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消化系统疾病 > 中华肝脏病杂志

中华肝脏病

中华肝脏病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Hepatology 중화간장병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1.62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7-3418
  • 国内刊号: 50-1113/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78-56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93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肝脏病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重庆
  • 主编: 任红
  • 类 别: 消化系统疾病
期刊荣誉:
  • 我国南北两城市乙型肝炎病毒血清型和基因型的调查研究

    作者:吕志武;许军;殷积美;许伟

    用S基因序列测定法对我国南北两城市530例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血清进行乙型肝炎病毒(HBV)血清型和基因型测定,以明确其构成情况并对之进行比较.

  •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配体对诱导大鼠肝癌的抑制作用

    作者:郭晏同;冷希圣;赵景明;蔺锡侯;李涛;朱继业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eroxisome proliferators-activated receptor gamma,PPAR γ)是一种核受体,与基因转录调节及脂类代谢有关.

  • 血小板减少肝病患者血小板生成素水平及意义

    作者:谢玉桃;蒋孝华;谭德明

    探讨血清血小板生成素(TPO)水平与肝细胞功能和外周血小板数的相关性,我们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对住院的106例病毒性肝炎患者进行了血清TPO水平的检测,现报道如下.

  • erb-B受体家族在肝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作者:曹骥;赵荫农;吴飞翔;欧超;班克臣;韦薇;李瑗;苏建家;梁安民

    erb B受体家族是细胞生长、分化和存活的重要调节因子.其成员有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c-erb B 2、c-erb-B3及c-erb-B4.在mRNA水平上研究erb-B受体家族各基因与肝癌关系目前鲜见报道.

    关键词: 肝细胞 erb-B受体
  • 三七总皂甙诱导大鼠肝星状细胞凋亡的研究

    作者:王文兵;戴立里;郑元义

    三七及其主要有效成分三七总皂甙(PNS)具有抗肝纤维化作用[1].采用体外培养的传代大鼠肝星状细胞(HSC),利用有关凋亡检测技术,观察PNS对HSC增殖、凋亡、胶原和层黏连蛋白(LN)合成的影响,从细胞水平探讨PNS抗肝纤维化机制.

  • 非酒精性脂肪肝大鼠肝细胞色素P450 2E1基因及表达变化的意义

    作者:史洪涛;陈东风;李陶;熊仁平

    细胞色素P450 2E1(cytochrome P450 2E1,CYP 2E1),是细胞色素P450的乙醇诱导形式,它在非乙醇脱氢酶氧化途径中起重要作用,为酒精性肝病的主要发病机制.

  • 白芨在介入治疗大鼠肝细胞癌实验中的比较研究

    作者:钱骏;郑传胜;吴汉平;黎维勇;Vossoughi Daryusch;Elsie Oppermann;Thomas Vogl;冯敢生

    肝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被公认为治疗不可切除性中、晚期肝癌的一种重要手段[1].本研究旨在通过建立肝细胞癌大鼠模型,在此模型上考察以白芨微粒作肝动脉栓塞剂并与抗肿瘤血管生成药物、免疫反应调节剂相比介入治疗大鼠肝细胞癌的疗效.

  • 丙型肝炎病毒核心蛋白对突变p53和Bcl-2表达的影响及意义

    作者:王文勇;张志培;黄立军;马福成;赵一岭

    通过研究丙型肝炎病毒(HCV)的核心蛋白与p53、Bcl2在丙型肝炎中的表达,探讨HCV核心蛋白(HCV-C)对p53、Bcl-2蛋白表达的可能作用及其影响肝细胞生长和分子表达,为研究HCV C对慢性肝疾病和肝细胞癌变的发生发展及其分子作用机制提供参考.

  • 血管紧张素Ⅱ对库普弗细胞核因子-κB及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等表达的影响

    作者:李旭;孟莹;陈琪;杨希山;周高速;吴平生

    研究旨在证实库普弗细胞是否具有血管紧张素Ⅱ1受体(AT1R);观察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对体外培养的库普弗细胞核因子-κB(NF-κB)表达的影响,以及对库普弗细胞分泌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BB)、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的影响.

  • 大鼠肝星状细胞中生长抑素受体表达的研究

    作者:宋盛晗;冷希圣;李涛;彭吉润;秦致中;赵力;魏玉华;于鑫

    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检测肝星状细胞(HSC)中5个生长抑素受体(SSTR)亚型的表达情况,从侧面探索生长抑素影响肝纤维化的作用机制.

  • 湖北地区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分布与临床的相关性

    作者:雷延昌;郝友华;田拥军;孟忠吉;王宝菊;田德英;赵西平;杨东亮

    目的了解湖北地区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型的分布及其与临床的相关性.方法选择湖北地区HBV DNA阳性的慢性HBV感染者190例,其中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携带者52例、慢性乙型肝炎56例、重型肝炎32例、肝硬化22例、原发性肝癌28例,应用多对型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反应检测HBV的基因型.结果多对HBV型特异性引物法可快速准确鉴定HBV的基因型.190份HBV DNA阳性血清标本中,B基因型140例(73.7%),C基因型42例(22.1%),BC混合型8例(4.2%),未发现A、D和E基因型;B基因型在重型肝炎和肝癌患者中占绝对优势,分别为87.5%和89.3%,显著高于HBsAg携带者的67.3%;B基因型患者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水平(253.1±306.7)U/L高于C基因型患者的(154.1±192.9)U/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HB sAg携带者外的慢性HBV感染者中,B基因型患者血清抗HBe阳性率50.5%(53/105)显著高于C基因型的18.5%(5/27),P<0.01.结论多对型特异性引物同时进行聚合酶链反应的基因分型方法可用于H BV基因型的流行病学调查;湖北地区存在H BV的B、C和B C混合基因型,B型为本地区的优势基因型并在严重肝病和肝癌中的比例较高,基因型的分布可能有较大的地区差异.

  • 中晚期肝病患者凝血酶原时间标准化形式探讨

    作者:李琴;丛玉隆;王宝恩;贾继东;陈煜;张福奎;欧小娟;魏玉香;马红

    目的探讨中晚期肝病患者凝血酶原时间(PT)的标准化形式.方法收集慢性重型肝炎患者16例,肝硬化失代偿患者50例,口服抗凝治疗4~6周患者30例.用6种不同凝血活酶国际敏感化指数(ISI)值的组织凝血活酶检测这些患者的PT、凝血酶原时间活动度(PTA)、凝血酶原时间比率(PTR)与国际标准化比率(INR).结果慢性重型肝炎患者6组间PTA差异较小,平均值波动于24%~34%,上限值波动于47%~61%;而INR组间差异非常显著,平均值波动于2.55~5.13,上限值波动于4.65~12.77.单因素方差分析PPTA(0.489)>PINR(0.120).肝硬化患者6组间PTA平均值波动于50%~59%,上限值波动于82%~90%;INR平均值波动于1.40~1.80,上限值波动于1.97~3.69.单因素方差分析PPTAA(0.102)>PINR(0.01).PTA的波动范围均小于INR.但对口服抗凝治疗的患者,INR的波动范围小.以STA-R血凝仪的配套试剂Neoplastine所测PT值与其它5种试剂所测值进行相关分析,中晚期肝病患者PTA作为PT的表达方式时,相关性好,而其它形式较为弥散.口服抗凝治疗患者INR作为PT的表达方式时,相关性好.结论 PTA可将中晚期肝病患者PT标准化.

  • 复方甘草酸苷减轻HepG2细胞凋亡的机制

    作者:王岩;马英骥;杨宝山;毕蔓茹;陈力艳

    目的研究复方甘草酸苷(SNMC)保护人肝母细胞瘤HepG 2细胞,减轻细胞凋亡的作用和机制.方法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放线菌素D(ActD)诱导HepG 2细胞凋亡后,分别加入0、2、20、100、200、800μg/ml终浓度的SNMC作用12h.流式细胞仪分析凋亡细胞百分率;电镜观察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琼脂糖凝胶电泳观察细胞内片段化DNA的形成;Western blot检测此过程中细胞内凋亡相关蛋白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Caspase 3)及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基因(Bcl-2)、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基因关联x蛋白(Bax)的表达情况.结果不同浓度SNMC处理TNF α等作用的HepG2细胞12h后,随药物浓度增加,HepG2细胞凋亡率降低,凋亡特有的细胞内片段化DNA形成减少,细胞内Caspase3相对分子量32×103的酶原表达增加,17×103活性成分表达减少,同时Bcl-2表达增加,Bax表达减少.另外,电镜下可见模型组细胞呈现凋亡后典型核浓缩,而100μg/ml药物保护组未见此现象.结论 SNMC 可抑制TNFα和ActD诱导的HepG2细胞凋亡,其机制可能通过调控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而实现.

  • 超声检查对慢性病毒性肝炎肝纤维化诊断价值的评估

    作者:沈镭;李继强;曾民德;范思陶;陆伦根;包瀚;曹爱萍

    目的探索超声二维图像和多普勒血流显像对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中纤维化程度和早期肝硬化的诊断价值.方法 324例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根据肝穿刺活检组织学结果分为无肝纤维化(S0)到肝硬化(S4)五期.活检组织按炎症分级为G1~G4四级.比较各组间超声指标的差异.结果在超声定性指标中,肝表面回声,肝实质光点形态和分布异常等指标都与肝纤维化分期和炎症分级有相关性.但这些定性指标对具体患者的诊断判断变异很大.在不同纤维化程度分组间,脾长径,脾门静脉内径在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根据脾长径界限值12.1 cm,诊断早期肝硬化的敏感度为60.0%,特异性为75.3%;脾静脉内径以8 mm作为界限值,诊断早期肝硬化的敏感度为60.0%,特异性为78.1%;门静脉主干内径12 mm,诊断早期肝硬化的敏感度76.7%,特异性44.6%.门静脉大流速界限值为30.5 cm/s时,诊断早期肝硬化的敏感度为78.6%,特异性为66.9%.结论超声检查是诊断早期肝硬化的有效工具,是临床实用的方法,并适用于随访复查.

  • 抗Caspase-12核酶的制备与体外活性鉴定

    作者:姜山;谢青;张(韦华);周霞秋;俞红;金由辛

    目的设计针对小鼠内质网应激凋亡途径中Caspase-12 mRNA的锤头状核酶(Rz138、Rz218),通过靶基因及核酶的体外转录、切割,进行核酶活性鉴定,评估其应用前景.方法小鼠Caspase-12基因的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扩增片段克隆于PGEM-T载体的T7启动子下游,通过α-32p UTP标记的体外转录物作为靶RNA.设计合成针对小鼠Caspase-12 mRNA的核酶,通过PCR方法扩增核酶的转录模板,采用非同位素标记法行体外转录,核酶与靶RNA进行体外切割实验.结果在37℃,Rz138、Rz21g均有切割活性,Rz138的切割效率较高,几乎100%.结论 Rz138在体外具有良好的特异催化切割活性,它有望通过切割Caspase-12 mRNA而抑制内质网应激介导的细胞凋亡发生.

  • 茶多酚治疗慢性酒精性肝损伤的实验研究

    作者:张宇;陈韶华;张幸国;任国平;萨小婴;虞朝辉;厉有名

    目的建立酒精性肝病大鼠模型,观察茶多酚对酒精性肝病大鼠血清氨基转移酶活性和肝脏病理变化的影响,探讨茶多酚对酒精性肝损伤的防治作用.方法 SD大鼠分成3组:酒精组(酒精7 g·kg-1·d-1灌胃)、茶多酚组(酒精7 g·kg-1·d-1+茶多酚0.25 g·kg-1·d-1灌胃)和对照组(等渗盐水灌胃).各组分别于4周末、12周末和24周末处死大鼠留取肝脏标本,用于HE染色和Masson染色.结果酒精组大鼠血清氨基转移酶水平较对照组升高,茶多酚组大鼠与酒精组相比,其值有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 E染色显示酒精组大鼠肝细胞浆出现不同程度的脂肪变性,小叶各带可见不同程度的点、灶状或片状坏死,24周大鼠可见桥接坏死.Masson三色染色可见24周大鼠汇管区边缘有绿染胶原纤维包绕增生,肝窦中可见绿染胶原纤维分布.茶多酚组肝脂肪变和炎症程度轻于酒精组,未发现桥接坏死.结论茶多酚对酒精性肝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 丙型肝炎病毒非结构基因复制子模型的建立和应用

    作者:贾因棠;魏来

    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率占全世界人口的1%~2%,约70%~80%感染者转为慢性,其转归与肝硬化及肝细胞癌有密切关系.

  • 急性戊型肝炎合并免疫性溶血1例

    作者:金抒清;陈向荣;吴小丽;韩清锡

    患者,男性,56岁,平素体健,否认"肝炎"史,无嗜酒.2004年4月19日因"皮肤发黄1月,发热伴头晕3d"收住我院.

    关键词: 肝炎 戊型 溶血
  • 三种分流术对大鼠肝硬化的影响

    作者:徐新保;蔡景修;董家鸿;何振平;韩本立;冷希圣

    目的评价门奇静脉断流术(PAD)、门腔静脉侧侧分流术(PCS)、远端脾腔静脉分流术(DSCS)对门体分流率(PSS)、肝脏功能、肝脏线粒体功能和储备功能的影响,为合理选择手术方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用四氯化碳/乙醇诱导大鼠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模型,观察了各手术方式(PCS、DSCS、PAD)前后大鼠肝功能、PSS和肝细胞线粒体功能,并进行口服糖耐量试验(OGTT)、动脉血酮体比值(KBR)的测定,比较各组肝脏储备功能的变化.结果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时,PSS远高于正常,肝细胞线粒体功能和肝脏储备功能下降;术后第1周DSCS、PAD、PCS组OGTT 120 min血糖值分别为(12.2±2.6)、(12.4±2.8)和(12.6±2.7)mmol/L比肝硬化对照组(9.0±2.4)mmol/L有显著升高;而术后第2、3周DSCS和PAD两组OGTT 120min血糖值与肝硬化对照组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PCS组OGTT 120min血糖值仍然显著高于肝硬化对照组.三种手术组在术后1、2周时的K B R都显著低于肝硬化对照组(P<0.05或P<0.01),但术后第三周时仅PCS组的KBR值仍然显著低于肝硬化对照组(P<0.05).PCS组术后肝细胞线粒体功能进一步下降且恢复慢.DSCS组和PAD组的上述指标变化小且恢复较快.结论PAD和DSCS都是较理想的手术方式.

  • 葡萄糖毒性、脂肪毒性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作者:曾民德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常见的原发病为超重、肥胖和2型糖尿病.组织学表现为肝细胞脂肪贮积、小叶内炎症伴气球样变、纤维化或Mallory透明小体时,称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

  • 非酒精性脂肪肝的药物治疗

    作者:沈薇

    非酒精性脂肪肝目前尚无疗效理想的治疗药物,希望能够做到的仅仅是改善胰岛素抵抗,维护机体内环境脂质代谢、能量代谢和抗氧化物的平衡,促使机体保持在适应性反应阶段,延缓、阻止脂肪性肝病的病情进展.

    关键词: 脂肪肝 药物疗法
  • 脂肪性肝病的治疗对策

    作者:范建高

    当前酒精性肝病(ALD)患病率居高不下,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发病率不断攀高,且起病渐趋低龄化,两者与病毒性肝炎并存者亦不少见.

  • 戒酒与脂肪肝

    作者:王炳元

    根据是否饮酒和饮酒量的多少将脂肪肝分为酒精性和非酒精性.

    关键词: 脂肪肝 酒精性 治疗
  •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治疗方法的评估

    作者:厉有名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遗传环境代谢应激相关性肝脏疾病,病理上包括单纯性脂肪肝(nonalcoholic fatty liver,NAFL)及由其演变的脂肪性肝炎(NASH)和脂肪性肝硬化等类型.

    关键词: 脂肪肝 治疗 评估
  •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治疗--行为纠正、饮食和运动

    作者:陆伦根;曾民德

    内脏型肥胖是介导脂肪性肝病及其伴同的代谢综合征发生的主要影响因素,内脏型肥胖者遗传因素易感性基因和容易贮存能量的节俭基因与环境因素有密切相关.

  • 二甲双胍干预高脂饲养所致大鼠脂肪肝的研究

    作者:高志强;陆付耳;董慧;徐丽君;王开富;邹欣

    目的探讨二甲双胍对实验性脂肪肝的治疗作用.方法通过12周高脂饲料喂养制备大鼠实验性脂肪肝模型;肝脏病理切片证实造模成功后,取24只造模大鼠随机分为3组并给予相应处理:二甲双胍组给予二甲双胍l56 mg/kg灌胃,1次/d;饮食治疗组及模型对照组等容积蒸馏水灌胃;除模型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均进食普通饲料.4周后分别检测各组动物的肝功能、血脂、血糖、肝脂质、肝指数胰岛素抵抗指数及肝组织学改变. 结果二甲双胍能显著降低血脂、肝脂,改善肝功能;而饮食治疗使肝组织学有一定改善,但肝酶活性、血清甘油三酯和胆固醇增高持续存在. 结论二甲双胍可有效地用于实验性脂肪肝的治疗.

  • 内毒素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发生发展中对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α表达的影响

    作者:李夏;韩德五;赵龙凤;尹镭

    目的观察内毒素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形成过程中对肝组织表达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α(PPAR α)的影响.方法采用20%玉米油饲料喂饲大鼠14周建立NASH模型的同时,内毒素组于实验结束前4 h腹腔注射内毒素脂多糖(1g/L,3.0 ml/kg)1次.检测动物血浆和肝组织脂质水平以及血浆内毒素、肿瘤坏死因子、丙二醛、游离脂肪酸含量,并做病理切片.以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大鼠肝组织PPAR α mRNA表达.结果腹腔注射内毒素的NASH大鼠的PPAR α表达较对照组大鼠明显下调,导致游离脂肪酸在血浆内升高[(1925.0±130.7)μmol/L],肝内甘油三酯蓄积增多[(542.7±142.8)mmol/g].游离脂肪酸与内毒素通过肿瘤坏死因子α增高而使丙二醛增多[(4.7±1.4)μmol/ml ],使肝细胞发生脂质过氧化,血浆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活性增强[(52.3±5.5)U/L],加重肝细胞的破坏与炎症反应.结论内毒素血症可下调肝组织PPARα的表达,从而加剧肝脂变与促进脂肪性肝炎的形成.

  • 大鼠肝组织核因子-κB活性变化与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表达的关系

    作者:赵彩彦;王建彬;邓卓军;刘敬稳;李建梅;李丽;姜玲玲

    目的观察不同病因所致的脂肪性肝病大鼠肝组织核因子κ B(NF-κ B)的活性变化,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的表达,及其相互关系在脂肪性肝病炎症反应中的作用.方法4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酒精组、高脂组和酒精加高脂4组,每组10只大鼠,16周断头处死,用HE 、苏丹Ⅳ、Masson三色染色观察肝组织光镜下的病理改变和超微结构的变化.用电泳迁移率分析、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观察各组大鼠肝组织NF-κB的活性变化与PPARγmRNA的表达、各生物化学指标间的相互关系. 结果模型组大鼠肝组织均表现有不同程度的脂肪变性、炎症、坏死和纤维化,以酒精加高脂组病理损害重.酒精组和酒精加高脂组的NF-κB活性(142±16.32,238±19.14)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73±9.24,F值分别为6.36、17.93,P值均<0.01)和单纯高脂组(84±10.38,F值分别为5.96、16.20,P值均<0.01),酒精加高脂组的NF-κB活性显著高于酒精组(F=6.23,P<0.01),而高脂组和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酒精组、高脂组和酒精加高脂组大鼠肝组织PPARγmRNA的表达(0.25 30±0.069,0.3647±0.082,0.1226±0.054)均较正常对照组(0.8097±0.094)有不同程度的减弱(F值分别为1 5.43、7.24、21.4 5,P值均<0.01).相关分析显示:酒精组和酒精加高脂组的NF-κ B活性与其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r分别为0.527、0.639)、肝组织丙二醛含量(r分别为0.723、0.537)正相关(P<0.05),与肝组织PPARγmRNA的表达负相关(r分别为0.568、-0.891,P值均<0.01).结论肝组织NF-κ B的活性增强、PPAR γ的表达减弱与脂肪性肝病肝组织炎症反应的发生密切相关,这为临床上有效治疗脂肪性肝病提供了新的思路.

  • 上海市成人脂肪肝患病率及其危险因素流行病学调查

    作者:范建高;朱军;李新建;李锐;戴菲;宋晓敏;陈兰;李锋;陈世耀

    目的明确上海市成人脂肪肝的患病率及其主要危险因素.方法通过随机多级分层整群抽样对杨浦区和浦东新区各4个居委会16岁以上居民进行调查,内容涉及问卷咨询、体格检查、75 g葡萄糖耐量试验、血脂检测、以及肝脏实时超声检查.结果 3175名成人完成调查,约占上海市人口的2.26/10000.其中男性1218名,女性1957名,平均年龄(52.4±15.1)岁.B超共检出脂肪肝661例,占20.82%,其中酒精性、可疑酒精性、非酒精性脂肪肝分别占3.4 8%、4.0 8%及92.43%.经年龄和性别调整后,上海市成人脂肪肝患病率为17.29%,酒精性脂肪肝、可疑酒精性脂肪肝、非酒精性脂肪肝患病率分别为0.79%、1.15%、15.35%.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脂肪肝患病率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50岁之前男性脂肪肝患病率显著高于女性(x2=13.934,P<0.01),而50岁以后女性脂肪肝患病率显著高于男性(x2=4.146,P<0.05).脂肪肝组年龄、体重指数(BMI)、腰围、血压、空腹及餐后血糖、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肥胖、糖尿病、高血压病、血脂异常和胆石症患病率等均显著高于对照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以及文化程度显著低于对照组.多元回归分析显示:男性、文化程度、腰围、BMI、HDL-C、TG、空腹血糖水平、糖尿病、高血压病等9项指标与脂肪肝密切相关.肥胖可增加过量饮酒者4.8倍(9 5%CI1.4~16.6,P=0.0141)脂肪肝的患病风险,而过量饮酒仅增加肥胖者1.5倍脂肪肝的患病风险(95%CI0.9~2.6,P=0.1685).结论上海市成人脂肪肝患病率高,主要为非酒精性脂肪肝、肥胖及其相关的多元代谢紊乱较过量饮酒与脂肪肝的关系更为密切.

  • 二氯醋酸二异丙胺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随机双盲临床研究

    作者:陆伦根;曾民德;茅益民;陈成伟;傅青春;王吉耀;谢渭芬;范建高;陈东风;王炳元

    目的研究二氯醋酸二异丙胺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用随机双盲多中心剂量平行对照的临床试验设计选择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分别用二氯醋酸二异丙胺高剂量(120 mg/d)和低剂量(60 mg/d)治疗8周,观察其疗效和安全性.结果本试验共有127例患者入选,高剂量组63例,低剂量组64例.未见脱落病例,剔除4例,剔除率3.1%,实际完成病例数123例,高剂量组61例,低剂量组62例.治疗后8周高剂量组和低剂量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分别为87.8%和79.6%(P=0.2536),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复常总有效率分别为55.7%和69.4%(P=0.0807),血脂总有效率分别为67.2%和67.7%(P=0.9320),B超脂肪肝影像学检查总有效率分别为51.7%和43.5%(P=0.2879),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中各有1例发生不良反应,高和低剂量组的发生率分别为1.6%和1.6%,表现为口干,未见严重的不良反应.结论二氯醋酸二异丙胺可安全有效地用于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 脂肪肝胰岛素抵抗大鼠模型的建立

    作者:陈世清;刘杞;孙航;张桂灵;石小枫

    目的建立脂肪肝胰岛素抵抗大鼠模型.方法雄性Wistar大鼠14只,随机分为模型组和正常组,模型组喂养高脂饮食,正常组喂养普通饮食,两组脂肪分别占摄入能量的45%和19%,共饲养8周.胰岛素敏感性用正常血糖高胰岛素钳夹技术稳态时的葡萄糖输注率(GIR)来评价,生物化学法测定氨基转移酶、甘油三酯(TG)、游离脂肪酸(FFA)、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放射免疫法测定胰岛素,并用光镜和电镜进行组织学和超微结构检查.结果模型组大鼠肝细胞均呈现弥漫性脂肪变性、肝小叶内炎症及线粒体异常,而正常组肝脏无异常.且模型组的氨基转移酶、TG、FFA和肝指数均显著高于正常组,血清胰岛素升高,GIR明显低于正常组,肝脏MDA升高、SOD降低.结论通过8周高脂饮食成功地建立脂肪肝胰岛素抵抗大鼠模型,为脂肪肝发病机制和治疗研究提供了一个理想的实验工具.

中华肝脏病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z1
2000 01 02 03 04 05 06
1999 01 02 03 04
1998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