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皮肤病与性病 > 临床皮肤科杂志

临床皮肤科

临床皮肤科杂志

Journal of Clinical Dermatology 림상피부과잡지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江苏省卫生厅
  • 主办单位: 江苏省人民医院(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 影响因子: 0.44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0-4963
  • 国内刊号: 32-1202/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28-7
  • 曾用名: 皮肤病防治通讯
  • 创刊时间: 1972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临床皮肤科杂志》编辑部
  • 出版地区: 江苏
  • 主编: 范卫新
  • 类 别: 皮肤病与性病
期刊荣誉:
  • 白色萎缩1例

    作者:陈新囡;史元培

    患者女性,28岁,临床表现为小腿下段早期紫癜性损害伴疼痛,以后变成溃疡,溃疡愈合后,留下白色萎缩性瘢痕,并有青斑样色素沉着.组织学检查示真皮血管节段性,透明变性,内皮细胞肿胀及血栓形成,血管周围不等量淋巴细胞浸润.

    关键词: 白色萎缩
  • 花斑癣两家系发病情况报告

    作者:严道金;杨海平

    家系1:先证者,男,37岁.因躯干、双上臂浅白色斑疹伴微痒18年就诊.患者自19岁起于躯干、双上臂出现浅白斑疹,持续存在,夏季加重,外用40%硫代硫酸钠或希尔生后皮损可消退.体检:躯干、双上臂见浅白色斑,0.2~1.0cm大小,椭圆或不规则形,部分融合成片,其上覆盖少许细薄糠状鳞屑.真菌镜检:见圆形、椭圆形孢子和蜡肠状菌丝.诊断:花斑癣(活动期).家系调查:家系中均非近亲婚配.4代77人中有14人发病(占18%),其中男12例,女2例,6人经真菌镜检证实临床诊断,病史超过1年以上的已婚患者有11人,其配偶均未发病,其家系谱见图1.

    关键词: 花斑癣
  • 新生儿一过性脓疱性黑变病1例

    作者:周平;昌红;孙黎明

    患儿出生时即发现前额、前胸、背部、上臂、臀部、大腿、掌跖部散在分布直径1~3mm脓疱及黑褐色痂,脓疱易破周围无红晕,脓疱破裂后周围有领口状鳞屑,1~2天后脓疱干枯、结黑褐色痂.无全身症状.脓液涂片革蓝氏染色:未找到细菌,可见较多中性白细胞.脓液细菌培养:无细菌生长.组织病理学检查:角化过度、角质层内及角质层下裂隙,角质层内可见变性坏死的中性粒细胞和角蛋白碎屑,棘层细胞及真皮乳头层轻度水肿,嗜酸性粒细胞少见.

  • 小阴唇葡萄状巨大皮内痣1例

    作者:胡熙庚;秦红

    患者女,28岁,右侧小阴唇起肿物并逐渐增大3年.皮肤科检查:右侧小阴唇有一片约4.5em×5cm×0.5cm~1cm绿豆至成人指头大赘生物,状如葡萄,皮损融合,表面光滑呈棕红色及深褐色.全部皮损用GX-Ⅲ型多功能电离子手术治疗机一次性切除.活组织检查报告:皮内痣.诊断为小阴唇葡萄状巨大皮内痣.术后半年复查未见复发.

    关键词: 小阴唇 皮内痣
  • 多发性Bowen病1例

    作者:吴伊旋;沈志鸿;陈美娟

    患者男性,74岁,病程20余年,临床表现为面部、躯干或四肢多发性,边缘清楚的结痂性暗红褐色斑块,皮肤病理报告符合Bowen病.

    关键词: Bowen病
  • 无汗性外胚叶发育不全一家系报道

    作者:王福喜;张学军;杨森;张学奇

    报道了无汗性外胚叶发育不全(EDA)一家系,患者既有男性,又有女性,男女比例接近1:1,属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患者牙齿、眼睛、皮肤均正常,全身出汗不畅或部分肢体无汗,头发正常,无汗毛或汗毛稀少.智力、发育与同龄正常人相同.组织病理表现为表皮萎缩、扁平,汗腺发育不良,少于正常人,而毛囊缺失.

  • 脑-三叉神经血管瘤综合征1例

    作者:刘永祥;张文龙;陈智

    患儿男,8岁,因发作性头痛入院,出生时即发现左侧面部弥漫性暗红色斑,2~4岁每年均出现1~2次双眼向右侧凝视,右手不自主摆动,每次持续约0.5h~1h,伴意识丧失.

  • 热带念珠菌所致阴茎皮肤溃疡伴窦道形成1例

    作者:周文泉;桑红;高建平;倪容之

    1 临床资料患者男性,19岁.2000年6月,阴茎被足踢致冠状沟皮肤裂伤,经当地医院清创缝合,术前曾以2%利多卡因在阴茎根部皮下行神经阻滞麻醉.术后1周,阴茎根部麻醉药注射处皮肤出现红肿疼痛,用庆大霉素抗感染无效,逐渐发展为3个脓肿,分别位于阴茎根部背、侧面,尤以12点处的脓肿为大.7月,在镇江某医院行脓肿切开引流术,并予先锋霉素V、庆大霉素等抗感染治疗无效,引流脓液送细菌培养阴性.抗细菌感染治疗月余,脓肿切开引流处皮肤渐形成溃疡,迁延不能愈合.同年8月中旬至我院住院治疗.患者平素体健.人院体检:一般情况好,心、肺、肝、肾未见异常,浅表淋巴结均未见肿大.皮肤科情况:查见阴茎根部12点、3点和9点处皮肤各有一溃疡,分别约1.0cm×1.0cm、0.2cm×0.3 cm和0.1cm×0.1cm,有大量淡黄色稀薄脓性分泌物,溃疡向四周皮下潜行形成窦道且相互连通,窦道深处可达尿道海绵体.实验室检查:血、尿常规、肝、肾功能均正常,创面分泌物细菌培养及抗酸杆菌检测均阴性.真菌学检查:创面分泌物直接镜检可见大量孢子和假菌丝,经自动化微生物系统(auto microbic system vitek)及法国CIIRO-Magar公司生产的念珠菌显色培养基均鉴定为热带念珠菌.诊断:阴茎皮肤念珠菌病.

  • 连续性肢端皮炎合并白塞病1例

    作者:刘玲;王正文

    患儿女性,3岁.双手足指趾甲下小脓疱7个月,病理改变为海绵状脓疱,疱内容为中性粒细胞;口腔、生殖器溃疡、眼结膜增殖性溃疡、全身皮肤毛囊炎样损害、针刺反应阳性,双肺有间质性改变,伴有肝损害,诊断:连续性肢端皮炎合并白塞病.

  • 鲍温样丘疹病并发尖锐湿疣2例

    作者:陈玲玲

    鲍温样丘疹病同时并发尖锐湿疣者国内报道尚少,我科今年2月及6月各发现1例,现报告如下.例1.女,25岁,已孕6个月.因外阴部灰褐色扁平丘疹及赘生物伴有瘙痒1月,于2000年3月12日来我院皮肤科就诊.否认有婚外性交史.皮肤科检查:右侧大阴唇有6个绿豆至黄豆大灰褐色丘疹,排列呈线状,略高出皮面,表面呈天鹅绒样外观,触之柔软.部分表面轻度角化呈疣状,醋酸白试验(-).阴道口左侧有数个绿豆至黄豆大小灰白色菜花样赘生物,醋酸白试验(+).取不同部位两类皮损分别做常规病理检查:大阴唇皮损组织病理改变示表皮轻度角化过度,棘层肥厚,表皮突延长增宽,棘细胞排列紊乱,并有异形性,可见角化不良细胞及核分裂,基底膜完整,真皮浅层有单一核细胞浸润.病理诊断:鲍温样丘疹病.阴道口皮损组织病理改变示:表皮轻度角化过度,棘层肥厚,乳头瘤样增生,在棘层上部可见较多大小不等灶状空泡化细胞.病理诊断:尖锐湿疣.

  • 老人皮肤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1例

    作者:汪晨;张晶;何静文;李艳柳;贺良德;潘德海

    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多症(LCH)是以朗格汉斯细胞增生为特征的多系统侵犯的反应性增生性疾病,小儿多见,成人少见,老人罕见.对1例62岁老人的红皮病样损害伴明显瘙痒患者行临床、皮肤和淋巴结病理及免疫组化等检查,诊断LCH.该患者经合理治疗,取得满意疗效.

  • 继发于重型痘疮样水疱病的角化棘皮瘤1例

    作者:董桂霞;郭洪飞;严旭

    患者男性,41岁,自3岁始于日晒后暴露部位起皮疹,反复发作,致畸.诊断为重型种痘样水疱病.患者31岁时终止发病.同年右耳廓发生角化棘皮瘤,手术切除治愈.

  • 派瑞松霜治疗浅部真菌病56例疗效观察

    作者:黄晓辉;苏忠兰;毕志刚

    56例浅部真菌病,均经真菌学检查确诊,经派瑞松霜治疗3周后40例痊愈,13例显效,总有效率94.64%.疗后3周真菌清除率91.07%.未见不良反应.

  • α干扰素治疗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皮炎9例疗效观察

    作者:郑昌竹

    9例患者均有剧烈瘙痒,病情反复,皮疹为持久不退的浸润性的红斑、斑块、风团,血白细胞、嗜酸粒细胞升高,组织病理变化为真皮浅层血管周围有多量嗜酸粒细胞浸润.用α干扰素治疗5周后,症状及皮疹均消退,各项检查指标均恢复正常.

  • 1%喷昔洛韦乳膏治疗单纯疱疹30例疗效观察

    作者:吴瑞斌;陆正中;王国利;陆建云;陈凌

    采用1%喷昔洛韦乳膏和3%无环鸟苷软膏分别外用治疗单纯疱疹,结果:1%喷昔洛韦乳膏外用治疗单纯疱疹的治愈率、总有效率、治愈时间等指标均显著优于3%无环鸟苷软膏.

  • 小剂量皮质类固醇等综合治疗白癜风疗效观察

    作者:唐亚娟

    采用小剂量泼尼松及转移因子等综合疗法治疗67例白癜风,结果痊愈33例(49.25%),显效20例(29.85%),有效9例(13.43%).痊愈率及总有效率与对照组比较,P均<0.05,有显著性差异.治疗组25例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检测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CD3+、CD4+、CD4+/CD8+明显降低,P<0.01,而CD8+则升高,P<0.01.对其中20例白癜风患者治疗前后动态T淋巴细胞亚群检测结果显示,治疗后CD3+、CD4+、CD4+/CD8+均有明显升高,P<0.01,而CD8+则有下降,P<0.05.

  • 硝酸咪康唑霜治疗体股癣865例

    作者:蔡茂庆;张裕坤;许礼宾;褚国弟;龚四妹;朱小枫

    865例体癣和股癣患者用硝酸咪康唑霜治疗21天,痊愈736例(85.1%),有效126例(14.6%),无效3例(0.3%),总有效率99.7%.真菌清除率93.9%.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3%.

  • 派瑞松治疗皮炎湿疹临床疗效观察

    作者:张瓈涓;吴之伍

    应用派瑞松3周治疗30例治疗皮炎湿疹类皮肤病.起效时间2~10天,总有效率86.7%,不良反应轻微.

    关键词: 派瑞松 皮炎 湿疹 治疗
  • 伊曲康唑治疗花斑癣40例疗效观察

    作者:高玮;金飒

    我们从1999年4月~9月用伊曲康唑治疗花斑癣40例,并随访至2000年10月,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全部病例均来自同期门诊,经临床及直接真菌镜检阳性,且在半年内未接受任何药物治疗者.40例中男30例,女10例;年龄1 3~40岁,其中18岁以下5例,19~25岁12例,25岁以上23例;病程4天~10年;有18例既往外擦过水杨酸酒精、硫代硫酸钠、克霉唑软膏、皮炎平、皮康王等.

    关键词: 伊曲康唑
  • 辣椒辣素霜治疗冬季皮肤瘙痒症33例的疗效观察

    作者:张国毅;申国庆;龚向东;马鹏程

    我们选用0.075%的辣椒辣素霜与1%尿囊素霜,经单盲自体对照,治疗了36例冬季瘙痒症患者,完成33例(男17例,女16例,年龄平均59岁).结果:治疗第3天治疗组痊愈率为15.2%,总有效率为78.8%;第4周治疗组痊愈率为63.6%,总有效率为81.8%,但与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治疗的起效时间治疗组(中位数为1天)明显短于对照组(中位数为3天).本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烧灼感66.7%、刺痛感36.4%,红斑15.2%.但多发生于治疗初期,经一般时间治疗都能耐受.本观察结果表明用辣椒辣素霜治疗冬季瘙痒症起效快,疗效肯定.

  • 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疗效评价

    作者:石平荣;陈诗平;高松竹

    采用星状神经节阻滞(SGB)治疗疱疹后神经痛(PHN)24例,并与口服阿米替林片作对照.治疗组与对照组的疼痛评分均值由4.04±0.86和4.05±0.85分别降为1.75±1.48(P<0.005)和3.05±1.81(P<0.05);两组疼痛缓解满意率分别为75.0%和42.1%,二者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且治疗组无严重不良反应.

  • 咪唑斯汀(皿治林)治疗慢性荨麻疹35例疗效观察

    作者:郭在培;张谊之;冉玉平;刘宏杰

    对35例慢性荨麻疹患者应用咪唑斯汀(皿治林)10mg,每日1次口服治疗2周,结果显示:治疗1周临床总有效率为77.14%,2周为88.57%;治疗后1周和2周,患者的瘙痒、风团数量、风团大小及症状总平均分值分别明显低于治疗前.仅有2例分别出现短暂的中、轻度嗜睡反应.使用皿治林口服治疗慢性荨麻疹简便、有效和安全.

  • 羟基氯喹治疗光线性皮肤病的回顾性分析

    作者:阎春林;廖康煌;马莉

    采用羟基氯喹对148例光线性皮肤病进行治疗,观察了羟基氯喹治疗多形性日光疹、慢性光化性皮炎、外源性光敏性皮炎、迟发性皮肤卟啉病、痘疮样水疱病以及日光性荨麻疹的临床效果.结果表明羟基氯喹对光线性皮肤病有一定疗效,并可作为首选药物用于多形性日光疹和迟发性皮肤卟啉病的治疗.

  • 硬红斑皮损中结核杆菌DNA的检测

    作者:李保强;张春梅;于立勤;陆洁;段昕所;齐保权

    为了探讨皮肤血管炎和结核杆菌的关系,应用PCR技术对硬红斑病理组织进行了结核杆菌DNA的检测.结果显示4例作为阳性对照的淋巴结结核中3例呈阳性,正常皮肤组织及5例硬红斑均呈阴性.表明完整的结核杆菌在硬红斑并不多见,可能部分由其产生的蛋白或细菌碎片引起的变态反应所致.

  • 系统性硬化症肺部损害与肺部肿瘤的关系

    作者:钮斌

    为了解系统性硬化症(SSc)肺部损害与肺部肿瘤的关系,我们检查了226例SSc患者的X线胸片、肺断层CT及肺功能.结果显示:胸片异常者186例(80.08%),11例作肺断层CT,其中3例确诊肺癌,1例恶性肿瘤转移.肺功能测定异常者143例(71.86%).结果提示:SSc患者应通过胸片、CT及肺功能测定及早了解肺部损害.

  • 疱疹病毒Ⅱ型糖蛋白D多聚核苷酸疫苗的初步免疫评价

    作者:杨慧兰;王捷;吴锦银;郝飞;刘荣卿

    将疱疹病毒Ⅱ型(HSV-2)糖蛋白D(gD)多聚核苷酸疫苗肌注免疫豚鼠,初步评价其在体内所诱发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反应水平.将12只豚鼠分为3组,各组分别于舌肌注射pcDNA-gD多核苷酸疫苗、pcDNA3质粒及生理盐水,每周1次,共3次.ELISA检测豚鼠血清中gD抗体的水平;MTT法评价脾T淋巴细胞增殖反应.pcDNA-gD免疫组全部豚鼠均诱发抗HSV-2抗体(0.283±0.075);pcDNA3质粒组(0.062±0.015)和生理盐水组(0.057±0.016)的抗HSV-2抗体为阴性.pcDNA-gD免疫组豚鼠脾淋巴细胞增殖反应(2.08±0.1 8)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提示疱疹病毒Ⅱ型糖蛋白D多聚核苷酸疫苗可在豚鼠体内诱发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反应.

  • 系统性硬皮病血浆内皮素水平和肺纤维化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屠文震;舒政;刘颖华;李明

    为了解系统性硬皮病(SSc)患者血浆中内皮素水平和肺纤维化之间的关系,对40例SSc患者作了胸部薄层CT扫描,参照Collins CD评分法评出肺纤维化积分,并测定了血浆内皮素浓度,与40名正常人作了对照.对40例SSc患者的肺纤维化积分和其血浆内皮素值作了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SSc组血浆内皮素浓度(80.09±37.91 pg/mL)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55.44±12.21),P<0.001.血内皮素浓度和肺纤维化积分呈显著正相关,r=0.61,P<0.001.结论:SSc患者具有高内皮素血症,与肺纤维化关系密切.

  • 宫颈尖锐湿疣的分化程度与HPV亚型的关系

    作者:谭兵兵;谭晓珊;罗素元

    为探讨宫颈尖锐湿疣的分化程度与HPV感染亚型的关系,用PCR方法分析宫颈尖锐湿疣的HPV亚型,电镜观察宫颈尖锐湿疣的超微病理变化,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宫颈尖锐湿疣中HPV抗原表达.结果显示,扁平型宫颈尖锐湿疣HPV6/11的感染率明显高于HPV16/18的感染率(P<0.01),乳头型宫颈尖锐湿疣HPV16/18的感染率明显高于HPV6/11的感染率(P<0.01);扁平型宫颈尖锐湿疣主要表现为凹空细胞,乳头型宫颈尖锐湿疣主要表现为细胞核的病理性改变;具有凹空细胞的宫颈尖锐湿疣中,HPV6/11的阳性率明显高于HPV16/18的阳性率(P<0.01),以细胞核病理性改变为特征的宫颈尖锐湿疣中,HPV16/18的阳性率明显高于HPV6/11的阳性率(P<0.01);HPV抗原的表达仅见于HPV6/11感染且凹空细胞明显的宫颈尖锐湿疣.结果表明,宫颈尖锐湿疣的分化程度与HPV感染亚型有关.

  • 78例男性性病性尿道炎患者中滴虫感染情况分析

    作者:李家锋;陆洪光;程波;魏羽佳

    滴虫是阴道炎和尿道炎的常见病原体,发病率女性为10%~25%,男性为2%~5%[1].可与淋球菌(NG)、沙眼衣原体(CT)、解脲支原体(UU)等合并感染.我们对门诊近1年有非婚性接触史的男性尿道炎患者,993例患者进行了尿道滴虫(TV)检查;现报告如下.1 材料与方法:993例均为本院1999年5月~2000年4月性病门诊有尿道炎症状的男性患者.滴虫检查采用5%冰醋酸处理已固定好的涂片1~2min,流水缓慢冲洗,用革兰染色后油镜镜检,以找到带有鞭毛的滴虫为阳性.NG、CT均用英国0XID公司产的TM培养基和立明衣原体(C-C法)检查,解脲支原体用珠海银科公司产的培养基,以上检查均按说明书进行操作.

  • 性激素对SLE患者外周血单一核细胞凋亡的影响及其意义

    作者:刘超;周辉;瞿锐;刘稚然

    研究脱氢表雄酮(DHEA)和(或)雌二醇(E2)对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外周血单一核细胞(PBMC)凋亡的影响.应用吖啶橙(AO)染色法检测SLE患者、健康献血员PBMC与生理、病理浓度的DHEA和(或)E2培养48h的凋亡百分率.SLE患者PBMC凋亡率高于健康献血员(P<0.01).不论生理或者病理浓度的E2对SLE患者、健康献血员PBMC凋亡无影响(P>O.05).生理浓度的DHEA及DHEA+E2对健康献血员PBMC凋亡无影响(P>0.05),但可显著抑制SLE患者PBMC凋亡(P<0.05);病理浓度的DHEA及DHEA+E2可显著促进SLE患者、健康献血员PBMC凋亡(P<O.05).DHEA及DHEA+E2对PBMC凋亡的影响,两者间无显著差异(P>0.05).结果提示,DHEA对SLE患者PBMC凋亡起重要作用;DHEA浓度降低可能导致凋亡加快.

  • 脂溢性皮炎患者血清中抗马拉色菌抗体检测

    作者:王群;吴勤学;陈小红;靳培英

    为了探讨马拉色菌在脂溢性皮炎发病中的作用和意义,我们采用病例对照设计,以马拉色菌(原卵形糠秕孢子菌P.ovale整菌(WPO)、胞外提取物(ECE)、胞壁提取物(CWE)、胞浆提取物(CPE)为抗原,用间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检测37例脂溢性皮炎患者和正常人血清中的抗P.ovale抗体.脂溢性皮炎患者血清中抗WPO和抗CPE IgG抗体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其平均OD值约为正常对照组的1.6~1.8倍,而抗ECE、CWE IgG抗体与正常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4个抗原的IgGSD均有不同程度上升,上升明显且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是抗ECE、CPE的IgA(P<0.01,P<0.05);除抗WPO IgM升高外,余IgM抗体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结果提示脂溢性皮炎的发病可能与马拉色菌相关,脂溢性皮炎患者可能存在某些分子水平上免疫调节方面的缺陷.

  • 马拉色菌扩增DNA多态性研究

    作者:夏清;江萍;郑义;王玮蓁;高进;孙曾拯

    应用RAPD法对不同来源的马拉色菌进行DNA分型.结果发现47株马拉色菌临床分离株可分为6型.其DNA型别与孢子形态之间无绝然对应关系.不同地区的马拉色菌DNA带型之间似无明显差异.马拉色菌DNA型别与其所致临床病型之间无明显对应关系,但可能存在着一定的优势关系.

  • SLE患者血清抗心磷脂抗体和抗β2糖蛋白Ⅰ抗体水平及关系

    作者:熊艳;崔天盆;吴健民

    为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血清抗心磷脂抗体(ACA)、抗β2糖蛋白Ⅰ(β2GPI)抗体水平及其相互关系,采集活动期SLE患者血液标本35例,采用ELISA法测定血清中ACA及抗β2GPI抗体水平.SLE患者ACA及抗β2GPI抗体水平明显升高,ACA阳性率为57.14%(20/35),抗β2GPI抗体阳性率为94.29%(33/35).结果示抗β2GPI抗体与SLE的相关性比ACA更密切,可能成为SLE诊断及研究分析的重要实验室指标.

  • 98例青春期后痤疮临床分析

    作者:王爱民

    为了探讨青春期后痤疮可能的病因因素,对98例25岁以上痤疮患者的临床特征进行了分析.女86例,男12例.多数患者为持续性痤疮,仅31例(31.63%)患迟发性痤疮(25岁后发病).痤疮多为轻度或中度.外界因素似乎没有明显的致病作用.精神紧张可能是一种有意义的病因因素.87.5%女性患者月经前痤疮突发或加重.24例(24.49%)患者有青春期后痤疮阳性家族史.19例(22.09%)女性患者伴有多毛症或脱发等雄激素过多症的特征.

  • 49例早期梅毒临床分析

    作者:吕涛;梁亚双;付东杰;方雅娟;刘宇

    近年来,梅毒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且大多为早期梅毒.现将49例早期梅毒临床分析如下.1 一般资料:49例患者中,男31例,女18例,平均年龄32岁(17~70岁).其中胎传梅毒1例.2 临床表现:全部为一期与二期梅毒.一期梅毒患者中男性22例.主要表现为外生殖器部位的硬下疳及腹股沟淋巴结肿大.女性4例,其中外阴及大阴唇有硬下疳3例,口唇硬下疳1例.二期梅毒患者中男性8例,女性15例,皮损表现呈多种形态泛发、对称.

    关键词: 早期梅毒
  • SLE并发肺结核

    作者:孙乐栋;周再高;曾抗;赵旭锋

    分析了10例系统性红斑狼疮并发肺结核的病例,临床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发热、盗汗及咳嗽.分型:粟粒型肺结核7例,浸润型肺结核3例.实验室检查:结核菌素试验阳性4例,痰中查到抗酸杆菌3例,经过正规4联抗痨治疗,8例缓解,2例死亡.系统性红斑狼疮并发肺结核缺乏典型症状,胸片上与原发疾病较难鉴别,实验室检查阳性率低,易造成误诊和漏诊,必要时可行试探性治疗.其疗程长,显效慢.

  • 雄激素性脱发的发病机理和治疗进展

    作者:范卫新

    雄激素性脱发是临床的常见病,其病因还不完全清楚,治疗上也一直没有一个有效的方法.近在脱发的发病机理和治疗方面有了一些新的进展.本文就雄激素性脱发的发病机理和治疗进展做一综述.

  • 第二代抗组胺药及其新成员咪唑斯汀

    作者:顾有守

    概述了自上世纪80年代后问世的各种第二代非中枢镇静作用H1拮抗剂的药代动力学、药效学、不良反应及适应证等,对其优缺点作了比较;并着重介绍了近推出的抗组胺药咪唑斯汀,它具有选择性拮抗H1受体和抗5-脂氧合酶的双重活性,是较理想的抗组胺药,用于治疗急、慢性荨麻疹及寒冷性荨麻疹等过敏性疾病.

    关键词: 抗组胺药 咪唑斯汀
  • 白塞病的治疗进展

    作者:陈崑;常宝珠;夏隆庆

    白塞病是一种慢性血管炎性疾病,是口、外生殖器溃疡和虹膜炎三联综合征,也可出现多系统病变.本文介绍了白塞病的发病机理、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等方面的情况.

    关键词: 白塞病 治疗
  • 干扰素致荨麻疹型药疹1例

    作者:王玉;田波;曾铁云

    患者女性,21岁,因外阴部起赘生物半月以"尖锐湿疣"行激光烧灼并给予γ-干扰素300万U(商品名克隆伽玛,上海克隆生物制药厂生产)局部注射,隔日1次.篇2次注射后约4小时(隔日1次)颈部、躯干出现散在红色风团伴瘙痒,持续约2小时自行消退,未再复发.2天后换用α-干扰素(商品名福康泰,卫生部长春生物制品研究所生产)100万U肌注,约2小时后,患者再次出现同样反应.查体:咽无充血,双侧扁桃体不大.颈部、躯干、四肢散在指盖至铜钱大红色风团,压之退色.给予扑尔敏4mg、维生素C0.2口服后1小时皮疹完全消退.停用干扰素,后皮疹未再复发.

  • 姐弟2人同患点滴状副银屑病

    作者:邱梦桃;冒长峙;李学平;樊应俊

    例1,女,34岁.1997年1月初,患者发现肩背部起小片淡红斑,上覆白色细薄鳞屑,无自觉症状.渐累及腹部、臀部及四肢.多次诊断为"花斑癣".予"斯皮仁诺"等药物治疗无效,于2000年12月至本科就诊.家族中其姨妈患"银屑病",其胞弟患有类似疾病.专科情况:肩、背、腹、四肢近端伸侧可见米粒至豌豆大淡红色或近肤色斑,多为类圆形或近椭圆形,互不融合,界清,上覆细薄鳞屑,多数皮损长轴与皮纹平行.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为非特异性炎性改变.诊断为点滴状副银病.治疗:口服维胺酯胶囊50mg每日3次,丙酸信氯美松霜与煤焦油软膏以2:1昆合外擦躯干部皮损.4周后躯干部分皮损消退,其余皮损颜色明显变淡,鳞屑减少.

  • 氟哌酸致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1例

    作者:鞠玲;宋建新

    临床资料:患者女,84岁,因"泌尿系统感染"口服氟哌酸0.4日2次,次日晨臀部、双侧髋部及腋下皮肤大片剥脱,于午后发展致全身,伴有疼痛、发热(T:38.3℃),急送医院,诊断为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给予甲基泼尼松龙80mg、红霉素等治疗3天后急诊转我院.5个月前曾因对喹诺酮类药物过敏发生"剥脱性皮炎";既往对磺胺药、氧化锌过敏;3周前骨折未愈.查体:T37℃,P88次/min,BP 28.0/14.0kPa(210/105mmHg).神清语明,强迫体位.面部皮肤、口唇水肿、呈暗红色,前额少部分表皮剥脱.全身约60%表皮松解,部分剥脱,露出糜烂面,似烫伤样,大量浆液渗出,少量为血性,以背、臀、外阴、四肢近端为重.前胸、下肢散在数个水疱,尼氏征(+).左下肢短缩3cm,屈曲内收外旋畸型,大粗隆有压、扣痛,有骨摩擦感.实验室检查结果是血Na134mmol/L,ALB 34g/L,AST 1052nmol@s-1/L.左髋部X线片:大粗隆上移,股骨内收.入院诊断: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左股骨粗隆骨折.

  • 卡介苗素治疗小儿扁平疣疗效观察

    作者:夏敏

    52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男9例,女21例;年龄3~11岁,平均7岁;病程1个月~3年,平均1.3年.对照组22例,男7例,女15例;年龄5~14岁,平均9岁;病程2个月~4年,平均1.5年.治疗方法:治疗组应用卡介苗素注射液0.5mg,肌肉注射,隔日1次,20天为1个疗程,两个疗程结束后判定疗效.对照组应用聚肌胞注射液,年龄<12岁者用1mg,年龄>12岁者用2mg,肌肉注射,隔日1次,疗程及疗效判定时间与治疗组相同.

  • 乙双吗啉诱发急性白血病2例

    作者:陈贺英;刘玉伟;任莉

    2例均为青年男性,患银屑病8~10年.其中1例口服乙双吗啉2片/次,3次/日,连续应用5个月;另1例口服剂量不详,连续应用6个月.其中1例因发现白细胞降低而停药,2例均感到头晕、全身乏力,同时发现皮肤有散在出血斑点来院就诊.查体:贫血貌,全身皮肤有散在出血斑点.实验室检查:WBC(2.3~2.6)×109/L,Hb 86~90g/L,PLT(38~56)×109/L,分类中可见早幼粒细胞.骨髓穿刺检查:增生极度活跃,原始粒细胞2%,病理性早幼粒细胞分别占65%~71%,其中早幼粒细胞多形、多变,核形多不规则.核染色质呈粗粒状,浆内充满粗细不等的紫红色嗜天青颗粒,胞浆中偶见Auers小体.过氧化酶染色强阳性.均确诊为早幼粒细胞白血病(M3型).

  • 左旋咪唑致大疱性表皮坏死松解型药疹2例

    作者:吕俊元

    2例均为女性,年龄分别为36岁、65岁,原发病分别为SLE及变应性亚败血症,后者有青霉素过敏史.当时原发病情稳定,准备出院.当时为了调节免疫功能,服左旋咪唑片50mg每日3次,连服2周以上.服药6~10天出现高热,全身皮肤出现红斑伴瘙痒,实验室检查:例1:ANA阳性,1:320,血沉41mm/1h.例2:ALT 11636nmol@S-1/L,AST 18387nmol@S-1/L,乳酸脱氢酶56μmol@S-1/L.皮肤科情况:双眼球结膜充血,轻度水肿,上腭粘膜糜烂充血.颜面、躯干、两上肢可见弥漫性红斑,间有少量黄豆至蚕豆大张力性水疱,Nikolsky征阳性.皮损约占体表总面积的60%~70%.

  • 敌敌畏致大疱性接触性皮炎3例

    作者:金兰兰;冯红霞;张敏

    3例患者均为某个体餐厅服务员,男性,平均年龄20岁,均因腰部红斑、水疱、糜烂、灼痛1天而就诊.发病前3例患者用浓度为80%敌敌畏乳油约200mL加水近500mL置背式喷药器内于餐厅内外喷酒,约10余分钟后均感觉腰部衣服被药液浸透,立即检查,发现喷药器下方边缘外漏.之后患者仅用清水冲洗全身.当晚8时,3例患者分别感觉药浸部位皮肤瘙痒、有淡红斑.次日上午,在上述部位出现大片水肿性红斑,间有大小不等的水疱,局部伴灼痛而一同前来就诊,查体:一般情况较好,系统检查无异常.皮肤科情况:3例皮损均位于右腰部,可见20cm×15cm至手掌大的水肿性红斑,境界清楚,周边有散在的米粒大丘疱疹,其中央有鸡蛋至核桃大水疱,疱液清,部分水疱破裂出现糜烂、渗出.3例均伴有不同程度的头晕、乏力等症状.实验室检查:血、尿常规正常.诊断:接触性皮炎.治疗:分别予10%葡萄糖酸钙静推,苯海拉明针200mg肌注,口服泼尼松片30mg/d,扑尔敏4mg,每日3次,局部给予相应的对症处理.经1周治疗后皮损痊愈.

  • 高浓度过氧乙酸烧灼治疗跖疣9例疗效观察

    作者:邓学真

    我们对9例跖疣患者采用了高浓度过氧乙酸烧灼的方法进行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方法是常规消毒局部皮肤,用利刀削去表面角质层,用刮匙将乳白色软坏死组织刮除干净,露出跖疣基底部,用无菌棉签蘸20%过氧乙酸,旋转涂擦其周壁,重点涂擦跖疣基底部,并停留10秒钟,后用无菌纱布包扎.用过氧乙酸烧灼治疗后患者自觉局部轻度疼痛,次日局部可见少许渗血.5例经1次治疗后于7日内痊愈;另4例较大跖疣于1次治疗后明显缩小,行第2次治疗后痊愈.

  • 大观霉素致听神经损害2例

    作者:康尔恂

    例1.男性,23岁.因尿道口流脓,在个体性病诊所就医.给予大观霉素治疗,每天2次,每次2g,连续4天.治疗3天后患者出现耳鸣、头晕、听力减退症状,1月后听力丧失.例2.男性,19岁,因尿痛、尿道口流脓用大观霉素治疗,每日1次,每次2g,连续2天.治疗3天后耳鸣,听力重度减退.以上2例患者半年后复诊听力无恢复.大观霉素属氨基甙类抗生素,对听神经具有毒性作用,应引起注意.

  • SLE并发带状疱疹性脑膜脑炎1例

    作者:廖金英;倪金生

    患者,女,51岁.1999年3月底起面部出现皮疹,日晒后加重,伴低热,关节痛,病情反复发作.皮肤科情况:面部见蝶形红斑,趾指末端见紫红斑.实验室检查:血白细胞3.8×109/L,尿蛋白(++),血沉60mm/1h,ANA 1:160,血中找到LE细胞,皮肤病理检查符合SLE诊断.人院诊断:SLE.给予地塞米松10mg/d治疗,半月后病情减轻.第17天左上胸背部现成簇水疱,渐增多,伴剧痛,3天后出现呕吐、头痛、烦躁.体查:神清,烦躁,颈项强硬,巴彬斯基征阳性.腰穿压力正常,脑脊液清,白细胞5.2×109/L,淋巴细胞0.98,单核细胞0.02,蛋白0.4g/L,糖及氯化物正常.脑电图示弥漫性异常改变.头颅CT检查正常.诊断为带状疱疹性脑膜脑炎.治疗:予地塞米松25mg/d冲击治疗3天,后改为泼尼松60mg/d,出院时减少为50mg/d.同时给予无环鸟苷0.2,每日5次,连用7天.并给予西咪替丁、脑活素、胞二磷胆碱等.3天后患者情绪稳定,头痛减轻.继续治疗20天,皮疹消退,头痛及皮疹部位疼痛均消失而出院.

  • 耳带状疱疹并发面瘫14例临床分析

    作者:赵俊;孟清秀

    14例耳带状疱疹并发面瘫患者中,男10例,女4例;年龄30~75岁,其中40岁以下4例,其余均在50岁以上.开始的症状、体征均为一侧眼睑不能闭合,口角向对侧偏斜,伴有流口水.出现首发症状至发疹时间1~5天,疱疹发生部位:左耳4例,右耳10例.除4例无明显不适外,其余10例均有不同程度头痛、麻木,患者烦燥、夜间痛甚、难以入睡.系统体格检查未见异常,个别患者头痛、听力减退、耳痛、耳鸣、眩晕、恶心、呕吐、味觉异常.6例做头颅CT扫描检查,结果4例正常,2例伴有轻度脑萎缩.转归:经综合治疗,所有患者4~1 2天疱疹干涸、结痂;面瘫,6例经15天治疗后痊愈,4例1个月后痊愈,4例3个月后痊愈.

  • 平阳星注射治疗尖锐湿疣疗效观察

    作者:王林迎;王洪娟;宋学奎;徐霄

    一般资料:共选择损害直径大于1 cm的尖锐湿疣(CA)患者126例,分成两组,治疗组66例,男41例,女25例;其中巨大CA10例.对照组60例,男34例,女26例;其中巨大CA7例.尿道口内损害、妊娠期及有肺、肝、肾功能障碍者除外.治疗方法:治疗组用平阳星8mg/支加2%利多卡因4mL稀释,局部消毒后,抽取药液于损害基底部作浸润注射,巨大CA同时损害内注射,每处注药量以2~4mg为宜.男性龟头、包皮内面,女性小阴唇内面、阴道口周围基底注射时药量酌减.对照组采用液氮冷冻,视损害大小完成1~3个冻融循环.两组患者治疗后均以温盐水洗、敷患处,口服抗生素7天.

  • He-Ne激光治疗隐翅虫皮炎临床观察

    作者:单蜀静

    71例均为门诊患者,年龄为6~67岁,病程6小时~7天.治疗方法:采用长春第三光学仪器厂生产J22-Ⅳ型激光综合治疗机进行扩散光束治疗,波长6328A,电流10mA,照射距离30~40cm,光斑12~14cm,照射时间10~20分钟(根据病情而定),每天1次,连续照射4次.照射部位:采用皮损区直接照射,如有脓疱者先用消毒针头刺破、引流脓液,用于棉签沾去脓液,再进行照射、治疗结果:照射1次疼痛减轻,照射2次疼痛消失.皮损变化情况:照射1次50%患者的皮损红肿减轻,照射2次80%患者的皮损开始干燥,照射3次90%患者的皮损进一步干燥、结痂,照射4次97%患者皮损开始脱痂,遗留色素沉着.71例中仅1例照射6次(该患者治疗中,原有皮损再次接触隐翅虫).

  • 家族性良性慢性天疱疮3例

    作者:金俊;王万惠

    近2年中,我们在f临床上遇见了3例家族性良性慢性天疱疮患者,均有较长久发病史,长期被误诊,应引以为戒,现报告如下.例1.男,41岁.皱折部皮肤反复起丘疱疹、糜烂20多年.患者自17岁时皮肤皱折部即出现丘疱疹,尤以每年夏季发作严重,常致糜烂,自觉痒痛伴有腥臭,曾在多家医院以"湿疹"、"体癣"等治疗无明显效果.家族中4代都有同样病史.体检:两颈侧、腋下、腹股沟处皮肤潮红,有程度不等的红斑、丘疹、丘疱疹,局部糜烂、渗出、结痂,会阴及肛周密集绿豆大灰褐色丘疹.

  • 小剂量地塞米松加羟氯喹治疗SCLE2例

    作者:吴艳红;李惠

    例1.男,36岁.面部、双唇及上肢红斑、鳞屑性皮损半年,曾诊为SLE.用泼尼松45mg/d治疗1个月,皮疹部分消退,但副作用较大来我院就诊.查血、尿常规及肝、肾功均正常,自身抗体ANA 1:40(+),抗SSA(+).诊断为SCLE.例2.女,26岁.面部及背部水肿性环状红斑1年余,初诊查血、尿常规正常,诊断为"离心性环状红斑",经抗组胺及免疫调节剂治疗1个月无效,皮疹逐渐扩大.再查ANA及ds-DNA(-),抗SSA(+),肝、肾功能正常,修正诊断为SCLE.治疗:2例均用地塞米松1.5mg/d加羟氯喹0.4g/d,14天后皮疹消退.地塞米松逐渐减量,后维持量地塞米松1.5mg隔日服及羟氯喹0.1g/d,无新发皮疹,也未发生副作用.

  • 一家3代6人同患遗传性对称性色素异常症

    作者:王守军;刘杰;嵇静芳

    患者,男,18岁,四肢末端呈网状色素斑来院就诊.患者自幼双手足伸侧末端出现针尖大色素斑,随着年龄增长,色素斑逐年增多、增大,近年来色素加深,皮损逐渐向手足伸侧上方发展.体检:一般情况良好,系统检查未见异常,专科情况:四肢末端手足背部对称性针尖至绿豆大色素脱失斑,其中心有小岛状色素增加的褐黑色斑,其边缘亦有色素增加且呈网状.多项实验室检查均正常.患者拒作病理检查.患者之母亲、哥哥、姨妈、姨表弟、外婆6人同患此病,家系谱见图1.

  • 变应性亚败血症性红斑2例报告

    作者:任香玉;刘秀华;张丽萍;姜兰香;肖万凤

    例1,女,21岁.因躯干、四肢红斑、丘疹、风团、瘀点伴轻度瘙痒30天,高热、咽痛、关节酸痛15天入院.体温波动于38.1℃~40.5℃,皮疹随体温升高而增多,热退后减少,给予抗生素及解热镇痛药,无明显效果.体检:体温39.5℃,双侧扁桃体Ⅰ°肿大,咽部轻度充血,双侧腹股沟淋巴结肿大、质软,躯干及四肢见较对称的米粒至黄豆大红斑、丘疹,四肢见风团及数个散在瘀点.实验室检查:白细胞21.4×109/L,N 0.91,红细胞3.27×1012/L,血红蛋白87g/L,血沉105mm/1h、120mm/2h,血培养(-),类风湿因子(-).

  • 万乃洛韦联合泼尼松治疗老年带状疱疹38例疗效观察

    作者:张忠奎;陈建军;李燕

    我们应用万乃洛韦联合泼尼松治疗老年带状疱疹38例,取得了显著效果,总结如下.资料与方法:38例患者中,男20例,女18例;平均年龄64.7±3.6岁.口服万乃洛韦片300mg,每日2次,连用10天,共服药6g(20片).泼尼松片10mg,每日3次,连用10天;继用10mg,每日2次,连用10天;再用5mg,每日2次,连用10天;以30天为一个疗程.结果:38例全部治愈,治愈天数为6~20天,平均12天.38例无1例发生后遗神经痛.药物不良反应轻微,无须中断治疗.

  • 二期梅毒

    作者:

    关键词:
  • 征文通知

    作者:

    关键词:
  • 书讯

    作者:

    关键词:
  • 征订启事

    作者:

    关键词:
  • 上海市皮肤病学界庆贺朱仲刚教授90华诞

    作者:

    关键词: 上海市 皮肤病 学界
  • 国外新病名介绍

    作者:沈丽玉;王端礼

    卵石指[1,2]定义:卵石指(finger pebbles,FB)又名Huntley丘疹,1986年由Huntley首次报道.皮损常发生于手指背伸侧,皮肤粗糙,局部有密集的小丘疹如卵石状.通常发生于糖尿病患者.病因:不明,考虑皮肤病变与高胰岛素和低血氧以及肥胖等因素有关.Huntley,Cobo等统计分析,72%~75%糖尿病患者,多为Ⅱ型高胰岛素患者,常发生本病(胰岛素为一重要生长因子).近报告1例Pickwick综合证(肥胖、嗜睡、肺换气不足、红细胞增多),该患者皮肤损害随体重增加而出现,体重减轻后皮肤损害亦消失,故考虑高胰岛素和低血氧与皮肤损害的发病有关.

  • 2001年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综述

    作者:毛玲娥;徐金华;吴建华

    2001年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收到来自全国各地的文章500余篇.其中有关银屑病的论文185篇,感染性皮肤病132篇,非感染性皮肤病209篇.内容详尽、丰富,包括基础研究、临床观察、中西药物内服外用治疗经验、流行病学统计、误诊分析、个案报道等.反映了我国中西医结合研究和治疗皮肤病已越来越受到重视,水平正在不断提高和发展,部分已接近国际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现从以下三方面进行综述.1 银屑病银屑病与细胞因子的关系研究较多.在银屑病皮损中,IL-1α、TNF-α、IL-2、IL6、IFN-v、IL-12增多,IL-15及IL-15结合活性增高,IL-8和IL-8受体增多,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及其配体TGF-α和amphiregulin的表达均增高,IL10及其受体表达下降.银屑病血清中IL6增多.鳞屑和皮损吸疱液中,GM-CSF增多.然而,银屑病的发病不单单与个别细胞因子有关,主要是网络作用.由于角质形成细胞(KC)和皮肤浸润的T细胞可视为银屑病的主角,他们产生的各种细胞因子会形成一个特殊的网络.鉴于上述理论,提出了银屑病治疗对策:补充Th2或抗炎细胞因子;抑制或阻断促炎症细胞因子.CTLA4Ig是采用基因重组法构建的一种可溶性嵌合蛋白,可以下调Th1类细胞因子,上调Th2类细胞因子,因此,可以用CTLA4Ig治疗银屑病.

临床皮肤科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1 01 02 03 04 05 06
2000 01 02 03 04 05 06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