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消化系统疾病 > 中华肝脏病杂志

中华肝脏病

中华肝脏病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Hepatology 중화간장병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1.62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7-3418
  • 国内刊号: 50-1113/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78-56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93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肝脏病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重庆
  • 主编: 任红
  • 类 别: 消化系统疾病
期刊荣誉:
  • 转化生长因子β信号通路对肝硬化进程中肝纤维化的影响

    作者:李广明;崔中峰;高鹏;胡善雷;邓昕

    肝硬化是临床常见的慢性进行性肝病,由一种或多种病因长期或反复作用形成的弥漫性肝损害[1].肝纤维化是慢性肝病演变为肝硬化的中间必经阶段,是由各种致病因子所致肝内结缔组织异常增生,导致肝内弥漫性细胞外基质(ECM)过度沉淀的病理过程[2].而转化生长因子(TGF)β在肝纤维化发生、发展过程中有促进胶原基因表达、细胞外基质合成与沉积等作用,是重要的促肝纤维化细胞因子之一.

  • 使用覆膜支架行TIPS治疗原发性肝癌并门静脉高压的疗效分析

    作者:李鑫;王黎洲;蒋天鹏;宋杰;吴晓萍;周石

    在目前实际临床工作中,很多肝癌患者的直接死因是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导致的胃底及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引发的消化道大出血.因此,该类患者在积极治疗肿瘤病灶的同时,还应及时有效地降低门静脉高压.美国肝病研究学会2009年更新的经颈静脉肝内门体静脉分流术(TIPS)在治疗门静脉高压症中的临床实践指南将原发性肝癌患者列入了TIPS治疗的相对禁忌证之中.

  • 肝硬化患者的营养不良状态和体成分分析

    作者:叶青;肖慧娟;韩涛;齐玉梅;王菲;李隽;王凤梅

    肝脏是人体代谢的中枢器官,对于调节能量、蛋白质、氨基酸等代谢起重要作用,当发生肝硬化以后,肝脏结构发生异常,功能发生改变,与之相关的代谢途径出现障碍,几乎所有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1].有研究表明,营养不良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与慢性肝病的进程有关,并影响患者的预后.

  • 乙型肝炎相关性肝细胞癌T淋巴细胞受体谱系分析

    作者:罗磊;赵宏峰;岳小变;王天宝;孙雯雯;张光文

    原发性肝癌是全球发病率第五位、病死率第二位的恶性肿瘤[1].初步统计我国无症状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达1.2亿人,且研究提示,慢性HBV携带者发生原发性肝细胞癌的机会是普通人群的25~37倍[2].但目前为止,乙型肝炎患者肝癌高发的确切机制并不清楚.近年新的研究提出“癌症是一种微环境和免疫疾病”这一重要概念,有关学者进行了大量探讨,主要集中在调节性T淋巴细胞[3]、巨噬细胞[4]等.但关于肝细胞癌的整体细胞免疫功能的研究相对少见.

  • 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在乙型肝炎病毒复制中的作用及其机制

    作者:陈中伟;关玉华;马丽娜;刘晓彦;杨轶轩;胡怀东;丁向春;胡鹏

    目的 探讨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G6PD)在乙型肝炎病毒(HBV)复制中的作用及其可能机制. 方法 采用组织芯片、实时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技术对HBV阳性和阴性的肝组织和细胞株进行G6PD表达的差异性进行分析;采用siRNA技术对HepG2.2.15细胞的G6PD基因进行敲减培养48 h.采用化学发光法对培养上清液中的HBsAg和HBeAg进行定量检测;实时定量PCR进行HBV DNA和Ⅰ型干扰素(IFN)及其下游的干扰素刺激基因检测.两组间的比较采用t检验. 结果 G6PD在HBV阳性的肝组织和细胞中的表达显著高于阴性组,染色强度及免疫组织化学得分为89.69±54.92对比31.90±18.62,P<0.05.siRNA干扰HepG2.2.15细胞表达G6PD后,培养上清液中的HBV DNA、HBsAg、HBeAg定量水平均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IFN α1、IFN β 1以及下游的5个干扰素刺激基因(OAS1、ISG15、OAS3、EIF2α、PKR)的mRNA水平均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 结论 G6PD对HBV复制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其调控HBV复制的机制可能与Ⅰ型干扰素途径相关.

  • Th17/Treg平衡在乙型肝炎重症化过程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

    作者:郭声;程娜;葛善飞;袁松松;邬小萍;向天新;周观林

    目的 探讨Th17/Treg平衡在乙型肝炎重症化免疫机制中的作用. 方法 收集慢性乙型肝炎患者41例资料,根据观察患者住院期间病情有无进展为重型肝炎,分为病情加重组(19例)和病情改善组(22例).在人院时、治疗1周、治疗2周和治疗终点4个不同时间点分别用流式细胞术测定研究对象外周血中的Th17、Treg细胞频数,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患者血清中白细胞介素(IL)-17、IL-10、转化生长因子β的水平,并比较病情加重组和病情改善组中Th17、Treg的细胞频数的动态变化,分析其与肝炎临床指标和细胞因子的相关性.组间比较用f检验,组内不同时间点比较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相关性分析用Person检验. 结果 (1)随着病情进展,病情加重组Th17细胞频数增高,而Treg细胞频数持续处于较低水平,而病情改善组则与之相反;病情加重组患者外周血Th17细胞频数高于病情改善组,而Treg细胞低于病情改善组;(2) Th17/Treg比值随着疾病进展向着相反的方向变化,随着病情加重逐渐升高,病情好转时下降;在病情加重组和病情改善组中,Th 17/Treg比值与总胆红素呈正相关,与凝血酶原活动度呈负相关;(3)在病情加重组和病情改善组中Th17细胞与IL-17呈正相关,Treg细胞与IL-10、转化生长因子β均呈正相关.结论 Th17和Treg细胞在乙型肝炎重症化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Th 17/Treg的比值可能作为判断乙型肝炎重症化过程中病情严重程度的免疫生物学标志物.

  • 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sAg清除率:基于真实世界的比较效果研究

    作者:程凯亮;徐曼曼;邱倩;李雁;杨丽坤;段小宛;陈煜;段钟平;王丽

    目的 以临床诊疗数据评估核苷(酸)类和干扰素类药物初治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HBsAg清除率及其影响因素. 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设计,以2008年2月14日至2012年12月31日于北京佑安医院门诊就诊的1 767例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初治患者为研究对象,计算不同特征患者的HBsAg清除率,同时采用COX回归模型探讨HBsAg清除的影响因素. 结果 1 767名患者总HBsAg年清除率为0.46%.阿德福韦组、恩替卡韦组、替比夫定组、普通干扰素组的HBsAg年清除率分别为0.52%、0.47%、0.45%和1.18%.拉米夫定组和聚乙二醇干扰素α组未观察到HBsAg清除者,可能与观察人数较少有关.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HBsAg清除率与就诊时的年龄、基线HBsAg滴度水平有关.在校正了其他因素后仍然观察到使用普通干扰素者发生HBsAg清除的可能性显著高于恩替卡韦治疗者(HR=8.33,95%CI:1.19 ~ 58.50,P=0.0329),其他核苷(酸)类药物组与恩替卡韦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患者年龄超过50岁发生HBsAg清除的概率是50岁以下者的4.92倍(HR=4.92,95% CI:1.38 ~ 17.50,P=0.0139);基线HBsAg滴度水平<3 log10 IU/ml发生HBsAg清除的概率较≥3 log10 IU/ml者升高22.77倍(HR=23.77,95%CI:6.17 ~ 91.51,P<0.000 1).结论 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初治患者在目前抗病毒药物治疗方案下HBsAg年清除率低,尤其是核苷(酸)类药物;基线HBsAg滴度水平与HBsAg清除密切相关.

  • 雷帕霉素对自身免疫性肝炎小鼠及肝纤维化的防治作用及其机制

    作者:李文文;孙朋;陈豆豆;王伟强;焦国慧;王永娟;周璐;王邦茂;张洁

    目的 探讨雷帕霉素对刀豆蛋白A (ConA)诱导的自身免疫性肝炎及纤维化进展的防治作用,并探讨其机制. 方法 8周龄雌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ConA造模组、ConA造模+雷帕霉素(RAPA)治疗组.检测各组小鼠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水平;利用苏木素-伊红和Masson染色方法并行Knodell HAI和Ishak肝纤维化半定量计分评价肝脏组织炎症及纤维化程度;梯度离心法分离肝脏单个核细胞,流式细胞术检测CD4+T、CD8+T细胞的比例及细胞内因子染色分析免疫细胞内干扰素γ(IFNγ)、白细胞介素4(IL-4)、白细胞介素10 (IL-10)、转化生长因子β(TGF β)的表达情况.组间数据比较用t检验.结果 雷帕霉素治疗组与ConA造模组小鼠相比,血清ALT水平显著降低(P<0.05);肝脏组织炎症损伤明显减轻,并无明显纤维组织增生;肝脏单个核细胞内TGF β的表达显著降低[治疗组(8.91%±1.25%)对比造模组(16.65%±2.05%),P<0.05];肝脏CD4+T和CD8+T细胞的比例均下调[治疗组(4.09%±1.20%、3.28%±0.66%)对比造模组(8.91%±0.69%、9.68%±1.46%),P< 0.05];Th1细胞的比例降低[治疗组(1.02%o±0.06%)对比造模组(2.83%±0.21%),P<0.05],Th3、Tr1调节性T细胞的比例显著上调[治疗组(59.53%±9.82%、10.63%±2.27%)对比造模组(47.13%±4.79%、7.09%±1.66%),P<0.05],但Th2细胞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 雷帕霉素可能通过促进肝脏Th3/Tr1细胞的分化,减少肝脏单个核细胞TGF β的表达,减缓Con A诱导的慢性肝炎肝纤维化的进展,从而具有预防肝纤维化的作用.

  • 瘦素受体基因K109R多态性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发病的影响及其与脂肪滋养蛋白3基因I148M多态性的交互作用

    作者:安佰全;姜曼;程钰婷;袁晨;芦琳琳;辛永宁;宣世英

    目的 探讨青岛地区汉族人群瘦素受体(LEPR)基因K109R及其与脂肪滋养蛋白3基因(PNPLA3) I148M多态性的交互作用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发病风险的影响. 方法 收集296例NAFLD患者及321例健康对照人群的血液标本,采用PCR及基因型检测的方法对其进行基因分型,运用相关统计学方法对两组人群的基因型、等位基因以及临床资料进行比较.使用广义多因子降微法研究LEPR K109R与PNPLA3 I148M之间基因的交互作用. 结果 LEPR K109R基因型及等位基因分布在NAFLD组和正常对照人群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PNPLA3 I148M基因多态性与NAFLD发病密切相关,携带G突变基因的人群患NAFLD的风险是未携带者的2.07倍[比值比(OR)=2.07,95%可信区间(CI):1.423 ~ 3.013,P<0.001].LEPR K109R与PNPLA3I148M联合作用使NAFLD的发病风险明显增加(OR=3.393,95% CI:1.856 ~ 6.201,P<0.001).结论 在青岛地区汉族人群中,LEPR K109R基因多态性与NAFLD的发病无明显的相关性,而与PNPLA3 I148M多态性的交互作用能显著增加NAFLD的发病风险.

  • 肠道微生态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发病与治疗的影响

    作者:袁瑜;孙之梅;张扬;梁芬芬;何兴祥

    目的 高脂饮食诱导大鼠建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模型,动态观察建模过程及建模后改变肠道菌群对大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形成及发展的影响. 方法 以高脂饮食诱导SD大鼠建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模型,随机分为高脂组、抗生素预处理组、抗生素后处理组、限制饮食组及对照组,分别于不同喂养时段处死大鼠,应用16sRNA荧光定量PCR分析各组大鼠回盲部菌群变化,对各肝脏组织进行相应病理评分,酶比法检测血清及肝脏匀浆血脂水平.各组数据间比较采用样本均数t检验分析. 结果 与高脂组比较,各干预组中限制饮食组大鼠生存质量及生物化学指标改善为显著.限制饮食组回肠末端益生菌(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数量逐渐回升,且随干预时间延长呈增加趋势,第10周差异为显著,与高脂组分别比较(0.91±0.23对比0.28±0.12、0.28±0.12对比0.21±0.03),P值均< 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肠球菌数量则逐渐减少.各组肠杆菌变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 0.05).在第10周,对照组、抗生素后处理组及限制饮食组肝脏病理评分分别为1.13±1.74、4.86±0.86、2.94±1.91均较高脂饮食组的7.09±2.03明显减低,P值均>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饮食结构改变及抗生素干预等手段均可通过调整肠道微生态缓解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肝脏病变,继而从微生态角度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防治提供新策略.

  • 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前期的诊断标准探讨

    作者:张辉艳;谢桂娟;陈晴;赵博;毛青;张绪清

    目的 探讨能有效预测肝衰竭发生风险的乙型肝炎病毒(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前期(pre-ACLF)的诊断标准. 方法 收集重度黄疸的慢性乙型肝炎(CHB)和(或)CHB严重急性加重患者1 279例,分析不同血清水平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il)、血浆凝血酶原时间国际化比率(INR)及性别与年龄对患者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发生率的影响,并制订出pre-ACLF的诊断标准和ACLF发生预测模型.分类变量的比较用x2检验,连续变量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用于评估患者的肝衰竭发生风险. 结果 基线ALT、AST、TBil与INR水平和患者年龄是影响肝衰竭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 0.05.pre-ACLF的诊断标准是:(1)INR≥1.30;(2) AST≥10倍正常值上限(ULN)且有明显黄疸(TBil≥51.3 μ mol/L),或者TBil≥342.0μmol/L.该标准的阳性预测值与阴性预测值分别为45.9%和89.8%,灵敏度与特异度分别为69.1%和76.9%.ACLF发生风险的预测模型为:PY_1=eX/(1+ex) (PY_1表示logistic回归分析阳性),X=-10.245+ 0.026×AST (ULN)-0.025 ×AST(ULN)+0.046×TBil (mg/dl,1 mg/dl=17.1 μmol/L)+4.642×INR+0.049×年龄(岁).PY值越高者的ACLF发生率也越高,PY≥0.60患者ACLF发生率高达75.3%;0.40 ~ 0.59患者ACLF发生率超过50%;<0.10患者ACLF发生率仅为1.8%,P<0.01. 结论 本pre-ACLF诊断标准与预测模型能有效评估HBV相关ACLF的发生风险.

  • 肝肺综合征的诊疗进展

    作者:马怀源;李肖

    肝肺综合征是指在肝脏疾病的背景下发生的,以肺内血管扩张所致的氧合功能异常为特征的气体交换异常性疾病.现介绍肝肺综合征在发病机制、自然病程、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及治疗措施等方面的进展,并对除肝移植外的其他潜在治疗措施进行展望.

  • 白细胞介素18基因多态性与HBV所致肝细胞肝癌的相关性

    作者:张清秀;姚云清;李始亮;龙琴

    目的 探讨白细胞介素18(IL-18)基因-137G/C(rs187238)和-607A/C(rs1946518)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与HBV所致肝细胞性肝癌(HCC)的相关性.方法 研究对象分3组:HBV相关性HCC组109例,慢性HBV感染组113例,健康对照组127例.采用聚合酶链反应-连接酶反应(PCR-LDR)基因分型技术检测各组IL-18基因-137G/C和-607A/C两个位点等位基因及基因型.对基线资料采用t检验、x2检验;分析各基因型、等位基因频率在各组中分布是否有差异采用x2检验;比较各组基因型、等位基因与HBV相关性HCC发病风险的OR值、95%可信区间(CI)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 IL-18-607A/C位点AA基因型及A等位基因在HBV相关性HCC组的分布频率(29.4%、54.6%)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18.1%、44.1%,x2=4.152,P<0.05;x2=5.169,P<0.05),与HBV相关性HCC罹患风险呈正相关(OR=1.879,95% CI:1.020 ~ 3.464;OR=1.524,95%CI:1.059 ~ 2.193).IL-18-607A/C位点A等位基因在慢性HBV感染组的分布频率(54.0%)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44.1%)(x2=4.680,P<0.05),与慢性HBV感染风险呈正相关(OR=1.487,95%CI:1.037 ~ 2.132).IL-18-607A/C位点基因型及等位基因在HBV相关性HCC组与慢性HBV感染组间的分布频率没有明显差异(P>0.05).IL-18-137G/C位点基因型与等位基因分布频率在三组间两两比较,结果均无明显差异(P>o.05). 结论 IL-18-607A/C位点AA基因型及A等位基因与HBV相关性HCC罹患率呈正相关,IL-18-607A/C位点A等位基因与慢性HBV感染罹患率呈正相关.

  • Alagille综合征误诊为肝豆状核变性1例

    作者:李宽;宁会彬;何佳;郭恩恩;尚佳

    Alagille综合征(Alagille syndrome,AGS)是一种复杂的多系统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又称先天性肝内胆管发育不良,常以婴儿期胆汁淤积为突出表现,并可累及心脏、骨骼、眼睛、颜面及肾脏等多系统,该病的发病率约为1/70 000[1].肝豆状核变性(wilsondiSease,WD)是一种常染色体基因ATP7B基因突变而导致铜代谢障碍的隐性遗传性疾病,可出现肝、脑、肾、角膜等多处器官损害及相关临床症状,世界范围发病率为1/100 000 ~ 1/30 000.

  • Harvoni治疗肝移植术后丙型肝炎短期疗效分析

    作者:周双男;张宁;刘振文;张达利;汤汝佳;苏海滨;张敏

    肝移植术是治疗终末期肝病的有效方法,然而对于HCV感染相关移植术后患者来说丙型肝炎复发十分普遍,同时临床上亦偶可见到非丙型肝炎相关患者肝移植术后新发丙型肝炎,且患者一旦出现HCV感染,其肝损伤的进展较非移植患者人群明显增快,5年内肝硬化的发生率为30%[1],有效的抗病毒治疗可阻止或延缓疾病进展[2].但目前研究结果表明,干扰素以及第一代蛋白酶抑制剂因为不良反应多见、药物相互作用复杂、疗效有限等原因,均不是理想的移植术后抗丙型肝炎病毒药物.

  • 肝癌转移复发研究需有新思路

    作者:汤钊猷

    近年对癌症及其转移的认识已有更新,因而对癌转移的研究需有新思路.癌症是多因素引起、多基因参与和多阶段形成的全身性和动态变化的疾病,为此需要加强研究的包括:(1)癌转移的干预研究;(2)全身性干预研究,包括神经、免疫、内分泌、代谢等;(3)改造残癌和改造微环境的研究;(4)综合治疗的研究,尤其是“消灭+改造”的综合治疗;(5)对癌转移的动态研究,尤其是消灭肿瘤后导致的转移潜能增强的干预.

  • 肝癌复发转移的多学科治疗策略

    作者:陈健聪;陈敏山

    随着早期诊断技术和外科治疗技术的提高,肝癌患者术后疗效不断提高,但其远期疗效仍不理想.对于复发的肿瘤,治疗方法应包括再次手术治疗、局部治疗及系统治疗等多学科治疗手段,多学科治疗是提高复发肝癌总体疗效的关键措施,它可以根据病情实际,合理运用不同的学科治疗手段并联合应用,发挥各种治疗方法的优势,以便达到好的治疗效果.

  • 肝癌复发转移的分子机制与病理学评估策略

    作者:丛文铭

    肝细胞癌(HCC)极强的侵袭和转移特征,既是导致HCC术后高复发率和远期疗效差的重要病理学机制,也是临床制订个体化抗转移复发方案的重要病理学依据.现简要介绍近年来对肿瘤侵袭-转移级联反应过程中重要分子事件的认识,包括转移性龛环境的形成机制、分子病理学评估方法和规范化病理学诊断.

  • 肝细胞癌术后复发的预测与预防策略

    作者:贾户亮;钦伦秀

    通过近20年的努力,肝癌转移复发研究取得诸多进展,主要包括:(1)发现了包括骨桥蛋白在内的一组转移复发相关分子,建立并优化了多分子转移预测模型.(2)发现肿瘤微环境免疫反应状态失衡是促进转移的重要方面,可用于预测转移复发.(3)发现并证实干扰素可预防术后复发,并且miR-26a低表达者更获益.(4)液体活检和免疫治疗的突破为HCC转移复发的预测与防治带来光明前景.但是,这些预测模型尚需多中心研究进一步验证;辅助性肝动脉化学疗法栓塞术和索拉菲尼靶向治疗的作用尚需进一步评估.

中华肝脏病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z1
2000 01 02 03 04 05 06
1999 01 02 03 04
1998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