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消化系统疾病 > 中华肝脏病杂志

中华肝脏病

中华肝脏病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Hepatology 중화간장병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1.62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7-3418
  • 国内刊号: 50-1113/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78-56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93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肝脏病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重庆
  • 主编: 任红
  • 类 别: 消化系统疾病
期刊荣誉:
  • 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体内脂质过氧化状态及还原型谷胱甘肽的影响

    作者:和水祥;乔文;苌新明;王淑英;李红霞

    临床观察了肝硬化患者上消化道大出血前后血中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Se-GSH-Px)活性和过氧化脂质(LPO)含量的动态变化及还原型谷胱甘肽(阿拓莫兰)对其的影响.

  • 雌二醇对大鼠体外培养肝星状细胞影响作用的实验研究

    作者:范震;吕敏和;赵幼安;刘福利;崔毅;李延青;王春霞

    17β-雌二醇(E2)可能在肝纤维化、肝硬化发展过程中发挥作用.现探讨E2在肝纤维化形成中的作用及其机制.

  • 重型肝炎患者血清可溶性补体受体Ⅰ型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作者:董格峰;刘典勇;王晶波;许百全;王海滨

    对44例重型肝炎、58例肝硬化及40例正常人群的血清可溶性补体受体Ⅰ型(sCR1)进行研究,现将具体情况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资料来源:44例重型肝炎及58例肝硬化患者为山东省济南市传染病医院和北京解放军第302医院2001年3月~2002年12月住院患者,病例均符合诊断标准[1].

  • 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肝组织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mRNA的表达及意义

    作者:宋怀宇;韩丽辉;朱菊人

    研究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肝组织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mRNA表达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 1型血管紧张素Ⅱ受体在肝纤维化及正常肝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作者:王卫卫;杨希山;王捷;李旭

    通过对人肝组织中1型血管紧张素Ⅱ受体(AT1R)的检测,探讨肝纤维化形成过程中AT1R的表达变化及它的肝纤维化发生发展中可能的作用.

  • 肝性脑病分子吸附再循环系统人工肝治疗中的Glasgow评分

    作者:杨小兰;钟渊斌;程娜;何江龙

    我科自2001年5月引进分子吸附再循环系统(MARS)人工肝治疗重型肝炎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肝性昏迷病人治疗时,采用Glsgow昏迷评定标准[1]来判断患者意识障碍改善的程度.1.资料与方法:我科人工肝治疗室2001年5月~2003年2月MARS治疗中有意识障碍患者25例,其中男16例,女9例,年龄14~62岁,平均年龄38.5岁.疾病分类:中毒性肝炎2例,乙型病毒性肝炎急性重型3例,亚急性重型肝炎6例,慢性重型14例.(1)Glasgow昏迷评定标准参照文献[1];(2)Glasgow昏迷评定标准记录方法:根据评定标准表中的3个项目中的症状评分.按治疗前及治疗时每小时记录1次,绘制直观图.记录方法:①睁眼反应:用黑园点,黑直线连接;语言反应:用红园点,红直线相连;运动反应:用蓝园圈,蓝直线连接.②将每小时3个项目的评分相加,得出客观指标评分,并描出相应曲线,即可明显得出肝性脑病经MARS治疗的效果.

  • 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与相关因素分折

    作者:李海荣;朱干

    对肝硬化消化道出血怎样选择佳服药时间或佳手术时间,应引起重视.

  • 甘氨酸脱氧胆酸对血小板胞内Ca2+浓度的影响

    作者:唐中;周京国;黄文方;郭小兰

    有研究证明,肝硬化时血小板高度活化,血小板胞内Ca2+浓度([Ca2+]i)显著增加[1].肝硬化时,肝脏和血液中胆汁酸浓度显著增加,胆汁酸是一种毒性物质,而肝硬化患者血小板[Ca2+]i增加是否与胆汁酸有关,有必要进行研究,以探讨肝硬化患者血小板活化的机制.

  • p27、Cyclin A在肝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作者:周奇;王广田;梁力建;郑蔚;庞志刚

    细胞周期调节因子p27及Cyclin A蛋白水平升高或基因改变与多种肿瘤的发生有关.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联合检测45例肝细胞癌(HCC)组织及30例癌旁肝组织中p27及CyclinA的表达,以探讨其与HCC发生、发展及侵袭转移的关系.

    关键词: 肝细胞 p27 Cyclin A
  •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负性生活事件与肝功能的关系

    作者:万宝美;刘淑君;阎洪风;谭永星;尹燕明

    乙型肝炎与生物-心理社会环境有不同程度因果关系,包括负性生活事件在内的社会心理因素与肝炎的急性发作有密切的关系.现就乙型肝炎与负性生活事件及肝功能的关系进行讨论,报道如下.

  • 磷酸铝佐剂对乙型肝炎DNA疫苗抗体应答的增强作用

    作者:梁增伟;任红;兰英华;李用国

    目的探讨磷酸铝佐剂对乙型肝炎D N A疫苗诱导体液免疫应答的增强作用.方法应用基因重组技术构建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真核表达质粒pcDNA 3.1-S,经酶切和测序鉴定无误后,作为乙型肝炎D N A疫苗,将不同浓度的磷酸铝悬液与之混合后免疫小鼠;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重组质粒在小鼠局部肌肉中HBsAg的表达和在血清中HBsAg的含量;并于免疫小鼠6周后检测小鼠血清抗HBs水平.结果与单纯使用质粒pcDNA 3.1-S相比,将质粒pcDNA 3.1-S与磷酸铝悬液混合后免疫小鼠,重组质粒在小鼠局部肌肉中HB sAg表达差异无显著性;HBsAg在血清中的浓度均为阴性.将质粒pcDNA 3.1-S与磷酸铝悬液混合后免疫小鼠,6周后检测小鼠血清抗-HBs,每1μl质粒中含1、10、50、1 00μg磷酸铝组,小鼠血清抗HBs抗体的P/N值分别为11.00±6.62、20.30±10.20、49.1 8±24.40和48.68±27.78,单纯使用质粒pcDNA3.1-S组P/N值为11.54±5.60.含1 μg和10 μg磷酸铝组,抗-HBs抗体P/N值与单纯用质粒pcDNA3.1-S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50μg和100μg磷酸铝组抗HBs抗体P/N值高于单纯用质粒pcDNA3.1-S组但50μg和100μg磷酸铝组二者差异无显著性.结论磷酸铝与质粒pcDNA3.1-S混合对pcDNA3.1-S在小鼠局部肌肉中HBsAg的表达无明显增强作用;但一定含量的磷酸铝能显著增强小鼠抗H B s应答水平;作为一种具有潜在应用价值的乙型肝炎D N A疫苗佐剂,值得进一步研究.

  • 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的影响因素及疗效预测

    作者:金生;周卫平;张大志

    慢性丙型肝炎的抗病毒治疗仍然是个难题.了解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的影响因素,早期准确地对干扰素治疗应答进行预测,可减少或消除不必要的或无效的治疗,对不同情况、不同个体采用更灵活的治疗方案,可提高治疗的效价比.

  • 影响肝星状细胞活化的因素

    作者:杨伟峰;陈厚昌;蒋毅萍

    肝纤维化是指各种致病因素所致的肝脏内纤维结缔组织增生,其特点是大量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在窦周间隙沉积.而肝星状细胞(hepatic stellate cells,HSC)是肝纤维化细胞外基质的主要来源细胞,在肝纤维化的形成中起关键作用,HSC活化已成为肝纤维化基础研究的热点.

  • RNAi技术用于抗HBV、HCV治疗研究进展

    作者:蔡大川;任红

    乙型肝炎病毒(HBV)和丙型肝炎病毒(HCV)所导致的慢性肝炎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一种疾病.目前,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主要是用干扰素(IFN)和拉米夫定,治疗HCV感染主要是IFN和利巴韦林联用,但其效果均不甚理想.所谓RNA干涉(RNA interference,RNAi)技术是指利用21 bp到23 bp双链RNA(dsRNA)诱导与其有同源序列的mRNA降解的过程.现将RNAi技术用于抗HBV、HCV治疗的进展综述如下.

  • 转铁蛋白受体介导的自杀基因转移系统的建立及其体外抗瘤效应

    作者:杨道锋;朱慧芬;沈关心;田德英

    目的构建转铁蛋白受体介导的自杀基因系统并观察其对肝癌细胞的体外杀伤效应.方法SPDP法制备抗转铁蛋白受体与多聚赖氨酸(PLL)的复合物并用分子筛层析纯化.根据DNA阻断试验结果,pEBAF/tk重组质粒与Ab-PLL按1:6混合使二者结合形成PEBAF/tk-Ab-PLL复合物.将此复合物转人人肝癌细胞株SMMC7721、HepG2和肺癌细胞株A549,并以脂质体转移为对照.加入不同浓度的更昔洛韦(GCV)以观察细胞的自杀效应.结果加入GCV后HepG2/tk的增殖受抑制明显.100 mg/L和1 mg/L时抑制率分别为60.5%和24.3%.SMMC7721/tk受抑制较低,而A549的增殖不受抑制.结论本基因治疗体系具有很好的靶向性和杀肿瘤效果.

  • 肝癌组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微血管密度分析的临床价值

    作者:姚登福;祝勇;吴信华;吴玮;邱历伟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肝癌(HCC)微血管形成、生长和转移方面的作用.方法以免疫组织化学法分析36例HCC组织中VEGF表达状态和细胞内分布,采用微血管染色方法测定微血管密度(MVD),并定量检测癌及癌周组织中总RNA和VEGF水平.结果所有HCC组织中VEGF阳性率为63.9%,无包膜组为78.3%,伴有远处转移组为90.9%;VEGF表达与MVD密切相关(t=4.49,P<0.01); HCC组织VEGF水平或MVD值,在肿瘤直径大小组及肿瘤分化程度高低组间差异无显著性;HCC组织总RNA水平低于癌旁及远癌组织,而VEGF水平明显高于癌旁和远癌组织(q=6.10,P<0.01).结论VEGF过度表达和MVD异常是反映H C C侵润生长及转移的有效指标.

  • 多药耐药基因反义寡核苷酸逆转肝癌细胞耐药的研究

    作者:罗华友;杨家印;刘自明;林琦远;严律南

    目的观察反义硫代磷酸酯寡核苷酸(ASODN)联合逆转耐药肝癌细胞多药耐药基因1(MDR1)和多药耐药相关蛋白基因(MRP)的作用.方法用人工合成互补于MDR1基因及MRP基因的反义20聚硫代磷酸寡核苷酸,以脂质体作载体,转染入耐阿霉素(ADM)肝癌细胞SMMC-7721/ADM,四甲基偶氮唑蓝法测定细胞对化学疗法药物的敏感性,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相对荧光强度,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测定细胞内Rhdaming123(Rh123)及柔红霉素(DNR)潴留以反映蛋白质p1 70和p190功能.结果ASODN/MDR1+MRP联合转染SMMC-7721/ADM细胞,能更大程度增加细胞对ADM(47.8倍)和DNR(21.6倍)的敏感性.ASODN/MDR1+MRP联合转染SMMC-7721/ADM细胞,与单独任一种ASODN转染相比,对p170或p190表达的抑制并不增加(q值分别为3.23、3.24,P>0.05).结论针对MDR1+MRP的ASODN联合转染SMMC-7721/ADM细胞,能更大程度逆转肝癌细胞的耐药性.

  • 肝癌多药耐药细胞株的建立及超声波诱导凋亡的研究

    作者:翟宝进;伍烽;邵泽勇;胡凯;赵纯亮;王智彪

    目的建立人肝癌细胞系H epG2多药耐药模型并探讨低频脉冲式超声对其凋亡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以人肝癌细胞株H epG 2为研究对象,用阿霉素(ADM)浓度梯度递增诱导法,建立人肝癌细胞多药耐药模型(简称HepG2/ADM).将研究对象分为HepG2/ADM、HepG2/ADM+ADM、HepG2/ADM+超声波、HepG2/ADM+ADM+超声波4组,以频率为0.8 MHz,声强为0.5 W/cm2,时间10 min的脉冲式超声波作用于研究对象.荧光显微镜观察细胞变化;D N A片段化分析检测染色体断裂情况;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结果HepG2/ADM细胞对多种化疗药耐药,对阿霉素的耐药倍数为26,其耐药性与P-糖蛋白(P-GP)、多药耐药相关蛋白(MRP)、肺耐药蛋白(LRP)及谷胱甘肽转移酶(GST)的过表达相关.实验组经超声波作用10min后,HepG2/ADM细胞死亡具有细胞凋亡的形态学特征;HepG2/ADM+ADM和HepG2/ADM+超声波组细胞凋亡率分别为3.47%和12.23%;HepG2/ADM+ADM+超声波联合治疗能显著增加细胞凋亡率,为18.81%,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t值分别为1.46、2.67、5.36,P<0.01.结论人肝癌多药耐药细胞株HepG2/ADM具有多药耐药特性;低频脉冲式超声可诱导人肝癌多药耐药细胞株HepG2/ADM凋亡,联合化疗药物治疗,可显著增加细胞凋亡比例.

  • 转染肝刺激因子基因增强肝癌细胞抗损伤作用研究

    作者:陈莉;孙红柳;杨琳;杜海军;安威

    目的将人肝刺激因子基因(hHSS)转染BEL 7402肝癌细胞,探讨其增强细胞抗损伤的作用.方法于肝癌细胞中转染hHSS,并以MTT法检测转染细胞活性;采用CCl4和H2O2损伤细胞,测定细胞死亡率和凋亡率,以及丝裂素活化蛋白激酶(MAPK)活性变化,观察转染细胞的抗损伤能力.结果hHSS表达的肝癌细胞增殖速度加快,同时转染h H S S细胞具有保护细胞免受两种毒剂的氧化损伤的能力,可以明显降低细胞死亡率及凋亡率[在CCl4-处理组和H2O2-处理组空载体对照凋亡细胞率分别为(32.44±0.52)%和(47.78±0.45)%,转染细胞凋亡率分别为(25.60±0.66)%和(37.40±0.69)%,t值分别为16.82和25.2,P<0.01],并活化酪氨酸信号分子MAPK.结论hHSS基因的功能与刺激细胞增殖有关.

  • 类肿瘤样多灶性结节性脂肪肝的影像诊断

    作者:王中秋;季学满;许健;陈自谦;卢光明;黎介寿

    报道3例局灶性脂肪肝误诊为肝脏转移瘤和肝癌,分析其误诊原因,以提高对该类病变的认识.例1,患者,男性,45岁.主诉嗜酒近20余年,近2个月肝区不适而到医院检查.实验室检查癌胚抗原、甲胎蛋白及其他肝功能指标均在正常范围.B超发现肝脏多发大小不等的异常回声结节.

    关键词: 脂肪肝 诊断影像学
  • 肝性脊髓病6例临床分析

    作者:孔丽;任仲轩;张素环

    现将近年收治的6例肝性脊髓病患者诊治情况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6例患者均为男性,35~55岁,病程5~21年.入院时诊断乙型肝炎肝硬化代偿期3例,失代偿期3例.6例患者中5例有门-体静脉分流手术史,术后分别于1、8个月、1、1.5、2年出现头晕、记忆力减退、计算力和定向力差、意识不清等肝性脑病症状,术后3.5个月、1.5、3、4、6年出现双下肢无力,站立不稳,逐渐发展至不能行走.查体:慢性肝病面容、肝掌、蜘蛛痣5例,巩膜轻、中度黄染4例,脾脏切除2例、轻、中度肿大4例,腹水征阳性3例,双下肢轻度水肿4例.

  • 肝硬化患者血浆中尿激酶型纤溶酶激活物的检测及其意义

    作者:武希润;王琦;师水生;吕敏和;郭文栋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血浆尿激酶型纤溶酶激活物(u P A)、尿激酶型纤溶酶激活物受体(uPAR)、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确诊的7 2例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Child-pugh分级A级23例(A组),B级29例(B组),C级20例(C组).6例健康志愿献血者为正常对照组.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测定血浆uPA、uPAR、PAI-1的变化.并同时检测血透明质酸(HA)、Ⅳ型胶原(CⅣ)、Ⅲ型前胶原(P CⅢ)、血浆白蛋白、胆红素、凝血酶原时间及其活动度改变.结果随着肝硬化的进展,血浆uPA、uPAR、PAI-1逐渐增加,HA、PCⅢ也明显增加.Child C组患者血浆uPA、uPAR、PAI-1水平(μg/L)分别为1.88±0.64、4.82±2.02和52.60±16.87,A组分别为1.36±0.43、3.03±1.48和24.09±7.14,B组分别为1.79±0.62、4.80±2.22和41.40±17.52,C组与A、B组比较,t值为2.81~7.38,P值均<0.01.A组血浆uPA与PCⅢ呈负相关(r=-0.4785,P<0.05);C组PAI 1与HA呈正相关(r=0.5447,P<0.01).结论肝硬化晚期,虽然血浆uPA、PAI-1增加,但总的效应表现为uPA相对不足,肝基质纤维降解受抑制,血浆u PA、PAI 1与肝硬化发展密切相关.

  • 重视丙型肝炎的研究

    作者:庄辉

    丙型肝炎呈世界性分布,各国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率为0.1%~10%,平均为3%,约1.7~2亿人感染HCV[1].我国一般人群HCV感染率为3.2%,约3800万人感染HCV[2].在对献血员进行抗-HCV筛查前,丙型肝炎主要经输血或血制品传播.目前主要是通过静脉内滥用毒品、针刺(如穿耳环孔和文身等)及医源性传播(包括不安全介入性医疗操作、拔牙、针灸、注射等).此外,还可经性和母婴传播,特别是HCV和艾滋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联合感染的母亲更易发生HCV母婴传播.新生儿感染HCV后,一般于6个月~2年内康复[3].

    关键词: 肝炎 丙型 研究
  • 丙型肝炎的病毒学检测指标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杨东亮

    HCV感染的病原学检测指标主要为抗H CV,HCVRNA,HCV基因型和HCV核心抗原.抗-HCV和HCV RNA两项指标主要用于HCV感染的诊断.其它病毒学检测方法包括HCV基因型测定和HCV RNA定量分析,主要用于制定患者治疗方案和评价治疗效果.

    关键词: 肝炎 丙型 病毒学 诊断
  • 丙型肝炎病毒感染临床表现的多样性

    作者:成军

    HCV感染引起的临床表现具有多样性,还与一系列的临床病症有关,必须引起临床医师的高度关注.一、丙型肝炎病毒感染与脂肪性肝炎肝脏脂肪变是慢性丙型肝炎(CHC)的一个重要的病理学特征.Castera等分析558例CHC患者,发现54.0%合并脂肪肝,其中重度为10.0%,是肝纤维化的独立相关因素.Hezode等研究CHC脂肪变相关因素,表明中度和重度脂肪肝患者与体重指数(BMI)大于25 kg/m2、饮酒量和HCV基因型3相关.我们对159例CHC患者调查,82.4%的CHC患者合并不同程度、不同病理类型的肝脏脂肪变,轻度29.5%,中度60.7%,重度9.8%;小泡型为47.3%,大泡型为3.8%,混合型为48.9%.多因素回归相关分析发现CHC患者合并脂肪肝的分型和分度与是否合并甲型肝炎病毒(HAV)、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无相关性,与是否有输血史、病程和年龄因素无关.女性患者病情较轻,男性患者病情较重.对CHC患者血清生物化学指标进行检测,与正常人对照组相比较,血清中的载脂蛋白A1、载脂蛋白A2、高密度脂蛋白、载脂蛋白B、载脂蛋白C3等的水平显著降低,而载脂蛋白E和脂蛋白(a)却显著升高.此结果与血清中HCV RNA是否阳性无显著相关性.肝细胞中HCV感染引起的脂蛋白和载脂蛋白代谢发生紊乱,还反映在血清的脂蛋白和载脂蛋白水平的变化上.

  • 重视我国丙型肝炎的研究

    作者:王宇明

    虽然在国际上丙型肝炎一直是热门研究领域,但我国却呈现降温趋势.已初步证实我国的HCV感染率为3.2%左右,然而临床所见病例远不及乙型肝炎的1/3(我国HBsAg携带率约为9.2%),甚至不及其1/10.显然,我国有关丙型肝炎研究出现降温的原因系对本病的重要性低估所致.分析起来,造成此种低估的主要原因如下.

    关键词: 肝炎 丙型 研究
  • 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后的自然史

    作者:魏来

    由于大多数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者在急性期及慢性感染早期症状隐匿,所以,确切的HCV感染后自然史很难评估.急性感染后的演变主要依赖动物实验或者对输血后丙型肝炎患者的前瞻性研究,慢性感染自然史则依赖于前瞻性研究和回顾性研究.

    关键词: 肝炎 丙型 自然史
  • 丙型肝炎的抗病毒治疗

    作者:侯金林;孙剑

    合理的抗病毒治疗对决定病情转归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治疗病例的选择1.急性丙型肝炎:与急性乙型肝炎不同,急性丙型肝炎患者应尽早积极接受抗病毒台疗,抗病毒治疗可以清除部分患者体内的HCV,防止发展为慢性感染者.

    关键词: 肝炎 丙型 治疗学
  • 《中华肝脏病杂志》简介

    作者:

    关键词:
  • 树突状细胞的非特异性免疫功能降低对HBV、HCV清除及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应答无影响

    作者:范春蕾;陈红松;李若冰;王松霞;从旭;费然;蒋栋;王宇;魏来

    目的观察HBV、HCV感染者树突状细胞(DC)的非病毒特异性免疫功能状态与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免疫应答以及病毒清除的关系.方法对2 5例成人慢性HBV和HCV合并感染者进行了间隔8年的两次调查,依据临床转归分为HBV和H CV均清除组(A组)14例,单独H CV清除者(B组)6例,单独H BV清除者(C组)3例,H BV和H C V均未清除者(D组)2例,对照组(N组)为同一地区健康献血员1 1例.体外分离培养D C,检测其表型及抗原摄取功能、刺激异体淋巴细胞增殖能力和4组感染者的CTL免疫应答情况.结果B、C、D组与A组、N组比较,DC的非病毒特异性免疫功能降低,表现为CD 86表达的降低、刺激异体淋巴细胞增殖的能力下降以及抗原摄取能力降低.A组对H B V和H C V的4条抗原表位多肽均有较高的CTL应答率(12/12);B组对HCV的两条抗原表位多肽均有应答(5/5),但无对HBV两条表位多肽均应答者,仅有1例对P2有反应; C组对H BV的抗原表位多肽均有应答,但无对两条H CV表位多肽均应答者;D组及N组对HBV或H CV所有实验多肽均无应答.结论HBV和HCV的清除与病毒特异性的CTL应答相关.HBV和(或)HCV持续存在可能是导致D C功能异常的原因.

  •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内HCV RNA是慢性丙型肝炎干扰素治疗效果的预测因子

    作者:徐道振;李正钦;谢尧

    目的探讨慢性丙型肝炎干扰素(IFN)治疗结束时,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HCVRN A检测对持续性应答的预测作用.方法对因输血而感染的慢性H CV肝炎患者进行IFN治疗24周,在治疗12周即取得完全应答的患者,24周治疗结束时检测PB M C中H C V RN A,并对患者进行长期的血清HCV RNA监测.结果治疗结束时,有9例患者的PBMC HCV RNA为阳性,7例为阴性.在PBMC中H CV RNA阳性患者,停止治疗的6个月内9例中8例血清H CV RNA阳转,1年内所有患者的HCV RNA复发.而PBMC HCV RNA阴性者,随访至停药6月时,7例中仅1例HCV RNA阳转,1年内共2例HCVRNA复发,其余5例,随访至3.5年,血清中HCV RNA仍阴性.结论IFN治疗结束时PBMC中HCVR N A检测能预测慢性丙型肝炎的治疗效果.

  • HCV基因型对慢性丙型肝炎干扰素疗效的影响

    作者:谢尧;徐道振;陆志檬;骆抗先;贾继东;王宇明;赵桂珍;张树林;张大志

    目的探讨H CV基因型对慢性丙型肝炎的干扰素(IFN)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开放和对照的多中心临床试验设计.208例受试者按1:1随机分到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Peg-IFN)组和IFN-α-2a组.在治疗之前,用Simmonds基因分型法酶切分型,在治疗24周结束和完成24周的随访后检测患者的ALT和H CV R NA,以H CV RNA的阴转率作为主要评价指标,经ITT人群的统计学分析.结果202例患者确定了HCV基因型,基因1型158例(78.2%),非基因1型44例(21.8%).治疗结束病毒应答率(ETVR)和持续病毒应答率(SVR)基因1型患者分别为53.8%和25.3%,非基因1型患者分别为61.4%和43.2%,SVR两组患者差异有显著性,x2=5.31 3,P=0.021.Peg-IFN组基因1型和非1型患者的ETVR分别为76.8%和81.0%,SVR分别为35.4%和66.7%,SVR两组患者差异有显著性,x2=6.73 5,P=0.01.病毒复发率基因1型和非基因1型患者分别为55.6%和23.5%,差异有显著性,x2=5.496,P=0.02.IFN-α-2a组,ETVR和SVR基因1型患者分别为29.0%和14.5%,非基因1型患者分别43.5%和21.7%,差异无显著性.病毒复发率基因1型患者为72.7%,非基因1型患者为50.0%,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IFN对基因1型丙型肝炎患者的疗效低于非基因1型,HCV基因型主要影响IFN对慢性丙型肝炎的持续应答,也与药物和I F N的疗程相关.

  • 前列腺素E治疗病毒性肝炎的中文文献评价

    作者:罗瑞虹;姚集鲁;赵志新;梅咏予

    1.资料与方法:以"前列腺素E(PGE)、前列地尔与病毒性肝炎"为检索词,计算机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并手工检索全国会议论文汇编、中华传染病杂志、中华肝脏病杂志、临床肝胆病杂志、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中华内科杂志、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中国药物杂志、中国新药杂志、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以及所获文献的附属参考文献,检索年份为1979年至2002年8月,共获文献102篇.

  • 丙型肝炎治疗研究的部分进展--54届美国肝病年会丙型肝炎治疗部分内容概述

    作者:魏来

    第54届美国肝病年会于2003年10月24~28日在波士顿举行,现概述会议关于丙型肝炎治疗研究和临床应用的某些进展.

    关键词: 肝炎 丙型 治疗学
中华肝脏病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z1
2000 01 02 03 04 05 06
1999 01 02 03 04
1998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