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消化系统疾病 > 中华肝脏病杂志

中华肝脏病

中华肝脏病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Hepatology 중화간장병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1.62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7-3418
  • 国内刊号: 50-1113/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78-56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93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肝脏病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重庆
  • 主编: 任红
  • 类 别: 消化系统疾病
期刊荣誉:
  • 替比夫定阻断乙型肝炎病毒母婴垂直传播及分娩后停药时间对母亲安全性的影响

    作者:陈蓉;刘寿荣;张素英;陶承静

    宫内新生儿HBV感染主要与孕妇血清内HBV DNA的高载量有关.近年来临床上采用替比夫定进行HBV母婴阻断取得良好的疗效[1].本研究主要观察替比夫定阻断母婴垂直传播分娩后停药时间对母亲安全性的影响,以寻求临床佳停药时间.

  • 亲环素B、D在肝纤维化模型中的变化及其意义

    作者:王慧;付金栋;刘京营;刘金贤;贾继东

    亲环素B在体内分布广泛,与多种疾病相关,特别是与自身免疫性疾病关系密切.亲环素B的下降与HCV抑制程度相关,提示抑制亲环素B表达可能会影响HCV引起的肝病的结局如肝纤维化与肝硬化等[1].亲环素D是另外一个重要的结合蛋白,其被结合后能够抑制线粒体通透性转换功能.Rehman等[2]发现,胆管结扎小鼠模型可以通过线粒体通透性转换抑制肝脏坏死,这可能也与亲环素D的结合有关.而对于亲环素B和D在肝硬化以及肝纤维化中的作用报道较少.在本研究中,我们观察了亲环素B与D在肝纤维化肝脏中的表达,并验证了干扰其表达后肝纤维化指标的变化.

  •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

    作者:肖静;陈萍;李小杉;庄勋;陆青云;高月霞

    目的 了解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生活质量现状,并对其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方法,以世界卫生组织生活质量调查表(WHO QOL-BREF)及自制量表为调查工具,对268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病例组)和205名正常人(对照组)进行病例对照研究.用独立样本成组t检验比较两组各项得分的差异,多元线性逐步回归法和单因素方差分析及多重比较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 病例组生活质量总分、生理领域得分、心理领域得分、社会关系领域得分、环境领域得分、QOL自评得分和健康自评得分分别为(62.88±8.22)、(64.71±15.05)、(64.35±14.71)、(67.20±12.98)、(59.58±13.23)、(60.75±21.54)、(58.13±19.15)分,均低于对照组相应得分[(67.31±5.82)、(73.21±11.26)、(68.94±10.13)、(69.83±8.65)、(63.97±10.24)、(66.90±17.57)、(76.26±14.27)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抑郁、病情较重、自费、对收入有无明显影响、食欲较差、乏力和担心传染是影响生理领域得分的危险因素,治疗信心是保护因素(P值均< 0.05);抑郁和复发是影响心理领域得分的危险因素,治疗信心和男性是保护因素(P值均< 0.05);抑郁、对周围人的态度不满意、复发和高龄是影响社会关系领域得分的危险因素,社会支持和治疗信心是保护因素(P值均< 0.05),不同职业者之间社会关系领域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抑郁、对周围人的态度不满意、居住在乡村和复发是影响环境领域得分的危险因素(P值均< 0.05).结论 在临床医疗护理过程中,重视有抑郁症状患者的早期治疗,加强患者心理健康护理,加强医患沟通,提高患者的社会支持水平,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 乙型肝炎病毒前C区/BCP区变异与慢加急性肝衰竭的关系

    作者:马晓艳;韩涛;裴彦祯;赵振刚;高英堂;李莹;景丽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病毒前C区/BCP区变异与乙型肝炎相关性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的关系. 方法 收集44例ACLF患者和28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CHB)的血清及临床资料,并对其中10例ACLF患者进行随访,每周收集血清1次.依据MELD评分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判断.采用巢氏PCR方法扩增HBV DNA,扩增产物直接测序.序列比对采用BioEdit (7.0.9.0)生物分析软件.采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HBV DNA含量.数据采用SPSS13.0软件分析,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及t'检验. 结果 44例ACLF患者基因型均为C型,28例CHB患者中仅两例基因型为B型,其余均为C型.ACLF组患者A1762T、G1764A、T1753V、G1896A、G1899A变异频率分别为88.6%(39/44)、93.2%(41/44)、61.4%(27/44)、63.6%(28/44)和29.5%(13/44),CHB组分别为64.3%(18/28)、67.9%(19/28)、14.3%(4/28)、21.4%(6/28)和3.6%(1/28),两组比较,x2值分别为6.152、7.901、15.468、12.331和7.370,P值均<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ACLF组内MELD评分< 20、20 ~ 25、>25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CHB组前C区、BCP区均未发生变异的频率为17.9% (5/28),ACLF组为2.3% (1/44),CHB组前C区、BCP区均未发生变异的频率高于ACLF组,x2=5.440,P=0.0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CLF组前C区、BCP区同时发生变异的频率为79.6%(35/44),CHB组为39.3%(11/28),两组比较,x2=12.021,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HB组仅BCP区有变异的发生频率为42.9%(12/28),ACLF组为20.5%(9/44),x2=4.157,P=0.0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均未出现单独的前C区变异.10例ACLF患者均出现3个或3个以上的联合变异位点.G1896A、T1753C、A1846T变异随着病情好转而恢复.结论 乙型肝炎病毒前C区/BCP区变异可能与ACLF的发生相关.

  • 影响树鼩体内慢性感染乙型肝炎病毒因素的研究

    作者:王琦;杨春;苏建家;曹骥;欧超;杨芳;张晶晶;史後林;杨芳;汪多平;王晓娟;王佳;阮萍;李瑗

    目的 探索影响树鼩体内长期感染HBV的因素.方法 77只新生期和49只非新生期树鼩,分别以不同的感染源和注射方式接种HBV,部分动物加以辅助措施.接种后定期获取动物血和肝组织,应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时间分辨免疫荧光分析、Southern blot和dotblot、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电子和光学显微镜等多种方法,长期动态观察动物体内HBV感染标志的消长.结果 新生期接种的树鼩中6只确定、7只疑似为持续感染,非新生期接种的树鼩无一为持续感染.单份的HBV患者或树鼩血清为效果较好的感染源;皮下注射为较好的接种途径;接种用血清先经纯化有一定的辅助作用;联合检测树鼩血清的HBV免疫学标志和肝组织的HBV DNA为较好的检测方案.结论 不同的接种年龄、感染源、接种方法、辅助措施可影响树鼩体内慢性感染HBV的效果,合适的检测方案有助于判断和预测树鼩的感染状态.

  • 替比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期间肌酸激酶升高的观察与分析

    作者:任江波;王宇;李红艺;孙淑杰;贾继东;马红

    目的 观察替比夫定(LdT)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过程中肌酸激酶(CK)升高情况及预后.方法 对2004年2月-2010年2月接受LdT治疗的49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CK结果进行评估,其中LdT初治患者35例,拉米夫定(LAM)治疗2年后改用LdT继续治疗1~3年患者14例(中间无间隔).LdT用药时间1~5年.治疗期间每8~ 12周随访1次,评估项目包括血清HBV DNA、血清HBV标志物、血清生物化学指标(包括CK)、血液学指标,并记录不良事件和合并用药.结果 LdT治疗中,随访1、2、3、4、5年的过程中,CK1 ~4级升高总累积发生率分别为61.2% (30/49)、81.6% (40/49)、87.8% (43/49)、91.8% (45/49)、95.9% (47/49),CK1-2级升高累积发生率分别为57.1% (28/49)、73.5%(36/49)、75.5%(37/49)、77.6%(38/49)、81.6% (40/49),CK3 ~4级累积发生率分别为4.1%(2/49)、12.2% (6/49)、12.2% (6/49)、14.3% (7/49)、14.3% (7/49),第2年CK 3级以上年发生率高(14.妣).7例患者出现8例次3级以上CK升高,见于36~ 168周,其中6例患者发生于52 ~ 104周,CK高达正常上限的35.8倍;4例3级以上CK升高患者有诱因存在,去除诱因、继续用药,CK多于2~3周下降至3级以下或正常,无肌力改变.1例LdT初治患者因CK升高>7×ULN而终止治疗;1例LdT初治患者因CK升高至1096 U/L且出现肌无力而终止治疗;1例LAM经治患者因诊断肌病停止治疗.结论 CK升高不能作为停药的依据,需结合患者临床表现综合判断.

  • 肝细胞生长因子的激活诱导肝星状细胞凋亡

    作者:孟云超;姜海行;张君红;陆正峰;覃山羽;宁琳;杨文

    目的 探讨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与肝星状细胞(HSCs)共培养体系中肝细胞生长因子激活因子(HGFA)激活肝细胞生长因子(HGF)后对HSCs凋亡的影响.方法 用半透膜建立上下双层细胞共培养体系,各组培养24h、48 h及72h后,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流式细胞仪检测BMSCs表面抗原及HSCs凋亡率;四甲基偶氮唑盐法检测HSCs增殖率;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HSCs中α-平滑肌肌动蛋白表达;免疫荧光及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HGF的激活形式(即HGF-α链);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HGF及HGFA浓度.计量资料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均数的比较采用q检验. 结果 不同浓度HGF在各时段对HSCs无增殖抑制作用(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GFA在各时段对HSCs有明显增殖抑制作用,且呈浓度依赖性,在24h HGFA浓度为70 ng/ml时抑制作用为(0.26±0.00),较对照组的(0.13±0.04),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2h实验组HGF-α链相对表达量37.24±1.03低于HGFA干预组的40.44±0.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者在各时段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1).实验组HSCs凋亡率在72h为40.77%±1.16%,均较HGFA干预组的33.35%±2.04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者在各时段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及HGFA干预组中HGF浓度的降低呈时间依赖性,较HSCs空白对照组低;实验组HGFA的浓度在各时段均较对照组高.结论 BMSCs与HSCs共培养后促进HGFA的分泌,并激活HGF使其发挥促HSCs凋亡的作用.

  • Pim-3基因抑制暴发性肝细胞凋亡的机制

    作者:刘亮明;孙水林;叶长根;梁冬雨;赵亮;于芳苹;张吉翔

    目的 探讨Pim-3基因对暴发性肝细胞凋亡的抑制机制. 方法 32只大鼠随机分成4组(8只/组).A组为正常对照组,B、C组和D组采用流体力学注射方法,分别以林格氏液、空载体质粒pEGFP-N2和重组质粒pEGFP-N2/Pim-3溶液预处理大鼠;1 d后,予脂多糖(LPS) /D-半乳糖胺(D-GalN)腹腔注射诱导暴发性肝细胞凋亡.8h后处死大鼠,采集肝组织标本.用Caspase-3活性测定法检测细胞凋亡情况;RT-PCR检测肝组织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p53基因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检测肝组织Bcl-2、Bax蛋白表达水平.组间数据比较采用非参数Kruskal-Wallis检验.结果 LPS/D-GalN联合攻击造成了大鼠肝内Caspase-3活性显著增高,而D组Caspase-3活性较B组和C组均显著降低[(141.7±13.7)RFU比(508.1±32.0)、(493.5±33.1)RFU,P值均<0.01].LPS/D-GalN的应用也诱导了肝组织iNOS mRNA、p53 mRNA、Bax蛋白表达,与B组和C组相比,D组iNOS mRNA和p53 mRNA的表达水平显著降低(0.06±0.01比0.42±0.08、0.35±0.06;0.73±0.11比1.17±0.25、1.23±0.31,P值均<0.01),而Bax蛋白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19±0.09比1.13±0.08、1.25±0.11,P>0.05);另外,D组肝内Bcl-2蛋白表达水平较A、B组和C组均显著升高(3.05±0.29比1.03±0.05、0.98±0.06、1.10±0.08,P值均<0.01).结论 Pim-3基因通过对损伤基因和凋亡相关基因的影向抑制了暴发性肝细胞凋亡的发生.

  • 抑制糖原合成酶激酶3活性对Toll样受体4介导肝脏炎症反应的调节作用

    作者:任锋;张海燕;朴正福;郑素军;陈煜;陈德喜;段钟平

    目的 研究抑制糖原合成酶激酶3 β (GSK-3 β)活性对Toll样受体4介导的炎症反应的调节作用. 方法 以C57BL/6小鼠为研究对象,分别建立不同灌注时间的小鼠热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以及通过腹腔注射脂多糖(LPS)建立小鼠肝脏炎症模型;通过小鼠的股骨分离出骨髓干细胞,经过分化培养获得骨髓来源的巨噬细胞,随后通过LPS激活TLR4配体引发炎症细胞模型.通过SB216763抑制GSK-3β活性,分别干预小鼠肝脏炎症模型和炎症细胞模型.通过Western blot检测肝脏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的表达;实时定量PCR方法检测细胞炎症因子的基因表达.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用LSD- f检验进行组间比较. 结果 在肝脏缺血再灌注过程中,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包括ERK、JNK和p38)的磷酸化水平在灌注1h后增加,ERK、JNK和p38的活性升高,但在4h后,这种活性激活消失,回归到起始水平.此外,LPS刺激巨噬细胞激活ERK、JNK在15 min被磷酸化而激活,p38蛋白在1h左右磷酸化而被激活.SB216763预处理一定程度上抑制了LPS刺激巨噬细胞的ERK、JNK和p38蛋白磷酸化的激活.无论是小鼠肝脏炎症模型还是炎症细胞模型,GSK-3 β活性抑制均促进了抗炎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0 (IL-10)的表达,而显著抑制了促炎细胞因子IL-12、肿瘤坏死因子(TNF)α,IL-6和IL-1β的基因表达.在对照组、炎症组及SB216763干预组小鼠炎症模型中炎症因子基因表达结果显示,IL-10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21±0.08,0.83±0.21,1.76±0.67,F=3.16,P=0.027;IL-12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11±0.05,0.85±0.11,0.43±0.10,F=2.67,P=0.038;TNFα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052±0.012,8.11 ±0.98, 3.9±0.82,F=4.13,P=0.016; IL-1 β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12±0.07,2.51±0.62,1.28±0.33,F=2.22,P=0.030;IL-6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22±0.08,6.37±0.81,2.11±0.63,F=3.21,P=0.024.结论 抑制GSK-3 β活性选择性地调节肝脏中枯否细胞抗炎和促炎因子的表达从而引起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改善,随着促炎细胞因子被抑制,使得炎症反应所诱导的肝细胞凋亡也间接地受到有效控制.

  • 肝窦内皮细胞与肝再生

    作者:任为正;张爱群;董家鸿

    肝窦内皮细胞(liver sinusoidal endothelial cells,LSECs)是肝脏非实质细胞中数目多的细胞,约占肝非实质细胞总数的70%,在表型、功能上与普通毛细血管内皮细胞有较大差异.有关LSECs在肝再生过程中作用的研究相对较少.近年来,关于LSECs再生行为及其与肝内其他细胞成分相互作用的研究结果提示其在肝再生和肝衰竭中具有重要作用,但具体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现就LSECs的再生行为及其在肝再生中的作用,以及以LSECs为靶点干预肝再生等进行综述.

  • 枯否细胞活化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

    作者:朱明利;施军平

    枯否细胞(kupffer ceils,KCs)是体内大的一类固有巨噬细胞群,其解剖学位置有利于行使特定的生物学功能.KCs能够快速识别外源性和内源性的潜在危险信号并活化,在危险识别、免疫耐受、脂质平衡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进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 蛋白酶体抑制剂硼替佐米及其在肝脏疾病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作者:任章朋;孙立平;童巧霞

    泛素-蛋白酶体通路(ubiquitin-proteasome pathway,UPP)是生物体内进行蛋白质选择性降解的重要途径之一,它广泛参与多种病理生理过程,如细胞周期调控以及信号转导、细胞凋亡、基因转录、受体胞吞、抗原呈递、免疫及炎症反应的调节等[1].其中,蛋白酶体是一种广泛存在的酶复合体,它参与细胞周期调控、细胞凋亡、血管形成中多种蛋白质的降解等过程,从而在细胞存活、纤维化和肿瘤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2].

  • DNA切除修复基因XPD在肝癌中遗传易感性的荟萃分析

    作者:张佳骥;马建忠

    目的 探讨DNA切除修复基因XPD基因多态性在中国人群原发性肝癌中的遗传易感性. 方法 检索中外数据库,获得有关XPD基因多态性与肝癌发病风险的病例对照研究资料进行Meta分析,得到合并的优势比(OR)和95%可信区间(95%CI). 结果 共纳入XPD基因多态位点相关文献6篇,累计病例3424例,对照3636例;在XPD基因多态位点751和312位点等位基因的OR (95%CI)分别为1.25 (0.70~ 2.24)和0.85 (0.58~ 1.25);在XPD基因多态位点751,与野生基因型Lys/Lys相比,(Lys/Gln+Gln/Gln)合并的OR(95%CI)为1.31(0.71 ~ 2.42);在XPD基因多态位点312位点,与野生基因型Asp/Asp相比,(Asp/Asn+Asn/Asn)合并的OR值(95%CI)为1.19 (0.73~ 1.95). 结论 XPD多态性遗传位点751和312不是中国人群原发性肝癌发病的风险因素.

  • 恩替卡韦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并发周围神经病3例

    作者:张晓红;吴元凯;曹红;邬喆斌;柯伟民

    恩替卡韦作为一种强效、高耐药基因屏障的核苷类药物在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中使用越来越多,现将我们使用恩替卡韦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并发周围神经病3例报道如下.一、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随访、观察使用恩替卡韦治疗的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397例,发生周围神经炎(PN)2例,均为男性,年龄32、47岁各1例,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和代偿期各1例,MELD评分:23分和8分,出现周围神经病时用恩替卡韦时间为7个月和4个月;慢性炎症性脱髓鞘多发神经病(CIDP)1例,男性,年龄45岁,乙型肝炎肝硬化代偿期,MELD评分:7分,出现周围神经病时用恩替卡韦时间为27个月.肝硬化诊断符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0年版)》诊断标准[1].3例患者均无酗酒、毒物接触史,既往均无糖尿病、痛风、慢性肾病等病史.HBV DNA检测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试剂购自广州达安基因公司,检测值下限为100IU/ml.

  • 胆道闭锁的家系报道

    作者:陈卫兵;李炳;王寿青;潘琼;李龙

    一、患者资料先征者女,2月龄,因“皮肤黄染2月”于2010年12月20日收住江苏省淮安市妇女儿童医院小儿外科.患儿出生后解正常胎便,短期解黄色大便后一直解白陶土样便.入院后查体:全身皮肤、巩膜中度黄染,心前区闻及Ⅲ级收缩期杂音,肝肋下2 cm,质地Ⅰ °.实验室检查:甲型肝炎、丙型肝炎、乙型肝炎均为阴性.肝功能检查结果显示:总胆红素(TBil)136.2 μ mol/L,直接胆红素(DBil) 88.8μmol/L,γ-谷氨酰基转移酶(GGT) 147U/L.彩色多普勒超声显示:房间隔缺损0.24 cm,动脉导管未闭,胆囊约1.2cm×0.2cm,胆总管未显示.腹部CT:胆囊显示欠佳.入院诊断:(1)黄疸原因待查,胆道闭锁?(2)先天性心脏病.

  • 硝化产碱杆菌引起肝脏巨大脓肿导致阻塞性黄疸1例

    作者:吕志武;王新红;刘明娜;吕成倩;杜冰

    一、病例资料患者男性,37岁,以“皮肤巩膜黄染1周”于2009年9月14日入院.该患者1周前无明显诱因出现皮肤巩膜黄染,伴尿黄,大便陶土色,皮肤瘙痒,消瘦,食欲不振,乏力等症状.入院查体:体温37℃,除皮肤巩膜黄染外,查体均无异常.在当地医院超声检查结果显示:肝内实性占位,肝内胆管扩张.肝功能检查示AST 121 U/L,总胆红素420μmol/L,直接胆红素229μmol/L.入院时初步诊断为:阻塞性黄疸,肝癌待查.进一步检查肝脏超声,CT,磁共振胰胆管造影,甲胎蛋白,CA199,血常规,肝功能,凝血象等.肝功能:AST 80 U/L,γ-谷氨酰转移酶317 U/L,碱性磷酸酶504U/L,总胆红素321.6μmol/L,直接胆红素247.4 μ mol/L.

  • 不同肝纤维化程度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血浆蛋白质组学分析

    作者:贾小芳;陆伟;尹林;袁正宏;张丽军;张占卿

    目的 探索与肝纤维化程度相关的新血浆标志物,为开发有临床应用价值的肝纤维化无创诊断提供新型检测分子. 方法 收集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浆,并根据肝活组织病理学诊断肝纤维化的分期进行分组,包括S0~1组40例,S2 ~3组20例和S4组20例.血浆样品去除血浆中的白蛋白和免疫球蛋白G后,通过二维凝胶电泳进行分离,采用ImageMaster软件分析获得的电泳图谱,找到与疗效相关的差异蛋白质.差异蛋白质点经过胰酶酶切后,通过在线纳升级反向液相色谱串联电喷雾离子阱质谱分析进行鉴定.结果 通过比较不同组血浆蛋白质的二维凝胶电泳图谱,共发现了14个在S0~1组、S2~3组和S4组血浆样品中表达差异的蛋白质点.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分析鉴定差异蛋白质点,包括人纤维蛋白原Y链、接联球蛋白、补体蛋白C3、免疫球蛋白κ链C区和载脂蛋白A-I.结论 通过对不同肝纤维化程度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浆进行蛋白质组学分析,发现和鉴定了5种在乙型肝炎患者血浆中表达水平与肝纤维化进程相关的差异蛋白质,这些蛋白质可能是评价患者肝纤维化程度的潜在生物标志物.

  • 调控Notch信号对肝星状细胞活化的影响

    作者:陈毅雄;翁志宏;祁丹;张淑玲

    目的 探讨肝星状细胞(HSC-T6)内是否存在功能激活的Notch信号分子以及调控Notch信号转导对HSC-T6活化的影响. 方法 用PCR方法检测Notch信号分子mRNA在HSC-T6细胞内的表达,TaqMan探针检测转化生长因子(TGF)β 1刺激HSC-T6后Notch信号分子的表达变化.细胞免疫荧光法检测Notch3和Jagged1在HSC-T6内的表达定位.用携带Notch3胞内域(ICD)的真核表达质粒pcDNA3.1-N3ICD和特异性干扰Notch3的siRNA(Notch3-siRNA)分别转染HSC-T6细胞,Western blot检测Notch3、α-平滑肌肌动蛋白(SMA)和Ⅰ型胶原的表达变化.对数据采用t检验和方差分析. 结果 HSC-T6细胞内存在功能激活的Notch信号转导.TGF β 1(2.0 ng/ml)刺激HSC-T6导致Jagged1、Notch3和HES-1的mRNA水平明显上调,分别提高了2.9、3.2、2.2倍,F值分别为2543.482,287.982和1719.851,P值均<0.01.pcDNA3.1-N3ICD转染后促使HSC-T6合成α-SMA和Ⅰ型胶原蛋白增加,较对照组分别提高了5.8倍和4.5倍,t值分别为13.157和9.810,P值均<0.01;相反,Notch3- siRNA明显抑制HSC-T6表达α-SMA和Ⅰ型胶原蛋白,较对照组分别下降了约90%和84%,t值分别为19.863和10.376,P值均<0.01.而且,Notch3-siRNA能拮抗TGFβ1诱导HSC-T6表达α-SMA和Ⅰ型胶原的作用.结论 Notch信号通路可能通过调控肝星状细胞的活化参与肝纤维化的形成,选择性地干预Notch3信号转导可能成为抗肝纤维化的新途径.

  • 骨形成蛋白7干预肝纤维化小鼠肝组织E3泛素连接酶Arkadia表达的实验研究

    作者:申春燕;陈永平;阳韬;陆小蒟;李春艳;林镯;宋梅

    目的 探索E3泛素连接酶Arkadia在CCl4所致肝纤维化小鼠肝组织中的动态表达,以及骨形成蛋白7 (BMP-7)对其的阻断作用. 方法 30只健康雄性ICR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6只)、模型组(18只)和BMP-7干预组(6只);模型组再按不同的时间点分为4周、8周和12周3个亚组.在小鼠双后肢皮下交替注射60% CCl4/花生油溶液(5ml/kg),每周2次,共持续12周,制备肝纤维化模型;BMP-7干预组在皮下注射CCl4的同时,从第9周开始腹腔注射BMP-7 (300Pg/g)溶液,隔天1次,共4周.苏木素-伊红(HE)和Masson染色观察肝组织病理变化;RT-PCR、免疫组织化学和Western blot法检测肝组织中Arkadia的mRNA和蛋白质表达量.样本均数比较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或)配对t检验,方差齐时采用LSD -t检验;相关性分析用Pearson直线相关分析法. 结果 成功建立了肝纤维化小鼠模型.模型组Arkadia、Smad7和TGFβ 1的mRNA表达量在纤维化过程中逐渐升高,12周时达高峰(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3434±0.0149、1.2200±0.0093和1.1258±0.0065),BMP-7干预组表达量降低(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9867±0.0169、0.9517±0.0120和0.9029±0.0085),与对照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5398±0.0025、0.7467±0.0072和0.6318±0.0041)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812.801、451.462和998.957,P值均<0.01);BMP-7干预组Arkadia、Smad7和TGF β1的mRNA表达明显低于12周模型组(t值分别为12.108、18.737和16.364,P值均<0.01).正常肝组织中Arkadia、Smad7、TGF β1蛋白仅在汇管区少量表达(相对表达量分别为2.1702±0.0518、2.0798±0.0547和2.4515±0.0487),模型组中其表达量逐渐增加(12周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3.4198±0.0279、5.4480±0.0565和5.2619±0.0530),主要在汇管区和肝细胞胞质内表达,BMP-7干预后表达量降低(分别为3.1457±0.0424、3.5616±0.0491和3.5282±0.0195),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8.399、609.690和900.561,P值均<0.01);与12周模型组相比,BMP-7干预组Arkadia、Smad7、TGF β1的蛋白质表达量明显降低(t值分别为23.438、11.667和42.889,P值均<0.01).结论 Arkadia在肝纤维化进展过程中呈上升趋势,BMP-7具有抗肝纤维化作用并可以抑制纤维化过程中Arkadia的表达.

  • 四氯化碳肝纤维化大鼠肝组织差异蛋白质组的动态变化

    作者:申定珠;陶庆;胡义扬;刘平

    目的 探索肝纤维化形成过程中肝组织蛋白质组的变化,部分解析肝纤维化发生、发展的病理生理机制. 方法 采用四氯化碳(CCl4)诱导大鼠肝纤维化模型,应用双向凝胶电泳技术分离大鼠肝组织总蛋白质,经考马斯亮蓝染色、图像分析、识别差异表达的蛋白质点,应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串联质谱及数据库查询鉴定差异蛋白质点.采用Western blot、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细胞角蛋白(CK)8、CK18进行蛋白质表达水平的验证.计量资料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中的LSD法或非参数检验中的H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大鼠造模后,随时间的推移,肝纤维化评分逐渐增加(3周组<6周组<9周组),建立了正常大鼠和大鼠CCl4肝纤维化形成过程3、6、9周肝组织双向凝胶电泳图谱,质谱鉴定了44种差异蛋白质;采用Western blot、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CK8、CK18的验证结果与双向凝胶电泳结果基本一致.正常组及3、6、9周模型组CK8/CK18蛋白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113±0.005/0.170±0.030、0.473±0.046/0.530±0.070、0.682±0.087/0.780±0.080、0.837±0.096/1.390±0.130,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196.085/74.088、13.870/16.115、75.800/75.900,P值均<0.01). 结论 CCl4大鼠肝纤维化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差异表达蛋白质的功能主要涉及细胞生长、发育与分化,细胞增殖与凋亡,血管新生或重构,氧化应激,物质代谢及转运,信号转导等.

中华肝脏病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z1
2000 01 02 03 04 05 06
1999 01 02 03 04
1998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