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消化系统疾病 > 中华肝脏病杂志

中华肝脏病

中华肝脏病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Hepatology 중화간장병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1.62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7-3418
  • 国内刊号: 50-1113/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78-56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93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肝脏病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重庆
  • 主编: 任红
  • 类 别: 消化系统疾病
期刊荣誉:
  • 激活素及相关肽在肝脏疾病中的研究现状

    作者:黄新;李定国

    激活素(activin,ACT)、抑制素(inhibin,INH)都是早由性腺分离的糖蛋白激素,因对垂体卵泡刺激素(fol-licle stimulating hormone,FSH) 分泌分别呈正反馈和负反馈调节作用而得名。卵泡抑素(follistatin,FS)也是首先在性腺中发现的糖蛋白激素,也可抑制FSH分泌,但其效力仅为INH的10%~30%,后来发现FS是ACT结合蛋白,可与ACT不可逆结合,通过结合阻断ACT生物效应,参与ACT生理作用调节。ACT逐渐被认为是一种细胞信号传导基本介质,在胚胎发育、红细胞分化、骨形成、神经存活、心脏形成及炎症损伤修复过程中发挥一定作用。FS作为ACT结合蛋白在这些过程中参与组织细胞功能调节。ACT-FS系统平衡可能是维持某些组织细胞正常发育和功能正常所必需。近年来研究表明ACT、FS与肝脏关系密切,在肝再生、肝纤维化及肝肿瘤发生过程中,ACT和FS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 腹水真菌感染2例报道

    作者:苏尊玮;黄兴清;王仁明

    例1,男性,27岁。因高度乏力、纳差、腹胀13d于1998年2月16日住当地医院。入院检查:体温37.2℃。皮肤及巩膜深度黄染、大量腹水征、腹水多形核白细胞计数120×106/L。血与腹水培养均阴性。诊断为亚急性重型肝炎合并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给予静脉滴注头孢哌酮、氧氟沙星等抗生素3周,口服强的松7d,腹水明显增多转入我院。两次腹水培养均为念球菌生长,口腔粘膜涂片亦查见念珠菌。给予酮康唑及支持治疗7d,死于肝昏迷。

  • 重视重型肝炎的临床研究

    作者:张定凤

    重型肝炎预后严重,易并发多器官功能衰竭而导致死亡。近年来我国医务界对重型肝炎的早期及轻症患者的治疗做了很多研究,而且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对一些关键问题仍未能突破,急待深入研究。  我国“重型肝炎”的临床诊断标准已沿用很长时间,对肝炎的防治工作有过较大贡献,但是这个标准有些笼统,和国外通行标准不相一致,彼此临床研究结果难以进行比较。

  • 细针肝穿活检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价值及针道种植的预防

    作者:李航;黎乐群

    我们在B超引导下细针穿刺活检(fine needle aspiration biopsy,FNAB)作为原发性肝癌的常规诊断方法。  1. 资料与方法:(1)临床资料:1994年3月至1998年7月共有813例患者行FNAB,包括AFP阴性的肝占位性病变患者387例;确诊的原发性肝癌41例;FNAB评价肝癌非手术疗法疗效385例。(2)FNAB方法:B超穿刺探头引导经皮行肝内病灶细针活检,活检针型号为20G×20cm。采用单点或多针多点穿刺取肿块组织送病理检查和细胞学检查。(3)预防针道种植的方法:FNAB完成后,另换一针穿刺进入肿块内,注入无水酒精,B超观察下见酒精充盈肿物后加压注射,可见酒精沿第一次穿刺针道上行至肝表面,再边退针边注射无水酒精封闭针道,针尖到达肝表面与腹膜之间时,用2%利多卡因5ml局麻减少疼痛。(4)随访:随访率93.4%,随访时间7个月至4年3个月。(5)统计学方法:两组间率的检验用χ2方分析。

  • 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病合并戊型肝炎的临床观察

    作者:林炳亮;张晓红;杨林;江柏泉;曾龙驿;杨绍基

    对18例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toxic diffuse goiter,TDG)合并戊型肝炎患者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对象为1993年1月至1999年1月住院的18例TDG合并戊型肝炎患者,男11例,女7例,平均年龄(37.3±8.6)岁,均符合1995年5月全国(北京)病毒性肝炎的诊断标准;TDG经专科会诊确诊,病程0~12年(中位数2.5年)。随机抽出同时期住院的27例戊型病毒性肝炎(HEV)患者,男24例,女3例,平均年龄(38.4±12.4)岁,28例TDG患者,男5例,女23例,平均年龄(40.1±14.4)岁,病程中位数2.4年作为对照组。(2)甲状腺功能的检测,用磁性微粒分离免疫酶联测定法检测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FT3)和游离甲状腺素T4(FT4),用RIA检测反T3(rT3),ELISA法检测甲状腺刺激抗体(TSAb)。(3)统计学方法:用SAS软件包,均数的比较采用t检验。

  • 门静脉血流动力学和血清HA、PCⅢ检测对肝纤维化的临床病理研究

    作者:苗士奎

    我们联合检测各类型肝病患者血清HA、PCⅢ并对其中36例慢性肝炎和10例肝硬化患者进行门静脉血流动力学检测,与其肝组织病理改变作对照。一、资料与方法  1. 对象:84例肝病患者,男62例,女22例,平均年龄(36.5±6.8)岁,其中急性肝炎12例,慢性肝炎轻度20例,中度30例,重度8例,慢性重型肝炎4例,静止期肝硬化3例活动期肝硬化7例。

  • 内镜下套扎治疗肝硬化食管曲张静脉的体会

    作者:董蕾;王进海;罗金燕;左爱丽;韦斌

    我们从1990年开始,分别开展了单环套扎器和五环套扎器的临床应用,现就两种套扎器的临床效果进行比较。  1. 对象与方法:80例患者系西安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1990~1999年住院患者,男57例,女23例。年龄24~72岁,平均48.67岁。根据使用套扎器的不同分为单环套扎组(单环组)和五环套扎组(五环组)。单环组30例,男23例,女7例。年龄24~65岁,平均年龄48.32岁。食管曲张静脉2级3例、3级18例、4级6例、5级4例。五环组50例,男34例,女16例。年龄28~72岁,平均年龄48.67岁。食管曲张静脉2级6例、3级25例、4级13例、5级6例。治疗仪器用Pentax-2930 电子内窥镜,单环套扎器(国产),Speedband 五环套扎器(美国)。

  • 不同剂量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疗效的比较

    作者:陆坚;马为民;周伯平;敖飞建;王召钦;刘艳;戴炜;王平

    1. 资料与方法:146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均为1996年7月~1998年6月在本院住院患者,男117例,女29例,年龄16~58岁,符合1995年北京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其中27例经肝穿刺活检证实。HBeAg及HBV DNA均为阳性,剔除了重叠HAV、HCV、HDV、HEV或HIV现症感染。入选前6个月内均未用过干扰素-α(IFNα)或其它免疫调节药物。A组(对照组)34例,仅给予一般护肝治疗;B组43例,用IFNα1b 3MU肌注,隔日一次,疗程6个月;C组38例,用IFNα1b 5MU,方案同B组;D组31例,用IFNα1b 10MU,方案同B组。所有病例随访1年。四组患者治疗前基本情况具有可比性。统计学处理用χ2检验。

  • 门静脉高压性胃病胃粘膜细胞间粘附因子-1及其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系

    作者:王俊平;杨艳英;张乃珍;王大骏;郭志杰

    探讨门静脉高压性胃病(portal hy-pertensive gastropathy,PHG)的形成机理,对PHG患者胃粘膜组织中细胞间粘附因子-1(ICAM-1)进行了研究,探讨了其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关系。  1. 资料与方法:(1)门静脉高压组:68例门静脉高压患者,男性41例,女性27例,平均年龄46.8岁。均为肝炎后肝硬化患者。门静脉高压的诊断以胃镜下见到胃食管静脉曲张,结合B超、螺旋CT发现门静脉扩张为依据。肝炎后肝硬化诊断以病史及血清学检查,以及影像学资料,部分患者行肝穿刺检查明确诊断。(2)对照组:35例无肝病史的非溃疡性消化不良患者作为对照,男20例,女15例,平均年龄43.7岁。既往无糖尿病,结缔组织病史,胃镜检查大致正常。两组患者,近一个月内均无服用抗生素,抑酸剂以及铋剂史。(3)胃镜资料:采用电子胃镜GIF-XQ230,由两名以上胃镜医师判断结果。PHG的胃粘膜病变分为轻度表现:胃粘膜呈细微粉红样斑点,或表面发红,或马赛克征,或蛇皮样改变。重度表现:樱桃样红点或弥漫出血性胃炎[1]。

  • 检测细胞间粘附分子-1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意义

    作者:主余华;傅丽娜;孙成刚;王延军;劳萍;张勇

    1. 资料与方法:患者血清标本-80℃保存,HCC44例,LC30例,健康献血员30例。组织标本:经病理证实的HCC标本35例,正常肝组织6例。smICAM-1检测用免疫组织化学结合多媒体彩色病理图文分析系统分析,ICAM-1用相对定量,即ICAM-1量=(样品灰度-本底灰度)×样品面积。血清sICAM-1应用ELISA法检测。统计学分析用t检验及直线相关分析。 ? 2. sICAM-1测检的结果:(1)LC组(242.3±96.1)U/ml与HCC组(286.4±83.4)U/ml sICAM-1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90.6±39.7)U/ml(P<0.01=,HCC组sICAM-1水平高于LC组(P<0.05=。

  • 乙型肝炎病毒S基因重组逆转录病毒载体的构建及其在真核细胞中表达

    作者:周智;张定凤;任红

    目的:探索逆转录病毒载体在基因治疗中的应用。 方法:用DNA重组技术构建HBV-S基因重组逆转录病毒载体,电穿孔转染PA317后,筛选高表达克隆,用假病毒颗粒感染HepG2、P815和EL4细胞,分别用RT-PCR及ELISA法检测目的基因表达。 结果:HBsAg在上述细胞中获得不同程度的表达,细胞上清液(48h)中HBsAg含量(吸光度值)分别为0.92、0.09和0.47。结论:逆转录病毒用载体,其目的基因在细胞内稳定表达,是一种高效的基因转移系统,适用于基因治疗实验。

  •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断剂抗肝纤维化的实验研究

    作者:魏红山;李定国;陆汉明;展玉涛;王志荣;黄新;潘勤;徐芹芳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阻断剂对四氯化碳(CCl4)诱导的实验性肝纤维化大鼠血清层粘连蛋白等细胞外基质水平的影响。方法:大鼠肝实质损伤性纤维化模型由CCl4诱导。50只雄性SD大鼠被随机分为5组:对照组、模型组及治疗组(高、中、低剂量组),每组10只。除对照组外所有大鼠均给予皮下注射40% CCl4(精制橄榄油配制,每3日1次,共6周)。对照组注射等体积的精制橄榄油。治疗组同时给予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断剂灌胃。每日1次,至6周。实验结束后处死大鼠收取肝组织、血清标本。利用VG染色对肝组织胶原表达及纤维化程度进行评价。血清学检测包括层粘连蛋白、透明质酸、Ⅲ型前胶原及Ⅳ型胶原检测(放射免疫法)。 结果:与模型组相比,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断剂可显著降低肝纤维化大鼠血清LN、HA、PCⅢ及Ⅳ型胶原水平。模型组和治疗组(高剂量组)HA(μg/L)分别为911.66±345.49和425.05±115.80,PCⅢ(μg/L)分别为31.82±6.90和22.78±8.38,LN(μg/L)分别为209.87±91.57和83.56±22.12,Ⅳ型胶原(μg/L)分别为54.09±19.81和30.51±12.39,并显著改善肝纤维化程度(P<0.05=。 结论:科索亚对CCl4诱导的大鼠肝纤维化有良好的防治作用。

  • 氧自由基诱导鸭乙型肝炎病毒DNA整合及其细胞传代研究

    作者:张伦理;Charles E.Rogler

    目的:探讨氧自由基对鸭乙型肝炎病毒(DHBV)DNA在受感染细胞DNA上整合发生的影响以及整合后DHBV DNA的细胞传代性。方法:选择鸡肝癌细胞株—LMHD21-6,在其由单个细胞培养至3×107~5×107个细胞(共23代)的过程中,用低浓度H2O2(10.0μmol/L)作用于细胞;TUNEL法检测细胞DNA链断裂情况;Southern blot技术观察细胞DNA上新的整合型DHBV DNA的发生情况。 结果: (1)低浓度H2O2(≤10.0μmol/L)导致的细胞死亡率仅为32.0%,但可诱导细胞DNA链断裂致细胞调亡,而H2O2浓度>10.0μmol/L时其细胞死亡率>50.0%;(2)低浓度H2O2作用的细胞DNA 上新的DHBV DNA整合发生率为50.0%(6/12),而无H2O2作用的发生率仅8.33%(1/12),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3)含新的整合型DHBA DNA的细胞在无H2O2作用下,再由单个细胞培养至第23代,其子代细胞DNA上可见与其母代细胞DNA上新的整合型DHBV DNA碱基大小完全一致的DHBV DNA带。 结论:氧自由基为DHBV DNA整合发生的重要诱因之一,新的整合型DHBV DNA可有较稳定的细胞传代。

  • XⅧ型胶原mRNA在实验性肝纤维化大鼠肝脏中的表达

    作者:贾继东;王宝恩;Michael Bauer;Garbriele Boigk;Martin Rueh;Detlef Schuppan

    目的:了解XⅧ型胶原(collagen XⅧ,CXⅧ)mRNA在实验性肝纤维化中的定量改变。 方法:以逆行胆管硬化注射加结扎的方法制备大鼠胆管堵塞性肝纤维化模型,以假手术组大鼠为对照组。提取肝脏总RNA, 以核酸酶保护分析(RNA酶保护分析)定量测定前胶原α1(XⅧ) mRNA水平,并与α1(Ⅰ) 和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1(TIMP-1)的mRNA变化相比较。结果:与假手术组大鼠相比,胆管堵塞性肝纤维化大鼠肝脏前胶原α1(Ⅰ)及TIMP-1 mRNA水平分别升高20倍及4倍;而肝纤维化大鼠肝脏前胶原α1(XⅧ) mRNA水平仅升高到1.8倍。结论:肝纤维化时肝脏XⅧ胶原仅轻度升高,这种变化类型可能和XⅧ胶原主要由肝实质细胞表达有关。

  • 甘氨脱氧胆酸诱导大鼠肝细胞凋亡

    作者:黄文方;杨明清;康格非;涂植光;陈宏础;蒋虹;颜英俊;唐中

    目的:探讨甘氨脱氧胆酸(Glycodeoxycholate,GDC)与大鼠肝细胞凋亡的关系。 方法:以GDC为处理因素,体外培养大鼠原代肝细胞,分别用光镜、电镜、TUNEL原位杂交,流式细胞术和DNA电泳技术观察和分析GDC诱导大鼠肝细胞凋亡的作用。 结果:大鼠肝细胞在加入终浓度为100μmol/L的GDC培养2h后,光镜、电镜、TUNEL原位杂交,可见凋亡细胞。终浓度为50、100、150μmol/L培养2h,及终浓度为100μmol/L GDC分别培养2、4、6、8h,DNA电泳均可见典型Ladder图谱。 结论:GDC浓度为50,100,150μmol/L能诱导大鼠肝细胞凋亡。

  • 缺氧对肝星状细胞基质金属蛋白酶Ⅱ表达及活性调节的影响

    作者:陈平圣;翟为溶;张月娥;张锦生;顾映红

    目的:研究缺氧对HSC基质金属蛋白酶Ⅱ(matrix metalloproteinase-2,MMP-2)表达及活性调节的影响。方法:大鼠HSC体外原代培养,以免疫细胞化学及ELISA法分别检测细胞内MMP-2及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Ⅱ(Tissue inhibitor of metalloproteinase-2,TIMP-2)的表达,和培养上清液中两者的相对量,并以酶图法测培养上清液MMP-2活力。 结果:缺氧培养12h,免疫细胞化学显示MMP-2表达高于对照组(t'=3.4685,P<0.05=,TIMP-2表达则降低(t'=2.5673,P<0.05 =;培养上清液中MMP-2酶活性低于对照组(t′=4.270,P<0.01=。缺氧6h上清液MMP-2蛋白相对含量增加值高于12h及24h组(t值分别为4.0945、2.4652;P值分别为<0.001、0.025=;TIMP-2变化趋势与MMP-2则相反,但各组间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缺氧使肝星状细胞MMP-2含量增加,该影响在早期更明显。

  • 体外四氯化碳损伤肝细胞对肝星状细胞活化的影响及其丹酚酸A的干预效果

    作者:胡义扬;刘成海;刘成;刘平;王润平;张学军;朱大元

    目的:体外观察肝细胞四氯化碳过氧化损伤后对肝星状细胞(HSC)活化的影响,并观察丹参水溶性成分丹酚酸A的干预效果,以研究脂质过氧化损伤与肝纤维化的关系和丹酚酸A的作用机理。 方法:肝细胞分离后分组,分别添加不同浓度的丹酚酸A以及对照药维生素 E,同时以四氯化碳熏蒸24h并测定各组细胞上清液ALT、AST活性后,换液培养24h并测定MDA含量,再以此上清液作为“肝细胞条件培养液”作用于HSC 48h,观察HSC的增殖、Ⅰ胶原合成及其mRNA表达的变化。 结果:肝细胞损伤后,ALT活性和MDA含量显著升高,其肝细胞条件培养液对HSC增殖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同时HSC的Ⅰ型胶原合成和mRNA表达增强,而丹酚酸A可显著抑制ALT活性和MDA含量,从而显示对HSC活化的干预作用。 结论:肝细胞过氧化损伤后,其分泌产物可促进HSC的活化,丹酚酸A可通过抗过氧化损伤减轻这一影响。

  • 经输血传播病毒感染恒河猴的嗜肝性

    作者:肖红;祁学忠;杨守昌;骆抗先

    目的:了解经输血传播病毒(TTV)的嗜肝性。 方法:从5只实验感染病毒的恒河猴各组织中抽提DNA, 分别用病毒双链探针或单链负义探针, 与吸附在纤维膜上的组织DNA进行斑点杂交。结果:双链探针与肝、脾、胃、小肠和大肠杂交阳性,表明各该组织中都有无包膜DNA病毒的存在。单链负义探针与各该组织杂交, 仅肝和小肠为阳性,表示存在可能作为病毒复制中间体的正义单链DNA。 结论:肝和小肠可能是病毒的复制场所, 故无包膜DNA病毒可能具嗜肝性。

  • 内毒素诱导原代肝细胞表达FasL及其细胞毒效应

    作者:姚云清;张定凤;张大志;黄爱龙;周卫平;任红;罗云

    目的:探讨内毒素直接与间接致肝细胞凋亡在内毒素血症肝脏损伤中的病理机制。 方法:采用低浓度胶原酶原位循环灌流法分离、培养肝细胞,经不同浓度内毒素(1、5、10μg/ml)作用24、48h后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肝细胞膜性FasL(mFasL)表达及TUNEL试验检测内毒素直接与间接致肝细胞凋亡情况。 结果:内毒素作用24h后肝细胞mFasL表达阳性程度为++-+++,对照组为阴性。内毒素直接作用24h后肝细胞凋亡程度为+-+++,作用48h后肝细胞凋亡程度为+++,对照组为阴性。内毒素诱导表达mFasL肝细胞致共培养肝细胞凋亡,各组均呈+++,对照组为阴性;上清液诱导各组未见明显凋亡现象。 结论:内毒素既可以直接致原代肝细胞凋亡,也可以通过诱导肝细胞表达mFasL间接致其它肝细胞凋亡。

  • HCV 5′NCR调控抑制活性的反义寡核苷酸的筛选

    作者:王升启;管伟;王小红;李梦东

    目的:寻找高效特异的新型抗HCV药物, 探讨针对HCV基因的硫代修饰反义寡核甘酸(S-ASODNs)佳作用靶序列。 方法:参考HCV 5′NCR计算机预测的二级结构图,设计合成了15条S-ASODN、3条正义寡核苷酸及1条随机序列,采用HCV 5′NCR调控荧光素酶基因的瞬时表达系统,将S-ASODN与pHCV-neo4共转染,通过荧光素酶活性表达高低,反映S-ASODN对HCV调控基因的抑制活性。结果:5条S-ASODN即HCV65、HCV279、HCV363、HCV349及HCV352在25~100nmol/L浓度范围内,对HCV调控基因具有特异性的剂量依赖性抑制活性。当浓度为100nmol/L时,这些ASODN的抑制率可达80%以上,IC50值提示HCV363的抑制活性强。通过阴性对照实验包括正义寡核苷酸、随机序列及不含HCV序列的靶载体pGL3提示ASODN仅存在轻度非特异性作用。此外,实验结果还提示不同作用靶位的ASODN之间具有一定的协同作用。 结论:HCV 5′NCR第二茎环结构Ⅱa、第三茎环结构Ⅲd和翻译起始区可能是ASODN作用的重要靶序列。

  • 腺病毒介导的胞嘧啶脱氨酶基因对小鼠肝癌的治疗

    作者:孙文长;魏道严;唐展云;陈诗书

    目的:探讨腺病毒介导的胞嘧啶脱氨酶基因对小鼠肝癌的基因治疗效果。方法:分离纯化AdCD,体外实验观察IC50,旁观者效应及凋亡现象。在体内,AdCD瘤内注射并腹腔注射5FC,观察AdCD/5FC系统对肝癌荷瘤小鼠的抗肿瘤效应。 结果:当MOI=100时,AdCD感染的MM45T.Li细胞对5FC敏感,IC50<50μmol/L。当AdCD感染的MM45T.Li细胞占10%时,可有72%细胞死亡,AdCD/5FC系统对MM45T.Li细胞有明显的旁杀伤效应。TUNEL检测及Hoechst 33258荧光染色证实AdCD/5FC系统可以诱导部分MM45T.Li细胞凋亡。荷瘤小鼠经过治疗21d后,各对照组肿瘤体积均数为2303~2943mm3,治疗组AdCD/5FC组肿瘤体积(365±81)mm3,AdCD/5FC系统治疗小鼠肝癌,可以明显减小肿瘤体积(F=20.33,P<0.05=。对照组中位生存期41~43d,治疗组中位生存期49d。 结论:AdCD/5FC系统对小鼠肝癌有明显的治疗作用。

  • 转录因子c-myb及肝脏激活蛋白对α1(Ⅰ)胶原基因在肝星状细胞中表达的调控作用

    作者:刘小菁

    目的:了解激活的HSC中c-myb及肝脏组织特异的转录因子—肝脏激活蛋白(liver activator protein,LAP)在α1(Ⅰ)基因表达调控中的作用。 方法:采用链霉蛋白酶,胶原酶原位灌注、Nycodenz密度梯度离心分离大鼠HSC,并进行体外培养使之激活。构建含人α1(Ⅰ)胶原基因启动子片段(-804~+1452或-804~+222碱基)的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质粒。用构建的报告基因质粒与c-myb和(或)LAP表达质粒一起,用阳离子脂质体介导的方法,瞬时共转染激活的HSC。 结果:瞬时共转染LAP表达质粒可明显增强含α1(Ⅰ)基因第一内含子片段的荧光素酶报告基因(PGL3-col)及不含α1(Ⅰ)基因第一内含子的报告基因[PGL3-col(△intron)]报告基因在HSC中的表达[荧光素酶活性分别为每毫克蛋白(587±62)U对(315±45)U及(326±52)U对(220±70)U,t值分别为10.4和3.6,两者P值均小于0.05]。C-myb对这两个报告基因均无反式激活作用。但共转染c-myb及LAP表达质粒,却使PGL3-col报告基因在HSC中的表达增强近3倍[每毫克蛋白(1261±130)U对(315±45)U,t=20.6,P<0.01=,而共转染反义c-myb及LAP表达质粒,却抑制了LAP对α1(Ⅰ)基因启动子的反式激活作用[每毫克蛋白(334±29)U对(315± 45)U,t=1.06,P>0.05]。C-myb的这种作用只在 PGL3-col质粒中观察到。 结论:C-myb在α1(Ⅰ)基因转录调控中起重要作用,而此作用由转录因子LAP及α1(Ⅰ)基因第一内含子中的调控元件介导。

  • 病毒性肝炎白细胞介素-1β和γ-干扰素与肝纤维化的关系

    作者:周俊英;赵彩彦;刘金星;冯忠军

    1. 对象和方法:(1)对象: 各种病毒性肝炎80例,其中急性肝炎10例,慢性肝炎轻度11例,慢性肝炎中、重度34例,肝炎后肝硬化17例,重型肝炎8例。27例进行了肝穿病理检查,诊断依据1995年北京全国传染病与寄生虫病会议制定诊断标准,并以14例健康献血员作为正常对照组。(2)方法:IL-1β、γ-IFN采用双夹心ELISA法,试剂由法国A Coulter公司提供;HA、LN、PCⅢ试剂盒分别由重庆市肿瘤研究所、上海海军医学研究所提供,操作依据说明书由专人测定。(3)统计学处理:采用t检验。

  • 膦甲酸钠治疗11例重型乙型肝炎疗效观察

    作者:贾杰;陈所贤;邱平

    我们应用膦甲酸钠治疗11例重型乙型肝炎患者,现将临床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对象:11例重型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男10例,女1例,平均年龄43.2岁。急性重型3例,亚急性重型8例。患者血清 HBeAg 和(或)HBV DNA 阳性,ALT平均为551.6U/L;总胆红素平均332.4μmol/L。Ⅱ度昏迷5例,Ⅲ度昏迷1例,Ⅳ度昏迷1例。(2)治疗方法:膦甲酸钠注射液(正大天晴制药公司)用5%葡萄糖液或生理盐水稀释至12mg/ml,每天应用2400mg静脉滴注,2h左右滴完,疗程短7d,长30d,平均18.5d。同时给予保肝、降酶、退黄及对症治疗。(3)实验室检查项目:ALT、AST、A/G、总胆红素及PT/PA,血、尿常规,肾功能,电解质和心电图,每周至少检查1次。HBV标志物、HBV DNA治疗前后检测。

  •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肝细胞凋亡的实验研究

    作者:钟岚;吴伟清;范建高;王国良

    一、材料与方法  1. 模型的建立:19只雄性SD大鼠,体重(150±10)g,随机分为2组。正常组9只普通饲料喂养;模型组10只喂高脂饲料,即普通饲料基础上加10%猪油,2%胆固醇。12周后处死动物,取肝脏常规制备肝组织石蜡切片标本。  2. 观察指标及测定方法: 病理学检查为肝组织石蜡切片行HE染色,光镜下评估脂肪变性和炎症活动情况[1, 2]。

  • 乙型肝炎病毒侵犯单个核细胞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Th1/Th2细胞应答的影响

    作者:邢同京;章廉;侯金林;张明霞;杨洁;骆抗先

    一、材料与方法  1.病例来源:我院1998~1999年住院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56例,男41例,女15例。年龄17~61岁,平均(36±9)岁。诊断按1995年全国病毒性肝炎标准诊断。排除应用抗病毒药物等影响患者的HBV DNA水平者。

  • α-干扰素抗肝纤维化疗效的初步临床观察

    作者:杨正德;焦平华;伦婧;杨伟;王晓丹;王伟欣

    1. 对象及方法:1996年8月~1998年10月间35例用干扰素-α1b(深圳科兴生物制品有限公司)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男31例,女4例,年龄19~52岁,平均34.3岁。慢性肝炎轻度11例、中度21例、重度3例。均经肝穿活检证实。以同期23例未用干扰素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为对照。两组病例年龄、性别、病情及HBV标志物相似,具有可比性。患者入院后用甘利欣、复方丹参、门冬氨酸钾镁等治疗1~2月。干扰素治疗者在肝功能指标基本正常后停用护肝药物,改用IFN-α1b 300万单位,肌注。前10d每日一次,以后改隔日一次。疗程3个月者17例、4个月者2例、6个月者14例、9个月者2例。对照组肝功能正常后改为护肝片等维持治疗3~6月。干扰素治疗者在干扰素治疗前及结束后第3~6月采血,对照组在肝功能正常后及随访的第6~9月采血,观察血清PCⅢ、LN、HA、CⅣ(放免法)用HBV DNA(PCR法)的变化。治疗前后肝纤维化指标变化用配对t检验,其变化幅度用z检。

  • 肿瘤坏死因子在大鼠早期酒精性肝损伤中的作用

    作者:孙怡宁;张宽学;罗金燕;尚荣军;雷雅梅

    一、材料与方法  1. 实验动物和分组:雄性SD大鼠25只,6~8周龄,体重170~220g,西安医科大学动物实验中心提供。所有动物喂食含18.2%玉米油的高脂肪饲料,按体重、周龄配伍,随机分组。实验组15只,白酒灌胃6周;对照组10只,生理盐水灌胃6周。

  • 重型肝炎的治疗

    作者:周霞秋

    1. 治疗原则:(1)强调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在早期阶段虽然患者已出现重型肝炎的某些症状如严重的消化道症状、明显黄疸、显著乏力等,但未出现肝功能衰竭的表现,此时抓紧治疗疗效较好。(2)常规的应用预防性措施,包括防止肝细胞进一步坏死、促进肝细胞再生的治疗,针对肝性脑病发病机理中的几个主要环节的对策,如血氨、假性神经递质和芳香氨基酸浓度增高等。针对出血发病机理中的几个主要环节,如凝血因子缺乏、消化道粘膜糜烂、门静脉压力增高,防止肾功能衰竭,预防细菌、霉菌感染等。

  • 人工肝

    作者:李兰娟

    严重的晚期肝脏疾病终多出现肝功能衰竭引起肝性昏迷,即使进行综合内科治疗,病死率高达80%以上。但由于肝脏具有很强的再生能力,临床如能对急性、亚急性重型肝炎患者及时采取措施,应用暂时支持手段,维持病人的生命,以待肝细胞的再生,使其渡过危险期,则有可能康复。慢性晚期肝病虽病变已无可逆转,若能取得供体肝脏进行肝移植,则也应积极治疗,等待时机。暂时性人工肝支持,可以使因肝衰竭所产生的各种有害物质得以清除,肝脏的代谢功能部分取代,病变的肝脏可望通过再生而恢复其原有的结构和功能,以渡过危险的肝衰竭难关而获得生存。但肝脏功能复杂,目前的所谓人工肝多数只能部分地取代肝脏功能,故只能称为人工肝支持系统(artificial liver support system,ALSS)。它结合血浆置换、血液灌流、血浆吸附、血液透析、血液滤过等方法暂时替代肝脏功能,稳定内环境,利用肝细胞再生功能强大的特性使肝细胞得以再生,使患者渡过肝衰竭难关而获得生存。

  • 重型肝炎的发病机理

    作者:张定凤

    重型肝炎发病的根本原因是肝细胞大量死亡造成肝功能衰竭。肝细胞死亡可以分为凋亡和坏死两种形式。目前认为两者的不同机理主要在于发展过程中线粒体损害的程度。严重者导致肝细胞坏死,轻度改变则通过Caspase系统引起细胞凋亡。线粒体为肝细胞损害的中心环节。过去认为抗体较强的特异性T细胞的细胞毒作用在清除病毒过程中造成肝细胞损伤。近年Guidatti和Chisari等在猩猩急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中发现肝细胞凋亡、坏死,血清转氨酶上升和肝组织内CD8+T细胞浸润有关,而肝内及血清HBV DNA清除常出现于CD8+T细胞浸润之前,认为主要是通过细胞因子的非溶细胞性清除病毒的机制,其中较为重要的是肿瘤坏死因子α和干扰素γ。近有人根据慢性乙型肝炎病人肝组织内肝细胞损害和肝内浸润的细胞亚群分布,发现CD8+T细胞浸润,可以清除病毒,并不引起明显细胞病变,引起肝损害主要为其他T细胞及粒细胞浸润所致。细胞因子对肝脏的作用也取决于肝细胞本身的状态,肿瘤坏死因子α在体介外和肝细胞(HepG2)共同孵育仅当时有内毒素存在时,才引起肝损害。重型肝炎有内毒素血症及血清肿瘤坏死因子水平升高时常有严重肝脏病变,而肝叶切除术后,血清肿瘤坏死因子水平越高,再生越活跃。

  • 重型肝炎诊断应与国际接轨

    作者:顾长海

    西方国家由肝炎病毒感染所致的严重肝炎较少见,而药物和毒品引起的肝衰竭较常见,故主要从肝衰竭角度进行研究,绝少有“重型肝炎”的表述。自从1970年Trey提出暴发性肝衰竭(fulminant hepatic failure,FHF)概念以来,相继有许多学者建议对肝衰竭的分型进行修改补充。或主张修改FHF的发病时间限定,或另外提出亚暴发性肝衰竭(subfulminant hepatic failure,SFHF)、迟发性肝衰竭(late onset hepatic failure,LOHF)、超急性肝衰竭(hyperacute hepatic failure,HAHF)、急性肝衰竭(acute hepatic failuer,AHF)、亚急性肝衰竭(subacute hepatic failuer,SHF)等分型命名。目的主要是便于判断预后和选择肝移植适应症。然而各种分型命名或显繁琐,或概念欠清,而且时间限定上互不衔接。为了统一各种不同意见,1996年国际肝病研究协会(IASL)专题委员会对肝衰竭推荐了新的分型和命名。其基本意见是将肝衰竭分为急性肝衰竭(AHF)和亚急性肝衰竭(SHF)。AHF和SHF作为两个独立体,而不是一个综合征的两个亚型。(1)AHF:起病4周内出现的肝衰竭,以肝性脑病为主要特征(起病10日内发生肝性脑病者称为超急性肝衰竭)。(2)SHF:起病第5~24周出现的肝衰竭,以腹水或肝性脑病为主要特征。病因包括HAV、HBV、HCV、HDV、HEV,其它病毒,药物,毒品等。诊断必须标明病因,如SHF/乙型肝炎。

  • 99mTc-MIBI心/肝比值对肝硬化患者的预后评价

    作者:张玉军;刘天舒;陈世耀;王吉耀

    目的:评价99mTc-MIBI心/肝比值(H/L)对肝硬化患者预后判断。 方法: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对所有进行H/L测定的肝硬化患者对其不同的Child-Pugh分级的H/L进行生存率分析。结果:所有患者随访0.1~63个月,Child-Pugh A、B、C组的H/L值分别为0.85±0.15,0.99±0.19,1.15±0.27(F=5.09,P<0.01 =,H/L≤1.0组的6个月、1年、2年的生存率明显较H/L>1.0组高(分别为:85.9%,57.4%,57.4% 和 50.0%,39.4%,19.7%,P<0.01=,在Child-Pugh C级的患者中H/L≤1.0组的6个月、1年、2年的生存率明显较H/L>1.0组高(分别为71.4%,42.9%,42.9% 和27.3%,18.2%,0)。 结论:H/L是评价肝硬化患者预后的较为有效的指标,可以和Child-Pugh分级相互补充。

  • 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研究

    作者:陈良标;陈佩兰;安萍;田惠英;刘超英;李琳

    目的:以分子生物学、免疫学及电镜等技术对慢性丙型肝炎患者PBMCs进行综合检测,以证实其受HCV感染,并试图在电镜下发现和证实感染细胞内HCV颗粒。 方法:以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免疫组织化学等技术分别检测患者PBMCs内的HCV RNA和HCVAg,以常规和免疫电镜技术观察研究感染细胞内HCV的形态、定位和超微结构改变。结果:HCV RNA阳性检出率为77.27%(17/22),HCVAg为75%(21/28)。其中10例HCVAg强阳性PBMCs标本中,电镜下均发现直径分别约为65nm和110nm圆球型HCV样颗粒,并可见病毒芽生形成。免疫电镜证明所见病毒颗粒含HCV抗原性,确认为HCV颗粒。结论:HCV可感染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并在其中复制。

  • 慢性丙型肝炎患者淋巴细胞亚群及其凋亡研究

    作者:刘文恩;谭德明;张铮;范学工;欧阳颗

    目的:探讨HCV感染诱导自身免疫反应的机理。方法:应用ELISA和流式细胞术检测了18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及16例正常人血清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相关自身抗体(抗GOR)及抗核抗体(ANA)、外周血淋巴细胞(PBMC)亚群及其凋亡百分率。结果: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血清抗GOR抗体及ANA阳性率分别为66.7%和44.4%,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意义(χ2=26.86、χ2=9.30,P<0.005=。PBMC及CD3+T淋巴细胞凋亡明显增加,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t=2.44,P<0.05=。抗GOR阳性者CD4+T淋巴细胞及CD19+ B淋巴细胞凋亡比抗GOR阴性者明显减少(t=3.17,P<0.01;t=2.294,P<0.05=。抗GOR阳性者CD4+CD8+双阳性T细胞百分率较抗GOR阴性者显著增加(t=2.44,P<0.05=, CD3+/CD4+ T细胞显著降低(t=2.18,P<0.05=。 结论: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存在自身免疫,同时伴有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及其细胞凋亡的失衡。这种失衡可能是HCV感染诱导自身免疫的机理之一。

  • 肝性脑病患者血清褪黑素变化及其诊断价值

    作者:吴万春;张国政;汪佑霞;何池义

    目的:研究肝性脑病患者血清褪黑素(Melatonin,MT)变化及其诊断价值。 方法:用酶联法测定伴有肝性脑病肝硬化组和无肝性脑病肝硬化组凌晨4时血清MT,取正常参照组做比较。并动态测定肝性脑病发病期和恢复期的血清MT浓度。结果:肝性脑病组血清MT比单纯肝硬化组高,两组均比正常参照组高。分别为(312.7±77.4)ng/L、(149.8±238.3)ng/L、(77.7±28.4)ng/L。肝性脑病发病期比恢复期高,分别为(308.5±59.1)ng/L和(147.8±37.2)ng/L。血清MT>220ng/L,对肝性脑病诊断敏感性为79%,漏诊率为21%。结论:血清MT水平升高可能是肝性脑病发生的机制之一,动态测定血清MT对于诊断肝性脑病有参考价值。

  • B超引导下细针穿刺活检在肝内实质性小占位病变诊断中的作用

    作者:陈绳武;梁学亚;贾绮宾;宋立清;闫小兵;李萍

    对我院1995年至1999年期间,经影像学检查发现直径≤3cm小结节病变施行B超引导下穿刺活检,经病理检查确诊的45例进行分析总结。一、资料与方法  1. 临床资料:经影像学检查(B超、CT、MRI等),发现的直径≤3cm(小的0.8cm)肝内实质性病变45例,男性36例,女性9例,年龄34~86岁,38例有肝炎病史,17例肝硬化。35例主诉有不同程度右季肋部不适,10例无任何症状,仅在B超体检时发现。

  • 肝硬化胃食管内镜征象独立诊断准确性的评价

    作者:刘春英;韩建平;张凯军;徐瓴鸽

    我们对336例患者作胃镜检查,旨在评价肝硬化患者胃食管内镜征象独立诊断的准确性。一、对象与方法  1. 临床资料:336例患者分为A、B、C三组,前两组患者有致肝病因素,如HBV、HCV、HDV病毒感染标记阳性,持续12个月以上;每天饮酒大于50g持续5年以上者。每例患者在B超引导下行肝活检病理确定无肝硬化者为A组,共58例,平均年龄45岁。肝硬化者为B组,共182例,平均年龄61岁。肝活检后一个月内做胃镜检查。C组包括有各种腹部症状但无肝病的患者,肝功能及B超检查无肝病征象,患者未作肝活检共96例,平均年龄60岁。

  • 重型肝炎命名和诊断分型的再认识——附477例临床分析

    作者:王宇明;陈耀凯;顾长海;蒋黎;向德栋

    目的:通过477例临床病例的总结分析,探讨重型肝炎的分型方法。 方法:采用不同分型方法分析重型肝炎的临床表型及转归。 结果:慢性重型肝炎病例在重型肝炎中占88.5%;非脑病型预后明显优于脑病型;亚急性重型肝炎和慢性重型肝炎中19.4%病例既无腹水亦无脑病;将急性重型肝炎起病时间延至2周时,新增病例仍符合该型特点。 结论:建议将重型肝炎更名为重症肝炎,并分成非脑病型和脑病型,分别称为重症型肝炎和剧症肝炎;除急性型、亚急性型外,应增设缓发型;将急性重型肝炎起病时间定为2周;腹水型、脑病型及混合型分型方法存在一定问题;应重点探讨慢性重型肝炎的分型问题。

中华肝脏病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z1
2000 01 02 03 04 05 06
1999 01 02 03 04
1998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