥、患病前嗅觉改变、是否合并高血压、化疗方案有关;患者味觉改变总分与其总体健康状况、功能维度得分呈负相关(均P<0.01),与其症状维度得分呈正相关(P<0.05,P<0.01).结论 肿瘤患者化疗相关性味觉改变发生率高,受多重因素影响,味觉改变影响患者生活质量,需引起医护人员的重视.

  • 儿科护理人员岗位胜任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作者:陈舒清;赵丽萍;田旭

    目的 构建能全面反映儿科护理人员岗位胜任能力的指标体系,用于评价人员的专业胜任力,以促进护理管理规范化.方法 通过查阅文献、半结构式访谈及德尔菲(Delphi)专家函询法构建儿科护理人员岗位胜任能力体系,应用AHP层次分析法确定一、二级指标权重,专家赋值评价分配法确定三级指标权重.结果 儿科护理人员岗位胜任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包含一级指标4项(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技术和综合素质)、二级指标10项、三级指标40项.专家积极度为100%,专家权威程度Cr=0.86,专家意见协调程度一~三级指标分别为W=0.507、0.335、0.231;各级指标均值>3.5分,标准差均<1.0;变异系数均<0.25;一级指标权重0.23~0.27,二级指标权重0.0432~0.1608,三级指标权重0.0039~0.0836.结论 儿科护理人员岗位胜任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中各级指标专家意见集中,指标权重良好,经进一步验证后可用于儿科护理人员岗位胜任能力评价.

  • 运用追踪方法学减少患者身份识别缺陷

    作者:王姗姗;李文芳;孙东晗

    目的 减少患者身份识别缺陷,提高护理质量.方法 应用追踪方法学,制定患者身份识别落实追踪路径,以危重患者为中心,从护士身份识别制度落实、流程要点知晓、患者参与度、一级质控落实4个层面持续追踪,找到落实缺陷的根本原因,针对性制定改进措施持续改进.连续实施2个季度后评价效果.结果 二季度患者身份识别督查评分显著高于一季度(均P<0.01),因身份识别错误导致的标本采集错误率显著下降(均P<0.01).结论 追踪方法学能从多个维度发现各个环节存在的问题,指导制定有效的改进措施,进而有效降低患者身份识别缺陷率及安全隐患事件发生率.

  • 基于因素计点法构建护理岗位评价指标体系

    作者:付文芳;王玉梅;袁飞骏;金环;熊莉娟

    目的 以因素计点法为基础,构建护理岗位评价指标体系.方法 采用Delphi法对22名专家进行2轮咨询,运用层次分析法定量分析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的权重,运用小组讨论法对二级指标进行等级划分及等级赋值.结果 专家的积极系数大于0.9;权威系数为0.824;一级指标的协调系数为0.279,二级指标的协调系数为0.336;护理岗位评价指标体系包括5个一级指标和20个二级指标,并基于因素计点法确定各指标的等级赋值.结论 护理岗位评价指标体系各指标的专家意见集中,研究结果可靠,可为护理岗位的价值评价、人员任用提供客观的、可量化的依据.

  • 护士对ICU谵妄知信行现状调查

    作者:杨霞;许娟娟

    目的 了解护士对ICU谵妄(DICU)的认知程度、应对态度及行为状况,为制定DICU的行为干预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DICU知信行问卷调查表对103名ICU护士进行调查.结果 在DICU相关知识方面,掌握DICU的定义、表现、危险因素及处理措施的ICU护士占78.64%、78.64%、73.79%、75.73%,掌握DICU的危害、诊断和监测者占34.96%和36.90%;在对待DICU的态度方面,认为对DICU感兴趣并且应该去学习和掌握DICU指南的ICU护士占79.61%、84.47%、80.58%,认为应该接受正规培训、识别DICU者占79.61%和69.90%;在DICU行为方面,工作中经常关注、评价和记录DICU者占84.47%、79.61%、68.93%,向医生反馈患者的精神状态、在工作中不断积累相关知识者占79.61和75.73%.结论 护士DICU相关知识掌握不全,但愿意主动学习并承担DICU的识别工作,工作中也经常关注DICU并向医生汇报;应加强对ICU护士DICU相关知识的系统培训,提高DICU的早期识别率.

  • 住院患者对称呼的满意度及期望称呼需求的调查分析

    作者:吴前胜;徐蓉;王金金;汪晖

    目的 通过调查住院患者当前称呼的相关情况及患者需求,以便更好地促进人文关怀护理,提升护理服务品质.方法 对全院21个病区290例患者目前称呼现状以及患者期望的称呼进行调查.结果 患者对当前称呼“非常满意”占52.76%,“满意”占36.21%,患者对当前称呼满意度主要受年龄影响;≤45岁的患者主要倾向于以姓名和床号称呼,而>45岁的患者51.02% (75/147)倾向于拟亲属称呼;患者对于称呼看重的是相互尊重.结论 对于大多数患者,可以直接通过姓名来进行称呼,年龄偏大的患者可结合拟亲属称呼来提高亲和力,不论采用何种称呼,尊重和有亲和力是提高患者满意度的主要因素.

  • 女性护士无尿意排尿行为与下尿路症状的关系

    作者:万小娟;孔令敏;吴臣

    目的 探讨女性护士的无尿意排尿行为现状,分析其与下尿路症状的关系.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调查江苏省2家医院578名女性在职护士.使用无尿意排尿行为量表和中文版国际尿失禁咨询委员会女性下尿路症状量表调查女性护士的无尿意排尿行为和下尿路症状情况.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女性护士无尿意排尿行为与下尿路症状的关系.结果 女性护士无尿意排尿量表平均得分为(9.17±3.67)分,45.67%的护士在离开家之前没有尿意也会排尿,有61.24%的护士在临睡前没有尿意也会排尿;多元线性回归显示,无尿意排尿行为是储尿期症状(β=0.214,P<0.01)和排尿期症状(β=0.181,P<0.01)的影响因素.结论 女性护士群体中存在频繁的无尿意排尿行为,且对行为的认知程度不高.无尿意排尿行为与下尿路症状中储尿期症状和排尿期症状的发生有关,应制定针对护士无尿意排尿行为的相关措施来预防女性护士下尿路症状的发生.

  • 前馈控制降低ICU气管插管患者非计划性拔管

    作者:丁留敏;张秀敏;刘维丽;欧阳蓓蕾;李萍

    目的 探讨前馈控制降低ICU气管插管患者非计划性拔管的效果.方法 对ICU气管插管患者,实施前馈控制干预方案,主要包含成立RU气管插管患者非计划性拔管的前馈控制管理监督委员会、建立严格的气管插管非计划性拔管风险评估模式(基于SBAR沟通程序的导管交接班流程)、转变护理人员对气管插管非计划性拔管风险管理的理念、加强各能级护理人员相关护理知识及应急技能的培训.结果 实施前馈控制后ICU气管插管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由实施前的1.66%降到0.58%;护理人员非计划性拔管相关知识认知、评估技巧(工具)方面及护理对策方面的得分显著高于实施前(均P<0.01).结论 前馈控制用于ICU气管插管非计划性拔管管理,能够有效降低气管插管非计划性拔管的发生率,提高ICU医疗护理质量,保障住院患者的医疗护理安全.

  • 临床护士实践鼻饲护理循证指南的障碍和支持因素

    作者:李晨露;程云;赵丽蓉

    目的 探讨将基于证据的《成人经鼻胃管喂养临床实践指南》进行临床转化的障碍和支持因素.方法 对上海市某三甲医院的3个试点科室护士(n=6,n=6,n=8)分别进行小组焦点访谈,了解护士层面的障碍和支持因素,访谈过程全程录音,转成文本后,由2名研究者独立进行分析,整合结果.结果 证据进行临床转化过程中,主要的障碍因素有8个:工作量增加、人员资源缺乏、过度依赖固有习惯、质疑证据、担心对患者产生不利影响、缺乏相应的工具、缺乏沟通和患者自身情况的限制;2个支持因素:证据易于实施、掌握一定的循证护理知识.结论 在指南进行临床转化的过程中,要不断地剪裁干预策略,尽可能地克服障碍,并大限度地利用促进因素,推动证据的临床应用.

  • I PASS ABCDE结构化病情交班模式提升ICU护士交班质量

    作者:彭小贝;贺爱兰;高红梅;虞玲丽

    目的 探讨I PASS ABCDE结构化病情交班模式在ICU的实施对护士交班质量的影响.方法 通过对SBAR交班模式进行改良设计,并查阅相关文献及专家咨询,加入ICU专科元素,制定出符合ICU实际情况的结构化交班单,将10项交班内容分为5个部分,并以“I PASS ABCDE”口诀加以设计,各字母代表相应内容:身份确认(Identity)、患者病史相关资料(Patient)、评估(As-sessment)、表单(Sheet)、情境(Situation)、气道管理(Airway)、呼吸治疗(Breath status)、现状(Current status)、4D(药物Drugs、输液Drip、敷料Dressing、引流Drainage)、事件(Event).对全员标准化培训后实施结构化病情交接模式,并与传统的交班模式进行比较.结果 运用I PASS ABCDE结构化病情交班模式前后,ICU护士交班缺陷率由41.67%降低至17.14%(P<0.01),护士对危重患者病情掌握得分由实施前的86.77±5.51提高到实施后的92.57±3.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运用IPASS ABCDE结构化病情交班模式,规范化实施ICU患者交班流程,能有效减少交班信息遗漏,提高ICU责任护士对危重患者病情掌握情况,提升交班质量,促进患者安全.

  • 护理专案行动降低儿科外周静脉留置针不规范使用率

    作者:朱振云;叶天惠;王颖;高雪

    目的 开展护理专案行动降低儿科外周静脉留置针不规范使用率.方法 成立护理专案小组,实施“降低儿科外周静脉留置针不规范使用率”专案行动,将2015年10~12月护理专案行动前留置静脉留置针的患儿为对照组,留置针582例次;2016年5~7月实施护理专案行动后留置静脉留置针的患儿为干预组,留置针51 9例次.护理专案行动通过现况分析、目标设定、原因分析、对策拟定与实施、效果评价等环节进行.结果 外周静脉留置针不规范使用率由护理专案活动前的64.43%下降到活动后的14.84%(P<0.01).结论 护理专案行动降低了小儿外周静脉留置针不规范使用率,提高了护理质量.

  • 静脉输液港输液外渗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作者:王建新;苏金娜;李云涛;孙玉巧;焦俊琴;马力

    目的 分析植入静脉输液港患者发生输液外渗的原因,提出护理对策,为临床护理提供参考.方法 3 514例植入静脉输液港中17例发生输液外渗,原因为纤维蛋白鞘形成、无损伤针型号选择及穿刺不当、反复穿刺致穿刺隔损伤、导管破裂、导管断裂等,均行对症处理.结果 3例导管破损、2例导管断裂、1例输液港注射座周围组织坏死者取出静脉港,11例继续使用至疗程完成.结论 静脉输液港药物外渗原因有导管材质、患者体质、不当活动及医护失误等,通过加强健康宣教、规范操作流程、严密观察,可早期发现、及时处理,有利于患者用药安全.

  • ICU留置尿管拔管评估监测表的设计及应用

    作者:张悦;谭思源;陈艳;夏玲;皋文君

    目的 降低ICU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风险.方法 自行设计ICU留置尿管拔管评估监测表,便利抽取2014年7~1 2月96例ICU留置尿管的患者,留置尿管当日起责任护士根据留置尿管拔管评估监测表每日评估患者留置尿管的必要性,并与监测表使用前86例患者进行比较,统计使用前后留置尿管天数及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发生率.结果 使用拔管评估监测表后,患者留置尿管时间及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发生率较使用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 使用ICU留置尿管拔管评估监测表,有助于降低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风险,提高留置尿管的护理质量.

  • 防压疮气垫床压力选择的实证研究与分析

    作者:吴美丹;龚海蓉;林洁;庄海林

    目的 探讨临床防压疮气垫床的佳压力.方法 在改装设备测量气垫床压力和骶尾部压力的基础上,采用重复测量方法,选择76名健康志愿者仰卧于气垫床上,气垫床压力由充满逐渐降低,每降低5 mmHg记录1次骶尾部压力;使用混合效应二次曲线模型分析气垫床压力与骶尾部压力的关系,通过固定效应确定佳的气垫床压力,并根据个体随机效应分析气垫床压力的佳范围.结果 气垫床压力和骶尾部压力呈二次项分布,可以采用混合效应二次曲线模型进行分析;通过固定效应分析可得气垫床的佳压力为24.55 mmHg,根据个体随机效应分析可得气垫床的压力范围在20.23~29.40 mmHg时,人体骶尾部所受的压力低,与其他范围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 气垫床佳压力范围为20.23~29.40 mmHg.

  • 儿童临终关怀的研究进展

    作者:王文超;张玉侠;顾莺;胡静;陆国平

    对国内外儿童临终关怀的相关概念、儿童临终关怀开展现况、儿童临终关怀模式等进行系统综述,并提出我国实施儿童临终关怀的相关建议,旨在为我国儿童临终关怀的相关研究及开展提供参考.

  • 叙事心理治疗应用研究新进展

    作者:屈欢;姜桂春;董雯;毛孟婷;周波

    结合国内外近两年发表的相关文献,对叙事疗法的发展背景、操作技术、应用对象与范围等几个方面进行综述,提出医疗机构应用叙事疗法时要注意加强专项的规范化管理举措,主要包括专业人员培训、制度与流程实施、资格考核与认证、档案管理和质量控制等.在应用叙事疗法解决临床患者心理健康问题时要注意关注同一心理治疗技术应用于不同对象时的效果评价及应用于同一对象时不同心理治疗技术的效果评价,以探究各心理治疗技术临床应用的特殊性.

  • 心力衰竭症状群的研究进展

    作者:王泽泉;吴茂春;李漫漫;付轶男;李昆

    从确认心力衰竭症状群的方法,影响症状群的相关因素和症状群的临床意义方面进行综述.提出研究人员可借鉴国外优秀量表开发适宜本国的研究工具,其次可借鉴症状理论、症状体验模型等理论指导症状群研究,通过多种方法确定症状群,并对患者采用身心干预和运动干预及家庭康复指导等,从而减轻患者的症状负担.

  • 虚拟现实技术在老年痴呆患者认知功能训练中的研究进展

    作者:陈妞;陆萍静;陈雪梅;孙莹;刘晗

    综述虚拟现实技术在老年痴呆认知功能训练中的研究进展.反思现状,提出未来研究应注意改进的方面.结合我国对虚拟现实技术行业发展的态度及我国老年痴呆群体特点,提出相关建议.

  • 移动健康管理模式在心律失常患者远程管理中的应用

    作者:王琳;孙国珍;田金萍;陈明龙;杨刚;赵文文;戴维思

    目的 探讨移动健康管理模式在心律失常患者远程管理中的应用.方法 建立“云病房”心律失常远程随访中心,以心律失常患者为管理对象,依托电子病历夹系统建立病历资料库,部分高危患者配备掌上心电监护仪,逐步完善移动健康管理模式,对患者实施远程管理.结果 在移动健康管理模式下,通过云病房实现医患沟通对话54 979次,患者回传的心电图数量4 834份;超声心动图850份;动态心电图报告3 200份;根据检验结果指导调整用药方案1 587次;通过远程会诊及时发现病情变化需再次住院的患者34例;发送提醒复诊信息4 500次.患者满意率100%.结论 移动健康管理模式为心律失常患者出院后医护之间的远程随访、及时诊治提供了一种灵活、切实可行的新途径.

  • 运用共词分析法探究护理教学设计发展趋势

    作者:师亚;王秀华;杨琛;刘莉

    目的 了解护理领域教学设计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为今后护理教学科研及实践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检索2005-01-01至2016-07-31中国知网学术期刊论文,检索条件为“主题”,检索词为“教学设计”或者“教学系统设计”并且“护理”,均精确匹配,人工筛查后2005~2010年研究样本量为113篇,2011~2016年为338篇,共计451篇文献,运用词频分析法、突发词监测法和聚类分析法对两阶段的关键词做分析.结果 后一阶段护理教学设计研究总体呈上升趋势,特别是在说课、信息技术、护理能力等方面较为显著,关键字段频次统计显示为前一阶段的3.25~14.25倍.此外,后一阶段在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等关键字段中涌现出许多与新型教学方法、模式、策略以及网络新技术、新媒体等相关的新兴突发词;系统聚类后发现当前护理教学设计研究主要围绕多元化教学方法、教师专业素质提升、教学改革、互联网技术等方面开展.结论 目前及未来护理领域教学设计研究将主要集中于各学科多元化教学方法的探索与应用、护理教学实施者专业素质提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高效一线课堂教学以及互联网环境支持下的护理教育与改革四个方面.

  • 2001~2015年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乳腺癌护理研究论文的计量学分析

    作者:沙晓妍;刘竹韵;林细吟

    目的 分析乳腺癌护理(breast cancer nursing)的研究分布,关键词、国家/地区、机构、作者、出版物来源、高被引文献情况等,为今后研究者选择研究方向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标题字段检索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收录的有关乳腺癌护理的文献,发表年份限定为2001~2015年,研究方向限定为护理.采用Web of Science数据库提供的分析功能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共检索出乳腺癌护理文献1 564篇,文献数呈逐年增长趋势,研究主要集中在生存质量、心理与社会支持、化疗的症状困扰与症状管理.美国发文量及科研机构发文量多,发文量排名前10的机构中有8个来自美国.15年来引用频率高的文献从生存质量及症状问题逐步转向心理问题、运动干预、认知障碍、性生活、治疗依从性等的研究.结论 乳腺癌护理正处于发展阶段,心理问题、认知障碍、性生活、治疗依从性已是研究的热点问题.质性研究方法也将得到更多的应用和发展.

  • JBI循证卫生保健模式的更新及发展

    作者:周英凤;胡雁;朱政;Zachary Munn;邢唯杰;顾莺

    在回顾2005年JBI循证卫生保健模式的基础上,从设计与结构、核心要素、宗旨及循证实践的步骤四个方面,详细介绍了2016年更新的JBI模式,并分析了该模式对护理人员开展循证实践的指导意义.

  • 国外糖尿病自我管理研究热点和趋势分析

    作者:高晨晨;周兰姝

    目的 了解国外糖尿病自我管理干预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方法 检索Web of Science Core Collection数据库中有关糖尿病自我管理干预的文献,利用CitespaceⅢ软件对纳入文献进行关键词共线分析和文献共被引分析.结果 共纳入相关文献527篇,国外糖尿病自我管理干预策略经历了从相对单一到综合应用的发展演变,远程医疗和网络是近年新兴的干预方式.结论 建议未来研究整合不同干预策略的优势,突出个性化干预,采用长期纵向效果评价,为构建有效的糖尿病自我管理干预提供依据.

  • 不同部位糖尿病足溃疡愈合情况分析

    作者:徐铌;麦梨芳;李永洁;严励;杨川

    目的 了解不同部位糖尿病足溃疡愈合情况.方法 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对142例Wagner分级2~4级的糖尿病足溃疡患者采取多学科协作的综合治疗方法,收集入院首次临床检查资料,留取入院每次清创后足溃疡照片,比较治疗30 d内不同部位的足溃疡创面缩小率.结果 发生在足背、足踝、足弓、足趾、足前掌及足跟的Wagner分级为2级的溃疡创面缩小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发生在足趾的糖尿病足溃疡创面缩小率小,足踝部及足背部溃疡创面缩小率较大.Wagner分级为2、3级的非受压组溃疡创面缩小率显著大于受压组(均P<0.01).结论 不同部位糖尿病足溃疡愈合存在差异,治疗糖尿病足过程中采取适当的减压措施有利于糖尿病足溃疡的愈合.

  • 2型糖尿病患者初次使用基础胰岛素的体验研究

    作者:朱帆;傅荣;王清;张宁

    目的 了解2型糖尿病患者初次使用基础胰岛素的真实体验.方法 应用现象学研究方法,对16例初次使用基础胰岛素并居家自我注射1~3个月的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半结构式深入访谈,采用Colaizzi 7步分析法进行资料分析.结果 提炼3大主题:主观体验(疼痛、期望水平、负性情绪)、促进因素(家庭支持、信息支持、社区服务)、阻碍因素(经济因素、药品获取渠道狭窄).结论 初次使用基础胰岛素的2型糖尿病患者在注射胰岛素过程中存在相当多的问题,及时干预及正确指导可以帮助其准确应用胰岛素,更好地控制血糖,预防并发症.

  • 住院糖尿病患者健康饮食行为阶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作者:温桂敏;孙田杰;赵宏;冯会玲

    目的 了解住院糖尿病患者健康饮食行为的阶段,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取立意抽样方法,以健康饮食行为阶段问卷、糖尿病知识问卷、社会支持问卷、简易糖尿病认知问卷对302例住院糖尿病患者健康饮食行为阶段的现状进行横断面调查,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 住院糖尿病患者健康饮食行为存在阶段性特点,各阶段分布比例为前意向阶段1 6.2%、意向阶段12.3%、准备阶段38.4%、行动阶段13.6%、维持阶段19.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BMI、使用胰岛素与否、是否存在糖尿病并发症、是否锻炼是影响患者对健康饮食行为阶段的主要因素(P<0.05,P<0.01).结论 住院糖尿病患者的健康饮食行为现状不容乐观,多种因素可能影响健康饮食行为阶段.临床护理人员以影响健康饮食行为阶段的因素为依据为患者制定阶段个性化的饮食干预措施,可能会更加有效地促进健康饮食行为的形成.

  • 门诊2型糖尿病患者心血管疾病风险等级评估及血糖管理调查

    作者:常小霞;袁丽;熊真真

    目的 了解门诊2型糖尿病患者未来10年发生心血管疾病风险等级及血糖管理状况,为护理人员对糖尿病患者心血管疾病的综合防治教育提供依据.方法 对门诊就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1 453例,利用QRISK2风险等级评估工具评估其心血管疾病风险等级并统计不同风险等级患者血糖管理情况.结果 2型糖尿病患者未来10年发生心血管疾病风险等级高危人群所占比例高达63.0%,37.0%患者发生心血管疾病的风险较低.66.4%患者能有意识地通过饮食控制血糖,采取运动治疗的糖尿病患者仅45.8%,65.9%患者曾接受过糖尿病健康教育,77.0%患者家中有血糖仪;低危与高危患者胰岛素治疗的比例、糖化血红蛋白控制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未来10年发生心血管疾病的风险较高,应对患者进行个体化的心血管疾病风险评估和健康教育,提高健康教育的有效性,以降低此类患者心血管疾病发生率.

  • 糖尿病患者血糖黎明现象研究进展

    作者:王君;王爱民

    综述黎明现象的病理生理机制、影响因素、临床意义和护理要点,提出黎明现象是糖尿病患者血糖管理的薄弱环节之一,及时、准确的血糖监测是黎明现象发现的前提,长效基础胰岛素类似物可改善患者空腹高血糖,有助于全天血糖控制.对于早上血糖升高患者,护理人员需为患者制定规范化、个体化的护理干预方案,消除黎明现象,从而实现对糖尿病患者全天血糖的平稳控制.

  • 医院社区医护人员联合健康促进志愿者管理社区糖尿病前期人群研究

    作者:焦凌梅;王海花

    目的 探讨医院社区医护人员联合健康促进志愿者管理糖尿病前期人群的效果.方法 随机选取糖尿病前期人群120例,按照体检顺序分为对照组与干预组各60例,对照组接受传统的健康管理,干预组由医院社区医护人员联合健康促进志愿者对受试者开展运动、饮食及生活方式指导,健康教育的形式为网络交流及线下健康教育活动.结果 干预组干预后日常饮食、运动及生活方式合格率,以及体重指数、空腹血糖及餐后2h血糖与本组干预前及对照组干预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 医院社区医护人员联合健康促进志愿者的干预措施能够帮助糖尿病前期人群养成良好的健康行为,改善病情.

  • 美国新墨西哥州护理教学联盟概念式教学介绍及启示

    作者:杨冰香;夏双双;蔡纯;陈晓莉

    概念式教学作为一种适合成人的新教学方法,可以有效整合新旧信息,促进知识迁移,提升护理本科生综合素质,帮助其适应日益复杂的医疗环境.本文以美国新墨西哥州护理教学联盟的概念式教学为例,介绍概念式教学的实施及概念式课程的建设,以促进概念式教学在中国护理教育的应用与发展.

  • 新加坡中央医院人性化护理举措及启示

    作者:杜娴;杨燕;张青;黄静;王丽

    介绍新加坡中央医院人性化护理举措,包括花园式的就医环境、清晰明了的指引标识、无缝隙衔接的入院流程、人性化的护理用具、精准的护理管理流程、全面铺开的信息管理、自动化的检验标本传输、人性化的护士在职教育,提出应借鉴其人性化护理服务理念,从细节出发,改善患者就医环境;立足现有条件,加大硬件设施配置;改革现有护理教育模式.

护理学分期目录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