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消化系统疾病 > 中华肝脏病杂志

中华肝脏病

中华肝脏病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Hepatology 중화간장병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1.62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7-3418
  • 国内刊号: 50-1113/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78-56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93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肝脏病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重庆
  • 主编: 任红
  • 类 别: 消化系统疾病
期刊荣誉:
  • 在初治和经治丙型肝炎病毒基因1b型慢性感染的非肝硬化亚洲成年患者中评价奥比帕利联合达塞布韦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研究

    作者:魏来;成军;Luo Yan;李军;段钟平;侯金林;贾继东;张明香;黄燕;谢青;王贵强;杨东亮;赵伟;赵彩彦;唐红;蔺淑梅;龚国忠;牛俊奇;高志良;Sarah Kopecky-Bromberg;Linda Fredrick;Niloufar Mobashery;Wang Ye;王介非

    目的 评估奥比帕利(奥比他韦/帕立瑞韦/利托那韦,OBV/PTV/r)25/150/100mg,1次/d,联合达塞布韦250mg,2次/d,在丙型肝炎病毒基因1b型感染的初治和经治非肝硬化中国成年患者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采用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多中心Ⅲ期临床试验,在中国大陆、韩国、中国台湾地区进行.纳入基因1b型初治和普通干扰素/聚乙二醇干扰素α联合利巴韦林经治非肝硬化患者,随机分为2组,分别接受OBV/PTV/r联合达塞布韦方案立即治疗12周(A组),或接受安慰剂治疗12周后再继续接受OBV/PTV/r联合达塞布韦方案治疗12周(B组).评估患者停药12周获得的持续病毒学应答(SVR12)及停药24周获得的持续病毒学应答(SVR24)率,及双盲阶段和开放标签阶段治疗后的不良事件和实验室异常发生率. 结果 共纳入410例中国大陆患者资料,按1∶1比例随机分至A组和B组(每组205例).A组(205例)中初治患者的SVR12及SVR24率均为99% (95%CI:94.8% ~ 99.8%),经治患者的SVR12及SVR24率均为100% (95% CI:96.3%~ 100%),不同基线特征对SVR12及SVR24率没有影响.发生的大多数不良事件为轻度,治疗期间≥3级实验室异常少见,主要包括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双盲阶段A组2例)、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双盲阶段A组3例)和总胆红素升高(开放标签阶段B组1例),通常无症状,用药中断或停药后可恢复.仅有1例因不良事件停药(B组,开放标签阶段). 结论 疗程为12周的OBV/PTV/r联合达塞布韦方案治疗中国基因1b型初治和经治非肝硬化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可获得99%~ 100%的SVR12及SVR24率,且耐受性和安全性良好.

  • 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过程中外周血γδT细胞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刘楷;沈妍希;凌宁;雷宇;胡鹏;任红;陈敏

    目的 观察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在聚乙二醇干扰素(Peg-IFN) α-2a治疗过程中外周血γδT细胞的变化,并分析其与临床指标及疗效的相关性. 方法 收集HBeAg阳性的CHB患者在Peg-IFNα-2a治疗不同时间点的外周全血,包括0周17例、12周20例、24周20例及48周16例,其中有11例患者在每个时间点均收集血样观察.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中γ δ T及其亚群细胞Vδ1T、Vδ2T、效应记忆γδT(γ δTem)、中央记忆γ δT (γ δTcm)、初始γδT (γδTnaive)与终末分化效应γ δT (γ δTeff)细胞的频率.同时检测肝功能、HBV血清病毒等标志物及HBV DNA水平.用SPSS 23.0统计软件分析比较各治疗时间点细胞比例的差异,以及细胞比例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HBsAg、HBeAg或HBV DNA水平的相关性;并且分析持续随访的11例患者中,γδT及其亚群细胞比例与Peg-IFN α-2a治疗应答的相关性.结果 在Peg-IFNα-2a治疗0~ 48周期间,CHB患者外周血γδT及Vδ 2T细胞比例逐渐下降,48周时的γδT细胞和Vδ 2T细胞比例分别为6.89%(5%,8.15%)、4.61% (2.16%,6.50%),明显低于0周水平[12.5%(7.73%,19.00%)、6.59% (3.86%,13.62%)],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但V δ 1T、γ δ Tem、γ δTcm、γ δTnaive或γ δTeff亚群细胞的比例在各时间点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 0.05).同时ALT、HBsAg、HBeAg或HBV DNA水平与γδT或Vδ2T细胞比例均呈显著性正相关(P值均<0.05).11例持续随访患者中,应答者的γ δ Tem细胞的比例在各时间点均显著低于无应答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 0.05),而其他γδT亚群细胞比例在两组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 0.05). 结论 Peg-IFN α-2a治疗CHB过程中γδT细胞比例随着HBV复制降低及肝脏炎症缓解而呈下降趋势,且具有较低效应记忆γδT细胞比例的CHB患者在Peg-IFNα-2a治疗中可能更易获得应答.

  • 乙型肝炎病毒前S1抗原关键表位基因分型及其与全长前S1抗原基因型的相关性

    作者:张晓晨;李玉敏;李家亿;康新迪;何欣悦;牛俊奇;温晓玉;刘镇宁

    目的 明确乙型肝炎病毒(HBV)大表面蛋白前S1区(PreS1)两个重要表位在中国乙型肝炎患者群中的基因型分布,探讨两表位基因型之间及两表位基因型与PreS1全长基因型之间的相关性,确定能否根据关键表位的多肽序列判断PreS1全长基因型. 方法 从患者血清中提取HBV DNA进行PCR扩增,对扩增成功的278例样本进行DNA测序,并与GenBank中已知的HBV序列比对,确定HBV大表面蛋白PreS1的两个关键表位(第21 ~ 47号氨基酸表位和第94 ~ 117号氨基酸表位,分别简称为P21表位和P94表位)基因型及PreS1全长基因型,并对3组基因分型结果进行一致性分析.一致性检验采用Kappa分析. 结果 成功测序232例样本.根据P21表位蛋白序列的分型结果为:C基因型201例,B基因型23例,基因型不确定8例.根据P94表位蛋白序列的分型结果为:C基因型199例,B基因型25例,基因型不确定8例.根据PreS1全长序列的分型结果为:C基因型207例,B基因型25例.P21表位基因分型和P94表位基因分型与PreS1全长基因分型结果均高度一致,分别为96.55%和96.12%(Kappa值分别为0.841,0.826),且两表位的基因分型结果也具有很好的一致性(93.10%,Kappa值为0.718).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地提出基于关键表位氨基酸序列的基因分型方法,验证了中国乙型肝炎患者群的HBV基因型以B和C基因型为主,且HBV PreS1关键保守表位的基因分型结果与全长基因分型结果具有高度一致性(>96%),可以采用一个或两个关键保守表位的基因分型代替全长基因分型.

  • 非HBV相关性肝病肝移植术后新发HBV感染的临床分析

    作者:章拔翠;陈虹;沈中阳;王旭;范铁艳;李俊;张庆;陈新国;李莉;李君;牛玉坚

    目的 总结分析非乙型肝炎病毒(HBV)相关性肝病肝移植术后新发HBV感染的临床规律及特点.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4月至2013年12月376例非HBV相关性肝病肝移植患者中13例新发HBV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 376例非HBV相关性肝病肝移植术后,13例患者新发HBV感染,新发HBV感染率为3.46%.13例中,男性5例,女性8例.随访时间为14.7 ~ 128.7个月,HBV新发感染离手术时间平均为19.06个月.原发疾病分别为: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5例,酒精性肝病3例,药物性肝损害2例,丙型肝炎后肝硬化、先天性胆道闭锁及先天性肝纤维化各1例.所有新发HBV感染患者HBsAg、HBeAg、抗-HBc均阳性,11例HBV DNA阳性,2例HBV DNA阴性.6例肝功能异常,7例肝功能正常.所有患者经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治疗,生存至今;6例患者HBsAg转阴,7例HBsAg仍阳性,其中HBsAg、HBeAg、抗-HBc阳性6例,HBsAg、抗-HBe、抗-HBc阳性1例,1例患者HBV DNA仍阳性,6例HBV DNA阴性;所有患者肝功能均正常. 结论 非HBV相关性肝病肝移植术后患者是新发HBV感染的高危人群,以自身免疫性肝病的发病率高,推测可能与该类患者移植术后长期使用激素有关.肝移植术后新发HBV感染者只要能早发现、早治疗,其预后良好.

  • 在初治和经治丙型肝炎病毒基因1b型慢性感染的代偿期肝硬化亚洲成年患者中评价奥比帕利和达塞布韦联合利巴韦林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作者:魏来;王贵强;Sarah Kopecky-Bromberg;成军;谢青;汪茂荣;许敏;段钟平;侯金林;张明香;张跃新;唐红;赵伟;蔺淑梅;贾战生;牛俊奇;高志良;袁宏;林明华;周新民;Luo Yan;Linda Fredrick;Niloufar Mobashery;Wang Ye;贾继东

    目的 评估奥比帕利(奥比他韦/帕立瑞韦/利托那韦)25/150/100mg,1次/d和达塞布韦(DSV) 250 mg,2次/d联合利巴韦林在丙型肝炎病毒基因1b型感染的代偿期肝硬化中国大陆成年患者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方法 采用开放标签、多中心Ⅲ期临床试验,在中国大陆、中国台湾地区和韩国开展,纳入初治和经治基因1b型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代偿期肝硬化(Metavir 评分纤维化分期=F4)成年患者,接受奥比他韦/帕立瑞韦/利托那韦和达塞布韦联合利巴韦林治疗12周.评估患者停药12周获得的持续病毒学应答(SVR)及24周获得的SVR率,并在接受至少1次研究药物的患者中评估有效性和安全性. 结果 共纳入63例中国大陆患者,其中62例(98.4%)患者基线Child-Pugh评分为5分.患者总体SVR12率及SVR24率为100% (95% CI:94.3% ~ 100.0%).发生的大多数不良事件为轻度.常见(发生率≥10%)所有级别不良事件和实验室异常包括总胆红素升高(36.5%)、乏力(19.0%)、非结合胆红素升高(19.0%)、结合胆红素升高(17.5%)和贫血(14.3%).3例(4.8%)患者发生≥3级不良事件,均被研究者判定为与研究药物无关.无患者出现导致提前停药的不良事件. 结论 丙型肝炎病毒基因1b型感染的代偿期肝硬化中国大陆患者接受奥比他韦/帕立瑞韦/利托那韦和达塞布韦联合利巴韦林治疗12周,停药12周和24周的SVR均为100%.耐受性及安全性良好,大多数不良事件为轻度.

  • 小鼠模型中维生素E脂质体纳米颗粒靶向转运siRNA抑制丙型肝炎病毒核心蛋白表达

    作者:叶媛媛;陈红;颜艳;段亮;陈维贤;黄英

    目的 研究维生素E脂质体纳米颗粒(VE-DC)在小鼠模型中靶向转运小干扰RNA(siRNA)至肝脏抑制丙型肝炎病毒核心蛋白(HCV Core)的有效性. 方法 采用“高压水动力法”将含有HCV Core的质粒通过尾静脉注射入小鼠体内,构建肝脏特异性表达HCV Core 的动物模型,应用蛋白印迹技术和免疫荧光技术研究纳米颗粒VE-DC/siRNA对肝脏的靶向性及其对HCV Core的抑制作用;通过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和小鼠活体成像分析进一步验证VE-DC/siRNA对HCV 51非翻译区介导的基因表达的抑制作用;通过检测血肌酐、白细胞及干扰素等指标,评价VE-DC/siRNA的不良反应.组间差异比较采用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分析显示VE-DC/siRNA处理组的相对荧光素酶活性为39.67%±15.53%,明显低于DC/siRNA组的77.33%±11.06%和siRNA处理组91.67%±13.65%,P< 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未发现VE-DC/siRNA有明显器官毒性及明显免疫反应.纳米颗粒VE-DC具有较好的肝脏的靶向性,可以转运siRNA至肝脏并有效抑制HCV Core的表达,抑制率平均可达83.01%.结论 VE-DC在小鼠模型中可以靶向转运siRNA至肝脏,并抑制HCV相关基因的表达,显示出较高转运效率及较低毒性的特点.

  •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家系筛查及其低频突变的全外显子组测序研究

    作者:张帅;郭冠亚;周霞;韩英

    目的 筛查家族性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患者资料,利用全外显子组测序寻找PBC家系患者的共有低频突变,初步探讨其发病机制. 方法 收集2005年至2016年西京医院确诊的PBC患者资料,筛查其一级亲属自身抗体并明确诊断.提取2个高发家系中的PBC患者和正常对照的DNA进行全外显子组测序,筛选家系患者共有的低频突变. 结果 共计筛查435例PBC患者及其946例一级亲属资料,其中18例(1.90%)一级亲属也被诊断为PBC,共分布在16个家系(3.68%)中.全外显子组测序结果显示2个家系7名患者共同的低频突变包括16个单核苷酸多态性和2个插入缺失标记,其中ANO2 (rs17788563)可能与PBC的发病相关. 结论 PBC患者群体中存在高度聚集的家系患者,其具有共同的低频突变位点,其位点可能参与了PBC的发病.

  • Wnt通路关键信号分子与肝癌靶向治疗

    作者:郑文杰;姚登福

    肝细胞性肝癌(HCC)是常见的消化系统肿瘤,其发生和发展是多因素、多步骤共同作用的结果.近年来多项研究结果表明Wnt通路在HCC进展中发挥重要作用,与肝细胞恶性转化、HCC转移与耐药、肝癌干细胞相关.该文分析了Wnt通路关键信号分子在HCC中的表达情况及其在诊断、预后和靶向治疗中的价值,并概述了Wnt通路靶向药物治疗HCC的研究进展,以期为HCC靶向治疗研究提供参考.

  • 服用索非布韦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失败后索非布韦联合达卡他韦再治疗成功1例

    作者:唐小琼;严丽波;唐红

    慢性丙型肝炎的治疗方案主要包括聚乙二醇化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peg-interferon plus ribavirin,PR)以及直接抗病毒药物(direct-acting antiviral agents,DAAs).PR由于适应证、疗效、不良反应以及疗程等方面的局限性,在逐渐退出丙型肝炎治疗的舞台.DAAs的出现使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的治疗发生了革命性的转变[1].从第一代口服DAAs药telaprevir和boceprevir开始,到目前HCV泛基因型治疗方案的推出,越来越多的丙型肝炎患者得到治愈;但不可避免的是,随着治疗人群的扩大,也出现了DAAs治疗失败的患者[2].因此针对DAAs治疗失败的患者,分析治疗失败的原因以及挽救治疗的药物选择就显得尤其重要.

  • 索非布韦与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和利巴韦林联合治疗乙型/丙型肝炎病毒重叠感染1例

    作者:高晓红;郝晓芳;景鹏;徐光华

    一、病例摘要患者男性,29岁,于2000年发现乙型肝炎病毒(HBV)标志物异常(具体不详),自觉无不适,未予重视.于2015年8月在我科门诊,查肝脏生物化学指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 255 U/L,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 150 U/L;HBV标志物检测:HBsAg 80.6 IU/ml,抗-HBe 0.2 S/CO,抗-HBc 11.53S/CO,HBV DNA<100 IU/ml.转氨酶升高,不能完全用乙型肝炎解释.追问患者7年前有静脉药瘾史,已戒,故进一步查丙型肝炎病毒(HCV)抗体18.61S/CO(阳性),HCV RNA 7.0× 105IU/ml(高精度HBVDNA,HCV RNA定量PCR方法仪器为美国m2000 sp,试剂购自美国Abbott GmbH &Co.KG;HBV标志物检测采用化学发光法,仪器为雅培i2000SR,试剂生产企业为美国Abbott GmbH &Co.KG.)遂在门诊给予口服“双环醇、甘草酸二铵肠溶胶囊”保肝抗炎治疗,但肝功能恢复不理想,建议住院治疗,查肾功能、血脂、心肌酶谱、血、尿、粪常规正常、自身免疫性肝病相关抗体滴度、甲状腺功能、甲胎蛋白、肝纤维化标志物均正常,甲、丁、戊型肝炎,艾滋病、梅毒相关检查均阴性;HCV基因分型为非1型.

  • 体外高表达肿瘤坏死样因子配体1A的巨噬细胞对肝星状细胞活化与增殖的影响

    作者:罗雨欣;郭金波;尹凤荣;霍晓霞;郑力搏;张红;张晓岚

    目的 探讨体外高表达肿瘤坏死样因子配体1A (TL1A)的巨噬细胞对肝星状细胞(HSCs)的活化、增殖的影响. 方法 分离、分化并活化C57BL/6野生型(WT)与髓系高表达TL1A的转基因(M-Tg)小鼠骨髓来源的巨噬细胞(BMMs)和腹腔巨噬细胞(PMs);并分离WT小鼠原代HSCs;收取活化后的巨噬细胞培养上清液为条件培养基(CM)干预HSCs,应用免疫荧光法及real-time Q-PCR方法检测HSCs的活化、CCK-8法及BrdU法检测HSCs增殖情况,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测定各组巨噬细胞培养上清液中白细胞介素1β和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 BB的含量. 结果 应用BMMs来源的CM干预HSCs,免疫荧光法分别检测第2、4、6天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表达量,第2天和第6天时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4天时CM/Tg组明显高于CM/WT组,P<0.01;PMs来源的CM干预HSCs的检测结果与上述趋势一致.应用BMMs来源的CM干预HSCs,real-time Q-PCR法分别检测第2、4、6天α-SMA mRNA表达量,第2天时各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4、6天时α-SMA mRNA进一步升高,且CM/Tg组明显高于CM/WT组,P<0.05;PMs来源的CM培养HSCs的检测结果与上述趋势一致.CCK-8法和BrdU法检测HSCs增殖速度结果显示CM/Tg组明显高于CM/WT组,P<0.01;应用PMs来源的CM干预HSCs,检测结果与上述趋势一致.对于BMMs、脂多糖+干扰素γ/Tg组培养上清液中白细胞介素1 β和PDGF-BB表达水平显著高于脂多糖+干扰素γ/WT组,P<0.01;PMs的培养上清液检测结果与上述趋势一致. 结论 高表达TL1A的巨噬细胞可能通过IL-1β和PDGF-BB分泌增加促进HSCs的活化与增殖.

  • 血清壳多糖酶3样蛋白1在慢性肝病显著纤维化和肝硬化中的诊断价值

    作者:李洪;严桐;朱珍;包作伟;徐天敏;谢静;郑书琴;崔曼曼;柳龙根

    目的 研究慢性肝病患者血清壳多糖酶3样蛋白1 (CHI3L1)水平与显著肝组织纤维化和肝硬化的相关性,并对其诊断价值进行评价. 方法 收集165例慢性肝病患者资料,均进行肝组织病理学检查,检测血清CHI3L1浓度、肝纤维化4项指标(Ⅲ型前胶原、Ⅳ型胶原、层黏连蛋白、透明质酸)及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血小板比值指数和FIB-4评分,以肝穿刺病理结果为依据,比较血清CHI3L1与其他几种方法对显著肝纤维化和肝硬化诊断的优劣.用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进行模型筛选和构建,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进行分析. 结果 血清CHI3L1水平随着纤维化分期增加而增加,并在肝硬化期高,在S0 ~ S1期,S2 ~ S3期和S4期的水平分别为62.82(41.40 ~ 87.20),70.94 (48.47 ~ 122.60)和141.06 (78.18 ~ 197.40),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 0.001).CHI3L1对显著纤维化诊断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68 (0.60 ~ 0.77),对肝硬化的诊断为0.74 (0.65 ~ 0.83).利用多因素logistic分析矫正混杂因素后,结果显示CHI3L1是显著纤维化和肝硬化的独立预测指标.基于CHI3L1,Ⅳ型胶原以及FIB-4构建的联合诊断模型能够进一步提升诊断价值,诊断显著纤维化和肝硬化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9 (0.72 ~ 0.86)和0.80(0.73 ~ 0.87). 结论 CHI3L1在慢性肝病显著纤维化,肝硬化中有良好的诊断价值,联合现有的其他标志物Ⅳ型胶原和FIB-4评分所构建的诊断模型可进一步提升诊断价值,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 FibroScan和APRI对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程度的预测价值

    作者:王帅;张威;张帆;钱珍;王黎锋;任乐杰;杨松

    目的 探讨瞬时弹性成像技术(FibroScan)、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和血小板比率指数(APRI)对肝硬化合并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程度的预测价值. 方法 选取符合标准的236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患者,所有患者根据电子胃镜检查结果,将患者按照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程度分为无、轻度、中度、重度4组.患者在行电子胃镜检查3d内检测其肝脏硬度值(LSM)和APRI.多组间数据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绘制LSM、APRI、LSM+APRI对肝硬化合并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患者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并比较其ROC曲线下面积. 结果 轻度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患者的LSM、APRI、LSM+APRI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是0.856、0.900、0.906;中度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患者的LSM、APRI、LSM+APRI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是0.857、0.924、0.923;重度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患者的LSM、APRI、LSM+APRI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是0.801、0.903、0.901.结论 APRI及LSM+APRI对肝硬化患者合并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程度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

  • 无创方法诊断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肝纤维化的临床价值

    作者:张孝盈;钱静;李萍;胡蕾华;宓余强

    目的 比较肝脏瞬时弹性探测仪(FS)、FIB-4(Fibrosis-4)、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血小板比值指数(APRI)和天冬氨酸/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比率(AAR)诊断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携带者肝纤维化的临床价值. 方法 选取临床诊断并经肝脏活体组织检查(肝活检)确诊的213例慢性HBV携带者(A组),并按HBeAg状态再分为149例HBeAg阳性慢性HBV携带者(B组)及64例HBeAg阴性慢性HBV携带者(C组),使用FS测得肝硬度测定值(LSM),使用FIB-4、APRI及AAR公式计算出FIB-4、APRI及AAR数值,同期所有患者均进行肝活检,按Knodell肝组织纤维化程度设定显著纤维化(S≥2)为判定点,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法分析指标相关性并以肝活检病理学结果为金标准绘制出LSM、FIB-4、APRI和AAR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并计算其曲线下面积(AUROC),采用Spearman相关系数进行相关性分析,回顾性分析FS、FIB-4、APRI及AAR对慢性HBV携带者肝纤维化程度的诊断价值. 结果 无论是否按HBeAg状态分层,3组中只有LSM具有中等度评价S≥2的效能,且阳性预测值均达到94%以上,但诊断准确率不高,小值为46.31% (B组),大值为67.19%(C组);其余3种血清无创肝纤维化诊断模型的指标及诊断效能均低.3组的LSM均与S≥2呈正相关(P<0.001). 结论 FS较FIB-4、APRI和AAR诊断慢性HBV携带者肝纤维化程度的准确性高,采用FS动态监测LSM的变化较上述3种血清学无创诊断模型能更早期地了解肝纤维化的进展有助于肝活检时机的选择.

  • 肝硬化的中西医结合诊治进展

    作者:南月敏;孔令波

    肝硬化为慢性进展性肝病,联合应用肝脏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免疫学及肝纤维化无创诊断技术、影像学、肝组织病理学评估,结合中医辨证分析,可精准诊断病因、疾病严重程度及判断预后.西医临床多采用五期分类法,1、2期为代偿期,3~5期为失代偿期.病因治疗及抗肝纤维化治疗为基本措施,针对不同病期及并发症的严重程度,综合应用现代医学技术及中医辨病辨证治疗,可改善治疗效果,提高生存率.

  • 无创肝纤维化/肝硬化评估技术的现状

    作者:张启迪;陆伦根

    慢性肝病患者通常伴随不同程度肝纤维化,进一步加重可致肝硬化,甚至肝细胞癌.肝活组织检是肝纤维化/肝硬化诊断的金标准,但尚有不少局限.近年来,肝纤维化/肝硬化无创评估技术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当前在临床中应用的无创评估技术分为2类:测量肝脏硬度值的影像学方法和基于血清学指标的评分模型方法.联合血清学与影像学方法可以起互补作用.肝纤维化/肝硬化无创评估技术能很好地区分显著肝纤维化/肝硬化与无显著肝纤维化的患者,但往往难以进行早期肝纤维化的分期.进一步提高无创评估技术的准确性对临床管理肝脏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 血清高尔基体糖蛋白73在肝硬化诊断中的应用及其相关机制

    作者:鲁凤民;张芸

    肝硬化是各种慢性肝脏疾病的终末期改变,早期诊断对患者的治疗及其预后极为重要.尽管肝活组织检查是诊断肝硬化的金标准,但因其有创性,临床应用受限.传统的无创诊断肝硬化指标如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血小板比值指数、FIB-4(Fibrosis-4)模型和肝脏弹性指数测定在临床应用上各有其局限性.因此,寻找新的肝硬化血清学指标成为研究热点.根据对既往研究的分析及近期的研究发现,提出了高尔基体糖蛋白73是有潜力的肝硬化诊断血清标志物的建议.现简要介绍其在肝硬化中的潜在应用价值及其可能的干扰因素,并讨论其相关机制.

中华肝脏病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z1
2000 01 02 03 04 05 06
1999 01 02 03 04
1998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