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消化系统疾病 > 中华肝脏病杂志

中华肝脏病

中华肝脏病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Hepatology 중화간장병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1.62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7-3418
  • 国内刊号: 50-1113/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78-56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93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肝脏病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重庆
  • 主编: 任红
  • 类 别: 消化系统疾病
期刊荣誉:
  • 抗结缔组织生长因子小干扰RNA对鼠原代肝星状细胞增殖的影响

    作者:李光明;谢青;李定国;姜山;刘海防;徐芹芳;金由辛

    细胞外基质(ECM)积聚与活化肝星状细胞(HSC)数量密切相关,增殖是活化HSC的重要生物学特性之一,也是调控活化HSC数量的一种重要方式[1].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主要由活化HSC产生,是HSC增殖的一个重要刺激因子[2,3].因此,下调CTGF表达,将有望通过抑制HSC增殖,减少活化HSC数量及ECM积聚防治肝纤维化发生与发展.小分子干扰RNA(siRNA)是一种转录后基因沉默的强大工具[4].研究旨在探讨是否抗CTGF siRNA能下调原代HSC CTGF基因表达及抑制HSC增殖.

  • 牛磺酸对大鼠实验性脂肪肝的防治作用

    作者:陈思文;陈岳祥;张兴荣;曾欣;刘苏;谢渭芬

    牛磺酸能减轻肝脏脂质过氧化损伤,对酒精性脂肪肝有良好的防治作用[1].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的病理改变与酒精性脂肪肝有颇多相似之处,本实验观察牛磺酸对NAFL的影响,旨在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

  • 肝素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树突状细胞免疫功能的作用

    作者:汤伟;孙伟红;汪晓莺;孙晓雷

    慢性乙型肝炎(CHB)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患者的机体不能对乙型肝炎病毒(HBV)形成充分有效的免疫应答以清除病毒.树突状细胞(DC)是目前发现的功能强的抗原呈递细胞,在激活T细胞介导的免疫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近期文献报道及我们的研究结果提示CHB患者DC不仅数量较少而且发育障碍、功能低下[1-3].所以促进CHB患者DC发育并改善其功能,对提高CHB患者的免疫功能以清除体内的HBV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研究肝素在体外对CHB患者DC功能的调节作用,为寻找能促进DC成熟的经济有效的诱导因子提供实验依据.

  • 川芎嗪和大黄酸对肝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

    作者:刘梁英;李孝生;万晓强

    川芎嗪(TMP)是从活血化瘀类中药川芎的根茎提取的有效成分,化学结构为四甲基吡嗪.大黄酸(RH)是从利湿退黄类中药大黄中提取的蒽醌衍生物.两药均被实验证实有抗肝纤维化的作用[1,2].将两个单体联用,其抗肝纤维化的作用更明显[3],但对其抗肝纤维化的作用机制不太清楚.通过观察两药联用对转化生长因子β1(TGF β1)和甘油三酯(TG)引起的L-02肝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探讨其保护肝细胞及抗肝纤维化的可能机制.

  • 中药复方对猪血清免疫性肝纤维化肝中氧化及抗氧化的影响

    作者:程明亮;付荣泉

    在各种诱因引起的肝纤维化中,氧自由基是促使肝纤维化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脂质过氧化反应的醛类产物不仅引起肝星状细胞(HSC)的增殖与活化,而且激活库普弗细胞释放导致肝纤维化形成的细胞因子[1].中药复方汉丹肝乐具有良好的抗肝纤维化作用,但其药理作用可能是多方面的[2].本实验旨在通过观察不同干预措施下肝内氧化及抗氧化体系的变化情况,了解汉丹肝乐是否可通过改善体内氧化及抗氧化体系发挥作用,为临床用药提供依据.

  • 人剪切修复基因XPB转染对人肝癌细胞的生物学影响

    作者:胡桂梅;黄学莲;张吉翔;陈建勇;董叶;胡晓东;段红军;陈和平

    本研究主要探讨人剪切修复基因XPB(xerodermapigmentosum B)稳定转染人肝癌细胞HepG2,观察转染后细胞内野生型p53、p21wafl/cipl、c-myc等基因的表达变化以及相应的细胞生物学影响.

  • 可回复性肝细胞永生化载体pCTGTKlox的构建与回复

    作者:陈耀凯;李俊刚;王宇明

    可回复性永生化的基本原理是:先将永生化基因SV40T(猿猴病毒40大T抗原)导入原代细胞以获得永生化细胞株,使其获得体外增殖能力,然后再以特异性位点重组技术切除SV40T基因,使细胞株回复到永生化前的状态,这一技术已被用于多种哺乳动物细胞的永生化[1,2].本研究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了包括雌激素受体(ER)与重组酶Cre的融合基因Cre-ER、永生化基因SV40T、加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与胸苷激酶(TK)的融合基因EGFp-TK以及重组位点loxP序列的可回复性永生化逆转录病毒载体,旨在为肝细胞或其他细胞的可回复永生化奠定基础.

  • 结缔组织生长因子短发夹状RNA表达质粒的构建及其对肝星状细胞结缔组织生长因子表达的影响

    作者:主余华;任万华;张春清;马艳丽;石军;赵幼安

    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是一种新发现的促成纤维细胞分裂和胶原沉积的生长因子,在肝纤维化形成中的作用逐渐受到关注[1].RNA干扰技术是目前有效的基因沉默技术,能特异性抑制靶基因的转录,进而下调相应蛋白水平及功能[2].本研究将能在体内自主合成短发夹状RNA(shRNA)的pEGFP-CTGF表达质粒转入大鼠肝星状细胞(HS C-T6),观察其对CTGFmRNA及蛋白表达的影响.

  • 急性肝衰竭大鼠脑水通道蛋白-4表达与脑水肿关系研究

    作者:杨晋辉;宋正己;廖承德;尤丽英;胥莹;杨婧;杨黎宏

    急性肝功能衰竭(ALF)脑水肿常是导致死亡的直接原因和预后决定因素.ALF脑水肿是以星形胶质细胞肿胀为特征性的细胞性水肿[1].水通道蛋白-4(AQP-4)特异表达在星形胶质细胞膜,感受细胞内外渗透压的变化,调节水的跨细胞膜流动是细胞肿胀的分子基础[2].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对细胞内、外水分子的扩散运动较敏感,能发现活体组织中水分布变化[3].通过建立大鼠ALF模型检测MR信号、血氨水平和AQP-4表达,探讨AQP-4在ALF脑水肿中的生化和分子机制.

  • 婴儿巨细胞病毒性肝炎临床分型治疗研究

    作者:刘瑞海;刘华林;王斌;梁卉;宫相翠;李华南

    人巨细胞病毒(HCMV)是引起婴儿病毒性肝炎的主要病原之一.病毒感染可发生于胎儿期或生后任一时期,按临床表现轻重分为无症状型、无黄疸型、急性黄疸型和急性淤胆型[1].长期以来,对婴儿HCMV肝炎治疗,尤其是是否需要分型区别治疗缺乏统一方案.我们根据临床症状轻重不同,探讨对不同分型采用不同治疗方案的疗效.

  • 输血后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特点及自然病程

    作者:崇雨田;林潮双;赵志新;林国莉;李建国;高志良

    目的了解输血后慢性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者的临床特点及自然病程.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与前瞻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定群随访观察.结果 (1)在99例H CV感染病例中,输血时间主要集中于1989-1994年,其中1990-1992年为多见.(2)99例随访患者中,90例临床诊断为慢性丙型肝炎,9例诊断为丙型肝炎肝硬化(代偿期).(3)99例患者自输血距首次诊断丙型肝炎的时间为(7.4±6.6)年,其中9例患者首次诊断丙型肝炎肝硬化距输血时间为(12.7±5.8)年.(4)在63例男性患者中,慢性丙型肝炎59例,丙型肝炎肝硬化4例,36例女性患者中,慢性丙型肝炎31例,丙型肝炎肝硬化5例;按男女分组比较丙型肝炎与肝硬化的构成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丙型肝炎肝硬化组患者病程中均有反复肝功能异常,并且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异常时波动的幅度较大.(6)本组病例在观察期间未发现肝癌的发生.结论 (1)在广州地区,目前经输血感染HCV的可能性较199 5年前大幅度降低.(2)9.1%(9/99)的慢性丙型肝炎感染者在HCV感染13(12.7±5.8)年左右已进展为肝硬化(代偿期).(3)对于反复出现肝功能异常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应尽可能采用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进行抗病毒治疗.

  • 混合型生物人工肝治疗中、晚期慢性重型肝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作者:罗红涛;刘全妹;谭家驹;叶一农;张沛华;罗钻弟;龙辉

    目的观察三种混合型生物人工肝支持系统(HBLSS)治疗中、晚期慢性重型肝炎的临床效果.方法构建猪肝细胞中空纤维管型生物人工肝系统(BAL),构建三种组合方式的HBLSS:BAL与分子吸附再循环系统(MARS)组合;BAL与缓慢血浆置换(SPE)和持续血液透析滤过(CHDF)组合;BAL与缓慢血浆置换(SPE)和血液灌流(HP)组合.120例中、晚期慢性重型肝炎患者被随机均分为6组,治疗组分别接受BAL+MARS(H1)、BAL+SPE+CHDF(H2)和BAL+SPE+HP(H3)治疗;对照组分别接受MARS(C1)、SPE+CHDF(C2)和SPE+HP(C3)治疗.观察各组患者在治疗前、治疗结束时、治疗结束后7 2 h的临床症状、肝性脑病、血清总胆红素、凝血酶原活动度、血清内毒素、血氨、肌酐和甲胎蛋白等的变化.观察各组的治愈好转率、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 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均能改善患者临床症状、降低总胆红素、血清内毒素、血氨水平,提高凝血酶原活动度和甲胎蛋白水平,但以H1、H2、H3组作用明显.与H3组比较,H1、H2组能显著降低肌酐、血氨.H1、H2、H 3、C1、C2、C3的治愈好转率分别为65%(13/20)、60%(12/20)、45%(9/20)、45%(9/20)、40%(8/20)、20%(4/20).H1、H2、H3治疗中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H1、H2、H3组治疗中、晚期慢性重型肝炎的效果优于C1、C2、C3组,其中H1组和H 2组能明显改善肝肾功能,阻断多器官功能衰竭,疗效优于H3组.

  • 抗线粒体抗体M2抗原诱导小鼠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模型的建立

    作者:姜小华;仲人前;方晓云;安峰;胡寅;汪修平;孔宪涛

    目的用抗线粒体抗体M2抗原免疫C57BL/6小鼠,建立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实验动物模型.方法将纯化的抗线粒体抗体M2抗原与完全弗氏佐剂,每只小鼠腹腔1次注射200μl.对照组免疫原用牛血清白蛋白与完全弗氏佐剂.免疫后第66周,检测小鼠血清M2抗体、碱性磷酸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和总胆红素,并对小鼠肝脏、肾脏、胃和肌肉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 结果 M2抗原免疫小鼠诱导出M2抗体.模型组小鼠碱性磷酸酶显著升高,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与总胆红素无显著变化.模型组小鼠汇管区有明显单个核细胞浸润,小叶间胆管损伤或增生.在其他组织器官如肾脏、胃和肌肉中未见明显病理变化.结论 M2抗原诱导C57BL/6小鼠,建立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模型,其生化和病理特征与人类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早期相似.

  • Hyper-白细胞介素-6与肝脏疾病

    作者:郄春花;秦波

    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将具有相互作用的两种细胞因子重组为一种独特的融合细胞因子,这种分子往往可发挥超越单因子的生物学活性和(或)具有其它特殊生物学功能.Hyper-IL-6是Fischer等[1]依据已知的关于膜结合和可溶性白细胞介素6受体(sIL-6R)的结构信息设计的一种"设计细胞因子"(designer cytokines),即将人类白细胞介素6(IL-6)基因与截短形式的sIL-6R基因通过基因操作共价连接,并在真核细胞进行表达得到的一种具有超高效活性的融合蛋白,近年研究发现其在肝脏疾病中发挥重要作用.

  • 肝癌单链抗体体外亲和力成熟的改造及意义

    作者:卢筱华;杨冬华;周旻;汤绍辉

    目的从体外模拟抗体的体内成熟过程,以获得高亲和力抗肝癌单链抗体.方法采用错配聚合酶链反应(PCR)法随机突变抗肝癌单链抗体重链和轻链可变区,构建抗肝癌噬菌体抗体次级突变库,利用噬菌体展示技术从中筛选出高亲和力单链抗体突变株.结果抗肝癌噬菌体抗体次级突变库容为4.5×107,经过3轮富集筛选和酶联免疫吸附法鉴定获得2株突变株M90、M116,不仅保留原始克隆的特异性,而且相对亲和力指数分别为原始克隆的1.7倍和2倍.结论错配PCR结合噬菌体展示技术是提高单链抗体亲和力的一种有效且简便的手段.

    关键词: 肝细胞 抗体 肿瘤
  • 不同转移潜能的小鼠肝癌淋巴道转移和淋巴管生成的研究

    作者:王凯峰;叶胜龙;宋丽杰;翁永强;梁春敏;赵燕;高东梅;汤钊猷

    目的探讨小鼠淋巴道高、低转移潜能的肝癌细胞的体内淋巴道转移状况和淋巴管生成对淋巴道转移的影响.方法将淋巴道高、低转移潜能的肝癌细胞接种于Balb/c小鼠,观察成瘤及转移情况;对肿瘤组织进行淋巴管染色,观察淋巴管生成情况.另取高、低转移潜能的细胞株进行体外淋巴管生成实验并进行小鼠肿瘤转移基因芯片检测,对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C、D(VEGF-C、D)进行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及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分析. 结果高、低转移细胞在小鼠髂总动脉旁、肾门淋巴结的转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8).高转移潜能组诱导淋巴管生成的数量大于低转移组和对照组(P=0.032).高转移组的CD44、E-cadherin、HER2/neu、H-Ras、VEGF-C的表达均高于低转移组,nm23A、nm23-E4、p16ink4a、CD61等均低于低转移组.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表明,高转移组VEGF-C高于低转移组,VEGF-D低于低转移组.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分析高转移组的VEGF-D分泌显著小于低转移组,VEGF-C/VEGF D在高转移组明显高于低转移组.结论肝癌的淋巴道转移与淋巴管生成有关,VEGF C、D相关基因表达的改变影响淋巴管生成.VEGF-C/VEGFD比值可能是有效判断并影响肝癌淋巴道转移潜能的指标之一.

  • 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基因C677T多态与肝细胞癌遗传易感性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朱忠政;丛文铭;刘淑芳;冼志红;吴伟清;吴孟超

    目的探讨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THFR)基因C677T多态与中国人肝细胞癌(HCC)遗传易感性的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检测508例H C C与543例对照的MTHFR C677T基因型分布及其差异.结果H C C和对照两组人群的MTHFR C677T基因型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与C等位基因携带者(C/C和C/T基因型)相比,T/T基因型携带者患HCC的风险增加0.66倍(95%可信区间为1.08~2.54,P<0.05).性别因素分层分析结果显示:T/T基因型女性携带者其HCC的风险是C等位基因女性携带者的2.64倍(9 5%可信区间为1.19~5.88,P<0.05);而男性T/T基因型与C等位基因携带者其HCC的风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MTHFR基因C677T多态可能是中国女性患HCC的一个遗传易感因素,而男性HCC发病风险与该多态无明显关系.

  • 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丙型肝炎并发结节性甲状腺肿1例

    作者:林芳;王慧芬

    一、病例资料患者女性,44岁,1 997年单位体检发现抗丙型肝炎病毒(HCV)阳性,2004年12月复查肝功能,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108 U/L,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89 U/L;2005年3月底轻度乏力,化验检查:ALT 46 U/L,AST 46 U/L,凝血酶原时间(PT)13 s,凝血酶原活动度(PTA)93%,抗HCV阳性,HCV RNA 6.85×106拷贝/ml,HCV RNA未分出型,B超提示慢性肝损害,诊断为慢性丙型肝炎.

  • 当前肝纤维化研究的若干动向

    作者:王宝恩

    近几年来,对肝纤维化发生、发展机制的研究又有不少令人鼓舞的新进展,包括对肝内不同部位纤维生成细胞的特点、对疾病特异性肝纤维化调节机制的阐述,以及对肝纤维化自然史和可逆性的全面评价等等方面,也为诊断和治疗肝纤维化开拓了新思路和新方法,其中一些问题更是肝病学者关注的热点.

  • 影像学技术在诊断肝纤维化中的应用

    作者:张文胜;王宝恩

    影像学检查是无创诊断肝纤维化的重要手段之一.但由于肝纤维化各期、乃至早期肝硬化往往缺乏特异性影像表现,因此用传统的方法常难以明确诊断和鉴别.近年来,随着现代医学设备和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成像技术对肝纤维化的诊断能力已有很大提高.

  • 肝纤维化实验室诊断现状及展望

    作者:高春芳

    以肝组织中细胞外基质(ECM)成分异常过度沉积为特征的肝纤维化是临床多种急、慢性肝病的常见病理转归.由于早期肝纤维化具有可逆转性,因此在这一阶段的诊断对整个疾病的进程和疗效至关重要.但目前肝纤维早期诊断仍是临床一大难题.

  • 肝纤维化非创伤性诊断

    作者:陆伦根;曾民德

    肝纤维化是各种慢性肝损伤发展为肝硬化的共同病理过程,对其早期诊断可为药物治疗、预防和预后判断等提供重要的参考.长期以来,肝纤维化的确诊离不开肝活组织检查,这种损伤性检查具有明显不足.因此临床上迫切需要寻找简单且易推广的非创伤性诊断指标诊断肝纤维化.目前仅依靠某种或某几类指标诊断肝纤维化显然是不够全面的,而且这些诊断指标必需经过系列的大样本进行验证以便进一步证实其诊断肝纤维化的准确性.近来在肝纤维化非创伤性诊断方面有不少有价值的临床研究,这些结果对临床医生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 肝纤维化 诊断
  • 重组转化生长因子β1疫苗诱导产生抗体的活性检测及抗纤维化作用

    作者:郭永红;郝志明;罗金燕;王俊红

    目的探讨重组转化生长因子(TGF)β1疫苗诱导Balb/c小鼠产生的抗体对TGF β1体外中和活性检测及抗肝纤维化作用.方法 TGF β1抗原表位插入乙型肝炎核心抗原(HBcAg)的免疫优势区c/e1区,原核表达蛋白作为重组TGF β1疫苗免疫小鼠,诱导产生高效价中和抗体,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免疫血清抗体滴度,貂肺上皮细胞生长抑制法检测抗体血清对TGF β1体外中和活性,将疫苗用于四氯化碳造模的小鼠预防肝纤维化.结果重组TGF β1疫苗可以诱导小鼠产生高滴度的抗-TGF β1并与表达的融合蛋白及抗原肽结合,可以阻断TGF β1对貂肺上皮细胞的抑制活性,减轻小鼠肝纤维化.结论 HBcAg作为载体蛋白构建的重组TGFβ1疫苗可以诱导高滴度的中和抗体产生,在体外阻断TGF β1活性,可作为抗纤维化疫苗用于抗纤维化动物模型.

  • 基于肝组织病理动态变化情况探讨血清学指标在肝纤维化诊断中的意义

    作者:胡义扬;刘平;刘成;刘成海;徐列明

    目的基于药物干预前后的肝组织病理动态变化情况,探讨肝功能、肝纤维化血清学指标在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诊断和预后判断中的价值. 方法根据扶正化瘀胶囊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多中心、随机、双盲、对照临床试验中9 3例(包括试验组和对照组)治疗6个月前后2次肝活体组织病理学检查的资料,并依据肝组织纤维化程度减轻和未减轻(或继续加重)的情况将病例分为两组(减轻组36例,未减轻组57例),分析该两组肝组织炎症、肝功能、肝纤维化血清学指标及相应的血常规变化规律.结果纤维化减轻组伴有肝组织炎症程度的显著减轻.药物干预后,纤维化减轻组的血清透明质酸和Ⅲ型前胶原肽含量明显下降(t=3.34与t=3.17,P值均<0.01),并显著低于未减轻组;但层黏连蛋白和Ⅳ型胶原含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纤维化减轻组伴有血清白蛋白升高(t=3.24,P<0.01)及Y-谷氨酰转肽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活性和凝血酶原时间的下降,而未减轻组无类似变化.结论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患者血清Y-谷氨酰转肽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活性,凝血酶原时间,白蛋白、血清透明质酸和Ⅲ型前胶原肽含量的变化有助于肝纤维化减轻与否的判断和药物疗效评价,而血清层黏连蛋白和Ⅳ型胶原含量在肝纤维化诊断中的价值有待商榷.

  • 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无创性诊断模型的建立

    作者:张文胜;王宝恩;王泰龄;欧晓娟;陈煜;李琴;王小明;钱林学;马红;贾继东

    目的建立由临床及血清指标组成的综合诊断模型,以无创性的评估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方法慢性乙型肝炎患者270例,随机分成模型组(195例)和验证组(75例),均行肝活组织检查及病理分期,并按纤维化程度设定不同判别终点(≥S2,≥S3,S4),同时检测、记录26项临床和实验室常用指标,包括年龄、性别、血常规、生化、凝血酶原时间、病毒载量及血清纤维化四项标志物等参数.在模型组,对指标依次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 o gi sti c回归分析,筛选出与研究终点相关的独立预测因子,在此基础上构建诊断肝纤维化的指数模型,后在独立的验证组中检验模型的诊断效率.结果在模型组,建立了一个由年龄、血小板计数、Y谷氨酰转肽酶和透明质酸四项指标构成的判别肝纤维化程度的指数模型(FibroIndex).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显示,FibroIndex判别≥S3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89,以积分3.0为界值,诊断的敏感性90.2%,特异性76.1%,准确性82.0%,且其积分与肝纤维化分期呈良好的正向线性相关(r=0.731,P<0.01);该指数判别≥S2和S4的界值分别为2.2、5.4,诊断的AUC分别为0.873、0.872,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79%、82%和8 3%、75%.将FibroIndex以同样标准应用于验证组,其与模型组AU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的诊断效率总体上相近.结论运用无创诊断模型评价慢性肝炎肝纤维化严重程度具有敏感、准确和可重复性,并有望在一定程度上替代肝活组织检查来监测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动态变化.

  • 肝纤维化大鼠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变化及氨基胍的干预作用

    作者:高福生;刘宾;展玉涛;史小林;张京秀;王凝;丁燕;谢新纪

    目的研究四氯化碳诱导的实验性大鼠肝纤维化不同阶段体内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的变化情况,以及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抑制剂氨基胍对肝纤维化的干预作用. 方法 SD大鼠分为3组:对照组、模型组、氨基胍干预组.检测四氯化碳诱导的大鼠肝纤维化及氨基胍干预后不同阶段血清及肝组织匀浆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含量,血清透明质酸水平,并对照观察肝脏的组织病理学改变进行肝纤维化程度评分.结果血清及肝组织匀浆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含量、透明质酸水平以及肝纤维化评分,肝纤维化12周组高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3.26、3.49、4.70和25.4,P值均<0.01),氨基胍干预组低于肝纤维化组(t值分别为2.11、2.11、2.93和2.47,P值均<0.05).血清及肝组织匀浆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含量与血清透明质酸水平呈线性相关.结论肝纤维化晚期血清及肝组织匀浆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含量是增高的.一定程度上,体内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水平可以反映肝纤维化情况.氨基胍对四氯化碳诱导的实验性大鼠肝纤维化有一定的干预作用.

  • 丙型肝炎与自身免疫性疾病

    作者:陈智;潘修成

    血清中存在自身抗体是丙型肝炎患者肝外自身免疫现象主要表现之一.此外还可伴有混合性冷球蛋白血症、肾小球肾炎、迟发性皮肤卟啉症、干燥综合征(sjogren's综合征)、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扁平苔癣、特发性血小板减少症等自身免疫性疾病[1].丙型肝炎病毒(HCV)相关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易发生于老年、女性、HCV持续感染及伴有肝硬化的患者,但其发病机制至今尚未阐明,治疗策略也是我们将要面对的问题.

  • 酒精性肝病诊疗指南

    作者: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病学组

    酒精性肝病是由于长期大量饮酒所致的肝脏疾病.初期通常表现为脂肪肝,进而可发展成酒精性肝炎、酒精性肝纤维化和酒精性肝硬化;严重酗酒时可诱发广泛肝细胞坏死甚或肝功能衰竭;该病是我国常见的肝脏疾病之一,严重危害人民健康.为进一步规范酒精性肝病的诊断和治疗,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病学组组织国内有关专家,在参考国内外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按照循证医学的原则,制订了本<指南>.其中推荐的意见所依据的证据等级共分为3个级别5个等次[1],见表1,文中以括号内斜体罗马数字表示.

  •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诊疗指南

    作者:中华医学会肝脏病学分会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病学组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指除外酒精和其他明确的损肝因素所致的,以弥漫性肝细胞大泡性脂肪变为主要特征的临床病理综合征,包括单纯性脂肪肝以及由其演变的脂肪性肝炎(NASH)和肝硬化,胰岛素抵抗和遗传易感性与其发病关系密切.随着肥胖和糖尿病的发病率增加,NAFLD现已成为我国常见的慢性肝病之一,严重危害人民健康.为进一步规范NAFLD的诊断、治疗和疗效评估,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病学组组织国内有关专家,在参考国内外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按照循证医学的原则,制定了<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诊疗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其中推荐的意见所依据的证据共分为3个级别5个等次,文中以括号内斜体罗马数字表示[1],推荐意见的证据分级,参见<酒精性肝病诊疗指南>表1.

    关键词: 脂肪肝 诊断 治疗
中华肝脏病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z1
2000 01 02 03 04 05 06
1999 01 02 03 04
1998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